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教学札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068―01
长久以来,农村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备受冷落的境地,让教师和学生苦不堪言。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现状及其成因作了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脱离实际,尤其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学生生活,一切为着应付升学考试,重背诵记忆、轻思维训练的现象比较普遍,比较严重。
2.语文课堂上合作时间不够充分,讨论不够深入
在农村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由于合作时间不够充分,受每堂课45分钟及教学进度的限制,许多小组合作活动还是局限于分角色朗诵、情境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合作学习活动注重形式的居多,关注内容的偏少,注重结果的居多,关注过程的偏少。
3.教学条件落后,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当多媒体、网络走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时,农村学校采取的依然是黑板加粉笔的最原始的教学方式,课件、投影仪对教师来说只能是奢侈品。教学条件极为简陋,上课只凭借教师的一张嘴。教学条件的落后、教学手段的单一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1.制订农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规范
①预习常规――上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细看注释,参考“思考和练习”,勤查字典;预习课文要做到读懂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并提出疑难问题;预习要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把生字新词、疑难问题等记在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②上课常规一一上课要准备好课本、笔记本和工具书等;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积极思考,不懂要问;养成独立阅读以及默读、快读的习惯,要仔细听同学的朗读,并能提出意见;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踊跃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上课要记笔记,记要点,记得准确。③作业常规――作业必须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做作业要明确要求,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本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字要写得规规矩矩,题目和引文必须认真核对;做完作业以后,要认真检查、修改;作业本发还后,要仔细看看,认真领会老师的批改意见,并及时订正错误。
2.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每个学习共同体有4~6人,每学期调整一次,重新划分学习共同体,形成一种互动和交流,以便让成员有更广泛的交流空间。同时为了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各个学习共同体总体实力应基本保持一致,而不是根据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前后4人简单地组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责任”先于“权利”,“共存”先于“竞争”,“享受”先于“所有”,“团结”先于“自由”,“异质”先于“划一”,“尊严”先于“救赎”。
选用的设组办法照顾到以下几方面:(1)协调设组。教师应综合多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应与其他学科老师进行沟通,让形成的合作小组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每门学科基本可以通用,每个学生能与自己的小组同伴很容易地在一起活动。这样不会出现每节课都有变化的现象。(2)交友设组。分组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此前提下适当照顾自愿并兼顾互补,使进入同一个组的学生都成为朋友,和睦共处,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能够把小组的成绩和进步看做自己的成长与光荣。
3.结合实际,就地取材
3.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与素养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袁立权
4.点燃思维之光——浅谈想象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王学胜
5.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杜淑英
6.浅谈美育与语文课堂陈淮高
7.研究性学习:"读图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选择唐长青
8.高中语文教学之魂——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黄斌
9.教学目标的预设:果实挂在恰当的高度曹义荣
10.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王艳艳
11.春风不来,三月的桃花不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讲赵振威
12."双主体三步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许卫高
13.语文"六种学习方式"初探周凤娟
14.浅议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单思忠
15.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索庄静江
16.探究式学习的三境界——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读本》(四)"走进哲学"专题导读丁育茁
17.探究性学习与"香菱学诗"宋丽华,刘加臻
18.新课程下的语文创新教学崔秋霜
19.实践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一节语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王菊翠
20.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殷雨濛
21.尝试自能量化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玉明,范清华
22.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困惑王倩影
23.莫把课堂当"秀场"张梅秀
24.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林华
25.老树着花无丑枝——从《兰亭集序》的教学谈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何坚平
26.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想、思考和启示姜洪根,荆志强
27.课堂回归质朴交还学生——谈《蜀道难》的教学预设和生成王丽红
28.谈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朱新云
29.例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王旭东
30.清新纯朴的水乡美——沙白《水乡行》赏析彭存明
31.记叙类文章写作中的"虚"与"实"颜金桥
32.有创意地表达的基本策略高爱军
33.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熊春生
34.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任云霄
35.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党文博
36.立足课本,积累写作材料卢燕
37.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作文也快乐王竹香
38.春风化雨话作文曹明凤
39.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冯明德
40.作文创新要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卜春富
41.在创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邱淑茹
42.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黄翔东
43.作文立意的"四忌""四宜"张兴虎
44.高考作文结尾技法戴家华
45.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谈中国古典诗文在考场写作中的运用魏冬
46.《望海潮》教学案例占爱芹
47.让学生在"幸福"中穿行——记《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侯喜君,李红亚
48.创造者的赞歌——《彩色的荒漠》简析毕宇清
49.如夜蝶舞诗意飞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札记蒲雪咪
50.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章湖君
51.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商榷孙富中
52.让课堂真情涌动王芳芳
53.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杜海燕
54.一切景语皆情语丁良杰
55.生活处处皆语文马小清
56.文学作品色彩的调配及其表现功能刘珂,田廷宾
57.信客教国文何以从容不迫孙自见
58.向西部民歌学习语言艺术陈宽明
59.新课改不应抛弃好传统刘甫碧
60.新探《师说》教学王清秀
6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梁洁彬
62.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孔莉青
63.试卷讲评"五部曲"李奕萍
64.现代文大阅读决胜攻略潘松
65.高考名句默写常见失误及矫正例说杨树平
66.高考"科技文"推断题命制思路揭秘王天宝
67.古诗歌鉴赏五步"诀"马林科
68.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剖析刘敏
6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李文俊
70."八句诀"妙译文言文赵文英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潘正斌
2.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十一个关键尺度——谈"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的积极建构郭建华
3."三主四式",圆"梦"之路陈宝祥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善用迁移,活学语文谢莉娟
5.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对策唐海霞
6.夯实基础,让语文教学收到实效梁燕丽
7.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金花
8.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赵静瑶
9.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布文胜
10.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习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李建民
11.妙用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海洋李晨
12.关注平时注重积累——谈中学语文语言运用教学曹永华
13.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温彩芳
14.课堂提问的多样性梁军hHTTp://
15.浅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江庆农
16.不着一字,难得风流——谈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万琳
17.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吴建雄
18.浅谈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巢红仙
19.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郑旺吉
20.浅说中学生阅读习惯李明霞
21.浅谈文本的深入解读王艳
22.展开想像的翅膀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刘锐
2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之我见瞿云华
24.《诗经》中"赋"的表现功能黄莉
25.文言文断句浅谈梁小萍
26.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尹学艳
27.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马步功"丁绪华
28.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积极心理体验接轨刘党桦
29.因势利导、调动积累,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陈建生
30.作文敦学如何调动情感何跃
31.诗意地表达生活——高一作文教学杨冬梅
32.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谈学生作文的评改王文荣
33.体物赋形饰情原理——高中生作文如何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马建华
34.发挥个人优势,讲究应对策略翟凤举
35.有效提高作文成绩的可行性论证李晓红
36.三"招"可使记叙文"动"起来黄坚起
37.开发地方资源促进写作教学方圆
38.论学生作文中的几个写作误区林峰
39.作文题记的写法梁悫
40.作文构思训练卢宏基
41.永远的情永远的爱——《雷雨》,一曲伟大的人性之歌何新学
42.周朴园的前世今生王旭忠
43.从范进到孔乙己陈家根
44.花开自在悲乐随心谭志鸿
45.绘寥廓绚丽之景,抒壮志豪迈之情——《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艺术特色赏析祝杏清
46.横看成岭侧成峰——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李元洪
47.肝肠寸断情何以堪——浅谈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郭在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实践中,我们将教学设计为这么几个部分:
第一阶段:“放羊式阅读”。这是第一节正式的阅读课,是学生第一次进阅览室。一是考察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能主动整理书本,不乱动),如果有不足老师会马上予以制止,并进行适时的总结;二是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的笔记,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以后的对症下药提供参考。
第二阶段:主题性阅读。在这阶段我们让学生明白选择性阅读的重要性。同时给学生规定,一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准备笔记本,边读边记,每节课都要有读书札记。二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规定主题进行阅读。
第三阶段:研讨并确定阅读成果展示课。
二、阅读教学展示课的教学实施
2009年12月10日,青羊区“实施教学改进,构建现代课堂”高中语文研讨会在树德协进中学多功能教室举行。针对学生们学习和领悟到的新东西,教师也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一场名为《突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展示课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学校高2012级五班的同学们在课堂上纷纷展示自己的读书心得和阅读成果。
课后收到的五十余份《现代课堂听课观察反思表》记录了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有老师这样写到:“平和安宁的课堂更让人感觉冬日阳光的温暖,虽然它也许不如夏日阳光的热烈,但我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深邃,有意义;互动,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更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开放,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脑子互相交接,然后反复集成的智慧,让每个人拥有十种思想”。
这一节课让学生体会书本交流的乐趣、与作品对话的感动、与同学分享的喜悦,从而为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陶冶高尚情操打下坚实的基础。树德协进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牟佳与认为,“新课改”重在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将逐渐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语文阅读课进行的积极探索,求新求变,完全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程一凡老师指出,树德协进中学的语文阅读课注重了学生的思维参与,不仅有思维的宽度,更有思维的厚度。对学校新课改理念以及“实施教学改进,构建现代课堂”的探索表示肯定。
展示课结束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年级各班则开展了多种主题式的阅读,分别给学生规定阅读的主题,在完成任务后才同意学生看自己爱看的内容。比如,为配合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摘抄相关的论据;为加深对细节描写的认识,要求学生摘细节描写;为迎接考试,让学生摘录复习方法等。
同时,年级备课组还经常根据需要,让阅览室阅读和教室阅读交叉进行,但主要还是以阅览室阅读为主。各班都在教室里建立了读书角,各类书目由教师开出,同学自己从家里带来放在教室书架上,教室的阅读以一些短篇的文章为主,侧重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希望在交流中撞击学生个性阅读的火花,培养学生用心读书的意识。
三、阅读课实践中的一些反思和启示
阅读课的开设不是应付新课改的权宜之计,更不是教师偷懒的表现,在阅读课中我们体会到:
1.教师对阅读课的认识必须正确,要将阅读课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语文理念的一种实践,是语文走出课堂的尝试。
2.教师要作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正确的阅读兴趣。所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必须及时指正学生存在的不足,要从最简单的行规抓起,告诉学生阅读的规矩。
3.教师还要及时地作一个评价者。在批改阅读札记中,如果发现学生的札记是非常有价值的,那么就应适当地进行表彰、展示,让学生体会到被承认的快乐。而不能随意地打个分数就草草了事,这样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及时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更是对学生阅读积极性的一种激发。同时,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通过评价给学生的个性阅读以充分的肯定。教学中,年级组除了复印张贴优秀札记外,还组织学生刊出优秀札记的手抄报。
4.教师还应作一个参与者,要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要给学生做出榜样。在阅览室里,教师除了及时督导学生,防止学生不按要求阅读外,还要自己认真阅读做笔记,并将自己的阅读笔记和学生一起展示,给学生一个示范。在教室阅读中,教师要参与阅读,参与评价,也要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告诉学生。
5.阅读课的开展也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图书资料不足;阅读学习的课堂管理有待进一步深化;阅读课学习的评价有待改进。但这毕竟是一个积累、交流、分享的过程,在取得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有试错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坚毅。
1.说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育人功能;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特点:编写原则包括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 和构建立体化 语文学习系统; 教材特点包括强调审美教 和注重探究 能力培养。
2.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分为2大部分:必修和选修 , 这两部分是互相联系的, 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体现选择性。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册必修教材的内容和其他四册一样,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以安排学生寒暑假进行。
在这四个模块中,阅读鉴赏是本册书的主体。它分为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兼顾了文体和人文内涵,但每单元又各有侧重点。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体现了情趣和理趣的结合。第二单元:先秦到南北时期诗歌,它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歌。本单元侧重阅读、理解、背诵、鉴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些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我们在教学时侧重让学生感悟情、景、理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第四单元:演讲辞,侧重于对话与交流。
表达交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模块。他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2个部分。.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②直面挫折,学习描写。③美的发现,学习抒情。④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
梳理探究是第三个模块,它设计的专题有:①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②修辞无处不在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第四个模块则是名著导读,它介绍了《家》《巴黎圣母院》
本套教材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而必修2 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把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内容。
3.说建议
3.1教学建议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
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文章。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心灵,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第二单元 学习唐前诗歌(从先秦到南北朝)。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体验古人倘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培养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3.2评价建议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技能,学生评价包括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整合信息能力 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团队精神 合作意识。它们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综合素养。在本学校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来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及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鼓励学生创作,以此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创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79-01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二)教材现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阅读与写作分开编写。写作教材将高中的写作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第二阶段(第二至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小创作。第三阶段(第六册),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编排,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语言表达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第一阶段编排的序列为:感受与思考、想象与联想、再现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第二阶段编排的序列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其他各种文体(散文、诗歌等)。第三阶段编排的序列为: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文体与文风、本色与文采。很显然,教材编排是从写作的三个角度来体现其序列性的。但教材序列的不合理性也是显然的:第一,教材中三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的线性来进行的,而在写作实践中这三个序列不是线性发展的。尤其是第一、第三两个阶段的安排,各用一学期时间且是第一学期和最后一个学期,分别从写作心理与写作过程来要求学生掌握写作规律和表达规律,其不可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阶段目标难以达成。第二,写作教材内容与阅读教学内容错位。如第三册阅读教材是诗歌与散文,而写作教材却是两个单元的议论文。读与写相背离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形成的。第三,写作技巧的指导没有得到重视。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写作技巧指导无本可依,进而盲目随意。目前作文教学较多地以高考为指挥棒,师生都急功近利,更使写作指导忽略了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建构过程,写作学习偏离了方向,甚至于在压题虚构上耗费精力,这不仅本末倒置,而且也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
二、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构想
(一)目标定位
高中作文教学应遵循定向原则,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些目标环环相扣,形成合理梯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作部分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理清思路,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根据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根据这两份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要求,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可以理解为:
1.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并能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在真切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学会各种搜索写作素材的方法。
2.掌握相应的写作知识,能根据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需要恰当地选用文体,自如地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如地运用写作技巧。
3.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发现其中的本质。能辩证地思考,力争能创造性思考。
4.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自由地、有个性地表达,并且能进行创造性表达。
(二)教学序列
1.高中作文教学四项目标分解内容及其序列:
(1)积累生活素材:观察与感受生活(观察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思考生活(思考身边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2)写作知识:第一,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他文体(散文、小小说、随笔、寓言故事等)。第二,章法技巧:立意、选材、思路、结构。
(3)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4)表达能力:表现、再现、文采。
2.各学期作文教学内容及序列:
(1)高一上学期:熟练驾驭记叙文文体;积累生活素材,学会观察与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正确地选材与立意;表达上恰当地运用再现与表现。序列安排:五次记叙文训练的内容:①了解观察生活的途径,训练挖掘生活素材的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以写人为主,恰当地运用各种写人的技巧,力求写出人物的个性。②正确处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训练学生思考生活,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以叙事为主,力求叙事完整流畅。③熟练地运用再现与表现,叙述清晰流畅,描写绘声绘色,说明简明扼要,抒情议论能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揭示与升华作品的主题。④再现与表现做到能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⑤写出有个性的记叙文。重点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初步训练创新思维。散文写作训练一次,训练目标为写景抒情,学会借景抒情,托物抒怀。
(2)高一下学期:训练记叙文和说明文。记叙文三次,说明文两次,创新作文一次。记叙文训练目标为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说明文的目标为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创新作文的目标为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序列安排为:①训练记叙文,写出人的个性,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传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肖像、言行或细节,自如地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手段,写活人物。②训练记叙文,叙述出事件的波澜,学会运用悬念、倒叙、巧合等手段。③训练记叙文,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掌握开头、结尾与过渡的技巧,巧妙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④训练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⑤训练说明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恰当地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描写的表达方式。⑥创新作文训练,力求写出学生的个性。
(3)高二上学期:训练散文
四次,诗歌一次,个性作文一次。学期目标为:掌握散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训练想象与联想能力、再现与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序列为:①散文,训练联想能力。运用各种联想方法,拓宽文章的思路,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②散文,训练想象能力,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丰富表现内容,塑造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③散文,训练形散神聚、开合收放的技巧。④散文,训练“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化理为事等构思技巧。⑤诗歌写作,训练选择典型意象用简洁且富有韵味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⑥个性作文,训练创新思维。
(4)高二下学期:掌握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尝试小小说写作和寓言故事写作。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了解常见的作文题型及审题方法。写作训练六次。议论文三次,小小说、寓言故事各一次,个性作文一次。序列为:①议论文,训练有理有据地说理。积累相应的事理论据和典型的事实论据。②议论文,训练有条有理地论证,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几种思路。③议论文,训练辩证地分析事物。④小小说,尝试选择恰当的角度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⑤尝试寓言写作,学会寓理于事。⑥话题作文,学会话题作文的审题,尝试以寓言故事言理。
(5)高三上学期:自如地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文体,尝试札记、随笔和社会生活评论的写作,掌握文章的修改,写升格作文。全面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训练八次,序列为:①记叙文,较为自如地运用写人叙事的技巧,力求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动人。②说明文、议论文,训练图画作文的题型。针对一幅漫画或一幅哲理性图画写作说明文和议论文。训练联想或想象能力,条理清楚的说明能力,对生活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说理能力。③散文,处理立意与选材、构思与结构的能力。④针对上次写作的散文进行修改,写作升级作文。训练作文修改能力。⑤札记、随笔写作,训练学生用这种写作方式提炼思想,积累素材。⑥尝试社会生活评论写作。⑦材料作文,区别材料作文与读后感、话题作文的不同,掌握这种题型的审题与写作方法。⑧个性写作。
(6)高三下学期:训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应试能力。按照高考大纲中写作能力的要求,前五个学期的目标是基础等级,本学期则力求达到发展等级。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写作训练八次。①话题作文,训练审题、拟题以及文体选择。②话题作文的变化类型,训练此类作文的写法,在文体形式上尝试创新。有文采地表达。③训练图画作文,了解图画作文的不同形式及应试措施。④训练材料作文,训练准确审题,在内容上尝试创新。⑤训练续写与改写,训练想像能力与创造能力。⑥训练话题作文,重点训练辩证思维与有文采地表达。⑦升级作文,训练考场作文修改能力。⑧话题作文,训练结构艺术与语言艺术,讲究巧妙的开头与结尾及恰当地选择表达方式。
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笔者从教以来,一直担任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其间发现理科班的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特别严重。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在和其它学科的竞争中语文课始终处于劣势,无法和其它课抗衡,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和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语文课在理科班的存在现状,而且这一局面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
一、当前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的现状
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课和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至少是语文课的几倍。不管语文教师对学生费多少口舌,讲多少道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了90(分),不学也90(分)”。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连“鸡肋”都不是,哪能算得上主课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重视的态度,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时就出现了更多的困难,主要问题体现在基础知识、阅读、文言文以及作文这四个方面:
1.基础知识方面,知识零散繁多是造成学生积累困难的主要原因。况且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很多学生做积累工作的时候都只有“三分钟热情”。而在现在的考试中,基础知识不仅占的分数多,同时随着考题灵活性、广泛性的增加,难度也在上升。所以,这对沉溺于数理化题海战中的理科生是一个相当紧迫的问题。
2.阅读方面,学生觉得在考试的阅读题上面失分很多,但又总找不到原因,更加不知道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一方面,大多数理科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到阅读的方法。即使有的理科生已经有了改变的意识和方法,也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分配给语文而搁浅。
3.文言文方面,学生们普遍反映古文难学,而且很枯燥,要记的内容太多。他们还认为这些历史久远的文章没有社会实用性,所以没有学习的价值。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直截了当地说课文中的古文对于考试完全没有帮助。但是从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的比重在加大,因此古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作文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平时积累少,不用心体察生活,这样在写作文时就自然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除此之外,学生对周记、作文等练笔的机会不够重视,敷衍了事,甚至不完成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这种学习态度的影响下自然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理科班学生的作文大多话题陈旧,内容没有什么新意,语言枯燥乏味。
二、造成高中理科班学生冷落语文学科的原因
据笔者教学过程的观察和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
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因为他们觉得语文课无非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这“老三样”。即使有些语文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不过是借此来放松一下疲劳的大脑而已。
二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清楚明显的知识块,如果说有,也只是从小学到高中司空见惯了的字、词、句、段、章、篇。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单调乏味,学习时没有冲动。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然而收效甚微。课下学生仍旧一味地遨游于数理化知识的海洋,为数理化拼搏奋战,却不见对语文知识的问津,语文学科被学生冷落。
三是存在一种偏见:只要是中国人,就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能读中国书,能写中国文章,对于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来讲,语文实在不需要下大功夫了。于是,课余时间一律为数理化开绿灯。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而制约着语文学科教学的正常发展,造成高中理科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冷落语文而偏向数理化。
三、确立语文学科在理科班应有的地位
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了数理化教学的成功经验,发现他们的成功不只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下功夫,而且在课外也没闲着。高中理科班的学生要过语文关,仅仅利用其每周几个45分钟的时间去完成,是不现实的。因而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得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语文学科也该理直气壮地去占据理科班学生一些课余时间。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素材是典型例题,教师应重视并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了解、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而语言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汇的组合规则构成的,郭沫若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经验之谈,即是语言运用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必须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才会有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最好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在文本材料的认读和积累上下实实在在的功夫,要通读文本,注意对重点文句的品读,并在品读的基础上背诵一些精彩的语句。
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文体特点,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叙述类课文就要注意发现文中的精彩语段(句),在修辞手法上、在词语选用上、在语言的情感寄寓上、在词语的形象上下功夫;说理性文体要注意说理的语言特点、文段内部的层次以及说理的逻辑性与严密性等。
小说要注意人物形象刻画的语言、外貌、神态,品味其描写人物形象时的技巧、方法。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这样刻画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态,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在教读这段文本时,应让学生揣摩这些精妙的语言表达,如抓住服饰、外貌等特征来刻画人物,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技巧将人物写“活”,感受并学习这种语言技巧,提高描写人物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以此为例,要求同学们在《红楼梦》中选择一个典型人物来练笔。这样,通过文本,就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落在了实处。
二、强化课外阅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新课标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且要求学生三年要有不少于150万字的阅读量。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一些知名的作家,大都有过大量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如2014年江苏省理科状元吴呈杰,语文高考141分,他就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博览群书,并一直坚持做读书笔记,到高三已做了近50万字的札记。事实证明,博览群书是一个人提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课堂教学要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会阅读。如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应指导学生寻找文本的各部分间的关系,要让学生一边思考内在的联系,一边发现起联结作用的过渡段。文章第一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描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对于科学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写马克思作为科学巨匠和作为革命家的伟大贡献,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仍然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课文的内部逻辑关系,明白文章的思路,进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在阅读活动中自然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和阅读方法的介绍去提高的。因此,仅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课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读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能够陶冶情操、体现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杂书”。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口味,又能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社会,为他们进一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1)根据写作教材的安排进行写作训练。高中语文写作教材中一共安排了“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议论要有理有据”、“议论要有条有理”、“散文”、“诗歌”、“札记o随笔”、“小小说”、“寓言故事o科幻小说”、“综述”、“科学小品”、“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等24个写作训练点。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明确的。但是,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是根据每个作文训练点的安排,布置学生进行一两次作文练习。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在读完高中后,连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和其他一些常用文体都不会写或者写不好。
(2)模仿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作文训练。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时作文能够得到高分,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布置一些高考作文题目或者模拟考试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细心的教师还将多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进行整理和归类,将其划分为“理想事业类”、“品德修养类”、“哲理辨正类”、“社会热点类”等,然后从每一个类别中选取典型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三年结束,教师和学生都觉得似乎大功告成。殊不知,由于每次写作的要求都是“自定立意”(或“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其结果是,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所写的作文与高一进校时写的作文仍然是一样的套路,没有质的升华。
可以说,现阶段的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方面还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鉴于此,笔者提出了“高中作文训练目标具细化”的观点,下面做简要阐释。
①目标分解。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之前,自己应该熟悉高中作文训练的具体目标,并且能够将这些目标进行具体细致的分解。
②具体操作。熟悉高中作文训练的具体目标,并且能够将这些目标进行具体细致的分解,是作文教学目标具细化的前提。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设法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既定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个训练系列”来实现具体的训练目标。
文体训练。文体训练主要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年级进行。进行文体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让他们“写什么像什么”,而不写文体特征不明的作文。根据课程目标要求,高中学生应该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新闻、传记等。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时,要事先讲解清楚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将写作要求具细化。
例如,在训练记叙文写作时,可以提出这样的具体要求:a.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b.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c.合理安排记叙的顺序;d.恰当选用人称;e.所写事件有意义。
技法训练。技法训练可以穿插在文体训练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文体训练结束后进行。笔者认为,将技法训练穿插在文体训练过程中进行效果较好。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每一种文体进行两次写作训练,第一次只要求符合文体特征,第二次则要求使用一些必要的写作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