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统计学内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统计学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经济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天津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开设相关理论专业课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统计预测与决策、统计计算与软件、计量经济学、应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寿险精算学等课程配备了一定学时的实验课.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是实现培养实用型统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些实验课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统计软件(Matlab、R、SPSS、Eviews、Excel、SAS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为例,根据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深入地分析了高校统计系实验课程中存在的现状,并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统计软件等方面提出几点相关建议,希望对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y计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
实验课程是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中,有些课程会出现重复的知识内容.比如,线性回归模型是统计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多次出现,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一知识点的反复练习,势必影响实验课程其他教学内容的安排.
(2)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对实验课程的要求,学生使用的统计软件有所不同.例如,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计算与软件、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分别采用SPSS、Matlab、R和Eviews来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学生可选择的软件多样,但由于不同课程只涉及某个软件的一些功能,学生对这些统计软件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对软件深层次的运用还有所欠缺.
(3)实验课程内容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密切相关,但与实际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会造成学生对目前流行的新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缺乏了解,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现状,如何优化现有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以达到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目标,是本文的初衷.
二、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更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改方案,其教学改革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1)结合统计学专业所有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整合现有实验课程内容,优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突出各实验课程的侧重点和难点的同时,也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通过实验环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达到更好地分配教学资源.
(2)针对学生对多种统计软件掌握得多而不精的状况,可以尝试选择一至两个主流的统计软件,这样通过不同实验课程内容的学习,逐步加强学生对软件使用的深度,能熟练运用软件分析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教材,规范实验课程格式,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3)不断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在现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如现在流行的大数据处理方法中的python技术,与实际社会需求接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深入地分析了高校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统计软件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整合现有实验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更好地分配教学资源;选择一至两个主流统计分析软件,贯穿整个统计实验课程,使学生熟练运用,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通用的适合统计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材;不断更新实验课程内容,融入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本文旨在研究如何优化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统计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统计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够对高校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宁,徐云池.关于整个统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统计教育,2000(5):22-23.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83-01
统计教材建设是培养统计人才,发展统计科学与统计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家现已正式决定将统计学科由原来的二级学科上升为经济学、数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在中国的统计学科建设与统计教材建设进程中,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因此,加快统计学科体系的建设、编写一批既能充分体现当代统计科学的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统计教材也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需要发现我国当前教材出版的一些问题,下面就以《统计学》为例,我们着重比较了徐国祥主编的《统计学》、贾俊平主编的《统计学》以及卡毓宁主编的《统计学第二版》这三本书。
对于徐国祥主编的《统计学》和贾俊平主编的《统计学》这两本书,从内容上来看,前者侧重于在叙述完理论的最后再摆上例子,而后者侧重边叙述理论边摆上例子,前者每章结束后有详尽的本章小结,帮助读者“温故而知新”,而后者在涉及到相关知识时有相应结合实际的软件运用,如Excel的说明,帮助读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每章的内容通过相应有趣的例子引出,调动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和热情。从适应人群上来看,徐国祥主编的《统计学》和贾俊平主编的《统计学》比较适合学生学习,而卡毓宁主编的《统计学第二版》比较适合一些需要实际应用的人士。
在近四年内,以《统计学》为名的书籍出版就多达1020本,仅仅是其中三本我们都很难选择,更不用说在这些以《统计学》为名的书中,不乏一些内容错误、印刷错误且没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书籍,当前我国统计学书籍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一、例子、模型过于理想化
众所周知,在统计学中,为取得数据所涉及的实验的合理与否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个糟糕的实验设计常常会误导人们做出错误的结论。而现行的一些教材往往是让学生面临一个理想的模型,仅仅是使用基本统计方法去顾及、推断或比较、检验。至于获得数据的实验是否合理,获得的数据是否真正反映我们所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这些关键通通置于脑后,似乎这些事情与统计无关,其可能的后果之一是使人们会误解统计无法解决或不能解释某些实际问题。
二、忽略“统计思想”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艺术,其最可贵之处在于“统计思想”,现行一些统计教材要么热衷于数学论述,甚至相当讲究严格的数学证明。要么偏向于具体应用,却忽略了讲清使用某种统计方法的道理,只是教学生照搬公式,依样画葫芦。学习贵在思想,如果只是死板的论述公式定理,学生如何能举一反三,轻松的将其运用于实际呢?比如何晓群的《多元统计分析》中,很多定理只是介绍性的告诉,并没有严谨仔细的推导过程,更没有其实际的使用道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较大影响的。
三、忽略统计方法的软件应用
统计强调应用。但是,一些统计教材的所谓应用,往往就是给出几个例子,而且这些例子很多时候并没有说明如何根据软件操作得到。即便有也只是过于强调操作过程和技巧,忽视对软件输出的统计结果的解释,从而导致读者不能正确解读统计分析结果,从而面对一堆输出而束手无策。
四、教材层次不清、教学目的不明确
统计教育分为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大方向,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然而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教材,教材内容深浅层次不清、存在许多重复。本科生应用的教材没有强调树立统计思想及培训实际统计能力,而只是侧重统计理论或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关于研究生的教材内容缺少前沿的研究成果,教材体系设置不合理。对于不同统计方向,教材的设置、内容不能与教学目的匹配。统计专业教材过于注重理论体系完整,严格的数学推理,而忽视了统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统计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统计人才;非统计专业的教材知识性较强而应用性欠缺,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后的实践工作互相脱节,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向有偏差,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五、外文教材译著有误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多种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迅速成为授课的主要手段。随着教学形式越来越新颖,教学过程越来越多样化,教师的备课模式也发生巨大改变,撰写教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一环也逐渐失去了光彩,许多教师不再重视教案的撰写,实际上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有着很大的不同,教案能够在整个备课、授课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教案整体结构说明
1.1课题的总体构想 设定该次课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目标;明确该次课的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述;找到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找出解决对策;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好与学生的互动;选择多个案例结合实际生活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述,实现教学目标。
1.2课题的引入 课程以回顾"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假设检验的本质。引领学生回顾假设检验的步骤,再次强调对于任何类型的假设检验来说,步骤是相同的。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产儿出生体重与一般婴儿是否不同?"引出单样本t检验,提出问题"单样本t检验能够解决何种类型的问题?",总结得到单样本t检验的应用目的或者是用途,最后引领学生亲手解决该种类型的问题。引申学生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如果研究资料是两个样本而非一个样本,应该如何解决。从而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配对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
1.3课题的过渡 给出一个配对设计的样本资料,引领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引出配对t检验的概念和配对样本的类型。
在讲授完配对t检验之后,将配对样本,进行细微改动,改为两独立样本,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别,提出问题:能否用配对t检验解决?从而引出两独立样本t检验。
提出两独立样本t检验要有方差齐这一前提,如何才能得到方差是否齐性?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提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
1.4课题的进展 提出有三种配对样本,针对每一种配对样本进行详细描述,并举出实例供学生们分析,为何该种资料属于此种类型,引领学生思考该种类型资料的特点是什么。引领学生思考,配对样本t检验是要解决何种问题,是要回答两个样本总体均数是否相同,两个样本均数相同与两个样本差值为零等价,从而引出配对t检验的计算方法:首先计算差值,然后进行假设检验。
1.5课题的新知识传授 ①掌握配对t检验的方法和适用条件,理解公式的推导;②掌握配对样本的三种类型以及掌握如何判断配对样本;③掌握两独立样本方差齐时t检验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推导;④掌握两独立样本方差不齐时t检验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推导;⑤了解方差齐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
2 知识本质的传授
本节课程的教案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本质的传授:①假设检验实质上是通过样本信息对总体情况进行估计;②配对t检验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单样本t检验;③不同的t检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④假设检验的步骤是统一的,不同假设检验类型之间只是检验统计量的不同;⑤不同类型的假设检验具有不同的适应条件;⑥假设检验的关键在于对设计方法、资料类型和性质的把握。
3 科学方法的教育
统计学非常讲究逻辑性、系统性,针对统计学问题,要把握统计学的实质,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统计学是基于概率的科学,用于求得某件事物的发生概率,比较不同事物的总体是否相同。我们分析的都是关于事件发生概率的问题,无论做何种决定都要冒着一定犯错误的概率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科学的做出结论。这一特点体现在统计学中的方方面面。
统计学要求资料符合一定的条件或者满足特定的假设。对于任何一份资料,我们首先要进行描述,思考资料的类型,分析资料所给出的条件或其满足的假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考资料背后隐藏的深一层的含义。要了解深一层的含义就要进行统计推断,根据统计推断得到资料中所包含的深层的统计学意义。假设检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反证法和小概率事件的思想。假设检验在统计学中是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无论何种类型的资料,我们一般都要通过这样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4 思维方法的训练
在学习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两独立样本方差齐时t检验、两独立样本方差不齐时t检验时,在转换不同的检验方法的时候,首先给出相应的资料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最终找到资料究竟是适合哪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构造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l散性思维。
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同时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避免学生形成只知道接受的教条式思维,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类型t检验的方法并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不同检验方法的目的、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并且可以引申到其它类型的F、U检验等。对于单样本、配对样本和两独立样本的判定,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一件事情只要抓住了主轴、抓住了主要矛盾,并基于此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统计的相关知识在社会应用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数学的统计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课程结构内容更加具有逻辑性,统计内容的分量有所增加,对统计技术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等等。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下面从高中数学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简要探讨一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的教学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了解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已经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样本数据特征和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扇形图等)描述数据。高中阶段,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不仅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更注重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整理出高中阶段统计学习的知识结构图。
统计所涉及的知识位于必修三和选修2-3的相关章节。(对于文科来说,是必修三和选修1-2)文理对于统计部分的要求相同。统计在教学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课程标准》中指出:统计已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应通过对统计知识的学习,不仅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学会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要逐渐形成数据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将统计知识主动运用于实践,这就是统计教学的重点。而统计不同于一般的数学内容,统计思维不同于确定性思维,统计推断有可能犯错,教学中如何把握统计思想,而不是把统计教成画图表或按照公式计算,则是统计教学的难点。
二、高中数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未能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方针
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尝试转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上,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却不明显。基于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教师依然是课堂上的控制者和主导者,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
2.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初中数学内容相对较少,学生负责听,教师负责讲,然后便是重复的练习。到了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多了,而且较为复杂,但教师和学生依旧按照旧模式,学生只会盲目地听教师讲课,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课堂气氛沉闷,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高中数学统计内容教学改善的具体措施
1.改善教学方式,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教学实际,也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真知。
2.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活跃、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活跃、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条件,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中,有助于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奥秘和创造,有助于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克服难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系统抽样》这一课时,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先进行有层次性的提问:抽签法可以抽取自己所需的样本,那当总体数量过多的时候还适合用抽签法吗?系统抽样的定义是什么?系统抽样的步骤有哪些?系统抽样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并做出相应的引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简单化、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相关反映,了解学生对哪一部分知识存在疑惑,并有针对性地深入讲解。另外,数学的统计内容具有规定性、繁复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例举比较具体化、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是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的全面改革,不仅要在教材上有所改变,还应当将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加强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的教学研究,改善高中数学统计内容教学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数学人才的培养、业务精英的造就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通过对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大学概率与高中概率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一些内容在高中教学中要求较低,比如对概率的概念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等方面,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比较严密的公理化定义.大学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学数学统计教学内容反映到高中,更多的是偏向于计算技巧的训练,而大学教学在涉及统计教学内容时,比较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挖掘及数学方法的应用.高中教材统计学的教学要求比较侧重于实际运用,对相关的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因此,对大学生的统计部分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没有影响,两者之间的衔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方式
1.课程内容的衔接
大学数学概率统计教学内容是在高中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充,其显著特点是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我们在高中初步、直观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在大学我们将对有关知识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合理地编制教材,并且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以实现两者之间更好的衔接.
2.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高中的学习密度和作业量大,简单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态度都会使学习出现僵局,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例如,让学生了解大学所学习的概率统计知识中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以及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等,有助于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更好理解,从而实现了大学概率统计知识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比如高中在古典概型问题的讲解时比较细,题目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大学时就不需要在古典概型上花太多的时间,以有效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例题:储蓄卡的密码一般由6位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可以是0,1,2, …,9十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假设一个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储蓄卡的密码,问他到自动取款机上随机试一次密码就能取到钱的概率是多少?在该例题的解析中,可以运用高中数学中所学的基本事件的特点以及结合高等数学中古典概型的有限性和等可能性的两个特征,随机试一个密码,相当于作一次随机试验.所有的六位密码(基本事件)共有1000000种.
3.教学方法的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均以讲解法为主,但高中教学要对概率统计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总结题型,归纳方法方式,提高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网络化.大一应承接高中教学对解题方法有总结归纳,增加练习课次数和题量训练量,先让学生掌握通性通法,使刚入学的学生度过适应期.例如在概率统计内容的概念学习中,可以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在例题“在1000个有机会中奖的号码中,在公证部门监督下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后两位数为××的号码为中奖号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中,该种类型的例题就可以通过高中数学中系统抽样的方式和高等数学中间隔距离相等的抽取相结合,对例题进行解答.
4.增设数理统计试验
数学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随机试验,许多规律是从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大学概率统计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Excel作为数据处理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在计算标准差、相关系数、平方和分解等问题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概括、总结能力,巩固和加深统计和概率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
5.高考命题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衔接
【关键词】大数据 高中统计 数据分析 内容数据链
大数据的价值性,快速性,大量性,多样性,和预测功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目前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等等。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是怎样的呢?是基于个性化学习,是量化的,自我组织学习内容的教育,不仅要了解学生“心声”,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而且要师生互动、合作探讨学习内容,将传统课程、教学、教材的内容数据化,利用可视化技术,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内容吸引力。高中统计内容必须系统化、过程方法直观化,这对高中的统计内容提出了挑战。使专题块和课程案例集以数据知识链为核心,使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量化”。
一、高中统计内容的新契机是大数据
使教育由数字支撑变化到数据支撑。高中统计教学场景布置,统计内容设计,学习场景的变革等等过去靠“敲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背景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变成一种由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高中统计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利用大数据更改高中统计内容,建立主线为“统计知识链”、目标为培养“数据分析能力”首尾呼应内容数据链,使高中统计内容的系统更加优化。
由于各种原因使高中统计内容,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直到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各种政策,统计才得以发展.然而各种问题的存在仍然困扰着我国统计教学发展。大数据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发展,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分析群体心理,让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创新的学习。
正如教育家张韫所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群体逐渐走向微观个体,让追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大数据在充分了解学生各种需求,目前处于的状态的情况下合理运用各种统计内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传统化教学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统计内容数据链。使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学习,其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可能。
二、高中统计内容数据链在大数据视域下的内涵
数据高中统计内容的核心研究对象,数据分析是重点,统计学习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统计方面的各种方法;用各种操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推断能力、统计思维、数据分析素养,提升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统计内容数据链为学生统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研究平台。把课程目标,学生需求、与大数据算法,数据链式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是大数据视域下的统计内容数据链核心思想,利用大数据,将统计内容数据化,增强内容的可读性,衔接性、合理性、连贯性,织成统计知识,形成统计内容数据链。例如:具体环节为:链宿是“样本估计总体、”等数据分析方法,链源是“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链节是的数据描述、统计图形.通过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使“统计知识链”为统计内容数据链的内化,“统计能力链”为其外化,“统计能力链”,“统计素养链”为其发展,成为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统计思想链”所以,利用大数据的科学方法可使统计内容体系最终形成的统计思想体系;数据结构的链式模型,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高中统计集“知识链、能力链、素养链、思想链”于一体。
三、高中统计内容大数据视域下下的数据链设计
(一)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知识结构
各种版本的高中数学统计内容都介绍了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获取,提取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样本推断总体,部分推断整体.统计知识注重培B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利用实例讲解数据的各种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学习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如何思维理解其含义。
(二)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的教学要求
课标充分重视高中数学统计内容,并采取了有效的改进和创新措施。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特长的发展,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强调以人为本,面向未来,让学生有数据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将统计知识运用于实践。
(三)高中统计内容在大数据视域下数据链设计
量化教育是大数据时代的可行教育,通过数据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新式培养。结合教材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从“数据读心”,到“抓心入心”,再到“知心交心”,最终形成“数据育心”的培养链是统计内容数据链的设计原则。例如:分层抽样内容数据链的设计.首先,将分层抽样知识系统化。其次,将分层抽样的过程方法直观化。最后,依据统计内容数据链的设计原则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动态生成分层抽样内容数据链。把具体问题数据化。使分层抽样内容数据链成为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知识链、方法链、素材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统计内容数据我们应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开创多种方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参与能力,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自己去思索,发展自己的特长,学会将具体的事情数据化不用数据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去看世界,老师也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枯燥的教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能够发挥学生潜能,特长的教学方式,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总之,统计内容数据链能更好地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链”使学生学会用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统计思维、统计观念、统计意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统计内容,学生的普遍反应是“好学”。内容很容易懂,就是数一数数据,画一画图之类的,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老师们也觉得统计内容“好教”,教学没有“压力”,可以作为教学其他内容的“休息期”。事实也像是如此,学生学完例题后,完全能独立地完成相应的作业,应付试题的考查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在每次教学之后,我总觉得似乎还缺少些什么,学生的学习就像飘浮在空中一样。一次学完统计内容后,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们觉得学习统计有什么作用吗?自己在生活中能用到统计知识吗?”学生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除少数的人认为有用之外,更多的人要么选择不知道,要么认为没有作用,没有意义,自己不会在生活中使用到。可以说,教材中的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统计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也已先于数学教材将统计知识推到了学生的面前,电视、报刊、网络等常有统计的信息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却觉得统计没有什么作用,这无疑是教学的一种失败。
“课标”总体目标中对统计的要求是: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而学生缺失的恰恰就是统计观念。学生觉得统计好学,其原因是教师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解答方法上的指导,重在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题,而这些习题多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去数一数,画一画,并依据图表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与回答,学生解答起来并不是难事。事实上,统计的教学目标远不是只让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制制表、画画图的简单技能,其核心目标应当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有用统计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应用意识远比方法更为重要,学生有了用统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才能避免他们解答统计题目时得心应手。
二、内容的理解与定位——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统计内容在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中均有分布,且单元内容显示的均是统计,很容易给人以相似的感觉,其实整个统计知识在数学教材体系中是按一定梯度分布的。从学段内容标准来看,第一学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第二学段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具体到教材各分册又有其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本册教材中统计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在整个统计内容体系中的地位,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不能前后知识混着讲,让学生抓不住重点。
三、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标”认为,统计教学“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编写时充分关注了这一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并由此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材提供的内容是为所有的学生服务,往往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有时为使事例具有理想化的教育意义,还会对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这就使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常有一种高于生活的感觉。例如一年级统计教学内容,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是这样编选的: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要求学生将它们理一理,书中出现了许多小猴、小猪、小狗等动物。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往往就不能将此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相联系,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是在童话中进行的。再如五年级统计内容,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我国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虽然这一现象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他们也能理解,但这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不是他们所熟悉的,他们认为这更应是大人们考虑的事情。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活动对象的熟悉程度将影响他们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一些贴近学生身边生活的事例着手,对教材例题、习题进行适当改编或补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应用意识。
四、活动的分组与合作——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年龄,儿童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非常的薄弱,没有很好地自学能力,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在这个时间段里的孩子,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定思维能力的限制,这却要求老师的教学能力来帮助学生完成钢琴演奏。但幼儿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因此教师需要自身能力,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给予正确的教学方式。
(二)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儿童钢琴教学中,幼儿的年龄、心理上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另外,注重家长的观念有没有发生变化,相对来说,儿童在学习中只一味的追求考级,并非为了要以陶冶情操或真实学好钢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和家长沟通试着改变他们的想法,钢琴不只是炫技和炫耀的资本,而是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的手法,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注重演奏水平和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儿童钢琴教学中方法的运用
(一)儿童学习钢琴的方法是思维开拓的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了解到钢琴演奏的重要性,以及所要付出的辛苦程度,可是在学习中,常年的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练习是很多学生难以接受的,而且我们都知道钢琴是左、右手之间的配合协调性的运动。在演奏曲目时脚还需要有一定踏板上的控制,而且在弹奏时也需要眼睛在不断地看着曲谱。所以,钢琴在演奏的时候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协调心,更是锻炼和开发左、右脑的特殊作用。小脑的发展对其自身发展与创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实验证明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学习钢琴的儿童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其接受能力也都要高于不学钢琴的儿童聪明许多。
(二)学习钢琴的过程是培养意志力、自信心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到或在电视上看过钢琴家的表演,那样生动、光鲜亮丽的表现让听众折服,大家都非常爱听也非常愿意成为像钢琴家一样的人。然而,殊不知那些钢琴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在钢琴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项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想要弹出一段美妙的音乐是需要长时间的技巧练习才能达到的,这样坚持不懈的练习却是意志力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品质的考证,在钢琴教学中,儿童在学习钢琴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怎么去解决手指折指,怎么去解决节奏等等问题,这都是一个意志力不断迈向成熟的表现,每到一个难点都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去解决问题的所在和关键点,长时间的练习钢琴就会让儿童找到一个很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提高和改善自己,儿童在练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格,为其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习钢琴的过程是培养意志力和自信心不断增强的过程。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钢琴教育方法必不可少的条件
儿童演奏过程中,儿童在弹奏乐曲时是一种享受作品的过程,更是与伟大的钢琴家一次又一次灵魂深处的碰撞。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即使传授者又是倾听者。教师在教授中要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更要保证儿童心理上的变化和曲谱的变化,因此,注重教师的演奏水平和观察力,有利于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得到一个正确的演奏方式,更会挺高幼儿演奏水平和练琴的意志力,也是一中精神财富的积累过程。
生本理念倡导“先学后教”,那么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就至关重要。我们知道,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者前置性作业,它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教师给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具有“简单”“根本”“开放”的特点,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挖掘教材,解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进行重组,还要研究课标,掌握学段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设计有效的助学提示,引领学生进行独立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效果。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应该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不用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就行,可以加上少量练习题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体会,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会更乐于自学。
在《数与代数》方面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起点,不能太难。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数法?你能找到一种方法,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一眼看出你拿的是十二根小棒吗?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体现了简单、根本、开放的特点。例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时,请你从下面的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6、15、78、63、100我选的两个数是: 。
我的理由: 。
我的发现是: 。
我的举例子是: 。
这是一个将具体知识作为课前实际的例子。两个数的大小比较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会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数的认识来判断大小,但是上升到具体的数学方法,对学生而言还有一定难度。“我的理由”“我的发现”两个环节帮助学生主动寻找判断两个数大小的本质方法,“我的例子”是一个知识深化的过程。给出的5个具体的数,看似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实则对学生起到了一个指导帮扶的作用,使学生的比较有了具体对象,“我的例子”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对学生起到了一个放,助学提示的整个设计流程是一个由扶到放的个案。在此,教师要把握好进退的尺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全班汇报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不同的个案,如可抽取一位数和两位数,一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和两位数(十位相同和十位不同),要从不同层次(优、中、差)的学生中抽取例子,能够使前置性作业较多人数的展示,充分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这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介入指导如何交流,给一些交流的基本语句,例如“我要给大家交流”“我来补充”“我想为你补充”等,还要注意学生在交流时其他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除了老师的评价还要引导生生之间的评价,评价时也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评价。
1 问题提出
由于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的绩效问题,即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最方便的地点,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学习内容,手机作为新型的学习媒介,满足了这样的学习需求。手机的使用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利用一些小的时间碎块来完成学习,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学习内容的需求。学习者通过短消息的方式获取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简化了学习过程。本文结合手机的特性以及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出了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方式来高效学习的方案。
基于短消息进行学习,由于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的零碎性、间隔性,学习环境的复杂性,短消息的长度限制以及学习者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因素,所以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简单精确的微型学习内容,简称微内容,微内容就是指“小的信息单元、之间松散连接、相对简单的问题及呈现”这种以微小形态流通的信息体,它的大小在文本层面刚好可以容纳一个主题。例如英语单词、英语口语、名词解释、政治概念、法律条规等这样的一些微内容都可作为学习系统的内容。
2 基于短消息移动学习的现状研究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的研究,英国Kingston大学进行了评价短消息服务应用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短消息服务被应用于教师培训。初步的试验结果令人满意,同时他们计划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把彩信(MMS)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通过移动设备实现数字图像的生成和传送。在我国,基于短消息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商业机构的重视,例如金山词霸就推出定制英语短信来学习英语短句的商业学习模式,在高校,目前短消息主要应用在成绩查询、短信通知、监控上报等学校业务管理方面,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还没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因此,本课题将此作为研究课题具有创新价值和实用价值。
3 基于短消息的微内容学习系统方案实现
3.1学习内容的选择
通过短消息的方式,用户之间可实现有限字符的通信,也可实现用户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的有限字符的传送,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小的信息单元、之间松散连接但又有一定关联、相对简单的问题”,这些微内容主要是需要记忆的概念知识。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这些微内容要形成语义群。前后关联由易到难进行内容的排列。
3.2 系统架构的设计
基于短消息的微内容学习系统的系统结构,与通常的短消息系统相比较,在硬件配置上完全相同,软件系统方面,需要在短消息服务器与应用终端上增加相应的软件模块。基于短消息的微内容学习系统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3.3 系统功能的实现
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是微内容学习系统的第一主体,以“微内容”形式的学习内容,通常是学习者容易遗忘的概念性的内容,所以根据艾宾浩斯(H.Ebbinghau)的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在内容发送的重复频率上,例如同一组内容先开始隔一小时重复发送一次,发送三次以后变成隔三小时发送一次,然后变成隔一天发送。最后要隔一个月发送一次。直到通过测试,放入学习记录库内,隔几个月再提醒复习。此外,针对某一内容。如果学习者觉得没有完全掌握,可以通过发送短信至调度模块实现重新学习。
基于短消息的微内容学习系统是以学习内容为第二主体的,所以内容的维护管理功能要强大。课程内容的维护由于内容较大,适合用Web方式进行维护。要从教师的操作体验出发,提供多种方式实现内容的添加、修改、删除,因为基于短消息的学习系统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微内容,所以可以提供以模板的方式进行内容的追加管理。此外还要考虑内容管理模块的接口通用性和标准性,从其他学习系统导出的内容可以快速地添加到系统内,导出的内容也可以被其他学习系统共享。一个好的学习系统,一是要有好的学习流程提供给学习者。二是要有标准、充实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之间要有先后关系,所以要做好这些概念解释之外,还要做好该概念的相关概念、上行概念、下行概念等内容的建设。
学习评价和调度模块很好地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控制,一组内容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算法得出的频度周期来发送,一个周期结束,进行针对性测试,测试通过,进入下一组内容学习,测试不通过重复学习,直到通过为止,这些学习过程都将被记入学习记录库内,然后根据学习记录做出相应的学习评价,提醒学习者注意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并调整针对该学习者的遗忘曲线算法。延长学习时间或增加内容发送密度。当然整个过程是允许教师和学习者进行手动调整的。这样更能反映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
教师作为微内容学习系统的评价者和调度者,要做好学习过程的有效干预,例如对学习内容的考试结果,及学生的学习记录要随时关注。必要时候进行学习内容的调整。短信息发送和接收利用现有的商用短信平台,现在移动运营商为了得到学校学生的广大用户群,通常会无偿提供这样的短信平台和短信发送服务器(SMS服务器),只要微内容学习系统的短信息发送和短信接收模块和短信平台对接就可以实现短信的发送和接收。
4 结语
在未来的教育中,学习者拥有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手机作为通信工具,随着这种移动学习方式的出现,会延伸手机的功能,基于短消息的学习系统只是利用手机最简单的功能,但它具有很强普及性和易用性,适合不同用户群来学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种移动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将更为多样化、媒体化。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将会被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接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