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0 14:47: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内外工程建筑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内外各种大型BT、BOT、总包项目的实施当中。而随着中国国内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采用简单劳动力输出作为企业创利点的项目在实施上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项目的成功。而且自行组建劳务队伍往往易出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企业在项目上也须投入较大的团队来管理劳务队伍,管理精力受到牵制;又需企业在项目上投入各种专业设备,这些设备往往重复利用率都比较低,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专业承包队伍越来越多,这些公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的种类逐渐趋于健全和细分化;二是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高;三是专业设备齐全;四是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对内易于管理,对外因其专业性,具有良好的质量、进度 、成本优势。

项目专业分包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项目全专业分包主要指的在进行项目管理上,采用对项目进行专业划分,将各专业分包给一家或多家专业分包商,总包商主要重点放在运营管理上。

这种管理模式常见于跨国大企业,如服装业的ADIS,制造业的波音公司,都采用大量的专业分包,将自己的零配件、专项工作分散外包给专业公司,借助专业公司的优势达到减少企业人员、设备、管理力量的投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目前,这种专业分工细化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国内外的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之中,这也是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采用规范、施工项目、施工工艺的不同对从事工程施工的企业提出了在企业内部或外部进行专业管理划分的需求。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工程项目的类型按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国内常见的项目领域划分有:房建工程项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公路工程项目、铁路工程项目、民航机场工程项目、港口与航道工程项目、矿业工程项目、机电工程项目、通信与广电工程项目、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等等。

(二)在各工程项目领域下根据作业的内容进行分项,一般的工程项目多含有以下作业内容:土石方作业、基础处理作业、沥青混凝土作业、给排水作业、模板作业、钢筋作业、混凝土作业、供配电、绿化作业等等。

(三)在作业内针对不同的施工项目特点,根据施工采用施工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细分,如土石方工程,又可分为料场开采、隧洞开挖、场地平整、基坑(槽)与管沟开挖、路基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以及基坑回填等等。

项目专业分包管理的特点

(一)主承包商将集中力量进行项目的技术、质量、合同、物质、财务管理,在施工队伍建设上主要以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设备上主要投入大型通用设备,如塔机、门机等。

(二)专业分包商能作到专业专长,其主要由专业化的人员组成,能保持长期固定的专业作业施工人员、技术员,多采用专有设备,在专项工程上施工的进度、质量、成本能得到有较的保障。

(三)工程的分包项目由专业分包商进行实施完成,分包商往往多对分包项目成本控制较注重,质量、进度需要主承包商进行重点跟踪与管理,及时掌握与了解施工中的问题与相互间的矛盾,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与措施进行控制。

科威特萨巴赫项目专业化分包工程师管理制度特点

专业化工程师管理指采取工程师负责制对项目各专业项目进行管理,我公司在科威特萨巴赫项目采用这种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有:

(一)工程师是专业管理的联系人,是专业项目实施的质量、进度控制人,在项目内部对本专业(或部位)的技术、施工质量承担责任。

(二)工程师对专业分包商进行现场管控,主要的管控工作为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并负责与相关联专业工程师进行相互沟通、协调工作中相关事谊。

(三)工程师采用报批审批制,承包商将已方认可的合格工程师资料上报监理,在获批后实施工程师职责。如我公司在科威特萨巴赫项目,因项目所包涵的市政工程项目涵盖道路、房屋基础、供电、供水、电话、消防、灌溉、排水等多个不同类别。分别要向将向政府公共基础部、住房福利部、水电部、通讯部、消防部、灌溉部进行最终验收移交,所以在项目各个专业工程师的批准上,不仅要得到项目监理的认可,还要经过各政府部门的审核批准。这就保证了工程师的水平能满足施工需要。

(四)工程师面对监理部门完成日常的工作活动处理。

科威特萨巴赫项目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项目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矩阵式管理模式图

如何作好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管理工作

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与传统项目作业队管理模式不同,如何作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管理,协调好项目内部组织机构组织模式,是项目成功与否的重点。在工作中要作好如下几点:

(一)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职权要明确,分配好各专业分管工程师职责与权力,作到各工程师人员分工明确,相互关联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才能作好工程管理全面,避免管理漏洞。

(二)工程师与职能部门分工与管理重点不同,相互间沟通与协作很重要,必须作好相互沟通工作,定期与不定期地由生产经理组织召开的生产协调会议,对项目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沟通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项目上可采取月进度会、周生产会、日生产会等形式进行。

(三)根据工程师承担的责任,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要求工程师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资职,还要求丰富的现场经验和一定的管理水平。需要根据专业和岗位的特点聘用合适的人员。

(四)各个项目具有的施工环境、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根据项目特点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工程师要利用一部分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特别是在工程前期,掌握项目施工工法,并与技术部门一起积极推进施工工艺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推动项目的实施。

结束语

通过我公司在海外项目的实施,采用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一是有利于控制项目施工的技术水平,便于加快施工进度;二是便于施工企业在国内外的规模发展,充分利用当地和其它企业的力量和资源;三是有利于项目的管控,减少企业投入,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相信这种管理模式在未来的项目管理体系中会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篇2

(一)教学内容庞杂,逻辑关系不强,学生掌握有难度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世界五大洲的旅游客源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对外关系等,内容庞杂。而且在一个国家的前后内容之间和各个章节的不同国家之间缺乏逻辑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映抓不住重点,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呆板、手段单一,收效不好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照章节把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一一给学生讲授,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知识而不是培养能力。教学的手段也单一,大多是传统的讲授法,追求课堂的知识容量,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资源散乱,教师教学能力有限

目前该门课程存在教材版本多、名称不统一,内容滞后并有错误等问题。内容庞杂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知识积淀。杨载田等(2008)、王亚莉等(2009)都谈到该门课程教学难度的相关问题。鉴于此,对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此外网络教学资源众多,学生难辨真伪,对学生分析资料提出较高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国客源国概况》课程改革的对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而提出。21世纪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被介绍到我国,一些核心思想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并对我国的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推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非常必要。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客源国概况》课程改革应该以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遵循“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习型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我国入境客源市场的现状选取了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12个国家以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教学中从专业理论知识教授转向工作过程知识的教授,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连接,要把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岗位需要的主要能力分散在课堂的教学之中,据此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项目和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职业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三)主要教学方式的选取

“行动导向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而任务驱动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此目标本门课程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任务,搜集某客源国资料制作成课件进行交流;模拟接待某国游客;模拟召开针对某国的出境说明会;设计针对某个国家的中国游旅游线路;设计某国客源市场开发方案。

(四)评价方法的创新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激励学生有效学习的指挥棒。该门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既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成绩由出勤情况、理论测试和实训测试三部分构成。理论测试由期末试卷、平时作业、课堂的表现构成,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测试包括实训作业的完成质量、实训表现、协作能力等构成,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两者结合就是既注重结果也注重学生平时参与性的过程性考核。在各个阶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告知学生其学习的表现并随时提醒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考核变成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五)教学成果的展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客源国概况》课程教学,需要师生双向互动,及时反馈工作任务的学习和教授情况,因此建议进行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展示。如某一个工作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分小组展示任务分配、资料收集、任务完成的情况;针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看看谁做得好,如针对中国游客的日本旅游市场的开发方案的评比。

(六)学习资源包的创建

《中国客源国概况》内容庞杂,很多的参考资料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内容很多,因此可以分小组建立《客源国档案》,把客源国的信息通过表格、图片的方式归类存档,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为教学工作积累大量的资源。

篇3

(一) 业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除了传统的包括电力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勘测外,新增的工程总承包业务(EPC)及其各种演化形式,如设计及采购承包(EP)、工程项目管理承包(PMC)业务、大大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工程总承包涉及工程的全过程,工程投资规模大、时间跨度长,业务环节多,项目执行的复杂性与传统的咨询设计业务相比大大提高。

(二) 与项目管理配套的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尚未形成科学体系运用项目管理模式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是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这就要求对工程总承包项目开展与项目管理配套的项目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核算单个项目的财务会计数据,对项目的资金进行统筹、对项目的税务进行筹划,积累项目财务会计数据,核算总承包工程的盈亏。为今后同类型的项目投标报价提供参考依据。传统业务板块工程咨询、勘测设计业务属于技术服务业,一般没有按单个项目进行核算。随着勘测设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投标报价不断降低,在没有项目核算数据支持的情况下,难以确定合理的投标报价。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对工程总承包业务和重大咨询勘测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核算和财务管理模式,对电力勘测设计企业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 总承包业务及海外业务面临的财务风险大总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资金的统筹,由于总包项目实施环节多。资金量大,总承包工程的收费进度与项目资金流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朱海成难以做到完全的匹配,总包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向下游分包商垫支工程款的情况,所以对总包商资金实力是严峻的考验;海外业务,包括海外总承包业务和海外勘测设计业务,除国内总承包业务的财务风险外,必须面对总承包工程所在国的税务体系、外汇管制风险,如果工程款项以外币计算,还面临外币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

二、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建议

(一) 建立和完善与项目管理配套的项目预算和核算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符合项目管理特点的矩阵式企业组织结构,强化项目经理负责制,为项目管理和项目核算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结合总承包项目的费用控制目标和费用控制计划编制项目预算,通过项目预算将预计发生的成本费用分解落实到整个项目建设期和相关责任人,为项目费用控制、核算和考核提供基础;三是结合项目预算开展项目核算工作,通过核算项目预算执行数据,将项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目标与项目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对项目预算执行偏差开展控制工作,确保项目预算目标的实现。四是建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系统将项目预算、项目核算、项目费用控制、项目人工时管理、项目绩效考核等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不同板块的数据共享。五是对大型的咨询设计勘测项目,参照总承包工程开展项目管理和项目核算工作。

篇4

[分类号]G356.8

1 引言

1987年,美国软件工程学会(SEI)推出了CMM/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用于衡量软件开发实践的成熟度。20世纪90年代,国外掀起一股研究管理成熟度的热潮,常见的模型已发展到30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Berkeley(PM)2、Ca-PMMM、5级MF-PMMM、5级PMS-PMMM、4级KM-PMMM、5级K-PMMM以及PMI开发的OPM3、4级认证体系IPMA等。

我国学者在知识管理成熟度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如胡翠红从技术演进、技术发展以及主动性演变三个角度描述了知识管理技术成熟度模型;彭理莉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并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蔡韬构建了―个新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曹颖介绍了毕马威(KPMG)知识管理框架评估体系、微软的知识管理rr顾问和西门子的KMMM。

国防工业的科技成果向商业化、产业化转化是通过军民相互转化、军民融合与共建等形式聚集人才、资金、资源等力量推动的,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的转化模式。其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水平、描述知识管理组织成熟程度具有现实意义,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了一个可测量、比较、提升的手段和工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虽然通过了cMM的3级认证,但它是关于系统工程项目的,而非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项目。国内关于国防军工行业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很少,最为深入的应属肖勇构建的国防系统工程实施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而关于国防军工行业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成果发表。因此,笔者从一个更为深入的视角研究国防工业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这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内涵及影响因素

2.1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内涵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是指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开发、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组织的过程被明确定义、管理、测量和控制的有效程度,衡量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学习与共享、整合与对接的知识管理全过程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评价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结构的完备性与功能的有效性。即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包括结构成熟度、过程成熟度与功能成熟度三个部分:

2.1.1结构成熟度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完善性对于知识管理的支持力度。扁平化的组织通过压缩组织层级缩短组织知识流动通道,提升组织知识转移的效率;完善的组织结构能提供有力的知识流动和更新促进机制及知识管理平台通道,实现知识的溢出价值。

2.1.2过程成熟度是对知识管理组织过程的综合有效性的考察。知识管理的推进过程是一个复杂交叉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等几个阶段,知识管理组织的绩效体现为一种综合绩效和综合能力。

2.1.3功能成熟度指组织具有柔性、抗风险能力、修复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即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结构,能够自创生、自复制、自发展。功能成熟度的等级高低是组织发展的高级化体现,也是组织内部高度协同的综合发展结果。

2.2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影响因素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网络化组织,其成熟度也因动态、复杂、网络化等组织特征的作用,具有一些独特的影响因素。

2.2.1政府主导性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由于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与推动作用,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主导者,因此,政府机构和事业机构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调控作用和环境建设作用。

2.2.2军民融合性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军民相互转化、军民融合与共建的过程,其知识管理也需要军民的共同参与,而军民主体也是构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网络节点,军民联系是维系知识管理组织内部关系的关键。

2.2.3企业主体性企业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最主要参与者和知识价值的最终实现者。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联盟能力是影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动态适应性 因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由多主体、多联系构成的复杂模块化网络结构,故其具有动态适应的基础与前提。而国防安全和世界局势的剧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动态适应性需求。

3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三层结构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结构的复杂功能实现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由不同的功能Agent和结构Agent构成的模块化网络架构,包括三个层次的组织关系:总体联结、多主体联结、主体内联结,如图1所示:

三个层面的组织关系既是一种包含、领导关系,又是一种嵌入、穿插关系。三个层面的组织关系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多种联结关系形成一个多节点、多维的立体网络结构,节点就是组织中的结构Agem,联结关系则由功能Agent维系。若干结构Agent和功能Agent以一定的组织结构综合体现,形成了具有完整功能的网络模块,而模块之间又通过更强的功能联结形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完整体系。

3.1总体联结

总体联结是指网络模块通过功能Agent联结而成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完整体系的综合过程。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模块包括产学研联合模块、产中金联合模块、产金联合模块、多产联盟模块等各种模块联结方式,而总体联结就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指令调控,将各种不同的网络模块纳入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并加以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总体联结虽包含自组织过程,但更主要的是利用政府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功能加以整合的他组织过程。总体联结强调的是政府机构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中的特殊作用。其层面的成熟度主要受政府主导性影响。

3.2多主体联结

多主体联结是指多个主体以网络节点形式通过功能Agent联结从而构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网络模块的过程。网络模块具有各种不同的

逻辑结构,而物理结构则更是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需求而动态变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拥有者自行转化、转让转化、合作转化和孵化器转化等几种形式,自行转化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的参与;转让转化与合作转化需要多个企业和中介、金融机构等的参与;孵化器转化则主要体现中介职能与政府职能。不同的转化形式也就是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网络模块,如自行转化形式的结构Agent包括企业A-gent、金融机构Agent,而功能Agent则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Agent、知识学习与共享Agent、知识整合与创新Agent、金融支持Agent、成果推介Agent等。多主体联结主要表现为自组织过程,强调的是在利益驱动和激励下,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主体之间自行知识对接、共享和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及经济运行的组织功能。在多主体联结层面上,军民融合是其主题,多主体联结层面的成熟度主要受军民融合性影响。

3.3主体内联结

主体内联结是指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主体内部的知识管理活动的联结,是各主体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Agent的前提条件。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主体包括官(政府机构与相关事业机构)、产(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学(高等学府)、研(研究机构)、金(银行、风险投资)、中(中介机构、孵化器)等几个主要部分,其中产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最重要参与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实施的行为主体,是组织知识实现价值转化的直接实现者。不同的主体内部知识联结方式不同,知识管理的重点与关键域也不一样。主体内联结强调的是企业主体内知识的有效管理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主体内联结层面上,其成熟度主要受企业主体地位的保证程度影响。

4 成熟度模型梅建

4.1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笔者拟通过研究建立一个集全过程、多方位、多领域、多主体、多层级、多功能评价于一体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评价系统。其“综合性”表现在:①全过程:综合考察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知识识别与对接、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全知识管理过程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中试、批量生产、商业化、产业化全过程的相融合程度;②多方位: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三种视角全方位评价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研究组织的结构科学性、过程合理性和功能自组织;③多领域:从国防工业的航天、航空、兵器、电子、船舶和核工业六大领域的综合视角考虑,评价领域内部和领域间的知识管理组织水平;④多主体:从官、产、学、研、金、中6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主要参与主体,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的流动和扩散效率,从军民相互转化和军民融合视角考虑具有国防特色的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水平;⑤多层级: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部的知识联结关系三层级,研究通过组织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不同层面实现有效知识管理的水平;⑥多功能:研究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的目标不仅是作出等级界定,更重要的是寻找关键过程域和最佳实践,为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出理论与实践指导。

4.2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见图2)包括:①定义组织成熟度水平。通常不同的成熟度模型由不同的成熟度水平等级组成,每个成熟度水平都是一个明确定义的进化平台,它构建并制度化了组织提高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等级。②定义组织过程域。每个成熟度水平都由若干个过程域组成。过程域识别了必须制度化才能实现的相应成熟度水平以及一个组织应该实施的提高其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知识管理实践。③定义组织过程域目标。每个组织过程域包括了若干个要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组织实施过程域的知识管理实践应该满足的要求,集中体现了过程域的范围边界和意图。因此,组织过程域目标就是实施一个过程域的最佳实践所应达到的组织状态,它概括了该过程域被实施和制度化所必须存在的状态。当包括在一个成熟度水平中的所有过程域目标都实现时,组织的知识管理组织能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成熟度水平。④提炼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每一个过程域都是由对满足其目标发挥作用的最佳实践来描述的,这些最佳实践共同发挥作用时,能够完成组织过程域的目标。每个组织过程域的知识管理组织实践为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4.3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模型

4.3.1 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及其特点 综合考虑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评价的目标和知识管理组织的特点,可将组织成熟度分为知识管理组织无序阶段、知识管理组织反应阶段、知识管理组织意识阶段、知识管理组织确认阶段和知识管理组织无隙阶段。

・知识管理组织无序阶段。组织一般没有采用任何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人员和专业的知识管理方法来处理组织内外的知识,没有具体的知识管理过程被定义,不能实现军民的知识交流与官、产、学、研、金的知识沟通,无法贯穿总体联结、多主体联结和主体内联结的知识维系,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创新完全依靠个人的习惯和努力。

・知识管理组织反应阶段。组织对知识管理有所认识,认识到知识必须加以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日常所用知识已经文本化,但知识创新仍属于特殊行为;技术上存在基本的知识记录系统,但数据格式仍然不规范,数据集成层次比较低,知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军民知识沟通和官、产、学、研、金知识交流仍处于被动、偶然状态,知识在主体内的联结能基本完成,但多主体间和总体联结上的知识转移仍旧很难实现,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只在小范围内实现。

・知识管理组织意识阶段。组织内有专门的组织推进知识管理建设;有透明的知识管理和维护机制,存在逻辑化的知识内容结构,知识内容不断增长并得到有效的维护;在技术上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知识的单点访问能力,但知识仍没有得到有效集成。多主体间的知识沟通虽已通过有意识的知识管理组织活动加以解决,但总体上还不能使知识共享普遍实现。

・知识管理组织确认阶段。组织内主体和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和学习知识,知识应用和共享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明显的收益,并得到了定量评估;技术上建立了整合的知识基础结构,知识内容与业务过程得到了有效集成。多主体之间的知识沟通已能在一定程度上顺畅流通,总体上的知识联结也基本能够完成。军民相互转化和军民融合共建有一定基础。

・知识管理组织无隙阶段。共享文化已经制度化;组织在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个层次都和知识紧密结合,知识过程持续改善,知识内容不断创新;知识管理技术具备了知识表示、知识挖掘和商业智能的能力,知识管理技术成为组织的核心力量。知识在国防工业系统内部能广泛交流、系统共享,知识流动无任何障碍,知识管理组织联结达无隙状态,知识管理对提升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起关键作用。

4.3.2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与过程域目标

・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根据上述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的界定,以及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涵、目标、结构、特点及成熟度评价的总体思路的分析,可确定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各等级水平下的过程域,如图3所示:

・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上,通过不同的过程域实现不同的过程域目标,如表I所示: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TU-4

一、 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以前厅、餐饮、客房的优质服务能力和一线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成为酒店与餐饮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酒店管理职业人才。

二、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校企共育”为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搭建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目的是打牢在校生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发展平台以校企合作为运行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根基。道德养成平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总体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以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来定,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来定,授课团队由教师与技师共同组成。培养形式注重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能够从事酒店接待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适应酒店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餐饮企业,星级饭店及涉外酒店等。主要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面临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服务员、领班、收银员、点菜师、企业营销人员、业务主管、职业经理人。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和人际交往的沟通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外语应用知识;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和调酒及茶艺、食品营养卫生等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酒店管理基础知识、酒店礼仪知识,具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有能力控制和解决酒店服务质量问题。

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描述,具体课程情况见下表:

参考文献:

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1]陈健.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74-03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业系统工程本科教育简介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的著名公立大学。成立于1872年,现已发展成弗吉尼亚州内规模最大、提供学位最多的创新研究性综合高校。在美国公立大学排名第30名,在全美大学排名第71名,工业系统工程专业在全美排名第3名。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有教职工1300左右,本科生22000人,研究生7000多人,是一个学术风气及研究气息极佳的学校农学、工程、建筑等传统学科是其最强势的专业,许多专业排名全美前20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由占地2600多英亩的主校区和分布其他六个地区的分支及研究机构组成。拥有100多幢建筑和一座机场。此外,在瑞士还设有海外教学基地,在州内拥有1700英亩的农业研究基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为特高研究型大学,是美国最强的四大理工院校之一(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佐治亚理工、弗吉尼亚理工)。工业系统工程(Industrial System Engineering)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强势专业之一。作为工学学科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分析复杂系统并建立抽象模型从而改进系统。与传统工程学及数理学科不同的是,这一学科的重点在于研究决策者(人)在复杂系统中的作用。在传统意义中,ISE工程师的工作集中在设计、执行、评估及改进集合人力、资金、信息、知识、厂房、设备、能源、物料,以及流程的制造业生产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ISE工程师投身到诸如物流、信息、金融、医疗、服务、研发、国防等行业当中从事系统分析工作与改进工作。毫不夸张地说,ISE工程师能在任何领域当中发挥相当可观的作用。ISE工程师在获得工业工程学位之前也往往学习过数学、统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或其他工程类的学科。ISE工程师能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更为理性化地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解决产业系统中的重大管理和系统优化问题。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帮助ISE工程师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业系统工程专业在全美排名第三,系部内设置有22个实验室和10个研究中心,其拥有优秀的讲师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该校在工业系统工程科研方面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被认为是全美最顶尖的14个合作项目之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业系统工程教育的先进性不言而喻,其中不乏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地方。

工业系统工程本科生课程设置与要求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工业系统工程学系是一个顶尖的系部。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由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工程评审委员会认可的工业工程学( BSIE )学士学位。这是在全美最知名、评价最高的工业工程认证机构之一。从该系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有诸多选择,其中,包括制造工厂、配送仓库、医院、航空公司、铁路、银行、游乐园、管理咨询、军事以及联邦政府机构。工业工程主要目标之一是创造有价值的组织。例如,通过提高集成系统的性能,来提高质量、生产效率、成本、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他们的学生应对各个行业的挑战。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业系统工程专业(以下简称VTISE)的课程设置非常详细,本科生需要修满包括理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统计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专业核心相关课程共计136学分,如表1所示。

除了学分上的要求之外,VTISE还对本科生提出了其他的学习方面的要求,其中包括:(1)微积分相关课程必须取得C以上成绩,否则不允许其进行更高等级的课程的学习。(2)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取得C以上的成绩,否则不为其颁发学士学位证书。(3)所有本科毕业生必须通过美国宪法规定的相关资格考试才能毕业。(4)只有在学习了一门或者多门基础课程之后,才能进行更高级的课程的学习,具体要求如图1所示。

从以上内容来看,VTISE对课程方面的要求有四个特点值得国内本科院校的学习。

首先是对于数学、统计学类课程的重视。VTISE的课程设置中,这两类的课程共需修满23学分,并且对这些课程做出了成绩上的要求:取得C以上的成绩。同时,该系的其他课程也十分重视数学理论的学习。数学、统计学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的课程以内的知识和技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能力、思辨能力及推理能力等理性思维能力,可使学生养成一种理工科学生应具备的将问题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的能力。这无疑能够提高工业系统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全面素质,加强其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使其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业工程师应有的素质。

其次是对于实践、实战的重视。在VTISE的课程设置中,各类实验、实践课程占有多达21学分,同时,还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社会实践要求。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多采取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相关理论的教学模式。反观国内的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直接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疏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应用,灌输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令学生难以接受,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VTISE为每一位本科学生安排了6学分的英文写作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等形式对技术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的能力。而在国内高校中罕有学校会为学生安排如此多学分的语文方面的课程。理工科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普遍缺乏语言、文字方面的表达能力。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十分重要的,国内的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最后是对于选修课的重视。VTISE为选修课设置了33学分,占总学分的24%,相对国内外其他大学所占的比例要大,并且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各个学术领域,旨在使学生扩展知识面,开阔思维。不同主题的选修课的风格也各具特色,塑造了不同特点的学生。

工业系统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方向设置

VTISE为本科生设置了五个专业方向,分别是人因工程和人体工程学(HFEE)、管理系统工程(MSE)、机械制造系统工程(MFG)、运筹学(OR)、一般工业工程(IE)。

其中,人因工程和人体工程学(HFEE)是以人为核心因素,将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人体科学知识应用于作业管理和工程技术设计,特别是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人因工程和人体工程学(HFEE)关注的是设计工作,目的是令机器、操作和工作环境与使用机器的人的能力相兼容。该方向需要深入学习安全、人体因素相关方面的知识。

管理系统工程(MSE)是以企业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组织管理技术,是一门以系统科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综合交叉性课程。其基本思想是坚持整体观念、统筹兼顾,运用相关的优化分析方法,实现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的提高。该方向需要深入学习经济工程、企业整合、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MFG)是为制造型企业解决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一门学科,主要依托系统建模、计算机仿真、系统优化、精益生产的技术来解决相关问题。该方向需要深入学习系统建模与仿真、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料搬运、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

运筹学(OR)是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解读运行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它把有关的运行系统首先归结成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得出能够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系统运行的最优方案。该专业方向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工业系统工程的各项建模方法以及统计学方面的知识。

一般工业工程(IE)主要是针对那些对上述四个方向不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具备相当广度的教学。一般工业工程的学生会学习上述四个方向的全部内容,但是在学习的深度和难度上会比上述四个方向要低。

课程安排及教学模式

VTISE本科生入学以后,可以从五个专业方向中自由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安排也不尽相同。下面就以一般工业工程方向为例,介绍一下VTISE的课程安排。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VTISE在每一学期会为学生安排4~6门课程的学习,虽然每学期课程的数量较少,但是课程难度大、成绩要求高,学习起来并不轻松。VTISE课程安排层层深入,内容紧密相连,而且不为学生安排与专业方向不相关的课程,降低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和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一点十分值得国内各高校学习借鉴。

VTISE的课堂教学是非常开放的,对于教学模式没有硬性规定,完全由教授选择最合适模式来进行教学,不拘泥于形式。课程一般没有固定教材,一般是由教授在课前指定一本教材,再由学生自行购买或借阅。VTISE的课程难度普遍较大,如果学生没有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是很难在课堂上跟上教授授课进度的。值得一提的是,VTISE的教授们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几乎在每一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教授都会布置2~3个有关此课程的实践作业,如为可口可乐工厂设施规划进行虚拟设计、为沃尔玛进行虚拟供应链管理等,以此作为这一学期的考核标准之一。而在一门课程的总评中,这类实践作业占到40%的比例,课堂表现占10%,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成绩占50%,因此,很难出现学生仅靠期末一次考试就能过关的情况。

VTISE的本科生研究生共同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十分有特色且值得学习的。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生没有太大区别,授课内容也基本相容,只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深度不同。对此,VTISE采取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授课、分层级考试的模式,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同时,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一举两得,值得借鉴。国内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分别授课,但是讲授内容基本相容,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此外,研究生有一部分跨专业报考和录取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需要从基础学起,研究生单独授课课程难度和起点较高,对于此类学生授课效果较差。这种教学模式值得国内高校工业系统工程相关专业的借鉴,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习与就业

VTISE十分重视本科生的实习,他们认为学生在实践中学得的经验远比在课堂上得来理论要宝贵。为了鼓励学生实习,一方面,VTISE积极为学生提供关于实习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制作求职信、简历,为学生介绍实习单位等;另一方面,积极与各大公司联络,大力推荐本校学生前往实习;同时,VTISE会为正在实习的学生在上课时间方面开绿灯,并且实习期间的学生,经过证明最多可向学校请假一年,确保学生不会因时间冲突丧失宝贵的实习经验。

从VTISE走出来的学生具备极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保证了VTISE的高就业率。该系部本科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平均起薪达到8万美元。这与VTISE合理的课程设置、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分不开的。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业系统工程系作为全球工业系统工程领域教学科研领跑者,每年能够为世界培养400余名工业系统工程领域本科生、研究生,其高水准来源于高素质的教授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以及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

参考文献:

[1]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DB/OL]..

篇7

1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技能教育目标

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主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课程范围广泛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缺乏适应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餐饮、客房、前厅等酒店管理相关课程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明显,而与旅行社相关的课程中除了导游业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其他课程均属于理论为主的课程,且大部分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展开,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课堂教育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1.2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加案例分析为主,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不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能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①以《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作为旅行社方向的主干课程,此课程涉及旅行社组织机构、旅行社产品设计、旅行社市场营销、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以及旅行社接待与导游业务等内容,这其中有很多内容和其他课程相重复,而且整个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企业实践内容,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师资结构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这部分教师虽然具备完整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旅行社工作经历,使得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实用,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学校欠缺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很少利用行业资源,所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只有虚名,很少能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

1.4 缺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酒店方向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而旅行社方向的课程基本不涉及实践教学,同时,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相应的旅游模拟实训室,也没有形成一套便于操作、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现,仅仅依靠几次校外参观实践,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本文以《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②

2.1 通过对旅行社典型工作任务研究,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沈阳各大旅行社和我校以往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旅行社主要在导游、计调、外联三大业务部门工作,而旅行社人才缺口最大的也正是这三个业务岗位,由此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这旅游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主要职业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如将原有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拆分为,《旅行社业务》、《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三门课,一方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突出旅行社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旅行社业务》由“导游业务”、“计调业务”、“外联与营销业务”三部分组成,分别安排在第2、3、4学期授课。

2.2 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学习情境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根据此工作过程科学、正确地设计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③以《旅行社业务——计调业务》为例,根据完成计调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将旅行社计调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贯穿其中,在组团社计调、地接社计调、出境游计调3个学习情境及7个子情境的任务驱动下,使学生掌握线路设计、计划统计、订票业务、订房业务、订车业务、订餐业务、关联社联系、调度变更、危机处理等主要业务技能,使学生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旅行社实践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学习,应达到毕业后不仅能完成职业的某一岗位的工作,而且可以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不仅能适应某一企业的需要,而且能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不仅能完成当前的岗位工作任务,而且具有完成未来岗位工作任务的坚实基础。

2.3 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灵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引导作用。如:教师能够根据组团任务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接社的联系方式,协助学生完成与地接社的联系沟通。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实践使教师一方面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同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由于我省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精品课建设模式研究”成果

注释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59-03

自我院2001年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以来,酒店管理类课程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改革整合过程,尤其以《餐厅楼面管理》课程改变最大。

该课程是从传统的《饭店经营管理》和《餐厅服务与管理》中演变、剥离出来,成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核心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其课程设计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名称设计

餐饮管理是酒店管理的重头戏,翻开酒店类课程目录,琳琅满目的教材名目繁多,其内容全面,包括后厨的采购、库管、加工等,我们根据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其工作岗位主要为酒店及餐饮企业餐厅服务员、领班、主管、餐厅经理等,工作内容的重点在于餐厅楼面服务、接待、管理,而大多数酒店的餐厅后厨则采用了外包的方式,针对现实状况,将餐饮管理课程名称拟定为《餐厅楼面管理》。

二、课程模块设计

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旅游行业一线管理服务人员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

1.设计思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1)开展市场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服务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明确专业定位。(2)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组织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行业管理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确定了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3)根据教师能力、学校条件、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完成专业学习领域的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行动领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点、能力点;二是按行动导向的原则,进行内容的整合与序化,实现职业行动领域与专业学科内容的融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构建专业学习领域。

2.设计学习情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的开发。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餐厅楼面管理》的课程定位,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课程内容排列上,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整合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工作任务;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在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上,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标准)的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同时为顺应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将技能比赛训练的项目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为了突出高职学生“先求其会,后求其懂”的特点,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餐厅楼面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餐厅摆台、餐厅管理、餐厅设计、创业策划(如下页图1所示),对应培养学生会操作、懂管理、能设计、学创业的几大能力。

三、课程教学设计

《餐厅楼面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常规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而是采用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一)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常规,在确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酒店就业岗位需求在餐厅摆台、餐厅管理、餐厅设计、创业策划四个模块的框架下,每一教学情景均由教师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中的操作技能,熟悉餐厅楼面服务的日常管理工作,会设计宴会菜单、餐台、主题餐厅,制作农家乐、小型餐厅(馆)策划方案,具备从事餐饮企业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拓展能力。既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又能经得起职业技能大赛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毕业后开启就业和创业的两扇大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中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为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一方法是笔者前一阶段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本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应用。以餐厅设计模块为例,具体过程分四步实施:

1.确定项目:在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都有中餐或西餐宴会台面设计的项目,我们就以比赛项目作为任务进行教学,确定项目任务,首先由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并准备大量的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制订计划:将学生分组,经过精心准备和讨论后,按照计划书的格式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学生在计划书中阐述自己的设计主题、设计理念、材料选择、色彩运用、菜单制作、摆台标准、礼仪要求、资金预算、人员分工等,进行方案论证,明确预期目标和执行时间,策划实施项目的步骤。这一环节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现实工作中每一比赛项目都有相应的资金预算,必须要权衡预算与作品效果的关系。教师应注意在这方面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在淘宝上去选择材料和进行价格比较,亦可协商将设计作品在当地酒店企业应用以获得资金支持。

3.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提供相应的资讯材料,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制定跟踪管理的方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比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包括项目内容、完成效果、遇到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新体会等),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

4.检查评估:学生以PPT汇报的形式展示项目成果,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礼仪礼节等综合能力表现的检验。通过小组讨论和比较,推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提高,作为参赛作品。

餐厅设计模块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中完成,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项目的结果都是完美的,但我们更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科知识的应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策划的创意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准备是前提条件:制作教学课件和音像资料,突出学习包(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建设,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资讯材料,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信息平台;建立校内实训室模拟场景,将多媒体设备安放在实训室中,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一体化空间环境;校企结合,与当地星级酒店密切配合,建立校外教学酒店真实工作环境。

四、课程教学效果

由于课程设计突出了课证融合、赛教融合、就业与创业融合的三大特点,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积极主动,且团队之间有竞争意识,都力争将任务完成得更好,由此促进了知识点掌握和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均取得了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培养,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在近年的国家级、省级、地区级院校及行业的各种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中餐宴会台面设计和西餐宴会台面设计作品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元素,设计感较强,选手操作规范,成为比赛中的亮点,受到企业的关注。毕业学生就业率为100%,有部分毕业生很快成为所在企业的管理者,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由于教学中设计了创业策划模块,拓展了创业潜能,有少数具备条件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开设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餐饮企业或是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农家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停留在对本科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层次,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一些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和改革对于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其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进而提高学生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和所培养人才的性质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有部分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普通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不准确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上就是带有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影子,或者仅仅是对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不利于形成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课程体系固化,缺乏动态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行业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行业内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出现使其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作为我国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必须对这些新的需求有敏锐洞察力和足够预见性,并通过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来适应这种变化。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还未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上还是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都大大滞后于酒店产业的发展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学条件、资金投入、师资水平等学校方面因素的制约,也有相关运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够等社会和企业方面的因素。

(三)与企业的互动不足,职业性缺失企业直接参与是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的一大特色,也课程名称职业岗位(群)课程对应的主要工作过程酒店认知酒店所有岗位中外酒店业发展概况认知、酒店各部门的运行过程认知酒店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酒店总经理、酒店总经理助理、前厅部经理、餐饮部经理、客房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营销部经理酒店经营理念与竞争战略的确立、酒店组织结构设计、酒店服务质量控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经营分析对客服务礼仪酒店所有岗位客房服务礼仪、餐厅服务礼仪、前厅服务礼仪、会议服务礼仪、宾客迎送礼仪酒店产品营销营销经理、销售代表、预定经理、预定员、总台领班、总台接待员酒店营销部工作流程、顾客消费心理分析、客房产品推销、餐饮产品推销、酒店其他产品推销前厅常规管理前厅经理、大堂经理、礼宾经理、预定经理、总台主管、总台领班、预定主管、预定领班前厅工作安排、前厅工作准备、房态控制与价格管理、宾客关系处理、前厅经营情况分析预定受理预定经理、预定主管、预定领班、预定员订房要求处理、订房报表制作、资料归档与整理、总台入住登记总台主管、总台领班、总台接待员客房入住登记流程、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换房与延住要求处理、宾客物品寄存服务礼宾服务礼宾经理、行李员、门童客人迎送服务、行李服务、留言服务、邮件服务、问询服务客房常规管理客房经理、楼层主管、楼层领班、PA主管、PA领班、洗衣房主管、洗衣房领班、房务中心主管、房务中心领班客房工作安排、客房用品管理、客房设施设备的清洁与保养、客房经营情况分析楼层服务楼层主管、楼层领班、客房清洁员客房与卫生间清扫、查房技巧、开夜床服务房务中心服务房务中心主管、房务中心领班、房务中心员工洗衣及擦鞋服务、客人特殊要求处理、客人投诉处理、借用物品服务餐饮常规管理餐饮经理、中餐主管、中餐领班、宴会主管、宴会领班、西餐主管、西餐领班餐饮部工作安排、食品与环境卫生管理、餐饮设施设备维护与保养、菜单设计与制作、餐厅运行情况分析餐饮对客服务中餐主管、中餐领班、中餐服务员、西餐主管、西餐领班、西餐服务员餐前工作准备、摆台及餐巾折花、迎客服务、点菜服务、上菜服务、分菜服务、酒水服务、送客服务宴会服务宴会主管、宴会领班、宴会服务员宴会台型设计及摆台、茶艺服务、迎客服务、送客服务宾客离店服务总台接待员、客房服务员、行李员、门童宾客退房要求处理、客账处理、客史档案整理与保存可持续发展能力养成酒店所有岗位沟通技巧、酒店督导管理技巧、现代酒店业发展趋势认知、旅游业发展概况认知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重要保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参与程度的高低甚至决定了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成败。一些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于来自行业的专业建设委员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高,对于校企互动开发课程体系的模式、机制构建等深层次的问题则缺乏认识和实际行动,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特色表现得不够明显,多数课程的开设缺乏明确的职业指向性和工作的完整性,使得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实际任务脱节,无法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四)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宽而不深受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影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味追求“大而全”,课程的设置看似广泛,实则宽而不深。由于缺乏对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梳理和有机整合,使得诸如教学内容杂乱而重复、课程重点模糊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学校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刻,还停留在对原有学科式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或者改变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的学时比例的层面上,显然没能涉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本质层面。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对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对行动体系的重构,其具体思路是以学生就业的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构课程,以岗位工作目标为标准设定学生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开展的逻辑顺序为参照序化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规范为参照设定课程考核标准。根据上述思路,本文设计了基于酒店不同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一)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以清晰而准确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定位为依据的。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讲,其课程体系在开发之前,必须深入到各大星级酒店进行需求调查,及时把握现代酒店行业在管理方法、服务技能等方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以能够完成相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培养出具备相应岗位(群)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地保证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应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来建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突显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视,避免了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或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或单纯强调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弊端,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打破了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排序的固有模式,给学生以充分的工作过程体验,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感受到真实的酒店行业氛围,体验到未来的工作中所要求达到的操作规范和职业技能,在毕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零距离就业,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后劲。

(三)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分析酒店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和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以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为主线串起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酒店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并融合在基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实际工作的相关性来整合、序化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课程设置,用完整的工作过程替代传统的学科界限,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四)以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

篇10

1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技能教育目标

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主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课程范围广泛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缺乏适应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餐饮、客房、前厅等酒店管理相关课程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明显,而与旅行社相关的课程中除了导游业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其他课程均属于理论为主的课程,且大部分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展开,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课堂教育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1.2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加案例分析为主,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不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能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①以《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作为旅行社方向的主干课程,此课程涉及旅行社组织机构、旅行社产品设计、旅行社市场营销、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以及旅行社接待与导游业务等内容,这其中有很多内容和其他课程相重复,而且整个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企业实践内容,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师资结构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这部分教师虽然具备完整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旅行社工作经历,使得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实用,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学校欠缺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很少利用行业资源,所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只有虚名,很少能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

1.4 缺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酒店方向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而旅行社方向的课程基本不涉及实践教学,同时,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相应的旅游模拟实训室,也没有形成一套便于操作、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现,仅仅依靠几次校外参观实践,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本文以《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②

2.1 通过对旅行社典型工作任务研究,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沈阳各大旅行社和我校以往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旅行社主要在导游、计调、外联三大业务部门工作,而旅行社人才缺口最大的也正是这三个业务岗位,由此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这旅游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主要职业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如将原有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拆分为,《旅行社业务》、《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三门课,一方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突出旅行社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旅行社业务》由“导游业务”、“计调业务”、“外联与营销业务”三部分组成,分别安排在第2、3、4学期授课。

2.2 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学习情境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根据此工作过程科学、正确地设计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③以《旅行社业务——计调业务》为例,根据完成计调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将旅行社计调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贯穿其中,在组团社计调、地接社计调、出境游计调3个学习情境及7个子情境的任务驱动下,使学生掌握线路设计、计划统计、订票业务、订房业务、订车业务、订餐业务、关联社联系、调度变更、危机处理等主要业务技能,使学生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旅行社实践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学习,应达到毕业后不仅能完成职业的某一岗位的工作,而且可以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不仅能适应某一企业的需要,而且能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不仅能完成当前的岗位工作任务,而且具有完成未来岗位工作任务的坚实基础。

2.3 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灵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引导作用。如:教师能够根据组团任务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接社的联系方式,协助学生完成与地接社的联系沟通。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实践使教师一方面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同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由于我省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精品课建设模式研究”成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