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4: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

篇1

    生态环境对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篇2

最后是建成后,在管理运行中影响生态环境。这一阶段产生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一是水电站建成之后需要储水,储水时,蒸发导致水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储水,使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会诱发地质灾害;由于上流水位的提高,河流宽度增大,水流的速度会极大地减缓,其携带沙子的能力会大大地下降,泥沙多的河流会导致河流淤积,泥沙被堵。同时水库由于有大量的泥沙,防洪能力会被大大地削减。另一方面,由于各种藻类的生长受到影响,水的自净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水库蓄水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对河中的生物繁衍生息产生影响,而且,水库会占据陆上生物的生活土地,严重时会导致物种灭绝;同时,生态环境的气候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三是开闸时水流对建筑会产生影响,持续的重力冲刷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必须要按时检查建筑的情况并及时修补;四是工程占地迫使居民搬迁,动物迁移,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水库建成后,库区蓄满水时,周围的建筑包括珍贵文物会被破坏,这代价是惨重的。以上是关于水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总结,看得出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有许多因素是无法预测的。

二、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办法

水电水利工程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我们不应因此而放弃,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1、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从制度上开始,制度法律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的依据,为国家相关保护部门的评估工作提供标准。现在,我国的环境评审是以建设的内容还有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但是这个评定方法还没有与工程目标达成一致,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调整环境评定的范围,使其扩大到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评定,进而提出整体上的生态保护方法。

2、将开发的目标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促进协调发展。通常情况下,在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过程中,施工方总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综合水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开发目标,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国家设立相关奖项鼓励施工方保护生态环境。设立相关奖项,如施工科技进步奖,奖项设立后,每五年或十年进行一次评选颁奖,选出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工程并给予相应的荣誉,一方面给该行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使该行业相关人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

4、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监测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而建设完整的监视体系得花费很大一笔钱,所以建议在已有的体系上,选择中小流域进行试点工作,逐步改进,逐步完善。而我国将应建设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今后发展奋斗的目标。以上是从法律法规、规划目标、评定标准、监测技术四方面提出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利水电不利影响的一些建议。

篇3

一是财税金融方面,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调整现行主体税种留存老区的分享比例。鼓励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华北油田分公司、国有商业银行、保险企业、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业在延安境内设置法人企业,实行税收属地管理。

二是国土资源方面,建立健全油煤气盐等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进一步扩大地方在资源管理、矿业权审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性和支配权;支持延安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

三是生态建设方面,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协调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缺口资金。

四是项目建设方面,国家油煤气深度转化综合利用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老区布局;对有条件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优先核准审批。

五是区域合作方面,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解决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窘境,推动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形成合力,实现互动共赢。

平凉市

杨维周(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一是争取有更多含金量的政策。全面落实《规划》中提出的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陕甘宁革命老区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贫困地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的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和国土资源调查的投入,并实行资源开发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老区发展。

二是建议把平凉列为国家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地区。平凉境内的泾河、汭河、葫芦河属于渭河主要的一级支流,是陇东黄土高原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域,也是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源头地区,在黄河流域的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源泉和生态屏障作用。对此,请求国家把平凉列为国家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地区,并在财政上给予补偿、在生态环境项目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并积极争取将老区整体进入国家生态环境屏障建设规划。

三是建议推进平凉能源基地项目建设进度。平凉是国家确定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煤炭、电力、石油等资源开发建设势在必行。对平凉进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指导意见》,并已落实投资主体的煤炭资源开发、电厂建设等重大项目,请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尽快核准实施。

四是协调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专项规划。平凉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力承担重大交通、能源等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对此,建议对平凉市提出的重大项目,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范围内,捆绑包装,统筹申报,共同做工作,统一汇报衔接,争取国家更多的重视支持。

五是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与有关地区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建议在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上,陕甘宁老区各省市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六是加强协调配合突出联动发展。会议倡议抱团发展整体联动,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破坏环境,留下遗憾。成立陕甘宁发展研究中心非常及时,我们一定会积极参与。为推动《规划》落实,我们也成立了宏观经济研究室,创办了《区域经济研究》双月刊。

铜川市

郭宏杰(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一是尽快建立陕北组团发展合作机制。建议由省西部开发办牵头,延安、榆林、铜川三市和富平、三原、泾阳三县紧密合作,研究提出陕北组团发展的目标任务,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定期交流合作的机制,推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是加强榆林、延安、铜川三市之间能源产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立足铜川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努力把铜川建成延安、榆林煤炭、石油等资源向南运输的重要集散地和通道;另一方面,实行资源市场一体化,协调资源性企业加大对铜川的煤炭供应,帮助铜川解决产业转型中煤炭资源不足的矛盾,支持铜川发展火电,努力把铜川建设成陕西重要的火电生产基地;发挥延安、榆林石油资源丰富和石油产业技术先进的优势,深化与中石化的合作,加快宜君油气资源开发,争取西安三桥炼油厂迁至铜川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把铜川建成陕西新的炼化产业基地。

三是加快接续资源开发。铜川油页岩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10亿吨,居全省首位。加快油页岩和煤层气的开发,需要放在陕北组团发展的合作框架中统筹考虑,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审批,借助延安、榆林有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加以推进。

四是要加快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以延安为龙头,其余7个地级市和9个县互动,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以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红色旅游这个品牌。加强与延安、榆林和泾阳、淳化、旬邑、富平等地的合作,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使泾阳—淳化—旬邑—铜川—富平革命遗迹线成为新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五是要加快历史人文旅游精品区建设。着力挖掘黄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内涵,尽快形成西安(秦始皇帝陵)—铜川(玉华宫)—延安(黄帝陵)—榆林(统万城)等一批彰显黄土文化的历史人文旅游精品线路。

六是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围绕红色文化、黄土文化,加快旅游产业研发基地建设,开发形成一批文化力作和旅游创意产品,推动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

七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国家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加大对老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争取中央投资优先向老区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争取中央安排的水利建设等公益性建设投资,尽快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老区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

八是争取国家对规划项目的审批和建设给予倾斜。争取国家实行资源转化战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规划布局和项目核准方面尽量给予老区倾斜,优先在老区布局建设。

九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争取国家加大对老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力度。

十是争取实行对口帮扶。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争取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市县与老区市县开展对口帮扶,通过东西共建产业园等方式,促进老区的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十一是争取政策支持。争取国家批准老区八市九县,开征资源开采生态补偿费,石油、煤炭按每吨售价的2%征收,其他矿产资源按1%征收,以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

吴忠市

乔晓燕(吴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一是建议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内新办的各类企业,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6-10年内减半征收。

二是陕甘宁革命老区从事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和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形成循环产业链的企业,减按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是将革命老区范围内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收入按现在的由中央分享60%,省区分享20%,市县分享20%的比例调整为中央分享40%,省区分享20%,市县分享40%;进一步研究增值税分税政策,扩大西部地区地方分税比例。

四是在革命老区内先行先试煤炭资源税从价定率征收,使资源产地更多地享受到资源收益,为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撑

五是降低建设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门槛,鉴于本区域内荒地、石砾地、沙漠化土地等未利用土地较多的实际,为了鼓励各类建设少占耕地,建议新增建设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项目不受年度计划用地指标的限制,并免收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六是新农村建设用地(包括耕地)不占用年度计划指标,不受耕地占补平衡限制,同时对农村土地整治和村庄整治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七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能源、煤化工等产业在申报项目时,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

八是考虑规划区内发展优势产业所面临的总量减排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议国家在审批排放二氧化硫项目时,采取一事一议、分别对待的原则,依据规划区资源禀赋的实际及其对国家能源的支持,客观地解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

九是结合宁夏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战略和建设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需要,建议经济区内各成员地市在吴忠市清真产业涉及的技术、人才、市场、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十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国家把生态补偿纳入规划,提出各类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先次序及其实施步骤,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所占比重。

十一是建议国家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大林业建设,将“三北”防护林造林工程资金补助提高到500元/亩,林业建设贷款的贴息率提高到5%。

十二是加快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增加黄河呼包银榆过境段的水资源配额,尤其是扬黄灌区的水资源配额,增强其生产开发能力。 在经济区内尽快规划实施一批大中型水利大型工程,建立黄河水资源丰蓄枯调的供水机制。

十三是在央企布局上向陕甘宁革命老区倾斜,充分发挥中央的调控功能,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港澳台大型企业,全力促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财税贡献大、实现就业广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到呼包银榆经济区具备条件的地方投资置业,以进一步带动经济区发展。

十四是加大对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十五是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建议中央加大资金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建议中央制定特殊政策,从科研院所和东部发达地区选派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到经济区工作,通过实施各种激励机制,如不受当地人员编制的限制、工资待遇享受特殊政策等,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优势,参与区域内的科研攻关和经济开发,同时对到经济区创业、就业的高素质人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彬县

张宁(彬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篇4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构;问题及建议

一、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概述

(一)内涵及定位

土地规划利用中的环境评价指的是在规划和实施土地利用之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以及评价,提出能够预防以及降低不良影响的建议及对策,以及跟踪监测的制度和方法,因此生态环境评价也属于战略性的评价。一般环境评价的狭义仅仅指的是生态环境评价,而环境评价的广义内容还包括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评价。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是指土地进行规划和利用之后,对环境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做出的评价,即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包括土壤、气候、水体、大气以及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二)作用及意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其不仅能够促使生态系统维持良好的完整性以及稳定性,还能够确保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发展能够健康稳定。同时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二、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区域范围

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其评价效益的方向、重点以及目的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评价的数据来源、区域范围以及技术手段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整且接受度广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已有的环境评价体系大多都维持在评价静态的基础上,而对于生态的变化以及动态方面还缺乏可视化的分析评价和应用。目前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其区域范围的研究从国家、省市区以及生态区和流域区等的空间尺度均由不同,可以看出研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同时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各层级的尺度空间的环境质量都进行了科学的调控和评价,这表明了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和保护已经逐渐获得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和高度重视。

(二)数据来源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构中的来源的数据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传统的详查土地利用的数据、单一的土地分布图,逐渐发展成了利用遥感卫星来获取高精度的土地数据(例如NOAA/AVHRR、SPOT)以及DEM数据等。例如在策勒绿洲这一地区,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卫星图像来获取数据,然后计算出不同时期内各个样本的沙化面积或者弃耕面积。同时采用GPS来对实地进行定位,并借助GIS平台来对实地的面积进行计算,从而制作出了利用土地时的类型图。

(三)技术手段

目前在土地利用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构中,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GPS、RS、GIS等,例如中科院曾利用生态环境研究所在调查实地以及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做了分级,并得出了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评价的等级划分以及质量情况。而宁夏地区则利用数学模型中的模糊加权,以及GIS空间评价分析技术,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同时还对多个渠道获得的地质信息以及环境信息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和分析,从而将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划分成了5个等级,即良好、较好、中等、较差、差等,进而制作出了综合评价环境质量的分区图。另外以GIS技术手段为代表的“3S”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为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创造了更加准确、快速、及时的数据以及处理工具,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

(四)评价指标

我国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关于评价指标的研究和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且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因而在评价指标方面还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体系。在研究专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环保总局选取指标的相关标准要求,还要按照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对评价指标进行合适的选取,因此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还未选择出相对统一的评价指标。例如在对江河源区土地利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要对该地区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和分析,利用国内监测环境总站处的生态环境评价的权重值以及质量指标,将水网密度、生物丰度、土地退化、植被覆盖以及污染负荷作为综合评价该地区的五大环境质量指标。

(五)评价方法

由于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选择的评价方法也需要集成综合的方法以及大系统的复杂理论,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硬技术与软科学、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有效结合起来。目前,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主要6种:层次分析法、指标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神经网络人工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以及关联度灰色分析法。

三、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且在评价的过程中,选择评价指标时也缺乏准确的依据,因而使得选取的指标缺乏一定的指导性以及科学性。各个地区一般是根据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以及自身的需要来选取评价的指标,但对于这些指标的精度没有进行统一的评价,因而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生态环境评价的结果缺乏有效的可比性,再加上度量的标准也没有进行统一,从而导致评价的结果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以及可信度。其次就是很多地区在生态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还缺乏相对完善的技术手段以及评价方法,因而使得生态环境评价的顺利进行和科学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最后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评价及其结果的使用还缺乏有效的链接,这主要由于未对评价结果的精度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使得其缺乏良好的指导性以及实用性。因此在获取评价结果之后,应最大程度地将其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去,以达到调控土地利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改进建议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的原则,要确保各个地区生态环境的评价能够具有统一的控制依据以及判断依据。指标的选择必须符合环保总局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因此可以利用水网密度、生物丰度、土地退化、植被覆盖以及污染负荷等五大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结果具有良好的权威性以及可比性。另外还要加强评价结果在保护生态中的利用,这样才能将其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并采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从而有效地确保生态环境评价的体系以及成果具有良好的科学性以及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司马文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殷继勇.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王波.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谈兵.基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D].武汉科技大学,2013.

篇5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涵义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全新概念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

2004年首次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将“自然生态”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对金融理论的一次创新,是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高度概括。从广义上讲,是指金融业神棍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度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就是要塑造金融体系动态平衡的内外环境,强化金融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生态功能,防止金融结构的扭曲失衡,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提供资金融通、要素组合、信息引导等方面的有效支持。

二、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业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从全局和宏观高度出发,认真分析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性,科学地推进金融生态的建设。近年来,我省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几年来,贵州经济金融出现了良性互动局面,贵州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贵州财政收入416.46亿元,同比增长19.7%。

二是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中介服务体系处在发展之中。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充分运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完善企业信用,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防范风险提供依据。

三是政、银、企合作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政企共建、银政合作、银企协作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虽然我省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提高贵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金融法制环境不完善,阻碍了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法律环境因素,直接影响金融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也决定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空间。目前贵州省针对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法规缺位或约束力弱,导致一些信用活动无章可循。

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金逐渐向优势行业、垄断行业集中,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影响了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贵州省省商业银行在针对企业融资时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在控制贷款总量时,首先把中小企业作为控制重点,信贷向国有企业、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趋势明显,严重制约了贵州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是社会信用环境亟待改善,企业逃债、赖债时有发生,造成银行贷款大量流失,降低了信贷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部分地区、部分市场主体对现代经济中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银行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信贷资金损失率高、流动性差,“惧贷”、“恐贷”心理造成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信贷资金失去信心,必然减少对企业的信贷供给,降低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我省企业融资结构单一, 贵州省省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全国水平,间接融资比重过大,95%以上的融资依赖于银行,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三、改善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1. 要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金融法制建设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决定着金融生态环境将来的发展空间。贵州省地方性法律法规在金融立法方面也应该为贵州金融机构服务,保证其健康、稳定地运营。近年我省地方立法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出台了《贵州省外来投资者权益保障条例》等法规,首创了国内投资环境考核评估体系,取得良好效果,但需进一步加强。提高金融执法效率,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贵州省金融法治环境建设的最艰巨的工作。

2. 要努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贵州信用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已提出要打造“诚信贵州”,以“诚信贵州”树立贵州新形象,吸引投资,加快发展。“诚信贵州”必须由诚信的社会、诚信的企业和诚信的个人体现出来的。整合工商、税务、质监、海关、法院等各系统的企业和个人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封锁和信息垄断的状况。建议贵州省政府加强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依托贵州省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信息整合,将信用体系建设需要的信息与数据集中到政府数据中心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篇6

2.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篇7

近年来,辽宁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环境压力的缓解,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政府的规划,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每个公民都应该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将环保行为融入到生活中。

一、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因素

生态环境意识,是人们对自然生态自身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方面的了解、领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态度、行为动机、行为能力。关于生态环境意识的生成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有多种解释,本调查研究执行人从以往的经验观察、研究以及文献研究推断,在我国现阶段,影响制约市民生态环境意识的生成和变化的两个重要直接因素是市民的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广义的“发展观”(包括消费观)。

二、辽宁省公民环境意识现状

1、总体综合分值不高,知晓度、认同度高,而践行度低;对生态环境价值及环境问题的认知、认同处在浅层次;环保意识中功利性过强,而缺乏天然自然亲和意识。省内大多数人意识到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重存在危机感,51%的公民认为当地环境保护不好,30%认为当地环境保护一般,19%的公民认为当地环境保护很好。被访对象中47%的公民有参加过有关环保的社会实践活动,21%的公民有参加过有关环保的社会实践。

2、自然亲和力缺乏与自然自在价值的认知不足。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均发现,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中的一个特点是,很多市民已经失去对大自然的天然亲和、向往,对“山川秀美”的价值已经缺少应有程度的认同,对自然物的自在价值认同度也较低。在问及对居住环境选择的意愿,面对“绿色环境”和“方便”的取舍中,只有少数人态度坚决地选择了具有清新空气等指标的“绿色环境”(22.3%)。而多数人表现出迟疑,或选择了“方便”,这当然是现实生活压力的写照,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疏离自然的价值取向;从对动植物的自在价值和生命尊重权的认知、态度来说,多数市民的“环境意识”显然还没有延伸至这一层面;多数人基本上还没有关于“动物道德权利”的概念。在关于牲畜“人道屠宰”的问题上,通常受调查者只觉新奇好笑;而在回答“你对食用珍稀野生动物或使用珍稀野生动物制品的看法”时,50%以上的受调查者没有强烈的反对态度;而对于对人类没有直接价值的植物(假设的某种草)的看法,有将近一半(45%)的人不认为其具有保护价值(生态价值)。

3、保护环境的意义和动机尚不明确。在关于什么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意义”的问答选择中,有47%的受调查者赞成环境保护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征服自然、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满足发展的需要”的说法;有超过一半的人赞成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能控制自然,更持久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说法。同时有超过三成的受调查者不赞成“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平等尊重所有的生命形式”的说法。这都表明多数市民的“环境意识”还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之上,而没有升华为基于真正的生态主义价值观的“生态意识”。

三、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

我国公民生态环保知识缺乏,环保行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发展还不完善,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我国环境教育内容多集中在单一的环境知识和环境危机上,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意识培育,没有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当成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工程加以重视。

(二)公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淡薄

我国公民对生态问题关注度低是因为公民的生态忧患意识薄弱,没有对生态事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不关心所以不关注。同时,有关部门调查也显示,从公众主要使用的节能产品看,“节能灯的使用率为76.8%;其次为节能家电46.6%;第三为节水龙头31.3%;节水马桶17.5%”可见,我国公民在节能产品使用率方面相对较低。

(三)经济利益驱使

有专家指出,环境污染迟迟得不到有效治理,跟政府盲目追求GDP有很大关系。GDP成为一种追求,一份政绩,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和衡量标准,只要不改变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利益熏心的人就不会消失,这是一种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GDP一路高涨,自然生态破坏愈演愈烈。在强大利益的诱惑下,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是不可避免的。

四、培养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措施建议

(一)营造良好经济政策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所以解决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修正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以“GDP”增加值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价值取向,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加强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立法

建立起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举、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镇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并重,以及对环境决策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环境法制体系。环境立法要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重构现行的环境资源立法体系。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环境管理主体的组织建设、体制改革以及权力运行机制方面的立法。

(三)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意识的主要形成途径是通过思想灌输和教育。在培养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积极作用。首先学校要认真实施生态知识教育,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其次家庭要发挥教育作用,家庭为孩子进行环境启蒙教育,是环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 包庆德.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1-35.

篇8

1前言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仅严重影响到了其应用积极效用的发挥,同时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立足北方林业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努力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尤为关键。

2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目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2.1理念的缺失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依然着眼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尚且没有完全树立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理念,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次就是法律监督的力度不同从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虽然也相继出台颁布了关于林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立法还是相对有限的,再加上在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导致重开采轻保护和乱采滥罚等现象依然严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很容易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

2.2森林资源的骤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北方森林的覆盖率日趋降低,尤其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林木的实际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加上保护的立足不够,导致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事实上,森林资源的骤减是会产生一系列危害的,例如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快以及湿地面积的减少、湿地生态质量的降低等。

2.3水土流失严重

对森林资源过度开采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水土的流失。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土壤的沙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壤的肥力持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给林业的种植以及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3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要树立先进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提升认识水平,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快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然后加大宣传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员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来。

3.2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

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培育是关系到能否加快实现森林面积扩大的关键所在。只有有了充足的森林资源保障,才能有效保证林业绿色屏障积极效用的发挥。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明确林业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而且短期利益不显著,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和管理。

3.3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级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不仅仅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而社会其它部门也要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3.4逐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良性的循环机制

为了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应该创建良性循环机制,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为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林业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林业补偿工作,对于认真贯彻与落实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长远角度来说,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还应让人们养成遵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习惯,同时,将林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创建科学、统一的整体循环保护机制,以此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5创建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从长远的角度,创建科学、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创建新的国有林区专门管理部门,重点管理国有林区,在管理林业资源的同时,承担出资人的职责,同时享有所有者的相应权益。通过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根据利用目的的不同对森林业进行分类,即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分别创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商品林业应实施企业化管理,公益林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4结语

认清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头等要事,绝非政府或者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北方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作者:凌艳 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扶贫 对策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1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生态安全保护区发展与建设

承德市的水源涵养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大多分布于边远贫困地区,既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又要消除当地贫困,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围场坝上地区近80%的国土面积为森林与草原生态保护区,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多以草原放牧、树木砍伐、农田耕作或采摘打猎为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坝上生态环境,这些经济活动从国家的政策法规上是禁止的。即使这样,坝上地区居民依然摆脱不了贫困面貌,一直是向自然索取,维持生计。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长期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地方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或办法,将保护区内的放牧草原、田地及林地等资源进行“休养”,与居民签订长期的休牧、休耕及禁伐工程合同,时限为10至15年,按照当地租用土地的平均标准给予补贴,并提供成本补偿,用于植树、种草的管理与护理,补偿额度达总成本的50%。休养合同到期后,当地居民可续约或转为农田使用;

二是,对保护区内的贫困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工程。充分结合国家新民居建设等优惠政策,做好移民扶贫。从居民的贫困程度上,可以划分优先级、中级、一般级三种评定级别,分级、分重点、分批次实施移民工程,其工程款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

三是,饮用水水源、重点流域或湖泊的沿岸贫困居民,首要解决穿衣吃饭问题,同时还要保障优良生活环境。国家从农田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给予高于其他一般地区的补贴,并在生活污水、垃圾及人畜粪便治理工程上给予全额补贴,日后维护及运营还要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杜绝“形象工程”的发生。

“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区工程建设方面应着眼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等方面的工程建设,做好各个保护区的环境奠基,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十三五”期间,应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渡,利用完善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休养”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等规划重点项目,完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区状态,使居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二、生态文明、城乡环保发展与建设

“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应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区中期建设,并通过生态市建设的验收;城乡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好于Ⅰ级天数比例达80%以上;工业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倡导循环型工业企业发展;各县区60%以上的农村地区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重点提出城市重点区域空气PM2.5常规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环保基金工程、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一村一优”工程(释义:每个村庄推选出环保之家,从生活方面做到环保突出的,给予环保家庭资金奖励)等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承德市开展环保模范县区、乡镇评选活动,并制定环保专项资金定向投入、环保型建设项目优先建设扶持等激励政策。一旦被授予模范称号,该县区或乡镇将获得特殊政府津贴、税收免缴等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其拿出30%以上的年财政收入作为环保扶贫基金,主要用于城镇、乡村的环保事业发展。

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国家把农村各项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并将大量资金投放到农村地区,这必然是一个契机。承德市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较为贫困,还要担负着“保水源、防风沙、治污染”的重任,更加难以摘去贫穷困难的“帽子”。考虑到承德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建议向国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贫困农村地区生态补偿政策”、“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等一系列补偿机制的建立。

所谓“区域生态补偿政策”,与之前提出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有些类似,却不尽相同,其特点在于把承德市较为重要的、需特殊保护的区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对象,如丰宁、围场坝上地区,滦平、兴隆、平泉京津水源上游地区,以整体连片区域进行补偿。同时,应把补偿方式从单一经济型转向多元型,可体现在地方财政税收全部返回、建设项目支撑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优先输出、先进技术无偿引入等方面,使该区域优先发展各项经济,最终带动地方人民脱贫致富。

“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即是以承德市环首都经济圈内的县区为补偿对象,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角度出发,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引导、资金投入,保障北京地区空气环境质量利好。

四、区域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承德市的众多河流属于海河流域,从流域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谋划更加丰富的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例如滦河流域沿河农村连片整治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再生利用项目、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延伸扩容项目、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利用项目等。总的原则是,水污染物减少排放,改善流域水环境功能,恢复水体环境容量,最终争取国家经济支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篇10

建立滦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滦河流域北起蒙古高原,南临渤海,西界潮白河、蓟运河水系,东与辽河流域相邻,流域面积5.55万平方千米。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市(自治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锡林郭勒、赤峰、朝阳、葫芦岛8个市(盟),31个县(市、旗)。目前建有庙宫、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陡河、洋河等6座大型水库、456座中小型水库,其中大黑汀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3.37万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75%。建有引滦入津、引滦入唐供水工程。2012年流域内总人口1168万人,耕地面积114.66万公顷,全流域GDP5426亿元,人均GDP约4.65万元。滦河流域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也是天津市、唐山市重要水源地。滦河水生态安全对京津冀区域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引滦入津工程源头水质恶化趋势仍在加剧,影响引滦供水安全引滦入津工程自1983年通水以来,向天津累计供水225亿立方米,成为天津的生命线,为天津城市建设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滦水源地及沿线水源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以下简称“潘大水库”)同时呈现出水质恶化的趋势,直接威胁到引滦供水安全。根据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多年监测数据分析,2000年之后潘大水库总氮、总磷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2013年总氮、总磷不参加评价时,潘大水库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在总氮、总磷参加评价时,水质均劣于Ⅴ类水标准。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的批复》(国涵[2011]167号)和《海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滦河流域共划分水功能区57个,区划河长2820千米,区划面积194平方千米。根据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承德和唐秦分中心、锡林郭勒盟水文勘测局2014年水质检测结果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采用频次法(或均值法)进行达标评价,2014年达标的水功能区有30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仅53%。51个河流型水功能区中,全年水质最好的为Ⅱ类,相应河长811千米,占29%;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的河长627千米,占22%。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

滦河流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影响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流域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而水生态环境又是一种公共品,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积极变化会给相邻京津地区带来生态利益。多年来津冀两地在上游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各项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水质安全。但由于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等因素,各项规划和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建立有效的水生态补偿机制,调动流域内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上下游共同承担水生态保护的责任,共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合理体现生态环境这一公共品的价值,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在滦河流域实行水生态补偿机制,可从根本上提高这一生态脆弱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解决滦河流域范围内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对资源环境消耗所产生的补偿问题,以实现环首都地区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加快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

滦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重点环节

流域水生态补偿包括主客体界定、补偿目标和评价指标确定、补偿量估算、补偿标准确定、补偿方式选择和补偿机制构建几个关键环节。明确补偿主客体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滦河流域水生态补偿的主体分为三类。一是政府和公共财政。滦河流域位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国家是滦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利益的最高代表,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应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二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群体。滦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受益主体不仅是本流域,还包括京津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平原。尤其天津市还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受水区,作为补偿主体责无旁贷。三是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破坏群体,包括污染物排放者、突发性环境事故肇事者,影响流域水环境质量者。滦河流域水生态补偿的客体主要有两类,一是水生态环境保护者,二是减少水生态环境破坏者。滦河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保证供水的水质和水量,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了一系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减少水生态环境破坏者主要指为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而丧失发展权的主体,如承德市政府为保护水生态环境无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无法招商引资,从而带来财政收入的减少;农村居民家庭无法选择养殖业,在种植业经营中,由于减少化肥使用量造成了产量的下降;企业在生产经营的选择上,为保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而只能选择无污染项目,所带来的机会损失。因此,滦河流域生态补偿客体主要包括当地政府、从事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个人和企业,以及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受到损失的个人和企业等。确定补偿目标和考核指标滦河流域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也是天津市、唐山市重要水源地。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河北省主体功能规划》,滦河流域潘家口、大黑汀水源地上游多数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其中内蒙古的正蓝旗、多伦县、太仆寺旗、克什克腾旗位于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张家口市沽源县和承德市的丰宁县、围场县、兴隆县等6县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京津水源地水源涵养区。因此,滦河流域水生态补偿以保护潘大水库水源地水质、保障用水安全为首要目标,主要针对水质和水量指标。根据流域水质现状、污染物状况及“十二五”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三项为水质考核指标。以潘大水库为基点,在潘大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的基础上,以上游地区水资源贡献量为补偿水量。如果补偿单元的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下游受水区向上游补偿单元按水资源贡献量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如果补偿单元的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且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3项考核指标中的一项或几项,则水质不达标的补偿单元需向下游受水区按水资源贡献量支付生态赔偿资金。估算补偿量根据补偿目标可知滦河流域水生态补偿主要包括水量补偿、水质赔偿;此外,对于渔业来说,因为流域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因此,网箱养殖状况也是需要补偿的重要部分。理论上:水量补偿量=水量补偿标准×水资源贡献量;水质赔偿量=水质赔偿标准×不达标水质的水量;网箱养殖以是否有渔业主管部门核发的养鱼许可证为依据,分类补偿。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水量补偿标准,要参考各引水和供水价格(如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入天津水价2.16元/米3、入河北0.97元/米3;按照两部制水价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供城市和工业2.16元/米3,农业1.07元/米3),结合受水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天津、唐山和滦下灌区的水量补偿标准。水质赔偿标准,水质赔偿以水质监测结果为前提,根据高锰酸盐、总磷、氨氮3项指标的超标情况,及其对不同功能区水质的影响,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网箱养鱼补偿标准,可根据市场情况确定。生态补偿方式流域水生态补偿按照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补偿方式,不同补偿方式互相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取长补短,从而有效促进生态补偿建设的顺利进行。滦河流域水生态补偿采取的补偿方式主要包括政策补偿、项目补偿、资金补偿和异地开发。政策补偿,具体包括两类:一是承德市政府在授权的权限内,利用制定政策的优先权和优惠待遇,制定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以利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中央政府直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承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其他地区保持实质上的公平。具体的补偿方式包括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优先安排水质保护项目投资、鼓励承德地区发展清洁项目和绿色产业等。项目补偿,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例如植树造林项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等;另一类是开发性项目,即通过政府或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受偿区域,发展清洁项目和绿色产业,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减轻人口和经济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压力。资金补偿:一是国家层面的财政补偿资金,由国家出资建立水生态补偿基金,用于上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治理等方面;二是受益地区财政对上游的资金补偿,如天津市政府通过向承德市支付补偿金的形式补偿因保护水源地水质而受到的损失,主要用于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工程等;三是公益项目的资金补偿,用于奖励流域水生态保护活动的参与者或帮助生态破坏的受损者。异地开发:在受益区的天津市或流域下游的唐山和秦皇岛划定一定区域,作为滦河流域上游水源保护区的工业飞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工业园区,安排一些在水源区内因生态保护而不能布置的项目,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