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1 16:57: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

篇1

希腊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毗邻爱琴海。在爱琴海上,大约有1000个岛屿星罗棋布,因此希腊的海湾、海岛众多,航海业较为发达,从而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埃及和西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大海是古希腊人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与文化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古希腊人质朴、自由、开放的性格。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这种思想自由使得古代希腊人的思想远远领先于当时其他民族的思想。另外,古代希腊人对神灵只有崇敬,没有畏惧,不同于我们东方民族把神灵看作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神就是在另一个世界与人类共存的存在,并非神圣而不可侵犯。他们自由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由熟悉的、可以理解的力量统治的世界里,从而感到安适自在,无忧无虑。因此古希腊文明中的人文精神并没有被所扼杀,古希腊文化仅仅是单纯地表现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古希腊人的人文精神在他们的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我们知道,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以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为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技巧,把它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一般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意向物化三个重要阶段。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不论是何种艺术创作,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当地的大环境影响,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精神的体现。而古希腊艺术正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之一,古希腊艺术也可称之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古希腊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他们的艺术品也都以不同形式体现着人文精神。接下来,笔者将以古希腊的星座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希腊的建筑、雕像(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试加以分析。

一、古代希腊的星座神话

古希腊神话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来发展成的一种文本艺术,而古希腊神话中人们熟知的便是星座神话。在这些星座神话中,所有星座的由来都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其中的角色有着鲜明的性格,其中的故事情节都如同人类一样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无论是神祗、人类还是鬼怪,都是根据人的生活习性和性情为模版塑造出来的。比如水瓶座的故事是说在特洛伊城里,住着一位长相俊美的王子。他的俊美容貌,连城中美女都自叹不如。有一天,神界将举办宴会,可是替宙斯倒酒的女孩受伤了,所以没有人能够代替做这项工作。于是宙斯非常苦恼,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众神看宙斯这样烦恼,很想帮忙找人顶替,可是介绍来的女孩子,却并不能让宙斯满意。一天,阿波罗神来到特洛伊城,看到了俊美的王子正在和宫女玩耍。他心想,人间竟然有如此俊美的王子,于是阿波罗回到神界,将他在特洛伊城所见所闻报告给宙斯。宙斯听后觉得非常惊奇,很想亲眼目睹特洛伊王子的面貌。而当宙斯看过特洛伊王子之后,每天就朝思暮想,于是宙斯产生了一种邪恶的想法。宙斯又来到特洛伊城,等特洛伊王子单独行动时,宙斯变成一只大老鹰,趁王子不注意,一把抓住王子回到神界。特洛伊王子来到神界,宙斯要他代替受伤的女孩为自己倒酒,王子无可奈何,只好待在神界。然而,王子非常想念家乡、家人,同时特洛伊国王也非常思念王子,不知他到哪儿去了。宙斯觉得渐愧,不忍王子一天天消瘦,于是托梦给国王,告诉他王子在神界中的情形。为了安慰国王,他还送给国王几匹神马以为慰劳。而宙斯也让王子回到特洛伊城看国王,然后再回到神界替宙斯做倒酒的工作,特洛伊王子从此在天上变成水瓶,负责给宙斯倒酒。由希腊神话可以看出,希腊文化主要是以人为核心的世俗化的文化,突出显示了人的重要地位。这明显与我们东方的神话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东方的神话人物形象往往有着禁欲、无情的色彩,且总是被各种礼仪、规定所束缚。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艺术形象的人格化,表明了古代希腊人情感丰富,反对禁欲主义,这些形象并非完美,他们无不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这就是古希腊对“人”、对“人性”的尊重与热爱,因此从希腊神话中,我们能非常明显地看到早期的人文精神。

二、古代希腊的建筑

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主,神庙都用神的名字命名,内部放置神像,外部排列着柱子形成的外廓,为集会的场所。古希腊人特别强调柱子变化,从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形式。前文已经说过,古希腊的“神”的本质便是“人”,因此以神的名字命名、放置神像等无不体现着古希腊人对人文精神的追崇和重视,而“自由”又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把人像变体为柱子形式这难道不正体现着“自由”和“人”吗?以伊瑞克提翁神庙南端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为例。当年,建筑师们在建伊瑞克提翁神庙时,出现了一个难题。他们在设计这座神庙的蓝图时,就计划把单调的圆柱改为少女形象的雕塑,但是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为了顶起沉重的石顶,颈部必须设计得足够粗,但是这将影响其美观。聪明而严谨的建筑师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巧妙的主意,那就是给每位少女颈后保留了一缕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便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这不仅体现了古代希腊人以人文本这一核心人文精神,更体现了他们的人文美学理念。

三、古代希腊的雕像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之《希腊的雕塑》中说:“希腊人表现人体还有一种更全民性的艺术,更适合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的艺术,或许也是更完美的艺术,就是雕塑[8]。”“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这种对人体崇拜的神话精神,后来转换成了一种人本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命认知和生活态度。雕塑属于古希腊艺术的一种,同时也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希腊艺术成就最大的就是雕塑,从其艺术形式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古希腊雕塑主要以描绘人体之美为主,因此大多数雕塑经常会以或半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就算穿着衣服,也不会是穿很多,也是为了以非常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人体的线条、力量之美。当然,这样的穿着也与古希腊的气候有关。例如维纳斯雕像、阿芙洛狄忒雕像、阿瑞斯雕像、阿波罗雕像、手持铁饼的竞技者、坐式妇女雕像、胜利女神尼克雕像等。

不难发现,古希腊雕塑也经常会以“神”为题材,这也正印证了前文所言。以上述所提雕像为例,维纳斯雕像、阿芙洛狄忒雕像是半裸的女性雕像,阿瑞斯雕像、阿波罗雕像、手持铁饼的竞技者是的男性雕像,坐式妇女雕像、胜利女神尼克雕像是穿着完整的典型希腊服饰的雕像。的男性雕像主要是彰显肌肉和力量之美,半裸的女性雕像主要是表现女性躯体的线条美以及柔美的特点,而穿着完整的典型希腊服饰的雕像除了体现人体的多种美感,还传递着关于古希腊服饰的信息。穿着完整的典型希腊服饰的雕像虽不像半裸或的雕像直观传递着肉体之美,却以一种反衬的手法间接地表现着既直接又朦胧的人体之美,这皆是得益于古希腊能工巧匠之手,更进一步地说便是得益于古希腊浓厚的人文精神的支撑与推动。古代希腊艺术认为“健全的精神必然寓于健全的身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发现了人体之美,并特别注重对人的个性和心理活动的描绘。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古代希腊艺术创作形式的不拘一格,强调形式上的变化。开放的思想、积极活波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的内容,都透露着他们原始、世俗的人文主义精神。古希腊对人体的崇拜造就了古希腊辉煌的雕像艺术,对人体的崇拜也正是古希腊人崇尚人文精神的体现。

四、结语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使古希腊人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放活跃的思维,同时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无比自由的,宗教以及他们所信仰的神不能掌控他们的思想,也不能决定他们的命运。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曾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神只是美化了的人,而古希腊的星座神话和建筑、雕像又往往与神有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蕴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综上所述,古希腊人之所以会具备近现代社会才兴起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其特有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所造成的审美观、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令人神往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由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文化恰到好处地呈示出来。

参考文献:

[1][5]孙风铃.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2]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王树良,庄玉花.艺术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4]灵灵.当代职校生———星星的座位[J].星座神话(上篇),2008,(09)

篇2

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指导思想,应设立三维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整体和全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世界、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会学”为目标,注重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改变为由他们自己探索知识的过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更新,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引入历史教学之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课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资源浩如烟海,内容极为丰富。笔者进行教学时利用网上资源,剪辑图片、下载课件进行知识的整合。如导入本课时,笔者将古希腊神话、体育、艺术、哲学、建筑等文化领域的图片宙斯化身公牛将欧罗巴载往克里特特岛、掷铁饼者、雅典学园、苏格拉底、雅典卫城等设置成网页“辉煌的古希腊文化”并配以声音解说。让学生在浏览古希腊文化的同时,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进而设问:“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古希腊如此辉煌的文明?”引出孕育古希腊文明和决定古希腊文明成长历程的因素是其民主政治。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开始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学习,通过感知历史达到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升华,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

二、巧妙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协作精神

在授课前,笔者将本课知识内容设置成3个相关的知识链接:“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与影响”。根据班级学生的组成,把学生分成3个学习小组,每一组认领一个知识链接,准备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课堂上各小组展示课件。

如“古希腊民让政治形成的条件”小组在课件中运用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图,配以声音讲解:“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开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正如柏拉图所说:“文明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正是这样的海洋环境成为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半岛上山峦起伏,河流众多,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独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众多小国,无法形成地理上的政治中心,不适合统一国家的形成,有利于独立自治的城邦的形成。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城邦,需要民主以凝聚人心,正心这种城邦体制成为孕育古希腊民主的摇篮,而雅典民主政治则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看着动画演示的古希腊地理、地形、地貌,听着如诗如歌的旁白,学生知识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是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小组在课件中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制成表格,通过不同改革者设置的主要组织及职能的变化,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表现:公民的参政权一步步扩大,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在今天依稀能看到,如集体管理、多数人决策、选举公职人员、轮流执政、投票表决等。让学生在动态的知识再现与演讲中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果,体会古希腊开创的民主体制是对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与影响”小组在课件制作中运用一幅幅漫画,将内容设计为一个个问题,如:公民里克为什么愿意参加公民大会?里克参加公民大会时可以携带妻子一起参加吗?运用陶片放逐法,里克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意愿吗?你从里克的民主生活会发现什么问题?等等。进而分析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人的民主,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立场。其民主政治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但由于是少数人的民主,必然导致政治的腐败和社会动乱。最终雅典民主政治逐步衰落,伴随周边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希腊灭亡。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弄清了希腊民主政治的本质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在制作课件中,搭建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的交叉功能,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课程要求“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信息技术的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针对信息量大的历史课,利用自己制作的网站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难题,通过在网上建立管理信息资源库,设计相关链接和BBS论坛、网上阅读、讨论、展示和答疑等方法,通过人机对话加强师生、生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教学中,笔者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计成“古希腊民主政治”学习网页,把学生制作的课件进行组合加工,将整节课分成学习新知、延伸新知、答疑解惑三大块。“学习新知”里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知识梳理、史料精选(文字类和视频类)、课堂测试等。“延伸新知”里补充一些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相关的“经济现状以及思想文化”内容,让学生将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综合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答疑解惑”中将学生容易误解的知识以及难以理解的知识设计成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将整理过的内容挂到网站,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对知识不断更新,进行新授课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

古希腊文化通过与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包括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文明的富有成果的互动,吸收汇集了新体验,围绕着希腊艺术与社会的主要特征即人类尺度实现了发展。希腊文化对人生提出所有基本问题。政治的创建和城邦的兴起便是希腊的成就;形式的完美使古希腊艺术对其他社会能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希腊文化的主要特点。文学与艺术、哲学和历史中希腊文化的诸多表象,揭示出古希腊多么热衷于尝试深入创新、不断寻求进步。

希腊文化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继续发展,从古典时期(公元前490-323年)的希腊城市过渡到希腊化王国(公元前323-31年),到罗马帝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324年),再到拜占庭帝国(324-1453年),之后是奥斯曼帝国占领期(1453-1821),最后在19世纪建立了现代希腊,希腊文化的发展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主要是希腊语的生生不息、文学与艺术传统的有益方法,以及文化传统向新表达形式的转变,持续、强劲地贯穿和影响着希腊文化,并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现代希腊文明

如今,希腊文化反映出文化元素的丰富和多样性。希腊艺术家使用这些元素尝试在主要文明国家间建立具有建设性的互动关系。

希腊首都雅典正愈发成为公认的艺术中心,地方文化的发展令人瞩目。希腊不仅可被视作欧洲重要而有趣的文化枢纽,还被视作世界的文化参照点。戏剧演出、国际节日和本地节日、博物院、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组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让我们的文明不断爆发出新的活力。

没有观众就没有艺术。艺术源于艺术家用独特方法表达自己的创意并吸引观众兴趣的外向性的活动,建立的是一种互动渠道。艺术是交流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不只是在社会或国家的框架里,而是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因此,文明作为人类成就的总和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表达,成为不同社会和国家富有建树的互动方式,唤醒人们的敏锐感知并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审美标准。

我邀请您与我们一道,踏上令人心旷神怡的希腊文明之旅。从最有特点的表达形式戏剧开始,然后拓展到其他文化活动。我邀请您与我们一起,探索迷人的历史、精彩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早在古代,戏剧就是希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今天,戏剧在许多方面依旧十分繁荣活跃,剧团剧院众多,剧本数量比任何时候都多,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的演出方式更为精细,更有探索性,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兴趣浓厚,从儿童就开始了。戏剧不仅限于雅典和希腊其他大城市,外省人对戏剧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建起了市级剧院,当地社区人民积极参与戏剧制作和现场欣赏。另外很有趣的一点是,希腊剧团与外国剧团在国内外展开合作,不断探索戏剧创作的新的表达方式。

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就涌现出大量文学创作。希腊在文学和出版方面有着悠久厚重的传统。过去40年里,希腊出版业一直保持增长势头,活力惊人。

过去20年中,希腊的视觉艺术发展迅速,如今更加生动、更有创意、更为外向,更随时准备吸收国际先进发展经验,跨越地理界限,在全球扩大影响力。当地文化传统与希腊(主要是雅典)出现的多文化环境相结合,同时也与充分利用不同文化进行对话交换思想的强烈意愿相融合 。

对于我们希腊人,音乐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通过歌唱和舞蹈,清晰体现着社区精神。希腊音乐蕴含众多音乐传统和丰富全面的音乐类型,能创造性地吸收、适应其它音乐风格元素,更好地满足表达的需求。

电影在希腊是非常普及的文化活动,早在20世纪初,希腊就开始了电影制作,五六十年代,电影业迅疾增长,包括喜剧、歌剧和音乐剧。同样,希腊成为许多外国电影的拍摄地。希腊电影发展的转折点是导演泰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作品,这位名声大噪的已故导演运用史诗般的历史和政治寓言手法叙述20世纪希腊的历史和政治,聚焦塑造着希腊社会、个人与集体的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上和政治上的影响。

夏天,希腊全国各地有许多文化节日,主要在古剧院和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审美意义的地方进行庆祝。所有节日都是希腊艺术的庆典,有利于让希腊文化社区走向世界。

希腊与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合作成效显著文化为人民架起桥梁,增进沟通、友谊、团结和互相理解。文化促进思想的多样性与自由交换,促进创新和批判思维。在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文化被视作一种声音,敦促我们用全球视野去思考和行动。

这体现在文化的对话,希腊与中国走到了一起,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传统,一个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一个是东方文明的摇篮。

希腊与中国——尽管地理距离如此之远,但在过去的许多世纪里,两国在知识成果和文化影响方面却非常之近。

希腊与中国——两大文明互相尊重,拥有深厚的友谊,在许多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在此基础上,两国关系水融。在这些领域中,文化体现着人类的创造力、互动和交流,搭起跨越地理距离、通过互利合作让两国人民走得更近的桥梁。

文化对于我们双边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严谨的法律框架,以及使用促进两国关系的工具切实落实双边合作上。

1978年9月22日,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议》,以致力于在有利于双方文化和教育领域互利互惠的框架之下,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增进共同活动。

为促进两国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两国人民互相理解。如果“我语言的局限就是我世界的极限”,那么,学习彼此的语言就最为迫切,这样才能消除界限,实现相互理解。为此,每年为希腊语课程和汉语课程分别设立的奖学金能鼓励两国的学人增进所学知识,从而有助于两国人民的互相接触。

另外,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进行的直接合作,通过合办项目,在彼此关切的领域进行的研究,高等教育机构每年交换体验、科技出版、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到对方国家举办讲座,这些都有利于传递知识。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一些院校讲授希腊语言和文化的课程,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系、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希腊与拜占庭研究中心,我们愿意支持这些院系,并向其他有意开设希腊语言与文化课程或建立希腊研究中心的大学提供帮助。

篇4

闻一多先生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希伯来民族是“对近代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之一,与中国、印度、希腊。在差不多同时猛然抬头。迈开了大步”。希伯来这个多灾多难的小民族,地处中东地区的中央,亚、欧、非三洲的边缘,受到四邻古文明大国如埃及、巴比伦、亚述、腓尼基、叙利亚、波斯以及希腊、罗马人的折磨,同时又接受了四邻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点而加以消化、创造性地发展,自成系统,用优美的文字,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古希腊文明起步较晚。公元前八世纪“荷马时代”终结,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到公元前五世纪,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超过了比它早二三千年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些东方文明古国。那么。古希腊文明出现的条件除了政治、经济之外,独特的地理历史为其文明的出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希腊文明最早起源于爱琴海地区,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位扼欧亚非三洲交通之要冲,地理环境特色为地少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有温和的地中海气候,发达的航海业便于和东方先进文明建立联系。黑格尔曾说:“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远在西方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时期,东方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等地都已建立了强大的国家。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战争的不断发生和大规模的移民,地中海沿岸各族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融合。促进了东方文化逐渐传入希腊。希腊人从东方汲取了拼音文字,吸取了埃及和巴比伦的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自然知识,也吸收了他们的农业、手工业和航海、铁器制造技术,还从东方各种原始宗教观念中吸取了很多东西,从而产生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希腊文明形成并涉及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体育、艺术、科学、技术、婚姻、家庭、教育等,汇成希腊化文明,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文化大汇合。

二、两希文明融合的历史原因

东方的希伯来文化和西方的希腊文化,开始时各自由不同的道路发生和发展:但到了双方的晚期。却接触频繁起来,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引,终于结合而产生了一种新文化――基督教文化。

从两希文明融合的表面看,其原因有两种显性的因素,即散居、斗争与渗透,通过这两种形式实现了文明的融合。而究其深层原因,则为两种文明从宗教、哲学、伦理等方面寻到了契合点,从而使得两种文化得以相会、碰撞、妥协乃至结合,形成西欧文明的内核。

1.散居与渗透

散居是希腊化世界的特征。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在整个近东建立了广大的散居地,而各民族通过散居进行种族和文化的交融也很普遍。犹太人的散居(dispora来自希腊词,意思为分散或散布)则更为突出。自摩西出埃及和巴比伦之囚以来,散居成为其民族的历史特性,在希腊化时代。以犹大王国为中心,犹太民族的散居更辐射至广阔、遥远的地区。早期的犹太人并不是一个从事贸易的商业民族,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与畜牧业,也有在军事或行政部门任职的。当时亚历山大里亚作为希腊化文明的思想文化中心,人口总数达50万,其中1/5是犹太人,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社区,在整个埃及犹太人数高达100万,他们和希腊人、埃及人、波斯人、叙利亚人、阿拉伯人、黑人混杂居住,而始终能保持本民族的同一性。希腊化的帝国制度和对多元文化的宽容。为犹太人在异教城市定居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政治和文化保障。许多犹太人在希腊化城市中获得公民权,犹太教是完全合法的,犹太人因信奉犹太教而保留某些坚守宗教法律的权利。《圣经》的正典化是犹太散居区得以保持民族同一性的最重要的原因。通过《圣经》,犹太人作为一个与上帝签约并必须遵守其诫命的民族,保持了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民族特性。

伴随犹太人的散居,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相遇,有所交融。当时一些希腊化的犹太人潜心研究希腊传统智慧和当时流行的希腊哲学。在《旧约圣经》的后期作品中。如《亚里斯提亚书信》、《马加比传》、《所罗门的智慧》等篇中,我们可以发现犹太作家已用希腊哲学为自己的宗教辩护,称希腊哲学家从摩西那里获得唯一上帝的一神观念:他们还吸收了柏拉图论主要美德和斯多亚学派关于世界理性、神圣智慧和自制节欲的思想。另一方面,希腊人对希伯来文化也不断加深了解,要求犹太学者将圣书译成希腊文。亚历山大最早的重大成就是将《旧约圣经》译成希腊文,这不仅让希腊人得以理解希伯来文化的核心部分,而且使希腊人得以获悉《旧约圣经》的全貌。

篇5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64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reek Rome Myth to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UI M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0)

Abstract The Greek culture of Rome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treasure of world civilization. The Renaissance of the Greek culture of Rome excavated, and made more in-depth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The Greek myth of Rom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origin of the Greek mythology of Rom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ece and Rome myth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Key words Greek Rome cultur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在古希腊时期,经济较为发达,推动着古希腊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现在辉煌繁盛的古希腊文化创建了最佳发展时期,成为了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希腊文化是通过拉丁语才得以发展和传播,英语语言文学也是在希腊文化与拉丁语言的共同孕育之下产生的。希腊罗马神话的产生和融入,为英语语言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滋育和促进了英语语言文学的产生和繁荣发展。

1 希腊罗马神话的由来与特征

1.1 希腊罗马神话的由来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最早期是以口头文学在各个地区流传,后来经由荷马等古希腊诗人整理成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的传说两部分组合而成。神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开天辟地以及神的产生和神的日常生活等,包含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大部分为虚构而成。英雄的传说内容阐述了与黑暗恶势力或者与怪兽作斗争的英雄勇士们,往往是用真实的事物当做背景,并将这些英雄人物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做到把英雄人物神话。神话是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种体现方式,显示出了几千年前人们对生活的幻想,也是人在自然中积极思考人生和探索人生的一种体现。

希腊罗马文化的合二为一,主要是由于罗马人在接受了希腊文化之后,并将之发扬光大。罗马文化始于原始社会,在有文字的年代才得以记录和形成,继而流传千年。公元前197年,罗马人民征服了马其顿,希腊最终属于了罗马帝国。希腊人民富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而罗马帝国的人民具有比较浓重的宗教意识,缺乏想象力,没有自己心中明确的较为人格化的神。于是希腊文学在传入了意大利后,罗马人民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希腊人民供奉的神。尽管生活习性和民俗不同促使他们对神的称呼和喜爱程度不尽相同,比如希腊人更偏向于喜爱一些幻想和具有神奇音律的神,而罗马人更偏向于喜爱一些对自己实际生活更有意义的神,等等。这些差异并没有影响到希腊人民和罗马人民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之间的交融,实例说明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融洽和统一的。

1.2 希腊罗马神话的特征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初始性的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马克思说过:“希腊罗马神话不止是艺术的宝库,更是土壤。希腊罗马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罗马神话,是一种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1)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希腊罗马文化聚集了许多浪漫主义的元素,更甚至具有一些人类拥有的爱恨情仇的七情六欲。这些神个性鲜明,充满着善良美好同时也充满着仇恨和斗争。真实地展现人类生活的特点。在这其中所运用的一系列夸张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的形象都塑造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的个体。其次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相较于其他宗教中的神不同,和世俗的生活十分接近,并不像其他的神一样享受任性,甚至争权好斗,贪图美色。

(2)富有较为哲理的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罗马神话既十分唯美又富于哲理。包括开天地、神的产生和人类的起源甚至是伦理故事。一些故事充满着正义和善良,另一些可能又充满着仇恨和暴力,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3)较为统一的审美特征。在审美特征方面,美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追求艺术和热爱生活的美学观念在神话文学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达。希腊罗马神话不仅向人们充分的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暴力邪恶的一面,也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和和谐。正因如此,希腊罗马神话具有着别具一格的中和的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璀璨的遗产。

2 英语语言文学与希腊罗马文化的关联

从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史来进行分析,在四五千年以前,不列颠岛是连接地中海和水路的中间站。公元前七世纪往后,前后共三批外来入侵者在公元前一世纪到达,其中第三批入侵者为凯尔特人,占据了如今的伦敦和周围的埃塞克斯等的大部分地区。大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与高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卢人在对入侵者实行抵抗的时候对凯尔特人提供了庇护场所并在战争中支持他们。由此恺撒的军队征服了高卢后便移动至海岛。至此之后,在公元前五十五年时登陆了大不列颠岛并最终在公元前四十三年完成了对大不列颠岛的征服。在后来的三百多年的时间中对其进行了统治。在统治的期间,英语还没有形成但民族已经形成。在这几百年的时间中,罗马文化对大不列颠岛的文化和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英语语种的源头。

之后直至中世纪末,欧洲各民族的地域逐渐被划定,地域文化逐渐形成。前前后后出现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形成了多种语言文化,英语语言在其中也逐渐形成,民族自我意识相当高涨。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中用英语创作出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子,希腊罗马文化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3.1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文学的影响

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通过罗马文学的传输从而进入了欧洲。在文艺复兴期间对欧洲文艺的传输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神话的产生丰富了文学与艺术,卓越的文学与艺术又通过反作用赋予了古代神话人物以生命。由此,西方的文化是在神话与文学艺术的相互促进和相互碰撞出的火花中才得以发展和传播。

从文艺复兴运动的时期开始,希腊罗马文化就在欧洲引发了人民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阅读兴趣。许多诗人文学家创作出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若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以及弥尔顿的《珂玛斯》等,都是运用了希腊神话为题材,并将其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魅力。尤其是弥尔顿的《珂玛斯》,运用到了三十多个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作为题材。在十九世纪,许多浪漫主义诗人更是对多姿多彩的希腊罗马神话赞不绝口,并将希腊罗马神话运用得十分精致,人人称赞。英国的大诗人济慈用诗人之手写下十四行诗句描述了他初次阅读《荷马史诗》时的激动心情和感受。许多浪漫主义诗人深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通过神话素材的使用来创作自己的诗篇。雪莱的《阿波罗颂》和《潘之歌》,济慈的《致普绪珂》等这些经典的篇章也是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至今仍广受喜爱和流传。这些诗人通过运用神话素材来创作诗篇并不是为了神话故事本身,而是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希腊罗马神话通过描述古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超人的力量和意志,激励了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并令诗人赋予了神话以新的生命。

文化发展直至二十世纪,工业文明的不良后果已经日趋明显,人们对社会的愤慨和矛盾越来越深,彼此的信任感逐渐消失。正因如此,文学奖更加喜爱运用神话素材和背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感慨,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抨击和批判。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是艾洛特的《荒原》。这些作品通过运用神话素材,将当时欧洲的现状描写得十分贴切。

3.2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启发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启发主要表现为对英语单词和日常的英语口语表达之中。英语语言较为灵活丰富和形象,常常会借用许多比喻等手法来使得英语表达更为生动和形象。经过长期的对希腊罗马神话的使用过程,神话故事中的典故和人名等都已经成为了英语日常表达的一部分。例如“欧洲”这个单词就来自于欧罗巴公主的名字,“巴黎”这个单词就来自特洛伊王子波利斯的名字。神话故事被运用到生活之中已经成为英语语言文学表达过程中的一个特有习惯。经过统计,英语中大约有一千多种单词均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绝大多数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转义或者多义。这些源自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词汇大致可以分为普通词汇和专业术语两种类型。普通词汇很多都来源于神或者具体事物的名称,还有另一些词汇直接来自于古代的神明或者宇宙中行星中的名称。这些词汇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之后,会衍生出很多新的词汇等。专业术语则是在艺术生产等专业领域的特定用词,大多数为单义词。

对语言的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是形成了习语。习语一般是俗称,对各个单词都不能分割。很多习语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而另一部分习语则是根据希腊罗马神话的背景组合而形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生长在巴尔千半岛上的希腊人就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因此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欧洲人往往把古希腊罗马看作为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神话的亘古长存,这样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学,而英语语言文学又反过来使得希腊罗马神话世代流传。这说明了如今流传的英语文化是被西方文化滋润和充实着,也正是由于希腊罗马文化的孕育,才使得英语语言文化的价值更加灿烂。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学习英语和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的必修课。想要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英语,必须要掌握古希腊罗马神话方面的知识。希望在希腊罗马神话的熏陶下,英语学习者能够对希腊罗马文化更加深入了解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6

整个展览由五个单元构成:伊特鲁里亚文明的起源、领主文化、宴飨和社交酒会、伊特鲁里亚的宗教、死者的世界。这个展览之所以命名为“曙光时代”,是因为展览者希望观众在其中能够看到未来文明的黎明。在伊特鲁里亚文明里,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整个展览的展品是由墓穴发掘的陪葬品构成的。但是,我们在本次展览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有任何的像以古埃及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中那样一种的神秘、阴森、诡异,对命运的不可知,不可名状的宿命。

当我们看东方文明相应的题材展览时,我们很难将自己置身于其中,那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死去的世界,我们看到了死亡本身,不知不觉,我们会感伤生命的无常;无论他们的墓葬有多么奢华,但那些奢华却跟生命无关,我们看到了人与物、与时空的永隔。无论是法老还是皇帝,他们属于天空,属于星宿,但不属于大地。

跨越时空,伊特鲁里亚文明更具有童真,就像我们的昨天,我们在展品中恰恰看不到的死亡本身,尽管是死者的厚赠让我们在今天来见证他们的存在。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一群天真浪漫的人在半岛上耕作、纺织、征战、飨宴,他们相信永生,他们的骨灰瓮就像他们生前的房屋,他们似乎从来就没有被埋葬,而且他们也永远不会被埋葬。他们懂得享受生活,崇尚美酒、美食与艺术,他们热爱自由和智慧,热情而浪漫。这样一群人,才会泯灭生与死的界限,他们是属于大地的,他们在大地上永生,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文明无法埋葬的魅力与奥秘。

他们与决定他们命运的神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神就像他们自己,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宗教是多神教的,当然也有提厄阿这样的万神之神。神的预兆是可以由牧师来解读,也就是说人与神是可以对话的。

策展人也刻意将伊特鲁里亚文明这样一种浪漫气质,于是就有了一个近乎现代时尚演绎的板块,男子的盔甲、武器与女子的饰品、香氛。从器皿的造型上,不会输于现代工业文明的产品。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板块,使得整个展览跃迁为意大利的国家形象展,为意大利作为现代时尚之都的地位提供了注脚。

《曙光时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展》在湖北、浙江两省的博物馆展出,广东是第三站。这次伊特鲁里亚文明展让大多数亲近了这样一个古代文明形态。

观众为了更好地鉴赏“曙光时代”展,有必要了解伊特鲁里亚艺术与古希腊艺术之间的区别:伊特鲁里亚人更加注重细节刻画,比如面部表情、服饰着装方面,强调视觉上的完美;而希腊艺术注重呈现作品的整体理想化状态,这是希腊雕塑最主要的特点。在取材方面,希腊雕塑多采用石料,而伊特鲁里亚人则多采用泥土或陶土。

篇7

一、神话中的音乐思想

 

古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不但产生了许多人类思想、文化的闪光点,而且诞生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西方自希腊人走第一条路就有许多科学、哲学、美术、文艺发生出来,成就真是非常之大。接连着罗马顺此路向往下走……”。 就音乐美学思想而言,要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神话中。

 

以众神之王“宙斯”为首的家族体系掌管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诸神拥有各种事物的权利和地位,其中包括音乐在内的人类艺术活动由“缪斯”掌管。时至今日英语中“音乐”一词即来源于此。“缪斯”掌管下手持竖琴和拨子的忒耳普西科瑞女神就专司歌唱与舞蹈艺术;手持长笛的欧忒耳佩女神专司抒情诗艺术。

 

由此来看,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音乐、舞蹈以及抒情诗这三种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内在联系。关于音乐的抒情性,古希腊半人半神的牧师潘与纯洁美丽的山林女神叙任克斯的故事,就更加说明了古希腊人的一种信念:抒情性是音乐的基本功能,当某种情感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或阻碍而不能得到满足和排遣的时候,音乐便可以充当一种精神上的替代物。

 

另外一个神话故事就更能说明音乐的抒情性了:奥菲欧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伟大诗人和歌手,其存在时代先于盲人诗人荷马。阿波罗赠给他竖琴,缪斯教他弹奏,其琴声能使草木点头、石头移动、猛兽驯服。他用音乐驯服了双头狗克耳柏罗斯、让复仇女神厄里尼厄流泪,使冥界女王佩尔塞福涅感动,最后救回被毒蛇咬死的妻子。

 

古希腊神话中反映出了最早的音乐审美意识,这些神话故事赋予音乐的神奇力量与今天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即:用音乐触动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改变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用音乐的力量战胜邪恶,挣脱厄运对人的束缚。音乐在听觉感知上具有的魅力存在,却是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内容,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感人既是美的体现。

 

二、数与和谐(1)——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人对音乐的理解与他们的宇宙观和道德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在宇宙、音乐及人的灵魂这三者之间起着衔接作用的一个首要概念是“和谐”。这一概念首见于希腊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年—前500)学派的论述中,他们认为:世界是依照数的关系构成的,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

 

不同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联合为一体,即为和谐。他们相信,“和谐”是宇宙的基本属性,声称“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 形成了希腊美学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础:美在于和谐,而和谐则取决于数、尺度和比例,也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数学关系。

 

而因为整个天体是一个和谐体,你们人体与天体一样遵循着和谐的原则,不管是身体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对称的,而且灵魂也被这一种内在的和谐所统一。“人(小宇宙)的和谐与外部世界(大宇宙)的和谐之间有着‘同声相应’的契合关系,人一旦遇到和谐的外界事物(诸如:和谐的音响、比例均衡而有秩序的物体等等),便会与之产生感应。

 

因此外部的和谐对于人的内在和谐起着调节作用。” 他们从数的和谐与感情的净化的角度,探讨了音乐的本质。形成后来情感论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从音(音程)构成,发现发音体数量上的差别(长短、轻重等)与音调高低之间的比例关系,从音乐审美听觉上的音乐和谐感与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提出该学派最为著名的美学思想,即“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认为音乐美的产生取决于数学规律,取决于尺度和比例,如此就形成了影响后世的形式论音乐美学思想的雏形。

 

由此可见,这个看似略带神秘色彩的数的和谐论,实际上提出了音乐美学的两大论题:即音乐的情感和形式两大问题。尽管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并没有意识到,这两大问题在日后的西方美学史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和争论,甚至引发多种不同的音乐形态特征。在西方最早的音乐美学观念中,情感与形式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范畴。在古希腊的思想中,美善是合为一体的。

 

古希腊时期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纯粹感性美,音乐的意义问题既包含了感性意义上的美,更体现了伦理意义上的至善。对于朴素的古希腊哲学来说,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具有相同的结构原则,音乐的和谐正是这种结构原则的体现,因此音乐充当着人与外部世界相互沟通的媒介。

 

通过音乐,“人所获得的是同整个世界心心相印的共鸣,在这种共鸣关系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更没有主客体的区分。一切皆归于和谐之中,和谐的心灵、和谐的视界,都在音乐中融为一体。” 这种主客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只是其内在本质有一定区别。

 

三、数与和谐(2)

 

继承与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和谐理论的是当时的思想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80年),与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音乐数的比率关系,以抽象的数字为基础来谈和谐、侧重平衡和静态的观念不同,他是在对音响运动的审美观照中认识有一些和本质特征。

 

他把矛盾和斗争的意义引进到了和谐的范畴之中,指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所谓“看不见的和谐”就是指人类心灵的和谐。

 

表明人类当时除了注重人体美外,更注重人类内在精神的健全与完美。在这种思想理论下的哲学家还有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他以灵魂上获得的快乐为“高尚的快乐”,突出强调和肯定了审美体验中精神上的愉悦之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哲学思想已经触及到审美认识和体验中理性与感性、美感与等问题。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虽然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既不属于现实的物质世界也不属于人的精神世界,而是独立于这两者之外的“理式”世界。

 

篇8

引言

英雄主义是在西方文学作品创作中积淀而成的,可以说西方文化史就是英雄形象的演变史。从古希腊史诗中所向披靡的古典英雄形象,到实现远大抱负的骑士英雄形象,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王子英雄形象,再到现代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学著作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此类现象的出现与其特定的西方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强调自我价值。英雄类文学可以看做人类自信感与成就感的体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定。

一、古希腊文学时期――古典英雄形象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的东北方向,是希腊文明的起源地,而古希腊神话是原始部落氏族的社会化产物,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经过人们口语相传,后多次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古希腊文学充分反映了希腊人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探索,包含了他们对宇宙的理解,甚至是惧怕。在相关文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命运的绝对服从,顺应天命。然而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后,随着英雄时代的到来,文学作品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1]。

这个时期最经典的作品是:《荷马史诗》――希腊最早的史诗巨作,囊括了《伊利亚特》和《奥赛罗》两个部分。以《伊利亚特》为例,主要描写了特洛伊战役时期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有骁勇善战,但傲慢冲动的阿喀琉斯;有成熟稳重,英勇担当解救部族和守卫家乡责任的英雄赫克托尔[2]。虽以悲壮结尾,但成功地赞扬了古典英雄的坚强威猛、机智勇敢,讴歌了他们在战斗中展现的斗士精神及伟大的英雄精神。

二、骑士文学时期――英雄主义的骑士形象

骑士文学是描述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小说及传奇等。骑士文学产生于西欧,盛于法国。大部分骑士出生于小地主、富农及贵族阶层,他们彬彬有礼,具有牺牲奉献精神,随统治阶级打仗,获得功绩,享有声望并赐予土地。在生活上很富裕,闲暇时从事文艺创作,因此诞生了许多骑士文学作品,而最盛行的是《阿马迪斯・德・高拉》。

阿马迪斯是佩里翁・德・高拉国王的私生子,出生后就被抛入大海,成为骑士来到英国宫廷,因谗言被逐出宫廷,最后他揭穿了佞臣阿尔卡劳斯背叛国王的阴谋,国王退位后,他继承了王位。叙述了他在悲惨命运下的坚强勇猛、机智善战,通过努力实现抱负。作者成功地从骑士这一角度塑造了英雄形象,而阿马迪斯也被公认为欧洲中世纪封建骑士的理想英雄形象,表明了人们当时对骑士英雄精神的道德呼唤,成为这个时期特有的英雄形象。

三、文艺复兴时期――王子英雄形象

文艺复兴指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后传播到西欧国家,在15世纪达到繁荣的文化思想运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孕育,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极大地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倡导追求现世幸福与个性解放,崇尚自由,动摇神学的统治地位,同时为文学创作提供精神支撑,这也成为这个时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产生的根源。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主要讲述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美好的前途被现实打败。宫廷后,王位被窃取、父王被害、母后改嫁、宫廷恶势力相逼于他,使他不得已装疯卖傻,运用机智与计谋复仇,但他却成了这个动荡不安时期的缩影。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塑造成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他机智果敢,在两难的境遇下,勇猛地做斗争,并敢于向恶势力挑战,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复仇目标。虽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伟人的悲剧,但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英雄形象。

四、现代个人英雄主义式英雄形象

个人英雄主义根据字典的解释,指为了实现全民族复兴及社会繁荣的伟大事业,机智勇敢地克服所有困难或障碍,推动社会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无畏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且体现在个人行为中,并赋予此行为伟大神圣意义,这时展现的便是个人英雄主义[3]。个人英雄主义着重强调自身价值体现及个人尊严,追求自由。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同于以往,其代表作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讲述了孤独平凡的老人出海打鱼,捕到一条大鱼,虽然被其他鱼吃得只剩骨架,但他没有放弃,仍把它拖到岸。老人说:“人只能被打败,而不能被征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战胜自己就是英雄。很明显,不同于中国的顺其自然,西方倡导战胜自然,这体现了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西方文化把人看做独立个体,强调人的本质力量。这个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包括电影《超人》展现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式英雄形象。

结语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始终站在历史的中间,掌握和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由上所述,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学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古典英雄形象、王子英雄形象、英雄主义的骑士形象和个人英雄主义式英雄形象。通过这些转变,可以看出英雄形象与西方文学作品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每一个英雄形象的塑造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背景,是人们道德呼唤及彰显自身价值的需要。同时英雄形象在西方文学著作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篇9

这种体裁的作家常常用严肃高尚的文体和史诗的韵律和语言来描述一些琐碎的、低俗的事件。他“用词谨严、风格高雅.多用优美的修辞手法和高尚的形象。若他用散文笔法.则句式冗长浮华,而用诗歌笔法时,用韵须庄重”。就像使小丑穿上的华丽光鲜外衣、把乞丐置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他把宏伟堂皇的形式和低级、浅薄、庸俗不堪甚至令人生厌的主题或题材极不协调地并置在一起.然后将二者强行钮合在一部作品里,以造成一种讽刺性的、荒诞的喜剧效果古希腊的模仿史诗体作品通常具有讽刺性,常常是批评、讽刺史诗这种当时流行的体裁的写作成规。这种批评和讽刺既针对史诗主题方面的成规,也针对其形式方面的惯例.但在当时却不是对史诗作家(如荷马)及其作品的恶意嘲笑和攻击.而是以玩笑、戏谑和善意嘲弄的方式表达了对前辈作家的敬意和尊重。古希腊当时出现了大量此类作品.但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绝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希腊时期的完整的模仿史诗体作品,就只有《蛙鼠之战》这一部了。这部作品描写了青蛙和老鼠家族之间的开始结怨、发动战争和最终和解的故事。有一定希腊文学素养的读者如果读过这部作品.可能立刻就会发现这个动物家族之间的战争故事是对希腊战争和英雄史诗的嘲弄性的模仿。它讲述了丑陋的老鼠和青蛙之间的撕打、流血和丧命的荒唐的小故事.却采用了英雄史诗的宏伟和壮丽的形式和情节一一这些小动物都被冠以古代英雄的名字、穿着希腊英雄们才拥有的华丽盔甲、说着高雅优美的贵族语言,它们之间的打斗、撕咬被荷马似的笔法描写得像特洛伊战争一样宏大.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关注着战争并最终介入了战事——其讽刺、嘲弄英雄史诗的意图十分明显,不仅嘲弄、暴露了英雄史诗主题的老套、情节的离奇、形式的做作和语言的矫饰等方面的弱点,而且间接表达了对这类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战争的礼赞和欣赏态度的反对。这种模仿史诗体在古希腊文学中定型以后.在后来的西方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悠久的创作传统。

篇10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而古希腊文化的产生又源于对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借鉴。基督教产生之后,将上帝、人和自然分离,形成了与古埃及、罗马文化的宇宙整体论不同的宇宙观。此外,西方文化以生产技术与贸易输入的积累为基础,最终促成了西方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文化的破裂性与阶段性特质,而科学的方式也使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一直以一种圆心的发展模式向外逐渐扩散。

对比中西不同的文化模式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形成了注重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并结合古希腊的理想主义和科学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则强调直观意象,通过感觉来直观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的特征,由此形成了儒、道、释三家合一的理学思维,促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基本观念和表现方式。这种直观、意象的思维方式侧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它超越了概念、逻辑,成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显示了中国人在思维过程中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高度智慧。因此,也就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所不同的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就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和象的融合,注重通过意象之后的表现,营造写意艺术的观念。这种偏重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与善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异于西方艺术注重比例、解剖、透视的精确、追求美与真的思维模式,造成了中西雕塑的差异。

二、弘扬个性,追寻真实――自由国度下对美的探索

在古希腊的艺术长廊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追求个性的印记,这自然离不开古希腊的社会背景。然而,艺术家们在雕塑创作中对艺术个性的刻意追求则起着直接的作用。罗丹认为:“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希腊雕塑作品几乎都是个性鲜明的例证。在这其中,对人体美的发现与赞美既是古希腊伟大的艺术成就,也是显著的艺术特征,并成为表现个性的审美意识和传统。因为,大多古希腊的雕刻家们都精于解剖,他们对人体的比例、骨骼、肌肉的起伏,都谙熟于心,所以雕塑时才能得心应手。

雕塑家们在注意面部表情的同时更注重描绘人体动态构成的曲线美,观察受到感情影响的运动中的肉体的真实反映。他们感到面部动作往往会破坏和扭曲头像单纯的端正感,因此,把人体理解为活的肌体、通过肌肉的运动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罗丹说:“实际上,没有一条人体的肌肉不表达内心的变化,一切肌肉都在表示快乐和悲哀、兴奋和失望、静穆和狂怒,……。伸着两臂、斜倚的躯干是和眼睛与嘴唇同样能温柔地微笑”。古希腊的雕刻家把这种技艺运用得出神入化。

《拉奥孔》被誉为是“希腊化”雕刻的典型代表作。在这个雕塑中,拉奥孔神情处于极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极力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他抓住了一条蛇,但同时臀部被咬住了;他左侧的长子似乎还没有受伤,但被惊呆了,正在奋力想把腿从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父亲右侧的次子已被蛇紧紧缠住,绝望地高高举起他的右臂。三个由于痛苦而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甚至到了痉挛的地步,表达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强大力量和极度的紧张,让人感觉到似乎痛苦流经了所有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紧张而惨烈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作品。该雕塑中人物刻画非常逼真,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这是一组忠实地再现自然并进行美的加工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是古希腊最著名、最经典的雕塑杰作之一(见图1)。著名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也是通过女神那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见图2)。帕特农神庙外部回檐上的饰带浮雕《向雅典娜献新衣》,全长160米,高1米,约刻绘三百五十余人体和二百余五十动物。画面有坐着交谈的,有肩负祭品而行的,有策马而驱的,画面错落有致。即使是骑马的,每匹马都各有姿态,绝不雷同(见图3)。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充分显示了希腊雕像作品的个性和其对人体美的探索。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人类智慧的象征。作为西方文化的渊源之一,它以独特的风采和卓越的成就享誉世界,以至于“言必称希腊”。古希腊文化和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高贵单纯和静穆美丽同时也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滋润着西方的美术精神生生不息。

三、气势浩荡,显示威德――帝国统治之初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古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是不朽的,在阴间也会有在阳间的各种需要,也会有你争我斗。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社会地位,个人都会对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进行不同的安排。作为至尊无上的封建帝王,秦始皇为自己死后建立的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这个帝国的布局和设置,完全模拟生前的王国,有衣食住行之备,更有保卫这个地下王国的部队――秦兵马俑(见图4)。

兵马俑是帝王陵墓的陪葬品,虽是用以慰藉死者的在天之灵,但其更重要的是宣扬帝王威德。这支被埋于地下两千余年,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秦代军人,是秦始皇的精锐部队。站在这气势浩荡的军阵前,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秦始皇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工匠们按照秦始皇的意志,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这批对皇帝尽忠尽力的军人,整个军阵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无处不显示着秦始皇强权的存在和丰功伟绩。

“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一方面,进行雕塑制作活动就是美化生活、追求艺术享受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创作活动中,美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创作准则。即便是对神的塑像,也是人格化了的,体现着善与美。而秦俑的创作目的是建造一支为帝王守灵的卫戍部队,以显示帝王个人及其皇家的威严。在制作过程中,受皇权的支配,反映帝王意志的目的是高于艺术性的。古希腊雕塑与秦俑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前者以弘扬个性为本,后者表现气势宏伟以及整体上的协调统一。可以说,古希腊以弘扬个性见长,秦俑以表现宏大取胜。

在塑造秦俑的过程中,工匠们只有执行严厉的命令而无表现和创造的权力,统治者的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严格的写实是建造秦俑军阵的最高标准,这一标准贯穿始终。大到军阵的排列、小到发丝、甲钉都充分体现了写实精神(见图5、图6、图7)。但是,由于工匠们是被动的在实现帝王的目的,这种目的性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他们创作中的行为自觉。而艺术自有政治权力所不能替代和左右的规律,它总是在深层发挥着其本质作用,帝王的目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工匠的创作才能实现,工匠们进行艺术创造所固有的目的曲折含蓄地流露出来并潜伏在作品的深层,这种矛盾对立的结果是帝王的目的不能真正实现。统治者的本意是让俑阵守灵,而不是赞美秦军。秦俑在这里不是为它自己而创作出来的,只是宗教的一种工具,它对自己所创造的感性形象更看重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美。然而,工匠们在创作秦俑的过程中,在写实的要求下,仍然坚持了美的准则。尽管创作目的不是表现美,但艺术规律即美的规律仍然发挥着作用,这成为秦俑高度写实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拙朴厚,意在形先――社会发展期对美和生活的追求

汉代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是建立在统一的政治基础上,以及繁荣的经济生产基础上的,它出色地继承并发扬了前代的优良传统,使各种类型的雕塑创作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代雕塑成就首先表现在纪念碑式的群雕上,如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花岗岩雕成,以动物形象为主,雕塑风格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是西汉大型石刻的代表作。又如《马踏匈奴》,作者运用了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造型古劲朴拙,风格沉着浑厚,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之极具艺术感染力(见图8)。而《跃马》的作者非常熟悉马的造型,他更善于利用巨形原石的自然形态,筹划马的图形于开动刀斧之先,并能在关键处施以斧凿,结合圆雕、浮雕及线刻等手法,去粗取精,以精湛的表现技巧刻画出高度提炼概括的汉代骏马形象。石马腿下部并不凿,客观上强化了跃马的雄浑与厚重(见图9),值得一提的还有《伏虎》、《石人》以及各种动物的石刻。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刻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雕刻工匠们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稍加雕凿,充分调动观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其实主要是道家的思想,不破坏自然本身,要天人合一,要顺乎自然,融为一体,这点和古希腊传统截然相反。他们都是把石头雕成人所需要的样子,而我们保留天然的形状,稍微人工雕凿,意在保留自然美,这个原则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雕刻艺术史。

此外,“汉承秦制”,秦俑殉葬之制,也被汉代继承下来,虽是承袭前代传统,但在手法的多样化、艺术视野的拓展、时代特有的审美倾向上,无不展示出两汉陶俑的独特艺术特征。汉代的陶俑种类除兵马俑、侍者俑(见图10)、说唱歌舞俑外,还有家禽、家畜等动物陶塑和仓灶、井、磨、楼阁、田园等模型明器。虽较之兵马俑形制大大缩小,但形制精巧,面部表情自然生动,姿态更为丰富,并更贴近生活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其中尤以“说唱”、“杂耍”俑尤为突出(见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