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7: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全国高校建立之初,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孕育而生,它的存在,把控着青年的人生发展方向,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引路人。纵观课程的发展,在前期的教学方法上主要是灌输式的,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授,学生则坐在下面听讲,这种井然有序的教学模式在当时也是最为理想和最符合常理的,在这样的学习熏陶之中,学生不仅仅能了解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演变,还能从中学习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教学效果还是良好的,当然这也造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延续了这样的套路。当教学方法存在隐患时,改革就成为第一要事,通过高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了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道路,注重主体化、咨询式、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切实关注思想政治课的可接受性及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存在的弊端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环境、教育手段及教育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教育者仍然保持原先的思维模式,这样就会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
(一)“唯上”、“唯本”理念根深蒂固
上级规定都是对的,课本是万无一失的,遵循老师的讲授,课本的讲述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判定方式很单一,唯一的问题只能得出唯一的答案,这对于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他们独特而宝贵的创新思维被无情的批判,就会抑制这一特质,这种打压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对于教学来说也是恶性循环的开始,当一种模式无法质疑时,必定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发展是前进的第一要素,没有发展,何谈科学的教学?
(二)封闭性的教学环境
学生被限定在封闭的教室里,长久以后,思维也会固定在同样的范围中,而这显然与高校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高校的教育是要在合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释放个性,找寻自我的发展特点,最终选择最适合的职业。培养拓展性思维的学生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过于限定,只会让学生失去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三)存在“知识化”、“教条化”的问题
这也是几年前很普遍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老师评判标准过于单一,分数高就是高能力,分数低就是低能力,同时过于强调知识的记忆,这在考试卷中最能体现,比如有很多的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也是必须经过背诵识记才能达到满分,让学生自由发挥,畅谈想法的题目很少,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随着老师的考察方向而变化,过于侧重知识性的考察,只会让我们的大学生成为背书的机器,既然如此,和中学又有什么区别,又如何才能培养独立的个体,社会又怎样能高速发展?
(四)教育方式理想化、政治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人发展的曲折性,总是把学生作为教育者们理想的模样,理所应当的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培养,但是年龄代沟,阅历的不同都会导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忽略这一点,教育也是不完善的,有失偏颇的。但是统一化培养过后的学生个体对自身的职业判断也是错误的,典型的是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喜欢选择固定稳定的工作,认为体制内的职业是至高无上,如公务员老师等,而对于青年创业则会望而止步,究其原因首先是观念上的否定,其次才是风险的担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成因
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封闭式、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模式时,改革就迫在眉睫。而客观的社会发展因素是推动着改革的内因。
(一)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这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随着经济贸易的深入,各国的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也在增多,世界上形成了地球村,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也共享着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渗透,大学生也耳闻目染了这些多元化的信息,他们的思维拓展了,见解也更加独特了,思考问题也不会那么单一了,这样就会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挑战,老师们会发现,学生的知识储量并不是那么局限,自己的知识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量,这种失衡的状态会让教师失去信心,学生失去期望。所以这一因素也让教育者们陷入深思,当他们的社会职能被否定后,也会思考新出路,走上教育改革这条路。
(二)网络世界的便捷
进入21世纪后,也就进入了真正的计算机时代。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对大学生来说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过多依赖于教师,而是很大部分地依赖于网络时代,但网络里的内容良莠不齐,势必就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们进行改革,重新唤起学生对教师的需要,让学生获取健康的知识。
(三)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唯金钱论,很多人毕业后不愿意报效家乡,这些思想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这也就让政治理论课里面新添了个体发展及个体价值的内容。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向前走的一大步。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方向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上,摒弃了之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关注学生个体,了解他们的需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一)注重学生个性
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把关心人,理解人,满足人,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积极鼓励他们,心情低落时要主动去调解。第二,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要求每个人都一样,只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能有正确的价值观即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第三,培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回归学生,让他们独立去思考,自主学习也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二)注重课程导向性
第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抓起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青年是不完整的,教育者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理想,理想没有高低之分,只要向理想努力就是值得鼓励的。第二,要把道德教育树立起来。道德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有道德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品质。大力推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倡导诚信和有爱。第三,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容易精神焦虑,严重的还会心理失衡,心理变态,多角度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心理和分数是同等重要的。
(三)注重教学方法创新
第一,要注重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同样可以多样化,把说教的内容多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内容,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提问问题,多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正确引导。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尤其是教师不能按着教案念,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二,注重课外活动的实践。思想政治课要改变原先的单调模式,课后可以成立讨论小组,根据一个"小议题"来讨论,各抒己见,最终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当然还可以深入到社会中,去主动学习政治思想知识,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演讲赛,辩论赛,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大学生们的政治思想素养。第三,坚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教育。仅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与家庭与学校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培养成才,一方面,社会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创造优良的发展气氛,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基地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眼界见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家庭的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需要家庭成员要和睦,即使夫妻双方有不融洽的地方,也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遇到问题要与孩子积极沟通,多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结束语
高校思想理论课的探索任重而道远,但核心就是要不断改革创新,对于教育者而言,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现状不足对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者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此外,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正确导向政治思想,让高校学生能在良好健康的环境中接受政治理论知识。
作者:田艳媚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忠玲.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8.
(二)学生对现场教学不适应
学生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现场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互动能力。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是搞形式,应多留点时间给其他课程。一些学生简单地把现场教学当作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敷衍了事现象比较普遍。"[1]
(三)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由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硕士生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2]开展现场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对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现场教学效果的取得。
2抓好现场教学,加强民办高校育人主阵地建设
(一)转观念,促改革
民办高校的直属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现场教学情况进行督导,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现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民办高校应建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为组长,社科部(学院)、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由社科部(学院)牵头制定现场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配备、教学计划、考核标准、教学经费的划拨及使用、安全保卫、学生社团活动与现场教学的学分制认定制度等,为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提供组织保障,从形成现场教学的长效机制。
(二)立规矩,保效果
在实施现场教学前,思政课教师应将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考核细则向学生进行宣讲并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让学生明确现场教学的要求、目的和意义。辅导员要配合思政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消除学生对于思政课现场教学的误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现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务处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现场教学组织情况、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情况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促进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好教学主体作用,确保现场教学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现场教学的效果。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表明,思政课教学是“一种注重普通联系,突出整体价值和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研究方式。”按照生态分析,教学的实效性依赖于生态环境的平衡程度。传统教学侧重于静态的全面、整体的视角与价值取向,从而忽视了教育生态环境具有“动态―持续”的典型特征,即动态的、多变的与可持续的。因此,这一特征综合地体现为三个生态环境的开放性,即宏观的全球化、中观的大众化、微观的信息化迫使环境的全方位开放。然而,开放的环境倒逼思政课教学在多重冲击下面临“多变失衡”的困境。为求令思政课教学达到“动态―持续”的平衡状态,我们试图寻找“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模式,优化思政理论课堂的教学环境。
教育学家叶澜提出,教学过程内在展开的逻辑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教学理念提出教与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将之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则要求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生成”具有三个特征:教师能捕捉新生资源、促进和把握生成;学生以创造性主体的身份参与;师生促成自由互动的“生态场”。针对具体的思政课教学设计,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到教学优化。
第一,教师要捕捉新生资源、促进和把握生成,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上。教师是实施“动态生成”教学的关键。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不缺资源,缺的是资源整合的能力与技巧。如原理课第一章的“意识”问题,我们先围绕“人机大战”提问“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脑吗?”,安排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辩论。学生在阅读教材后,结合搜集的资料,各抒己见。教师利用矛盾分析法总结,全面地看“要么人类控制机器人,要么机器人控制人类”的两种后果,同时留下开放的问题“哪个可能更大些?”这些都是在预设学生具备基本知识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动态平衡”。
第二,学生以创造性主体的身份参与。多媒体的情境设计要贴近现实,多角度尝试从学生角度设问,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如原理课教材可按每节细化为一个重难点问题,一节课处理一个问题。设问要针对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解疑释惑,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回答学生随时出现的疑问。如“帝吧出征”、“魏则西事件”等。
第三,师生促成自由互动的“生态场”。
1.开放的生态环境要求师生的关系是现实而又平等的、自由而又民主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生态的平衡性。所以,我们要运用真理与逻辑的力量,论辩说理。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学生作为主体会围绕同一个时政热点话题,提出正负两种评论,而我们高校思政教师正要传递正能量,批判负能量。如在原理课第二章“真理与价值”中,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上设问“真的就是好的吗?”,学生课堂报告则会选取关于“自然美与整容”、“素颜与美图神器”、“真皮草与人造皮草”等材料来分析时下年经人的审美观。又如“真的违背生理学吗?”,部分学生也会像网络推手“作业本”那样去质疑。我们教师则要找到证据证明,人类的坚强意志力也有医学证据,奥运会赛场也会时常出突破生理O限的奇迹。我们再将问题进一步推进,质疑者“真的”是质疑生理学问题吗?教师要引导,这问题背后的要害是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挑战,不是简单的科学真理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颠覆问题。
因此,我们思政教师很多情况下要做的是正视这些杂音,在疏导原则的指导下,坚持“理论自信”与之论辩,一方面是理论素养要硬,另一方面是逻辑思维要严密,以往“总-分-总”的结构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论证要符合要求,前提不包含结论,不能循环论证。唯有以理服人,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才能让学生开放的生态环境下有所生成,有所创新。
2.我们要拓展教学生态的时空维度,实现可持续平衡。首先,我们要让思政课回归经典理论本身。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下,大学生接受的文化价值观是快餐式、世俗化、形式化,使不少人“疏离经典,告别崇高”,跟着感觉走。我们的思政课正要让青年学生回归理性。阅读经典,合理分析文本是重要途径。这样才能让他们作为创造性的主体参与到思政课中来。其次,我们要利用各类“微博”、“微信”建设思政课的“微平台”,在平台上讨论课堂未尽的问题,还能将师生互动延续到课后。再者,教学要着重情感目标。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通过对话沟通维系心灵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的思政教学名义上是理论课教学,但教学目标除了有认知与能力目标外,还有重要的情感目标。教育本身在于老师的言传身教,陶冶情操。假如从学生的角度看,“好老师”应该是能够关爱学生生命的老师,可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他们进行激励,更会在平时接触中能够用自己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并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由此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我们思政教师而言,与其说是一种束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
总之,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学会面临多变失衡的困境。通过“动态生成”逐步优化,教学才能达到“动态―持续”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加强.学校变革的生态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二)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系统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要真正达到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目标,促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需要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同志强调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为之,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老师的指导下,让青年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能动性,投身实践教学,在现实生活中体会、领悟和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
(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教学机制相结合,以体现对教育规律的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需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
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
(一)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系统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之中,补充实践教学教师数量。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数量不断增加,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现实来看,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教师,难以有效组织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因此需要系统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补充和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为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的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渠道。一是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平台。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自身就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因此需要积极挖掘和培育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平台。为之,可以通过建立诸如校史馆等具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载体;采取措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紧密融合,促使大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团,设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题项目,组织开展类似于全国大学生科技类的竞赛活动等方式建立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二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着主题吻合度高、地点就近就便的原则统筹规划,通过制定和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指定本省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以便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平台。同时,高校应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建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与评价机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首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加强实效性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见,党和国家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目标和人才素质的要求,即“德育优先”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规定使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效性建设。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靠人才来推动的。对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人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同志强调:“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很显然,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基础,其他素质无从谈起。
最后,党和国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效性建设。当前,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不得不对其人才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时展要求,近年来我国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批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张改凤,林彦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若干阻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首先要理智分析其原因所在,以便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1.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社会实际需求的及时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见效的滞后性间的矛盾。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信息的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与此同时,相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实际需求的及时性这一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削弱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期作用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
第二,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性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阶段,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多种样式。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对价值观的评价也呈现多样趋势。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学生也面临多样的价值观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出现了许多充满矛盾的困惑和冲突:是非、利弊、得失、善恶等价值观念的种种变化,使许多原来认为神圣无比、正常合理的观点,现在却变成了过时的、不合时尚的看法;原来被认为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主张,现在却变成了荒谬的、可笑的观念;一些人认为应该弘扬和倡导的事情,另一部分人可能认为是应该鞭挞和抛弃的东西等等。” \[3\]94 而当高校学生把思想又回归到校园内部、回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中时,会发现课本中一些价值观总是与现实有一些不适应。于是他们的思想开始产生困惑甚至是动摇,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有效解决的。
第三,高校环境的特殊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色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不同于中小学,高校聚集着大批有自己独特思想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思想活跃,批判性较强。这就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难以与实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4\]7这门学科在承担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任务。因此,这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把社会实际现象与统治阶级思想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四,高校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而考试制度是很难有效评价出学生对所教理论的真正内化的。再之,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难以避免一部分品行一般的学生却拿高分的现象。这种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很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
2.高校教育主体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教育主体,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修养、能力等方面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高校教育主体自身修养、能力等方面不佳,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第一,个别教师自身修养不佳成为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少数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思想政治意识淡薄,理论修养不扎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合理,功利思想较重;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精神;缺乏合作精神,常常自以为是等等。而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又决定了其示范性是很强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影响性更大),学生常常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这就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内容的有效内化。
第二,教育主体的教学能力是吸引学生对所教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具备优良的教学能力,这样才会避免“茶壶里的水饺倒不出”的尴尬局面。而当前高校存在一种现象:一些高校教师具备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却缺乏教学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缺乏互动性,不能很好应用现代信息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
第三,不少教师在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化倾向处理不当。“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用来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思想来影响广大的教育对象,从而把它们引向执政阶级所要求的方向。”\[4\]9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免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它所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于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宣传的方式解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并往往与政治活动相结合,这就使本应是深入细致地探究人的观念世界、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科学理论变得表面化、政治化。”\[3\]95这种对政治倾向化处理不当的实践行为使得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空、过大,学生难以真正的接受教师所教内容。
3.高校教育客体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高校学生,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近年来,国家放宽了高考政策,高考不再受年龄等因素限制,开始大量扩招。这在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放宽和扩招后,改变了高等院校的生源成分,不同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进入高校学习,大学生思想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倾向。”\[3\]94这种大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校教师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难度。教学理论讲的深了,不利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发展;讲的浅显了,又不能吸引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性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一定挑战。
第二,学生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也在高校学生中开始显现,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新的特点:“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新意识与投机化倾向。”\[5\]这些价值取向一方面促使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和上进。另一方面使他们的思想带有功利性,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设。
第三,非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国家规定各大高校公共课中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高校非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修学分为目的。在上课时不能很好地内化所学知识,在考试前为追求高分而只顾短期“突击”,这种错误思想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要载体,其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否以及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与否等方面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科目繁多且内容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有8门(后来又进行了一些整合)左右,各门课程之间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重复性,甚至一些内容与中学内容重复。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和《思想概论》以及中学《中国近现代史》重复性较多。这种重复在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不乏对学生产生一种疲倦感,加之有的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不佳,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第二,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好的教材不仅要兼顾到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还要考虑到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性、针对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易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实际,现实针对性较差。往往是空话、大话、套话内容较多,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对过多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严重厌倦情绪。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有一定的周期,内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而及时改变。教材编写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进教材以武装大学生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教材很少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教材内容的根本方法和基本方法及其运用进行重点介绍,使学生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而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6\]115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设。
第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化性与网络环境所拥有的多元信息间的矛盾。通常,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借助于单一的媒体、教材等载体传播。不难看出,这些载体在传播时其效果是很受限的。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使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学生不仅借助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来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获得信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他们不再只是单一的信奉于课本,而是把教材内容、教师所讲内容更多地与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比较。高校学生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个人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发展。同时,由于他们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在网络等方面所获知识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辨别,阻碍了他们对正确信息和知识的接受。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若干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加以重视,并制定科学的对策进行有效解决。
1.优化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首先,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及时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见效的滞后性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能及时地反映时代最新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要鼓励教师勇于突破教材,在课堂中要给学生讲解最新的国家方针政策,并把所讲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程内容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
其次,针对高校学生自身特色以及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性间的矛盾,一方面,各高校要科学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引导学生用“扬弃”的辩证思维来分析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既不盲目信奉,也不随意否定。另一方面,国家和学校要时刻关注当前社会最新发展思潮,严厉打击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腐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最后,国家和各高校要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制度,不能以单一的考试制度来衡量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不仅积极鼓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的内化,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行为,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来对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综合考评,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能得到有效践行。
2.提升高校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
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精湛、师德风范好、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首先,坚持从自身修养和制度约束两方面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各高校教师不仅要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扎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使其人格魅力更具吸引力。同时,国家和各高校要科学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职业规范制度来约束高校教师行为,从制度方面严格要求教师自身行为。
其次,注重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各高校教师要防止“茶壶中的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尴尬局面,在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师生活动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方面教学能力。在具体教学方面,坚持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采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推进电子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实施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等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
最后,防止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倾向化不当现象的出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十分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具体的实际事件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理论,使理论更具说服力,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同时,在具体教学中要对一些社会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杜绝沉迷于负面效应中不能自拔甚至错误引导学生的行为。
3.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整体素质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主要是高校学生,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并从多方面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整体发展。
首先,各高校可尝试采取分班的形式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科学分班,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同时,各高校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校本课程,根据地方历史和特色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国家和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严厉抨击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最后,加强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科学引导和理性教育。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针对性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其能更具体地理解所学内容。要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进行考评,具体而言,在考核方式上要坚持从原来的纯理论考试转换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除闭卷考试外,可灵活采用开卷考试、口试、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讨论式评比等实践性、思维性、情感性更强的考试方式,从而更加科学地凸显真正的考评效果。
4.创新和完善教材内容
首先,科学制定教材,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国家相关部门和各高校在制定教材时,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有效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得到不断更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国情、贴近学生,及时反映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6\]精简教材过空、过大、过套话的内容,使教材能真正简练实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能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同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解决学生现实的思想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教学要相结合。信息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化性和因网络环境所拥有的多元信息的挑战而回避,要直面这一现实,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把网络资源合理地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时刻关注全球信息,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加以合理评价。要达到学生对网络信息科学的评价,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受到网络中多元信息挑战时能及时、准确辨别是非,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2).
[2]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01).
[3] 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5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进行了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情景教学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教学内容,达到教与学最佳结合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教学主要是利用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创设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这种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讲究记忆,注重知识的接受和积累,试图做到理论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的十分丰富的理论品格、思想方法、伦理价值等方面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以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可以说,“单向式教学”、“注入式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教师往往以说教的口吻阐述着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停留在训导的层面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真实情感的剖析和引导升华,极易导致学生的理性德育知识与感性思想体验形成较大断层。
(二)教学内容枯燥
长期以来,由于“知识”主宰了整个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的泛政治化倾向,很多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假、大、空”现象非常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变成了一种缺乏情感,缺乏活力的枯燥、被动、空泛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回避社会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及敏感问题,只向学生展示一部分信息而隐瞒另一部分信息,以达到改变学生行为的预期目标,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成为政治标签、政治口号,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教师往往采取单向灌输的方法,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相对教师的满堂灌来说,学生就成为“接受者”,往往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奉为金科玉律,一并吸收。同时,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难以实现相互切磋、共同讨论的互动教学局面。从考核形式上来看,多数学校采取考试形式,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把鲜活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被严重地扼杀,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情景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情景教学模式中,教师既要讲解基本的道理,又要结合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不再是刻板艰涩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和逻辑演绎,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及真切实在的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具体、形象、生动。这些鲜活的生活情景进入大学生的视线,成为他们思考的对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其内在情感的共鸣,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情景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展现、分析、解决,可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非常愉快的,真正用心来听课。只有让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体验的,激发出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打下基础。此外,创设课堂情境,把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直观情景,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教材知识内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景教学类似模拟实习,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联想思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所讲事例做出价值的判断和界定,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其判断能力,使其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大量身边的真实情景再现,可以很大程度上将知识、生活和社会三者联系起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所无法具有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惰性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情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精讲,其余略讲,把不讲留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提前安排布置好。情景式教学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既要有高度又要有广度,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伸缩自如,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需要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及思维能力,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情景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调研、分析准备工作,为教学选取准备各种声像资料,有时甚至要自制某些资料。教师需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变控制为协调,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情景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社会和学校向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身心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学生发展的内因。教师要根据社会和教育要求,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情景活动。情景设计应真实、贴切,具有适时性、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需要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情景设置只是教学手段和方法,而非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活动形式必须服务于特定教学内容,不可单一地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安排情景,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内涵的情景安排,不如不要。教师应该注意把“情景”与“教学”紧密结合、有机融合,以情景为手段、为载体,情景为教学服务,并将情景反映和体现的信息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此外,要避免学生只关注情景本身而忽略新知识的建构和思想的转化。
(二)启发性原则
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生疑(设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动态过程。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地运用好这个循环锁链,精心设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智力潜能,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学情景一定要含有强烈的问题色彩,能激发起学生踊跃思维的愿望和冲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情景展开,问题提出来后,必须给学生仔细思考的时间,不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分析、结论灌输给学生,也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偏离问题的核心,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并予以点评,要善于在教学情景活动中挖掘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师对结论不做评价,或只关注分析结果,不去考量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或不能及时纠正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偏颇思想,都将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既要使学生有充分发展思维的过程,又要通过点评使同学们获得对情景事件较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利用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可行性原则
学生作为教学的认知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其正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在选择材料时,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注重材料的趣味性、代表性和新颖性,选取有吸引力和新鲜感的材料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又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有思想,有头脑,他们对国内外实事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因此,情景内容的选择要有时效性和教育性。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向大学生呈现各种具体的道德情境,尤其是根据道德冲突情境,通过设置生动、具体的行为情境,使大学生参与讨论,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作出理性选择,并解释自己的选择理由。教师也要对学生参与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设计好学生参与情景教学的大致内容、时间、形式、考核方法。设计好某一问题,可以是课程涉及的、学生关注的、网络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每一次发言就是一个个小专题。只有真正遵循可行性原则,实施情景教学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景的感染,是一种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只有在开放的、互动的、特定的情景之中,学生的情感才能被激发,学生才会去主动建构知识,实现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真正内化。而情景教学是建立在情景、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引导等要素有机结合基础之上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相吻合,在实践中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社,2004.
2.冯达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孔祥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情景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2010(9)
4.张耀灿.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5.杨芳.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基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韦丽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可行性探析.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0)
7.张晓丽.情景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一、研究概况
本研究综述运用“超星搜索”对全部文献类型键入相关关键词进行高级搜索。由搜索结果得知,国内对案例教学的研究文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以前文献数量只有62篇(册),1990至1999年10年内文献数为186篇(册),从2000年以后开始逐年递增,2000-2009年共发表或出版文献4325篇(册),之后增加较快,每年超过千篇(册)。截止到2016年3月,关于案例教学的文献数量为12537篇(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的文献出现于2006年,为6篇(册),接下来几年相关文献数量逐年缓慢增长,2010年最多,为36篇(册),后略有下降。截止到2016年3月共有文献数量342篇(册)。其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普遍规律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为210篇(册),其他为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的具体研究。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大连理工大学的杨慧民等人最早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并且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综述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相关研究,或从宏观角度对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或结合其在某一门课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都认为案例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方法。如阮春光、王春茹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源于现实生活,贴近思想实际,让学生以“情感-认同-导行”的方式学习理论,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范传鸿、李永亮认为案例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能力、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使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得以校正。戴艳军、杨正德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特点,既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又适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还体现了“大课程”观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需要。马莉将案例教学法看作是以学生为本,突破理论抽象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认为案例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功能,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罗爱武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案例与理论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全过程的一对矛盾,案例描述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论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分析和综合的内在联系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规律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必要的依据。
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质、分类及教学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于专业课有其特殊性,其案例教学也不同于专业课的案例教学。杨慧民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与其他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管理学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化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中尽管也存在一些可以争论的问题,但在涉及国家政策或重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时,案例教学过程则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争论,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不能够单纯以能否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作为案例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杨素群、马德坤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具备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强烈的社会现实感、结论的历史必然性等特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杨慧民根据案例的属性,将其分为描述型案例、评析型案例、综合型案例等;根据案例的呈现形式,将其分为文字型案例、视听型案例等;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案例、中篇案例、长篇案例和超长篇案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性质将其分为导向型案例、争议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罗爱武根据教学目的不同,将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说明“理论从何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解释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前者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后者主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舍娜莉、何颖利在多媒体教学案例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其运用范围、使用特点和发挥作用,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案例、思考型案例、开拓型案例。李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素材分为知识案例、生活案例、影像案例、现场案例、实践案例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主体,陈效兰、吴玮分别就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界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教练员、导演、触媒剂、待用信息库,尽量不使自己扮演讲演者、评论家和仲裁者的角色;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要扮演好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主要是运动员、合作伙伴,要避免扮演待哺者、搭便车者和故意讥讽者这样一些角色。
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编写及案例教学实施的原则
关于案例编写的原则较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陈效兰、吴玮认为选编好的案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编写案例必须明示或暗示某些与所讲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必须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的“旅程”;必须短小精悍,难易适中,易于理解;必须具备实用性、典型性、时代性和普遍性。孙冬梅提出教学案例应本土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中采用大学所在地域与课本内容有着紧密关联的现实案例,而非其他地方的教学案例。田华提出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董海涛、王志中研究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特殊,提出应尽量选择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选择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点,案例选择要尽量选用具有争论空间的事件,避免结论的唯一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过程中,王继全、陆树程提出应坚持正确的导向、紧贴现实生活、把握案例的时效性和案例分析的辩证性等原则,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郑小明、蒋代谦认为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坚持十大原则,即:目的明确原则、开放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普遍性和典型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全面历史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郭巧云、李青春通过对“故事化”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故事化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原则,即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中的故事应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生动性三大特点。
4.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案例教学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设计,各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若松、陈艳飞认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设计的主要元素包括案例教学资源元素、案例教学知识元素、案例教学情感元素、案例教学方法和技能元素等方面,应编写、制作能尊重师生双方个性特点的案例教学讲义和课件,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优质案例教学资源。杨素群、马德坤对案例教学整个过程进行了设计,认为教学体系设计变章节教学为专题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案例设计要注意案例要新、要真、要精、要体现正能量;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问题与案例及教材的高度关联性及问题的争议性;应设计课堂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二是引导学生重点发言,三是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石瑞红认为应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整体性的关系,为此,应从整体性出发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性;确保案例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凸显的典型分析方法;提高案例教学对理论整体性的“驾驭”能力,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概念的整体性,以综合性案例统领相关理论问题,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案例分析的特殊角度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张晓、李倩则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提出从建构主义的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等要素,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实施。关于案例教学的实施,韩裕庆指出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各有其优势和局限,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色和教学对象特质,合理地安排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权重,慎重地选择教学模式,灵活地将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贺映红采用“双五步”案例教学法,即“课堂外五步法”和“课堂内五步法”。前者包括课前的“选择案例”“列出问题提纲”“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和课后的“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学生评议案例”;后者包括“分组讲述观点-互相评论正误-各组拾遗补缺-老师点评各组表现-老师总结归纳观点”五个环节。一些学者尝试将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论和方法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如杨洪涛主张借鉴管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他从“学习”的视角,通过创建“学习型小组”的具体教学实践深入剖析了如何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王晶梅则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刘笑菊、何丽丽也认为心理效应在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从心理层面研究近因效应、名人效应、超限效应、共生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感动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刘秉贤将符号互动论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这中,认为社会活动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该理论分析以互动为内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具有适切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学者们也提出应避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甘慕仪、徐刚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组织不严、脱离主题、针对性差、喧宾夺主、负面过多、王婆卖瓜、草草了结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刘晓娟、郝文清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中存在三方面不足,即:案例选择陈旧,时代性不足;案例数量过多,典型性不足;案例解读过浅,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5.关于案例教学考核
马丽丹、吴立红等根据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际,提出以“以生为本”“全程综合”和“体现时效”为考核原则,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及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生“一卷定论”的压力为目的,探究一种既能准确评判学生的案例教学效果,又能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基于此,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应由平时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又分别由两个小系统所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小组讨论两个小系统;二是综合考核成绩,包括小组成果汇报和案例分析报告两个分析系统。
6.关于案例教学的测评
韩美群认为,案例教学测评机制就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复杂体系,依据案例教学自身的规律,运用测量、统计、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进行测评,以使它们之间有序作用而完成整体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案例功能的运行方式或运转模式,包括:案例教学目标测评(逻辑起点)、案例教学内容和方法测评(逻辑基项)、案例教学过程测评(逻辑中项)、案例教学效果测评(逻辑终点)。案例教学的测评原则为:以定性测评为主,辅之以定量测评;以动态测评为主,辅之以静态测评;以过程测评为主,辅之以绩效测评。罗忠荣、张雅光提出了关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包括五个方面: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自评、同行老师评价、督导专家评介、教学管理者评价。基于不同的评价主体,从案例教学准备、案例教学过程和案例教学效果体验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7.对多种案例教学方式的探索杨慧民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大体遵循如下“六步曲”:①师生双方在线注册,创设个人空间;②选定的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活动安排;③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案例,积极思考问题;④组织学生在线(或课堂)讨论,形成小组报告;⑤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及时通过网络提交;⑥考核成绩的评定与反馈。杨慧民又尝试了现场案例教学,就是将案例主人公或业界精英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现场说法,参与课堂教学。黎海燕将“百家讲坛”“故事化”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教学环节当中,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故事化、内容生活化、客体主体化及效应情感化。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尝试将案例教学和专题结合相结合,并对此进行了探索。杨慧民将案例教学与专题结合探讨了“案例式专题教学”,即在严格遵循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通过“以案理论”的方式,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呈现出来,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顾岩探讨了案例式专题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在讲授理论前用案例导入;理论部分讲述完毕后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深化理论部分并结合实际;实践环节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设计问题,结合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并讨论;考核环节利用网络课堂给学生提供案例素材,让学生提交论文。
三、结语
由以上数据可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从文献研究内容看,研究涉及的问题比较全面,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编写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研究较多,对于案例教学的考核、案例教学的测评等研究较少;对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与专题教学结合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但这方面的探索还很少,也不够深入,而且对案例式专题教学有所研究,但对于专题化教学前提条件下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则研究缺乏探讨。总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角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学对象也会不断呈现新的特点,教学手段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日益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没有止境。
参考文献:
[1]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2007,(1):140-141.
[2]范传鸿,李永亮.素质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的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80-83.
[3]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4]马莉.发挥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92-94.
[5]罗爱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如何设计?———基于案例与理论关系视角的分析[J].社会纵横,2010,(9):118-120.
[6]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杨素群,马德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规律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4,(11):34-41.
[8]舍娜莉,何颖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54-55.
[9]李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用和组织[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
[10]陈效兰,吴玮.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82-84.
[11]孙冬梅.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向导,2014,(23):320.
[12]田华.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60-62.
[13]董海涛,王志中.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特殊性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33-35.
[14]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92-94.
[15]郑小明,蒋代谦.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十大原则———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59-61.
[16]郭巧云,李青春.“故事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3-174.
[17]陈若松,陈艳飞.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设计元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77-79.
[18]石瑞红.论整体性视域下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13.(4):165-167.
[19]张晓,李倩.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36-138.
[20]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思想研究,2006,(6):149-153.
[21]贺映红.“双五步”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世纪桥,2014,(5):22-24.
[22]杨洪涛.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79-80.
[23]王晶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师生的心理契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86-89.
[24]刘笑菊,何丽丽.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0-82.
[25]刘秉贤.符号互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66-69.
[26]甘慕仪,徐刚.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忌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96-197.
[27]刘晓娟,郝文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4,(5):109-112.
[28]马丽丹,吴立红.许艳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探究[J].学理论,2013,(18):288-289.
[29]韩美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测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7):57-60.
[30]罗忠荣,张雅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5,(10):98-100.
[31]杨慧民.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53-56.
[32]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71-76.
[33]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69-71.
大班教学指高校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原有的一个以上的班级合成一个大的教学班上课的教学方式。这是高校扩招后解决教学设施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等矛盾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专业的明显区分,而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班上课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家常便饭。大班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班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出勤率低
大班上课出勤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大班上课人数多;学生学习功利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就业没有帮助等是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2.课堂纪律差
教室大,人数多是大班教学的特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班教学人数一般都在100人左右,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很难兼顾到后排的学生,而后排的学生也很难听清楚教师授课内容。大班上课较小班上课的课堂纪律要差得多,有些学生虽然到教室上课,但无视教师的存在,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其实都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但由于大班课堂环境的限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大班教学使用的大多是阶梯教室,具有桌椅固定,学生座位流动性大的特点,课堂教学互动如专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往往因此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般采用的是教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互动范围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讲究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知与行的统一。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班教学环境下,教师满堂灌的照本宣科,只会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成效可想而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质量的途径
1.整合教学资源,实施教辅结合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工作目标、任务等方面是统一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大班教学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排课时尽可能安排同一名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一起上课,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者,他们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通过教辅结合,辅导员可以配合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好课堂考勤、课堂教学调查反馈等工作,共同解决大班教学背景下出勤率低、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选配一些具备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辅导员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的具体案例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更好。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解决了大班教学环境下,任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难以因材施教的矛盾,也有利解决大班教学教师任务重,师资不足的问题。
2.化大班为小班,建立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互动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在学期开学时,任课教师把大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人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都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个人成绩与小组团体成绩紧密结合。分组后,就变成了面对几个或者十几个小组的教学,教师掌控课堂的难度明显降低了。针对合作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供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生确定选题,明确成员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参与教学,并将小组学习成果通过课件讲解、图片资料展等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由小组代表和任课教师对小组汇报成果进行打分,小组成绩计入个人成绩。合作学习和专题教学模式的融合,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三、贴近学生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受欢迎,主要在教师,关键在教学方法。大班教学采用的是单一的教授法,课堂氛围沉闷而枯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填鸭”模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的基本理论的目的,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热点以及大学生面临困惑和矛盾等引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和生动的例子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信服,也更加容易进行知识的内化,真正做到“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外,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对这方面也进行了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李文英(1968- ),女,河北赤城人,华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北京 1016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24-02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是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优秀思想政治素质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改善。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课外教学载体等,能够更好地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有功效得以充分发挥。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受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优化教师自身的素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需。
1.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都需要具备的素质,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①教师自己切切实实地做到了教育育人、为人师表,才能够让学生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影响和引导人思想和精神世界的特点,为了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更需要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和影响学生。事实证明,只有将深厚的学术魅力与高尚的人格魅力统一起来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和敬仰的教师,只有获得学生喜爱和敬仰的教师,他的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学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2.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需要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也需要有良好扎实的职业素质和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一线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及成败有直接关系。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钻研,更新和补充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只有理论功底深厚扎实、视野宽广才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切实有效地把教学推向新的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样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知识,只有了解学生并把握教学规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为了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师也应当积极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只有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才更能做到以理服人;也只有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功底,能在教学中融知识性、理论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才能使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富有吸引力,并凸显出效果。
3.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素质。实践的观点是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要求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效,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实际与所思所想,也需要教师能够教育和引导学生实践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并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感体验,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实际的感悟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促使学生对理论产生兴趣、引发自学。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过一种有理想、有精神品位、有追求的生活,做践行正确“三观”的榜样。
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与方法手段
1.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环节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求教师进行有建设性的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激发;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理论,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并能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对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以致用的分析和解决,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是要把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来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尤其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其次,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要保证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缺失,只是教师单方面地一味地进行说教灌输,根本上难以实现教学的应有效果。而且,学生是发展中的有个性差异的人,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个体学生的具体存在,没有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尊重、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对学生兴趣的把握,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是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的。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思考等,是增强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领悟、修养,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③
再次,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沟通。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对人的精神情感世界产生影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一种人与人精神情感上的互动与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情感投入在和谐课堂气氛营造中的作用,以及情感的力量对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既要以理服人,也应当高度重视以情感人,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一个情感丰富的生命都渴望沟通、分享、理解、赞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精神沟通、心灵对话、情感互动的活动。教学实践表明,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应有的教学实效,教师需要重视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重视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2.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同志曾经讲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主旨的“桥”和“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主旨,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首先,多种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若始终一成不变,容易使学生产生情绪懈怠和审美疲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果能够综合运用讲述、演讲、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思想交流场所,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进一步探究和实践的浓厚兴趣。因为良好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且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师唱“独角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避免使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况,否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课很投入,可因为学生的接受处于没有压力的被动状态,激不起深入思考问题的兴趣,便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内化教师所讲的内容,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探索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大学生喜欢和能够主动接受的,同时又能够很好实现教学主旨、完成教学任务的多种教学方法。
其次,理性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今天信息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条件下,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的优化教学效果,不仅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能够行得通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技术。”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更直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能够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延伸。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注意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思路要清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应该忽视其他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手段取长补短、配合使用,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外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既包括教室、教学设备、教材、教案、课堂教学活动等课堂教学载体,也包括校园文化场所和活动、社会实践场所和活动等课外教学载体。⑥
1.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青年大学生投身实践,能够使其通过接触社会、经受锻炼,培养实际能力,将自己所学知识及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选择应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也可以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毗邻的纪念馆、博物馆、大中型企业、乡镇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学习的好场所。
2.优化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重视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也需要重视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好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宣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高扬主旋律;同时也应该重视举办讲座活动,高水平的讲座可以配合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3.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建设好校园网,传播科学的理论,利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形成网上网下的合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将会有效地得以提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随时对网上的动态和信息给予关注,就网络上的一些问题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对同学产生的疑惑及时解答。当然,利用网络需要加强管理网络,应当杜绝各种不良的和有害的信息,避免其在网上肆意传播,从而让网络在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方面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
总之,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应当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注释]
①.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7.
②魏玉梅.将实践教学引入“两课”教学[J].江苏高教,2006(2):86.
③徐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与现代化,2009(2):18.
作用
崇高的教育威信,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推动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是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和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一种崇高情感,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构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威信按内隐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仪表威信、知识威信和人格威信[1]。
1.仪表威信。
仪表最直接地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也最直接地影响着教师威信的形成。许多研究表明,教师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会引起学生的好感;生活懒散、衣冠不整、不讲卫生和做怪动作等不良习惯,有损于教师形象。
2.知识威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威信是对学生发生影响的关键。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知识广博的教师势必会增强在学生中的威信。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赖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握学科知识纵横发展的立体网络结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3.人格威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育人的人,他们的道德和人格使他们在学生中有一定威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极易被学生看作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与准则的人,如果教师的行为能够与自己的说教相吻合,学生就容易受到积极的影响,如果不相吻合或者对立,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对于学生和教师自身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教师的要求。学生对自己所爱戴的教师总会伴随着某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赋予教师的教导以魅力,它足以排除各种意义的障碍,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反应。有威信的教师教育效果深刻而持久,即使教师不在场,学生也会自觉地、创造性地实现教师的要求。[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威信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凡有责任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不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一良好愿望的存在会促使他们注重品德修养,提高知识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在各种关系的协调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这种威信可以加强教师间的团结,易在教师群体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一个有威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她)的声誉通过学生、学生家长的广为传播,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力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为其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得信任,争取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一威信形成的主观心理过程。
(一)开始阶段――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同感的产生
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是教师和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产生的一种情感传输效应,表现为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心理上、情感上接受和容纳教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建立的前提,也是威信形成的开始阶段。如果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格格不入,甚至水火不相容,学生内心是不服气的,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感,教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注意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发生移情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接受教师,这是威信建立的第一步。
(二)形成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威信形成的客观基础,它对威信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有威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等,这样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使他们有了学习、模仿的对象,而威信就是在这种榜样-模仿的过程中形成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性是影响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威信的形成主要源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如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格特征、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对学生的尊重爱护,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等。其次,学生的向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具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正因为具有这种向师性,学生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才能尊重、热爱教师,相信教师并与其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而为教师威信的树立提供了必要保证。
(三)巩固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般都要经历由言到行、由浅入深、由局部威信到全面威信的过程,它是随着教师与学生长期的共同活动逐渐巩固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切忌自得其满,停滞不前,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自己已经树立起来的威信。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干部、学生家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认识与态度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树立是全社会的任务,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成为最受人尊敬、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树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基础。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是其威信形成的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综合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道德和学识使其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威望。教师事事都以身示范,这就是无声的命令,它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个性热情开朗、正直诚实、坚毅果断、耐心细致、勤奋刻苦、好学多思,拥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巧、教学效果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4]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由于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上所处的优越地位,很容易把自己看成是负责传输某种文化指令的中心,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传输的容器。这种单向的、不平等的、缺乏人性的关系,必然包含着权力主义、专制主义、命令主义的因素。民主性教学则认为尽管师生在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上有差异,但每个学生都和教师一样具有自己的感觉和感情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完全是平等的。应当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个性的真正的人看待,彻底摒弃权力主义、命令主义。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展示自己的领导艺术,树立自己全新的形象。
3.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
第一印象好,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后的言行常常往好的方向解释;第一印象不良,常从不好的方面解释教师的言行,威信就难以形成。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力求在第一次讲话或上头几堂课时就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树立初步的威信。同时,还要珍惜“自然威信”。“自然威信”是在师生交往的初期,由学生对教师自发的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威信,它建立在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者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本身所带来的一种不自觉的威信。在自然威信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智慧去赢得学生出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就会形成自觉的稳定的威信。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是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仪表是指教师的服饰、发型、仪容、举止、姿态等外部表现。风度是教师的思想、情操、修养及其性格在外表上的体现,是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的综合反映。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许多“小节”上评价教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衣着服饰要朴实无华,透过衣着表现出高雅的情趣;举止姿态要自然大方,要让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目光,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内心思想、意图和情感;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谈吐文雅,彬彬有礼。这些都会直接给学生好感,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学生的爱戴。
因此,德、识、才、学四者兼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会在学生中获得较高的威信。[5]
参考文献:
[1]张慧莉.谈教师的威信.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5):33.
[2]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0-61.
[3]王德才.论课教师的威信.安阳师专学报,2000,(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