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1 16:56: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科学探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科学探究

篇1

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要将科学教学中的各种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1]。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要加强对如今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而形成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对科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科学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枯燥,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缺乏积极性,有时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没有进行自主发挥。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信息化的转变,以更加直接、形象地方式教导学生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科学学习中,还可以辅助教师对同学进行指导,减轻教师的任务和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2]。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也是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主要操作者,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促进学生科学学科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科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科学课堂的内容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30-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科学》代替了《自然》。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个部分。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使学生既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科学》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尽量为学生提供实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1.1 明确实验目标。教师在科学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有不同的指导,让学生有不同的发现或意见,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让他们感到有不同层次的收获。逐渐提高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 获取知识的基本目标,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想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体验成功,最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1.2 重视实验后的汇报交流方式。这种方式能展示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把隐性的思维活动显性化,引导学生把一些零碎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条理化。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制订计划――观察、 实验、 制作――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整个研究过程, 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

1.3 多鼓励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观念,努力创设实验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完成更多的实验探究活动。 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基础上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但是, 在一些基础知识问题上一定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引,防止 "因小失大"的淡漠。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勇气。在探究活动中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这可以利用协作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分工合作,相互监督,进行交流,最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1.4 贴近生活,丰富课外小实验。课外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是体现《科学》新课标的学习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家庭小科学实验是拓展延伸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外实验,如何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贴近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设计家庭小实验,并以此激发、丰富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首先,在给小学生设计课外及家庭小实验时,既要大胆地设计出学生喜爱的小实验,即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事物,应是学生所熟知且比较熟悉,又要在设计中细心地为学生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并用"还可以想出多少种实验方法"等提问,使学生对原以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又感到陌生起来,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或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要事先准备一些马铃薯、鸡蛋和盐这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鼓励学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思考,多想出一些实验方法,并付诸于实践。在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上,教师也要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归纳和总结。其次,设计课外小实验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每次实验过程所需时间不宜过长。此外,考虑到小学生缺乏实验经验和观察不够仔细的特点,要严密注意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并注意设计现象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实验。

总之,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步掌握实验的知识、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去动手实验, 去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这些必将有助于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

2.1 注意实验安全问题。小学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步骤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但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以预防为主,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毕竟小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安全意识还不够高,需要教师的时时叮咛。实验时,教师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需要教师仔细审察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此外,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也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以做好急救工作。

2.2 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想提高课堂上实验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就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检验实验效果,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遍的实验,也要重新试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使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规范而熟练地演示实验,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3.总结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把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放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位置上,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以真正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97-0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探究形式过于单一、设计的探究主题针对性不强、探究时间安排不合理、探究不充分不深入等问题,导致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强化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时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安全的保证是科学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强调学生的规范操作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不安全操作所存在的危险性,并对探究活动的规范操作予以高度重视。总之,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确保探究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进行。

2.科学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是指科学探究的原理、活动设计、操作方法等,都必须与相应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方法相吻合[1]。探究活动科学性的保证是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基础。探究活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探究材料要科学,探究方法要科学,探究过程要科学三个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合理地选择探究材料,根据探究内容科学地选择探究方法,根据学情有目的地设计探究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性,让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放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可变的、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资源、内容、过程、结论、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刻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同时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师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4.实践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方式上,有课件演示、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等;在空间上,不受教室所限制,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相关的活动场所;在安排上,可以按知识的逻辑进行,也可以按活动的逻辑进行。实践性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全身的真正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主体性原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指导、协助和排难解惑的作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主设计探究内容与形式,最后也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启发性原则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而启发式教学是实现这种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应该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必要时才予以启发,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7.层次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和逻辑思维特点来进行安排设计,遵循内容从小到大,活动从易到难,要求从低到高这样的层次性原则,让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不让科学探究太过简单,也不过度拔高探究难度,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同时保证探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提高。

8.创新性原则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创新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从改革传统的“满堂灌”、“一师言”的科学课堂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和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策略

1.精心设计,激发探究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做一系列的编排和预设[2]。精心巧妙的活动设计有利于营造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其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重点的确定、探究类型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

1.1探究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有所选择的开展探究活动,应选择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内容来让学生探究。如“摩擦力”一课,其中会用到“数据测量”、“数据处理”、“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1.2探究重点的确定。在确立了探究主题后,就应认真分析设计的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探究的重点。如在探究“摩擦力”时,在科学知识上的探究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决定因素和产生条件;在科学方法上的探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侧重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实质。

1.3探究类型的选择。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存在狭隘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才算是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把科学探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操作实验型: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现象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探究,再得出结论。(2)理想实验型: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来看,很多科学规律和结论是无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用实验来完成的,这就需要通过科学思维来建立。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绝对零度”等。(3)访问调查型:调查访问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4)讨论交流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达到互补的作用。(5)资料研究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学会分析、处理各种资料,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等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探究类型,促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

1.4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

①指导型:使用这种组织形式,教师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属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部分,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探究主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应大胆指导,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本次探究需要强化的环节。

②合作型:在科学探究中,很多探究主题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学习对子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③开放型:根据探究内容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方向来开展探究活动。

1.5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针对一个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活动计划,设计出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准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器材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或用其他设备改造成所需要的仪器。

2.适时指导,自主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调控全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合适、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笔者在对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直击要点,做到恰如其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并作出相应的假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和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想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3]。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后,观察到了“离酒精灯火焰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远的牙签后掉落”这一实验现象,教师追问:从刚才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只能总结出“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一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金属棒两端的温度怎么样?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热是从物体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的”。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活动本身,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真情实感,组织学生相互点评、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科学真谛,让科学思想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

3.抓住生成,深入探究

生成是以教师的预设为基础的,没有很充分的课堂预设,就不会有很精彩的生成,而生成又是对预设很好的补充和提升,只有当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抓住生成,探究才会深入,才会出彩[4]。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进行课堂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一些小学科学教师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进行认真备课,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得还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但是,也常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力求“完美”,给学生留有的空白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走,让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很少。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一个临场的智者,不要被自己课前的设计所禁锢,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抓住动态生成的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提升能力开辟“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正准备给学生讲解磁铁的磁极时,突然蹄形磁铁因为吸附力不够,从黑板上掉了下来,摔得支离破碎,当时教师也慌乱了,不知所措。其实当时教师可以跳出之前的预设,设计一个“寻找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活动,然后把接下来的探究交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来研究判断磁极的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已知磁极的磁铁靠近看它的吸引情况;把破碎的磁铁悬挂看它的指向;用小铁钉测试等方法。这样教师既可以很好地处理课堂突况,同时又可以抓住亮点生成,以一块掉落的磁铁带动全班学生对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体现生成的魅力和探究课堂的精彩,让探究课堂更具灵活性。

4.给足时间,充分探究

我们常常见到的现象就是:教师因为时间原因,简化探究过程,让探究草草结束,直接抛出结论,这样就致使探究未能充分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的理解。充足的时间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究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探究、充分探究。

三、强化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意义

1.提高科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科学方法和思维,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

2.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如何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强调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转变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探究

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和教师课堂安排的限制,很多学生都不能尽兴探究,从而失去了再认识、再实践和再发展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推行“同主题拓展探究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围绕该探究主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发散和逆向等创新性思考,再小组合作设计改进的探究活动方案,然后进行后续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并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抽象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这样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其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乐于探究。

4.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发展

科学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者,加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关注、思考、研究,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增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发展开发设计探究活动的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成长。

加强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开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是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和设计,多学习、多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一般资助课题“卓越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XJK013BGD044)阶段成果,吉首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湘西地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机制研究”(2013JSUJGA23)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妍.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J]学周刊,2011,07:132

[2]肖菊红,周惠英.让幼儿成为体验与发现的小主人―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01

[3]吴玉红,贾凤梅.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51-52

篇4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按照 《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 猜想结果、 制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探究活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大致归纳如下。

1 几种常用的探究活动

1.1 观测

观测是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观察、测量、记录的过程。观测分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如对植物、动物、人体观测大多进行定性描述。如对环境的温度或湿度的观测就必须进行定量的描述。如:1)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活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等都有密切关系。2)湿度的大小对与小鸡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雏鸡应保持在 60%~70%的湿度,中雏应保持在 50%~60%的湿度。

1.2 实验

实验借助器材对假说进行检验。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如教孩子做生态瓶。田螺、小鱼、小虾,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难获得,我们可以用水蜗牛来替代。一般一个20升的瓶子中放一两只水蜗牛就可以了。水蜗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会发现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胶质状的卵,两周内学生就会观察到卵开始孵化成小蜗牛。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 绿藻就是生长在瓶壁上的那层绿色的薄膜状物质。注意,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 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有了这个生态瓶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它们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对所观察到的变化原因进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1.3 游戏

游戏是借特殊模型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加深体验,提高认识。如传话游戏(利用纸杯做的电话模型进行传话)。

游戏过程:

①交代规则。

先由教师把传话内容悄悄地口传给每一行的第一个学生,然后按座位顺序以最快速度往下传。最后一个学生接到话后,立即上台汇报,又快又准为优胜。

②游戏竞赛。

教师将三项传话内容分三次往下传。每一次游戏完后,分小组总结本组传话的情况,从听、 记、说三个方面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利于下次改进。

③评比总结。

在学生传、评、议后评出优胜小组。教师总结传话要领:听得准、记得牢、说得明。活动结束,给优胜组颁奖。通过游戏,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4 分类

分类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与特定的科学问题结合起来,注意对分类结果的解释、分类结果所揭示的问题结合。如对 “我们吃什么” 进行分类

①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②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类。

③油脂类:脂肪。

④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类。

通过分类学生知道:

①食物的营养有多种。

②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一样。

③一种食物不能含有身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对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机能而言,食物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进行体力活动的能量来源。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以满足人体多方面需要。

④注意摄取食物的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5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能力。问题解决步骤:

①弄清问题。

②考虑周到。

③权衡利弊。

④不断学习。

2 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科学探究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如关于水你想研究什么?可以从水的性质、作用以及与社会、人文的关系提问。

2.2 让学生自己从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

如关于岩石的性质,通过实验活动后, 问:“岩石变化了吗?”

2.3 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出示两张大小相同的纸, 一张展开, 另一张捏成团。明确提问:“这两张纸会以同样的方式落下吗?”

而小学科学课中的教学难点是指重要、难懂的概念、规律。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教学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自制教具、自编实验和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这些方法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自制教具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中的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自制科学教具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趣味性强、实验性强、理论性强,制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经验。教学中,笔者希望把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用形象逼真的自制教具来演示知识,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 自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有些科学知识很抽象,很难懂,学生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种难点,教师就要尽可能地把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教师可自己设计实验来展示教学内容。

3 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实验课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实验更高效地突破难点,因此教师在改进实验时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以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和注意事项,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不过是促使学生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从一个小孩想知道蚯蚓如何在地下生活,到一组科学家探究新的纳米材料,只不过是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段。而处于这之间的恰恰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为得意和引以为豪的那个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正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促成了学生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 走向科学的探究。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教育起了关键性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5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下面就本人多年来在科学课上的一点浅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如何在科学实验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儿童具有共同的独立的能力,渴望了解他们生活周围的更多事物是一种天赋的好奇,他们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和天赋,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气氛有助于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使获取知识能力他们的自觉行为。

传统的科学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做,按部就班,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钳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更多的内容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争辩、去研究、去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学的主角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和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如讲《摩擦力》一课,我先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从平时经常玩的“在地上拉着玩”的游戏中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并适时提出问题:穿什么样的鞋、在什么样的地面上比较容易滑?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感觉有什么不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学习“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时,我给了学生2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桌上的研究材料合作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最后小组共同形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我不断地巡视,时而是指导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领路者。在实验方法的采用上,孰优孰劣,我并不表态,而是更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试,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实验完毕填好实验报告后,各小组轮流汇报实验结果,其它组可提问、反驳、赞同,使全体学生在积极浓郁的探究氛围中达成一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名符其实的“小科学家”。

因此,在学科实验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主张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是重中之重。因为科学教学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索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教师应为这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小科学家”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

二、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空间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新的理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动手、动脑,使学生能独立地、自主地探究科学知识,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中,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少一点约束性,多一点开放性,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元性,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磁铁》一课的学习中,我设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桌上的材料玩一玩,磁铁有哪些本领,看谁发现的多?”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材料做起实验来。有的同学用磁铁吸起了许多小铁钉,而且小铁钉连着小铁钉;有的同学把大头针放进装有水的烧杯里,用磁铁隔着玻璃和水把大头针吸出来;有的学生利用学具中的硬纸板、铁垫圈、棉线等,设计了“小猫钓鱼”“蝴蝶飞舞”的游戏;还有的同学发现两块磁铁能做“推、拉”的游戏。在汇报“发现”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他们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发现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会出现“斥、吸”现象。为学生们创设了思维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行探究,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一、有结构的材料引导探究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的探究课题,提供或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我市的赛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上《磁铁的磁性》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学生任意准备两样物体,不料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学具和文具之类的物体。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有吸引金属的特性。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材料误导所致,如果老师在提供或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考虑充分点,在金属材料中不光是铁,还有铜、铝等物体,那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质疑中促使探究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我在教学《浮与沉》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小卵石、空瓶子、木块、小石子、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小卵石、小石子则会沉?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为什么塑料尺子也会和啤酒盖有同样的现象?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的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然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解决的。

三、猜测、辩论、倾听中启迪探究

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或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我在教学《周围的空气》时,出示一个空的烧杯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烧杯中有没有物质?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烧杯是空的呀,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有,是空气。在他们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双手,迫不及待的喊:老师,老师!我来,我玩过空瓶子,把空瓶子口朝下按入里水里,瓶子不会进水,再把瓶口歪一点,就会有许多气泡从瓶口跑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我认为烧杯中也应该有空气。这样在他们相互猜测的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为后面探究泡沫、砖块、粉笔、小卵石、玻璃球等物体中的空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亲历过程中体验探究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传统的传授式教育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的。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兴趣浓烈,是天生的探究家。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不懈地坚持下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

五、合作讨论研讨中深化探究

未来社会是一个协作型社会,对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即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研讨深化探究,使个人的发现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比如我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协作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再有自己的宝贝去玩空气。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玩法,并推选出一位学生汇报。

师:现在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找空气,怎样玩空气的?

生:我是用扇子对着我的脸扇的,感觉有一股风,很凉爽。(生边说边扇)

师:扇子一扇空气会怎样?

生:扇子一扇空气就向我的脸流过来,就是风。

师:哦!原来空气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能干,你用扇子扇脸就探究出了风是怎样形成的了。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是用塑料袋找出空气的。(生演示自己的抓法)并说:塑料袋鼓鼓的,有许多空气,再有牙签刺一个小洞,空气就出来了,我用手放在小洞口,感觉痒痒的。

生:我想补充一下,不光痒痒的,还有一股力想把我的手推开。

师:真会玩!

生:老师,我是用气球找的,用嘴把气球吹大,再把气球的口放了,气球一下就飞了。飞的方向好象和空气出来的方向不同,(说完就用手摸自己的脑袋。)

师:真聪明!观察很仔细,课外继续去吹气球,看气球飞的方向与空气流出的方向到底有什么关系?别忘了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让老师和同学们也和你一起高兴高兴,好吗?

生:好的!(非常兴奋)

生:老师,我与他们的玩法不一样,我用嘴吹纸条,纸条就飘起来了。

生:我也是玩的气球,用打气筒把气球打鼓后,用耳听里面的空气没有声音,但我把空气放出来时,就有呼呼的声音。

师:真棒!那空气在什么时候才发出声音呢?

生:在流出来的时候才发出声音。

师:那不流的时候呢?也就是静止的时候呢?

生:静止的时候没有声音。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玩的行家呀!玩出了水平,玩出了发现。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宝贝去了解了空气。真了不起!

篇7

二、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现状分析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到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但在现实小学科学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学改革的理念谈得比较多一点,而实际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却很少有专门指导。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已基本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很多教师都将教育关注的主体放在了学生上,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要多关注教育过程的实施,但实施教育过程的时候,教师却也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建构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或者运用了探究教学,而实质的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所以,解决小学探究教学实际操作问题,是我们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思考

1.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情景和情境,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孩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讨论。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自主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分析,探究问题。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灯泡亮起来》、《观察金鱼的身体》、《水和油的分离》、《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实验、小制作性质的探究课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分析,让学生尽情地探究快乐的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喜欢探究、喜欢动手,必能增长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学,更多是设计研究探究活动,组织引导探究过程,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信任和尊重学生,把科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实践、大胆放手,让科学探究课活起来。

篇8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探究式学习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三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两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课件、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如以我曾上的四年级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一课为例: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我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 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并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本课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篇9

(二)小学科学中常用评价呈现方式。小学科学中常用评价的主要呈现方式有两类:运用言语评价方式,即是以提问法、口头评价法等方式进行的评价;运用非言语评价方式,一般有作业性评价、科学的标准化测验、制作成长记录袋作为评价、量规表评价。

(三)研究内容界定。将“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内容可分解为科学室外探究、学生评价两个要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准备工作。在研究开始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统计小学科学中必须在室外进行的探究活动课调查教学现状;分析评价现状;界定研究的可行性;界定研究的内容。

(二)制定“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的初始方案。在探究活动中分三部分进行量规评价:探究活动前的准备、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探究结果。评价呈现形式:探究活动前教师展示评价标准,探究过程中根据量规表实行口头自评、互评,探究活动后小组评和自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完成评价量规表。学生评价量规表的评价指标:探究方案的明确、实验材料准备、参与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活动记录、完成分工情况、合作创新精神、探究成果、交流体会。初始方案的预设,因为探究活动前已有评价的标准,学生活动过程中就有了规矩,学生依据标准自我管理以及生生间的相互约束,长久实行有利于养成实验的常规,改善室外活动中因为空间和时间导致教师管理难的问题。学生量规表中有明确探究方案的评价,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探究活动方案的思考与制定,加强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量规表中有完成分工情况、合作创新精神的评价,可以有效地约束每个组员完成自我分工,约束不参与小组活动的学生。通过生生的小组内、小组间的评价,有效解决分组不合作现象。把活动记录和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展示,能较好的建立良性的竞争,养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也因为有竞争而提高全组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实施对比研究。以五年上册第一节在室外探究活动课教学为例: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探究活动“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第一阶段:实施传统探究活动教学评价。在一个班只进行传统教学评价,仅教师参与评价和管理。室外活动前教师讲解探究活动方案、活动纪律、做活动记录。活动过程中主要由教师管理。活动后教师大力赞扬表现好的同学,如“不错”、“好”、“很好”、“你的探究记录好”、“你观察得很细致”、“你分析得很透彻”、“你的结论很有创意”等等。批评表现不良同学,“你的记录不好”;“你刚才离开小组活动需要批评”。教学效果:上课流程勉强能完成,但是探究效率低下。教师忙于管理学生纪律,优生满足于表现自我的发现,有7个后进生对探究方案不明确、有5个调皮生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只有2个小组全程合作交流,7个小组由部分优生承担完成,2个小组完不成探究任务。其中完成探究活动的小组有3个小组流于探究形式,属于动手不动脑,不能清晰地知道到底探究了什么,也说不出观察什么现象,从中发现了什么。教学反思: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小组活动前学生对探究方案缺乏思考,中等生缺乏活动目标,参与积极性不高。室外探究活动过程中,各个小组分布范围广,教师评价管理不及时、不能具体到位。活动前后的老师评价为强加给学生的,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第二阶段:实施“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实施“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探究活动前教师展示评价量规表,让学生认真阅读评价量规表,熟悉评价指标。探究过程中激励小组中每个成员以量规为标准实行自我管理,同时活动中小组间的通过口头评价相互监督,探究活动后在交流探究结果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完成量规表,进行小组评和自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教学效果:上课流程顺畅,活动过程中纪律明显好转。经统计分析,大部分优生能带领小组认真探究,更注重小组的合作了;有2个后进生对探究方案不明确;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只有6个小组全程合作交流,4个小组由部分优生承担完成,1个小组完不成探究任务。教学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量规表”给了学生评价的准则,让学生能主动评价、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的能力,而不全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改善室外探究活动的管理。这样教师有时间对优生的启发、对后进生学生辅导。但是这个评价仅仅是给了简单地一个等级评定,而且评价表格过于复杂、强调了个人的评价。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后进生难以完成,也导致教学时间的增加。解决策略:(1)简化评价量规,一个小组只完成一个评价表格,表格中有小组集体评价又兼顾个人评价;(2)对评价者进行相应的培训;(3)增加教师适宜的定性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他们评价标准有所不同。第三阶段:实施改进后的“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在两个个班中实施改进后的方案的教学效果:探究活动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学生基本实行自我管理,小组集体感提高,交流汇报积极性高。但每个班都依旧有2个小组独立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需教师多时间关注辅导。几个后进生自律能力有进步但仍需提高。在五年级上册继续实施改进后的“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五年级共实施评价方案四节课后,学生的自律能力、独立探究能力明显提高,有效提高了室外探究活动学习效率。

篇10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现到探究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小学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易事,在教学理念上要冲破“应试教育”照本宣科的方式,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有利实验环境,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结合农村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问题:科学探究学习的动力

在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问题提出可以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如果由老师提出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在严密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让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充满童趣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我对探究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提出一些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看到的有趣现象,或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心,然后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科学探究就迈出成功的一大步。如在教学《小河的哭诉》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先出示一组事先拍好的学校周围被污染的小溪的照片,让学生看到小溪里的垃圾成堆,水中泛着泡沫;出示用矿泉水瓶装的污染过的水,让学生看水的颜色,闻水的气味,出示河里的鱼在哭泣的动画,提出问题:小河和小河里的鱼都受到深深的伤害,你们想当侦探吗?想找出那背后的凶手吗?在调动了学生积极兴后,让学生去完成水污染的调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让学生围绕课题大胆的提问,提一切问题,并肯定学生的问题。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倾听和重视所有孩子的提问,并进行适当地记录。要知道教师给孩子的眼神和鼓励对孩子都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重视他的提问,你在倾听他的提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也说明他对此有兴趣,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会很有积极性,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2.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大胆的猜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猜测。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在大胆的猜想过程中,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发展的趋势预测今后发展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大胆猜想过程中培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否定学生的假设,即使学生的猜测和假设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也应该给予鼓励,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过理由。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实验内容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内容,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阅读、研讨共同设计实验计划,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讨论,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点,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操作实验,一部分同学认真观察,一部分同学进行记录,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整个过程。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