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发展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4: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摊经济发展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摊经济发展史

篇1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意义

生态文明、绿色GDP等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思想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早在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的提出出现在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低碳经济的思想主要强调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制定与创新,不断推动提高诸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逐步向“高能效、低能耗”等低碳排放的模式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短板及对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分析

1.环境和资源问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与资源问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破坏范围的日益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深,环境问题受限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适应任务艰巨。相关研究保守估计,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高达GDP的7%―20%。

2.我国人口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较低的生产力,很多人仍然为衣食所困扰,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为此,发展社会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紧要任务。在面临诸多问题之下,中国商业低碳化发展路途艰辛。

3.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科学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薄弱,技术实施成本较高。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面临很多困难,而这部分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仅相当于我国同期GDP的1.5%―2.5%。另外,我国原创性技术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这些障碍都可能令中国无法实现这些绿色技术的全部潜力。

4.我国经济贸易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快速时期,重化工工业化特征尤其明显,主要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比,形势依然严峻。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二三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节能减排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贸易方面我国在2008年以前也一直以碳排放量较高的产品为主,后经国家经济控制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详见图1)

在中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粗略例举城市白领为例,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就会高达2610吨。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目前,世界各地正以城市为单元实践低碳经济理念。从《京都议定书》到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1.政府的角度出发,推进发展低碳经济

成功建立低碳经济则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刻不容缓。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市场规则。

(1)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推行供给侧改革,淘汰采购过程中质量低劣、不安全、不环保、有污染的产品。

(2)从源头到消费实施“绿色供应链”。政府加大财政资助力度,促使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上,转变旧的经营思想、模式,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高质量、环保、安全、低碳。

(3)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开发。通过改造、革新,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营造“节能减排”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市场氛围。通过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拓宽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推动低碳升级,无碳替代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领域。

(4)增强科技原创动力。着眼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创新型技术价值链和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中国梦”实现的原创动力,一方面,要整合国内市场既有的循环替代技术,加速新型低碳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开创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2.从企业运营过程中,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

“低碳经济”对商品流通环节的要求主要反映其企业和行业的特征。在商品流通渠道管理上,要求以低碳标准衡量渠道管理的效率。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采用太阳能或低能耗制冷(制热)设备,采用太阳能、冷热水回收、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等等。要求废弃传统的、落后的仓储与养护技术,彻底实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

3.从消费者方面,借“低碳消费”大力拉动“低碳经济”

(1)低碳消费意识建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购买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商业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承担着“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任这对于转变消费观念,向市场传递低碳的理念,建立“低碳”价值观和新的消费观尤为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转变消费观念,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更关注商家生产产品期间低碳、环保、健康、安全的生产过程。对于便捷消费来说,一次性塑料袋、纸巾、瓶装水、一次性餐具在不经意间浪费巨大的能源。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披露,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包装袋,可节省1.2万吨标准煤。减排3l万多吨二氧化碳。随着商品多样化,竞争市场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顾客的消费观念将引领商业发展形势,要求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

(2)不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化。以“低碳经济”的消费概念,重新整理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提倡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大众化消费的“简约之风”。对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追求“货真价实”的简易包装和装修。对于企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生产顺应时展,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低碳的产品。以此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创建知名“低碳品牌”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低碳消费”已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消费者所追捧。最近,波士顿咨询(BCG)的专家对218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报告称:“消费降级”风暴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找降级替代品――“便宜货”来满足消费需求。依据此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宅生活”“宅节俭”的社会新时尚下。企业在形象宣传上,应积极创建“低碳品牌”,广泛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积极与媒体、协会或学界探讨、关注“低碳经济”问题。因此,对商业企业来说,实施商品低碳化品牌,将成为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最主要的竞争点。

5.国际先进技术融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技术与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应重视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而在同发达国际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同时,我国也要始终保持警觉,避免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当然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将在今后的经济生产中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环境持久效益。

三、小结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推行“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相矛盾的,而且是坚韧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借鉴各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学习其精华,积极因地适宜地融入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设中,建立起权威性的低碳商业标准。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之间密切合作,为本国商业企业规划出属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赢取主动。

参考文献:

[1]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6(5).

[2]李丽平.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9(6).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5]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2).

[6]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篇2

二、更新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六个方面,其中高投入、高消耗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资源供给结构之间的非合理化;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结构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主要指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非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经济结构问题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个国家的结构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世界经济结构进化的等级系列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及其调整升级的步伐是其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经济发展要保证质量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工作的重点。

首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我国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正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时期,尤其要大力发展信息业、咨询业、科教文卫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是一项紧迫任务。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3]具体做法是通过制度实施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等综合措施,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向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提高了新建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起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相结合的机制。

三、改进能源结构,积极发展能源新技术

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它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的消费和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瓶颈[5]。为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能源、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修正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一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跟进研发。当前关键和迫切的问题是增强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术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技术发展能力,带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中来,共享可再生能源创新成果。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在学习、借鉴和引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低碳技术。

其次,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6]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反映了我国工艺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的落后。[7]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仍比世界水平高2.4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8]节约能源已经被能源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而且可以大大节省能源开发投资。因此,大力提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高新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已成为是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制度,营造减排环境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我国高碳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2]对我国来说,当前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减排环境,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我国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总结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这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将发挥积极作用。[9]但是清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应该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理念修订《节约能源法》,颁布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增强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如颁布针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加快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从法律上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

其次,利用税收政策刺激和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可以在促进低碳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的税收政策,是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税收通过作用于产品价格、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通过税收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产生积极作用。具体的做法包括: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税收减免,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耗能产品征收较高的所得税,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和专用设备投资以及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承包、技术咨询服务所取得技术收入等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降低或取消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其产品,逐步调高税率,使之与节能减排的需要相适应;实行支持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政策,以及支持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通过对再生能源使用给予免税方式,提高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和开发经济的合理性。

再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节能降耗减排投人力度,逐步提高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人力度,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加大投入时,着力做好四件事:第一,注重支持能源产业和能耗低、效益高的产业发展,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节能管理的能力建设。第二,完善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加大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第三,研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第四,建立“谁节能减排、谁受益”的机制,对节能减排的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资金担保或直接补贴。最后,建立起新干部任用的考核指标———绿色GDP。从制度上改变过去官员升迁只看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偏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收入考核评价体系,使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而不是靠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实现。把节能减排纳入综合考核评价,强化环境成本的观念,杜绝不计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倾向。

五、更新地表状况,确立碳交易机制

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土地利用;朝阳市

朝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园区项目单一,规模也不够大,城镇化发展速度滞后。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朝阳市一项重大战略课题。

1实现朝阳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土地利用高效化

耕地资源不足是全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朝阳市原本耕地资源匮乏,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大部分耕地丧失原本的功能。城市建设不可避免,但是城市建设的土地浪费现象尚可控制。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应该做好各个方面规划的制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资源发展有效的最大化,深入思考整个城市的价值观。

1.1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首先,坡耕地比例大,耕地质量低。水土流失也会引发土壤贫瘠和耕地质量低下等问题。其次,城乡土地存在低效闲置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整体的统筹规划,城乡发展的结合度考虑的少,使得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土地利用率难以提高。再次,水土流失面积较大,荒山绿化进程尚待推进。

1.2朝阳市的城市土地平均容积率不高

从朝阳市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上看,城市土地平均容积率在0.7左右,据专家估计,实际有可能更低。

1.3解决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

1.3.1适当提高城市用地容积率,优化土地容积率分配结构。适当并且合理的提高城市用地容积率,提高容积率,能够大大的提高城市的容量。

1.3.2实现单一用地功能向混合用地功能转变

同时对一块地进行地上地下的双重开发,对各种服务的公共设施进行合理使用,真正实现用地功能的转变。

1.3.3对朝阳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置换,对朝阳市的用地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土地置换和优化土地结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三者利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使居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1.3.4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

对各类土地的功能性进行合理的调整,对各类功能土地的关系进行协调统筹,把未利用地的开发规模和布局作为重点来抓,真正从多功能,多宜性出发,考虑各类土地的合理利用。

2朝阳市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2.1交通现状

城市交通的交通结构现状直接影响交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合理的交通结构形式不仅会避免交通拥挤,在某种程度上将从源头避免了交通带来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问题,能够使朝阳市的空气质量环境得到进一步控制。

2.2发展绿色交通的有效途径

朝阳市目前快速机动化趋势相当明显,如何实现低碳城市交通,是我们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2.2.1实施差异化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理性推进大运量公交系统建设。切实做到高密度的公共交通,确保低碳出行。

2.2.2加强多模式一体化的交通系统建设

一体化的交通模式建设首先是实现交通网络建设的协调一致性;其次是各种交通系统发展呈现一体化形式;再者是扩大交通服务范围,将各种形式的交通做好有效衔接,做好交通换乘系统的建设工作。

2.2.3建设朝阳市慢行友好城市

朝阳市目前的新建马路以宽马路为主,把慢行友好城市融入其中,可将更多的公共空间留给市民。

2.2.4鼓励新能源汽车在朝阳市的使用。

朝阳市目前的新能源车在汽车市场中所占比例较小,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断的鼓励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增加新能源汽车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朝阳市的环境效益。

3逐步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

3.1朝阳市能源使用现状

城市是各种能源消耗的中心地带,能源的消耗必定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其中工业能耗所占比重较大,对城区环境的影响较大。能源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整体的能源规划,也可以说能源规划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协调不畅的问题。其次,城市能源管理数据化程度低。再次,政府公示数据对市场的作用仍不够明显。

3.2解决途径

针对朝阳市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能源消耗问题,解决途径关键在于制度上改革。

3.2.1加快朝阳市需求能源规划的开发与实施。朝阳市城市、城区或者园区、社区等不同尺度进行节能资源化。

3.2.2集中力量搭建朝阳市能耗相关的数据平台

充分发挥朝阳的发展优势,将财政资金投入到能耗采集平台的搭建中,使数据的获取难度有所降低。

3.2.3调整朝阳市经济结构,提高用能效率

对朝阳市目前的经济结构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将落后的产能进行淘汰、使节能效率得到提高,对各种节能行动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统筹。同时,按照朝阳市城市整体的用能情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调整,把节能和增效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进行量化处理。

作者:李丽 单位:朝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篇4

在政策方面,英国政府开征了气候变化税、制定了气候变化协议、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排放贸易机制、推行了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德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出来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德国的低碳意识教育,德国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对少年儿童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说在德国环保节能的观念深入人心,整体的环保意识很高。其次是为了减少来自交通运输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的低碳技术推动还表现在了汽车产业。再次在税收方面,德国开征了生态税;针对气候能源专门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并将环保技术产业列入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选择,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还要充分考虑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弊端。我国的国土广阔,并且东西部,南北部的自然、地理条件明显不同,而且由于各地区早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参差不齐,这为节能环保意识的教育带来了困难。国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增加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困难。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重,第三产业比重偏小,这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高能耗产业依然会占据主体地位。其次资源消耗严重,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部分以国内资源为原材料,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拉动,这也需要大量的基础原材料。再次是我国的技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这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以及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上述情形,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采取“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大众各有分工,合作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是重要的推动者,负责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规定,并对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企业是主要的参与者,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所以,产业的低碳改造、新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实际应用等企业都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企业的生产活动直接关系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科研机构是关键的支持者,我国目前的低碳技术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而新能源的开发、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碳的捕获和封存等都需要先进的低碳技术予以支持,这就要求科研机构要积极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来;社会大众是最终实施者,因为企业的所有产出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低碳消费。

三、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为此,在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宏观政策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需要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支持,但是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所以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资金与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在财政上需要政府部门打通融资渠道,为低碳技术的研发、设备的引入提供资金来源;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低碳经济建设的税收,构建环保节能税收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制定并颁布有关环保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低碳经济建设以强制性、鼓励性与惩罚性,推动低碳经济的前进。

(二)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型的市场,许多规则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相对权威和科学的法规来指导。

(三)构建碳金融市场机制碳交易实质上就是一种金融行为,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以有必要构建和发展碳金融市场,政府应该鼓励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抓住在低碳环境下的商机,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低碳金融工具。还可以建立绿色信贷担保业务、设立低碳专项基金,推动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此外,还要大力改造高碳行业,积极发展创建低碳产业,注重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强全民低碳意识,鼓励推行低碳消费,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等,这些也可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篇5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由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高碳发展模式所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将对全球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起源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1],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来降低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成本,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发展目标。从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的角度,低碳经济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经济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也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活动。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减少碳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具体途径。循环经济指的是生态经济大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形态,强调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物品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经济系统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控制在可承载的范围内。低碳经济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综上,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和指导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关注的领域、针对的问题、实现的路径有所侧重,低碳经济有着自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2常德市经济发展现状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侧,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在兴产业、强实体的政策指引下,常德市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根据2019年《常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额3394.2亿元,2019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8年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产业投资占比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经济形势整体向好。但从产业结构构成来看,常德市实现低碳发展仍有较大的升级空间[2]。根据常德市2018年统计年鉴,2018年常德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348.0亿元、1285.4亿元、1760.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0.25∶37.87∶51.88,虽然相比2015年的13.1∶45.7∶41.2而言,一、二产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增加,但各产业内部构成依然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首先,就工业而言,常德市工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分散,创新研发不足,市场竞争能力偏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高,是主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尽管第二产业的占比在逐年下降,但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一直在增加,其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在增加。根据常德市石门县2018年上半年能源消耗与生产情况统计,1~6月,全县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665960t标准煤,耗能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单位有15家。原煤在全县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中比重较高。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污染多,增加了节能减排的控制难度;其次,目前常德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碳排放量较高,金融、会展、大数据等新型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查询湖南省统计年鉴,相比2017年,常德市2018年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9%,能源消费总量增速3.6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上升3.66%,而2018年湖南省上述三项指标的数据分别为5.12%、2.26%和2.38%,常德市节能降耗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环境质量方面,2018年常德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d,同比增加21d,优良率82.5%,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7位,污染防控的压力依然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德市要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标,保持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低碳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实施经济结构转型。

3常德市创建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选择

为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目标,不同的城市需根据各自的特点、状况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从能源的输入、转化和输出的全过程角度来划分,低碳城市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源头控制模式。在能源使用前,在输入阶段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煤、石油等传统高碳能源,通过改变能源投入结构来减少碳排放量。2)过程控制模式。在城市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努力提升各耗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来控制碳排放量。3)输出控制模式。在能源使用的终端,对高碳能源消耗后的碳输出进行捕捉,促进碳汇增加。4)混合控制模式。在进行低碳控制时,将以上三种控制模式有机结合,从源头、控制、输出进行全方位综合控制。常德市位于洞庭湖西侧,具有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的典型特征。作为中部发展城市,常德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煤炭、石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高,能源结构单一,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时资源的消耗量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常德市要实现低碳发展,不能完全适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或输出控制中的任一单独发展模式,而须合理、有效地将这三种模式进行综合,采用混合控制的低碳发展模式。

4常德市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基于混合控制的低碳发展模式,常德市发展低碳经济宜采用以下策略:111建材世界2020年第41卷第5期1)做好顶层设计,将国家低碳政策和常德市的发展特色、优势和潜力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践行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碳源小于碳汇的目标。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应注重优化城市内部结构和合理控制用地规模,采取生态主导的紧凑型发展模式。在进行城市产业规划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以财政补贴和奖励的形式,引导、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控制能耗产业扩张,禁止发展高排放的产业,对能源使用率较低、高浪费、高排放等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严重、预期收益低的产业实施强制性退出,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3]。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从源头减少城市碳排放[4]。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光伏发电或建立核电站,逐步关停市区范围内的火电站,同时推广生物能源的使用。在制造、交通等领域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的比重,加大新能源公交车、电动汽车的投入等。3)开发低碳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大对地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发支持与投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国内其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构建低碳发展战略及改革举措。通过低碳技术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量,从而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4)构建高效碳汇体系,进行碳排放的有效吸收[5]。研究确定城市绿地合理布局结构,提升全市绿色通道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江河库塘水岸绿化率,通过公园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维绿化层次,增加城区人均绿地面积,借助碳中和的方式消耗城市中每天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5)倡导低碳消费。消费理念决定着消费需求,政府应积极培育低碳消费市场,转变公众的认识和消费选择,加强低碳产品的推广和政策扶持,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5结语

现在是常德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收官阶段,也是立足常德发展实际、科学提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阶段。发展低碳经济,落实节能减排,推动产业转型,是常德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低碳经济理论,从常德市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常德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选择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常德市作为环洞庭湖区域城市,其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特点等反映了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的典型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对环洞庭湖区域城市也同样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向鹏.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启示[J].开发研究,2019(5):44-52.

[2]叶楠.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481-482.

篇6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众所周知,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它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房地产经济发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其过度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制约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以及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重点解决房地产行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的工作应该被提上日程。

一、解析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直以来,房地产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持续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我们都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且与其他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行业,基本上可以算是各个行业的基础,其不仅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住房,住房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更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房地产行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持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和改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三)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正以不断发展的趋势持续上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多数的房产都存在泡沫现象,房价的大幅度上涨,严重的超出了人们实际生活水平所能承受的范畴,这样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严重的还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牵连。除此之外,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巨大利润,促进大批的企业开始向房产行业进军,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冲击了不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变得更加不合理、不健全。

(四)房价变化幅度明显

过去的几年,房价始终处于大幅度上涨的势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居民住房几乎出现了漫天要价的情况,不合理的增长幅度,使得人们苦不堪言。尤其是现在房地产在供需环节上出现的问题,使得一些建筑规模比较庞大的高端住房几乎无人问津,而商品房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保障性住房也几乎无法协调供需之间的平衡,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恶性的循环发展,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愈发的不完善、不合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房地产经济的资金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资金是房地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力资源,金融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量大、占地广、地域性强等特点,房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撑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从银行筹集资金,因此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影响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问题

房地产的市场化发展跟市场的关系密切相关,一旦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供求关系将发生改变,直接冲击房地产市场。当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价格也会随着水涨船高,加快房地产大面积的开发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然而,一旦市场发生逆转,房地产经济就会出现萧条,如果对市场判断失误,就会出现“鬼城”,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甚至崩盘。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问题

国家根据对房地产经济实际情况进行的系列宏观调控,相关的政策有可能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增长,也可能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良性发展而制定。因而,宏观政策调控是把双刃剑,是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展望我国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自身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不仅能够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还能大幅度的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

(一)逐渐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纵观全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仍然还是有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趋势的,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还是有不断上升的时期存在的,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一定会得以真正的显现,除此之外,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对此加以调整和改善,及时高效的引导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障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换言之,房地产经济还会在以后的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对房价的合理调整

过去的几年,房价迅猛的上涨速度,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晓,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成正比例的,一旦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牵连。因此,若想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就必须对房价做出恰当的调整策略,只有房价的上涨幅度得到切实的控制,那么其自身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出现,现阶段政府对房产行业实行的房价环比下降措施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所以说,未来的房价,一定会朝着日趋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未来房地产业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保障作用

任何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要求下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房地产行业同样适应这个规则。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的自身规律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立场,即: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一定会充分的统筹兼顾到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并努力做到与环境以及资源之间协调好关系,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四)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有力影响

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要严厉打击那些恶性囤积的行为,以此来给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就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我国必须对房地产税制实行重点改革,从而为房地产市场的循环有序发展夯实基础,协调好房地产税费改革与其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断的促进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就如今的房地产经济而言,它不仅是金融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政策之一。所以,对房地产经济的评论不能一概而论,它与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形式都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严峻形式,若是还想继续保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国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将朝着快速、健康、持续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07).

篇7

我国地域辽阔,水路面积巨大,并且处于四通八达的状态,采用水路进行运输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加大运输量,同时水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其他运输方式的都低一些,具备一定的环保性。与陆路运输相比,运输的费用也相对较低,这也相对增加了水路的运输量。针对一些运输距离较远的货物,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能够过得更多的收益。并且水路的节能性也较好,在运输同样的公里数同样的货物时,所消耗的能源较陆路运输会小很多,诸多的优势使得人们更加愿意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由于我国的运输量需求巨大,而且据考究,我国具有多年的水路运输历史,水路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也已经采用汽油柴油等能源,这也加速了运输的效率。水路运输在当今具备重要角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低碳经济。而且水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也具备许多的优势。

1.低碳优势突出

水路运输较空运以及陆运的方式具备更多的优势,首先是在低碳方面,水路所消耗能源更小一些,而且排放出的废弃物也更加的小。并且水路运输也能够兼具空运以及陆运的所有优势。面对目前的各种能源的价格都在飞速的飙升,采用水路运输的优势就更加的明显,能够节省更多的资源。在目前其他的技术还未成熟的时候,采用水路运输能够更能体现其价值。水路运输连接各国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过程在各个国家中进行,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2.政府支持度较高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水路运输的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哪个行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才能够进行很好的发展。因此,水路运输的未来是非常的光明的。政府采用多种手段对水路运输进行干预,对水路运输的各个方面进行扶持。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是多种型号的,在运输承载量以及运输速度上都可以根据所要运输的货物的需求进行选择。

3.环保性突出

水路运输由于其运输的数量巨大,并且所消耗的能源较少,同时排放出的污染物质也是相对较低的。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得知,水路运输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非常好,只占据了总体的2%左右,并且,在集装箱船承担了全球货运量百分之五十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占据了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在环保性上水路运输的确具备一系列独特的优势。

4.经济性较为突出和明显

经济效益是运输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水路运输在能源消耗方面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减小开支,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集装箱式运输方式,能够进行大量的运输,而且资源也相对的紧张,因此各国都在争相的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进行运输。

三、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建议

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采用水路运输已经较其他的运输方式更俱优势,但是水路运输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

1.提升内陆运输

我国虽然具备很大的海洋面积,但是内陆的水上面积也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由于许多内陆水面并未进行开发,因此在内陆多采用陆路运输的方式,在水路具备很大优势的今日,应将内陆水路进行开发,提升水路运输的范围。

2.加强水路运输的能力

篇8

低碳环保型社会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农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受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加之农业生产条件脆弱、技术水平和推广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急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农业生产中倡导节地、节水、节肥、接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等,用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生态农业。

(一)发展立体种养与生态农业

目前,很多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粮、果)”生态农业,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同时,以家肥代替农药和化肥,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等措施,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具有相对较完整的认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给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虽然有机食品认证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有机食品企业正在努力借助政府支持,利用相关资金扶持政策,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创建中国有机食品品牌,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系统建设现代有机食品工业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统一的有机食品法规,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大力开展绿色外贸。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规模小而分散的经营特点与现代农业生产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同时,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农民习惯于依赖农药、化肥等辅助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的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另外,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88位;水土资源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污染严重。据统计,86%城市河段水质超标,近2800km河段里的鱼类灭绝,其中淮河水系,80%的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农田污染严重,农药毒效大、残留高,化肥污染、无水灌溉等,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三)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相对较低,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较低。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大大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低碳技术成本较高,这也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除此之外,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绿色、美味、保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产品成了消费者新的期望,而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对科学生产并不重视,观念落后,在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方面较之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制定各地区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各个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要求的农业发展规划,既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不断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也要实现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指标,特别是要明确针对农业的各种扶持倾斜政策,如,农机具补贴政策、粮食补贴、农业金融贷款政策等,加强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加强农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和扶持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

鉴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状况,应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等。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三)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济

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需利用现代科技来装备农业、改造农业,并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采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培育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四)继续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和有机农业

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我国各种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发展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生物制菌剂等防治病虫害,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肥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保持养分循环等,保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

(五)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低碳关联产业

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和运输阶段的低碳升级。农业生产是初级生产,想要提高其附加值,需要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而在农产品加工中,应该采用低碳的生产技术,杜绝过度包装,同时采用低碳的运输方式,着力发展低碳农业关联产业,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9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选择。徐州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城市,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实现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地区,都被迫加快产业结构转型,走低碳发展之路。

一、低碳城市是我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做出过历史性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徐州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原有的基础、传统的结构、固有的观念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要扭转这一局面,发展低碳经济走产业优化升级之路乃是当务之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排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以及在城市内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低碳徐州建设

我市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结构失衡。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资源依赖程度高,因此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1)我市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徐州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工业总产值居于前几位的分别是普通机械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煤炭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还有木材加工及门、藤、棕、草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业链延伸能力弱。从三次产业在江苏省和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来看,徐州同其他十二个城市相比,第一产业排名比较靠前,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排名比较靠后。虽然呈现“二三一”格局,属于工业化中期,但其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升级还需要继续。除烟草加工和煤炭开采等行政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行业外,徐州市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2)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是建设低碳徐州的必要条件

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徐州,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是重头戏。徐州产业结构中食品、原材料、机械制造、木材加工等传统行业占绝对大头,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不足,占工业投资的 3.2%,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 2.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少[2]。徐州应抓住在金融危机中全球投资商信心缺失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全面推进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尽多的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和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支撑作用的项目。,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优化调整要以重大项目为着力点,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改变产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工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全面提升全市工业整体水平,加快徐州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步伐。

(3)抓住发展低碳城市的机遇,提升我市的核心竞争力

徐州总体规划中对产业规划有明确目标,至 2020 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900 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徐州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从其产业结构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州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性,及时的转型势在必行。

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低碳徐州跨跃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徐州经济虽然增长较快 ,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还相当明显。因此 ,徐州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紧抓国家发展低碳城市的历史机遇,争取实现我市跳跃式的非线性发展。

(1)将低碳发展列入我市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淮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徐州目前已经具备建设低碳城市的条件。徐州要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根据这一要求,建议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当中全面导入“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认真借鉴新加坡、香港和欧洲一些城市实行集约化建设的范例,配合高效的城市交通运作系统,弥补城市生存空间资源的不足,有效减少对机动车的过度依赖。新城区开发建设要积极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做到城市建设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森林容积量,不影响城市的文脉及其周边的环境等,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低碳徐州需要公民、企业与政府共同协作

低碳城市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是一种政府同市场,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首先,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起到领导、指导、引导的作用。在考虑城市现状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从而展开相应的城市规划,并同本地的企业和公众合作,同上级政府、其它城市合作,甚至同国外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多方合作,顺利执行并监管低碳城市的建设。其次,低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形成和良好运行。低碳产业和与其相关的环保产业形成了低碳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将现有的市场体系引导到低碳方向,完成产业节能技术的升级、减排能力的提升,形成低碳技术开发的大环境,并积极开发低碳产品,积极引导低碳的消费,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中嵌入低碳因素,是建立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方面。第三,低碳城市的核心和可持续的动力是拥有低碳理念的城市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是提升公民低碳意识的基本手段,也是未来建立低碳决策的全民参与、以及设立低碳的全民监测体系的基础。

(3)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从徐州来看,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也迫切需要推动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为此,我市宜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发展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将低碳战略全面融入“十二五”规划,并把低碳标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针和衡量尺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度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争取在未来的几年内,将我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

总之,徐州应该及时地做出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复明.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研究述评[J]中国社科学,2009-6.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77-02

一、低碳标志认证的意义

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一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给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使用和废弃全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低于国家标准的产品发放低碳标志,来引导企业努力生产低碳排放型产品,同时也有助于诱导消费者积极选购“低碳商品”,从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鼓励消费者和生产者支持保护环境和气候的一种方法,需要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努力,实施低碳产品认证是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构建

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意味着产品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的高低要明确法定显示。产品的碳排放量要依据产品生产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专门机构确认并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信誉,保证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不超标,在于应对有关的技术贸易壁垒。通过公正的认证机构对产品提供一个正确可靠的含碳量信息。对消费者来说,认证标志提示了消费该产品时的碳排放量或应付的碳税数量,为选购称心满意的商品提供了碳量信息,成为指导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指南。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认证标志提供了销往国际、国内市场的“护照”,提高了企业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促使企业建立和完善低碳产品生产保证体系。因此,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机制对保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含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构建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是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有力保障。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组织机构包括管理机构、被授权机构以及咨询与研究机构。(1)明确管理机构。确定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确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指导性原则、提出评审低碳标志产品种类建议和低碳标志产品标准草案、制定低碳标志产品标准、公布制度实施规则和标志样式格式、管理被授权机构、组织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监督检查等。(2)确定被授权机构。在相关部门授权下,选择或者建立被授权机构,主要负责低碳标志的注册、核验和公告工作。低碳标志认证的实施过程由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被授权机构具体承担,对每一家申请认证的企业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产品检测等工作,并要求企业建立低碳标志保障体系,以保证产品能持续稳定地达到低碳标志标准的要求,对低碳标志标准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估,以确定低碳标志标准的有效性。(3)设置咨询与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应该是一个对外的窗口,主要是为提供低碳标志认证实施情况的咨询服务,特别要建立一个使全部商品生产者以及服务提供者了解或获取低碳标志认证实施资讯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机构主要是负责选择低碳标志产品种类、起草技术报告和产品标准草案,向管理机构提出建议。

2.健全低碳标志机制的法规框架。合理地确定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法律法规框架,对制度设计具有先导性意义和最后保障作用,并对现实环境行为以及社会意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该制度效益的发挥和制度目标的实现。(1)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建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单纯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不够的,制定低碳标志的管理办法或专门立法是当务之急。积极制定“低碳标志产品管理条例”或“低碳标志管理办法”,对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进行全面、统一的规范。“低碳标志产品管理条例”或“低碳标志管理办法”中需要对低碳标志的基本概念进行严格、科学的法律界定,明确低碳标志的种类及范围,并且对低碳标准、产品目录、标志样式等事项做出详细规定,其中低碳标准的制定对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计划经济的特征已明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与资源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规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强化低碳发展的力度,为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全面实施提供现实可行的环境法律保障。完善清洁生产和政府绿色采购相关规定,以低碳标志认证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3.构建科学的认证机制。确定认证过程是整个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核心,即认证机关应对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对产品或企业进行认证的过程。低碳标志认证的基本流程可以借鉴环境标志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的经验,基本流程如下:具备申请条件的企业向被授权机构提出书面申请书,由产品办公室初审,被授权机构做出实质审查,并根据企业申请材料、产品检验报告撰写评价报告,提交技术委员会审查,被授权机构收到技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后,汇总审查意见,批准认证,并由被授权机构颁发证书并公告,才能获得低碳标志产品生产企业资格。

4.构建低碳标志的认证监督管理机制。在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监督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选择合适的监督管理方式,如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对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进行监督检查。(1)监督管理机制的内容。低碳标志认证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监督的环节。1)对企业的监督。每年对申请认证的企业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和产品检测等,评估其低碳指标的达标程度,以确定低碳标志产品标准的有效性。2)对被授权机构的监督。为了依法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懈怠与滥用,所以通过规定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实现对被授权机构认证权的监督。3)对低碳标志的监督。强化法律责任是保障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实施的重要一环,应分别规定对未按规定标注低碳标志、未备案低碳标志、使用的低碳标志样式和规格不符合规定要求以及伪造、冒用、隐匿低碳标志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及相应处罚。(2)监督管理的实施方式。监督管理的方式主要有:1)司法监督,即被授权机构每年不定期检查。被授权机构不定期地深入已通过低碳标志认证的企业实施检查,对照企业的各种低碳标志产品标准和工艺手册,逐步检查其落实情况。2)社会监督,即公众参与。由于低碳标志是一项由市场驱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低碳标志认证的关键在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以及企业藉此获取的市场份额,因此重视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对低碳标志认证的参与。在低碳标志产品标准的审查阶段,应该及时公布审查的内容,以便公众的监督。

三、实施低碳标志认证的行动策略

1.开展试点示范。目前,鉴于中国关于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标志认证机制的真正建立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如何研究出合理科学的方法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衡量出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验证。为了形成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案,应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开展实际的试点工作。另外,根据产品和企业的不同特性,选择若干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产品和企业开展试点研究,试行低碳标志认证制度,为进一步实施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2.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从国外经验看,环境标志和能效标识制度的有效实施,政府支持是关键。落实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提供诸如激励、税收、补助、低息贷款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的初始动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从经济、计划、技术、物价及金融、工商、税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给予经济激励,支持低碳标志认证制度推行,如对生产低碳标志产品的企业实行贷款优惠、降低低碳标志产品的各种税收、增大企业的利润留成,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全面推行。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随着市场放开程度的逐步深入,政府采购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将低碳标志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通过政府采购市场的巨大拉动作用,为低碳标志产品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3.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尽快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沟通交流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发展。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低碳标志产品标准、技术法规以及低碳标志的发展动态,主动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出口,还可利用别人的技术及限制措施发展自己。积极加强与国外低碳标志的互认工作。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应高度警觉产品的低碳问题会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4.加强宣传教育及公众参与。民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是企业生产的方向盘,也是政府决策的指南针。因此,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低碳标志,了解低碳标志产品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行为意识,逐步达成关注低碳消费行为和模式的共同意识。

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保护宣传途径,争取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各方支持与参与,把低碳标志宣传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围绕着提高公众意识和低碳消费意识,逐步将温室气体减排和节能环保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作用,努力实现中国低碳标志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龚叶萌,陈泽勇.中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认证技术,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