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定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0 14:46: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危机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危机定义

篇1

金融稳定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发挥关键作用,即使在出现冲击、遭遇压力和发生严重的结构性变化时仍然能够实现这一点。

(一)原目标体系下的货币政策不能完全纠正金融不稳定

1、货币稳定并非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不稳定的诱因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交易主体的短视预期,造成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出现冲突,导致货币稳定的同时金融不稳定。铃木淑夫在总结日本资产泡沫原因时说:“因为物价稳定日本银行容忍了货币的过剩供应,没有想到资产膨胀的重要性。”

2、金融不稳定传导至货币不稳定的时间过长

当资产价格迅速提高时,人们预期收入增加,财富增加刺激当前消费支出,使得货币需求上升,客观要求货币供给随之增加,形成通胀压力。若根据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就会使通胀压力超过实体经济承受能力,所以会有相应的货币政策执行,通过针对货币稳定目标的途径达到同时稳定金融的目标。但这个作用过程相当长,基于货币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就很难完全为金融稳定进行预警并有效化解风险,短期内造成货币稳定而出现金融不稳定。

(二)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难以忽略金融稳定的因素

金融创新给市场注入推动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传导途径,从而大大降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加强了货币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商业银行可以将各类贷款证券化,通过将风险借助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的方式,强化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加强了货币与资产在价格稳定方面的关联度,而市场约束机制也限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承担主体界限越来越模糊,会在短期内出现失灵而诱发金融不稳定。

(三)央行负有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的职责

银行信贷资金和金融市场间以转移风险或其他渠道关联度不断加强,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和集中,而金融市场由于投资者众多,单个市场的风险极易蔓延至其他市场,引发风险的跨市场共振。这种风险传导非局部市场所能控制,需要央行宏观把握。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隐含和预示未来的经济金融风险,央行有责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以调控。

(四)金融不稳定对货币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1、金融市场状况影响人们心理预期

证券在家庭持有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心理预期短期内变化迅速并蔓延,市场的无序调整造成金融不稳定,仅占美国金融市场极小比例的次级按揭抵押证券化产品引发的次贷危机就是例证。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其他渠道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并随着人们手中证券形式资产比例和金融产品品种的增加,影响程度增强。故央行制定货币政策需要兼顾资本市场。

2、金融不稳定极易破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在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就是银行体系。现代市场金融不稳定所表现的风险跨市场传导使得银行体系在金融不稳定中所体现的脆弱性大大加强。一旦银行体系面临困难,会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使央行调节经济极为艰难。

(五)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长期看,利率、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行情有相关性,反过来资产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众对未来通胀的预期。这使得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具备最基本的条件,也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设定金融稳定目标,目的不是积极干预资本市场或市场行情,而是对金融不稳定进行有效预警从而消化风险和解决危机。如出现重大外部冲击导致货币金融环境恶化时,通过货币政策进行逆向操作,统筹考虑对各个金融市场的影响以稳定金融避免危机;当危机形成时,运用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以保证资本市场不至于陷入崩盘。

二、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央行预警和化解金融不稳定提供有利工具

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后,央行可以考察对金融稳定目标的影响后实施各项货币政策,有效达到避免货币政策对单一市场冲击而引发的风险跨市场转移,并利用货币政策来促进金融稳定。当央行监测到金融体系存在某种市场无法自动修正的扭曲所导致的狂热市场情绪时,可采取先发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如提高利率),引导市场交易者预期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进行相应操作,使资本市场降温。当金融不稳定形成危机时,纳入金融稳定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为央行利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化解危机提供有利工具,如通过向金融体系注资的政策手段,缓解市场流动性不足,防止相关金融机构破产而导致对经济的破坏。

2、长期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的提高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趋活跃发达,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越来越大。例如,在实体经济流动性过剩阶段,过剩资金通过消费和投资进行消化的利润率低于金融市场投资回报率,导致大量资金流入金融市场。这在减轻实体经济发生通胀压力的同时却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风险,进而影响未来消费和投资,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纳入金融稳定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可在商品和劳务价格并不存在通胀压力的情况下,处于金融稳定目标,针对金融市场难以持续的资产价格上涨,利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及时化解金融发展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累积,消除金融不稳定风险隐患对经济和金融体系长期运行的影响,达到使社会总体福利有所提高。

(二)消极影响

1、可能出现短期内影响其他目标最优实现的情况

短期内,纳入金融稳定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各目标的实现存在出现冲突的情形,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可能损害其他目标的最优实现。第一种情形,央行兼顾金融稳定目标前提下,为实现其他目标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如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胀压力时,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若央行出于金融稳定目标,考虑紧缩货币政策带来的资产价格缩水造成一些部门金融脆弱风险,可能降低政策执行力度,从而降低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效率。第二种情形,当经济增长稳定,通胀率较低但金融市场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时。若央行出于金融稳定目标而实行紧缩政策,会造成通货紧缩,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第三种情形,当金融危机出现,央行挽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给量更大幅度的上升,可能与货币稳定目标形成短期内的冲突。

2、伴生道德风险

金融不稳定导致的危机是对资本市场中扭曲投资行为的一种惩罚,若央行出于金融稳定目标,为避免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扩散至整个市场,利用货币政策替扭曲投资的操作主体承担后果,将会伴生道德风险并可能催生下次的市场风险累积。央行对危机中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救援,对于机构几乎零成本,甚至可被机构看作可利用的金融资源,导致机构管理层或股东出于争夺这项资源的考虑,不再单一以自身风险约束机制为基础,使经营蕴含更高风险,导致金融稳定目标反而对机构的风险规避管理形成负向激励。

三、结论

原目标体系下货币政策不能完全纠正金融不稳定而埋下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新环境下,有必要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节更为有效,有助于经济长期平稳运行,提高社会总体福利。但也带来短期目标相互冲突和道德风险滋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应充分权衡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和衡量金融稳定的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①黄达.金融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段小茜. 金融稳定界说:定义、内涵及制度演进 [J].财经科学,2007(1)

篇2

押资金并承担进口商或进口商银行的风险,直接导致我出口企业不愿接单。

对贸易融资而言,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国内银行属于无单可做,从而导致贸易融资需求下降。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通过国内银行提供贸易融资服务,特别是对进口商或进口商银行提供贸易融资,可以有效拉动“外需”,从根本上缓解外贸出口难问题。但是当前国内银行体系虽资金充足,但商业银行不愿承担境外进口商和进口商银行的信用风险,尤其是针对半年以上期限的延付合同出于流动性考虑,不愿提供融资,从而导致我国外贸领域存在巨大融资缺口。

当前通过政府层面加大贸易融资力度来提振经济复苏已成为各国共识。如日本政府已通过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设立了紧急融资制度并向其提供资金支持,动用外汇基金特别账户贷款给国际协力银行用于援助日本在海外投资的企业。美国进出口银行除传统的保险业务外,也开始发放直接融资,如有资金需要,可直接使用美国政府救市计划的资金。印度政府向印度进出口银行提供10亿美元紧急援助等。我国政府针对已签约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给予了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信贷专项安排,目前大部分已签约项目融资安排已确定了承贷银行。

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当前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建议如下:

第一,应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来“稳定外需”,如应加强与外国政府、金融机构、多边组织、大型企业的贸易融资合作,通过向其提供授信、资金、担保等手段来稳定外需,反对贸易保护,以扩大我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

第二,第二,应积极使用具有贸易背景真实、融资具有“自偿性”等特征的贸易融资业务,来支持中小企业及港澳台资企业发展。

篇3

一、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稳定长效协调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这是由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负责监管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职能以及支付、清算体系正常运行的维护者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取决于财政部门及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对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因此,为确保央行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承担起《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金融稳定职责,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稳定长效协调机制己刻不容缓。

(一)央行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要求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的传导者,在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尤其是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由于央行货币政策一般具有逆经济周期调控的特点,其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其他监管部门在经济周期中的管理措施存在矛盾性及局部目标冲突性,如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业会面临大量不良资产,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指标较高要求,与央行此时采取的逆周期调控的宽松货币政策存在局部冲突,没有监管部门的积极配合,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很难起到良好传导效果。

(二)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现行银行、证券及保险分业经营模式下,已出现诸如中国平安等大型综合性金融机构,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混业经营模式初见端倪,是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符合市场资金流动的客观规律,因而在目前分业监管模式下,客观上要求建立长效稳定协调机制,以协调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推进银行、证券、保险配套改革与协调发展。

(三)各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稳定的维护者,通过实施货币政策、管理支付系统、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及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等方式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它与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维护所辖行业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化解行业风险的局部管理目标一致。各监管部门日常业务工作必然会有所交叉并互为补充,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稳定协调机制,明确何种信息由谁收集、相互交叉的检查工作如何进行、相关信息如何交流与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监管工作,提高各监管部门工作效率,降低监管部门和被监管机构的运营成本。

(四)央行承担金融稳定协调权具有其他监管机构不可比的优势

一是银监会分设之前,中央银行在长期实施监管过程中,在对有关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方面,成功地进行了关闭、接管、注资、收购等尝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监管和协调经验。

二是由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特殊性即其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负责监管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职能以及支付、清算体系正常运行的维护者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三是银行、证券、保险三家专业监管机构虽然都对各自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的合法稳健运行负有法定职责,但由于其监管范围的局限性以及缺乏相应的资源,每一家监管机构都难以从整体角度承担整个金融业的稳健运行以及金融市场的高效、有序、平稳运转的职责,缺乏协调的经验和手段。

二、建立金融稳定长效协调机制的几点建议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了“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等一系列央行维护金融稳定可采取的措施,但由于维护金融稳定还涉及银行、证券及保险等专业监管部门以及国家财政等部门,且缺乏一套法定的、系统有效的金融稳定程序和协调措施,没有相对独立的、依法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专门协调的权力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科学、涵盖整个金融业的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网络,使央行的维护金融稳定职能极易流于形式。为此笔者建议:

(一)尽快以法定形式明确中央银行为金融稳定协调机构主体, 并赋予相应协调权

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出去以后,人民银行专门成立了旨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稳定部门。虽然修订的后《中国人民银行法》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角度,设计了近10个条文,也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为维护金融稳定可采取的各种法律手段,但相对于其所承担的职能来说是“小马拉大车”,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尽快赋予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协调的权力,有权对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三家金融类监管机构相关措施予以协调,并通过立法方式确定下来。

(二)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使长效的、操作性强的、程序性的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获得法律保障

篇4

其中,E(ri)表示某种证券的预期收益,rf表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E(rM)表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也就是说,有价证券的风险补偿收益等于该证券的β系数乘以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

但是该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在现实中,投资者的世界观、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心态情绪都可能影响到资产的定价,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也表明了许多依据CAPM模型进行的证券定价并非有效,与之相比,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有更大的优势。

二、文献综述

Shefrin and Statman提出了财富的单一驱动力来解释价格有效市场与价格无效市场的区别,他们认为,单一的驱动因素影响均值方差有效边界、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分布、风险溢价、期权定价以及期限结构等,这个单一的驱动因素就是使证券投资组合收益最大化所需的信息的最小量,而噪声交易者作为第二驱动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价格进行干扰。1991年,Ferson and Harvey发现噪声交易者使收益曲线和市场投资组合之间产生联系;1992年,Chopra,Lakonishok and Ritter发现噪声交易者使市靓潞统常收益之间产生联系;1993年,Canina and Piglewski发现噪声交易者使期权定价的主动波动和客观对等物之间产生差距;1994年,Brown and Schaefer发现噪声交易者使市场投资组合风险利率和长期利率的波动加剧,以上研究均表明,财富的单一驱动力不符合证券市场的实际。

CAPM模型成立的基础之一是市场完全是由信息交易者构成的,然而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使CAPM模型难以成立。1994年,Shefrin and Statman针对证券市场上的噪声现象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符合CAPM的模型标准,不同个体间有良好的均值-方差特性,而噪声交易者经常会对证券价格进行高估或低估,从而扰乱证券市场的平衡,噪声交易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特点。

三、理论分析

设ρ*为均值―方差有效边界上的投资收益率,是市场投资组合的函数,β*(Z)是相对于ρ*衡量的证券Z的β系数,i1为无风险利率,EΠρ(Z)为证券Z的期望收益率,A(Z)为证券的反常收益率,当价格有效时,Z(Z)为0,则证券Z的期望收益为:

■ (1)

在市场上存在噪声交易者的情况下,设ρMV为市场投资组合均值―方差有效边界的收益率,ρ(Z)为这种情况下证券的均值―方差,β(Z)是行为β,且■,β(ρ*)是度量ρ*有效程度的指标,且■。假设ρ*与ρMV的标准差相同,所以β(ρ*)≤1。β*(Z)衡量与有效市场因素ρ*有关的风险,■衡量与证券Z相对于ρ*有关的风险溢价,因此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公式为:

■ (2)

当证券市场价格有效时,反常收益A(Z)为0,该公式反映了市场β与反常收益A(Z)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券反常收益与该证券均值―方差有效边界的β系数成正比,与证券市场的β系数成反比。鉴于β(ρ*)≤1,在■相同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β与反常收益成正比。

在CAPM中的标准β取决于公司规模、账面价值、以及市场组合,而BAPM中的行为β更多的考虑到了投资者的价值特征。一般情况下,传统的β值大于行为的β值,定义噪声交易者风险为NTR,用NTR来表示传统β与行为β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为:

■ (3)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鉴于15山水SCP001、11云维债、12云煤化MTN1、10中钢债、10英利MTN1这五种公司债券在近期发生违约,这五种债券的发行情况势必会对证券市场造成噪声现象,从而引起债券市场的波动,本文从这五种违约债券发行时的区间成交量、区间成交金额、净资产平均收益率(ROE)、总资产平均报酬率(ROA)出发,研究违约公司债券对其他公司债券收盘价的影响,由于证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券数目较多,本文选取了收据较为全面、代表性较强的50家公司债券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的数据均来自万德数据库,全文采用SPSS软件辅助分析。

(二)SPSS软件的实现

表一 其他公司债券收盘价与违约公司债券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由上表可得,其他公司债券的区间收盘价与违约公司债券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84、0.904、0.907,相关度较高。显著性分别为0.046、0.047、0.035、0.033,均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其他公司的区间收盘价与违约公司的区间成交量、区间成交金额、净资产平均收益率、总资产平均报酬率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违约公司债券的噪声效果会影响到整个债券市场的定价情况。

(三)数据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ROE又称股东权益回报率、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率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使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它衡量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以及公司运用自由资本的效率。ROE值与投资收益正相关,ROE值越高,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越强。上述违约公司债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为负值,其中,12云煤化MTN1的ROE值为-46.25%,11云维债的ROE值为-749.75%。因此,以上发行违约公司债券的公司的公司资本结构有较大的漏洞,持续盈利能力不强,短期盈利能力也普遍较弱,由于上述违约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普通的公司差距明显,ROE对证券市场的噪声影响也因此会非常明显,对一般公司债券的收盘价也有极大的相关性。

总资产报酬率ROA是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利润的指标,又称投资盈利率、企业资金利润率,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继续深入的分析了资产盈利能力以及经营负债的能力。上述发行违约公司债券的公司中,除了10中钢债的ROA值为证书外,其他的违约公司均为负数,其中,11云维债的ROA值最低,低至-5.55%,由此可得,这些违约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较低,资金平均占用率过高,成本费用过高,利润总额下降过快,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由此反映出这种违约公司债券的噪声影响较大,会很容易引发证券市场的波动。

(四)违约公司债券产生噪声的原因

15山水SCP001是第一起超短融违约事件,所谓超短融,是指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期限在270天以内的债务融资工具。本文以该违约公司债券为例,分析违约公司债券噪声产生的原因。

1.基本面角度。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然而水泥业的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首先,与水泥业相关的固定投资增速指标创13年来的新低,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下滑至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次,水泥价格行情下降,水泥产业产能过剩,水泥市场逐步衰退,从而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各公司盈利水平产生波动。

2.噪声交易者角度。母公司内部产生股东控制权的纷争,权力的混乱致使母公司拒绝继续为子公司输入资金,票据提前到期条款频繁发生导致该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最终形成全面的资不抵债的情况,流动性危机逐步产生并继续恶化,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环境是导致公司债券违约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最近几期15山水SCP001的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3453%,这表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欠佳,然而,该公司的平均区间收盘价为103.0314元/股,累计区间成交量为5,280,000,000股,累计区间成交金额为5,360,965,895.364元,并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说明该公司债券对市场造成的噪声影响过大,对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产生了过多的干扰,因此该种债券违约的影响范围也^大。

篇5

一、金融危机内涵的确定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一般指金融危机在国家间的传播。目前,对金融危机传染内涵的界定分歧较大。我们把学术文献中有代表性的定义归纳为6种:“概率说”、“溢出说”、“净传染说”、“过度联动说”、“极值说”和“折衷说”。下面按界定范围由大到小对这些定义进行归纳和评述。

“概率说”一般被认为是较早的现代传染定义之一。这种传染定义最为宽泛,遭受货币攻击可能性增加的国家并不必然发生危机,因而不能说明一国危机是否传染到其他国家。

“溢出说”弥补了“概率说”的上述弱点,强调传染源与传染对象之间的冲击溢出效应。溢出说将传染定义为由于危机传染国与被传染国之间的实体经济联系或者金融联系而发生的冲击。

“净传染说”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传染进行了界定,认为危机传染与传染源国、被传染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无关,而仅仅是由于投资者或其他经济人的行为导致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蔓延才能称为“传染”,并称之为净传染。

“过度联动说”是近年来被广为接受的一种实证定义,他们将传染定义为一国所引发的冲击造成他国与该国市场联动趋势的显著上升。按照这种定义,贸易联系和金融联系造成的市场联动性被解释为实体经济的相互依赖,除此之外的联动性增加才是由传染造成的,被认为是真正的危机溢出效应。

“极值说”将传染定义为可观测到的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同时实现高额收益概率的增加而非金融市场之间联动性的增加,认为只有各国金融市场收益率极值同时出现时,才能说明危机从一国蔓延到了他国,因为收益率极值出现是金融泡沫或破灭或发生流动性逆转的标志。

“折衷说”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将传染定义为一地区、一国或者某金融机构发生的危机向其他地区、国家或者金融机构蔓延的过程。这种定义是在世界银行定义的基础上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的扩展,也为研究危机传染的微观机制提供了基础。

二、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源

金融危机的起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不稳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及其他因素造成的自我实现;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他国金融危机对本国的传染。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根源的研究至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有危机传染的“全球化说”、“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说”、“微观基础说”三派观点。

(一)危机传染的“全球化说”

该理论的观点是,两国之间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程度越高,资产价格和其他经济变量变动的同步性越强,基本面冲击和投资者行为冲击造成的传染程度也会越深。而多数人认为金融一体化仅仅是危机传染的条件,而不是危机传染的原因。他们认为,传染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冲击,分为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共同冲击等。另一类是其他非基本面的偶然因素,包括流动性因素、投资者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二)危机传染的“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说”

沿着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理论和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理论思路,林毅夫认为一场危机之所以能够从一国爆发并迅速传染到其他经济体,其共同外因是由下述三方面因素导致的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金流动容易受到市场预期和信心变化的影响;二是科技进步使得大规模跨境交易迅速;三是出现大量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杠杆交易者的投资或投机行为。

(三)危机传染的“微观基础说”

对危机传染的研究着眼于微观角度,一是为危机传染的根源寻找微观基础,二是研究微观主体金融机构之间的危机传染机制。流动性不足和资产价格的变换被认为是导致危机传染的原因。

三、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

危机的传染在概念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强调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赖所导致的溢出效应。这种相互依赖是指由于实体经济或者金融方面的链接,使得局部的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的传播。第二类则指危机的传染与可观测到的宏观经济或其他基本面无关,而仅仅是由于投资者或其他金融经纪人的行为结果。

学者们对传染的定义不同,而且对传染机制的分类研究也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实体传染机制

实体经济传染是指通过实体经济关联而达成的危机在国家间的传导和扩散。其具体形式有:

1.贸易伙伴型传染。一个国家的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令其陷入金融危机,这被称之为贸易伙伴型传染。贸易伙伴型传染有两个传导路径:其一是直接的进出口传染;其二是间接价格冲击传染。前者是指爆发危机的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从而导致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成为投机者对其货币冲击的对象,最终沦为危机传染的受害者。后者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危机导致的本币贬值使其贸易伙伴国的价格水平下降,同时促使其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居民对本币的需求量减少,而要求兑换外币的数量增加,导致央行外汇储备减少,诱发金融危机。

2.竞争对手型传染。如果危机发生国和非危机发生国的出口市场相同,互为竞争对手,则会发生竞争对手型传染。在通常情况下一国与危机发生国的贸易联系越紧密,危机传染的概率就越大。

(二)金融市场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是指由于金融市场自身特征及市场主体行为所导致的危机通过金融关联由某一金融市场向另一金融市场、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的传染。金融传染主要是以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等金融渠道为传染渠道。

当一国发生危机时,金融机构被迫向退出投资者提供货币,金融机构在一个市场上面临流动性问题,金融机构会通过减少在其他市场的拆借头寸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将导致其他市场出现货币危机。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金融危机会通过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迅速地传染。投资者在某个市场受到冲击时,会重新调整他们的证券组合,从而把冲击传播到其他市场。

(三)净传染机制

净传染也可以算作是预期传染机制的一种,即两个经济关系薄弱的国家,一国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并没有恶化另一国的经济基础,但如果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净传染是由经济中的多维平衡点及投机者的“自促成”因素导致的,由于一国发生危机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信心危机造成了投资者情绪的改变,结果产生了对这些国家的自我实现的投机攻击,产生了净传染效应。它通常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结果,如金融恐慌、羊群行为、信心丧失及风险厌恶的增加等。

1.“羊群效应”

投资者在市场上常常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决定自己的选择,投资者具有一种从众心理。当投资者无法获取充分信息来区分不同市场的基本情况时,即使金融状况不同,一国的危机也可能导致对其他市场的货币投机。

2.“示范效应”

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如果投资者掌握危机发生国与所投资国家经济、金融方面的较为充分的信息,投资者会根据掌握的情况将所投资国家与危机发生的国家进行对比,重新评价所投资国家的风险,并据此改变之间的资产组合。

四、我国应对国际金融传染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扩大内需,抵消外部需求减弱的不利影响

为了防范外需过快下降带来过大的需求缺口,要努力扩大内需,引导消费方式和方向,调控好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二)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合理引导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在目前形势下,应该维持人民币稳定,在国际市场需求疲弱背景下,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进一步恶化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在面临外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少国家采取本币贬值的方法来促进出口。但是大幅度的进行本币贬值容易引发市场恐慌,引起资本外逃。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减轻金融风暴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

(三)加强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测和防范力度

在危机爆发前,一国经济金融形势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应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联动,建立危机预警监测机制,及早提示潜在的风险。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特别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还要加强跨境资金监测的国际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加大对国际资本流动异常的打击力度。

(四)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高经济金融数据的准确性

信息不完全是金融危机不理性传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危机发生时,由于投资者无法充分掌握全面的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将基本面健康的国家和有问题的国家区别开来,出于避险考虑,往往采取相同的逃离策略,并使得非理性的恐慌情绪蔓延。所以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经济金融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投资者掌握全面的情况,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断,防止恐慌性心理预期的形成,增强市场信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金融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危机[M].金融经济,2004年第10期.

篇6

一、引言

2008年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量银行面临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随后欧洲债务危机又接连爆发,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相继向欧盟请求援助,欧洲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接连被下调。

面对这接踵而至的危机,我们需要再次去认识历次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特征及两者之问的关系。虽然世界各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各不相同,但从历次危机中通常都表现出以下规律:债务危机是一个周期性发生的现象;银行危机常先于或者伴随债务危机发生;私人债务和短期债务比重会在银行危机前上升,政府常常存在远高于记录水平的隐性债务。

二、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是一种周期性发生的现象,历次危机本质上是相同的。Wynne(1951)通过对八个国家的研究,即指出这些国家的违约虽然从表面上看各不相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结论。Lindert和Morton(1989)从19世纪以来国家债务违约的历史数据中也同样发现了这种周而复始的违约现象并分析了国际借款行为的长期规律。Reinhart和Rogoff(2008)从70个国家两个世纪的债务违约历史中更加全面清晰地描述了这一现象。

政府常常存在远高于记录水平的隐性债务。winkler(1933)关于外债的经典研究中就提到了隐藏债务的问题。Kletzer(1984)解释了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主要包括货币危机(通胀和贬值)和银行危机,如何定义这两者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Cagan(1956)在其经典研究中将超级通胀定义为月通胀率高于50%的情况。Frankel和Rose(1996)只用(名义)汇率贬值来定义货币危机。Kaminsky和Reinhart(1999)则对货币危机进行了详细的定义,把外汇储备损失与实际汇率贬值也作为衡量货币危机的因素。Caprio和Klingebiel(2005)以事件的发生为标志对1970年后的银行危机进行了权威性的定义。Reinhart和Rogoff(2008)把银行危机具体的定义为发生银行挤兑或者重要金融机构倒闭、合并、被接管或受到政府的援助。

Karainsky和Reinhart(1998)指出银行危机通常会先于货币危机而发生,而货币危机会则进一步加深银行危机。

四、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关系的研究

银行危机通常先于或者伴随债务危机发生。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此Diaz Alejandro(1985)认为在拉美金融自由化之后,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政府大量依靠从私人银行借款削弱了其偿还能力,因此当银行危机发生时往往会伴随着发生债务危机。Velasco(1986)指出南方共同市场的国内银行部门是外资流入的中介,政府向这些银行大量借款导致了当外资撤离时银行危机与政府债务危机的先后发生。

在银行危机之前,通常可以发现私人债务激增的现象。Rodrik和Velasco(2000)通过外部借款期限与成本的联立模型指出,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的比例可以有效地预测银行危机。Calvo,Izquierdo和Loo-Kung(2006)对银行危机前资本流入陡增的现象进行了论证。

篇7

目前,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归纳不同,李世忠在他的《创意产业概念析》中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有了定义的归纳。他指出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世界各国基本都沿用了2001年英国出台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中所定义的:“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在2008年北京市政府通过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被作出了最权威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曹新卓在他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全球主要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英国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并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容。1997年5月布莱尔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以及一系列推动政策,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难的重要方法。自1997年起,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9%,远远超过了传统工业的2.8%的增长率,英国经济逐渐从制造型转向了创意服务型。喻翠玲在《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了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1.政府的大力推动;2.因地适宜的发展模式;3.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曹新卓介绍到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版权产业,在2001年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24%的国内总产值。《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美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1.用政策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2.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创新;3.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4.用教育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5.用法律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介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本以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日本的动漫艺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在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新加坡也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该国21世纪的战略产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全球各产业都受到各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发展。例如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泽珲在《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一文中,用各国的历史经验总结出宏观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机遇期。其中,他把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描述为文化产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打破资源瓶颈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是走出发展困局的本土根基和国际名片。

同样的观点还在李光斗的《创意经济迎战萧条寒冬》提到:“萧条年代,要想突出重围,用创意振兴经济是最快的捷径”。他认为创意具有巨大的改造力量,它可以改变竞争格局、改变国家、改变历史,它有力量迎战经济寒冬。

同时,中国人民全国委员会的厉无畏2009在《中国流通经济》发表的一片文章《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文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一项可以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兴绿色产业,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着的更多是发展机遇,它可以通过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经济另一面实现经济崛起。

另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德蒙•菲尔普斯在《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中认为创新与消费和竞争是促进世界经济变化的三个主要市场力量。他指出了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给出建议,呼吁中国需要在创意产业上自给自足,不依赖其他国家独立生产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学界中也有持保守太度,提醒大家要认真分析情况以应变严峻形势的,例如黄志祥在《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对策》一文中,以传统报刊业的身份就不同形态的传媒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做了说明。他提到了在同样属于传媒业的不同形态的媒体们,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具有差异的。就广告收入这一项为例,以网络、移动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金融危机中能够逆风飞扬,获得了傲人的广告收入业绩。而固守传统媒体产品、传统产业结构的报业,广告收入增长极为困难,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艳在《职业》杂志的《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的采访中提出了对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观点。李艳认为金融危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采访稿中提到历史的经验证明,往往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因为人们在危机中,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精神压力,从而调整再金融危机中的心态,并且增强信心。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积极应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划以及扶持政策,如《领导决策信息》中了《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的文章,该文提到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后,各地都响应号召,推出规划发展蓝图以及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中总结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名的城市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政府支持力度。从文中的数据及表格中可以看出,这10城市都以各自的方式和政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69-73.

[2]刘晗.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J].职业,2009,(19):14.

[3]周任远.上海创意产业聚集现状分析及动因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J].中国商界,2009,(1):46-47.

[5]陈泽珲.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J].今日中国论坛,2009,(4):45-48.

[6]领导决策信息.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9,(2):26.

[7]厉无畏.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6.

[8]李世忠.创意产业概念析[J].生产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J].

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10]黄志祥.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与写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创意经济迎战萧条[J].现代企业文化,2009,(5):34-35.

[12]魏爱梳.创意产业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4-66.

[13]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4]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篇8

2011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共同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最新规定。在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从提出到应用,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面临各种质疑,本文立足于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公允价值的定义、所面临的质疑以及未来发展。

一、有关公允价值定义的探讨

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作出的定义的不断变化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目前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本质有“独立计量属性观”、“复合计量属性观”、“计量目标观”和“检验尺度观”等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不同理解和规定密切相关。

对公允价值本质的研究和认定并不影响公允价值发挥计量属性的作用。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内涵和范围本身就比公允价值计量要广泛;另一方面,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引入会计计量中,发挥了计量工具的作用,对公允价值本质的深入研究势必推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工具的发展,会计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是促进更好的履行会计职责,发挥会计的作用。结合葛教授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质疑,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定义上的不成熟,在应用方面,准则的制定还需改进,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和应用的规定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应用;在理论方面,公允价值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哪些要素需要考虑划入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范围进行不断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这两个方面都是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应用所亟待规范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公允价值仅仅只是停留在估计价格的层面上,定义和界定还有待完善。从宏观方面来看,市场参与者所信赖和接受的价格究竟应该如何决定?是市场还是准则或者是会计主体?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公允价值特点

根据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公平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公允价值的计量环境主要是在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和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且其“公允性”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公允价值下交易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原则,交易必须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这个前提,公允价值计量是毫无意义的。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地位平等是指双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利害关系、关联关系,在对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确定上具有同等的决定权,只有这样,交易双方才能达成协议;公允价值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顺周期性和后续计量,这是公允价值显著的特点。所谓顺周期性是指价格与市场的景气与否成正相关,顺周期性从宏观方面解释了公允价值动态变化的特点。

三、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触发了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会计空前激烈的大辩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主要针对公允价值所具有的顺周期特点。但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公允价值只是金融危机根源的替罪羊。原因如下:

首先,作为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直接作用于报表,反映市场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所有的计量属性一样,公允价值计量首先表现的是其计量和确认作用,是对过去经济业务的反映和对未来的预测。这一特性说明公允价值对过去的经营状况是一种消极反映作用,对现在和未来的决策仅仅只是参考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公允价值不可能成为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由贷款政策不严格引发的, 再因次贷证券化风险扩散到全世界。追根溯源,问题出在信贷政策上,那么,为什么信贷政策不严格会给金融界乃至全球的经济带来这么大的震荡呢?一方面,全球金融体系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对外部信用评级依赖程度很高,而信用评级业由少数几家大型机构主导,它们提供了几乎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相关性较高,它们叠加在一起产生足够强大的周期性力量。经济繁荣促使乐观情绪产生,经济衰退则导致悲观情绪产生。众多市场参与者使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在机构层面产生大量的“羊群行为”。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全球经济联系紧密,局部的危机就可能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此来看,此次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急过快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累起来的结果,是一个泡沫从产生到破裂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公允价值始终不是主导因素,并不能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最后,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下消极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加速了行业不景气的状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金融危机下“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链来看,公允价值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通过恐慌性抛售实现的,导致恐慌性抛售,一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计造成对未来形势的悲观预期,另一方面也与市场规范和管理不严有密切关系。从公允价值定义上看,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公允价值应用所要求的正常有序的交易环境就不存在了,而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缺乏适当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因此,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公允价值在运用层面上不成熟造成的,而不是公允价值本身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一直保持不变;然而,在交易真实发生的时候,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瞬间体现出来,由此带来的风险和震荡远远大于公允价值顺周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定期通过假想交易将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化体现出来,减弱了资产或负债价值瞬间变化的影响和冲击,从这一角度来说,公允价值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

公允价值应用下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是目前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改进公允价值的使用方法,将会计信息的失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公允价值使用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应用展望

目前,我国对公允价值采用持慎重态度。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首先面临的是操作性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之前我国占主流地位的历史成本计量要复杂得多,在确认和计量的技术上也更为复杂,再加上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也较高,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相当高的要求。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成为企业随意操纵的工具,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最后,在我国企业会计处理和税收处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两者之间有出入的地方还需要很好的处理。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公允价值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但其应用还需要进行许多改进。首先,需要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较完善的经济体制、活跃的交易市场、开放的信息平台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和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政府和行业的监管与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在假想交易下交易主体不明确,存在假想交易发生而企业一直持有资产或负债的矛盾,这为虚增利润、夸大亏损提供了有利的掩护。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监管,在市场中引导企业合法经营、科学管理。加强行业监管,推动行业规范的发展与完善,切实地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规范和准则。最后,高水平、高素质、高操守的会计、审计队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挑战虽然有些夸大了消极作用,但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不是毫无道理的,特别是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主观性强,对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可靠性质疑的问题。通过培养“三高”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可以在实务中准确地把握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随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不断加深,其中存在争议最突出的几点:高质量、透明度及公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美国SEC和FASB制定准则时在这方面也会更加完善,公允价值与具体实务的契合度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更为规范和科学,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会计职能,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1992一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爆发;1994一1995年,墨西哥Tequila危机爆发;1997一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不仅对本国的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以及国际收支造成严重破坏。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还会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带来持续性的破坏与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时预测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危机预警概述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国外多数学者都将金融危机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三种主要类型。

1.货币危机

Esquivel和Larrain(1998)把货币危机定义为实际汇率连续3个月累计贬值大于等于15%。Goldstein、Kaminsky和 Reinhart (2000)把货币危机定义为:“对货币的攻击导致了储备大量流失,或货币急剧贬值(若投机攻击最终成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亚洲开发银行.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运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6-27.]。”

2.银行危机

Denirgiic- Kunt和Detragiache(1998)认为“只要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可定义为银行危机:(1)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与所有贷款的比率超过了10%;(2)银行的救助成本至少是GDP的2%;(3)银行救助涉及银行机构的大规模国有化,或者大量的银行存款挤兑,或者其他诸如存款冻结、延长银行假期,以及政府对所有的存款进行担保的紧急措施[亚洲开发银行.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运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6—27.]。”

3.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是指国家无法偿还其主权债务或私人债务。

(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含义

金融危机预警, 是指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是通过某种统计学方法预测某国或某经济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的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及股市崩盘可能性大小的宏观金融监测系统[唐旭,张伟.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经济学动态,2002(6):73-73.]。

(三)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预警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包括FR概率模型、STV横截面回归模型以及KLR模型。

1.FR概率模型

1997年,Frankel和Rose以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71—1992年这段时间发生的货币危机为样本,以各个国家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资料,建立了可以估计货币危机发生可能性的概率模型。Frankel和Rose认为,货币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他们所选择的变量包括:GDP的增长率、国外的利率、国内信贷增长率、政府预算赤字占GDP的比率和经济开放程度。

2.STV 横截面回归模型

Sachs、Tornel和Velasco在1996年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预警模型。他们认为实际汇率贬值、国内私人贷款增长率、国际储备/M2 是判断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与否的重要指标。

3.KLR模型

KLR模型是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于1997年创立并经过Kaminsky(1999)的完善。KLR信号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经济周期转折的信号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首先通过研究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来确定哪些经济变量可以用于货币危机的预测,然后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联系的变量,以此作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先行指标。然后为每一个选定的先行指标根据其历史数据确定一个安全阈值。当某个指标的阈值在某个时点或某段时间被突破,就意味着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危机信号。危机信号发出越多,表示某一个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阈值是使噪音—信号比率(即错误信号与正确信号之比值)最小的临界值。

国内关于金融危机预警的研究则主要基于FR概率模型、STV横截面分析模型和KLR信号分析法而展开。陈松林(1997)从金融风险的形成与传导机理出发,建立了包括非系统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和度量模型;刘志强(1999)设计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反映国内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稳健性、信贷增长和利率等的指标;二是反映外债投向、偿还能力和汇率等方面的指标[ 刘志强.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经济,1999(4):18-19.];唐旭、张伟(2002)在分析比较三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并且讨论了预警模型的局限性,指出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弥补预警模型的不足。

构建切实可行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一)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KLR信号分析法,设计出以下九个判断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

1.国内信贷增量/GDP

若国内信贷量增量与GDP的比率过高,信贷增长量超过经济发展对投资资金的需求,将会引起游资过多并产生通货膨胀预期。而且过度投资会产生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银行就会产生巨额的呆坏账,导致银行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2.M2/GDP

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如果超过实际的货币需求,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货币供应量的过度扩张会使得外资撤离,政府会抛出外汇,导致国际储备急剧下降,最终引发货币危机。

3.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将名义汇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本币实际汇率升值,促进进口,抑制出口,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经常账户赤字,国际收支平衡被破坏,进而引发国际收支危机。

4.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

经常项目差额是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指标, 若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占GDP比重过大,则说明该国出口不畅,进口过速增长,国内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对国外资本流入依赖性较强,容易导致货币危机。

5.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

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外汇储备对于调节国际收支,保证 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有重要作用。通常用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长短衡量一国的国际收支运行状态。

6.短期外债/外汇储备

若一个国家外债结构不合理,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率过大,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就会造成该国家的货币贬值,最终引发货币危机。

7.外债/国外资产

一国的偿债能力不仅与外汇储备有关,而且与整个国家的实力有关。若一个国家外债总额与国外资产的比例过高,说明该国的偿债能力不足,容易诱发债务危机。

8.资本金充足率

银行资本金与总资产之比即为资本金充足率,它能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金充足率严重不足将增大外部冲击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9.不良债权占总资产比重

不良债权占总资产比重是指国内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呆账坏账与其总资产之比。银行等金融机构高的不良资产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破产,引发银行危机。

(二)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临界值是指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预兆金融危机发生的这一水平。临界值的确定即要考虑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也要考虑本国经济的特殊情况。以上所选取的九个指标的临界值如表1所示。

表1  预警指标及其临界值序号

指标名称

临界值

1

国内信贷增量/GDP

10%

2

M2/GDP

15%

3

实际汇率

-

4

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

在0-5%之间

5

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月)

3-4个月

6

短期外债/外汇储备

45%

7

外债/国外资产

10%

8

资本金充足率

8%

9

不良债权占总资产比重

10%

数据来源:张元萍 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

亚洲开发银行《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运用》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根据搜集的我国在2003-2009年的各项数据来预警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2003-2009年各类指标数据指标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评价

国内信贷增量/GDP(%)

23.83

12.25

16.13

18.07

19.79

13.21

34.74

不正常

M2/GDP(%)

16.92

13.16

18.20

13.26

12.17

19.31

23.04

正常

实际汇率

8.26

8.24

8.17

7.96

7.56

6.89

6.83

-

实际汇率升值幅度(%)

-0.1

0.24

0.85

2.57

5.03

8.86

0.80

正常

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

2.80

3.55

7.19

篇10

一、引言

2007年8月,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在这次危机中,人们纷纷反思灾难发生的根源,除了金融过度创新与监管缺乏以外,人们还把矛头指向了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一些金融学家认为公允价值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要求对所有金融工具按照市值计价。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是在前一公允价值的基础上计算损益的,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时,投资者便对市场信心大增;相反,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企业管理层为了不让财务报表过于难看,选择抛售金融资产,从而引起市场恐慌,使得金融资产进人下一轮减值的恶性循环。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不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加剧的因素,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变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公允价值定义及本质

公允价值,亦称盯市计价,它是金融机构根据当时同一金融产品或相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金融资产的估值人账的一种会计计量方法。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按照规范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

I.从资产角度上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在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中仅从资产角度定义公允价值,指“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

2.从资产和负债角度进行的公允价值定义。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将公允价值的定义扩大到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在自愿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域负债)或售出域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IAS32《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是从市场角度进行的评价,是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认定。“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和公允价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①“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就是说,这项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双方一致同意的。’,②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主体是公平有效的市场,而由市场评价反映的市场中各类资产或负债作为客体,其反映的市场价格就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对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度量,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中,公允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的体现,而不是指某个具体交易的价格。

三、采用公允价值计.的原因

与其他会计针量方法相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反映该企业(主体)的财务报表报告日的价值(市值),而这是以传统的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报表所做不到的。试想一家企业拥有的一块土地20年前价格是5000万元,这就是历史成本,但现在的市场价值是2亿元,那么如果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话就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情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利率和资产价值稳定这一假定不再成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提高,而公允价值恰好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要求。所谓相关性,就是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经济事项的发生作出预测或是验证,并且维持或改变之前的决策。“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SFAS133>para.316)0

四、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准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得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能够被认可的计量模式。在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及投资者的推动下,“公允价值”逐渐得到接受,由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以前越是新近颁布的准则公允价值运用程度越高。与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面向现在和未来,人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早地获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1年亦开始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的会计准则。截至2004年12月底,FASB共了153份财务会计准则,其中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就有60个,2006年FASB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要求对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变动计人当期损益表。这就使得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证券化资产,即使没有出售,没有已实现亏损,也必须根据最新的消息及市场报价调整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且计人损益。

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一大缺陷,就是公允价值在由市场活跃转为不活跃时,对有关资产应如何定价没有提供足够的说明指引。“尤其是在资产市场价值急剧缩水的情况下,如果仍采用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里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也会急剧缩水。’心企业为维护投资者信心,会出售这些市值不断减少的资产,但这种做法将进一步加剧资产的贬值。这是因为在前期公允价值的基础上计量下一期的损益,而不是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计量损益,所以当公允价值在高位下调时就增加了人们的恐慌心理,“从而使市场陷人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一一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⑤,正是公允价值的运用,使得其账面数字螺旋式地减少,企业资产缩水。

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假设某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月份公允价为2001)万元,2月份公允价值下降为1800万元,其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借: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2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200如果3月份持续下跌至1200万元,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800

贷: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2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600

可见,公允价值对于市场价值下降时企业的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或衍生产品的价值会造成多么巨大的冲击。而如果不采用公允值计量,则不论市场价格增加多少,都不影响其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