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语文教学札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组织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5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
1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2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45-03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此平台来改进教学。然而调查显示,教师对其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探究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及改进,对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一、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及作用
1.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初中语文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狭义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初中语文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总称。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在初中语文教学系统上,从对教学过程的全面支持,到教学的组织管理,再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整合,集成初中语文网络教学需要的子系统,最终构建成完整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环境。
2.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①对学生的作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使语文教学超越了教师、教材和课堂的三合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个性亮点得到了张扬。首先,提高兴趣,增强记忆。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生多感官领略情境美。例如,《明天不封阳台》中有关鸽子的描写:“它是因为太普通而被主人遗弃的家鸽呢,还是因为负伤又有了‘身孕’才不得不中途耽搁下来的野鸽?”这是作者的猜测。为了便于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就可利用清华同方知好乐网。该网站汇集了优秀的新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学动画定制、资源推送、课题申报等,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利用教学动画定制呈现一个放大的鸽子动画镜头,让学生从鸽子的外形细致观察,激发兴趣,感受文中鸽子的处境,增强记忆,理解保护动物的主题。其次,激发主体意识,提高自主能动性。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打破了被动学习的形式。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内容,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提升自主学习能力。“K12教育网”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K12网站”目前有中小学各学科试题数十万道,并且还在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K12网站”开发了网上试题库、网上组卷系统、网上考试中心,学生在这里可进行随堂练习、单元测试、中期及年终测评。教师可将作业布置在“K12网站”上,学生可在网上做作业。系统本身提供电子阅卷功能,不用下载到本地,在网上便可实现在线阅卷及提供解题思路。同时,系统自动将学生平时在“K12网站”练习及考试的资料记录到该学生在“K12网站”的数据库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学习体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最后,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在对课文《春望》进行拓展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爱国行为呢?学生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中学生园地版块设立爱国专题区,进行讨论、交流。网络论坛形式使同学们乐于参与,帮助同学们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了学习能力。②对教师的作用。首先,提升创新语文教育观念。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使教师转变为创造力的激发者。例如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好研网,包括学科教研、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职教科研、教师培训、专题专栏、友情链接等,内容丰富,对教师提升创新语文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它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网络支撑环境,还延伸至广袤的网络空间,为教师研修、利用、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教师全面提高了信息素养。再次,提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可以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打造高效率的课堂。例如“永飞语文博客网”是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精品博客,它包括广告栏、我的分类(教案、试卷、课件、音频、视频、论文、图书、素材等)、精彩文章欣赏浏览导航、最新文章、最新评论、最新留言、友情链接各大语文教育网站、格言栏等,主页富有浓厚的江南文化底蕴,让人陶醉其中,尽情吮吸语文知识的雨露。教师可以在这里搜寻到备课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元素。最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例如,“特级教师家园网”诚邀全国特级教师建设网络家园,打造语文专业共同体,链接特级语文教师的博客:新课程杂志社――我你他、铜川互动空间――无边界、一个大写的人――于漪、情境教育诗篇――李吉林等,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及其原因
1.利用现状。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水平虽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①利用不足性。首先,教师对很多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不甚了解,例如,他们不知道利用“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三槐居教育网、好研网,以及一些很好的论坛博客等。其次,很多教师上课一般不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即使使用,也只是位于“呈现文字”的层面。最后,一些教师认为,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搞形式、走过场、作秀”,费时又费力。②利用依赖性。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现代感”,将课件做得时髦花哨,似姑娘脸上抹了一层又一层的胭脂,教师似一名放映员,机械地翻阅一张张幻灯片。如果一节课讲不完,最后就会草草了事。③利用随意性。很多教师简单地将网络资源随意照搬到语文课程中,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低智能化的课件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韵味。
2.原因。①利用不足性原因。首先,意识不足。一些教师具有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热情,但是缺乏训练,不知道怎样利用网络资源,因此,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遗憾地被搁置一边。其次,专业知识有限。教师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加强教育技术知识学习,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真正享受,缺乏语文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最后,专业技能薄弱。相当比例的教师不会上网操作,更不用提灵活运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利用依赖性原因。首先,意识依赖。有些教师遵循守旧,网络课件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便很难改变,完全不考虑今后学情的变化。其次,专业技能薄弱。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把握不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薄弱。③利用随意性原因。首先,意识随意。教师认为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认真教不认真教和学生的语文成绩关联不大,缺乏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准确定位。其次,无暇顾及。大多数教师工作繁重,每日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组织学生活动等工作时间过长。最后,耗费精力,较难组织教学,阻碍了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三、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改进措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若想长久“清如许”,那就必须要有“活水来”。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科学利用,将为我们的教学注入新鲜的活水,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机盎然。基于以上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问题的分析,就此提出利用的改进措施,给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希冀。
1.树立正确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意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教师要有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语文教学的意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避免利用的不足性、依赖性、随意性,真正做到为己所用,最后整合提高自己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春》时,一位教师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寻有关名家对《背影》、《春》评价的背景性知识,如叶圣陶《文章例话》:“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必须用才用”。这些通过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查阅的资料,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扩大了师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师生的眼界。
2.增强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师用知识奠定课堂教学的“底气”,用智慧凝聚课堂教学的“灵气”,用底气和灵气铸就课堂教学的“大气”。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上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上到有优秀的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现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才能使教学按预定的目标计划进行,争取优质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必须以语言为起点,提升语文素养。当语文教师的语言一旦充满文学的味道就能化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焦灼心理,让学生尽情感受唐风余韵,流水淙淙的美丽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看网络专家讲座视频、发动教师开教师论坛博客讨论教学,写教育随笔等,提升自己的素养。
3.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水平。首先,硬件先行。学校应该为每个办公室、班级配备电脑,购置电子图书馆,完善校园局域网,为教师充分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便利条件。其次,拓展培训渠道。学校可以利用双休日,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考核,教会教师常用的软件操作方法,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的机会。最后,多元利用网络。教师可以开辟小型在线课堂、个人博客、班级主页,利用网上题库设立网上错题集等,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端午日》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将呈现《端午日》的教学实录,以说明教师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端午日》(沈从文)
1.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屈原的传说)提问:大家知道这是说的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明确:端午节。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明确: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吃咸鸭蛋……(展示图片)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去领略一下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魅力。
2.作者介绍。
3.课文学习。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听配乐朗诵,听听沈从文先生是怎样描写端午日的。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风俗习惯。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提问:最让人激动万分的算是赛龙舟了,从图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吗?同学们知道他们有怎样的分工吗?这些选手各有什么特征呢?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龙船人图片)
明确:(1)桨手。动作描写:持、划(桨手图片)。(2)带头人。外貌描写: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动作描写:坐、拿、挥动、指挥(带头人图片)。(3)锣手鼓手。动作描写:敲打、调理(锣手鼓手图片)。
提问:这部分赛龙舟的场面非常精彩,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队伍有何奖励?(用书中原文回答)
明确: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奖品?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是。从“不拘缠挂到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看出来。
提问:从“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即团结就是力量)
提问:赛龙舟的选手是团结的,全茶峒人一起过端午是团结的,中华民族也是团结的,你们能举出一些中华民族团结的例子吗?
明确:(1)2008年汶川地震;(2)2008北京奥运会;(3)2010年上海世博会;(4)2012年伦敦奥运会。(幻灯片呈现一些示例)
探讨: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国人惊呼:“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我们的端午节‘危在旦夕’!”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端午节?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4.教师总结。
5.作业布置(播放曲《爱我中华》)。
6.教学反思。
第一,导语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教学资源,以《屈原传说》视频切入,一方面循序渐进地调动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契合文章所学内容,引出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风俗,并配以图片展示,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便于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会。
第二,第三部分课文学习,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音频,配乐朗诵,标准并饱含情感的朗读配以轻音乐,很容易使学生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跟着旋律走进文本,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会一定的朗读技巧。
第三,在讲解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动作描写时,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给每一个场面配上一幅对应的场景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想象的空间,真正了解桨手、带头人、锣鼓手的娴熟动作,体会赛龙舟的激烈气氛。
第四,在自我探究部分,通过整合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中多位优秀教师的教案,结合学情,步步激励学生从文本中归纳“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并通过网络平台搜寻“中华民族团结”实例进行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文“言外之意”的探究,真正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热爱传统文化节日,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俗话说“趁热打铁”,在拓展部分,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但难免情绪紧张高昂,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播放网络音频――《爱我中华》,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还可以调节气氛,陶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操,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科学利用,让教师得到了专业成长。教师把最富于时代感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与语言文字精选整合,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最佳优势。希望我们广大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使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英.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东盟博览,2011,(26):10.
[2]陈文荣.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09,(5):9.
[3]叶圣陶.文章例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5.
[4]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2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延伸阅读 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部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教授学生实用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来赏析与理解文学作品。此外,教师还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变革,及时调整教学理念,给予延伸阅读足够的重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学习延伸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的能力。
1.语文延伸阅读的内涵
语文延伸阅读主要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以必修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为基础,将其所学到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应用于教材以外的阅读中。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延伸阅读,可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例如,通过对同一表现手法或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课本中的典故进行适当的延伸,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教材当中的人物情节和事件背景进行延伸,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对课外的故事及典故进行延伸,可以极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其自身的知识储备等。
2.提高延伸阅读质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2.1方法方面
教师在延伸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教授给学生一些恰当的学习方法,如以下几个方面:
速读的方法;略读、跳读及精读的方法;做好读书札记、摘录和笔记等,还需要掌握写读书心得,制作记录卡片等学习技能。教师所依据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用展览优秀作品(读书卡片、书签等),也可以举行学生读书方法交流会和专题讲座等。
2.2内容选择方面
就延伸阅读内容的选取而言,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1)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健康书籍;(2)选择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和心灵的优秀书刊;(3)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书籍等。总之,所选取的延伸阅读教材必须是可以激励学生上进、思想内容健康、文字规范的正品读物。读物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尽可能的和教材中的内容之间有一些联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开始的阅读材料首先需要以老师推荐为主,等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逐渐的熟练后,应该以学生自身为主来选择教材。
2.3个性阅读和创新阅读方面
(1)尊重每个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如莎士比亚曾经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读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这就决定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感受,有的可能很单纯、很可笑,但是教师不可以去否定学生的看法,要切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书籍之多,内容之大,就算穷尽我们一生也很难读完。一生中只要有几本或者几十本我们感兴趣的图书即可,读书也讲求策略,如果当我们的认知程度过低时,我们根本不会感兴趣,只有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们才可以阅读越起劲,这样效果也会更好。
(3)注意学生阅读的层次性,不要“一刀切”。在延伸阅读教材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读物的水平,切不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选择自己看不懂,读不下去的数据,此外,对于数目的选择也要量力而为,切不可单纯的贪图阅读数目。
3.提高延伸阅读质量的策略
现行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功利性过强,其很难将教材所学的内容彻底的读懂,至于课外的延伸阅读更无从谈起。这样,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长期忽视会最终导致其阅读能力出现低下的现象。为了跳出现阶段“为考试而学”的怪圈,切实地提高初中生的延伸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对于授课内容进行充分地准备,只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可以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进而使学生掌握用课内所学到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去解决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延伸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课本内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中,在教师为同学分析了鲁达打死镇关西的情节后,可以埋下一些伏笔,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后期的结局,这将大大激发其自主学习《水浒传》的兴趣,也将大大增加其延伸阅读的机会,进而可以提高其延伸阅读的能力。
3.2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当下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来组织一场关于课外阅读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演讲、朗诵和阅读比赛等。通过组织同一类型的课外篇目阅读,让学生之间平等的参与到比赛中来,通过这一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还可以极大地促进延伸阅读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智力抢答、诗歌朗诵会、故事比赛等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的促进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3.3做好检查、督促、评价任务
教师作为初中生在学校的“监护人”,对于学生具有监督的任务。为了确保学生的延伸阅读能力得到切实地提升,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使学生养成好读、乐读的习惯。此外,教师需要对好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表扬,以激发所有同学的读书热情。
【总 结】
综上所述,延伸阅读是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延伸阅读不仅可以深化其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其延伸阅读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适当地进行延伸阅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巨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所谓感动,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在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好语文呢?
1.营造氛围,引发感动
1.1注重自身情感开发――以情激情。
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课前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语,课堂中一个富有激情的手势,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一个真情流露的微笑……都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一个冷漠的、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也一定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课,在导入课题的时候,笔者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有的学生为之而泪下;在导读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
1.2媒体创设情感氛围――以境激情。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的运用。实践证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借助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等现代化媒体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其学习热情。例:阅读《背影》一文之前,为奠定学生阅读的情感基础,可播放一曲滕格尔的《父亲》,以此打动学生善感的心灵;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阅读的《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之前,可为学生播放《》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以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震撼学生心灵,从而为其营造阅读的情感氛围。
2.强化阅读,体会感动
阅读,是对心灵的丰富,是对思想的启迪,同时也是在开阔视野,积累材料。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强化学生阅读对训练其语文能力,提高思想素养,不无裨益。阅读带给我们感动,使我们发现自身的美丽,认识到自身的高贵。无论是专题式阅读还是随意浏览,都必须在一种感动的心境中去完成,否则,为读书而读书,则会流于俗滥,于事无补。例:当我们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心胸开阔的感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宁静春雨的感动;读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会产生对英雄豪气的感动;同时,我们也会为文化史上的风流人物曾经的荣耀而感动:那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虑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那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还有丛中醉卧的陶渊明,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等。
3.实践生活,寻找感动
发现理论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引导学生细心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感动。
3.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活动,从而让学生发现生活的感动。例:读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之情而感动之余,可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我爱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感受父母之爱,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3.2结合生活体验,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的体验也可开展以“感动”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如“我感动,我要说,我要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来自课外书籍或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与感悟;“受伤后的报道”、“本校贫困生之现状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令自己心灵感动的内容,从而促其身心健康发展。
4.习作表达,学会感动
情因物起,缘情造文。一个心灵柔软、容易感动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观察、体验、思考,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无私的人。作品如人品,由文观人,文如其人。一个情感之泉枯竭的人,一个对生活失去了感动、麻木不仁的人,一个世间万物在其眼中如过眼云烟、视若无睹的人,一个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的人,很难想象其能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来。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习作表达,让学生学会感动。具体要求:
4.1开展灵活多样的写作活动。
一是把命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有感的前提下自己命题作文,提倡写无标题札记、随笔,在无拘无束的心境中随意漫谈,袒露思想,真实表达;二是进行专题作文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接近其生活实际的话题,分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独立思考与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自由作文;三是安排实地写生式作文活动,让学生走出户外,与大自然接触,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在心灵的感动与沉醉中作文。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时俱进,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我时刻关注课改动向,认真领会揣摩新课标理念,觉得新课标确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基本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给语文教师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教师视野的拓宽、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下面谈谈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点感受:
一、正确指引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社会和家长予以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现实”的要求,老师也这样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高大全”。然而老师走下神坛,学生才可能走上圣坛。苏格拉底秃顶,酒糟鼻子,从不干活,学生请他光临餐馆时,他就大吃一顿。然而这帮年轻人并没有因此而厌弃他,反而聚拢在他周围,他成了深受优秀青年爱戴的良师益友!今天我们的学生随着时代的信息灵通,认辩能力有着天然的敏锐。老师的率真更能吸引他们走近,促使他们既敬爱老师的神圣,也能宽容老师的不足,从而避免了外在现实与内在心灵的差异而导致的心理不适。
二、严爱相济,明确方向
1.批评教育的艺术
如果说关心、鼓励、赞赏是激励教育,是柔性教育,那么批评惩罚则是硬性教育。柔性教育与硬性教育应相辅相成、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适当的批评惩罚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铸就学生完善的人格。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让一男生谈谈对主题的理解。他表现出漠然的态度,认为作者写的都是家常琐事,没什么意思。
我愕然,适时批评了他的学习态度,并罚他回家多做家务,洗碗、扫地全包,并观察感受父母的态度,再记下全过程。后来,终于从他的周记中发现了他的反悔,他终于懂得了那是一种爱。我亦为之高兴。
教育的秘诀是爱,教育是唤醒,是激励,也是约束和规范, 恰当的表扬与适合的批评都应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
新语文课标强调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注意评价的整体性。这就相应要求评价形式的多种多样。师者可帮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督促学生学会自评,自评的形式不拘,可自己列表显示,也可用日记记录等。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成果等,并写出自我反思和小结。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映。让他们体会自评和被评的乐趣,体会评价形式的独创美。笔者曾经设计了两种教学评价卡:一种是奖励卡,写上激励的话,用淡绿纸打印,奖励给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优良的同学;一种是批评卡,写上告诫的言语,用浅黄纸打印,发给那些犯错的学生,并让父母签字反馈。让学生收集、整理,期末综评时看谁得到的绿卡多,而且由得黄卡转为得绿卡的应给予上进奖表扬。这一评价形式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三、打造专业水平尖端的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可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地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一、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实是一部百科全书,记录了所有的事物。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汉语本身具有的趣味性特点,再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真实事物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必不可少。特别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善于幻想,反对现实所见。而情景的创设会让他们产生无限遐想,在他们心中会有无数个为什么,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只有跟随老师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钻进老师设置的“圈套”。比如《背影》一文,许多老师喜欢用感情的抒发来下手,特别是亲情方面的东西,虽然合情合理,但学生很茫然,因为感情是很抽象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通过心去感悟才能体会。这时如果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一点,或许效果会好得多。我试着把情景这样设置:“同学们知道朱自清吗?”大家回答:“知道。”因为学生以前学过朱自清的文章,所以对朱自清并不陌生。之后又问:“那你们谁知道他爸爸的脊背是怎样的吗?”学生哗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七嘴八舌。我接着说:“我们不仅要看他爸爸的脊背,还能知道他爸爸的影子。”结果,这节课效果极佳。所以,情景创设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二、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我们从平时教学工作中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即使他原先这个学科基础很差,他也会很愉快地去学;相反,如果他不喜欢一个老师,那么他会连他所教的科目也排斥了。从教学工作而言,教师有时候就是学科的形象,可以称为“学科代言人”,甚至在有些学生心目中教师和学科已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可利用学生这种社会交往的兴趣,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人格魅力来增强学科对学生的吸引。教学过程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还是师生双方情感、道德、理念等多方面的互动交流。因此,除了专业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内外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在音乐、书法、口才、表演、舞蹈、体育等某方面或多方面的才能,就更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为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增加强大的推动力。
三、深入实践的课后练习,延续语文的趣味性
结束一节语文课时,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准备好一些与现实相结合的课后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练习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具备运用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又延续了语文的趣味性。把作业设计与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又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能力素养在各个都方面得到了提高。
四、赏识尊重,激发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盼望得到赏识和尊重,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及家长的赏识、尊重和信任。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实施赏识教育,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找准闪光点,给予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去观察学生的每个层面(包括书写、朗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努力发现其令人惊喜的闪光点,并及时真诚地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尊重学生,激发自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常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情绪变化,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采取因人而异的“倾斜政策”,努力营造师生和谐的氛围,多方面给予关怀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爱,千方百计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及时表扬,激发兴趣。教师要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五、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积极性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六、放眼未来,不求考试一时的得失
现代的社会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社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但是,教学过程中如何作到这一点,确实令很多教育工作者头痛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归根结底也在于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由于高考定终身,分数即一切的观念,整个社会都只重视每次的考试结果,至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很少有人问津,只要是分数高,就是你书教好、你就是好学生,因而,也就导致了补课再补课、考试再考试,也就有了“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流行话语,最后只能导致老师厌教、学生厌学,语文没人想学的尴尬的境地。因而,真要让语文走出这样的尴尬境地,还要树立语文学习是“放眼未来,不求考试一时的得失”的观念,因为语文教育的人学教育决定了学生在学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的时候,短期内成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譬如:深挖课文主体、充分利用教材培养三观和各种技能、热爱环境、关心社会、养成良好习惯,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的时候,很多内容是很实用但又不一定短期内的考试会考试的,因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考试成绩,也必然会招来各方面的非议。假如没有自己的长远计划,没有教育学生树立长远学习的观念,只是考虑考试一时的得失,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做法,最终使语文教育永远走不出沼泽地,深陷原先的尴尬境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的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
笔者曾对学校学生做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二、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1.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事例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
2.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开学初,笔者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期中,笔者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拓展阅读渠道。
(1)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各个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由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三、加强阅读指导
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起到示范作用,以抛砖引玉。例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画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学生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共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进一步体会香菱强烈的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由此学生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笔者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同学之间互相检查、共同欣赏读书札记,看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掏掏心窝诉说阅读过程中的真话、实话,真情实感,看看谁的收益最多。班级每两周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慷慨陈词,亮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更多的赞同者;还可以开展辩论会,此类活动可在课外活动中自行组织,事先准备一个课题确定正方和反方,然后各自选派干将精心策划,翻阅大量资料,既有专一性,又有挑战性。笔者曾在班中举行过一次悟空和八戒谁更率真的辩论,唇枪舌剑,历时一个多小时,场面空前激烈,最终还未分出胜负。如果不是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任何一方都将会不堪一击。正因为学生们极其熟悉作品,所以能言人所未言,发表独特的看法,以使对方措手不及一时不能取胜。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自己的阅读目标得到了支持,阅读兴趣得到了提高,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宽。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一、初中生作文写作的制约因素
作文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随着中考改革步伐的加大,作文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感叹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则更难。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目标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作文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2、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是大讲特讲写作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实际,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以上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3、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沉寂呆板。
二、在作文写作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来,要有新鲜感、独特感。
(一)、建设作文创新教学环境
1、拓展素材积累时空,提高认知水平。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对素材的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其作文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个没有丰厚知识的人,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素材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师生关系越民主, 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命题激活。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想象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象。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用语言激活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拾人牙慧,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培养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我们老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需要及时捕捉,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总之,作文教学应积极探索作文创新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开启青少年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