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4: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教师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18-03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考核。所谓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重视“课堂教学的资源配制”、“终身学习”及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促进教学的评价、反思与总结。如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已有长足进步,教育技术能力也已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改成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构成已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要素转变成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四要素。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多层面、全方位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师生共同成长。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在原来基础中增加了“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表述,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必须联系生活,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并把地理课程定性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作为长期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关注地理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深体会到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地理课堂教学迎来了教改良好机遇,我们拥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理念,更需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重视课堂框架设计,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之上,这支点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地理教师,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注重教学设计入手,把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让地理课堂更具吸引力。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整体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观察学习与生活学习的习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从有层次的框架问题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和生活观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到保持自然环境整体性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框架问题如下:

内容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哪些新功能?

3.什么是生产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单元问题:在学校或周边,你最关注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做一次这一观景的环境探究或调查,制作一张景观物质循环示意图,在课堂上展示。

基本问题:怎样才能让自然与人类保持既平衡又发展的关系?

这是三个层次的问题。最低层的是内容问题,基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或书本找到准确的答案;中间层的是单元问题,从学生关注的自然景观入手,关注身边的事实,利用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制作成物质循环结构示意图,在班级上展示交流;最高层的是基本问题,把人类因素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从人类发展的视野中思考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发展。提出这个开放的问题,不一定要学生得出准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绝对是学生长久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必然重视的课题。

二、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有效学习的内因。现阶段,教学的内容、信息量和手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为此,学生学的动力发掘就成了教改的重点。从学生角度看,有用才能产生兴趣,而兴趣就是学的动力。教学借此兴趣的驱动,让学生保持更持久的学习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重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一定能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这正好是一次开放式兴趣教学的机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 和人口问题,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人口发展观,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讨论如下单元问题:客家地域文化对人口变化有什么影响?从学校地处客家地区入手,关注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从学生身边的事实感悟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深对“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进行计划生育可能产生的后果。教学结束时,又抛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让学生关注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人类的本身。全球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己,还要放眼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计划生育”是肯定的,但怎样的计划生育才是合适,才能让地球养活更多的人,还要让人们过得更幸福?

三、更重视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知识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就是教师比较自信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地了解和学习。不然,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比教师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信息更是拓展教学的基础,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沿,跟上新技术和新知识发展的步伐,还能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其中,因时、因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现时社会热点充实教学,就是其中一法。教学从热点处切入,从解决问题后浅出,丰富课堂,解决问题。

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分小组组织学生关注人民网《全国多地受雾霾天气影响》的网络专题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基于《雾霾天气》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专题栏目中专家的观点,了解雾霾的成分及来源和各国治理雾霾的办法,关心网民对雾霾天气的评价。指导学生协作学习,写好心得,在班级开设的环保专题交流会上发表个人的意见。尽管这只是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但加深了学生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补充学习,丰富了课堂资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气象灾害有些直接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关,拓展了气象灾害的学习范围,也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实是大家共有的责任。

四、更重视教学方法多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如今,教学方法的多元已成为共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模式各自都发挥作用,相得益彰。需要教师直接传授和解答的,使用传统的讲解、实物演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就很好。但一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利用实验或社会调查,以帮助学生获取直观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区日界线相关的知识只要运用《图1.2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直接讲解,让学生认识时区的划分方法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来由,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重复进行时区计算和日界线东西两侧的日期变更,直观、实用,教学效果不错。但同一章节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不但需要学生认真观看三球仪运行演示,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给地球带来哪些问题,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多大的影响。开展一次基于《谁让我们的四季变得如此多姿多彩》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更深入地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各种因子以及四季变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在这个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多联系实际、多拓展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交流更多,发挥特长,发掘潜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学习自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堂空间,为后面《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更重视教学有效评价,体现评价激励作用和教育公平

教学评价功能包括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及检查监控功能。在传统教学中,熟悉和了解学生一直是教师常用的诊断性评价,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只是这种评价方式仅凭教师的经验,缺乏数量的指标体现,难免有失准确。但教师拥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之后,教学评价可以借助网络或计算机平台,利用系统而规范的评价量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评价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且贯穿始终的评价记录与反馈,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数量化的再现评价结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成长。教师也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的结果,调节教学难度、速度及方法,更好实现地教学目标。现实性、安置性、诊断性和终结性的教学评价用得较多,而过程性评价用得较少,会出现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绩重视不够,影响到评价的激励功能发挥的结果,最终还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为了了解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在开展项目学习以前,利用预先订制好的《人口相关内容学习需求评价量表》,对学生做了教学前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已具有不少与人口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但对《人口的变化》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绝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适时使用《小组行动准则》、《学习交流与反馈记录》、《项目成果评价量规》及《成果交流注意事项》等评价工具,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时,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与讨论,为完成学习任务多做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这次项目学习的全部量规都在开展各环节学习之前出示,让学生明白评价要求、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还提醒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加分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成果交流展示和项目总结,使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综合评价的三元评价,对学生个人、小组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使用这些多元评价,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有效教学。学生通过常态化的、规范化和客观真实的评价,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特长解决问题,为了小组和团队,尽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课后反馈中,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不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还在开放性学习中学会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多元评价让评价过程更透明、更实际,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和公正,心服口服。笔者明显发现不少平时考试成绩一般,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得到肯定的机会更多,最后的评价分数更好。

篇2

从2001年开始,江苏省南京市启动了小班化教育试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投入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管理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实效。2009年,笔者所在学校江苏省南京市华电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建设了数字地理教室。数字地理教室为我们进行小班化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质的平台。下面,笔者就三年来地理分组教学的实践过程,来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数字地理教室与普通教室基本配置的差异[1]

同普通教室相比,数字地理教室多了以下基本设施:①核心设备:数字星球教学系统;②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多媒体中控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③常规模型:三球仪、地球仪、地形地貌等;④木器类:可多种组合的学生特制桌椅、灯箱等。正是数字地理教室有了以上设备设施,分组教学在我校地理课上才成为常态。

二、新课程形势下小班化地理教学中分组活动的优势

(1)分组活动教学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地理课上的许多核心知识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效果更佳。比如,在学习“地球倾斜着绕太阳公转”时,教师指导学生把各组围成的圈子当成太阳,然后各组派一个学生代表模拟地球开始绕着自己的小组转圈。因为参与活动的学生要考虑地球公转时的方向、倾角,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不易正确掌握。但6个小组一比赛,肯定就有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然后教师也按标准来模拟一下,既做了示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无形之中就把这个难点简化并加以掌握了。

(2)分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分享更多的信息。新教材正文减幅而阅读材料及活动明显增加。正因如此,我们分组活动才能达成目标。如“我国的地势特点”一课中,教材需要学生讨论“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个课题面很广,也有难度,若以常规授课,一课不够。采取分组活动就事半功倍了,实践证明,分组活动教学使学生收集和分享的信息量明显增加。

(3)分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2]。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习惯,着眼点就在“过程”上。此时采取合理、科学、独到的分组活动进行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以“我国的自然资源”为例,我们就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学习来进行教学。

(4)分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地理学科素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如2010年春,我校报名参加了金陵晚报组织的“虎凤蝶――让我们的紫金山自由呼吸起来”大型环保活动。学生们身穿红马甲,手提垃圾袋,穿行在树林和草丛中,给上下山的游客和自己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环保课。

三、新课程形势下小班化地理教学中分组活动的反思

(1)由于生源素质不整齐,有时会导致分组活动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学生准备不足、学生讨论不充分、学生发言针对性不强,等等,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2)分组活动教学需要各活动小组人员比较固定,在数字地理教室上课时效果不错。但其他学科主要在教室按传统方式上课,这会影响学生分组活动时一些好习惯的养成。

(3)分组活动教学对地理教师要求比较高,因需要精心准备各种素材,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会影响青年地理教师进行分组活动教学的工作积极性。

教学是讲规律的,无论选择或创新哪种方法进行教学,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合实际,都难能可贵。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位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地理教师肯定会学有所得,教有所成,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16

“同课异构”的教学理念为现代教研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针对地理教学实际,“同课异构”立足于教师集体备课,将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再次自我设计,重点突显创新性设计,重新呈现出独特的教学特征、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现有的兴趣特点及知识构造,达成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目标,形成深受学生喜欢的、指导教师教学的地理教学方案,体现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独特理解。

一、同课异构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原有的地理教学理念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教学机制,重组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当下地理教学的要务。“同课异构”教学理念融入地理教学活动,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来源于课堂、根植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的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以生为本”、“直面问题”、“课例教研”等实施策略,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2.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现代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及主观感受,创设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模型,便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在地理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来考虑教学方式,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应用能力为综合考虑要素,教学设计也应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入手,根据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对待某一课程知识点的自我掌握能力及理解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避免将学生置于“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

3.地理教师的个体差异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因素及教师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效益。其中,地理教师的个体差异主要是基于地理课程理解程度,体现在课程内容挖掘、教学策略选择、教学问题设计、课堂氛围营造等方面。造成个体差异的基本成因与教师的教育认知、专业知识、课堂管理、性格特征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对学生的主观学习也会有所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师对同一问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造成课程内容设计、专业知识传授等方面也会呈现出不同。

二、同课异构的基本策略

1.研究教材,人人初备

在个人备课阶段,教师应认真研究地理教材,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师用书、高考考试说明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来考虑如何教学(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拟定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及备课方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优差生的等级划分),标注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方案。

2.研讨教法,集思广益

教师需要注重“教法、学法、练法”,基于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及实践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教师要“心中有书”,考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问题;结合地理课程标准,深入学生内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板书、作业等,并指明课程重点内容;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适时提供有效指导,配合课堂提问(设问)、试题分析、练习说明等,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思考环境,逐步改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动脑,强化学生记忆,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能力。

3.创新设计,个性教学

个性化教学应有以下内涵:一是注重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创造性教学需求,形成教学性,这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二是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基础,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与方法。三是注重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要强化人的素质,教学工作必须为素质教育服务,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和发展,我们要在个性化教学中使学生个体的人格得到健康完整的发展。四是注重学生自身学习风格的形成。教学中不能让所有学生按照同一学习模式、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只有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才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后反思,感悟升华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对于地理教学而言,课后思考与课前设疑、课堂提问占据同等地位。在地理教学中,当教师完成备课、课堂教学等流程后,应进行及时、有效的课程反思、分析、研究、总结,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三、同课异构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1.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

考虑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效益,整合个体教师对待教学设计的主观意见,注重引入集体交流、课程整体把握环节,就教学问题达成共识。既要体现教师的集体智慧、互帮互助的功效,也需注重个性化教育色彩,协调两者的关系,便于提升地理教学设计效益。

2.处理好“求同”、“存异”两者的关系

依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同课异构既要追求教学理念的一致性,又要充分肯定不同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四、同课异构的实践反思

1.经由“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让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共同成长

在此期间,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引入不同的教学策略及实践方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及参考标准,在突显教学个性化需求及实践性要求的基础上,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批判性继承不同教学方案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2.同课异构优化了教研方式,提高了地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

篇4

要想营造一个浓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着呆板、沉闷的气息,那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氛围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松、欢快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如果想给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动起来”,用充满热情的语调、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热情。

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偶尔会来一次“人来疯”。笔者会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摇头晃脑、四肢并用地大声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开始系统讲中国各个地域的相关知识,笔者就为学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国》这首歌:“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神州处处好,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由于学生初一年级音乐课上已经学过这首歌,便纷纷跟着笔者哼唱起来。就这样,还没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便被笔者带进来。

二、引入生活,情景构建

笔者在和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次数很少,也很少开展课堂活动,甚至不少教师仍在采用传统、单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讲解的方法,这似乎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笔者认为,一名好的地理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者说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地理与当今时事的结合,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国内外的焦点、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中,提出经济发展中的不当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引入雾霾问题,然后与学生探讨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加重空气污染,带来负担。并结合国家做出的战略调整,引发学生思考哪些企业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业所设地址的风向、风口的选择,以及对人们生活、身体的危害等。偶尔还会设置诸如“防雾霾口罩真的管用吗”这种小型辩论赛让学生自主思考,闪耀智慧。如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爱上地理。

三、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1

Talking on the CAI Geographic Coursewar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Li Hongwei

(Chongqing Yubei District,Experimental No.2 High School,Chongqing40112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more and more teachers making use of CAI in geography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 skills.CAI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eachers to stress important points,to break through difficult points,to improve efficievcy in taeching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but also be good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inking ability,to cultivate the spi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making full use of CAI in geography teaching could promote th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CAI Geographic Courseware;Geography Teaching;Application;

Reflection

多媒体教学即CAI教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级学校的教学工作已经向多媒体环境和超文本信息的组织方式方向发展,在一个计算机系统内,能同时呈现出声图并茂的教学氛围,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内容,也使传统的“人一人”的教学模式向“人-机-人”的教学模式转化。CAI地理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更是一种别致的教学过程和模式。多媒体教学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辅助式和主体式。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就运用的是辅助式CAI,在教学课堂中的某个或几个环节,如模拟式辅导、演示、练习、测试、复习中发挥主导作用,是针对教学某一部分内容的需要而间接嵌入的,是教学者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教学媒体之一;而对于主体式CAI教学是最近出现的网络教学类型,在国内目前还不普及。

一、CAI地理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CAI地理课件在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创设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思维变得活跃,充分发挥其自身在上课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兴趣作为一种有着积极作用的情绪,其在一定的气氛中很容易产生。因此,CAI课件的创设的与授课内容相对应的学习气氛,不仅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二)CAI地理课件在教学的应用,可以达到“突出重点、化繁为简”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除了要通过语言来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借助教学教具,比如地图、挂图等等,有些挂图内容繁多,不易突出重点,并且都是静态和无声的,因此给学生的印象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运用CAI地理课件教学不仅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还使课堂密度随之加大,提高了课程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CAI地理课件在教学的应用,可以达到“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效果。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具只是挂图和结合课本的插图,所以不可能直观地感受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因此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就会被动,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深度的理解。多媒体CAI采用了动态模拟,让静止图变成动态图,在观察整个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和讨论,不仅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求知欲,而且体现教师主导和发挥学生能动性的作用,促使教与学结合组成有机的整体。

(四)CAI地理课件在教学的应用,创设了“化远为近,生动逼真”的情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只局限在书本上,不管教学者怎么发挥语言才能和教具演示,都不能够直观、生动地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发生的变化和演变过程。在CAI课件中只要适当的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就能把传统课堂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变化和现象呈现在学生思维中,比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较好的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

二、CAI地理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CAI地理课件在辅助地理教学上凸现的强大功能优势,受到广大师生青睐。但要认识到居于辅助地位的地理教学CAI技术,并不是主导地位。在其冲击普通教学模式时,我们要对CAI地理课件在实际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反思。

(一)教学的现代化不等同于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忽视。多媒体教学是“辅助”并不是“取代”。虽然音频、视频资料及新颖的教学方法很丰富,能激发学生兴趣,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用多媒体方式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众所周知,“听”和“说”是人与人之间最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人类接受的信息来源约80%来自视觉和听觉,在教学中应用夸张的手势、恰当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随即而来的黑板示意图,这样对学生的感染力更强一些。所以在实际教学要考虑选材的科学及针对性,多媒体辅助作用应该为促进教学使用,而不应为“哗众取宠”使用。

(二)优质课不同于多媒体课件。CAI具有快捷、方便、贴近生活、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教师如果盲目地准备无用的、不完全的信息课件,就会让学生认识和接受的只是片面信息,导致“信息泛滥”,影响其掌握主要的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运用独特教学的魅力,渊博的知识及感染力的讲解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抓住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创设课件时必须以学习目的为宗旨,形式和内容而结合,并且应该做到惜“色”如金,必要时用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兴趣,达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目的。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加强新技术学习,积极适当的制作地理课件,而且要探索如何扬长避短,因教师、因课、因学生所运用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使其发挥最好的效果。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只是辅助作用,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而服务的。本文对CAI地理课件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其应用对其进行了反思。

参考文献:

[1]潘信国.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与创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3

篇6

1.调查设计

为了解地理实习生的反思意识以及他们在实习期间具体的反思行为,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针对参加完顶岗教育实习的江西师范大学2008级地理师范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问卷68份,均为有效问卷,占总问卷数的75.6%。

2.调查结果(表1~表3)

3.调查结果分析

自主反思不够合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进行教学反思不够积极,很多都是以回忆性思考或者教学日志的形式呈现,如果能将教学情况和教育心得以教学日记或者随笔形式及时记录下来,才能成为教学反思的真正源泉。

反思方式太过单调。大部分实习生的反思都是自我剖析式的,通过对自己课堂的回忆来反思收获。如果能将反思的角度辐散开,将周围的人和事纳入反思的源泉,通过与学生、教师和队友的交流或者阅读教育类的书刊杂志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反思才是真正意义上可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反思。

反思缺乏恒心。在访谈中还发现,地理实习生存在一个很大共性:刚开始实习时积极性很高,能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但随着实习时间的深入,反思频率越来越低,反思深度也越来越浅。教学反思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贵在恒心,重在坚持,只有长期的坚持反思,自己的专业素养才会持续性成长。

二、提高地理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但当前师范生培养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教师教育在大学课程中所占比例太小,导致师范生专业素养不够硬,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范生的专业化意识,也正是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实习生所要端正的态度。实习生在走上讲台之前就要明确自己的教师生涯应该走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时刻做好开展教学研究和进行教学反思的准备,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

2.重视地理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经阶段和基本形式。它既是对学生参加工作前所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实际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实践演练和检验,又是帮助师范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性环节,更是实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之前必须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国培顶岗”实习由于实习时间长、自主性高,对实习生职业生涯的意义更是重大,实习生应该充分利用实习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3.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日记。即教师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以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例如,实习生的反思日志:我拿着地球仪,开始讲南极、北极、经线、纬线……学生一脸茫然、迷惑不懂。这时一个排球从桌子底下滚了出来(班级为迎接学校排球比赛,给每组学生配备了一个排球),我正要批评时,灵机一动:用排球比作地球仪。索性让学生把排球都拿到桌上来,在上面标出南极、北极,画出经线、纬线,分辨出东、西、南、北半球等,师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巧妙避免了师生冲突,又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反思:意外也是一种资源。面对意外,教师要冷静,变废为宝,巧妙利用。教师一方面应具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对地理知识及其逻辑结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在动态的互动中“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

(2)教后感。即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体验的自我评价与对话,是改进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教后感可长可短,长可千言,短可几百字,可总结经验之得、可反思败笔之处、可分析问题原委、可指定补救措施,还可捕捉课堂上的机智亮点等。

例如,“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后感:通过地球与月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导入,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使学生快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具有启发意义。与成因相关的即时检测、即时反馈、即时总结,起到即时巩固的作用。承转语言简洁流畅,讲课思路清晰。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

篇7

一、有关课堂导入的评价

这堂课的导入我先后展示了学生熟悉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会徽和第26届大运会的会徽图片,并设问:为什么南京、深圳能够在众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这些重大赛事的举办权呢?从而引出这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又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分别是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上完课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觉得这样的引入太过牵强,很是不妥。我想还不如呈现我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图,让学生分析城市发展的原因,这样联系乡土实情,学生会感到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然后扩大到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过程,并举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例子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及过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评价

总体来说,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从人文地理资料和图表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例如,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阶段的分析中,我采用了深圳成长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分析深圳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工业总产值增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完案例后,先要自行消化,然后在材料中查找他认为必要的信息,这无形中加深了他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信息后,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老师加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三、有关区域地理研究思想构建的评价

必修三“区域地理”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及发展规律。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只是手段而非实质,教师需要高屋建瓴地在方法和思想上加以引导,因此在最后的课堂总结部分我梳理了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思路(见图1),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本节课的灵魂。

四、有关黑板板书的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多媒体的展示有课堂容量大、更形象生动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瞬时性”,不利于学生构建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黑板板书就起着这样一个“中流砥柱”的“主旋律”的作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进行中,我按照逻辑关系在黑板上书写相关知识要点,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更有利于达成课标的要求。

五、有关教材整合的评价

篇8

一、中学地理强化地图教学的意义

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中学地理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1.教学地图的种类。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2.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一般步骤

1.读图拿到一张地图表,首先要读“图名”,也就是这幅地图的名称,对图有个整体印象,从图名中找到关键词,这一步骤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读“图名”,再读“图例”及图上的各种说明,要求详细,注意发掘图中隐含的信息,以免造成信息的遗漏。第三,要看清主图与副图、各种图表之间的关系。

2.析图和判图。对地图的分析过程是综合归纳读出的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在读图时,尽可能找出规律,按一定顺序读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沿线读图,这里的线可以是铁路线、公路线、河流,也可以是经线、纬线等,如长江的主要支流及分布。还可以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读图。在读图过程中要注意动态图与静态图的区别,对于动态图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运动来读图。

3.图表再现。图表再现可以是简单的回忆过程,如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高一层的应使学生能掌握通过已知的文字、数据信息分析比较后,绘制图表,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4.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

四、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注重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篇9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类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篇10

学情分析

正比例数是学生第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为后面学习一次函数打下基础,根据学生基础和知识层次制定不同的要求,提倡同伴间互相合作,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作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能掌握、运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作正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感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描点作图题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的概括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提出问题

问题1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你能写出两个具体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吗?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学生随便写出两个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如y=2x、y=-2x等。回顾正比例函数概念,开放性地先让学生写出几个简单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既是为了帮助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也是为了后面研究函数性质提供画图象的具体函数。)

问题2 函数都有哪几种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表格法和图像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做好铺垫。)

问题3 针对函数y=kx(k≠0),大家还想研究什么?应该怎样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函数图象,研究步骤:列表、描点、连线。通过回顾,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k>0的函数性质

问题4 让我们从具体的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研究开始,画图象怎样画?

(在学生说出画图象的步骤后,教师ppt演示。学生对刚接触画图象,为避免学生因在列表、连线等细节上出现错误,教师示范,为后续学生独立作图提高准确性。)

追问1:看一看,画出的图象是什么?追问2:其他的正比例函数图象也是一条直线吗?请三人小组分工,分别取k为1、3、4,每人在练习纸上画一幅正比例函数图象。(类比y=2x的图象画法,做出函数图象。让学生画图象,观察、发现图象可能是直线。)

问题5 请组内讨论交流,你们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深入组内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盲点和误区,给予指导。实物投影展示组内的三幅图象,各组互相补充发言,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共同点,得出k>0的正比例函数性质,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经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直线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互相合作,共同进步,注重因材施教,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逐步突破本节难点。)

问题6 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已经找到了k>0时的正比例函数性质了,同学们还想探究什么?追问1:怎么探究?(引导学生类比学习,组内分工,分别取k为-1、-3、-4,每人在练习纸上画一幅正比例函数图象,寻找共同点,得出k

三、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y=kx(k

2.对于正比例函数y=kx,当x增大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 )

A.k0 D.k≥0

3.点(2,y1),(4,y2)为y=-3x图象上的两点,请比较y1、y2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三种做法,提高学生对性质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综合应用,深化理解

1.同学们刚才都找了组内图象的共同点,再看看这些直线有什么不同点吗?追问1:看看直线的倾斜程度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变化规律?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线的倾斜程度不同,发现k的绝对值越大,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小,动画演示。乘胜追击,适时拔高本节内容,让同学们再进行一次攀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比较能力。)

追问2: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得出,当k互为相反数时,两个函数图象分别关于x、y轴对称。为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一个更高的高度。)

2.我们知道y=2x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你有画这幅函数图象的简便画法了吗?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____,它一定经过(0, )和(1, )点。你如何画下列函数图象(1)y=x (2)y=-0.5x。

五、小结

参照下面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观点:(1)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怎样用简便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2)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3)我们是怎样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