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基础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1 16:57: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诗歌的基础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诗歌的基础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61-02

C++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学习又着眼思维训练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基于教学中的不断总结,认为学习者在具有了一定C++入门知识后,可以从以下几个着眼点来学习和巩固C++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牢基础。

一、从内存着眼的观点

迈入程序设计门槛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控制”原理。相当多的基础概念都是围绕内存及对内存的操作展开的。教学中以内存条的实物展示结合内存的物理结构来介绍存储数据的空间,强调它们是一系列连续编号的“房间”。每个房间有门牌号和存储空间(即一个字节)。基于实物的认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并掌握对内存访问所涉及的基础概念。诸如,变量(对象)的名、值、地址、别名(引用)及指针;另一方面介绍系统内存是分区存在,以巩固用户区和代码区、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的概念,可以帮助理解函数原型、函数接口、函数指针等较为抽象的相关概念。

授课时,板书内存并标注在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后,可以形象地演示在动态存储区内动态申请和撤销对内存的使用情况,便于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轻松掌握生存期、作用域、输入输出流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由于程序设计语言中大多数概念都是与内存相关的,初学者有了对内存形象全面的认识,对掌握概念和理解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类型着眼的观点

类型是一个贯穿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将类型作为深入学习的一种视角,有助于学习者在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学习中的难点。首先,深入了解万事万物是分型的,类型表明一类变量(对象)的示数能力、运算功能、占用存储空间。除系统支持的基本类型外,另有指针类型、引用类型、函数类型以及关联这些类型指针类型。集中巩固这些类型的定义形式、应用场合,将快速提升阅读程序代码的能力。接着,很自然引入自定义的类型――结构和类类型,指出与基本类型定义变量一样,自定义的类型定义对象也要开辟空间和赋初值(调用构造函数来完成),只不过开辟的空间是本类中数据成员空间的组合。这样从基本类型、变量的概念和应用,引申至类与对象,从而克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概念难点。

三、从语言着眼的观点

C++程序设计首先要介绍的是一门与机器打交道的语言,和外语课程的学习一样,基本概念语法规则等必须记忆、迁移和联想,以达到牢记并熟练应用的目的。

学习语言首先必须从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学习开始,在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规则,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以运算符教学为例,做一叙述。教材中会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的关于运算符和结合性规则。教师在讲授时,首先强调这一表格是C++程序设计指令系统语法中的基本规则,一些运算符不同场合可以有多种语义功能,除去表上列出的功能外,还可以按照一定规则重新自定义其功能,但其优先级和结合性不变。其次,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前人总结的牢记方法。如,关于优先级、结合性记忆方法如下:①习惯上和数学规则一致;②括号优先级最高,“豆腐条”(即优先级最低的运算符是逗号、赋值、条件运算符)优先级最低;③在一个表达式中,可能包含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优先级从高到底为:“!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旷;④关于结合性,一般情况是从左到右,但是单目运算符和赋值(含复合赋值)运算符是从右到左。以上从记忆角度对书中表格的解读简洁实用,十分便于记忆。掌握了这四条后,通过较少的实例训练,学生即可将这一基础知识点牢固掌握。

牢固掌握上面的基础知识后,在后续讲解复杂类型时,如,int([3]),就可以利用语言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初学者轻松掌握:可以按照上述知识记忆点分析如下:括号()和后部的括号[]优先级相同,从左到右先看()内的(口。其中与[]比较,[]优先,表明此处声明的是个数组,该数组元素是指针类型。()外部的int[]是指针的关联类型。于是可以明确地知道,该语句声明了包含3个元素的一个指向整型数组(有4个元素)的指针数组。该指针数组中元素有3个,为指针类型,每个指针可以指向一个包含4个元素的整形数组。

通过以上分析,向学生表明,从优先级和结合性的角度来看待复杂类型声明语句,复杂类型就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新瓶装旧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通过前边已学知识迁移贯通,轻松迈过这一语言知识难点。

持有“我们正在学习的是一门语言”这一观点,可以在C++学习的进程中不断鼓励自己发现和总结记忆规律,为深入进阶学习阶段打下基础。金盾出版社于2010年7月出版的赵卫滨教授《背口诀14天精通C语言》就是理论口诀化方面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晶。该书中结合各个知识点用归纳总结了一系列口诀,帮助初学者记忆。这些记忆口诀不但能给学习C++带来帮助,还能启发学习者立足自己的情况,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不断总结记忆新知识。

四、从参数化着眼的观点

进入到全局变量、预处理、函数和对象等知识的学习阶段后,学生逐渐体会基础知识中的参数化概念。有如刚小升初后接触代数一样,小学接触的确定的数据到初中开始被抽象描述为变量,此时程序设计逐步运用参数化来实现代码的复用、提高代码的通用性和灵活性。C++中的方法、函数、类库头文件等体现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让程序模块化,把特定的代码逻辑独立封装,只传人参数和返回参数,外部集中调用。

以参数化的观点看,预定义全局变量值的修改可完成后续设计代码中同一量的同步更新;预处理中条件编译可以依据参数不同选择参与编译的代码语句段;函数参数及其相关概念如参数传递机制:值传递、指针传递、引用传递均体现了数据量本身的参数化;函数模板、类模板所代表的泛型编程体现了数据类型的参数化。模板把函数或类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参数化,用于表达逻辑结构相同但具体数据元素类型不同的数据对象的通用行为。参数化建模编程,为解决通用程序和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

持有参数化的观点学习和巩固C++知识,可以在编程实践中不断体会代码复用优点和好处,还可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结构化编程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提出来的封装、交互、接口、抽象、复用、容器、泛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术语,对后续学习数据结构及算法分析等相关课程做出充分铺垫。

五、与编译器打交道的观点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人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方案进行了探讨。

1 课程介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

2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从教学大纲上看:《计算机基础》是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它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两部分,主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并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具有 PC 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熟练使用 Internet ,并可进行简单的网页制作及。了解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

从发展需要上看:信息化社会也别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素质和应用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3 传统《计算机基础》考试方法的不足

之前,我校《计算机基础》的考试方法是,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来自作业本成绩的平均分,期中成绩、期末成绩都来自上机考试。

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弊端:

第一、平时作业本上的作业,很多没有什么思考性和创造性,学生很多抄袭。造成最后分数和书写的字体成正比。

第二、期中成绩、期末成绩都来自上机考试

首先,学生过于侧重技能水平,忽视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不利,学生没有自学看书的习惯,没有思考总结的习惯,会造成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扎实。

其次,两次上机考试成绩一共在总分里占了60%的比重,很不公平。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分方式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甚至有部分同学在上机考试中用U 盘作弊而得高分,对于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是一种伤害。

第三、考试方式“大统一”

职业学校是多专业共存,不同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不同地位。考试方式“大统一”抹杀了这个差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

4 本次课程考试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二部分内容。

2.评分标准:理论考核按试卷不同题目设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实践考核按不同的考核内容评分。

3.考核方法(包括补考形式):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核的方式,实践考核采取随机抽取试题的方式考核。补考形式与之相同。

4.成绩构成要素(包括学习纪律、作业、阶段性模块测验、期末考试的考评等)

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模块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考核方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模块考核成绩*50%+期末成绩*40%

(1)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

平时成绩主要是对日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实操、作业完成情况及平时阶段测验成绩的考核。

其中: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占10%

(2)平时模块实际操作占50%

本学期模块测试可以形式多种多样,总体让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但又能灵活运用,而不是老师讲什么就只会作什么,

本学期的模块测试主要包括:

① 录入技能测试, 10%

②速制办公文档模块 20%

③速算办公报表模块 20%

(3)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5.组织形式:理论考试由教务科统一按排考场及监考人员。实践考核在机房进行,由任课教师按排时间监考。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高职基础教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不断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学的各环节工作.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刘艳红,福建电脑,2010年第4期

篇3

在高职教育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参照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的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

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中必须从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为培养目标。

二、深化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高职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相适应,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软件应用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

教材模式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某一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应特别注意用系统的观点统率具体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开阔眼界,从方法论的角度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训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题目,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一定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篇4

一、格式塔心理学概述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元素的分析并不能使我们了解整体的心理现象,所以它主张以整体的观点来描述意识与行为。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在感知经验方面,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应用,并在范畴化和合格性等级划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验表明,人们对于实物概念的感知往往包含了两个阶段:第一步,将物体作为整体的感知,即整体感知;第二步,对感知到的整体进行某种分解,把它分解成独特的特性或属性。

知觉领域是格式塔学派最重要而又最有贡献的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家对于知觉的认识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多地强调过去经验的作用,并陷入了原子主义和机械论的误区,重元素分析而忽视整体。他们提出了关于知觉的观点。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的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成为知觉心理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觉理论的建构。

二、格式塔学派对于知觉的认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个体对刺激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是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知觉活动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而且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观是十分相近的。在涉及知觉过程的整体,局部加工问题上,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部分的知觉,整体是在部分之前被知觉的。

格式塔知觉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主体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认识外界事物。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知觉的组织原则,可以概括为8条原则,尽管许多不是格式塔首创,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原则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其成为了格式塔知觉理论中最有特色的一块。

1.形与背景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凸显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图形与背景和轮廓在形成心理影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场合中,你所注意的东西就是图形(形象),不注意的就是背景(环境),并且知觉的对象(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变动的。

2.接近性

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如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3.完整和闭合倾向

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4.相似性

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在图形设计中,将相近或相近的元素反复整合构成另一视觉新形象,创造新影的聚集图形用来表达观念。

5.好图形与转换律

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做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的,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做是一个有意义的图形。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形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共同方向运动

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7.简单性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做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做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性是指一种知觉倾向,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保持连续一样被人们所体验。

从格式塔知觉的组织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作为一种有机体,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大都是通过视觉进行的,依赖于视觉对于实体(有实体的物体或有机体)的感知和描摹对事物进行相应的认知反馈。

三、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过程。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及痛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知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全貌的反映。感知与知觉比较,感知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单一感官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既由一种感觉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像,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像。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对事物的感觉越全面、丰富、精确,知觉就越全面、正确。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认知是把通过感觉器官得信息加以整合、解释、赋以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首先是由感觉接受信息变为知觉,将知觉进行整合,感知是认知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理解、判断、推理等。对少年儿童来说,认知就是适应,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空间关系,时间关系、身体概念、感知觉、捏弄物体,使用简单工具,能解决简单问题等对事物的反应。

感知经验与认知的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及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对这一问题,结构和生成语言学派认为,感知与认知相互独立,认知和外化表征形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事物本身而言具有任意性。感知系统从环境中提取的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形成一种全新的表征形式,执行记忆、语言、思维等认知功能,因此,感知结构与认知表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Fodor,1975)。这种认知结构的表征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即非模态性和任意性(Barsalou 1999a;Barsalou,et al.1999)。非模态性是指认知表征的内部结构与生成这些表征的感知信息是不相关的。例如,人们认知系统中对于视觉的表达与人们视觉系统的感官体验没有关系,因此人们对表示视觉的相关词语,例如bright、dim、colorful等的理解程度并不取决于感知经验。任意性是指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归约性的。例如,根据Saussrue的理论,我们所理解的“杯子”的概念与其表征符号CUP之间没有系统性的相似之处,两者之间通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指代关系。

而认知语言学派则认为,感知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具有体验性,即概念的形成与组织是以人类自身的感知经验为基础的(Langacker,1987;Lakoff & Johnson,1987、1999;Fauconnier,1977)。Ungerer和Schmid(1996)在论述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时举过一个例子:当被问及“什么是汽车”时,语言使用者不但会提到其外形像个盒子,靠引擎驱动,有车轮、车门、车窗、方向盘、加速器、刹车、座位等,还可能会提到其乘坐舒适、速度快、便捷,是独立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甚至联想到初恋、车祸等。他们认为,人们总是把自己对事物的包括印象和联想在内的主观经验,加入到事物的描述当中,仿佛正在现场观察和经历相关的情景,而并不局限于客观的描写。也就是说,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会影响语言的表达,认知过程是感知过程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四、格式塔知觉与认知

人们总是按照某种划分标准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类,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网络,它为我们知觉新事物提供了认识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感知到什么,取决于背景眼睛的功能。在观察事物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过去的经验运用到眼前事物的观察中,知觉对象被不自觉地归类到原有的分类网络,并服从于已有的结构和秩序。这就是格式塔知觉所阐述的“完型”。

格式塔知觉的信息来源基础同样与体验观密不可分。在基于Labov命名实验的验证人脑范畴化思维过程的实验中,Schmid以房子范畴化作为语境,对范畴化过程如何进行和测试者如何体验范畴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与格式塔感知不谋而合的整体感知先于部分感知的结论,从而将“直觉”这一模糊的思维概念用科学规律的认知原理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被测试者之所以能够凭借“直觉”对特定事物做出概念性判断,是在此之前的经历或体验储存记忆中的信息有选择性反馈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刺激所在的情境对回忆的影响,并首次进行记忆中组织因素的研究,强调组织因素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组织策略。

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化过程是外界信息经由感官接受、人脑储存并在一定条件触况下将信息选择性释放的过程,而人脑在根据记忆中调取的信息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避繁从简,首先通过感官临摹事物的整体印象,将这一整体印象与记忆中存储的相关概念信息进行比较,得出初步结论;如有需要再进一步进入基于个别属性和部分特征的辨别过程中。这是由于当视域中出现的并不太完美的图像,即图像不够规则和简明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力求将其组织建构的简洁协调的需要,只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这种知觉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简洁完美的格式塔使人们向外界搜索信息变得更加有效和省力。

感知过程的格式塔现象说明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复制,大脑中已有的信息量规定着我们现有感知能力的大小,它决定着我们能看到什么和不能看到什么。在认识论意义上规定了认识的绝对相对性、暂时性。所以说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相互统一的结果。

五、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研究心理现象。现代认知心理学受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观的影响,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家系统和有效地整理了知觉的相关组织原则,推动了知觉领域研究的发展,为包括范畴化、合理性等级划分等认知过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学阐释。

参考文献:

[1]尚国文.语言理解的感知基础.外语学刊,2011,(4).

[2]潘光花.完形视域和认知范式――重审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学理论,2010,(12).

篇5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会计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入门课程, 因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再加上学生对会计专业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感觉到很抽象,甚至乏味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其对本课程乃至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在总结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对《基础会计》课程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而缺乏实践的探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讲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过于强调个体学习而忽视合作学习的作用,导致学生对繁、难、深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践能力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现状。它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形成。

为什么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首先,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更不清楚。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去讲解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折扣。

其次,目前市场上《基础会计》教材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思路大体上都是四大部分,即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部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部分;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部分和会计工作组织部分。这种以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会计基本理论为起点展开学习,不仅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感,也加大了初学者对枯燥理论理解的难度。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模式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打破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学科课程模式,以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1.会计入门教育

讲授《基础会计》课程前, 进行实地参观,先带领学生到企业(最好是产品制造企业)参观其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会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认识,明确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目标,而掌握与这些技能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学习该课程的另一目标。

通过解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出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由会计要素结合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导出会计恒等式,由六个要素自然推演出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科目再过渡到会计账户。

2.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采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户(‘T’型账户)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结合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引入会计分录,强调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先将交易或事项明确在哪些账户、账户的什么方向、反映多少金额;根据会计分录过账、结账及更正错账;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有利于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的来龙去脉,同时,“T”型账户的记账过程也简单明了,但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为引出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作铺垫。

3.仿真会计核算程序

按照“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流程,主要是用原始凭证代替语言描述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代替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代替“T”型账户,构建符合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循环体系,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实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进一步强化会计报表的编制。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课堂或实训室进行单项实训。

4.会计手工模拟实训

此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了解各实训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将各项目融会贯通,可以采用模拟一个企业某时期内若干笔经济业务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及凭证装订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经济业务、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通过此阶段实训,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依存关系,强化学生对前三个模块的理论知识、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实际运用。

(二)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其核心是以会计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开展和组织教学,体现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环境,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而实施的关键在于设计合适的项目任务。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会计人员如何以会计的方法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并最后编出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是贯穿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项目任务。这个大的项目任务的工作成果是仿真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个大的工作项目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的工作子项目具体地实施教学。在子项目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按照“教师引导确定工作任务项目――学生讨论查阅完成任务――成果展示――教师讲评――学生反思自检”这一流程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完成“出纳员填写单据”这一工作子项目时,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展开教学:1)先列举若干种实际工作情景,引导学生确定了出纳员工作中需要填制哪些种类的单据;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制定学习方案,完成仿真工作资料中出纳员所需填制的单据;3)学生完成了工作任务后进行项目成果交互展示;4)教师讲评;5)学生对照自检。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在自主完成项目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注意组织好小组团队的合作和讨论,进行必要的资料查阅指导,了解和监控好学生的进展情况。2)成果展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肯定或修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经验的正确形成,并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一步形成更持久积极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要注意做到公正客观。3)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错,但要注意引导其进行学习反思。

2.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形成基本工作经验,培养职业工作能力很有帮助。例如:在本课程教学中,对于“采购业务处理”部分,可将学生分组成为5人小组团队,分别扮演某公司的会计员、出纳员、业务员、仓管员和供应商等角色,然后再自主完成仿真业务的各处理环节。

3.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建构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这种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职业实践,有助于将职业学习与职业实践联系起来。其实施的关键在于布置仿真的工作场景,并设计合理的工作岗位。在笔者的实践中常常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同时也由于场地的限制应用得较少。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是扮演一位很有学问的知识传授者。本课程教学中,例如在编制利润表的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如下案例:某企业要求工人将应得工资的一部分采取报销费用的形式取得,这是否会对企业利润的形成产生影响,要求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分析。经过讨论分析,同学们普遍对企业利润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一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灵活、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也能迅速培养其各种能力。而科学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和活用所学、展示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科学而合理的考试体制,灵活、有效的考试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均有积极意义。

针对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分别附之以大作业、小论文、社会调研、小组作业、专题讨论、课程实验、案例分析等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代之。以便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文学素养、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逻辑推理、洞察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也使学生最终的成绩最大限度地反映其综合素质的全貌。

篇6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机械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以适应如今这门课的教学需要,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进行变革。

一、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低。中职学校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学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而现在则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2.传统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机械基础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理论学习较为抽象,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

二、对于《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于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先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部分没进过工厂,对于机械方面的各种名词概念从未听过,也几乎没有见过机床设备。而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就是理论教学,学生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各种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在课程教学的初期就不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更是没有积极性了。而在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去实习场地参观或者直接参加拆装实训,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由于有新奇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板书结合挂图以及少量的教具模型,进行课堂讲解分析。教学手段较为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并且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一般也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产生的问题,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板书、模型、实物以及挂图进行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靠的是老师的仔细讲解,利用挂图和模型来比划机械零件的构造、作用和传动机构运动、传动的原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卖力、很详细,但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云山雾罩,完全没明白这个原理是怎么回事,效果很不理想。

多媒体教学则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传动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对运动通过FLASH等计算机软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三维动态的画面演示,很容易地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这样可以使教材上的内容更为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与机械的接触不是很多,有些学生更是对机械一无所知。而在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也没有什么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学生一般会有强热的好奇心,并且有十分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因此可以尽量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因为内容较为抽象,职校生一般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一些长度不一的竹片,让他们用螺栓螺母将竹片组装成简易的四杆机构,然后针对课本上的四杆机构的类型以及运动原理,让他们用自己组装的四杆机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3)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职校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别提出要求。例如轮系这个章节,就可以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周转轮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不做要求,他们只要掌握定轴轮系的知识就可以了。

4.完成理论教学后,应转入实习教学

篇7

一、知识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依托,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型经济模式。知识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1)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知识密集”有利于技术更新和企业发展;(2)强调知识自身也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产品,符合投入产出规律,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催化剂,同时还可以导致经济创新。具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运用。知识化特征首先反映在构成知识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高智力产业,即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化。新科学技术的共同特征包括高度的知识性、高度的增值性、高度的渗透扩散性、高度的风险性、极强的时效性。

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本身。所以,知识就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知识经济是变资源依赖型为知识依赖型的技术产业经济。传统工业经济以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提炼、加工、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知识经济则是以高科技为其最重要的资源依托,通过高科技发展和创新来创造财富,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能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

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一些走在前列的国家,向世界输出的是知识信息和发明创造。这就使企业投资无形化,要求管理和决策必须知识化,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开放性,也迫切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来为决策活动服务。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会计变革趋势

1.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需要重新设计

现行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随着知识经济引领下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和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对会计假设的内涵提出新的挑战。首先,会计主体应逐渐转变为以信息需要者为目标,而不应局限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假设上,即以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来界定会计计量范围,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只有这样的会计主体空间,才能使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金融工具会计、商誉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能够脱颖而出,推动会计学的发展和会计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次,持续经营假设是将一系列会计方法、原则、程序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如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但网络公司具有即分即合的短期经营性,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即建立在企业面临解散的假设基础上,按公允价值和收付实现制解决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可能会更加具有相关性,更有利于风险控制。第三、在当今网球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在网络上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对前瞻性信息需求迫切,而且网络公司通常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在完成交易后还可能立即解散。因此,对网络公司而言,以其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似乎更加合理,以此为基础编报的会计报表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最后,由于“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以观念中的货币作为计量基础成为可能,这对货币计量假设无疑是一个创新。另外,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于具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则加剧了其所面临界的货币风险,如汇率变动风险、记账本位币的可靠性等,所以应施行更有效的风险投资管理。

2.会计计量模式将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过渡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即使物价不变,历史成本计量也无法体现居核心地位的知识资源的价值,若再联系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以及衍生资产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较为理想的对各类资产计量基础是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具体代表是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按公允价值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相对要比按历史成本计量更加可靠。

3.企业核算的重心逐渐向无形资产倾斜

传统的工业经济是有形资产的使用和消耗获取收益。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决定一个公司的生存不再是公司的厂房、设备、而更主要决定于公司无形资产的比重。在一些高新科学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所起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签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求企业核算时应以无形资产核算为重心,详细反映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传统会计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以投入价值为基础,资产的投入价值是指为取得资产而支付的价格。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计量应以重成本为基础。重置成本是在现时的技术和条件下,重新购置同样的资产所需的支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投入价值为基础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状况的全貌。如,当某项无形资产被新技术所替代,或普遍推广而失去其垄断地位,该项无形资产价值也趋于零;与此同时,在技术进步的刺激下,为维护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企业又不断加大物质与知识的投入、改进、更新其知识产权、又使得无形资产发生增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大量无形资产表现出价值的不确定性,其历史成本难以客观地反映资产特定时点的实际价值,因而应采用重置成本代替投入价值来计量无形资产。

4.利润分配基础需作出相应变革

由于知识资本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未来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应承认知识在创造财富中的地位,并赋予以相应的利润分配权。如:员工除得到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以外,还应根据其可持续性贡献、工作能力、职位价值、劳动态度和发展潜力等配股额,给予出资权或认股权;或者,在企业提取了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可以先按经过风险调整的资金报酬率向企业金融资金提供者分配利润,余下部分可根据知识资本所有者进行分配。

5.会计报表应有所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应对会计报告适当创新。为适应会计报表的及时性的要求,企业应增加报表披露次数,缩短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日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知识经济的高度增值性,企业要定期编制增值表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式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贡献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值表将取代损益表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中心。

6.会计信息网络的使用不断加强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目前已有初步成效,会计的通用软件已大量问世。但目前的普及程度还不够,今后更需要向提高方向努力。主要目的是:(1)开发会计软件,由会计核算为主转向以财务分析、预测、决策为主;(2)逐步开展计算机审计;(3)建立网络系统,实现各项管理数据共享、信息通用;(4)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务模型。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会计要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变革。

7.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增加新的内容。主要包括:(1)加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知识的教育;(2)在组织和商业知识中,应重视组织行为知识学习;(3)根据知识经济模式更新会计专业知识;(4)加强会计人员应具有创新能力。(5)提升自我学习能力。(6)强化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经济决定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发展决定着会计未来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一个子系统,必然面临知识经济的冲击。但是,会计并非完全被动地扮演自己特殊的角色,中外会计历史证明,会计自身的建设、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只有主动地不断创新和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有全新观念的会计学科为之服务,知识经济呼唤并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变革的到来和会计知识的诞生。

参考文献:

[1]陈宏: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J].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2期

[2]程瑞川: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面临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6年第2期

篇8

【 abstract 】 process piping installation quality of good and bad, to the chemical enterpris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stability, safety plays an important influential role. This paper the author to process piping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before, pipeline constructio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work and welding process of common quality problem all made the brief analysis to hope for the future of the pipelin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ake reference.

【 key words 】 pipelin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welding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制度,随着制度的不断深入,全国各级质量监督机构为确保工程的环境质量、使用功能尤其是结构安全,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以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政府的监督作用日趋重要。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原有的质量监督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的质量体制改革要求,因此质量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质量控制工作显得更加迫切。化工企业,作为一种高危企业,其生产过程具备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高温、高压、强腐蚀等特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原料、产品介质以及产品自身等大多属于有毒、有害物质,除此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易燃易爆的特质,因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所涉及的管道以及管道阀门、以及这些管道的施工要求均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化工工艺管道安装工程往往具有工期紧、工程设计管材种类多等特点,因此管道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探讨化工工艺管道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以此来分析其质量控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1 施工准备工作

要想做好工艺管道施工的质量控制,必须从管道施工前的准备就开始,施工前的准备包括施工中涉及的各项技术文件、管道施工的设计图纸等,对于施工技术、施工方案已经经过报审批准的,施工过程中的检验人员、技术工作人员以及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等均必须充分熟悉和了解工程的各项内容,并掌握施工过程的图纸设计资料以及施工中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

其次,对于与施工相关联的各项施工设备、所需要的钢结构等安装完毕以后,管道施工所需要涉及的水、电等也必须与现场施工过程的各项要求相符,除此之外还必须对施工现场做好消防安装设施的管理工作以及工程中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第三,施工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各项施工材料,必须在施工前全部准备到位,一旦工程施工必须具备连续施工的条件,不能因材料的不足而导致施工的无辜暂停,管道安装中涉及的管件、阀门等器件全部按照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进行现场验收。施工过程所用的器具、机具等均必须按照相应要求进行配备,计量器具严格进行校调后才能进行使用,于此同时,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还必须加强配管材料的发放,以及各项管理、验收等工作的实施,将施工中涉及的各项配料管材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分类进行存放,并有专人进行发放、保管。而对于承建商必须确保工艺管道预制场地的硬化,对于施工中的不同材质,必须进行隔离、分区的不同作业,以防施工中的合金钢、不锈钢的铁质受到不必要的污染;施工现场合金钢、不锈钢的预制区域按照相应规定全部铺上石棉垫;对于一些双相不锈钢,需要另设封闭的预制场地。施工现场的漏填预制场,必须设置相应的温度仪和风速仪,对每个预制区域都进行严格的温度、风速的密切监控,一旦监测指标超过相应的规定,必须进棚作业;对于施工现场预制的钛材、不锈钢等区域,区域内铁质工具必须以橡胶、石棉等有效的进行隔离。目前工艺管道施工中,常见的材料不匹配问题也时有发生,包括管配件、管材内外径的不一致,椭圆度出现偏差,壁厚不相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不大,但却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的关键问题,如在施工中强行的对其进行焊接、组对必然造成焊缝错边等问题,甚至要进行焊缝的返工或重新购置材料等。从当前施工情况来看,常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管材与管件的管帽、管件的大小头以及弯头等不相匹配;

2)管材与管材不匹配;

3)阀门与法兰不匹配;

4)施工中的设备法兰与管道法兰不相匹配。

这些问题是管道施工现场最常出现的问题,通过近几年工作发现,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其供货质量并不存在问题、工艺及设计图纸也完全按照要求,唯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国内外所使用的管道材料的标准过多,没有很好的兼容性,导致施工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为:1)可有设计、建设及施工单位相互联合,并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该小组负责将施工中的某些材料标准尽可能的实现统一,或者明确其相关标准间的相互兼容性,将其直接反映到材料表中,以便施工中的管理工作的科学细致化。2)工程相关会审时必须对施工的管材、阀门、法兰、管件等施工材料的设计标准进行科学的核对,并由供货商代表参与到核对工作中,由配料员和施工技术工作人员对材料的不匹配问题进行及时的提出;3)对于一些静设备、动设备等非标设备,必须提前统计其进出口接管、阀门、法兰等材料的规格,以备优先进行配料。

篇9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Reform Way Improving

Wang Weiqing

(Jiangsu Jingjiang Fourth High School,Jingjiang2145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people's work life,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ain goal is to train highly qualified workers,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so that more consisten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more open and diverse.Therefore,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not only the computer can adapt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range of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pap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make details analysi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Basic knowledge;Teaching;Reform;Way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运用到了计算机,这也使得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是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的改革方向即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最快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文从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等方面对改革的途径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改革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前瞻性,二是实用性,三是针对性。在前瞻性方面,主要强调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例如许多的院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都是用的office2003版本,那么我校就可以在进行此版本的教学上,适当增加office2007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的技术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在实用性原则上,主要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方面又特别强调对于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顺利过渡,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体系、工作的原理以及网络、internet应用这方面少花一些课时,而在办公软件这方面的教学中多花些课时,尽量深入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训练,使学生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且对于其中的原理有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在针对性方面,根据教育部对于中职教育的相关规定,我校召开了多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讨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法改革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体系,就是“1加X”的模式,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这个“1”,再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选择学生所在专业的计算机要求开展课程教学。

其次是对于教材和教学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展的需求,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可以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料,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在网络中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传播快和共享性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中完成对计算机的学习。

此外,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轻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计算机这门课程从根本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把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设计成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并按照软件设计的要求从各个方面通过实践上机来实现程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独立进行代码的编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设计的思路和技术的手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好的锻炼程序编写和调试等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门基础性的中职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用性是很强的,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求要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可以自主的解决一些计算机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的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分组竞争的方法,用真实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思考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除此之外,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也可以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一些结合,比如开展“电脑组装大赛”或者是“计算机录入竞争”等等,在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同时对于学习的内容也是一次深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还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侧重点的情景教学法。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所采用的。例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讲授了Word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运用此软件制作企业年度报告等;在教授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制作价格表格或者市场调查表等;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增设一些综合运用word和excel、PowerPoint的能力的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是这些应用软件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还要对于一些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试模式改革

许多的中职院校在考试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都只片面的注重笔试成绩,对于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课程来说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由于许多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不仅要考虑笔试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的平时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方面。所以在这点上也是中职院校进行考试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打破以往的传统考试模式,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可以运用实践操作为主,同时辅以标准考试的方式作为考试的模式,并且在考试中完全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的部分日常项目作为考试的命题,从而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于某些特定的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引入实际案例的考试方法,也是考核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前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个很好的克服方式,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在平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集中考试只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在讲授office的主要应用软件后,可以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一次考试,期末再进行一次综合考试。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考核。在肯定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外,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让他们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中已经面临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挑战,而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许多的中职院校都就此展开了反复的讨论与分析,并且进行了许多的试验教学,这其中得出的普遍被赞同的途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并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围绕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认真研究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6

[2]谢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08,9

[3]吴建屏.试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及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4]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篇10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20-01

对体系的重视是德国观念论传统的一大特点:无论对于康德、费希特、谢林,或者对于黑格尔来说,体系概念都是他们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他们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成为科学,而科学则要求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系。一般来说,西方近代哲学对体系的寻求始于笛卡尔,他把科学理解为一种几何数学式的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关键在于对第一原理的寻求。只要找到这样一种作为知识基础的第一原理,那么只需经过必要的演绎推理,便可以建立人类的知识体系。

一、黑格尔所面临的问题

像历史上那些重要的哲学家一样,当黑格尔需要引进一种新的哲学理念时,他的第一步的工作是清除人们习以为常的流行偏见。当黑格尔在构思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时,在德国盛行一时的是浪漫主义思潮,特别是以谢林的直观哲学为代表的浪漫派哲学。后者主张,对绝对的把握不是通过概念的艰苦求索,而是仅凭对绝对的本质直观,仅凭一种狂热的情绪,就能够把握住真理。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虽然为知识找到了根据,并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但是他所证明的这种知识毕竟是限制在经验科学领域之内,而且更为致命的是这种理论须以二元论为前提――即事物被划分为“现象”与“物自体”两方面。事物的二分直接导致了极为棘手的麻烦:首先,主体与客体也被划分为二,尽管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试图统一两者,但是他的这种统一毕竟不是在认识论上的统一,这也是后康德时代的哲学家们所力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次,由于坚持“物自体”的不可感知性,康德哲学终究无法摆脱怀疑论的幽灵。

尽管康德本人十分重视对体系的建构,但是由于他的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元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理论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未完成的。因此,自康德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对主体与客体的二分的解决,并在此基础上为哲学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此,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的问题表述为:如何避免康德和费希特的先验怀疑论?或者表述为: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哲学体系,它没有基础,然而却可以避免怀疑主义的追问,带来真正的知识?

二、黑格尔的知识体系

在黑格尔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笛卡尔的观点:当且仅当一个哲学体系拥有一个无庸置疑的基础时,整个体系才能够获得知识的合法性。然而,就在这一关键点上,黑格尔提出了不同于前人们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没有基础的体系也可以为知识的合法性做出辩护。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以下两个主题:首先,关于如何确立哲学体系的“开端”问题;其次,我们如何进行概念的认识呢?从黑格尔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黑格尔说,哲学如何开端或在何时开端是由真理的本性来决定的,它取决于真理本身的涌现。它的开端是由事情自身内在地开启的,而作为哲学家,他只能根据内容的指示来进行陈述它的开端。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对真理进行简单的“判断”,也不是对它进行“理解”,勿宁说是结合两者,然后做出对它的“陈述”。一般来说,这种“陈述”就是对概念自身现实化的把握,反映对象的内在必然性。对黑格尔而言,这样一种“陈述”属于思辨逻辑的工作。

通过对“数学的认识”和“康德图表式的知性认识”这两种非哲学认识的批判,黑格尔提出一种新的概念认识方法,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哲学认识方法。由于实体就是主体,所以“认识不是把内容当作一种外来物对待的活动,不是从内容那里走出来而返回于自身的反思。”这种认识方法,不但要求深入到内容本身,而且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的,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的。这样一种对概念认识的工作只有在思辨哲学里才获得它真正的表述,而精神现象学的工作,在存在被绝对中介成为概念之后,就结束了。

三、结语

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图景:黑格尔在摒弃掉笛卡尔式的基础体系,通过概念的自身现实化,从而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并不基于对一个已证明为真的基础,对黑格尔来说这样的基础根本就不存在。真理也不是康德式僵死的知性,它也不是谢林所说的对绝对直接的直观,毋宁说它存活于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