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7: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工设计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职院校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提升学生在工程装配化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培养合格的装配式人才,为了保证实践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有必要开展工程装配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1职业院校装配式技术的实训基地现状研究
一方面,随着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装配式技术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十分关注装配式人才的培养,开设工程装配式专业和相关课程和实训项目,但工程装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受到学校区位因素、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和岗位、资金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工程装配式实训条件在整体建设跟不上行业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缺少前景设计和系统规划,不能形成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运输到施工、管理等建筑全过程的教学[1]。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装配化实训基地的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构件展示功能,学生往往可以看到装配式构件的最终结果,但对于构件的生产、吊装、施工和检测环节缺少直接的参与过程,往往只能观看而不能操作,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实训项目受场地和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安全因素的影响无法全部开展,学习过程不连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职业院校装配式技术的实训基地建设流程
2.1工程装配化技术视频展示及工法展示区
工程装配化技术视频展示区,可以通过视频方式让学生对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范围、装配式建筑的优点、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构件等内容进行视频展示,使学生对装配化技术有比较宽泛的认知;同时对预制梁、板等构件生产流程、测量定位流程、装配式灌浆套筒的连接、施工现场构件吊装、外墙防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等关键步骤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2]。工法展示区可以通过装配式构件来展示构件的内部结构,例如柱、梁、板的钢筋排布;预制式夹心保温外墙的结构构造;灌浆套筒的连接方法;钢筋的连接方式、构件安装支撑和加固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扫描构件二维码,观看装配式施工工艺和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工法展示区,还要提供给学生装配式技术的标准、规范、图纸等资料,方便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内容。
2.2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真实的施工现场模拟,使学生在电脑端按照实训要求完成装配式施工工序,包括施工安全保障、施工工具的选取、施工步骤流程等,仿真系统对学生的操作正确性和规范性进行判断。在实训指导教师演示和操作后,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达到模拟装配式构件内部构造设计、测量定位、构件进场检验、吊装加固、支撑安装等任务,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状态下完成装配式构件结构和关键工序的操作练习,直观上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
2.3工程装配化技术实践作业区
装配式构件生产区首先为学生提供装配式构件生产中的安全知识和安全管理条例,构件生产中的法律法规、构件规范和生产标准等相关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模具安装、构件钢筋构造、预制件预埋、管线布局等基础上,在现场实训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构件生产,可以选择真实的材料进行加工,考虑到安全问题,可以通过沙盘、轻质材料等进行替代,学生通过学习后熟练掌握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构件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在完成构件生产的实训、熟练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的基础上,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测量和吊装实践作业区。测量实践作业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设备完成装配式施工中测量放线定位、角度测量等实践学习;吊装作业实践区首先要进行吊装前准备,包括:吊装设备、测量放线、构件检查、构件连接部位的处理工作,构件吊装和斜支撑的安装加固等工作。考虑到吊装作业的危险性,可以去校外实训基地观看吊装过程,并由校外实训基地教师进行专门讲解。钢筋套筒灌浆操作是装配式建筑安装施工的重要工序,在构件钢筋连接中占有很大比重,施工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灌浆操作实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套筒灌浆工艺的实训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钢筋套筒灌浆工艺,包括灌浆料的拌和施工、灌浆套筒的试验选取、灌浆材料的制作、灌浆操作规范规程及验收要点。装配式构件验收区学生可以利用检测工具对构件材料所用的集料、水泥、钢筋等材料进行试验检测;对各类成品构件掌握验收流程并记录验收数据,熟练掌握质量控制和成品验收的方式方法。同时通过视频展示等方式把构件堆放、构件运输等相结合,熟练掌握在堆放、运输、吊装过程中对构件成品的保护。
3职业院校装配式技术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3.1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工程装配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在建设前期做好细致、全面的调研,既要满足目前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要为后续和企业深度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好功能方面扩展准备,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就成为重要的合作途径。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学院方面可以更加及时地掌握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施工方面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及时开展新的实训项目,跟上行业产业发展。
3.2开展“订单”培养模式
工程装配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要立足提升学生装配式实践能力,和企业岗位工作技能零距离对接,可以和企业开展灵活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订单”培养模式就是较好的合作方式,通过学院和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范围内,双方共同培养装配式人才,共享软硬件资源,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岗位所需能力。
3.3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提高产学研能力
学院工程装配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校企合作,发挥团队优势,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创新项目。一方面提升学院专业教师熟悉掌握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新技术、新理念方面可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实施,提高实践技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校企双方合作建立网络资源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开发装配式建筑的虚实结合项目、实训项目指导书。
4结语
本课题组在探究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得到提升后,除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训外,辐射其他专业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服务和社会人员培训,提高学院产学研综合实力,努力把校内工程装配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面向社会、紧贴行业、广泛进行项目合作的生产型装配式培训中心,积极为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工程装配式相关方面的人才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对于企业而言,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训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培训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培训是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而言,培训是员工本文从员工培训的概念着手,分析了员工培训需求,探讨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方法设计,优化设计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得出了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总结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设计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案,有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一、员工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提高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政治理论、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有所改变,使他们在现在或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并发挥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总要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有效地扮演好各自的职业角色。为保证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就必须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分析是设计培训项目、建立评估模型的基础。培训研究表明,企业组织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组织、工作任务和个人。
从组织角度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可以了解实现企业目标需要的技能、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竞争对手等情况。
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入手,需要确定哪些是重要任务,哪些是属于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
工作分析时,调查者必须了解做好一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程序性知识指有关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技能则指正确自如地做好工作的能力,实际是一种心理能力,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主要与工作绩效标准有关。能力是指做好工作所必需的认知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如果已经了解到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了解到工作中包含哪些主要任务,那么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寻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在实际情况中,找寻任务要求和履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对应关系显得特别有意义。
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进行需求评估的话,分析人员应该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企业中谁需要培训?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企业中的绩效评估实践及反馈机制能够帮助分析人员了解企业中的哪些员工需要接受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另外还可以从研究员工的学习动机的角度来了解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调查问卷法、面谈法、阅读技术手册和记录、访问专门项目专家等。由于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公司借鉴竞争对手的培训模式来制定适合自己工作发展的培训类型。
三、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优化设计
(一)整理学员出勤情况(成绩资料建档)
统计出席人员及原因,分析参加者的成绩并通知其主管,对完成课程的学员建立资料档。(二)分析课程评估表
对讲师及学员的评估意见加以分析,一方面给予讲师回馈建议,另一方面作为课程设计的改进参考。
(三)撰写课程实施报告
对于课程的规划、执行方面所发生的状况,进行整合性的分析与检讨,提出综合报告。
(四)训练后访查学员
在训练结束后二周内,抽样访查参加学员,追踪其对参加训练的印象及可应用程度。
(五)应用跟踪
在训练后一周内,整理出课程精华摘要,通知各学员的直属主管,以利于主管对学员受训后的应用跟踪。
(六)召开课程检讨会议
针对课程规划、执行及追踪相关人员的意见统计做全盘检讨,以利于行动展开及往后改善。
四、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
企业员工培训改进,就是对培训工作进行追踪、总结和改进。培训改进的流程如下:
(一)追踪训练后的行动计划
对训练时学员所承诺的行动计划,于事后追踪其执行成效,并给予协助及回馈。
(二)追踪配合单位改善行动
对训练时学员提出改善建议及要求相关单位配合的行动计划,加以追踪并掌握状况,将有助于管理改善。
(三)抽样访查直属主管
以抽样方式访查主管的看法与积极性建议,有助于提升训练质量。
(四)对高阶主管的建言
根据参与训练学员的态度及意见,对上级单位做出改善建言。
(五)研讨资料的整理
对研讨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并扩大流传范围,或作为自我学习教材,将便于训练效果延伸。
五、企业员工培训方案评价设计影响因素
培训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培训的成效评估一方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的总结。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取决于几种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恰当设计的因素之一是,能不能得到评价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结果的合适的数据。因素之二是对工作环境的现实考虑。评价设计越复杂,实施评价的成本就越高(有效性就越大)。另外,还要考虑对照组的获得、随机抽样的难易程度、消除学习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等。如果设计不够理想,那么人力资源开发的专业人士在做出选择时要掌握好如何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超群,企业员工选用、培育与考核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对于企业而言,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训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培训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培训是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而言,培训是员工本文从员工培训的概念着手,分析了员工培训需求,探讨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方法设计,优化设计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得出了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总结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设计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案,有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一、员工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提高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政治理论、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有所改变,使他们在现在或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并发挥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总要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有效地扮演好各自的职业角色。为保证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就必须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分析是设计培训项目、建立评估模型的基础。培训研究表明,企业组织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组织、工作任务和个人。
从组织角度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可以了解实现企业目标需要的技能、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竞争对手等情况。
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入手,需要确定哪些是重要任务,哪些是属于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
工作分析时,调查者必须了解做好一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程序性知识指有关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技能则指正确自如地做好工作的能力,实际是一种心理能力,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主要与工作绩效标准有关。能力是指做好工作所必需的认知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如果已经了解到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了解到工作中包含哪些主要任务,那么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寻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在实际情况中,找寻任务要求和履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对应关系显得特别有意义。
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进行需求评估的话,分析人员应该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企业中谁需要培训?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企业中的绩效评估实践及反馈机制能够帮助分析人员了解企业中的哪些员工需要接受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另外还可以从研究员工的学习动机的角度来了解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调查问卷法、面谈法、阅读技术手册和记录、访问专门项目专家等。由于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公司借鉴竞争对手的培训模式来制定适合自己工作发展的培训类型。
三、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优化设计
(一)整理学员出勤情况(成绩资料建档)
统计出席人员及原因,分析参加者的成绩并通知其主管,对完成课程的学员建立资料档。
(二)分析课程评估表
对讲师及学员的评估意见加以分析,一方面给予讲师回馈建议,另一方面作为课程设计的改进参考。
(三)撰写课程实施报告
对于课程的规划、执行方面所发生的状况,进行整合性的分析与检讨,提出综合报告。
(四)训练后访查学员
在训练结束后二周内,抽样访查参加学员,追踪其对参加训练的印象及可应用程度。
(五)应用跟踪
在训练后一周内,整理出课程精华摘要,通知各学员的直属主管,以利于主管对学员受训后的应用跟踪。
(六)召开课程检讨会议
针对课程规划、执行及追踪相关人员的意见统计做全盘检讨,以利于行动展开及往后改善。
四、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
企业员工培训改进,就是对培训工作进行追踪、总结和改进。培训改进的流程如下:
(一)追踪训练后的行动计划
对训练时学员所承诺的行动计划,于事后追踪其执行成效,并给予协助及回馈。
(二)追踪配合单位改善行动
对训练时学员提出改善建议及要求相关单位配合的行动计划,加以追踪并掌握状况,将有助于管理改善。
(三)抽样访查直属主管
以抽样方式访查主管的看法与积极性建议,有助于提升训练质量。
(四)对高阶主管的建言
根据参与训练学员的态度及意见,对上级单位做出改善建言。
(五)研讨资料的整理
对研讨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并扩大流传范围,或作为自我学习教材,将便于训练效果延伸。
五、企业员工培训方案评价设计影响因素
培训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培训的成效评估一方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的总结。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取决于几种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恰当设计的因素之一是,能不能得到评价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结果的合适的数据。因素之二是对工作环境的现实考虑。评价设计越复杂,实施评价的成本就越高(有效性就越大)。另外,还要考虑对照组的获得、随机抽样的难易程度、消除学习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等。如果设计不够理想,那么人力资源开发的专业人士在做出选择时要掌握好如何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超群,企业员工选用、培育与考核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对于企业而言,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训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培训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培训是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而言,培训是员工本文从员工培训的概念着手,分析了员工培训需求,探讨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方法设计,优化设计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得出了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总结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设计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案,有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一、员工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提高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政治理论、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有所改变,使他们在现在或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并发挥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总要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有效地扮演好各自的职业角色。为保证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就必须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分析是设计培训项目、建立评估模型的基础。培训研究表明,企业组织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组织、工作任务和个人。
从组织角度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可以了解实现企业目标需要的技能、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竞争对手等情况。
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入手,需要确定哪些是重要任务,哪些是属于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
工作分析时,调查者必须了解做好一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程序性知识指有关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技能则指正确自如地做好工作的能力,实际是一种心理能力,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主要与工作绩效标准有关。能力是指做好工作所必需的认知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如果已经了解到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了解到工作中包含哪些主要任务,那么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寻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在实际情况中,找寻任务要求和履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对应关系显得特别有意义。
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进行需求评估的话,分析人员应该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企业中谁需要培训?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企业中的绩效评估实践及反馈机制能够帮助分析人员了解企业中的哪些员工需要接受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另外还可以从研究员工的学习动机的角度来了解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调查问卷法、面谈法、阅读技术手册和记录、访问专门项目专家等。由于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公司借鉴竞争对手的培训模式来制定适合自己工作发展的培训类型。
三、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优化设计
(一)整理学员出勤情况(成绩资料建档)
统计出席人员及原因,分析参加者的成绩并通知其主管,对完成课程的学员建立资料档。
(二)分析课程评估表
对讲师及学员的评估意见加以分析,一方面给予讲师回馈建议,另一方面作为课程设计的改进参考。
(三)撰写课程实施报告
对于课程的规划、执行方面所发生的状况,进行整合性的分析与检讨,提出综合报告。
(四)训练后访查学员
在训练结束后二周内,抽样访查参加学员,追踪其对参加训练的印象及可应用程度。
(五)应用跟踪
在训练后一周内,整理出课程精华摘要,通知各学员的直属主管,以利于主管对学员受训后的应用跟踪。
(六)召开课程检讨会议
针对课程规划、执行及追踪相关人员的意见统计做全盘检讨,以利于行动展开及往后改善。
四、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
企业员工培训改进,就是对培训工作进行追踪、总结和改进。培训改进的流程如下:
(一)追踪训练后的行动计划
对训练时学员所承诺的行动计划,于事后追踪其执行成效,并给予协助及回馈。
(二)追踪配合单位改善行动
对训练时学员提出改善建议及要求相关单位配合的行动计划,加以追踪并掌握状况,将有助于管理改善。
(三)抽样访查直属主管
以抽样方式访查主管的看法与积极性建议,有助于提升训练质量。
(四)对高阶主管的建言
根据参与训练学员的态度及意见,对上级单位做出改善建言。
(五)研讨资料的整理
对研讨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并扩大流传范围,或作为自我学习教材,将便于训练效果延伸。
五、企业员工培训方案评价设计影响因素
培训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培训的成效评估一方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的总结。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取决于几种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恰当设计的因素之一是,能不能得到评价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结果的合适的数据。因素之二是对工作环境的现实考虑。评价设计越复杂,实施评价的成本就越高(有效性就越大)。另外,还要考虑对照组的获得、随机抽样的难易程度、消除学习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等。如果设计不够理想,那么人力资源开发的专业人士在做出选择时要掌握好如何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超群,企业员工选用、培育与考核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4月第 1版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活动,参加今天培训班的领导有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市就业科科长,卫生局副局长,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我们感触很深,倍感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的艰难,倍感加快落实党和政府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的紧迫性,倍感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最终实现就业提供帮扶和服务的重要性。经过认真的筹备,社区下岗职工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这既是市劳动保障局深度帮扶困难职工的新举措,也是广大困难职工的一件大喜事!在此,我代表社区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
我们这次培训下岗职工,打破以往单一式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技能培训(来源:文秘站 ),培训按照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素质不同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家政服务,对技能较低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对有一定技能基础的下岗失业人员,有自主创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对其进行创业培训,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鼓励和指导他们发挥特长,自主创业。同志们,下岗失业并不可怕,困难只是暂时的。但如何在困境中找准方向,寻求新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把握机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需要的就是这种时代精神。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瞄准个人的择业方向,有针对性的提高技能本领。我们当中有的人是有一技之长的,但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以提高,才能满足市场新的要求,适应市场新的挑战;有的人对社会新需求的职业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放不开手脚,不是干不好,而是不想干;也有一些人具有独闯市场自主创业的潜在条件,但缺乏勇气,怕担风险,总是迈不开步子,一次次错失良机。因此,无论再就业、还是创业,大家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放过任何学习提高的机会,不放过任何可能改变个人现状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地走出困境,走上崭新的再就业之路。我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学习,这里我向大家提几点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30-01
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使在不利的竞争环境中提高就业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能够在大学的起点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学校本在全校的大一新生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旨在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公共必修课程。
在学校统一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之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08、09级的学生中已经开设了《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的课程,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单元设计中有一部分内容重合,因此需要对《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课程的教学单元重新进行设计和修改,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一、进一步明确课程设计理念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也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并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它是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的第一门课程,是以后课程学习的基础。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项目设计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原先的课程设计中,《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性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4个学习项目,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贯穿其中。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项目一认识自我10学时,项目二认识行业与职业11学时,项目三认识企业30学时,项目四认识专业时。
因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学时是30学时,因此,我们把《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课程从原先的60学时缩减到30学时。教学内容上,删除了原先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更加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具体的课程内容涉及如下:
1、深化对电子企业的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采用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和以讲座形式开展的活动。一是通过对校外基地(浙江东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博尚电子有限公司、华东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的参观,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电子企业营运过程,并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和管理的过程,认识到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并描述这些过程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周边电子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所应对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人才的规格标准,并能够分析出电子企业中不同类型员工的发展通道。三是邀请企业专家走进学校,通过各种主题讲座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及要求。
2、加强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确立专业学习的目标
本项目通过相关内容的讲授、校内实训基地的参观和朋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定位、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与专业匹配的职业和岗位、了解专业为培养相关能力提供的软硬件设备、了解教学方法、更好地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具体的内容有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行动导向教学、主干课程的设置等。
最后在学生了解行业的地位、形式及发展趋势后,在自我个性分析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了解自己有哪些职业生涯发展机会,进而对各种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设定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将职业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制定阶段性的努力目标即学期目标或事件目标,目标分解的过程也是职业能力要求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有序从容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推进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吻合。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家华.从起点看终点:大学新生应注重职业生涯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7.09.19(8).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定价:42.00元
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系列培训通用教材:安全实训
为了规范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国网技术学院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培训方案,结合自身实训设施和新员工培训特点,编写完成《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系列培训通用教材》(包括8个分册)和《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系列培训专用教材》(包括52个分册)。《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系列培训通用教材:安全实训》,共分4个学习情境,22个学习任务,主要包括电力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电力安全管理、电力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内容。
作者:权锡哲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39.00元
弗布克企业培训精细化管理系列:培训管理关键点精细化设计
本书围绕企业常见的培训管理业务,从风险控制、流程控制两大角度提炼出了培训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构建了一套全新、实用、高效的培训业务关键点管理体系。涉及事项包括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计划管理、培训课程研发、培训运营管理、培训外包管理、培训督导管理、培训效果转化、培训费用管理等内容,为企业全面控制培训管理关键点、加强培训管控工作提供了“拿来即用”或“稍改即用”的指导性手段。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培训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人力资源研究人员、管理咨询人士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作者:李存斌 等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摘 要:笔者构思的企业培训系统是将培训后的销售业绩直接与培训过程相结合,通过对培训全过程监控分析以及后续的销售绩效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来改善大连万科雨林培训体系的模型及流程。而这些思路的实现正是基于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本论文设计大连万科培训系统从全过程和结果跟踪两个层面监控和分析万科雨林培训行动的效果,从长时间跟踪培训效果来指导企业培训和改进企业培训方式。
关键词 :信息化;员工培训;跟踪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185-04
引言:大数据趋势
目前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应用阶段,即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通过百度搜索数据预判黄金周的旅游需求总量,阿里巴巴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网购大数据判断当下的流行产品,微博,微信可以通过大数据判断社会时事热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趋向。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战术与战略判断的依据,企业不懂得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商业的运营模式势必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那么大数据时代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培训系统中,这尚是一个较新的思路和模式。
万科作为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跑企业,一直将步伐迈在行业前端。从精装修到工业化,到了2014年万科集团总裁郁亮频频到访小米、腾讯、阿里等企业学习互联网的大数据精神,而一本《大数据时代》也在整个万科集团内部开始流行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万科也在用大数据思维来思考整个企业的运营与运作。本文将以大连万科雨林培训为例进行剖析,设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培训系统的优化和改进。
1.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现状剖析
1.1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简介
雨林培训是万科集团营销系统的一个专项培训,旨在通过营销精英的经验分享等方式打造高品质的专业营销培训平台。
大连万科雨林培训的理念是“用经历定义成长”,主要针对的是公司为大连万科服务的员工,因此整个培训包含了两个层面,一个是通过万科营销系统和万科其他职能端口优秀人才的经验式教学来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员工的万科化和专业化;另一个层面则是通过脱产的全封闭培训,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使得培训成为员工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素质,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最终让培训和学习成为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工作意识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雨林培训现状调查
1.2.1问卷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建立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涉及了2014年全部参与到雨林培训的公司在职员工,共计50名(另外10名离职或休假),调查内容涉及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后跟踪等多方面问题,问卷全部收回,有效数47份,有效率94%。
本次被调查的员工涉及置业顾问、营销策划以及后台管理三大基层岗位。此外笔者在文中选取了较有说服力的一些问题与统计数据,为后文分析培训状况提供数据支持。其中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公司对于雨林培训是比较重视的,也由此从侧面反映出来,员工对于雨林培训的心态是比较积极的。
在调查中涉及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时,被调查对象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有60%的受访对象认为,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另有接近43%的受访者认为,培训内容不够深化,浮于表层,应该进一步深化培训专业度。可见,这两方面是雨林培训中出现的较大的问题。
针对培训形式单一这个问题,更多的受访者希望有多元化的培训课程形式,案例分析、影像教学等都是比较受到学员欢迎的培训形式。因此在培训设计中,培训的组织者应该将这一调查结果纳入以后的培训设计的考量范围。
1.2.2访谈调查
笔者根据在调查问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列举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话题,对雨林培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进行了实际的访谈。其中培训组织者2名,培训参与者中,笔者挑选了三个不同的营销项目中的营销策划、置业顾问和后台管理三大岗位共计9人。通过对于这11人的访谈,再结合问卷调查,笔者梳理出了当前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的存在的几个问题。
1.3雨林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大连万科营销系统的雨林培训有着多年的经验,而且组织者每一期都会精心的准备和组织,但是笔者在调查和统计中,仍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分析,希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得雨林培训不断优化完善。
1.3.1培训经费不足
在培训中,因为一些经费的问题,我们发现培训过程缺乏一些必备的教材与教学资料,培训过程主要以讲师讲,学员记的模式,培训内容记住多少,消化多少只能以依靠课堂上的吸收消化程度。雨林培训培训模式主要是以授课为主,但是我们都知道授课是一种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而且每期只有几天的封闭式培训,因此学员们通过授课这种方式能够学习到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而要想使得雨林培训可以达到一种长久有效的作用,就必须依靠学员们自己在课后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而在员工的自我学习过程中,辅助的学习就必不可少,而目前雨林培训因为经费的问题还无法满足每个参与培训的员工都能有充足的培训资料。
1.3.2培训内容较浅
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主要是针对公司中为万科服务半年以内的新员工以及各营销项目申请的特殊的培训需求。而培训的宗旨是“用经历定义成长”,实际上就是通过万科各系统以及合作方优秀的员工的经验来指导培训,但与此同时因为培训时间以及讲师不是专职讲师精力有限的问题,会使得培训内容过多的流于表面,很难就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 使得被培训的员工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就使得员工在在未来的工作中很难把培训内容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1.3.3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笔者发现很多学员反馈对于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的形式有一些意见。本文在前面提到过,培训形式主要是以授课为主,辅之以一些团队素质拓展。因此可能导致一些学员会出现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参与度不高、开小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使得培训的效果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单一的机械式授课,会对培训结果产生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企业人力资源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新形势下的培训方式,比如头脑风暴培训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培训法以及利用互联网名师课程授课方式等,这些培训方法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突破,而且也是更加科学的培训形式,这些新的培训模式不仅仅会极大程度的提高被培训者的参与度和兴趣,还会使得被培训者因为注意力的集中而记住更多的培训内容,而大连万科雨林培训还缺乏这些多元的培训模式。
1.3.4培训后期跟进不到位
培训结束之后,大连万科营销管理对于培训效果的后期跟进力度较小,被培训者参与培训后是否在工作中有了能力的提高、精力投入的增加、工作方式的优化等培训结果没有系统的统计与跟踪,往往只是项目销售经理的一个电话反馈就完成所谓的后期效果评估。因此对后期的培训优化缺乏导向作用。
1.3.5雨林培训问题成因分析
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虽然在业内有着极高美誉度的培训品牌,但是确实存在着笔者在上面说到的一些问题。追本溯源,笔者与大连万科培训的组织者进行了一些访谈,并亲自加入到了雨林培训的组织工作,并参与了全程的培训得到了一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归纳为管理层重视程度有限,培训模式僵硬,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可以依托于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方式得到优化和改进。
2.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方案的设计
2.1雨林培训改进设计整体构思
按照大连万科营销系统的人员素质要求、业务流程规范、运营管理体系等,再根据各个营销项目的具体要求,本文以营销策划、置业顾问、后台管理三大基础为例,运营组培训岗位的具体负责人员如何规划好每期培训的内容,做好培训需求等内容设计一下思路和方案。以下是雨林培训改进设计总体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原则。
(3)因材施教的原则。
(4)适度激励原则。
这一切都将以信息技术跟踪大连万科系统的培训过程和效果来实现其总体原则。
2.2培训需求分析
为了提高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性,本文引入了胜任力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
3.2.1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般的员工培训,很少结合胜任力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而是根据员工的所在岗位进行岗位需求分析,结合岗位特点、能力要求来进行培训设计。但是胜任力模型构建之后,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则是根据二八法则,将绩效优秀的员工与绩效一般的员工进行对比,分析他们之间工作素质、性格等胜任力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培训设计。通过胜任力模型分析,可以灵活的结合实际的情况,切实的得出当前培训的实际需求,更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在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一般步骤是,确认绩效评估标准根据标准划分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将两者进行对比找出二者工作的关键差异总结出岗位胜任力要求进行验证。
因为大连万科营销系统的雨林培训是针对公司一线业务员工的,因此主要是专业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如下表:
2.2.2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
当前大连万科营销系统有八个在售项目,其中七个分管的营销中心,因此公司员工数量庞大。要快速有效的完成培训需求的分析,就要根据每个营销项目为调查单位,总结出不同岗位员工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通过建立培训专项数据库构建胜任力模型,并评价培训效果。
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服务于各个营销中心的公司员工,因此,胜任力模型的调查统计也主要针对基层员工的状况。
3.雨林培训的改进与实施建议
3.1培训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培训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两大工作要做,一是要确保培训能有效地进行;二是及时调整和纠正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这两大工作可以顺利进行,要做如下的具体工作:
(1)重视培训纪律:大连万科营销系统雨林培训作为业内具有极高知名度的专项培训已经有较为规范的培训纪律,而培训的组织者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将这些培训纪律有效的贯彻下去,如:学员签到制度、手机寄存制度、讲师评价制度等等,将这些表现有效的体现在红黑榜上并且直接与最后的培训成绩相挂钩才能充分引起学员的重视。同时将这些学员培训过程状况输入到万科培训系统的雨林培训数据库中,以备以后跟踪调查。
(2)提高公司领导重视程度:毕竟雨林培训的对象是公司的营销人员,因此提高公司领导的重视,更加能够使得学员全身心参与到培训的全过程。因而在培训时,应该安排公司的领导进行定期视察,让他们了解自己公司的员工在培训时的具体表现;其次培训成绩除了以各营销项目进行排名外,还应该按照公司的排名进行,并将成绩反馈给公司的分管领导。及时将领导参与情况反映到万科内部互联网上。
(3)及时调整培训误差:培训进行时,除了按照原来计划按部就班实施之外,还要注意其中的控制与调整,及时的从工作人员以及学员的反应来分析目前培训的效果。然后比照之前计划制定时的预想效果,总结二者差异找出原因,判断是否能够做出及时调整,若可以就及时对原来的培训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如果不能则作为下一次培训的优化依据。
3.2雨林培训的系统化建设:搭建培训信息化平台
笔者建议雨林培训利用大数据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并搭建信息化平台。
3.2.1雨林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结束并不意味者培训的组织人员就结束了全部工作,在训后需要统计和整理培训期间的有效数据和信息,为培训的评估和优化提供依据。需要做如下的具体工作:
(1)奖惩数据统计:将学员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奖惩、考试成绩等一些列的评分综合统计,并将数据统一反馈给各分管领导。
(2)总结与归档:梳理培训期间的各个环节的情况,并且抽查被培训的学员,做一对一的调查,整理这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下一次的雨林培训做好优化铺垫工作。最后,将本次培训的相关材料进行归档保存,为日后提供借鉴,所有的这些都将用雨林培训的专项数据库进行收集和整理。
培训效果评估作为培训最后的工作,对整个培训的价值估计以及日后培训方案的优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之前大连万科雨林培训缺乏一套完善的培训评价体系,因此笔者在此引入了柯氏四级培训评估体系。
四个层级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一个层级对于员工都有着不同的期望,在反应评估中,培训方希望被培训者可以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去,主动学习。在第二个层级学习评估则是期望被培训者能够在理论上吸收消化培训内容,并且可以举一反三,理解培训内容以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去。第三个层级则是期望被培训者,能够将培训内容融会贯通,在培训后的日常工作中也可以在遇到实际困难时联想到培训内容,并以之解决问题。最后一个层级成果评估,则是用客观的绩效评估本次培训是否达到了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否真正起到了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
柯氏四级评估体系见下表:
3.2.2搭建雨林培训独立的信息化平台
2014年万科集团搭建了新的培训开发系统,即“培训V2.0”,各个地方一线公司可以通过该系统向所有员工预告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员工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预约和评价想要参与的培训课程。整个万科集团已经初步实现人力资源培训的信息化管理。
2014年年初,大连万科营销管理部寻求新的合作模式,与互联网公司积极合作,搭建了“万科三好住宅”、“大连万科微管理”等一系列的微信公共平台,实现了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业务处理多种功能。因此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将培训体系信息化并对被培训人员的销售绩效和培训体系进行信息跟踪和反馈。
但目前,雨林培训并未纳入到“培训V2.0”和微信管理平台之中,培训的反馈以及培训内容的保存仍然处于传统模式,不利于建立长期培训效果的跟踪信息收集体系。因此就必须搭建雨林培训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得学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及时评价培训内容与反馈培训效果。并且可以长效的保存这些信息,日后积累成为大连万科雨林培训的大数据库,为培训的优化和效果提供更多借鉴的依据。
另外通过对培训体系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可以将培训资料利用培训内网传送给学员,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得到了相应的资料,同时也避免培训费用上升的状况。
对于学员反映的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深度不够等问题,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要求学生上互联网相关名师课程、网上资料下载,搭建微信圈互相学习,经验分享等方式增加学习内容和交流沟通方式。当然对于一部分优秀员工应有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如更多专业花的系统教育和知识储备。
结论:在信息化条件下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更新发展着,笔者在本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一系列实施方案来确保培训制定的方案更加有效科学。同时,在改进设计方案过程中,笔者引入了柯氏四级管理培训评估体系,作为搭建雨林培训评估阶段的评估工具。紧跟时代潮流并且结合万科当下的战略,将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到雨林培训中去,确保实施与评估能够更加便捷和有效科学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编著:企业员工考核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 戴良铁伍爱编著[M].人力资源管理学,1995.
[4] 蒙德·A诺伊等编著,刘听译:人力资源管理一赢得竞争优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编:组织行为与人事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6] 徐颂陶著:中国人才展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7] 费迪南佛尼斯著,丁惠民游锈雯译:提高员工业绩的教导对谈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 果红忠,万科发展战略简析[C].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9] 董秋彤.解密万科成长之谜[N].中国企业报,2002.
[10] 陈一飞.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房地产企业战略变革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 丁成章.工业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2] 范业铭.论BUZZSAW信息门户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08,(7):79-82.
[13] 梁建军.浅议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08,(4):185.
关键词: 消防;搜救犬;训练
Key words: fire service;rescue dogs;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74-01
0 引言
近年来泥石流、地震、洪水等地质灾害频发,在房屋倒塌等救灾事故现场,消防搜救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公众的一致认可。公安部消防局于2010年7月下发通知,以云南昆明和山东东营消防搜救犬中队为核心组建全国消防搜救犬的培训基地,统一指导全国消防搜救犬的培训工作。本文就消防搜救犬的训练和教学工作,浅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开展消防犬搜救的训练和教学工作时,要从消防部队面临的实战特点出发
在全国范围内,仅有几支成立较早的总队拥有较好的训练设备及条件,基本掌握消防犬的繁殖、训练、教学等技术,此外每支队伍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以昆明的消防搜救支队为例,地震、山地追踪和泥石流是他们日常教学训练中最常见的科目,在搜救雪地以及平原地区时其能力相对较弱。而对于北方的搜救队伍,他们又注重消防犬在废墟雪地以及平原地区的追踪能力。由于各地区的地质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省都需要根据本省的救援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以及训练模式,在基地化建设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结和消防队伍的特点:开设科目真对科目进行教学和训练。如:把消防搜救犬分为:消防刑侦犬和消防救援犬。刑侦犬主要任务承担时火灾现场的取证,协助火调人员的调查。搜救犬主要承担完成现场搜救工作。我们的教学工作和训练工作建立在科目基础上(科目的设置应该建立在现场救援工作方面)。因此培训基地也需要因地制宜的设置相应的科目,有侧重点的开展教学培训工作。
2 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教学方案和训练模式
2.1 教学模式和训练模式和救援工作的统一 将实战演练和灾害现场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对突发事件设定紧急预案,有计划的进行全天候的训练以增强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训练过程中适当加入未知“搜寻”训练,以检验搜救犬和训导员配合的默契程度。此外为了增强搜救犬对各类灾害的适应能力,在发生较大火灾或灾害事故时,要求搜救犬必须到达现场,以此来强化搜救犬对事故现场的适应能力。
2.2 向训练目的服务 教学应根据各类灾害的特点,模拟建筑废墟、厂矿企业、商场、居民区等环境,进行搜救训练,不仅锻炼了搜救犬对各种环境的适应程度,检验使用技能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地环境下提高训导员的安全意识、用犬意识,完善实际救灾能力,提高实战素养。
3 努力提高消防搜救犬的教学与训练水平
3.1 强化教学水平 增强训导员的教育,树立严格的要求。教学分为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实战能力训练。实战能力训练,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质环境,有针对性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科目,以便回原单位依旧能延续训练;基础能力培养,规范培养训导员对基本训练方法认识,掌握搜救犬训养的要点。搜救犬的专业培训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主要分为一人训一犬,教员小班教学、技术骨干专门辅导三类。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充分结合现场和实际操作。把研究所的教学以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员的讲授过程中,对训练环境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采用回放实际训练视频资料的方法,记录训导员对整个训练过程的了解和把握。通过直观的教学,增强了学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敢于因材施教、制定有创造性的培养计划,为每位训导员制定适合的学习形式,为不同的受训导员制定有利于发挥其能力的训练方案。
3.2 科学完善训练手段 第一,要加强服从性科目的训练。消防搜救犬的训练要从犬的信任度和依赖性两方面入手,固定的生活安排显得尤为重要,每日按时打扫犬舍、出操、整理搜救犬的卫生,培养犬与训导员之间的默契程度。随后,采用障碍训练和一些基础科目的培训加强搜救犬的服从性,直至搜救犬能服从训导员口令。第二,搜救犬使用科目培养。衔取物品、嗅觉鉴别、嗅闻嗅源这些基础的技术是搜救犬队伍开展训练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此外增强其火灾现场的分辨能力,犬示警能力,以及追踪气体的能力,反馈训导员手势和口令的能力,初步具备对地震、建筑倒塌、火灾等不同灾害现场搜寻火场物证和搜救被困人员的能力。
3.3 完善教学及训练机制 消防搜救犬作为消防部队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完善其编制问题,配备专业的训导员和管理干部辅助培训工作,聘请专业的教学团队授课,设立规范化的教学课程。保障生活和训练经费的投入,才能保障搜救消防犬队伍的训练质量,充分发挥其再灾害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应的岗位津贴,资格评定,业务骨干保留等全面合理的保障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制度和标准。
3.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引进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织开展正规的教学工作。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能力,提升基地的总体教学水平。为日常训练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队员的知识储备,提升训练效果。
4 结论
搜救犬的基地化建设将极大的推动国内消防搜救工作的发展,提高消防部队解决突发灾害的能力,文中各项合理化建议是通过日常工作训练中的经验总结的来,目的是为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为搜救犬基地化建设方面的理论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一)加强我省制造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用合作
2009年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见中央对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视程度。目前省内高校和企业单位的合作不畅导致了很显著的问题。省内院校缺乏在企业设计实践的环境,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而学生因缺少设计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而产生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单靠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用合作。须借助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力量,让高校和企业共同协作,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去学习实践,同时也让企业的相关设计和管理人员将设计的新理念带入高校课堂。保证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搭建我省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国际间交流合作平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出,国内部分院校设计专业开始不断加强与国外院校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提升专业自身国际化水平。一些院校设计专业越来越频繁地与国外高水平设计院校、公司,展开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如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与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媒体实验室举办互动workshop;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米兰理工Lndaco系举办合作课程CHITA08;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联合艺术学院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举办国际合作课程;中央美术学院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合作课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与MO-TO设立交互设计工作坊;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和MOTO成功合办工作坊等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目前省内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必须通过加强与国外一流设计院校及知名公司间的交流合作来提高我省工业设计教育国际化程度、争强国际影响力;需要积极邀请国外高水平设计院校及知名设计公司与省内具备国际交流合作条件的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我省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省内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习国外先进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国外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成功经验,使省内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与国际先进工业设计教育水平接轨,从而尽快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型工业设计人才;还有利于我省现有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与国外优秀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开拓现有专业教师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与教学能力,从而增强现有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升专业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三)院校应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我省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的创新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这需要省内院校转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观念,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及工业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和优化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现阶段我省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应尽快建立具有地域特色与院校自身特色相结合的国际化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省内各院校要先解决专业教学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问题,在确保能够满足授课教师和专业学生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海外交流合作,吸引国外高水平教师及学生来校工作和学习,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及设计师来校执教或定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讲座等活动,优化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当前形势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日益专门化、数量日益增多化、知识日益密集化,自主选择程度越来越高的特点。2010年11月,由广东省与香港政府共建的,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和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南海基地正式挂牌。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是国内首家与国际全方位接轨的专业化高端综合性设计培训基地。学院结合我国产业优势,确立了工业设计职业研发、培训认证、创意实验、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展览交流六大功能。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的建立和工业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评定标准的确定,标志着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培训以向国际化、标准化趋势发展。职业资格评定标准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制定了详细的规格要求,给我省工业设计院校在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参考。
设计教育应该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规格要求,其总体发展定位要向“高层次、多元化、有特色”发展。因此,我省各院校专业应根据专业自身资源、学科、师资、特色等优势,来确立专业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并按照高水平工业设计人才认证标准来,加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国际视野与前瞻性培养,以设计教育培养专业化,推动我省工业设计人才向职业化、国际化、国际通用型发展。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专业自身现实状况的,具有黑龙江省地域特色的国际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卓越工业设计人才设计师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对于设计师来说,必须要具有对全社会负责、对全人类负责、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负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使社会、人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据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将只占那时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一。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新技术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设计师经常要面对许多新需求和新课题。当前我省的政府部门及工业设计院校应加大对学生创业资金投入并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自主创业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我省各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应按照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并针对本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现实状况为处在不同年级的、对就业指导有不同需求的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及就业培训,将就业指导培训真正做到实处,不走形式、不走过场,让学生真正能够从中受益。从而,改善我省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增强我省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3.加强工业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高等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决定性要素之一。加强我省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鼓励专业教师自主参加国内外相关培训,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实现我省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增强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国际竞争力。其次,加大国内外优秀专业教师引进力度,转变和优化现有专业教师知识结构。通过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激励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调动专业教师学术研究积极性,促使我省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成为富有国际学术研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教育专家、学者。最后,实行适合我省现实状况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绩效方式,提高专业教师收入及相关待遇,保证专业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管理,并实行专业教师能力评估与问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