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6: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发展区域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东省临朐县总面积1834平方公里,人口86万,其中农业人口77万,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主导地位,坚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实现了大项目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壮大了支柱产业,全县经济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1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比2007年均实现了双翻番,工业税收占全县参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9%,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脊梁,作为农业县如何快速发展当地经济,临朐县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以“工业立县”为指导,贯穿全县工作全局
工业是富民之源,强县之本。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工业的竞争力。因此,临朐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始终紧抓工业不放手,强力推进不停步。
1、以“工业立县”为指导。坚持以“工业立县”的指导思想贯彻于全县工作全局,将工业经济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同时,以“抓工业经济就是抓财源建设”的理念来统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参与工业经济工作,努力形成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力量上项目,全县上下大合唱的良好氛围。结合实际,县委、县政府还研究确立了发展高端产业,打造核心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并于每年初制定工业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工业措施,很抓工作落实,努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2、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组织领导。县委成立了工业立县、招商引资暨园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几大班子主要领导为成员,定期研究制定加快工业发展的工作计划、政策措施,并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会议,调度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为企业搞好系列服务。建立县级领导成员包靠重点项目制度,找准企业发展的症结,制定中长期工作计划和分段实施计划,深入企业开展现场办公,铺下身子真包、真靠、真服务,切实为企业及时排忧解难。
二、抓大项目引进,推动工业经济大跨越、大发展
发展工业企业,必须抓大项目。当前,是大项目主导竞争的时代,一个大项目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大项目这个“牛鼻子”,三力合一,推动工业经济大跨越、大发展。
1、巧借“外力”,狠抓大项目引进。立足临朐县产业、资源和市场优势,确定了10大重点产业招商线和16个产业招商部门,组建了26支专业招商队伍,以“抓大、靠高、引强”为核心,积极开展点对点、小分队招商,集中精力主攻过5亿元大项目,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和个头上实现突破。2008年以来,先后引进了投资11亿元的山水水泥、投资20亿元的华建高端铝型材、投资过10亿元的蓝帆新材料等大项目。2010年,县委、县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大项目招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引进了伊利集团临朐复合加工厂、盈珂海洋生物材料项目等投资过5亿元的近10个,初步形成了全县工业经济的隆起带。
2、增强“内力”,狠抓骨干企业培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足够的精力狠抓骨干企业的培植壮大,着力打造有色金属高端加工、机电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配件和工艺雕塑等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全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先后制定了《临朐县重点骨干企业动态管理办法》,每年都筛选确定10个工业骨干财源项目和30个重点财源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搞好分类服务,鼓励扶持这些企业扩大规模、上水平。同时,制定《工业技改及新上项目投入激励政策考核认定办法》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高点定位,依靠合资合作,快速做大做强。近年来,先后有20余家重点企业新上了项目或扩大了生产能力,通过扶持、嫁接、改造,我县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了二次创业,正在迅速崛起。
3、打造合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项目的落户建设牵扯面广、政策性强,只有全县上下协作配合、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工作合力,推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对新引进落户和骨干重点重点财源项目,坚持落实县级领导包靠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单位,成立专门班子,制定详细方案,倒排工期,分线作战,强力推进,全力为项目建设扫清道路。
三、加快“调转”步伐,努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定信心,迎难而上,狠抓落实,努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1、狠抓源头管理,严格项目筛选把关。严格执行新上项目“三同时”制度,大力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环境评估和审查制度,先后制定下发了《临朐县建设环境准入条件的意见》、《临朐县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联系会议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把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关。去年以来,先后审查工业项目131个,拒批项目13个,从源头上杜绝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上马建设。
一、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严重
最近几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上收基层贷款权限严重,使资金投大量放到大项目和大企业中,导致基层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限,同时地方政府融资程序十分繁琐,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外,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目的在于保护重点企业,而很多欠发达区域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宏观调控对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些情况给基层银行开展业务带来较大困难。
(二)商业银行利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矛盾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更加倾向于效益高、发展好、信誉高的工业企业,而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与某些地方的产业格局相矛盾。针对地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而言,提供给银行的抵压物有限,且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商业银行极不愿意向其投放资金。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方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抓紧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脉络
落实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需要从扶持相关产业和优惠政策中体现出来,例如对消除政策壁垒等。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家不断出台区域发展规划,无非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但是考虑到不同区域政策敏感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别使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所难免。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平衡性,商业银行应正确判断并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产业脉络,为此需要明确在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产业。
首先,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相关产业的授信政策,并将其进行细分。同时也可借鉴在成熟行业、市场的成功经验,做好经验移植,进而打破区域限制。并尝试整体式迁移成熟行业的研究、分析经验,例如防范措施、风险识别等;其次,详细了解不同地方已出台的发展规划,把握地方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不少地区将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传统行业中新兴领域当做发展的重点;最后,商业银行应转变以资源换市场的发展观念,因为当前很多地方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淡化了之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注重生态、绿色行业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地有限资源的限制,导致开发难度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耗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的企业再生难度困难较大。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些项目并不利于长期的储存。总之,商业银行应对地方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研究,在对地方不同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肩负起调配市场资源的重担,为地方相关产业和行业提供支持。
(二)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的利用
商业银行其优势体现在拥有位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丰富的客户资源,如能巧妙的利用庞大的客户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纺织业为例,位于该行业链上游的主要是羊毛供应商和制造纺织产品机械设备生产商,另外羊毛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联系较为紧密,因此,纺织业具有产业集群特点。此时商业银行如能借助业务遍及全国以及网络机构优势,将防治产品市场整体性的向纺织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转移,不但能够促成商机,而且能降低授信风险,有助于客户资源范围的扩大。
这种发展模式以传统的产业链为基础,促进政策的使用性和有效性延展,即随着产业扶持政策逐渐在产业链上发挥作用,进而为相关经济主体的发展添加动力。在政策向密集、集约式方向倾斜的趋势推动下,社会资本布局的科学性将大大提高,尤其各大商业银行广泛推广的供应链金融,将在这种趋势下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政策过剩提高警惕,因为在政策扶持条件下,很多项目将争先恐后的上马,会加快新兴行业衰退步伐,例如之前晶体硅行业发展形势迅速转变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商业银行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发展质量的把控。
三、准确把握完善业务资源布局时机
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安排和梳理业务分布和结构,选择性的退出未被列为重点的发展行业。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布局,同时可以借鉴当前区域发展思路适当调整业务,使业务发展与政策相协调,以避免因政策的配置错误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以中西部能源基地为核心的业务带,依靠不同地域的政策资源优势,实现各个支行的业务融合。同时建立以行业为序列的分析和管理团队,及时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选择最佳时机退出。
四、准确定位客户
商业银行发展不能仅给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支持,应考虑给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时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利率变动较为明显,商业银行如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资本占有量相同的条件下甚至高于大型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润。另外,商业银行适当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持,能够在分散贷款投向的同时降低信贷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还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尤其应在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理财业务等方面突出自己的战略优势,依靠实力雄厚的影响团队,设计并制定综合性产品组合与金融服务方案,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
商业银行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对中小型企业中的信贷投入,进而实现降低风险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因子的关系分析
1.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民间经济的有效的投资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间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创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创业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民营经济也就不断壮大。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投资,从而就有了大量的有效投资持续地投入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直接推动力量――持续有效的投入,就得到保证。因此,创业与持续有效的投入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因子的关系是: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
2.创业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创业从创业者最原始的动机分析应该就是为了要致富,想让自己就业。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就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到企业,这就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以及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绝对值增加了。随着收入绝对值的增加,收入差距就会相对缩小,收入分配也会逐渐趋于公平。这样就可以从收入和消费倾向两方面来促进消费需求。因此,创业与消费的关系是:创业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消费需求,从而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
3.创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就某一区域而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持续或跳跃式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一个区域内,产业集群产生的前提是大量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企业不断创业成长和众多创业者群体的加入并在市场竞争的遴选下产生和发展。创业与产业集群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三个层面四次转化”,原始创业者逐渐形成低成本创业集群;雏形企业发展为产业集群;企业家原形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群,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三个层面”的形成过程,三个层面之间必须经历市场的遴选才能得以实现。而“四次递进”与“三个层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递进的互动关系。在第一次递进中,原始创业者演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创业者――当地资本与创业、“外生”创业者――外来资本参与的创业者;原始创业者形成的雏形企业经过市场的遴选进一步向企业过渡。第二次递进中,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能够创造出许多创业空间,极大地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的创业者加入,也激发了企业家再次创业成长为优秀企业家和形成企业家群体。第三次递进中,“三个层面”经过市场的不断遴选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低成本创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第四次递进是低成本创业集群、产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创业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构建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四个关键因子:创业、产业集群、投资,消费。它们即构成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子系统。在“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引入与各系统有关的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世界模型Ⅱ建立河南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系统反馈动力模型。
2.利用模型分析创业与江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该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由以上四个系统之间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决定。主要反馈回路如下:
(1)反馈环Ⅰ。创业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资过热区域经济良好的经济预期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融资市场活跃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投资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形式的民营经济诞生,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资本投向市场,这些资本与国有资本相比投资效率更高,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这就保证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持续有效的投入。
(2)反馈环Ⅱ。创业就业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投资过热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消费、投资三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的产生可以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就业者有了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的提高则可以直接转化为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实际的消费行为。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对增加消费需求具有长期的影响。同时,就业人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对解决收入分配不均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提高消费倾向。
(3)反馈环Ⅲ。创业雏形企业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首先,创业产生大量的雏形企业。大量雏形企业在地理上接近,逐步形成企业聚集。其次,庄家的茁壮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资源要素系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土壤。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为企业家的诞生提供了后备资源,他们经过创业的历练以及不断再创业的一次次洗礼逐渐成长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最后,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成长的肥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4)反馈环Ⅳ。创业雏形企业企业聚集产业链产业集群―创业成本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与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的关系。由上一反馈环的分析看到创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而从这一反馈环可以看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创业与持续性投入、持续性消费、区域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相辅相成的系统动力关系。因此,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围绕推动创业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创业;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业;加强崇尚创业的精神与文化宣传,促进创业;转变政府职能,为创业解决瓶颈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区域性、应用性和岗位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现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1.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1.1 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职业教育存在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之中,受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
(1)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职业教育资金支持规模,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人口数量以及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程度、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等。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决定了对职业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需求,从而引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结构的互动调整与升级。区域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结构有着不同的需求。区域产业结构及变化决定着区域内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进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内容。
(2)区域经济体制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带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分配等方面制度的相应变化,如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经济制度的优劣决定着社会对职业教育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区域经济规划的重点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和结构分布。
(3)区域经济环境决定着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除了职业教育的内部要素之外,还与它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职业教育表现出哪些功能,是其本身与它的环境共同决定的,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来,离开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区域环境,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2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
(1)职业教育能促进区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职业教育可以大范围地培养农村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附加值,开辟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2)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二者一致时,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增长;当二者相悖时,则反之。因此,人力资源结构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当今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已成为阻碍中国各区域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较好地缓解这一矛盾。
(3)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区域吸引外资的能力。当今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加工工厂,劳动力的可获得性是投资环境的构成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本地区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4)职业教育可以降低区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一般包括两个过程:发明和转化;而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着素质和技能水平,可以直接促进到科学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创新,通过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中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分析
2.1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利用智力资源兴办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方面,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低层次性。职业教育在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战略意识有待加强。这突出地表现在与对区域经济建设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大中型企业的协作、联系的广度远不如与中小乡镇企业;开发、生产、咨询、顾问等浅层次的协作所占的比例较大;职业教育未能发挥主力军或指导性的作用。
(2)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的差异性。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企业发展中需要的高素质的创造型、应用型人才太少,专业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整体素质与时代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另一方面,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仍显不足。
2.2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问题分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职业学校、区域企业双方都大有裨益。可目前进展不理想,原因何在?
(1)职业教育的结构分布。区域职业教育的结构分布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如果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则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投入会成为人力资源的专业转换成本,从而产生资源浪费。据研究: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为1,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时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为1.2,不对口只为0.8。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影响教育投入效用的发挥,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应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区域的技术结构相适应。
(2)制度环境。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促使职业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区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障。
(3)社会文化。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不仅受到法律制度的影响,它还受到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信念和选择的标准,在一定客观现实基础之上,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理想的社会文化可以使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一些不适宜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态度、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等,可以使职业教育的效用降低。
(4)经济增长。一个区域的经济长期没有增长,那么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就会下降。经济的不增长意味着经济生活处于平衡状态,经济活动的范围在特性上没有变化,对能力和就业人员的需求变化减少,通过职业教育所提高的能力将得不到发挥,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就受到限制。
3. 促进中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目前发达国家主要有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跨国家型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发展模式不同,但都重视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教育、培训事业资金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确立协调互动发展的模式。政府应主导职业教育和统筹硬件建设,办学上引入市场机制,职业教育机构主动寻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应考虑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职教体系。职业教育类别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三个产业的结构趋于现代化,因此职业教育的类别、专业设置上应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而在欠发达地区,主要面向第一、二次产业培养所需人才。
3.2 企业应重视职业学校力量。市场经济社会,企业一定要推动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密切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发展能力。区域企业要主动邀请职业学校有关专家参加咨询和论证。企业一方面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兼职、讲学或当顾问,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专家登上职业学校讲台。还要积极支持协助职业学校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以培养技能性实用性人才。
3.3 建立现代开放职业教育体系。应建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适应的以高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构建互相衔接、相互贯通,多层次、多元化、终身化、保障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4 制定有效合作的激励政策。国家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与区域各企业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途径,实现职业学校与产业界的经常性接触与对话;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及职业学校本身要建立、健全、完善和加强对职业学校广大教师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激励措施。通过政策法令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来保证职业学校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如今,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使得中部崛起可期可待。而我们职业教育势必抓紧融入经济区建设浪潮中,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才能真正使自身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强。
参考文献
[1] 庞祥武.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理论界,2005,(1).
[2] 林金良.论区域经济建设与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3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理念。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院校始终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当前,伴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主动根据需求不断调适其专业、课程、教学等,以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技术技能人才更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担当。与此同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会更有助于职业院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形成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成长。在此方面,身处欠发达地区的云南曲靖市麒麟职教集团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自身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
主动出击,顺应市场。集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按照“三需要”培养人才。一是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曲靖市有660万人口,每年中考学生10万人,高中录取学生近4.5万人,有近5万人不能被普通高中录取。集团紧抓这部分学生,积极开展宣传动员,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成才就业的机会。二是市鲂枰。针对昆明地铁、沪昆高铁等项目的建设,提前开办了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对路的城市轨道交通、高铁乘务专业,并且在专业运行初期就抓住就业输送的先机,使该类毕业学生供不应求。三是群众需要。曲靖地处滇东高原中部,70%的学生来自于山区、半山区等农村地区,集团大力开展技术帮扶、教育扶贫,为区域扶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产教融合,服务经济。在曲靖市麒麟区委区人民政府的主导下,集团于2014年投资10亿元建设了麒麟职业教育产业园区,使“前校后厂”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成为现实。以沃鼎酒业有限公司、红源老家调味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等22家企业已经投入生产,并迅速形成了规模和效益。园区吸纳学生就业近2000人,提供各类实习实训近1.5万人次。同时以中唐国盛华唐集团、中宣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成立服务外包学院和液态金属研究院,与企业共建,共同培养人才,麒麟职业教育产业园区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
大胆改革,增强活力。集团在办学中从教育教学、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在教学上,增加专业课、技能比武、实践操作,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在人事管理上,当地政府给予集团“工资总额包干”政策,在编人员经费由区财政全额提供,每年教学性费用全额返还,并要求教学性费用一半用于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一半用于提高工资待遇。为此,集团推行了以岗定薪、薪随岗变,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竞争上岗、岗位明码标价的人事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在管理体制上,集团采取“学校+园区+公司”的集团化办学,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园区负责招商和企业生产,公司负责后勤保障和园区物管,三块实体各负其责。学校教育教学得到正常有效开展,园区经济成为当地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公司企业化的运营模式增强了集团自我造血功能。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而决策是行动的先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经济发展离不开文献信息,人们已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各级领导,在估计形势、制定政策、预测未来等重大活动中,都要有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作依据,但有苦于日常工作事务缠身,没有充分时间翻阅必要的图书报刊资料。作为图书馆有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料,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发挥其馆藏文献资源优势,由被动服务观念转变为主动服务,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料为本地区各及领导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应主要针对本地区各条战线上的建设实际,特别是党政领导部门所关心而必须注意的问题,精选出具有符合本地区经济建设的文献信息,尤其是最新信息,加以整理,系统组织,合理判断后编写出具有较高价值和适宜本地区经济建设于发展的《信息快讯》,定期向有关部门领导进行发放,使领导们在制定各项重大项目和活动中作最优化参考。
二、为本地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中,农业是经济的主战场 ,当前在西部大开发中,农业经济建设也同样是西部经济建设的主要战场之一。农业稳,天下安,振兴农业,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样是离不开可靠的文献信息,而图书馆有着大量的馆藏农业文献资源,因此,图书馆应该在西部大开发这样一个大好的机遇中,为本地区农业经济建设发挥其馆藏农业资源的作用,积极配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建设实施“星火”计划。其一,图书馆应与本地区科协、科委以及各乡镇政府、农技站、文化站加强联系,收集资料,并根据本地区特色其课题加以分析论证,优选出适宜本地区农业经济建设的信息资料,然后加公整理,总体平衡,编写出广大农民易懂价值较高的二次文献《农科信息资料》,向本地区各乡镇政府、农技站、文化站层层传递到所属村社。其而,图书馆还应配合本地区兴农计划具体项目的实施方案,开展定题跟踪服务。此项服务是图书馆一种主动和针对性很强的服务工作方式,在开展此项服务之前,图书馆有关人员必须主动深入实际,了解本地区农业经济具体项目实施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并结合馆藏农业文献资料的实际,选择服务课题和跟踪目标与之保持联系,及时了解,随时掌握课题近展览情况,主动搜集有关课题文献资料的最新信息,转动性的向用户提供。
三、为各级领导和科研单位提供文献检索工具
近几年,各图书馆和各领导部门以及各单位的图书馆(室)都因受到各地区的经济制约,报刊经费紧缺,每年所增订的刊物种类和数量都有所下降 ,各地区所收藏的报纸、期刊不但较少,而且分布面较广,这对于各级领导和科研人员来说,要查找有关项目和相关课题研究的源始资料难度较大,他们需花费很多时间和经历去查询,尤其是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各及领导和科研人员都需及时掌握最新信息,要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网络的功能,积极抓好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工作,编制文献检索工具,为各级领导和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为此,以图书馆为龙头,搜集本地区机关、学校、厂矿、乡镇等图书馆(室)所收藏的报纸、期刊目录,然后加工整理,编制出本地区各书馆(室)中文报纸、期刊联合目录,向有关部门领导和科研单位以及各图书馆(室)发放。此文献检索工具能集中揭示和报道整个地区图书馆(室)馆藏报纸、期刊特点及分布情况,实现整个地区的报纸、期刊达到资源共享,从而节省了各级领导和科研人员查找报刊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经力,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研究课题或决策时,能在较短时间内便获得所需要的相关源始资料。
四、抓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地方文献检索服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53-01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是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优化发展环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形象提高经济综合实力的需。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愈发加剧,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潜在优势,已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机关单位能够在作风效能建设上下大功夫,其发展环境就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就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水平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共识。
下面本人以提升机关作风效能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升机关作风效能的重要性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是指为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全面履行职责突出工作重点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采取把机关管理诸要素结合在一起的一项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外部经济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和改变工作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内部管理强化外部监督实施综合治理从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各级机关是我们党执政的主要机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机关的工作效能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意图的贯彻执行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提升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就是要以更科学的决策、更有效的管理、更优质的服务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提升机关效能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提升机关效能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
软环境建设关乎一个区域企业和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当下十分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区域经济发展对软环境依存度越来越高。现在的发展是在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的过程中进行,如果没有高效务实的政府机构、工作部门及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新一轮区域大发展中预设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下大气力提升机关效能,不断改善发展的软环境。例如,合肥市近年来通过“四堂会审”等改革创新方式,狠减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初步形成了反应敏捷、绩效卓越的政府服务体系,凸显了合肥地区低廉的商务成本优势,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再如,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的“六分开”等制度,已成为经典做法。
(二)提升机关效能有利于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
好的环境不仅能吸引投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机关效能不高,不仅难以保证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能的实现,还会因为办事不力,损害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通过及时的、持续不断的便民、利民活动,不仅使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环境、治安等民生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而且也让群众在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取得实际利益,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三、以提升机关效能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着力打造方便快捷的服务环境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法制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打造方便快捷的服务环境,关键要突出四抓。一是抓教育。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可持续发展和依法行政的理念。二是抓制度。完善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加大对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考核力度,作为机关年度考核奖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抓规范。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四是抓问责。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制定领导干部不作为问责办法,全面推行问责制,切实解决机关和部门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办事推诿、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一是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许可项目的进驻率和项目审批的集中度、优化度,完善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并联审批、全程、限时办结等审批模式和重大项目协调机制。二是进一步优化部门职能配置。对部门存在的职能交叉、权力重叠、权责不清、事权不一等问题,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理顺关系,合理配置职能,界定管理权限。三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三)着力打造公开公正的执法环境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在环境资源中,水资源是各行各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生存并自我修复的关键要素。因此,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就应首先面对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特点,利用建设有效的水权制度使水资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志曾经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句话表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从理论层面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上的经济形式。即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原理为指导,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区域本身就既可以表示一个企业或一个工业园区,也可以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可以是在其区域内部的企业、工业园区等单元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和更大深度上实发展的循环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单元,只有区域循环经济很好的建立并发展起来,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真正建立起节约型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从实践角度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目标是使区域内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达到共同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充分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重组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生产原材料和生产废弃物相互之间的交换建立起来生态产业链。
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
1.由点及面的发展模式。一个区域内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不同,发展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全面铺开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实际禀赋,选择区域内的重点地区;接着选取该地区内的核心企业,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对该企业进行试点,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进而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2.与区域资源紧密结合。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离不开目标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的了解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产业群,大大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3.生态化产业链。在实现循环经济的区域内,各产业的原材料和废弃物均会被其他产业利用。一个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得以再次进入生产循环,使整个区域的资源投入减量化,并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压力。
可以说区域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除了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作为建设区域生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文明、健康的生活,这与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决心。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不仅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环境资源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会成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瓶颈。
二、水权制度的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水资源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构建和管理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进而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水资源管理手段的一种,水权制度的建设是为了维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目的是通过水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平衡人类用水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水权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的水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澳大利亚的水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水权指水资源的使用权。澳大利亚建立了水权分配制度,并培育水市场,鼓励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水资源。其最早的水权是实行河岸权制度,即与河道毗连的土地所有者拥有用水权,并可继承。20世纪初,联邦政府又通过立法明确了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归州政府所有,由州政府调整和分配水权。澳大利亚的水权交易从1983年开始,到目前为止交易额越来越大,有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水市场已基本形成。这一水权管理制度的实际实施促进了节约用水,同时也促使水资源按市场规律自行合理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美国的水权制度以层层详细的法律形式体现,且因州而异,如在水资源丰富的东部采用的是河岸权,在干旱的西部采用的是优先专用权。法律中包括地表水权、地下水权、州际间的水权配置等多个方面,具体又分为滨岸使用权、优先专用权、公共水权等各层次。而美国联邦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介入不以水资源分配为目的,其主要是针对水质保护。
在加拿大必须持有用水许可证或根据水法获得批准才有权使用地表水。用水许可证是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审批的有效法律文件,规定了水权的条件和期限,其中包括取水地点、优先日期、最大引用量、用水时间等详细规定。而通过水法获得的批准是由水资源管理部门发行的时间短于一年的用水证明。[4]南非是一个缺水国家,降水分部不均,用水压力大。1997年的《供水法》确定了水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资源,交由政府相应的权力来确定水资源的获取人和获取量。该法提倡梯级收费,想要使用更多水资源的用户需交纳更多的水费,既等同于对超额用水的罚款。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尝试通过建立水市场进行水权转让。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分布不均,以东南部水量最为充沛,西北部多为缺水地区。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此外我国国情复杂,各流域水资源丰贫不均,各区域发展程度不同,个别地区对水资源的归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致使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更不用说建设区域循环经济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了。
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管理,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利用水权能够很好的解决水资源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缓解或解决不同地区争水吃的现象,促进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和水资源分布情况,我国应当建立适应自己的水权制度。目前关于水权制度的概念和建立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定论,我国在这个领域内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水权制度可从不同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水权制度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很大,其中水资源的丰缺度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一般沿海或沿江城市和地区较为富裕,经济发展较快,而西北部缺水地区则相对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我国陆续的进行了多个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就是要把水源充沛地区的水资源引入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达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基于此目的,使受水区的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各产业用水得到基本满足。
在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中,应当引入水权的概念。因为是跨流域调水工程,所以水资源的配置就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和城市,那么这些地区和城市就会面临如何分配新增调水的问题,将水权概念引入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引入方法可以将水权作为某种因子加入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建立基于水权因子的优化配置模型,从而算出受水地区或城市的分配水量。
2.水权制度对水资源的保护
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人们。而这种使用权不是无限制的,一旦水权问题得到明确,一定地区的人口,其可支配的水资源是定量的,有限的,因而在开发和使用时就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效益,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游地区不能因为取水便利而无节制用水,下游地区也不会因为取水机会差而失去生活、生产的基本用水条件,同样会以水权限度内的水资源来安排和发挥出最佳综合效益。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水权确定之前,使用水资源不具有排他性,而水权一旦界定明确,使用水资源就具有排他性,这对用水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合理的水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水权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节约了用水,保护了水资源环境。
3.通过水权转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权制度的建立必定会赋予水资源一定的经济价值,作为水资源的使用者来说,水资源的使用权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因此更多的用水者不会只将水资源当成一般的自然资源对待,而会更多的考虑其内部的经济价值。建立水交易市场正是顺应水资源经济价值的结果。水市场建立后,更多地区或城市对水资源的使用会更加有效率,因为对水资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越高,就会节约越多的水资源。而这些多余的水资源不会像之前被浪费掉,而是将其拿到水交易市场,将这部分水转让给缺水的地区或城市,或者是用水效益更高的地区。这样以来可以间接的起到避免用水浪费、节约用水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水资源的交易对初始水资源配置结果进行修正,使水资源整体配置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得到极大有效的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水权制度的建立能够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使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和接近实际要求,从而提高了用水效率,节约了水资源。在使各个地区、城市的各产业用水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提供给自然界自我更新所需要的生态用水。使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再因为争用水资源而互相制约,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铎王树恩: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推进经济集约型增长[J].天津大学学报,2006,(7)
[2]江西省水利厅赴澳大利亚培训团: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及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江西水利经济,2008,(3)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在环境资源中,水资源是各行各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生存并自我修复的关键要素。因此,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就应首先面对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特点,利用建设有效的水权制度使水资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志曾经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句话表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从理论层面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上的经济形式。即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原理为指导,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区域本身就既可以表示一个企业或一个工业园区,也可以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可以是在其区域内部的企业、工业园区等单元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和更大深度上实发展的循环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单元,只有区域循环经济很好的建立并发展起来,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真正建立起节约型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从实践角度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目标是使区域内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达到共同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充分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重组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生产原材料和生产废弃物相互之间的交换建立起来生态产业链。
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
1.由点及面的发展模式。一个区域内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不同,发展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全面铺开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实际禀赋,选择区域内的重点地区;接着选取该地区内的核心企业,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对该企业进行试点,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进而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2.与区域资源紧密结合。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离不开目标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的了解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产业群,大大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3.生态化产业链。在实现循环经济的区域内,各产业的原材料和废弃物均会被其他产业利用。一个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得以再次进入生产循环,使整个区域的资源投入减量化,并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压力。
可以说区域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除了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作为建设区域生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文明、健康的生活,这与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决心。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不仅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环境资源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会成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瓶颈。
二、水权制度的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水资源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构建和管理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进而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水资源管理手段的一种,水权制度的建设是为了维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目的是通过水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平衡人类用水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水权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的水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澳大利亚的水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水权指水资源的使用权。澳大利亚建立了水权分配制度,并培育水市场,鼓励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水资源。其最早的水权是实行河岸权制度,即与河道毗连的土地所有者拥有用水权,并可继承。20世纪初,联邦政府又通过立法明确了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归州政府所有,由州政府调整和分配水权。澳大利亚的水权交易从1983年开始,到目前为止交易额越来越大,有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水市场已基本形成。这一水权管理制度的实际实施促进了节约用水,同时也促使水资源按市场规律自行合理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美国的水权制度以层层详细的法律形式体现,且因州而异,如在水资源丰富的东部采用的是河岸权,在干旱的西部采用的是优先专用权。法律中包括地表水权、地下水权、州际间的水权配置等多个方面,具体又分为滨岸使用权、优先专用权、公共水权等各层次。而美国联邦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介入不以水资源分配为目的,其主要是针对水质保护。
在加拿大必须持有用水许可证或根据水法获得批准才有权使用地表水。用水许可证是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审批的有效法律文件,规定了水权的条件和期限,其中包括取水地点、优先日期、最大引用量、用水时间等详细规定。而通过水法获得的批准是由水资源管理部门发行的时间短于一年的用水证明。[4]
南非是一个缺水国家,降水分部不均,用水压力大。1997年的《供水法》确定了水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资源,交由政府相应的权力来确定水资源的获取人和获取量。该法提倡梯级收费,想要使用更多水资源的用户需交纳更多的水费,既等同于对超额用水的罚款。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尝试通过建立水市场进行水权转让。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分布不均,以东南部水量最为充沛,西北部多为缺水地区。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此外我国国情复杂,各流域水资源丰贫不均,各区域发展程度不同,个别地区对水资源的归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致使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更不用说建设区域循环经济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了。
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管理,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利用水权能够很好的解决水资源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缓解或解决不同地区争水吃的现象,促进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和水资源分布情况,我国应当建立适应自己的水权制度。目前关于水权制度的概念和建立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定论,我国在这个领域内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水权制度可从不同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水权制度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很大,其中水资源的丰缺度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一般沿海或沿江城市和地区较为富裕,经济发展较快,而西北部缺水地区则相对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我国陆续的进行了多个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就是要把水源充沛地区的水资源引入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达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基于此目的,使受水区的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各产业用水得到基本满足。
在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中,应当引入水权的概念。因为是跨流域调水工程,所以水资源的配置就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和城市,那么这些地区和城市就会面临如何分配新增调水的问题,将水权概念引入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引入方法可以将水权作为某种因子加入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建立基于水权因子的优化配置模型,从而算出受水地区或城市的分配水量。
2.水权制度对水资源的保护
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人们。而这种使用权不是无限制的,一旦水权问题得到明确,一定地区的人口,其可支配的水资源是定量的,有限的,因而在开发和使用时就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效益,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游地区不能因为取水便利而无节制用水,下游地区也不会因为取水机会差而失去生活、生产的基本用水条件,同样会以水权限度内的水资源来安排和发挥出最佳综合效益。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水权确定之前,使用水资源不具有排他性,而水权一旦界定明确,使用水资源就具有排他性,这对用水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合理的水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水权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节约了用水,保护了水资源环境。
3.通过水权转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权制度的建立必定会赋予水资源一定的经济价值,作为水资源的使用者来说,水资源的使用权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因此更多的用水者不会只将水资源当成一般的自然资源对待,而会更多的考虑其内部的经济价值。建立水交易市场正是顺应水资源经济价值的结果。水市场建立后,更多地区或城市对水资源的使用会更加有效率,因为对水资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越高,就会节约越多的水资源。而这些多余的水资源不会像之前被浪费掉,而是将其拿到水交易市场,将这部分水转让给缺水的地区或城市,或者是用水效益更高的地区。这样以来可以间接的起到避免用水浪费、节约用水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水资源的交易对初始水资源配置结果进行修正,使水资源整体配置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得到极大有效的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水权制度的建立能够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使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和接近实际要求,从而提高了用水效率,节约了水资源。在使各个地区、城市的各产业用水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提供给自然界自我更新所需要的生态用水。使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再因为争用水资源而互相制约,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铎王树恩: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推进经济集约型增长[J].天津大学学报,2006,(7)
[2]江西省水利厅赴澳大利亚培训团: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及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江西水利经济,2008,(3)
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已明确表态下半年将“抓紧推进京津冀等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
《中国经营报》记者称京津冀规划将于10 月左右出台。
京津冀经济圈已经忽悠很久了,至今也不见有什么亮点。媒所看到的,就是津、冀官员努力“跑部”,没看到津、冀推出什么大改革。
所谓京津冀经济圈,津、冀官员盯着的就是北京的行政机关、产业经济的转移。的确,对不思改革的官员来说,北京有太多的诱人的利益。
许多大企业的总部在北京,如果能抢到,是平添一笔巨大的税源。而行政单位的搬迁,也能带来大笔消费。
但是,大企业、行政单位是凭发改委的规划就会搬到河北、天津去的吗?假如河北、天津本来就有吸引力,那么,没有发改委的命令,它们也会落户河北、天津。但问题是,河北、天津的吸引力不够,发改委规划也是白规划。大发改委指望依靠规划来发展区域经济,这比做梦还不真实。发改委又不是没有规划过。什么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业规划之类,发改委推出得不少,但结果如何?发改委所力推的新能源产业,最终不还是落个一地鸡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在接受搜狐财经《第一访谈》专访时说过汽车业的例子:“我们的汽车产业,中央政府一开始的产业政策说,我布几个点,全国就这几个地方搞汽车,其他地方不要搞汽车了,我们搞自主研发和品牌。实际上由于地方政府的竞争,我们发现,中国汽车发展的道路完全不是按照产业政策来的。我们走了开放的政策,地方政府的竞争是我要开放,你去搞本土的研发,我开放引进国际品牌,我们竞争。”
中国汽车业的成功,不是发改委规划的结果,而是地方政府敢于突破发改委的规划的结果。
发改委的产业政策失败,区域经济政策也不会成功。如果靠发改委就能发展区域经济,还要市场做什么?
企业总部云集北京,是因为北京知识资源多、权力多,这些不是河北、天津能比拟的。实际上,在北京附近并不是什么发展优势,而是发展劣势。因为,离部委近,受到部委条条框框的限制就多。比如天津,喊了多少年建金融中心,最终还是毫无起色。金融中心要靠金融自由。在央行、银监会的眼皮底下,什么开放的动作都不敢有,怎么可能搞得起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