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环境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8 17:25: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环境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职业环境的认识

篇1

2.建立健全以水准服务为宗旨的管理机制。第一,应当尽快建立并不断优化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机制。电力企业利用竞争从而实现优化人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以及调整报酬分配的目标,不断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员工之间通过相互竞争,使得电力企业各岗位人员能得到科学调配,实现人尽其才,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与工作成绩,同时能有效拓宽员工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地位日益提高,电力企业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实际以及未来的发展要求,建立以任职资格为前提、以竞争上岗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用人制度化,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为企业服务。

岗位竞争机制对于电力企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十分有利,并有效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同时,还要建立并完善电力企业的激励机制,即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加以评价,而员工也可以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业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绩效考核不能片面注重业务绩效,而应当全面考虑,以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得企业与员工能够实现双赢。

篇2

所谓企业环境社会责任,通常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为了社会公众利益而作为一个“企民自主性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

二、我国企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企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的纳污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企业所造成的污染。而企业数量的增多和居民消费的不断增长,更加大了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而企业则在排污的同时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迫切呼唤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二)我国企业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我国目前在环保立法上仍然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更为严重的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执法者素质低下,致使环境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政府应当加大教育宣传引导的力度,尽快培育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针对我国目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大力进行环保宣传。

2.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绝大多数企业仍未树立环保营销理念。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观效益的理念下进行的,对眼前利益考虑的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的少;有的企业尽管意识到环保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由于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不敢贸然行事;有些企业由于长期亏损,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更顾不上花费较高的代价推行环保营销。

3.广大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一些公民在生活中随意丢弃废弃物,造成白色污染;在旅游过程中,肆意采摘花草,随手丢弃废弃物,造成生态污染;更有甚者追求“高品位”生活,穿皮草,吃野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这些企业的生产。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换句话说,就是公民的环保维权意识不强,导致企业生产可以不考虑环境责任,造成污染的恶性循环。

三、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政府因地制宜,建立中央及地方的“绿色基金”项目,中央拨付一定的款项;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的绿色配套设施,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体系,建立惩罚性生态补偿和激励性生态补偿机制。由于企业排污去污的设施建造成本技术程度比较高,可以对于达到国家相应标准的排污去污设施,在企业计划修建的阶段,通过设置专项补贴资金,减少税收的办法鼓励企业兴建级别较高的去污设施。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整治力度。在设定好企业排污的标准基础上,严格执法。对于国有企业,不能因为企业的“关系”纽带而迁就容忍,孰不知,企业的环境危害程度和企业规模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对小危污染企业加大整治力度,推行行业整合,防止小危企业关停后又重新注册生产或异地生产;政府同时应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能及时的找到源头,迅速的治理污染。

(二)重点提高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意识

不少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中小企业仍处于原始积累和生存的阶段,无暇顾及企业的社会责任,要等到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再关注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由于环境污染上的时间滞后性,空间上的递减性,检测仪器的落后性,污染排放的随意性等特征,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政策的规定,在提高自愿性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标准,把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及时有效的处理好,这样才能促使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

篇3

一、引言

企业环境责任(CER)源于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自愿承诺为促进社会和环境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欧盟委员会,2002)。本质上,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发生矛盾的产物,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亦是企业的责任(Piotr Mazurkiewicz,2008)。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George. Enderl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其中环境责任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频繁地出现了类似陕西“铅污染”事件(2009)、海正药业超标排放和违规排放污染物致癌事件(2011)、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废料铬渣非法倾倒致污事件(2011)、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2012)、全国范围内“雾霾”天气(2013)等环境污染问题。十报告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治理决心,这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从早期的PM2.5到如今的PX事件,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渐渐从环境的检测数据转向了污染的源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缺失。对于污染源头项目的管理,政府机关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主体的政府机关应该重视对企业保护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

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

(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内部聚集与外部保障

企业若要谋求长远发展,环境责任的履行将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为了更好地履行环境责任,企业必须树立环境责任意识。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可以从内部聚焦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

1.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内部聚焦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在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等方面均应体现出其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视,使环境责任由内而外体现在企业中。

在培育环境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在战略规划中体现环境责任理念。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从而制定新战略。完整战略规划的首要条件是可执行性,它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两个方面。在企业发展方向上,就应当体现出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企业只有在自己的发展方向中融入环境责任的要素,才能指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看到自己所应履行的环境责任,才能在发展中不偏离自己认真履行环境责任的轨迹。企业资源配置策略直接决定了企业战略规划的可实施性。为了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必须在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中为其作出相应的资源安排,才能够为企业环境责任的培育提供足够的资源保证,确保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顺利实施。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成员为实现其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其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因此,若要培育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必须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安排相应的环境责任职权部门,以此来体现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意志,使企业员工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对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视。同时在组织结构中安排相应的职权部门对环境责任的履行进行监督。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的象征,体现出企业的内涵,因此,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应当融入其企业文化中,并由企业文化来展现企业自身对于履行环境责任的理念和决心。同时一个行业成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在其自我意识中就应涵盖企业的环保思维,即环境责任意识。如果把环境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这对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外部保障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来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这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制定机构、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及其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等。

法律法规制定机构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具有强制性。培养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必须由强制开始,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出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意识到自身所应负担的环境责任。虽然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均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定位、指导思想还不清晰,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等。所以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仍需要相关机构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督促。

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同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对企业的影响,其更多地倾向于一种引导作用与监督作用,引导企业向着更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对于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因此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能够引导企业首先意识到其自身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而自觉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同时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及时监督企业对于环境责任的履行,及时引导企业纠正其偏离环境责任履行的行为。

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在市场中得以生存的关键。而对于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十分重要。如果在竞争中履行环境责任能够成为一种优势,则更多的企业将选择履行环境责任,从而培育出其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但是现阶段履行环境责任与否并未成为同行业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要素,这就需要社会的努力。只有在竞争中能够作为一种优势项目,环境责任履行才能更快地为企业所理解和接受,并督促企业培育其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

(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又是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需要企业自身的内部聚焦和社会各界的外部保障,由此就需建立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

1.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

一个企业若要谋求长远发展,其内部必须有一套自我约束机制,此种约束能够促使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其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从而提高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自我形成机制能够很好地督促企业对自身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能够使企业尽快地建立起自身的环境责任体系,并将履行环境责任尽快发展为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机制、组织机构适应机制与企业文化拉动机制。

(1)战略规划机制要求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将履行环境责任融入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中。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是企业完整战略规划具有可执行性的基础,将企业环境责任融入其中,有利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体现在企业的整体发展设想中,保证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具有可持续性与延续性。

(2)组织机构适应机制要求企业内部设置相应的环境责任机构,为企业环境责任的意识培育及履行过程保驾护航。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有相应的责任部门来具体负责,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来随时调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进程,同时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过程进行监督。只有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应的环境责任机构才能使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真正放在企业的议事日程之上,而不是作为一种口号,持续不断地在企业内部呼吁却从未落在实处。

(3)企业文化拉动机制要求企业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体现出其环境责任意识,体现出其对于履行环境责任意识的决心,从而拉动企业对于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象征,体现着企业的内涵,只有将环境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才能够使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贯彻于企业上下,也才能够提高企业对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积极性。同时将环境责任意识融入作为企业象征的企业文化中还能够提升企业在社会以及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2.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外部监督机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与企业外部的监督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前进方向。所以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外部的监督。因此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还应建立企业外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法律约束机制、政府与行业的引导与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

(1)法律约束机制要求法律法规制定机构制定针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法律规范,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出强制性要求。现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虽然对企业环境作出了规定,但是其要求相对来说比较笼统,例如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定位、指导思想还不清晰等,同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环境责任法律体系。这些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应当建立法律约束机制,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提出具体的、强制性的要求,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

(2)政府与行业的引导与监督机制要求政府与行业提出利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要求,引导行业内形成以履行环境责任为优势的风气,同时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实施监督。处于同一产业链并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监督约束会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政府与行业的引导与监督机制不同于法律约束机制,前者对于企业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与督促,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两者之间互相支撑、互相补充,能够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保驾护航。

(3)社会监督机制要求各类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公众能够组成联盟,对不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形成相应的诉愿表达体系,对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状况实施监督。此种约束机制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变得越发强大,同时对于企业的刺激性也变得更强。当电视、报纸等舆论媒体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状况密切关注并及时报道时,便会对企业形成强大而无形的舆论压力,督促企业承担环境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阶段对生活环境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步增强,其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也会加大,因此建立起完善的诉愿表达体系十分关键。

三、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

(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的理论分析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不可避免地需要相应的激励措施。现有的激励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向型激励,即对于履行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一种是逆向型激励,即对于不履行者进行处罚。在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过程中对于激励措施的选择无疑能够对企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选择“奖励式正向培育机制”还是“惩罚式逆向培育机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指的是对于切实履行自身环境责任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从而使企业在履行自身环境责任的过程中获利,以此来提高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能够给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过程中提供动力,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产生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对于政府来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虽然能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环境责任,但是却为政府财政增加了负担。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指的是对于未按照要求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惩罚,从而使企业为未履行环境责任付出代价,以此来督促企业履行其自身的环境责任。在“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中企业往往会出于避免惩罚以减少损失的心态而履行环境责任,但是罚款的数额又成为了一大难题。如果罚款数额过低,则企业可能会在衡量其履行成本与惩罚成本后选择接受罚款;若罚款数额过高,又可能出现政府部门追求罚款收入而忽视对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监管。另外,在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中极易出现企业贿赂相关官员以避免相关惩罚的情况,从而助长了贪污受贿风气。

(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的博弈分析

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能够采取“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现对两种方式进行博弈分析。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单位成本为I,得到的收益为R。以下主要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

1.假设

(1)企业均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环境中,都是P——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2)C1为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净成本,C1=I-R>0。

(3)C=C1+C2+C3。其中,C是单位产品总成本,它涵盖履行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净成本C1、生产成本C2以及企业的治理环境成本C3。

(4)所有企业均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定价,不考虑规模经济。

2.“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博弈分析

(1)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

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指的是对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来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奖励A≥(C1+C3),因此A-(C1+C3)≥0,则博弈矩阵即为表1。

在“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的情况下,履行环境责任企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与此同时也使得没有履行环境责任的那些企业出现了亏损。因此,表1博弈矩阵便具有了唯一纳什均衡,即(履行,履行)。

(2)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

所谓的“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就是对未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处罚B≥(C1+C3),因此B-(C1+C3)≥0。博弈矩阵即为表2。

在“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的情况下,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显然拥有成本优势,而未履行环境责任的那些企业则出现亏损。因此,表2博弈矩阵便具有了唯一纳什均衡,即(履行,履行)。

“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各有利弊,“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能够促进企业对履行环境责任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却给政府财政增加了负担;“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能够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但容易出现以罚代管的恶劣局面。由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奖励式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逆向培育机制”各自拥有其自身的特点,能够在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选择“奖励式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逆向培育机制”相结合的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无疑能够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保驾护航。

四、构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基本架构

一个企业如果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承担起环境责任,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来为自己谋利,应当自觉减少排污,或者在排污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危害降到最低。企业要想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必须承担起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从而赢得社会对其的支持以及公众的认可与信任,得到较为忠实的顾客群,为自身发展获得最基本的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企业的期待正在发生改变。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对企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极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污染却日日危害着人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多维度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在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应当建立自我形成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相结合、“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相结合的多维度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多角度对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进行引导与监督。同时现今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企业的外部环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应当建立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联动机制,针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使企业从被动履行环境责任转变为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 Hayam Wahba. 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some Egyptian eviden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6.

[2] Chan,R.Y.K..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pursuit by foreign firms competing in Chin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45(1).

[3] 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4).

篇4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7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偏少和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面窄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1]。 

国际上有3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性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也是另外加入两份协议的基础[2]。目前《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包括美国的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的ecuk(英国工程委员会)等13个组织,另有德国和印度等5个国家的认证组织为准签约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当年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可进行认证的工程专业数量已从4个增加到10个。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虽然其不直接进行工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不直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雇用,但它通过设定专业标准为工程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在二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认证”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工程专业的专业主义理想的实现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术组织的特性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认证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专业人员的准备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环境。工程教育认证则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认证制度与工程专业准入制度相连接,为专业市场的控制和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门槛”,反过来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质量先导,促进了学校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认证机构需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明确的学术质量定义以供被评估学校和教学计划去努力实现;(2)要求学校和教学计划必须提供关于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众的信心和投资;(3)鼓励学校为改变和所需的改进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计划;(4)采用适宜的、公正的组织化政策和步骤进行决策;(5)对其认证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6)拥有和保持可预见的和稳定的资源。 

认证机构需制定鉴定标准,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或教学计划的质量:(1)与学校适应的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和道德;(2)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等培养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3)合理的师资结构和持续的教师发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和校企合作;(5)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就业和学生指导等方面;(6)教学管理制度,可进行过程控制与反馈;(7)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8)针对专业特色,提出具体化的专业标准。 

为通过专业认证,学校需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定,进行下列活动:(1)定义待评估专业的目标;(2)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根据学校和职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工程的专业化进程和工程的专业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工程师注册制度尽快形成“专业”的内生机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对于工程教育中的“专业”特质和专业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朱高峰认为工程专业人才应接受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3]。文辅相和杨叔子等均提出改变工程教育中过窄的专业导向,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的知识面上[4]。对目前比较狭窄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和责任教育、社会发展和工程影响等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符合专业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对认证对象的状态和符合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认证标准具有统一性、标准化和先导性的特征,对被评对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标准,就强调工程专业标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避免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原则、认证标准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州工程师注册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工程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工程教育为工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为工程师“入职”设置了最低“门槛”,工程师注册制度受到国家的市场庇护,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对应,保证了工程将促进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的专业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将为我国工程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进一步发挥工程专业学会的作用。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结构,专业学会可体现专业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动的、包括专业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联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动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与之相比,工程专业学会主导的认证机构专业性更强,更能及时反映行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需求,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7]。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间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差别很大。如污水处理工程以给排水专业的传统工程方法为主,而城市环境规划则与城市规划的方法相关。尽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课程设置的深度相对母学科较浅,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践设置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该方向应用能力的深入培养。而我国企业特别是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引起环境工程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错位。而工程教育认证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其达到工程师的基本水平。因此,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原有培养方案宽口径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工程应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设备、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其设计多而不精的问题。 

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正处于成熟前的发展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本地区共有8所开设环境本科专业的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和钦州学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环境专业形成时期均较晚,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储备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建立持续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 

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地区高校各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其环境专业多源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以广西为例,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工学院等学校的环境专业均从化学工程发展而来,广西师范学院和钦州学院的环境专业均从地理学科发展而来,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仪器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的环境专业则从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等发展而来。不同学校的背景下,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也应有所不同。通过与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关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竞争力,如化工学校可强化学生在其化学工程和工业中的环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质学校如中国地质大学可强化学生在地学类环境工程中的能力培养,管理专业较强的高校则可强化环境评价和规划等环境管理应用领域。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为其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上述学科交叉,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增加矿区土壤修复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废水处理工程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主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2] 毕家驹. 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篇5

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促使我国企业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要求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变革,本文正是通过对知识环境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必然性展开阐述,提出进一步完善在新的环境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合理化建议。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必然性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环境的转型

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是一个以知识为主、竞争性更强、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新的环境下,如果依然沿用旧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势必会束缚企业的手脚,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理念的特型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管理者是以效益与产出及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力、资本、资源以及设备等成本为导向的管理方式,而将技术或知识视为外部要素。事实上,知识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密切依赖于知识的获取、传输和利用,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需要企业管理都在管理观念上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上有一个改变,突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源,而不应当是将人力视为成本。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1、从纵向来看,我国企业自身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表现为:首先,对人力资源定位的不科学、不准确。其次,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最后,人力资源的组织模式落后。

2、横向来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而表现为专业性不强。我国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一套专门的完整的体制和规范,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是从属性的部门,有些甚至直接忽略。另一方面人才短缺、结构单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我国人口众多,但是人才还是短缺,这与我国原有体制下的劳动力培养、劳动市场结构是否规范等一系列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合理化建议

(一)从制度角度,创新人才管理模式,严格管理制度

首先从体制上进行变革,这是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纲。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以高素质员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而严格的管理制度是这种模式得以健康发展、持续保持的重要保证。这一点必须从员工的吸收就开始严格把关,遏制我国一贯的用人唯亲风气,建设一个完全公开、公平的人力资源市场,保证企业吸收进来的每一位员工都是优秀、称职的。然后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减少企业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还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招聘制、薪酬福利管理制、培训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仅要及时地建立,更要坚决地贯彻实施。

(二)从管理者角度,努力提升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

管理者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力,只有自身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正直的品行,才会有人愿意在他的手下工作,才会得到员工的尊重与爱戴。此外,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还应当具备各种优秀的管理技能,高瞻远瞩,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先进的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能够很好地处理企业员工间的人际关系。管理者必须明白,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对员工不再是领导与命令,而是协作、共同参与。一来现在基层员工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识别能力;二来目前市场上的信息瞬息万变,只凭管理者自身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那部分独自处于金字塔尖的领导者有可能会走入信息的盲区。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被提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之上。

(三)从员工角度,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员工的培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只有优秀的管理者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批优秀的员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劳动市场上的主流,企业也逐渐需求复合型人才。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培训系统,从员工初入企业,到人员分配,再到职业晋升,都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变化来进行必要的培训。只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才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员工工具有更强的工作能力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员工的爱岗精神。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爱岗敬业。将自己的荣誉感与企业的荣誉感紧紧联系在一起,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这当然要求员工要有很强的职业道德素养,然后也需要企业能够给予员工比较优厚的待遇和福利,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四)从企业本身角度,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

一个企业要长期发展,必须具有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能力。这一点,首先需要企业拥有比较雄厚的实力、健康的形象,以及能够为员工提供比较优厚的待遇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的硬件设施,需要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慢慢形成的。当然,还需要企业拥有一套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是要为企业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以企业自身的文化和理念让员工充分感受到荣誉感和满足感。这样对内使员工愿意留在企业长期发展,对外则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加盟,从而不至于使企业出现人才断层,为企业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7

可持续发展方式乃最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对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分析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分析

首先,变革的优势。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援助。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由于其在前期的发展中,缺乏对环境的考虑,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样,在后期的发展中,就需要治理污染,而且任务还比较重,再加上这些企业当中,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所以,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国家就会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援助。另外,国家和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了环保资金筹措机制,提出了破坏者恢复、开发者补偿以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政府以及地方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比如目前我国已经正在运行机制中环保示范工程资金,环保体系建设资金等等,对我国的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植树造林等等,保护的资金都在增加。

第二,税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税收的调节作用也得有效的发挥,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国家在采取一切有效政策和办法,如通过免税、减税政策等等,来鼓励企业的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并且国家和政府人员也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作出了具体的相关规定,因此,极大促进我国的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比如:采取鼓励综合利用政策,鼓励企业不断地投入到生产当中,让企业在扩大生产建设的同时,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加强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效益。

另外,变革的劣势。虽然我国环境法在调整机制变革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令人堪忧的一方面,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环境权利。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建立了相关的环境权利法,尽管在一些的环境法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中,有着对公民环境权的具体体现,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其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公民享有的权利,而且是在实际中,也并没有真正拥有过这项权利,所以,从理论上讲,这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第二,自然资源权属制度。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在我国所有的法律中,环境法有着还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所以更别提自然资源权。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法宪法中的相关规定,使得我国现行的自然法成为二元制的结构,一方面,反映出自然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出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对于我法律的建立有着最为关键的影响,可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两者在共存时,其缺陷就严重地暴露出来,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排他性。

第三,自然资源价格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于自然资源以及劳动价值的片面性认识所造成的。目前,我国市场的整体价格局势呈现环境无价、资源低价以及产品高价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价格格局上的不合理性,而这种不合理性,大都是由于现行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如排污收费制度的不合理、政府定价制度的合理等等,这些制度的缺陷,自然就会造成自然资源价值的不合理。

第四,1/3自然资源市场。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市场中介制度、交易规则都存在很大的不规范和不完善,这样,不仅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更为重要的影响交易主体的客观性。

二、我国环境法市场调整机制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资源使用权制度

从某种角度上讲,使用权的确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物尽其用,通过使用权的设立,使得事物能够找到其自己正确的位置,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这种使用权是在建立在产权的可让渡性才能完成的。因此,在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必须要确立完善的资源使用制度,加大我国资源二级市场的完善性和开放性,改变传统形式下,资源的流转制度,突破其限制和束缚,进而保证市场上,资源的正确位置,使得资源价值充分发挥。

(二)完善环境资源财产权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需要国家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得自然资源的排他性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完善。因为,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在我国这个公有制国家,自然资源自然是公有的,由于体制和其他客观性的原因,所以,关于资源的所有权,其是不可能具备一定的让渡性的,但是,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通过资源使用权的强化作用,来弥补以上缺陷,与此同时,还要正确政府和经营者者身份上的不同,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好各司其职,从而有效地避免主体的虚设。

(三)加强资源使用权制度的完善,建立初次分配制度

在我国,我们所现行的社会体制与其他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却是一交易费用高,而且资源交易管理严格的社会,因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关于财产权的初始配置受其影响较大,为此,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需要规范市场运作,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加强资源使用制度的完善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分配制度,争脱行政权的束缚,使得激励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四)完善交易规则及相应的制度

首先,要加强价格机制的调整和建立,完善相关的产权制度,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地交易规则的分析,针对现有的交易规则做好处理,从中找出缺陷和不足之处,比如市场中介制度等,使得交易的主体和客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且要规范两者的作用;其次,完善交易规则,以现有的市场规律为基础,明确市场管理与组织的相关规范,加强国家的客观调控,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与此同时,企业要在以上制度建立的基础上,使得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所增加,减少排污量,通过排污权交易,采取有偿转让的形式和安全的交易保障,使得价格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导资源配置的优化。

(五)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所以,要采用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环境合理型技术,建立先进的环境管理体制。第一,在企业的治理过程中,要体现了企业的透明度,完善企业的治理方案,并且要结合企业的责任制度,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强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第二,要以联合国的环境契约法来基准,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广一些环保技术和无害技术。第三,利用现代企业发展理念,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要结合环境要求,提高运行方案的可操作性、环保性以及经济性,所有企业都应当考虑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经济的公共环境,促进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第四,要根据环保制度的要求,优化企业环保管理制度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管理评估模式,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全面理解和培训,提升企业的水准,采取环境合理型技术,推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正确处理好企业对资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六)关注环境,加强风险管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负责任的行为表现为对各项企业活动的评估与管理。首先,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商务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与此同时,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做好分析,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对风险的有效管理,确保企业发展的稳定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其次,企业在发展中,要随时关注环境,这与企业的成长和价值有着最为直接九的影响,加强对各类法律文书的学习的探讨,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结合企业的现有状况,制定合理的应急计划,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决策的战略高度,做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企业生产、销售与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另外,要坚持CERES原则,完善操作程序,采用完备的现代设施,减少环境破坏,并且要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应急措施。

三、企业的环境责任分析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企业日常的经营行为,二是企业的长远规划。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当前,在环境治理中,企业的所面临的环境责任制主要有三个问题:

首先,商业诱因。在企业发展中,其成长的最为根本目标就是经济利益。但是,在我国现有的环境制度下,还没有相关的商业诱因,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在环境制度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和分析,所以,对于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企业而言,要想让其充分地投入到环境责任工作当中,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国家和政府针对目前情况,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建立相关环境责任制度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优势,让企业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进而使得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环境责任的落实工作当中。

篇8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64-04

基金项目 2008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无锡市高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批准号:08JYB002)

作者简介 黄昱方,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祝江燕,江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江苏无锡214122)

一、引言

企业孵化器于20世纪50年源于美国,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业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企业孵化器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创新研究成果的价值转化,其在孵化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孵化器模式进入中国,最初由国家创办的全国53个高新区运作,90年代中期以后,其主体呈现多元化、市场化、民营化的趋势。这些孵化器培育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对比发达国家优异的孵化成果,我国的孵化器仍然任重而道远。根据2006年底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的调研资料,在2254家接受过孵化器服务的人孵企业中获得风险投资的有82家,成功上市的有6家,比例分别为3.6%和0.2%;根据2006年底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统计资料,全国共有548家孵化器,41434家人孵企业中成功上市的企业数量为53家,比例仅为0.1%。

我国孵化器的短板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用?本研究深入在孵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展开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试图从创业者的认知和需求角度对企业孵化器塑造的创业孵化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深化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孵化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以望帮助企业孵化器准确把握孵化服务的切入点,发挥出更佳的孵化绩效,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理论回顾

企业孵化器通常使用“incubator”或“innovation center”来表述,许多学者对企业孵化器概念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1985年,美国成立了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该协会认为,企业孵化器是推动风险企业发展的有效过程,孵化器孵化年轻企业,在它们非常脆弱的启动时期帮助其生存并成长,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内行管理帮助,将企业引向融资之道,为危机企业发现风险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Smilor和Gill(1986)认为企业孵化器是用其所有掌握的、控制的各种要素来支援创业企业家开创新事业而设立的创新系统。Rustam Lalkaka(1994)认为,企业孵化器是一座具有少数管理人员的设施,此设施以一个系统的形式来提供实体工作空间、公用的设备以及技术与商业帮助的渠道,这样可以降低新生企业的创业成本,及时抓住改进商机,降低创业阶段失败的几率。

企业孵化器的功能目标紧密贴合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孵化器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我国企业孵化器的功能目标主要有3个:一是培育企业家,通过孵化器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培育成为具有较强技术管理和市场知识的科技企业家;二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通过孵化器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三是通过孵化器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输送毕业企业。

Hugh D S(1999)认为创业孵化环境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创业孵化网络、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文化氛围、投融资环境和基础服务设施。创业孵化网络指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提供交流互动机会、与利益相关者以及客户的关系网络建设等;创业政策支持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提供给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优惠措施和相关支持等;创业文化氛围指企业孵化器创造的创业支持氛围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态度等;投融资环境指企业孵化器引进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天使投资或者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等内容;基础服务设施是指企业孵化器提供的业务、研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以及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设施和一般流程服务。Lois Peters和Mark Rice(2004)用成功孵化出的企业比例,即被孵企业“毕业率”来衡量企业孵化器的孵化结果,他们认为,影响孵化结果的是孵化器提供的三种主要服务:基础设施、培训、网络资源。基础设施是指企业孵化器提供的物质基础设施,包括办公室、设备、行政设施(如传真,电话,上网线)、案例实验室、会议设施等;培训是指企业孵化器提供的培训和教育讲习班;网络资源是指企业孵化器提供给被孵企业一些可利用的渠道,包括经营、行政、管理、金融、法律、保险顾问以及科学家、学者、潜在客户等。

张炜、王重鸣(2004)的研究指出,技术创业孵化环境是技术创业企业的支持系统,其目标是帮助技术创业企业开发自身的知识、能力和资源,并利用孵化环境资源获取能力和网络效用,有效识别创业机会并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提高组织知识资本水平,最终实现快速创业成长。张炜、邢潇(2007)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并检验我国高技术创业孵化环境与创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创业文化氛围、创业孵化网络、创业政策支持和基础服务设施等4个因素构成了创业孵化环境的主要结构维度,且这4个关键因素对技术企业创业成长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董浩平(2008)认为,创新小企业的幼稚性决定了它对孵化器的依赖,而孵化器需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才能完成创新小企业的孵化使命,他通过对创新企业对孵化器的功能期待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孵风险企业,商业计划至关重要(亦即需要从孵化器得到最迫切、最好的服务),其后依次为企业家才能与领导能力、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服务、技术识别等。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孵化器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以往的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单向的从企业孵化器立场出发,并未考虑到创业企业的能动主体即创业者的需求和感受,一些着眼于创业企业和创业者立场的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创业孵化环境的重要性和主要要素,但是也存在着仅从理论出发,没有联系实际或覆盖不全面的问题。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认为企业孵化器旨在帮助初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而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是创业过程中最为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他们往往具有良好的技术背景和创新意识,但可能并不具备一个优秀的经营者、卓越的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如果孵化器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孵化环境,充分了解创业者的认知和需求,从而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那必将推动在孵企业的创业成功,进而使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得到卓越发挥。因此,本研究拟从创业者认知角度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探讨创业孵化环境的构成要素。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两种调研方法,即半结构化访谈和结构化问卷调查方法。半结构化访谈法是请被访谈人自由回答预先拟定的访谈问题,也运用互相讨论的方式。结构化问卷主要是根据已有相关资料和访谈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项目的研究问卷,请被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应式判断。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在孵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成员。

3、研究样本

本研究中主要针对无锡各园区(包括各类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创业中心、创业园、科技园等)的在孵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成员进行了研究取样。详细访谈了20位创业者或者管理团队成员,发放了200份调研问卷,回收问卷114份,回收率达到57%,其中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达到76.32%。

4、问卷设计

创业孵化环境问卷是根据半结构化访谈内容和以往孵化环境的文献,经过编制、试测和修订而成的,问卷共包含21个项目,样本项目诸如“园区帮助您获得合适的人力资源、会计、法律等专业”和“园区为您提供管理和运作企业的帮助”。所有项目全部采用Likert式5点量表进行评价,从1-5记分,表示从“很低程度”到“很高程度”等5个等级变化选择,请被调研者根据实际情况以Likert式5点量表进行评价。

5、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具体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1、数据检验

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需要计算KMO统计量并进行Bartlett’s球形检验,来查看样本变量是否适用因素探索。

KMO是Kaiser-Meyer―Ol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取值在0―1之间。当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就越好。在实际的统计分析过程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时,效果比较好;而当统计量在0.5以下时,此时不适宜应用因素分析方法。Bartlett’s球形检验是用于判断研究样本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在SPSS统计分析中,如果变量之间是独立的,或者说相关性不强,那么就不适用因素探索分析。

检验结果见表1,统计分析样本的KMO统计量为0.807,显著性水平P

2、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对创业孵化环境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转法抽取因子,以辨别不同的知识创造行为过程。运用凯泽标准和卡特尔陡阶检验法确定因素抽取个数,采用特征值大于1,且项目因素荷重大于0.5的标准,一共抽取了4个关键因子。最终得到了一个具有4个维度,各自分别包括4个项目、6个项目、5个项目和5个项目共计20个项目的创业孵化环境量表。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从对创业孵化环境问卷因素抽取的内容来看,很好地符合了本研究关于企业孵化器塑造孵化环境的构思,与研究访谈结果基本一致。根据因素抽取内容的分析,并分别对4个因子命名后,本研究认为,创业孵化环境包括政策支持、孵化网络、辅导培训和公共服务设施等4个方面。创业孵化环境问卷的4个因素共同解释了6 7.17%的变异,其中“政策支持”解释了18.03%的变异,“孵化网络”解释了17.59%的变异,“辅导培训”解释了16.78%的变异,“公共服务设施”解释了14.758%的变异。

3、内部一致性检验

对于问卷的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来检验。NunnalIy(1978)和De Vellis(1991)认为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在0.7以上是可接受的最小信度值。信度统计处理结果(表3)显示四个因素的Cronbach’aAlpha值分别为0.83,0.858,0.852,0.826,总量表系数为0.925,内部一致性信度非常好,证明了本研究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五、研究结论

从研究问卷分析结果来看,创业政策支持、创业孵化网络、创业辅导培训和公共服务设施等4个因素构成了创业孵化环境的主要结构维度。

六、研究启示

1、企业孵化器要提高孵化绩效,有效提升被孵企业毕业率和综合竞争力,就必须从创业者的实际需要和认知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其在创业过程中真正渴望得到的帮助,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孵化环境。本研究充分表明创业孵化环境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它具体体现在创业政策支持、创业孵化网络、创业辅导培训和公共服务设施等4个方面,企业孵化器应从这4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在孵企业成长。

2、企业孵化器应当跳出准政府机构的自我定位,作为一种衔接政府和创业企业的良好纽带,利用自身的政策导向优势,帮助创业企业协调好与政府及其各方面的关系,推动其成长。研究量表的分析结果还显示,投融资服务因素并未被单独抽取出来,而是作为政策支持的一部分内容出现,这说明创业者更多的将政府看作投融资的主体,孵化器在完善投融资体系方面有待加强。

3、企业孵化器作为一个能将创业企业和各种社会网络资源连接起来的有效平台,应当充分发挥其平台效用,使在孵企业获得各种专业化服务,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如帮助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获得合适的人力资源、会计、法律等专业,提供技术、生产、销售和市场等信息中介和能满足创业需要的信息平台,为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向客户、供应商或者政府介绍采购项目,帮助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组织各种活动以满足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创业需求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4、企业孵化器应当全面推进创业辅导培训服务。科技部火炬中心曾指出我国的企业孵化器缺乏辅导企业成长的职业导师,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企业孵化器的症结弱点所在。企业孵化器需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尤其是有创业经历的人才来帮助企业走出这种困境,即使是有着失败创业经历的人,他们对与创业潜力的评价和洞察能力都会比没有创业经历的人要深刻得多。企业孵化器可以根据创业者的需要举办优质的讲座及培训班,提供商业计划指导、管理和运作企业方面的帮助,最终帮助创业者

朝企业家的职业生涯顺利转型。

5、企业孵化器应当从细节着手,完善各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往往能从细微处反映出一个企业孵化器服务的完善程度,企业孵化器需从工作、生活、休闲、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出发,保障创业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免除其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明大军.以色列的企业孵化器[J].望新闻周刊,2004,(35).

[2]王树海.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2006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综述[J].中国科技产业,2007,(7).

[3]罗斯顿・拉卡卡.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孵化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

[4]颜振军.中国企业孵化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孵化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

[6]Hugh D S.Assessing the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ofbusiness incubation programs on new business start―ups[J].Journal 0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1999,4(2):117―133.

[7]Lois Peters,Mark Rice,Malavika Sundararajan.TheRole of Incubator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Tech2nology Transfer,2004,(1).

[8]张炜,王重鸣.技术企业孵化器创业机制理论研究[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4,(11).

[9]张炜,邢潇.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环境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

[10]董浩平.创新企业对孵化器的功能期待研究[J].科技创业,2008,(5).

篇9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篇10

伴随着经济越来越快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对于新型农村和城市的建设规划中环境规划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生活以及工作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现代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是空前的,因此给高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为此开设了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

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最先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随后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是1985年起步的。随后在1987年,《中国美术报》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主要讨论的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题。1989年,由中国环境艺术学会举办的“中国80年代优秀建筑艺术作品评选”产生了空前的反响。

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公认的相对科学的行业规范,因此仍没建立起我国的环境艺术企业的资质等级规范。

2 现代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一方面因为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因为该专业对于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包括对于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这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很难培养的。为此我们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共发放了300份,其中收回291份,回收率达到了97%,数据统计如表1和表2。

(1)教授内容难以契合岗位需求。很多学生在就业后甚至对所学的专业还不了解,不知道怎样将学习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同时因为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位,甚至出现了教学与工作需求脱节的现象;院校开设了很多的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中难以分清主次,使得课时平摊,无法突出重点,与高职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相背离,削弱了高职学生的岗位培训能力。

(2)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高职学校为了生源仓促中设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师资缺乏、教学设施不够齐全等原因使得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安排很混乱,像在校教育的内容和实际教育的课时数不符;课程间的内容相互重叠、遗漏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 对于正确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工学结合

针对于现代高职学院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不足,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最具有指向性的培养方案便是基于所学与所需相结合,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就是对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只有先确立一个正确的培养方向,才能针对这个目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培养教育。然而要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前提是对当今社会该行业的前景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教授学生相对应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岗位相适应的人才。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大方向中的景观设计行业,针对这一方向学院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能力。

(2)构建与该行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该按照社会中环境艺术企业对于人才的规格要求,按照能力、岗位以及课程的流程,确定相应的教学课程,以环境艺术行业的岗位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例如针对景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会展设计等不同的岗位,针对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通过专项项目的训练,将设计的定位构思、设计效果的表现、工程的管理等环境艺术设计流程编入课程中,构建出“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

在该课程体系中,突出的将“教、学、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与岗位的契合度,使得学生避免了刚刚步入工作时的茫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现了“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所追求的将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融为一体的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推行多样的考核方式,包括操作考核、团队作品展示、理论考核、现场展示等多种考核形式,评委可以由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以及高职院校教师组成,以充分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徒有正确的定位和全面的教学体系,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强大的教师团队是培养艺术环境设计人才的关键。针对该专业,教师队伍主要应由专职教师和企业中聘用的兼职教师组成。这种教师队伍的组成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学校的专职教师主要是教导学生专业的文化知识以及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而聘用企业中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历的工程师作为教师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中的工程师实践能力更强,可以弥补专职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聘用企业中的工程师,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可以针对社会中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

(4)完善教学条件。针对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除了强大的教师队伍,还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首先,学校应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后能够立即通过实践加深印象。其次,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上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基本设施,从企业引进技术、实际项目以及人力资源,同时配套引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通过协调实现对该工作室的共同管理,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更全面的培养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又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在学校里为企业“量身订做”所需人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鼓励骨干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工作室,真正的融入市场,在以市场培养锻炼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最直接的渠道,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人才培养方案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教育连通起来的桥梁,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最终得出了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的方案,这对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学校影响力。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产业的公司员工来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可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的对自我定位,提高对岗位的适应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有可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同时,大量优秀人才在社会得到肯定,无形中就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2)与职高办学目的相契合。高职院校的存在就是为企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让学生通过接触企业的真实项目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了将工作任务向学习任务,学生设计的作品向企业的产品转化,最终达到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3)满足当地经济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连续不断的经济增长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产业的潜力也逐年提升,具有相当优越的前景。而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同时还有足够的实践经历,恰好可以满足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5 结束语

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量一直很大,而高职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是一个很复杂系统的工程,它的优化最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只有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书贤,梁秀山,赵艳娜.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平台构建[Z].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