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性质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8 17:25: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学设计的性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学设计的性质

篇1

本案例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在建构主义教学观、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实验和网络为交互平台,创设真实的情景,把“”的知识“包装”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实三维目标。在预设中,突出变废为宝、组装微型实验仪器,把“观察与思考”转化为“活动与探究”,并设计开放性的思考题,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成式课堂。

2 教材分析

新课程,新标准。《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提出了三维目标,即了解硝酸的性质,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知道硝酸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的关系。

初中《科学》中明确指出,硝酸是一种强酸,且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介绍了酸的通性。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不稳定性,进而以工业制硝酸为背景,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这样做是对初中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不仅能巩固《化学1》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3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知道从物质的属性、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特性三大角度走进物质,能用已学的基本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已基本具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1)认为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为氢气;(2)对铜和稀硝酸反应起时观察到的红棕色气体,误以为还原产物是二氧化氮等。学生遇到问题时,可能会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可以查询资料、进行理论推导或实验探究;也可进行类比学习、对比学习、归纳学习等。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硝酸的化学性质;

(3)知道硝酸的工业制法,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硝酸的性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

(2)通过网络搜索、网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进铜和浓硝酸的实验,感悟实验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验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硝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感悟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质疑、崇实、探索和求真, 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勤于动手的态度。

(2)通过硝酸的用途、工业制法和学以致用,关注化学的运用和科技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硝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用探究的方式,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6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应用了对教学资源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对硝酸氧化性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和结论的多元评价策略等。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进行信息情景设计、网上搜寻和播放实验录像;采用组装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教学。

7课前准备

(1)学生复习酸的通性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以及浓硫酸的性质。

(2)教师深入了解教情、学情,有的放矢地做好多维的、弹性的预设。

(3)教学场所是有多媒体的电脑教室。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如下:

[随堂实验]:2支内放有铜丝的一次性针筒、10 mol・L-1的浓硝酸和1.0 mol・L-1的稀硝酸(分别放在从医院回收附有胶塞密封的小药瓶,如青霉素瓶)、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2个胶塞。

[演示实验]:1瓶浓硝酸、1瓶浓盐酸、1瓶紫色石蕊试液、1瓶久置的硝酸、1支试管。

8教学过程

8.1情景导入,从生活走进化学

[学生] 以“硝酸的用途”为关键词,网络搜索。

互相交流结果,了解硝酸的用途。

[教师导课] 硝酸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让我们探究硝酸的性质。

设计意图:网络资源是信息容量很大,信息速度也很快,它包容了生活、生产和新科技的所有信息。网络把学生的生活时空大大地拓展,从更广阔的生活时空走进化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2自主学习,激活元认知

[自主活动一] 实验桌上有一瓶浓硝酸。请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主要是网络和课本)或简单实验找出硝酸的物理性质。(过程和结果略)

[自主活动二] 请同学们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硝酸的化学性质,并用一种代表物写出离子方程式。

[已有知识]

(1)使指示剂变色: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3)与碱发生中和反应:H++OH-=H2O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2H++CuO=Cu2++H2O

(5)与某些盐反应:2H++CO32-=H2O+CO2

[板书]一、物理性质:无色、挥发性的液体

二、化学性质: 1. 酸的通性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和潜能,确信他们完全能胜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8.3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

[教师演示] 往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学生]观察现象:溶液颜色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困惑,形成认知冲突。

联想推理:

学生甲: 假设1. 与次氯酸类似,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学生乙:假设2. 与二氧化硫类似,浓硝酸与石蕊形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等……

设计实验方案,互评:

假设1方案:

学生甲:铜与硝酸反应;

学生乙:碳与硝酸反应;

学生丙:硫酸亚铁与硝酸反应……

假设2方案:把褪色的溶液加热,观察是否恢复红色。

[教师演示] 在试管口套上气球,把褪色的溶液加热。

[学生] 观察现象:溶液没变红而是变黄。

产生困惑,再一次形成认知冲突。

[教师出示] 一瓶久置的硝酸。

[学生]观察、比较、推测原因。

进行结果分享、互评。(教师适时作出评价)

[播放] 硝酸受热分解的实验录像:

[学生] 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判断:假设2失真。

困惑:硝酸真的具有强氧化性吗?

[板书]2.不稳定性(具体略)

[教师层启] 大家俨然是小科学家了,硝酸是否具有强氧化性呢?大家设计的共同出发点是取还原性弱的物质与硝酸反应。大家思维开放、活跃、有创意,但课堂上准备的药品和仪器是有限的(展示随堂实验的药品和仪器)。我们先制定一个可行的实验步骤吧。

[师生合作] 步骤:(1)把内放有铜丝的一次性针筒直接插入小药瓶的胶塞,吸取0.5 mL浓硝酸(或稀硝酸),拔出后立即将针尖插入胶塞,以防漏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2)拿去胶塞,再往针筒里吸蒸馏水至2.5 mL(注意与前者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插上胶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把针筒倒立,拿去胶塞,往针筒里吸入适量空气,观察并记录现象。

(4)最后,往针筒里吸入2.5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针尖插入胶塞。

[生生合作] 两人一组,同时进行浓、稀硝酸的对比实验并记录现象。

[学生甲] 铜与稀硝酸反应,观察到的也是红棕色气体,其还原产物也是NO2。

[教师] 学生甲事实求实的治学态度值得发扬。为什么学生甲的实验现象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学生] 讨论,交流。

一致认为:在实验前未把针筒的活塞压紧,筒内尚留有空气。

[学生甲] 那还有更好的装置吗?

(在此,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自己的关于装置改进方面的见解,这又是一次课堂生成的好机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可把它处理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化学实验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而且现象直观、真切、说服力强。在教学中,笔者回收了医院里的一次性针筒和带胶塞密封的小药瓶,变废为宝,积极进行实验改进,把铜和硝酸的反应“观察与思考”改为“活动和探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新知识。由于针筒和小药瓶密封性能好,本实验几乎实现了零污染,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

[问题解决] 硝酸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酸,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金、铂除外)反应,为什么可用铝制容器或铁制容器储存和运输?

[学生] 查阅课本,得出答案。归纳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规律:

⑴ 几乎能与金、铂外的所有金属反应, 一般情况下: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2;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

⑵ 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

⑶ 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板书]2. 强氧化性

(1)与不活泼金属的反应(略)

[学生] 网络搜索关键词:碳与浓硝酸反应

观看网络动画: 碳和浓硝酸反应

[生生合作] 观察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略)

[学生] 书写假设1的方案3―硫酸亚铁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三大强酸的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交流、汇总。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性组织者把新知识通过已有知识的桥梁作用,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新知识。

[教师]顺势指出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是如何制备硝酸?请思考课本中的问题解决,总结硝酸的工业制备原理,知道硝酸的工业制备流程。

[学生] 思考、讨论、交流、补充。

[板书] 三、硝酸的工业制备(略)

设计意图: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整和课程资源,实践“用教材教”,突破传统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物质中心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的知识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包装”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一层层揭开“包装”,经历获取真知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采用了实验录像、动画实验和随堂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

8.4合作总结,促进学后反思

[教师启迪] 硝酸的性质主要有哪些?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获知的?今后,我们将如何更全面地学习物质的性质?

[生生合作] 从方法和知识上对课堂进行梳理:

(1)硝酸的物理性质:看一看、闻一闻、查一查、试一试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从物质的属性角度

2)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

3)从物质特性角度

(3)硝酸的工业制备

1)制备原理

2)制备流程

设计意图: 反思使人进步。探究式学习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后反思,不仅能及时地落实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8.5学以致用,从化学走向生活

[学生] 阅读资料,解释现象,交流看法。

2005年12月14日下午1点左右,一辆运载着48 t浓硝酸的槽罐车在途经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北环西路庄桥段时,突然发生泄漏,不断有黄色的烟雾冒出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马路旁靠近黄烟的植物已经出现腐蚀现象,叶子被熏得枯黄。而距事发地点不远处就是村庄。接警后,市消防、公安、环保、安监等部门启动了化学危险品紧急处置预案。50余名消防队员迅速赶到了现场。

(1)记者看到的黄色烟雾,是烟还是雾?

(2)观察硝酸的颜色,为什么"烟雾"是黄色的?

(3)马路边上的植物出现腐蚀现象,叶子被熏得枯黄。推测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4)假如你是消防队员,将启用什么紧急处理方案?

9板书结构设计

参考资料:

篇2

以弱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工具, 紧抓两条线:一是氨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和用途的知识主线,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方法暗线, 通过对氨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的探究, 让学生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等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并学会处理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

研究氨的性质和制法的基本程序:

观察外观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 极易溶于水

预测性质NH3还原性NH3实验室制法的逆推导

设计实验氨的化学性质:与H2O、酸的反应

解释及结论 NH3的化学性质NH3实验室制法NH3的用途

通过以上具体设计将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通过实验及探究活动、化学史,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学习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篇3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6节的内容。它是学好双曲线性质及利用其性质解决应用问题的关键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线与方程的联系以及椭圆及其几何性质。还有双曲线的基本概念。应该说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储备,足够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解决办法:布置学生动手操作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得到双曲线的的几何性质得出,至于渐近线引导学生证明,培养学生定性分析的数学思想。

难点: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的导出和论证.

解决办法:采用逐步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疑点:双曲线的渐近线的证明.

解决办法:分三个层次。(1)通过观察几何画板动画展示给出合理猜想(2)通过公式变形定性分析(3)通过详细讲解

三、学情分析

这些学生是第一批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思。而且刚学了曲线与方程及椭圆,已经接触了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思想,具有一定能力自主研究曲线。而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与椭圆的几何性质完全可以类比过来,所以把这堂课设计成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体验“研究者”的是非常合适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出这些性质,并能具体估计双曲线的形状特征.进一步体会到方程与曲线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合作学习等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研究的快乐,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讲授法。主要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与讨论法、发现法相结合。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有老师适时的问题作为过程引导与衔接。

六、媒体选择

PPT辅助;几何画板辅助;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程序

(一)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及其双曲线的概念,大家告诉我你们学的如何?(学生很有激情的回答学的不错)

那好,我来出考考大家

画出双曲线方程 的草图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以后相互同学交换成果,比较讨论下,谈谈有何体会。

(2)到学生中去观察,找几个典型错误实例。

(3)通过讨论,再通过投影将几个典型错误实例展示给大家看,让同学感受自己知识的不足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与学生现有知识产生碰撞,引起学生兴趣。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动手探索,自主发现的基调。

(二)制定方案:谁有办法较准确的画出双曲线方程草图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我们是如何画出椭圆草图的?那么是否可以用类比方法解决双曲线 草图?

引导学生要画出图像必须从方程入手,然后讨论确定出研究步骤

(1)确定图像区域

(2)曲线是具有对程性

(3)曲线的大致变化趋势

(4)曲线的开口情况

设计意图:明确研究方案,为后续讨论指明了方向,使得学生的探索具有方向性,有利于问题解决。

(三)剖析问题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确定图像区域 负责 / / /

曲线是否具有对称性 / 负责 / /

曲线大致变化趋势 / / 负责 /

曲线开口情况 / / / 负责

(1) 第一小组成果:考察了方程x,y的取值范围得到图像应该在直线 确定的区域外侧(这个探索过程学生完成的很漂亮,主要是学生类比了椭圆草图的得到过程)

动手任务1:大家在白纸上画出双曲线所在的区域

(2) 第二小组成果:图像关于x,y及原点中心对称。

这个过程学生得到有点困难,所以我们实施的启发引导方程f(x,y)=0关于x,y及原点对称会有什么特征。完成这个过程后,学生很快探索出成果。完成情况不错。

思考任务2、第二小组同学的成果能给我们画草图带来何帮助?

学生回答:只要画出第一象限内的草图,然后根据对称性就可以画出全部图像了。

(3) 第三小组成果:方程图像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y随x增大无限接近 ,但达不到

这个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注意逐步启发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分这么几步:

1、 回顾函数图像变化趋势是考什么来衡量?

学生答:函数单调性!

老师追问:如何判断单调性?

学生答:定义、图像、y随x增大而增大。

2、 双曲线是函数吗?有办法变形成函数不?

学生答:双曲线不是函数,但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可以理解成函数图像

老师追问:函数解析式是什么?

学生答:

3、 在第一象限内的双曲线对应函数单调性如何?

学生答:y随x增大而增大,所以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单调递增。

老师追问:黑板上画出两种递增的形态是,不是可以随意递增呢?

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值的变化情况!给出2分钟思考时间。学生很快发现

学生回答:无论x有多大函数值y永远比 小

老师答:非常棒!你能解释下为什么?

学生答:

老师问:非常好,大家能根据上述函数关系来回答反应在图像上他们的位置关系有何特征?

学生答:随着x的无限增大,曲线的图像越来越靠近直线 ,但永远不能达到。

老师答:GOOD,大家回一下以前我们研究的函数有没有类似的表述?

学生答:双曲线函数 有这个性质。那条线叫渐近线。

老师答:对,那直线 叫什么好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渐近线。

4、 你能得到双曲线图像变化趋势吗?

学生答:能,根据对称性就可以完成了。

动手任务3:大家在草稿纸上继续完成我们刚才没完成的草图。(给同学动手2分钟)

老师找几个典型图像,然后用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初步享受成果,体会快乐。但又提出问题,他们的画图像还不那么一致,所以还有必要研究另一个问题,也就是第四组同学的工作必须完成。

(4) 第四小组成果

老师引导:椭圆中有控制形状的量e,双曲线中有没有呢?我们类似椭圆也给双曲线定义e

(e>1)

离心率是如何控制双曲线形状的呢?给学生3分钟讨论时间

老师问:大家讨论出结果了没有?

学生答: ,渐近线斜率越大,离心率越大。

老师答:非常好,简单说e越大,带过来渐近线的斜率越大(第一象限),导致双曲线开口越大

老师答:通过刚才所有同学的不懈努力我们完成了最先给出的4个问题。现在大家能告诉我你如何较准确画出双曲线草图?

动手任务4:在草稿纸上完成我们最先给出的双曲线方程,比较下你最初话的图像,修改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解决,提高解决效率。同时对于较为困难的问题采用适时引导,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个任务:正确画除双曲线草图。每每发现一点新知识就及时应用于画图。让学生边探索,边应用,体会学以致用。这个设计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提高对数学研究的积极性。

(四)解决问题

展示部分学生优秀的作品,然学生充分体验成个的快乐。然后结合图像给出双曲线中几个相应的概念:顶点,焦点,实轴,短轴,渐近线等概念。

总结归纳:通过刚才学习,谁能总结下如何画出双曲线草图?能归纳下基本步骤吗?

(1) 确定曲线范围;

(2) 画出渐近线方程(两条);

(3) 画出第一象限草图;

(4) 根据对程性完成整个图像。

设计意图:展示成果,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对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升,获得解决双曲线方程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培养学生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的能力。

(五)巩固问题

例、求双曲线 的半实轴长和虚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和渐近线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体会下如何研究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几何性质与焦点在x轴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有何异同。特别指明:焦点在x和在y轴上双曲线标准方程对应的渐近线方程公式化形式是不不同的,为下节课故设悬念。

(六)深化提升

思考作业:探究方程 具有何性质?并画出草图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更一步强化如何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基本过程。检验学生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九、自主性教学设计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而是采用将问题抛给学生,然后通过逐步引导、启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整个教学设计其实就是一个研究性课题。解决了如何通过方程研究图象的问题,也完成了更个教学计划。更将双曲线的几个零散的几何性质串联的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从使用角度、整体大局角度去掌握双曲线的性质从但优点遗憾的是本教学设计对学生要求较高,极少部分同学在探求新知识上存在一定困难。

篇4

课题设计主线为:生活化学生活。以央视新闻“甲流及其预防”的录像引入自主探究学习情境,通过初识“84”、探究“84”和解读“84”三个主题对日常生活用品中含氯漂白剂――“84”消毒液的性质进行探究。经过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问题、归纳等教学环节,在完成NaClO及HClO性质等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提高科学猜想和实验探究能力,体验“组成――性质――应用”的科学探究方法,进一步增强学化学、用化学的乐趣。

2 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84”消毒液的制取及其物理性质;

②知道NaClO的化学性质;

③了解HClO的化学性质;

④了解使用“84”消毒液的注意事项。

2.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通过实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科学猜想,并学会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②体验“组成――性质――应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猜想、实验和交流讨论等,形成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②感悟生活中化学现象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增强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

3教学过程实录及点评

篇5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6-01

有机化学是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掌握后续课程学习及适应中药岗位需要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扎实的基本实验技能[1]。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重视不够,兴趣不强,学习存在困难等,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扫除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困难,这是摆在有机化学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醇的性质教学为例,将醇的性质教学和生产、生活、专业紧密联系,采用演示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一、课堂引入

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粮食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目前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够我们使用30、40年[2]。要解决能源、资源问题,一方向要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将对生物能的生产和利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向同学们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醇的物理性质

低级醇的物理性质表现出了较高的熔沸点,水溶性,这些性质主要是由于羟基官能团造成的,其本质是分子内、分子间的氢键。然后,请学生回忆产生氢键的两个条件及氢键的大小,并与分子间的作用力相比较。氢键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如氢键是维持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构象的主要因素。

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加入一个固体酒精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思考,体会氢键的神奇作用。乙醇的熔点在-117.3℃,而加入2%的硬脂酸钠后,立刻变成了常温下为白色软蜡状的固体酒精,这一点让学生感到很是神奇,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思考的热情。

(二)醇的化学性质

1.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为分子内脱去一个小分子形成不饱和键的反应。醇的消除反应是相邻的两个碳上分别脱去氢和氢氧根,从而形成烯烃。如乙醇在脱水剂浓硫酸、三氧化二铝等的作用下脱去一个水分子生成乙烯:

这个反应生成了乙烯,而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3]。乙烯的来源主要靠石油,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能否找到一个新的途径来代替单一的石油制乙烯途径呢?从上面的反应,我们知道由乙醇制乙烯从理论上是一个可行的代替石油制乙烯的新途径。我们知道,乙醇可以从淀粉以及纤维素的发酵来制备。因此,这一途径能否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价格优势,也就是说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请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后得出):①廉价的纤维素发酵制生物乙醇的突破,从而得到绿色、可再生、价廉的生物乙醇;②乙醇制乙烯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突破,主要是降低制备乙烯的温度及乙醇浓度问题,以及提高产率,降低副产物等问题。如果能从发酵得到的低浓度乙醇不经分离纯化直接进行下一步的乙醇制乙烯过程,必将大大降低生物乙烯的制造成本。

请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了解目前世界生物乙烯的发展现状,各厂家是如何解决生物乙烯制备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困难的,以及生物乙烯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等。

通过和生产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和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等。

2.氧化反应

氧化分为加氧氧化和脱氢氧化两种,前者要加入氧化剂,后者不需要氧化剂,只需要使用催化剂,但有氢气放出,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氧化,从氧化产物来看,其氧化方式都可看成是羟基以及与羟基相连的碳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从而形成碳碳双键。如:

由于伯醇与羟基所连的碳上有两个氢,脱去一个生成醛后还剩一个氢,加氧氧化还可进一步氧化生成羧酸,而仲醇与羟基所连的碳上只有一个氢,所以氧化为酮,而叔醇与羟基所连的碳上没有氢,所以不被氧化。

在加氧氧化的教学中,我们以乙醇被重铬酸的氧化为例,和酒精测定仪联系起来,制造了一个酒精测定仪的简易装置,增强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然后介绍一下市面上使用的酒精测定仪的原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最后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并设计一个可以测定反应既有乙醛又有乙酸生成的实验方法。

而脱氢氧化中,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可以证明氢气产生的装置,并让他们亲自做实验。让乙醇蒸汽通过一个两端开口的硬质玻璃管,玻璃管内装有铜粉,另一端出口处先经过一个洗气瓶然后用向上排水法收集通过的气体。对玻璃管加热,经过洗气瓶将生成的乙醛等洗去后收集到的气体便是氢气。为了证明生成的是乙醛而不是乙酸,加入一个鉴别实验。从这个实验我们看到反应生成了氢气,而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先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下醇类制氢的应用实例,如氢气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到了应用阶段,然后布置学生上网查阅醇类重整制氢的方法、条件、应用和研究现状、发展方向等,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

总结,通过醇的教学,将教学融入生产、生活、工作,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计探索,查阅文献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篇6

1.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难点:酸、碱化学性质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在整理实验室药品时,有两瓶无色液体的标签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蒸馏水和稀盐酸溶液,你能帮助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它们的身份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

思考分析,汇报交流:稀盐酸的性质,根据它们的性质,交流鉴别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生之趣,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区分蒸馏水和稀盐酸。

【教师活动】

组织、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药品和仪器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

药品:紫色石蕊试液、锌、铁、镁等金属、大理石、生锈的铁钉。

【学生活动】

分析交流:学生鉴别酸溶液和蒸馏水方案很多,如:①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学生知道石蕊试液遇酸变红);②锌、铁、镁等金属(锌、铁、镁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③可以用大理石(学生知道大理石中碳酸钙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④可以用生锈的铁钉(有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还有学生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引导型”问题,理清知识脉络,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师活动】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鉴别方案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议,得出可行的方案。

【教师活动】

活动与探究:我已经将这两瓶溶液分别标上A,B的字样。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可以选择一种或者是几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哪一瓶溶液是稀盐酸。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取少量待测液体,放在试管和小烧杯中鉴别;

2.注意记录实验现象、结论;

3.注意块状和颗粒状药品的取用方法,避免打破试管;

4.注意药品的用量,避免浪费;

5.实验后试管和小烧杯中液体倒入废液缸中。

【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归{,交流讨论,提出不同的鉴别方法,最后确定方案。

确定实验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哪一瓶溶液是稀盐酸。

【教师活动】

教师对学生实验时的错误操作进行评点,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结论作评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完成知识的整合过程。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经过实验验证,哪一个是稀盐酸?

同学们通过实验都能鉴别出酸溶液和蒸馏水,通过这些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都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能与酸反应的物质

1.酸碱指示剂;2.活泼金属;3.金属氧化物;4.碱;5.某些盐。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我给你准备的金属分别是锌、铁、镁,为什么没给你准备铜呢?说明酸和什么样的金属能反应?(下转第106页)

我们刚才实验里所用的酸是稀盐酸,如果换成稀硫酸的话,现象完全一样吗?

根据刚才实验的内容,完成54页的表格。

【学生活动】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活动与探究,并填写实验报告。(最后用幻灯片显示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分别分析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幻灯片显示)根据以上探究的内容,我们得出酸的化学性质共有4点。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中和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突破难点,温故新知识。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根据酸的定义分析)

【学生活动】

思考后回答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

【教师活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酸的化学性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酸的用途。把书翻到52页仔细阅读。

【学生活动】

1.盐酸的用途: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2.硫酸的用途: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冶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

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

【教师活动】

本节课我们总共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后,由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一、酸的化学性质

二、酸的用途

1.酸与指示剂反应

篇7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容易理解的实验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为今后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好基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符号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在用式子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的活动中,经历探索、总结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两个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明确目的。

四、教学程序(分三部分教学)

(1)联系实际,激趣引入。大家可以直接看出像4x=24、x+1=3这样的简单方程的解。但是形如3x+7=32-2x的方程,仅靠观察来解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样解方程。方程首先是等式,所以我们要先来看看等式具有什么性质。首先激发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天平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①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图1、图2的教学模式(篇幅所限,图略,下同):先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再进一步提问:往两边各放1个杯子,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生口答,验证。接下去,继续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生答,再一一演示验证。图3、图4的教学模式和前面一样。

②总结抽象,认识规律。通过上面的观察,先用一句话归纳图1和图2的内容。(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再以第一句话为基础归纳出图3和图4的内容。(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不变,0除外。)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同时要让学生自己举例,检验等式的性质,加深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任何一样的东西,天平都是平衡的。让学生体会,一会儿我们在用字母表示规律时其中字母取值的任意性,再次加深学生对字母表达运算的认识,从学习的各个过程解决学生遇到的难点。

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

(3)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逐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在横线处填空】

①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4分)

1)如果x+8=10,那么x=10+___; 2)如果4x=3x+7,那么4x-___=7;3)如果-3x=8,那么x=__; (4)如果x=-2,那么__=-6.

②完成下列解方程。 (11分)

1)3-x=4. 解:两边____,得3-x-3=4_____.于是-x=______.两边____,得x=____.

2)5x-2=3x+4. 解:两边____,得____=3x+6;两边____,得2x=_____;两边____,得x=_____。

③解答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1)x+3=2;2)-x-2=3;3)9x=8x-6;4)8y=4y+1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我们要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X=a的形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总结分析学习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检测】

④解答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1)x+3=2;2)-x-2=3;3)9x=8x-6;4)8y=4y+1

【拓展训练】

⑤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1)7x-6=-5x;2)-x-1=4;3)2x+3=x-1;4)+2=+2

⑥当x为何值时,式子x-5与3x+1的和等于9?(7分)

⑦列方程并求解。 (8分)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2,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10,求这个两位数。(提示:设个位上的数字为x)

⑧如果方程2x+a=x-1的解是x=-4,求3a-2的值. (8分)

⑨等式(a-2)x2+ax+1=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即x未知),求这个方程的解。(8分)

篇8

方程和方程组是第三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它不仅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以及其他后续内容的基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当然也是解其他一切方程的基础),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节课在方程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等式的性质,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并且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易方程,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心理准备.

教科书对本节课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的教材编写模式.教科书以恰切、生动的实例,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现和理解等式的性质.

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1,教科书是以年龄问题为实际背景,用(1)(2)(3)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得到的.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既感兴趣又乐意思考.教师具体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1后,应向学生强调在运用这一基本性质时,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否则等式不再成立.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2,教科书是以购买巧克力糖和果冻的生活实例为背景,用(5)(6)(7)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得到的.这样的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济活动有关,并能加深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上述安排能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逐步树立起“数学生活化”、“生活即数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等式性质的过程,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等式的变形.

2 目标和目标解析

2.1经历探索等式性质的过程,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新的课程要求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努力把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运算法则及定律的归纳过程、数学命题的发现过程、解(证)数学题目时的思路分析等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凸现出来,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碰撞,从而产生智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式的基本性质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如观察、注意、思考、猜想、交流等)的基础上,自已归纳出这两条性质.由实际问题得出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是用符号语言表示的,要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文字语言将它们表示出来,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2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等式的变形

教育必须向既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能形成学生智慧的方向发展,本目标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不仅能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要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学中要结合具体题目(变形练习),让学生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这些题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又应用了性质,在对等式变形的同时,澄清了部分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模糊认识,真正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思维受到激活,学会了数学思考,促使他们由知识逐渐形成智慧.

2.3 通过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数学的应用不是数学价值的全部,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在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进行变形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

3 学习中的问题预测

本节内容单一,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不深刻,在应用性质变形时可能出现类似下面的错误:

(1)在等式3+6=9的左边加2,右边加1,得到错误等式11=10的情形;

(2)在等式-3x=6y的左边除以-3,右边除以3,得到错误等式x=2y的情形.

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

4教学过程设计

4.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屏幕上展示两个小孩的图片,并在每个小孩照片的下面标上他们的出生年份,都是1997年,请问今年他们多大?再过三年后,他们两人的年龄还相等吗?

设计意图 利用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事件引出课题,能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同学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设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一出示就能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教师此时板书题目:83等式的基本性质.

4.2 问题引导,探究发现

4.21 出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并相互交流:

1、在一次拔河比赛中,红、蓝两队的人数分别为m、n,后来两个队都增加了4个人,这时红、蓝两队各有多少人?如果m=n,两队的人数这时还相等吗?

2、(1)小莹今年a岁,小亮今年b岁,再过c年他们分别是多少岁?

(2)如果小莹和小亮同岁,(即a=b),那么再过c年他们的岁数还相同吗?c年前呢?为什么?

(3)从问题(2)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能用等式把它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拔河游戏中人数的变化及年龄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入手,用具体数字的变化来感受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几个等式.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到数学的飞跃过程.教学时,对这两个大问题及第2个问题中的三个小问题要逐一展现,学生逐一回答,老师把问题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如果m=n,那么m+4=n+4.

如果a=b,那么a+c=b+c,a-c=b-c.

4.22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老师要求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等式,思考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1)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发现的结论.

设计意图 从实际问题出发,同学们已经得到了几个等式,为了让学生能从中概括、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1,我们提出问题加以引导,这样安排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理念,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等式的基本性质1,并多找几个同学用文字语言加以叙述,直至提炼出性质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等式的基本性质1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老师要提示同学们注意等式的基本性质中的“都”字和“同”字.也就是说等式两边必须都进行同一种运算,加减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或整式.

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

4.23 回归生活,深化理解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等式的基本性质1.

设计意图 用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等式基本性质1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从数学到生活过程,与前面的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数学的飞跃相呼应,也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4.24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回答下列问题: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 或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由等式a=b,能不能得到等式a+3=b+3?为什么?

(3)由等式x+5=y+5,能不能得到等式x=y?为什么?

(4)由等式x=y,能不能得到等式x+5=y-5?为什么?

(5)由等式a=b,能不能得到等式a+3=b+8?

(4)、(5)这两个小题是学生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老师板书注意事项:

注意:(1)等式两边必须进行同一种运算,(2)加减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或整式.

设计意图 这组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1来判断等式的变形是否正确,特别是第(4)(5)两个小题,从两个不同方面强调对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理解.(4)中等式两边加的不是同一个数,(5)中等式两边进行的不是同一种运算,所以后面的等式都不成立.从而巩固加深对等式基本性质1的理解.题目由学生们来回答,因为题目难度不大,如有问题学生交流解决或在老师引导下解决.

4.3 合作交流,再探新知

4.31 出示问题

1、小李买了某种大米7斤,花去了7m元,老张买了7斤橙子,花去了7n元,结果花去的总价钱相等,那么,大米和橙子的单价相同吗?

2、(1)一袋巧克力糖的售价是a元,一盒果冻的售价是b元,买c袋巧克力糖和买c盒果冻各要花多少元?

(2)如果一袋巧克力糖与一盒果冻的售价相同(即a=b),那么买c袋巧克力糖和买c盒果冻的价钱相同吗?

(3)从问题中(2),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能用等式把它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 这两个问题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等式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如果7m=7n,那么7m7=7n7,如果a=b,那么ac=bc.

4.32 归纳提炼

老师要求同学们观察上述等式,并思考回答:

(1)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察从实际问题得到的几个等式,目的是从中概括、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2,为了降低归纳的难度,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加以引导.在实际教学时,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与交流时间,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等式的基本性质2,并多找几个同学用文字语言加以叙述,直至提炼出性质来.如果学生们提不出除数不能为零这个条件,老师可以问学生,直至归纳总结出等式的基本性质2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等式的基本性质2板书在黑板上.之后,教师向学生强调,等式两边必须都进行同一种运算,乘的必须是同一个数,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不能为零的数.

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等式的两边仍然相等.

4.33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回答下列问题:

(1)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由等式a=b,能不能得到等式7a=7b,为什么?

(3)由等式-2x=-2y,能不能得到等式x=y?为什么?

(4)由等式2a=3b,能不能得到等式8a=6b?为什么?

2、小明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后,对方程3x+7=-3x+7进行变形如下:

3x+7=-3x+7

第一步:两边都减去7,得3x=-3x

第二步:两边都除以x,得3=-3

你认为他错在什么地方?

3、如果ac=bc,那么a=b吗?

设计意图 本组练习的题目由浅入深,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等式基本性质2的理解,尤其第2、3两个题目,更加突出强调了等式的变形中除数不能为零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疑惑,可以让他们充分讨论获得解决,或是在老师引导下解决.老师要把等式的变形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写在黑板上,引起学生注意.

板书:除数不能为零.

4.4 利用天平解释等式的基本性质

观察下面的三幅图:(图见课本164页)

①如图2,从天平两端各去掉3个小方块,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②如图3,从天平两端各拿去原来的一半,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你能利用天平解释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解释等式的基本性质,本设计首先让学生看懂三幅图,然后利用这三幅图提供的信息解释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图1是一个平衡的天平,说明天平两边盘子里的物体的重量是相同的,此时对应一个等式,由此可推出一个“梯形x”的重量等于三个“小方块”的重量.图2指等式两边同减去一个数,等式仍成立,图3指等式两边同除以2,等式仍成立.用天平解释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认识.

4.5 迁移应用,训练反馈

1、在下列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整式,使等式依然成立:

(1)如果x+3=10,那么x=10-();

(2)如果4a=-12,那么a=();

2、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从y3=-16得到等式2y=-1?

(2)怎样从等式4x=2x+6得到等式x=3?

3、如果x=y,那么mx=my吗?

4、如果a=b,那么ac=bc吗?

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4.6 梳理反思,总结升华

同学们学到的知识有:_________.

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

篇9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测、探究、验证、迁移、归纳得出小数的性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发猜想

师:实话实说,天气越来越热,你们在这个季节最喜欢吃什么?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老师了解到两家冷饮批发部小布丁的价钱分别为0.5元、0.50元,你们看老师去哪一家买更便宜些?说说理由?引出:0.5=0.50(板书:0.5=0.50)

师:这两个小数真的相等吗?我们不妨将××的想法先作为一种猜想,就叫××猜想吧!(板书:猜想)

师:如果这种相等关系存在的话,谁还能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XX同学后面的同学请大声说出你们的猜想结果,最后一个机会,请这一行末尾的同学回答。

师:怎么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是老师来讲,还是你们亲自来验证?每人从中选几题研究研究,说说两个小数相等的理由,看看你的学习材料中哪些可以帮上你的忙,先自己独立想一想,一会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验证归纳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展示发现。

3.归纳。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式验证了XX的猜想,真是了不起。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小数等式,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用一两句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不光要自己清楚还要把别人讲明白,先自己想然后组内说一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一会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生:集体交流想法)

师:谁来评评他说得怎么样?可以表示出这个意思么?我建议可以说说你同意哪些 ,需要改进哪些?(板书:小数性质内容)

师:真是了不起!你们知道你们发现的这个成果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小数的性质)

师:打开书看看数学家们怎么说?轻声读一读,还有什么问题吗?我有一个疑问:添上0指添多少个0?去掉0呢?

师:这是我们大家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出的规律,让我们带着感情自豪地读一读我们的发现。准备好了吗?开始。(生:带着自豪的感情读小数的性质)

师:但我们要感谢一个同学,是他第一个提出的这种猜想,我们一起对他说声谢谢好吗?

师: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我说几句话,如果你同意就用这样的有节奏的掌声表示同意,不同意举手帮我纠正。

【反馈练习】

【判断】(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师:什么数末尾添0就变了?)(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辩论)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代表说得不全,其他同学可以站起来就补充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你认为在小数性质中那个词很重要?

4.应用。

师:请你打开书自学92页( 学生自学课本)

师: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引出化简与改写。

师: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师生练习和生生练习)

师:(很多学生举手)别着急,人人有机会,你能写几个小数让同学化简或改写吗?(学生小组内练习)

师:我们再回到买小布丁的两家超市,既然两家超市相同的东西的价格是一样,那你认为哪一种标法更规范呢?

师:到底哪一家的标法规范呢?老师搜集到一段资料,愿意听嘛?谁愿意帮老师介绍给大家。(补充资料:在商业、银行等行业中,为了防止数字的涂改,通常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提高

师:刚才我们探究的这些问题有些咱们暂时还一下子搞不清楚,别急,先放一放,还是动手检测一下自己到底掌握得怎么样!在动手的过程中我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收获,我们来一个闯关游戏好吗?

1.出示卡片抢答:P92做一做加一个整数的例子。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画线连接起来:

0.3002.80

0.0032.08

2.0800.030

2.8000.3

师:0.003与0.030,为什么不等?

3.机动:拓展升华。

摆数游戏(抢答)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五张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课后思考: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四、回顾总结,提升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师:你们是怎么获得这些成果的?(猜想――验证――发现――总结)

篇10

一、“组合数的性质”问题式教学设计

(一)复习

1.组合的定义

2.组合数公式

(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1我班现有45名同学,1.现要选出20名同学去参加劳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现要选出25名同学不参加劳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你发现了什么关系?

引申某班现有n名同学,

(1)现要选出m(m≤n)名同学去参加劳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现要选出(n-m)名同学不参加劳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你发现了什么关系?

问题2我班今天有45名同学,明天张杰同学将到班上课。现接到校团委的通知,要求我班明天选3名同学去参加座谈会,问

(1)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若考虑到张杰刚病愈,体力不佳,决定不选他,则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若考虑到张杰已有近一个月未到班,为了让他感受到团组织的温暖,决定一定要选他,则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你发现了什么关系?

引申某班原有n名同学,现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若要从该班选出m(m≤n)名同学去参加座谈会,问

(1)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若决定不选新同学,则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若决定要选新同学,则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你有何发现?

由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自主发现了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即

(三)学生自主证明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四)小结练习,并布置作业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程序

由“组合数的性质”问题式教学设计可看到问题教学模式的程序如下: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出示问题——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组织讨论——小结练习——公布答案并订正——布置作业。教师巡视时要突出个别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对一些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的个别辅导。要及时了解自学进展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问题讨论时有的放矢。对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也不组织学生讨论;对大多数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回答,教师修正补充;对学生认为自己已懂,而实际理解不深的,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加深理解;对绝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重点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