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1 16:56: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5.46.088

1 工业4.0时代与速度营销

1.1 工业4.0的概念

工业4.0在2015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提出,亦指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相互融合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一轮又一轮金融危机,实体制造业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在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今天,以大数据推动制造工业4.0的时代已经来临。工业4.0的核心在于以信息技术网络为依托,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以2014年为例,中国纺织服装生产299亿件服装,售出90亿件,60亿件低价出口,剩余库存149亿件,产能严重过剩。不了解消费者需求盲目生产是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弊病,中国纺织服装业需借助工业互联网的潮流加快改革,否则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1.2 速度营销(Marketing of Speed)的概念

速度营销是指企业快速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进而为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其本质在于企业要对环境变化做出敏锐的反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速度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流因素,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核心力。企业除了“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还要“快速的做事”。速度营销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扩大市场占有率。调查显示:首家进入企业平均约有29%的占有率;早期跟进者有21%;较晚进入的企业只有15%。二是提高企业收益效率。麦肯锡研究表示:如果新产品在预算经费内开发完成,但比计划时间晚6个月出售,在开始的5年内,利润大概减少33%;若在计划时间及时推向市场,即使超出预算经费50%,利润也不受影响。三是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

乔布斯的速度营销法则让世界震惊,但速度营销并不局限于电子产业,在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流行趋势、消费者喜好迅速被服装企业捕捉,并服务于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各个环节。

2 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管理的困境

2.1 中国纺织服装业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需完善延伸产业链

中国纺织服装业处在全球价值链(GVC)的低端,目前以OEM代工模式为主,需向ODM产品设计和OBM自有品牌模式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游为研发和设计、纺织设备、新材料开发,属高科技产业,附加值高;中游为组装加工和制造等附加值较低;下游为品牌、物流、销售等高附加值。附加值形成高―低―高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纺织服装业产业链属于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不像以飞机、计算机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商驱动型产业链,他们有能力进行供应商后向合并和销售商前向合并。而对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链,大的零售商、营销者、品牌制造商在生产网络中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制造的服装普遍存在质量差、款式老、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以国产丝袜为例,大部分国货质量稳定性差,以超薄隐形、燃脂加热、速干高弹等功能性服装研发和制造跟不上潮流,同款高质量产品国货售价远高于国外品牌等。因此,大部分中国服装制造企业出路在于加大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品牌、市场营销的打造,完善延伸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市场反应的联动性,制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高功能的产品。

2.2 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整合能力差,市场反应速度慢

从纺织服装产品本身属性来说,市场需求逐渐有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样式要求高、市场流行趋势变化快、产品使用周期缩短的趋势。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和品种款式要求繁多,另外需求预测也变得难以掌控。面对“同厂同品海内外不同价”,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市场预测和产业整合能力差,制造商与销售商各自为战。国外纺织服装业市场反应快,库存周期短,利润空间足够大,因此定价可以低于中国。

时刻引领和紧跟潮流是纺织服装业的出路,任何产品和服务都要符合消费者的品位和要求。传统工业2.0和3.0时代,中国因不接地气的生产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生产速度慢,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及时生产销售。大部分工厂提前1年预测流行,提前半年备料,提前3个月发货,先大批量生产,再小批量补货。因此,服装前导时间(设计到成衣摆到柜台的出售时间)一般为6~9个月,导致预测设计和实际流行需求因为时间相差过长而产生偏差,成品服装不符合大众品位而滞销。在工业4.0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保驾护航,可以通过控制销售数量来制定产量、调整产品样式和价格,实现速度营销,这是国内企业所欠缺的。

3 大数据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路

3.1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整合的速度营销

3.1.1 完善整合产业链

中国需要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奠定我国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制造基础,虽然低端价值链的利润低,但也是我国的劳动力密集的基本国情。所以,中国要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继续加强上下游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以及营销策略。

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加强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联系,使其形成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伙伴,完善关系营销,避免各自为战的情况。同一批中国制造的产品,跨海运输到美国比销往国内市场还便宜,值得国内销售终端的反思。国内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还未形成统一的品牌一体化产业链。以西班牙ZARA企业为例,ZARA斥巨资设计一体化灵敏供应链,将生产基地设在西班牙,少量基本款式在亚洲等低成本地区生产。设立20个高度自动化染色、剪裁中心,将人力工作外包给周边小工厂。为了完善物流系统,加快传送速度,ZARA在地下架设了方圆200英里的传送带。根据订单,每天将最时兴布料准时送达终端厂,保证前导时间的缩短要求。这种制售一体化的效率化经营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3.1.2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进程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将分为3个过程,从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到优化制造业产业链再到最终工业4.0制造业产业链,详见下图。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过程图

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等7个步骤,存在产业链反应速度慢、被动生产、存货易滞销等情况。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工业4.0时代,制造业产业链得以优化,将产业链优化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制造、终端零售5个步骤,产业链反应整合速度得到提升,但依然不能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优化后的工业4.0制造业产业链以订单处理为第一环节,紧接着产品设计制造,此环节节省50%成本,然后原料处理到最终的终端零售,将提升60%的利润空间。

3.2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以销售终端为主导的速度营销

产业链要实现速度营销,能够获得市场大数据的销售端企业适合主导产业链整合。通过网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迅速接受订单处理,缩短采购时间,产业链变成小订单推货,因需生产,生产组织和节奏如同上述工业4.0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化。此外,通过大数据的有力依托,销售终端可以收集分析每天每时每刻、每款每色每码的销售数据,制定产量、调整库存、降低成本,形成快速营销体系。最后,工业4.0互联网时代可以帮助企业开拓蓝海市场。企业可以根据每位顾客的年龄、喜好、购买习惯等各种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开发和预测市场需求,寻找新商机。

继续以ZARA为例,作为世界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ZARA建设了自己的工厂和物流体系,整合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将品牌定位为“买得起的快速时装”。ZARA在每间门店设置一部定制联网PDA,通过PDA门店可以直接向总部下订单,经合理评估后传到工厂,将库存降低到20%以内。总部也可以掌握每家门店的销售情况控制生产,实现设计、生产、交付在15天内完成,实现了“快速、少量、多款”的品牌管理模式。通过灵敏的产业链体系和市场的快速捕捉,ZARA实现了最快7天交付、门店每周一上新、每隔三周商品全部换新的速度营销。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实证检验[C].成都: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0),2010.

[2]周浪,刘志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升级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28(1).

[3]陈华.论企业速度营销系统[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3).

[4]罗鹏.速度营销战略――企业超速竞争的战略优选[J].营销策略,2006.

[5]戴继平.新产品速度营销的时间价值及形成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

篇2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2102

产业链思想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分工理论,1958年赫希曼应用“关联效应”理论论述了产业的链条关系及相关概念,强调了企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的研究实际上兴起于国内,我国对产业链的研究始于农业产业链。据李心芹考证,傅国华于1990年至1993年在立题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首次提出了“农产品产业链”一词,随后引发了各地学者研究农业产业链的,国内不少学者在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整合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整合理论方面进行系统的综述,一方面总结农业产业链整合理论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为未来我国乃至世界对农业产业链整合研究提供展望。

1 农业产业链内涵的相关研究

国际上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对此课题已进行过深入探讨。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霍夫曼(Wout J.Hofman,2001)认为信息和交流技术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因此,农业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应该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高度实施战略,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培训也亟待加强。戴姆(F.van Dam)大力支持实施农业产业链信息管理改革和大力发展。斯迟拜(W.Schiebel,2001)以在欧洲进行的一项价值链研究为例,说明价值链分析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份额两个方面为农业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提供了估计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作用的普遍适用的方法。罗斯(Ross,J.E,1995))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过程质量控制和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法,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在国内,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农业产业链的具体涵义和分类。左两军等(2003)认为,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产前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即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也可以从集合方面来界定。王凯(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业产业链的集合体,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还可以从产业部门来界定。他认为农业产业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赵绪福、王雅鹏(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的产业群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若干个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王桂霞(2005)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组成的网络结构。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在农业中的表现形式。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即产业关联,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卢凤君(2006)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逐级演进的三个阶段自由(培育)发展阶段、整合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韩纪琴(2000年)、陈超(2004年)、卜卫兵(2004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蔬菜、肉食品及乳品等产业链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农业产业链的的思路,可作为农业产业链构建的案例。从众多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观点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的起始点是农业资源,终点是各种加工而成的农业最终消费品,是以农业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到下游联结而成的网状链条,它包括众多的环节和部门,从农业科研部门、农业生产和种植部门、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部门等,使各种具体农产品链的集合体。

2 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相关研究

近几年,部分学者结合实践,在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王祥瑞(2002)认为传统农业产业链过窄过短大大限制了农业自身获利的空间,必须打破原有经营模式,将产业链不断拓宽和延伸,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赵绪福(2004)对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进行了研究。龚勤林(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构建包括产业链的区域内接通和产业链的区域间延伸。他认为,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同时,他探讨了构建产业链对于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意义。李杰义(2008)通过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系统动力机制的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应该包括农产品加工价值链的延长(不包括农产品销售价值链的延伸)和可拓展价值链的拓展两个维度。从地域空间范围角度,把农业产业链延伸分为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区域间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两种基本类型,并强调了区域政府必将成为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和整合的现实动力。郭铁民和洪尔彬(2008)在分析闽台合作产业链构建中,提出新型农业产业链不应该只局限于农业,而应该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对传统农业产业链进行不断深化和拓展,将农业产业链延伸到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甚至观光旅游业等第二、三产业,形成新型网络型农业产业链。陈宏伟和郭鹏(2009)在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必要性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对策。

3 农业产业链整合理论与实证研究

在理论方面,王凯(2004)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整合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对策:(1)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使农业产业链组织从松散到紧密,从生产为主到销售为主,从单一到综合,从短到长,从小到大,从内到外;(2)通过发展品牌产品链、特色农产品链和竞争优势农产品链等方式,不断凝聚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3)建立健全包括价值链、信息链、组织链和物流链的农业产业链管理系统;(4)为农业产业链创造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任保平和洪银兴(2005)观点,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是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过程。芮明杰、刘明宇(2006)在总结了产业链整合的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在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演化视角、知识基础观、顾客价值导向是新产业链整合理论的基本逻辑起点。张琦、孙理军(2005)在探讨产业价值链所具备的三重属性(价值链属性、供应链属性和产业链属性)基础上,建立起了连通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三维角度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强调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来实现最经济最具效率的产业价值链运行模式,是我们分析和优化产业价值链的根本目的。刘慧波、黄祖辉(2007)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链整合可以分为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特殊目的的整合,其中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就是实现产业链关联的协同效应。产业链协同是一个涉及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分工深化与整合的过程。赵绪福(2006)认为产业链是众多关联产业的集合,产业链整合包括产业链升级和产业链链环关系之间的协调化,其实质就是帕雷托改进。邵昶等(2007)论证产业链整合的着力点是“量子纠缠”和“量子跃迁”。张利痒、张喜才(2007)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链体系的“双柠檬市场”、“低水平均衡”、“双失灵”和“市场主体的力量不对等”四个困境,提出了中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模式,建立了一个基于联动优化的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框架和操作模式。李杰义(2007)论述了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有许多内容:从产业链形态要素来看,有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和价值流整合,以及经营主体的整合等;从产业链的时空分布来看,有宏观视域内的产业链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整合和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等。赵绪福(2006)认为,农业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环之间的连接、合作与协调,它根据社会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在产业链环之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链环之间的比例关系,产生出协同效应和聚合质量。

在实证方面,杨启智(2004)以新希望集团、雨润集团为例,讨论了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的方式及资本市场的作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是要通过加强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拉长或加强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是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朱毅华和王凯(2004)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通过对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宋建晓(2007)在比较分析闽台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认为闽台农业在生产条件与生产水平上的差异互补性使闽台农业产业链整合成为可能,并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影响闽台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因素,进而提出构建海峡农业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纽带,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为平台,闽台政策机制创新为保障,推进闽台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4 综合述评

国际上对产业链管理的研究已经比较先进,但在农业产业链这个新兴领域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不够。采用哪种类型的产业链对农业更为合适,核心企业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利益和风险在合作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和分担,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圆满的回答。此外,实施产业链管理后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链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也不够丰富,对于农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研究则更为缺乏。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形成、分类、运行机制方面,这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不足之处在于:(1)关于农业产业链组织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是从核心企业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具体整合策略相对较少,对整合过程中强调政府作用的几乎没有;(2)关于农业产业链各功能主体以及功能主体之间的行为选择的研究较多,但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对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绩效评价,进而进行优化和整合的研究较为缺乏;(3)已有的文献侧重从产业化的角度研究我国农业企业的产业链,缺乏对于农业企业产业链整合的内容和案例的实证研究;(4)在诸多的研究中,侧重于对农业产业链的产后环节,对产前和产中环节关注的很少,从农户的角度研究的几乎没有,有关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的更少。这些不足均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作者简介:

庄洪艳,女,山东省胶南市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金融。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政府的角色。目前各地区实行区域农业合作,在区域农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仅靠市场的力量难免造成发展瓶颈,可以在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初步阶段,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政府要逐步退出主导地位,完全由市场主导。

(2)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和各地农业发展状况,在农业产业链整合中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

(3)在农业产业链研究中,众多学者把工业供应链思想运用到农业中,但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的不同,农户作为弱势群体,与企业的力量相差较大,要建立合适的农业产业链运行机制研究,如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等。

(4)在农业产业链整合中,考虑农产品的固有属性,要充分重视农村物流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WoutJ.Hofman.Information and Conununieation Technology(ICT)for Food and Agribusiness.Chainman agement in agribusiness and the food industry,Proe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on ferenee,2001.

[2]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3,(3).

[3]王凯.加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战略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4,(1).

[4]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和拓展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5]王桂霞,吴文欣.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王祥瑞.产业链过窄过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J].农业经济,2002,(9).

[7]龚勤林.产业链接通的经济动因与区际效应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3).

[8]李杰义.农业产业链区域延伸动力机制及途径研究[J].理论探讨,2007,(4).

[9]陈宏伟,郭鹏.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9,(2).

[10]朱毅华,王凯.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4,(7).

[11]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12]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3]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

篇3

1 价值链及企业价值链概述

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有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1]。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提供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内部价值链由企业内部相互联系的各业务单元组成,外部价值链由与企业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组成。各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相互链接整合,构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2]。

价值链可以用如下等式来表述,价值链=价值活动;价值链的总价值=价值活动成本+价值增值。

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就是价值增值,而价值增值的前提应该是掌握关键的价值活动。

企业价值链是指每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企业的业务范围往往只是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在选择业务范围时,企业首先需要确认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和企业应该进入的价值链环节。任何企业都处于特定的产业链中,产业链使得具有前后业务交替关系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价值叠加和传递关系。鉴于此,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系统及核心增值环节,探讨芽菜产业价值链的科学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参考价值。

2 中国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芽菜产业经历了由传统芽菜产业向现代芽菜产业的转变,随着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多,芽菜企业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链也相应更新,表现为企业自身价值链构架的合理定位、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同时实现了高价值、高收益。

2.1 芽菜产业传统价值链的构成与特点

传统芽菜缸罐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大致由原料豆购置、豆芽培育和市场销售3个环节构成,且豆芽培育工艺技术简便、产品单一、规模小、产品市场开拓有很大局限性,因此,传统芽菜产业价值链表现出纵向一体、链条短、结构松散,提高价值链增值空间有极大局限性,这也成为了我国芽菜产业链升级的重大障碍,使得产业链升级的成本大大增加,加重了日后产业链升级的经济负担。

2.2 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

①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形成 芽菜产业价值链是由各个链环上行业内各利益相关企业或组织价值链构成的复杂的、以价值实现为目的的链条。现代芽菜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实现了芽菜生产企业与原料加工企业及原料基地的对接,保证了原料的充实、优质供应;通过政府支持的各级科研项目,实现了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对接,为芽菜产业的原料豆品种选育、芽菜生产环节的各类设备研发与制造、工艺优化及产品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芽菜尤其是苗菜的生产培训及销售推广,扩大了产业链的层次和接触面;通过政府的有力监管,取缔不规范小作坊生产,规范芽菜市场,并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实现了芽菜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从而逐步形成了价值增值环节更为明晰的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

从图2可以看出,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包括核心价值环节和辅助价值环节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芽菜产品加工为中心,纵向―横向一体化形成的核心价值链,包括芽豆原料生产收购和加工、芽菜生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芽菜产品新技术研发、芽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等环节;二是围绕上述核心价值环节的具有支持辅助作用的辅助价值链,包括芽菜产业企业和产业相关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产品标准与行业规范、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引导芽菜产业发展方向的政府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包括芽菜产业企业的诚信度、公共关系及广告宣传等。

日产60~200 t的规模化芽菜生产企业分布于我国20余个大中城市,使得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中,一个链环有一个或几个产品服务大致相同的企业,前后链环共同构成产业价值链。这些企业间应在行业组织规范市场行为的前提下建立竞合关系,以避免过度竞争对彼此造成伤害,或共同对付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层次的增加,意味着芽菜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芽菜产品增值环节的增加。加入芽菜产业链的企业不仅可以得到高端环节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而且可显著提高芽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加芽豆种植户、芽菜生产商、经销商等的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芽菜产业价值链理念的树立,有利于打破狭隘的地域概念和单纯的利己观念,树立大市场和分工合作的新理念[3]。同时,也有助于芽菜企业拓展经营思路,在产业价值链条的各环节寻找商机,有能力的企业可控制经营整个产业价值链;芽菜产业价值链形成与延长有利于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高校的技术产业价值链和终端消费者的对接,构建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实现合作共赢,也有助于芽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行[6]。

3 芽菜产业企业价值链分析

芽菜企业价值链是指芽菜产业价值链环上行业内各利益相关企业或组织的价值实现与增值的链条。根据其所处芽菜产业链的环位、经营对象、经营目的不同,需要构建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分析各项价值活动。大致包括如下4个

方面。

3.1 原料豆收购与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3.2 芽菜机械设备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3.3 芽菜产品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由图5可以看出,现代芽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价值链向前拓展增加了产品研发环节;不可轻视中间环节产品清洗包装,该环节通过改善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延长保质期等实现价值链增值;由孵化培育环节拓展的厂房设备与器具及原料、水、电、人力等,由清洗包装拓展的产品规格,由市场销售拓展的贮存运输、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等,则直接或间接地在实现产业链增值中发挥作用。

3.4 芽菜产品销售供给链(经销商的价值链)分析

建立新的经销商选择机制和定价机制,选择能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最优经销商,也可从具有多年豆芽作坊加工经验、熟悉豆芽市场需求供给的农民精英中选择合作伙伴,专门培训后建立合作关系。详尽记录每个经销商提过的建议、创造多少销量和价值等,并结合经销商在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定价、盈利能力、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和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一起作为评估的重要标准。帮助分销商改善价值链,节约其运营成本,降低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维护最终消费者利益出发,促成分销商调整其盈利水平;购销双方采取最经济有效的价值链对接方式;考虑更换分销商,以寻求最低的分销成本;通过价值链整合,对分销商实施兼并,以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4 芽菜产业价值链发展策略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同行业内其他企业产生竞争。与现代芽菜产业相关的每一个企业,要实现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值,都需要首先置身于产业价值链中,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做好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定位产品与服务,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做到行业自律,维护产业规范与信誉,与产业价值链的运作发展相协调[4]。

4.1 注重芽菜企业价值链的优化

不断进行芽菜产业业务流程再造,通过改变组织流程的先后次序,缩短工作时间或存货占用时间;利用信息技术等提高顾客需求响应速度,如户外宣传、人际传播、免费享用农业信息手机短信、可视电话、网络视频、电子商务等减少资金周转成本,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和文化变革,创新企业文化,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宽视觉定位芽菜企业高附加价值环节,逐渐将我国现代芽菜产业链的重心从传统芽菜生产制造转移到功能保健品、生态产品设计,专用芽豆的标准化生产加工,经销商队伍建设以及芽菜终端零售理念和营销策略打造等环节上[5]。

4.2 产、学、研结合,加大自主科研创新力度

国内豆类芽菜行业组织已实现与国际芽菜协会(ISGA)组织对接,持续进行现代芽菜产业发展、包装材料、工艺技术及人才的交流,以远视觉定位我国芽菜产业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芽菜企业也需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通过生物技术优化工艺、创新材料科技、树立现代化营销理念,提升企业与行业经济管理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芽菜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并通过教育和技术推广提高企业员工及经销商的科技文化素质。

4.3 构造绿色、生态安全的芽菜产品供应链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各地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和教育手段规范芽菜产品物流的组织行为,建立芽菜产业供应链体系;新建或在现有的物流设施中开辟一批农产品专用物流设施,实现芽菜产品产后的储存、包装、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探索建设大型专用的物流基地,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同时政府也要为芽菜产品的快速流通创造条件,如对销售半径在100~300 km的区域设置专用“绿色通道”等。

4.4 重视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培育

鼓励产品过硬的名牌芽菜企业如宁波五龙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扎鲁特旗正达粮油有限公司等将原料芽豆、豆芽加工设备、规模化芽菜生产技术,甚至芽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加大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信心。相关部门要做好名牌的评定工作,以质量保名牌,使其在农业领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6]。

4.5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好芽菜产业链中的安全问题

从宏观方面考虑,我国现代芽菜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链条明晰,而该产业链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动荡,进而危及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性。一方面,因气候变化难测,土地资源量日趋变小,使得芽豆原料的生产与优质供给成为产业发展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如2009-2010年我国绿豆市场囤货提价、有价无货等,让芽菜生产企业无所适从,规模化的芽菜生产难以持续,减量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原料供需问题影响着芽菜产业稳步发展及价值链的升级。因此,应在稳定传统芽豆基地的基础上,多开辟新的基地。另一方面,随着工厂化芽菜生产的不断扩大,用水日益增多,水资源利用的代价将明显加大,尤其是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及污染,将制约芽菜产业发展,危及芽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展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技术课题。

从微观方面考虑,芽菜脆嫩的特点与其一生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是分不开的。为保证质量,芽菜的安全生产环节一直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芽菜产品生产中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等,也有保质保鲜技术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谭力文,余望梅,刘林青.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武汉蔬菜产业竞争力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2):37-45.

[2] 刘永利.基于企业价值链的管理创新[J].商情,2013(1):221-222.

[3] 白刚.企业战略转型的三个方向[J].销售与管理,2013(1):120-121.

篇4

一、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优化意义

产业链是指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个含义:一是产业链是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四是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上,茶叶产业链单个环节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鉴于此,运用茶叶产业链管理理论对茶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来提升瓷都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茶叶产业链集成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整个链条的收益大于各个环节受益的总和。通过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导入,实现茶叶产业资金物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景德镇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广大茶农分散经营方式与多变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分担茶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茶叶生产经营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延长茶叶产业链的长度和拓宽产业链的宽度,提高整个茶叶产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和获利空间。

二、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技术及人才等现实条件等影响,景德镇的茶叶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茶叶产业链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茶叶经营体制是以农户生产方式为主;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下就决定了景德镇市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专业人才缺乏和科研开发能力弱;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实力,无法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茶叶的附加值不高。目前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链严重脱节,实行的是分散的管理经营体制,缺少能够统揽全局的管理机制。现有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团体优势,容易造成生产上的脱节。

(1)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茶叶流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茶农、加工企业以及批发或零售企业,其分别代表了茶叶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茶叶的三个环节构成了茶叶的价值。根据价值链各环节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的地位,其增值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茶农,即茶叶的种植者在产业链的收益是最低的,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主要原因是景德镇茶叶具有典型的产地特征,茶叶的种植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很难以控制的;其次是景德镇市经济比较落后,龙头企业很少这就造成了生产商在产业链当中处于垄断地位,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茶叶上游环节供应者较多,而且可以向对个下游环节的提供茶叶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环节可以控制特殊农产品的生产,使得其在茶叶产业链中占绝对的优势。

(2)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信息链管理现状分析。景德镇产业链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很大障碍或者说产业链之间共享信息的程度不高。例如茶农与初级加工者之间或者是初级加工者和下游客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关系进行联系,很少有合作的情况出现。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存在很大缺陷。各个主体之间为了不让竞争对手了解到自己更多的信息,把自己的有关的信息屏蔽起来,这就很难使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实现共享。

(3)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物流链分析。目前,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的物流环节主要是产业链内部的成员来完成,很少企业将运输外包给其他物流公司。茶叶加工企业在采购时多数都有自己的车辆,很少的情况才会采用对方的物流进行采购。因景德镇茶叶生产者之间比较松散,种植基地小而分散,稳定性比较差,他们需要从规模较少、分散的茶农手中收购其茶叶原料。加上在茶叶鲜叶采摘季节还会有外地茶叶加工企业来收购茶叶鲜叶,为了保证按质保量地完成茶叶原料的采购,茶叶加工企业必须动用自己的车队而很少使用对方物流。

(4)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组织链管理分析。在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当中,上游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较而言,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联系的较少。茶农与生产者双方主要签订的是短期买卖合同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关系与上游的茶农的关系相同之处即是他们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联系的。由于下游客户的范围比茶农更泛,导致下游客户与茶叶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的松散。在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都是在市场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下游客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很不稳定,即使交易大部分也是在市场上随机完成的,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维持双方之间的合作。

三、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景德镇茶叶产业信息闭塞,茶叶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速度比较滞后,难以及时地了解国内市场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当不能及时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时,就只能机械式的来适应市场。只有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企业),才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及时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加之由于信息的收集工作比较困难这样很难预测出未来的市场的需求,从而丧失一些重要的商业机会。

(2)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物流成本上升。景德镇很多茶农甚至加工企业都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景德镇茶产业对茶叶物流投入不够重视,仅仅是一些物流装备上的投入,很少在物流过程中通过资金投入和购买设备建厂房来进行生产加工,没能形成增值。景德镇物流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很难满足茶叶物流应有的要求,导致茶叶在物流环节上损耗很大。那些茶农、茶叶加工者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信息、收集和传送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这些都是在增加茶叶的物流成本。

四、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增值能力

(1)提升茶叶种植环节的价值。茶叶的种植是保障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种植环节:1)研发茶叶种植技术。将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应用到产业的种植上,充分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2)注重茶叶鲜叶的内在质量。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鲜叶产品的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景德镇茶叶的高质量,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奠定基础。3)优化茶叶种植品种,加大优质品种的种植比例。

(2)提升茶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增加茶产品价值。景德镇茶叶质量上乘,但由于知名度低,其市场价格偏低。所以应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打造高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充分运用多种媒介扩大其知名度,如瓷博会,互联网等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茶叶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二)建立现代信息系统,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

景德镇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很难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各个地区市场信息联网现代系统,其次企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构建网络、数据库和服务等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内外联动是企业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篇5

[分类号]F270

1.引言

我国自进入3G时代之后,随着网络的优化、终端的丰富以及金融支付环境的完善,移动支付市场前景光明,商机无限。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达到7.47亿人,手机支付用户数为8200万,手机支付交易额为24.0亿元,同比2008年7.9亿元增长202.6%,处于高速增长态势。艾瑞预计在2010―2011年,手机支付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2012年手机支付交易规模将有望超过1000亿元。为此,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都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鏖战移动支付市场。例如,中国移动在2009―2010年推出了手机钱包、世博门票、手机一卡通三大移动支付业务,中国电信在2010年正式推出基于天翼3G业务的融合支付业务“翼支付”,中国联通在2009年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而在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联已积极联合各大银行加快推广其旗下合作支付品牌手付通,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也均推出手机银行类业务;第三方支付方面,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易宝、环迅等多家支付企业纷纷进入手机支付领域的规划。

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和无限商机已经有目共睹。而移动支付产业要真正实现繁荣,跨行业合作是必然选择;移动支付运营商要获得竞争优势,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运营模式是关键。因为商业运营模式决定产业链中各方利益的分配,而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把各个环节都积极调动起来。目前我国以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银行及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4种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都存在着以下问题:由于各自的局限和核心优势的不同,无法独立大规模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这也是自2006年起,一直被各方看好的移动支付发展并不顺利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从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最早、发展最成熟的日本和韩国发展经验来看,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是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合作,不但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而且要建立和完善“双赢”合作机制。因此,进行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至关重要。

国内学者对我国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4种模式的特点、优劣势及发展趋势方面,而对如何加强产业链合作,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却鲜有提及。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商业运营模式概念的文献分析界定,针对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如何创新,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进行研究。

2.移动支付及其产业链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简称MPayment)是使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手机是最为人们所认知、最能体现“移动”特性的终端设备,因此通常也将“移动支付”称为“手机支付”。根据交易金额的不同,移动支付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又称微支付和宏支付)两类;根据支付地点远近,移动支付分为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两种。

移动支付产业链包括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商(中国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POS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方案提供商、商家(商场、公交、校园、公共事业、SP、CP等)和终端用户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产业链以移动支付平台为核心,业务围绕移动支付平台展开。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这个角色可以由电信运营商来担当,也可以由支付服务商(中国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来担当。

3.商业运营模式概念的界定

说到商业运营模式,不得不提及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定义有很多,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和差异。到2000年前后,人们逐步形成共识,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价值创造。比如,Timmer(1998)、Rapper(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足企业如何赚钱。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指企业集合组织内外部经营资源并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为市场提品和服务全过程的经营活动的方式或途径,是企业从生产到把产品和服务转移至顾客手中,实现为顾客创造价值及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商业安排,是企业开展商业活动的基本框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解决企业建立“做什么,怎么做”运作体系的问题,企业必须考虑谁是目标客户,将怎样满足目标客户和如何满足需求,以及企业期待获得怎样的回报等一系列问题。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把商业模式分为两种:运营性商业模式和策略性商业模式。企业商业运营模式指的是一个企业持续达到其主要目标的内在联系。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它的运营机制能够解释这个企业怎样持续不断地获取利润。既然商业组织之间为争取顾客和获得资源而展开竞争,那么一个好的运营机制必然突出确保其成功的独特能力和手段――吸引客户、雇员和投资者,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在运营性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表现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我们称其为策略性商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匡佩远进一步对运营性商业模式和策略性商业模式的功能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定义。其中,运营性商业模式重点解决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与产业价值链环节的互动关系。运营性商业模式创造企业的核心优势、能力、关系和知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产业链定位: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产业链条中,在这个链条中处于何种地位,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战略应如何定位。

・赢利模式设计:企业从哪里获得收入,获得收入的形式有哪几种,这些收入以何种形式和比例在产业链中分配,企业是否对这种分配有话语权。

4.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框架和机理

4.1创新框架

本文在参考埃森哲公司和匡佩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框架,如图2所示:

4.2创新机理

由图2可以看出,要实现合作共赢、获取竞争优势(创新目的),关键在于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任务);而依据商业运营模式的定义,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要依赖于产

业链合作设计和盈利模式设计(创新要素);而创新的重点内容则包括企业产业链定位、产业链整合、收入来源设计及收入分配设计。

由此可知,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要创新,构建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企业产业链定位、产业链整合、收入来源设计及收入分配设计这4个环节。具体如下:

移动支付运营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定位确定哪些环节可以自己做,哪些环节必须合作;其次,通过对产业链的有效整合,确定与产业链成员的合作深度和方式,以有效发挥各个环节的优势。通过这两个环节,实现有效合作;再次,通过收入来源设计,获取收益;最后,通过收入分配设计,使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都获得不同份额的收益,以维持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这两个环节,实现共赢。只有这样,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才能建立起来,产业链各方才能取得共同发展,移动支付运营商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5.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的构建

5.1企业产业链定位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跨越电信、金融、移动互联网几大行业。移动支付运营商必须具备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必须基于自身核心能力开展产业链内外的战略协同运作,必须系统思考在完整的移动支付价值创造活动中,哪些是自己的专长,哪些是产业链上其他成员的专长,还需要综合考虑业务性质、目标客户特征、竞争对手等情况来确定与哪些成员合作,以及合作的深度和方式。比如,电信运营商虽然在移动支付业务上拥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其不具备金融结算资质,不具备完善的结算体系,所以电信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运营商,必须与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5.2产业链整合

移动支付运营商可以借鉴NTT DoCoMo(移动支付品牌:Osaifu-Keitai)和SK(移动支付品牌:Moneta)的经验,灵活应用技术(统一技术标准、终端定制等)和经济(价格补贴、战略联盟、合资、收购等)这两大手段对移动支付产业链进行整合。以电信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为例,其可以采用的产业链整合策略如表1所示。

5.3收入来源设计移动支付业务收入来源如表2所示:

移动支付业务收入来源应主要围绕显性收入(使用费+通信费+交易租金商家的返点收益+提供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进行设计。

5.4收入分配设计

在韩国,信用卡公司通常收取交易金额的2.5%。但其运营移动支付业务时,在2.5%的商户折扣中,1%用来补贴消费者购买手机的成本,0.3%归电信运营商。这样,信用卡公司只剩下1.2%。通过这样的收入分配,产业链各方都比较满意。在中国,“移动梦网”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移动与ISP/ICP之间确立了透明合理的收益分成比例,有效调动了各成员的积极性。

篇6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的提出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是再生资源在循环经济产业链流向上的具体应用。其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包括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和回收技术。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中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是再生资源产业链加工上的一个基础环节,它是运用机械拆解与手工拆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的。破碎技术是利用仪器或者设备克服固体废物质点间的内聚力而使大块固体废物分裂成小块或将小块固体废物颗粒分裂成细粉的过程。分选技术是根据粉碎物料中各组成物的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如密度、粒度、导电性、导磁性及表面特性等差异,采用质选、磁选、电选、涡流分选、形状分选、光学分选、气力分选及浮选技术来进行各个组分的分离富集,从而达到回收金属的目的。而回收技术就是通过回收工艺方法回收拆解、破碎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及塑料,以避免二次污染。这些关键技术构成了再生资源产业链上加工的重要环节。再生资源通过关键技术的集合,结合不同的回收体系及对再生资源深加工程度构成当前我国两种区域产业链模式,一为集中式区域产业链模式,二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模式[7],其链接模式如图1所示。集中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与松散式产业链链接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深加工是否在园区内进行。当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以再生资源为原材料对其再加工,生产出新的产品,这种模式为集中式产业链链接模式。同样,如若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未进行深加工,而直接将其作为原料销售进入市场,则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这两种链接模式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构建的参考因素

在构建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过程中,本论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影响其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根据现阶段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拆解、破解、分选及回收的处理流程已日渐确立,两种产业链链接模式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集中在是否具有深加工这一流程上,因此,在产业链构建的过程中,对此流程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上产生的影响进行重点探讨。博弈论的观点,是强调以个人理性为前提,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园区是否引入废旧机电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企业是否入驻园区主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园区和企业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其中,C1表示园区监管企业所产生的成本,C2表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所产生的成本,C3表示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给予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成本,C4表示深加工企业为入驻园区而产生的成本,U1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为园区产生的效益,U2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得到的优惠,E0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产生的环境效益。园区及企业的策略取决于表1中各项收益的相对大小。考虑到发展再生资源的现实意义,为使园区及深加工企业达到双赢,支付矩阵的值是大于零,即最佳状态是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主动入驻园区。则意味着需下式成立:-C1-C3+U1+E0>0-C2-C4+U2>{0此式表明影响园区是否愿意引入深加工企业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入驻后,其为园区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大于原先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同样,深加工企业是否愿意入驻园区的关键因素在于入驻园区后所得到的优惠是否大于其入驻园区前后所产生的成本。但由于这里环境效益的值是大于等于或小于零的,故在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园区可以选择不引入深加工企业,而深加工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入驻园区。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的优化

篇7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 天然气产业链; 协调发展; 技术创新。

对区域经济而言,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环境和条件,形成基于资源优势的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渝经济区是我国最早进行天然气勘察、开发和消费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已初步迈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也是成渝经济区由天然气资源优势区域转变为天然气产业优势区域的必然途径。

但是,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来看,成渝经济区尚未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带动天然气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现状。

天然气产业链是指以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群。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天然气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基于天然气资源禀赋形成的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领域的网络结构,它要求在与社会生产力布局的联系上,应按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初具雏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 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域内天然气资源丰富。截止 2010年底,探明的四川省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6763. 11 亿立方米,重庆市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1921. 02 亿立方米,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基础储量之和位居全国首位。随着对区域内天然气地质认识的深化以及勘察技术的提高,天然气资源总量还会有所增加。

2011 年区域内天然气开采量达 263. 48 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生产总量的 28. 2%。

( 二) 天然气产业市场培育。

在成渝经济区的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占26. 64% ( 按当值量计算) ;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 15. 53% ( 按当值量计算) ,远远高于全国3. 4% 的平均水平。天然气的利用领域涉及到了城镇燃气、化工原料、工业燃料、CNG 汽车等各方面。天然气管网设施逐步完善,基本上覆盖到经济区内的各大城市,市场培育基本成熟。

( 三) 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情况。

成渝经济区内除有产能巨大的上游企业以及为天然气开采配套的油气装备制造企业外,还拥有数量众多的天然气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经济区内靠近天然气产地的城市,其产量位居全国榜首; 天然气汽车在成渝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及出租车行业的推广成效显著,CNG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建成,其在清洁能源汽车产业中崭露头角; 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已经完成国产化,并批量出口到国外。在成渝经济区的夹江、峨眉、沙湾及眉山一带,已形成以天然气为工业燃料的颇具竞争优势的建陶产业集群。

二、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低碳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结构转型和快速城市化对能源产业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能源产业组织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给天然气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尽管面临着如此难得的机遇,但是,要发展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就必须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 一) 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结构欠合理。

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天然气主要用于燃料、燃气的生产和作为化工原料。天然气产业结构的布局偏重于上游产业,天然气化工主要集中在生产二甲醚、合成氨等化肥产品上,产品雷同,附加值低,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下游深加工企业没有达到相应数量与规模。除此之外,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网状结构”不明显,削弱了其可以带来的竞争优势。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 二) 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之间存在矛盾。

天然气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垄断特性,决定了天然气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调控和协调。但是,由于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以致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天然气生产企业反映成本高企和政府对资源的定价过低; 另一方面,闲置的民间资本难以跨过保护门槛。这不仅不利于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 三) 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

天然气产业内部创新能力比较低,产业升级缓慢,集群效应低。其主要原因是当前产业集群模式欠合理。在当前的模式下,产业集群还没有充分成长起来,高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度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升级与进一步发展。

三、破解思路和对策。

针对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 一) 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

成渝经济区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完善的管网设施是培育发展天然气产业链的基础,成渝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包括天然气生产、城市燃气、天然气化工、CNG 汽车制造等在内的天然气产业链。随着对天然气利用的不断深化,如在城市工业园区、旅游集中服务区、生态园区、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必将推动燃气发电机、燃气锅炉、吸收式制冷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而分布式能源的建设行业、运营管理行业也将随着分布能源的发展获得迅速发展,从而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依托现在的产业基础,适当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将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如图1 所示。

( 二) 根据区域内产业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

在成渝经济区内,与天然气相关的产业已经崭露头角。重庆市的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成都、南充、德阳、区域内资源地分别在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制造方面、油气机械装备制造方面、能源装备研发与生产方面以及天然气化工产业方面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可加强经济区内各个行政区域天然气相关产业的规划,优化天然气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见表 1) ,提高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

( 三) 完善政府职能,为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应该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地方政府既不能过度干预天然气产业发展,又不能太过放松,要与市场机制协同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

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该更多地促进各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要协调资源开发企业与资源使用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起来。政府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天然气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以达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在产业集群逐步成熟稳定后,政府部门可适当降低介入程度,但是仍要促进产业链内部的创新,以保持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 四) 积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由于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链内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互动机制不健全,而且企业本身也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科研力量严重不足。加上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整个产业链缺乏发展后劲。利用区域内的科研力量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天然气产业链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能为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慧,李伟,杨义,庄涛。 2010 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动向及“十二五”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2011( 6) : 56 -59.

[2] 周怡沛,周志斌。 中国 CNG 汽车市场发展现状、趋势与策略[J]。 国际石油经济,2009( 10) : 44 -46.

[3] 陈磊。 陕西省油气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综合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20( 6) : 13 -15.

[4] 王丽,魏敦崧。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J]。 煤气与电力,2006,26( 1) : 46 -48.

[5] 李明川,黄晓川,王瑞和,张训峰,王军和。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钻采工艺,2011( 11) : 98 -100.

[6] 杨杰,叶小榕。 财政支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

[7] 何东,宋宝莉。 企业生态责任行为创造顾客价值回归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10( 2) .

篇8

【关键词】

产业生命周期;产业链;博弈论

引言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产业链构建整合的形态不同。本文立足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产业链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整合特征,探讨产业链整合与产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述评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始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Gort和Klepper(1982)对46个产品的每种产品的整个或部分生命的销售、价格和产量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产业中的厂商数目(净进入数)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得到:引人、大量进人、稳定、大量退出和成熟等五个阶段。继而Steven Klepper(1996)使用模型描述产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以及背后的动力机制,进一步将产业(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本文认为产业生命周期包括产业孕育期、产业发展期和产业成熟期。

产业链整合指产业链随着产业生命周期不断演化而发生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进而影响到产业链市场格局。下文将通过博弈论方法,着重探讨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中,企业对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整合行为的选择。

二、基本假设

产业链整合所涉及到的因素有:文化习俗、行业绩效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产业组织形态的形成和整合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方便重点分析企业区域投资,本了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总共经历三个阶段:产业孕育期,产业发展期和产业成熟期。

假设2:企业同质,成本相同。

假设3:企业资源有限,只能在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选择一种。

1.与假设相关的参数

(1)与假设1相关的参数:企业数量,价格,需求,成本

由假设1,设k为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参数,k=1表示企业进入产业孕育期,k=2表示企业进入产业发展期,k=3表示企业进入产业成熟期。其中,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特征不同。

k=1时,原创性研发投资较高,行业内企业数量N较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对行业平均价格水平P的影响不大。面向行业的市场需求Q有限。行业内的平均成本AVC也较高。

k=2时,技术改进研发投资较高,行业内企业数量N继续增加,企业规模持续增加,产业集中度较产业孕育期有所提高,企业对行业平均价格水平P的影响仍旧不大。面向行业的市场需求Q快速增加。行业内的平均成本AVC开始降低。

k=3时,产业内技术稳定,行业内兼并重组的现象加剧,企业数量N开始减少,实力较强企业规模持续增加,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对行业平均价格水平P的影响逐步增强。面向行业的市场需求Q平稳增加。行业内的平均成本AVC更低。

(2)与假设2相关的参数:交易成本

由假设2,企业同质,不仅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相当,而且企业内部交易和生产成本也相当。作此假设,避免企业个体之间的差异影响到企业的产业组织投资策略。设企业的生产成本Ck,其中k表示产业生命周期阶段。

(3)与假设3相关的参数:企业投资效用相当

由假设3,企业均风险中性,因而企业家风险投资效用相当。面对相同的风险,企业家均能做出理性的选择。

三、模型设定

记企业Mi为第i个厂商,Mj为投资到第j个方向,Mij表示第i个企业投资到第j个方向。企业产业组织决策策略集:将企业产业组织投资策略记为Mj=(M1,M2,M3,M4,M5,……Mn)。为了简化模型,将投资环节分为三类:1.投资纵向一体化2.投资横向一体化。因此,企业区域投资策略集可简化为Mj=(M1,M2),其中M1表示投资纵向一体化,M2表示投资横向一体化。

设厂商Si投资i方向的收益函数为TRijk=Pijk*Qijk,其中Pij指厂商Sj在产业生命周期k阶段投资i方向之后提供的价格,Qij指厂商Sj在产业生命周期k阶段投资i环节的销量。

成本函数为TCijk=Qijk*AVCijk+C0jk+Cijk,其中AVCij表示第k阶段的平均可变成本,C0j表示固定投资,Cijk表示第k阶段跨在第i方向投资成本。

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目标方程:

四、参数分析

(一)孕育期(k=1)

1.相关参数分析

1)价格Pij1决定:一方面市场需求有限,另一方面行业内不断有新企业进入,同时不断有在位企业退出,产业内技术形态不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产业集中度不高,行业平均价格最终由市场共同来决定。

2)销量Qij1决定:企业销量主要由其价格决定。

2.企业博弈行为分析

为便于分析,我们假设行业有两家企业,企业A和企业B。企业A和B进行产业链整合扩张面临两种投资策略:1)投资纵向一体化,加强上下游技术交流,提高技术研发效率,稳定上下游经营关系,节约交易成本;2)投资横向一体化,取得规模经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因而企业A、B面临的需求函数是:

D(PA,PB)=

根据伯川德模型,博弈结果是企业A和企业B均进行产业纵向一体化投资,最后行业的平均价格Pij1=c=AVCij1

在产业孕育期,市场需求有限,企业规模不大,扩大再生产难以获取利润;甲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更容易获取竞争力,因而在产业孕育期,企业主要的投资方向在于投资纵向一体化。

(二)发展期(k=2)

1.相关参数分析

1)价格Pij1决定:一方面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带动在位企业规模增大;但另一方面行业内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不断吸引有新企业进入,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行业价格最终由市场共同来决定,但产业纵向化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高。

2)销量Qij1决定: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扩大产能迅速增加规模,并通过规模经济而实现低成本。

2.企业博弈行为分析

为便于分析,我们假设行业有两家企业,企业A和企业B。企业A和B进行产业组织形态扩张面临两种投资策略:1)投资纵向一体化;2)投资横向一体化。

因而企业A、B面临的需求函数是:

D(PA,PB)=

根据伯川德模型,博弈结果取决于纵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与横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大小。

五、结论

(一)孕育期内以产业纵向化为主

在产业孕育期内,产品技术不成熟,改善空间较大。因而在产业孕育期内,企业通过产业纵向花,系统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为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信息沟通,有利于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高技术研发效率,有效降低成本。

(二)发展期内,产业纵向化和产业横向化并重

在产业发展期,企业规模增大、技术改善还存在一定空间。因而企业在产业发展期,一是通过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通过研发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三)成熟期内以产业横向化为主

在产业成熟期,产业横向化成为主流。一是为扩大销量,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化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二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加强其垄断势力,提高其议价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勤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

[2]龚勤林.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J],理论探讨,2004.3

[3]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4]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

[5]芮明杰等.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工业经济研究,2006.3

[6]潘成云.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异化及其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01.9

篇9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产业链的理论指企业把外部采购的原材料,通过生产和销售活动,传递给用户的过程。早期的产业链主要局限于制造企业内部活动,关注的是企业自身资源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行业间协作增多。行业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产业革命,逐步延伸至其他行业。传统的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除了行业融合现象明显外,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也更加明显。产业结构升级包括轻纺工业上升到重化学工业,原材料为重心上升到加工组装为主,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上升到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向第二,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就是国民经济社会化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多样化,产业间与产业内的交易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深入,国家、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更加密切,更需要从产业层次和国际化层级凝聚竞争力,在国际化竞争环境下,我国产业多处在微笑曲线低附加值模块。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6+1产业链理论中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他认为世界进入“产业链战争”时代,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放在中国,而将其余六块非制造业掌控在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定位下,中国处在价值最底端,陷入“悲惨增长”窘境。全球产业链竞争驱动下,我国应该在国内市场需求驱动下构建区域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1研究现状

向高附加值行业转移过程中,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学者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供应链,供应链理论正是从微观层面和企业管理的视角阐述了产业链中企业间分工协作形式。产业链引起关注是在1990年代后的中国。我国产业链研究起步于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类型、组织形式、优化途径、成长机理和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分析产业链组建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通过重构、打造、整合来提升产业链。从产业链升级视角总结,微观层面上,生产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更多地取决于企业与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系统协同。在中观层面上,高度动态性、开放性、非线性、多因素交织和共时互动的竞争环境,使一些原来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关联方式,变得更为动荡。在宏观层面上,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已经演变为区域内产业链条间的竞争。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是国民经济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对比韩日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我国应立足本地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延伸产业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整合优势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衡量、构成因素和实证测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在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有学者构建了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两个辅助因素共同组成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李钢指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将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李子伦把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准,基于因子分析最终得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区域工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的方向优化调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变的必然趋势。黄茂兴指出随着省域经济竞争越发激烈,现阶段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依靠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制定经济发展策略,通过技术选择和合理的资本深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2实证分析

本文以工业制造业为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量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根据量化指标构造线性回归。产业结构升级所具有的三方面衡量标准,即产业体系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三大指标体系进行测度。本文选取国内、国际出口总额比值表示产业竞争力强弱程度,选择单位GDP能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三个指标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用因子分析法对三个指标进行测度。解释的总方差如表1,从数据可知综合因子成分1解释强度高达93.679%。

表1:解释的总方差

成分矩阵如表2,表中数据表示各成分在不同变量上载荷

表2:成份矩阵

基于2005-2012截面数据构建因子和产业竞争力简单线性回归,详见表3。

表3:数据及其因子得分

数据来源: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cics

模型如下:

Y=a+bX(1)

Y为产业竞争力指数,X为因子分析法得出的因子,用计量软件分析变量之间的解释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

表4:回归结果

参数估计结果为:

Y= 9.267500+1.284165 X

(0.102039) ( 0.109084)

t=(90.82301) (11.77222)

由结果, =1.284165说明X每增加1,Y就增加1.284165,自变量X的解释能力非常强,R2=0.958502模型拟合程度非常好,产业结构升级能显著使产业竞争力加强,即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产业竞争力增强重要促进因素之一。可从不同方面入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3结论

本文构建了反应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模型,采用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构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三个指标,结果得出产业结构升级能显著影响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发挥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能源利用率提高意味着在保护环境前提下能保证单位能源消耗下GDP产出增加,进而构建可持续增长模式,还意味着单位产出成本降低相较于它国同产业形成比较优势。本文选择第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作为反应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之一,结果得出第三产业越来越显著成为就业人员偏好,缓解了就业压力,且三产业相对一二产业竞争效率较高。高新企业数越多越能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正按高度化和合理化路线升迁,且企业数增加也能很好的表明创新能力的增强。能源利用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开发区企业数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密切,针对此细节方面可以指定相关产业政策。

建议如下:

(1)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有效促进就业增长,加快制度创新;

(2)引入竞争机制;

(3)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从而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贵富.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 吴彦艳.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 姜泽华等.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

[4]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 李钢,刘吉超.入世十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

篇10

hdtDXP互动通数字广告交易开放平台,是互动通控股集团近年来自主研发的广告交易开放平台,该平台集合了最先进的广告技术和理念,为广告主和商提供一个全新的广告交易平台,可实现多渠道和基于人群购买的实时竞价功能,从而达到广告投放的高回报(ROI)、高效率和高透明度,为广告主、商和媒体提供一种崭新的互联网广告客户体验及服务。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平台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刊记者特前往互动通北京办公室,拜访互动通控股集团研发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顾以文先生,为记者及广大读者答疑解惑。

数据支撑,实现精准

21世纪营销: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互动通数字广告交易平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的功能有哪些?

顾以文:这个平台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覆盖了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产业链分为两极,一端是广告主和商,一端是媒体与消费者,平台主要提供了这两方面的服务。我们常说,媒体以内容为王,广告以数据为王。所以,我们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基于此,我们将广告主、第三方以及公司内部获得的数据相结合,并加以分析,在为品牌投放广告时实现更精准的到达。

厚积薄发,脱颖而出

21世纪营销:您认为打造这一平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顾以文:我认为“积累”是最重要的。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市场上有二三十家公司都在做数字广告交易平台相关的系统,他们都看到了这一产业蕴含的巨大商机。但同时,缺乏积累也是他们的通病。厚积而薄发,积累是多方面的,行业内经验的积累、对广告主的积累、对人群分析数据的积累,缺一不可。如果缺乏这些积累,就需要这些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来源,以后天优势弥补先天不足。

21世纪营销:互动通在“积累”这方面有何明显优势?

顾以文:互动通成立初期开始涉足iCast,2007年公司推出iFocus,拥有互联网技术方面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从广告主积累方面来看,互动通与全球500强企业几乎均有合作,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广告主资源。同时,互动通经过多年稳扎稳打的发展,亦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多维度评估,保证投放效果

21世纪营销:hdtDXP这一平台满足广告主怎样的需求?

顾以文:如今我们产品的定位是“品牌+效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很多投入到互联网领域的人,大多数是从电商起家,而这一行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从业者没有将其提高到一个产业链的高度来经营。回到数字广告交易平台这一产业链的发展来看,我希望更多的知名品牌可以关注并投入到这一平台中,促进产业的兴旺发达。如果各家公司只是一味拼价格,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难以自拔。之前提到品牌是我们的优势,同样,效果也是我们以及品牌广告主非常关注的,在与广告主长期的合作中,我们发现他们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单纯要求曝光度发展到日益看重推广效果,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21世纪营销:互动通采取怎样的策略评估广告效果,保证广告主的有效投放?

顾以文:为了配合广告主的步伐,hdtDXP通过9个维度评估广告效果,优化投放策略,实现精准投放。比如通过人群、媒体、地域、频次、时间等维度,通过手工优化以及自动优化的形式,评估这些维度在单一情况以及组合情况下的效果。

同时,在与商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他们目前比较熟悉媒体购买,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人群购买的说服力微乎其微。在这个方面,我们为商提供优质媒体资源,保证投放环境,维护品牌安全性,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起步初期,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营销:相对于国外的发展过程来说,国内的数字广告交易平台发展非常快,您认为这一行业在国内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顾以文:这需要从产业链的角度、资本角度以及技术积累角度这三方面来看国内平台的发展状况。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国外比国内要超前很多。如果国外的发展处于青壮年阶段,国内还只是婴儿阶段。虽然国内很多公司看到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纷纷涉足其中。但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国内的环境发展严重失衡,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数据支撑、投放环境监测等领域严重缺乏专业公司,造成产业链分工不明确。

从资本角度来看,产业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投资人对于这一产业链的认知不够,国内相关公司很难拿到投资。缺乏资金支持,对产业链发展来说可谓举步维艰。现在来看,国内只有互动通等少数几家上游公司有实力争取到投资,在资金方面压力较小。

从技术层面来看,相比美国硅谷,国内在技术开发能力上相对较弱,专业性落后。国内只有像淘宝这类大公司,可以依托幕后强大的资金背景,从无到有发展技术。但小公司却没有这个能力。互动通凭借多年积累的雄厚实力,可以开发新技术,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国外最新理念,提高平台整体质量。

21世纪营销:您认为如今广告主对这一新技术的接受度是怎样的?

顾以文:从国内来说,这一产业还处于培养期,广告主以及商对新技术的认知深度还不够。在国外,88%的广告主已经尝试过RTB技术。我们需要通过国际知名品牌广告主的推动,以及技术公司对平台的普及,带动更多本土广告主认识并接受这一平台,共同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