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0 14:47: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篇1

目前素质教育已深得人心,正在大力推进,但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仍缺乏新课程理念,思想观念落后,基本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再加上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不均衡,音、体、美等课基本流于形式,部分学校管理水平跟不上。这就导致以分数高低评价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水平,导向错误。口里说的素质教育,实际追求的是应试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应对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性决策。那么在农村中小学应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

1 要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

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从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思想,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一句话,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探索”这个中心。

2 要弄清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几千年来的应试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基本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教育理念落后,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1)不能面向全体。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体、心理特征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均着眼于分数,因此重视高分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违背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的根本宗旨,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究其根本原因,应归咎于“以学生统考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唯一尺度”的评价体系。

2)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但要求要面向全体,还要求全面发展。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一切工作均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展开,要求学生只重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应试技能。大搞题海战术,甚至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注入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在出尽风头。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这与素质教育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的要求大相径庭。

3)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索。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是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通病,“我教你学”“我给你、你接受”的教学传统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且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的教学形式,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不能实现,从而也就无从谈起创新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就难以推进。

2.2 教育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1)教学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这是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虽然现在实行“生均公用经费”制,比过去时的“一费制”有所好转,但由于各种原因,对通过生均公用经费和其他渠道已获得的教育经费真正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还是微忽其微。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的中小学比比皆是,有的学校甚至连操场都没有,微机室、电教室更是异想天开。这种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的现象使得现代化教育手段无法使用,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感染力。

2)音、体、美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音、体、美专业教师,产生的后果是体育课只是让学生玩玩而已,音乐、美术也只是形式,学生除了所谓的“主课”外,其他方面都得不到发展,使学生的在校生活枯燥无味而产生厌学现象。这与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2.3 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低下,观念陈旧

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现在,已有十多年时间,但其进程缓慢。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就如何进行“新课程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甚至有些学校领导责任心较低,只顾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思进取,一说管理就单纯给教师下达不切实际的、与素质教育不相符合的教学指标,一说奖惩就扣教师工资,奖少罚多或只罚不奖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导致职称评聘成了走人情、玩弄权术的工具。这种校长手中的权力,已严重威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农村中小学应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3.1 组织教师培训,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农村中小学教师,因长年工作在第一线,知识体系老化,思想陈旧,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他们一心想着及格率、生均分、优生率、合格率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强调的指标,对新课程标准、新课本内容的知识体系及新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什么新的教法了。因此,对广大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培训迫在眉睫。

3.2 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管,在农村中小学尽快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建立微机室、电教室,使学生能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上学习,一方面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尽快培养或选择一批音乐、体育、美术专业教师,配备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去,使农村中小学校真正上好音乐、体育、美术课。

篇2

1.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这个软件条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学校,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小科目专业,教师普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

2.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落后

校园破旧、课桌破陋、教辅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加上农村学校自身的经费紧张,学校自身每年在改善办学条件上的投入就显得微乎其微。这些情况也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自身发展。

3.农村家庭教育缺失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据调查,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4.城乡差别也是造成农村素质教育问题严重的重要因素

以我所在县城的农村教育现状为例,城乡教育管理上存在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率,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家长面临的情况是没有择校的余地,只有努力才能考入县城教学质量较好的、更高一级的学校进行学习。

二、对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考

1.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中老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校本教研。

2.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

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加大投入现代教学技术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在新课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协作

家庭中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定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学校中的教育质量。不仅可以促进家校内外的沟通,使家庭与学校目标一致、共同提高,而且也可以加强交流教育观念、方法,相互提高教育质量。家庭中配合的不仅仅有家长,也包含了家庭成员中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周围的亲戚朋友,有了一个好的大环境,对学生的眼界和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4.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改变目前二元结构

篇3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90-0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但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虽然有不少经验、成绩,但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势在必行。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1、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大多是中等师范毕业,其中还有一些民办代课转正的教师,其第一学历合格率较低。虽然他们从教时间较长,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教育科研水平整体偏低。由于他们历经了应试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较为熟悉,经验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改感到茫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感到不适应。同时,许多老师不具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教学技能,特别是美术、音乐、体育方面的教学人才,在农村小学几乎没有。

另外由于城乡学校各方面条件差距悬殊,现有农村能力较强的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许多优质的生源也逐步流入城市。城镇教育发展迅速,需要大批教师,于是通过招聘考试等方式挖走大批优秀教师,使得本来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受到双重打击,师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2、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沿袭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填鸭式教学,教师始终是以课堂为中心,注重传授死知识,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无法实现。实施素质教育后,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小学,许多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教学质量,于是便由学生放任自流,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培养。这些综合素质不高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初中要进行中考,仍然把升学率当成第一要素,于是便把这些学生分成普通班、实验班。普通班无法提高教学成绩,只能让学生玩,初中毕业后,尽量往职业技术学校送;实验班为了提高升学率,只能给学生施压,节假日没完没了地补课,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这些现象,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为显示政绩,只搞形象工程,注重“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忽视了对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农村中小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学校没有竞争机制,教师工作既无动力也无压力,因此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改革只是口头改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上级部门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往往只看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注重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种体制下,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仍沿袭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依然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好奇心、猎奇心理缺乏正确引导。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不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缺乏正确的引导。

4、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城乡教育失衡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需要。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有的学校即使有也因为设备陈旧、残缺不全,许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影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相反在城镇的中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完善。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自觉的学习精神,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师素质:(1)组织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分科、分年级进行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管理,适应新的教学设备。(2)同行切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在同行教师中开展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活动。(3)在教研组内,让教师轮流承担研究课题,组织好集体备课和课后评议。(4)开展听课活动,互相启发、借鉴。(5)拜访同行专家、学者,走访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

这些措施的实施会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为全面地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教学效率高,教学方法新颖。进一步规范课堂要求,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精讲精炼,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落实知识点。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轻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

教书育人――德育渗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首先对德育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巧妙选择德育的渗透结合点,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争取每一节课都有体现,学生都有收获。在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教师要有百倍的热情,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觉行动。

3、扩大学生活动范围,使学生全面发展

扩大学生活动范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中小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单纯天真敢于发表意见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体验生活,摆脱只追求高分的束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在农村学校多开展“文明清洁卫生竞赛”、“告别脏话走向文明”等活动。特别是现在的“城乡清洁工程”,使农村学校也和城镇学校一样有一种乐观向上、讲文明、守纪律、活跃而清新的气氛。

4、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比例要进一步加大,加大经费投入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通过政府投入财政经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美育教育一直受到国家、教育家高度重视。现代教育家先生在《美学文选》中提到"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国务院2015年9月颁发《全面加强和改进 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美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多么重要。

2.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近些年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在教材中,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础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最佳启蒙阶段,加强素质教育观下的小学美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国农村中小学美育现状

近些年,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开全、开足美育课程,并且把人文教育和美育教育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一些行政部门、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深:重知识轻素养,重形试轻内容、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推广;走过场、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装备、学习资源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中小学美育师资普遍处于极其匮乏的状态;教育投入缺乏;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家庭、社会追求升学而重知识等问题依旧突出。

4.落实美育教育的策略

4.1 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上美术课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新知识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靠老师。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组织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当他们看到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时,就会受到艺术作品的感染而产生兴奋。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素描教学中画静物时,教师可以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在教室多摆几组静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及绘画能力去选择,画自己喜欢的静物,只有这样,学生的绘画兴趣才会大大提高。此时,我们要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正确的引导,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4.2 开发美育资源,拓展美育内容。学校在开全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增设艺术小团体如舞蹈、合唱团、小画家等,开展好第二兴趣小组或学校少年宫等。结合当地特色文化、重大节日为学生展示美、欣赏美创造机会。加强加快美育网络资源建设,拓展农村小学教育资源覆盖面。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帮助、鼓励教师会用、常用媒体教学设备,提倡广大教师开发美育资源,努力实现优质美育资源共享。

4.3 加加强课堂教学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素描教学训练中,我们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技巧,要求学生在有老师授课时应尽量少临摩,多写生。教师要多加强辅导,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类别的要求进行。在写生训练课中,静物的摆设,要由易到难。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简单的物体组合练习。高年级学生素描开始应以结构素描造型练习为主,使学生了解物体的基本结构造型。色彩练习首先应以单色练习为主,然后以组合静物色彩练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审美能力。对于初学绘画时学生,作为教师,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作业练习的难度不要太大,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所以,教师应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学生的知识。教学内容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有利于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只有抓好了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美术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1、引言

山东省历来被称为应试教育大省,是应试教育重灾区。自2008年起。山东省教育厅以全国应试教育试点省为契机。开始了“以高中为突破口,全省“齐步走”,重点惩治违纪违规行为,切断“时间+汗水”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道路。”大刀阔斧的素质教育改革。目前为止,改革已进行了两年,本文对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现状与问题

山东省实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开展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和好评。农村中小学的改革工作也有一些不错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

2.1教育评估体系有所改进,但未有根本转变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省教育厅专门成立了规范办学行为督查组,对全省中小学寒暑假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各中小学做到不以任何方式组织上课、补课、自习;学校不得参与、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社会上面向学生的各类复习班和培训班;无论各种考试。都不得进行县与县、学校与学校、班与班之间的排队。”这些做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在教师评估中也引进了新的评估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但是目前在各种荣誉评估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德、体、美、劳所占份额依然是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以成绩决定一切正是应试教育评估体系的核心,由此可见,现行的教育评估体系还没有因素质教育改革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2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但专业教师匮乏

自素质教育改革以来。面向教师的各种培训也在逐渐增加,而且广大一线教师也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他们不仅参加自己所教课程的培训,还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新知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的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讨论式”、“情景参与式”、“引导发现式”、“自学辅导式”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态地进行学习和参与;还运用讨论法、演示法、试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虽然如此。但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缺乏仍然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由于专业教师不够,非专业教师授课则成了理所当然。学生的基本授课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德育、体育、美术、劳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2.3经费投入未见增长,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缺少政府有效的资金投入,农村素质教育改革陷入了经费上的困境。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缺乏,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改革工作。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仅靠财政的有限拨款,还是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之后,虽然地方政府加大了财政拨款的力度,但仍不足征收教育附加费的一半,办学经费无法保障。尤其是实行“一费制”之后,有时财政拨款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更加困难。教室黑板脱落,窗户玻璃破碎。实验室和图书馆里空空荡荡;实验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新增添的低配置、低价格计算机也因为无法交上网费成了“摆设”;很多学校连个像样的体育运动场地都没有,体育设施也很简陋。这样的硬件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

3、对策和建议

3.1与时俱进。推进评估体系改革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小学教育评估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要短期内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的推进评估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选拔制度,考试的内容也是主要基础课程。高考升学率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奖励学校和学校奖励教师的依据,甚至是整个社会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这样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都围绕升学率而转。在这样的氛围中,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教育评估体系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

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教育评估体系,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推进评估体系改革。建立多元的、完善的评估方法体系,与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相适应。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可以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比赛等不同的方法。从政策上加强对学生德、体、美、劳的考查,并加大考查在教学评估中所占比重,引导学校加强素质教育。

3.2政策倾斜,吸引紧缺专业人才

针对德、体、美、劳专业教师奇缺的现状,在教师招聘时。可以从政策上进行倾斜,增加紧缺专业教师招聘人数。再就是加大“三支一扶”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现在我国在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教育系统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做好大学生后续工作安排,解决大学生在农村看不到明确职业发展前景的后顾之忧。可以吸引一定的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教师。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问题,把新思想、新观念带到农村;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篇6

素质教育已开展了若干年,在很多地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城市中小学教育表现更加突出,学生素质普遍得以改进,教学成绩大面积得以普遍提高,呈现出一片喜人的景象,但在农村表现却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我认为开展素质教育所提供的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如下障碍。

一、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开放不够

站在语文教育这个角度来讲,要提高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农村语文教师不想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是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的条件,除了课本外,就是学校的图书室。而农村中小学校内的图书室绝大部分处于长期关闭状态,或者只是对教师开放,而教师到图书室借阅图书用于教学方面的却并不是很多。其原因除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家庭负担较重,思想上、经济上压力较大,中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结构较为简单外,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图书室里的书籍,不是多年没有添置更新,就是添置的图书知识点重复多,文中观点不够新鲜,要不就是印刷存在质量问题,激发不起教师借阅的兴趣,那就更谈不上能激发学生借阅的兴趣了。

二、农村中小学微机室对师生开放不够

虽然各学校都配有微机室,但这些微机室的微机绝大多数都没有联网,因为这些微机室的主要任务是让微机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方法,不是让学生在微机上自由地查找他们所感兴趣的学习资料。退一步讲,即便是联网,也常常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学校的学生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而微机室只有一个或两个,一个机房也只有二三十台,多至四十余台,而学生一个班就五六十人,在微机课堂上一个学生根本平均不到一台机子。如果不是上微机课时间,学生在校活动就让做文化课作业挤占完了,因此到微机室去的机会就更少,更不要说学校也不会给学生开辟课外上机时间。

三、农村中小学学生通过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来接受知识,尤其是接受与课本相关知识的条件受到了限制

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寄宿生多,走读生少,可无论是寄宿生还是走读生,上完晚自习后绝大多数都在八点半左右,学生除了回家回宿舍路途中占有的时间外,再把床铺整理一下,把头脚衣物清洗一下,洗漱完毕后,把当天没有做完的作业再补充一下,大概就到九点半左右了。这时一天学习所带来的疲劳早已累得他们呼呼大睡了,因此,晚上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接受相关知识尤其是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的条件就受到了限制,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毕业班的同学要补习功课,非毕业班的学生还要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

四、农村中小学部分教师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性

篇7

我县农村中小学肩负着我县农村学生的培养。农村学生占我县学生人数的大多数,农村的教育是我县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现就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提高校长素质,推进创新管理

1、要敢于创新、敢为人先

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一般都不是很理想,怎样在现有的条件下使自己的学校具有特色,在管理上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是当前我县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校长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长期以来,在农村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每个学校都是用统一的模式来管理,追求分数,造成教师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所以作为一个校长特别是在条件不好的农村学校,要克服种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良好的空间。一所学校,校长是中心人物,必须做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因素,积极采用各种手段,精心组织,培养教师的群体意识,让教师们不断形成和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同时,作为校长对本校的教研工作要勤管勤抓,要充分发挥教研对教育教学发展的推进作用,必须在吸收、借鉴一些先进学校成果的同时,积极地鼓励自己的教师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改革,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活泼、向上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从而使学校彰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校长要有长远的眼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短期计划和远景规划。当前,有些农村的校长因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而导致学校工作没有连续性,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长期规划,过一年算一年,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不要说有什么“敢于超前,敢为人先”的作为了。

2、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校长不是圣人,在管理中要有充满“人情味”的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真正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充满“人情味”的教学环境,要宽容对待教职工,培养优秀的教师群体。校长要舍得“感情”投资,关心爱护每一个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困难,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要了解掌握教师的心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要积极培养名师,不要害怕自己的教师超过自己,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开发利用校本资源,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特色的办学之路。

说到科学管理,主要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激励机制。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名利双收,自己工作干得带劲,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带动其他教师一起把工作干好。比如我们每年评选优质课和青年教师“教学新秀”等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这一制度实行三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师中形成了你追我赶、你赶我超的良好局面,所以各项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二、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条件较缺乏的农村中小学,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所以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将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我们学校确立了“思想求诚信,行动求爱心,制度求科学,工作求奉献”的管理理念,构想了“抓管理、促教学、上质量、求效益”的办学思路,培养教师“严谨、厚德、博学、善教、爱生”的教风,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和教研教改不断得到加强,成效显著。为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校针对每位教师提出了“功在课前,利在课堂”的具体要求,提出着重抓好课堂教学三要素:教材、教师、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抓好“三个一”:一本大纲,一本教材,一本配套练习。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我校提出了“七年级抓基础,补缺口;八年级抓提高,重能力;九年级抓会考,求效益”的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要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要重点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要建章立制,引导教师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要制定出新时期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标准,规范评估条件和内容,逐步形成管理自觉化;可通过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把青年教师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克服一切困难,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于一体,尽快改变教师队伍的断层现象;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培养学者型教师,可以在教师队伍中选出业务能力较强的有责任感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设置机构、建立制度、安排时间保证教科研活动有效的展开,积累各种资料,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通过名师工程,激励教师人人争先。

三、加强教学管理,实现素质教育

加强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课改落到实处,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如何,就是看课改有没有成果、素质有没有提高。现在很多老师还是在教教材,课改的精神是要让老师用教材,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要保证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兴趣特长训练落到实处。要与时俱进地改变当前的考核、评价标准,现在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很多学校用的仍然是老的评价方式,采取单一的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比分数不比能力,使大多数老师只能是按照老的评价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教学,根本就不要谈什么素质教育了。

四、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希望工程。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会形成某种异常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故意违纪,极力对抗。后进生转化工作,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见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更不能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粗暴训斥。要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心中的冰决,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向导,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的主导作用。我学校对各班后进生转化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指导和督查,有力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树立了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以点带面产生影响,从而使学校的整体形象逐步走向正规化,现已成为农牧民子女所向往的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更是一门育人艺术,需要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班级管理搞好了,教学才会见成效,否则油费了灯不亮。后进生转化是班级管理的关键,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篇8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只体现在那些常规科目的教学中,也可以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途径,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截止目前,我县已有47所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计算机专业教师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授课教师只经过短期培训,无论专业知识,还是实践操作能力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这些教师授课,往往很容易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据我所调研过的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基本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而且较少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得比其它学科还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

一、对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

1、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计算机专业课。计算机专业课是软件说明书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研究与进一步开发;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信息的信息”而非信息。

2、信息技术课的增设更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充分整合,教师的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丰富而不繁锁,让学生开拈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3、信息技术课的引进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它所直接引起的是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势必引起变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化的教学环境将方便教师学习、教师备课、教师的创新,必然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

二、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所培养的目标

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求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

篇9

Liu Yanjin

(陕西教育学院,西安 710061)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n 710061,China)

摘要: 农村中小教师教育法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我国教育法制进程的快慢。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偏低、法律意识淡漠、侵权现象严重。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制素质的现状,应该从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完善学校内部规则、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he legal syst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is related to the pace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teachers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have low legal knowledge and legal sense, and infringement is serious. To change the status, we should enhance the legal awareness, improve the internal rules of the school and enhance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law.

关键词: 农村 中小学教师 法制素质 调查研究

Key words: rural area;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the quality of the legal system;survey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89-02

0引言

加强中小学教师普法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质,对培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公民、推进依法治教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有效地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法制素质现状,笔者针对教师法制教育的特点,设计了相关问卷,对问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根据调查问卷中发现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制教育现状的对策。

1研究方法与被试教师

1.1 研究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对教师进行调查测试,并辅之以学生问卷,为了更进一步地验证教师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程度。对教师的问卷测试共设计了43道题目,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教师对教育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②教师法律意识的基本情况;③教师侵权的现状及其类型。

1.2 被试教师 调查在陕西省渭南市、西安市两个城市的周边农村中小学进行,每个城市随机抽取了若干所学校,每所学校又抽取了若干教师和班级。被试教师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共160人,问卷的回收率为98%。

1.3 数据处理 全部问卷均按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0.0在微机上进行汇总和分类统计。

2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2.1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现状调查发现,农村教师普遍掌握一定程度的教育法律常识,对教育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粗浅了解。教师对自己掌握的教育法律知识进行评价时,有82%的教师认为只是有所了解,仅有13%的人认为自己很清楚。关于教育法律知识这一部分,我们设计了12道题,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教育法律问题。这部分题目的总分为30,教师平均得分为17.9,按百分计算为59.6。其中,高分占17.2%(77分以上),中分占34.7%(77-43.3分),两者累计为51.9%,而低分(43.3分以下)竟占49.1%。表明农村教师掌握教育法律知识的程度从整体上是比较低的。而且,农村教师对具有一定深度的教育法律知识的掌握还较为欠缺。我们在教育法律知识的问题中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和专业性的问题,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掌握情况也能反映出教师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模糊。有64.4%的教师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教师的专门权利当作是教师的义务;有40.6%的教师将人身权当作教师的专门权利。教师对这两道问题回答的正确率普遍较低,分别为29.7%、11.6%。这种模糊的和不准确的认识可能影响到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履行义务,甚至出现侵权行为。

2.2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现状教师的法律意识集中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各种侵权行为的认识、看法。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以及当其权益受损时应采取什么法律救济途径,是教师法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看法,也能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教师法律意识水平。在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你认为学校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吗?”和“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由于教师的过失造成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学校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作答中,接近于85%左右的教师认为学校应当承担责任,但也有15%的教师认为不应当承担或不清楚。教师对学生的犯行为,除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外,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依据问卷结果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有接近于30%的教师对学校领导、教师行政主管部门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回答是不应当承担或不清楚,且女教师不知道或不清楚的高出男教师近10个百分点。

2.3 农村中小学教师侵权的类型及其现状教师的侵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因过错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并给学生造成了损害的后果。学生作为一个在校接受教育的公民,依据《教育法》规定,享有人身权、受教育权、获得公正评价权、财产权以及隐私权等法定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损害其依法享受的权益,否则就要承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调查显示,有83.8%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体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管理学生,有15%的教师由于气愤而体罚学生。56.2%的男教师和50.5%的女教师认为目前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体罚学生的现象,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高出近30%,且两者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有59.6%的男教师和59.2%的女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轻微体罚学生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从学校类型看,65.3%的初中教师认为学校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对教师轻微体罚持有认同感的初中教师达到73.4%。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中小学中体罚学生的现象普遍,其中初中较小学、高中严重。调查结果说明中小学教师的法律观念淡漠、法律意识不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隐私权的认识有待提高。调查显示,51.3%的教师认为,“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按名次张榜公布”不是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有75.8%的学生反映学校经常将其成绩张榜公布。25%的教师对将学生的来往信件收藏并转交于家长的行为是认同的。而10%高中生反映他们的信件经常被老师“私拆、截留”。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从整体上是比较低的,不仅表现为法律知识的普及率不高,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教师法》的颁布时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的法定年龄、教师的专门权利、教师的义务等的认知水平不够,同时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校类型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性别之间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男性教师的法律知识普遍高于女性。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且在不同的群体中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仅表现为当自身权利受到侵犯后对获得救济渠道的缺乏认识以及对学校伤害事故中民事赔偿、主要责任的承担等方面的淡漠,同时,对于教师的犯行为学校、教育行政机关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等表示不清楚或不应当承担,而且不同的教师群体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③农村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且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尤以对学生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侵权现象最为严重,同时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等被侵犯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将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赶出教室、动员“差生”回家、将学生成绩张榜公布等的现象持的认同率都比较高,认为学校可以这样做。

3.2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制教育素质现状的对策①加大对教师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从而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偏低、法律意识淡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集中教师利用寒暑假、短期培训等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应灵活多样,进行普法教育,法条的解释是必要的,想办法引导教师自觉自觉的理解、认同和接受法制教育宣传,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②学校的领导应当身体力行,从完善学校内部规则入手,使整个学校形成依法治教的氛围。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领导应当从自身做起,以完善学校内部规则为切入点,这就要求学校的内部规则不得与上位法律相抵触。许多学校的许多惩罚性规则,严重地损害了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有关机构应组织专门人员对学校自治规则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凡与法律相冲突的自治规则,必须予以纠正。③相关部门、学校应当认识到教师侵权行为属于职务侵权,因此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仅要追究教师的责任,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调查中发现,不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在教师职务侵权行为发生后,一般认为教师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校要负法律责任,很少有人意识到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领导因失职、渎职等也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教师的职务性质是“公务”而非“私务”。基于教师职务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仅要追究教师本人的法律责任,还要追究学校民事赔偿责任和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行政法律责任。④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使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权利。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教师权威性得到多数学生承认,当教师侵权行为发生,大多数学生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因此,要有效遏制教师侵权行为,要通过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必要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权利。⑤相关部门、学校还应建立起配套完整并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督促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化,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教育督导机构,以便有效地监督教育法律的执行情况,以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战民.从认知到行动: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02).

[2]蔺艳娥.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制素质的缺失与理性追求[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袁彦勋.深化改革,依法治校[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篇10

引言

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直是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首先,在边区农村小规模学校中,由于人数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由于留守儿童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享受更好的教育。最后,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他们眼中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所以,在新时代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就更为重要,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和教师可以对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关注时间和空间,能更多地解决留守儿童在教育中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基本上有三类,一类是父母一方在身边的,一类是祖父母在身边的,还有一类是寄居在别人家里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心理。相对而言,第一种类型的学生,性格比较开朗,他们几乎与其他学生没有什么两样,在学校管理中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第二类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往,上课发言不积极,课后作业不及时;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在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他们基本与学生没有什么交流,平时几乎一个人独坐,目光呆滞,在学习中往往不配合教师的工作,这类学生是学校最容易忽视的。二是生活问题。目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两不愁”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解决,生存与生活不再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大问题,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家庭的困境却依旧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难以解决,生活中处处受阻碍。在寄宿制学校中,由于寄宿学生较多,他们很难被及时地关注,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的生活可能更是雪上加霜。三是安全问题。一方面,由于平时缺少照看,他们的行为难以受到约束,情绪难以控制,所以很多不良现象如偷盗、打架等极端事例更容易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容易成为受害者,在缺少大人保护的情况下,他们的身体容易受到侵害,生命容易受到威胁,各种意外事故如火灾、触电、溺水等容易出现。或者由于思家思父母心切,走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四是学习问题。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加之长久不在身边,所以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弱,放学后也缺少必要的家庭辅导,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受管教、不受约束、放任自流,缺少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感,不良习惯逐年增多。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成因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要区别对待,正视问题,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得一干二净,学校首先要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才能有长足的发展,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原因。留守儿童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是家长有意对孩子疏于管理,而是家长迫于生计,我们姑且不说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贫困,单单就他们外出打工这件事来说也是对家庭的一种负责,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最起码,他们首先从经济方面解决了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问题有时候就是生活中最主要的问题,只有经济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家长有时候不能兼顾学生的学习也情有可原。另外,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靠学校来解决,因为很多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学识水平难以跟上现在社会的发展。二是学校原因。目前,好多学校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留守儿童,他们更关注的是拔尖学生的成绩,因为留守儿童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这就导致教育的不公平性矛盾更加突出,难以调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增加了留守儿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三是社会因素。小到村社,中到乡镇,再到整个社会,缺少针对本地区范围内的留守儿童特别有效的制度措施,也没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或者生活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体系来管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难以让人们有共同的认知感,人们对留守儿童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所以留守儿童容易偏离教育的轨道,难以走出人们的误区。四是儿童因素。许多留守儿童不是不懂事,也并不是不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但是由于缺少管教,他们在出现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所在会让错误延续下去。他们的逞强心理一直在作怪,在他们眼里,没有人生观也没有价值观,绝对自由是他们心中最理想的归宿,他们一直朝着这个危险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