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4: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40-0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仍旧存在接近两亿的富余劳动力。如何面对如此庞大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转移和转型,相关职业教育必不可少,且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伴随我国现代化工业迅猛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急剧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逐步提速,农村发展新形势的转变正在形成,依靠现代化分工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替代了原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产生了职业分化,这种职业的分化促使这些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

数字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是潜在资源,可这一潜在资源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是目前的现状,不容忽视。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一半以上人口初中以下文化,高中及以下文化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这样低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带来了如下问题和障碍:转移劳动力数量大于需求,整体文化水平低,不适应市场需求;转移无序,盲目流动等。所以,不管是着眼当下还是展望未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措施。目前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来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根本目标。

二、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是联系自然状态中人与现代职业社会的纽带与桥梁,不仅促进劳动者职业化发展,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经济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是农民脱贫致富愿望的体现,它反映这两方面需求。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职业教育利用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人的技能与智能,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劳动者具有专业技术和劳动技能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故而不论是提供劳动力的地区还是吸纳劳动力的地区,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培训转移者所缺乏的基本劳动技能。

第三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应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它通过横纵联系全方面提供给劳动者多种类,多层次的枝叶教育和培训。

三、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农村教育观念

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和为发展非农经济服务。经过职业教育可给农民提供多种技能,让他们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不但有利于尽快转入城市适应新工作,还有利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提高技术发展农业。

1.通过严抓九年义务教育来改变传统教育观。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真正落实,夯实教育基础。

2.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农民树立终身教育观念。通过多渠道完善该系统不断构筑教育平台,开创由学历教育向终身素质教育全面过渡的新格局。

(二)把握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转业、学徒、在岗、转岗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能降低劳动力转移规模与速度上的差异,满足产业结构和技术层级的要求。

1.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职业培训相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突出短期培训、技能培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要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实施终身教育。

2.要进行灵活多样的专业培训。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必须跟上这种变化的形势,培养出满足市场的专门人才。一方面,以推动工业化进程需求培训机械技术、微机技术、汽车行业、电子产业等领域的骨干。另一方面,按照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分布积极开发面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培训专业及项目,比如餐饮、美容保健、家政、旅游、家电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扎实做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以各级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核心,为农村培养大批高中初级技术人才,让农村转移劳动力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科学技术为农业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4.树立职业教育的品牌形象。品牌效应现在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法宝,积极树立品牌效应才能不同于他人,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职业培训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和成效,积极开发设置特色专业和特色培训项目,灵活创新教学机制,要建立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的学校。例:陕西省明确推出的五大品牌:“米脂家政”、“杨凌农科”、“秦巴茶艺”、“蓝田厨师”、“渭北技工”,就在全国小有名气了。各地都在力创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扩大自己的影响。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方可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平稳过渡,而职业教育需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扶持。

1.合理运用资金,保障职业教育投入。多年以来,投入职业教育的资金比重在我国教育行业投入中偏低,所以,国家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各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合理运用有限资金,提高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具有更为显著的边际效益。因此,在教育投入上应通过制定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2.加强城乡之间教育政策的沟通。因为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有着很长的时间,劳动力无法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子女入学教育等系列问题上,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子女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仍旧无法与城市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权。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将流动人口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纳入到城市社会整体制度创新的框架中,增加他们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参与。与此同时完善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准入门槛,变换为文化技术知识控制,将职业学校毕业这一条件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准入”的重要条件,把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企业招工招聘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等院校道德教育方面的失信

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理应是接受教育者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众所周知,道德败落已成为社会隐患之一,即使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偷窃等现象俯拾皆是,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团伙、大学生杀害情夫并分尸等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是中国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反映,深层上也是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缺失的体现。现在,中国教育育人的意识越来越淡化,其之相关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越来越少。虽然大一和大二期间绝大多数院校有《大学生思想品德与修养》这门课,可是教师注重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是理论讲授,只是言传,而非身教。其实,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种无型教育,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

二、高等院校智力教育方面的失信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已久,但行动缓慢。现在,很多高校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即使有实践教学环节,其所授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由于缺乏企业实践和社会事实的指导也很难相社会需求相融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阻碍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难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其所学知识与培养的能力与社会需求间差距较大,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在大学期间吸收更多的文化精华,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社会做贡献之中。然而,纵观现在的大学,体育课虽然是大学的必修课,但时间有限而且上课体育锻炼的质量不高,平时学生自觉进行锻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现在,许多院校大学生还被称为“九三学社”的学生,所谓的“九”即为上午九点起床,所谓的“三”即为下午三点起床。从这一称呼可以看出现在很多院校早已取消了早操活动,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强身健体、身心锻炼的目的。所以,现在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是疾病已开始向青少年漫延,这是缺乏体育锻炼的结果。

四、高等院校美感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美感教育又叫审美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美感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大学教育中,只有少数相关专业会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解和分析,绝大多数院校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其结果导致大学生对美的理解与其定义发生很大偏差甚至背离。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审美感日益趋向扭曲化、自我化。其表现为过分注重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美,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使另类现象、另类人物层出不穷。美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将造型、语言、表情、文化等各种美感艺术传教于世。

五、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劳动是人的本质所在,是创造社会财富、体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劳动教育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纵观现在的大学生身为学生脑力劳动的付出也令人汗颜,现在大学生普遍厌学现象日益突出。对于体力劳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劳动教育更可谓寥若晨星,平时的班级打扫卫生的工作分配给勤工俭学的学生,院校打扫卫生的工作分配给临时工或后勤工作人员处理;只有宿舍的卫生劳动由学生自行解决;除此之外,大学生能够参与的体力劳动也就只有在勤工俭学以及专业实习实训时偶有锻炼,但更多地体现在弄虚作假和流于形式,学生从中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和幸福,换来更多的是抱怨和不满。

篇3

1劳动就业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1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率高低和失业率高低存在替代关系,高增长往往能够带来低失业,低增长则常常伴随高失业。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我国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城镇失业问题更显突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使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均资源不足、居民消费率偏低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以及劳动力总量明显过剩的矛盾凸显出来,使传统体制下严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

1.2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岗位空缺。结果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矛盾却不能得到相应缓解,还形成一批就业弱势群体,如年龄偏大或技能水平偏低的劳动力。首先,表现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级工、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明显缺乏。其次,由于培训机制的落后,技术工人的供给呈现短缺。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一现象集中暴露了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2影响和谐的经济因素分析

我国为了促进劳动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在税收方面制定了三类政策:

2.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安置富余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体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而兴办的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一是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企业的有效资产;二是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三是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四是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合同。

2.2鼓励企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为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举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开办当年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经劳动部门审核,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一次性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占企业原从业人员30%以上的,再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从事商品零售兼营批发业务的商业零售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除外),凡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认定核准,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新办商贸企业,3年内减征30%的企业所得税。

2.3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并领取税务登记证,免收税务登记证的工本费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三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自2004年1月1日起,较大幅度地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减轻了他们的税费负担。

3新时期劳动关系冲突的特点

3.1冲突双方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社会层面,各利益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以影响政策法规,以实现利益的协调,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劳动者与企业经营者相比,其利益诉求的影响小,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相对较少。企业经营者因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很容易接近与影响政策、法规制定的决策层,而基层劳动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他们的利益诉求显得比较微弱,往往不被重视。媒体对企业经营者的主张报道较为积极,但对基层劳动者的诉求反映还是心存顾虑。

3.2冲突双方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与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同时并存

从广义上说,他们在政治地位上与其他劳动者一样,既是国家的“主人翁”——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也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平等的,现阶段其他所有制的经营者,包括私营企业经营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他们虽然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同,但也不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他们同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这是由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但从资源占有上看就不一样了,企业经营者往往是资本、资源的拥有者,在劳动关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劳动者则只有劳动力资本而没有物质资本,使得劳动者在与资本博弈、在劳务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造成的情况是:劳动者对收入分配的主张权被剥夺。

3.3冲突双方的尖锐性与非对抗性同时并存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的劳动关系矛盾虽然有的比较尖锐,但它仍然是具有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劳动者和劳动者、或者是劳动者和建设者之间的矛盾,具有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相对差异性。双方的矛盾冲突在我国现阶段不具有根本的对抗性,即使出现一些比较激烈的矛盾,也由于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经过各方面的协商和协调,基本都能得到合理和及时的解决。尖锐性与非对抗性对立统一于矛盾冲突的统一体中。

参考文献:

[1]范社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吴俊培.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杜政.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探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篇4

一、研究目的

近十几年来,“蓝色壁垒”严重削弱了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优势地位,限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加大出口贸易额度是我国对外贸易不可规避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谈蓝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有利于应对我国贸易壁垒问题,,对我国对外贸易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力,缓解蓝色壁垒对我国贸易收支,贸易进出口,和劳动力危害具有显著影响。

三、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正面影响。(1) 有利于企业形象,扩大更多合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一轮发展框架,目的就是通过解决中国经贸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从根本上转变外国企业对我国的传统眼光,改变我国国家政策环境,大力提升中国企业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使我国对外贸易富有更强的战斗力。

(2)有利于中国改善劳资关系。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就要求企业坚持多元化的管理思想,改善员工待遇。将企业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为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的量化标准,使企业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负面影响。(1)中国出口企业成本增加。根据传统,SAS000标准认证通常需要1年时间,证书有效期为3年,每隔六个月检查。一个2000人的工厂需要费用是90000元。相比之下,加重劳动密集企业成本。

(2)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影响吸引外资能力下降。我国加人WTO后,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度,大量的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环节乃至在其他国家开办的工厂的部分或全部迁到了我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就业增长。然而实施SA8000标准认证,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可能会减弱。一方面,跨国公司担心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影响公司高额利润,难以完成公司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中国投资。

(3)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较多。国际经济危机之后,欧美国家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限制的金额越来越大,而且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涉及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欧美对华的贸易壁垒建筑的越来越高,中国同发达国家在某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上竞争趋于激烈,在法规架构或政府的基本原则上也存在明显分歧,导致我国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损害较多。

四、对策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成功实现了国家经济发展。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为应对我国新的挑战指明了新方向。概括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应该着力落实好以下几种新措施

1.积极参与并参与谈判。我们应该积极参对外经贸谈判,完善我国公共经济利益。同时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待遇,在贸易壁垒中捍卫本国经济权益,不一味退让,维护本国在对外贸易中应该行使的权益。

2.提升我国产业自身实力

我国自身产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是我国遭遇蓝色贸易壁垒的真正原因,我国企业自身发展不均衡,严重依靠单纯劳动力资源,完全限制本国自身发展。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中比重较高,市场过于集中,导致风险加大,欧美发达国家稍有变化,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因此中国进出口企业要实现海外市场多元化的同时,不但要开阔本国市场,还需要扩大内需。我国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靠这种优势虽赢得市场,但是很容易遭到欧美市场各种打击。本国企业要自律的原则,通过提升自己核心资源提高价位,得到自,提升自身实力。

3.强化进出口货物标准。政府和企业部门及时进行国际市场调查,切实了解在进出口贸易的货物标准及各国市场规范,努力使自己产品与各国需要匹配,加快占领市场份额的脚步。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蓝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使我国外贸深受打击。现阶段我国更应强化进出口货物标准来使我国处于不败之地。

4.强化政府部门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作用。现阶段,我国劳工素质及技术结构不是很均衡,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我国劳工工资水平。在蓝色贸易壁垒影响下,培养员工素质,提升劳工技能刻不容缓。

提倡政府建立培训技术机构,健全劳动者培训体制,大力深化劳动教育的比重,让我国劳工标准同国际接轨,并更近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

5.切实关注认证的动态和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提倡政府建立培训技术机构,健全劳动者培训体制,大力深化劳动教育的比重的同时,要将培训及认证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我们劳工成为国际标准化要求的人才,加快推广实施社会责任意识,改进劳工工作换进,各有关部门切实落实进出口产品标准,深化政府改革。

五、结语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蓝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反应了发达国家对这一经济引擎,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视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爆发。中欧产业早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限制中国的经济进出口不仅损害了双方产业链的利益,也破坏了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5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虚多实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突出表现在:

(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2)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除农村学校资料少、教育基地少等客观因素外,学校怕耽误学生学习、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担责任等也是制约团队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3)家长会不正常。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互动不够,没有调动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家长会。(4)校外辅导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实行校外辅导员定期辅导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纸面而没有实施。

2.一心抓应试教育,德育教育被忽视。自教育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理论学得不少,具体实施不够,具体表现在:(1)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表相同,但实际上课只上主要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很少开展。(2)班会、晨会经常被改为自习课,或被老师占用。(3)学生作业负担重,压力大,课余活动少。(4)教师因循守旧,只重视应试学科,忽视德育教育。

3.市场经济转型期,特殊家庭的孩子难管理。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1)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傲气十足,在学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容易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4)“留守儿童”管不住或无人管。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解决。

(一)家庭方面。

1、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2、让家长明确家庭德育的内容。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基本一致。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书报刊物、广播、电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腐朽生活作风。

(二)学校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深入细致开展工作,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将存于学生意识中偏离了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扶回正道。

2、加强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使人愉悦的接受、主动的追求和善的境界。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缺乏亲情交流,心理脆弱,对教师的说教因缺少交流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心理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3、热爱关心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集体环境。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情感,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对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以自己挚热的爱温暖学生,营造温暖快乐的集体环境。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座谈、讨论、故事、榜样、格言等具体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理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5、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是青少年中的先进组织,从学生中来,最熟悉了解学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因而共青团和少先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好帮手。

(三)社会方面

首先,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6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虚多实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突出表现在:

(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2)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除农村学校资料少、教育基地少等客观因素外,学校怕耽误学生学习、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担责任等也是制约团队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3)家长会不正常。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互动不够,没有调动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家长会。(4)校外辅导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实行校外辅导员定期辅导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纸面而没有实施。

2.一心抓应试教育,德育教育被忽视。自教育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理论学得不少,具体实施不够,具体表现在:(1)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表相同,但实际上课只上主要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很少开展。(2)班会、晨会经常被改为自习课,或被老师占用。(3)学生作业负担重,压力大,课余活动少。(4)教师因循守旧,只重视应试学科,忽视德育教育。

3.市场经济转型期,特殊家庭的孩子难管理。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1)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傲气十足,在学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容易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4)“留守儿童”管不住或无人管。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解决。

(一)家庭方面。

1、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2、让家长明确家庭德育的内容。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基本一致。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书报刊物、广播、电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腐朽生活作风。

(二)学校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深入细致开展工作,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将存于学生意识中偏离了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扶回正道。

2、加强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使人愉悦的接受、主动的追求和善的境界。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缺乏亲情交流,心理脆弱,对教师的说教因缺少交流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心理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3、热爱关心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集体环境。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情感,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对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以自己挚热的爱温暖学生,营造温暖快乐的集体环境。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座谈、讨论、故事、榜样、格言等具体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理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5、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是青少年中的先进组织,从学生中来,最熟悉了解学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因而共青团和少先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好帮手。

(三)社会方面

首先,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7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小学入门综合课,它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成人成才所迈出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创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运用国学经典开展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被广泛传颂。国学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它集合的更是民族精神的“魂”。

如今,纳入小学教育课程的国学经典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是我国一部非常出色的国学经典之作,它涵盖了教育学、养生学、政治学、处世哲学等相关知识,为小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积累更多的古典文化素养创造了条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人出生时的道德水平都是一样的,最初的德行都是从善的,但是先天的品行不足以战胜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因素对人内心灵魂的冲击很大,强调人要自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教学方面的一些教诲,意在教育学生时刻让自己保持严谨的学习风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长和教师的看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

另外一部经典之作就是《弟子规》。大家都知道,这部国学经典最抢眼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有三百六十句话,一千零八十个字,几乎就把所有的“孝”和“行”集合进来,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修身养性等,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里边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这句话:“财物轻,怨何生”,告诫人们:钱乃身外之物,人生不是仅仅靠钱财就能换来想要的东西,短暂的生命中需要我们争取的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友谊、爱情、事业等。“泛爱众,而亲仁”,告诉人们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不管与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要视其为亲兄弟姐妹一样。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语句一直激励我们要积极学习我国的经典国学,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进行现实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1.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我国国学常识的了解,并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经典之作,提升自己的气质,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2.开展国学教育的方法

(1)合理安排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国学教育。学习久了,难免会有厌倦感,但是如果掌握好了时间,学习国学是不成问题的。小学生最好坚持每天学习国学半个小时,最适合的时间是在清晨,这个时候学生记忆力较强,记得牢固不容易遗忘。另外,《论语》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合理安排好时间后,最好让学生懂得预习、复习。在预习时,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求得上课时解决。人贵有恒心,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国学,一定可以养好的学习习惯。

(2)用矛盾的观点看“国学”。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国学虽被看成是经典之作,但也有不契合现实之处。所以,教师在进行国学选材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给学生传授最好的国学知识,让小学生从小就爱国学,从小就爱祖国的文化;让我国的国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纵观历史,多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心存国学行走于国外,将我国的文化精髓与外国友人交流。如今,国学依旧被看好,国学热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是学术活动,还是电视媒体传播,都对国学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理念看待国学,用实际行动再现真实的国学文化韵味,挖掘国学背后的实际意义,将我国的国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亚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

[2]左雨佳.浅谈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3).

篇8

调查表中,对孩子成绩表示关心的达到80%。每当孩子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首先关心的就是“你考了第几名”。如果考得不理想,便打骂、训斥,不管孩子是不是比原来进步了。

前年,我任教五年级语文,就碰到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在老师和组员的帮助下,该生的语文成绩从29分起逐步提高。期末复习时,他考出了58分,看来及格有希望啦。为了给他鼓鼓劲,我让他一定要把试卷拿给妈妈看,给他妈妈一个惊喜—我进步了。孰不知,第二天,该家长特意找到我,说:“钟老师,这孩子,昨晚给我打了,才考了58分!”我愕然。。

一这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不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对子女寄托了较高的期望值,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针对这位家长的特例,我根据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找到相应的对策。

对策一:改变教育观念,探索学生“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家长一起进步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每个人现实存在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认知水平与通过别人帮助和进行模仿所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总有一个差异,这个差异就是人的“最近发展区”,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范围,即所谓人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

那天,我根据这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与家长座谈,让这个家长明白:1、孩子是怎样从29分进步的。2、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差,就不要拿他跟成绩优秀的同学比较。3、只要孩子在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就是进步了,家长应该表扬他的进步,促使他更加乐学。

那个期末考试,结果如我所料,该学生考出了三年中唯一的一个67.5分。

这个实例说明了,只要家长实事求是地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制定合适的期望目标,再加上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误区二:注重为孩子无私付出,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日前,媒体曾经报道:“追星”女杨丽娟的父母“无私”奉献13年,尽力供给女儿“追星”费用,致使家徒四壁。最后父亲甚至不惜跳海自杀。

再看看我们调查问卷上的数据:高达70.8%的孩子“很少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父母包揽了孩子的衣食住行等事务。

有一次,我在家访中反映孩子懒散、常拖欠作业的问题,那位家长说:“在家我只要他读好书就行了,其他事一概不用管。”

以上这些,都是典型的“孵蛋”式包办代替型的家长。在小学这个养成良好习惯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姐代厄,往往造就了孩子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不利于孩子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

对策二:身体力行,以榜样的力量感动孩子,全面提高孩子的技能

去年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请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家长,他跟我们分享的家教经验就很值得家长们的学习和借鉴。下面是他的发言节录:

“你平时命令孩子做事,效果往往不理想。这时,就需要用身教代替言教。比如,你想孩子敬老,他却不知从何敬起,你就选择适当的时候多带孩子探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就很好,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灌输了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对自己的父母的感恩和敬仰,可以为父母多做点事,问长问短,捶捶背,扫扫地都能略表心意。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喜欢吃的东西,有些父母长辈就舍不得吃,还假装不喜欢吃,全都让给孩子吃。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自私兼霸道,跟同伴一起玩,马上就显露出独生子女的劣根性!

爱孩子,绝对要让孩子跟在你的身后一起动手。你洗衣,孩子可以晾衣服;你煮饭,孩子可以负责摆碗筷·一只要你具备这种家教意识,一定不会缺少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误区三:被动接受学校安排,忽视家教观念的自主更新

从家教调查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少或从来不主动跟孩子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联系的高达61.9%。

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家庭主要是管好孩子的吃穿,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把孩子放在学校里就万事大吉了。当老师告知家长孩子有了问题时,最常听到的话是:“老师您费心了,我都不知如何管教他。”或者是“怎么教他都不听,我也拿他没办法”。

这些家长,缺乏的是如何与老师的沟通,缺少的是教育孩子所具备的智慧。

在学校里有问题的孩子,在家里也会表现出不良习性来。但是有没有家长在发现孩子的问题后主动求助老师,让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改变,使学生进步呢?我想,在那61.9%里一定没有。还有,当老师告知家长需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的时候,有几个家长想到要定期与老师联系沟通呢?这些都是大多数农村家长所忽略的。

对策三:创造机会,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家校联合创设学生进步的平台

作为家长,应当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意义,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经常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家长要给自己学习提高的机会,经常参加学校、媒体开展的家教讲座,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以身作则,在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感和情绪等方面都要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及影响。同时在家庭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敢于倾诉,缓解学习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压力。

在学校方面,也要制定相关的与家长交流反馈的制度,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篇9

一、新形势下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责任观念增强,品德教育升温

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比,现代父母教育观念有了不少的变化。适应时展和青少年成长需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做出积极的努力。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很重视子女成才,教育目标锁定在生存与发展上,90.5%的家长不同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自己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的观点,重视亲职、亲子教育。当前,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加剧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对品德教育更为重视,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比例在五个选择中最高,占69.9%,对学生品德教育“从不关心”的为零,前几年重智轻德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对不同年级家长分析发现了差异(X2=26.763,P=0.001),低年级家长更关心孩子品德,高年级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对于“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更认同。对品德的重视程度比前几年有了进步,在调查中,认为树大自然直,让孩子自由成长的仅占2.3%。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雷锋那样的一心为公品质的占63.3%,而无所谓的占27.5%,不希望的占10.2%,两项相加有37.7%之多,这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有关,但是这种状况发生在中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必须引起重视。

(二)家庭教育内容增多,投入加大

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家庭中家长大多能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有错要不要在孩子面前承认?在调查中发现,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明显进步,总是改正的家长占94%,同时发现,高年级学生家长和低年级学生家长不存在明显差异(X2=12.683,P>0.05)。

(三)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理性,然而大包大揽现象仍突出

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不能比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学接送是必不可少的。相对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掌控程度比高年级高,存在包揽现象,表现在学习参与、时间分配、交友和生活起居上。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有求必应。北京教科研究院对200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56.6%的孩子是父母给挑选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给倒掉洗脚水。上海也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便束手无策。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限制孩子的娱乐生活,使独生子女完全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与左右之中,仅仅在单调的学习空间里成长。

二、新形势下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

浙江是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的父母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在对一所小学的调查中,笔者得到这样的一组数据: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特别宠爱孩子,孩子向家长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唯恐达不到孩子的要求;大部分的家长每天或每周给孩子零花钱。同时,家长却忽略对孩子精神成长的积极引导,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当问及“最近半年您问过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吗”,仅有68.9%的家长选择“经常问”,10.6%的家长选择“问过一次”,有20.5%家长选择“没问过”。当问及“孩子心情不好时,你能及时了解并给予帮助吗”,也仅有56.9%的家长认为“能”,40.9%的家长选择“出了事才过问”,有1.8%和0.4%的家长分别选择“不了解也未给予帮助”、“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精神关怀的缺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数的孩子表示自己“孤单”、“抑郁”、“空虚”、“无助。其次,由于家长的溺爱,一切为孩子着想,也易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长普遍反映,当孩子的要求达不到时爱耍脾气,与父母赌气,甚至与父母吵嘴、顶撞。而且,在这些独生子女的头脑中,容易形成人生在世就是索取、享乐、挥霍的世界观,一旦家庭及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求,一旦没有付出就没有索取的社会法则严酷地摆在面前时,他们就会自哀自怜,抱怨家庭、抱怨社会。

(二)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

受现有学校教育、人事制度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认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提。在调查中有70.3%的家长认为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问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事情”时,有44%的家长选择“学习成绩”,34.7%的家长选择“品德修养”,21.3%的家长选择“身体健康”。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当问及“家里人最关心你什么问题”时,有62.4%的孩子选择“学习认不认真”,32.2%的孩子选择“身体好不好”,有5.4%的孩子选择“听不听话”。在调查中还发现,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已充分认识到德性与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一旦它们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却发生了移位。因此。在许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交流时,言必称分数和成绩者仍不在少数。许多孩子反映,自从上学以后,一个“分”字便涵盖了一切。许多家长在孩子回家后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考试没有?得了几分?”嘱咐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上课要注意听讲。”评价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学习多好!”在父母眼里分数代表着一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却是家庭矛盾不断,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家庭悲剧。#p#分页标题#e#

(三)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部分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便什么事都不让子女去操劳,他们的理由是:“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因此,13.6%的家长表示“从不让孩子做家务”,65.9%的家长表示“只做固定的几件小事”。问及“平时家务的承担量”时,也仅有3.5%的孩子表示“很大”,26.3%的孩子表示“比较大”。48.4%和21.8%的孩子分别选择“比较小”、“很小”。事实上,让孩子适当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正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如“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其次,忽视家庭劳动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人格不健全,如怕苦怕累、贪图享乐等。

(四)重他律,轻自律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年时代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的做法很有道理。然而,现实情况与此大相径庭。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希望工程——手拉手走向未来”的夏令营活动中,进行了一项少年儿童社会公德调查。结果表明:150名小营员填写问卷时的选择与日常行为之间存在许多的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之处。例如:他们几乎人人懂得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但对倒在地上的椅子、营区内的长明灯、流水的龙头、无人房间转动的电风扇熟视无睹;他们不喜欢在休息时受到别人的打扰,也知道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时常吵闹并打扰别人。究其原凶,与重他律而轻自律的家庭行为养成模式有直接的关系。许多家长用来规范孩子行为的“杀手锏”就是喊“狼来了”。久而久之,孩子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异己力量。他们的道德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自愿,而是迫不得已。换言之,社会的道德规范并没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因此,“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不足为奇了。

三、解决我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家庭教育要善始善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长期性。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思想、目标和兴趣都不稳定。因此,家长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子思想,还应该自觉克服教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坚定的教育意志。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做到爱之有道,严之合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

(二)家庭教育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

家庭教育应有一个十分明确合理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家长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我们所要做的是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家长进行的教育不应是“超前教育”更不是“定向教育”或“智力教育”。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家庭教育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三)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我教育,正如联合国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自我教育是孩子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形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一切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只有“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才能有效果。

(四)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机构

篇10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3.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4.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以往的政治课堂曾陷于这样的误区,上课满堂灌。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与学生精疲力尽,但效果却不佳,事倍功半。经过探索,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自学、讨论、讲授三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释疑解惑,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使教与学显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了。

3.倡导学生自我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自我体验亦即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去操作和感受教育对象的过程。道德教育为了把社会的期望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成分中去,必须让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去活动,将道德理论变成他们直接相关的对象,并在活动中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者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当情景(包括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对象和活动目标能够在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在这种情景中,由于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将教育者操作的知识对象变成自己的操作对象,因而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感受知识对象的善与真。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较多地采用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这些课型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乐于参与。一些诸如“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假如我富裕起来,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道德理论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使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自我体验活动中,在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中,反省或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此时,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4.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教学心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学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由“心理流”(由具有方向性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构成)和“心理场”(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精神能量的磁场)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整个地沉浸到由“心理流”到“心理场”所组成的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教师能把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语言、模式等有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使教师讲解声情并茂,内容结构自然得体。教师良好的教学心境又能感染学生的听课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师生双方以相应的角色感受着授课内容,使整堂课犹如山巅瀑布,气势非凡,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良好教学心境的形成需要教师“胸有成竹”、“意在课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授课内容,占领教学的至高点,总揽全局;才能使自己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自己的讲课如鼓风之帆,使整堂课如一幅引人入胜的字画,充满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