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思想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0 14:47: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发展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发展思想

篇1

普京在出任代总统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阐明了他对俄经济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构想。此后,他以该文的思想为基础,不断对俄经济发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经济思想。概括来看,普京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赶超”特色,具体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强调速度的至关重要性。普京充分认识到,俄经济已“落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趋势;为缩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发达”国家行列,俄必须以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经济;因此在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问题。按他的估计,俄经济在6-7%的增长速度下,还需要5年才能使生产规模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达到今日英国、法国的水平,未来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要赶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来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илет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问题上升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问题”,是检验俄政府经济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注:Тамже.)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他就对政府预测今后几年俄经济增长仅为3.5%至4.6%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长速度”的表现,“低估了俄罗斯的能力”,并进而指出,为了使俄罗斯人过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国际社会“举足轻重和名副其实的成员资格”,以及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俄“经济应当更快速地发展”,否则“永远都赢不了”,“在世界经济中的能力将大大缩水”。(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19,04,2002.c.1.)

其次,充分发挥能源和军工两大优势,壮大新型产业。能源和军工是俄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也是政府预算和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2001年,能源和军工分别创汇500亿和44亿美元。近年来俄一些人主张减少资源出口,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资源附属国”;减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将来对俄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但普京力主继续“发挥两大优势”,找到符合俄“资源、当前市场分布和联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潜力为己所用”。(注:Там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用军售保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增强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财政预算,换回发展知识和信息等新型产业所需的投资,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场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上世纪90年代俄经济自由派忽视甚至回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普京强调,俄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体系,而且还要建立对经济“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命令式的计划和管理体系”,也不是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规则执行”,而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调控“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要让国家政权体系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当然,普京也并非轻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来,没有发育成熟的各类市场,俄经济就永远不可能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步伐,以促进俄经济改革和结构改造,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普京认为,俄是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的问题“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俄已经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好处”。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改革使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明显加深,但由于经济体制长期与国际未接轨,以及过去俄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俄经济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名份,从而饱受西方贸易歧视却难以有效反击。(注:Тамже.)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势加大对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欧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承诺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谈判,尽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业不太赞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强与企业沟通的同时,要求政府争取在2003年底前领到“入门券”,以其推动俄经济尽快按国际规范运作,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二、俄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系统的经济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实无疑成为一大关键。鉴于20世纪90年代俄经济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期限的远景发展战略”(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c.1.30,12,1999.)这一判断,在普京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俄罗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现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主持的战略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各派著名经济学家和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专家,负责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2000年4月该中心制订出《俄联邦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草案,后经政府反复讨论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和《2000-2001年政府优先任务》。前者是对俄未来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后者则是对最近一两年具体执行措施的安排。《基本方针》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改革和社会政策等三方面,对俄政府希望在未来十年应达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定出了阶段性目标,成为政府各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基本方针》提出,今后十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至少为5%,加上卢布在十年内可能会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1.5倍,即由2000年的约2050亿美元增至4570亿美元。年通胀率将由2000年的约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过10%。年外贸出口额由2000年预计的846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887亿美元和2010年的1042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则要分别达到459亿美元、707亿美元和95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2000年底的约191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亿美元,2010年达524亿美元。十年内居民个人消费将增长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减少1/3,占人口40%的贫困阶层的收入将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穷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针》对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总体构想是:第一阶段(2001-2003年)将把经济调整、保障所有权和平等竞争作为改革重点,第二阶段(2004-2010年)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领域,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高水平的经济自由,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关键因素是保障所有权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在经营、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中清除行政障碍,关闭亏损银行,降低税收,实施负责任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社会领域,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有效保护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会帮助;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会福利,提高各种福利和服务的质量;努力使公民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消费水平,包括舒适的住宅、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在中老年时期享有应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领域,确实贯彻明确划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职能与责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行地方自治,逐步将国家部分职能转交给地方自治机关;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机关对所通过的决策应负的责任;改革司法体系及国家其它护法机关;恢复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体系的可控性和运转效率。

为保证中长期计划落实,以该文件为指导,由政府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协调各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制订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如:“俄罗斯森林工业发展纲要”(2000年5月提出)、“俄罗斯2020年前燃料开采指标”(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动力发展战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联邦电子商务发展目标规划”(2000年6月)、“俄罗斯七年铁路改革计划”(2000年10月)、“俄罗斯能源长期发展战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罗斯与外国到2010年前的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国家构想”(2001年6月),“俄罗斯国防综合体2010年前和长远发展规划”(2001年11月),“俄罗斯联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构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长期计划正是通过这些部门或行业规划,被落实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基本方针》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文件中所规定的指标绝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实或超额完成。如根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2001年俄GDP达到9.04万亿卢布,按当年官方平均汇率1美元兑30.14卢布计算,约为27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5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032亿美元,不仅超过了文件规定2004年887亿美元的目标,而且距该文件所定2010年1047亿美元的指标已相差不远。(注:“Основные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покаэателипоро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за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汇储备达到380亿美元,与计划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这说明俄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不仅是务实和稳健的,而且从某些方面看,还有些“保守”。

三、俄罗斯经济前景评估

俄经济正处在1998年危机后的持续增长期,虽然期间有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达6.6%,累积增长达20%。2001年9月以来,受国际石油和原料价格下降影响,俄经济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长3.8%。没有迹象表明俄经济会在今明两年内再度陷入一场危机中,或再次跌入负增长。目前的增长率显然不能达到俄总统的要求,且受多种因素制约,俄未来几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能难以达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长期计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长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体似可作出如下判断:

(1)2002年将是增幅“下降年”。从俄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长,以及由此转换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趋旺是近三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卢布贬值和进口减少、国内生产形势趋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长因素的潜力正在耗尽,加之随着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垄断部门开始自主定价,原来按国家计划,低价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体制已被打破,生产企业只能按市场价格购买所需能源和原料,企业生产成本因此提高,严重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俄国内能源价格平均上涨15%,按有关专家测算,要使能源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未来还应再涨15-20%。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和能源生产国对俄能源压价出口大为不满,多次以反倾销调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须将能源的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基本统一,使之最终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将对俄能源和其它生产企业造成更大压力。此外,俄企业还普遍面临设备老化,人才紧缺、产品创新能力下降、投资不足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问题,这些因素合力“发作”,构成2002年经济增速低迷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3.8%,略高于政府计划的3.4-3.6%。工业仅增3.2%,农业增4%,固定资产仅增1.8%,外贸还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ситуациявРоссии.strana.ru.23,09,2002.)经普京批评后,俄政府对今年的增长计划调整为3.9%,这虽与普京的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但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认为,这已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问题年”。目前俄国内经常提及有关“2003年问题”,主要是指2002年俄经济的多数负面影响不会立即克服,其惯性还会持续,并将继续制约俄经济增长,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为“困难年”。具体原因包括:首先,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难以保障其与劳动工资和消费增长相适应,因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正如俄总理在国家杜马作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报告时所承认,俄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工资增长了,但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М.М.“Доклало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义上整个工业领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而实际上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实际为8%比5%。为实现社会稳定,俄总统和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规定从2003年起,包括军人津贴、退休人员和学生的生活补贴以及给贫困家庭的补助都要逐渐指数化,这无疑会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未必有直接帮助,但肯定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其次,经济部门之间的投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出口部门特别是能源领域吸纳投资占俄全部投资的2/3,而其它生产部门的投资不增反降。以近两年为例,在工业总投资中,对石油开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3%、11%和10%,而机器制造和轻工业仅占7%和0.5%。这种投资结构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吸纳投资多,一旦出口因国际市场变化受阻,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国家欲扶持的领域很难吸引到投资,因而发展缓慢。其三,技术创新滞后影响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由于整个90年代技术创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虽然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且技术创新投资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用于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资金不到20%。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工业产品中的比重2001年仅占3.1%,出口产品中新技术产品比例不到1/5,这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俄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将处于弱势。其四,正值还债高峰期。债务偿还一直是俄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也严重影响着俄经济发展。据俄财政部长库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债总额为1283亿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标是在还清今年的约140亿美元后,到年底将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国际认可“安全线”内。据俄政府资料,2003年俄预算总额为770亿美元,而已被列入预算的外债偿还额高达173亿美元,约占1/5。(注:УлъяновΗ.“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经济继续低迷影响。去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下降拖累,西方经济普遍出现不景气,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国际市场此类产品价格下降。俄经济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产品中石油又占1/3,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敏感度显而易见。据俄有关专家测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下降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就相应下降0.4-0.6个百分点,年出口收入减少20-21亿美元,财政税收减少8-9亿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А.Р.“Уроки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роста”.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г.с.16.)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也相应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也相应减少。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的这种低增长可能还要维持1-2年,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结束,(注:中国社科院《重论动态》课题组:“关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七种观点”,《新华经济》2002年8月27日,第3页。)这就意味着俄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预计2003年也只能维持3-4%的增长率。俄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对俄经济又是一个转折点,渡过这一年,人们就将增加对俄的信心和投资。(注:КудринА.“Докладоприоритетахсоциально-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йполитикиипараметровфедераль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алъныхбюджетов”,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为“好转年”。俄政府认为,在渡过2003年的“转折”后,俄经济增长应逐步加速,向着良性、规范、持续增长的目标挺进。近年来为整治俄经济环境,当局参照国际经济体制和发展趋势,已经和正在加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条例和规定,经济交流和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政府近日还向国家杜马提交了《200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其中对下一阶段经济改革、通胀控制等提出了相应政策和目标。纲要提出,国家将通过落实一系列高效机制和补贴部分贷款利息,优先对社会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国防工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将对高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将努力确保在资源出口领域内的“重要国际地位”(注:СергеевМ.“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8/2002)。政府还计划在2004年实现“无盈余”预算,以加大对社会和经济的财政投入,同时,要求将通胀率由2002年预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计划实施50项促进俄各地区发展的联邦计划,其中包括《远东和后贝加尔201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通过加速地区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如果俄争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这对俄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欧美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后,也会相应取消部分过去针对俄的歧视政策。世界经济也许能在此期间走出增长“低迷”期,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长,这对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经济将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间每桶俄石油的国际市场价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的预测,2004年经济增速就能达到5.4%,2005年则可达到5.6%。(注:“Нуженлиростбез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и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长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罗斯拥有未来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条件,如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和较大的出口生产规模,强大的军工和机器制造业基础,良好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日渐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将引入“当代世界最科学的管理机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俄经济予以尽可能彻底的改造,使它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和释放,从而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前列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对俄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俄政府持谨慎乐观态度,所订规划也充分考虑到俄经济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机遇,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稳定性等。俄经济界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评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赞同政府谨慎乐观的态度。对普京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俄智囊机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的专题报告认为,“俄拥有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切可能条件”,只要实施“全面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广泛制定和采用稳定、公开、透明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游戏规则’”,未来10-20年内,经济“可以”并且“应当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注:“Стратегиядля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дня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学院经济所的专家们对2001-2015年的俄经济也做了较乐观的分析,他们把这15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8年,GDP增长率应为6-8%,投资增长8-12%,居民实际收入增长5-7%。他们甚至预测,由于投资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经济有可能出现低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9-2015年,GDP增长率为3-5%,这一阶段虽然长幅有所下降,但经济质量效益提高,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到2015年俄将完成经济结构转换,信息工业以及其它节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将在俄整个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篇2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35-02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它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是一种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促进环境保护的新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低碳经济思想的提出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能源被过度开采,废弃物被任意排放,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重持续增加,这一事实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开始为解决问题做出不懈地努力。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了名著《寂静的春天》,抨击了人们对环境的种种错误做法。196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认为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必然构成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必须让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系统地考查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之间的进步关系[1]。198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旨在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完成了《斯特恩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呼吁全球社会必须采取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全球人类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2009年,在丹麦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尽管该草案最终未能通过,但是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了“双轨制”的谈判原则,并且最大范围地将各国纳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同时满足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计划,之后围绕这一战略又相继出现了知识经济、循环经济,它们是人类对传统错误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为探索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做出的积极努力。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不断做出新的改变与尝试,而低碳经济是继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之后在生产与发展模式上的又一新变革,这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最新成果。

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政策措施等手段实施的一场能源革命,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的特点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手段,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2]。

三、生态思想

从现代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以生态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从生态哲学的高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在论述中蕴含了对生态环境及生态危机等问题的关注。而低碳经济正是生态思想的实践新模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鲜明地指出:“自然界,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不断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活,作为社会的产物,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产物,其生存和发展终究要依靠自然界来实现。

其次,自然是人活动的要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由此可见,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它一方面为人类的活动提供生产要素,进入人类的活动,另一方面自然又是科学活动的对象,是人类生产活动要素的自然,存在于人类的科学活动之中。

最后,劳动是人类活动和自然联系的纽带。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活动的要素,而人类活动和自然则是通过劳动联系了起来,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4]可见,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要想充实地生活,就必须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有序稳定发展。

四、在生态思想的指导下发展我国低碳经济

生态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其主要观点和理论精髓对于指导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关键时期,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诸多障碍,“高碳模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在其思想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低碳经济。

(一)宣传低碳经济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地方画面。”[5]所以,我们在构建生态系统,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这些生态理念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而广泛地宣传是使群众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增强低碳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对待能源问题兼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通过消费方式的创新来推进低碳经济,在生活中自觉成为低碳活动中的一员。

(二)变革生产方式

科技的无限进步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但科技进步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难题,有时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有时经济增长要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致使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生命处于危险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都超过了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经济模式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并且要搞好节能减排工作,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做起,为促进生态建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全球气候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方法并非是固定的,各个国家在实践领域的践行过程中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会认识不清,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出适当的、有意义的借鉴,而不是盲目地模仿与照搬他国的经验。比如,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组织的低碳活动,学习发达国家为发展低碳经济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引进国外资金、节能新技术、管理机制和经验。只有结合中国发展的现状,从具体国情出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事求是地实践与总结,形成良好地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才能使我国的低碳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44-4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7.

篇3

摘 要:马克思思想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目前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基本一致.本文从马克思循环经济三大核心思想入手,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所面临的问题,以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阶段下可采取的对策,旨在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基础的完善提供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思想;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60-03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马克思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根本上解释了自然的含义、保护自然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自然,为环境保护、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完善的理论基础.正因为于此,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理论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这将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基础的完善提供极大的帮助.

1 马克思循环经济三大核心思想

马克思通过观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后提出,对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进行适当地节约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施再利用,而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排泄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可达到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

1.1 思想之一:减量化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内涵.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论述生产资料节约控制时体现了减量化的原则.在减量化原则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因此,马克思认为机器的改良受到科技的极大影响,并未改良机器带来极大的帮助,工艺越先进,排泄物越低,原材料和辅料也越会得到更大的利用.

1.2 思想之二:再利用

将废弃物直接作为产品或经过修缮、翻新、再创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原料重新使用是再利用原则的表现.马克思阐述了再利用的内涵,并且区分了再利用和减量化的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强调要把“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马克思在著作里面涉及的循环经济的再利用思想基本与其提到的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原则基本相同.

1.3 思想之三:资源化

资源化和再利用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强调的是经过处理后的废弃物将转换身份,成为原材料,而后者却是用另一个角度去考量废弃物,将其作为产品使用,从而避免浪费.资源化的原则在马克思著作中也作了许多说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能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来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其所表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资源化的思想.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现实

我国作为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发展方式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压力.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国际压力包括制度压力、生态压力以及消费压力.

2.1 制度压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建立,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待完善.对照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体制运作机制的要求来看,我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与之不符合的地方,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在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各部门之间还是存在互相封锁、割离的情况,同时市场运作的规则还不够健全,还有许多法律法规有待补充和完善,现存的法律法规中有一部分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在实际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中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情况.

这些都是是市场体系的不够完善的一个方面.另外,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还未得到完全确立.同时,由于当前政府在职能定位方面不准确,导致缺位、越位的现象,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机构重叠臃肿等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极度不相适应问题.最后,在对外经济方面,我国目前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2.2 生态压力

我国的国土面积和美国的不相上下,而人口总量却是其数倍之多,要想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意味着我国要在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用五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所以说我国特殊的国情要求必须重新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成,要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依靠增加投入扩大生产的高能耗、环境代价大、竞争力弱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新模式转变.

2.3 消费压力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倾斜性消费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物质消费而轻视精神消费.虽然我国目前以闲暇和文化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长,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我国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体系中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在消费形式上,精神消费的形式过于单调,大部分人明显倾向娱乐性消费,忽略发展性消费,喜爱寻求感官刺激,轻视精神进步,从而造成通俗娱乐场所人满为患而高雅文化备受冷落的现象.总之,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大的消费压力.

3 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3.1 公众认同度较低

目前,在我国针对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的活动中,产生了两大公众面临的矛盾:一个是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环保的行动力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公众在依赖政府时,政府的环保工作力度却是相对薄弱.这就直接让公众在对待具体环保事件上的环保意识产生非常大的差异性.家庭里,公众的环保意识还是显得比较高的,在用水用电的节约、垃圾的分类、绿化带及其它植被的爱护都有明显的表现.但这些公众性的高环保意识的环保行为的范围过于狭窄,在社会参与方面就显得很力不从心.

另外,公众反映问题对象大多局限于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这些发生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基本不会投诉给有关政府部门受理,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12369也少有人知,这对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环保行动过程中依赖对象建立帮助不大.

3.2 技术支持还显薄弱

由于我国在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方面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循环经济在技术上过于薄弱.根据十一五期间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环境方面的支出比例第一次超出了GDP,但仅仅为1%-2%.尽管后期其比例有所增加,但涨幅均较小,这就造成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长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发达国家在环境投资方面积累的经验,其投资额不能少于当年本国GDP的1.5%-2.5%,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遏制环境的恶化,改善整体环境状况.可是我国的评估机制在循环经济方面显得效果不足,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十分有限,这直接削弱了原本有限的资金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同时,新的科技项目的奖励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让科技创新的后劲一直萎靡.

因此,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以及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为循环经济选择一套适用的技术,并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模式势在必行.

3.3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综合环境基本法在层面上还没有对循环经济有关立法作出十分明确的规定,仅仅将循环经济的有关规定作一些附带说明,并没有提升循环经济的立法在环境立法中的比重,在整个国家立法系统中更显颓势.

当前全面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在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也缺乏系统性,直接导致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发展行为难以得到充分认可.上述问题也较多地反映在我国现有的众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这也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4.1 增加公众参与率,提升公众意识

人在经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存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无疑具有决定性.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往往受到活动主体的思想认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我国,公众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的参与行为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使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得以实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人对自然的认识.

马克思提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把自身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中才能明确地考虑自身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公众性的活动,并提升活动氛围,提高公众热情均可加强公众参与意识.当然,公众参与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公众参与实现的一大前提;最后,提倡绿色消费,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带入公众生活也是提升公众参与度的一大措施.

4.2 提高对科技的重视

“科学是第一发展力”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以充分的技术条件为前提,也要以物质的循环利用为核心,因此,重视科技的作用是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启示.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在资源和环境现状上,针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应加大重视力度,并对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予以扶持奖励.

4.3 政府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

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种,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其中一种.生态性是其主要特点,但和其他经济发展方式一样,它最终也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逐利性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竞争力也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常会产生冲突,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的自发性特点,容易引导发展过程向经济利益方面倾斜.

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保持一致.第一,应建立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弥补当前市场的不足;第二,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经济的发展;第三,应灵活运用多种经济发展途径为发展和引导循环经济提供充分、有效的环境;最后,应建立和完善综合、全面的环境政绩考核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 结束语

我国目前处在尤为关键的发展时期,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趋势,又要兼顾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换言之,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必然要选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近代西方工业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得以产生,这与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因此,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托于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将非常重要,必须加以重视,并灵活运用.

——————————

参考文献:

〔1〕姜国凡.马克思生态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王建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3〕刘书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篇4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突现,越来越重要。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但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历史的发展并决定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形式。

马克思理论还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经济与文化、道德可以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马克思・韦伯曾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因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需要法制更需要道德。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是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如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

另有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

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三)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地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提供基本价值导向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处于不同时期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尽可能地增强社会的基本价值认同和核心凝聚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道德环境、认知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学理论的广泛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大力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的深刻教育,筑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自身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整合、协调、优化环境,扫除精神障碍,破除落后的思想道德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行为的配合,保证经济工作的正常运行。从整个社会来讲,这有利于统一思想,排除各种错误干扰,化解冲突,沟通人际情感,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公平竞争、讲求信誉、崇尚奉献的良好氛围。

篇5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农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如今的经济社会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发展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农垦企业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农垦企业与别的企业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使近年来一些农垦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农垦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经济上的效益,然而农垦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做到与该企业经济发展程度保持相同,就会导致农垦企业内部环境难以得到稳定,阻碍了农垦企业的整体发展,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农垦企业认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为企业提供服务、保障的作用,能最有效的激发干部群众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并高效地推动农垦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农垦企业是目前农垦企业迫切的任务。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农场企业中的开展

1.干部员工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够主动工作,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利润,这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每一名干部员工的劳动都确保有效,保障劳动效率,这是企业管理范畴的事;第二,要使每一名干部员工都能够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主动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便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的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干部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首先要提升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只有把企业看成是本身的,确信在本企业工作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确信在本企业工作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牢固树立对企业发展的信心,确信企业是有前途的,从内心相信企业的明天会更好,确信本身能够与企业共同成长;第三,要让干部员工感到本身在企业中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心情舒畅,没有压抑感;第四,要让干部员工明白本身将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实惠。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端正态度,把工作渗透到生活中去,与干部员工成为朋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对解决困难要有责任感,用真心去解决问题。要尊重工作对象,尊重每一名干部员工。在一个企业中,每一个人所付出的劳动的含金量是不同的,每个岗位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这在分配上已经体现出来了,但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企业中必要的,岗位之间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做到一专多能,思想工作者只有博览群书,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加强思想修养,才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干部员工,用广博的知识去充实他们,用积极的环境去熏陶他们,只有讲好大道理,讲实小道理,从而增加思想工作的知识性和吸引力,使干部员工愿意听、记得住、心里服。思想工作者要说服别人,先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做思想工作才有感召力,才有说服力,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篇6

思想作风建设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灵魂。这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作风是一面镜子。作风出形象、作风连民心、作风定成败、作风促发展。好的作风能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好的作风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好的作风能产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思想作风建设是加强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的根基和先导,只有把思想作风建设好了,才能培养严谨正派的生活作风,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廉洁从政的领导作风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切实抓好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是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的根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搞好镇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在这方面,竹溪县水坪镇党委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经济上台阶”的指导思想,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转变干部作风的首位,把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激化思想、硬化制度、强化素质上,着力解决干部思想不纯、素质不强、作风不实等问题,树立良好的干部作风。

抓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教育是先导。思想教育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教育决定作风建设的导向。近年来,该镇党委在认真分析干部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在全镇干部中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艰苦创业、奉献在岗的公仆观念教育,开展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实事求是思想教育,开展了工作争先进、创一流的敬业思想教育,开展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观念教育。并推行了“一字工作法”。即每位党政班子成员“管一条线、挂一个片、住一个农村点、抓一个企业”。要求全体干部做到“实事在一线办理、问题在一线解决、情况在一线调研、整体工作在一线推进、形象在一线树立”。全镇干部形成了一门心思转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一腔热血为人民的良好风尚。

抓思想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该镇党委在认真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干部的管理纳入了制度化轨道,完善了四项制度,用健全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干部的行为。即早操点名制和住宿签到制;干部去向登记制;周三学习制;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制度明确规定,每位干部每天必须上早操,每周住宿不少于三晚上,下村调研每月不少于20天,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并按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挂钩兑现。同时,镇党委开展“刹三风、树新风”活动,狠刹赌博风、吃喝风、玩乐风,大兴“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抓实干、服务人民”的工作作风,“团结和谐、廉洁从政”的领导作风。四项制度的实施,使干部的纪律观念明显增强,走读现象得到有力遏制,全镇干部将工作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转移到走村组、走田头、走农户上来,转移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来。

抓思想作风建设,党委自身建设是关键。党委自身建设是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镇党委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时期,更要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几年来,该镇党委把自身建设作为转变作风、执政为民、谋求发展的第一抓手,着力建设“五型”镇党委,即建设“学习型、发展型、规范型、服务型、廉洁型”党委。同时,镇党委推行述廉述职制度,要求年终党政班子成员向党委集体述职、村书记向镇党委和村支部、党员、村民代表述职、镇直单位负责人向镇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述职。通过加强党委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提高发展本领,抢抓发展机遇,心怀发展大计,善谋发展良策,恪守发展之责,真正使镇域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篇7

1、稳步推进“1331”农业发展战略。一是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大力调整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加快优质鲜食玉米、优质甘薯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嫩玉米、甘薯营销、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嫩玉米和甘薯的销售、储藏和加工,下决心改变把玉米、甘薯作为饲料的传统做法。二是稳定奶牛数量,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小区,提高奶牛养殖技术含量,提高牛奶品质和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奶牛小区要向石船、龙兴等腹心地带集中。三是加快以肉兔为主的草食牲畜和小家禽的发展。充分发挥肉兔繁殖增长快、价格高、符合消费习惯优势,引进肉兔加工龙头企业,加快肉兔发展。打造御临河流域500万只肉鸭和国道210沿线500万只肉鸡基地。四是加快推进“三大经济带”发展,巩固发展玉峰山、石船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加快发展兴隆、石船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着重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创无公害品牌。加快榨菜发展,加大对榨菜池建设的补助,着重解决半成品的贮藏问题,力争三年内打造榨菜10万亩。大力实施“科技兴果”工程,着力解决柑桔、伏季水果的商品性。

2、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假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资源的丰富、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区应借助这一有利条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抓好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当前,我们要倾力打造210沿线休闲农业带,重点围绕兴隆徐堡村万亩蔬菜基地和茨竹放牛坪万亩梨子基地做文章。同时,利用好张关水溶洞、统景温泉、石船四季果乡、龙兴古镇、沙坪生态园、玉峰山森林公园这一片精品旅游资源,突出自然生态观光、人文揽胜、休闲度假,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引导农民改造房屋、改善环境、发展产业,把农业开发、乡村美化、基地示范、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去农村消费,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开发以毛哥食品、小天鹅食品、笋竹等一批具有农业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餐饮服务等配套服务业发展,加大农业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继续筹办渝北都市生态节,提高我区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将劳务输出作为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中介介绍、职校推荐、驻外企业带动、劳务能人带领、驻外机构联络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输出。引导和支持农民工利用血缘、人缘、地缘关系,更多地转移劳动力。积极拓展市外、海外劳务输出市场。强化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就业供需衔接。吸引外出打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兴办企业吸纳农民就业。对引进的企业,必须签订农民就业合同,非技工岗位50%用于渝北农民工就业。大力开展以区职教中心、统景职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把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学生有计划开展培训,着力打造渝北职教中心“渝北机械”劳务品牌。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农民工服务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子女托管、土地转包等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庭院经济用地不局限于庭院之中,农民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的空隙地都可以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各地要因地制宜,选准开发模式,小庭院也能搞出大经济。从我区实际情况看,土地资源宽裕的地方,宜发展种植业,比如蔬菜、水果、笋竹等;土地紧缺的地方,宜发展小家禽养殖、加工服务业;城郊农村宜发展庭院苗木、花卉业。农户选择什么生产经营项目,要依资源条件和自身能力而定,比如大盛、明月,养兔大户较多,可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兔业。要引导农户发展庭院加工业,通过初加工或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指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时,不求统一,但求特色;不求规模,但求效益。农户宜种则种,宜工则工,多种经营,各显神通,为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使之成为农村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是统筹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拉动农村消费的一大制约条件。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认为,就是要从解决农民最普通、最平常、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一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突出解决农村交通难问题。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是交通问题。建议区委区府下大决心纳入议事日程,经过三、五年的努力,使通往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的村级公路,逐步实现油化或硬化;同时抓好主要自然村落的普通公路和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出行的水泥便道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道为干线,村级公路和人行便道为支线的农村交通网络。彻底改善我区农村交通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快农村水利建设,解决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加快东方红、两岔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下大力气抓好水库、山坪塘的整治以及兴建蓄水池工作,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用水。三是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着力解决农村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和乡村清洁示范建设,加快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和普及。推广沼气不仅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不再用钱买煤或煤气罐,是一举多得的事。

要搞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投入。我们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要教育引导农民自力更生、投工投劳,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新农村。三是可以借鉴澳大利亚贷款修建悉尼大桥的经验,澳大利亚政府用100年还清修建跨海大桥贷款,带动了城市扩张,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深得人民拥护。我区在去年也进行了尝试,以政府的名义贷款1000万修建农村人行便道,由支农资金每年还贷200万,5年还清,提前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在全区甚至全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这一方法可以推广。我们每年都要向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倒不如向银行贷款集中进行建设,解决农村交通及便民道、水、燃料、村民活动阵地等,这对我区财政丝毫不会产生影响,只是提前使用了财政的钱,用银行的钱盘活了资金。

三、大力发展乡村养老服务业

当前,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虽然近些年来城市的养老服务业有一定发展,但据调查,城市养老机构入住率很低,这是因为大多数养老机构住养条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是护理院性质的,在里面住养的都是高龄、病残老人,不适宜健康老人入住,且居住的条件与环境一般都不理想。有评价说:目前养老机构是困难老人住不起,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老人嫌条件差。这种情况,为乡村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区应在这方面下功夫。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城镇老年人到乡村养老。我区具有独特的近郊优势,且大部分农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特别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许多农户改造了房屋、整治了院坝,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而近些年许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房闲置较多。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吸引城镇老年人到乡村养老,消费标准适中,比如每月300元或400元,包吃住,为他们提供居家式的服务,既让他们享受了乡村的优美环境、洁净空气,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又使农民增加了收入。

2、采取城镇居民与农户联建或租用农房发展养老服务业。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城镇居民在保证安全和不新占地的前提下,投资与农户共同新建房屋,或租用农民闲置房屋,城镇居民既可在农村居住,也可为城镇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消费标准自定,由城镇居民向农民付租金,或与农民进行利润分成,带动农民致富。

篇8

(一)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提前一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第一轮工业“倍增计划”目标任务,各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启动了第二轮“倍增计划”,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二)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大体形成了电力、烟草、有色冶金、机械制造、建材、优势农产品和生物资源深加工六大支柱产业。

(三)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比较好的态势,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已经淘汰或正在淘汰。

(四)生态理念得到落实。绝大多数企业基本实现污染或做到达标排放,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取得初步成果。

(五)是企业优势发挥明显。部分企业根据各自在市场、资源上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我们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二是企业外向度不高;三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有很大的差距;四是品牌小、散、杂。

对于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要解决好它,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我认为就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确立危机意识。一定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加快我们工业经济快速的发展。

(二)要破除落后观念。一定要破除两种观念,一个是自以为是的观念,一个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确立“四个引进”的观念,要引进理念,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引进资金。

(三)要抢抓发展机遇。一定要把握住交通不断得到改善的这么一个机遇,积极投入到全球、全国、全省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四)要不断深化改革。一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要不断扩大开放。一定要以开放的意识,包容的心态,树立形象,以良好的环境,争取外部支持。

工业发展上,我有这么几个观点,要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推动,在具体工作中抓好。

(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招商引资来推动工业发展,这一点坚决不能动摇,要作为重点工作抓好。一定要营造好环境,策划好项目,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吸引项目进来,要“靓女先嫁”,尽快在企业条件好时,引进合作伙伴,实现股份的多元化,增资扩股,不要一股独大。

(二)坚持把企业上市作为解决资金瓶颈的重要方式。上市是最重要、最好的融资平台,尤其在当前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上市是最好的融资渠道。企业有一些畏难情绪,要迎难而上,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积极推动,遇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在改革上求得突破。企业上市对政府的要求很高,做好了,反过来会推进政府改进服务,因此再难也要上。只有通过上市,企业才能走向全国、全世界,对企业也是一种宣传。我们州要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利润,要发展成为创业乐土,大家都来淘金,今后就能打发展。

(三)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保证,要保持产品市场优势,就需要不断地研发,不断地有新的技术成果出现,这是企业生命力、企业活力的根本。所以,技术创新,我州工业企业必须常抓不懈,我们的农用车市场需要创新,制药企业也要创新,要不断开发新产品。

篇9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12-01

自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企业的发展目标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为除了经济之外,企业加强建设的一大方向。对企业员工和领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发展,本文结合了开滦集团的发展情况进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深远

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阻碍因素,人们的政治思想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内涵。1、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人的思想观念、发展规律、生理和心理因素;客观联系、交错复杂的社会因素,教育对象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还有教育对象自身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2、活动规律。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人的思想行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致使了人的动机的形成,以此来指引人的行为。而行为结果通过反馈后对人的动机重新强化,再次支配指引人的行为。这些思想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形成了人们的活动规律。3、教育原则。在对人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原则。教育工作应该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展开,再根据思想政治要求改变外界环境,促使人们在大脑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正确的行为活动。

二、煤矿经济发展,问题重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各个煤矿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市场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煤炭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很多企业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下从企业文化、生产过程、人为意识三方面进行分析。1、文化冲突问题。开滦集团经过了130年的发展历程,在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发展制度仍然延用至今。但与此同时,过度的依赖于以往的辉煌历史,使得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着冲突,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冲突造成了企业发展意识的陈旧,墨守成规是企业战略变革形成过程中的强大障碍,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此外,开滦集团将形成河北、内蒙、山西、等若干发展区域,如何实现各地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品牌的传播等问题也非常突出。2、生产安全问题。煤炭的生产预开采地点处于地下,面临着环境较差、条件恶劣、体力劳动强度大等困难。而又会时常出现火、瓦斯、粉尘、顶板等自然灾害,这些对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根据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每年我国因地下开采煤矿而导致死亡的人数达10万人左右,这些给煤矿员工的心理带来压力,造成恐慌心理;部分企业为了提前完成生产作业任务,不顾员工安全持续作业;以及省时省事、省工省料、减少疲劳而冒险操作等现象的存在,都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3、思想观念问题。除了一些外在的社会因素影响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外,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目前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员工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必备的生产技术和专业技能,没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企业领导方面,由于缺乏政治教育使得领导在制定管理章程以及拟定企业发展计划的过程中不能从一个科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导致领导在对下面员工进行工作指导时出现错误,直接影响着后面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这些观念上的错误都将是煤炭经济发展的阻碍。

三、教育工作实施,意义非凡

针对目前煤矿经济存在的问题,结合开滦集团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分析了在煤矿企业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为煤矿经济的发展带了前所未有的进步。1、促进员工和谐。开滦集团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先后组织开展了主题征文、演讲比赛,培养企业员工自尊自信、团结合作、和睦共处、积极向上的心态。经过这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员工们在把个人价值投入到公司发展的同时,也让其自身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最重要的一点是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升华,形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这是很关键的。2、稳定企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滦集团内部开展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管理方面,企业实现主辅剥离、机关机构重组、工厂制转向公司制等方面的进步;生产方面,公司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对采掘、提升、运输、通风、调度等系统进行了更新换代。从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两方面稳定了企业的发展。3、调整产业结构。开滦集团长期以来坚持以煤炭生产为主的观念在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后得到了改变。目前集团的产业结构逐渐由煤炭生产扩展到煤化工、煤电热等附加产业,多方面的产业发展给企业着实增加了不少经济利益,对于煤矿产业链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正在实现“由内向外、由封到开、由生到熟”的转变。4、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员工的文化素质、技能知识、思想观念进行教育外,更大的作用是提升了员工自身的综合能力,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为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综上所言,根据开滦集团目前发展的情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在煤矿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让企业领导科学化经营管理,在我国煤矿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开滦《集团》蔚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郑沟湾矿

作者简介:白玉龙(1982.4― ),男,汉族,河北省曲阳县人,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大学专科学历,助理政工师,现任开滦(集团)蔚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郑沟湾矿综合管理科科员,主要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2004.12(8):13-14.

篇10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所体现的除了宇宙观更多的是道德观。在《周易》中也提出了天与人之间协调的思想,并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表述为天、地、人的“三才之道”。这种思想一直作为中国哲学的基础而被不同的流派宣扬、诠释,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并且日臻完善。

儒家《中庸》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诚与明的学说中,并且突出了道与教的作用,也就是人文教化的作用。天道只是诚,在人则为性,即“天命之谓性”,并不是消极提倡人道合于天道,以此证明自然界的伟大及其目的性。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杰作,也是自然界的“功臣”因此,人在自然界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自然界本身就是以诚“生”物,以诚“化”物。

(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教教义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人们认为道教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强烈热爱自然的倾向,对一切生命都给予热情的歌颂和赞美,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的价值。就道教的环境保护观而言,他包含的珍视生灵、关爱自然的思想都是以人为本的光辉。道教教义中充分体现环保思想的主要有:道法自然的原则、齐同万物的观点、重人贵生的理念和三才相盗的思想。表现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环境保护思想。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老子最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遵从自然之道,人也遵从自然之道。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最后又自然而然地复归于大自然。

(三)佛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佛学理论遵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包含了丰富的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佛学以生态为中心代替了以人类为中心,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在人道主义与保护生态之间划上了等号,在佛的面前人与其它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有生命都潜藏着天赋的佛性。佛学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和平等的立场出发,强调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主张人类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普度众生,直到佛的境界,这样,人也在对万物的能动守护和成全中维持了自己的境界。

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观的作用及其当代价值

(一)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是发展。经济是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控制人口,走一条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保持社会具有长期发展能力。要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维护人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环境因素是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规模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关系到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效益。这就需要在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均衡与协调,找到一个适当的“尺度”,使自然环境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条件,而又不损害自然环境。这就要在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意维护生态潜力,把经济增长限制在环境生态允许的限度内,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在生产和消费增长的同时增长生态潜力。发展生产力和保护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内涵式的利用自然力。自然力是社会生产的自然物质基础,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或大或小的可能性。我们所能控制和利用自然力越多,生产力发展也就越快。在社会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过去,我们对自然力主要采用外延式扩大利用,导致了人们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这种严重局面要求我们对自然力应采取内涵式利用,提高对自然力的利用效率,由一次利用变为重复利用,由低效利用变为高效利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力持续向前发展。

3、确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过去,二者之间是矛盾对立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有效地统一起来,有效的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对立关系,既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的合理性,做到不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也不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经济。积极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经济建设“双赢”。

(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快环境法制建设进程

1、制定和完善保护与建设生态的法律法规。建设生态文明,需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政策。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依据我国实际需要制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填补这方面法律空白,特别是在保护我国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方面必须加快立法,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利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发展当代经济,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