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7: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统计学的认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tions ability. Owing to shortcomings of Applied Statistics textbook in composition, the arrangement mode of Applied Statistics textbook in materials, which includes seven elements of unity and follows the law of human cognition - Inductive deductive method,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cited cases,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model, con-
cept, exercise, case studies, statistical software.
【Key words】 applied statistics, materials arrangements, cognitive law
统计学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作为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将统计学科上升为与经济学、数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成为非统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其广泛的学科,统计学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是统计思想和方法的集合。只有统计学教材上档次了,统计学教学才能上层次,才能培养出具有统计思维与统计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应用统计学教材建设情况评述
张晓庆(2009)指出:非统计专业核心课程的《统计学》教材,其建设目标定位应是以统计学学科知识为基础内容,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训练为基本目标,努力贯彻先进教育理念,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合理规划教材结构,争取形成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系统完整、使用方便的综合性《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应用统计学》教材作为《统计学》教材的一个分支,更加注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该种类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实践能力,其教材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适用的范围、适用层次不断深化、细化
统计学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应的统计学教学不断涌现。如:张爱华的《通信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谢彦君的《旅游管理应用统计学简明教程》、李林杰的《经济应用统计学》、向蓉美的《网络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应用与发展》、刘金兰的《管理统计学》、陈国英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谢邦昌的《生物统计学》、杨永年《畜牧统计学》、黄振平的《水文统计学》等,其中经济与管理类应用统计学教学出版的最多。应用统计学适用的层次涵盖了各类职业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如:粟方忠的《统计学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基础》、于声涛的《统计学原理》等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教材;张开玉、张耀有、陈星的《现代应用统计学》、吴伯林、曹立人的《现代统计学极其应用》、张梅林的《应用统计学》、龚曙明的《应用统计学》、谢忠秋的《应用统计学》、王淑芬的《应用统计学》等适用于本科的教材,适用于本科教材的最多;吴喜之的《统计学?D?D从数据到结论》、马庆国的《应用统计学》、卫海英的《应用统计学》、赵玮、温小霓的《应用统计教程》、葛新权、王斌的《应用统计学》等适用于研究生的教材。
(2)案例教学成为发展趋势
案例教学在应用统计学教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把学生引导到实际事件中,通过个人分析和与他人讨论或辩论,针对事件中的问题进行认真、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追求的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传统的“书本教育”。如:张晓庆的《统计学》、赵振伦的《统计学?D?D理论、实务、案例》、谢忠秋的《应用统计学》、向书坚的《统计学》、袁卫的《统计学》、陈菊春的《应用统计学》等以引例的方式提出本章将要研究的内容或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本章的内容进行综合的运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崔文田、徐青川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实践案例集》、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教学案例》、董逢谷、朱荣明的《统计学案例集》等以案例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3)统计软件成为必备工具
应用统计学教材越来越重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统计方法和统计信息现代化处理技术的实用型人才,EXCEL、SPSS等适用于统计教学的统计软件在统计教材内体现出来。EXCEL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大多数计算机里都装有该软件,学习起来非常方便。多数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材将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重点编入其中,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近年来,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尤其是应用统计学的教材出现了上述三点变化,同时,教材形式逐渐向美式教材倾向,侧重教材的易学性与应用性。重视学生的统计思维与统计实践能力。
2、统计学教材编写的认知规律
应用统计学教材的侧重点应当是统计理论的实践能力。这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统计理论的掌握能力,一个是统计理论的应用能力,这两点都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的体现出来。笔者认为,能够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应用统计学各章节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素质与统计能力。
人的认知通常采用两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归纳是由个别或特殊的具体知识出发推出一般结论,得到普遍原理的思维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归纳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运用这种方法整理科学事实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遍特征,总结出定律和公式。另一方面,运用归纳法可以启发思路,提出假说或猜想,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因此,统计教学的编写也应当按照归纳、演绎的认知顺序进行安排。现有的教材,并没有重视人的认知规律来编写教材。主要体现在:每章的第一节就是关于这一章概念的定义、分类、作用等的介绍。案例应当是掌握统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内容安排顺序应是采用演绎法的认知规律,案例应是先有案例目的后有分析解决,以此加深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
3、应用统计学教材编写的七要素分析
现以统计学中统计指数这一章的内容编写为例,说明统计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内容顺序的安排要与人的认知规律相符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例。各小节应以引例开始,引例中提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综合指数这一节,以某商店在报告期与基期销售三种商品价格与销售量:
提出:1)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变动方向?
2)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总体变动方向?
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是为了引出什么是个体指数,什么是综合指数,什么是同度量因素,使同学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解决思路、解题模型。根据引例中的问题,寻找解题路径:问题1可通过以学过的综合指标中的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解决。问题2的解决思路是:由于这三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因此不能直接把销售量简单相加。但我们知道: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额。如果我们将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分别乘上它们的销售价格,把各种商品的销售额可以直接相加,得到销售总额。这样就使不能直接相加的销售量变成可以直接相加的销售额,为说明销售量总变动,用销售额进行对比,就必须把价格固定下来,这样得到的报告期销售总额与基期的销售总额的不同就是由于销售量变化引起的。由此得到综合的销售量指数。由此得出销售量变动方向或,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概念。对现实中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引出相应的概念。通过上例可归纳出:同度量因素的概念,它是在编制指数时,为解决现象不能直接相加时引入的一个媒介因素,它具有同度量的作用和权数的作用。同理可以归纳出个体指数、总指数、综合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的概念,并进一步推导出指数的作用。通过实例教学,采用归纳认知方法,自然得出相应的概念与作用。
(4)习题。课后习题应采用先计算题后概念理解题的安排顺序。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采用归纳的认知方法,对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解题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课后题应是对这些内容的加深理解。
(5)案例。案例分析题的安排应采用演绎式的安排。统计学的案例是检验学生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即由演绎到归纳的认知规律。因此,统计案例的设计应遵循演绎的方式,首先是本案例的教学目的,然后是教学要求、案例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解题过程、现实含义。
(6)统计软件。统计软件应当在习题的运算与案例分析中应用,不应以单独的形式介绍软件的应用,使同学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的统计工具应用素质。这是直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统计理论认知能力。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到统计学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归纳演绎法的认知规律相结合的模型(如:图1)。在这一过程中,遵循了人们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解决引例中的问题,理解统计理论、统计模型、统计概念的实际含义,通过习题解决强化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达到统计理论的应用,提高自身的应用统计能力。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水平;态度;大学生
Key words: "National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Standard";cognition level;attitude;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56-01
0引言
教育部于2002年7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从2007年开始全面推行并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全面执行《标准》。新《标准》是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健康第一”方针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的一种有效教育手段。
本研究从学生对新《标准》的认知和态度着手,调查当前大学生对新《标准》的理解和实施的认同,为进一步落实好新《标准》的实施工作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校本科生,根据研究的需要,课题组选取了西安市五所高校作为调查学校,着重调查了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知情况及态度。
1.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体育健身和体育心理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②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高校体育健身方面的专家,在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和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并发放了'普通大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及态度'调查问卷,共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7份,有效率为89.13%,调查符合研究程序和需要。
③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ll. 5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大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有关,是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之一。
普通大学生对新《标准》的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大学生应该对新《标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①普通大学生对实施新《标准》目的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受测大学的调查后,了解到目前有82.3%的大学生能正确理解国家实施新《标准》的目的,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新《标准》测试目的是为了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对于《标准》的实施持肯定的态度。还是有极个别同学对于实施新《标准》不能理解,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不高,体能差,害怕耐力项目的测试,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通过一些教育还是能够理解并接受新《标准》。
②普通大学生对新《标准》测试项目的认知状况
调查显示:94%以上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自己学校执行新《标准》测试的项目;但是又有相当一部分普通大学生对于如何正确进行这些项目的测试了解不够,不清楚测试的具体要求,不能很好把握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不理解热身活动的目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关于新《标准》测试项目的训练和练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绝好方法;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必需涉及新《标准》测试项目的训练和练习。
③普通大学生对新《标准》评价标准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94%以上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自己学校执行新《标准》测试的项目,但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够较为完整的说出评价标准,有36%的学生知道如何获取官方评价标准;随着年级的升高,了解评价标准具体情况的学生人数在增加。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对新《标准》的宣传还是不够到位,学校体质健康管理机构、宣传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广大学生对新《标准》的重视程度还不足。
2.2 普通大学生对实施新《标准》的态度
在调查过程中首先对大学生就体育健身功能的认知程度进行了了解,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5.2%的人认为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还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的;其次对评价体质健康水平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9.8%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新《标准》是较为理想的能够全面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因此,对于国家实施新《标准》也理解,表示支持的人数比例为77%、表示认同不反对的人数比例为18%、表示反对的人数比例约为5%,表示反对学生的反对理由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通过一定的学习和教育这部分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并接受新《标准》。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盛志国,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尚保春.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49-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94-02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一些普通大学开设了人际沟通或公共关系课程。到了90年代,职业院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全球性、交互性、即时性为特点的网络飞速发展,高职《人际沟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逐渐归于传统,出现了教学内容方法老旧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问题。可见,在网络环境下,《人际沟通》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1 教学内容设计与学习
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大多数内容均与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及其未来岗位的需要。如分析会计专业岗位,据此教学内容设计为四大项目:沟通认知包括沟通与心理、倾听发问等基础;社交沟通包括招呼介绍、拜访接待、即兴发言;职场沟通包括与上级、同事、下属的沟通;团队沟通。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课题组在持续建设有效利用我们开发的《人际沟通》网络课程。这个平台具有庞大的资源库和智能交互、测评等功能,包括资源平台、交互学习平台等。资源平台有分专业设计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的教案、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源分门别类集中于此。教师可以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之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可进入网上学习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自主化选择,可预习、练习、复习及测评;或与师生讨论问题,互动交流,实现知识传播的网络共享、交互化。网络课程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而且网站采用声、画、音、文的多媒体方式,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方法
高职《人际沟通》教学多采用任务教学法,以小组活动为主,贯穿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在网络环境下,这些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2.1 任务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为目的。其分为四阶段:提出任务、分析任务、任务实施、反馈总结。
(1)提出任务。教师需精心设计任务,力求任务重点、内容要求巧妙隐含知识点,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任务的途径更为广泛,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可利用网络课程的“作业”,也可用微信、QQ等,而不再仅限于课堂的单一途径。
(2)分析任务。学生分小组分析任务。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的搜索引擎功能,快速查阅、搜集、筛选信息;或利用网络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相关网站,更有目的性的自主探索。再寻求教师的必要指导,解决难题。学生可通过小组内面对面的沟通,充分探讨分析、解决问题;也可利用Web网页技术、电子邮件、在线交谈(QQ)等方法进行信息的反馈和交流;或登录网络课程,师生间、学生间提问回答讨论,实时互动,协作学习。教师注意学生的求助,抓住难点,提示问题中隐含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前进方向,以找出完成任务的钥匙。
(3)任务实施。主要以小组活动为主,现场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或手机拍照、录像,将整理好的图片、视频,上传至网络课程的“学生成果展示”平台。既能作为教学资源来增加学生兴趣,又能作为成长记录存入电子成长档案。
(4)反馈总结。学生完成任务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其优势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可采用学生自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当然,教师也可在网络课程的“评价”中,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任务教学进程中,利用网络辅助进行“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促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自主探索发现,拓展了师生交流合作的空间,创设了新型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体现。
2.2 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
情境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现实情境或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进行,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将来职业岗位上遇到的问题。“情境”分为实际性情境、虚拟性情境。
虚拟性情境,一般在课堂教学中,会模拟职业工作情境,给学生安排职业角色,在相关的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提升沟通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容易受时空限制,能够参与其中的学生较少。而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能提供丰富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所以,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化情景互动空间,比如网络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某一虚拟化企业。教师可在虚拟化情景互动空间中扮演角色,调动学生变换角色,让他们完成一些职场任务,如参加面试、向领导汇报工作等,在任务体验中提升沟通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尤其适合当代大学生,而且在网络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3 考核评价
考核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所以要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重量性轻质性的做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平时活动积分与期末综合展示得分相加,取平均分(量性评价);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及团队的成长过程(质性评价)。
建立电子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包括学生个人、团队情况登记表、尝试组建高效学习团队活动记录、阶段评价表等。通过收集学生和团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的信息与资料,反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或进步过程。通过成长档案,对学生和团队按成长阶段进行质性评价。
(1)成长记录之一:体现学生特点的“学生个人情况表”。让学生简单评价一下自身的交往沟通能力及学习该课程的愿望,以了解学生对人际沟通学习的认识。
(2)成长记录之二:个人和团队成长各阶段记录单。以团队成长为主线,记录个人和团队从成立、成长到成熟、发展的成长阶段。项目任务结束后引导学生对个人和团队的收获和成果、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下一阶段个人(团队)发展的计划等做总结。
(3)成长记录之三:主要作品展示(学生作品、各项实践活动录像、相关活动图片等)。
电子成长记录档案是一种质性评价方法,而且相较于纸质档案,更为高效快捷。学生可随时上网查询成长记录档案,回顾自身,发现优势与不足,积极性得到持续性地激发。教师可据此全面了解学生,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动态开放、交互性的课程环境,探索师生互动开放型课内外学习、交流模式,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
金项目“吉林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环境研究”(项目编号:
2012B292)、东北电力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BSJXM-201114)、吉林市科
技局软科学项目“吉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43206)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人-组织匹配的三种形式及测量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城市的553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等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来探讨员工对以上三种匹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益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人-组织匹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位 工作年限
人-组织匹配的概念与测量
(一)人-组织匹配的概念
匹配,又称契合,指的是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人-组织匹配,是指个体特质与组织整体之间协调一致的状态(Gregory等,2010),它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Chatman(1989)认为人-组织匹配是人与组织在规范、价值观方面的高度契合和一致。Muchinsky和Monahan(1987)认为匹配包含两种类型: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一致性匹配是指个体在目标、价值观以及态度等方面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或组织文化具有相似性,互补性匹配是指个体拥有的独特资源可以满足组织的需要。Caplan(1987)则从人与组织互相满足对方需要的角度,将人-组织匹配分成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相匹配以及工作要求与个人能力相匹配。需求-供给匹配是指当组织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偏好时,才能出现人与组织的匹配;要求-能力匹配是指当个体拥有组织所要求的能力时,才能出现人与组织的匹配。
Kristof(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组织匹配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人-组织匹配的整合模型,指出人-组织匹配包括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一致性匹配指价值观匹配,互补性匹配则进一步分成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Cable 和 DeRue(2002)以及Hinkle和Choi(2009)的研究也表明人与环境匹配是三维度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组织匹配的完整涵义包括人与组织在三个方面的匹配,即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
(二)人-组织匹配的测量
对于人-组织匹配的测量,本文选用的是Cable 和 DeRue(2002)的英文测量量表,并采用“双向翻译”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中文量表。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一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并已在美国工作8年的专业人士将量表翻译成中文,然后再请英文专业的老师将其回译成英文,最后由专门研究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将其与原文进行了对比,来确保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从而形成了中文版量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人-组织匹配差异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调查范围涉及吉林、长春、成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沈阳、石家庄等多个城市,行业涉及化纤、电信、汽车制造、IT等多个行业,共收回553份有效问卷。研究样本的详细信息如表2所示。
(二)样本的T检验与方差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是利用来自两个正态总体的独立样本数据,来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种统计推断方法。给定显著性水平α后,首先需要利用F检验来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等。如果F统计量的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此时可进一步观察方差相等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如果t统计量的p值小于或等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反,如果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进行F检验时,F统计量的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认为两总体方差有显著性差异,此时需观察方差不相等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是对两组数据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统计检验,如果组别在三组以上,则需要采用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当只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该分析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类型自变量时,则称为多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推断总体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存在显著差异,接下来就要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何,哪些水平的作用明显区别于其他水平,哪些水平的作用不显著。这就要用到多重比较的分析方法,多重比较是利用样本数据,对各个水平下的总体均值逐一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较检验。由于所采用的统计量不同,多重比较有许多具体方法。方差相等时常采用LSD法比较,方差不相等时常采用Tamhane法比较。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研究样本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员工的性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员工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职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表7、表8、表9、表10、表11所示。置信度水平为95%,两两比较只列出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的结果。
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性别对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是有显著差异的,要求-能力匹配则无显著差异。男性与组织匹配程度更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男性占主导地位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导致了男性更注重工作和事业,女性更注重家庭。因此,组织给男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报酬,男性也更认同组织给自我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虽然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工作能力与男性一样,都能满足组织工作的要求,但“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女性在企业中总体地位不高,影响力小于男性,从而表现出了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回报的不认同。
(二)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4),年龄对所有测量变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在认同组织价值观、组织供给与个体需求、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是不同的。从表5中可以看出,26-30岁的员工比较特殊,他们在所有测量变量上都与其他年龄组的员工有显著差异,与40岁左右或者年龄更大的员工差异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26-30岁的员工是80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性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经济转型及就业、住房等巨大压力使其处在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价值观有了巨大改变,这些可能都是造成80后员工不同于老员工的原因。
(三)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6),学历对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因素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表7中可以看出,本科以下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方面要显著高于本科以上的员工。这可能是因为过去教育资源匮乏,年龄较大员工接受的学校教育较少,因而导致学历层次较低,但是这些员工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技能,在组织中可能也从事管理者的工作,因此对组织的整体认同感更高。
(四)职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8),不同职位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从表9中可以看出,基层技术工人在三种匹配程度上均与其他职位员工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目前工人的地位较低、待遇较差有关,在调查中得知,东北地区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很多工人的收入低于2000元,因而他们组织认同感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工作年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10),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的感知是不同的。从表11中可以看出,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方面的感知都显著高于工作10年以下的员工。这可能是因为在一个组织中工作时间越长,对组织的情感越深厚,认同感也更高的关系。同时,工作年限越长,工作能力越能得到提高,员工从组织得到的回报也越高,这与我们的认知是相同的。
管理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人-组织匹配的性别差异反映的可能是公平问题。因此,管理者应避免戴“有色眼镜”,消除“性别歧视”。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也可以“委以重任”,发挥潜力。二是80后员工在人-组织匹配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何对新生代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三是制造性企业的产品质量往往与基层技术工人关系很大。基层技术工人与其他层次人员在人-组织匹配程度上差异较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于工作报酬和工作内容的不满。因此,提高基层技术工人的报酬,增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增强他们与组织的匹配度。四是员工在一个组织工作时间越长,与组织的匹配程度越高。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离职率是企业管理者着重考虑的问题。五是人-组织匹配程度因为采用主观填答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如何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可能人性关怀更为重要,“海底捞”的做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Gregory B T, Albritton M D, Osmonbekov T.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 Fi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rol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10, 25(4)
2.Chatman J A. 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3)
3.Muchinsky P M, Monahan C J. What is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Supplementary versu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 31(3)
4.Caplan R D. 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and organizations: Commensurate dimensions, time perspectives, and mechanism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 31(3)
如何化解校企合作角色认知误区,避免各说各话的"两张皮"现象,使校企双方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如何形成校企合作双赢的体制和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可持续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我学习参考中国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高地――宁波职业技术学校、杭州职业技术学校、金华职业技术学校觉得"创新体制机制、因材施教、创业教育"等这些只出现在我们字面上的词语在这三所职校中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得以诠释。针对校企共同体办学体制机制问题,我谈谈个人的学习心得以及生化系的一些做法和下一步打算。
1.名校特色
1.1宁波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创新董事会管理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制度、政校共建数字科技园产学研基地等,使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现代高职教育宁波北仑模式"。午餐与应用化工系主任陈亚东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交换了各自的办学状况信息。
1.2杭州职业技术学校:陈加明进行详细的介绍,提出"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为了所有学生体面就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胜"五年七个亿、敲墙运动"。在实践探索中引入了"校企一体化"的理念,将原来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升级到"校企共同体"。它的特点是共同愿景、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学校和企业基于人才培养的共同愿景,共同构建领导管理机构,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实训项目,共同落实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学研一体,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的紧密型校企一体化模式。先后与友嘉实业集团、新通国际、达利(中国)有限公司、金都房产集团等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达成了共建协议,成立了合作实体--友嘉机电学校、新通国际学校、达利女装学校和金都管理学校。
1.3金华职业技术学校:提出了利益共同体的概念,"所谓利益共同体就是由相互认同、有意合作的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和职业校校,以双方合作发展为出发点,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构成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责权明晰的合作体",金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振洪说。与企业联合创办了"皇冠学校"、 众泰汽车学校、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浙中建筑装饰技术联盟、创业学校等。金华职业技术学校利益共同体构建,使培养人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契合在一起,实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有效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转化脱节等"两张皮"现象。
2.关于校企共同体的几点思考
2.1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一步活步步活。高职校校的发展要与区域政府、社会的发展相一致,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合作企业的角度,想社会、企业所想的,做社会、企业想做的,成社会、企业之美,培养能与社会、企业需要无缝衔接的、不可替代的、并能不断提高发展技能与素质的人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实际合作过程中,诸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内外基地建设、课程开发与实施等工作,都需要校企双方根据彼此的优势资源和利益诉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77-01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会计人员需求量大幅提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解决了会计人员供给不足的问题,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对其需求的会计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主要讨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中的统计学教学问题。
一、背景
中小企业是高职会计人才就业的主渠道,这类企业由于受人员结构不完整的影响,均希望引入的会计人员具有实用性高、一人多用的素质,这与原有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多数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仅有一至两人,统计工作往往也由企业会计人员兼任,而国家对统计从业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统计知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职会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统计学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讲授内容是社会经济统计,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基本知识和统计方法。但无论教材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教学内容不适应差别性需求的问题。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没有结合用人方的需要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1.缺少指导意义较强的与专业结合的统计学教材
高职专业统计学教材结构基本相同,就是按照统计工作的四个步骤统计来展开,但多数教材没有结合专业特征,学生难以将统计思想与自身专业结合应用,所以教材指导意义不强。现有的高职统计学教材包含太多数理统计中的公式以及推导过程,教材可读性较差,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统计的“应用”这一特性。
统计学教材按适用对象不同主要分为统计专业和非统计专业教材,生物、医学、体育等都有大量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统计学教材,但其他专业的统计教材比较匮乏,造成不能将专业和统计方法相结合,从而导致教材的实用性差,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适用于常规统计工作的知识被弱化或者删除。中小企业对统计工作并不重视,加上工资因素,往往选择会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其工作对外包括统计报表填制和报送,对内包括统计表格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由此看来统计报表内容应是高职会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这些内容只在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整理部分的统计表中用极小的篇幅进行描述。
3.缺少统计从业资格考试中部分内容。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和帮助学生获得上岗资格以及工作能力。我国对于统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要求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统计法基础》的内容在教学中均不涉及,降低了学生获得统计从业资格的概率,也削弱了高职会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4.统计素质不足降低了高职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计与统计有很多地方具有相似性,如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指标其实就是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指标分析法进行企业财务分析,高职会计的统计学教学对此部分的教学重视程度及知识迁移度不够,学生难以形成统计思想,从而降低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财务综合分析方面的能力。
5.统计应用软件过于专业化。SPSS软件是主流统计分析软件,功能强大,但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适用性不强。首先,SPSS软件价格昂贵且普及度不高;其次,会计工作使用更多的软件是EXCEL;最后,SPSS软件功能对于财务分析效果不理想。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越来越专业化,教学软件的介绍也多数使用SPSS,这不利于增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财务管理综合素质。
三、对策分析
高职教育应该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适应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这一现状,就需要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他们未来的竞争力,那么统计学教学目标必须有所调整和侧重。
1.教材建设。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写具有高职特点、体现专业特色的大纲和教材,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发挥统计学课程的专业基础作用。
2.教学中强化统计报表业务知识。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统计报表知识,为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打下基础。统计报表部分还涉及到统计指标问题,所以统计指标章节的教学也应重点讲解,并联系统计报表内容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教学。
3.教学中补充统计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统计学教学中,在导论部分补充统计法基础知识,介绍统计法主客体、调整对象、基本规定和违法处理等知识,并为学生提出学习和应对资格考试的学习建议,丰富学生职业技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4.教学中突出统计指标内容。教学中,统计指标部分不仅与统计报表密切相关,对学生做好财务分析也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均是使用统计指标分析法来进行的,是会计与统计结合运用的体现,良好统计思想的形成对学生进行财务分析有重要的作用。
5.教学中强化软件实践。EXCEL功能强大且普及率高,学生具备使用基础,作为高职非统计专业教学,EXCEL足够完成基本的统计分析。教学中,应强化EXCEL软件的实践教学,熟练的EXCEL运用对于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和统计工作有重要意义。
高职会计教育应重视企业具体要求,调整统计学教学内容对满足当前用人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自身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92-02
教育的效能是由有效沟通的程度决定的。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班级事务的管理者,应注重在班级管理事务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若沟通顺畅,则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班主任的教育,自觉地服从班主任的管理,矫正不良习惯,也能促使班风、学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要掌握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基本技巧。
1.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尊重学生,班主任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才能进行愉快的沟通。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自己的,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事实上,这样的思维下的工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不信任班主任,不愿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所以班主任要自觉地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要认识到班主任和学生虽然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不同位置上,但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班主任应该把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的要求等摆到正确的位置上,真正尊重学生,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愿,沟通时宜采用商量的方式。正如魏书生所说的:“商量是一种平等。在商量中体现尊重,在商量中体现了平等,放下架子,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平等地与教师交流,使学生和教师感觉你是一位朋友,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彼此的沟通。”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学生才会乐于与班主任进行交流与沟通。
2.以同理心进行沟通
同理心是指交流、沟通的双方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从而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和学生都能够以同理心的方式,去感受对方的意愿和态度,并有效地把这些传递给对方,就能体会到相互间的理解和诚意,产生温暖感和幸福感,从而营造出彼此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班主任以同理心对待学生,才有可能从学生的立场去了解学生,与学生产生同样的感受与体验。在师生的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越有能力清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越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遗憾的是,有的班主任习惯于以主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行为,习惯以自身预设或假设的既定标准来要求学生,很少采纳学生的建议和看法,极易导致与学生沟通不畅,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当学生感觉班主任不理解自己时,就会失望、沮丧,对班主任的信任程度降低,向班主任敞开心扉的愿望会很快消失。
(2)班主任对学生没有同理心,就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很容易对学生过多地进行指责,这种来自于班主任的“你向信息”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和受到伤害,从而与班主任形成对立。
(3)班主任不能真正以同理心对待学生,也就不能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问题就不能及时给予建设性的帮助。
3.摸清情况,有的放矢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各个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班主任只有准确地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家庭环境、个好等,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才会更有针对性,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采取“一刀切”或者主观独断的工作方式,肯定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产生抗拒心理,师生间就很难有有效的沟通了。班主任掌握班上学生的情况是有效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学生的基本信息。平时应注意观察,了解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学生暂时的、短期的情绪波动可以采取关注的态度而不必采取行动;而对于某些学生出现的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等问题则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积极地引导他们走出困境。而产生问题的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地向班主任寻求帮助,这就需要班主任侧面地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了,比如这些学生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疙瘩在哪里,平时有哪些具体表现等。班主任要先了解学生的个性、脾气、优点和缺点;然后分析他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时的还是一贯的,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意识问题还是认识水平问题;学生本人对问题的看法如何、态度怎样以及老师和同学的看法等等。了解、掌握了这些情况之后,班主任就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认真考虑一番,对于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与学生进行沟通,切中要害,谈话内容才能真正进到学生心里去,从而真正为学生解开疙瘩,解决问题。
4.运用交谈艺术
班主任应善于沟通,提高沟通的效能,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附和对方的谈话,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
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若能谈谈与学生相同的观点,则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即使一定要反对某人的观点,事先也一定要找出某些可以赞同的部分,为继续对话创造条件。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开动脑筋,使谈话在尽可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2)认真倾听
理想的师生沟通是建立在相互交流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班主任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前,首先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倾听学生讲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眼睛要注视对方(鼻尖或额头,不要一直盯住对方的眼睛,那样会使人不舒服);从态度上显示出很感兴趣,不时地点头表示赞成对方;身体略微倾向对方;为了表示确实在听而不时发问,如“后来呢?”等;不中途打断别人的讲话;不随便改变对方的话题。
(3)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就是在最好的、最友善的、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中,称赞和赞许也是必要的,正如油滑对轮子是必要的,可以使轮子转得快。”班主任要想取得良好的师生沟通效果,就要学会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当然,赞美必须发自内心,应注意赞美学生的具体的行为和变化,而不要笼统地夸某个人好。
这件妈妈亲手织的“温暖”牌毛衣,还散发着妈妈的体温。他一穿就是十年,不到换季他舍不得脱下。脚上穿一双解放鞋,一年四季很少更换。到高三时都已经破了,还在穿。
那时,正是困难时期,小小年纪每天只能吃上两顿饭。他家兄弟姐妹九个,能让他进城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
到高二时,他突然发奋读书,成绩一下子冒尖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榜。
他当上了数学课代表,课任老师姓李,很年轻。非常喜欢他,像对弟弟一样,总是把他带在身边。
高考那年,考数学时,因提前交卷,被李老师狠狠地训了一顿,没想到他的数学竟然考了满分。
其它几门功课也考得不错,就是物理差一点。那年物理题目很难,在两个毕业班考起的15人中,都没有一个及格的。
他满以为凭他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是没问题的。于是,等呀、盼呀,外省大学的通知书来了,没有他,本省的大学也没有他。等来的却是一封“安慰信”。像天塌下来了一样,他连死的心都有。但他不甘心,一定要弄清楚落榜的原因。
后来才知道,因他的家庭成份是“工商业”,不属于工农子弟。班主任在他的鉴定表上写明“此生不予录取”,给他宣判了“死刑”。
他下决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1966年,九江一工厂去县里招工,那时,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他想先去当工人,再以工人的名义报考大学,一定要园自已的大学梦。
他把所有的课本和复习资料都带到了厂里,下了班,就如饥似渴地学起来。这与当时工厂的氛围格格不入,被认为“清高”,瞧不起工人。他读俄语(64届学的是俄语),被涉嫌“里通外国”,派人到处调查他,弄得抬不起头来。
1968年,在一次精减人员下放农村的号令下,他被下放了。那时大学早已停止招生了,到农村后,他还在孜孜不倦地读书,他不信这辈子圆不了大学梦。
他的“执着”,感动了“上帝”。七十年代初,终于有机会推荐他作为工农兵学员,到九江教育学院读大学。专业是化学系,而且是他喜欢的学科,总算园了他的“大学”美梦。
毕业后分回母校修水中学当化学老师,后来一直担任重点班的班主任。他像久旱逢甘雨,终于有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他干得非常卖力,深受大家好评。
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恢复律师制度,县里急需要律师。根据他的特长,领导力荐他去做兼职律师。随后,县司法局下文聘他为正式兼职律师。他办理的第一桩辩护案,是为一名被指控“重婚”的村妇辩护。
这名村妇由于受不了丈夫的长期暴力殴打,被迫逃出去。后与一名比自已小十岁的青年农民同居,因而被告上法庭。
他以村妇是出于自我保护而离家出走,以及“同居”并不等于“重婚”等理由为其开脱。他说得振振有词,法律条文背的滚瓜烂熟,使这名村妇获得了自由。
当年,黑伢参加了全省律师资格考试,成绩名列前榜,获得了我省第二批授予的律师资格。
“严打”期间,被正式调入县司法局从事专职律师,十年后提升为司法局局长。办理了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有的案例还被编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材,在一些法律专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十多年的律师生涯,影响了他一生。后因工作需要,调入县政府当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做了十年的政府官员,使他在县里的名气越来越大。
退二线后,应聘到修水最大的一家民营企业—修水赣宁集团公司任副总经理。分管企业行政许可等方面的工作近十年,见证了该企业从几百万到六亿元资产的发展过程。正式退休后,经县委领导圈定,再由企业家选举,推选他为修水企业家联合会当会长,成为企联的法定代表人。
这是个社团组织。在他任职期间,由于业绩突出,该企联每年都被评为全省先进社团。他已经干了五年,今年还要他再连任五年。本来年龄大了,可以回家安享晚年。但既然领导信得过他,他还是像过去一样,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
学习刘义权同志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当前,全国档案系统“学时代楷模刘义权、在本职岗位作贡献”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刘义权同志38年忠于职守、持之以恒,高度负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和震撼了我,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爱岗敬业的新篇章,铸就了爱岗敬业的新精神,成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先进战士,成为全国档案战线的优秀楷模,成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先锋。身为同行,他的先进事迹,对于我们有着更特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档案工作是一项平凡的工作,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但又是一项守望辉煌、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以刘义权同志为榜样,以刘义权同志为代表的先进档案工作者所铸就的敬业精神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献身档案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力求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伟大进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进全区档案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档案部门是区委、政府的窗口部门,平时经常要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通过与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相对照,自己充分认识到,必须彻底转变以前一些模糊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工作中做到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最好的工作,用最好的服务为领导排忧解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站在全区发展大局的高度思考工作,积极创新,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努力为和谐沙坪坝建设多做贡献。对待社会大众,要时刻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时时、事事、处处做好换位思考,照好镜子,找准差距,扎扎实实地从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将把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精神贯穿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学有所得,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爱岗敬业、认真奉献、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牢记档案工作者“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岗位使命,进一步加强责任心、加强爱岗意识,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以实际行动为档案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R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101-01
人造血管的开发和研制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而纺织基人造血管以较好的弹性、良好的纵向顺应性以及易于缝合的管状结构等优点[1],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人造血管的纺织结构特征与其植入体内后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而纺织结构的差异对血管整体性能的均匀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对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的织造方法及技术进行分析,为改善其应用效果提供依据。
1 纺织基人造血管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展
纺织基人造血管经过50年多年的发展,其织造方法已从单一的机织逐步发展到机织、针织、编制、非织造等多种方法。
最早商业化的人造血管采用了机织平纹组织,并一直沿用至今。机织人造血管机构紧密,强度高,空隙率低,无需预凝[2]。但其顺应性差、易散边、愈合效果不理想。因此,机织人造血管应用了较长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针织人造血管,针织人造血管结构较松,柔顺性好,不易脱边,有较好的缝合性。但由于空隙大,植入前需要进行预凝。
20世纪90年代腔内隔绝医学技术发展较快,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是超薄强纤织物与金属支架的结合体[3],其中织物部分可以用天然丝或合纤机织生产,也可用非织造方法生产含微孔的薄膜,如超薄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薄膜等。因为在手术时需要将人造血管经股动脉或肱动脉通过导管送入病变位置,所以要求人造血管必须控制在0.12mm内。同时,为了保证血管植入时不发生渗漏,织物的渗透率必须严格控制。对人造血管的织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结构特征
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的强度、厚度、空隙率、顺应性等物理机械性能各不相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体器官移植。
内径大于10mm的人造血管一般用机织物或针织物制成。血管的管壁必须保持适当的紧密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孔洞。同时为了保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和较好的密封性能,人造血管一般都做成波纹状。内径小于10mm的血管,上皮细胞在内壁的生长可能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流动,故上述织造方法不适用。内径为6mm~l0mm的人造血管一般用具有微孔效应的聚四氟乙烯制成。内径6mm以下的人造窄腔血管,其内壁必须设计成微结构表面,使内皮细胞在表皮上依附,非织造织物的组织符合这一要求。如超薄聚四氟乙烯、聚氨酯薄膜等。
2.1机织人造血管
机织平纹人造血管管壁结构紧密、稳定,且变形小。适用于血流速度较高的位置。平纹织物有较高的紧密度,具有较小的血渗透率,其经典渗水率为50ml/cm2・min ~500ml/cm2・min,植入前无需预凝。这种组织结构的负面特征表现为刚度大、易散边、顺应性较小,会导致血管堵塞,且会造成手术不易操作及缝合困难。
为了改善产品的性能,开发了拉绒产品,即在机织人造血管表面起绒,采用4/1缎纹组织或3/1斜纹组织交替织造,为了填充空隙防止渗漏。此外还通过加入纱罗组织来改善机织人造血管切边外的散边问题。
2.2针织人造血管
针织人造血管具有多孔结构,典型渗水率为1000~2000ml/cm2・min,使其与新组织能相容。针织人造血管的加工方法分为纬编和经编两种。纬编人造血管由于容易卷边;易发生纵、横向脱丝,造成缝合开裂等临床并发症;弹性恢复性差,植入后会发生缓慢的径向和纵向的蠕变。目前,此类人造血管已基本淘汰。而经编人造血管结合了机织和纬编人造血管的优点,成为目前临床应用中较多的一种。
经编人造血管大部分采用经平绒针织组织,与机织人造血管相比,它的顺应性较高,且不易散边,更接近于人体血管。与纬编人造血管相比,这种结构尺寸稳定性好,不容过度扩张;不会产生卷边和脱散,易于手术处理和缝合。
由于经编人造血管空隙率较大,可能导致移植后血液从间隙渗透出来。可采用内外表面拉绒的针织移植物来填充这些空隙。此外,为了加强纵向顺应性和径向顺应性,经编人造血管都采用波纹化处理并使用高温热定型,以保持人造血管的波纹状。
2.3 非织造人造血管
在小口径人造血管中(
过去较多使用的非织造人造血管是整体成型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 [4],但其顺应性较差,临床资料表明其通畅率仅为30%[5]。聚氨酯(PU)具有更好的顺应性和弹性,以及良好的抗血栓性,与ePTFE血管对比实验表明,PU血管新生内膜厚度明显比ePTFE血管内膜薄。
3 结论
人造血管组织结构的研究是人造血管机械力学性能研究中得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人造血管的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行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相信人造血管的应用会越来越 广泛,对人造血管的数量与种类, 以及质量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美]S阿达纳.威灵顿产业用纺织品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贾丽霞,王璐,凌凯.人造血管的发展历程和方向[J].上海纺织科技,2003,3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