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道德经的感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古诗有婉约和豪放、田园和边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风格。但无论是那一种风格的古诗均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要感悟古诗的意境,首先就要了解诗人个性风格和写作时代背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阅读诗人的作品,了解诗人的个性风格和写作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能跨越时代界限。走进文本,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古诗的意境。在教学宋代林升的作品《题临安邸》时,我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收集诗人林升的生平以及作品,收集有关宋代统治者的历史事件,从而了解林升的个性风格和这首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这些课前准备,不但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诗句中“暖风”“熏”“醉”等词的深层含义,而且还让学生的思维与宋代林升产生了共鸣,从而体会并感悟到诗人当时的愤怒与忧愁。
二、放飞思绪、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性格、思维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产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教师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言、音乐、课件等手段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并让学生采用编故事、对话、绘画、表演等形式重现或创造出诗人写作的情境。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朗读。这种情融于景,景融于情的朗读,能让学生深入地领悟古诗的意境。
高考录取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虽然大多数学生参加全国高校统一入学考试被录取,但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获得在高考成绩基础上的一些分数优惠。学科竞赛获奖是高校比较认可的一个硬性指标,部分在学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学科竞赛上有所突破,为自己在高校录取中获得优势创造条件。化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连接比较紧密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化学比较感兴趣。这样进行化学竞赛辅导就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在平常化学竞赛辅导过程中,我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教师有比较大的帮助。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学生逐渐转变为专职学生,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况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成为一句空话。化学竞赛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新平台。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心理承受能力、爱国热情等具有重要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后天努力和培养的结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要在化学学习中逐步提高科学素养,对化学感兴趣是首要条件。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他们会以极浓厚的兴趣自觉参与,而不需要教师的督促。高昂兴趣与积极的主动性同在、与热情同在,他们可以放弃一些休闲娱乐的时间,兴趣浓厚时,甚至废寝忘食,有这样的状态,学习效率非常高。通过对参加辅导学生的跟踪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试题,积极收集和整理过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正确的解释。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恶学习为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并互相讨论,擦起思想的火花,促进思维碰撞,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相互协同精神,而相互协同精神是现代中学生最缺乏的基本素质之一,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个平台,可以充分开发参赛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虽然许多参加竞赛的学生将来并不以化学研究为职业,但他们在参与化学竞赛的过程中获得的洞察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适当的压力是学习持续前进的原动力。化学竞赛题目难度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而参与化学竞赛并不是冲着一定要获奖的,学生有压力但不会成为心理负担,参与化学竞赛活动恰好可以适当锻炼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胜心、自觉的求知欲望;竞赛要有坚强的拼搏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逞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盲目乐观,要善于调整竞技状态,平抑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自己肯定能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在整个参与化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3.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在私下总是谈论,为什么我们国家总是无法获得诺贝尔奖,这些看似杞人忧天的漫谈,其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热情教育的很好契机。化学竞赛涉及内容比较前沿,谈及相关知识容易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埋下爱国热情的种子,转化成努力学习的动力。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在辅导过程中,在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教育。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无私奉献、执著爱国的高贵品德。
二、化学竞赛可以提高化学教师的能力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高水平的智力竞赛,竞赛题的许多知识来源于课本,又远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许多知识来源于大学一、二年级,甚至大学三、四年级的知识。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由于习惯了常规的基础教学,对大学知识有所遗忘,已经不成体系。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之余,要重新拾起大学课本,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素质。这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拼搏的教师。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学案导学,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预习来提高课堂效率,并试图将教案与学案实现一体化,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探究、课后训练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化学学习难度,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互相学习与补充,能够将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但无论是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还是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既然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改变教法和学法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课堂中的一些基本环节。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很多教师认为利用导学案上课导入显得多余,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2、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关键词】 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 经皮无水乙醇注射; 肝细胞性肝癌
肝癌一旦确诊大多数属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中晚期和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已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措施[1]。自2002年以来,我院对TACE联合应用B超引导下肝内瘤体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60例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按以下标准纳入实验研究:(1)均经B超、CT、AFP或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肿瘤分级Ⅱ级、肝功能child B级及以上;(3)无门脉主干栓塞;(4)无肝外转移;(5)未曾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所有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行TACE加PEI治疗,B组仅行TACE治疗。A组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31~75岁,平均51岁;肝功能child A级20例,child B级11例;肝右叶单个肿瘤18例,肝左叶单个肿瘤4例,肝左、右叶交界处单个肿瘤4例,肝内多个肿瘤5例;肿瘤分期Ⅰ期18例,Ⅱ期13例;门静脉分支癌栓8例,肿瘤直径(6.1±1.4)cm。B组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38~75岁,平均52岁;肝功能child A级19例,child B级10例;肝右叶单个肿瘤19例,肝左叶单个肿瘤3例,肝内多个肿瘤7例;肿瘤分期Ⅰ期17例,Ⅱ期12例;门静脉分支癌栓9例,肿瘤直径(6.0±1.5)cm。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先行TACE治疗,以穿刺点为中心,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穿刺成功后插入导丝及导管鞘,经股动脉插管到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肝癌供血动脉后,再超选择插管至肝右或肝左动脉的肿瘤供血动脉内,每例使用碘化油10~20 ml与表阿霉素(EADM)60~80 mg、顺铂(CDDP)60~100 mg及5氟脲嘧啶(5Fu)750~1 000 mg,充分混匀成乳状液后缓慢推注行化疗栓塞,最后以碘化油、明胶海绵等行栓塞。所有患者行TACE治疗每次的间隔时间为4~6周。TACE后2~3周行PEI术,采用LOGIC9超声诊断仪,术前常规检测出、凝血时间,根据治疗肿块的具体部位选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作局部浸润麻醉,并嘱患者保持与定位时相同的呼吸相,在荧光屏监视下将穿刺针沿探头孔槽经皮肤刺入目标部位,荧光屏上可显示进针方向和针道针尖到达的部位。穿刺针到达预定的目标后,缓慢推注无水乙醇,然后将针尖退至肿块中心和浅表位置再推注无水乙醇。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治疗后的反应情况每次根据肿瘤大小注入无水乙醇,量视肿瘤病灶大小而定,每周1~2次,1个疗程4~6次。对于直径较大的肿瘤采用多点、多方面注射;对于多发性肿瘤,每次注射时尽可能每个肿瘤都能注射到。A组平均每例接受TACE治疗2.1次,PEI 5.5次。B组平均每例接受TACE治疗2.3次。
1.3 疗效标准
肿瘤体积以CT最大截面上的面积与肿瘤扫描存在的层数之积为标准,CT扫描时碘化油完全沉积的区域视为肿瘤失活部分,不计算为肿瘤体积;平扫CT值≤10 HU同时强化扫描无CT值改变者为肿瘤坏死,坏死程度以CT最大截面上的坏死面积与坏死层数之积为测量标准;CT扫描时发现其他部位如肝脏内、肺或者纵隔内的新生肿瘤视为转移,已治疗区域的新生肿瘤视为复发。并根据治疗前后CT结果进行评价,疗效评定按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
1.4 随访
每隔4周重复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次复查AFP、血常规、肝功能与CT,1个疗程后每6个月复查1次,共随访24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至随访结束A组失访8例,B组失访5例,共失访13例;术后6、12、18、24个月生存率A组依次为80.09%、58.06%、32.25%、22.27%,B组则分别为78.87%、52.39%、44.65%、37.02%;1个疗程后两组对照疗效观察A组CR 1例、PR 8例、SD 8例、PD 14例,总有效率为29.03%;B组CR 0例、PR 7例、SD 5例、PD 17例,总有效率为24.14%(P<0.05)。两组AFP变化A组升高6例、降至正常9例、降低15例、无变化1例,B组AFP升高12例、降至正常6例、降低11例、无变化0例(P<0.05)。术后反应观察A组肝功能好转15例、无变化10例、恶化6例、骨髓抑制7例、发热21例、恶心呕吐20例、腹泻3例,B组肝功能好转11例、无变化10例、恶化8例、骨髓抑制5例、发热23例、恶心呕吐26例、腹泻5例(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中晚期肝癌多采用TACE联合各种局部消融技术治疗[2]。肝癌的血供特点是TACE治疗的基础,原发或转移性肝癌的血供几乎全部(90%~95%)来自肝动脉,极少由门静脉供血,肝动脉栓塞后可以阻断或减少肿瘤的主要血供,使肿瘤发生坏死、缩小以至消失,而正常肝脏组织不会受到严重影响[3]。肿瘤坏死是TACE治疗肝癌的重要机理,TACE可引起肝癌凝固性坏死,其坏死率为81.4%,中度以上占31%~70%,完全坏死率占20.3%,而细胞凋亡是TACE治疗肝癌的另一重要机理[4]。同时还有化疗药物及栓塞剂的作用,局部动脉灌注能够显著提高化疗效果,碘化油主要滞留在肝血窦、肝组织间隙及25~250 μm的小动脉内,大剂量碘化油或超选择性加压灌注时,碘化油可充填肝血窦甚至门静脉分支,造成明显的栓塞作用,达到经动脉途径双重栓塞目的[5]。
TACE是目前对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单纯应用TACE并不能治愈肝癌[6]。这是因为肝动脉被阻断后不久侧支循环即迅速建立,使肿瘤组织重新获得血供,肝癌细胞得以复活。另外,肝癌的门脉供血也是造成复发的主要原因。肝癌病人如单纯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还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肿瘤门静脉供血仍可导致肿瘤残留而复发;另一方面,沉积于肿瘤内的碘化油有可能随肝脏双重血供的血流而离散,影响疗效,且滞留瘤体内的碘化油可被瘤细胞代谢及完全清除;还有患者肝功能差,不能多次灌注。而PEI治疗肝癌能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地将无水乙醇注入瘤体,瘤体药物浓度极高,致肿瘤细胞及其血管内皮细胞迅速脱水,蛋白凝固,癌细胞变性坏死,癌周血管完全闭塞,继而引起癌组织缺血坏死,纤维形成[7]。由于肿瘤包膜的限制,注入的无水乙醇主要在肿瘤内弥散分布,不易向正常组织扩散,故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小。一般而言,PEI治疗主要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小肝癌,而对于直径大于5 cm的肿瘤和多发性肿瘤,因难以对整个或所有肿瘤进行PEI,或因肿瘤内存在较多结缔纤维组织,阻碍乙醇在瘤内的均匀浸润,或因肿瘤体积大、血供丰富对无水乙醇的稀释,造成癌细胞残留而引起肿瘤复发和进展[8]。因此,TACE联合PEI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则有优势互补、提高疗效的作用。TACE对缺乏血供的病灶坏死并不充分,经过TACE治疗后肝动脉已有严重狭窄或闭塞,同时有侧支循环形成,化疗药物难以注入残留病灶,反而因药物较多地进入非癌肝组织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损害[9]。而此时癌灶实质性组织大多破坏,纤维间隔也被破坏,再进行PEI治疗有利于无水乙醇在肿瘤组织内弥散,充分发挥无水乙醇对肿瘤的破坏作用,选择性地使残留肿瘤坏死,增加了治疗力度,减少了复发机会,进一步提高了疗效。TACE栓塞了肿瘤的肝动脉血供后肿瘤部分坏死,但由于肿瘤周边有门静脉参与血供,而周边组织正是肿瘤生长活跃的部位,所以仅仅行TACE是不够的,而TACE后加用PEI则可弥补TACE对肿瘤组织不能完全破坏的缺点,杀死肿瘤内及浸润包膜和包膜外生长的癌细胞,PEI的应用促使肿瘤完全坏死,缩短了治疗的周期,从而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了肝功能的损伤[10]。
参考文献
[1]纪东华,王峰,李城,等.射频消融治疗化疗栓塞后肝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7):468471.
[2]王少斌,芮静安,魏学,等.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2):9293.
[3]李玉亮,赵斌,王振亭.肝细胞癌血管内栓塞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l8(3):286287.
[4]朱吉高,王立富,王立兴.肝外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32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2526.
[5]赵年,李春华,李云珍.SP微导管在难治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l4(26):35793580.
[6]游善喜,刘桂荣,王磊,等.TACE、PEI、PVE序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12):8586.
[7]LIVERAGHI T,LAZZARONI S,MELONI F,et al.Intralesional ethanol in the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liver cancer[J].World J Surg,2002,19:801806.
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企业员工管理的急切呼唤
(1)企业员工管理要更多体现民族文化品格。回顾20世纪70 年代《财富》杂志所排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可以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无不是不健康或不健全的企业管理文化造成这些企业无法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企业员工管理方面,老祖宗创造了很多智慧,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责任让中华传统文化瑰宝重现异彩,把背景性格各异个体凝聚成团结战斗群体,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企业员工管理道德教育头等重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道德”二字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纲领所在。“道”,即自然规律;“德”,即遵从;“道德”即遵从规律。企业文化的根源缺失正在于仅教人做事而没有教人做人,即教的是“术”而非“道”。偏离了“道”的企业只推崇商业模式,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致出现所有人都不愿出现的结局。这是当今业界最应该反思的。大道至简,朴素的传统文化蕴含了做人的哲学道理,道德教育才是企业文化灵魂所在。(3)企业员工管理问题需要传统文化去解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员工管理问题已经不能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所解决,迫切需要传统文化的出现。例如:针对企业工作人员不诚信问题,可以利用《弟子规》作为教材开展教育,帮助他们清除心灵污垢,恢复人的本善之心,促进社会和谐。针对企业工作人员功利思想严重问题,可以利用《道德经》作为教材开展教育。
二、企业员工管理引入传统文化方法探析
(1)要组织好员工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坚持先教做人,再学做事,将传统文化作为职业培训重要内容。员工培训导入传统文化,一进厂就由专职教师讲授《弟子规》、《道德经》、《孝经》原文。其次,要开好分享会扩大学习效果。公司每月至少举办一次传统文化背诵比赛或力行传统文化感悟演讲会。再次,要拓展延伸涉猎相关内容。(2)要营造好员工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首先,以经典格言佳乐熏陶人。企业要从《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中,有针对性地摘选格言佳句,制成标语牌匾张贴悬挂在车间、宿舍、走廊、餐厅等工作生活场所,使员工们抬头可见、随时可读。室内外弥漫着《孝敬父母》、《感恩一切》等善音雅乐,用沁人心脾的旋律荡涤灵魂。其次,要定期举行“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再次,企业要经常组织员工参加社会爱心活动。(3)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己才能化人、上行自然下效。企业主要领导在塑造组织文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个人魅力和言传身教就是一种无声号召和导向,会对广大员工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企业员工管理的具体建议
(1)完善薪酬福利保障机制,把员工当家人。坚持职工利益优先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与员工签订正规劳动合同。落实“五险一金”待遇,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改革薪资结构和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和薪资激励机制,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薪酬体系,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2)健全民主参与机制,视员工为主人。坚持把企业家倡导与员工主体地位紧密结合,把企业核心理念和员工价值取向渗透到管理制度之中,使员工自觉认同并落实到行动上,让企业文化真正体现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统一的价值理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完善工会、团支部、妇联、关工委、政工会、职代会等民主参与机制,让它们发挥企业与员工间连心桥作用,积极维护员工各项民利。(3)强化教育培训机制,助员工成能人。在新员工岗前培训中,除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军事化训练外,企业应派高管进行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操作流程、品质管理等方面培训,让新员工更快更好地了解企业、融入企业。(4)注重人文关怀,塑员工做贤人。企业应视员工为家人,设置各种文化小组,如:美术、摄影、球类、健身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定期举办艺术节、运动会及各种评选活动,使之成为员工繁忙生产中的精神调节剂。
总之,传统文化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企业员工管理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思维、内容、方法不失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大胆尝试,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加强行业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参 考 文 献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很爱耍脾气,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发火。为此,他的父亲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每次发脾气时,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枚钉子。小男孩答应了。有一天,小男孩很高兴的告诉父亲说,他现在钉得钉子越来越少了。他父亲没有说话,却把他带到篱笆前,把钉子一枚枚拔掉。在一排排密密麻麻、深深浅浅的小窟窿前,父亲语重心长的说:“虽然我们把钉子拔掉了,但篱笆上的这些小窟窿将永远留在了上面。就像你每次发脾气,即使事后向别人道歉,但它所带来的创伤仍会永久的印在他人的心中。”
面对孩子的坏习惯,这位父亲没有直面批评,而是选择了一个有趣而又浅显易懂的活动,让小男孩亲自去经历,让他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去寻求答案。我想,小男孩一定会牢记这段经历,铭记这个教训。这个动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警示,这就是要用爱的甘泉去浇灌孩子稚嫩的心灵,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使其体味呵护,享受爱意;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其在过程中学会体验,从而感悟体味到深刻的要义;不要总是严厉的责备和训斥孩子,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一样。
一、关注道德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为辉煌的历史文明而自豪,在为悠远的道德传统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学校中,诸如乱涂乱画、乱倒饭菜、污损图书等现象
造成道德教育置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环境上,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消极甚至腐朽的思想容易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在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说教”和“训练”,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内化;在教育形式上,我们的许多教育活动还存在着摆样子之类的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培养目标上,主观的提高了社会规范的要求,忽视了学生自身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总之,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中小学生成长的实际,显然难以奏效。
二、关注道德感悟
道德教育的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如何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郭思乐说“道德教育需要依靠人的感悟。我们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去感悟人间的美丽,成为他们的德行的基础和内核。在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很显然,这样产生的感悟,会滋养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坚实基础。” 可以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帮助他们实现道德内化。
学校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然而,道德教育过程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道德教育以前,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因而学生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内心潜在的道德资源,积极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他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果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学生自身的思想状况相一致,就容易引起学生感悟与共鸣,从而,认同与接纳相应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反之就会产生漠不关心的心理或逆反的心理,就会对教育采取排斥和拒绝的态度,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榜样激励感悟
发挥教师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的又一途径。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这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影响源,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教师道德行为的感染,对学生实现道德内化起了一定的促进的作用,也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人格是人的内心信念、精神境界和意志品德的外部形象,是通过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道德范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正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基本道德教育,把一定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即所谓的道德内化。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让学生把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钱昭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从基础道德的养成抓起[J].无锡文明网
[2]朱少华.促进道德内化,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江都市丁沟中学
[3]沈娅梅.主体性德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二、如何让传统文化有效渗透高中政治课堂中
1.让学生自主地汲取传统文化大餐的精品,提升自我
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可以向厨师一样尝试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政治课堂中去,做出一种丰富而有营养的知识大餐。我们要敢于截取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哲学道理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哲理的引领下升华。我们要注重的是传统文化中内涵和思想意境,让其折射出政治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或用其来化解政治课知识的疑难,这是不需要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例如,让学生读唐诗《十五夜观灯》,自然会出现古蔺花灯,再让学生感悟古蔺花灯特有的那种文化魅力,进而让学生认识了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中所赋予的韵味。
2.让学生剪辑传统文化巨片中的精华,陶冶自我
传统文化像一部每日都不间断的连续电视剧,学生是无暇观赏每一个细节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裁剪,将最吸引学生眼球的部分剪辑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言语传递最多的信息。比如,说起中国文明时,可以剪辑:六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做是历经三代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技术标志。后两代文明的技术标志和推动力是发明都来自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纸张发明,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印刷时代的到来,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欧洲文化也水起云涌语言虽少,但能够勾画出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史,让学生在满足自豪感中用政治家的思维陶冶自我。
肝硬化为常见的进行性、弥漫性、不可逆性的慢性肝病,据相关研究报道,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五年生存力不足15.00%,并发症高发,病死率高,治疗前景并不明朗,需选用有效方案以控制病情。肝硬化造成的肝功损伤、门静脉高压、肠-肝屏障损伤均可引发肠道内菌群紊乱及肠上皮细胞的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肠道健康[1-2]。口服肠道去污是新兴的控制肠源性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又称选择性清洁肠道措施,抗菌药物于消化道内直接消灭机会性致病菌,直接降低了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有效抑制了患者消化道内的细菌代谢[3-4]。本次研究中,于2013年1月30日~2014年1月30日对我院的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及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了逐步的对比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30日~2014年1月30日我院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4岁,平均(44.9±9.8)岁;试验组中,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2~57岁,平均(45.8±8.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如下:①患者经临床确诊符合2010版中华医学会《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肝硬化确诊标准,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者;②排除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糖尿病、胆汁淤积、肾功能不全;③患者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获得批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被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包括保肝治疗、输注新鲜血浆和清蛋白、营养支持、利尿和常规对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保留灌肠治疗,要求朝向肚脐进入2cm后向骶尾骨方向插入0.1m,随后将缓慢推注,操作确保导管内药物全部注入直肠。给予试验组患者口服肠道去污剂治疗。肠道去污剂由生理盐水与10g乳果糖、0.5g整肠生(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0.2g诺氟沙星(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0.3g黄连素混合而成的30ml悬浊液,10ml/次,3次/d,首次疗程为2w。记录两组患者的L/M、内毒素水平、Child-Pugh评分,分析两组的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通过鲎试剂酶反应显色法测定患者的血清内毒素,通过双糖法测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1.3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中,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M(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内毒素水平,并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不良反应评分患者的Child-Pugh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l5.0软件,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通过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法;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P>0.05,提示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M、内毒素水平、Child-Pugh评分等各项指标均满足P>0.05,两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经过相关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L/M(0.094±0.042)低于对照组(0.149±0.053),P
3 讨论
肝硬化为是目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具有高并发症、高致死率的疾病特征。除了肝功退化,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肠道黏膜屏障损伤,进一步导致自发性腹膜炎和内毒素血症,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及恶性循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均严重收到威胁。为避免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患者应及时接受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稳定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避免肝硬化病情的不可逆转[5-7]。本次研究,于2013年1月30日~2014年1月30日对肝硬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了比较,主要集中于保留灌肠与口服肠道去污剂的对比,初步效果较理想。
肠道去污剂可以对 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状态发 挥作用,是现有公认治疗肝硬化的重要药物,其既可口服也可通过保留灌肠给药。多想研究指出,肠道黏的屏障功能受损的间接反映指标即肠道通透性增高[8]。目前,最常用的肠道通透性检测方法为双糖法,即通过两种非代谢的大分子糖类作为糖探针加以检查,该操作安全有效,也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测量措施之一。尿液 L/M 比值也有助于评估肠道通透性,为测定肠道通透性的广泛性标准之一[9-10]。本次研究中,口服肠道去污剂的患者尿液 L/M 比值显著低于应用保留灌肠的患者,提示了肠道通透性的降低及改善。另一方面,国外研究血症正式,80%~90%以上的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各种致肝纤维化的致病因素也同样被证实与肠源性内毒素关系密切。内毒素可以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或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因此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普遍存有比例失调、功能紊乱等问题,肠道屏障的损害可导致内毒素移位,从而引发反复、长期发作的高内毒素血症,可进一步造成肝脏的长期损害,加速肝脏损害的进程,进一步引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恶化。除了对肠道黏膜通透性及血清内毒素水平的改善,本次研究中,口服肠道去污剂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比值同样显著高于应用保留灌肠的患者,进一步提示了其显著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应用。遗憾的是,本文只为回顾性分析,以后可以考虑开展前瞻性研究。
综上所述,相较于保留灌肠,口服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通透性均获得较好改善,患者预后佳,临床患者可考虑加大推广治疗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董娜.保留灌肠和口服肠道去污剂在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疗效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7):895-896.
[2]陈炜萍.肠毒清颗粒治疗脾虚兼湿热内蕴型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60例[J].陕西中医,2010,31(1):22-24.
[3]Zabielski R.Influence of Intestinal Detergent by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on Bowel Mucosa Permeability and Serum Endotox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2):674-676.
[4]赵瑞娟,姚萍.失代偿期肝硬化198例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 (6) : 1975.
[5]储建坤,茹秀丽,杨涛,等.乳果糖联合培菲康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1,10 (4):270.
[6]陈渝萍,钟转华,梁月环,等.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及疗效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0,22 (4):204 -207.
[7]俞逊婕,翁明钢,梁赣锋,等.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 α及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5):4-9.
永乐宫壁画于1247年开始绘制,1358年全部完成,前后费时约一百余年。1952年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63年9月,永乐宫壁画摹本及建筑模型赴日本东京展出,壁画艺术受到各国艺术人士的高度赞扬和青睐,永乐宫壁画蜚声中外。改革开放后,前往临摹、研究永乐宫壁画的专家日益增多,永乐宫壁画中蕴含的深厚的道教文化及独特神奇的道教美学思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道学与民间巫术的结合产生了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道教在其形成阶段,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基础,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哲学理念,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先秦时期,老庄哲学理念及理论学说形成为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道家派别,代表著作为老子的《道德真经》(又名《道德经》)、庄子的《庄子》(又名《南华经》)。
宋、金之际,成阳道士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教,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是谓“全真”。王重阳逝世后,其徒丘处机继续在山东“大建琳宫”,金宣宗兴定三年冬(1219年),成吉思汗遣近臣持诏召请,设庐赐食,礼遇至隆,请问治国之方、长生之道。丘处机以“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作答,成吉思汗深服之,称其为“神仙”。次年二月,诏许东归,赐金虎牌、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后来,丘处机最得意的两个弟子潘德冲、宋德方主持修建“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
永乐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道教文化特色。无极殿(也叫三清殿)规格最高,依次是混成殿(纯阳殿)、七真殿(重阳殿),还有丘祖殿,也就是长春子丘处机的殿宇(已被火焚)。道教尊崇老子李耳为始祖,宣扬“三清”,因此,无极殿当之无愧地被排在了前面。
二、永乐宫壁画中的多神崇拜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中供奉着道教所谓的“三清”像,壁画叫作《朝元图》。“朝元”即朝谒“玄元皇帝”老子。在道教里,认为宇宙之始为一元气,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三气形成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和太清。
《朝元图》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而且渗透着深奥的道教美学思想。道教美术着力表现神仙们奇特的经历和传说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绘成清幽的世外桃源,追求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脱俗精神;另一方面在描绘天神天将及天界秩序时,又极力宣扬天界宫宇的富丽,仙阶尊卑的严格性,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表现方法的两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与“人世”思想的并存,具体体现了道教既明道又明德的要求。
神龛东侧和西侧,各有五位着道教装束的人物,官服都极尊贵,在道教中属有地位但未成为仙官的有道之士。全真教有玄元十子之说,把追随老子的十位古代思想家列在其中,使这个神仙谱系多了一个人物阶层。他们是:关尹子、辛文子、庚桑子、南荣子、尹文子、士成子、崔翟子、伯矩子、列子和庄子。
关尹、辛文、尹文、列、庄的著作都有流传,属于战国时期道家一派。而庚桑、南荣、尹文、士成、崔翟、伯矩见于《庄子》书中,多少应该算作寓言式的人物,到底是否有其人不敢贸然断定。唐代曾以列子、庄子配享老子,就不同于一般神祗,宋宣和元年(1119年)又加封一次,玄元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更加牢固了。
三清殿西山墙北部,木公像右上角有一位老者,即被认作造字的仓颉。在他上方的一位被认作孔子。在永乐宫道教壁画中出现孔子的形象,那是因为永乐宫是全真教为纪念吕洞宾而建造的。在全真教七真人中,丘处机的思想最接近儒家。他重视孝道,积极以道干政,济世救人,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人世思想。老子的道教学说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由此看来,孔子在永乐宫出现也是很自然的了。
三、民间传说与道家文化
在纯阳殿后门的门额上绘有一幅“八仙过海”图。八仙属于道教人物,八仙传说故事具有道教文化色彩。
八仙的传说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俗语。八仙构成的神仙群体,成员固定,事迹生动,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复合型的文化内涵。八仙故事所反映的是非、善恶、邪正观念,能够给予世人多种启迪,人们也可根据自身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中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在八仙传说故事中,人们同样用凡人的基本特征来描绘他们,用凡人的理解设想他们的作为,对他们赋予凡人的人格和情感。由于历史原型人物的出身与经历不同,八仙的思想性格也有明显差异,他们成仙后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民间传说还认为,八仙代表着凡人的八种类型,即吕、何、张、韩、曹、钟离、蓝、李分别代表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八类凡人有不同的社会要求与文化心态,因而在作为代表者的神仙身上自然有不同的表现。
三清殿后面是纯阳殿,大殿东、北、西三壁以52幅画组成一部《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反映从吕洞宾诞生到得道成仙的经历。吕洞宾厌恶世俗,后由钟离权点化,弃官学道,云游天下,成了神仙。其《百字碑》“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酒又何曾饭,已罢尽。”就是他关于人修身养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08-02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往往与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教育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在高校德育环境中传递的,以及要完成的任务本应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而在实际道德生活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原有社会道德规范依存的社会基础已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道德教育处于转型过程中,这一形势下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也就成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表现
在现实道德生活中,道德教育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应该是所有人极其强烈地统一自己的智慧、情感、意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实践、改造中去,使自身的一切潜能和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实效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者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化。我们常说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就在于它能使人与人之间安乐、祥和,有利于人的自由独立和人格的完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其中的道德智慧是在现实生活中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形成个体独立的自我人格和道德准则的伦理基础。从湖北襄樊五名受助贫困大学生因不思感恩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到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规定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再到流传于网络上的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视频中出现的幸灾乐祸甚至嬉笑的声音,警示我们强调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紧迫性。从以上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善良“本心”的缺失,凸显出一些大学生道德质地的脆弱,看不到社会规范所要求的“足够的善良”。
2.学生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实际选择能力欠缺。对于没有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信、没有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的主体来说,道德生活空间所给予的“自由”,与其说是道德生活的福音,不如说是道德生活的“陷阱”。道德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主体则会淹没在这“陷阱”中迷失自我;如果长久的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就会丧失生活的意义感,迷失自我,而且高校道德教育一味地强调服从会影响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内在力量的发展,失去真正进行道德选择的权力,就不能形成对社会成熟的责任感。同时,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未把教授如何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效果即是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欠缺。并且部分学生时常错把“实然”道德现象当作“应然”社会道德标准,实际学习过程僵化,道德目标异化,进而影响其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自我评判和行为选择。
3.道德环境的发展与道德教育要求的变化呈现出矛盾性,使学生时常处于道德取向的模糊状态。在竞争激烈和高诱惑的当代社会生活环境下,出现了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都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不匹配,学生也可能会感受到所谓的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而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增多,必然导致大学道德教育难度的增大。在缺乏对道德受教育者足够尊重的高校道德教育中,由于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一旦需要运用内化的道德习惯来决定道德行为时,青年学生在道德伦理取向上的迷茫与矛盾也就出现了。
二、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成因
1.缺乏对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以足够的重视。道德需要是一种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实践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作为道德认知形成的一种内在意志驱动力,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提高知、情、意、信、行,并使其平衡协调发展。而现实中,作为个体社会属性的应然存在,道德需要缺乏公平合理的社会机制提供外部氛围予以保障,加之现今高校道德教育依然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以强调严格遵守社会既有品德规范为首要,受教育者不是作为道德活动积极主体,而是机械的接受者。尽管接受了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受教育者依然缺乏足够的、正确的道德内驱力。如何去培养受教育者个人与自身情感体验、认知等相匹配的、内在的、正确的“道德需要”,在很多时候退居次席,未能引起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们足够的重视。因而当现实利益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相博弈时,个体道德需要的不足和摇摆、伦理判断上的偏差以及道德人格的不成熟,很容易促使大学生做出错误的道德选择。
2.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价值,走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角色定位的误区,导致道德教育虚化现象。道德教育的本真状态应该是主体性价值,而在传统教育思维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价值,道德教育沦为一种纯粹的工具,而且是被动、消极的工具。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强调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道德教育矮化或是等同于学生事务管理,这样从本质上背离了德育的鲜活性和正义性。
目前的高校道德教育活动忽视了学习过程与教授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各为主体的现实,本应辩证统一的施教与受教过程被割裂开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是相互平等、双向互动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超越性时常被忽略,而教师的认知授予的主导性更多的时候则被绝对化。因而在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高举”工具理性、主客两分思想的指导下,道德教育日益被虚化、边缘化、外在化。
三、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1.创设回归生活的道德体验环境,凸显道德教育的现实性。道德存在于它和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之中,道德附着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负载着道德,道德不能离开生活的其他方面而单独存在,它始终存在于人的具体生活之中。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交往中进行道德教育才是道德教育的至善模式。道德教育应该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在完善生活经验的同时获得德性的完满,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深入道德生活这一实践活动中,把学生真正视为具体的、实在的人,有自觉行为能力的人,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渗透开放的、科学的道德理念以加强学生的体验效果,使得道德体验更加真实化,学生也可以更加能动自主地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
2.构建师生双向互动的对话交流平台。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应是平等、开放的对话过程,教育者在道德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则体现出主动性,两者之间应是交互作用的。在对话过程里的受教育者可以是积极的倾诉者、呼应者、反驳者甚至是教育者,它可以唤起其内心的道德自觉与力量,这种积极参与也使得德育过程成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两个主体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彼此对外在的认知、思想、情感等都在交流的范围内,促使他们都开始认真关注对方的生活世界。基于互信和共识,在适当的时候其身份还会发生转化,同时彼此也会重构自身的认知、思想、情感等。这样,道德主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达成新的共识,对原有道德规范进行超越与创造,也实现了自身道德价值素养的超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可以在这样的交互作用中充实各自的道德价值体系。
3.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实现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的渗透、融合。在高校德育活动中,显性道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明显地、直接地向受教育者表明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德育活动,从而使得受教育者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方式,它的特点在于目标的明确性、教育的权威性与效果的及时性。隐性道德教育活动则通过直观性和超语言性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它是间接的,潜在的,内隐的,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诱导”作用,它所营造的道德氛围是一种潜在道德规范约束的社会环境,学生能有最大的道德选择权利,其“自由发展度”相对较高。科学的道德教育模式应该是显性道德教育和隐性教育渗透、融合,二者存在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德育”承载“隐性德育”所传递的经验,“隐性德育”强化“显性德育”所展示的价值取向。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应是将隐性德育引入显性德育,在显性德育中构建渗透式、陶冶式的隐性道德教育模式。通过各种间接的道德经验和体会的传递和渗透,学生不自觉地内化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在直接的道德学习中实现充满人文精神的你我共享,也更有利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和道德自律人格的形成。
4.构建合理的他律约束机制,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推动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实现道德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理想形态,但由于当代社会个人的理性并不能做到完全的自主,单纯建立在个人选择自由之上的所谓自律,实际上正如恩格斯所批评的那样是“任性的主观自律”,因为人的真正的自律只能通过自觉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即他律)来达成。因而合理的他律约束是完全必要的,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他律要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在自律,道德教育的最优状态应该是道德主体――学生为自己立法,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主体为自己的“良心”立法,一方面把基点建立在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上,另一方面又是对这种认同的进一步发展,即不但敬畏和服从道德,而且主动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要想实现外在他律向内在道德自律的转变,唯有切实提高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培育其道德情感和道德追求,启发其道德觉悟,激发其道德热情;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成效评价体系,营造受教育者自律意识的形成氛围。只有这样,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对受教育者来说才能成为积极他律,由此,人们才获得了现实的道德理性的道德自由,由他律道德向自律发展,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5.将责任教育融入道德实践活动,以培育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切实的道德责任教育是告诉学生应该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情、有担当,使学生能正确地做出动机选择和道德行为的判断,培养其正确进行道德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责任主体”的身份。通过有效的道德责任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在外在认知内化的过程中自觉接受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坚持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引导,主动地将已接受的社会思想品德规范重新回到社会活动中去实践和检验,对自身德育学习及教育者的道德教育活动予以积极有效的回应,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个人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品德习惯和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郭维.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依托和建构[J].嘉兴学院学报,2009(9)
2.蒋亚平.高校创新道德人格培养模式[J].改革与战略,2005(4)
3.许华.高校德育引入心理分析理论的必要性[J].科教文汇,2007(2)
4.刘永元.转型期高校道德教育初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
5.白翠红.高校道德教育的错位及调整[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2)
6.熊威.黄海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性缺失的对策研究初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2)
7.李建刚.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发展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8.赵后起.对话:一个生动开放的德育空间――对高校道德教育中对话模式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4)
9.张伟强.德育方法的转换与途径新识[J].求索,2007.(2)
10.全淑凤,杨湘清.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