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发展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发展问题

篇1

1.1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

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是推进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过程。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47亿元、农业加工产值437亿元、农业第三产业产值8亿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年递增8.86%、15.53%和41.7%;是加快城乡生产要素互动的过程。在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业投人的同时,工商资本投人农业由2002年以前的每年ro亿元水平,提高到近六年每年20亿元以上的水平;是拓展农业功能的过程。在注重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有机统一的同时,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文化、教育等功能,休闲观光园区和农家乐达280家,投资规模28亿元,营业收人8亿元,是2002年的6倍。

1.2体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杭州发展都市农业,首先确定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茶叶、蔬菜、水产、花卉苗木、竹业和节粮型畜禽等六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蚕桑、水果、干果、蜂业和中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粮油、生猪两大传统产业,积极兴办农业休闲观光第三产业的思路。目前,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4%,比2002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第二,体现了农业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都市农业发展中较好地体现了生产发展与污染整治并举,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统一,杭州绕城沿线内完成畜禽禁养,全市已完成畜禽规模场整治209家,建成生态型水产养殖基地6万亩,实施肥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0余万亩,建立肥药双控示范区37万亩。第三,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已建立无公害基地167万亩,比2002年扩大6倍。有910个农产品通过了“三品”认定,比2002年翻了五番,两项均位居全省第一。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步提高。

1.3体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坚持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建成并命名28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资产205亿、利润14.8亿),连接基地(包括省外)科3万亩,带动农户30万户。二是农业品牌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有143个产品被评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116个产品被评为市级以上著名商标。三是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重视农产品市场建设,已建立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3家,年成交额120多亿元,在市外建立营销网络300多家,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建成使用。

1.4体现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

坚持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上。整合全市农业科研资源,组建市农科院,较好地发挥了杭州市农业科研和推广的龙头作用。有81个项目通过市级以上鉴定或验收,获得各类成果奖励34项,培育或引进新品种70个,组织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53.2万亩。全市实施80项重点技术推广和农业丰收计划,建立了责任农技员制度,提高了科技到位率。同时,农业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农技推广的作用明显增强。坚持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促进农业对外开放上。2007年,杭州农业创汇企业202家,出货值125亿元,协议引进外资4.28亿美元,内资56亿元人民币,提高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杭州市还有104家企业在市外建立各类基地300多万亩。

1.5体现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作用

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9.93万亩,建成标准养殖塘9.97万亩,规模畜禽场463个。农业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机总动力达313万千瓦,比2002年增ro%,大棚设施n.64万亩,比2002年增68.35%、年均增长ro.98%,建成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29个、面积59.44万亩。

1.6体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功能

坚持公益性和经营队伍建设相结合,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经营、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已建立各类农业服务组织99家,专业合作组织667家;统一服务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统一服务面积100多万亩;社会化服务的领域得到延伸。社会化服务从以前的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流通、加工、农资、保险,农资配送、农机统一化服务、租赁服务等。

2杭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资源柬赋不足带来的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

杭州人均耕地0.4亩,土地资源有限,且后备资源不足。因此,杭州农业发展难以靠量的扩张,要着力研究、探索培育产业竞争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内涵,走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之路。如何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上下工夫;如何在资源集约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上做文章。

2.2家庭分散经营方式带来的如何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问题

杭州农业生产的主体在较长时间内仍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分散经营为主,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培育多元化农业新型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3农产品质t要求提高带来的如何保障农产品质t安全的问题

农产品千家万户小生产、分散经营,质量监管难度大;农业生产周期长,产品涉及储运、保鲜、加工、流通等环节,影响质量安全因素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近年来频发的农产品质量事故,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信誉和消费信心。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2.4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带来的如何提高生产者积极性的问题

农业是弱势产业,总体效益不高,并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同时,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生产方式落后,工作环境艰苦。如何提高效益,规避风险,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者积极性,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回避的问题。

2.5农业科技供给不足带来的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有很大进展,但农业科技到位率和贡献率总体仍然不高。另外,生产者科技素质偏低,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的力度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这些都影响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建设杭州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3.1坚持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以优势品种为重点,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要实现“两个转变”: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转向发展优势特色品种为重点,实现从“百花齐放”向“一枝独秀”转变;由发展农产品生产转向发展品牌农产品生产,通过品牌整合、品牌带动做强做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以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提升“米袋子”、“菜篮子”生产水平。杭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粮、菜主销区,要千方百计稳定现有生产水平。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定主产区粮油和蔬菜面积。2008年杭州市开始实施的粮食、蔬菜功能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要研究不断深化功能区建设的成功实践。一是要拓展功能区建设内容。从粮食、蔬菜拓展到畜牧、水产和经济作物等产业;二是要延伸功能区建设范围。从市级延伸至区(县、市)、乡(镇)和村,实现四级联动;三是要提升功能区建设水平,把功能区建成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科技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带动区和高产高效的示范区。最终使农民得到实惠,产业得到发展,竞争力得到提升。

—以投人品监管为重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以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为保证,进一步健全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形成市、区(县、市)有内设机构,乡(镇)有人管的监管队伍;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为手段,落实监管责任,形成责任明确、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以加强农业投人品监管为重点,落实源头监管措施,形成农业投人品依法管理、规范使用,农资市场秩序稳定、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为突破口,加强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管理,形成产品准出、市场准人、检测跟踪、信息公开、溯源管理的监管体系。

—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营销等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并举,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农产品加工业要扩大规模,加快产品升级,做优做强,通过培育品牌硬、实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加工附加值。流通要多管齐下,减少环节,产销对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抓好专业市场和产地市场建设,加快培育流通经纪人、专业户和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主体。—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为重点,增强农业发展能力。要针对杭州市农业资源不足的现状,着眼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度,充分利用市外土地资源,建立农产品基地;鼓励杭州市农产品参与全国、全球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三产,拓展农业功能,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结合,农业功能集聚的新型农业综合体。

3.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构筑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和统一服务水平。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人股等多种形式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程度。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要针对千家万户经营为主的实际,特别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有效机制,在政府扶持的同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找准定位,围绕农业生产技术重点,抓住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落实载体,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实施一批技术领先、综合配套、成效明显、农民欢迎的适用型技术;要培训主体,农民是科技应用的主体,要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果;要健全体系,形成以市级科研、推广部门为主导,区(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和企业科技人员为基础的农技推广网络,进一步落实责任农技员制度,加强联合协作,实行上下联动,落实农技推广责任。

—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保障农业发展安全。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部门职能的重要体现,是保障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要依法管理与执法监督相结合,常态管理与专项行动相结合,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相结合,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要突出农业执法重点,高度重视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产业健康发展和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信息工作要整合资源。各类涉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综合性信息网络;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发挥农民信箱、网络、短信、报刊杂志为农服务的作用;要注重信息效果,提高信息的引导性、指导性和时效性;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形成信息与信息接受相对接,平面信息与视听信息相结合,专业队伍与整体推进相配套,省、市、县与基层相联动的信息工作体系。

3.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2

1、以旅哺农,以城带乡,体现科学发展观

通过建立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路径,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升级、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达到旅游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作用。注重生态农业产业与现有旅游产业形态相结合,形成整体布局,联动对接,最大限度的优化现有生态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互补互动,布局科学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潍坊的科学发展。潍坊发展定制农业,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突出特点和优势。具体操作中应分不同区域、不同种类,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开展“一转一推一立”。“一转”,就是对现在已经发展的订单农业,发展以客户资源优势、销售网络优势为主体的定制农业,进一步细化经营管理细节,深入挖掘市场需求,争取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一推”,就是对蔬菜、柑橘等潍坊农业的特色产品、拳头产业,建立以品种独占优势为基础的定制农业,提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进一步挖掘潜在需求、扩展市场空间。“一立”,就是对日常消费类的农产品,如蔬菜、粮食等,要发展以消费者高度参与为基础的定制农业,通过开发农业服务项目、小批量小规模地灵活定制,充分挖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与消费直接对接的能力。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潍坊需不断完善强化科技支持体系。培育大批实用性,专业型农业科技人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大基层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技术、食品加工、产品保鲜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利用广度和深度;鼓励涉农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进行农业科技开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优势品牌农产品,进行品种培育、生产技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重点开发研究,注重先进技术和新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城乡一体化发展条件下,市场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信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政府应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覆盖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户、政府涉农部门以及龙头企业之间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渠道将产品价格、政策、市场信息、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生产信息准确及时的传达给农民。小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载体,潍坊市作为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有7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耕地少,要实现农民不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单纯靠把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在潍坊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扩散必然会推动农村的小城镇发展进程,同时带动建筑、商业、饮食、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这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加快。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整符合了这城市第二产业向农村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趋势,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城镇化建设,应在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加快县城和易于起步的中心镇建设,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房产政策等一系列有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城镇农业居民中心聚集小区的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聚集,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2、注重保护,兼顾效益,体现可持续发展

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基础上,坚持旅游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并举。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兼顾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尽量降低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相协调。定制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从传统农业中,衍生出多个与农业相关的劳务出租、农业咨询等服务性产业,也会吸引管理咨询、营销服务等中介行业的向第一产业靠拢。因此,在中介行业将会引起一场新兴的创业和经营转向热潮。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和优惠措施,促使这种转变尽快实现。比如,在原来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育和帮扶策略基础上,就应当增加为对农业型、中介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应引导流通领域的大型零售、批发企业大力实施后向一体化,积极投身定制农业的发展中,以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成型的销售网络、丰厚的顾客资源,为定制农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会大量消耗潍坊市农业有限的土壤肥力资源和水资源;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规模养殖场禽畜粪便的直接排放会对农业土壤造成直接污染;农村秸秆的焚烧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这种经营方式对环境的破坏以后往往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才能恢复,因此往往得不偿失。这就直接导致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无法长期持续发展。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下,潍坊市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有必要运用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农民科学耕种,合理使用耕地,避免农业生产对土壤的、大气等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创造必要条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减少污染和排放物的排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观光农业在实现农业生产的同时,为生活节奏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和观光的好去处。发展观光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选择。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具有东、北部山区和西部潍坊等旅游资源的潍坊市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应该通过资金和政策等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的实行秸秆直接还田、农林复合发展、农牧渔立体种养、食用菌栽培循环及沼气综合生产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东、北部山区和西部等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乡镇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科技不仅指农产品的加工保鲜、新品种的培育、改良等技术,还包括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条件下,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还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3、统筹业态,整体布局,体现旅游与农业融合与协调

在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潍坊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与现有的旅游业态进行统筹协调,使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优势互补,互动协调;在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内部形成产业递进,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格局。对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整体布局,促进潍坊市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进步。建立专业化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组织生产、加工、销售,有组织、有规模、有品牌的参与市场竞争,保证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建立合作社的运作制度,组成人员由“农民+专业人员”,既要保障合作社的科学健康运作和发展,又要保障农民得到合理的收益。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的专门培训机构,定期聘请各界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立宣传组织,进行科普知识和国家政策的宣传,以及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农业产品的思想认识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市场营销能力。根据潍坊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潍坊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农业的品质化生产体系、打造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发展体验交互式的旅游农业体系、重点域景观改造和园建设、强化市场开发及营销体系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建设。通过六大领域的建设,全面推动潍坊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开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农业优质、高产,农民增收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除了提出合理的目标和原则外,还必须结合市场、人力、政策、发展环境等方面来具体考虑,使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也是农民所掌握的唯一生产资源,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而在潍坊市农村现行的土地下,农民的生产仍然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土地严重分散、地块小,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且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土地的产出较少。针对这种现状,在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应积极研究土地流转办法,加快土地流转,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加具有优势的产业中去,使土地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产生更多的效益,从而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篇3

2固原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建设资金

设施农业生产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据调查,建设一个70m长的日光温室所需资金为6~8万元,建造一座移动拱棚,需投资0.8万元,这对农民来说,生产投入困难比较大。虽然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但只在验收合格后每亩拱棚补贴1000元。每亩日光温室补贴3000元,建设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2.2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设施园艺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是制约无公害生产全面推进的首要因素

菜农科技素质低,观念陈旧,经营意识淡薄,生产无公害蔬菜对产地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环境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生产。据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71.7%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和初中。面对新技术和新型种植方式,一些设施经营户由于文化素质低,加上知识层次低,接受现代设施农业栽培管理技术的速度较慢。同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又比较少。目前菜农经营观念陈旧,在设施经营过程中,生产者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对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识不足,温室经营管理中注重眼前利益,持续稳定发展方面欠缺考虑,阻碍着栽培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生产的实施。集中表现在:

2.2.1日光温室结构更新步伐缓慢,部分新建温室技术不规范,温室环境偏差,如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环境调控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2.2.2温室采光、保温物资的投入不足,质量低劣,室内作物生长不良,为病害发生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2.2.3土壤管理意识淡薄,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生产中偏重施用化肥,尤其是蔬菜生长过程中大量追施速效性化肥,生产结束后对土壤管理粗放。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化肥使用量大,化学农药残留量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从长远发展来看,必将影响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相当部分温室一年四季连茬种植,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综合环境不断恶化,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

2.2.4经营者科技素质偏低,对蔬菜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为害和生理障碍辨别不清,病虫防治方面注重化防,轻视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是造成滥用农药、化肥的主要原因;

2.2.5农户将日光温室没有纳入正规化经营管理,投入产出意识模糊,影响新技术的应用;

2.2.6种植品种单一,轮作倒茬困难,造成病虫害逐年加重,在深冬季节,日光温室内环境条件基本能满足黄瓜等耐弱光性蔬菜品种的生育,种植黄瓜的效益也相对较好。自从日光温室推广建造以来,越冬茬栽培主要种植黄瓜,每年黄瓜种植面积始终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其次种植面较广的品种为番茄、西葫芦和芹菜,茬口一般安排为秋冬茬和早春茬。茄子、辣椒对温、光条件要求较高,种植面积范围较窄。受品种单一的制约,轮作倒茬困难,绝大部分温室连续多年(5年以上)连茬种植黄瓜,病虫害及生理障碍随之加重;

2.2.7病虫害种类复杂,发生严重。日光温室内黄瓜常见病害多达10余种,其中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枯萎病等病害年年程度不同发生流行;番茄常见病害10~15种,其中灰霉病、叶霉病茎基腐病、早疫病、病毒病普遍发生;西葫芦白粉病、灰霉病、茄子黄萎病、褐纹病、灰霉病,芹菜斑枯病、叶斑病等偏重发生流行。虫害方面,温室白粉虱、斑潜蝇普遍发生,为害偏重;瓜蚜、叶螨及根蛆类害虫发生也很普遍。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低温冷害、肥害、有害气体为害以及缺素症、养分失调症等各种生理性病害极易发生;

2.2.8农药、化肥投入量大,使用频繁。蔬菜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收获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的主要原因,也是无公害蔬菜生产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日光温室在冬季低温季节种植蔬菜,受低温影响,土壤中肥料的分解和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极易表现出生长异常,菜农往往认为是由于缺肥引起,频繁向土壤追肥,其结果造成土内养分失去平衡,土壤溶液浓度升高,土壤环境恶化,生理障碍随种植时间的延长逐年加重。根据调查,越冬茬黄瓜定植前每亩一般基施尿素50kg~60kg,磷酸二铵50kg,硫酸钾20kg,过磷酸钙100kg~150kg。生长过程中追施化肥10次左右,其中亩追施尿素80kg~100kg,各种复合肥每亩150kg左右,部分温室化肥施用量远远高于此水平。农药施用方面,越冬茬黄瓜一个生长季节内一般用药20~25次,仅地上部每亩用药量一般在2.5kg~3kg,以防治病害为主。温室害虫的防治大多应用烟雾剂,配合喷雾。施用农药品种主要是:多菌灵、敌克松、百菌清、代森锰锌、硫磺、福美双、甲霜灵、速克灵、普力克、氢氧化铜、阿维菌素、吡虫啉、万灵及部分菊酯类杀虫剂。磷酸二氢钾、腐殖酸类液肥、赤霉素、微肥、植物动力2003等叶面肥料及生长调节剂应用范围广、次数多。因此,日光温室所收获的蔬菜产品存在用药后安全间隔期不达标问题。

2.2.9技术配套服务滞后,严重影响着无公害生产的推进。日光温室内环境条件完全属人为调控,温室建造以及蔬菜生产都具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生产无公害产品,技术含量更高。作为生产者农民必须要掌握系统的栽培管理技术,了解蔬菜的生长发育特性,而目前受技术力量和服务体制的限制,农民培训及生产过程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薄弱,很大部分技术性事务转嫁给非专业性的农资经营者,给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不成熟、不规范的技术应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2.3农业管理与科技服务滞后,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

固原发展设施农业,关键是要解决水资源问题。早春扬黄灌区上水应考虑设施农业的发展,提早上水,因此,必须协调水利部门,调整用水计划。棚室小气候环境主要是光照、温度、水分、气体的管理与调控。但目前无论是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者,还是相关管理部门,对农业气象科技知识认识都还相当不足。停留在高技术、高投入、多经验管理、少现代科技服务的现状,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如,目前棚室标准参差不齐,有些建设较早或降低投入标准建造的棚室存在怕强风、大雪和强降温天气的“三怕”现象。不少棚室在2012年初的大雪中倒塌,2013年1月以来,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偏低,设施生产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降雪降温天气,遭受了严重雪灾和低温冻害,由于温室简陋、承载能力差,并且缺乏保温、加温设备,雪灾引起大量温室垮塌,大面积的作物遭受冻害,对设施园艺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再如目前的生产性棚室,有些透光性不好,冬季及早春的增温、保温效果差,棚室内空气湿度大,易染病,病害严重。因此,及时开展设施园艺气象服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是保障高投入、高产出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服务。

2.4设施生产基地的整体功能不够完善,缺乏产供销科技经营大户带动

设施生产必须要求有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作保障。包括优质低价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供应体系、高水平的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产品销售体系。目前这些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的反差,影响了设施生产效益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缺乏产供销科技经营大户的带动辐射,成为影响我市设施生产基地整体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面对市场基础薄弱、外销市场开拓不够的局面,未来市场竞争和价格打压不容忽视。

2.4.1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拱棚保留率不高。现建部分设施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尤其是小拱棚寿命短,保留率不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4.2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市没有专门的设施农业技术指导机构和专业的设施农业技术指导队伍,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人员缺乏,指导服务跟不上。

篇4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高效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高效农业不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佳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有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指标。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等主要指标。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是生态效益的基础,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是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

2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投资的标准低,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不少未治理区域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大多数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许多高效农业开发项目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整体带动力不强,相当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自身需要输血,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贡献率低;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大部分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

2.3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不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管理较为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同时,由于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相对较低,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

高效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在农业品种、技术和设备上要集成创新与综合配套。但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只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研发,很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这就影响和制约了高效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5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但由于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很难组织规模生产。就是一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也难于突破现状,致使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6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中,不少农民和企业不够重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不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有些产品有名无牌,有些产品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一些农产品虽然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的更少。

3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

3.1要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

现代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农业生产高产、质量、效益低的现状,按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首先是要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观,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再就是要更新农业耕地观念,不能仅仅依靠现有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要积极开发利用所有的国土资源,拓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空间。

3.2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还必须研究建立起高效农业发展风险基金,为降低和化解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农户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广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努力组织起广大农户,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做大农业产业链,引导高效农业发展。

3.3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必须使科研工作全方位面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按照不同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与用途,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产品目标,从而把这些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优势产品进入市场。为此,要积极调整农业科研力量的配置和主攻方向,组织强有力的研究力量对各区域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研究,并大力加强产后科技服务,既重视品质育种,又重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对改进品质和增进抗逆性的作用。

3.4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

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生产领域,才能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储运等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也必须面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

3.5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篇5

(二)城郊农业发展的特质建设不足。所谓城郊农业发展的特质建设,是指特定区位上的城郊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生产条件,主要指包括高人力资本化的劳动力、农业科研体系与成果转化机制、特种作业机械、营农技术指导、虫害和疫病防治、施设农业的自动化控制设备系统、安全高产种子和仔畜、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各种协会组织等。目前,上面述及到的特质建设普遍处于缺失或建设不完善当中,例如,沈阳城郊农业虽然已经创建了许多小有名气的品牌:沈北新区的诚信食品,于洪区的绿丰牛肉、三山梅花鹿、思颖花卉,苏家屯区的昊明禽业、娇王有机大米等特色品牌,但是这些品牌过于分散,没有按照某一角度将其统一整合起来,其经济影响力十分有限。这些情况印证沈阳地区城郊农业的特质建设十分不足。

二、城郊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一)发展规划难已运行。沈阳城郊农业在发展中,基本上是采取农业经济自然演进加市场引导的方式运行,虽然沈阳城郊各级政府已经编制城郊农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耕地的生产经营权在农户手中,政府不能直接干预农户生产安排,过去紧张的干群关系至今还在阻隔着政府与农户的沟通,现在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无所作为的行为,使得农户不完全相信政府,因此,农业发展规划很难得到农户响应,进而得不到有效的运行,农业发展只能在市场的诱导下慢慢地进行,由此,市场失灵问题难已规避,前文述及到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二)政府扶持缺乏系统性安排。政府的扶持与支撑是发展城郊农业的关键引导力。当前沈阳发展城郊农业面临着政府扶持缺乏系统性安排的问题,政府只是在设施农业基建、特色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水产、畜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与出口、农民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给予“象征性”的局部政策支持,从沈阳城郊实践上看,当前政策性支持的作用杯水车薪,在政策的支持力度、广度与深度上面,与城郊农业发展的需要相距较大,尤其是缺乏生产、流通与消费等三大领域的系统性政策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城郊农业发展需要在提高原有支持力度基础上,完善政策支持结构,扩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农业科研机构参与程度低。城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科研机构作为重要的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要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己任,并在推动城郊农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作用。通常只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在表层上参与城郊农业发展的科研工作,一些有针对性的生产亟须科研项目,鲜有问津,这充分反应出农业科研机构低程度参与城郊农业的问题。由此,一些诸如城郊农业特质建设、产品结构与质量、发展模式研发与推广等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所以要想发展好城郊农业,大量注入农业科研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四)新型农民孵化机制缺失。城郊农业特质要素能否被高效率地利用,特殊区位是否能催生高经济潜能,都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农村技术指导名存实亡导致营农指导缺位,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与农民经济利益的竞争性,以及因农民缺乏组织性而无法做到农村内部自我教育,导致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和总量不足。前文述及的问题都与农民综合素质低下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其素质低下的成因,又在于孵化高素质新型农民机制的缺失,因此,构造新型农民孵化的机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不失为破解沈阳城郊农业各种问题的良方。

三、促进城郊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给予辅助政策体系支持。一是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辅助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规模城郊农业基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稳制活地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对新流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二是给予营造新品牌的辅助政策支持。对于取得QS认证的给予一定政策性奖励,对当年获得国家级(包括国际金奖)、省级、沈阳市级优质农产品金奖的,分别给予政策性奖励;三是要积极开展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辅助政策支持,对承办单位每人给予补助;四是给予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支持。

(二)突出搞好城郊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进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国家和集体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在保证其安全、有效运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进行市场化管理及商业化运作;三是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道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利用招商引资争取外来资金投入。

(三)构建城郊营农指导人才队伍。一是着力培养营农人才。重点培养开发、使用管理,为营农人才工作提供发展空间;发挥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基地等的优势,凝聚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对农村实用人才参与推广农业新技术给予支持,允许他们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参与收益分配;二是着力培养科技人才。建立一套针对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登记、考核等制度;着眼于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分析人才需求,科学系统的制定在职人员的培训计划;针对农业高层次人才,加大开发的资金投入。

(四)鼓励社会资本和技术参与城郊农业发展。一是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多种形式资本参与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在土地农业用途不变更的前提下,允许民营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化需要,支持其自主选择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使农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二是要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三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通过立法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保障和权衡各方权益。通过市场流动带动城乡资本流动、人才和劳动力流动,并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3-0062-03

近年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低碳农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低碳农业是农业发展模式向低碳高效转变的必然选择,它能够更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更充分地利用农村资源,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如何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作用逐步显现。例如:金融在杨凌示范区低碳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融资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手段为节水灌溉、三沼利用及企业的生产环节、技术改造等提供贷款贴息或信贷支持,通过实行绿色信贷政策,一票否定达不到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企业,而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绿色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享受利率优惠,拓宽低碳农业的融资渠道。位于湘西南的龙山县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沼气发展,有效地推进了该县低碳生态农业建设。近年来,该县各金融机构共投放信贷资金7865.3万元,打造“公司+协会+网点+会员(农户)”的模式,帮助建立农村沼气池3.2万口,乡镇覆盖率达100%、入村覆盖率达95%、入户率达26%、利用率达70%。农村沼气发展有效地推进了该县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低碳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陈宝树,田云刚,2010)。

在低碳农业发展中,各类金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性金融通过支持循环农业、环保农资行业、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农业领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项目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节能减排,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山东省枣庄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拓展“绿色信贷”市场,向客户提供与低碳农业发展相关的金融咨询和服务,重点支持农业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确保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民间资本也积极介入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相关政策不完善

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配套措施的完善,如在税收、利息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与保护。但是,我国对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配套措施等还没有具体的安排,对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支持也远远不够,使得金融支持仍停留在比较熟悉的传统农业层面,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支持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需要加强。

(二)农业的高风险性降低了金融支持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大大影响了农业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同时,市场风险使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很大,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虽然低碳农业改变了过去农业领域的高耗能、低产出、低环保等状况,但是还是受到自然环境和市场的影响。而且,与传统农业相比,低碳农业的发展对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要求较高,投入成本更高,加剧了其风险。在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的支持措施不明确的情况下,出于安全性原则的考虑,金融机构很难积极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

(三)低碳农业的高成本加大了金融支持难度

与传统农业相比,低碳农业依靠的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农业发展模式,它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资金需求量更大,对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低碳农业生产的效益周期更长,这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相悖,加大了金融机构支持的难度。

(四)农村金融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加成熟的科学技术,知识更丰富的劳动力,比传统农业更加多样化,同时,也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农村金融不断创新。尽管各地金融机构为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推出了专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相对滞后、管理相对粗放,难以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的需要。

(五)农民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意识薄弱

部分地区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有限,对金融业务的了解仅限于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对新金融业务及产品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汇兑等业务基本不了解,对信贷知识知之甚少,而且金融观念淡薄,风险防范意识不高,这不利于新金融业务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于金融知识的宣传材料认知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即使金融机构提供了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新的产品和服务,仍然不能被广泛地接受。

三、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建议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进人新的发展阶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被认可和推广,其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金融领域的力量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一)为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政策的法律化能增强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强制执行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如借鉴美国、法国等国外经验,对金融机构用于支持低碳农业的贷款给予适当的税收补贴、通过贴息贷款扶持农业,把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更多地通过对金融的扶持和补贴来实现,改善金融业融资环境。此外,还可以由政府主导建立公益性担保基金,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融资担保,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为低碳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供保障,以降低信贷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风险。

(二)完善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弱质性,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和风险补偿机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调整信贷结构,把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的切入点,促使金融资金流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而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能更有效地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确保资金需求方得到发展低碳农业所需要的资金。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担保体系、推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来分担补偿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三)不断完善低碳农业发展技术,降低低碳农业成本

要发展低碳农业,真正做到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技术创新是关键。但是,无论是节地、节水,还是节油、节煤的农用机械的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的研发、使用和推广都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可见,资金投入的比重和规模对低碳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对低碳农业资金的发展不论是财政还是金融支持都不够。因此,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各种低碳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及对农民进行农业环境意识和技术培训、新能源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此外,每年保证一定比例和规模的财政资金用于低碳农业发展,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而增强财政扶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资金的比例和规模,创新服务模式,增加金融产品,以更好地支持低碳农业发展。

(四)提高农村金融的创新能力,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低碳农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改进管理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低碳农业的发展对金融的需要。目前,国外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很多,如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由基金公司管理的将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应用到低碳农业发展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金等。此外,还可采用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形式,把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使保险公司在其中充当解决风险的资金储备所。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此外,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农业发展特色等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适销对路的低碳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低碳农业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金融意识

发展低碳农业,不仅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广大农民愿意接受,并且能够接受这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金融知识,拓宽农民了解相关金融知识的途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农村、“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为了使农民更好地接受和认识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新的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金融政策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是散发宣传材料,而且还要面对面地进行讲解、交流,解答农民的相关问题,使农民充分理解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了解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并积极利用这些产品和服务发展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金融支持有助于我国加快低碳农业发展的进程,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发展低碳农业的风险性高、成本高,使得金融支持难度加大,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这些都制约了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完善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用于低碳农业发展,提高农村金融创新能力,加大金融宣传力度,从而加快低碳农业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陈宝树,田云刚,龙山县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生态农业建设[N],金融时报,2010-10-02

[2]陶正芳,邵永恩,低碳农业:金融支农的新视角[N],金融时报,2010-06-07

[3]孙蕾,政策性金融如何支持低碳农业发展[J],现代金融,2010,(8)

篇7

关键词:土左旗 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 先进模式

一、区域特点和发展环境

土默特左旗位于呼和浩特市西部,土默川平原上。全旗现辖11个乡,5个镇, 321个行政村,456个自然村。截至2010年底,全旗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占总人口的84.5%;总面积27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旗总面积的33.5%,平原面积约占全旗总面积的66.5%,该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土地类型多样,适合发展农牧业。土左旗的主要农作物有葵花、玉米、中药材、蔬菜、优质牧草等。在“九五”期间,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主要完成的工程有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大青山生态建设等。

二、区域农业经济问题

土左旗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首先,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幅相对于人口的增幅而言较缓慢。从2008年到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1945公顷,但是人口却增长了2933人,且其中的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该地区的农民种植玉米主要是为了销售,小麦的种植面积其实较小,面对将近3000的人口增长量,粮小麦的供应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近年,物价水平持续走高,农民收入的绝对增加值缓慢,大部分农民为了增加收入主要种植玉米。另外,在土默川平原,种植玉米收益较高,该地区灌溉水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而种植玉米的同时,意味着种植小麦、谷类等粮食的面积就会减少,当地人民的生活将受一定影响。

其次,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是有效灌溉面积始终维持在83088公顷。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土左旗近几年的农作物灌溉能力有限,但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得不到有效灌溉的农作物面积其实是在逐年扩大。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效率下降。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农作物的产量不高。所以,提高当地农业的灌溉水平迫在眉睫。

再次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村用电量大幅增加,但农林牧渔业的总产量缓慢增长。2009年较上一年的用电量增长比率为4.9%,到了2010年用电量较2009年增长比率变为24.8%,电量的消耗非常大,但是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在2009年和2010年的同期增长率仅为4.1%和8.9%。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据实地考察,近几年当地没有发生较大自然灾害,而且农产品行情总体平稳,那么可以推断,农民的生产效率低是导致其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

最后,从2008年到2010年,务农人数由164097人下降到了156297人,缺少了7800人的农业生产必将受到影响,粮食产量面临减产的风险。现在,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闲置、农民弃田打工的现象。其中,既有种植作物投入大但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计的原因,也有不懂种植技术没有种植信心的原因。据了解,尽管现在农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农业生产。

三、对策研究

(一)及时制定惠农政策,调动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的足量供应

现阶段,该地区对于农业补贴的结构安排不够合理。要有效地推进农业发展,主要农业补贴至关重要。推行一套长期稳定的补贴措施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长期而且有力地支持农业的发展,促进该地区农业的进步。另外,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创造条件,为农民讲授生产技巧。在农业银行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有关部门推出专门的政策性信贷业务,国家下拨信贷资金。严格政策性信贷资金的使用,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

(二)加大设施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为了保证农田水利项目顺利实施,该县政府的主要部门要积极投入资金,开展广泛的资金收集渠道,必要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民间投资。同时,该县要对所有水利工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证工程的质量。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要转变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把基础理论、应用科学与应用技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挥最大效应。现今,如何既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灌溉除涝并举,又突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现在亟需走农田水利科技和管理体制研究的结合路,农田水利专业人才的培养路。

(三)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能力,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培训对象及培训时间的选定农民技术培训既应求量,更应求质,因此,在培训对象上,要选青壮年农民,他们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首先,要有强大的师资培训队伍。在兴办农技培训机构方面,旗级和乡级政府应从物力、人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在落实具体项目实际中进行培养。这样,可以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使项目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学员学到真技术后项目实施将有可喜的成绩。最后,科学使用经费,顾点又顾面。

参考文献:

[1]侯安宏,马强.粮食问题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

农业技术经济,1997(6).

[2]陈红艳 ,苏浩.内蒙古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2002(5).

[3]王守陆, 卢剑.欠发达地区农业应对加入WTO的战略

选择——内蒙古农业发展战略思考[C]. 论提高农产品国

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10).

[4]王关区.内蒙古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北方

经济,2003(11).

[5]成小平.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5).

[6]王靖兰.扩大农村水利投入 推动农村水利发展[J].中国

农村水利水电,2004(11).

[7]曾纪发.粮食安全与财政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07(3).

[8]云和义. 50年来内蒙古农科院为促进内蒙古农业发展做

出的贡献(一)[J].现代农业,2008(9).

[9]王远航.内蒙古财政支农绩效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

篇8

1 浑源县基本情况

1.1 气候

从我国气候类型划分版图上来看,其位于较远离海洋的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具有四季划分比较明显的特点。但由于居于内陆,该县的年平均降水量还是较少的,主要集中于夏季,但也会根据县内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例如,浑源县内中南部山区的降水量是全县中最高的地区,而北坡区的降水量与之则有着很大的差别。

就该县的气温而言,其全年的气温平均在六七度左右,且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动。另外,由于海拔高度差异较大的原因,县内不同的地区温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平川以及坡区的平均气温要高出山区六度左右。其次,由于浑源县的气候比较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不太利于对水分有着较高要求的作物的生长。

1.2 土地资源概况

浑源县的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是我国典型的山区、平川以及坡区相综合的地区之一。多样的土地资源也造就了浑源县多样的作物种植现状。山区多为林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平川则是多为种植蔬菜以及农作物等人们日常所需的食物,而坡区则为油料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农业的多样发展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日常需要,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经济的发展。

浑源的土壤资源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含有不同的养分,适合不同作物的生长。在发展农业之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的土壤类型,并根据其养分进行合理的划分,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发挥土壤肥料的最大效力,提高作物的质量,促进当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浑源县农业发展中土壤肥料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肥料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正如前文提到的,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场所,是培育作物的基础,而土壤中的肥料则是作物生长所离不开的必要的营养物质,只有充足的土壤肥料才能促进农作物的快速生长,也可以提高其质量。但我国大部分的土壤比较贫瘠,土壤肥料含量不足,导致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地不能高产,甚至产量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培育土壤,增加土壤肥料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2.2 浑源县施肥现状以及土地养分改变

总体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浑源县的农家肥料施用情况十分不容乐观。上个世纪,由于交通工具还不够发达,农户多采用畜力来运输农作物,而牲畜的粪便则是最好的农家肥,农家肥的施用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肥力。但近些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农家对于牲畜的使用已大幅度减少,因此农家肥的使用也减少。而工业生产的肥料不能够完全的模拟出农家肥为土壤提供的成分,因此浑源县的土壤质量也因此而下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另外,浑源县还存在着土壤肥料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由于地域的差异,该县的土壤本身就存在着成分上的差异。但由于较偏远的山区、坡区更是甚少使用农家肥,甚至肥料,这样就进一步造成了土壤肥料之间的巨大的差异,十分不利于当地广泛的发展农作物种植产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2.3 土壤肥料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农作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才能满足我国人民的需求。正是因为土地的种植次数不断增加,导致土壤肥料急剧减少。在我国,很多土地都存在着缺氧以及缺少部分微量元素的状况,这都是十分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很有可能造成农作物的低产甚至停产。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部分地区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各种工业污水以及生活用水的排放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肥料,增加了土壤当中的有害物质,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另外,化学肥料的不合理利用,农家肥的浪费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化学肥料的主要原材料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正是我国十分短缺的部分,因此我国的化学肥料十分紧张。另一方面,虽说我国有着很多畜牧业十分发达,牲畜的粪便是很好的农家肥,但人民的意识不足,不能将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反而将牲畜粪便随意堆放,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

3 解决土壤肥料问题的对策

3.1 降低土壤的复种指数,实行轮耕

合理的降低土壤的复种指数,效仿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轮耕政策。将一个地区的土地划分为几大部分,每年有规律的种植,给部分土地充分的休整时间,在此期间也要良好的维护土壤肥料,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另外,降低复种指数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寿命,延长同一地区土壤的使用年限,更加有利于我国农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2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农家肥的使用

尽可能的减少在耕地的周围建立大型的工厂,减少工业污染物对于土壤的危害。另外,要强化公民的意识,加强其对土地的保护,减少生活污水向土壤中的排放,降低土壤肥料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另外,由于我国化学肥料资源短缺的问题,应大力提倡农家肥的使用。农场以及畜牧场之间可以建立互利的合作,畜牧场向农场提供牲畜粪便,以作为农家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另外,农场可以为牲畜提供食物,这样既可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也可以解决自身的问题,一举两得。

篇9

关键词:

许昌;特色农业;竞争力

河南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被国务院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而许昌作为河南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地处暖温带季风区,以平原为主,可耕地面积丰富,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应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区域竞争优势。

1许昌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许昌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协调指挥,创新运作模式,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运作方式,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稳步推进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许昌特色农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特色农产品种类显著增加,种植规模和产量也呈上升趋势。如鄢陵花卉苗木、河街腐竹、禹州中药材、襄城蔬菜、长葛畜禽肉等。(2)扶持并打造出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在“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政策推动下,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了起来,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与增值。比如:粮油食品加工以山花粮油集团、湖雪面粉公司为龙头,中药材产业以禹州中药材市场为龙头,花卉产业以鄢陵北方花卉集团为龙头,畜牧产业以长葛众品食业公司为龙头。(3)规划并建立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比如鄢陵县把种植花卉园艺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特色花卉系列,构建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花卉基地;长葛则以众品食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建立了畜牧禽类养殖基地;许昌县则依托以河街为中心的腐竹工业园和以蒋官池镇为中心的食品加工业园,带动形成了以小麦、大豆为主的种植基地。这些种养殖基地的建设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4)培育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业品牌。经过近几年对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许昌已初步培育出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如鄢陵苗木基地是全国北方市场最大苗木交易基地;许昌县河街乡腐竹已占领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闻名全国;长葛众品食业公司生产的类鲜肉及加工品已对全国知名的双汇集团生产的肉类产品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成为知名品牌。(5)开发了一些新兴特色农业类型,如鄢陵花木博览园,每年举行盛大的花木博览会,集旅游、观光、交易为一体,带动了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收益的多元化增值。

2许昌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2.1农户生产较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农户生产分散,生产规模小,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流通机制也难以有序进行,散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规模化生产与批量化销售存在一定难度,致使特色农业的发展仍处在粗放管理层面,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河街腐竹原料大豆的生产多以家庭农户为单位,单家独户自行决策生产,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与技术标准,管理方式上多属于粗放管理,重量而不重质,最终也必然因为原料的低品质致使腐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没有精细化的统一标准,也难以生产出科技含量高、质量稳定、高品质的精品腐竹。

2.2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不突出

目前许昌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户生产呈现出很强的分散性,加工和营销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技术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着“低、小、弱、散”的问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开发过程,需要农业本身、其周围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农业产业链条的纵向与横向发展。从纵向上看,特色农业产业链一般包括“研发—培育—推广—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而许昌特色农业产业链目前仍比较短,研发、培育、推广、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都还比较薄弱,消费环节消费者参与体验度较低。从横向上看,许昌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也比较单一,缺少关联、辅助产业,尤其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滞后。正是因为许昌特色农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规模化效益不显著。

2.3品牌营销力度不高,品牌发展缓慢

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但这种由比较优势带来的竞争力是浅层次的、短暂的,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后,靠品牌带来的竞争力才是深层次的、持久的。目前许昌特色农业的发展仍停留在比较优势的开发层面,对品牌内涵的挖掘与营销力度欠缺。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品牌的建设与打造,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打造原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利用区域品牌的光环效应来带动整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品牌发展。另一方面是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注重企业品牌的打造。目前,由于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许昌从事特色农产品开发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另一方面,对许昌传统特色农产品的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在原产地品牌的建设过程中,许昌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与营销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内涵,没能把区域独特的土质、气候、地形、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与产品品质和品牌文化关联起来,忽视打造品牌的独特性与文化内涵;在品牌的推广方面,除了鄢陵花木、禹州百年粉坊的推广外,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力度不足。

2.4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健全,生产经营风险偏高

在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配套设施和服务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健全程度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程度。目前许昌在配套设施与服务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在基础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由于许昌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需建立健全水利灌溉设施,但目前仍有许多县域水利灌溉设施跟不上,存在“碰天收”现象。(2)在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是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和农户对市场需求状况的了解程度,及提品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目前许昌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尚未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化平台。(3)在金融支持服务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弱质农业,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户资金来源渠道非常有限,需政府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服务,目前许昌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已出台了一些资金支持政策,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3促进许昌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牵动性强,需要广大干部和农民上下同心,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推进,不断提高许昌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

3.1加强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特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农户的分散生产,导致整个产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合力和竞争力。许昌应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加强农户组织化程度,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提高特色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许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今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于农户的覆盖面和带动力较弱,远远不能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创新组织合作模式,加快发展,充分调动发挥他们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组织带动作用。

3.2扶持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关键。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因此,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时,应着重扶持和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并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经营,延伸并整合整个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还应大力推动从事相关农业服务的关联性、辅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信息化服务型企业,以繁荣横向产业链,推动特色农业向区域产业集群化和网络化的模式发展。

3.3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因此,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应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竞争力。(1)要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新产品开发方面应不断推出新产品迎合新的需求点。质量方面应实行标准化,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品牌标示、包装设计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化,做到既要体现产品特色,又要向分级化、方便化、环保化方向发展,确保产品内在品质和外部包装完美统一,以提高许昌特色农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2)注重原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的建设,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气候、土壤、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与产品品质或特色密切相关的因素,塑造区域品牌内涵和文化,让独特的产品品质与特定的地域联系起来。并通过原产地品牌的打造,带动相关企业品牌的发展;在发展企业品牌的时候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3)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与推广。许昌政府、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应联合起来,加大对特色农业品牌的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借助传统的推广方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融入全民娱乐文化潮流构建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和体验价值,从而让品牌走进消费者的心里。

3.4建立健全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经营抗风险能力

当前许昌应尽快建立健全特色农业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经营抗风险能力。(1)在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方面,完善水利设施,实施水利工程到田到位,形成有保障的水利灌溉网,保证旱期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供给,切实解决一些地区因降水不足导致的“碰天收”现象。(2)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扶持优势产区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以整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借助“互联网+”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平台,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需求供给信息的收集、专家诊断与管理、专业的推广,甚至是专门的策划等。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许昌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一体化有机融合。(3)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应制定特色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并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和方案,切实解决农户在资金投入和周转方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朱永生.浅析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J].中国商论,2017(07).

[2]徐艳霞.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张会新[J].全国商情,2016(22).

篇10

未来桑日县将从实际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以及饲草的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小油菜生产,开发牦牛相关产业;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苹果、核桃等高效种养业;建设绿色农业综合开发区。[2]桑日县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阳光充足,农业和自然资源丰富,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将对山南地区甚至西藏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2014年7月11日~18日对桑日县农业生产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2)调查数据。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11日~18日,调查对象主要为桑日县桑日镇的雪巴村、奴卡村的农牧民。调查问卷发出80份,收回80份,以下为部分调查数据。1)桑日县农业发展主要方式。该县以农业为主,农民按人口分地,每人分地大概为1~2亩,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玉米、土豆、油菜、冬小麦。主要农作物为土豆、冬小麦和油菜。牧民无耕地,主要发展畜牧业。2)村民经济来源。村民经济来源于农业、牧业、虫草和务工。其中虫草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形式。一般农业收成不好时农民就会外出务工。农作物售卖过程中,青稞每斤2元,冬小麦每斤2.8元。例如,一家六口人,农作物方面每年有30%卖掉,年收入大概8000元左右,其余70%用于家庭食用和喂牲畜。3)该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该县实行农业机械化已有5、6年,每家都有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国家农牧惠民补贴政策为30%~40%。例如,拖拉机补贴为35%,一台价值两万四千元左右的拖拉机,国家补贴为一万。4)该县农业贷款发展情况。该县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牧民发展生产经营,开发《农牧户贷款证》“钻、金、银、铜”“四卡”产品,解决了农牧民发展农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民贷款发展农业的贷款方式多为金卡(5万元左右),银卡(4万元左右),铜卡(3万元以下)。金卡贷款以村民的年收入、土地、牲畜、林卡等为标准。其中1年期贷款比例最高,贷款利息低于全国其他省份地区同类发展方式2个百分点。5)该县农业发展存在的自然灾害威胁。该县自然灾害有地震、冰雹、洪水、干旱等。干旱一般为5月到7月初,该期间无有效降水,村民农业损失惨重。国家为农牧民投农业保险,农作物、牲畜受灾时,由保险公司按规定对农民进行赔付。例如,冬小麦为100元每亩,青稞为70元每亩,油菜为140元每亩。

(3)调查方法。作者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进行调研。

二、桑日县农业发展优势

(1)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桑日县水源充足,其境内有雅鲁藏布江,沃卡河、比把河、曲松河及沃卡一、二、三级3座大型水电站,是西藏重要的能源基地。全县拥有水资源9.23亿立方米,贮藏量达10万千瓦,[3]呈南部小、北部大的分布规律。该县发展农业的命脉是团结水渠和卧龙水渠。

(2)桑日县政府重视当地农业发展。桑日县政府以农牧民增收为工作重点,组建专题工作组深入农牧民家庭,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解决了农牧民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难题,增加了全县农牧民的收入。据统计,2013年全县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6600元多1135元。

(3)农业发展政策优惠。该县种植业机械化发展程度非常高,且购买时国家有优惠补贴。例如,拖拉机补贴为35%。县农牧局通过招标形式以较优惠的价格统一购买机械设备,从各地引进优良种子,扩大良种种植面积,精选包衣种子保证粮食产量,提高农机补贴鼓励农民发展农机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展。

三、桑日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然环境条件差。桑日县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昼夜温差大、有霜期长、日照充足、高原氧气不足,动植物生长期长、产量不高,抗灾能力弱,产量高的耕地数量少,可灌溉耕地面积小;高山草地出现严重的沙化现象,牧草生长时间短,一年中将出现7~9个月的枯草期,加之草场灌溉少、土壤贫瘠,天然草场产草量少,超载现象严重,土地“沙化”面积逐渐扩大,出现了草畜矛盾现象。该县自然灾害有地震、冰雹、洪水、干旱。[4]干旱一般为5月到7月初,该期间无有效降水,村民农业损失惨重。

(2)市场化能力不足,专项发展资金少。桑日县人口数量少,需求能力不足,市场流通能力差等;农牧民思想保守,市场意识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牧业发展集体经营少、技术不成熟和生产能力不足;农牧业结构调整困难大,农产品品质保证差,农牧区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等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地方财政对农牧业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小,难以实现多元化经营体制。

(3)群众思想保守。一是不具备农业产业化知识。农牧民思想传统,观念落后,管理模式滞后。同时,受传统的文化思想、理财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受阻。二是农牧民对农业产业化不信任,缺乏参与和合作意识。

(4)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目前该县农牧民的文化程度和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技人才队伍与能力和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该县甚至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品种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思想意识落后,许多资源开发利用少,已开发资源缺乏有效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低,其所经营的农业还处于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阶段,农业生产结构简单,农作物品种少,阻碍了农牧民发展经济。

四、桑日县农业发展的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该县应争取大规模的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性资金,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例如,加大财政扶贫力度、保障饮水安全、提高医疗保险标准等。对生产有优势,有利于全面开发、普及机械化的地方优先安排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对生产条件相对差的地方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重点扶持。在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强基惠民的工作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开发、扶持农牧业基地建设。

(2)设立专项资金,发展特色农牧业。桑日县应充分发挥自身河谷农牧业的优势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开荒建设,重点扶持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根据各村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高效的工作规划。例如,建成草红花及藏药材种植基地、改良黄牛品种、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山油2号和藏油5号优质油菜等优势特色农牧业。扶持农牧民以经济协作组织的形式建设糌粑加工厂、油菜加工厂等,进行商标注册,全力包装打造桑日自己的品牌。

(3)增加农牧民增收渠道。一是桑日县应紧紧抓住该县发展农牧区二、三产业的机遇,大力发展农牧业。[5]激励和扶持农牧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来兴办实业。二是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引进全国有实力的矿业公司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提高农牧民就业率。三是发展旅游业。挖掘当地旅游业潜力,着力打造特色著名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