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学实践与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5: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学实践与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点又是难点,是考验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学生作文没少写,教师也没少指导和批改,可大部分学生作文水平就是上不去,能力提高不明显。久而久之,作文教学自然就陷入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每到作文课,随意应对了事;每到考试前,就猜题押题走“捷径”。由于平时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学生还是不能应对有许多限制的考场作文。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坚持重视作文教学,创新研究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题上。(2)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有效读物。许多家长和教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禁止。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太少了,可以说成了文学的“贫血儿”。(3)生活面狭隘。农村学生本来应该比城市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但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在校时间很长,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这样,学生的活动范围就自然被缩小了。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4)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作文教学的更新和思考。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改革理念形同虚设。

《语文课程标准》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临。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1)指导学生多阅读,提高作文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从阅读中获取精华,学习写作方法。在课内,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图书。在提倡“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今天,让学生学会看书无疑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会“有米下锅”。

(2)培养写作兴趣。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辟的论述。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容易写且写得很好。我们农村作文素材丰富多彩,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获取作文题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动笔头,多动脑筋。既要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培养其写作兴趣。同时,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参与式”教学倡导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而宽松的思维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现和创造的机会。目前,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参与式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仍然“新瓶装老酒”,存在“教材为本”、“知识为本”的教学思维定势,依然以自我为主,包办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参与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学思维定势,创设出各种生动的、富有情趣的、仿真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开放的教学空间,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唤起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理解、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在教学流程设计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准备和适时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课件等教育资源,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出纸面,让课堂变得有形有色、有滋有味。

如《观潮》一课,可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景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设法挖掘原有认知和新课内容之间的联系,设置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讨论性于一体的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二、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营造平等、宽容、理解、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交流探究提供操作平台。

一是以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意识,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二是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和主旨,设定活动及讨论目标,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和辩论,然后进行适当点拨、提醒、诱导。三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空间,尽情参与,自由表达,直抒己见,体验成功,从而激起愉悦的心理体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分组合作。

目前,由于部分教师受理念认识、教学评价制度和自身专业素质制约,把小组活动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为分组而分组,为活动而活动,失去了分组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的意义。因此,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构建合作学习的操作平台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层次、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次,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信息收集员、中心发言人,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三,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调控。组内合作时,教师要兼顾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既要学会组内成员交流,也要敢于在全班交流,在老师面前大胆质疑。在这种教学中,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创新课堂评价方式,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参与式教学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这种综合性、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小学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提倡师生互评、自评,通过大家互相评价,促使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二是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自我评价方面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心理上表现出向师性的特点,为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激励之处,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在评价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遵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既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又要激励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四是适时评价和延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科学全面地适时评价;还要合理运用延缓性评价,即对于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于学习滞后的学生,要以延缓性评价为主,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99-03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和高中教育的不断普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厌学情况严重,教学质量难以达标,对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同时有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旧的教学方式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以及互动、交流,面对这样的现状,甚至也有部分教师对现状灰心、失望、采取了一种敷衍了事的教学态度,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思索着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在图形制作软件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要从自身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以人为本,爱护学生,爱岗敬业”是基石

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心是很重要的,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目前,整个社会人心浮躁,教师更需要静心修行,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教育和关爱,尽心尽力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新时期教师的责任将任重而道远,因为我们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一直倡导让学生居主导地位,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但老师的指引方向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和更新教学观念。图形制作软件是我校广告专业学生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要求教师应时时刻刻关心当下的各种设计变化的方向和流行动态,教师应对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设计重新进行思考,例如可以更多地融入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如公车站宣传广告,收集的名片、宣传单、超市的货物包装等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性,让学生对于自己学的是什么有更清楚的认识。只有教师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爱护学生,爱岗敬业”,没有责任心,什么都是无稽之谈。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改革尝试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绞尽脑汁去改进教学,但学生却上课不听、不配合、下课更谈不上学习、研究,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单靠教师的转变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改,只有学生的改变那才是重点。这就要求教师从最基础的教学中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用一些实际生活的实例去讲解一般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公开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

1.降低知识难度,培养自信心。中职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升普高考试中落选的,很多人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进入中职学校,对老师的教导和家长的训斥已经习惯或者充耳不闻,心态消极而自卑。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习惯,课堂教学更是培养人的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所。因此,第一阶段的教学不在于他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让他通过初步的学习建立自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在开始阶段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甜头”而不是觉得“啊,太难了!听不懂,做不了,看来我就不是学习的料呀!”。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从他们的实际学习水平出发,掌握心理因素出发,尊重现实,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爱护学生”,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采用恰当的教学态度。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慢慢的渐进的增加难度和知识量,但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随时调整进度,发现有难度时,甚至可以放缓或暂停。这条探索的路是漫长的、艰辛的、只有拥有对学生的爱,以及教师的责任心、荣誉感才能应对路上出现的荆棘。

2.培养技能型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软件的教学是枯燥的,讲理论依据,讲工具的使用方法,讲各选项的作用等等。有时学生好像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却不会用它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避免这样的情况。例如,在CORELDRAW图形软件的教学中,讲到文本的操作时,会直接用名片制作的实际案例展开教学,由于字体字号、颜色等基础操作同WORD非常相似,略讲,而用“形状工具”调节字符间距和行距这个又方便有实用的功能则详细讲解;第一次名片的实训课,掌握基本的美术字文本操作,第二次名片设计实训课,加入排版设计、根据设计内容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字体、近10种名片设计排版方案组合练习,熟悉印刷字号选择适合的字号大小等非常实用的知识融汇进去,并制作“国内国际精美名片设计欣赏”幻灯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设计感、拓展知识、活跃气氛,从文字操作这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扩散出去,由浅入深、渗透到作品中去。对学生制作名片的过程中出现的操作失误点,及时纠正,并公开总结问题,对完成优异的同学提出表扬,增强学习信心。每一次教学都像这样去认真设计教学,准备资料,课堂引导、总结、环环紧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是最终的目标。

3.课堂互动,情感交流连接纽带。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老师总是不停地讲,学生容易思想不集中,甚至打瞌睡,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很多的尝试改变这种局面。(1)将一个大的知识点分解成小块,分多次讲解,中间穿插对讲解内容的练习,这样教师在检查练习的过程中,拉近了同学生的距离,同时对所讲内容是否理解,操作是否正确,教学效果如何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及时纠正错误,或作出表扬,同时可以同学生进行一些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喜好、让情感交流成为连接的纽带,例如在讲贝塞尔工具的时候,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同学交流每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卡通形象,从网上下载图片,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看到完成作品后同学脸上的满足感,教师会从心底涌出同样的情感。(2)课前进行旧课复习时,我来提问让同学来演示操作,这样即将旧课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检查了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学生的关注度很高,谁做对了,谁的操作错误了,错在哪里了,这样解决问题有多重的作用,每次课堂上学生演示总是热闹的很。(3)讨论法教学,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去告诉学生正确的方法,现成的答案,需要在学习的路上给他们设计一些绊脚石,或者他们自己遇到一些困难,鼓励学生之间自己去讨论、研究、经常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跑来跑去,互相争论、探讨、帮助,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我直接替他们解决效果要有益的多。

4.赏识教育,再助力。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赏识教育为大多数家长和教育专家倡导、推广,我认为在学校的教育中也应推崇这种方法。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挖掘闪光点,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让学生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作为教师,如果可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那么在工作中,将会收到可喜的效果。现在的学生普遍自尊心强,,即使是不爱学习、捣乱的学生,如果教师批评他,也会不高兴,产生逆反情绪。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我经常告诉他们:“你们都很聪明没有一个笨蛋,只要你们能动手去学,去做,都能学会。”从开始只有7、8个认真学习的,到现在,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还有两个学生目前学习被动,老师教课他不听、做实验不动手,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我认为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需努力。赏识,是开启学生奋斗之心的钥匙;赏识,是教师的法宝。

三、结语

篇4

生化检测是生物与化学交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该课程是生物专业教学中专业性很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一门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在近几年才普遍开设这门课程。

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点多而广,且与实际应用有一段距离,因而是专业课中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同时,开设这门课的对象是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已大大下降。如何将这些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并且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将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汇总而深化,是每一位任课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观点,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联系实际应用,引导教学内容

生化检测课程内容抽象,原理深奥,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日常发生的事件,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例如,在讲解基因芯片时,由于这一技术在高校的教学实验中很难引进,因此学生根本接触不到这一先进的实验技术;而且该技术的原理性比较强,因此在讲解时相当困难。为此,教师可适当地引进遗传病的讲解,基因芯片的一大应用领域就是提前诊断出遗传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某种遗传病的背景为引子,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在讲解蛋白质的检测时,教师可引进三聚氰胺事件。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2.改进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是提高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单一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生动语言,对学生予以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容易发现规律,而且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因此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把重点和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比如免疫分析中标记的二抗及后期的显色,教师可以播放“诊断艾滋病患者”的一组Flash,其中含有形象的抗原、抗体、标记物的表征和整个检测反应的流程,使学生能感性、直观地认识到整个免疫分析所涉及的理论内容。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本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

该课程传授的对象是大四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将一些教学内容设置成若干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方面能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教师单纯的讲解,而是适当地引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能加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合理地组织安排以后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基因组计划”设置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其自由组合,查阅相关资料、做PPT上台讲解、交一份完整的书面报告,教师只是提出建议。在学生讲解的同时,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让该组学生帮助解惑。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

4.注重实验,促进学理,知行结合

该课程含有五个课内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兼顾学生之前的实验,又要考虑实际实验条件的许可。近几年,我国很多高校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7]。针对大四学生,在实验安排上,教师尽可能多地选择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下学期开始毕业论好准备。例如,实验“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这一实验在网上有很多可借鉴的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的样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及内容;教师给出一周时间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内完成;最后学生交出一份附有电泳图的实验报告。这样学生就不会单纯地根据实验讲义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可能最后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结果与操作步骤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指导,对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而不是放羊管理。

5.改进考核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核成绩可反映学生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考核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手段,但不能引导学生将成绩视为最终目标。教师在制订考核机制时要本着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并且在学期初就要公布,让学生有据可循。生化检测这门课程不是主干课程,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重考核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比例结算出最终成绩。例如,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分组讨论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分组讨论的成绩纳入最后的课程成绩,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重视这一环节,而且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精神。针对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教师应该利用考核这一工具制止。对于明显的抄袭,教师应该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将此记入最后的成绩。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报告书写过程中就会端正态度,进而端正学风。

参考文献:

[1]罗意平,潘迪天,杨岳.专业实验室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16-18.

[2]李建中.开展电子综合类实验的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8,(4):15-17.

[3]毛万宗,吴京洪,童叶翔等.完善创新实验体系培养创新专门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3,(10):25-26.

[4]黄宝圣.师范化学创新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实践与探索,2003,(1):5-8.

篇5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思路,建立相应的数学知识体系。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普通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问题一出,同学们第一反应:实际蹬一圈,测量。结果发现误差较大。继续观察发现车轮的转数与齿轮的齿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学生自发讨论起来: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只凭观察行吗?能不能通过更巧妙的方法找出答案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方法。不一会儿,有些同学用在轮子上做记号的方法,有的则根据“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解决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我从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迁移、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根据比例知识,你能知道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和他们圈数的关系吗?车轮跑多远还需要知道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齿数和圈数成反比。”“首先要知道车轮周长,还要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车轮转几圈,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计算结果了。”看到学生们已经理清了把齿数的倍比关系划归到求实际距离的正确思路上来,我点点头说:“你们将所说的问题关系整理一下,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出来?”此时呼之欲出的解题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关系式跃然纸上: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接下来,学生分组收集不同自行车所要的数据,再代入数学模型,愉快地求出了答案。

思考:要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加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与思考、问题与条件、数与形、变换与组合、迁移与化归等有机结合,过程自然,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的做法。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我先展示并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种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吗?”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高高举手回答:“老师,这仅是一个排列组合问题。1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分别搭配有6种速度,两个前齿轮就有12种啦。”“自行车里隐含的组合问题也被你发现了,真了不起!”老师的及时夸奖让自信洋溢在学生脸上。我乘着学生高涨的兴致进一步提出问题:“那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算一算,我们就知道!”学生兴趣盎然地忙着分工计算不同种组合的速度,通过前一环节已建立的数学模型代入数据求解,很快小组整理得出了结论。然后请每个小组解释、说明本组研究的思路和结果。并组织全班同学对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比较优化的思维方法。“如果轮子半径一定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和齿数的比成什么比例?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证明吗?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怎样的自行车?为什么?”问题的层层推进再一次体现了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以及枚举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自行车里的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篇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下面笔者在进一步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全册教材,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一些梳理、解读与分析,并结合一些课堂实践,谈谈对“数学广角”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材研读透视

1.“数学广角”出现的意义

人教版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而“数学广角”正是安排了逻辑推理、等量代换等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内容,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以解决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问题的形式。

2.“数学广角”学习的素材

这样编排体现了“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使“数学广角”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进行。

二、现象观察思辨

笔者发现,在数学广角教学众多精彩的课堂中也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现象一:一味追求教学深度,忽视渗透起点

我们都知道“数学广角”里的诸如排列组合等许多内容原先都只出现在奥数教材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把“数学广角”上成奥数培训课,特别是有些公开课时,上课老师不断挖掘教学深度,而把教学目标定位过高。

现象二:只有直观没有抽象,忽视渗透过程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一节课下来只让学生停留在直观的实验操作,而忽视了从直观上升到抽象的过程,从而也就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出现了目标定位偏低。

现象三:从直观到抽象提升过于直接,忽视感悟与理解

数学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炼、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现丰富的数学内容。如果教师套搬教材简单化的编排模式,将教材内容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等间接性经验的基础上,而忽略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实践的机会,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触摸得不深、不透,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

三、课堂实践策略

怎样让每一位学生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条策略。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数学广角来说,最适合的方式是情境导入。这与它的内容特点有关:就像前面分析的数学广角的学习素材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这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就是最好的情境创设的素材。

如:在上“等量代换”时可以创设“曹冲称象”的问题情境,这是一题非常经典的大象和石块的等量代换;在上“植树问题”可以创设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的生活情境导入;在上“抽屉原理”时可以创设随意在班级中挑选13人,至少有两个人出生月份相同的情境;在上“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就我们可以创设小明早上起床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的生活情境导入。

策略二:活动体验,感悟思想

“数学广角”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问题解决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不同的数学问题情境中体验同一种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承”的核心内容是:主动参与、多种体验、逐渐感悟。

又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数字编码时,先出现生活中常见的电话号码,门牌号,大桥上的限速标志等图片,让学生体验数字不仅可以表示为数量,还可以组成编码来表达信息。接着让学生简单讨论刘翔的运动员编号“043”,先让学生猜这个编码告诉你的信息,在学生的猜想和讨论中感悟出数字组成编码时0可以在第一位,三位数的编码可能是运动员的总人数在100至999之间,所以只要用三位编码即可等一些简单的编码思想。最后引导学生来体验身份证号的编码特点。

策略三:发现规律,领悟方法

在策略二中随着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体验同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后,隐藏在数学问题后面的思想方法就会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直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当学生的经验和感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去发现归纳规律,领悟思想方法就是水到渠成。

如,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先创设了烙饼前的准备工作情境(洗锅、热油、和面、做饼),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了:合理安排能节约时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体验烙1张饼、2张饼,重点是讨论3张饼的最优烙法。在掌握了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基础上,这种单双数分开研究使学生明白烙饼最优方案就是3张饼的最优方案,再结合表格点拨学生发现n张饼的计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烙饼中的优化思想也牢牢的扎根在学生心中了。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它的主动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应该在问题解决之后进行“反思”。

四、问题思考与反思

1.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方法。

2.不必刻意拔高教学要求。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的启蒙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重视。钢琴的学习也成为很多家长会选择的早教课程之一,并且入学者的年龄越来越偏向于低龄化。

我们需要为低龄儿童专门设计符合幼儿身心特点,以激发兴趣为主,在学习中体验快乐的一套全面的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体系。而就现在的钢琴教学现状来看,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钢琴教学一直是以一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传承下来,这种承袭模式相对闭塞,外加演奏曲目极少有新创作的,因此在教学上也很少有创新与变革,这一特点在钢琴启蒙阶段尤为突出。

1.教学内容生硬

钢琴启蒙阶段的教学内容设计有的以每天“读”一个音,“敲”一个音,一周后再教另一个的这种“填鸭式”教学为主。用同一个手指敲打同一个琴键一节课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更不用说是低幼年龄的孩子了。这样机械化的操作不但让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美,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让一颗音乐好苗苗从此一蹶不振。

2.教学理念陈旧

钢琴启蒙阶段的另一大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偏重识谱、读谱的灌输和弹奏技能的训练,而对乐句的概念,乐句间的呼吸,轻响表情记号等内容轻描淡写地带过,直到学生进入更高一层次的学习阶段才开始深入讲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只重视音准和熟练度,不注意乐句处理和音乐表现的坏习惯。甚至有的学生会把乐谱上的表情记号直接忽略掉,最终只能成为“琴匠”。

二、钢琴启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钢琴启蒙阶段的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琴儿童的年龄特点,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音乐素养为主要目标进行精心设计。

1.两个颠覆传统的开端

(1)从弹奏黑键开始。传统钢琴教学都是从白键开始的,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音乐学院杨燕宜教授曾经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解释了这一情况。先把黑键遮住,只露出白键“能告诉我哪个键是哪个音吗?”众人摇头,再把白键遮住只露黑键,“现在你能告诉我吗?”答案当然是一目了然的。白键是一个个紧挨着整齐排列的,每个白键看上去都一样,而黑键是两个、三个一组组间隔并交替排列的,从熟悉黑键入手,再通过黑键去认识分布在它周围的白键要容易得多。

另外,黑键是五声调式结构,任意黑键的组合都能产生好听的和声音效,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黑键进行简单的组合搭配创作,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减少了将来对黑键和升降号的惧怕。

(2)从“无线谱”开始。“无线谱”指的是只有音符的高低,却没有五根线的谱子。学生从理解音符高低结构以及与琴键高低结构的之间的关联开始,轻松地建立起音符走向:“向上走(上行)、向下走(下行)”的概念。掌握音符高低走向的宏观概念后,对于五线谱就是驾轻就熟了。这种读谱法既容易被低龄儿童所接受,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强大的乐理知识系统

乐理概念并不是走音乐专业道路的人才需要学习的知识,它是音乐的构架,是作曲家进行音乐作品创作的根基,就好比一座建筑的钢筋水泥,是最根本的核心结构。虽然乐理知识的学习并非是立竿见影的,但良好的乐理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图,是很有必要的。

(1)音程概念。学习音程能让学生从谱面上直观地了解两音之间的远近关系,增加了学生的读谱能力与阅读手段。

(2)表情记号。好的演奏需要强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乐句、呼吸、轻响标记等都是乐曲中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在读谱时认真仔细。

(3)四音音阶。四音音阶结构的学习可以使调和音阶这一难题变得轻松。就如同造房子一样,两个相邻的四音音阶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音阶,当学生学会四音音阶后,便可以轻易地在任意一个音上搭建音阶,实际上已经掌握并可以弹奏出所有的调了。

(4)和声进行。和声学是高等师范音乐院校的一门专业课程,也常常被认为是初学者可以省略学习的内容。其实在学琴的前几年里,大部分作品的和声结构都在Ⅰ——Ⅳ——Ⅴ(V7)这个范围之内,很多时候左手都是在弹奏这些和弦,掌握简单的和声进行的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完成左手的弹奏,加快学习的步伐。

(5)视奏能力。许多国外的课程中都加入了《视奏》的教学内容,并且在国际上知名的音乐考级中也将视奏列为考试项目之一。视奏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必备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如果每个“字”都要“查字典”,那么同样的篇章,就要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在钢琴启蒙阶段加入视奏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读谱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3.教学中的方法和手段

钢琴启蒙阶段的学习要针对孩子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只靠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一定是不够全面的,教师应对所授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

(1)适当改编。考虑到幼儿的手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教师应尽量选择简短而优美的乐曲,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审美情趣的目的。另外,针对每一个技能点编写一些的非常短小的辅助练习,让学生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克服困难,提高技巧,获得满足。

(2)趣味游戏。为了避免学生对乐理学习感到艰难和枯燥,教师可以设计游戏、猜谜、趣味问答、写写、画画、唱唱等内容,既激发了小朋友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3)歌曲填词。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音乐与我们的母语相结合,加强对音乐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可以为乐曲加入可爱的歌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乐曲表达的意境;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同我们平时讲话是一样的:有时是问句,有时是感叹句;伤心的时候轻轻地,快乐的时候大声地;一句话没有讲完是逗号,讲完一句话后要吸口气,等等。既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在弹琴时歌唱、呼吸的习惯,激发了学生的演奏兴趣,同时也启发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的联想能力以及主动表现音乐的愿望。

三、钢琴启蒙教学的一点感悟

幼儿钢琴启蒙是孩子在音乐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却相当重要的开端。作为一名钢琴教师,我认为我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如何在琴键上敲出声音,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打开进入音乐殿堂的大门,打开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让孩子们了解到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是可以用来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让学生在获得演奏能力、协调能力、成就感、艺术趣味的同时,获得以后对各种艺术最高贵的、敏感的诠释的欣赏力。

参考文献:

[1]快乐钢琴启蒙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篇8

大家知道,探究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未知领域的活动过程,一个重大的发现、一项重要的技术改进都是人们不断探索的结果,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高度重视创造人才的培养,中学教育培养探索性创新人才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近两年来,我们开展了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 创设探究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没有探究氛围,探究活动难以开展,探究性教学无法进行,良好的探究氛围的形成,教学效益会大大增强。

(1)建立良好的探究情感,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情感在先,古人说亲其师方信其道,在探究性教学初期,师生要相互建立信任感,不能装样子求形式、弄巧成拙,要科学求实的赢得学生信任。

(2)巧设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如:如何判断工厂的费水费气是否达标;交警是怎样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等。

(3)水到渠成启发探究。探究问题不能过繁过难,只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得到答案,不是让学生进行专业探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和意志。

(4)利用媒体扩展探究空间,现代媒体使我们眼、耳功能大大增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报刊杂志的科普文章,编科技小报让学生阅读,收看中央台播放科技之光等栏目的电视节目及观看特殊的天象等,不放过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机会。

(5)对化学世界里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大豆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固氮等重大课题,意味深长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

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一种新型的教学师生关系就能形成,并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以致影响学生终生。

2 利用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探究

(1)上好实验课,做好每一个实验。实验课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都体现了创新意识,如初中学生测体积只能准确到1毫升,要提高准确程度就没有办法了,但高中阶段学了滴定管后,就能把准确度不断提高,PH值也是一样。化学实验的原理、过程都体现了探究创新的过程,如探究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都是很好探究的方法;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方法,要求学生科学求实、打好基本功。其二,演示实验尽量分散做,不怕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室为学生开放,常规实验仪器借给学生使用等,都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2)概念规律教学,引导学生注重概念、规律的引入,训练从不同现象中探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事物属性和规律的方法。如可用语言文字表示其规律,可用数学方法,还可用图像的方法等多种形式表现其运动规律。

(3)习题课教学。探究一题多解、题组教学,探究不同现象习题的共同本质。

(4)化学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对解决物理问题具有快捷、方便、准确的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的特点,对学生掌握模型,理解模型和学习新的模型十分有用。如有机化学中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弄清各原子的个数、连接方式、作用方式、作用结果、适用规律等,就能真正的理解模型、应用模型去研究新问题。课本每章的内容中,都可以归结为一至两个典型的模型,用模型来研究同类化学规律,引导学生建模、用模、变模,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3 拓展探究渠道、注重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具有课堂教学更广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将课本相关的实验改编后,让学生课外进行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时,我们就选择了氯酸钾分解的方法,一组没有使用任何催化剂,第二组使用传统的二氯化锰,第三组使用了砖头粉,第四第五组探究使用其他不同的氯化物,分别记录下收到等量气体所需的时间,收到可喜的效果,凡是与课本有关的可做实验,分别归类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扩展了探究空间。

4 选定课题进行专项探究

专项探究是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水平的集中表现,按教材中提出的示例结合实际选一至两道课题进行专项探究,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教材上课题之外,我们还选了研究校园周围水环境污染的研究、香烟燃烧的气体分析等、专项研究过程中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将学生成果编辑成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 成果评定、激励探究

学生的探究成果按小论文、小制作两类进行评比,小论文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一定知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行评比,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写得深动有趣,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对获奖作者一定的鼓励,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热情,丰富了学生科技生活,激发探究的兴趣。

6 探究性教学的收获

经过近两年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

(1)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普遍提高了,面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法,学习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改善,统考成绩同类校第一,平均成绩提高了20%,参加奥赛的学生逐年增多。

(2)改变了课堂的时空结构,彻底的克服了满堂灌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激活了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必要的时候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究,起始年级教学不要求快,升到高二后,学生学习优势明显体现出来,课堂结构的优化推动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课堂常常是生动活泼、不断,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还陶冶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情操。

7 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1)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要克服教法的单一性,不能用一种方法一统天下,要以探究法为主线,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无味以至于疲劳。

(2)不同的课型要依据教学的需要,针对小学生实际科学的选定探究目标,切不可追求形式脱离实际的去探究,更不能把学生已知的问题定为探究内容。

(3)探究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在课堂上进行,要科学规划全年和各章教学的探究目标、课外的探究任务。

(4)从探究性教学实践来看,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强。教师变成了具有创造性的专家型教师,改变了教书匠的身份。

总之,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从培养人才的长远利益考虑,从民族振兴的高度着想,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受社会欢迎的专家型教师的目标出发,还是要大胆创新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尝试探究创新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篇9

没有探究氛围,探究活动难以开展,探究性教学无法进行,只有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教学效益才会大大增强。

1.建立良好的探究情感,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情感在先,古人云:亲其师方信其道,在探究性教学初期,师生要相互建立信任感,不能装样子求形式,要科学求实的赢得彼此的信任。

2.巧设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如何判断工厂的废水废气是否达标;交警是怎样判断是否酒后驾车等。

3.水到渠成,启发探究。探究问题不能过繁过难,只是让学生想一想就能得到答案,不是让学生进行探究,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和意志。

4.利用媒体扩展探究空间,现代媒体使我们眼、耳功能大大增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报刊杂志的科普文章,编科技小报让学生阅读,收看科技之光等电视栏目及观看特殊的天象等,不要错过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机会。

5.对化世界里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意味深长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

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一种新型的教学师生关系就能形成,并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从而使学生受益。

二、利用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探究

1.上好实验课,做好每一个实验。实验课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测量仪器的构造、实验原理的设计都体现了创新意识。化学实验的原理、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创新的过程,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数据处理及时性实验误差分析方法,要求学生科学求实,打好基本功。实验中不怕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室为学生开放,常规实验仪器借给学生等,都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2.引导学生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引入,训练其从不同现象探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事物属性和规律的方法。如可用语言文字、数学方法、图像方法等多种形式表现其运动规律。

3.习题课教学。探究一题多解、题组教学,探究不同习题的共同本质。

4.化学模型的教学。模型对解决问题具有快捷、方便、准确的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的特点,对学生掌握模型,理解模型和学习新的模型十分有用。如有机化学中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弄清各原子的个数、连接方式、作用方式、作用结果、适用规律等,就能真正的理解模型,应用模型去研究问题。课本每章的内容中,都可以归结为一至两个典型的模型,用模型来研究同类化学规律,引导学生建模、用模、变模,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拓展探究渠道,注重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具有更广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时,我们选择了氯酸钾分解的方法,第一组没有使用任何催化剂,第二组使用二氯化锰作催化剂,第三组使用了砖头粉,第四、第五组探究使用其他不同的氯化物,分别记录下收集到等量气体时所需的时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凡是与课本有关的可做实验,都可以分别归类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扩展了探究空间。

四、选定课题进行专项探究

专项探究是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水平的集中表现,按教材中提出的示例结合实际选一至两个道课题进行专项探究,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教材上的课题之外,我们还选了研究校园周围水环境污染的情况、香烟燃烧的气体分析等。专项研究过程中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将学生成果编辑成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成果评定、激励探究

学生的探究成果按小论文、小制作两类进行评比,小论文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行评比,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热情,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生活,激发了其探究的兴趣。

六、研究性教学的收获

经过近两年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

1.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普遍提高了,面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改善,平均成绩提高了20%。

2.改变了课堂的时空结构,彻底的克服了满堂灌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激活了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必要的时候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高一教学不要求快,升到高二时,学生学习优势明显体现出来,课堂结构的优化推动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七、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1.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要克服教法的单一性,不能用一种方法,要以探究法为主线,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无味。

2.不同的课型要依据教学的需要,针对实际选定探究目标,切不可追求形式脑离实际的去探究,更不能把学生已知的问题定为探究内容。

篇10

《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在整个中药学学科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上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作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中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中药学》是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因此《中药学》既是该专业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桥梁,学好《中药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药学》课程主要讲述各论部分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然而由于中药数量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都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异,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对于学生而言要学好中药学课程难度很大。我自2005年担任中药学课程授课教师以来,面向中药学专业,经历了多轮教学。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思考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与同行交流,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学论

总论,是一个学科的综合或概要,更是对这门学科的一种全面而概括的论述。《中药学》的总论介绍了中药学的发展历史、采集收藏、炮制、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配伍及用量等。其中的药性理论是学习《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基础。因此,学好总论显得尤为重要,能在各论的学习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各论中每一味中药的药性理论有很大帮助。

总论中谈到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且相对应的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具体来讲,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学好总论,后面各论的学习就稍简明易懂些。例如解表药,其为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由解表药的定义出发思考便很容易与五味中的辛相联系起来,因而可以简单地推出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皆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入肺经为主。又如,人参为补虚药,因此与甘味相对,主归脾经。由苦味能泄能燥,便能想到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其味苦性寒,有通便泻火之功效,主入心经。所以,结合药物的药性理论可以清楚推知药物的功效与归经。

2.结合实例讲解中药,调动课堂气氛

我院中药学的传统授课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往往会导致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感觉课程十分乏味。我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疾病该用哪种药去治疗、中药汤剂如何正确煎煮等内容比较感兴趣,例如高血压、风湿等疾病。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导入一些典型病例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以讨论的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针对导入的病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和辨证用药,以便达到学生能巩固与复习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各味中药知识点的目的。

总之,与实际病例相结合讲解药材的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与复习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学好中药学知识为今后学习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使用归纳总结法学习《中药学》

每味中药都有各自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学生要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运用归纳总结法能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记住各论药物的知识点。

3.1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中药学》教材把各论中药按照主要功效分为不同章节,每一章节的中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效及应用特点。在《中药学教学大纲》中,对每一章节内容的掌握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熟悉和了解,因此学生在记忆各类中药时,应重点记忆要求掌握的药物,对于熟悉和了解的药物则主要记住其主要功效和应用即可。

比如,清热药种类较多,学生识记该节药物较为困难,很容易将不同的药物混淆。根据大纲要求,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青蒿为要求掌握的中药,要求学生记住上述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栀子、夏枯草、黄柏、板蓝根、鱼腥草、玄参、赤芍、水牛角为熟悉的中药,要求学生记住其功效和应用;芦根、龙胆、大青叶、蒲公英、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地骨皮属于了解的内容,学生只需要了解要主要功效即可。

3.2采用列表法,以区别功效相似的中药

在同一章节中,我发现有许多中药功效很相似,如清热药中的黄芩、黄连、黄柏三味中药,它们的共同功效是清热燥湿,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又存在区别。

功效相似中药往往给学生的记忆或复习造成不小的困难。在学习功效相似的中药时,我推荐采用列表法,如表1所示,表格中分别列出三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采用列表法区别功效相似中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较清晰地将中药的功效区分开来。

3.3注意区分名称相似的中药

在《中药学》教材中许多中药的名称十分相似,例如黄芩、黄连、黄柏,山茱萸、吴茱萸,苍术、白术,独活、羌活,桑螵蛸、海螵蛸,等等。黄芩、黄连、黄柏这三味药属于同一类别,还比较容易记忆,但如独活、羌活这两味药不同属于一个类别,就应注意着重区分开来。羌活属于解表药,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用于风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等症状;而独活属于祛风湿药,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等。

相似的名称尤其容易记混淆,在碰到这些相似名称的中药时应更加留意,并把它们写在一起,注意区别其功效应用。

4.重视实验教学,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中药学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通过实验教学,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迪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和药用植物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常用的鉴定方法及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长期以来,我院中药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安排学生辨认中药饮片,学生仅需要观察并记录中药饮片的外观性状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常常反映实验内容比较枯燥,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这种实验课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兴趣,也达不到促进学生将中药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其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的。

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院中药学教研组对中药学实验课大力改革,在保留饮片识别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药用植物辨认、动物实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中药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证明,自从中药学实验课内容改革后,学生对中药学实验课的兴趣大大提高,许多学生受实验课的启发,要求加入老师课题组做实验,以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