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5: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靖边县从2000年开始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7家,成员总人数达420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5万户,合作社资产总额9500万元。合作社经营服务情况良好,全县合作社年统一销售农产品总量14万t,年销售生猪7992t,年销售羊肉432.5t,年销售牛奶900t,年销售兔子3万只,年销售总额2亿元,年农资服务量2.77万t,年农资服务额1.4亿元,年服务业总收入46万元,2011年底抽样调查示范社入社成员较当地农户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一是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达到发展,全县合作社共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注册商标10件,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000亩。
二是农产品产地市场初步建立,目前5家示范社已建成产地批发市场并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达1600万元。
三是产品整理贮藏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目前3家示范社已建成集产品分级、整理、包装为一体的产后营销服务体系并投入运营,建成冷库20门,产品整理车间3处。
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以出售原产品为主,产品缺乏整理分级包装等,产品增值能力差;二是加工运销能力滞后,全县合作社资金实力薄弱,缺乏加工实体,合作社除了具有产品产地集散能力外,几乎不具备运销能力;三是城市销售窗口、网络营销理念还未形成。
二、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效果分析
1.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农业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发展无公害等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业科技含量,提高了产品产量与质量,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席麻湾同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07年先后建立了15000亩、10000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并对基地和产品进行了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基地平均亩产2000kg,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90%以上(普通马铃薯市场占有率仅为68%),平均每千克售价较普通马铃薯高出0.1元左右;全县合作社注册了“绿源泉”辣椒、“统万”马铃薯、“马莲坑”散养鸡、“芦源”羊肉等特色品牌,发展了本地特色品牌,促进了产品销售。
2.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2007年通过对马铃薯产品贮藏、包装,每千克较普通马铃薯售价高出0.15元左右;东坑镇宝丰蔬菜专业合作社2011年发展销售包装2800t,平均每t包装增值40元,发展红萝卜清洗制冷1800t,平均每t增值120元;红墩界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年蔬菜贮藏保鲜量5000t,平均保鲜期3个月,年蔬菜贮藏保鲜效益80万元,年产品包装量8000t,年产品包装效益60万元,年蔬菜脱水10000t,年蔬菜脱水加工效益50万元,产后服务中,调解了淡旺季,增加了经营效益。
3.合作销售产品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和中间商盘剥,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2008年,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席麻湾同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全年合作销售马铃薯产品3万t,平均每千克较当地一般马铃薯售价高出0.01元左右,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0万元。红墩界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年统一销售“万丰泉”辣椒等蔬菜4.7万t,使辣椒产品商品率提高,实现了产销两旺,全面推进了辣椒产业建设。
三、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思路与对策
1.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生产优质高效农产品;二是对基地和产品进行认证;三发展名特优产品;四是注册产品商标,创立特色品牌。
2.农产品产后营销体系建设
一是产品整理、分级,对马铃薯、蔬菜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理分级,实行分级定价;二是发展包装,对产品按产品分级进行包装,对加工品进行包装;三是发展产品贮藏,充分利用土窑窖、建立冷库、发展罐藏;四是发展产品加工,合作社开展淀粉、粉皮加工,蔬菜脱水、腌制;五是运销服务,发展产品配送系统。
3.综合应用促销方式
一是人员促销,召开产品推荐会,介绍本地特色产品,增进顾客认知,吸引消费者;二是广告促销,利用传单、户外广告、新闻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三是充分利用产品包装图案文字、商标设计等对消费者进行宣传。
4.拓展销售渠道
一、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环境分析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在北纬32°18'-- 33°35 ',东经113°10'-- 115°12'之间,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过渡的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古为汝宁府属地,历代设皇家驿站,又盛产苎麻,故名曰“驿城”。全市现辖驿城区、高新区、西平、上蔡、汝南、确山、正阳等2区九县,总面积为15095.3平方公里,全市以平原为主。
(一)基础设施
驻马店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西气东输等大型基础设施在境内通过,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二)优势资源
1、农产品资源
驻马店市素有“天下粮仓”、“芝麻王国”之美誉,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年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二;芝麻产量占世界的1/10,居全国第一位;油料产量居河南省第1位,肉类、禽类总产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
2、旅游资源
驻马店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8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这里东有全国最大平原人工湖――宿鸭湖,南有山水一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薄山湖,西有幽奇叠翠、险峻兀立的铜山,北有《西游记》拍摄地之一――“天然石林”岈山;另外,驻马店还有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天中山、悟颖塔、梁祝故里、西周蔡国故城、李斯墓、伏羲画卦亭、战国冶铁遗址、“子路问津处”、红色革命根据地――朱沟和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等具有较高的参观价值和考古价值的重要的旅游景观。
3、劳动力资源
驻马店市现有887.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1.36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人员务工类别繁多,能做到根据需要可招之即来,来之能用。
(三)经济环境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25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7.0∶43.3∶29.7,全年财政总收入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0.0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3%。
(四)文化环境
驻马店市地处天中之腹地,人杰地灵,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这里的重阳节民俗、打铁花、扁担戏、杠天神、梁祝传说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山县朱沟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这里还是韩非子、李斯、干宝、范缜、杨靖宇等名人的故里。驻马店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整合出以蔡国为代表的古国文化、以“棠溪剑”为代表的冶铸文化、以平舆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南海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梁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和以竹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六大文化资源体系。
二、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目标市场分析
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为:投资者、游客市场、住户和雇员市场、出口市场。
(一)驻马店市投资者市场分析
投资者即工商业,是城市营销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为了吸引投资者,城市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才和各种优惠政策,还需要有适合投资者居住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尤其需要城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形象。驻马店市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发展潜力。因此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导投资,形成优势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应引导外商投资以下产业:
1、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驻马店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以依托小麦、芝麻、香菇、花生等特色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现代农业基地。采取优惠政策,扶强扶壮王守义十三香、众品食业、大程面粉、王勿桥醋业、品正小磨香油、天歌鹅业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品牌经营,迅速扩张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尽快成为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把我市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能源和采矿业
驻马店市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电、天然气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因此,驻马店市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吸引资金,加快发展,延伸骏马化工集团、蓝天集团开发、豫南水泥等资源性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层次,培育产业优势。
3、特色工艺品产业
近年来,驻马店市涌现出了麦草画、棠溪宝剑、老君庙木雕、和孝剪纸、上蔡毛笔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的名、优、特、新产品。可以立足于这些特色工艺品产业的现有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民间艺术之乡”的优势,引进投资,引导麦草画等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注重工艺创新,提升艺术品位,促进特色工艺品产业上档升级。
4、旅游产业
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和新一轮投资的热点。目前,驻马店市的旅游产业链还比较短,产业化水平较低。下一阶段,驻马店可以围绕景区开发进行招商引资,以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二)驻马店市游客市场分析
游客市场分为非商业游客和商业游客两大团体。非商业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地景观的旅行者,商业游客是到某地出席商务会议,考察某一场所或进行商品交易的公务旅行者。对游客来说,城市提供的是一种旅游产品,其吸引力在于城市整体形象。它既包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也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设施。把城市作为旅游产品来经营可以带动外地人前来游览、休闲、购物,从而带动城市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1998――2012年,驻马店已连续14年成功地承办了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20个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不少客商已在驻马店投资兴业,大展宏图,商业游客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同时,驻马店拥有为数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因此,驻马店市应把非商业游客和商业游客两大团体都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面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根据自己旅游产品的特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首先要深度开发市内游客市场。他们既是游客又是住户,既是客人也是主人,他们对本地游有了良好的感受,自然会产生主人翁的自豪感,会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到自己的家乡旅游。省内游客应该被看作目前驻马店旅游市场的主体,对于省内游客的合家短途出游、朋友聚会休闲、自驾游等应重点开发。吸引国内其他省份及国际游客应该作为驻马店市旅游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要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努力开拓这一市场。驻马店市拓展旅游市场要突出强调文化与旅游的联姻,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发掘文化,实现文化业与旅游业的并驾齐驱。
(三)驻马店市住户和雇员市场分析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所以住户和雇员市场应作为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对本地住户和雇员来说,城市提供的是一种居住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在于它是否适合居住。是否适合居住包括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工作机会、教育机构、生活成本等。一个城市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居住产品才能留住本地住户和吸引到外部人才。总体来看,驻马店市人才队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急需引进高素质人才。驻马店市应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机制,发挥人才作用,变人口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驻马店市出口市场分析
对出口市场,城市提供的是出口产品和生产基地、企业和品牌形象、出口贸易的财政优惠等各项附属活动。而出口市场竞争力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降低贫穷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有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加财富,制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好处,因此各地都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能力。2010年,驻马店市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9个百分点,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实现正增长的省辖市之一,但出口总值在全省排名中还是处于较落后状态。下一步应逐步加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工业品、工艺品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驻马店市城市营销定位
定位是建立城市品牌的灵魂,准确的定位是城市营销的基础。通过以上对驻马店市情的分析,并借鉴郑州、洛阳、开封等周边城市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驻马店市城市形象进行定位:
(一)区域整体定位
驻马店市从性质上讲,应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生态宜居、宜商城市的特征。本人从城市营销角度提出驻马店市应尽力打造以“驿马”为标志的“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品牌。
(二)旅游定位
驻马店市旅游定位要体现“人文自然两脉交融”的景观风貌。构建历史文化脉、自然生态脉两条“人”字形景观主脉,重点开发“一带四区”, 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一带”指构建沿107国道、京珠高速和京广铁路沿线旅游带;“四区”指岈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铜山、薄山湖旅游观光休闲区,天中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军事体验旅游区。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李斯故里等景观、举办重阳文化节等措施,展现以蔡国为代表的古国文化;通过开发南海禅寺景观,展现驻马店悠久的宗教文化;通过开发梁祝故里,展示以梁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通过开发宿鸭湖、薄山湖水上旅游线路,展现驻马店“北方江南,中原水乡”的景观风貌;通过开发朱沟革命根据地和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展现驻马店的红色文化。
(三)投资环境定位
投资环境定位,主要考虑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定位,驻马店市可以以现有食品加工产业、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医药产业、轻纺产业、建材产业等现有五大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综合开发为手段,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延伸产品链条,兴建大型物流配套加工基地。注重培植产品研发创新、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等较高层次的产业发展创新体系。逐步建设与特色产业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形成以特色产品为支撑,集培训、研发、制造、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区域性高新产业基地。
(四)宜居定位
完善中心城区内部绿化系统,改善城区外部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网络,将驻马店建设成为生态健全、环境优美、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
基于以上分析,驻马店市应依托丰富的资源,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的选择目标市场和定位,加快城市营销进程,实现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南阳市城市营销SWOT分析.南阳理工学院学报[J].2010(5):106-109
[2] 邢红央. 南阳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15-16
1.1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1.3 我国现阶段的所呈现的土地资源较少,而且单位产量较低
因为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人们大量的屯田,造成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沙漠化现象逐年加重,城市不断侵占地方土地,而且在一些地方不断进行厂房建设,对场地造成了缩减。这些类似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影响,也别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滞后。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2.3 积极宣传先进思想,转变农民旧思想
在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人口数量也较多。这就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不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大,而且少数农民没有意识到这种破坏实际上就是到与自然不能共同发展。这就提醒当地政府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以及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真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未来的时间内,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2.4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1 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南海子、绿色度假村、白春兰绿色家园、灵应寺等10多家各色旅游项目落户盐池,累计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可观,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2 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2.2 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2.3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3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开发实证分析
3.1 市场分析
哈巴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王乐井乡境内,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属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之一。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草原省至内蒙古草原省的过渡地带。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分属76科,276属。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荒漠类型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同时保护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沙海兼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2 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垂钓、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生态景观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商贸的概念。
(2)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结合区内独具特色的沙漠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开发建设哈巴湖自然博物馆、哈巴湖度假酒店、沙地运动乐园:马场、治沙天然博物馆、哈巴湖牧耕田园农(牧)家乐等景区。
一、贵州物流产品形成基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中心腹地,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5省区毗邻,是西南地区通往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但到2010年底其公路总里程仅达到14.98万公里,全省路网密度85.06公里/百平方公里,通乡油路2200公里,通村公路19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188公里。其余公路和高速铁路正处于建设或筹建当中(如贵广快铁、贵广高速、和贵阳到昆明、长沙、成都、重庆的高速铁路),在贵州境内将达到1250公里,但这远远达不到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交通设施建设的不足成为贵州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匮乏
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包括大型的农产品物流园和综合的批发市场及专业的批发市场。贵州的物流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无完善的物流园。现有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仅限于运输、流转、汇集。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更落后于现代物流体系,没有专业的冷库、仓储和信息管理服务。目前贵州省平均每100平方米仅1.6个集贸市场,0.1个批发市场,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现象突出,而且相当部分是无固定场地和设施的“公路市场”。贵州现有的许多批发市场、区域骨干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粮油市场等基础设施较为老旧。因此其设施建设的不足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流转速度,也加大了农产品的损耗,推高了物流成本。
(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贵州地属喀斯特地形“地无三分平”。难以像平原地带形成大型的农场,生产基地的机械化作业难以实施,生产基地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受限。且生产基地建设需长期资金的投放,收益缓慢。因此贵州生产基地建设多为个体工商户进行的小规模投资,产品单一,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均不合理,运输条件差。产品的运输使用的是农用拖拉机或摩托车,许多生产基地没有专业的车队,也无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由于其生产者多为农民,对产品的生产、数量没有进行准确的市场分析和估计,缺乏市场分析,造成产销脱节,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因此使得产品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
(四)农村中介组织机构的缺位
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可以定义为连接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并按照法律规定或根据政府委托,遵循独立、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贵州的农村中介组织较少且处于濒临解散的状态,未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中介组织起步较晚,发展不规范,分布不均,绝大多数农村中介组织的会员所占农户比例不足20%,且现有的农村中介组织多数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业,而涉及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环节的中介组织极少,农村中介组织失去了其真正的作用。
(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设较为缓慢
目前贵州物流企业真正实力超群、具有竞争力的很少,绝大多数企业具有“小、少、弱、散”的特点,并且设施利用率低。农产品物流要求要有规范的仓储、冷链的条件,因此,许多企业主要服务于工业,农业较少。贵州的物流企业大约有50多家,而主要从事农产品物流的还达不到15家,从事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六)农产品信息体系和物流人才的建设
改革开发以来,贵州虽然进行了一些农村信息化建设,但这些建设多数集中于城市与中小城镇,对于真正需要了解农产品信息的广大偏僻落后的村寨,农业信息化建设非常落后。其次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建设匮乏,如今,物流人才属于我国的紧缺性人才。截止到2010 年6 月,贵州仅有三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且这些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也往往是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对农产品物流重视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往往对农产品物流不太了解。许多物流人才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往往对农产品物流抱有一定的偏见,毕业后不愿意去从事农产品物流的相关工作。这也使得贵州省的农产品物流业得不到较快发展。
二、贵州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贵州公路建设不足以形成物流体系,县市之间没有完善的高速公路,县与乡镇之间多为沙石路或油路,乡村与镇之间是碎石土路。乡镇之间的农产品运输工具多为农用拖拉机或摩托车或者是畜力和人力,运输量小且损耗大。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留下的过于简陋陈旧,对现代农产品要求的运输和装卸无法完成。因此,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首要前提,应搭载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两高”铁路和公路的修建,加大通乡、通村油路的修建和扩建,提高农村运输能力,加快各县市之间高速公路的修建和扩建,缩短农产品运输时间。
(二)合理规划和加强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设
各县市多数的鲜果蔬菜、家禽等易腐烂和难运输的农产品都实行就近原则,直销乡镇和县市。商贩汇集的多数是干货易运输农产品,销往大型批发市场或者厂家。这就要求各县市应根据各县市或州地区的消费、人口、农产品生产特点建立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的批发市场,合理布局。贵州省现有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要得到进一步完善,要不断提升重点批发市场的档次和发展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并降低流通成本。
(三)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国家涉农资金应向特色农产品和大型农产品基地倾斜,支持特色和大型农产品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加强特色和大型农产品基地的环境保护,重点发展大型农产品制种基地,其次应健全农村合作组织。目前,贵州省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缺少协作机制,力量薄弱,农户之间没有统一的灭虫时间和收割标准,自扫门前雪的做法容易导致农残超标,致使一些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失去市场竞争。部分厂家在收购原材料时存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这影响了厂家和农民的共同利益。
(四)发挥农村中介组织的作用
农村中介组织主要是围绕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形成“龙头企业(厂家)+中介组织+农户”的运销物流模式,减少了物流环节。因此,有关部门应对现有的没有发挥作用的农村中介组织进行清理整顿,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同时赋予组织一定的权利,合理规范和布局中介组织的设立,加强其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加强组织会员在农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文化学习和培训,综合提高组织会员的素质。逐步加大中介组织的覆盖面积,使其真正的发挥农户“代言人”的作用。
(五)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缺失,成为贵州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受限的原因,农产品物流需要物流企业资金和技术的长期性投入。首先,可以选择几家大型物流公司作为政府对物流企业关于农产品物流优惠政策的支持对象,从税收和过路费给予优惠政策。其次,加大贵州物流企业的规模扩大和合并重组,解决“小、少、弱、散”的特点,增加企业的带动力和辐射面。
(黑山县芳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 锦州 121300 )
[摘 要]辽宁是蔬菜大省,全省人均蔬菜占有量400多公斤,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近些年,辽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蔬菜产
业。本文主要阐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蔬菜产业发展优势条件以及介绍辽宁蔬菜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规划。
[关键词]蔬菜 设施蔬菜 发展规划
1.引言
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
问题。近年来,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逐渐形成以设施生产为主
要特征的蔬菜生产发展,在种植业乃至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提高,辽宁已成
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蔬菜生产大省,其中日光温室生产在全国位居领先地
位。
2.生产现状
2.1 生产总量
2010年,辽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53.6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3764.3万吨,
蔬菜总产值555.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42.69万亩,总产量2675万吨,
总产值434.77亿元。设施蔬菜分别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的67.
2%、71.06%和78.3%。
辽宁发展日光温室生产始于1985年,截止目前已稳居全国首位。尤其是辽
西北五市(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铁岭)成为全省设施蔬菜最优势区,近年来
发展速度较快。到2010年末,五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07.6万亩、蔬菜总产
量1475.6万吨、蔬菜总产值251.35亿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种植业设施生产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各级政府扶持建设
了一批工厂化育苗中心。2009-2010年,辽宁一次性投入蔬菜育苗中心建设补
贴资金7000万元和4500万元,建设蔬菜育苗中心59家和41家,极大地提高了全
省蔬菜育苗的基础能力。其中,铁岭冬生种苗公司采用连体日光温室,设计育苗
能力为2.01万平方米,年供应种苗能力3.5万亩。据全省41家蔬菜育苗企业统
计,育苗中心设计面积达到66.7万平方米,季节性繁育种苗能力34343万株,全
年繁育能力83792万株,可以供应生产35.425万亩。
2.2 供销形势与市场分析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蔬菜市场价格持续走高,通过发展设施生产农
民增收效果显著。蔬菜生产的增收作用带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设施农业主
体为蔬菜生产。目前,辽宁每年内消费1100万吨,2700万吨需要外销。国内销售
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等省(直辖市),反季蔬菜主要销往南方,包括
深圳与香港等地。外销主要销往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及欧洲国家。
2.3 政策与科技支撑
2002年始,省委省政府对发展设施蔬菜促进全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措施高
度重视,至2010年末,共投入资金27.75亿元,奠定了辽宁758.2万亩的设施农业
基础。其中,仅2010年,全省省级财政给予14亿元的政策支持,同时在水、电、路
等方面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必将促进全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科技条件方面,全
省农业院所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水平较高。省市农业科研院所总数达到
114个,在全国排第四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3万多人,农民技术人员1万人。农业
科研成果效益显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5%、利用率达70%,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份额超过55%,为设施农业在辽宁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
支持,奠定了全省设施蔬菜长期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
3.战略意义
3.1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促进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升级,如种植业生产已经不是单一的季
节性粮食生产,也不是单一的露地生产,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已经彻
底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内涵和发展的概念;二是设施蔬菜发展已经成为种植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三是蔬菜生产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发
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全省以758.2万亩的设施耕地面积,即12.39%的耕地
实现了种植业增加值45%以上的份额。
3.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实现季节平衡生产、满足农产品全年供应的同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促
进了农民增收。以2010年生产数字为例,全省蔬菜保护地每亩和亩茬次产出分
别为5806.3公斤和2806公斤;亩产值分别为6294.6元和3042.7元,其中,日光温
室蔬菜产量分别为6747.6公斤和3172.3公斤,亩产值分别为8333.33元和3917.
84元。1亩日光温室相当于2-7亩其它覆盖方式和栽培方式的产出。
3.3 实现避灾生产
干旱是辽宁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灾害,尤其是辽西北地区灾害发生频率高,
已成为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设施蔬菜,不仅是发展高效
农业的需要,又是辽宁发展避灾农业的必然选择。设施蔬菜生产是一种最有效
的节水灌溉栽培形式,辽西地区已成为辽宁发展保护地生产的最佳区域。
3.4 设施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就业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辽宁设施农业生产推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设施蔬
菜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建筑材料市场、建筑材料服务、劳务市场,脱水菜厂、纸箱
厂、塑料厂、卷帘机厂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运输、餐饮、农资等第三产
业的发展。同时,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如2010年数据统计,全省设施
蔬菜面积653万亩,消化农村劳动力426万人,为全省劳动力就业提供有力的支
持。计划到2015年,全省设施蔬菜发展到1000万亩,新增162万亩,需要劳动力
652万人,其中新增226万人。
4.发展规划
辽宁蔬菜生产生产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形成了以设施蔬菜为特点,风格
多样,内容特点突出、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对改变全省种植业生产方式与
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4.1 总体思路
蔬菜生产以设施蔬菜为根本,以设施蔬菜小区建设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依
托,以农产品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优化区域布局和
品种结构,大力推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加强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
发展储藏、加工和包装业,实施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提高设施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
量、效益并重型增长转变,使全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种植业设施生产加工基地,推
动全省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4.2 发展目标
巩固提高全省日光温室为主设施蔬菜小区的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设施
蔬菜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在发展中实现科技创新。到2015年,辽宁蔬菜播种面积
要稳定1500万亩,蔬菜总产量650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小区面积发展稳定到
1000万亩,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
4.3 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辽宁将重点支持辽西北地区以摆脱雨养农业为目标的设施
蔬菜小区,支持沈阳等中部地区规模化发展的设施蔬菜小区,支持大连等南部
地区出口创汇型设施蔬菜小区和辽东地区特色型设施小区。重点做好优化区域
布局、规模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水、电、路节水配套的原则、坚持市场引导、政
府积极扶持,企业、农民自愿发展的原则。
4.4 布局规划
着力构建“五大设施蔬菜优势区”。即辽西地区以摆脱雨养农业为目标的设
施蔬菜优势区、辽东地区特色型设施蔬菜优势区、辽北设施蔬菜适宜区、大连等
一、农产品创新电商平台演变:
(一)生鲜电商概述:
2014年,中央首次提出加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农业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时期,机会难得。淘宝,天猫店数量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 京东商城还将利用农业电子商务市场,商店没有。1、最优运动冷淡资源网络等不空闲,紧随其后的是道也将成为新的亮点。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建设的兴起,促成了许多城市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的建成,例如:①龙宝溯源商城打算在北京昌平马坊物流园区建设我国首家农产品食品安全示范基地② 2013年,宜昌首家农产品电商平台“天盈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启动引来1 0万多博友的关注。
(二)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史
从2012年年底开始,生鲜电商步入转折期。事件营销的成功“楚陈曦”明星“生命”,在2013年的春天开始后的“荔枝战争”又导致了电商的热议。同时,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毫无疑问的让生鲜电商具有更多模式可供探索。
在第三阶段的创业新电子商务中,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新的电商竞争最优的运动,这些资历雄厚的商家使:本来生活,1号生鲜、甫田现金充裕的商家等,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资源优势,竞争自然如火如荼。宽带通信网络、数字电视网络的新一代互联风、云计算和大数据和2013年的网络工具使得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当然,在于它。许许多多优秀的特色网站出现,都顺水推舟促进了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
二、市场分析
(一)农产品电商的可行性分析
1.宜昌的农产品网络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初步建成。现阶段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的环境和氛围都已成熟。
2.目前大多都以入驻第三方平台为主,少数未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多数开展了电子商务,但是有部分企业入驻阿里巴巴做果蔬批发;部分企业入驻淘宝天猫做产品直销,总之都在行动中并没有守株待兔。
(二)农产品电商平台的SWOT分析
1.优势
(1)蔬果产品丰富。宜昌是全国三大柑橘产业带之一,柑橘为其特色水果。宜昌拥有全市柑橘面积达166万亩,年产量超过177万吨,占总产量的75%。12个橙皮罐头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250000吨,是三大桔子罐头生产出口基地;不仅如此,宜昌的绿茶茶产业也算是别具特色。茶园面积达600000亩,总产量34000吨,著名的茶的比例是70%;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蔬菜种植面积148万亩,总产量268万吨。(2)巨大的市场潜力。宜昌农业个体分散,若能将其组织起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管理,定能提高组织水平,提升分散农户的市场竞争力。
2.劣势
(1)农业服务功能简陋,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缺乏冷藏设施;进行农产品仓储设施设备简单落后,制冷设备的空间更小的一部分箱式车辆和特种车辆。
(2)相对较低水平的农业产品存储组织,正是由于缺乏大型企业和批发市场的支持和促进,所以模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家庭为单位很难达到有效的消费者市场。
3.机会
(1) 我国电子商务已经开始迅猛发展,其经营成本低、工作效率高,传播面广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与此同时,国家增加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人才保证,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农业服务有新意。农业电子商务时代注定只有结合传统服务和信息技术,找到新的农业服务产品,扩大农业服务领域,以满足分散农民对农业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
4、威胁
(1)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法律环境不是十分完善,政策和规划的现代物流还没有彻底解决,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是物流部门,地方法规,通常会存在一个部门的或区域的保护。所以基本的物流市场准入和退出竞争规则不统一的法律法规,因此,经常回产生一些模糊的黑暗竞争。
(2)新闻媒体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宣传和引导方面的工作效果不够立竿见影,欠缺一定的力度,没有十分积极有效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5、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SWOT分析,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应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道路。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这一个是完整的仓储设施规划和站点布局,确保仓储环节冷藏中心和农产品增值链条;二是冷冻冷藏库的改造,特别是信息化改造跟完善;三个农产品存储中心、配送中心和计划建设的农产品储运设施,提高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
农业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属弱势产业。农民承担多重风险,收入低、稳定性差。农业信息化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的压力和风险,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科学指导作用,降低农民的损失。农业生产周期长,信息化有利于农民在产前进行经济预测、市场分析、选择种植品种,避免收获季节农产品积压,减少收入;同时,还可帮助农民选择购置农用物资,节约成本,减少投入。在生产过程中,为农民提供各种指导,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信息化系统及时掌握市场行情,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做到增产增收,确保提高农民收入。
二、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发展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农业信息化不断发展,除了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产品产量,完善销售渠道,保证农民种收外,还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平台,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接受新的思想理念。在低层次的生产、生存得到保障后,农民将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加强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建设,改善居住和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改变弱势地位。总之,发展农业信息化,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素质低,经济条件差。对电脑接触较少,即使有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产生畏惧情绪;同时,对于网络信息信任度低,导致农民持观望态度,严重阻碍农业信息化的推广。据CNNIC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为止,中国网站数达到843000个,网民总数已突破1.37亿,占总人口数的10.5%,但是,我国农民利用网络的比例却很低。
(二)一些地方领导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重生产轻信息”的思想严重。由于领导自身对农业信息化概念模糊,无法正确地掌握信息化的内涵,信息零散,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盲目追求高科技,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资源闲置,造成浪费,增加农民负担,导致农民对信息化产生误解,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推广。
(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化对相关的配套设施要求较高,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基层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稳定的电压、良好的电视信号和畅通的网络系统等相关设施,对于我国农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还是难以达到。我国农村比较分散,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困难,而企业又不愿意对这些设施进行投入,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四)信息资源系统缺乏合理规划和标准。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业资源信息化数据库多由政府建设,信息化的监管部门众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数据多为文献型,缺乏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在我国缺乏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信息资源共享不足,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我国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发达,经济基础雄厚,网络等电讯设备完备,资源利用率高,信息化发展较快,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高;中部地区,农民逐步开始接受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对信息化逐步认识,需求较大;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等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备,目前,仍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板等传统模式为主,现代信息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
四、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国家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点多面广,需要发挥政府指导、监督和协调作用,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逐步推广,促使农业信息化健康稳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4-0023-06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规划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县域旅游规划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许多市县都把旅游业作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试图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善经济状况的一大举措。在新开发旅游地的规划中一些特有问题很值得关注,如客源市场分析方法的独特性。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客源市场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投资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是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旅游规划中客源市场分析的依据是历史统计资料以及景点的抽样调查报告,但是很多新开发旅游地统计资料空白,根本无从查起,一些小景点也大多处于原始状态,无法进行实地市场调查。单纯的定性分析缺乏可信度,所以在这些地区进行客源市场分析就要另辟蹊径。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在缺乏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如何进行。本文以洛川旅游规划中的市场分析为例,运用潜在客源市场调查和分析方法研究新开发旅游地的市场定位和预测。
2 研究区域概况
洛川位于陕北南部,是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农业县,没有规模大、效益好的支柱工业,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洛川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的旅游资源中,洛川县拥有7个主类14个亚类,分别占87.5%和45.2%,其中,洛川会议纪念馆、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洛川苹果、蹩鼓、农民画、泥塑、毛麻绣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一定的客源市场。近年来,洛川县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试图从中寻找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始编制洛川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3 洛川旅游市场分析
3.1现实旅游市场分析
为获取洛川现实旅游市场方面的信息,规划组于2006年7月20日-30日在洛川会议纪念馆、民俗博物馆以及重要的旅游饭店发放游客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经过统计分析,获得了洛川现实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见表1)。洛川旅游业受开发时间短、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和旅游形象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客源市场规模小。目前洛川每年可接待旅游者15万人次左右,主要来源于陕西及其周边省区。陕北和关中的游客占洛川现实客源市场的56.3%,陕南和周边各省的游客占23.2%,全国其他省的游客占20.5%,外省游客多是商务和公务之便的顺访者。旅游者单人次消费不高,据调查,每人每天在洛川的消费不足100元。从游客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来看,红色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受旅游者的欢迎。
3.2潜在旅游市场分析
3.2.1潜在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等级
旅游市场的空间定位,即确定市场合理的空间范围,从“市场是一个场的角度”看,即确定旅游地吸引力的有效区域。根据距离衰减法则,来自距旅游目的地500公里范围内的游客大约占游客总量的80%。因此,以陕西的10个城市和陕西省周边的重要城市银川、太原、郑州、洛阳、庆阳、平凉、临汾、晋城8市为代表,研究潜在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等级特征。
根据旅游市场学的一般原理和国内外文献,选取10个影响居民出游力的因子来分析潜在市场的出游力。居民潜在出游力主要由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状况等决定。经济要素是影响居民出游力最基本的因素,选取X1-人均GDP、X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反映经济因素。交通方面,由于洛川和周边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路交通,选择X5-公路客运量(万人次)和X6-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公里)反映交通差异。以X7-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量(部)和X8-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量(户)和来衡量信息通达程度和外向性。另外,X9-非农人口(万人)和X10-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地区出游力。考虑到国家实行统一的节假日制度,各地区差异不大,因此忽略此项。除X5和X9是总量指标外,其他指标均是相对指标或人均指标,可以更加客观地探讨这18个城市居民出游力差异。
通过对以上指标和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划分洛川潜在客源市场的等级。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降维,即抽取少于原来指标个数的互不相关的共同因子来代替原来的指标,达到既不丢失信息又可以降维的作用。共同因子反映了同类指标的特征,综合解释能力较强。另外,各指标的权重由它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率决定,因此权数的确定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以上述18个城市为样本,以10个指标为变量设计原始数据矩阵,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KMO=0.760>0.6,适合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从变量相关矩阵中提取因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1.2%,也就是说,用这两个因子可以代替原来的10个变量,提取F1和F2作为评价18个城市出游力的公共因子。
F1作为第一主因子,贡献率为43.596%,从表3可以看出,在X1、X2、X3、X4、X7、X8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而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富裕程度和外向程度。F2作为第二主因子,贡献率为38.276%,在X5、X6、X9、X10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人口和人口流动状况。由表4,公因子的线性组合是:
F1=0.252ZX1+0.309ZX2+0.094ZX3+0.122ZX4
-0.184ZX5-0.100ZX6+0.273ZX7
+0.220ZX8+0.022ZX9-0.121ZX10
由表5可知,在距离洛川500公里的大中城市中,西安、郑州、太原、银川、洛阳的出游力较强,晋城、咸阳、临汾、宝鸡、延安、渭南的出游力一般,铜川、汉中、榆林、平凉、庆阳、商洛、安康的出游力较弱。
3.2.2潜在客源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由于地区经济和个人收入的差异以及旅游者偏好的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市场分析过程中有必要从多方面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规划组于2006年8月1日-12日在西安、渭南、宝鸡、榆林、延安、银川、庆阳、洛阳、太原9个城市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59份,有效率为94.9%。问卷发放的范围涉及陕西省内外,包括了不同出游力的城市。问卷的内容主要有洛川在客源地的知名度、潜在市场居民到洛川旅 游的意愿、动机、产品偏好和障碍因素等。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洛川在客源地的知名度和映象
洛川在省外市场的知名度为52.52%。对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映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潜在旅游者的消费,本项调查采用5项名称量表测定潜在市场的居民对洛川的映象。结果显示,人们对洛川的原生映象存在着地域差异。在陕西周边省,提到洛川,人们第一映象最多的是洛川会议,占57.2%,其次是洛川苹果,占25.6%。而在陕西省内,人们第一映象最多的是洛川苹果,占62.3%,其次是洛川会议,占34.8%。其他选项如黄土地貌、黄土民俗等只占很小的比例。
(2)潜在市场居民了解洛川的方式
潜在市场居民了解洛川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书籍报刊、路过和亲朋介绍,分别占24.7%、20.3%、19.4%和17.3%。网络这种现代媒体在洛川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旅行社也很少将洛川纳入旅游线路,分别占5.8%和1.8%。居民了解洛川的途径存在着地域差异,外省居民知道洛川大多通过书籍阅读,陕北地区居民了解洛川主要是因为路过或者去过,关中地区居民了解洛川的各种途径所占比例较均衡(如图2)。
(3)潜在市场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和动机
陕北和关中地区因为距洛川较近、交通方便,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强烈,分别占42.1%和44.8%,而洛川对外省居民的旅游吸引力有限,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1%。陕北、关中和外省的潜在旅游者去洛川旅游的主要动机存在差异。陕北潜在游客去洛川的主要动机是参观革命圣地、利用路过和做生意之便;关中和外省潜在游客去洛川的主要动机是参观革命圣地、欣赏黄土奇观和体验民俗风情(如图3)。
(4)潜在旅游者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参观革命圣地、体验民俗风情、欣赏黄土奇观、参与苹果专项旅游是潜在旅游者所喜爱的洛川旅游项目,这与旅游动机是一致的。不同客源地和不同职业的潜在旅游者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存在差异。参观革命圣地受到各个潜在市场旅游者的普遍认同,对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的偏好则不一致。外省潜在旅游者希望到洛川能够体验民俗风情、欣赏黄土奇观,陕北潜在旅游者偏好度假和苹果专项旅游,关中地区的潜在旅游者对陕北民俗和苹果专项旅游较感兴趣(如图4)。通过对潜在旅游者的职业与旅游偏好的交叉分析发现,工人对苹果专项旅游和参观革命圣地比较感兴趣,公司职员和学生喜欢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农民喜欢苹果专项旅游和度假类型的旅游产品,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和离退休人员则偏好革命圣地、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见表6)。
(5)洛川旅游市场的竞争状况
目前洛川的旅游吸引力远不及陕北其他旅游景点,潜在市场居民去过延安革命旧址、黄帝陵、壶口瀑布等陕北景区的分别占42.7%、41.4%和31.2%,而去过洛川会议旧址和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仅占9.7%和5.3%。但61.6%的人表示,即使陕北有这么多著名旅游景点,他们仍有可能去洛川旅游,说明洛川的旅游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6)限制潜在旅游者到洛川旅游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不了解洛川是妨碍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首要因素,占47.3%;交通不便是阻碍游客到洛川旅游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占35%;缺乏特色旅游项目是阻碍潜在市场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占28.5%。其他阻碍因素如“对洛川的景点不感兴趣”和“去过的地方不想再去”仅占很小的比例。
3.3 洛川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通过对洛川现实旅游市场的调查以及潜在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等级和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分析,可以对洛川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定位。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等地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较强,占43%,且到洛川的交通非常方便,应定为核心客源市场。太原、郑州、银川、洛阳、晋城、临汾出游能力较强或者一般,居民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故将其定位为拓展市场;陕南的汉中、商洛、安康因为与洛川距离相对近、旅游资源差异大,也应定为拓展旅游市场。平凉、庆阳等地出游能力弱,且洛川旅游资源与其相似性强,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很有限,因此不作为市场拓展的重点。全国其他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作为机会市场。洛川旅游市场应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和学生为主,重点开发民俗风情、革命圣地、黄土奇观和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4 洛川旅游者数量预测
游客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交通条件的改善、新景点的开放、促销手段的加强等直接因素以及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间接因素,直接因素的影响易被预测。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阻碍潜在旅游者到洛川旅游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条件不便、对旅游信息不了解和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如果认为到洛川的游客数量变化是这3个因素的函数,未来随着这3个条件的改善,游客量就会不断增加。“目前阻碍潜在旅游者去洛川旅游的障碍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在3个主要阻碍因素中,有的被调查者只受阻于其中1个或2个因素的缺位,也有的受阻于3个因素的缺位,对这3个主要障碍因素的各类选择比例如表7所示。
对某一类障碍因素,通过不断改善,其障碍影响会逐渐消失,客源市场中那些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唯一阻力因素的潜在游客,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那些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两个主要阻力因素之一的潜在游客,其中的1/2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3个主要阻力因素之一的潜在游客,其中的1/3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因此,如果某一类障碍因素得到完全改善后,年游客量的预测值为:
其中y为游客数量预测值,p为核心市场的潜在旅游者规模,a为核心市场旅游者的成行系数;q为拓展市场潜在旅游者的规模,b 为拓展市场旅游者的成行系数,wi为各类选择比例,v为核心市场和拓展市场占全部市场的份额。洛川的核心市场共有城镇居民802.66万人,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43%,即p为345.14万人;拓展市场有城镇居民1107.58万人,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即q为243.67万人。利用专家打分法,测得核心市场潜在旅游者的成行系数a为0.3,拓展市场潜在旅游者的成行系数b为0.1。根据距离衰减法则,v的值为0.8。
依据该公式,可估算出在不同的障碍因素得到改善后的游客数量。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仅提高洛川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活动,消除“缺乏特色旅游项目”这个障碍因素,则洛川旅游者的数量估计值为84.3万人。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通过大力实施宣传营销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了解洛川旅游信息”这个障碍因素消失后,洛川游客数量的估计值为56.6万人。当其他因素不变,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瓶颈消失后,洛川旅游者数量的预测值为25.9万人。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A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收入来源体系、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十五”以来,平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生产,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扶持和培育。但由于该地区受自然条件、地理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农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本文通过对平安县设施农业现状的研究分析,立足平安县实际,对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
1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1.1 设施农业现状
近年来,平安县凭借独特的气候资源及当地富硒土壤的开发和利用,设施农业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定了“生态、绿色、富硒农产品”的定位,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和创建“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设施农业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1.2 平安县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普通日光温室重点茬口生产效益进行调查,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中常种作物在不同茬口的生产效益。
1.2.1 一大茬番茄
8月中旬到来年5月中旬一茬番茄,平均每667m2产量5000kg。价格分别为番茄1元/kg。每667m2产值20000元左右,除2012年生产成本2600元(农用塑料膜、化肥、农药等),折4000元,效益为13400元。
1.2.2 一大茬黄瓜
一大茬黄瓜平均每667m2产量为3500kg,平均每667m2产值0.7万~0.85万元,除2012年生产成本2000万元,平均每667m2纯收入5000元。
1.2.3 一大茬西葫芦
一大茬西葫芦平均每667m2产量5000kg,价格2元/kg,每667m2产值4万元,除2012年生产成本7500元,折旧3600元,每667m2效益29900元。
1.2.4 一大茬茄子
一大茬茄子平均每667m2产量12000kg。价格分别为茄子1.1元/kg。每667m2产值26400元,除2012年生产成本6500千元,折旧6000元,每667m2纯收入14400元。
综上所述,平安设施蔬菜发展与国内其他设施蔬菜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比较,在每667m2平均效益上还存在有较大的距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3 平安县设施农业的市场分析
1.3.1 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2010年平安县总人口12.1万人,将全县常住人口每人每天平均消费的蔬菜按照0.5kg/人计算,全县每日平均蔬菜消费量为60.5t,将县辖区内自产自食部分人口(约占50%)0.92万kg蔬菜扣除后,全县每日平均蔬菜消费量为51.3t,全年蔬菜消费需求量为51.3t/d×365d=1.87万t(其中还不包括流动人口的蔬菜的消费需求)。2011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867hm2,总产量2479t,设施蔬菜总产量约占蔬菜总需求量的13%,因此,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
1.3.2 进入西宁及周边市场比较优势突出
利用高原冷凉性气候和工业污染少等优势,生产无公害、绿色及有机设施农产品,为海东各县及周边高端消费市场提供充分的绿色农产品。充分发挥我县富硒产业区位优势,加快富硒资源开发,推动富硒产业发展,打造富硒农产品品牌。平安县是海东地区地委、行署所在驻地,介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2 平安县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农业分散,规模偏小
从设施农业的总体布局来看,分布不均,相对集中在县城附近及离县城较近的乡镇,不仅生产规模偏小,对企业及老板的吸引力不大,不愿专程上门收购,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2.2 设施农业投入不足
一栋334m2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建设资金1.5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虽然多渠道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2.3 农民认识不到位,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设施农业建设中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省、地、县三级领导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建设,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个别干部群众依然习惯与旧的传统生产方式,思想认识不到位,瞻前顾后,认为设施农业是政府部门的事,等政府投入,靠政府出资,影响建设进度。
2.4 注重设施农业产前、产中服务,对产后服务重视不够
在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初期,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项目建设完成后,虽然也在引导种植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后期经营服务过问的多,帮助销售的少,造成一部分产品销售不畅甚至积压,影响群众的建棚积极性。
2.5 技术人员缺乏,科学指导不够深入
虽然通过培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技术人员,但真正懂蔬菜种植技术,能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的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加之大部分农民都是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掌握新技术慢、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影响温棚种植效益。
3 平安县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政府在设施农业建设发展当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不但要引导设施农业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政府因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设施农业发展的组织,调控作用。要争取各渠道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资金、技术、人力上的投入,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调整、征用、项目申报、资金整合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解决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种种问题。业务技术部门切时搞好技术指导和物资供应,促使农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要重点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对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3.2 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区域化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优势比较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实行规模化经营。根据不同地域条件,选择有水源、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较高、群众有一定积极性的地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建设。
3.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设施农业对地区经济条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多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信贷资金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引导农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充分调动投入主体农民建设温棚,科学种植的积极性。
3.4 加强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结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科技三下乡”等活动,改进培训方式,采取“手把手”、“面对面”培训和选派农民技术员、“土专家”实际指导办法,同时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联系,进一步强化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改变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支持技术引进和创新,搞好技术储备;优化设施结构,提高节能效率[2]。
3.5 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
充分发挥我县气候冷凉、环境无污染的条件,积极引进新品种,增加设施农业蔬菜品种的价值。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和商标质量标准进行管理,争取产品达到国内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注册商标、打出品牌、提高知名度。
3.6 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化经营
组织专门力量常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建立蔬菜种植研究基地和销售窗口,与省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态势,建立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加强蔬菜上市前的处理、储藏、保险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延伸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环节,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最终使设施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服务呈现系列化,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