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7: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做好工程设计各个阶段的项目预算管理工作,能有效控制工程各阶段的成本,进而提高工程投资建设效益。因此,工程设计企业还应加强对预算管理问题的认识,并寻求对策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工程项目在整体投资的范围内得到控制,使工程设计企业利益最大化,进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一、工程设计企业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预算管理的理念
在工程设计方面,只有加强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预算管理,才能使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程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工程在投资限额内获得最多的效益。但就目前来看,工程设计企业在项目预算管理方面较为被动,缺乏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以至于企业并未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即使已设立预算部门,项目预算的开展也很不完善。就现阶段而言,该类企业都是安排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开展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但实际上,预算管理工作并非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需要获得多个部门的支持,才能帮助预算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工程项目的工程进度、人力资源、人力配置、资金等情况。从现有工作情况来看,工程设计企业各部门员工并未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无法较好的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项目预算管理工作,进而阻碍企业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2.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工程设计项目开始阶段,企业就应完成预算编制,从而结合预算编制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按照相关规定,企业需要结合工程预算指标和地方预算定额与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政策等,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并结合施工分包、设备材料采购价格调整费用,从而使工程建设在业主投资范围内,增大工程设计企业的利润空间。但就目前来看,工程设计企业对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有些是空白,有些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实际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处于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预算编制未能实现对预算指标的合理使用。此外,不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不仅使企业未能科学开展事前工作,也影响了项目预算的事中控制效果,从而导致预算管理人员未能较好的掌握预算实施情况。因此,也削弱了企业预算管理能力。
3.整体预算管控能力弱
对于工程设计企业来讲,还应实行统一的预算管理,以加强工程项目的整体把控。但就现阶段而言,工程设计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整体预算管控能力的问题,片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则将导致企业将人力和物力集中在某一流程或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中,造成各环节和各部门在进行预算控制衔接时出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引发技术风险,还会导致企业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继而导致企业预算管理失控。从现有情况来看,工程设计企业大多重视预算编制环节,忽视预算执行和控制环节。在该种管理模式下,企业难以通过预算管理加强对整个经营活动的全局把控,容易出现某个项目工作超出预算的情况,进而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预算失真的问题。
4.预算管理制度未落实
目前,很多工程项目都是边施工边设计,工程的开始与设计工作同步开展,并且有些设计人员一人多项目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与此同时,部分工程项目的整体周期较长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工成本不能够准确计算,项目预算的编制严重滞后,也就无法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履行预算开支审批手续也就浮于形式。由于企业原本的预算规定和细则的落实效果较差,企业也就不得不承担较大的内部控制风险,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工程设计企业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1.加强员工宣传教育
针对工程设计企业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还要通过加强员工宣传教育推动工作的开展。首先,企业领导先要认识到项目预算管理对工程项目控制的重要性,由专职部门负责开展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在领导的影响下,企业员工也能更重视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并积极参与到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中。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宣传教育引导,以确保各部门能够认识到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预算管理部门开展项目预算管理工作。此外,通过宣传教育,也能使各部门相互协调,从而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控制工作的衔接,进而为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健全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针对企业缺少健全的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的情况,企业还应完善项目预算管理机制,从而完善有关工作。一方面,企业要从制度管理上高度确立预算管理部门的位置,并固化和细分每项预算工作,进而使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以免因制度模糊引发管理风险。另外,还应完善预算编制管理规定的制定,从而对项目预算管理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在项目预算审查方面,还应完成审查程序、审查内容等内容的规定,以确保项目预算管理工作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而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则能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并有序开展常规性的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继而提高企业的项目预算管理水平。
3.开展全局管理工作
作为完整的体系,开展项目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工程设计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所以,企业管理者还应从战略高度看待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以便从全局的角度开展有关工作,进而形成企业独有的预算管理体系。因此,在制定项目预算管理目标时,还应从全局角度实施工作,实现目标长远化。而通过坚持长远化规划原则开展每个环节的预算管理工作,则能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继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工程设计企业还要开展项目预算全局管理工作,利用已有数据完成不同工程方案的比较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工程项目控制意见,继而使工程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4.全面落实项目预算管理
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制度,还应确保制度能够得到全面落实。首先,工程设计企业应落实项目预算管理责任,使项目预算工作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每个员工身上,从而使各部门和所有员工能够积极按照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开展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以免各项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其次,企业需要加强监督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即定期检查各部门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而有效控制工程项目费用。最后,企业还要加强项目预算管理考核,即将项目预算管理当成是各部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项目预算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较好的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针对落实情况较差的部门,则要采取一定的惩处措施,进而为全面落实项目预算管理制度提供保障。
三、结语
目前,工程设计企业在项目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以至于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还应加强员工预算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完善自身预算管理制度,并通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和落实各项预算管理制度获得较好的预算管理效果,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孙荔 单位: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郭军海.工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以及强化管理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36).
引言:管线暗敷设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备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基于这一点,将分几个方面对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加以讨论。
1 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在《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多次提到在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1.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等大量运用,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
出于防水抗裂考虑,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配筋较密,连接点较多,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的:“在雷电流流过的路径上,有一些并联的绑扎点时,就会是安全的”。该条文说明同时指出:“利用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破坏”。这对屋面结构损害不大,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安全。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金属架、广告牌、旗杆、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碍灯等,除了其尺寸应符合GB50057-94第4.4.1条及4.1.2条规定外,由于上述金属物通常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础上,故需通过可靠的电气连接使其形成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按GB50057-94第3.3.2条规定应安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
1.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准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均属于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1.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
2 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2.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1)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第6.2.14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条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自重轻,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1)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mm,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难以密实,可与结构专业商量采取40~50mm板缝,在板缝中附加一根?准12钢筋加以解决。
(2)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气管线在现浇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但应注意不宜将管线在现浇板内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同时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第5.1.9条中指出: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管最大外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这是由于现浇板的板厚一般为80~150mm,管线对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较大,而且通长的管线会在混凝土板内造成薄弱带,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混凝土板开裂,或留下工程隐患。
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创建于1958年,属国有大型综合施工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机电安装、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的施工,在全国各地有20多家分支机构,公司组织架构自下而上由项目部、分公司、总公司构成。从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项目薪酬设置情况看,对职位和级别的高低比较重视,而对技术要素、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且较难兑现。对普通员工,尤其是项目经营者和核心骨干的长期激励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方法,没有建立利益共享的机制,很难使员工为企业长远利益着想。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薪酬缺乏竞争性
薪酬是企业对它的员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知识、技能、经验和创造的相应回报。薪酬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从内部公平性来看,薪酬结构的设置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薪酬模式,基本上还是岗位技能工资制度。项目经营者的薪酬与项目普通职工的平均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国内其它同行标准(一般在3倍左右,而国内其它同行一般在5倍左右)。核心员工、关键员工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较小(基本没什么差距),激励作用很小。项目作业的工作场所一般都在离城镇较远的地方,工期紧,经常存在节假日加班情况。由于生活环境条件差,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等原因,使得职工的相对可支配收入显得更少。
2、没有充分考虑项目环境的差别,对项目完成前后的薪酬衔接考虑不充分
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大特点就是工作环境差别大(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项目本身)。有的项目在城镇,无论物业生活条件或者精神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较好,有的项目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利,甚至不通水,不通电,条件极其不好。所以劳动环境差别相当大。另外,对项目本身来说,项目工程量有大有小,工期有长有短,对项目作业者,尤其是经营者来说,完成一个项目所付出的努力是很不同的。
施工项目一般在开工的前后期工作任务小,而在中期工作任务大。所以项目薪酬的设置应考虑工作本身的阶段性特点。固有的薪酬结构对项目完成前后的薪酬衔接考虑不充分,一旦薪酬标准定下,从项目开始到结束都是这一个标准,降低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3、部分岗位工资水平与市场价位脱节
目前该公司项目薪酬结构在工资水平方面,表现出“一高一低”的现象:即低级职位是领先型。一般职位的员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中高级职位是落后型。关键、重要职位员工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如图1所示(人民币元/月)
4、项目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起不到激励作用
项目经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项目经理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决策能力的大小、约束和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将直接决定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及成本的大小、好坏,甚至影响到整个企业的信誉和效益。不能把经营者等同于一般的员工或管理者。
按照薪酬理论责权对等的原则,应对项目经理实行有别于其他人员的薪酬制度,体现出薪酬的激励性。但我们从前面企业对项目的薪酬分配方案中可以看出,项目经理的薪酬设计并没有完全与项目经理的贡献大小和所应承担的风险对应,这主要体现在项目经理的年薪总额太低,只有普通员工的2.5—3.5倍,显然与项目经理的贡献不成比例。虽然,公司对项目经理的工资设置依据了项目的大小来制定标准,但是工资标准制定的来源是在控制工资总量的前提下,这只是体现出了一种控制功能而非激励功能.
5分配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收入差距过小,不能完全反映个人能力
岗薪工资制的分配方式重点突出岗位劳动要素的作用,而在对项目人员不同性质岗位的薪酬设置时,对于操作岗、管理岗、专业人员采取了基本统一的薪酬设计模式。结构基本相同,形式单一。公司的工资曲线是趋于平滑的,关键岗位和普通岗位、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于工作本身的差异。它是引起关键劳动岗位、优秀员工不满和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6.薪酬设计及运作中缺乏沟通.导致结果公平与程序性公平问题并存
公司对项目薪酬制度的制定或薪酬制度的改革措施主要依据其上级的薪酬分配政策,除效益工资外,项目部自主制定的权限相当有限,大多数只是被动执行而已。而对于效益工资的分配政策的出台更多的是单位领导和薪酬管理部门的事,而普通员工包括基层管理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方案,没有发言权,也不能对薪酬政策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造成了基层员工对于企业薪酬制度的不了解、不理解。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薪酬制度作为整个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环,它既是企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企业其它制度的影响。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就该公司来说,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公司同其他许多企业一样,虽然在理论上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不真正重视。在薪酬设计方面,更多的是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设置理念,既把薪酬简单的看成一种劳动所得和保障因素,没有意识到薪酬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尤其是没有把企业的重要人才,如一线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当作资本来看待。具体体现在薪酬的设计存在着“平衡”的思想,各个岗位薪酬设置的高低也缺乏真正的论证,更没有职工的参与。
许多员工,尤其是对企业薪酬分配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员对薪酬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按劳取酬,不能够理解和接受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能根据实际作用的大小提高到合理的水平,这给薪酬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有些很好的方案制定了也不能很好实施。这样的结果使一些贡献比较大的员工、核心员工失去了积极性。
另外,该公司的薪酬管理整体上仍然是“粗放”管理,已经不适合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引进一些现代薪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3、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薪酬分配体系.
一个工程项目一般需设各种岗位十多个,每个岗位的劳动强度,复杂性及责任大小各有不同,而该企业对这些项目普通员工岗位的工资界定只是泛泛的一个标准,比如高于70元/天等等,而没有真正的对这些不同的岗位进行评估而作出比较切合实际,且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工资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劳动强度大,责任重的岗位无人问津,而一些简单的工作岗位却人满为患。
当然,要对这些岗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并且用于实践是有很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才能使薪酬制度逐渐趋于合理。
4、忽视项目本身的环境差别对薪酬的影响
目前,设计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设计的理念还不够普及,设计创新还只是发达地区、某些产业的盛宴,设计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很有必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另外,随着设计师对设计信息查询及资源分享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企业寻求设计资源的主观意愿越来越强烈,满足广大设计师及企业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就显得很有必要。工业设计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设计资源的完备性和共享性及其实现。对工业设计有关的信息资源统一协调管理,通过构架包含设计资料库等在内的工业设计信息资源系统及其设计交互平台,以形成设计者之间、产品研发及设计上下游关系、各相关企业间信息集成和数据重用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工业设计专家数据库、评价与决策系统等。为此,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旨在整合相关设计资源,形成工业设计的资源共享,搭建设计创新与产业的对接桥梁,打通设计创新作品向商品的转化通道,让设计和市场需求更紧密结合,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于2000年,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国内各种有关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和论文日益增多,在中国知网上以“移动互联网”进行主题检索,可以看到,共有各种论文6000余篇。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沿以下三个主要的方向前进:①移动互联网的概述性研究,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方面;②关于移动互联网具体业务应用的研究;③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如网络构架、编程、数据安全传输等等的研究。国外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具有以下五个详细分支:①对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对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研究;③对移动中间件的研究;④对移动用户终端的研究;⑤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案例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应属于第五方面,即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研究范围,但不应仅限于这一范畴。可能涉及的还会有移动终端的设计研究、移动终端的交互设计研究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服务模式等内容。在资源共享库建设方面,国内高校以及政府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及推广,如浙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江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北京林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广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等。工业设计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如设计资源协作网(DRC)。这些共享平台主要是基于互联网web组建的,在移动端方面如手机APP的研究与推广则相对缺乏,应此本数据库的研发具有开创性。
3研究内容
通过整合各方设计资源,对工业设计相关服务平台、企业、高校的快速成型设备、基础研究成果等资源共享库进行构建。该项目采用智能移动终端通用的APP技术,把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打造成一个体验感及便捷性很强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将社会资源最大化地对设计者开放。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APP系统的主要研发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3.1APP系统模块构建
该系统主要收集和广东省为主的知名设计高校、企业、设计公司及相关研究院所的设计资源信息,包括各类CMF(色彩、材料、工艺)研究中心、用户体验研究中心、3D打印及快速成型设备、书籍及数字课件、三维测量仪等,不仅提高这些装备设施的使用率,也方便那些不具备工业设计基础研发资源的设计公司或企业的共享使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研发条件。为提高系统的互动性和传播性,还搭建了一个移动端分享平台,主要分享设计师的作品和设计经验。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3.2资源库
APP系统技术实现基于JAVA或PHP开发后台服务器搭建数据库,实现管理员登陆后台编辑相关数据。运用Object-C、JAVA分别开发对应的iOS、Android客户端,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的地图展示、定位导航等功能。当用户打开iOS/Android客户端时根据不同指令请求,自动解析调用后台数据的坐标地址直观展现在地图上。通过XMPP协议连接客户端与后台服务端,同时以支持复杂交互类型和多种展现形式的消息墙模块为基础开发话题、活动的界面和交互,实现客户端登录用户即时通讯。
4实施方案
4.1总体方案
根据工业设计相关从业人员的设计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和广东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技术与服务的创新需求,整合全省知名高校、设计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发挥产学研结合机制的优势,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在信息收集方式上,一方面可自行进行初始资料收集,然后依托相关设计平台资源如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佛山工业设计协会等,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包括把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机构等工业设计共性设计装备如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快速成型设备等进行收集整理,实现资源协作共享。另一方面则通过会员的自主信息共享,以设计师的设计经验分享以及原创设计作品展示为主,调动会员积极性,增加系统人气。资源共享库会根据用户需要,把设计公司、手板公司、设计书籍等信息进行实时推荐,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加大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推广工作,借力高校、设计公司、协会、联盟等外部资源以及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电视、杂志等手段进行立体式推广,从而提高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4.2技术路线
本项目将针对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进行调研,了解用户对工业设计行业的需求,确定本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基本功能;然后通过与专家、用户的沟通,确定元素的合理性,构建功能架构;经过多次讨论进行可用性评估后,进入系统开发阶段,包括完成资源共享库(APP)的开发及软件的设计开发;集成后交给用户进行试用,并对试用反馈的信息进行修正调试;最终通过系统验收,在设计行业内进行推广。具体技术路线示意图详见图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6-02
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初步调查表明: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知识不足、实践技能较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部分毕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对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上或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当下工业设计教改之背景支撑
1、武汉着力打造“设计之都”初见雏形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发展工业设计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起,武汉市提出了要“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目前,世界公认的“设计之都”评选有两种,一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评选授予;另一种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推选,每两年在全世界城市中选定一个。据了解,联合国批准设计之都必须符合7项指标:一是拥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设计业;二是拥有以设计和现代建筑为主要元素的文化景观;三是拥有设计学校和设计类的研究机构;四是拥有大批设计人员和设计团体;五是拥有各类专门的设计博览会、设计展等;六是提供适合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七是有以设计为动力的创意产业。这些指标我市目前基本上已具备,江南、江北的各类创意产业园区如“汉阳造”艺术区、“824”创意工厂、东创研发设计创意园、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等,正散发出江城汉派独特风味,武汉着力打造的中部“设计之都”已初见雏形。
2、我院试点学院改革如火如荼初见成效
2013年,湖北省共遴选支持16所高校开展试点学院改革,获批的试点学院都是现有基础较好、办学特色鲜明、改革思路清晰、社会合作紧密的学院,我院有幸成为首批16所试点学院之一。作为高校设立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试点学院的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和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学院领导结合学校的“135战略目标”,提出了我院试点学院的改革24字方针:“瞄准标杆、分类培养、校企协同、资源整合、开放引领、项目驱动”,并在此基础上正对各个专业和学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
目前,我院试点学院改革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改革着力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整合了学校优质资源,开创了试点学院自主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经验,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思路
我系在学院24字改革方正的引领下,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实际情况,理出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思路:1、在人才培养方面,践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结合的“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2、校企协同加大科研力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3、狠抓毕业设计(论文)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夯实基座强化实践教学体系;5、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6、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教改主要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加深基础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措施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我系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分层次培养人才:(1)高层设计管理、策划人员。是指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位等方面的设计管理人才,其中包括战略性的设计管理和功能性的设计管理。这类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占6.25%,需要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2)高级设计人员。是指对工业设计有了相当成熟的了解和认识,并成功地完成过各种类型的设计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类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占31.25%。(3)助理设计员(绘图员、二次设计人员)。是指具备并精通绘图操作、产品结构、人机工程及各种标准等综合知识,精通产品建模、生产、包装等环节。能独立完成产品结构造型输出、外观模型,产品结构草图等工作。适合于担任企业的制图员以及技术人员,这类工业设计人才占市场需求62.5%,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经初步企业培训,即可成为助理设计员。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建立导师工作室制度,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以导师的项目为核心,组建学生团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长,在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学习,有效学习。在导师的带领下,近年完成多个省部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学生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到企业就业、实习得到很高评价。
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以专业为中心,以学科课程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结构失衡。只有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在教学上形成“以设计为主线,以专题为目标”的动态模式。每个学期形成一个以基础课程群和工程技术课程群围绕一个设计专题构成的课程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重复内容。学生学完一个学期,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的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
(2)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和学分。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课程实践教学环,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组成相关知识的课程群,以突破课程壁垒和学科界限,对课内练习、设计项目进行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整合,系统重构了从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自主研学实践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2.集中实践教学环,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每学期的寒暑假为集中实践教学学期,把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不同的团队到企业实习。这种基于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研究、设计、实现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过程,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协同,拓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1)校企协同,资源整合,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教师组成理实一体化的教研团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以项目驱动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在一体化教学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杠杆作用,将成绩的考核与各个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改变重设计正稿不重设计开发过程的传统评分办法。
(2)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是检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2014年我系10级学生喜获全球三大工业设计大奖之一的IF概念设计奖。
(3)激励学生和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4、狠抓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
(1)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改革重点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2)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5、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一种“三赢”的选择。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可以节约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又便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并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增添新鲜“血液”;而学生通过实习,在直接熟悉和参与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丰富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择业、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毕业论文(设计)积累一手素材和资料;我系已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以及省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实习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6、健全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目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建立了对教师、学生双向改革教学评估体系,教考分离――由评价老师转向评价学生。这一改革,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与学之间形成竞争和评价机制,同时通过实施督导制,对于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管理工作、规划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规范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使理实一体化教学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总之,在科学合理的确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与分配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科研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对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教学走向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目前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探索中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 强,刘 洋,基于产学研平台的工业设计特色创新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2] 金芙蓉,罗守贵,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
[3] 杨国亮,突破传统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
[4] 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J],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5] 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名单的通知》(鄂教高函〔2013〕15号).
(上接第5页)研究创立的,妇女观作为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参照了前人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就在《神圣家族》中提到“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这是对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的解读,而这一说法是来源于 19 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思想成果,所以,妇女观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彭佩云,加强妇女理论研究,推动妇女发展[N]中国妇女,1999-12-7.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1]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2]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说:“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学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设计教育实力的增强,还必须使毕业生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应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保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设计教育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1]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2]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说:“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学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设计教育实力的增强,还必须使毕业生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应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保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设计教育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72-02
中国进入WT0后,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工业设计不仅被企业视为市场竞争的战术,更提升到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的高度。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社会和企业的关注的焦点。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据初步统计: 中国目前一共有上千所高校、中等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超过30万。工业设计也成了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八个专业之一。工业设计教育可以说是如火如茶、蓬勃发展。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每年30万专业人才竟有高达70%的人毕业后无法从事工业设计行业,剩余的人能符合企业高端需求的也寥寥无几。这样的局面使我们的教育需要辨证的看待与分析当前的局势,制定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
如何有效挖掘具有设计潜质的人才,既是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基础,也关系着每年数十万考生的前途。而能否有效陪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企业要求,具有设计、管理、服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关于现在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工业设计优秀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教育的滞后首当其冲成为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当谈到工业设计教育的滞后,大家往往把矛头指向教育方式的一成不变、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理念的陈旧、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等方面。然而,中国设计教育的缺陷, 在招生考试的源头上就存在。造成现在这种人才膨胀,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对工业设计教育畸形发展的现状难辞其就。笔者通过剖析我国现行工业设计招考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招生方式改革。
一、统一性招考的弊端
我国当前工业设计专业分为艺术类工业设计和理工类工业设计,这两类的招考模式各不相同。
(一)艺术类工业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招生方式与美术院校招生方式并无太大差异。主要体现在:
基本模式一致:绘画基础+文化课考试=专业学生。而绘画也是千遍一律的素描,色彩,选加速写或者设计,也就是说无论你考哪个学校, 那个专业,是设计还是纯艺术,都是以一样的方式来进行的。虽然这样确实为各个院校的招生工作省了不少事,但是把“设计”和“纯艺术”混为一谈, 完全没有考虑两者质的区别。
素描和色彩一般都是采用的人物或者水果静物写生或者默写等方式。每年考试的内容大同小异,只要考生在考前反复训练几个月就可以在考场里发挥自如,这样的方式不仅不适合人才的选拔,更让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及假想,更不用说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学“艺术”和学“设计”虽然都需要掌握一定的造型技能, 都需要对美有必要的判断能力, 但艺术创作的情感表达与设计创作的理性分析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业设计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纯艺术的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培养的绝不是艺术家和美工师,而是具有创新设计能力,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知识面丰富宽广,综合素质较高的能设计生活方式的设计师,所以美术院校原有的招生方式是不适于选拔工业设计人才的。
招生评分的模式,使得艺术类考生文化分数普遍偏低,更缺乏对理科类知识的了解。而工业设计需求的是综合知识全面的人才,因为基础不够,也为进入高校后学习力学、材料工艺学、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工科课程造成了困难。同时艺术类考生文化分数线较低,也为很多文化科考生另辟一条升学渠道。很多按文化课成绩没有希望考取大学的考生都把眼光瞄准了艺术考试,也不管有没有兴趣,考前突击几个月就去考试。一旦考取,即使花费比其他专业高出很多的学费也甘愿。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
工科类工业设计的招考方式与文化考生的考试方式一样。基本模式是:文化统考。工业设计专业的生源一般为通过高考的理科生。这种方式招收的学生虽然在逻辑思维能力、严谨性等方面比艺考生优秀,但在入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工业设计及相关知识,不知道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缺乏选择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人文素质的同步提升,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都较为单一,而且在进入高校之前很少有学生对美术进行培训,更不用说设计基础了,在对造型的领悟和色彩的体验把握上相对薄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训练。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的特性使得许多理科生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服从调剂进入了工科院校中“门槛”较低的工业设计专业,往往会带有抵触情绪,不利于以后的专业学习。
二、潜力创新人才的选拔方式
招生是潜力创新人才选拔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只有选拔出具有艺术潜质的学子,才能培养出能为社会牟福的人才,因此招考方式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美术类专业考试是我国古老的工艺美术留下的产物,他具有共性却缺乏个性,而工业设计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人才的选拔具有自身的特点:素质要求较全面且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陈旧的入学考试是无法达到选拔具有优质艺术潜力的人才的目的。笔者提出工业设计专业招生考试方式供探讨:
(一)调整考试科目及内容
艺术类工业设计招考方式,考试模式:专业科目+文化考试。专业科目=素描+设计色彩+笔试。
素描:主要是考查考生的造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素描的题目可以先规定考生以素描的形式画出一个物体,再根据此物进行创意,设计多个物体。比如:以素描的形式画一个靠背椅,再以线描的形式将此靠背椅变形成多个椅子。简而言之,即:一张椅子的多种表达方式;或者通过一个故事,让考生将在此故事中得到的启发用素描表达出来。设计色彩:考查考生自由创意的能力、对光感的把握以、对色彩感觉表达的能力以及对材质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设计色彩的的主题以当代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主,根据主题以色彩进行设计。笔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团队协作,艺术修养,管理,沟通,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考试,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仅仅用一次考试来判定考生多年来的学习成效,这种“独木桥”的方式给考生精神上巨大压力,很多原本很优秀的考生因为一时失误而与自己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为了避免这种高风险命运,给考生制定更加合理,公平的考试制度迫在眉睫。因此考试方式模式设立为:高考分数=文化统考(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70%)+整个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30%)。艺术考生的文化科目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在艺术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文化统考科目应增设与艺术相关的科目内容,注重考查艺术类考生知识和素质结构的全面性,避免“短腿”艺术人才的出现。由于艺术考生文化科目的抛档线较低,导致艺术考生长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理应提高文化分数线,注重文化科目的学习,同时参考在高中就读期间理科类考试的分数,择优录取。
工科类工业设计招生方式,考试模式:文化考试+专业测试。“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要求文化考试必须改革,具体实施方式如艺术考生一致:高考分数=文化统考(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70%)+整个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30%)。专业测试:色彩设计+论文。色彩设计:因为工科类考生不像艺术类考生进行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因此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色彩的审美和创新能力,无需看重作画技法。论文形式:考查考生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考查考生是否真正了解此专业,而不是盲目的仅仅是为了能上高校而选择工业设计专业。
工科类考生如果在入学后有意学习工业设计专业,也应该进行一定的专业测试,确保此考生是否适合学习此专业。
(二)特殊选拔
如果考生在工业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方面表现的特别优秀,即使文化成绩一般,高校皆应该优先录取。正如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它们不是要录取一群相同的学生,而是要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成一个优异的整体。”“从而使学生具有相互学习的最大可能”。因此高校更应该重视优秀特长生的个性发展。
(三)考前专业介绍
很多考生在报考专业前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为能踏入高校之门,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理想,甚至为了短暂的目标而自毁前程,因此在高考之前,老师应向学生初步讲解各类专业的要求,学习范围以及就业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
(四)将高校艺术学科招生“阳光工程”真正落实
高校的招生录取是采取由高校到各省现场招生录取的方式,特别是艺术类招生,由于是手工操作、涉及的环节多、耗时长、透明度差、组织机制欠缺、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容易导致暗箱操作、滋生不正之风。尤其是绘画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评卷教师很容易掺杂了个人风格与喜好,导致评分个性化.面对高考中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政府必须端正高校艺术类招生指导思想,加大招生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更合理的管理方法,改进组考环节,规范招生录取,切实体现“阳光高考”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
高校工业设计学科招生是关系到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及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面对工业设计招生工作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招收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也成为当前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只有在综合考虑国情、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工业设计招生制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确保旺盛的生命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引言
客观来说,大数据视角下的工业设计环境催生了新生产模式,它主要存在两点转变,第一就是工业设计的服务化转变,它确保单纯的产品设计逐渐向智能服务设计方向转变;第二就是从批量生产向大规模生产但个性化定制的人性化转变,它让工业设计不再刻板,赋予了它更多人性化的鲜明内涵,使得现代大数据工业设计创新效率更高、设计制造过程更加精细化。
1大数据视角下的工业设计应用价值分析
在现代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制造被赋予了互联网特征,它实现了“人―产品―社会―环境”四位一体有机联系体系。这一体系主要以服务为主导,其设计也更加关注消费者用户的实际体验及现实情感需求,能够为消费者用户提供更加贴心到位的“定制化服务”,并基于海量数据来形成“4V数据集合”(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则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路径,它所提供的基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为企业产品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
在大数据视角下,工业设计应用价值的体现点之一就是它不再强调追求因果关系,而开始关注相关关系,这一变化就告诉人们要从求问“是什么”而逐渐转变为求问“为什么”,摆脱小数据时代所存在的信息通道狭窄,信息传播需求小的尴尬窘境,走基于全量数据分析的相关关系路径,并正确预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而工业设计应用价值在该时代的体现点之二就在于提高消费者用户的情感体验,基于个性化来重新定位消费者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为产品赋予更多的感性价值。当然,在大数据视角下,工业设计的应用价值也从传统的“解决问题”升格为“注重体验”,基本进入了产品的情感设计阶段,希望以此来提升用户对于产品及其所提供服务的体验好感及满意度,使工业设计成为新时代的新关注焦点。所以说在新信息时代大数据视角下的工业设计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它不但满足了用户的更高需求,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有效价值。
2大数据视角下的工业设计新模式解读
在大数据视角下,工业设计应用也拥有了更多新模式,这些创新对用户进行了充分分析,并设计出符合于用户个性的新模式,下文将介绍两点。
2.1基于用户研究的工业设计新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人从原来的物理人逐渐转化为数据人,因为人的所有行为都被通过数据来记录并展示,包括人的行踪、习惯以及选择,所有数据都会被记录在互联网之上。为此,企业就必须洞察人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的变化,在了解和协调用户需求及企业生产二者关系的同时也希望从更加宏观、更加深入的层面来了解产品工业的设计创新,了解其创新对产品设计理念的有效提炼,最终建立围绕消费者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工业设计创新过程。
举例来说,当前产品在工业设计过程中都会基于用户及产品来设计定位,明确二者之间的强相关因子,比如用户的可支配收入、企业的总资产等等。这些因素对产品购买和消费者的影响相当之大,特别是其中所存在的个性化感性因素更是能够成为产品设计定位中的重要环节。当然,从理性角度讲,这一感性因素也是不可控因子之一,需要针对它来搜集科学有效的相关理论依据。以某企业的产品工业设计轨迹为背景,如果消费者用户对产品进行网络评价,那么该企业就等于通过网络获取了消费者用户的信息数据回馈,此时就要基于大数据来对消费者用户所构成的弱相关分子进行全面的汇总分类分析,反馈到设计师及生产者方面,对产品实施进一步的改进创新。同时,考虑到当前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传输能力,所以这些弱相关分子一起发挥影响作用时,其对产品的后续设计流程就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换言之,大数据视角下弱相关分子的汇集实际上就可以被视为是大数据价值的核心要素,它对指引工业设计创新非常有帮助。
总结来说,基于用户研究和大数据视角下的工业设计创新流程应该归结为以下步骤:
用户信息整理―大数据形成―工业设计―产品与用户关系确立基于上述流程就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设计典型工业产品,并为其设计技术流程开发新模型,如图1。
2.2基于使用反馈的工业设计新模式
当前在大数据视角下,产品工业设计一定要基于使用者智力支持,通过用户体验及产品检验反馈信息来检验产品设计成功与否。考虑到用户大部分属于非专业人士,所以他们对于产品的选择与评价都会根据使用过程整体感受、产品功能性、实用性、服务性等等浅层内容展开。所以说企业应该明确这一点,时刻做到对消费者反馈动态数据的有效挖掘和分析,并与消费者用户形成互动,鼓励他们参与到产品的工业设计与创新活动当中,进而进一步实现针对消费者的产品设计个性化定制需求,同时也能改进产品服务运营的内容及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工业设计获得最真实、最客观的评价结果。
从用户体验优化设计反馈内容来看,它的核心目标还是基于客户反馈信息对产品做出第一时间的设计及生产对策革新,并在该过程中促成信息的动态流动新模式,如图2。
如图2的新模式在国内已经有企业在实施操作,例如小米,他们就已经将大数据技术成功植入到小米手机产品中,实现了对自家通讯产品设计的有效创新与优化过程。具体来讲,小米公司主要针对产品工业设计过程对大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挖掘、采集、分析处理与存储,并根据用户反馈信息提出了产品功能设计革新对策,实现产品升级。同时他们也借助大数据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来为手机产品对应用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互联网服务,希望基于手机理念为用户在其他智能产品上设计革新,为企业未来扩大规模创造更多产品类型,丰富自身的产品工业设计体系。
3 结语
基于大数据视角下的企业产品工业设计在未来一定会继续坚持智能服务化路线和大规模个性定制化路线,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工业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时刻做出正确的设计判断与创新对策,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来确保自身与全球创新趋势时刻保持同步,提高产品设计及生产效率,并为其在市场进行准确定位,针对对应客户群提供更好的产品智能化、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