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1 16:57: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

篇1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越来越得到重视,专题教学因其教学内容更为系统,教学风格更为多样,理论研究更为深入而得到了许多高校的认可,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因其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指导作用的发挥,因而高校思政课更适合专题教学这一创新模式,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和运用将专题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了出来。

一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特征

所谓专题教学,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提炼出重点和难点,结合社会、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确定主题,然后,突破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节讲授教材的传统,以确定下来的主题为核心,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系统性的整合,分教师分主题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组织教学。专题教学与以往的常规教学相比,往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重点、难点更为突出

在专题教学中,每个专题内容自成体系。教师以本门课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结合所讲专题的适时成果,提炼、编排、组织相关知识,融合自己的观点,使之在专题这一体系中更加系统化,既可以做到追根溯源,又可以做到深入简出,使专题内容更加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从全局角度把握教材、把握知识,也能在此基础上把握这一专题的重点和难点。专题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讨论问题,既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又可以实现学科理论的交叉,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科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和指引,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功能。

2教学风格更加多样化,避免学生听觉和视觉的疲劳

专题教学打破了一个教师通讲全科内容的旧有模式,每位教师所讲授的专题往往都是自己最擅长或最有研究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教师的自信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又能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个性和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学生也能得到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和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和熏陶。高校思政课的专题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固定而老师轮流授课。面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专题内容,面对各个教师所具有的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往往会感到耳目一新,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疲劳,好奇与探究会让学生集中精神去吸收每个教师的研究精华,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专题研究更加深入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

高等院校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应是一个科研机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意识和科研能力。专题教学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理论功底和科研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对教学专题的深入研究,使他们在教学互动环节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突发问题并进行适时地分析和点评,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将讨论引向深入。而教师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对问题的透彻分析和深入研究也会对学生产生触动,引发研究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专题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在高等院校,专题教学独立性很强而且大多是大班授课。如何加强各专题之间的体系联结、如何实现与大班学生的良好互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和运用完善了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大班授课,师生互动不足的缺陷,将专题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了出来。 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化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在专题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使授课内容广泛而深入,不仅要与其他专题内容进行很好的联结,还要充分地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使专题内,容的传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教师提供相应的网站和资料

在专题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并为学生介绍这一专题的前沿学术观点和最新的理论资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页和一些参考资料。问题的设置可以是开放性的、思考性的,而不应只是简答或在书本上就可直接找到答案的“傻瓜题”。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才可以更广泛地吸收相关知识,而大量相关知识的摄人可以为即将开始的专题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师也可以将专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链接以图文、视频的方式放到网上,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相关材料下载给学生或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浏览,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为自己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又可以避免学生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受不良信息影响而迷失自我,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知识的传授与行为的指导的统一,加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对周边问题的关注,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学、讨论——观看网上资源和教材

在专题教学前,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资源和教材进行自学活动,互相研讨,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找资料、阅读教材、补充材料、分析问题,然后才可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才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表达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自学过程可以调动学生不服输的劲头,会让这种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可以促发学生自强、努力、拼搏的品质。

在专题教学进行时,学生要带着自己的自学成果,就教师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解决重点、难点。高校的思政课一般都有100人左右,讨论时,可以将整个大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要有自己的指定发言人和补充发言人。教师在课堂上最好不固定参加的讨论人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机会发言,以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讨论和辩论中领悟问题的实质,在主动参与中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一形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的思政课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与学生无关的“大课堂”,而是全体师生的课堂,是思想交流的殿堂。

3教师总结、拓展一教师课上总结,课后在网上论坛中拓展

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讨论、辩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使学生明确是非,明确所该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核心。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讲解教材内容,而是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思想引导,由于学生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师生间的共同话题会更多,引导便顺利可行。

课后,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网上的评议和问题评论,对课上不充分的地方进行一定的补充,对课堂上没有时间或不宜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解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保留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网上论坛中对所授知识进行拓展,通过网上论坛针对专题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展开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对专题的理解和研究,把握整门课程的整体结构。网络论坛还可以进行师生心灵的沟通,打破时空的限制,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痛苦的经历,而是积极主动的、愉悦的体验,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道德与灵魂上的触动,在不断地学习与交流中拥有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目的。

4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写心得或网上测试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5-02

2013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十精神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学生头脑。进教材、进课堂是途径,进学生头脑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所谓的“进学生头脑”,实际上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意识,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因此,实效性必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成为衡量思政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集中探讨,在全球互联网时代,在大学生成为网络主力军,网络已经深入大学校园生活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借助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心入脑”。

一、思政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今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在高校的普及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效果及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阵地、新载体。因此为顺应时代和课程的发展,各大高校也先后将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到传统的思政教学当中,但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实施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如下:

1.学生“知”与“行”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是知行的统一。不仅要解决知与会,而且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中,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使学生过分沉溺于感官享受而放弃对精神灵魂的陶冶。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重视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而降低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网络思想教育则强调和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2.思政网络教学中所存在的“新瓶装陈酒”的问题。就目前思政网络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表现出仅仅借助了网络这个新型媒介,实质进行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政教育要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则必须从这个“根本”出发,从学生本身的特点与真实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思政课程网络建设。

二、思政网络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是内化教育,其本质应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学、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综合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也就是说要首先摸清楚、弄明白学生究竟想些什么,他们对于社会究竟有怎样真实的想法。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地认清楚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及无法保护隐私性等原因造成学生不敢也不愿讲真话。而新型的网络教育手段,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隐匿真实身份等特点,为“说真话”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平台。从而为教师接近学生内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渠道。但目前而言要保证其实效性,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探讨:

1.如何保证学生参与度及真实性的问题。就此问题,笔者做过一份问卷调查,以笔者所在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不记名问卷600份,回收592分,其中对于“如果不强制,你是否会主动在课余时间登录思政课程网站进行在线学习或参与主题讨论”一题,89.2%的同学选择了不会或者基本不会。而针对“你认为在何种情况下,你敢于说出真实想法”的调查题目,96%的学生选择了“匿名”一项。可见,就目前而言要想保证思政网络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在保证学生参与度的情况下让学生敢于“说真话”。

2.对策研究。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实名登录,作为学分或者考核内容计算入学生期末总评成绩,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对于提高学生网络学习参与度效果显著,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学生带着被强迫心理进行学习,必然产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从而在接下来的网络学习中产生敷衍或是抵触情绪。从而无法充分保证思政网络教学的实效性。二是实现思政教学网站内容的转变,实现德育内容“两个贴近”。很多学生不喜欢、不重视思政课程,很大程度上是认为该课程理论化太强,实际作用不大,对未来工作生活产生不了直接作用。在问卷调查中,持以上观点的学生比例占到了87.32%。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网络教学平台的参与度和实效性,我们的思政网络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两个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在立足高校德育基本大纲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情感上、经历上的共鸣与认同,学生才能不断提升参与网络学习与讨论的自觉性,从而为接下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最具有参考价值的真实依据。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单靠提升学习兴趣的来增加思政网络学习的参与度与实效性,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结合以上二者的优势,我校在思政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发出一套“强制性匿名登录”的有效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一方面我校积极实现思政网络教学内容的转变,坚持“两个贴近”,让学生从“被迫发言”到“有感而言”;比如我们曾以去年最热门的“江南STYLE”为题,展开关于价值观的网络大讨论,紧扣大纲,贴近热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为防止学生“懒惰”心理的影响,学校也策略性地运用了强制手段,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登录系统进行跟帖讨论三次以上,但为了消除学生后顾之忧,确保学生敢于说真话,袒露内心真实想法,所有登录平台只记录学生登录和发帖次数,对于内容不进行对应。也就是说,老师只知道学生发帖讨论几次,但不知道其对应的具体内容。在此思政网络教学模式实施后,我院学生思政网络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在之后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在网络讨论中说真话的高达98%,让思政教师们真正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为接下来的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思政网络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有效发挥。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也为我们的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这一新型渠道,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紧扣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彻底摆脱说教与形式化,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心入脑”。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高校思政课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一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是否合理合适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创新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其感染性和生动性。

1 网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网络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从积极影响角度而言,网络激活学生热情,能够帮助其树立主体价值。网络时代开放平等成为主流思潮,主体的话语权不受其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借助网络丰富知识并改变思维方式。很多大学生借助于网络参与到公共事务,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此外,在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发展的速度,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便捷的交流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培养他们应用信息以及技术的意识,提高他们获取科学信息并加以传播的能力,最终拓宽了大学生信息来源以及渠道,丰富他们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网络时代通过不断地创新网络语言,可以在虚拟空间真实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并且通过富有创意并且新奇的网络语言,来体现大学生的鲜明创造性。大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自我意识通过网络得到表达,从而灵活使用课内外的知识,来体现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网络文化弱化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学生的思维以及交往方式,并且超越时空界限。网络上话语主体日益多元化,并且激活其欲望以及想象力。网络的工具化以及利益性导致其内在价值缺失,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异化。在网络上,话语暴力层出不穷,话语权也被滥用,各种不良信息以及话语冲击主流价值观,从而导致大学生形成浮躁心态,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精神浮躁,尤其是那些价值判断力以及抗诱惑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人生方向迷失以及价值选择判断错误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大学生理想以及信念,导致主流价值的边缘化。

2 高校思政课提高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需要多一点文学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应当是一板一眼的,同样能够富有激情。例如在讲解哲学原理的主客体统一这一问题中,就能够引用坡琴诗来说明在演奏优美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琴这一客体,同时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动作,只有两者实现相辅相成,才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加入文学元素,同泛泛而谈比较而言,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思政课理论的意境以及学生想象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需要适可而止,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语言美学意味并营造教学氛围。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17-03

网络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并且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便利与乐趣,但是同时,网络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也对学生的思想取向、行为取向以及价值取向带来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度。面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环境带来的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机遇并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任意联接与广泛联接的特点,并且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所以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为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空间进行了拓展,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丰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能够更好地突出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也十分明显,如网络中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文化传播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学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兴趣淡化、当前高校的网络教学阵地构建有待进一步得到强化、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等。

二、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对策

网络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充分抓住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带来的机遇,并通过对网络的充分应用来应对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了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将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向网络阵地延伸。

1.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来充实思政课内容。首先高校要对自身网站内容进行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多层次且丰富的教学资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占领网络阵地的过程中在布局、水平以及维护方面都存在不足,而要构建具有较高水平和深远影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站必须有足够的人力与物力来进行支撑。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站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主导地位,从而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舆论引导性和思想引导性。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站不仅要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同时要强化多媒体资源的构建,如构建多媒体学习信息库,通过这种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下载红以及红色歌曲、讨论时事政治等,同时网站可以通过整合和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论来向学生传播,推动这些文化的产品化和媒体化来调动学生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参与性以及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高校要重视网络优势的充分发挥并对教学资源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网络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快捷性、时效性和丰富性,这些特点同时也是网络所具有的重要优势,这些优势为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带来很大便利。网络中具有大量了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选择的空间,同时网络可以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以文字、影像、声音、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这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应当善于通过多媒体形式来表现教学资源,采用网络来实现教学信息的接受和传递,在这种教学下,学生可以具有选择性地开展思想政治课学习,在强化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上深化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2.构建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中,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网络讨论平台的建立。网络讨论平台允许学生接受信息与发表言论,这样的场所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借助这个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焦点以及时事政治供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运用和理解,从而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可以在讨论平台优秀的思想政治课讲课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网络讨论平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可以得到体现和强化,教师通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来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其思想变化,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这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重视网络考试平台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传统考试内容重视命题考查,这种考试模式具有种种弊端。如命题试卷考查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虽然这种考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却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同时传统考试模式造成了印刷材料与纸张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在网络环境中,网络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需要依赖于高校的校内网系统,系统构成包括学生与教师登陆、在线考题自动生成、阅卷系统以及成绩生成等部分。学生可以使用自身的用户名与密码登陆考试平台后会得到一份自动生成的考题,每个学生所得到的考题不尽相同,这种模式不仅能够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平,同时也可以防止抄袭现象并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阅卷以及成绩生成都由系统完成,而教师的任务则在于对教师的试卷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发展十分迅速,这种考试平台的构建和运用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吸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3.推动网络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结合。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发挥网络优势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所以网络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需要做到网络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结合。高校需要在社会力量支持的基础上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实践活动,这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现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优势在于能够将学生、课堂以及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民情、社情以及国情,从而实现学生眼界的开阔以及动手能力和才干素质的提高。同时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运用,所以社会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网络的这一缺陷,使教师通过学生实践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增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坚定学生信念、磨炼学生意志;二是在假期中组织学生参加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在做好调研工作、立项工作以及组团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参与与学生评价工作的结合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在推进思想政治社会实践基地构建的基础上与党政部门配合来完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红色之旅”。通过对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来让学生了解我国革命、改革、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的人生目标。

4.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中,核心素质体现为思想道德素质,而其他素质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都受到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网络文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给教师的思想带来了冲击,部分教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信仰都受到了负面影响,所以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只有教师具备正确的思想取向和价值取向,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课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另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都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也不例外,所以高校要通过组织培训和教师交流来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强调教师网络教育能力的提高。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对网络优势进行充分发挥才能够应对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的挑战,所以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育能力。当前高校中许多思想政治教师受到背景经历以及年龄的影响都普遍对网络教育技术表现出了不适应性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有必要开展网络教育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认识到网络教育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让教师更多地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

总之在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通过对网络的运用来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做到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来充实思政课内容、构建多样化的网络平台、推动网络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结合、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在发挥网络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丰臻.关于网络政治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蔡晓平,蒋林浩.专题学习网站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6,(5).

篇5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教学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以下,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网络教学创新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定位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开辟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全教学空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最新组成部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整体,同时兼具辅助其他两个部分教学的功能,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三部分教学优势互补。同志强调:“要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创新精神,扩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形式,极大地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以网络教学创新形式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师生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网络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这不仅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还强化了政治责任感、使命感。

第一,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三部分教学的能力,实现教学优势互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不断迁移、改造并汇聚到网络教学中去,这是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充分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一切好的资源、经验发挥到网络教学中去,这一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大的转变,需要较高的能力和技巧,还要统筹好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关系,构建教学之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对其他两部分的促进作用和辅助功能。

第二,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网络课程的开发能力。网络教学是个崭新的领域,需要运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对待处理。在思想观念上,开展网络教学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开动脑筋。不仅要态度上充分重视、认真负责对待,还要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从初步适应、把握网络教学过渡到热爱、擅长网络教学,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研讨,做到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从技术层面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这些对于教师来说,网络教学是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

第三,锻炼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面、科学的引导和管理能力。与传统面对面的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是相互看不见的师生之间的一种教与学形式,带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隐性化,教和学的管理难度比传统教学大。教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和方法,又要不断营造氛围锻炼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方向,鼓舞其学习热情,促进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以保证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教师既要做学生的引导人又要做朋友,把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风格与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融合起来,增强亲切感,亲和力,善于营造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和谐风格氛围,使师生在讨论交流中增进亲近感、信任感。

三、网络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目的,增进师生关系和谐

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过程。它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协助的交流氛围,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效果,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化。

第一,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赋予学生广泛灵活的学习和参与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然而,学习方式和参与方式的这些变革,需要学生提高自我独立学习和参与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兴趣和热情、方法和技巧,掌握安排时间,制定目标,自我评价等方法,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参与方式来适应网络教学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要完成教师布置分配的任务,还需要有很高的网络学习和参与效率,网络课程能使他们感到挑战性,能够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网络学习和参与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性、自控性,也提高了其网络自律性精神,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网络文化价值和素养,进而引导了学生外部网络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二,全面改善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印象。大部分学生觉得一直以来就有对“思政课”教师的刻板印象来审视和接触“思政课”课程。然而,在网络课堂上学生领悟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领略到教师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改变了对课程的认知和态度,自然就会改变对教师的原有印象,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教师原来也是“年轻可爱的人”。教师再把自己的“网络内涵和风格”适度地延伸到课堂教学上,这样也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风格,自然就全面改善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

第三,畅通了交流渠道,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交流渠道的畅通帮助同学们很快适应新环境和新学校的氛围,了解身边同学和老师的所思所想,更好地领悟所学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更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网络课堂上老师和同学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的温暖和关怀。

四、网络教学以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使教师能深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实际,改善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考核模式,把学生学习和考核变成了全程化。同时,把学生网络教学部分绩效纳入期末总评且覆盖到基础知识的操练和巩固以后,期末考试比重下降了,考试形式也灵活多样。网络学习和参与部分,学生有充分时间和空间提高自己的绩效,这样减轻累积,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解放”。

同时,学生网上的思想状况、参与表现以及学习绩效,教师可以通过后台的控制、管理和统计方式,随时统计分析予以评估和掌握。这些信息采集、分析、评估结果可以很便捷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某些内容和环节,通过网络通知、电子邮件等方法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引导和督促学生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信息动态的采集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交流过程中观测和看到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需求,各种好的或不良的状况,这些信息的来源及其有效性使用都成为教师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针对性地把课堂上下、网络课堂上的相关问题给予适时的评价和指引,对个体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把网络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的学习、网络学习与课堂以外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提高网络教学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实现网络课堂与现实之间、网络教学与课堂之间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因其本身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将它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失为值得探索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增加到7.1亿,互联网普及率增加到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网民的92.5%。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是必修课,上网是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他们理所当然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而且是网络原住民。

一、“分享交流活动”的设计由来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他们已经不太适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了,他们逐渐习惯了网络上丰富多样的精美字体、有趣的视频、各种极具鼓励性的游戏或学习环节、精美的图片等,其感官受到了充分的刺激与滋养。相应的,原来那种教师用粉笔现场板书和讲解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求知需求,更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吸引他们,抓住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在内容上必须具有新、奇、实用等特征,在形式上则要集文字、图像、音响、视频等于一体,要能够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如果能让学生在操作当中进行学习,效果将更佳。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往往不是很强,兴趣也不高,而实际操作的能力相对强一些。网络推广过程中的游戏、影视剧、交友、购物等应用对高职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正好刺激了他们对知识的操作应用体验,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CNNIC《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在各类网络娱乐应用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网络游戏超出网民总体水平最多,达到9.6个百分点。中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达到70%,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也有66.1%。

笔者接触的学生当中,有的在中学阶段因网络游戏成瘾而耽误了学习,以至于高考没有考出好成绩。如何把学生留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课题。如果教学不能吸引学生,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也就无教学效果可言。

基于上述对学生及教学的认识,笔者在思政教学中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分享交流活动”。

二、“分享交流活动”的实施过程

分享交流环节的流程如下:①全体动员;②课代表负责组织安排;③学生有序地准备;④任课教师审核;⑤学生上台宣讲,教师讲评、评分。

这是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并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因此要从总体上进行安排,课程教学开始之初就布置任务,组织学生有序地准备,预留相应的教学时间给学生开展活动。此项活动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尽管只有5―10分钟,但是学生从选题、收集资料到制作成PPT课件或撰写讲稿,通过QQ、微信与教师进行沟通并修改PPT课件或讲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

提供给学生的选题范围可以广泛一些。例如:谈谈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探讨大学生涯规划;交流基于专业认识的职业生涯规划;赞美家乡;分享喜爱的一本书、一部影视剧;以案说法;以案释纪;传扬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介绍一个积极向上的团体(一个正式的班级或兴趣小组);褒贬时事;等等。学生也可自拟题目(应与教师沟通,获得同意)。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感兴趣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又要能够传递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文明、法纪等方面的正能量。

为了促使学生积极认真参与活动,并确保活动的性质与效果,教师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应积极参与,与学生沟通,提供建议;在学生上台分享交流之后进行点评,并且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以平时成绩计入本门课程的结业成绩。

三、“分享交流活动”的实施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程的结业考试时,笔者设置了对“分享交流活动”进行反馈的一个开放式问题,即让学生谈参与活动的感受。学生基本上都正面评价了这项活动,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①提高了收集资料,制作PPT的能力;②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③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④培养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助协作精神;⑤加强了与教师的沟通;⑥通过收集资料,认真观察,发现自己的家乡很美;⑦通过这项活动更喜欢这门课和任课教师;等等。可见,这项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完成的课程作业是综合性任务。

由于设计了学生上台讲解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自尊心,人人都想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每位学生都尽心尽力,以求做到最好;又因为活动内容的广泛性,每位学生总能发现感兴趣的话题,因而舍得花时间在感兴趣和所擅长的事情上,他们收集了有趣的图片、故事、案例、视频等,或者展示了很棒的PPT制作技术;为了完美地完成课业,有些网络技术较弱的学生虚心向同学请教;此外,经过上台主讲的体验,学生更加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

两年来,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开展了“分享交流活动”,总体效果较好,激活了课堂教学,心不在焉的学生少了,每位学生都期待在分享交流环节带给他人惊喜,师生之间的互动也频繁起来了。

四、“分享交流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有人只看到在“分享交流活动”中,学生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坐着听这个表面现象,认为教师的教学变得很轻松。殊不知,教师开展这项活动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要大大超过教学过程。由于学生选材广泛,收集的信息丰富,教师不得不在学生分享交流前进行审核,并在分享交流后进行讲评,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对分享交流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做出恰当的点评。教师既要对主讲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又要指出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对全体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当然,了解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任务。要了解学生,教师必定要经常接触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不断研究学生动态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面对学生各种复杂的观点要能够找到正_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当前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的契合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即兴点评。

篇7

[作者简介]蒋雪梅(1971-),女,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内江6411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55-02

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生存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网络”,还是“网络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使之成为高等学校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等教育中具有强烈方向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如其他教育实践活动一样,它需要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理念来决定它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因此,研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成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特性及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它既要反映网络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网络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又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高校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要求和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性。

1.一般特性。包括表现形式上的观念性。观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它具有观念的特征,即在内容上它是客观的,而在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表现为对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的一般反映。同时,它具有功能作用上的方向性。理念作为观念的一种,它不是一般的观念,它是对事物本质属性、规律的认识,具有真理的特征。它是经过人们理性加工的高级认识形式,是对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发展规律的反映,是理性认识。重在一个“理”字,它主要体现为保证主体行为的方向性、目的性。有什么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发展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法。在形成方式上,它具有提炼性。科学理念的产生不是自然而然地任意产生,它包括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物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实践的反复认识过程。只有真正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才能提炼出科学的理念。

2.特殊属性。包括网络发展的主观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是人们对社会和网络发展,主要是对网络发展的主观反映,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观念表现形式。因此,它必须源于网络现实需要,而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是网络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不仅要体现网络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还要体现和渗透社会对网络世界发展方向、目的、功能、价值的正确判断和体认,体现人们对网络世界价值的特殊的正确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是人们在网络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深化认识的结果。因此,它应当是理性的选择和情感的体认,而不是一时半会的临时想法和观点。如果该理念在网络实践行不通,或者与自身的情感不合,就得不到人们的认同,该理论也无法实现指导网络实践行为的目的,从而丧失其科学理念的身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具体表现:一为目的方向功能。科学理念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因为,任何一项活动都应当具有自己的目的和方向,没有明确的目的活动,只能是盲目的活动,它可能向任意方向随意发展,最终导致活动的失败。而具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就会沿着一定的方向持续发展,从而使活动有目标、有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实现育人的目的。二为基本原则功能。科学理念具有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功能。要实现什么目的,就必须确定有利于实现目的的原则,只有符合理念要求的原则,才能确保目的的实现,丧失原则,就可能偏离目标。三为方式方法功能。内容决定形式。在一定的目的的指引下,在原则的约束下,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顺利地实现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在政治思想上培养教育人,这就必然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要以网络受众的主体——人为主体。在高校,全部的大学生都是网络受众,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如果只靠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这种教育只能是输入式、被动式的教育。只有把他们作为主体,才能真正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具有如上所分析的特性和功能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从全体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用网络信息陶冶学生的情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才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促进大学生长远发展出发,从大学生根本利益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才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全体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自觉克服思想误区,在网络世界无人监督的完全自由的情境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克制自己,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实现两个全面发展,即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两个发展紧密相连,没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学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主体,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学生片面发展,就会导致社会的片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等各方面。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才能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来创建网络文化环境,才能在开放网络的条件下,实现开放育人。

三、“以人为本”科学理念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从全体大学生根本利益出发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原则。原则是实现理念的重要保障。科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学生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全面发展上。凡是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就坚持,凡是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就反对。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锤炼意志,形成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事事处处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身心健康。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全体学生成才,不出一个“次品”“废品”“危险品”。

2.从大学生素质现状出发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由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而要坚持以人为本,则要从学生主体的政治思想素质现状出发,来确定教育的重点、难点,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素质变化,不断变换内容,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学生思想的变化与时俱进,保持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如果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成为空洞的说教,教育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很多时候,都是大学生主体在网络上互相联系、互相教育、互相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从全体学生的思想素质出发,才能使教育在学生之间自觉进行,自己教育自己,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卓有成效的结果。

3.从大学生个体特点出发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从全体学生出发,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良好,但是,在个体上存在着各种形形的思想及其表现。有的信仰不坚定,理想动摇;有的贪图利益,违纪行为;有的行为偏差,消费异常;出现这些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体由个体组成,每个个体教育成功,才能保证全体教育成功,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4.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开放与信息把关相结合的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网络信息内容去影响大学生,让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利用网络信息和网络信息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因此,网络信息的性质尤为重要,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必须实行信息开放原则,信息开放是网络的基本属性和要求。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信息社会,对各种事物的知情权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知情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要满足知情,从中受教育,就必须信息开放。地域要开放,内容要开放,信息时间效率要开放,只有实现三个方面的开放,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特殊作用,使大学生充分享用信息资源,自觉教育,自我教育。同时,必须坚持信息把关原则,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健康运行的本质要求。要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的利益,确保网民的身心健康,必须坚持把关原则。通过把关使大学生获得对自己成长有益,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网络信息。在把关中,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要求,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信息的虚假性,从广大大学生成长需要利益出发,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辩,把与事物自身特点、属性、规律相违背的粗糙信息去掉,保证网络信息健康。二是平等互动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网络世界里,所有的网民是平等的,同时,它又是虚拟的,没有真实的姓名、单位、地址,这种身份的平等性为网民之间互动创造了独特的条件,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者,要以真诚的态度,使受众打开心灵与之沟通,从而实现教育,否则教育不能成功。在沟通中,对发现的不良情绪、思想,要善于进行引导。互动是前提,疏通是重点,引导是关键。通过引导,让大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达到自我完善,实现教育的目的。三是突出重点与兼顾整体的原则。要从全体大学生的成长全局出发来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息、道德观念等。同时,要针对不同网民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在内容上,要把异常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作为教育重点,防止大学生身心受到伤害。只有坚持以上三条原则,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把全体大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篇8

[2]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篇9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实现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网络课程教育需要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撑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网络教学资源的观念不强、网路教学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重复建设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尽快实现共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能有有效促使思想政治教学实现双方交流互动。尤其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更有利于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尽快实现共享。思政理论课程课程具有内容广、理论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如果能够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就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资源的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加强思政理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思政教师获取更加广泛与及时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保障,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使教师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前沿发展信息以及最新且又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使思政理论教学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成效。

(二)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随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发展,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课堂的形成给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枯燥的网络教学内容以声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极大的丰富了思政教育的主题网站,开拓了学习者的眼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说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激发了学生对参与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由于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理论性又比较强,再加上在思政理论课堂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思政理论课堂的内容,而且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的促使教师逐步改变教学的方法,而且加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主时间去学习思政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参与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思政教学理念

思政教学理念是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首先要改变高校的思政教学理念,从而使思政教学更加适应网络教学以及资源建设。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政理论课程网站。在传统中虽然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建设思政教育网站但是由于只是把教学的内容照搬到思政理论课程的网站上,从而导致网络教学失去了吸引力,无法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因此这就需要高校逐步改变以单向传递教育知识的理念,充分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经常把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活动在网上,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不仅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时间,而且为学生探索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目前我国思政理论课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上属于初级阶段,各方面都不完善。而且高校更加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以及建设,而对于各高校之间的思政理论资源共享的程度不够,针对此种情况,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非常有必要。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首先高校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条件以及实际需求来创建符合实际需求的网络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把高校自身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在网上进行分享,建立思政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模式。除此以外要建立高质量的全国性或者是地区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从而增强校际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使网络资源库的信息更加丰富,而且能够会计的获取学术交流信息,从而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实效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1.1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