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4: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竞技体育构成要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篇1

一、引言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是体教专业大学生运用知识的本领、为未来从事的体育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教学改革的深

入,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新的挑战,只有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构成要素发生新变化,培养途径需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

求。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综合能力,主要包括:

1.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专业能力

(1)体育教学能力(包括:制订教学文件、组织教材教法、语言表达、管理能力、教学评价、处理偶发事件、合理利用场地器材的能力);(2)运动训练能力(包括:制订训练计划、科学选材、临场指导训练、合理训练方法的能力);(3)从事课外体育运动的能力(包括: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裁判、运动会的编排、一般医务监督、制订运动处方);(4)体育科研能力。

2.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必备的专业能力

(1)品德教育的能力;(2)持续学习的能力;(3)创新能力;(4)实习实践的能力;(5)团队合作的能力;(6)适应新环境的能力;(7)担任社会指导员的能力;(8)掌握外语与运用多媒体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等。

三、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剖析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很重要,其中道德修养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必备条件。师德是否纯洁高尚,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加强品德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教师素质。

其次,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只有在教学中,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体教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第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得未来的体育教师应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当今的学校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不能简单满足和局限于今天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应特别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强调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

培养。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未来人才能力的培养上,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的理念为目标。

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1.品德教育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校并非不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提升师德最关键的途径是自我修养,开展法制宣传讲座,提高道德意识。邀请师德典范者作专题报告,组织开展讨论会,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引领作用。

2.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培养终生学习的观念。例如,经常在课堂上开展相关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校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通过权威效应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终生学习观念的必要性。在此期间,学校可以开展模拟职场大赛让新生认识到以后竞争的激励与残酷,让学生树立必须学习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看报、多思考,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努力创新钻研,使他们的持续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合理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立。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研读、讨论某一特定的教学模式或技巧,以熟悉、掌握教学模式或技巧的基础。互相鼓励,给予队友最大的支持。为了促进队员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仍需来自队友提供的适度的鼓励、协助、教学观察和回馈。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墨守成规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5.体育社会指导员能力的培养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倡,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体育锻炼的行列,这也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去社区为体育锻炼的群众指导正确的锻炼方法,到青少年俱乐部协助教练员完

成训练与比赛的任务,为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设计健身计划。

6.适应教学环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成为教师以后,无论是分配到条件多么艰苦的地方,都要能够临危不惧、胸有成竹、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校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实习实训时,教师只给予教学上的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挖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高适应能力。

五、结论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除了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外,应重点突出品德教育的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学习与合作能力、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社会竞争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要采用多种途径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080-05

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表现是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系统科学将之称为系统整体涌现性。涌现过程是系统功能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受系统结构影响外还会受到系统运行机制的影响,“所以在观察涌现现象时,应该致力于发现涌现现象的规则,关键是需要找到产生涌现现象的受限生成过程”[1]。

因此,需要运用整体观念、联系观念和演化发展观念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展开研究,既要研究其结构又要研究其特征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并能够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

“元素之间一切联系方式的总和,叫作系统的结构”[2]。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各构成元素在系统中作用的定位;另外,系统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作用,了解结构可以在功能与元素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对系统功能的发展。训练是以挖掘、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的,这一目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改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所以只有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建立正确认识,才能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最适宜的训练内容以及最有效训练负荷量度。

魏香明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结构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对目前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的研读可知,竞技能力五要素构成论目前被运动训练学界学者普遍认同,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几个子能力组成,这些子能力又由不同要素组成。运动项目很多,但是项目不同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的贡献度以及协同效率会不同。从系统观出发,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则是指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以及同一子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方式的总和。项目特殊性决定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不同项目之间区别的根源之所在。依项群训练理论可知,散打属于同场格斗对抗型项群,不管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贡献度都有别于其他项目;另外,项目特异性要求使得体能、技能、战能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胡亦海等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的主体结构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清晰的层次性特点[4]。在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构成要素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则是由体能储备、体能动员、技术储备、技术运用、战术储备、战术运用、智能储备和智能运用组成;第三层级则是由符合散打专项需要的要素组成,主要有身体各种能力、对身体各种能力的动员能力、拳法、腿法、摔法、单个技术、组合技术、主动进攻中运用、防守反击中运用、防守中运用、战术意识、战术理念、具体战术行动、“认知能力、注意能力、自控能力”[5]、心能储备在比赛中的应用能力、专项所需智能的发展水平、对专项阅读能力、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等。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同一层级内要素之间关联关系相对固定,只是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对手时要素之间的协同效率会有所不同;第三层级中的体能储备内容、技术储备内容、战术储备内容和心能储备内容等显著地反映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专项特征。

2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

2.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按照某种关系协同作用使系统实现功能的规模效应即实现了系统功能整体涌现。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性、功能、状态和行为等方面。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子能力组成,撇开任何一个子能力谈竞技能力系统都不科学也不成立;从竞技能力具体构成要素来说,有进攻与防守、进与退、上与下、左与右,既需要无氧耐力又离不开有氧能力;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任何行为都不是哪一个子能力或要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不同子能力、要素共同参与下完成,所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竞技能力以整体方式参与比赛过程,整体性成为其显著特征。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需要每个子能力的参与,缺少任何一个子能力竞技能力其他子能力之间就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竞技能力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也就难以正常参与比赛。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发展的结构基础,通过专项训练运动员各子能力之间的时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子能力之间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协同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互补作用不断增强,比赛中运动员表现为技法规范、速度快、力量大、攻防转换速度快。

2.2 关联性特征

系统的关联性是指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特性。关联性是系统整体性建立的纽带,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基础,是系统功能实现的保证。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表现在系统构成要素和要素质的差异性上,它是系统关联性存在的条件;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想成为真正的功能体,它所包含的子能力、要素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因此,关联性就成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一个特征。关联性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能够运用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战术打法和适应不同的对手,它是存在差异的关联关系产生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功能放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这种关联关系建立得越多运动员适应不同对手的能力越强,竞技能力系统运行也越顺利、越高效。

2.3 动态性特征

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过程,系统功能实现是系统、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运动变化即行为的结果。系统相对于它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任何变化,或者说,系统可以从外部探知的一切变化,称为系统的行为 [6]25。系统功能实现是以要素的各种行为做基础,包括系统功能发展过程中外界对系统的影响而使系统发生的行为和系统功能实现的行为。行为是系统运行、演化发展的方式,是系统的动态性特征体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所获得的一种有效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先天遗传为其发展提供可能,而后天训练才是竞技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训练过程是外界环境对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影响的过程,这样的影响使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学习、适应、演化和自组织等一系列行为,动态过程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然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发展并不均衡,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非衡补偿行为,在战术行动中有局部行为与整体行为,在各子能力之间协同时有稳定行为与不稳定行为等。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能力、要素之间在一定的规定性、协同效率基础上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规定性和协同效率会因比赛对手、场上情况等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多变的规定性也必然造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动态性。因此,不管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过程还是竞技能力功能实现,无不体现动态性特征。

2.4 层级性特征

系统的层级性首先体现在结构上,即系统由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是由次级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其次是系统的发展和功能实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结果,运行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因此,层级性在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中都有体现。

首先,由图1可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由若干层级组成,不同层级构成要素不同,如第一层级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第二层级是第一层级的分化,由若干要素组成。其次,在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它们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层级的要素为作用对象。例如,在技术教学、训练中先单个后组合、先条件实战再实战的安排方式就是对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层级性特征的利用。最后,不同技术等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不同,如刘满金[7]在研究中认为,国际健将级、健将级、一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一级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的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技术指标>素质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心智指标” ,它是由不同层级内构成要素之间协同效率和贡献度不同造成,是竞技能力系统层级性一个佐证。因此,层级性特征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都有体现。

2.5 自组织性特征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8],它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组织过程是系统的一个特殊演化过程,它能够使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系统结构的有序程度增加和系统组织过程有序程度增加。

散打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竞技能力的发展主要途径是改善其结构。通过长期训练负荷的作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的有序程度明显增加,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说,神经系统所建立起的能够满足散打比赛的条件反射增加、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能力增强,这一结果是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辩证法原理可知,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他组织是外因,自组织是内因,他组织需要通过自组织来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产生作用,自组织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构成要素之间通过自组织过程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竞技能力结构有序程度增加,实战中表现为运动员反应快、判断准确、选择的技法合理且熟练、动作协调有力且无多余动作、打法多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因此,自组织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2.6 非均衡性特征

系统各子系统、构成要素在系统整个发展和运行过程中都呈现出非均衡性特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性表现为各构成要素的发展速度上;系统运行过程过程中非均衡性特征体现在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的贡献度和协同效率上。非均衡性为系统的演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研究证明,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以体能为例,符合专项需要的速度耐力、速度、爆发力等的发展速度和程度要高于其他素质。刘大庆等[9]在研究中也证明,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非均衡性特征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可塑性增强,其中发展水平较低的素质非专项核心素质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给以补偿,即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另外,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参与程度和所起的作用也明显表现出非均衡性特征,叶伟[10]在其研究中证明,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为体能和技能,这也正是非均衡性特征的体现。

3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

3.1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和发展的根源

从生物学角度说,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合环境的过程[11],从目前研究成果可知,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也以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有效训练负荷为基础。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适应包括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以及竞技能力系统中各子能力、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

适应是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够根据环境的特殊要求而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在符合散打专项特征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量度的作用下不断地学习、积累,使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子能力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通过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协同关系的改变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需要。长时间专项训练形成的适应变化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速度、速度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提高;技术储备多,且个人特长突出;自信、意志力顽强、勇于拼搏,善于调控情绪以及距离感和空间定向能力增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协同程度提高。

3.2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标识机制

复杂系统演变过程是系统构成要素按照某种特殊机制发生聚集行为的过程,系统科学把这种机制定义为标识,它是供系统与环境、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识别和选择时使用。“聚集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消灭个体的吞并,而是新的类型的、更高层次上的个体的实现;原来的个体不仅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更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6]254;聚集行为通过标识的作用在使系统要素获得发展、功能得到实现同时又使复杂系统得到了简化。因此,标识是系统演化、发展和功能实现的机制。

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标识机制的作用。首先,在竞技能力发展过程中,标识是借助物质、信息、能量交流来提供联系的依据,其中尤以信息交流为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包括技能、体能、心理、战术和智能等子能力发展以及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建立,这一过程离不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标识作用。标识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建立联系的信息、物质和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到竞技能力结构建立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特别重要。其次,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也离不开标识的作用。运动员机体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加工和利用,通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内部神经活动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产生有效的、最佳的协同,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的需要。

3.3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响应机制

在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响应与控制相对应,没有外界干预仅有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协同时,响应表现为子系统之间的应答性反应。训练中运动员控制身体活动时同样也存在一个运动员、运动员机体对信号的响应过程,这种响应不只是机体对外界控制的响应,还有机体各组织、器官对训练负荷的响应。响应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子能力、要素之间在同一层级内按照某种规定性运行的基础,运行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向预期方向发展。

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是一个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过程。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对运动员实施训练控制。为完成训练任务,运动员需要听从教练员的安排,对训练指令要积极响应,按照教练员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训练中运动员按照教练员的指令进行练习是一种外在的响应,外在响应对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发展发生作用需要通过内部应答性反应来完成,也即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对机体行为的响应,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牢固程度和协同协同效率提高,实战中运动员根据对手进攻或防守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技法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响应机制作用的体现。

3.4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积木机制

系统科学中的积木亦称构件(building blocks),它形象地利用了物理学中积木在搭建中的可重复使用和按照某种规定性进行组合的特征。积木机制要求在对系统进行考察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积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上。系统层级性结构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构基础,积木机制只对同一层级内的要素发生作用。层级内积木机制的效应即要素或子系统间组合方式和组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涌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同样离不开积木机制的作用。任何一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程度都不是均衡的,有的能力很强而有些能力偏弱,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不会因为偏弱能力的影响而降低,这就是在积木机制作用下同一层级内子能力、要素建立重新组合,形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非衡补偿效应,例如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不好但是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速度和爆发力来弥补。另外,不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在比赛中却可以获得同样的比赛结果,这种情况发生也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木机制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

4 结论

4.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呈现层级性,不同层级由不同要素构成,同一层

级内子能力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竞技能力运行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过程。

4.2 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层级性、自组织性和非均衡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4.3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功能演化、发展的根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包括标识机制、响应机制和积木机制,适应是它们产生作用的基础。

4.4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中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选择上应以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为依据,在训练内容安排顺序上应以能够改善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为目标,在实施训练控制时应以符合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为标准。

参考文献:

[1]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91.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

[3]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4]胡亦海,等.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65.

[5]李玲.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构成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129.

[6]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刘满金.我国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运动成绩的整体关联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4.

[8]孙剑,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15.

[9]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1):44-46.

[10]叶伟.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篇3

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资源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情报、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本(投入的经费)、社会资源(关系)等5种。

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资源做支撑。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无形资源的投入。核心竞争力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没有资源的竞争力是无源之水的话,那么没有核心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米之炊。因此,核心资源就是能为竞技体育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和代替的、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为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好地把握各个竞争性机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学习创新能力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向人类自身极限的一种挑战,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和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时,竞技体育不做任何调整就不可能将原有竞争优势长期保存下去。若想突破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就适用的经验和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有清冽的学习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创造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探索新的道路。运动训练过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核心资源的内容相应的发生变化。原先能给它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现在已不能继续发挥作用。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阻碍。面临这种变化,要想继续保持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识别这种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对核心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竞技体育发展一定要把学习创新能力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摸索自身规律中,要勇于创新。创新可能要走弯路。可能会遇到挫折。但它可能是我们成功的前提。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老跟在人家后面。永远都不行。竞技体育一定要有创新的观念,要大胆、要敢想,真正成功以后,无论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队伍,就会有新的变化。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差距就在于学习创新,在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课题“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一一中国乒乓球队50年长盛不衰”的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队的长盛不衰。即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发扬自己的技术特长的同时,能针对世界乒乓就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针对主要对手每个时期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风格。进行及时创新,在适应与反适应,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中经常掌握着主动权。

在竞技体育中。核心竞争力具备很强的抽象性,它使竞技体育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竞技体育事业内外部资源、技能、战能、心理能力等,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就是学习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学习创新能力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三、管理整合能力

篇4

关键词 核心竞争能力 制胜对策 竞技跆拳运动

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早期由朝鲜三国时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来,是韩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拳击术,于2000年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其竞技比赛的类目诸多,作为竞技运动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跆拳运动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竞技运动规则相应改变,水平要求也有了提高与改善。因此,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也发生了转变,研究竞技跆拳运动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制胜对策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只有“正确的处理好核心竞技能力与整体竞技能力的关系,以核心竞技能力推动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才能取得竞技比赛决定性的胜利[1]。”

一、竞技跆拳运动核心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

“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站能、心能和智能这5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比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竞技能力因子[2]。”要想把握竞技跆拳运动的核心竞技能力,就要先了解竞技跆拳运动的项目特征。

竞技跆拳运动的主要技术动作集中在腿部,拳法仅起到辅助作用,在跆拳道中,腿法主要为前踢、横踢、侧踢、后旋踢、下劈等,其中,在竞技比赛中运用情况最多且最易得分的为横踢、前踢、跳踢,这是因为这几种腿法具有高度的快捷灵敏性,由此可见,跆拳道的攻击讲求“迅猛”,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腿法落空,竞技运动员要能够对时间与空间有着极其精准的判断,如果对距离的把握不准,就很难进行攻击和防守,只有“快、准、稳、狠”,跆拳运动员才能以极强的反应力实现躲避和进攻,才能在比赛中尽可能地获取分数。所以,跆拳道的核心竞技能力便是智能、技能、体能、心能这四要素的综合构成。

(一)竞技跆拳道的w能特征

体能是跆拳道技能能够纵情发挥的前提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保障,竞技跆拳道将很难达到优异的效果。体能不仅仅是指身体机能,也包括了运动员自身的身体形态与运动素质。诚如举重、游泳等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有要求一样,跆拳道竞技运动也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有比较具体的规定。首先,运动员应身材较高、下肢较长,体态轻盈,脂肪含量较低,具有足够发达的下肢肌肉和腰、腹肌肉,这样其才可以在比赛中做到准确攻击对方的头部等有效位置。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对运动员而言同样关键,身体机能可以保障其竞技坚持的时长,运动素质保障其灵敏性、反应力、柔韧性,使其可以准确攻击和闪避。

(二)竞技跆拳道的智能特征

有人认为竞技跆拳道运动不需要智能,只要身体素质好便可,这是思想上的谬误,智能是竞技跆拳道比赛的核心能力,只有对整场比赛局势有着良好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敏锐地感知着对手的举动,才能够准确、迅速、有效地采取对应策略,达到攻击或防范的目的。

(三)竞技跆拳道的心能特征

心能主要是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竞技场上,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运动员能否有效发挥自身身体潜能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因对胜利的过度渴望或对对手的担忧恐惧而造成严重的紧张焦虑,这种情绪会影响其技术水平,使其不能够正常地、专注地投入到比赛中,发挥出自身的最优潜质。

竞技跆拳运动需要运动员高度集中其注意力,在比赛中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对抗,如果稍有松懈、慌乱、屈服,就会立刻暴露出破绽,被对手击败。一名优秀的竞技跆拳运动员应该意志坚定、心智明晰、精力专注。

(四)竞技跆拳道的技能特征

跆拳道技能不仅是运动员的自身技术水平,也是其对于各种腿法的领悟理解能力,这样其才可以将有限的腿法、拳法组合成一种具有复合性的技能系统,配合着对方的攻击或防范得以施展。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技能,对各项技能的特点熟烂于心,才能找出对手的破绽与失误力求有效分数。可以说,技能是跆拳道运动员的最为核心的竞技能力,技能水平越高,其心能、智能也就更加完善成熟,才能更好地驾驭比赛。

二、竞技跆拳运动的制胜对策

竞技跆拳运动的制胜对策是根据其核心竞技能力因素构成分析而出的,首先选拔合适的具有可塑性的运动员,综合考虑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心理素质等,对于突出者进行重点培训,使其能够不断地成长。其次是有所针对地训练运动员,通过一些负荷运动、专项训练借以加强其体能,通过模拟对打练习提高其心智能力。只有不断地查漏补缺,发现自身不足加以强化,运动员的各项能力才会有所增进。

三、结论

只有正确地把握核心竞技能力与竞技跆拳运动之间的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策略,赢得胜利,加强核心竞技能力不仅是跆拳运动的制胜关键,还是跆拳运动的灵魂,不断完善自身的核心竞技能力,是一名出色跆拳运动员的价值实现要求,是其尊重跆拳竞技运动的真正体现。

篇5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3-05

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竞技能力问题一直是运动训练的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训练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以形成更高水平的竞技状态。竞技能力是竞技状态形成、发展的基础,没有竞技能力作保障,不可能有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李少丹教授研究发现竞技状态不断涌现出非线性、不确定性、无序、多样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等复杂性。然而,竞技状态是竞技能力的功能表现形式,竞技状态的不同是由于竞技能力功能的表现形式的不同。竞技状态的复杂性就是竞技能力功能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但竞技能力功能与竞技能力的结构密切相关。功能与结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结构是事物的内在构造,是横向的,相对静止的方面;功能是系统的外在行为,是纵向的,动态的方面。结构作为内在根据决定着事物的行为,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既然结构决定功能,那么竞技能力的功能复杂性即竞技状态复杂性就是由竞技能力结构复杂性决定的。本文试从复杂性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理论出发拟对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特征进行剖析,诠释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具有的复杂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竟技能力性态复杂性和更好理解竞技状态的复杂性做准备。

1 系统结构和结构的复杂性理论

无结构的系统和无系统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结构问题是系统科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近代科学中议论较多的问题。各种对系统结构的研究都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了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有的从系统的目的性,有的从系统要素关联性,也有的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可见,结构是主要指事物(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的方式,归纳起来它总是离不开三个基本问题:1)系统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2)这些元素关联有哪些?3)元素和它们间的关联对系统整体性有什么影响?因此,想要理解系统的结构就要从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出发,深刻了解系统元素种类、理清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关联的关联即整体性关联。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研究系统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学科。许多研究复杂系统的学者都非常关注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特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是复杂性系统具有重要特征之一。吴丹教授研究指出,结构复杂性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排列组合的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可分为分形结构复杂性和非稳定结构复杂性。结构的复杂性既包括组分的复杂性、构成复杂性,又可包括层级的复杂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从各种关于系统的结构和结构复杂性研究可知,要考察一个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的结构的复杂性至少应从四个方面关注:1)系统元素和要素的多元性;2)系统内部层次的多重性;3)系统要素间关联的非线性;4)系统整体构型的多样性。

2 竞技能力和竞技能力系统语义界说

2.1竞技能力语义界说1984年,田麦久博士在《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一文中首次系统而完善地阐明了竞技能力的含义及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即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技能、体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1986年,“竞技能力”一词明确写入是由过家兴教授等人编著的《运动训练学教材》。所谓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这一概念的使用标志着“竞技能力”的概念得到了认可,并开始为广大体育界人士接受和采用。1990年,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2000年,由田麦久博士主编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更加明确地阐述了竞技能力的含义,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张洪潭(2004)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杜海波等(2007)在分析前人关于竞技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把竞技能力重新界定为“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各主观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综合以上研究主要从解释学角度认识竞技能力的意指对象,明晰界定了竞技能力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必需能力,并首先提出竞技能力各个要素的基本观点,但仅止于此,并未明细揭示其结构和组合的规律特性。

2.2竞技能力系统语义界说世界物质皆系统,无系统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竞技能力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相关理论向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渗入,学者们从系统的观念对竞技能力系统进行了探讨。从更为宽泛的论域尝试对竞技能力展开解析。主要代表有代中善的模糊性大系统观,即“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个体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场上体现的综合素养”。钟秉枢、韩丹的主客体二重性系统观,钟秉枢认为,竞技实力是指与夺取比赛胜利直接相关的客观力量(主要由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形态、机能水平,以及心理、智力水平来体现)、主观力量(主要由运动员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来体现)而形成的综合力量。按存在状态可分为现实实力、可能实力和潜力(潜在实力)韩丹认为,运动竞技能力是指参赛者争夺运动项目竞赛目标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的总和。郑念军、宋会君的客体单一小系统观,即“竞技能力是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竞技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宋会君界定,竞技能力系统是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要素构成的,为实现竞技能力状态转移而表现出具有一定训练水平和参赛能力的有机整体。

以上的研究已经具有系统的理念,但具体从系统角度定义还不完全。关于系统的定义很多,著名系统学家A.拉波波特认为,系统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的分析的定义;二是直觉的整体的定义。麦萨维奇把系统定义为:“关系的集合”,这是一种数学定义;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给系统的定义:“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复合体,即相互联系的诸元素的复合体”;钱学森对系统的定义是:“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为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系统定义

是:“按一定的秩序或因果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着的一组事物所构成的体系”。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比较并根据具有系统本身的特征出发,即:系统应具有组分的多元性;组合方式的特定性;系统在环境中表示的特殊性;系统变化的不可逆性;整体的价值性与目的性。把系统定义为“系统是由多个部分、按特定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演化发展的整体,它在与其他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体现自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根据系统定义,竞技能力系统定义为由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多个要素按特定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演化发展的整体,并在训练和参赛中体现竞技需要的属性、功能和价值。

3 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从系统结构和结构的复杂性理论与竞技能力和竞技能力系统语义来看,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就是竞技能力系统整体构架,是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要素特殊关联。要考察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必须从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竞技能力系统内部层次的多重性;竞技能力系统要素间关联的非线性和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

3.1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实体和单元。单个元素是不能称为系统的,只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元素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实际上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包含多个元素。竞技能力系统也包括多个元素。对竞技能力系统元素和要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研究,1986年,过家兴等人编写的《运动训练学》指出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四要素说。同时按竞技能力获得途径的不同,分为先天性竞技能力和后天性竞技能力,后来也有人称之为遗传性竞技能力和训练性竞技能力。1988年,周西宽在《体育学》提出了竞技能力构成的“七要素说”,即机能、形态、素质、战术、技术、心理能力和智能。1990年,徐本力在《运动训练学》中提出竞技能力的构成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六个要素,这一界说将思想作风纳入到竞技能力系统,战术从技能中脱离出来,成为与技能并列的战术能力。1995年,田麦久博士提出了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三要素说”,并且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表现及决定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基础条件,清晰勾画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系统框架。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作了更为详细的分层,将各要素的下级指标更加细化、具体化。2000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竞技能力构成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五要素,至今五要素说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很多专项竞技能力研究中均引用了“五要素说”。代中善在其硕士论文中在定性基础上做出了定量描述,揭示出竞技能力内涵特征为健康体能、竞技体能、动作能力、技术能力、技巧能力、表现能力、对抗能力、应变能力、协同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等11个要素。

国外训练学专家关于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前民主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博士等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联邦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葛欧瑟博士提出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现实状态包括素质、技术、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综上所述,无论早期还是后期的国内外训练学专家,关于竞技能力要素分类比较模糊、组分混杂多元,从3要素至11要素不等。这些研究都体现了竞技能力系统组成要素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包含多个元素。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看,复杂事物包含的元素也有不同。竞技能力要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无论3要素至11要素)是从竞技能力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析和观察的。要理清竞技能力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就应当分清层次、分清角度,理清哪些是基本要素,哪些是关键要素。而有时系统的要素的地位往往依据问题的性质不同而异,要素与要素相互转化。因此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是竞技能力系统本身要素的所具有的复杂性决定的。

3.2竞技能力系统层次的多重性系统的要素具有以下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层次;越复杂的系统,其组成单元划分的层次越多,分层性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性。H.A.西蒙曾提出分层复杂性的概念。所谓分层复杂性就是指系统的层次结构复杂,复杂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有它们的子系统,如此一层一层地组成复杂系统,形成层次结构。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也具有复杂的分层性,而且具有层次结构的多重性特点。郑念军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发现竞技能力系统要素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和等级层次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认识。从最高层次讲,可认为是由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组成;从第二个层次讲,是由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组成;从第三个层次讲,可认为是由身高、体重、胸围等诸多要素组成;依据不同层次,我们可以将竞技能力组成要素向下进一步细分下去。程勇民在研究中发现,竞技能力结构子成分间的关系不明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群分类标准不完善,进而提出了竞技能力的三层次结构,即竞技能力是由竞技实力和发挥能力构成,竞技实力包括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发挥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调节能力和意志力。代中善揭示出竞技能力内涵特征为11个要素,并构建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该结构将三个层次、三个形态、十一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成一体。然而竞技能力系统分层远不止三层,如根据竞技能力系统五要素,竞技能力系统可分五个层次,从而形成竞技能力系统的金字塔层次结构的如(图1)。最底层是身体形态层;第二层是身体机能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第三层是技能层;第四层是战术层;最上一层是心理层。而各个层次又可以分成各自的子层次如身体机能层可分为力量层一速度层一耐力层一柔韧一层灵敏层,各自的子层次又可以再分下去如力量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反应力量。各自的子层次也可以再分下去如Ehlenz力量耐力可分为最大力量耐力(>75%)、次大力量耐力(50%~75%)和有氧力量耐力(30%~50%)。因而可见竞技能力系统层次是逐次分层的,是一层套着一层、层层镶嵌,具有多重性。分层性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个复杂系都具有分层性,越复杂的系统它的层次结构越具有多重性。层次的增加一方面使系统结构日趋复杂,但每一层次的划分又会使系统在属上得到一次简化,从而提高效率,趋向优化。效率和发展是导致系统出现层次与层次多重性的根本原因。竞技能力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从复杂性来看,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分层性与分层的多重性正是竞技能力系统复杂性的体现,也系统功能优化、提高效率和发展的需要。

3.3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系统结构不仅要研究系统由哪些元素所构成,而且要研究它是怎样构成的。

系统构成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元素间的关系;二是元素与整体的关系。系统的元素之间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对系统整体发生影响,把其中直接关系整体属性的那一部分称为元素间关联。关联是系统结构的基础,系统的整体构架就是由各种关联按特定的方式组成的。关联通常从它的数量、性质、强度三方面来研究。一般地讲,只有一定数量的同类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无意义的、无效的,拉兹洛(E.Laszlo)把这种局域化的加和性复合体称为“堆”,即非系统;只有异质性间的关联才可能产生新的特性,因而只有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才可能产生非加和性或非线性。因此,一个事物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并不在于其构成要素的多少,而在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如果是线性相互作用,那么不论其构成要素的数量多么庞大,其行为也是简单的;如果构成要素之间是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具有的非独立的相干性,使得要素之间彼此影响,相互耦合,出现协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输入的微细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因此,在非线性系统中,只要有三个以上要素,其行为就会相当复杂,系统的长期行为就难以预测。这说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存在的确使非线性系统复杂难解,但这也是线性系统不可媲美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作为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竞技能力系统元素多,元素间关联数量多,最重要的是关联的性质具有非线性相干特征。如运动员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以及适合于某专项的各种形态、机能的发展具有非线性。儿少时期的形态、机能、生长发育的敏感期从骨骼、肌肉和形态特征上看,先后顺序为:先远端后近端,先四肢后躯干,先下肢后上肢,亦即由足一小腿一下肢一手一上肢一躯干。青少年运动员运动素质发展具有非线性,不同素质在发展速度不同,有时增长很快,又是增长缓慢;既有阶段性的突增,又有较长时间连续的增长趋势。在运动训练理论中,我们把某种素质发展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运动员技能学习也具有非线性特征,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从整个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来看就是一个非线性过程,其中从练习曲线来看技能的形成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和高原现象。同时运动技能之间还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的非线性作用。运动战术更是变化多多,不同项目战术不同,同一种项目不同阶段战术不同,同一阶段不同情况战术不同。同一情况战术也可以不同等等。总之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战术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同样运动员的心理也具有非线性,如Yeres&Dodson的到u型理论;Hardy&Fazey的突变模型和汉宁的最佳功能区理论等都表明运动员的心理与竞技能力的发挥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竞技能力元素间关联的本质属性,线性关系则是非线性关系的特例。竞技能力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决定了竞技能力的复杂性,使得竞技能力结构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特异性。同时使得竞技能力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对竞技状态的不可预测性,也使得竞技能力具有层层涌现性特点。因此竞技能力的一切复杂性即不稳性、随机性、多样性、特异性、不确定性都与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有关。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问关联的非线性是竞技能力复杂性根源。

3.4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的多样性系统构型的研究是主要研究元素与整体的关系,研究关联之上还有关联的关联,以及更高层次的整体关联,整体关联也就是系统整体布局、秩序、构形与构架。对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研究,国内外许多训练学学者通过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从不同角度对竞技能力的构型进行剖析,对竞技能力组成要素之间、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独立或者互为补充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模型。1985年,日本训练学专家根本勇首次将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引入运动训练领域。“木桶模型”认为: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围成,而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来表示,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用各木片的长度来表示。各种子能力的程度有所差异,故木片的长度也不尽相同。用这些木片组成一个圆水桶,水桶中水平面的高低代表了竞技能力的动态发展水平,而竞技能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片所决定,相反,是由最短的木片所决定。2000年,李凯从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合金理论”,即人的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其各项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在不同类型的竞技运动中,五大运动素质对于形成综合运动能力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并且在各运动素质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运动员的综合运动能力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可控因素,如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力求减少、降低这些不可控因素的不可控性,使之转化为可控性因素。2002年,吴耀宇以运动生理学中的快、慢肌纤维的分类机制为其理论依据,借鉴“合金理论”中关于金属单质构成合金时的启示,以教练员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对素质训练的“试误”经验积累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解释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结构时,素质问互相“复合”,形成“单元”复合结构的理论。“复合”结构分二个层次,一是素质间复合,二是素质与技术、智力、心理等素质的“复合”。2006年,张建华借鉴复合系统及其协调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复合系统理论以及竞技能力的协调模型的设想,即在竞技能力结构中,5个子系统Si(i=1,2,3,4,5或i=体,技,战,智,心)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其原有发展水平、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外部的影响。2007年,田麦久博士在体育科学发表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利用“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的分野与互补,建构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双子模型”,“双子模型”形象地展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多向的视角去解读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从而为我们准确地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科学地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合理地选择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恰当地确定不同竞技能力训练安排的比例,准确地制定和实施参赛战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010年,李岩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理论依据建立的“皮球”理论模型,表现出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直观性、动态性和混沌性的特点。然而本人认为李岩的“皮球”理论模型主要缺点缺乏要素之间与层次性关联性。本文中竞技能力系统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如(图1)却较为充分体现了竞技能力子系统间的要素之间与层次性关联性,能较好理解竞技能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并在运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但也缺乏整体性与动态性等。总之,从以上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研究发现,竞技能力系统构型具有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完全反应竞技能力系统所有特点。

篇6

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构造

1?郾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概念界定

所有学科领域都使用结构概念作为重要的分析范畴,所谓结构是指在总体中的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既有特定差异性又有相同性的相对不变的关系)〔2〕。结构是指系统的内在规定性,是构成有系统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内在组织形式,是事物组合和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当系统的要素和所处的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发挥。

基于结构的概念,依据发生定义学理论,本研究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界定为:是指组成电子竞技运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特征的总和。其实质是构成竞技电子运动的整体框架以及框架中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特征的关系的集中体现。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是电子竞技运动内部的基本构造,隐藏于其内部,反映在电子竞技运动的功能之中。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研究充分体现出了宏观向微观、抽象向具体、显性向隐形、表象向本质的认知规律,利于深化对电子竞技运动本质和功能的系统了解,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功效。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构造是对其进行基本的初期构造,然后进行结构和技术上的分析,最后进行深入的刻画研究、进行调整。其基本原理是首先要分析电子竞技运动的内容,分析内容与结构之间的具体关系,然后确定分析其中的正确性,进行结构构造。系统认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在现实发展中的各个方面的完善和科学保障,利于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

1?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构造

电子竞技运动是计算机技术和竞技运动完美结合的产物,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游戏和网络体育游戏(源于游戏但又高于游戏),又有别于现实中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维度的特征。其竞赛过程凸显在虚拟化和虚构化的两个本质特征方面,与现实中的竞技体育运动相比,电子竞技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场地器材等都没有特殊的要求。从运动训练学理论分析,竞技体育的内部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3〕。“竞技运动结构的构造也是主要包括竞技运动结构各部分的层次模型,包括选材、训练、竞赛和管理,其中训练和竞赛是核心要素”〔4〕。因此,对于电子竞技运动而言,其结构的构造可以从训练、竞赛和管理三个要素进行。同时,运动竞赛过程包括赛前准备、竞赛实施和赛后评价三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可以视为整个竞赛系统中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个子系统功能〔5〕。基于运动竞赛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依据电子竞技运动的自身特征,本文构建出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1?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解析

(1)竞赛策划:构成竞赛策划的主要要素包括参赛奖励、环境分析、状态诊断和参赛计划。参赛奖励是队员参与比赛的主要驱动力,而状态诊断是科学化设定比赛成绩和目标的基本判断依据,环境分析则是规避各种外界因素干预比赛的必要条件,参赛计划则是对竞赛周期规划的总体思维运筹。

(2)赛前训练:构成赛前训练的要素包括计划制定与实施,模拟训练和状态调整。科学化制定的训练计划是赛前训练的总体指导纲要,而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则是赛前训练的的实践运行;模拟训练则是针对对手的强化手段;状态调整是赛前训练的必要恢复。

(3)竞赛表现:构成竞赛表现的要素是参赛队员的临场水平发挥、教练员和相关人员的临场指挥能力以及裁判影响和环境影响。其中运动员的临场发挥是对赛前训练以及竞赛状态调整的直接反应;队长或者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是运动员战术调整和心理调控的重要支柱;裁判影响和环境影响是运动员公平、有序比赛的主要因素。

(4)竞赛控制:其构成要素是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其中竞赛规则是运动员战术调整,人员调配,裁判员判定违规以及判定名次的唯一标准;竞赛规程是观众选择赛事观看、运动员统筹安排的参考指南。

(5)竞赛保障:其构成要素是医疗保障和后勤保障。其中医疗保障是运动员不断调整身心指标,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重要手段;后勤保障是运动员规避外因干扰,集中精力于比赛的必要条件。

(6)竞赛评价:竞赛评价是探寻竞赛根本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竞赛评价反思比赛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为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提供依据。

2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划分及要素权重

2?郾1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与要素的权重确定

基于结构框架的构造,“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和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数值”〔6〕,并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其内部结构的一致性进行检验〔7〕,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及要素〔8〕。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划分及要素相对权重(见表1)。

2?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相对权重的计算

以 “临场发挥”所隶属的四级层次要素为例,对要素相对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说明。邀请6名相关研究的专家(简称p),基于本人研究成果经验的运用判断,逐一对评价要素的原始权重进行打分,再对原始权重归一化处理。原始权重的矩阵如表2、表3、表4所示。

以下计算均采用归一化后的矩阵数据。

计算关于每个指标的平均权重:

(1)

表示第几个指标的平均权重,k是专家的总人数。

原始权重偏移量的计算:

(2)

αij*表示原始权重的偏移量

确定新权重:

由于偏移量越小,将在实际权重中占的比例越大,设:

(3)

(4)

对A0=[α10,α10…αn0]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

(5)

其中:αj表示指标j的新权重。

依据以上步骤,可得电子竞技运动三级要素中“临场发挥”所隶属的四级层次要素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5。

2?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要素信度检验

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是测验内部一致性信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

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计算公式为:

(6)

其中k为评价表中的被评价对象数,Si2为第i要素得分的方差,Sx2为整个评价要素总得分的方差。

在本文中变量k=68,∑Si2=1.57,Sx2=10.09带入公式(6)可得α=0?郾869。一般认为α=8—9为内部一致性良好〔9〕。检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构造的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合理,四级要素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特征

2010年版《辞海》对“特征”的定义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描述的是该事物与他事物比较后的不同征象。”〔10〕依据该界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特征是指构成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区别于其他竞技体育运动结构的特殊征象、标志。包括了整体框架结构、结构层次以及结构要素的特殊性。

3?郾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框架的构造是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特征的基础。根据上述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是由竞赛准备过程和竞赛实施过程两部分组成。竞赛准备是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基础,竞赛实施是框架的主体。充分的竞赛准备是竞赛实施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竞赛实施是竞赛准备的集中体现。构成了电子竞技运动的二级层次要素,包括了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以及竞赛评价。这些二级层次要素不仅体现出电子竞技运动的完整比赛的具体工作环节,并且呈现出了所有的参赛内容。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框架的特征突出呈现出了框架的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的稳定性。

3?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的层次结构根据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过程构建规律,明晰地展现出了四级层次体系,系统地反映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内部构造。纵观各层次之间,清晰地体现了有序链接、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特征表现出层次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关联性。

3?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是以电子竞技运动的本身特点为依托,充分参考运动竞赛结构的各个要素而提出的,为研究其要素特征提供了解析的关键要点。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是由第四级要素构成,共68项,表现了其复杂繁多的特点,充分反映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内容。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不但系统地构建和衔接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并且有秩序地夯实和建构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特征表现出要素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4小结

以虚构化的电子竞技运动中的智能技能结合类项目DOTA(Defense of the Ancients)为载体,结合运动竞赛结构层次框架建立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框架体系,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和模糊数学(Fuzzy Mathe matics)计算求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的相对权重值,基于克伦巴赫alpha系数对四级要素内部进行一致性检验,数据显示检测结果呈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反映出本研究构造的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结构层次以及结构要素客观、合理、科学。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特征表现出框架的系统性和结构的稳定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特征表现出层次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关联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特征表现出要素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李宗浩,王建,李柏?郾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郾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3?郾

〔2〕高鹏程?郾试论结构的概念〔J〕?郾学术交流,2010,(2):35-38?郾

〔3〕田麦久?郾运动训练学〔M〕?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454?郾

〔4〕胡亦海?郾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郾

〔5〕王生有?郾竞技篮球运动竞赛过程结构研究〔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97-100?郾

〔6〕王宇亮,刘智慧?郾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桥型方案比选模型〔J〕?郾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37(1):14-17?郾

〔7〕王晖,陈丽,陈垦,等?郾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J〕?郾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83-589?郾

篇7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2-0116-03

An Analysis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Establishment of Ball Theory

LI Yan, DONG Yunzhen, LI Ke

(P. E. School,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thletes’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is ne of the main steps for athletes’ mode training. Although the present structu re model of athletic capacity has been studi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re till exist many drawbacks. The new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and cha os, has shown such advantages as integrity, visuality, dynamic and fuzzification , which has interpreted its features and changes, and has compensated the defect 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mode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 re; systematization; ball theory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 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作 为生产运 动成绩的运动训练过程,其核心任务便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故竞技能力在运动 训练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国内 外许多训练学学者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独立或者互为补充的竞技能 力结构模型,比如“木桶理论模型”、“双子模型”、“胶泥理论模型”、“合金理论模型 ”等等,这些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竞技能力的内涵和要义,填补了竞技能力的理论研究空白, 有力推动了运动训练实践研究的发展。同时,上述研究也存在了不足和缺点,因此本文以模 型的系统性特点为切入点,对现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建立新的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以求教于专家。

1 现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梳理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研究竞技能力,运动训练学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如“木桶 理论”、“合金理论”、“双子模型”等,但是对这些构建的模型,学者们存在很大的争议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商榷。本文以系统论为切入点,尝试性提出一种新的竞技能 力结构模型,因此,需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对现有的理论模型进行简单地梳理和评价。

木桶理论强调竞技能力的全面性[2],过分专注于竞技能力构成中“短板”的 作用,而 却在相当的程度上忽视了“长板”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没有能够准确的解释竞技能力各要 素之间存在的动态的,可迁移的互补关系[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桶中的“短板”在决定木桶容量大小时单 独起到决 定性作用,而在竞技运动过程中,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都是通过整体展现的,每个要素不可 能单独对竞技能力水平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无论“长板”或“短板”都是靠影响其他 “板子”的作用来影响整体的容积。这是以往研究中被遗漏的地方。同时,竞技能力结构作 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内涵,而木桶理论忽视了桶内水质的发展变化,因为不论是木桶 的长板也好,短板也好,仅是系统的外部构成,而桶内水质的变化才能突出系统的本质特性 。

合金理论[4]主要强调了人体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简单叠 加,而是 类似于合金,其总体性能由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它由竞技能力 整体出发,突出地反映了竞技能力的补偿效应,从这点来看它要优于木桶理论。但“合金理 论”却忽视了运动竞技能力的生物性能,并非金属或其他要素构成的系统,它应该具有动态 性和开放性。而合金是一次成型,无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内的自复制、自同化、自催 化、自反馈。因此,“合金理论”模型最大的缺点是忽视了系统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无法直观地体现出竞技能力在时空转换中的变化特点,表现出刚性太强的缺 点,故不宜用其解释竞技能力的结构。

胶泥模型理论和积木模型理论是田麦久博士在木桶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竞技能力的深入 探讨研究。胶泥理论的提出是考虑到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与内部 可迁移性,即胶泥理论是尝试描述各因素之间整合后的融合。熊焰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

[5] 。笔者认为,这种融合表现出来的只是胶泥之间简单的渗透和移位,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并 不符合竞技能力结构是一复杂系统的命题。积木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 效应的直观展示[6],但是其直观表现是积木的简单叠加,没有以系统的角度去解 释竞技能力。

双子模型理论[6]是田麦久博士将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合二为一而提 出来,体 现出了竞技能力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效能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因素的转移与补偿,以尝试 完善木桶理论的不足。但构建模型的目的是简化研究问题,突出本质,而用两个互补模型来 解释竞技能力,形式上过于复杂。况且从前面的分析来看,积木模型并不能从本质上解释竞 技能力的状态变化。

综上所知,现有的模型理论在解释竞技能力结构的系统性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理论模 型虽然具备系统的部分特点和要素,但不符合人体系统的特点,不能体现系统的演化过程, 缺乏动态性和开放性,有的理论模型完全缺失了系统的特点和要素,当然就无法从系统的角 度完整地描述竞技能力结构。

2 现有模型理论的完善与补充――皮球模型理论提出与建立

2.1 皮球模型理论建立的理论依据

2.1.1 系统理论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一般认为,整体性、 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但是系统有三 项是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 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从实际情形来看,任何系 统都必须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其为系统。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 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 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 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 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 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7]。

竞技能力结构是一复杂的、多维系统,其形式结构特征表现为“非加和性,各子因素是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非简单的叠加”,在竞技能力系统演化过程中有“自组织、自同构 、自催化、自反馈等几种普遍形态,在竞技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内随机性、局部不稳定性 的变化规律”[5,8]。因此,在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模型的 系统性特 征,即模型的整体性、模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型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 竞技能力作为人体运动特征表现,该模型应该具有开放性,而非封闭性。

2.1.2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混沌理 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 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 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 杂乱无章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 来[9]。

由于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而训练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 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人体 竞技能力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不论是 正面或是负面的,重要的是,运动训练的成效或运动训练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 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运动训练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 扩大训练效果。

2.2 皮球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皮球理论模型”以人的生物体特征为基础,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遵循系统性特征,并 参照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规律而建立起来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对于抽象而成的竞技能力 结构模型,是以具有弹性的皮球为主体,皮球外形是由五瓣组成,分别代表竞技能力的五个 要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力,这五个球瓣组成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球体 ,每一要素在球体内部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图1)。

该模型的特点是任何要素发生变化均可通过皮球弹性的变化来代表,在外部空间即表示 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变化。同时,该模型不是封闭的系统,皮球可以通过气门与外界发生 联系,具有开放性,因此,该模型完全具备了系统的基本特征。

皮球模型的建立,首先从整体的角度,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竞技能力结构的特征和变化, 弥补了以前模型的片面和缺陷,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竞技能力的构成和发展变化,丰富 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理论研究内容。其次,通过模型的建立,以简便直观的方式展现竞技能 力结构,更有利于在实施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通过竞技能力结构特点 的变化进行预测,以便更好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3 皮球模型的特征

新构建的皮球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与以往模型相比,具有以下无可比拟的优势特 征:

2.3.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特征是系统论最显著的特点。以往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都很好地强调其整体性特 征,但也存在缺陷。如“合金理论”模型强调了以系统论的整体性特征为出发点,但系统的 整体性是以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为保证的,“合金理论”仅强调了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却回避了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与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相应 的输入和输出[10]。皮球理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既有各要素紧密结合的 形成的具 有一定弹性的球体,又有气门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正如竞技能力 的各构成要素体、技、战、心、智一样,在运动训练的引导过程下,使这一整体不断发生着 深刻的变化,同时通过信息的反馈作用,与教练员以及外界训练环境进行信息的互换来影响 自身的竞技能力状态。因此,皮球理论模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 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竞技能力,从而可以达到全面地、最佳地解决问题的目 的。

2.3.2 直观性和动态性特征

皮球理论模型的直观性和动态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动态性特征 ,这也是以往模型没有解决的问题。皮球模型以皮球这种具有一定空间立体形态的模型作为 竞技能力的体现。皮球模型可以充分利用皮球弹性的变化来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和判断运动 员在比赛过程中或者训练周期中竞技能力总体水平的高低。如果某一阶段,运动员的竞技能 力水平提高,则皮球弹性变大,可以弹得更高,反之,某一阶段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则皮 球弹性变小,皮球的弹起高度下降。因此,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及比赛时竞技能力水 平的提高或下降,都可以通过皮球模型的弹性变化直观体现出来。

同时,这种动态性还可以反映竞技能力与竞赛环境的互动关系。所谓的竞赛环境,这里 特指施加于该模型的外在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压力越大,竞技能力的皮球模型反应越 强烈,即竞赛时的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超出模型所承受的范围,模型就会爆裂,即竞技 能力的结构遭到破坏,运动员竞赛时的发挥失常(图2)。

2.3.3 混沌性特征

皮球理论模型的混沌性特征是基于混沌理论提出来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变化存在 着混沌状态,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期的结果。刘大庆博士的研究表明,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 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11]。但这种补偿 作用同样具有不 确定性,心理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以及体能会有何影响?竞技能力各 要素之间到底是怎样发生相互联系?这里面存在着“黑箱现象”,许多问题很难有明确地解 释。另外,在运动员竞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等都会对其产生影 响,而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皮球理论模型正好以其内部的封闭型和不可视 性来体现竞技能力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混沌性特征。当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混沌性并非没 有规律可言,否则根本谈不上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地把握运动员的训练信 息和行为功能的变化进行科学掌控。

3 结 论

在理论研究中,模型的意义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应将现实训练中新鲜信息注入模型予以 理解、解释,使模型不断更新,并以更新后的模型继续关照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以实现 二者动态开放式的反馈、互动。以往的模型在某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释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变 化问题,但是无法从系统的角度整体、全面地分析。皮球理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且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

不可否认,皮球理论模型毕竟只是一次探讨性的研究,给大家以启示,并不能全面地解 释竞技能力的发展变化。另外,任何一个模型的提出只是对一种理论的朦胧预期,要真正达 到目标,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论上问题,即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这一过程必将是一个充满 争论和质疑的过程。我们也期待在不断的争论和修正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竞技能力的本质 和内涵,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8.

[2] [日]根本勇.林栋译.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冰雪运动,1987,(2):10-14.

[3] 田麦久,刘大庆,熊焰.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 学,2007,27(7):3-6.

[4] 李凯.合金理论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1-4.

[5] 熊焰,孔祥宁,李景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5 5-57.

[6]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145 -148.

[7] baike.省略/view/62521.htm.

[8] 郑念军,刘新民,刘兴,等.竞技能力新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51-53 .

篇8

中图分类号:G84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69-04

Building a Football Competi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with a Core of Conscious of Tactics

HUANG Zhu-hang1, YANG Xue-qin1,XU Xia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Shandong Entrepot College for Workers andstaff University,Jinin 272037,Shandong China)

Abstract:Football is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winning projects of football competition called for the adoption of laws and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capacity of entries is football tactical awareness at the core of many elements of coordination, and a support system. Cross-cutting between the system elements, a mutual penetration, various elements of tactical awareness throug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actical play a specific rol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actical awareness and support play an enhanced role.

Key words:

竞技能力结构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我国学者围绕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这一主线,对竞技能力结构、制胜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大批优秀成果。一般训练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主要是竞技能力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组合方式。对竞技能力的界定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五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1]。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和心理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概括为心、技、体、智四种能力[2]。反映竞技能力结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的代表性理论有:“木桶理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理论;竞技能力“时空变化理论”;“双子模型”理论等。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等多种特征。“整体性特征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显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层次性特征则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对竞技能力结构功能作用等级的不同,表达着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在竞技能力结构中作用的大小。”[3]以上这些研究在一般训练学层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概括了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般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这种一般结构和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解决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但这些研究成果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论依据。

我国足球专项训练理论也对足球竞技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参照一般训练学构建的竞技能力模式,对专项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要素进行分析,在这五个要素的层面结合专项特点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层面与视角和一般训练学基本一致,主要是平面化,解释性的研究。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表现最佳水平的一种素质;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心理能力和球队的凝聚力的综合反映”[4]。

有研究者根据足球项目的集体性特征,将足球竞技能力分为个体竞技能力和球队竞技能力。[5]刘丹等论述了足球等同场对抗集体项目,认为球队的竞技能力是作为一个整体功能表现出来的,它的高低取决于单个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各个队员之间协调配合及他们各种能力的合理搭配所构成。[6](刘丹 2006. 1)

有学者开始根据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系统是由足球行动、足球意识和足球意向三个子系统构成,而足球行动子系统又是由体能、技术和战术所构成;足球意识子系统是由智力因素、足球理念、文化素质和比赛知识所构成;足球意向子系统又是由非智力因素所构成,包括足球动机、足球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项主要因素。”[7] 国外对于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很少见对竞技能力结构本身的分析研究。比较多的是对竞技能力的某一要素的测试、训练、应用研究。竞技能力的分析基本是与足球运动的行为特征和基本要求相联系(图1)。

纵观国内关于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不断深化的过程。研究内容逐步涉及到了足球竞技能力的特殊性,即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作用。无论是一般训练学研究的结果还是足球专项理论研究结果都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对竞技能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我们研究竞技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将理论研究与训练实际相结合提供了范式。

然而,从中外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文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针对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制胜规律对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和核心要素进行细致分析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运用文献法对一般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和战术意识的特殊作用等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比赛观察法、访谈法对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等在实际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比较,特别是通过分析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地位,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立论:即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

足球专项运动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足球专项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改进和提高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依据。研究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形成规律,就是要为构建合理的足球竞技能力提出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对足球竞技能力认识可以遵循和借鉴一般训练学的原理与方法,但是,其视角一定是足球场上特殊的制胜规律和制胜要素。足球竞技能力理论模式从要素、结构、功能一定是与足球制胜规律和要求高度吻合的。因此,构建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逻辑起点是研究足球制胜要素和规律,过程是探究足球运动制胜的客观规律与运动员主观制胜能力的关系,构建符合足球制胜要求的竞技能力,终极目标是解决足球场上获胜能力问题。

1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特征

根据一般训练学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按照足球运动的制胜规律的要求,我们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按照足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和足球比赛要求通过专门训练形成的参赛能力。足球竞技能力除了要符合竞技运动的一般要求外,更主要的是要有与足球专项的特殊要求高度吻合的结构和功能。足球竞技能力应该按照足球制胜规律的要求构建。因此,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以足球战术意识为核心的多要素协同支撑的整体结构(图2)。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各种要素所处的地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战术意识处于核心位置。体能、技术和战术方法作为协同要素,在战术意识的控制下共同完成比赛中的战术行动。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发挥着支持作用。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这些一般竞技能力的要素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在比赛中有机组合,相互支持和影响,在战术意识的统领下,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图3)。

战术意识由战术知识和战术经验集合而成,通过足球技术、场上跑动以及足球战术方法所组成的足球战术行为在比赛中表现出来。而战术经验又通过战术行为的反复实施和运用过程得到不断积累,战术知识也在战术行为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战术行为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会对战术意识的表现和战术行为的运用起到支持作用。

因此,足球比赛场上的个人战术行为是由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术、战术方法和体能所表现。战术意识的发展与战术行为的运用效果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一种特殊要素。足球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要依托心理素质的支持和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交流形式构成团队竞争能力。所以,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们共同构成足球竞技能力的支持体系。

2战术意识是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一个集合能力,从结构上看,是对足球项目的认知所形成的足球战术经验与足球战术知识组成的一个心智过程,它在比赛中的具体体现是感知理解场景,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思维决策。足球战术意识之所以成为核心要素是因为它是足球场上所有行为的总控制。

足球比赛从制胜本质上看,是两个集体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攻守对抗。这一本质使得足球比赛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比赛人数多、场地大,运动员要兼顾球、同伴和对手的行动。在大多数比赛时间内,运动员要处理同伴和对手之间的关系、运动员和场地位置之间的关系,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必须是本方队员之间要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因此,足球是一种关系复杂的比赛。

其次,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目标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在足球比赛中个人和球队的总目标是进球与阻止对手进球,但90 min内的控球权的不断转换,使得每一个战术行为的目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战胜对手的基础是有效的战术行为,也就是要求运动员要能够准确地观察同伴和对手的移动情况,正确地判断同伴和对手的下一步行为,保证技战术运用的准确性。

另外,足球规则队队员的活动限制不大,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冲撞,使得足球运动员活动范围大,行为方式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球员在球场上具有非常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足球是一种赋予运动员高度决策权利的比赛。

足球运动的这些由制胜本质衍生出来的特点决定了足球比赛是足球运动员在特定情景下、特定的需要驱动下,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控制下选择特定战术行为与同伴合作达成目标的过程。不是比单纯的力量、速度、耐力,也不是比单纯的技术质量。而是比一种对足球场上发生的各种情景、各种关系、各种时刻、各种行为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思维、决策,并能运用合理有效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足球战术意识控制下的足球特定行为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足球竞技能力。

在足球比赛中每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并非均等地对比赛结果发挥作用,在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或一些因素发挥主要作用。就是说,我们在对足球制胜要素的认识和制胜规律的把握中要能够抓主要矛盾,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也应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抓主要因素和主要环节。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中,根据足球比赛的特点,按照不同因素对足球比赛获胜的影响力度,我们认为足球战术意识是控制足球运动员场上行为的中枢,是衔接场上不同时刻的阶段性目标纽带,是连接团队成员的灵魂。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的所有个体和团体行为都是运动员战术意识指导下的战术行为,战术意识自然成为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3足球竞技能力结构协同要素

足球技战术行为表现是足球战术意识实现的载体,没有它们战术意识无法表达。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统领下的技战术行为表现,是战术意识的外部形态。在足球场上,脱离了战术意识的技术、战术和体能是无效的行为。“真正有效的技术训练,必须结合场上的判断和战术意识,这是决定队员水平高低的关键,只解决怎样提高技术,而不结合时间地点和对手,有针对性地提高技术,最终是浪费时间和精力。"[9]

在比赛中技战术行为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工具,荷兰足球讲师说过:“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完成简单任务,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10]技战术要靠战术意识来掌控和运用,技战术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战术意识的程度。而体能则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足球战术意识水平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标志。战术意识需要相应的技术、战术和体能等能力协同实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和体能的不足。但战术意识不足却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弥补。

4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支持体系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的支持体系主要由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构成。心理素质主要是由运动员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等部分组成的,它能够在比赛中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与行动表现,为运动员比赛提供心理能量。

足球比赛是一种团队的竞赛,个体的竞技能力必须要集合成团队竞技能力。在足球比赛的对抗环境中,11个人在各个时刻的目标转换中要有统一的思想。没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标11个人不是团队而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形成竞技能力叠加的集合战斗力。这种集合就要靠队员之间沟通交流。足球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能力是个体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在团队中发挥的重要支持因素,是团队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

5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思路

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问题不仅是理论认识的问题,更是训练实践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是为了在训练实践中能够理清思路,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发展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只有针对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制胜规律进行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才能增强运动员比赛中的对抗实力,从而最终解决足球场上的获胜能力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发展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思路。

5.1重视对战术意识的理论认识和实战训练在足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有教练员要求运动员“用脑子踢球”,充分说明广大教练员从感性上意识到战术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无论理论和实践中都未能确立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核心地位。要使运动员能“用脑子踢球”,关键在于教练员能训练运动员有“用脑子踢球”的能力。战术意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专门化心智能力,战术意识训练必须是一个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研究,进一步分析战术意识的结构和形成机制,使战术意识的训练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平台上。

在训练实践中,要使各级教练员明确认识足球比赛是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战术行为竞赛,要把发展战术意识放在足球训练的首位,把战术意识的训练融入到每项训练内容、每个训练环节中。

5.2重视战术行为的整体发展当今的足球理论中,运用一般训练的原理,我们通常将足球竞技能力在理论上分为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五个子系统。这种认识导致我们在训练实践中,将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分为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破坏了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将比赛中一个完整的战术行为分割成孤立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造成基本功问题尽管在我国青少年训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仍然解决的不好”。[11]

在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发展中,除了初学者需要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控球技术能力训练外,脱离比赛情况下的技战术训练是难以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因此,发展足球技战术、体能等能力的训练,应根据比赛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术行为来发展。

5.3加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未能发挥正常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开始受到管理人员和教练的重视。一些运动队和俱乐部也认识到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求助于心理专家为运动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依靠赛前调节和矫正提高改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认知系统是战术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动力系统影响和调节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行为。因此,要加强足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形成发展机制研究,对不同类别的心理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和手段,推动战术意识的发展,提高整体的心理素质,使足球竞技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5.4建立足球场上的“沟通交流语言”足球场上的交流涉及到与比赛相关的所有问题,而且交流依靠的是一种特殊的“足球”语言,这种“语言”需要训练和学习掌握。足球场上的沟通和交流要求队员要有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标,要有对比赛场景的共识。因此,足球训练要提高足球运动员对基本战术阵形的认识和理解,使队员把握足球比赛的一般规律,加强运动员对比赛阅读能力的培养。队员之间共同思想和认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比赛中一些特殊时刻目标转换的分析来学习,对重要位置的作用、意义的反复体验来实现。

6小结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上,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进行的,仅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要素及其组合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只能解决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问题,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提供基本思路。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一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这一核心要素的组成、结构、形成机制、训练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二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与战术行为的关系和训练方法手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只有从宏观到微观,从认识到训练方法手段的整体研究,才能真正解决足球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国足球运动的科学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2] 徐本立.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61.

[3] 田麦久.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 :5.

[4] 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29.

[5] 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30.

[6] 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的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

[7]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4.

[8]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6.

[9] 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4.

[10] 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C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

[11] 麻雪田.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黄竹杭.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构建过程及训练策略设计[M].北京,2004.

篇9

1引言

竞技能力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复杂。竞技运动的实践迫切需要寻求一个合适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来作指导。因此,随着“木桶理论”发展而来的“双子模型”、“胶泥理论”、“合金理论”、“皮球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但是近年来,无论是对竞技能力的定义,还是对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依据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将竞技能力的概念表述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由此看来,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个体、同一个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所需要具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本研究据此建立的纸风车理论模型很好的表现了竞技能力结构的这些特点。

2对已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解读

2.1“木桶理论”分析解读

“木桶理论”也称“短板理论”,最早是在经济学中提出的,日本学者根本勇把该理论引用到了运动训练领域。“木桶理论”将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发展状况比作木板,而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水平面代表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强调各要素的协调全面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是短板对整体的影响程度,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意义主要在于“避短”。

“木桶理论”将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发展状况比作木板,这是简化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机械的堆积。这并不能代表体、智、心、战、技之间转化、互补的复杂关系。

“木桶理论”的核心是短板对整体的影响程度,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但是,在运动训练实践的很多情况下,运动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学者延烽认为“木桶理论”不适宜于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评价[2]。最近有研究表明,木桶中各木板并不是单独的在起作用,都是靠其他板子的作用来影响木桶的盛水量[3]。也就是说,运动员单个子能力再强,也都必须综合发展其他各项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因此说,“木桶理论”并不能很好的用来指导复杂的运动训练实践。

2.2“合金理论”分析解读

“合金理论”主要强调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不仅仅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各组成单质的性能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4]。由此看来,“合金理论”是从三维立体的角度去分析运动能力,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作合金中各组成单质的关系。这也就是说,这些单质通过相互作用最终合金的性能要高于各单质的性能之和。

“合金理论”与“木桶理论” 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只是以合金代替了木板,且“合金理论”有将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混淆的嫌疑。在运动实践中,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会发生内部迁移,这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合金理论”虽然整体性很强,并且也有内部融合的发生,但这种融合是一成不变的,并不符合运动实践动态变化的特点。

2.3“胶泥理论”分析解读

“胶泥理论”主要是用来描述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关系。该理论比起“木桶理论”、“合金理论”更强调了注重竞技能力各子能力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是,紧紧考虑这一个方面,并不能解决不同的运动项目、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个体、同一个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胶泥的体积是固定不变的,而运动员的实际竞技能力是需要不断增长的,这样以来,“胶泥理论”没有把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表述出来,这就更不利于该理论在运动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

2.4“双子模型”分析解读

“双子模型”指的是把“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在一起共同运用。这样就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单独使用时所具有的局限性,从而能更好的描述竞技能力结构。“木桶模型”清晰地展现了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强调短板对总体竞技能力的影响作用;“积木模型”在承认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同时强调了特长因子对弱势因子的补偿作用。

模型主要是用来反映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因果关系,也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模型就是要使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明了化。“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是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并无内在的联系。“双子模型”以全面的描述竞技能力结构为出发点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把两个毫无内在联系的模型放在一起解决问题的举动令人疑惑,这显然背离了构建模型的初衷。

2.5“皮球理论”分析解读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李岩等人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最新的“皮球理

论”模型,是对该类研究作出的更新、更大的贡献。由于“皮球理论”是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较之于前人的研究更为成熟、更为系统。

“皮球理论”模型以具有弹性的皮球为主体,皮球的五瓣是竞技能力的五要素,任何要素发生的变化通过皮球的弹性来代表[5]。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皮球的弹性就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降低皮球的弹性就减弱,但是,这只能适应于高水平的运动员;对于较低水平的运动员其竞技能力还不足以让皮球弹起,皮球弹起的高度为零,自然就代表不了运动员的实际竞技能力。皮球理论还指出: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压力越大皮球反应越强烈,竞赛时的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过大时,皮球就会破裂,运动员竞赛时发挥失常。试问:皮球破裂完全丧失了弹性,运动员只是发挥失常,并没有完全丧失竞赛能力,能用皮球的弹性来代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吗?这是皮球理论自相矛盾的地方。

3“纸风车理论”模型的建立

3.1“纸风车理论”模型建立的依据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田麦久博士做出了很多惊人的贡献。其中,田麦久和他

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6]。从此改写了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如前文所言,任何一个项目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都是由体、智、心、战、技五个方面构成的,每个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小又是各不相同的。“纸风车理论”模型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

3.2“纸风车理论”模型的建立

“纸风车理论”模型依据田麦久项群理论中对竞技项目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进行分类: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大类。

本文构建的“纸风车理论”有以体能为核心和以技能为核心的两种模型。四个风叶与中心固定位置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纸风车的核心固定部位代表竞技能力的体能或者技能,与核心紧密相连的四个风叶则代表其他的四个子能力。风车在不同的环境中转动的效果代表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

3.3“纸风车理论”模型的优势分析

将“纸风车理论”分为两种模型,可以更直观的表述在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项目中所起中心作用的子能力是不同的。四个风叶与中心固定位置紧密相连,说明运动员各子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相互协助、相互依存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总体的作用。

周围的四个风叶大小不一,说明了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所需要具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纸风车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这可以比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场地器材、对手情况、裁判员与观众的行为等。外部环境压力大小变化会对纸风车正常的运转遭到影响,这就更容易理解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运动实践中所出现的正常、超常、失常现象。

此外,在纸风车制作之初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正相当于运动员选材,选择质量好的,且适合风车的材料做出的风车运转情况好,而且运作时间长;这就相当于运动员选材成功,经过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并且运动寿命长。这点优势是以往的理论模型所不能相比的。

4结语

竞技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

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把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是大势所趋。因此,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纸风车理论”模型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种模型。分别从竞技能力的核心子能力、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各子能力所起作用的大小、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形象地解释了竞技能力的结构。希望“纸风车理论”模型能经受实践的验证,在实践中被大家接受。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8.

[2]延烽.对木桶理论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不适用性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

[3]李岩,董云振,李珂.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皮球理论模型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116.

[4]李凯.合金理论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6 (1):1-4.

篇10

一、什么是体育隐蔽性课程

对隐蔽课程的解释,通过文献可以发现多种定义,如:有学者把隐性课程看作“第三类课程”,即“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非计划的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综合起来,目前基本上统一为:隐蔽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属于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解释的基础上,我们试将体育隐蔽课程定义为: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相对来说,传统体育是以技击、保健养生、娱乐表演为基本表现形式,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与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竞技体育活动。从以上就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是直接的体育教育方式而体育隐蔽课程是间接的方式呈现。

二、体育隐蔽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要使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得以现实,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真实含义和构成要素。从定义的解释来看,体育隐蔽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可以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将其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2.1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学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学校内部的各种隐性的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

2.2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也更为抽象。主要由实体性精神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地理位置、时间空间)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自然、社会、文化)构成,它对师生的在体育锻炼的理念、心理活动和行为,以至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力。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以各种竞赛场面和技战术练习中的和谐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校园体育比赛,参加者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受规则约束,都必须为集体荣誉而拼搏。这种大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它所形成的体育氛围和环境、集体舆论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些对于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中小学体育隐蔽性课程在体育课程中的现状

3.1物质文化要素。结果表明,上课时教师对场地的布置不满意的为54%;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满意占41%;认为体育场馆不符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者占61%;对体育场地绿化不满意者占65%;对体育教学环境不满意者占59%;对上课所用器械不满意者占38%;。由此可见,在如沅江市一样的中小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现象。另外,中小学场地设施成人化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这些学校为了求形象、达标准、迎检查、撑面子,尽管“让中羞涩”,还是要把本就非常有限的体育经费大都用于购置“标准化”、“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器材,建设一些华而不实的体育场馆,而对于既能开发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众多体育兴趣而且也易为学生所接受,又适合我国当今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现状的设施。

3.2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传统与气氛,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品质状况等体育文化。

3.2.1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师生关系是学生离开家庭步入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值得我们研究。在学校里,其他学科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中,以传授知识为主,无法兼顾道德教育。跟据在学校学生中随机对300名学生的访谈调查,学生主要通过课外活动及体育课进行交往。

3.2.2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在体育课堂社会中,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既有个体练习的行为,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练习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想、情感、技术、知识等多种信息的交流。加上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为使团体获胜,同学们往往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相互勉励。

3.2.3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人际交往。由于依赖性,保守性严重限制了学生有关能力的发展,常造成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上课气氛紧张,师生之间的情感缺少共鸣。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创新,抑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3.2.4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学生人际交往。一般学校都按行政分班,特别是在高三,由于文理班男女人数不均,常造成一位老师只上20几位男生,另一位老师就得上70几个女生的现象。而在班级进行分组练习时,教师为了方便,省时间,通常按小组、高矮分,按这种方式分组:一、一味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体能的个体差异, 导致体能好的学生产生饥饿感,体能低的学生产生厌学或畏学,这不光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严重失误。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3.2.5师生比例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在普通中学,一般师生比例为1:40,更甚者1:50或1:60,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为:它的教学场所多为室外,上课时受到的外界干扰要比室内课大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扰,加以体育课活动范围大,形式多样,教师难免顾此失彼。教师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维持课堂纪律,调动队伍,注意安全性方面,难有余力顾及到学生的想法,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更为重要的方面。教师无法发挥其上课的特点,学生的潜力也无法得以挖掘。

3.2.6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状况。中小学体育传统文化的形成状况差的占40%;体育传统与气氛对体育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的仅占23%;75%的学校对举办体育节的作用认识不足;学校宣传体育较好的只占32%;65%的学校在体育信息传播方面做的不够好;近一半的学校体育教师对上体育课时学生的着装没有做要求。

3.2.7体育教师的品质状况。体育教师的品质是体育隐蔽课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优良品质?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的顺序是:高度的热心和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技术全面知识丰富,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能以严肃、平静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耐心。以上品质除“技术全面、知识丰富是教师专业能力外,其他都属于职业修养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理,更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注重个人修养。

四、结论

4.1小学体育隐蔽课程开展的情况不是很好。

4.2小学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还比较欠缺。

4.3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在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上还认识不够清楚。

4.4体育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格品质。

4.5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

[2]杨铁黎.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