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研课题创新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1 16:56: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课题创新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课题创新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81-02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能根据一定目标,运用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的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教育方针、内容、方法等的不同,都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同的影响。所谓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近年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在中国教育界达成共识,呼声已很高,但“创新教育”步履艰难,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有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开设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师资力量不足,普遍采取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较强;实验课学时偏少,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实验效果较差等,根据现有形势,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很大差距。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合电气信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目前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改革指导思想

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思想必须创新,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和知识性教育观,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型教育观,建立适应新形势下课程体系及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精心设定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搭建实基础、强能力的,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原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课程和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合理,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课程教学内容上,强调以能力为主线,加强重点、提炼核心,要把企业案例、发展前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教学实际,深化教材改革,顺应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以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构建立体交叉式的理论实践教学精品课程新体系,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2.建立创新型教师人才队伍,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成败的生命线,尤其对于知识更新、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更是如此。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知识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和原动力,因此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3.基于电气信息学科知识更新特别快这一显著特点,要十分重视让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认为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本科生研究活动要扩展到更多的学生以及更多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提升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优势。

三、具体措施

1.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设有与企业需求同步的新课程,采用课程综合化,构建教学模块等方式;初步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实行一体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压缩课内学时,精选课程门类,加强素质类课程,重视素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坚持“五要”原则。一要紧跟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二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原则;三要研究教学内容的专业适用性,使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四要注重整体优化,建立科学的内容体系;五要积极开展系列课程改革,在内容上既能衔接又避免重复。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现代化。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机配合,不断改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和新知识探求的思维能力。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放手让他们在探究中、实践中、协作中自主地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素质。在常规讲授型模式的教学基础上,采用主题探究型模式、小组协作型模式、案例教学型模式等。贯彻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的思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传统,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立项化教学环节,学生根据课程中知识点,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的论证、实施,并最终完成实物。改革学生课程期末成绩评定机制,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2.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增设专业综合实践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方面。本项目拟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具有指定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及综合集成演练等,同时根据学生自己兴趣特长而开展的自主实践活动,对电气信息类专业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实践基地内进行授课,边授课边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此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实践、研究工作。

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学院电信学院电气信息专业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工科大学生“领入”工程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投入大量的精力完成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刚完成的实践基地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平台。以单一课程为点,以相关课程为线,以完成某一实际的项目所需的课程群为面,通过设置符合点、线、面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项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设计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实现网络自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物化为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新教学体系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3.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把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科学研究渗入本科教学包含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高等学校的教师的科学研究是与教学密切是相关的,所传授的知识是处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目前,高等学校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创新,教师进行科研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独特自己的观察视角;更加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使授课富有新内容、富有生命力,结合实际,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科学、师德高尚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为有更高水平的科学成果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开展创新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此举将有效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为其继续深造和更好的就业进行奠定基础。

总结

面向世界,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要,学生所需为课程教学出发点,精心设定课程体系结构,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做到以“用”导“学”,以“用”促“学”,搭建实基础、强能力的教学新体系,精心提炼单门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探索和实践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2]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1):21-23.

篇2

2 科技部.2004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EB/OL].sts. /zlhb/2005/2.1.htm#6

3 科技部.2007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EB/OL].sts. /zlhb/2008/3.1.htm#7

4 科技部.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EB/OL].sts. /zlhb/2009/hb3.1.htm#9

5 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6 科技部.2008年我国专利统计分析[EB/OL].most. /kjtj/tjbg/200912/P020091217472300889990.pdf

7 李思宏等.科技人才选拨与评价思路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7)

篇3

今年6月,星巴克已经开始着手无线充电的实验,在为数不多的店面开始测试,包括三藩市、圣荷西以及波士顿。但是对于无线充电技术本身,似乎总也没有时兴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无线充电的速度比较慢,要充满手机电池的时间比有线充电器要长很多;其二,很多所谓的无线充电设备其实还是要找有线插头,相当于无线充电器需要充上电,才能跟以无线的方式跟手机充电。如今大范围内开始推广,星巴克意图不仅是让用户可以简单的给手机充上电这么简单,而是在店面内制造出一个全新的无线数字化体验。喝咖啡永远不只是喝咖啡那么简单,而是包含消费者体验的全部。

篇4

首先,在抢救方面,作为一宗仍然具有一定活态性的宝贵民族文献遗产,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绝不能视为普通的档案文献征集收藏,而应遵照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整体性、原真性和多方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清水江文书的多重价值和复杂性,档案征集模式已遭遇的困境,目前文书所处的濒危状态等客观因素决定了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必须有一个以文书传承社区的参与为基础的多重形态机制,在技术上必须有一整套符合国内外规范的技术措施。因此,针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本课题从理论建构、技术规范、抢救保护实践行动示范点建设三个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层面上来做出解答。在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探讨政府与社会共谋架构下的清水江文书抢救模式与多重保护机制建构。在实践层面上,开展清水江文书分布形态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村寨开展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示范点建设的行动研究,为今后大规模的就地抢救保护树立样板。在技术层面上,根据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抢救保护规范中的信息载体和所载信息并重的整理性保护原则,本课题将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的理化特性开展原件抢救保护技术措施及典藏技术规范的研究,以规避抢救保护过程中因不谙技术规范而造成的对珍贵文献遗产的破坏。

其次,在整理方面,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清水江文书所具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特征。整理工作必须将国内外通行的文献分类著录和整理规范与清水江文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题将通过对国内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台湾原住民文书等著名历史文书的分类著录整理规范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与大英图书馆、法国远东研究院、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等国际著名的历史文书保藏中心所持整理规范进行参比对照研究。为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确立国内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旦选择和确立了整理出版的体例和规范,我们就立即与黔东南州县各档案馆合作开展对各县馆藏契约文书的示范性精品选辑整理,为今后州县各地开展大规模的馆藏文书整理出版树立典范。同时,本课题还将对其他古碑刻和民间家谱,也开启系统的整理和辑注。在整理出版的样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全面覆盖清水江文书集中分布的锦屏、天柱、黎平、剑河、三穗、岑巩、台江等县,而且也要求能够体现出清水江文书内涵中不同的文献类型。

最后,在研究方面,本课题在子课题的取向选择上的思路和策略,一方面要致力于清水江文书所含文化历史信息本体内涵的解析,另一方面也重视阐释其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国家和世界层面)的社会历史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水江文书的各种价值及其实现渠道。我们认为,清水江文书中浩瀚的文字信息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堆积,而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制度及其系统演化的历史轨迹的反映。譬如,苗侗民族的契约型社会管理模式、混农林经营和木商贸易的经济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等等,都在清水江文书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清水江文书中所见的这些社会文化制度的历史变迁,则又集中地反映了明清以来民族区域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即一个区域和多个民族如何因着林木生产和流通而与国家体系和世界体系连为一体。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努力挖掘清水江文书所蕴藏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而且要揭示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系统对于中国国家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将不拘泥于任何一门学科或一种方法,而是博采各相关学科有效的方法,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特征归纳与民族文化特质分析相结合、实地踏勘观察与访谈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参与观察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现将本课题最主要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应用范围简要介绍如下。

(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离不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民间保藏量的摸底,地毯式普查,主要依靠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研究板块的子课题研究,必须对契约文书、碑刻、家谱进行准确解读。进行田野调查,可以避免因“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望文生义”而造成的对清水江文书的偏见和误读。田野调查不仅针对社区乡民,而且还要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档案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集思广益。

(二)民族志深描法。只有深入苗族侗族村寨内部,回到清水江文书产生的历史场景,以一种局内人的视角来体会清水江文书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命运,才能真正地理解清水江文书的内涵,才可能客观描述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情境,同时也可以克服照搬现存西方理论范式或简单套用汉族地区的解释模式等弊端,避免随意移植现代学术话语,曲解和遮蔽历史真实。

(三)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广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将清水江文书整理与徽州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他国内外文书整理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文书分类著录整理方面的经验,确定规范与标准;二是将清水江文书中的民事习惯法和罗马法、日耳曼法进行比较法研究,揭示清水江文书的法治意义;三是进行现有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比较,以便选择和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四是对同类清水江文书的解读,需要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以全面把握清水江文书的演变。

(四)文献考据方法。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离不开文献考据方法。一是清水江契约文书的精确解读,需要对正史、方志、碑刻、家谱等资料的考据,去伪存真;二是对碑刻和家谱的辑注,需要各种文献的相互参证,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考据。

(五)统计分析方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普查,摸清其民间分布形态,离不开统计分析方法。确立科学、有效的抢救保护模式,设计出配置优化、高效组合的多重保护机制,需要引进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便确定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理化性状各变量之间关系、民间分布模式和濒危状态等方面的深度研究,需要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蒙特卡罗分析法、马尔克夫链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六)定性分析方法。由于“自然流失”和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的干扰,清水江文书保藏状态不够理想,大多处于濒危状态,许多信息是不完整、不连续的,无法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因此需要定性分析方法,以便全面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把握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动态过程和总体趋势。

(七)参与式评估。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多重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多方参与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区和保护点的建设,因为民间保藏的清水江文书是我们抢救保护的重点。其实施的全过程,需要老百姓的参与体验并作出评估。必须让苗族、侗族人民对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工作有参与的热情,有被尊重的感受;持有契约文书的苗族、侗族农民,必须有参与评估权力,其评估意见,必须得到政府、学者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尊重。

(八)利益相关方分析。清水江文书的价值日益显现,利益相关方在不断扩大范围,利益冲突不断显现,需要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一是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和多重保护机制,必须考量各方的利益预期,必须考量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二是考察清水江流域的林木商品市场,必须运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对各类市场主体、地方政府的利益预期和博弈进行全面分析。

(九)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法。清水江文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苗族、侗族人民在学习汉文化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无文字的苗族、侗族人民,在书写汉字文书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民族认知模式和独特符号,带进清水江文书中去,出现了“汉字记苗音”或“汉字记侗音”等文化“混声”现象,构成了清水江文书中的诸多“谜团”,成为精确解读文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方法,为我们正确解读清水江文书提供方法论的保障。

三、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一)整体性保护的策略选择。从地理区域上看,本课题的抢救保护方案,涵盖黔东南州的7个文书大县,几乎囊括了清水江文书民间分布保藏的核心地域,抢救保护范围具有全面性。从抢救保护的内容上看,本课题采取文书所含信息与文书物质载体并重的策略,对每份文书原件实施从内涵到外体的整体保护,与以往一些历史文献学那种注重信息而疏于载体保藏的抢救保护取向形成鲜明对比。从抢救保护的种类上看,不仅抢救保护纸质文书,而且抢救保护石质的碑刻;不仅抢救保护契约,也要抢救保护家谱等。

(二)民、官、学合作的紧密性。“民”主要是指民间的文书保藏者,“官”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学”则指的是学术机构与学者。本课题把村寨农户保藏清水江文书的“执着力”、凯里学院为主的学者团队的“智识力”,和州县政府的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抢救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本课题针对迁地集中收藏(公立博物馆/档案馆)模式,制定了典藏技术标准和规范;针对村寨生态博物馆原地典藏,制定了惠益共享、民主参与的民间保护模式,保证了村寨农户参与合作的持久积极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与凯里学院联合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廖少华为组长的竞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州委发文给予该项目经费1:1匹配。还争取了分管清水江文书工作的副省长兼省“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谢庆生同志的支持,由他担任项目总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篇5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电子商务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专业也快速发展起来。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型新学科,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技术知识从事商务应用和管理。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尤为重要,也是众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整合的专业,教学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范围比较广,而且随着行业企业发展变化而更新。这就给理论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教学内容比较空洞和抽象,学习感到比较费力。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创新实战型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电子商务企业模拟实战中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战对抗训练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具体商务应用,使学习过程融践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借助于实践训练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电子商务活动策划能力。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不同层次的内容组成,包括最基本的课程实验、电子商务综合模拟或创业实训和实习基地实训,使学生可以从电子商务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入手,逐步逐阶段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之中,提高专业核心能力,增强专业就业竞争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子商务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商务领域的应用,导致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加快。通过紧密结合电子商务实际发展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新的商机,甚至是新的商务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实际发展进行电子商务需求分析,提出解决企业问题的实施方案。

二、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专业定位不清,实践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没有结合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差距较大,因此导致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我国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虽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不受重视,课程体系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较小,不足30%,这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实践技能强的师资力量,综合型的创新实验尤其不能得以实施,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同时,实践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没有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调研,教学内容滞后于电子商务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不能反映电子商务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新需求。

(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国众多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纷纷采取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扩建实训室、组织各种学科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法,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院校并没有真正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尽管在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由于受师资、实训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也只是局限于通过模拟教学软件进行校内模拟,不能和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际结合起来。虽然也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也只是仅限于签协议和挂牌,或是只接收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并没有真正开展过专业认知实习和课程实习。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专业,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师资队伍大多来源于经管类专业或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老师缺少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操作。同时,大部分地方院校的实训室建设比较混乱,只重视硬件部分的设置,忽视对配套实践教学软件的系统规划和管理,虽然购置了很多教学软件,但是这些软件远远落后于企业实际流程,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不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缺乏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电子商务专业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各地方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远远落后人才培养的需要,一个方面数量不足,另一个方面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电子商务专业实习分为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和课程实习是短期的实习,一般时间为一至两周,时间较短,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企业普遍不愿接收。同时由于各个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也不愿学生去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的实习,而是在校内实训室内进行简单的模拟软件操作。因此,目前各地方院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接触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机会比较少,学生也就不能了解到真实的电子商务项目运营操作流程,也就谈不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对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为前提”的原则。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和实践教学监控评价等四个子体系组成。

(二)构建定位明确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首先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而创新应用能力是衡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唯一标准,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依据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以电子商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创新素质为核心,确立其目标体系为专业认知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能岗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竞争力和创业发展能力。

(三)建立动态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处于持续的更新变化之中,因此其实践教学内容也就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保持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同时电子商务专业比较强调应用和创新,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时,可以将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专业认知层、专业综合层和创新创业层。专业认知层,主要是专业课程实践,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训练其应用操作技能。专业综合层,主要是电子商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综合实践训练,使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创业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层,主要是校外实习基地的毕业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职业岗位竞争力。

(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1.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地方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对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做出创新型的规定,这也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强的专业特点,需要制定出相应详细的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层次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标准与质量要求,既能够让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有据可依,又能为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评定标准,可以有效促进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2.搭建先进的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外创新实训平台。为了能够挥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效果,体现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借助于先进的校内外创新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平台,通过功能先进的校内实训平台,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专业认知层次和专业综合层的教学需求,是培养高素质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校外创新实训平台可以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来保证创新创业层实践教学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战技能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也能够从优秀的实习生中选拔合适人才,满足企业对高素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3.加强创新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基础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强创新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选派专业骨干老师到电子商务企业和校外实习基地去实践锻炼和参加培训,通过在企业直接参与生产管理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富有经验的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创新教学实践兼职导师,把电子商务企业最新的管理实践、运营流程和实际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电子商务运营实践,提高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

(五)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非常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创新型实践教学全过程提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依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制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规范,制定加强对学生电子商务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评,制定出详细的考评标准,确定考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考评方法。

2.通过引入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创新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实践环节过程的记录,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有序运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充分发挥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吸引电子商务企业的积极参与。各个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重视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使专业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付萍,谢爱平.基于创业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

系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

[2]周功建,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研究

[J].中国人才,2015(03).

[3]杨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2015(06).

[4]沈洪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

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

[5]刘,胡发刚,杨亚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电子

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W

篇6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展开,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主动性。显然,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诸如听课,实验,作业,期中期末考试,外出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等,已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在电子与电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是照猫画虎的高手,而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而我们的学生现在专业技能培养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比较欠缺。因此,开辟“课外训练平台”越来越切合“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实训教学中,一般是根据基础理论的进程分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和综合系统实训三个层次进行的,这种层次符合人的认知过程。但在每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上所存在的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的问题与当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却极不适应。

课外训练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得力措施,它的作用远非是“丰富学生业余活动”。在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要求下,课外训练活动将大力促进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特别是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育人”作用越发突出。

一、电子专业课外训练的特点

电子技术专业的课外训练活动有以下特点:

(1)趣味性。课外训练的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电子小制作”或是正在探讨的课题,而且活动形式又灵活多样,具有吸引力,学生在“小制作”等活动中将“情不自禁”的投入学习。

(2)自觉性。课外训练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没有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规定的那种强制性,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很自觉的去完成各项任务。

(3)知识性。课外训练的内容不只是针对某个课程,而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式的训练,其知识性比课堂教学涉猎的要广。

(4)技能性。课外训练活动是和课堂教学有所不同的以“电器维修”、“实用电路制作”等技能性训练为主的学习活动,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特长;特别是为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提供一个培训平台。

二、开展课外训练活动的优势

(1)课外训练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深化。

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有时可能会脱离实际, 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尤其是工科类的电子专业。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外训练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应用环境, 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 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困难, 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之目的,增强了学习兴趣。

(2)课外训练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

一流的高校需要一流的学风, 一流的学风来源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看, 课外训练活动比传统教学方式在促进良好学风更具优势。首先, 课外训练活动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老师是无奈的灌输者, 听课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被当作一种任务来对待, 遇到学习难点, 更觉枯燥乏味; 在课外训练活动中, 由于指导的学生数不如正常上课时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其次, 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老师提出, 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 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样, 学习就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探索式学习。

(3)课外训练活动是提高电子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 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要有熟练的驾驭知识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外训练活动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很好,但与实际脱节,一些常用的电子元件也不太认识,对电路的概念模糊。通过课外训练后可以自己设计智能小车、数字钟、智能遥控开关等电子产品。

(4)课外训练活动是造就合格的全面人才的重要环节。

课外训练活动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具备合格人才的基本素质, 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由上可得出课外训练活动是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所学课程之外的、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活动。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课外活动,而是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我们在不断规范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通过其他方式(如:课外训练),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素质优良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

篇7

毋庸置疑,DP4K-32B数字电影放映机与Auro 3D技术的强强结合将为观众带来真正意义上的3D视听影院体验,它们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有助于影院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投资收益。王府井影城作为全国第一家视听三维影院,让闭上双眼也能感受3D变成了现实。

篇8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笔者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相关科研课题或自主申请科研课题为切入点,分析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2009—2011级硕士研究生,共185人,其中男生100人,占54﹪;女生85人,占46%。调查内容是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课题选择的科学性;参与课题的积极性;科学研究经费;导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状况。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合已有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截止到2011年底,该学院仅有60%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而且从整体看,参与的也大多是横向课题,而参与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国家级、国际性的科研课题少之又少。硕士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导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或者方案开展工作,独立思考比较少,在有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中,甚至出现“成果范本,相互借鉴”的现象,导致较多硕士研究生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也使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科研课题的增长率跟不上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另外,从该校情况看,在校级层面上设有硕士研究生创新管理基金、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科研课题。从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申报情况看,2009年至2011年,仅有45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生科研课题,仅占总硕士研究生人数的24%。

(二)科研课题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科研课题题目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心理,大多会选择一些风险小、时间短、易结题、易出成果的课题,而回避那些风险大、耗时久、创新性强的课题。如此选出来的课题难度较小,即使是科研经验不足的硕士研究生也能独立完成,从而影响科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最终导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此外,这种选题方法主要是围绕一些常规研究点开展相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

(三)科研经费不多、分配不均。

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不多,分摊到所指导的每位硕士研究生身上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在预设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四)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吸收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前沿性强、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每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一些导师的科研课题本身就比较有限,从而使一些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也使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间不多,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指导和管理,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思路。

篇9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笔者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相关科研课题或自主申请科研课题为切入点,分析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2009—2011级硕士研究生,共185人,其中男生100人,占54﹪;女生85人,占46%。调查内容是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课题选择的科学性;参与课题的积极性;科学研究经费;导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状况。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合已有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截止到2011年底,该学院仅有60%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而且从整体看,参与的也大多是横向课题,而参与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国家级、国际性的科研课题少之又少。硕士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导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或者方案开展工作,独立思考比较少,在有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中,甚至出现“成果范本,相互借鉴”的现象,导致较多硕士研究生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也使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科研课题的增长率跟不上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另外,从该校情况看,在校级层面上设有硕士研究生创新管理基金、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科研课题。从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申报情况看,2009年至2011年,仅有45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生科研课题,仅占总硕士研究生人数的24%。

(二)科研课题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科研课题题目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心理,大多会选择一些风险小、时间短、易结题、易出成果的课题,而回避那些风险大、耗时久、创新性强的课题。如此选出来的课题难度较小,即使是科研经验不足的硕士研究生也能独立完成,从而影响科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最终导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此外,这种选题方法主要是围绕一些常规研究点开展相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

(三)科研经费不多、分配不均。

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不多,分摊到所指导的每位硕士研究生身上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在预设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四)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吸收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前沿性强、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每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一些导师的科研课题本身就比较有限,从而使一些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也使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间不多,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指导和管理,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思路。

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课题的选题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常规的问题或研究点,这也是受硕士研究生普遍欢迎的。这类课题的特点就是先前已有人从事过类似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在研究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参考数据和资料。如要取得新研究成果,则必须在充分了解先前类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思路、新方法,综合新数据、新材料,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才能达到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重复。二是选题比较新颖,当前研究比较少,成果也很少,可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匮乏,在这类选题的研究中,受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影响也比较小,必须广泛收集资料,易于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更能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选题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导师应注重引导其采取第二种选题方法。同时,在选题中还应把握好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可能性”和“实用性”。重要性就是指是选题在科学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可能性就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以及能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实用性就是指选题对于推动“产学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针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首先,高校内的硕士研究生相关管理部门(如研究生院)应设立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基地活动,可以让相近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相互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激发创新思维;要大力支持硕士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加强科学研究指导力度,为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宽阔的平台,从而激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带动高校优质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其次,高校应设立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课题,通过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强有力的支撑。再次,要完善周期性学术报告制度,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在学术报告活动发掘和拓展创新点,实现师生充分互动和彼此借鉴。最后,要大力开展与学科专业相关、与从事研究的内容有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硕士研究生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验证,逐步实现创新。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气氛。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硬件建设,在尽可能地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并且加大科研课题的资助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科研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硕士研究生查找相关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奠定硬件基础。二是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软件建设:(1)积极淡化功利性因素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压力影响,让硕士研究生专注科学、潜心研究;(2)完善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基本上都是以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评价和衡量,但对其学术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等方面考虑得较少,对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热情、团队精神、学术道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考虑得更是少之又少,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制定全面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考量、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更好地激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校应当重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制定完善符合实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明确遴选条件,强化日常管理,规范任期考核等,积极淡化导师身份,把招生名额与导师能提供的科研课题及经费等培养条件、现有学术成果、工作实绩等结合起来,同时要将任期考核结果与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结合起来,对于没有条件继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要坚决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二是要大力支持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硕士研究生导师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研究课题,逐步形成主要依靠科研课题经费支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新机制,在科研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要积极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使其能站在学术发展前沿,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让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让他们知晓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勇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VOL33,(3).

[2]鞭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21-02

国与国的竞争实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1]。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均出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在高精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依然成为了核心竞争力。在大学本科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研究生已经成为的了各国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所以,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逐年扩招,表面上,一些具体的统计数字显示了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国家人才储备与发达国家逐渐缩小差距,但不得不承认,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所培养的研究生在质量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创新性不足、科研能力不够、理论脱离实际等等标签,影响着国内培养的“人才”的含金量。造成这种“人才”成色不足的尴尬境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今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无非就是就业(包括创业)与继续深造两种选择。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除了小部分是发自内心的热衷于科学研究,绝大部分还是为了提升自身学历层次,为将来能够寻求一份理想的工作增添砝码,这种心理导致这部分学生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研究生阶段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培养。(2)对于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普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更无法理论联系实际。(3)在研二、研三的科研阶段,学生往往墨守成规,畏惧权威,只追求改良、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亦缺乏主动思考和进行深沉次挖掘的能力[2]。(4)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过多的注重对工具书、科技论文的学习和沉浸于网络科技论坛,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不能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1.2 培养单位方面的问题

(1)研究生课程内容老化,教材的更新只是对陈旧内容和知识点的翻来覆去[4],不能紧跟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学生受到陈旧知识的束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2)课程的安排太注重基础性、理论性,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把所学课程与研究课题相联系,不能认识所学课程的价值和作用,这就造成了学习的盲目性。(3)一些研究生导师缺乏工程经验,容易导致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提出与工程实际脱离,甚至是相悖的方案。(4)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时过于片面,不能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或者国际研究热点等。

2 基于科研课题为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基于科研课题为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将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依托于科研课题,以兴趣选择课题,实践牵引理论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科研课题与教学的结合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具有技术密集型优势,因而承担着来自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厅级等各个层次的科研任务[5]。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与工程技术相联系,因而可以获得许多与工程实际相关的科研课题。

导师在选择科研课题时,要对课题的背景及技术条件有深入了解,课题想要得以更好地发展,要以工程实际需要为导向,科研联系实际,才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高校老师不仅进行着自己的科研任务,还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与课题相容,以具体的课题案例代替课本上陈旧的内容,融合基础的知识与技术后,鲜明生动地教授予学生,这既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向学生授予了具体的工程经验,更具有针对性。

2.2 科研课题与学生的结合

入学之初,导师应当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对所研究领域的了解情况和专业特长。在给学生分配科研课题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每个科研课题要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严格的时间要求,既定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指标,接受课题之初,导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和交叉学科,明确要求学生对所投入课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做到熟练掌握,这会促进学生在日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学习有了兴趣和目的,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就不会乏味,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利于良好学风的培养。学生在面对科研困难时,容易片面地根据课堂理想化的知识和技术去处理问题,从而造成结果脱离实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导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寻找解决办法,发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差距,这样学生在解决课题难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在一个团队之中,学生至身于其中,就会自发地交流合作,共同进退,利于团队精神培养。所以,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通过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具体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特别是依托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科研课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银华.工科研究生工程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思考[J].高教学刊,2016(3):224-225.

[2] 李真,何宇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1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