生物学科的魅力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8 17:25: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物学科的魅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物学科的魅力

篇1

一、突出导语

课题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把学生带入生物教学的情境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条件。因此,课题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学识、智慧、口才、情感的综合体现。要把导言设计好应该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导语要有针对性。导言的设计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的。因此,每种导言都从明确目的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教材和识记教材的目的。

2.导语要有趣味性。设计导言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单调枯燥的厌倦心理。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精心设计导言,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开端。

3.导语对学生要有启发性。导言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富有启发性的导言导入新课,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达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

二、优化语言

有了好的导言是这堂课成功一半。学生已经进入你所设下的圈套并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下面就要看教学过程中语言的魅力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教材的主要内容呢?生物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1.形象比喻,妙趣横生。要使学生觉得生物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形象的语言可营造出真实生动的情景,引人入胜的氛围,而枯燥无味的语言无疑是一副“催眠剂”。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深入浅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葡萄糖和肝糖原的关系时,我把它们比喻为银行的活期储蓄,葡萄糖和肌糖原的关系比喻为定期储蓄;在讲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时把他们依次比喻为护城河、城墙和城墙里的警察。通过比喻,不但给枯燥的语言注入了调味剂,使学生兴趣倍增,且可借以丰富和美化课堂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2.语言要严谨,准确,讲究科学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仅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科学性。如果教学中指鹿为马,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例如在讲生长素时容易口误说成生长激素;糖尿病患者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糖字不能丢);如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主要两个字不能丢)等。

三、活用多媒体

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某些内容的处理上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在教学上主要有以下好处:

1.轻松展现出未知的实物图。老师的口才再好,比喻再恰当,讲出来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甚至学生想象出来的东西与我们的实物相去甚远。所以在教学中如果利用多媒体把实物图展示给学生看,效果会更好。例如“花的结构(如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等)”、“染色体的实物图”、“胚芽鞘的实物图”等图片就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的感受到。

2.让连续的生理过程真正的动起来。传统的教学不能把连续进行的生理过程讲得很形象,而且容易出现脱节现象,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我会利用Flas,直观地把连续的生理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例如在处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转录和翻译”等难点章节时,灵活运用多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容量大,节约时间。在进行练习讲评的时候经常会联系到以往学习的东西,如果教师不复习的话,学生听不懂,复习的话可能会涉及到一个复杂的过程,时间上不允许。例如在讲到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时,如果学生对减数分裂不熟悉,教师是没有时间画图给学生分析的,而多媒体教学的话就可以马上从电脑里调出减数分裂过程图放给学生看,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节约了时间。

可见,恰当地选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四、转换角色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任课教师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则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课程不但偏爱而且努力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可能学得最好,即使后进生也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转换我们的角色,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进而喜欢老师上的课。那么怎样去做呢?下面我谈谈自己角色转换并在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方面的几点认识。

篇2

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培育能力及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换句话来说学生不仅要有知识技能,而且要有更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里素质和人文素质。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就不能丢弃培养学生良好审美素质的任务,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离不开美育。审美素质是现代人的素质结构中基础性的要素之一,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能对道德、心里、人文等素质要素的提高产生影响。所以,没有美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审美趣味就是这一天性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各种后天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社会风尚等。故此,审美趣味不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且还存在高雅低俗之分。人在青少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若不将他们引导到高尙趣味的路上,他们就可能流入低俗趣味的污道。因此,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去做呢?现在就以我这十来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与同仁们商榷。

1 用形象生动的审美材料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育活动中来

生物学科恰好具备了这方面的优点,生物课程里的生动形象的审美素材随处可见。比如,植物的花和果实以及根、茎、叶几乎毫无例外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植物的花朵更是令人赏心悦目。不仅如此,生物学还包含了可以用数学表达的形式美。例如蜜蜂所造的巢穴和燕子搭的窝都蕴含着数学美。蜂房不仅是完美的,而且是科学的设计:它的正面由正六边形组成,不仅美观整齐,而且使用面积最大;其底部由三个全等棱形频接起来,而且每个棱形的钝角都是109度28分,另外的锐角是它的补角,为70度32分。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如何巧妙地利用他们呢?比如,在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点知识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同学们下去认真预习,通过预习让他们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昆虫有哪些?并对他们的生活习性、发育情况和所筑巢穴进行了解,在上课时我先按教学大纲将书本知识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讲完,然后我就抓住适当时机对同学们进行美育教育: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家蚕、蝗虫、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对蜂的巢穴了解有多深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了解,它们是由许多许多的小孔连在一起而形成的。我接着追问:那你们知道这些小孔是一个什么样的几何外形呢?这时就有大部分的同学回答不知道。我急忙抓住同学们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他们详细地讲解蜂房的构成:它的正面由六边形组成,不仅美观整齐,而且使用面积最大;它的底部由三个全等棱形拼接起来,而且每个棱形的钝角都为109度28分,另外的锐角是它的补角,为70度32分。同学们一听不由得发出“哇!”的一声惊叹。同学们的惊叹声刚落我就说:这只是你们对蜂房的一个了解,生物学乃至大自然中有许多许多奇妙的东西,只要你们用心观察,用心体会,有待于你们发现的问题还很多呢!这样一来,不但引发了学生的想象,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审美意识。

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美引真”,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美”而歪曲“事实”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的教育尤其要强化客观性。一个合格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不能以个人 的喜好影响他们的理性判断,简单来说,一个搞植物学的人不能因为喜欢花儿讨厌给花带来养分的粪便。就拿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鲜花插在牛粪上”来说吧!这句话常常用来比喻某个漂亮的女子找到了一位不如意的郎君。但 换个角度来看,鲜花也只有插在牛粪上才能够茁壮成长。没有牛粪的无私奉献,哪来鲜花的娇艳呢?所以说自然科学工作者个人的主观意志要服从于客观规律。故而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时这点是万万不能忽视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先生给我改作业,发现我画错了小臂的血管,是因为我为追求美观而忽视了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藤野先生》给我的启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即使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也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就拿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来说,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的观察范围不一样,画出来的图像就不一样,这时我们老师就要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学们,你们视野内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就把它描绘下来。切记,不能照课本的图形画,也不能照着其他同学的图形画。如果你在显微镜下什么也没有看到,就请举手让老师帮你解决。这样同学们就会认真地去完成实验,并把自己的所见如实的描绘出来。但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不能做到这点,他们把自然科学教育的艺术性理解为是在讲授过程和课堂组织才会有所体现的教学技巧,而没有花力气去挖掘教材的审美特质。如理论及推导,实验方法等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甚至有些老师还认为自然科学教育与美育是水火不相容的,这种看法是违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所以“引美为真”的做法应当提倡。

篇3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面的错误,其实是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 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教师常常会为432 - 98 = 432 - 100 - 2的错误,对学生不停灌输“加一个数时,多加的数一定要减掉,少加的数一定要继续加;减一个数时,少减的数一定要继续减,多减的数要加回”. 其实这样的一句话记忆起来本身就很拗口易混淆,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加减乘除法的算理,而且计算的熟练程度也不够,往往会弄巧成拙错误连连. 很显然这种计算的算理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只凭借着自己对数的理解或模糊的记着老师强调的那几句话,就觉得已经运用了简便计算.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现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 例如:在理解432 - 98的简便算法时,赋予其生活中购物付费场景,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付98元,在零钱不够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付100(减100),再找零(加回2),也就是432 - 100 + 2. 多次创设类似的生活场景进行训练,再遇到该类型的纯算式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萌生联想,恰当处理. 这种算用结合的教学远胜于纯算理的(多减要加回)教学,更不用说那种机械的“一拆(100 - 2)二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括号里面都变号)三计算”模式了. 这种付款经验适合于所有多加少加、多减少减的算理中,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不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准确解题. 这样利用生活经验会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容易记忆.

案例二 125 × (8 × 4) = (125 × 8) × (125 × 4) = 1000 × 500 = 500000

25 × (40 + 4) = 25 × 40 + 4 = 1000 + 4 = 1004

错因分析 从学生的错误中,我们发现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往往会搅乱学生的正确感知. 这说明学生对这两条运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分配律,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可以交换运算顺序. 那怎样从美丽错误中突破难点呢?

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简单的从形式入手,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 于是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某品牌西服,一件上衣的批发价是500元,一条裤子的批发价是300元,明明妈妈的商店要进这种西服8套,共需多少钱?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再次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再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更加清晰. 思考:下面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125 × (8 × 4) 125 × (8 + 4)

生1:第1题小括号里是乘,而第2题小括号里是加.

生2:第1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而第2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

师追问:那这两题各有几个125呢?

生3:第1题中8 × 4 = 32,所以有32个125,而第2题中8 + 4 = 12,所以有12个125,是不同的.

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 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是领略探索、尝试的过程. 我们要耐心地面对错误,努力以错误为突破,化错误为精彩. 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得以发展. 案例三 378 - 154 - 146 = 378 - (154 - 146) = 378 - 8 = 370.

篇4

1.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摆脱了单纯的口授或局限于应用传统媒体(板书+挂图等)进行讲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形象、动态、直观;教学信息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八年级上册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根据初中学生好奇的认知特点,上课前播放一段鸟类展翅高飞的录像,再现鸟类真实生活,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我要是能飞该多好!”为后面的探究实验“鸟适行的特点”进行铺垫。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动画的播放,更好地体现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相比较于“挂图”教学的缺乏动感,较为抽象等特点,收到的教学效益也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及的。总之,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能使教学形式焕然一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学习同一份材料时,如采用口授方式,单纯靠听,3小时后能记住60%;若只是看,3小时后能记住70%;假如听觉和视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是15%、40%和70%。这说明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高于视、听分别记忆之和。多媒体教学注重视听媒体的合理应用,结合老师的讲解,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眼、动口相结合。因此,在学习“DNA的复制”一课时,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呈现立体的DNA分子模式图,引导学生复习DNA结构,然后播放DNA复制过程的动画,动态演示该过程,让学生对DNA复制有一个总体印象。接着分阶段播放DNA复制过程的每个环节,结合教师讲解,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能够当堂掌握DNA复制的条件、过程、特点及意义等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生物体内发生的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且比较抽象,如细胞产生分泌蛋白的过程、基因表达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等,但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尤其是动态的特点进行教学,则能帮助学生更快理解。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教师播放噬菌体侵染的动态过程,克服了传统挂图教学的很多不足,动态图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的结构得到了优化。

4.多媒体教学调动非智力因素

多媒体教学手段类型多样,突破了传统“教师满堂灌”教学模式。多媒体的适时、适量的参与,能辅助教师的精讲启发;学生的质疑、讨论;以及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师生的互动,体现教师导,学生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

二、《减数分裂和的形成过程(一)》多媒体教学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减数分裂”既是对有丝分裂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是遗传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人机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是笔者设计本节课的一个出发点。

1.课前准备

减数分裂过程是一个复杂、抽象、动态的过程。传统教学一般采用“讲述+挂图+版画”的形式讲述,虽也能突出重点,但是缺乏动感,学生难以理解。因此笔者采用SWISHmax软件制作了一个Flash,分为受精过程、减数分裂的概念、细胞形成的过程、细胞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等四个方面内容。希望通过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主动地、兴趣地、轻松地学习。

2.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笔者抛出“为什么有的婴儿一生下来,眼睛像他的父亲,有的是鼻子像母亲,而有的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作为本节的引言,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讲述和卵细胞以何种方式形成时,通过Flash播放受精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和卵细胞结合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不可能由有丝分裂产生,这为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做好了铺垫。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笔者尤为注重两个环节的处理:减数分裂过程的“动”和“静”。“动”表现在减数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此情境的设置,一方面学生能体会到生命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学生对此过程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这一过程的建立正是体现了多媒体的优势。“静”也有它的优越性:可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动画定格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按照教材的说法:“减数分裂同有丝分裂一样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将它分成不同时期。”这里的“静”正是这一说法的写照:把减数分裂过程的每一时期的特征定格下来,学生可以利用这暂停的时间有目的的分析每个时期染色体的数目及行为的变化情况(包括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情况也可以通过此过程来归纳)并且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并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总结!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也只能通过多媒体才能展示如此到位。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一个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播放细胞形成的Flash中,要求学生每次观看时,仅关注该过程中一种事物的变化情况(即只研究单一因素):先是看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接着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等,使学生每次紧紧围绕一个重点来看,注意力也更加集中,避免了毫无目的观看。

篇5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课的重点,其知识点的掌握对后续《遗传和变异》的学习将起重要的铺垫作用。该节通过动物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详细地介绍了减数分裂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该节课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该节原计划安排2学时。笔者现安排1学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整合,不仅解决了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媒体设计与运用

该节课中,笔者设计并制作了该节课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共包括四大模块,即:引入、新课、总结、练习。第一模块用于引入新课,通过学生观察显微镜下人的和卵细胞来复习旧课,自然引入新课。第二模块用于讲授新课,共分四个子模块,即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有丝分裂、受精作用。第一子模块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来总结、归纳出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细胞的形成过程,再通过一段细胞分裂的动态画面总结染色体的变化。第二子模块通过鸭子产卵的画面引入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比较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并请学生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第三子模块通过回顾有丝分裂过程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通过一段细胞减数分裂时的动态画面对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复习,并请学生归纳总结出精(卵)细胞(2n)初级精(卵)母细胞(2n)次级精(卵)母细胞(n)(卵)细胞(n)。第四模块用于反馈练习。该模块笔者设计了数道有代表性的练习题,通过竞答方式请学生上讲台点击鼠标答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格局。

三、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时机,发挥其课堂上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并可以灵活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具有极佳的教学效果。

1. 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研究方向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微观方面,如细菌的形状、放线菌的结构等,水螅的出芽生殖、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等。宏观方面,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理解起来要困难些,我们可通过剪辑整理录像片段,加入声音或文字解说词。录像中生动的画面和逼真的声效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加上其中简洁的说明,不但可以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印象。

2. 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可用多媒体将几十亿年的时间缩短,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用动画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让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重现!这样就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呈现。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

3. 直观地再现各种客观现象

在生理教学中,一些组织器官的结构生理和功能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课件能演示心脏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的循环过程,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蛙的捕食,胚胎的发育,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的过程等等。这些真实、艺术再现的客观现象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

篇6

素质教育的主题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素质”的内涵在不断演变,不断延伸。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无止境的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机、实物展示仪、多媒体设备作为新的教学仪器进入了课堂,互联网也被运用到了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不但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为教师们所采用,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对于生物课程中那些枯燥、抽象及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如果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直观,从而解决并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比如细胞分裂、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生殖发育、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教学内容,不易于学生的观察和实践,因此可采用课件动画或观看有关科教纪录片的形式演示这些生理过程或实施过程,让学生有更形象、生动的认识,也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教学内容。生物课程的信息量大,通过计算机辅助还能对大自然的万千事物信手拈来,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就展示大量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利用计算机还可以将生物题目中繁杂的题干快速地展示出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法,它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相关的“媒体”:如标本、实物、动画等,这些教学媒体,不仅准确、丰富地“携带”了教学相关信息,而且把知识点转化为了声音、图像、动画等,使生物课中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更加激发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鲜活的生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现象,但是在如今是信息时代,同学们渴望到更广阔的生物世界中畅游。

通过实物投影仪,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一只昆虫的结构,如:在讲《节肢动物门》这一节内容时,抓一只蝗虫,放在实物投影仪的展示板上,对照实物讲解,非常充实和生动。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将蝗虫的头、胸、腹部一一指出,并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足,让学生仔细观察蝗虫发达的一对后足,从而了解蝗虫跳得又高又远的原因。恰当地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把实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网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呢?

计算机的应用、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世界变小了,人与人的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每个人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更简单了。老师和学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新知识,又可以将这些新知识应用于学习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校电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购置了教学光盘,在生物课上,我经常把学生带到电教室上课,如为了讲生物的适应性,我把《动物世界》这张光盘在课堂上播放;我放上一段《地球的南极》,让学生了解南极,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自然界的。同学们兴趣盎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互联网的出现,为同学们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如在上《节肢动物门》这一课时,我在讲完了课本知识后,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带领学生进入“广东蝴蝶”这个网站,学生立刻被网站上丰富多彩的知识吸引,纷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而且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声音、图像、动画俱全,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知识点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触发学生灵感,培养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上《细胞的有丝分裂》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动画演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把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动画形象演示出来,使同学们易于理解,印象深刻,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篇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关键。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一切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对学习政治毫无兴趣可言,参与意识被禁锢,主体作用当然得不到发挥。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创设多种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1.敢于留白。

一个过于“勤劳”的妈妈就会有一个偷懒的孩子。我们老师的教育教学也要敢于放手,不包办。先放手,再指导点拨。为此,我努力做到“三个敢于”,即敢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敢于把问题交给学生,敢于把课堂让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获取参与的乐趣,获取成功的体验,获取思维的开拓。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或缺。而良好习惯又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意识缺失的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

(1)培养预习习惯。

努力纠正课前不预习、课堂被动听讲的弊病,力求做到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面对教师。

(2)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习惯。

本人大胆尝试可调结构的改革,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内化”过程。

课堂上,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点拨归纳。并印发讲义,巩固强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阅读习惯。

思想品德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鉴于此,我平时注意帮助学生养成结合时政阅读报纸、收看新闻的习惯。如,这段时间,我要求学生关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这件大事,认真观看、阅读相关报道,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训练口才的习惯。

我坚持开展了课前一分钟即兴演讲活动。内容可以是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再组合,再加工;也可以是对当前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看法。这样及培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组织好课堂讨论,把体验过程留给学生。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民主、尊重差异、崇尚个性、百家争鸣。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思想。借助讨论,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课题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课堂讨论组织得好,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当做一种对话,一种讨论;另一方面又身体力行,大胆尝试,努力组织好每一次的讨论活动。比如,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这一内容时,发现学生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这一问题似是而非,理解不透彻,仅靠老师的讲授根本无法突破这一难点。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讨论,过程如下:首先,布置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查找相关资料,各小组就找到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选派代表自由发言,说出材料中的当事人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同时又获得了什么回报;最后教师总结点拨,得出结论――承担责任既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又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三、讲究开头的艺术,做好新颖恰当的导入。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针对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应从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入手。用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从而为克服厌学情绪,提高主体能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讲授内容,我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故事导入法。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有时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讲故事学生最爱听,也听得最投入。特别是借助感人的故事情节,以激情入境,诱发思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最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又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比如,我通过讲述原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以身殉职和当代大学生楷模――徐本禹甘愿放弃读研机会而到西部山区支教的故事,引出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通过朗读一名失学儿童词恳意切的一封信,引出了"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等等,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应用公益广告导入法

“巧借东风布春雨,顺风顺水好行船”。公益广告是现代社会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学中运用得当,也会催生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无穷生命力,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八年级教材《我爱我家》时,我以央视播出的“爱心传递篇”的公益广告之一――洗脚的镜头,引出了“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和“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九年级教材《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我利用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导入:一个红色的易拉罐在地铁车厢里被踢来踢去,没有一个人肯去捡它。后来终于被一个小女孩捡起放入垃圾桶,最后一句广告语即是“社会公德比赛现在开始”。这是一条震撼学生心灵的公益广告,比起简单的说教,教育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毋庸置疑。

3.活动导入法

即教师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就是以预先组织学生排演的小品短剧――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而导入的。具体做法是:找几位能说会道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法律,上台阐述各自的职责,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这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上,同学们能否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有哪些不同?以此导入,水到渠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我还经常以美妙动听的歌曲导入,以名人名言、古诗词导入,以重大时政为背景导入等等。这些导入方法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拙见,还不太成熟,甚至很幼稚,仅供同行们参考。其实,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恰当创设教学情境,善于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能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就应视为是成功的。最后,愿我们共同努力,在教学中尽力做到:

给学生一些情境,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篇8

一、依学生的错误,顺水推舟有效地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确,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从而主动地、热情地、高效地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稳定地发展.课堂教学中有些错误的理由可令学生感到意外,而意外之事能唤起学生寻找错误的

他的解法只是有一点小错误,只是没有注意t的取值范围,导致y的范围错了.但是很有新意!我激动地说了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并带头为他鼓掌,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

更多的课堂的生成,是出乎教师预计之外,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可能因为学生情况不同、教学环境不同、学生的一个问题、一次叙述而打乱.因此教师在课前作课堂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以上案例中,我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以一种宽容、耐心的态度去对待,并给予充满智慧的评价.这样处理,即巧妙地呵护了出错误学生的自尊心,又有效地保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出“错”,并在错误中“吃一堑长一智”,体现了良好的教学民主.这样一来,师生的情感得到最好的沟通,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教师顺水推舟,随着后面的课堂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二、利用学生的错误,鼓励质疑,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学中生疑,疑则促思,思有所获,学乃长进.在学生探索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产生错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错误 ,我没有予以否定,而是出了几个类似的题目,同学们在做的时候,方法虽然是对的,但是结果经常会错.虽然开始提问的同学最后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但通过自己的质疑、互相启发与辩论、最后成功释疑,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质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因此要求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疑问,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想想,如果只是简单的否认该质疑者,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其后果可想而知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有意的错误”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其反思自我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矛盾,自我纠错,培养发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上述解答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解答结果似乎正确.教师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用求得的特殊值a=45,代入a+b=1,得b=15.“这结果与已知矛盾!”有学生叫道.大家一脸疑惑:“怎么会这样呢?”继而对这一例题的解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的原因:①题目给出的条件ab

四、正视学生的“美丽的错误”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推动课堂的生成

学习本身是就是一个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增进了情感体验.因为出错,课程才能生成,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教师捕捉学生学习中的美丽的错误,并善于发现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没有轻易否定学生,而是敏锐地捕捉教育时机,通过巧妙地点拨,让错误的生成转化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有的教师追求“完美”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师教学中不断地暗示,不敢让学生“惹事生非”.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误后,教师以冷漠的表情令学生坐下再想想,被“一棍子”打死,有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的错误资源常常在不经意中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由于怕出错的心理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课堂上的真实的信息,以致于课堂变得很沉寂,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变得干瘪无力.我们应当给课堂中的错误重新定位,要以欣赏的眼光去正视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足够的辩错的时间,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捕捉其中有利于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信息.使“美丽的错误”转变为催化剂,成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添加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为有“错”,才让课堂更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变得更加精彩.这样有利于推动课堂的生成 .

五、宽容错误,给课堂教学构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案例一中,教师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而不是指责他的错误.宽容错误,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能主动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更生动活泼自觉地学习.建立了宝贵的师生共同见解的气氛.这样也为差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创造条件,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宽容错误,放手课堂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反思、总结,真正创设一个和谐、动态、开放的课堂空间,让师生在其中自由飞翔.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天地.

六、让学生在“保存错误”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篇9

一、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利用调查法、谈活法,了解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和情况、兴趣、爱好方面的特点。如“我家地址、电话号码,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我最大的愿望,我最爱做的事,人最不喜欢的事”等情况进行统计,对这些资源与教材重组,设计出活动方案。在设计“我像小树苗”的主题活动中,我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寻找最佳的教学切人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让孩子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找找自己成长中的变化;邀请怀孕的妈妈谈十月怀胎的感受,并在游戏中获得体验;采访现场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通过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心声,通过打热线电话传递孩子与父母的真情,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成为学生内在品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想办法制作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父母、家庭的亲情,和父母共享成长的快乐;二是体现课程“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制作的应是一张有爱心、有意义、有创意的成长卡;三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有时一帆风顺,有时逆水行舟。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二、从环境中挖掘课程资源

“生活即教育”,环境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潜积默化影响着学生。学校环境、上学路上、社区、家庭等这些儿童生活环境中蕴藏的丰富的资源,学生在其中的发现、存在的问题都是活动设计和开展时极好的载体。走进社区,深入生活,调查研究,学会生活,是一条极佳的途径。通过儿童的亲身感受、操作来完成,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社区去调查:我们社区有哪些公共设施,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你觉得还应增加哪些设施,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我们周围的环境又脏又乱,是怎么样造成的?我们身边有哪些危险,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伤害?然后,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交流,再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亲身的体验过程中,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受护公共设施,对危险说“不”,才能生活得更好、更愉快、更安全的道理。

三、从教材中挖掘课程资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提醒教师教材是个实现目标的工具,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时要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两者之间建立条通道。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通过儿童年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达到感受、理解、体验的目的。如教材中游戏“交通安全棋”,我引导学生多种方法玩,在课间玩,与家人玩,让“生活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学习生活”。

四、从教师自身挖掘课程资源

新课改中教师观已发生彻底改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不是专注于“备教材”,而是以对儿童高度关怀的精神,去了解儿童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发展现状,与儿童双向交流加深这种了解,在此基础上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教学,支持儿童身心投入地活动学习,促使他们心智的发展。根据教师的特点,充当“知心姐姐”的形象角色参与到活动中来,按尊重、理解的原则,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疏导与点拔,给学生切实的帮助。

篇10

一、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想提高美工教学的效率,我们应该立足于整体,从全局出发,首先应该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我们发现尽管当前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是由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对教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还盲目照搬之前的教学模式,那么不仅无法促进美工教学效率的提高,还会因为落后的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学效率。

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我们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掌握相关的学习技巧,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同时,实践教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实践时间和实践环境等,因此在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时,应该综合这些方面的因素,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工教学效率,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美工知识。

二、实践教材内容的修订

当前各大高校使用的美工方面的实践教材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因此在选择教材时,不仅应该考虑到时代对教学的需求,还应该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制定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案,选择科学的实践教材。

三、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专业教师教学思维

对于美工教学来说,教学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提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职业学校的美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十分有限,因此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不佳,无法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导致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师落后的教学模式和错误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职业学校的美工教学效率低下,无法帮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好美工知识。

四、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尽管已经开设了美工专业,并且有相关的美工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但是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落后性,导致学校的美工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美工知识的学习兴趣十分有限,因此美工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应该提高对美工专业教学的重视,不断改革当前的美工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采取较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美工专业和其他专业不同,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那么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充分把握该专业相关的操作技能。而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美工专业知识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二)职业学校目前采取的还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和当今社会的需求完全不符,因此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美工教学效率,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接受美工知识。

(三)由于每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但是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掌握的相关美工知识较多,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利用好第二课堂,尽可能多的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工知识的用途。

(四)为了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美工知识的了解,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定的课题研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校外、课本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工知识,从而提高对美工的学习兴趣。同时,课题研究和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时调整教学工作中不合适的地方,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