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4: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统计学动态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无痛心肌缺血;应用价值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临床上又称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经心电图、超声波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核实具有心肌缺血客观依据,而无心绞痛或胸闷、气短等其他症状。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证实,SMI的发作会增加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率,已被作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SMI的发生规律,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选择2008年8月――2009年5月入住我院经临床确诊的7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2例,女24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6±9.5岁;所有病例都有典型心肌梗死及心绞痛表现或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76例病例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8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14例、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冠状动脉造影狭窄者5例。
1.2 方法:采用12导联全息动态心电监护系统(长春时代数码公司SD系列),连续24h记录心电信息,通过计算机回放研究分析记录数据。要求患者进行一定量的负荷运动,并详细记录生活、运动、休息及自学症状等生活日志,数据经过分析软件处理。
1.3 诊断标准 ①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时下移≥1mm;②ST段连续出现时间≥1min;③下一次发作需在上一次ST段下移恢复基线≥1min。
关键词:成人学习动力;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分析;对策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认为,要考察发展中的个体,必须解读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由内而外主要有四个系统――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其中,中间系统就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于成人学员来说,所谓“中间系统”主要就是指学校、家庭、工作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中间系统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复合环境参与(multisetting-participation)、间接连结(indirect linkage)、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intersetting communication)、环境之间的知识(intersetting knowledge)。[2]我们就从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成人学习动力的环境影响因子,探讨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
一、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成人学习动力分析
1.复合环境参与。这种类型的中间系统是两个情景之间最基本的内在联系形式,它指的是同一个人参与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并且这种参与必须连续地发生。一般情况下,成人学员同一天将在家、工作单位、学校三种情景间切换,他作为“基本连结”(primary link)贯穿于这三种情景中,这些情景之间就形成了复合环境参与式的内在联系形式。除这种“基本连结”外,还存在一种“补充连结”,主要是指参与了上述同样两个或两个以上情景的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其他人。从中间系统于个体的发展价值大小而论,可以区分为“支持性中间系统”、“抵触性中间系统”、“微弱性中间系统”。[3]
分析“复合环境参与”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考察其对成人学员学习动力的影响,必须明确只有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才可能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所以我们只针对这一类成人学员进行分析。对他们的考察与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发展主体本身,即成人学员这一维度;二是与成人学员相关的其他人。
实地调查发现,不少成人学员选择专业时只图考试过关容易,因此往往“所学非所用”。并且成人学员在单位、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也有差距,比较其所承担的角色、参与的活动及形成的人际关系这三种小系统元素或基本特征,发现这两种情景间存在落差,前者中的表现均优于后者。这无助于单位、学校之间建立有利于成人学员发展的相互信任、积极定向和目标一致关系,其所形成的中间系统对于人的发展价值比较小。这种“所学非所用”常导致成人学员所在工作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微弱型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然这无助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增进。同样,成人学员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切换,也会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二者之间也存在对成人学员角色要求一致的时候,但多数时候所学不能用于家庭事务,学校和家庭这两种情景中的角色要求契合度不高,有时甚至毫无关联,这种境况下,学校和家庭之间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形式,即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就会是微弱型的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而易见,这种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学习没有多少促进力。
从与成人学员相关联的其他人来看,能同时参与同样的单位与学校情景的“补充连结”一般是他的同事,发生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补充连结不多。通常情况下,结伴学习有利于彼此信息交流,相互鼓励,增强彼此的学习动力。当然,一方学习懈怠就会成为负面榜样,对方通过“观察学习”非但不会增进学习动力,反而会在对方的带动下,逐渐同流合污,丧失学习动力。总体上而言,不论是单位、学校之间,抑或是家庭、学校之间,补充连结并不是很多,有时甚至完全空缺,所以中间系统在这一环节十分薄弱,对成人学习助推力不够。
2.间接连结。所谓“间接连结”是指由第三方建立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里所涉及到的人不是指发展主体,而是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他们经由第三方作为中介形成的联系是间接联系,这第三方充当了间接连结桥梁的作用。[4]比如成人学员所在单位领导(重要他人)从其他人(第三方)那里了解到成人教育质量不高,管理松散等情况,他就有可能不太支持员工在成人高校的学习,具体表现为工学冲突时不准假、谈及晋升条件时对成教学历嗤之以鼻等,这些都会阻碍成人学习,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类非支持性的间接连结不在少数。这从侧面说明,成人教育机构整体形象不佳,口碑不好,这些都间接影响到成人学习动力系统的激活与维系。
3.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从一个环境向另一个环境中的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其交流的范围、难易程度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影响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一般成人学员所在单位与学校、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很少,尤其是那种双方有意识、有目的的交往几近于无。受制于单位本位主义,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壁垒森严,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通道。家庭与学校之间,也是鲜有交集。所以,这种类型的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而易见微乎其微。这种中间系统对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影响自然是几不可察。
4.环境之间的知识。环境之间的知识是指在某一环境中存在的有关其他环境的信息或者经验。如果发展主体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前,能预先获取即将到来的转变的有关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的潜力会提高。[5]成人学员在学校、单位、家庭间的切换一般不会存在多大的生态适应障碍,他们预先了解学校情况对于其尽快进入角色有帮助,但当前成人教育的异化现象比较严重,成人教育机构的品牌形象每况愈下,口碑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信息、经验显然无助于其学习,反而会削弱其学习动力。无疑,单位与学校之间信息或经验相连,当前主要表现为“学用一致”,这种学用结合的情形有利于提升成人学员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激发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专志于学、学用结合、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并不多,对于那些经常缺勤、断断续续来的学员,认知内驱力是难以激发的,因为它的激发有赖于个体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6]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具有较大的助推或阻滞作用,这种作用有赖于发展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来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行为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多,支持性中间系统并非主流,微弱性或无涉性中间系统居主。
二、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对策思考
1.多元并举,提升复合环境参与式中间系统的发展价值。从当前成人学员的实际表现来看,所形成的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并不太多,尤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间系统更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成人学员出勤率及参与积极性,否则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建构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在新生报名时,应该对学生准备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咨询人员进行引导,对其专业、学科、学习安排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尽可能使其所学与所用相一致,而不是只图“过关方便”。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增进家校联结,尽可能使无涉或微弱型中间系统逐步转向更具有促进发展价值的“支持性中间系统”。比如,对初为父母的成人学员,增开育儿讲座;对已婚学员,开办婚姻学堂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家校联结。再次,要注意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成人学员乐意承担起学校中的角色,尽管实现单位(家庭)角色与学校角色的完全平衡不太现实,但应削减当前二者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这就需要学校提升品牌形象,教师提高整体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需要,远程教育平台活动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成人学员才会重视其学校角色的担当,才会让自身的学校角色表现从消极走向积极。
针对成人学员与单位同事一起相伴就读的这类“补充连结”,要进行正面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这可以通过增强学校学习氛围,改良专业课程设置,改善网络平台等措施,增强学校活动的吸引力,从而使这类“补充连结”对双方学习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2.重塑学校品牌形象,促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首先,扭转当前利益导向的办学机制,回归教育本源,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进行彻底改良。其次,上级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改变当前的监管缺位现状,对当地整个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进行整肃。从大的宏观背景上营造有利于良性竞争的氛围,从政策上引导办学方从逐利性竞争转向教育质量的竞争。第三,成人教育机构之间,成人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之间,应打破单位界域,进行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学校品牌形象,促进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社会口碑就会向良性转化,从而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进而对成人学习产生正向助推力。
3.搭建广阔虚拟空间,增进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必须打破地方主义、单位本位主义的壁垒枷锁,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突破,搭建广阔的虚拟空间,从政策上引导政府、单位、学校网络平台的联结,实现网络的统合,使信息公路真正成为畅通无阻的、四通八达的资源共享之网。除机密因素不能公开的子网之外,在学校所构建的网络平台节点,有能通向任何有助于增进教育实效的支路。依托于这样的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成人学员就可以随意进出单位、学校、家庭,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连结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改变当前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生态,使其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现出来。
4.扭转形象,理顺通道,使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有利于学习动力的增强。当前,环境之间的知识,尤其是有关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的认知,不利于成人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转变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需要真正从成人实际出发,不弄虚作假,直面问题,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学校口碑形象的转佳一定会实现。这样,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成人教育机构的信息、经验,就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此外,引导成人学员专志于学、学用结合,那么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通道就会建立起来,交流的顺畅又会增强交流的意愿,良性循环之下,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就会增强。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持作用有赖于成人学习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述中间系统的各种类型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2] [4][5]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77.
[3] 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
1、能量来源和能量输入的分析
教材中提到:“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部分学生对此不甚理解。这是因为在必修一“光合作用”部分,对化能合成作用叙述得非常简略,学生已印象不深或忘记。所以教师可适当回顾:正是因为极为少数的生态系统可以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例如,前苏联的科学家乘深海潜水艇进入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在10916m深处发现了独立于陆地上光合作用之外的生态系统:细菌取代了植物成为深海生物链中最低的一环。它们从海底温泉水流中的矿物质中获取能量,成为深海生物生存的基础。除此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依靠太阳能而存在。因此说,太阳能是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来源。
能量流动几乎都是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极少数的生态系统除外)。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把其他生物不能利用的太阳转化成可以利用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使得太阳能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供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利用。所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当然太阳能只有极少的部分输入生态系统,大部分被大气层吸收、散射或反射,即使照在叶片上也不能全部转化。
2、能量在食物链各环节中传递的分析
教材中给出了两幅图例来辅助叙述(见教材第94页)。这两幅图例是经常需要学生分析的。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较详细的分析。这是一个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进行突破:
(1)明确相关的概念。几个难以区分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确的,比如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这些概念。笔者采用了“情景展示(吃草的牛排出粪便,粪便被屎壳郎利用)——分组合作探究——引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探讨“牛吃入肚的草中的能量会不会全部被牛吸收转化成牛自身的能量?牛粪便中是否含有能量?牛粪能量的归属?牛的摄入量与同化量是否相同。它们又是什么关系?牛粪的能量去路?”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明确: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概念;②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③牛粪中能量不属于牛,是草(上一个营养级)中能量的一部分,最终被分解者利用;④牛的同化量才是牛真正获得的能量。
(2)分析教材中图例。学生对教材中的“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的分析比较困难,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适当地对图例进行了简化处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
首先让学生分析原图,经讨论得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才是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可以归属到上一个营养级的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去)。从简化后的图中,学生能很容易地分析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3条去路,即:①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分解者利用;③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同时与教材中第二幅图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建立很好的联系。前者是后者中一个环节中的能量转换的具体图例。学生通过分析第二幅图例,也能很快地得出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结论并找到原因。也能分析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都是以热能形式散失的,所以需要不断的输入太阳能,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运转。
教材中还涉及了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图例。首先,给学生简单介绍林德曼的研究背景。让学生分析图例,并找出与第二幅图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发现“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相比,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有4条,多出一条“未被利用”。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两幅图例对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的区别。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是进行定量不定时的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久的时间内去路有3条。但不管怎么传递,最终都以热能从生物群落中散失出去。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是进行定量、定时的分析。以某个营养级中一定量的能量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年)的能量流向分析。在这段时间内,这一营养级中的生物总有相当部分个体中能量没有被自身呼吸消耗,未流入下一营养级,也未被分解者利用,而是储存在活体的体内有机物中“未被利用”。如以年为单位,“未被利用”的能量会保留至下一年。但从长远时间来看:“未被利用”的能量仍然将通过另外3个去路传递,最终散失。所以无论3个去路或是4个去路是不矛盾的。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在长期来看,能量的输入和传递、散失是平衡的。3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和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症候群。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异常变化或T波明显倒置,但无新的Q波出现。常规心电图(ECG)检出阳性率较低,需做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本文对我院近3年来诊断明确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过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发作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9例病例中,32例为住院患者,7例为门诊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59岁,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①既往心绞痛病史在1个月内出现;②心绞痛逐渐加重,同等劳动程度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③休息时心绞痛发作,其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同时排除常规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塞及既往有心脏手术史等病例。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DMS公司生产的MEI GAO YI 12.0型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监测连续记录和回放分析24 h心电图变化,参照监测日志观察ST段及T波变化情况,是否伴有心绞痛及生活状态的关系。
2 结果
2.1一过性心肌缺血
2.1.1发病率 39例受检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时共记录到36例(92.30%)1121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其中1017次(90.80%)无明显症状。
2.1.2持续时间 30 min/d 17例,其中10例发生心脏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7例、急性左心衰1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短暂阿斯综合征1例)。
2.2 ST-T改变 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者23例,其中ST段显著压低者17例,轻度压低者6例;单纯性ST段压低者3例,一过性ST段抬高者1例;出现T波异常(≥2个导联)者32例,其中仅有T波异常者为12例,ST段压低同时伴有T波改变者20例。
2.3心率变异性(HRV) 39例患者中,心率变异100 ms 11例,所有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心率变异均
3 讨论
UAP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病情变化多端,是冠心病病情演变十分关键阶段,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对其认识和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UAP患者之间疼痛阈值相差较大,许多患者的疼痛症状往往不典型,在本组39例中,90.80%的患者无明显心绞痛症状,但心肌缺血客观存在,单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是相当困难的。UAP发作时心电图的变化不仅能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可f助诊断患者的预后。
本组病例中,心电图表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现ST段及T波变化。一过性ST段抬高,多见于冠状动脉痉挛;一过性ST段压低,多见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倒置T波≥2.0 mm,呈对称性,出现在2个导联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发性病变。少数病例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可能由于:①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部位局限;②病变部位相互对应,产生缺血性ST-T向量互相抵消;③有良好侧支循环建立,可代偿血管狭窄区域的血液供应;④做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期间未出现缺血性表现;⑤ST-T伪性改善。
多数UAP患者具有严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或心肌供氧量减少,即可诱发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偏心性狭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冠状动脉痉挛,严重时可导致血栓形成,可能每个患者在不同时间单独或同时起作用,而产生UAP。斑块部位冠状动脉张力的改变可启动或加剧局部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此外,生长因子,特别是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可增加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平滑肌增生,可能与稳定型心绞痛转变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冠脉痉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冠脉平滑肌一过性收缩而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心肌血供突然减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抬高或降低,ST段抬高提示冠脉一过性闭塞性痉挛导致透壁性心肌缺血,而ST段压低则表示冠脉非闭塞性痉挛或侧支循环丰富造成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UAP发作时ST段抬高,近年来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当心肌严重缺血时,心肌细胞膜不仅有代谢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细胞膜部分地丧失了维持细胞内外钾离子差距的能力,当细胞内外钾离子差距减低时,该部分心肌的极化程度必然随之降低,即由于未受损部分心肌的极化程度较缺血部分心肌高,便产生了“损伤电流”,使ST段“相对地”抬高。而ST段压低是由于心肌缺血时大量钾离子自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升高,当心肌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距异常升高时,在心电图上便表现为ST段压低[1]。从心内膜心外膜心肌复极的角度讲,由于收缩期心内膜下心肌张力比心外膜心肌大,舒张期又处于冠状动脉灌注的远端,心内膜下心肌的氧需较大而氧供条件相对较差。正常情况下,依靠其小动脉的易扩张性维持灌流量,一旦大动脉狭窄或心率增快等因素引起灌流量降低时,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也进行扩张;心内膜下的小动脉已处于扩张状态,没有更多的扩张潜力,所以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引起心电图ST段压低[2]。
本组39例中,较长时间的一过性心肌缺血提示UAP处于高危状态。共有13例发生心脏事件,其中10例(76.90%)心肌缺血时间>30 min/d以上,3例(23.10%)发生在缺血时间30 min/d的应予高度重视,及时做好有效的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HRV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定量指标,是一项新的有价值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指标[3]。心肌缺血时能兴奋心脏迷走-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可发生多样性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当急性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HRV出现异常。
正常人自主神经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白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本组39例患者中有28例(71.80%)患者的HRV明显降低。电生理检查发现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室肌不应期延长,心肌电稳定性增加,对心脏有保护作用。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
UAP预后较差,部分病例在发病一年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尤其是同时伴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者,所以及时正确的诊断极为重要,但由于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呈短暂的一过性,往往很难记录到异常表现。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准确完整地监测到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演变的过程,本组采用十二导联同步记录,还能对心肌损伤加以定位,可使诊断率明显提高,便于早期治疗。充分认识高危患者,客观评价其预后,有助于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一、动态分析的分类方法
为了论述的方便,在这里把经济时间数列的发展变化称做经济运行。在对经济运行动态考察分析时,以下将采用类似于物理学中考察物体直线运动时的那种处理方法,即首先抛开本文是《经济运行的定量分析与系统分析》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此课题曾荣获国家统计科学研究成果奖,本文有所增删。具体研究对象,把经济时间数列抽象成一个没有质的差别的时间数列。然后在增长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长量为标准;在速度分析中,先把发展速度从标量定义引伸为矢量定义,再以环比发展速度为标准。对经济运行进行分类考察,并给出相应的运动规律。
二、经济运行的增长量分析
在下面的增长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长量为标准,对经济运行的方式进行分类考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恒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a0,…,an-1,如果它的各期发展水平都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恒量运行,简称恒量运行。即:
ai=aj(i,j=0,1,…,n-1)(1)
(二)匀增长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长量都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匀增长量运行,简称匀增长量运行(从数学角度看,此时构成一等差数列)。即:
d=ai+1-ai(i=0,1,…,n-1)(2)
或aj=ai+(j-i)d(i,j=0,1,…,n-1)(3)
此时逐期增长量d为一常数。
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a的公式可简化为:
∑aia0+an-1
a=─────(i=0,…n-1)(4)
n2
累计和S的公式可简化为:
n(a0+an-1)
S=─────(5)
2
十分显然,恒量运行就是增长量为0的匀增长量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在公式(3)中,如果令j=n-1,i=0。
an-1-a0
则d=────(6)
n-1
这就是现有经济统计原理中的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但它仅仅适合于匀增长量运行。而无论恒量运行还是匀增长量运行,其平均增长量就等于逐期增长量,因此,此时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平均增长量。
(三)变增长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长量不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变增长量运行,简称变增长量运行,其逐期增长量是一个变量。经济的恒量运行和匀增长量运行,都是对实际经济运行理想化的抽象,在经济生活一般是不存在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最为普遍的是变增长量运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如何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呢?假设从a0到an-1有平均增长量d,则d满足下列方程:
(a0+d)+…+(a0+(n-1)d)=∑ai(7)
2∑(ai-a0)
即d=─────(8)
n(n-1)
这种平均增长量计算方法的实质:从发展水平看,是要求各年根据d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与各年实际所具有的水平总和相一致,见方程(7);从增长量看,是要求各年根据d推算的累计增长量总和与各年实际累计增长量总和相一致。即:
d+2d+…+(n-1)d=∑(ai-a0)(i=1,…,n-1)
十分显然,匀增长量运行就是逐期增长量为常数的变增长量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所以公式(8)才是普遍适用的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为了区分说明这个平均增长量和现有经济统计原理中的平均增长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把前者定义的叫做“累计法”平均增长量,简称累计平均增长量,而把后者定义的叫做“水平法”平均增长量。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讨论适用于包含有零值负值的时间数列,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基期、报告期,还是中间发展水平。
三、发展速度的矢量定义
经济时间数列负值的存在性,迫使人们思考此时的速度分析方法。如何给出一个包含负数时间数列的发展速度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即只要把发展速度从原来的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定义,引伸为现在的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定义,则问题将迎刃而解。即发展速度仍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和基期水平之比,它是表明社会经济敁发展方向敋和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
报告期水平aj
发展速度q=─────
基期水平a0
下面根据基期a0的正负,分别讨论发展速度q所代表的经济涵义。为使讨论叙述方便起见,不妨假设时间数列代表某企业的利润额。
⒈a0>0,基期盈利。
(1)aj>0,报告期仍盈利,发展速度q>0;此时恰好就是现有统计理论中的发展速度,称为第一类正发展速度,简称发展速度,说明企业在基期与报告期都盈利。它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发展速度。
(2)aj=0,报告期利润额为零,发展速度q=0;称为第一类零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盈利转变为报告期的零利润额。
(3)aj<0,报告期亏损,发展速度q<0;出现负发展速度,称为第一类负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盈利转变为报告期的亏损。
⒉a0<0,基期亏损。
(1)aj>0,报告期盈利,发展速度q<0;也出现负发展速度,称为第二类负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亏损转变为报告期的盈利,同第一类负发展速度的经济含义完全相反。
(2)aj=0,报告期利润额为0,发展速度q=0;称为第二类零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亏损转变为报告期的零利润额。
(3)aj<0,报告期继续亏损,发展速度q>0,称为第二类正发展速度,说明企业在基期与报告期都亏损。此时,仍定义: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四、经济运行的速度分析
在下面的速度分析中,以环比发展速度为标准,对经济运行进行分类考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恒量运行
见前,此时发展速度恒为1。
(二)匀发展速度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环比发展速度为正且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匀发展速度运行,简称匀发展洈速度运行(从数学角度看,此时构成一等比数列)。即:
ai+1
q=──(i=0,1,…,n-1)
ai
或aj=aiqj-i(i,j=0,1,…,n-1)(9)
此时环比发展速度q为一正常数。累计和S的公式可写为:
a0(qn-1)
S=────当q≠1时
q-1
S=na0当q=1时
十分明显,恒量运行就是发展速度为1的匀发展速度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
在公式(9)中,令j=n-1,i=0,则可得:
n-1─an-1
q=──(10)
a0
这就是“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但明显的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仅仅适用于匀发展速度运行。而匀发展速度运行的平均发展速度就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因此,此时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平均发展速度。当然,对于人口(这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马尔可夫性──Markov)时间数列,由于往往侧重于考察期未水平,则可例外。
(三)变发展速度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环比发展速度不相等或相等且为负,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变发展速度运行,简称变发展速度运行。经济的匀发展速度运行,同样是对现实经济运行的理想化抽象,在经济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最为普遍的是变发展速度运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如何说明在一定时期内每期平均发展变化呢?假设从a0到an-1有平均发展速度x,则x满足下列方程:大家知道,即使对于一个正时间数列,如何简捷、可行地求解它所形成的高次方程(11),都一直成为各国数学家、经济统计学家研究和急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更何况现在取消了时间数列为正的限制,其困难将成倍的增加。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年多艰辛的探索与努力,笔者已构造出一整套系统解决上述难题的计算技术,并研制出同累计平均增长量相配套可供实际大规模应用的计算机程序。由于笔者准备提供应用软件而不是计算技术,所以在此省略极其复杂的中间过程,仅给出关键性的结论。
定义:一个经济时间数列a0,…,an-1,假设a0≠0。
⒈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是同向性的;并且a0>0,称做第一类同向性;a0<0时,称做第二类同向性。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正(累计)平均发展速度(其经济涵义参见发展速度,后同)。
⒉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处于临界态;并且a0>0,称做第一类(或盈亏)临界态;a0<0时,称做第二类(或亏盈)临界态。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零(累计)平均发展速度。
⒊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是异向性的;并且a0>0时,称做第一类异向性;a0<0时,称做第二类异向性。(当n为奇数时,需满足一定条件下)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负(累计)平均发展速度。
十分明显,这种累计平均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实质,是要求各年根据x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与各年实际所具有的水平总和相一致。
五、动态分析的一些原则
在动态分析中,过去由于采用了“水平法”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导致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不相等,与实际水平总和也不相等。所以,往往只进行速度分析,而不进行增长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然而现在,随着累计平均指标的应用,这些问题与矛盾都将迎刃而解。为了体现动态分析是增长量分析与速度分析的统一有机体,是一种定量化的实证分析方法;同时,也是为了更加完整地说明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结合原有的动态分析理论,明确提出下列一些动态分析的原则。
⒈序时平均数原则:在动态分析中,一般应该给出这一时期的序时平均数,以说明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
⒉增长量原则:一般应该给出这一时期的累计平均增长量,以说明每期平均增长的数量。
⒊基期选择原则:应用累计平均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建立在两根支柱之上的“水平法”的不足,但并没有(也无法彻底)摆脱易受不同的参照基准──基期影响的缺陷。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考察经济发展情况,归纳出以下一些基期原则。
(1)政治原则:在动态分析中,有时以特定的历史时间的经济量做为基期来进行分析,把这种选择方式称为基期的政治原则。例如,以1945年的经济量为基期来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2)侏儒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底谷点”的年份为基期,来考查经济发展情况,从而“跨大”了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
(3)中庸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中间水平的年份为基期,以便比较“公正”地考查经济发展情况。
(4)巨人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高峰点”的年份为基期来考查经济发展情况,从而“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
(5)平均值原则:在对不同经济指标,或对不同企业、地区、部门、国家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查时,由于它们可能处于上述不同的基期原则,所以往往把连续三年或五年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看做是中间一年的值,并以此值为基期,以便比较“公正”地对上述相应指标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查(由累计法易知,此时不包括基期值推算的累计和等于实际累计和)。
⒋项数的偶数原则:在动态分析中,规定把异向性时间数列考察期的项数取为偶数,以确保此时累计平均发展速度的存在,从而进行速度分析。
六、一些结论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分类、定义、推导求解、以及计算机软件、实际应用结果和论述,笔者希望可以
得到下述结论:
⒈已建立了一套更加普遍和适用的动态分析的理论框架:在理论上对经济运行进行了分类;界定了累计平均增长量,矢量发展速度;并且系统、简捷、可行地解决了适用于同向性、临界态和异向性时间数列的累计平均增长量、累计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问题。
⒉用累计平均增长量和累计平均发展速度所推算的累计总和相等,且等于实际(水平总和),这就消除了用“水平法”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累计总和与实际水平总和之间的差额,使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体现出经济分析的实证原则和起始于亚当·斯密时代的国民财富的积累原则。
一、动态分析的分类方法
为了论述的方便,在这里把经济时间数列的发展变化称做经济运行。在对经济运行动态考察分析时,以下将采用类似于物理学中考察物体直线运动时的那种处理方法,即首先抛开本文是《经济运行的定量分析与系统分析》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此课题曾荣获国家统计科学研究成果奖,本文有所增删。具体研究对象,把经济时间数列抽象成一个没有质的差别的时间数列。然后在增长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长量为标准;在速度分析中,先把发展速度从标量定义引伸为矢量定义,再以环比发展速度为标准。对经济运行进行分类考察,并给出相应的运动规律。
二、经济运行的增长量分析
在下面的增长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长量为标准,对经济运行的方式进行分类考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 恒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a0,…,an-1,如果它的各期发展水平都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恒量运行,简称恒量运行。即:
ai=aj (i,j=0,1,…,n-1) (1)
(二) 匀增长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长量都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匀增长量运行,简称匀增长量运行(从数学角度看,此时构成一等差数列)。即:
d=ai+1-ai (i=0,1,…,n-1) (2)
或 aj=ai+(j-i)d (i,j=0,1,…,n-1) (3)
此时逐期增长量d为一常数。
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a的公式可简化为:
∑ai a0+an-1
a=───── (i=0,…n-1)
(4)
n 2
累计和s的公式可简化为:
n(a0+an-1)
s=─────
(5)
2
十分显然,恒量运行就是增长量为0的匀增长量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在公式(3)中,如果令j=n-1, i=0。
an-1-a0
则 d=────
(6)
n-1
这就是现有经济统计原理中的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但它仅仅适合于匀增长量运行。而无论恒量运行还是匀增长量运行,其平均增长量就等于逐期增长量,因此,此时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平均增长量。
(三) 变增长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长量不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变增长量运行,简称变增长量运行,其逐期增长量是一个变量。经济的恒量运行和匀增长量运行,都是对实际经济运行理想化的抽象,在经济生活一般是不存在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最为普遍的是变增长量运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如何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呢?假设从a0到an-1有平均增长量d,则d满足下列方程:
(a0+d)+…+(a0+(n-1)d)=∑ai
(7)
2∑(ai-a0)
即d=───── (8)
n(n-1)
这种平均增长量计算方法的实质:从发展水平看,是要求各年根据 d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与各年实际所具有的水平总和相一致,见方程(7);从增长量看,是要求各年根据 d推算的累计增长量总和与各年实际累计增长量总和相一致。即:
d+2d+…+(n-1)d=∑(ai-a0) (i=1,…,n-1)
十分显然,匀增长量运行就是逐期增长量为常数的变增长量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所以公式(8)才是普遍适用的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为了区分说明这个平均增长量和现有经济统计原理中的平均增长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把前者定义的叫做“累计法”平均增长量,简称累计平均增长量,而把后者定义的叫做“水平法”平均增长量。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讨论适用于包含有零值负值的时间数列,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基期、报告期,还是中间发展水平。
三、发展速度的矢量定义
经济时间数列负值的存在性,迫使人们思考此时的速度分析方法。如何给出一个包含负数时间数列的发展速度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即只要把发展速度从原来的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定义,引伸为现在的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定义,则问题将迎刃而解。即发展速度仍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和基期水平之比,它是表明社会经济敁发展方向敋和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
报告期水平 aj
发展速度q=─────
基期水平 a0
下面根据基期a0 的正负,分别讨论发展速度q所代表的经济涵义。为使讨论叙述方便起见,不妨假设时间数列代表某企业的利润额。
⒈ a0>0,基期盈利。
(1) aj>0,报告期仍盈利,发展速度q>0;此时恰好就是现有统计理论中的发展速度,称为第一类正发展速度,简称发展速度,说明企业在基期与报告期都盈利。它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发展速度。
(2) aj=0,报告期利润额为零,发展速度 q=0;称为第一类零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盈利转变为报告期的零利润额。
(3) aj<0,报告期亏损,发展速度q<0;出现负发展速度,称为第一类负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盈利转变为报告期的亏损。
⒉ a0<0,基期亏损。
(1) aj>0,报告期盈利,发展速度q<0;也出现负发展速度,称为第二类负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亏损转变为报告期的盈利,同第一类负发展速度的经济含义完全相反。
(2) aj=0,报告期利润额为0,发展速度 q=0;称为第二类零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亏损转变为报告期的零利润额。
(3) aj<0,报告期继续亏损,发展速度q>0,称为第二类正发展速度,说明企业在基期与报告期都亏损。此时,仍定义: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四、经济运行的速度分析
在下面的速度分析中,以环比发展速度为标准,对经济运行进行分类考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 恒量运行
见前,此时发展速度恒为1。
(二) 匀发展速度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环比发展速度为正且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匀发展速度运行,简称匀发展洈速度运行(从数学角度看,此时构成一等比数列)。即:
ai+1
q=── (i=0,1,…,n-1)
ai
或 aj=aiqj-i (i,j=0,1,…,n-1) (9)
此时环比发展速度q为一正常数。累计和s的公式可写为:
a0(qn-1)
s=──── 当q≠1时
q-1
s=na0 当q=1时
十分明显,恒量运行就是发展速度为1的匀发展速度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
在公式(9)中,令j=n-1,i=0,则可得:
n-1─an-1
q= ──
(10)
a0
这就是“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但明显的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仅仅适用于匀发展速度运行。而匀发展速度运行的平均发展速度就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因此,此时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平均发展速度。当然,对于人口(这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马尔可夫性──markov)时间数列,由于往往侧重于考察期未水平,则可例外。
(三) 变发展速度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环比发展速度不相等或相等且为负,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变发展速度运行,简称变发展速度运行。经济的匀发展速度运行,同样是对现实经济运行的理想化抽象,在经济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最为普遍的是变发展速度运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如何说明在一定时期内每期平均发展变化呢?假设从 a0到an-1有平均发展速度x,则x满足下列方程: 大家知道,即使对于一个正时间数列,如何简捷、可行地求解它所形成的高次方程(11),都一直成为各国数学家、经济统计学家研究和急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更何况现在取消了时间数列为正的限制,其困难将成倍的增加。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年多艰辛的探索与努力,笔者已构造出一整套系统解决上述难题的计算技术,并研制出同累计平均增长量相配套可供实际大规模应用的计算机程序。由于笔者准备提供应用软件而不是计算技术,所以在此省略极其复杂的中间过程,仅给出关键性的结论。
定义:一个经济时间数列a0,…,an-1,假设a0≠0。
⒈如果∑ai/a0>0, 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是同向性的;并且a0>0,称做第一类同向性;a0<0时,称做第二类同向性。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正(累计)平均发展速度(其经济涵义参见发展速度,后同)。
⒉如果∑ai/a0=0, 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处于临界态;并且a0>0,称做第一类(或盈亏)临界态;a0<0时,称做第二类(或亏盈)临界态。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零(累计)平均发展速度。
⒊如果∑ai/a0<0, 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是异向性的;并且a0>0时,称做第一类异向性;a0<0时,称做第二类异向性。(当n为奇数时,需满足一定条件下)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负(累计)平均发展速度。
十分明显,这种累计平均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实质,是要求各年根据 x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与各年实际所具有的水平总和相一致。
五、动态分析的一些原则
在动态分析中,过去由于采用了“水平法”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导致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不相等,与实际水平总和也不相等。所以,往往只进行速度分析,而不进行增长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然而现在,随着累计平均指标的应用,这些问题与矛盾都将迎刃而解。为了体现动态分析是增长量分析与速度分析的统一有机体,是一种定量化的实证分析方法;同时,也是为了更加完整地说明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结合原有的动态分析理论,明确提出下列一些动态分析的原则。
⒈序时平均数原则:在动态分析中,一般应该给出这一时期的序时平均数,以说明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
⒉增长量原则:一般应该给出这一时期的累计平均增长量,以说明每期平均增长的数量。
⒊基期选择原则:应用累计平均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建立在两根支柱之上的“水平法”的不足,但并没有(也无法彻底)摆脱易受不同的参照基准──基期影响的缺陷。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考察经济发展情况,归纳出以下一些基期原则。
(1) 政治原则:在动态分析中,有时以特定的历史时间的经济量做为基期来进行分析,把这种选择方式称为基期的政治原则。例如,以1945年的经济量为基期来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2) 侏儒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底谷点”的年份为基期,来考查经济发展情况,从而“跨大”了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
(3) 中庸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中间水平的年份为基期,以便比较“公正”地考查经济发展情况。
(4) 巨人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高峰点”的年份为基期来考查经济发展情况,从而“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
(5) 平均值原则:在对不同经济指标,或对不同企业、地区、部门、国家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查时,由于它们可能处于上述不同的基期原则,所以往往把连续三年或五年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看做是中间一年的值,并以此值为基期,以便比较“公正”地对上述相应指标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查(由累计法易知,此时不包括基期值推算的累计和等于实际累计和)。
⒋项数的偶数原则:在动态分析中,规定把异向性时间数列考察期的项数取为偶数,以确保此时累计平均发展速度的存在,从而进行速度分析。
六、一些结论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分类、定义、推导求解、以及计算机软件、实际应用结果和论述,笔者希望可以
得到下述结论:
⒈已建立了一套更加普遍和适用的动态分析的理论框架:在理论上对经济运行进行了分类;界定了累计平均增长量,矢量发展速度;并且系统、简捷、可行地解决了适用于同向性、临界态和异向性时间数列的累计平均增长量、累计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问题。
⒉用累计平均增长量和累计平均发展速度所推算的累计总和相等,且等于实际(水平总和),这就消除了用“水平法”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累计总和与实际水平总和之间的差额,使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体现出经济分析的实证原则和起始于亚当·斯密时代的国民财富的积累原则。
一、会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作用与利害关系
(一)会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
首先,会计报表分析评价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了经营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方便了经营管理的改善。其次,检查预算完成情况,考察管理人员的业绩,为经营机制的完善管理提供帮助。再次,会计报表分析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最后,会计报表分析评价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从而帮助本企业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
(二)会计报表的局限性
会计报表的数据是财务分析资料的主要来源,但也有不少局限性。一是财务报表没有考虑外在经济因素的影响,忽视了技术水平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其数据隐含着资产升值或贬值的风险。二是由于我们预计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这就可能会夸大会计费用而少计收益和资产,不能反映利润的真实水平。三是通常按年度分期进行会计报告,因而不能充分反映长期投资的决策信息。四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报表尚未对人力资源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三)会计报表分析假设前提存在的缺陷
财务分析中会计报表分析假设前提存在着缺陷,比如在比率分析法中的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其主要指标都是以企业清算为前提,着眼于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忽视了企业融资能力。另外,速动比率法中假设企业的偿债能力比存活的偿债能力强,但有时实际并非如此,而且有些指标本身也缺乏可比性。
二、我国现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与局限性
从国内外的现状来看,国内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比较落后,而且分类不明晰。现存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不够完善,很容易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被虚假的会计信息所蒙骗,尤其是广大投资者常因财务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只有懂得如何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一)我国现有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分类
我国现有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分类。
一种分类方法是:横向分析法、纵向分析法、趋势百分率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横向分析的前提是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并增设“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以揭示各会计项目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其前提是必须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要素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另一种常见的分类是: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不同指标之间的对比来揭示其中的差异。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指标之间的比率,来揭示其中相对数差异。因素分析法则是通过逐个替换因素,计算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二)各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特点
各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且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方法体系。企业一般可先用比较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总体分析;进而运用比率分析法具体分析财务状况的结构、经营成果是否合理;最后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在具体分析中找出的重点因素进行分析。
(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各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由于受到分析资料来源的局限性,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准确。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报表分析的主要资料――“财务报表”编制所依据的会计原则、会计假设等会造成会计报表信息的混淆误导。如果方法不当或者过多的掺杂了各种人为因素,那么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资料就缺乏必要的可靠性。二是会计报表数据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对财务分析结果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旦某些因素发生变动而企业在分析时又未予以考虑,则必然对会计报表分析的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三是不同的分析者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因此各自分析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同,分析的最终结果往往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四是会计报表通常只能说明企业的理财结果、经营效果,而不能详尽说明企业理财的过程及经济效益的实现。
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构建的设想
笔者认为,目前应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对会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规范和整理,应取消以比率作为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比率分析法,转而丰富多种会计报表分析法。建议采用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应有八种,且其中比较分析法的含义与以往的含义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下面介绍这八种分析方法的含义、特点、作用以及其典型指标。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作静态对比,从而揭示不同空间、同一时间、同类指标间的数量差异。其作用是反映同类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展的差异程度。其典型指标有,甲公司流动比率为行业水平的倍数、甲公司成本费用利润率与乙公司相比的百分比、甲公司净资产利润率为乙公司的百分比等等。
此种分析方法与现行比较分析法迥然不同。现行比较分析法将指标的横向比、纵向比、结构比、实际与计划比等通通视为比较分析法的内容,个别的将结构比视为比率分析法,显得杂乱无章。本文提出的比较分析法用统计学分析理论加以规范,仅限于事务间的静态对比分析。
比较相对数=甲(地区、部门、单位)某一指标数值/乙(地区、部门、单位)同类指标数值×100%。
(二)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将同一总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用以反映某一指标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可以是期末与期初比、报告期同上年同期比等,以从不同角度说明某一财务指标的发展速度,从而据以测定和推测该类指标的变动程度和发展趋势。其典型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速度、净资产收益率发展速度、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降低率等等。
常用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中单独设立了动态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提升了动态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的地位。本文的常用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将动态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独立出来,丰富了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
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某一指标数值/基期同一指标数值×100%
(三)强度分析法
强度分析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进行对比,用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和利用程度,用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经济实力的强弱、经济效益的高低、偿债能力的大小等。其典型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负债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其特点是将有联系的但性质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用来反映一个单位经济实力的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偿债能力的强弱等。其判断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的强弱十分贴切,较比率分析法含义明确。
强度相对数=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四)长期趋势分析法
长期趋势分析法,是将若干年的会计报表或有关财务指标排列成时间数列,并对其进行定基对比或逐年环比,求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可了解到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动的基本趋势,分析引起变动的主要原因,据此做出预测和规划。其典型指标有:总资产平均发展速度、每股收益年平均增长速度、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所有者权益环比发展速度、净资产收益率年均增长率等。
动态分析只需要有报告期资料和与之对比的基期水平即可进行计算分析,而长期趋势分析,必须具备连续多年的会计资料,才能剔除偶然因素对某一财务指标发展变动的影响,使数列固有的发展趋势显现出来,以做出准确预测。动态分析主要是揭示两个不同时期某一财务指标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而长期趋势分析法主要是揭示某一财务指标的长期走势,为财务预测、决策服务。
(五)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利用分组法将总体分为不同性质的部分,用指标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来反映总体结构特征和总体内部某一部分的普遍程度。其典型指标有:流动资产比重、流动负债比重、存货比重、所有者权益比重、固定资产成新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
结构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
(六)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以受多因素影响的综合性经济指标为对象,从数量上测定各因素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七)横向分析法
横向分析法,就是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即将企业连续两年的会计数据并行排列在一起,并增设“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编制出比较财务报表,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
(八)纵向分析
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其前提是必须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可以在两家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比较。
【关键词】 骨折; γ-谷氨酰转移酶; 应激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GT) in paitents with fracture and discuss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Method]The levels of GGT in 173 in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an 2004 to Dec 2007. The patients were de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time. The level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WBC, an indicator of inflammation,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dicators of fracture healing.[Result]The GGT levels were increased in 162 paitents(93.6%).No changes were found in only 11 paitents. 90.7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had their levels below 100 U/L, while 9.3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their levels over 100 U/L.The dynam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rum levels of GGT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elevated to the highest level on the fifteenth day,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came back to the normal level within one or two month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groups (P
Key words:fractur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stress response
骨折是常见的外伤性疾病。骨折后,机体可产生一系列由神经、体液、内分泌调节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以引发体内内分泌免疫和血液生化等成分的变化,从而维护自身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但在这一病理过程中,同样由于应激反应,可引起机体的损伤。近年研究发现,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可能是体内氧化应激的指标[1],GGT升高反映体内代谢产生的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因此,GGT新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有关骨折病人GGT水平的变化未见文献报道,为此,作者统计173例骨折患者GGT的检测结果,并与其它相关指标比较分析,探讨骨折病人GGT的变化及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对象
为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院骨科中心住院,且入院后检测血清GGT 2次以上的各类骨折病人,并排除肝脏肿瘤、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病及糖尿病等影响GGT水平的疾病,共173例。男123例,女50例,年龄3~90岁,平均(42.3±19.1)岁。其中股骨干骨折28例,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骨折10例,股骨平台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26例,胫骨骨折9例,肱骨骨折14例,腰椎骨折17例,胸椎骨折6例,尺骨骨折6例,锁骨骨折4例,桡骨骨折4例,骨盆骨折4例,髌骨骨折4例,内外踝骨折4例,颈椎骨折3例,肋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趾骨骨折2例,多发创伤骨折2例,髋臼骨折1例。
1.2 分析指标
GGT,白细胞总数(WBC),血清钙离子(Ca),血清无机磷(P)。
1.3 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采取静脉血,当日完成检测。血清GGT、Ca、P均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GGT测定采用速率法,试剂盒为DiaSys产品,方法为Szaz法,测定温度为37℃,试剂盒的检测限为2U/L,测试的批内精密度(CV)0.36%~1.49%,天间精密度(CV)0.64%~2.48%,正常参考值:女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组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 结 果
2.1 骨折患者血清GGT检测结果
173例骨折患者骨折后,GGT水平上升者162例,占93.6%,仅有11例患者GGT水平没有变化,GGT上升的幅度,90.7%(147/162)的患者GGT高值在100 U/L以下,9.3%(15/162)的患者GGT水平在100
U/L以上。
2.2 骨折患者GGT及其它相关指标动态分析结果
根据患者发生骨折后不同时间分组,统计分析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患者骨折1~2 d后GGT水平开始逐渐升高,15 d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约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骨折患者
GGT水平比较 将骨折患者按性别及老年(≥60岁)、非老年(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GGT测定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不同GGT水平骨折患者血清Ca、P及WBC结果比较
统计患者入院后第2次的检验结果,根据GGT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男
3 讨 论
GGT是常规生化检验项目,长期被用作肝胆疾患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指标,临床上常联合检测此酶和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有利于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由于GGT存在于多种细胞如肝、胆、肾、胰、肠、心、脑等的细胞膜,故文献也曾提到此酶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或服用某些药物有关。但由于升高的原因多不明确且仅为轻度升高,故血清GGT在肝胆疾病以外的临床应用并未引起重视。近年研究发现,GGT升高与发生慢性肾疾患和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有关[2~4]。GGT升高可预示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血清GGT可能是体内氧化应激的指标,它的升高反映体内代谢产生的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1],是一疾病预示性指标。KazemiShirazi等[5]研究了血清GGT与人群的各种死亡原因之间的联系,他们对283 438例门诊和住院的首诊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血清GGT与各种死亡原因有关。故对血清GGT在肝胆疾病以外的临床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6]。表2 不同性别、年龄分组GGT测定结果的比较表3 不同GGT水平患者血清Ca、P及WBC检测结果
本研究资料表明,在排除了可影响GGT升高的其它疾病的骨折患者中,有93.6%的病人GGT水平上升,仅有6.4%的患者GGT水平没有变化。动态分析显示,骨折病人骨折后1~2 d GGT水平开始逐渐升高,15 d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约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而在相同阶段观测主要反映炎症指标的WBC的变化,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WBC从较高水平逐渐降至正常,这表明GGT的升高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无关。与钙、磷结果变化比较分析表明,钙、磷水平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呈逐渐升高,钙、磷浓度的升高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而GGT的变化与钙、磷变化也有明显不同。
GGT虽然在肝脏中的含量最为丰富,但并不是唯一分布在肝脏的酶。实际上该酶位于体内许多细胞的胞质膜上,其作用保护细胞膜不被氧化破坏[7]。当体内氧自由基过量而抗氧化剂水平降低时,氧自由基活性可造成多种细胞的损伤,从而使结合在细胞膜上的GGT释放,导致血清中GGT升高。由此推测,血清GGT升高很可能是体内氧化应激的一项指标,有望成为组织损伤的预示性指标,其临床价值绝不仅仅限于肝、胆疾病。因此,GGT对多种疾病的预示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
骨折病人骨折后,机体可产生一系列神经体液反应,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多种应激性损伤。一方面骨折可使局部血管损伤形成血肿,另一方面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量明显增加,全身血管收缩,肢体血流量下降,血流缓慢,同时对血管壁的机械应力作用增加,组织产生缺血、缺氧、乳酸蓄积,自由基大量产生,从而造成细胞的损伤,这可能是导致骨折患者GGT升高的重要原因。动态分析显示,GGT水平从开始上升到降至正常,过程约为1个月的时间,提示GGT升高可能为一种慢性应激反应,而慢性应激反应更易造成机体的损伤[8]。因此,骨折引起的GGT水平升高对组织损伤的预示作用值得探讨。
利用测定酶活性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酶学测定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当有极少数细胞损伤时,酶即释放入血,因此,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酶学检查来观察脏器及组织的损伤。GGT测定目前已有标准化的方法,而且检测简便、迅速、经济,不失为一种观察肝脏及细胞损伤的良好指标。
综上所述,骨折患者骨折后GGT水平逐渐升高,血清GGT检测对骨折患者应激反应所致损伤情况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GGT升高在骨折中有何预示作用,GGT水平与骨折病情变化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ee DH,Blomhoff R,Jacobs DR Jr. Is serum 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 a marker of oxidative stress[J]. Free Radic Res,2004,6:535-539.
[2] Ryu S,Chang Y,Kim DI,et al. γGlutamyltransferase as a predictor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nonhypertensive and nondiabetic Korean men[J].Clin Chem,2007,1:71-77.
[3] 张 莹,张代民,许会彬,等. 糖尿病患者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 实用医药杂志,2006,3:280-281.
[4] Lee DH,Ha MH,Kim JH,et al.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and diabetes:a 4 year followup study[J]. Diabetologia,2003,4:359-364.
[5] Kazemi-Shirazi L,Endler G,Winkler S,et al. 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 and longterm survival:is it just the liver[J]. Clin Chem,2007,5:940-946.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2006年心血管年度报告: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2.0亿,但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现通过高血压的患病率和不同年龄组血压特征进行动态分析和讨论治疗现状和展望。
1 高血压病的患病率
年期
1958-1959
1979-1982
1990-1991
2002
高血压的患病率
5.11%
7.13%
11.26%
18.1%
高血压患者数目
3000万
5000万
9000万
1.6亿
2 不同年龄组血压特征
2.1资料与方法
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我院住院及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8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56例。
2.2方法
对178例患者按≤50岁,50-65岁,≥65岁的年龄段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38例平均年龄42岁;B组59例,平均年龄58岁,C组81例,平均年龄72岁,对A、B、C的动态血压各参考数值做统计分析①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②日间夜间的平均SBP、DBP。
2.3统计方法:计算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 结果
表1不同年龄24小时平均SBP、DBP比较(mmHg)
项目
24hSBP
24hDBP
A组(n=38) 142.94±14.1
96.56±7.0
B组(n=59) 148.34±11.1
93.6±8.9
C组(n=51) 155.23±11.6
83.85±10.2
表2,不同年龄组昼夜平均SBP、DBP比较(mmHg)
分组 参数
日间
夜间
T值
P值
A组
SBP
146.45±14.6
131.71±15.0
2.52
DBP
98.32±7.25
93.16±8.01
2.85
B
SBP
148.91
144.0±12.79
1.8
>0.05
DBP
91.60±9.53
87.84±9.2 2.
16
C
SBP
155.92±12.7
152.51±15.7
1.50
>0.05
DBP
84.20±10.3 83.35±10.9 0.40 >0.05
3.1 24h平均SBP、DBP(见表1),24hSBP:A组
3.2 昼夜平均SBP、DBP(见表2),A组的昼夜平均SBP。平均DBP昼夜间差异非常显著。(P0.05)。C组的SBP、DB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A、B、C年龄递增,昼夜间差距渐少,以SBP改变较早出现。
3.3 观察24小时血压昼夜变化,A、B、C各年龄组日间血压大于夜间血压,SBP分别为30例、41例、52例,组间的X2检验,SBP除A、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C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组夜间血压下降>10%。呈明显杓型曲线。A组21例、B组28例、C组11例,非杓型;A组16例、B组31例、C组69例;除A、B组间差异无显著外(P>0.05)A、C组,B、C组差异非常显著(P
4 讨论
①人体的血压受自身及环境的因素影响较大,本组资料示:随着A、B、C组年龄增大,收缩压逐渐增高,舒张压逐渐降低,昼夜血压改变值由显著差异渐变为无差异,血压曲线由杓型向非杓型转化。A组舒张压升高为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增加有关;C组收缩期高血压与老年人大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及血管调节机能下降有关,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早期的血压强化治疗在延缓靶器官损害是有重要意义且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首先根据特征分析对治疗现状归结为小剂量一线降压药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合用,其降压作用可能叠加或协同,不良反应减少,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②具体为联用模式以利尿剂与ACEi或ARB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ACEi较为理想。其他常用联用为: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与ACEi或ARB、二氢吡啶类拮抗剂与ACEi;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与α受体阻滞剂。③尽管高血压的治疗取得长足进步,但高血压的最佳治疗有待展望。新近研究药物如血管肽酶抑制剂(VPI)是有抗增殖和排钠利尿作用,和Rilmenidme是新的中枢肾上腺素能降压并可以提高糖耐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逆转左室肥厚,减少尿蛋白。再加上长效硝酸酯类,降低脉压,而不降低舒张压,有利于治疗老年高血压且联合应用双胍类,降糖药或胰岛素增敏剂会抬高降压疗效。故伴有糖尿病、冠心病、降压药物是有协同作用剂量适量,最后高血压不但受自身及环境因素影响大,且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容忽视,因不了解个体发病的具体机制,还不能明确高血压患者的最合适治疗,因此遗传学有待进一步研究待定。
1 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及其内涵
林业生态效益指的是森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固土保肥、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多种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指的是林业的宗教、文化、艺术效益、景观效益和物种保护效益等等。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强大的资源库,具有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相比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很多。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天然基因库,不仅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还为人类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条件,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撑。
2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分析
陕西省留坝县林地面积为176416.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6%,其中有林地面积166348.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3%,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4.3%,林地面积之大显示其林业资源的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8.3%,覆盖率高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留坝县林地面积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五大林种齐全。结构安排也相对合理。森林资源相对较高,后备资源也较为丰富。
2.2 留坝县林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林业生产周期长,使得一些隐藏的问题在现阶段还没有显示出来。林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像承包合同不规范,使用权和收益权模糊等。其次,个别镇在改革进程和质量上没有做到统一,造成一地多征、土地属性不确定的现象。此外,林农对现有政策抱怀疑态度,林业政策的反复多变使得林农不敢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再次,林权流转机制不健全,这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林业发展规模经济。最后,留坝县林业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3 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性原则和前提
3.1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林业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有价论是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机制的核心问题。我国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对森林作为环境的主体部分,林业核算的完善对于“绿色GDP”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相辅相成,随着“绿色GDP”的改革,林业发展也更加合理化。按照我国目前的产业划分,森林资源产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建立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体系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把森林资源从国民经济账户中独立出来,还有利于量化森林环境产业对工业、农业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和效益,从而通过市场获得全额的补偿。
3.2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
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主要有综合利用多种计价的原则、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预警性原则、劳动价值论原则及系统动态分析六大原则。
综合利用多种计价原则是指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物价指数、现值成本等予以反映,以其精确的反映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价值。
社会性原则是指企业能站在社会的角度分析问题,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要能在企业内部且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以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所提供的这些信息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政策性原则是指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要体现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确认要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结果也能为将来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预警性原则是指林业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核算体系要反映环境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定环境资源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相应的预警作用。
劳动价值论原则是指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量化要遵循劳动价值论,在林业经营劳动投入的作用下使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贡献值转化为具有劳动价值的收益值,林业经营要面临木材减少的经济损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林业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价值确定和其它所有商品的价值确定。
系统动态分析原则是指采取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动态分析,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础,尽可能包含林业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各个层面,此外,还要避免重复计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优化的计量结果,从而构成一个多指标、多参数的动态计量系统工程。
4 构建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
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核算体系包括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对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属于林业的无形资产核算,是以森林资源与环境再生产过程为主体的全面核算。所以林业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核算:一是对林业本身实物量和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定量值(林业所提供的无形产品的数量)的统计核算。二是通过对林业本身实物量和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定量值(林业所提供的无形产品的数量)的统计核算,并运用相应的方法来达到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三是将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来确切反映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经济的决策者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5 结论
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构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般性原则和前提,结合统计学账户原理来构建我国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体系。最后强调一点的是森林资源的无形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其计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很难明确划分与一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消费者,这些因素都使得非市场评估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量化小于其自身价值,因此,对森林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探讨的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伯海.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