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7: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一是整体观。初中生的整体观普遍还不高,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需要从宏观上看待的一门特殊学科。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有些历史事件和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点难的,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向学生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初中生的记忆力有着自身的特点:无意识记忆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些记忆特点是教师必须知道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记忆内容,使用记忆方法。此外,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历史课堂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一是宏观性。初中历史课从宏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不能割裂历史,历史是联系着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到现代,这些大方向是需要学生把握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宏观、客观、联系地看问题。教师应该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联系世界历史,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是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记忆能力等特点,以普及学生的历史常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陶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综合性。初中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是记忆性。初中历史无疑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包括对概念、具体事件,以及时间的记忆等。各种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记忆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的引导。
三、有效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初中历史,是一门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整体感观理解历史,知道历史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是重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没有理解那就谈不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课文中选取关键知识进行解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难点和疑点在哪里,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三是讲究记忆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才能真正事半功倍。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就应该牢记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要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和传授。比如,在记忆没有相互联系的几个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故事记忆法,将这几个词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记住了知识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故事性,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整合协调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以最优化的效率晋升学生的糊口聪明,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流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糊口实际和经验背景,匡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熟悉,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题目,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图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渐入佳境。例如:八上第1课《》,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图片。先出示图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再如:八下8课《伟大历史转折》这课,我就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用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带着问题一步步启发学生学习。
2.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
如学习近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图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体例。这种体例注重常识跟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常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常识的进修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例如,在讲述《马关公约》时,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公约》;讲《辛丑公约》时,可再复习《南京公约》和《马关公约》。经由过程复习,学生可明晰各个公约对中国的风险及重年夜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是若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平易近地社会的。
(2)故事导入,缓解压力。故事可以缓解压力,使学生提高和集中进修注重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一则融常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短小精壮的故事,经常是点燃学生进修乐趣的火种,也是增进师生情意,启迪学生聪明心灵的兴奋剂。如在进修古代希腊的内容时,“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趣味性。再如讲拿破仑帝国时,可以讲“雾月”“滑铁卢战争”,一会儿就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学生面前,由此进入新课教学,学生必然兴致盎然.
三、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
(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到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2)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面对应试的压力,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使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低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1.1 学科属性
初中历史通过讲述人类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文明以及自然的发展,从而逐步形成对民族、国家的历史责任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食物,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世界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我国的等都无不验证了这一点。
1.2 发展趋势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告诉我们通过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在实际中少走一些弯路。
2、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方法
2.1 创新教育的内容
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由教学目的决定的,当前初中历史新课标中的要求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然后当前初中历史由于教材容量有限,所选的材料与突出创新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想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适当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添删,做到突出重点以及突破难点。此外教材只是一个工具,被用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尽量从创新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润色,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2.2 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都是“灌输式”教学,学生也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缺乏应有的课堂生机活力。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初中历史课堂产生兴趣了,才会以一种轻松的态度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历史教师具体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辩论、讨论以及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他们充足的自我展示机会。此外,应该以学生为的教学主体,教师则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3 创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一般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中则要求教学评价应该更加注重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创新意识以及灵感,并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和评价;此外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应该尽可能减少理解和记忆类内容,而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现学现用,同时这也能让学生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个人在发展中存在差异,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不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阻碍和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2.4 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而现在的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多反感模式化的教育方法:老师上课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天马行空地想其他事;老师偶尔提个问也是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循环往复,很多学生都对上历史课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需要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
以笔者多年的经验来看,课前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课中偶尔讲个相关的幽默笑话这两个方式特别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大部分学生都愿意用心听,而且学生一旦形成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肯定心理,就能够加深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从而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此外,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在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应该及时引导。这样能使学生缓解紧张感,同时也会积极随着老师引导的步伐思考问题,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思考过的问题在学生的印象里会非常的深刻。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与其将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尤其是初中生很多时候无法有效地自主探索知识,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将其分析课文的过程给学生理一遍,让学生对整个课文的思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否则就很难让学生形成理性的分析思维。
1.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挖掘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笔者认为对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这一方式非常有效。因为首先这种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尽量发挥他们的想象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其次,这种问题的探索必须要联系史实,学生会自觉翻阅课文和其他书籍,这样也可以挖掘出更多的知识,从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的热情,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世界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2.课后练习要有趣
说到课后练习,大部分学生第一反应就是不想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所有的课后练习就是堆积如山的作业,选择题、简答题、案例题等等,考试的时候天天考,课后呢天天练,这是家长和学校所期望的,但绝对不是学生所期望的。笔者认为课后练习是应该布置的,但是要有限度,讲方法。布置常规作业要尽量少,在20分钟内能做完就可以了。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作业,比如说写一个“如果我是古人,我最喜欢生活在哪个时代”的小文章,让他们去找到他们最爱的历史时期,并研究那个时期为什么好,为什么他们喜欢生活在那个时期。
3.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历史教学也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将这一理论加以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二者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比如说组织学生到户外采访老党员,举办简单的历史知识辩论会等,这些新颖的形式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将问题的来龙去脉、史实证明等向学生阐述清楚,这样学生就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一知识。
综合全文我们可以知道,历史课并不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恰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兴趣、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积极改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历史教育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设立教学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的历史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创设出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接近历史,感触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让教师更加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在帮助学生学到基本知识的同时,还会启发学生产生独到的感性认识与见解。另外,学生还会通过对优秀品质的传承进行自我品德教育。面对生活中的各类困境,成长为有思想、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理探究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有许多教师仍未能摆脱传统历史教学的束缚和限制。因此,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观念上的更新。2.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地听,将教师的思想全盘接收,缺乏必要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学生仍很难克服以往的学习习惯,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法墨守成规。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方法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从初中阶段学生就开始正式学习,并且对于我国的古代史和现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实际上没有用心学习历史,而是一直抱着考前背背就能考好的学习心态,这种应试态度只会严重阻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而很多教师虽然在新课改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企图改变学生当前的历史学习现状,实际上也是收效甚微。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和总结,谈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兴趣教学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之后,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才会具有自己的想法和主体意识,而当前很多学生都是被老师要求去做什么,去背重点,完全丧失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负累,是为应付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就背什么,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主要就是由于学生缺少兴趣的支撑。
实际上,教过初中历史的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历史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关于历史人物的知识点,学生上课会表现得很积极,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于这个特点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历史课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会讲到儒家学派,无法不讲到孔子这位大儒学家,作为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一生也比较曲折,并且有很多典故和成语,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和经典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
第一,初中历史课本教材比较多,现在很多学校都片面强调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采取“我教你学”的被动学习方式,严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而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了自我意识,需要时间来表达自己,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过分看重结果;教师还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其主体性,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和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确认自我,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兴趣教学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开展历史课堂,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初中学生对于电脑等高科技并不陌生,甚至还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为学生展示视频、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历史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汉武帝时期的时候,教师在讲到司马迁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剧照,让学生看着照片回忆历史人物,通过有趣的、形象生动的图像视觉冲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实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历史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并且能够运用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来评价和审视我们的现代生活,对今天起到积极作用,这需要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第一,教师要多让学生去说历史故事、战争、人物等等,都可以生发出很多人生的道理,我们该怎么做人,这些都会对学生今后的价值观产生指导性作用。因此,教师平常要多让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观点,并在讨论和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及时学以致用。
第二,假期或者平时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就近进行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的参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全面看法,在实践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审视能力。
第三,很多学生实际上对于历史人物了解的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为同学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或者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亲自参与进去的实践他们会更加用心和在意,听的同学也非常认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历史思维能力,因为一个历史事件存在不能全好或者全坏,要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再者,审美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必要教学方法,我们学习历史是因为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借鉴和审美。历史人物能够流传至今,某些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去纪念它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历史课本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不足,通过审美来了解中国传统精神和民族精华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
例如,在学到古代的社会生活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盛行的文化,唐朝丝绸、瓷器、诗歌,宋代瓷器、词等等,在审美的过程中,令学生收获到知识以外的东西,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完善历史教学的目标。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素养,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有全面的把握,同时借助于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开展专门的审美课题,这种独特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历史教学的开展。
1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1.1初中历史课堂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曾经也是国家挑选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其缺点也越来越明显。虽然目前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强大,历史这门学科的教育依旧以考试取得高成绩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光提倡不践行是不会取得效果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变依然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1.2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如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不是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出发,视学生为容器,生灌硬注;对于新时期标准的理念重视不够,理解不深,实施课堂教学尚停留在“就教材说教材”的局面,成为照本宣科式的“机械式”教学,其教案是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抄袭”和“搬家”。针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具体探讨历史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创建一个和谐、有序、发展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初中历史卓越课堂构建策略
2.1历史教学的根本观念要由“历史学科”向“学生发展”转变
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最根本的要求,也体现了教育工作最重要的规律。这也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历史教学中,不是为学历史而学历史,而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按照历史思维的方式、观点、精神去观察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中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法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历史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一般文化素养”,首先要教会青少年思考,这就意味着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2 历史教师在课堂中由“主导者”向“组织者”、“引导者”转变
历史教师要由过去历史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转变为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作为教师,不能在课堂里唱独角戏,使学生失去了许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从教学的普遍规律上来说,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若仅靠课堂听课或机械接受是不能真正学到什么知识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通过历史教师的组织、指导,来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培养他们分析能力、创造精神和独立探索的精神。
2.3 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是新时期所提倡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教学方式。有效指导主要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力上的支持、思想上的指引以及心理上的动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仅凭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将很难迅速解决问题。如果历史教师能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在“授之以鱼”中“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那么,学生将会茅塞顿开,快速走出迷雾,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而问题的及时解决也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课堂教学不仅将获得良好的当前效果,也将获得较好的当前效益。
2.4 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能
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
3结束语
初中历史卓越课堂的构建教学,需要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副科的偏见,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都需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重点除了让学生了解以往的史实,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思考,架构正确的人生观。目前,新时期教学改革正在逐步的推行,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率的有效教学,打破应试教育的窠臼,不断提升学生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指出错误的地方并指导学生纠正,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体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做一简要论述。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准确讲述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之自然地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3加强思维训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4加大史料运用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