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0 14:46: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政治核心素养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进步,都是极其关键的。其由四个要素构成,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涵盖了人的道德素质、知识才干、技巧能力、法治观念等诸多方面。

 

1.政治核心素养之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根据自己与社会的联系而确认的身份,并自觉地以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它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灵魂体魄,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循序渐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使中学生逐步在理智上形成对政治的高度认同。

 

2.政治核心素养之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制意识以及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计划,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理性精神的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当代中学生的课程教育之中。教学不单单只在于解决问题,应更多地关注课堂活动探究的过程,学会提问题,理性思考问题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3.政治核心素养之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法制现象的知识、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要求必须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这样有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4.政治核心素养之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即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举活动;从广义上讲,公共参与除了政治参与外,泛指普通民众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等。政治教学的过程就是生活化的过程,要做到学以致用,知与行的统一。

 

二、活动型课堂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

 

活动型课堂,指将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是活动化的课堂,也是课堂化的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三贴近原则。转变以往传统教学一味灌输政治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式。讲问题是活动,提问题也是活动;社会实践是活动,课堂教学也是活动,所以应使活动成为承载教学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这正是符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走向核心素养的题中之意。

 

三、在活动型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培养法制意识和理性精神

 

政治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核心素养能力培养自然地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模拟一个小型社会,设立法院、学校等,由不同学生饰演情景剧。例如,在讲授“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一课时,设计学生角色扮演情景剧,演绎了一个故事情节:“路边摊贩被城管执法人员追赶并掀翻摊子,路人纷纷帮忙收拾残局,并严厉指责城管工作人员野蛮执法的行为。”故事立刻引发学生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一系列的追问和思考。

 

比如:路人严厉指责城管工作人员的野蛮执法行为是在行使什么权利?对事件进行辩证分析,一方面引出路人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另一方面,也看到摊贩违规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提出公民应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应该支持和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同时,对于城管暴力执法的行为提出批评,意识到作为法治国家的政府应依法行政,为下个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

 

随着剧情进一步发展,摊贩面对城管工作人员的野蛮执法愤怒地表示:“要去告你们!”教师引导:如果你是路人,请你为摊贩出个点子。在学生合作探究中,积极为摊贩出谋划策,既活跃了课堂,又实现了教学目标。此时,在学生讨论中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公民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做一个理性、守法的公民。

 

到此学生可能以为故事已经完结,教师又巧妙地设计了故事的结局:通过公民举报,上级部门调查之后责令城管部门对相关执法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对摊贩赔礼道歉,补偿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学生看到圆满的结局大快人心。本节课通过一个故事情节贯穿课堂,学生不仅对于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知识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懂得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活动中,同时树立了对政府公信力的信心,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可,树立政治认同感。

 

2.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走出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在讲授“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课时,设置活动环节,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村民自治——西园村,并拍摄本村自治建设的图片和视频,体会村民自治的发展,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同时,让学生在分享中找出部分学生活动中暴露出来的对村民自治的一些错误认识,更加明确村民自治的内容。加上设计学生模拟村民自治,让学生理解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形式和作用,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此时,课堂设计“社区走进课堂”是本课的又一亮点,让学生与社区干部互动,充分运用当地居民委员会的资源,鼓励学生走进基层民主管理,共建祥和文明的社区。在课堂结束时,布置学生就所在村或社区的基层民主自治状况,向村委会或居委会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这样既提高了本节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又更加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增强公民意识。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应时刻保持对政治的高度敏感和时代前瞻性,为学生呈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政治课堂。例如,在讲授“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课时,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做到三个具体要求。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汶川地震的视频,生动地展示了政府在灾后进行的一系列强有力抢险救灾的措施,重建家园等感人的场面。通过学生对视频材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体会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教师无需多言,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2

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历史内容产生了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质量。兴趣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其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而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对相关的历史内容以图片、影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通过感观刺激,来激发其兴趣。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明清文化”这一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放映电影《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或者《西游记》的电影精彩片段,因此作为导入,引入正文教学,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整理中国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并开展讨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如“鸡鸣狗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经过,以此总结归纳出知识点。

2.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教师进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实际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为断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使得学生对于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明确,加深其学习印象。在次基础之上,教师再系统地讲解每一节课的知识细节,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取相关信息、对历史进行归纳概括,最终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本质。在次过程中,教师要?r空通过让学生在对史料收集、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进程进行讲解,将历史与经济、政治、文化进行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教学,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传授和教导学生合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导学生学习和认知历史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递进式地学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而言之,教师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篇3

中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由1.0版的双基目标,到2.0版的三维目标,再到3.0版的核心素养,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一步一步的成就,而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正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核心素养形成的手段,这里的解题能力,既包括解书本上习题的能力,也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解题能力该如何培养?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中学数学习题,根据题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分成多种类型.而教师在选择题目时,都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地进行安排.学生在解题时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或解题感到困难,往往是由于不认真审题或不善于审题造成的.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搞清命题的语法结构.其次,是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虽给出但并不明显,或没有给出但隐含在题意中的那些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事实上是培养学生挖掘题中隐含条件的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介绍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让他们明白,要学会解题,必须先学会审题.

二、把解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放在对一般典型方法的掌握上

解题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一个复杂的、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解过的问题.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转化问题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种方法:把问题一般化的方法,把问题特殊化的方法,肢解问题的方法和把问题转化为其他学科所熟知问题的方法.我们应当把对解题能力的培养放在对这四种常规的转化问题方法的掌握上.

在数学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各种各样的数学难题上,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是不可取的,应当加以避免.

三、注意学习教师的解题策略

学习教师的解题策略是提高自己解题水平的有效途径.事实上,由于专业的训练和职业的要求,每名教师都有一套经过加工、整理并简化到可以让学生理解和加以有效掌握的解题策略.这些解题策略之所以有效,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是教师经过深入钻研教材、做过大量习题总结出来的,还因为这些方法是以学生为对象并吸收了往届学生的大量解题方法与技巧,总结出来的,因此,有很强的实用性.深刻理解并掌握教师总结出来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的弯路,迅速提高解题能力.

四、从书中例题学习解题方法

教科书上的例题是根据具体章节的需要而编写的,因此,具有具体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等特征.掌握了书中例题的解题方法就基本掌握了本章本节最基本、最典型的解题方法.因此,学生从书中例题学习解题方法与技巧,是培养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五、注意积累解题的技能技巧

不少数学问题,通常的解法烦琐冗长,但也有一些解法十分简明、清楚,能给人以启迪,这种事半功倍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技巧.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步步注意检验,防止差错,而且还应步步注意解题技巧,防止烦琐.

教学中我们应当有不同的解题技巧训练,让学生在解题技巧训练中,培养自己的学习思维能力.

六、做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训练

何谓一题多解,就是同一题目,尽可能考虑多种不同的解法.强调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某些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既可以直接求解,也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

何谓一题多变,就是指一个题目适当变换、变化为多个与原题内容 不同,但解法相同或相近的题目.这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深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做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七、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往往不愿做解题练习,尤其不愿做一题多解的题目.由于过多的失败体验,致使这部分学生一看题目就头疼.然而,知识的应用不仅要有对知识的理论学习,更需要有对知识应用的经验.对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只有在解题练习中才能真正获得,没有亲自尝过解题酸甜苦辣的人,是永远不会解题的,这是数学学习的特点.

篇4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核心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修养。素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随着个体学习的积累而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发展,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涵养,往往外化于个体的行为之中。在素养当中起到最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被称为“核心素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分类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

2.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是提高高中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从思想政治课教育价值取向看,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应是:高中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思想政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

3.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高中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己有经验来解决涉及与本学科相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特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它专注于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导和社会问题的呈现与认识等。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

一是阅读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中,阅读是高中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阅读能力是高中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二是识记能力: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高中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高中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高中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三是理解能力: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高中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高中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四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使高中生具有良好的政治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五是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高中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高中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策略

1.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要想使得高中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教材或文本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形成有效信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凡是高中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高中生读不懂、看不懂的知识。让高中生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见解,并提出读不懂(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有思考性(为什么)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2.识记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经过阅读后能够根据从相关材料中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要重点培养高中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做到由A及B;形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引导高中生思考,让高中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教师可以先让高中生理解学习有关思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然后让高中生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高中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最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高中生积极地思考、争辩,点拨高中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4.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5

适性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终极追求。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呢?那就要设计学习支架。导学案是比较合理的学习辅助,是能够符合学生多样发展需求的支架形式。我们根据对学生学情和课程内容的精准分析,为学生提供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前帮后扶”的学习载体,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历史适性课堂强调以生为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共同参与中习得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呢?问题教学是能让学生真正介入课堂,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培养历史思维的前提、保证。

1.预设问题是适性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情和学生能力,提出一组较为合适的问题,在课堂引导学生参与探讨,让知识在思维活跃中有效生成,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构建,让能力和历史思维在过程中自然提升。

2.民主参与,积极探究。

适性课堂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要秉承课堂师生民主。民主的课堂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载体,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引领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史料教学,引领学生习得方法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当然不能仅靠一些现成的结论,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选好史料,开展有效的史料教学,是引领学生习得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思维的根本途径,也是适性课堂的基本要求。

1.史料教学助学生形成更加具体、更加准确的历史时空观。

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是认识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唯有准确的时间、空间概念才能对特定的历史事实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

2.史料教学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史料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为历史的演进发展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发展历史的解释能力,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获得对历史的更合理、科学的认识。

3.史料教学助学生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四、关注过程,促进学生构建认识

适性课堂要关注过程,立足“九度”开展多维的效度评价:学生学习参与度、学习方式自主度、合作学习有效度、师生关系融洽度、学情掌握准确度、体系构建清晰度、学习目标适切度、练习设计层级度、拓展延伸合适度。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习得的学习方法,关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理性认识。

五、问题与困惑

篇6

一、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

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包括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并使之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刚好就包含于素质教育中,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果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使二者融为一体并肩齐走,那么就能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建立。

语文课――增加新闻理念、新闻载体和新闻事件的内容,使学生接触新闻选题、采访和新闻写作知识,并可亲自采访写新闻,张贴班级墙报栏,给学校广播站或者报社投稿,通过亲历新闻采访过程,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同时通过正向传播提升感恩意识。

信息技术课――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以及各种互动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初步掌握通过电子媒介表达和沟通的技能,力争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

数学课――可以学生为视角对错题、难题运用手机摄像制作微课,并在班级公共邮箱共享及课堂上全员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让老师感受被尊重的快乐与享受。

音乐课――儿童很容易沉迷于流行音乐,教师同样可以把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通过比较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研究两种音乐中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和商业含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开展媒介素养主题实践活动可在此课程中实施,如组织学生参观报社、到媒体融合室进行体验活动、到社区进行采访活动等,通过多元合作,学会观察身边人和事,对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人致敬。

学校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的媒介和不同的媒介信息所代表的不同涵义,学会正确地辨识、判断和选择媒介,学会有效地把握、运用和利用媒介,尤其要让学生清楚不同媒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价值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系

篇7

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而实验的整个科学探究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化学核心素养一般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过程与方法、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经过多年初中化学教学研究和实践,认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不仅要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知识

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前提,是学生逻辑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在化学实验中,只有学生牢固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才能在推理时思路清晰,进行正确的推理。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和性质,还包括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元素观、变化观、守恒观等,这也是学生在推理过程所需要的“证据”,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学中,我让学生推测本实验所要使用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在推测制取装置时,学生需要知道自己制取氧气时所使用药品的状态,是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还是液体与固体,反应条件时加热还是常温,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药品是KMnO■,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固固加热型,又由于所用药品粉末在受热时易进入导管,所以在导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在推测收集装置时,学生需要知道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是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进行收集。由此可知,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正确推理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推理有理可依、有理可据,让推理变得顺理成章。

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实验探究能力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能让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得到发展;科学猜想能力,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所给信息进行的合情推理,为实验探究提供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缜密性;设计实验方案能力,是遵循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科学、简易、可行的实验具体步骤,是学生推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快捷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中不可或缺甚至是关键的组成元素。如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控制其中一种影响燃烧的条件,保持其他条件一致,逐步总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推理总结实验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作出合理的猜想,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匹配相应的语言表述能力,否则自己的推理过程只能成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鸡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把“内部信息”转化为外部语言,让其他人感受到自身推理的缜密性、条理性,让化学实验过程变得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证据推理过程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表述的语言要准确、严谨、精炼、规范,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如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实验教学中,在实验过程中,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使用pH试纸时,若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则所测溶液的pH会如何变化?大多学生的答案是:因为湿润试纸相当于稀释了溶液,则所测pH会降低。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下:若用蒸馏水润湿,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溶液,导致所测溶液的pH不准。对酸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将偏大;对碱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将偏小;对中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不变。由此可见,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语言的严谨性直接关系着答案的准确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中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四、加强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证据推理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学生加强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中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使获得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已学的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找出自己对实验认识的缺失,强化化学实验知识,形成实验的自我内化。我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每进行完一个实验后会安排“疑难解答”环节,针对实验中常考点、易错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反思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对实验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位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嘉燕.加强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篇8

修订中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构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原来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并提升至更上位的学科哲学层面,凸显了化学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教育价值[1]。然而,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是高中化学教师当前最为关注并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非要求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目标另起炉灶,而是要整合三维目标,核心是对教学文本中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升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转化)。

一、公开课的教师教学行为效度分析

本节公开课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2],该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见表1。本节课基本以苏教版教材中知识的呈现顺序进行教学设计,从时间分布可看出,教学目标是纸笔测验中的高频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重点则放在以任务驱动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关试题的当堂练习,难点为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完整规范的解决,课堂实施则贯穿从练习中发现问题、从教师点评中修正问题的教学思路。可以说,基于教师对学科教育的应试经验与功利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合理有效,许多中学听课的同行也持肯定的意见。然而,笔者听完课后心里总感觉不能释怀的是,该节课到底该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什么?我们教师到底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的效果到底如何?

评价一堂课基于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评价的效标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其定位依据是什么?二是贯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合理,其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三是课堂调控是否流畅,流畅的内涵是什么?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辅助有否特色,特色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教学设计中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需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

二、教材文本中知R载体的教育价值及功能分析

对教材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分析,首先应回归于课程标准(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内容领域的中学学习要求分成三个阶段。本节课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基础上,承上启下进一步“知道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为高中选修的进阶“认识这一原因可以为我们人类如何利用”打下基础。学习对象则是不分文理的所有受教育的学生。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该知识载体对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从三个认识维度展开。

1.对学生世界观会形成怎样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依据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学的核心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反应物与生成物两者的能量有差异,这些能量必然会通过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知道这一原因后,学会用一种简单的符号化方式将这一变化表征出来。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认识结果,会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科学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和视角的赏析与价值认同:世界万物万千变化的宏观现象,深入其微观探索,可以得到规律性认识,并且对于这些规律性,化学学科还能用特有的符号化方式进行表达。这样的影响,远比掌握某个具体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起化学反应总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微观视角并获得认知,从教育的本原来讲才应该是本节课最核心的目标!

2.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化学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已经具有了化学反应基本特征及其反应本质基本了解的知识。因此,借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类比与迁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化学反应总伴有能量变化的本质的探讨这样一个新认识,是该节课教学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发展培养上的教育功能所在。课堂教学应该从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出发,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成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除了导致物质组成的改变,还导致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哪些宏观结果?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也能否用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差异在哪?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解决与演绎思维,逐步养成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习惯,完成学科素养有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要求。这种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认知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它远比知识的记忆来得重要。

3.学生能够掌握哪些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该节课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的认知培养和能力培养,核心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自我建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与化学方程式有不同的要求,其不同点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因此,这样的认知结构形成,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化并转化为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及素养。

三、基于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探讨

由该节课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分析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素养教育功能的挖掘与利用,应该紧紧围绕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即“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这一主线,以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初步认识为教学目标,以真正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效标。由此,进行教学再设计实例的过程分析见表3。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4]。这种关键成就不是先天而是通过学习以及其他活动逐渐养成的后天行为,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结构化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转型,教学强调的不是记住了“是什么”,而是解决了“为什么”。十四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表明,就化学这门科学课程而言,阻碍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理念,而是教师对课程教育的上位认识和学科本体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认知水平。因此,构建一个专业教师发展的体系与机制,是推动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的核心问题。

――――――――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一、通过听和看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听是说的基础

听是说的基础,也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的过程,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是在聆听教师的授课或家长的说话中进行的。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很多是在聆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能学到的。因此,可以把“听”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与说联系起来,采用核心素养中实践教学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会让家长在家中给学生讲故事和优秀的国内外名著,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也会给学生讲大量的故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词语储备,另一方面故事中生动的词语和情节能够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积极地和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观察中丰富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人文积淀等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看报纸、看图片,观察社会现象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等来丰富自身的人文底蕴,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时教师通常会采用看图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有次序地看图片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结组训练共同提升

小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学生的从众心理比较强,学生往往会喜欢成群结队地一起做游戏、一起上学回家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时,巧妙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进行分组训练,将学生按照兴趣特点和学习情况合理进行分组,通过学生间的互相督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这一教学方法,将学生两两分组,给学生安排对话的内容。对话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分组训练中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大树,另一个扮演啄木鸟,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融入教学中去。学生全身心投入在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上,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充足的社会实践经验,学生的生活轨迹往往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只能在课堂和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这极大阻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进入社区,在与人交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

经过研究发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性格比较内向,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学生的文化底蕴往往都很丰富,能够支持学生和别人进行交流,但是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导致学生畏惧和别人说话。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说出来,在课堂上多开展讨论课,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学进来,讲出去”,逐步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建立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当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采取鼓励为主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信心,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给予积极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努力所得到肯定的喜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因胆怯心理而不能够主动大胆进行交际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教师对自己的关怀,使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天地,大胆进行口语交际。

总之,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响应核心素养的号召,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佳教学方法,让学生“学进来,讲出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初中物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如果忽略了物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那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就一定是偏离了主线的教学,一定是对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培养起不到应有作用的教学。想要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那就不能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家去观察水壶中的水在炉子上沸腾的时候,水是翻滚的,但是从炉子上提下来,水就不会再翻滚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学习液体的汽化与液化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去观察水壶,可以看到水壶的壶口处有大量的水汽冒出,那么这些水汽是从壶口就出现了,还是离开壶口一段距离之后才出现的?学习光线的反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白天的时候从屋子外边向屋内看,再从屋内向屋外看,然后在夜晚开灯的情况下从屋子外边向屋内看,再从屋内向屋外看,看看有什么不同,你能猜到是什么原因吗?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观察,然后再从物理专业视角出发进行提问、分析和阐释,可以培养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同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实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在物理?n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和更大程度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面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要层层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地进行逻辑分析,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设计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层层深入: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台灯吗?那么谁家的台灯是可以调整亮度的?学生家中一般都有亮度可调的台灯,因此纷纷给予肯定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你们说,影响台灯亮度的因素是什么呢?因为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电流。教师继续提问:谁能说出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开始回答:可以改变电压或者电阻。教师提问:那么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呢?哪种方法是最为简便的?这样一来,学生很直接地就从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几个因素中选择出改变导体的长度这个最为简便的方法,并引导至对于滑动变阻器的学习。这种提问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