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4: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1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方针政策,以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下面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具体分析研究如何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地理学科综合育人价值的表现

学校的育人价值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我认为关注地理学习的实践与运用是地理育人价值的体现。

在新课导入时,导入语应形象生动。利用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歌词、适当的诗词和谚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自然的美、诗歌的意境无不能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培养学生诚实做人、务实做事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改对地理学科综合育人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课堂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思想观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地理课堂是贯彻两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难免显得枯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德育融入合适的教材中。比如,在教学“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教学环节中,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相互关系,于是,我设想用音乐帮助他们感知一下,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一下歌曲描绘的生活景象,结合地形景观图片的展示,体会一下这些景象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地理学科中开展综合育人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四点: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作为高级智慧生命要与有生命的大自然和谐相处。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平原能耕就耕,山区宜林就不能随意开垦,草原宜牧则不能随意开垦。随意开垦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随意开垦草原会造成土地沙漠化。

3.综合地分析问题。例如,在讲上海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时,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十分重要,它有供水功能、运输功能和军事防卫功能;城市一般形成于气候适宜、降水适中的地区;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等。

4.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单地说,人人都想发展,但是今天发展了,我们要想着明天也要能发展,我们这代人发展了,子孙后代也要能发展。

四、日常高中教学实践中跨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在很多国家,地理学科是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等学科一起被当成核心课程对待的,甚至在许多大学里也当成公共课程。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术和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实现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想,可以尝试通过在地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技能。总体看来,多数学生是喜欢合作学习的。随着合作学习次数的增加,那些曾经另类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加入了合作学习的行列,有了可喜的进步。

六、动手实践,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向实际,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通过老师多次地讲述、学生多遍地学习,往往不如让学生亲手做一下、亲身体验一下的效果好。

篇2

面对这些要求,地理组全体人员经过多次研讨,达成了地理学科规划三方面的共识:一是要加强地理学科思想建设,转变学科观念;二是要加强地理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三是要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根据学科规划共识,我们进行了诸多尝试变革。如在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就做了详尽的规划设计。本文主要从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作一些具体说明。

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对地理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首先是对旧有校本化课程的规划。新课程对高中地理内容整合编排后,学生普遍感到高一自然地理学习困难,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基础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规划中大胆尝试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验,将必修一的这部分知识进行编排上的调整,利用周三下午校本教研的两节课,分散难度实施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课程实施的难题。其次,这次规划我们加大了特色课程的开发,这是我们组学科建设在本轮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结合学校资源优势,我们创建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构建了“天文”“地质地貌”“环保”等3类特色课程,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地理实践、环境教育和乡土地理为主题的特色地理教学。

以“地质地貌”课程和“环保”课程为例。课程内容我们设计了实地了解祁连山褶皱构造及丹霞地貌景观、认识三大岩类并采集岩石标本、开展青海湖环境考察、生态调查;教学时间安排是,5月在青海湖区教学,7、8月在祁连山区教学,10月在西宁城区和湟水河流域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一律为野外科考加论文写作。具体到野外考察活动的内容安排,以5月青海湖区考察活动为例,本次活动我们规划中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走近青海湖,了解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青海湖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气候特点、植被状况、鸟类资源、鱼类资源、畜牧业现状、种植业类型、土地沙化状况,返校后以小组为单位写作科考报告。

这样,乡土地理教学也就融合在类似的科考活动中。如7、8月份我们规划实施的祁连山区教学,虽然是“地质地貌”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但其中也穿插了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考察祁连山区自然环境(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气候特点、植被状况、矿产资源等)和人文环境(畜牧业现状、种植业类型、土地沙化状况等),要求他们做好祁连山区东西部差异的考察,并重点考察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考察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为何要有这样的重点要求?就是为了加入乡土地理的内容。湟川中学地处河湟谷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西北地区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河湟谷地,通过对河湟谷地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的实地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丹霞地貌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条件的地域差异,同时进一步了解祁连地区特有的丹霞地貌的成因。通过这样的课程规划和实施,让学生亲身感受丹霞地貌景观大美的同时,了解学校,了解西宁,了解自己的乡土地理环境,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无论是对校外课程学习实践活动的规划还是对校内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次学科规划,我们都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从而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篇3

1、前言

著名美学家说过,要想令感性人真正成为理性人,应令其发展成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因此应通过以美育人的有效渠道,方能实现既定目标。美育也可叫做审美育人以及美感育人。其通过形象美的诱导方式,令教育对象真正体味美的熏陶,优化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包含着较为多样有效的美育育人资源。例如,自然美、艺术美、知识美、现象美等。倘若地理教师可在课堂教学阶段中将美育成分全面融入进来,运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教学、工整的板书进行教学,则会展现出良好的气质,用美的育人感染学生,令其提升注意力。以往灌输式的呆板教学将合理的演变为生动丰富、真实自然、活跃积极的地理课堂审美情境,令教学转化成创造美、展示美、塑造美的过程。处处充满美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将获取更充分的美感,学习到地理科学之中的美学内容,提升主观能动性。在地理道德的充分陶冶下,学生将掌握丰富的知识、学会实践技能,深刻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有效学习方式,并更为自然的接受情感、心态、认识以及价值观念的引导教育,进而营造高效优质的地理教学课堂。

2、把美育人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

2.1全面发掘地理教学以美育人资源

地理学科包含着多元化以美育人资源素材,例如悬念美、自然美以及景观美等。教师可将该类美学元素同地理教学紧密融合,令学生品位美,身临其境的感受美,丰富想象力,获取审美愉悦与快乐,真正的有所领悟,令地理课堂实现寓教于美,达到良好的育人目标。

地理学科独特具有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令多元化的色彩、不同的地理表层全面显现出来,散发科学美之魅力。例如,行星地球便显现了科学美。学生可通过该类科学美激树立探究科学、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则可辅助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地理学科的科学美充分显现出来,并可设置开放题目。学生可集利用网络系统自主搜寻有关地理知识的有用信息与丰富图文资料,进而优化学习效果。

地理学科包含较多自然以及人文景观,学生则可在丰富多姿的景观中感受美。特别是我国自然景观资源的丰富,高山林立、河谷幽幽、茂密的森林、潺潺流水,均是祖先遗留、大众竭力保护的文物古迹。万里长城世界文明,各国的景观资源亦是美不胜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的交通事业,以及城乡聚落、不同民族风情均会呈现艺术美,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享受。同时,在分析地理成因阶段中也可令人们感受到深层次的美感。因而,地理教师可应用多元化手段为学生呈现自然、人文景观之美,通过景观图像呈现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令学生体味地理独特的景观之美。

悬念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地理课堂应在即将结束之时,有目的性设置贴近知识内容的悬念,激发地理学科悬念之美,锻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铺垫教学下,巩固地理知识内容的掌握,并良好的进行预习与复习。

对于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可激发其艺术美,通过诗词欣赏、制作模型以及音乐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展现教师气质美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应令学生在知识学习阶段中体味学科之美,同时应令自身师德师风、气质成为学生审美对象,进而打动他们,令其真正的深入到奇妙、丰富的地理世界中。学生在教师美的神态、优美语言以及教态影响下会耳濡目染,被其绘声绘色的讲授、充满趣味性的阐述表达以及和颜悦色的讲解、生动夸张而又不失贴切的表情中、明快优美、清晰的板书中、利落大方的举止影响下,感受地理教学的靓丽风景,通过以美育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展现地理课堂教学以美育人的科学价值

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以美育人的观念,可全面提升课堂效率,真正展现美育功能价值。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多姿绚烂的资源为地理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也就是说我们可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发现地理学科蕴含的丰富美学元素,令美无处不在。教师则应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思维去判断、用生命去审视。学生在教师以美育人的教学中可真正的发现美、感受美,科学的判断美、欣赏美,提升审美意识以及感受美的综合技能。

一切美的事物需要通过科学的鉴赏、清晰的评判、有效的鉴别方能呈现出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力训练学生审美观,令其在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分析中,明确劳动人民的辛苦奋斗,以及在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获取的累累硕果,积累的文明历史。教师应引导锻炼学生摒弃以往非自觉为主体的单一浅层性审美能力,逐步向着更加自觉性、更加全面复杂,且水平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方向发展。应令学生不但提升自然美分析鉴赏技能,同时还可掌握日常生活过程中发掘美、鉴赏美的技能。

地理课程教学阶段中,进行以美育人的培养教育,学生不仅会积极主动的分析美、评判美,同时还会陶冶情操,进而提升道德美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在讲授有关环境气候变化的的课程内容中,教师可增加有关气候变暖的新闻节目内容、报道视频资料以及公益广告内容。还可为学生搜寻一些有关绿色低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视频,令他们真正明确在感受体味地球美、自然美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文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后作业,令他们利用网络平台查询有关低碳生活的资料信息,并撰写心目中如何才是低碳生活的小作文。教师通过学生撰写的内心感受,将真正的明确其现实需要,思维观念,客观认识。教师还可针对学生撰写的不同内容给予鼓励性、引导性评语,令学生深刻明确,日常生活之中并不欠缺美,而是我们无法以美的眼光审视一切,欠缺发掘美、探究美的眼睛。

地理课堂教学中,同样并不欠缺乏美学元素。只有教师积极主动的挖掘,科学探究,令课堂教学淋漓尽致的展现美,发掘学科独特的以美育人资源,良好的运用展现美、用美育人的有效方式,并主动的创造美、精通表现美的技术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方能令其不断的提升审美能力。锻炼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发自内心的热爱地理知识学习,并带动其他综合素质的优化完善,进而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能够独当一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全面发展。

4、结语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中独特的以美育人功能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激发美育教育综合优势,全面发掘地理学科美育育人价值化资源,方能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令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提升主观能动性,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展健康阳光的心态,最终带动他类学科的学习热情。锻炼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需要的综合性、实用性、技能性、具有高尚道德观、优质审美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红.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7.

篇4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栏目22个,全文转载地理教育论文共计89篇。转载论文数量较多的栏目有“教学研究”(14篇)、“教学策略” (8篇)、“学科视点”(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学设计”(6篇)、“学法指导”(6篇)、“备考指导”(4篇)等。可以看出,《中学历史、 地理教与学》转载的论文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学和学生如何学习。值得关注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了7个与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 包括“地理实验教学”“问题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高三复习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探究教学”和“学科素养培养”。其中,专为地理学科设置 的栏目只有“地理实验教学”,其他栏目为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所共有。这些专题栏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来源于23种期刊(见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共被转载论文50篇,占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56.2%。  

 

3.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69家单位。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论文转载量高达8篇,论文涉及地理核心素养、区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间视角、地理教学逻辑、地理概念体系等主题词。可见,这些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高度认 可。有3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这些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和浙江省春晖中学。还有7家单位论文转载量为2篇,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第 六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从这些单位所属的系统可看出,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大,教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统计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表2可知,江苏、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围较浓、活动较活跃。对照2013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发现,江苏省一直稳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回顾  

1.地理课程研究  

201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高中课程地理标准修订工作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中,如何界定和 呈现地理课程性质和地理课程目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受地理学性质多样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内地 中学地理课程性质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统一内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课程性质的现状和困惑,为我们深入认识地理课程提供了参考。立德 树人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朱雪梅,第6期)。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都在研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等问题。有 论者综合分析地理学的传统、地理学者提出的几大问题和地理学的视角等地理学理论与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 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构成(张家辉,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学学 科特性的视角,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来,学界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书和地理图册等,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主体。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编制研究、呈现研究和使用研究等类型。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时非常关 注探究学习,教科书中的探究性主要体现在体例结构、案例编写、内容选取等方面(刘健,第1期)。可见,该套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构 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除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外,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图像系统作为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地理教科书呈现研究的热点。中国地图出版社李红梅不仅总结了中图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特点,还分析了与该套教科书配套的地理图册中图像系统 的特点(第3期)。此类文章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3.地理教学研究  

(1)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究 ①地理教学逻辑研究。地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程序中内隐的规律、规则,包括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学科逻 辑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地理学科,探讨地理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二是立足地理课堂,追问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或教学关联(张彦顺,第 8期)。在大气环流教学时,应参考科学家所采用的“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朱承熙,第5期)。还有研究者非常重视地理教学逻辑中的 学科逻辑,认为地理教师应整体把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层级结构和逻辑结构(黄静,第2期)。王红梅在分析知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习课 的教学策略(第11期)。仲小敏经过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特点是制约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领域亟待加强地理教学逻辑研究,从而科学地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②地理知识教学研究。 地理知识既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地理事实知识,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周慧认为,在地理事实知识学习的设计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学组件设计法,即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和检测效果(第9期)。蒋亚琴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存在的前概念干 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式等心理障碍,提出了注重体验、强化对比、系统学习和变式学习等教学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学地理概念体系的 基础上,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地理学科本质、思想与方法”“地理概念体系构建”等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地理概念教学(王向东、高燕,第9期),关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问题。除了地理概念教学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地理成因教学,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论的地理成因教学的一般模式 (龚琳、赵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养研究。阅读、分析和绘制地图的能力是一项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地图能力的养成途径包 括熟悉地图常识、规范读图顺序、掌握析图方法、形成地图意识(丁生军,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区域思想、尺度思想、整体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读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思想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思维”方式(第6期)。张家辉梳理了基础教育阶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走向(第2期)。耿文强认为,地理高考复习时应强化学生的地理时空尺度观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 体系(第4期)。这实际上强调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关联内容要点。地理空间联系视角是地理视角之一,有研究者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的分析空间内 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黄妍、袁孝亭,第2期)。  

④区域地理教学研究。有作者探讨 了国家地理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何平,第1期)。张彦顺认为,“图解、体验和建构”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第5 期)。王邦柱针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学偏差,提出了教学对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 究 随着地理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地理教学环境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赵才欣认为,在信息革命、生态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影响下,地理课堂有 必要转向新型“地理大课堂”(第1期)。在“地理大课堂”中应重视地理实验教学。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并指出 了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张海、马建宁、牛科强,第7期)。也有作者探讨了地理实验类型中地理组合实验的设计及教学价值。关于地理案例教学,需要选 择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绎一般法则的案例则是典型案例的体现。陈庆军基于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编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测评研究  

地理教育测评包括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育测量等。地理教学评价研究应当突出学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证据,朱雪梅所构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符合这一研究趋势。该体系以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教学行为为评价标准,以数字化教学观察平台和教学观 察手册为工具,以多元主体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学业成绩评价和循环跟进式课堂教学评价为路径(朱雪梅,第3期)。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表现的任务,对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即在学科育人价值的统摄下,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佟 柠,第12期)。关于高考地理试题研究,相炜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整体特点、突出亮点及各卷特点(刘振峰等,第10期)。除了着眼总 体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对某一类型的试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总结。张文军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观点方案类地理综合题的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走向  

1.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  

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可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地理内容专题等来确定。[1]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质等要素。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这些构成要素乃至要素细化后的成分进行选题。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当重视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教学价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围绕地理内容专题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学内容中 的某一点进行选题。例如,区域地理教学中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现学科本质的地理学史教学模式等。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培养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是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诉求。[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如何筛选、确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3]对于“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地理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需要继续厘清的问题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的构成有何区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编制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科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养学生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如何做到衔接?怎样测评不同学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23-01

1.地理核心概念内涵及特征

地理核心概念是指位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的概念性知识,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具有统摄作用,其中包括地理学科的重要概念、原理、理论和规律等,可表述为一个词语或命题。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地形》中,"地形" 作为自然地理的最重要要素之一,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对地理事物具有较为权威的解释力,是的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

本节课通过对"地形"这一核心概念的解剖、思辨就能细分出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类型、地形部位等关键性概念。核心概念与关键性概念之间存在着同一级别或上下位的关系,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地理核心概念的层次性决定了地理核心概念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地理学科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如始终抓住地理学科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这一思想组织教学,先呈现或帮助学生聚焦核心概念,让学生通过初步加工,构建思维导图,避免学生陷入学科知识的大海,进而减轻其学习负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地理核心概念与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地理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传统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地理素养由四个要素构成,即,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四个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如右图),其中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地理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地理实践是区域分析的实践应用,是调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能力。地理课程是地理核心概念的集合体,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用地理核心概念来表达。

3.核心概念中的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任何地理知识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当中,地理核心概念是区域中地理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因此对地理核心概念的剖析、思辨过程,就是在区域中分析、重现地理现象及地理规律的过程。地形本概念之下包含着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类型、地形部位等关键性概念,这些概念都必须依托于具体的区域进行表达。如:地形类型,学生不仅要了解主要的地形类型在世界及中国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要能认识和发现中不同区域中地形类型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进而揭示地形类型的空间演变规律,体现地域认知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地形类型所在区域的定位、认知、对比等多种手段,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特征。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另一显著特征。依托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次性与关联性,让学生通过概念、判读和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把"地形"这一核心概念层层分解,以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归纳演绎等为思维过程,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这些思维过程也是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具体内容,属于地理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4.核心概念中的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性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课堂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本节课利用地理模型归纳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及寻找两者差异,探究学校所在地(石鼓山)的海拔与相对高度;引导学生考察学校周围的地形地貌,帮助学生区别地形类型并动手绘制地形类型简图;最后在课堂教学上利用橡皮泥,制作五种地形部位的模型,并在模型上手绘等高线,及投影到同一平面,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并把瀑布、河流、t望台等常见地理事物标注在相应的位置。通过本节学习,完成由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到直接经验的获取的转变,从而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变为具体的地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绘制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地理模具的能力、进行地理实地观察、野外考察的能力、动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恰好是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核心概念中的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是指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1]

地形作为五大地理要素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地形"这一核心概念的层层分解,对各个次级概念进行全面分析或关联分析,最后进行综合的归纳和总结,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地形"这一自然地理要素,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地形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所引发的问题,如:引水灌溉、农田开垦、水土流失等等,得出人类生产、生活需因地制宜,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对最核心的地理素养"人地关系"进行培养。

6.结语

篇6

教育部在2014年C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计划,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1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个人的素养体现在素质与修养两方面。具体到地理学科的素养,主要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后形成的良好心理品格,包括夯实地理知识基础、积极的地理态度与地理情感、独特的地理观点与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等。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自然学科特征也有社会学科特征,表现为思想性、区域性、生活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地理人文素养,具体涵盖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4个方面。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中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围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综合发展。

2 初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特征

2.1 终身性

地理学科的四大关键指标如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是经过人类持续发展总结而成。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四项指标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养,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具有完善的地理能力,同时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品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地理素质,它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需要。

2.2 渐进性

一个人具备成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初中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处于不同阶段,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有所区别,所以需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在渐进性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3 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摆脱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学生基本地理知识以外,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增长。以下将对初中地理课堂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3.1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地理技能

现有地理教材已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做出一定调整,主要信息呈现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活动3个部分,其中活动内容是传递地理信息、培养地理技能的重要纽带,进一步补充与拓展文字及图片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实践,更加直观、系统、具体地接触与运用地理知识,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包括学会如何识别地图、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另外,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内容主要考察范围包括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分析材料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形成“脑地图”,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运用地理技能。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部分时,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游戏教学方法,通过拼图竞赛形式考核学生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轮廓等掌握情况。这种有趣的教学模式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积极地识图、记图、用图,奠定了学习地理的基础,掌握了技巧和窍门。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获得了拓展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逻辑,系统性地把握地理知识。

3.2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地理思维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到,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通过教学内容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给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况、总结等多样化地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初步形成空间意识与整体观念。例如环境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内容,在学习有关“气候变暖”的内容时,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地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以外,更要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让学生以地理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遏制全球变暖现象的合理建议,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通过这种点滴积累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但是想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吸引学生并具备探究意义,只有开放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热情,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即合理提问。

3.3 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地理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教师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树形结构,以直观、立体、清晰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地理信息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非常有益。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以“水资源”为基础,延伸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构成、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在水资源分布中再延伸其空间特点与时间特点;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再延伸具体的保护措施等,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学生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体系转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了水资源的分布、构成、利用和保护,并且能运用相关知识处理问题,形成地理思维,巩固地理概念,总结地理特征与规律,这与新课标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相符合。可见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从点状思维逐渐拓展为线性思维或面状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能客观、准确地判断地理事物,了解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最终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地理观念及地理品质,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任务。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方案,培养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始终把握灵活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每一个细节之处渗透与落实核心素养,只有在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中,才能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篇7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引起广泛关注。

1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各个学科都把学科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地理学科同样如此.我们可先从“素养”的概念界定入手,进一步确定“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修养”包含两种基本含义:(1)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2)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综合上述含义,可将“素养”定义为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含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涵养或修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2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2.1有助于体现课程的核心价值

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

2.2有助于地理n程目标的实施与评价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总以一次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败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或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质量观着眼与学生的发展,认为学生的发展才是衡量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地理核心素养也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2.3有助于学生未来生存与终身发展

今天的高中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毕业后要么步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要么将直接走进社会参加工作,大多数将不从事地理学方面的研究他们要获得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主要就靠中学阶段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其高中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这不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未来日新月异的社会游刃有余持续发展;而且对国民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2.4有助于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紧随国际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的需求,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且以全球对问题、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范畴,地理教师应明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和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完成对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就不仅需要秉承核心素养培育观念,还要不断更新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知识构成,成长自己的的教学智慧及能力。

3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1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现在的地理教学不再把传授既定的地理知识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更强调地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学生独立探究的精神。因此,应该把探究式教学活动模式引入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备地理核心素养的公民。

3.2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

核心素养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最终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来引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行成。

3.3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观

地理学习评价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地理教学,反馈地理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等功能。因此评级目标要与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一致。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8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篇9

河南省高考制度的改革让地理学科的老师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地理教师要重视自己从事的这门学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即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象;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会钻研与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由“讲师”变为“导师”。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教会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用自己正确处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学法指导,而不是一般的理论说教或经验之谈。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必须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相吻合,具备系统的开放的思维方式,善于从整体出发,认识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要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培养,所以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学中努力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现代的教育教学观念,即以发展的主体性为中心,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主动地继承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从而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共性和个性都得到适时、适度发展的全新素质观。

如今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提高地理教师素质已成为紧迫的任务和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具备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爱岗敬业,勤于钻研;才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第二、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继续教育能使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产生持久的发展,进一步充实和强化教师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各种职业技能。第三、加强教育研究,提高教研素质。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和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走教研结合之路,才能在教学与育人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使用高中地理教材来说,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在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前提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出地理科学为国家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更加关注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反映中国特色。同时规定必修的地理实验课和实践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形成。

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要切实加强地理素质教育,就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能力与创新精神。

篇10

[关键词]

生活化;地理教学;素质培养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素养、行为习惯、规范养成的培养,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储存器或被动学习和考试的“机器人”。课堂教学远离学生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缺少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产生课堂上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问题。由于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或经历的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缺乏用地理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即使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会运用于实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一、地理教学融入生活的必要性

(一)贯彻地理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已逐渐成为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极力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其中心内容要求地理教学要立足于生活实际,掌握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人文、区域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发现地理问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基于地理学科性质的内在需要

传统地理教学不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选取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融入课堂,忽视寻找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最终削弱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地理学科的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才能使地理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地理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满足地理学科自身性质的内在需要,进而赋予地理学科新的活力。

(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需要

核心素养的研究在21世纪初便已引起诸多国家的重视,并启动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改革。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现状,目前的学科课程呈现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的趋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带着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世界去探索,才能在实践获得新的体会,更好地感悟生活,理解生活,这样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反观目前我国的教育,多是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脱离生活实际,更多地偏重学生课程的成绩,把成绩的好差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生活化元素融入地理教学的实践

(一)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地理学是研究地区表面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我们生活的环境与地理密切相关,如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变幻莫测的天气及其引发的灾害性天气、人口问题、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其布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问题等。教师可通过使用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一节中“正午太阳高度”时就可借助教材中生活实际材料:“赵亮父母亲在去年6月份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遮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子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尝试让学生帮助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再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让学生根据锋面天气系统形势图对我国东部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形势判断预报。以上问题的意义在于构建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建构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见,教师要对教材深入解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使学生学得更深刻、更有趣、更有用,将书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明确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以当今时代为背景,以当下社会生活需要为基点,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可操作性、可实现性。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某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就是说要实现知识目标和发展目标相结合。

例如,在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一节中,教师可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统一。

知识与技能方面:(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其特征;(2)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卫星地图认识城市功能区,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对城市各功能区的调查结果进行展示,总结各功能区的综合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以上目标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强,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提升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目标,以此来指导学生的生活。

(三)重组资源,选择适宜教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选择自主或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不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谚语、诗词与地理知识进行联系,创设生活情境。例如,讲天气系统时,可以引用“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雨纷纷”;讲交通运输方式时,可引用“要想富,先修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时,可引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条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形成理性知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下转第57页)(上接第54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搜集典型的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呈现给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例如,讲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时,可以查阅乌鲁木齐和南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方面的资料,整理后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比这两个城市在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民族、农业、工业、交通、传统民居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方面的差异,进而总结出两个自然区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在案例学习中获得地理知识,同时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贴近生活,设计习题作业

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具有现实性、时代性、生活性、实用性的习题练习,使作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不但可以增加习题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育人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大气受热过程之后,可以布置以下的作业:在学习了太阳高度后,应该清楚每天的中午12时,太阳高度最大,地面可以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然而,事实情况是,一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大约在14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过程中被大气吸收的极少,绝大部分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再将这些能量传输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每天近地面气温最高的时刻不是正午,而是午后14时左右。还可以用此原理解释青藏高原地区为什么太阳辐射强但昼夜温差大等现象。学生在处理这些地理作业时,感觉不再是枯燥的地理概念、难懂的地理规律、深奥的地理原理,而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完成地理作业,学习实用的地理知识。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武汉: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1985.

[3]刘娟.回归生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