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6: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28-02
一、概述
高陂镇位于梅州市大埔县南部,地处韩江中游,全镇总面积309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8.6万(非农人口约1.7万),有耕地2610.94公顷,林地24190.01公顷。2012年,全镇的农村经济收入达8.8亿元,人均收入6408元。我镇是农业主产区,以种植水稻、茶叶、蜜柚为主,半瓷半农是我镇显著特点。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结合乡情,因势利导,典型带动,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当前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始终将农业作为立镇之根本,着眼于“强农惠农富农”,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产业基地谋划等方面入手,不断加速增收富民力度,逐步形成了全镇“中菜、东茶果、南药、西果养殖”的农业发展格局。全镇水果面积22145亩,其中蜜柚10252亩,青榄3050亩,茶叶11183亩。蔬菜16335亩,玉米3980亩,渔业 2890亩。2013年我镇农业总产值27823万元
1.粮食种植。粮食种植为我镇传统产业,主要品种为水稻、玉米、花生、番薯等,种植区域多集中在村基本农田保护区,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4.4万亩,总产量1.44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4万亩,总产1.19万吨
2.蔬菜种植。我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品种有生菜、芥菜、甘蓝、芹菜、大白菜、菜花、胡萝卜、西葫芦、青椒、韭菜等,主要分布在中部村,包括:乌槎、黄塘、陂村、陂寨、埔田等城郊区村,素有高陂“好咸菜”美称,“咸菜”等蔬菜不但能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还远销深圳、广州等特区,现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2013年总产量2.1万吨,为农户增收逾1500万元。
3.养殖。我镇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品种为牛、猪、鸡鸭等,现养殖户多集中在镇区中部地带,牛存栏量1998头,生猪存栏量17013头,能繁母猪1500头,羊存栏量3.5万只,各类家禽存栏量13.1万只。近年来,为助推养殖业发展,我镇积极强化项目引领作用: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集养殖―屠宰―分割―加工一条龙,全力提升畜牧产品附加值,带动我镇乃至全县鸡、牛、羊等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4.特色产业。全镇果树种植面积22145亩,2012年总产量9686吨,主要以蜜柚、青榄等为主,面积各有10252亩、3050亩。主要分布在城区周围平原片、古片各村。茶叶产业在市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镇内茶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镇有茶叶11183亩,总产896吨。在产业发展上,我镇积极推进“农户+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成立了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大埔县金山茶业有限公司、梅州市绿源麟农业高新发展有限公司、大埔县金奥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了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300余户,有效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推动我镇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在各产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同时,我镇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蔬菜林果面积不大。目前,我镇蔬菜林果实有面积不足4万亩,并且仍有递减趋势。
2.设施化水平较低,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全镇有17个村处在韩江两岸,受洪水影响极大,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较少,如遇上灾害较多的年份,基本上是大面积减产,甚至失收。
3.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主要为一家一户的自由种植,随意性大、有组织的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很少,生产效率不高,同时农户依标生产意识不强,蔬菜连茬、重茬现象普遍,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农药、化肥过量施用现象仍然存在。
4.产业一体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加工销售企业;流通环节的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相对滞后,蔬菜.林果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四、今后我镇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1.2020年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1.1结合全镇实际,确定2020年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按照“中菜、东茶果、南药、西果养殖”的农业发展格局,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推进三个片区、三个产业、三个基地的全面建设。
1.2中部以蔬菜业为主,建成以3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保障城区全年蔬菜的供应,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农业、新农村。
1.3东、南部以茶果业为主,紧紧依托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大埔县金山茶业有限公司、大埔县金奥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及大埔县双喜红肉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持续增强共闯市场、共御风险、共同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大埔南部地区光温条件,大力发展蜜柚、茶叶产业,至2020年镇内蜜柚、红肉蜜柚种植面积1.8万亩,茶叶面积达1.5万亩,实现经济产值达 5000万元。
1.4西部地区以养殖业为主,保障城区菜蓝子供应,实现牛年出栏量2500头,猪年出栏量18000头。
2.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法措施
2.1为推动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我镇拟采取的主要方法措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上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从基础环境建设、项目环境建设、科技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四方面入手,举全镇之力,造发展之势,全面加速传统农业升级转型步伐,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持续推动泥井农业的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2.2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打井、修路、上电等,持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尽早启动排水沟渠治理修建工作,全面增强泄洪排涝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3是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积极构筑农业科技支撑。以优质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推进种养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为手段,提升科技含量,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进程;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规模化发展效益;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持续加速农民知识化、农业科技化进程。
五、持续推进生态化进程
“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化环境,是我们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更是我镇吸纳生产要素的大名片与硬王牌。为此,结合自身实际,我镇把“抓好循环农业,做足绿色文章,倡导整洁乡风,打造生态泥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①抓好循环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种养资源,在秸秆饲料加工、养殖业、生物有机肥、种植业四者之间形成有机的循环产业连;②做足绿色文章,因地制宜,见缝插绿,依托项目,绿色无害化生产,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发展基地,尝试启动休闲观光农业,向绿色和生态要效益;③倡导整洁乡风,推进饮水改造,加强环境整治,倡导乡风文明,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频共振与和谐共赢。
结束语:发展农业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科学规,更需要政策指导、资金扶持,本人只是通过本文发表个人看法。相信高陂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高陂镇2020年前的农业发展规划蓝图一定能够描绘得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德霞. 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一、引言
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农业生产规模化才能产业化,才能现代化。通过对东北粮食主产区的考察发现,东北地区有发展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良好条件,并长期以来进行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探索。如黑龙江省克山县,2012年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面积已发展到 240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80%;辽宁省新民市土地规模化经营达到85%以上。但长期以来,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对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都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每当谈到土地规模经营,就认为是将土地集中管理,经营的土地面积越大越好,有规模就有效益。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下,一些社会资本(企业和个人)通过正常和非正常的手段开始进入到土地领域,集中土地,也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甚至侵害农民利益。因此,发展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就会走入歧途。
发展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应该遵照规模经营的规律行事。一是看是否具备条件。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一般把60%~70%的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作为实行规模经营的起步条件,也就是非农产业发展到能够吸纳大量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就业,这样才能实现土地集中。二是看是否具有效果。从数量上看,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不能一味地追求其规模大,还要看土地产出效率。如果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低,经营土地再大的规模也没有意义。因此,推行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盲目,要因地制宜,重在效果。
二、发展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土地规模化经营等同于土地数量集中。一些地方政府一谈到土地规模化经营,就想把土地集中起来,认为这样就是规模化经营了。在实践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推行的,国家以粮田为基准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使农民享受到土地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重视。在东北地区,由于土地资源丰富,推行土地规模经营是有优势的。如哈尔滨市从2010年就开始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农机合作社扩大土地连片规模,推动农民带地入社,以短期或长期租赁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方式,促进土地多渠道向农机合作社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确实提高了劳动效率,也给农民带来了利益。实际上,地方政府看重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利益,同时也忽略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认为如果土地租金收入高于农民自己经营土地的收益,农民就会流转自己的土地,就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而农民在第二三产业能充分就业,又会得到一份收入。如果农民在第二三产业不能顺利就业,其预期收入就无指望,那么风险就产生了。因此,政府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逻辑就是如果要实现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就必须向农民支付比农民自己经营土地的收入高得多的租金。在东北地区,因制度的“路径依赖”,政府依然按这种逻辑贪大求全地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我们也可以理性地想想看,租入土地的公司或机构凭什么就可以从土地上获得高收入,这里面存在着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如2010吉林省某地一公司租170多公顷土地,在当年春耕生产时却雇佣不到劳动力,即使找到了劳动力但人力成本也比较高,一天工资至少是100元,并且是现金支付,中午还要有免费午餐。如果租用土地的公司不能盈利,就不能全额支付土地租金,那么农民的收入就受到影响。如果农民不能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中获得土地的增值收益,节省出来的劳动力也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而不会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时农民又不能收回土地耕种,那么农民的生存就困难了。因此,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这一实践误区,会造成一些土地规模化经营不良的后果。
误区之二:把土地规模化经营看作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形式或样板。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的进程中,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总体上的发展趋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就人为地打造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单位,出现了农民“被规模”,但最终结果并不好,甚至伤了农民的心。我国总体上是一个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大国,有2.4亿多农户,户均农地规模不足0.4公项,推行农业土地经营化规模,要根据农业土地的实际经营状况来确定。受人多地少的约束和农村人口流动与耕地面积下降趋势的影响,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不能贪大。在东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虽好,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有效转移速度、农村人口流动和耕地减少的速度之间相互矛盾,再加上土地类型的多样性,也使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不能一刀切。比如,在平原区土地连片,适合机耕作业,具备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条件;在山区和半山区则更适合小规模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土地经营。在二三产业发达的地方,受土地自然资源禀赋的约束,即使90%的农民都成功地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依然会存在户均不足4公顷耕地的小规模经营。近年来的文献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经有1.5亿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但土地规模经济发展并不快。在东北地区,有成功的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一些个案,多数是政府培植的种植大户、个别强势村委集中土地返租倒包和个别专业合作社所形成的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单位,但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多数。因此,东北地区要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就要根据东北地区的土地自然分布、市场、农业生产技术与服务等条件,通盘考虑,以确保土地规模化经营良性发展。
误区之三:把土地规模化经营当作强势部门或利益部门获取利益的工具。从趋势上看,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前提,但不能忽略现有的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适应性。城市化发展使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那么,人都进城了,土地怎么办,只有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来解决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土地的闲置等问题。土地经营可带来财富,这财富不仅是政府的,更是农民的。从部分地方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后的情况看,一些公司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以低价收购农民土地,使农村土地向非耕种者过度集中,公司担当土地经营的主角,农民成为这些公司的雇工,身份变成拿工资的农业工人。这样一来,土地的规模效益多数被承包者获得,造就了一批“新地主”,尤其是在那些农民“被规模”的地方,这些农民种的虽然是原先自己的地,但他们感受到的是自己被雇佣,他们对田间作业的用心程度就大打折扣,消极怠工、偷懒耍滑会成为常态。例如在辽宁省新民市一个镇的水稻生产区,全镇的土地流转由一家公司经营,被雇佣的农民就不像种自己家的耕地那样尽心尽力,对水稻除草总是把草根留在土里,以期待下次公司还要再次雇佣他。种地也是个“良心活”,用不用心效果大不一样,因而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及工作质量无法衡量。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总体上还是利益驱动的,实现了利益边界清晰,利益驱动就能使农民种自己的地,自觉并尽心尽力。
通过实地考察,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后,虽然土地的收益提高了,但是并不是所有村民的收益都在提高,而承包方占有了土地的规模效益。外来资本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土地产生的利润归外来公司所有,农户承担的风险增大了,农户可能无法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效益。如果农民得不到土地租金,或土地租金不能随行就市,农民就会收回土地自己经营,不愿意再让承包公司经营了。也有的农民将土地完全流转给了其他种田人,变成了失地农民,他们有的进城务工成为新市民,有的重新沦为佃农。
三、发展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建议
1.因地制宜,发展多类型土地规模化经营
发展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首先受到农业自然资源的限制,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最佳规模也并不是惟一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土地规模经营的类型,也决定了土地经营最佳规模是一个范围相当大的领域,即多种不同规模类型的最佳规模。比如东北地区有平原、山地、丘陵等多样地貌的土地,不同农户或家庭农场拥有的土地资源不同,其规模不同,效率就不同;即使拥有不同土地资源的农户其土地经营的规模相同,那么受生产要素的影响,其农业土地效率也会不同;假使土地经营效率相同,则规模会是一个较大范围。因此,推行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不仅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相关技术条件来确定,也要考虑如农业土地经营者的能力、政府相关制度(如土地政策、人口政策、户籍制度等)、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所以,发展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当地实有的各方面条件,实行多类型的土地规模化经营。
2.尊重客观规律,发展有效性的土地规模化经营
通常用农业生产效率来衡量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效率并不完全取决于土地经营规模,它还取决于农业分工专业化水平,比如土地产权制度、农业技术进步、农户经营者个人素质等。在很多情况下,分工、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等发展的规律性综合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比如不同方式的技术进步会使农业生产效率持续增长,与土地经营规模没有任何关系。在东北地区就要根据土地自然禀赋具体类型,通过分工专业化实现平原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增长和山地区小农经济效益增长并行,无论是大规模农场,还是中小规模农场或小型农户经营,追求规模经营的有效性。正象施蒂格勒创造的以生存技术法确定的最佳规模群,即与分工、专业化、经济组织和效率密切相关的规模。所以,从农业生产效率视角,应发展有效性的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
3.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政府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引导和建立一系列涵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资供应、农机、种子繁育基地等,实行订单式服务。增大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领域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农村的整体水平。打破城乡的制度障碍,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和城乡间的自由流动,让农民与城市自由往来;实现金融和土地要素自由流转,可以借鉴重庆市的做法,通过地票解决金融和土地流转问题。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自由选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统筹安排,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服务体制,实现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4.推行家庭农场,为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打造主体
按照十的思路,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单位,将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它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中国经营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业大户已达887.4万户。在东北地区,发展家庭农场已经成为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有效载体,也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例如,吉林省延边地区90%以上的专业农场都是农民经营的,2012年吉林延边451家专业农场实现净利润2.04亿元,平均每个农场盈利45万元,粮食单产高出全州平均值20%左右;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已经从过去的每公顷2000元至3000元,提高到目前的每公顷5000元到6500元。因此,要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打造土地规模化经营主体。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三化”同步推进的内在逻辑要求,决定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最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地方推行的“公司 + 农户”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组织模式,是企业与农民的合作,是家庭成员之间利益共同体的最佳组合,就好比卢梭所描述的“猎鹿”典故。由于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企业不一定能种好地,只有把农业当成终身职业追求的农民,才能种好耕地。只有让“农民自己种地,种自己的地”,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所以,推行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要从实践的误区走出来,真正发挥土地规模化经营应有的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庆海.我国商品粮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5(10).
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度效应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向大气中进行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温室气候的排放。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的做到水、肥和电等资源的节约利用,从而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地区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都更为关注。而且在我国低碳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而且也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提升,通过对有机农业、立体种养、节水灌溉及废弃物利用等多种方式有效的加快了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利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但这些化学药品和肥料在土地上在应用,不仅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而且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这是通过破坏环境来提高农业经济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对低碳农业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2.农民素质低下
低碳农业属于新型农业,其对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具有较强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之当前大量青壮年农民都走出农村,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自身农业生产经验缺乏,而且观念保守,缺乏环保意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3.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不完善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但由于我国对农业上的研发投入较少,而且农村科研人员由于环境及待遇等原因大量流失,这对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我国当前所研发的低碳技术由于经济性较差,不利于大范围的进行推广。
三、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而且确保各项规划的措施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生产能够达到节能和环保。在农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地区的扶持政策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对不同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统筹规划,从而加快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状态及全面普及,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应该在现有低碳农业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地区资源和市场配置,从而探索出一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加以大范围的推广,从而加快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3.在农村地区大量宣传低碳知识
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都与低碳农业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在农村地区加大对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引导农民向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作为地方政府,也可以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经济和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从资金、研发及法律等方向来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调动起农民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来。
4.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技术创新,政府的财税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农业研发方面的流入,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发研究新的技术,降低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注重构建低碳服务体系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5.大力发展林业
碳交易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应该尽量的抢占在市场上的主动权,竭力把全国的森地资源纳入碳交易体系,增加森林占有率,恢复湿地,充分的利用森林能创造的生态效益,积极地发展林业碳汇。把碳交易赚取的收入用于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国需要加快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实现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节约和环保,加快推动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
1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模式,按照人们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态发展为前提,实现满足人们日常农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过程。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建立起具有现代科技发展体系的加工、生产、销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进程,减少污染农药的使用,选用更加具有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前提的产品,完成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2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发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尽可能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内容。
2.1加强整体规划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实际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架起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竞争机制,尽可能的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确保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水平。
2.2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建立生态化的多样发展品质,不断扩展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对比南北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对实际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态效益整体平衡的标准内容,实现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统一建设。
2.3生态的高效性发展
加强生态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认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标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标准内容,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水平。
2.4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建立农产品供需规划体系,按照实际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形成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进程,提升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生态农业的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
3生态农业经济的探索分析
3.1促进生态农业结构化的改进
逐步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发展,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提升农业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农业产品发展的结构化标准。根据实际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建立符合实际竞争格局的发展内容,加强生态农副产品的结构化管理,从各方面推行农产品的特性形式发展,保证农民的收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符合企业综合营销的管理模式,解决各种物流推广运输流程,实现对生态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3.2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融资管理渠道
按照农产品的优势发展趋势,分析农业生态发展的优势,吸引投资,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行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投资。
3.3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开发
生态农业可以创建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新管理。例如,生态农家院、生态田园景观、生态农产品采摘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吸引游客消费,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经济整体发展势头就会变好,从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扶持和优惠政策,要求打造美丽乡村,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基于此,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究优化举措。
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存在滞后性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村各个方面建设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业经济管理应当依此转变,作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是,农业经济管理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还有不少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保持一致,有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时候还会拖慢农业经济的发展脚步。现在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少和土地大量闲置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和整改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生产效益差,致使大量土地未能得到利用,浪费严重。农业经济管理中不注重农业生产观念转变,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达不到预期,进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中在生产方面,忽视招商引资,农村企业过少,不能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未能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必须以创新推动发展。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单一和不合理,所以经济管理要从这方面着手。现实情况是,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整天高喊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这项工作的落实状况却不理想。管理中出台一些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措施,不过没有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未能让农民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和重要性。导致农民不愿意改变,生产依然以经验为主,所有人长期坚持一种生产模式,种植一样的农作物。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生产过剩,而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两者具有较大矛盾,不仅影响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会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即使丰收也不能提高收入,反而造成农产品滞销和贱卖,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严重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三)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在农村和农业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制定了很多扶持农业发展政策。这些为农村与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不过由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限,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目光过于短浅的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前瞻性不足,没有兼顾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需求。在农业经济管理下,农业经济确实有一定增长,但是不能持久增长。农业经济管理缺乏管控,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到位。农业经济管理相关措施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后果是农业升级和转型速度缓慢。
二、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
(一)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解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导向作用,是农村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要提高成效,而这依赖于良好管理机制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农业经济管理中要转变观念和思维,坚持全农业发展。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优势,以及发展障碍因素等,在明确这些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经济管理目标。根据目标落实的实际需要,相关部门需出台一些管理细则和措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各项措施能够执行下去,真正起到引导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应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需要出发,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提高科学性和操作性,能够顺利推行和实施,帮助农业经济升级和转型。这样农业经济管理就能最大化发挥作用,在科学引导和管理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大量闲置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解决这个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针对农村以老弱病残为主、生产能力低下、土地流转政策不够灵活、农业用地浪费等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土地流转,虽然过去也有相关政策,但是要依据形势变化进行创新,提高土地流转的灵活性,确保农业用地可得到最大化利用。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全面了解本地区农业用地的实际情况,掌握闲置土地面积并做好统计和记录。其次,要完善和创新土地流转政策和制度。土地流转和承包要市场化,除了可提高土地承包价格,让农民从中获利,同时还能让土地用途变得多样化。土地流转市场化,一些企业就会被吸引,在农村承包土地建厂。农村产业就会朝着多元化发展,建厂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回流,企业创收的同时农民也能获益,就近打工收入会增多,达到盘活农村经济的目的。
(二)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让农业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和持久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浪费大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少的问题,应在管理中改变小农意识,从自产自销朝着合作社和农场模式发展。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产等,倡导建立农村合作社,或者进行农场式经营,由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员管理。各类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下,各种资源得到统筹和最大化利用,农业生产收益会变大,不仅有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还能使农民获取分红,收入进一步提高,最终解放思想,加大对这种生产模式的支持。农民在生产中以经验为主,不愿意尝试种植新品种,害怕有风险。因此,必须大力纠正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问题。管理中多做宣传,做好新品种推广,并要做好示范园建设,组织农民参观学习,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等。农民种植新品种,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种类多样化,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还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生产过剩导致滞销而大量浪费、产量大却收入低等问题,促使农业经济增长。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根据本地区气候、自然环境等,鼓励发展林业、畜牧业等,推动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多样化,实现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会更好。现代人生活品质提升了,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大了,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推动绿色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根据气候条件,建立绿色农业生产项目,同时要不断完善产业链。农业生产既要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又要发展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实现一条龙服务,减少生产消耗,同时也能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力。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一些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畜牧业成为致富的关键途径之一,也实现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2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畜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民的收益增加,实现了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
1.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我国很多地区,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有力保障了农业经济发展。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抓住区域经济特色。既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畜牧业形成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此外,畜牧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肥沃,为循环农业经济构建提供更多的保障。
2当前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水平的低下是制约畜牧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的许多畜牧地区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另外,产业链不完善和附加值比较低导致其发展的方向不明确,减轻了畜牧业发展的价值,直接导致农民的经济收益下降。因此可以利用桔梗等农作物作为动物饲料,减少饲料成本,利用畜牧的粪便做肥料,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产业链的结构。
2.2采用散养式养殖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方式是是散养,散养的方式对草地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这也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3畜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畜牧业存在产业附加值不高的情况,许多养殖户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不重视进行创新,这是附加值存在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农民的养殖积极性,通过良性的产业链实现生产模式的提高,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3.1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推进绿色畜牧产品开发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抓住发展的时机,在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结合地区发展的特点进行创新。为了更好的提升畜牧业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开发—生态—绿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促进畜牧业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3.2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应该结合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和及时的分析业粗放型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应该进行生产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产业化发展的结构中积极探索适合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来提升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纽带,以科技为后盾,通过典型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1.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调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重心,围绕农业典型产业,优化生产力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的运行,能够促使农业经济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是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稳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良性轨道。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摆脱生产困境的根本出路。
2.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2.1 区域化和规模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伴随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兴起的,它是以农业的典型性支柱产业为中心,逐渐辐射、引导周围相关经济的联动发展,形成的一体化产业规模生产体系,具有一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效应。
2.2 集约化和高效化,
现代经济体制下,农业原来的家庭生产责任制运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式,农业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各种生产力资源的不断整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运行。
2.3 现代化和社会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其中心主要是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科学有效的运作形式以及发展规划,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3.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3.1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农民自觉调整种植观念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大,以规模化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3.2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为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农业发展具有可靠地基础保障。
3.3 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随着现代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推进,遵循科技创新、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的进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不断优化。
3.4 机械化推广幅度大
机械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量。随着科技下乡的运作,各种农用机械的配套,在各项惠农政策指导下,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
4.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4.1 产业化运作机制规划不完整
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农业经济的合作组织协作形式极不稳定。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农户和合作实体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4.2 产业化经营实体市场竞争能力低劣
由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我国当前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现在农业经济产品与市场主体上,由于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小实力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3 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潜力弱化
主导型产业是农业区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性经济实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基础。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实力、竞争力普遍弱化,产业辐射联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缺少长远发展的潜力。
4.4 产业化优惠政策落实困难。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惠农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实际操作性不强,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未能细化,导致产业化发展缓慢。
5.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5.1 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创新多种渠道,加强农户与产业实体间的联系与沟通,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体系的构建,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确保新型农业经济合作模式的正常运作。
5.2 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实体的综合实力
科学技术的普及,加快了现代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规模化效应,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等农业经济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5.3 注重人才开发,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要切实转变人才观念,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创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农业综合型技术人才,营造和谐的人才运转环境,积极组建各种开放型经济合作组织机构与联合形式,推动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5.4 坚持科学管理,保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国家信用作为保证,为实现国家制定的农业发展规划,采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以优惠性利率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补贴行为。例如政策性存款、贷款、投资担保、贴现、直接补贴、农业保险等。
1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
1.1支持目标
在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着资金匮乏的典型问题,严重影响了新时代“三农”经济的发展。而农业政策性金融能够改善此类问题,多方面、多手段实现农业经济扶持政策。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持目标为,它会将资金流通到农村当中,让资金快速产生作用,使政策快速落地,从而加速资金流通,全力服务脱贫攻坚、粮食安全、农业特色产业,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支持工具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政策性担保以及政策性金融贷款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工具,其中农业政策性担保,贷款成功率高,而且操作程序简单,可有效改善农村金融问题。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低,不会为贷款者带来大量资金损失问题。
1.3运行原则
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正在不断适应以及满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地区不同导致其农业政策性金融也存在着不同特性,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对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运营。但是农业政策性金融也存在一定约束性,它必须要以国家的大政策条件为基础,以政策性、安全性、稳定使用性为原则,以此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出现的问题
农业本身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性,很多的金融机构并不愿对其进行风险投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出现,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有效解决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政策性金融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具有公共性的特点,会导致部分不符合农业政策性金融要求的企业得到资金帮助,易导致其投资效率低下。
3政策建议
3.1引入其他金融形式的资金
可以将其它金融形式的资金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当中,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额度,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符合新时代新农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从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3.2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具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应当积极探讨有效途径及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稳定良好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逐渐现代化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要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必要任务。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应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内容,不但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重视,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而经济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成为主要方向。
1.2农业经济管理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内均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发展及应用,在农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均得到渗透。通过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能够起到较好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方向。
1.3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实现生产化
在当前越来越多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出台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以更好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始逐渐实现,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的实现也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2.1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为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规划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当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积极进行创新及改革,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应当尽快改变,应当依据新农村发展趋势将管理方针进行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与时展及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从以下方面作为入手点:其一,将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改变,将经济结构融入,从而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其二,将传统农产品外形转变,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合理化生产可使食品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市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农产品发展渠道得以拓展,促进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2.2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农业经济发展及管理加强重视及投入,应当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基础,积极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原材料生产加工,从而使农产品原理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并且要保证这些新建工程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有关需求。另外,对于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政府应当积极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因素之间能够加强联系。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对于专业化合作组织,应当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积极带动农业经济提高与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2.3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民利益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成为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对农民利益不断加强重视,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对于农民需求及所出现问题应当积极解决,从而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使农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使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2.4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化过程使得其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周期和效率大大提高,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化的过程也已经实现了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大大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的培养,进而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终端保证管理效果的实现。
3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措施及途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使其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敏.浅谈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