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5: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代传统服饰文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教会了学生在未来的服装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怎样去借鉴传统与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吸收、运用民族元素的素材。 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服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 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这些传统服饰文化和特点无疑会在服装设计师的身上打下烙印,并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理念里,必然会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古代服装文化也必然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和美感、塑造独特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 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服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源泉。 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内容,也应当是每一位服装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当前,我国少数的一些服装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在相关课程中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的知识和基本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情结。 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教学。
但更多的院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是薄弱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服装院校,一味地追求快速的市场效率,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轻视、 崇洋媚外现象也相当普遍。 一些设有服装专业的院校因《 服装史》教学的课时不够,对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认识不够,而导致学生在其设计的作品中,传统和民族文化元素严重缺欠。 就拿《 中国服装史》来讲,我们当今的许多流行服饰的设计元素就来源于中国历代服装中。 在课程安排上只有个别院校安排了民族图案课程,有的院校甚至把服装史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进行教学,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对传统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目前,服装专业教学大纲的编写长期面临着艺术与技术之争, 课程的安排上多偏重结构、工艺等技术课程方面,忽视民族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不懂得运用中国元素。 国内大多数服装院校, 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总是显得力度不够。 这种现象若长期下去,我们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就会缺乏对中国元素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 在服装设计上就不能体现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色, 就不能与西方的服装设计师一争高低,我国的服装产业就不能立足于世界舞台,这是我们服装教育界需要深思的问题。 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恰恰为学生解决了以上问题,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二、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指出了教学与学生自身需要去做的事情
近年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我国服装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国服装品牌对中国服装市场的抢滩给我国自有服装品牌的发展造成了诸多困难,同时也使我国服装企业认识到了本土文化 根的重要性,开始从本土文化中发掘突破点。 其次,国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出色运用对我国服装设计师提出了挑战。 因此,提升服装设计师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设计的水平,成为我国服装业的立足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突破口,这一切使我们必须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抓起,保证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市场开发的精英,成为真正弘扬中华文化的成功者。
在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 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性、独有风格、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 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今后服装产业的中坚力量,才能在服装设计创新中注入本土精神和文化,为未来的服装产业发展打好扎实、良好的基础。 特色服装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对外交流合作更需要本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服装专业教学在快速地完成了自身建设的初步规划、发展和积累之后,也必将会更加科学地面对教学深化和反思梳理等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尤其在积极地参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同时,更应注重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促进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所创造的服饰品牌,才会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彰显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文化,从而使中国服装教学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与各国之间实现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成果的交流、有机共享、良性互动。
在人类服饰这一斑斓的史书中,中国服饰是绚丽夺目的一章。尽管自近代以来,中国也无例外地受到西方服饰的冲击,但中国拥有过的“衣冠王国”的盛誉是不容贬损的。中西方服饰文化之间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主动地把握21世纪的国际时尚文化。
一、中西方女装造型相类似的历史阶段
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中国传统女装造型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脱颖而出。深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后来逐渐演变成礼服,在春秋战国及至汉代都极为昌盛,对后世的服装造型也有着深远影响。
连体式女装的发展是在汉代,主要的样式是袍。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的,袍的发展和演变使这一时期的连体式女装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要。
但汉代以后就出现了衫,它是大唐盛世封建文化发展到鼎盛时的样式。从衫的造型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势强大而文化深厚的民族所体现出来的雍容华贵和自信开放的气度。
两宋时期与衫并存的另一种服装叫“背子”,整体造型修长、简洁,但却是中国传统女装中最能体现女性美的服装样式之一。
而西方的服装发展早期受到北非的古埃及和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这种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后来又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最后落脚到西欧各国。因此,我们研究西方服装造型要从古埃及说起。
古埃及妇女的正式服装是丘尼克。这是一种从胸到脚踝的桶形紧身衣,形式种类较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而古罗马的服装文化受希腊的影响很大,其女装造型也呈现出一种宽松、简朴而又重视衣裳美的美学特征。但与希腊相比,罗马又是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这一点与中国的冠服制度有相似之处。
到了公元5世纪左右,一些富有基督教色彩的服饰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罗马市民中得到普及,被称为“达尔玛提卡”。它也暗示了服装渐渐脱离了古代,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中、西方女装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女装造型的社会学意义,也可以说以服装反映了穿戴者的社会地位。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相隔如此遥远的古代中西方人们在女装造型上表现得如此相似呢?
在中、西方女装造型成型的漫长过程中,物质材料的限制、实用功能的思考固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要更加关注的是宗教、哲学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由于文化形态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西方女装造型仍有明显的区别。在造型上,中国女装采用前开型、围裹式右衽;而西方女装一般采用贯头型的服装样。
总之,公元13世纪以前,中西方女装造型尽管有一些不同,总体上看来其造型是比较相似的,但这种相似并不仅仅是通过交流实现的,都存在着自己民族的本来面貌。
二、中西方女装造型的分道扬镳
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女装继续沿着宽松离体的造型方式发展,并且逐渐趋于华丽和繁琐。
在这一时期,宽衣文化中连体式女装得到了巩固,在元、明、清三代都有各自代表性的女装造型。
元代是以蒙古族为主要政权,元代蒙古族妇女服装以袍服为主。贵族妇女袍式宽松,袖身肥但袖口收窄,其构成与汉族服饰相似。
而明代服饰是华夏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自建立以后,废去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惯、冠服制度,重新得以确立和发展。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装造型也具有满族特色。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八旗女子所穿的长袍,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的真正祖先。
就在中国连体式女装造型继续发展的同时,西方女装造型开始发生转变。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西方连体式女装渐渐形成了强调人体曲线的主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了西方服饰文化中女装的主体造型。
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是西方窄衣文化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历史上的“哥特式时代”。
这一时期的女装仍以宽松的筒形为主,但在女装造型中收腰的合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特别是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也就是在这时,中国和西方在服装的构成观念和构成方式上彻底分道扬镳了。也可以说,无论从古代到近代,还是从东方到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就在这一时期产生了。
进入16世纪以后,女子服装造型由上半身胸口的袒露和紧身胸衣的使用,与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对比,呈上轻下重的正三角形,是一种安定的静态造型。这与绘画中构图的稳定性相通。因此成为以后好几个世纪西言女装造型的基本形态。
综上所述,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中西方女装造型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却又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由于这一时期的中西方基本上都处于封建社会或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差别仍然存在。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女装造型都明确地呈现出社会的阶级性。
与此同时,西方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中国文化也曾对西欧资产阶级和贵族提供了十分新鲜的营养,涉及当时的室内装饰、家具、陶瓷、织物、服饰以及绘画等诸多领域。这正体现了服装造型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它与姐妹艺术是相通融的。
我们在研究古代中西方女装造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女装造型属于直线裁剪,平面创造的宽衣文化;而西方的女装造型经历了先宽衣后窄衣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属于曲线裁剪,立体造型的窄衣文化。这两种女装造型的不同主要源于中西方不同哲学和美学观念。只有通过研究比较,深刻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特点,探讨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服饰文化现象的发展趋势,才能帮助中国的设计师面对时展的需要。
莱维・斯特劳斯曾说:“每一个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交流以滋养。但它应该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也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可以拿去交流了。”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无论是中国的、西方的、历史久远的或是正在形成的,抑或是新兴的或是正要流行的,只要我们深入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就能重新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属于中国传统韵意的中国服饰文化。
我相信,中国的服饰文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能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09.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文化现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龙纹装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感染力。
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龙纹服饰文化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如今提到我国传统服饰,大部分人简单认为就是“唐装”,即以立领、葡萄纽扣、对襟前开门等为特征的服饰。陈冠华编著的《世界服饰辞典》中给了一个相对宽泛的界定“男装常以中山装或长袍马褂为代表,女装则以旗袍为代表,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款式(Chinese Look),材料大多采用丝绸类”。不可否认,它们确实是“中国元素”的代表性服装,但不能代表整个我国传统服饰。
1我国传统龙纹服饰的范畴
我国传统服饰不仅指旗袍、马褂,这只是清代服饰中的代表服饰,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服饰基本意义上是指“汉服”,又称华服等,即我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主要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华夏 ―― 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服饰风格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传统服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而龙纹的范畴,学术界至今仍然比较含糊,为此笔者在参考借鉴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史料提出较为宽泛的含义:龙纹作为龙的图腾形象,即是自然力人格化的表现,其最早雏形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如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商周时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铜器装饰均大量地采用了类似龙形的纹样,又以独角独足的夔龙最为多见等等。因此,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的龙纹,即为青铜器纹饰之一,我国传统图案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据最新发现古代文献记载用龙纹做衣裳的装饰纹样,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篇,即帝舜训示夏禹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等 12 种象征王权和帝德的纹样做礼服。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2号坑出土一件其服装的整体配套和纹饰、裁制结构,都雕塑得清清楚楚的龙纹礼衣。
2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特点
2.1款式造型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在数千年来的演变中同我国传统服饰一样,有其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体制。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据《说文解字》记载:“上曰衣,下曰裳”。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新服饰“深衣”。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著,是服装式样和结构的基本特征。在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服饰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唐服饰大量融汇了胡服款式,出现了窄袖、大翻领上装,呈现一定程度的开放特征。然而,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我国人逐渐形成了固定、保守的审美习惯和偏爱,阻碍和抑制了服装的发展。汉、唐、宋、元、明、清,其服装的外型款式无大的改变,基本呈H型,只是在长度与宽度上稍作变更;服装结构多是对襟或斜襟衫、连衣袖裙装,基本无领;变化较多的是面料纹样和手工绣纹。这期间服装服饰的发展是缓慢的。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在造型上以平面结构、宽松和上下联属为基本特征,这种结构的服装各相缝合裁片的边缘形状相同,缝合时相重叠的裁片可置于同一平面,成衣后自然平摊仍为平面型服装。无论是广袖拂风的汉袍,还是长裙曳地、轻薄袒露的唐代大袖罗衫长裙,以及清代满族服饰,在结构上都是这种平面造型。这种平面结构的服装,忽略自然人体的三维特性,其目的不是让服装来雕饰、突出人体,而是通过宽衣广袖、披帛、飘带等虚实变幻的装扮,使人衣着自由随意、不露形迹,从而掩盖人体特征,产生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应。
2.2色彩
古代服饰中的色彩不仅能体现民俗,而且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色彩在我国传统龙纹服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龙纹服饰的代表 ―― 龙袍,青、赤、黄、黑、白等5 种正色奠定了我国传统服饰的基本色调,是我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首要特征。我国传统龙纹服装色彩同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色彩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我国历代帝王都严格规定了各个等级服饰的色彩。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正色是礼服的色彩,象征高贵。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流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在唐代文武官员的服装颜色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紫袍,四五品红袍,六七品绿袍,八九品青袍等”。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当时国内大红、鹅黄、紫、绿色等染料的产量很少,大部分需要从南洋进口,因此价格昂贵,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色彩,例如黄色始终象征着中央权利,是帝王家族的的专用色彩,而红与紫则是权贵们的服色。而在汉族的民间风俗中,如红色,在我国传统意义上是吉祥、喜庆的意思,在众多的庆典及婚宴上都采用红色。白色是哀伤、清高的意思,在古代,除了丧事用白色外,很多文人雅土为了显示清高,也身着白色服装。而绿色在传统服饰中更多地作为一种卑贱色来运用。《汉书》中说:“绿帻,之服也”。唐代,碧巾是一种侮辱囚犯的头饰;宋代,以戴青巾为不肖子弟;元、明、清时期,绿、碧、青三色,只有从事妓、优伶等“贱业”的人才用于服饰。
2.3面料
公元 4 700 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我国商代人们已经能够织出非常精致的薄型丝绸面料,并采取了数种提花方法。唐代服装面料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服装面料品种之多、质地之精、纹理之新、色泽之艳,让世人瞩目。华丽厚重的纬锦织物、轻薄如蝉翼的纱罗织物、轻盈变色的羽毛织物、自然朴实的丝棉交织品、粗犷厚重的粗毛呢、多彩相间的晕锦、蓝白等色相融的蜡染、精致高贵的刺绣,这些无不体观了唐代追求服装面料高品位质地的审美情趣。
3结束语
我国传统服饰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有助于我国的服装设计师借助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把民族服饰的精华融入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 陈冠华. 世界服饰辞典[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主要是因为这两者的结合将会更好地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并且这两者的结合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第一,将传统服装文化与现代服饰的结合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在更高的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得以更好的展现。随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装文化或者是服装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拥有了更多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和契机下,如果能够将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和现代的服装设计进行一个良好的完美的结合,就能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有更多的展现机会,使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者重视和使用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也会使更多的人能够运用和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总的来说,让全世界通过我们的现代服装设计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第二,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重视文化的创新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融合或者是借鉴,必然会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一个激烈的角逐中,进一步的使用传统文化的武器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如果拒绝汲取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养分则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从而使现代的服装设计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第三,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如今,一些服装设计师只是单纯的从西方文化或者是现代文化中汲取养分,却忽略了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这对我们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违背,因而我们必须要懂得和学会在传统的服饰文化中汲取营养。
二、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特征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的两个部分,分别是硬件元素和软件元素。
唐朝女性服饰文化是唐朝文化的一部分,其受唐朝环境影响较大,展现出不同其他朝代的独特风采。唐朝女性着装大胆,服装款式和颜色变化鲜明,展现了唐代女性对服饰美的追求,为唐朝女性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一、唐朝女性服饰风格形成历史背景
唐朝女性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种多样、配上新式的装饰品,显现出典雅华贵的服饰风格特点,在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唐朝服饰发展特点,离不开其开明的政治环境,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繁荣的文化背景,这都是形成唐朝女性服饰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政治环境开明
唐朝服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政治环境,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其政治环境非常开明,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唐朝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的政治文化开明为其服饰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因而成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与昌盛。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时期就针对隋朝灭亡教训为例,研究成就一个朝代昌盛的政治观点,最终得出结论:政权如果过分暴虐,当百姓生活困苦,无法忍受时必然会当下政权,这样的政治思想与战国时期的荀子的“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相同。因此,唐朝时期政治开明,提出许多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的政治举措。例如选贤举能、兴修水利等,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提高了社会稳定性。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唐政府建交的国家也逐渐增多,这样长安城中除了汉民族百姓以外,还包括回绝族、龟兹族、吐蕃族、南绍族等少数民族。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不仅带动唐朝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绘画、音乐、雕塑方面也取得了融合与进步。在唐朝女性服饰方面,更是通过兼收并蓄,不断的求新求异。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唐朝的审美观,为服饰交融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超强的经济实力
唐朝时期政权稳定,社会安定统一,这也为唐朝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经济发达与当时积极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密切。唐朝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繁荣,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深入发展。唐代对外贸易促进了纺织业、手工业的发展,这也为唐代服饰风格发展提供了平台。唐朝初期,纺织业和印染业是当时最发达的工业,丝织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业,在唐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丝织种类、样式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唐朝时期印染业也取得了发展进步,丝织品颜色种类丰富,达到二十多种颜色,尤其是织锦,其质地细密、色彩搭配精良、制造水平精湛。唐朝纺织业和印染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为唐朝服饰奠定基础。在唐朝服饰设计、衣料、图案设计、颜色搭配上具有突出贡献。
(三)文化环境繁荣
唐朝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具有繁荣的文化环境,这也为唐朝服装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唐朝服饰文化既开放又坚持,开放即指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坚持是指结合自身需要,就是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结合的方式。唐朝服饰文化兼收并蓄,既保留了本土民族文化特点,又将外来文化精华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唐朝服饰得到发展和壮大。唐朝文化环境繁荣,与多国具有深入的文化交流,例如胡汉文化的交融,创作出很多艺术瑰宝,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唐朝服饰文化发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唐朝的各大都市随处可见不同语言、不同服饰的外国人,这种异俗的文化在唐朝迅速盛行,在宗教方面也不断扩大发展。服饰方面,吸收了胡服、胡妆等,衣服装饰上更是推陈出新,竞争新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唐朝服饰发展盛况空前,在中国服饰历史上作用巨大。[1]
二、唐朝女性服饰风格特点
(一)裙装较袒露
儒裙装是唐朝女性的主要服饰,其特点较为袒露。儒裙装上身为短儒或衫,一般较短,只到腰间。下身为长裙,下垂至地。唐朝的儒裙装领口样式一般有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盛唐时期的祖领短儒可见胸前,这种裙装样式成为其时代的特点。唐朝女性裙装大多采用丝绸面料,服饰华丽,色彩鲜明,能够显示出女性的身材,这种慢束罗裙半露胸的裙装特点成为唐朝女性服饰的特色,也体现出当时思想的开放。[2]
(二)服饰兼容并蓄
唐朝女性服饰兼容并蓄,这与当时繁荣的对外交流与文化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胡服的繁荣发展为例。当时唐朝女子喜欢穿胡服,因此,胡服在唐朝成为一种流行的服饰,也成为唐朝服饰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特色。此外,少数民族服饰也在唐朝较为流行,例如,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精美简练,得到唐朝女性的喜欢。该类服饰被成为“回鹊装”,以红色为主,颜色艳丽,光彩照人。其用料多为织棉,领口或袖口镶有花边,金色丝织为主,颜色搭配鲜明,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美感。
(三)开放大气
唐朝女性服饰开放大气,还体现在女着男装方面。唐朝中期,服饰衣裙艳丽,其中女扮男装成为当时女性服饰文化中一种非常流行的风气。当时,外族的男女服饰没有明显区别,有的服装男女都可以穿,但是对于汉族服饰,男女服饰区别明显。天宝年间,百姓官员喜欢穿着胡服,因此唐代女子也开始效仿男子穿着胡服,当时男装成为女子着装的流行。这种服饰特点展现了服饰审美的中性化特点,这与其开放、开明、宽容、平等的服饰文化氛围关系密切。[3]
三、唐朝女性服饰风格在中国服饰历史上的作用
唐朝女性服饰是唐朝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风格特点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唐朝女性服饰独特新颖,着装风姿是各朝各代都无法比拟的。如着装袒露,开放大气等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苑地中都是少有的。唐朝女性服饰不仅开发袒露,而且色彩鲜明,具有浓烈的个性特点,形式自由奔放,这种豪爽洒脱的服饰特点是其他朝代不能企及的。例如,宋代女子服饰较为婉约,其气质特点倾向于贤良、纤弱柔美,讲究淡雅;明代女子服饰显得较小可怜;清代女性服饰封建思想明显,缺少原本服饰的底蕴。综合历朝历代的服饰特点,唐朝女性服饰独树一帜,彰显大气磅礴,异彩纷呈。唐朝服饰传承中华冠服制度,为华夏服装文化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唐朝女性服饰对现代设计影响
(一)延续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
唐朝女性服饰个性鲜明,与以往朝代服装相差较大,这也是传统服饰与外来服饰相互融合以及自身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唐朝服饰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脱离传统的民族特点,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强借鉴与创新,在形式上延续传统,从更深的精神层面去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唐朝女性服饰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在是墨守陈规,而是大胆的接受外来元素,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吸收外来精华,打开了唐朝乃至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繁荣局面。无论是服饰的样式、材料、颜色,还是图案、搭配等都体现着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为现代服饰设计带来启发和灵感。
(二)高新材料与技术相辅相存
唐朝女性服饰的发展与辉煌离不开纺织业、印染业与刺绣工艺的繁荣发展。衣料与设计的关系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服饰面料是服装的基础,也是设计的灵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面料,就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服饰。从现代服饰发展来看,就是唐朝服饰文化传承的体现,将材料与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服饰,设计出更好服装。
(三)启迪现代服饰设计灵感
唐朝服饰的色彩运用与款式设计中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并且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和接纳,对世界的服饰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的色彩运用与设计理念一只延续到今天的服装设计,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广泛的运用这一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在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在服饰方面逐渐挖掘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在对彼此的民族文化精华进行接纳与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到国际时尚界的关注与重视,在服饰造型与表现手法上,唐朝服饰的特点与文化底蕴深深的影响现代服饰设计,启迪现代服饰设计的灵感,让唐代服饰文化成为我国民族特色代表之一。我们在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打开了中国文化内涵与国际时尚风潮的设计风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唐朝女性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风格特点影响深远,为现代服饰设计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对中国服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主要指的是短襦的变化,除了襦的短的特点之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领口的变化,有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袒胸装”最早出现于宫廷的嫔妃和歌舞伎者,她们里面不穿内衣,将胸部袒露于外,表现出唐代女性丰满的胸部和颈部曲线的美丽。唐人诗词中“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就是最好的印证。
“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的女裙是唐代文化的一部分,它给唐代平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唐代的女裙通常为多幅的,很宽大。一般一条裙子由六幅布帛制成,有的裙子甚至用七八幅制成。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唐代妇女除了流行穿襦裙之外,还流行一种叫“半臂”的服饰。因其衣袖为短袖,直到手臂的一半而得名。其特点为两袖宽大平直只到肘部、对襟,长及腰部。
与短襦、半臂相配的服饰,有一种叫“披帛”的配饰。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披肩和围巾,一种是较宽但长度较短,像披肩一样披在身上,另一种是又细又长的飘带,穿时挽在两臂。“披帛”一般由轻薄的面料制成,在面料上手绘或手绣图案花纹。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胡服短小利索,利于骑射。到唐代,战争虽然少了,但由于诸多的胡人大批迁到中原,胡服比先前更加流行。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 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他们的传统服饰,都还保留了中国唐代的服饰面貌。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四、唐代仕女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是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域、吐蕃的服饰特点创新而成的。唐代服饰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时期的历史服饰,体现出了大胆、开放,更趋向于现代思想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现代的服装设计师将唐朝元素运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出古代与现代服饰融合的经典之作,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的完美结合。
五、唐代仕女服饰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历史价值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收与融汇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基因,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通过对唐代仕女服饰那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的研究,会了解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唐代服装作为古代服装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永放光辉。它的这种光辉,表现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上。它显示出“引进和吸收”“改革与创新”的文化特征。正是这样的汲取与创新,才使得唐代服饰文化与大唐盛世共同发展。这在现代服装设计的构思来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2]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M].重庆出版社,1995.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黄能馥,陈娟娟.中华服饰艺术源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Www.133229.cOm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影视与服饰都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人类的劳动、审美需要、审美情趣、科学发明等共同发展与进步的结果。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而贯穿其中的影视服饰因服饰中蕴涵的丰富服饰文化成为表达影视文化的重要元素。影视服饰更是影视艺术表现的无声语言,它在影视作品中与其他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一起起到烘托气氛、突出心理、传递信息、强化主题、推动情节、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以及体现时代背景的作用。影视作品人物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色彩吸引着影视观众的目光,成为塑造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和提升影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而影视则传递着所演示民族的服饰文化并能推动服饰的发展。[1]服饰文化的外衣虽然给人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力,反映的却是时代的烙印。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虽然有不同的相貌,但却有着相似的本质,都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诠释,更体现出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通。影视中传统服饰反映了观众的审美情绪,而服饰的变换则表现了剧中人物情绪的变化,是任何影视语言都不可替代的。
服饰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影视作品中对服饰文化的表达和呈现只不过是服饰文化及社会文化再现的一个方面,并对服饰文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统戏曲服饰――靠的简述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中所使用的戏曲服饰通称“行头”,其种类多多、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霸王别姬》中张丰毅穿的那身靠衣是我国戏曲服饰中武将的戎装,是古代武将所穿铠甲的艺术表现形态。
靠通常为圆领、紧袖,长及足,用缎料绣制,由三十余块绣片缝制而成。靠全身绣满鱼鳞或丁字形纹样,用以象征铁甲;边沿作两层装饰,外绣江崖,内绣万字不断头。靠身分前后两片,上衣下裳相连,披在身上,用带子扎牢,称为披靠或扎靠;脖颈上有一块护领,上面绣着云头,称苫肩(或称三尖);肩上绣成蝴蝶翅膀或虎头形状,名为护肩;靠的两个袖口是收紧的瘦袖,称作靠领;腹部位置是一块比腰围要宽且长方形的绣片叫靠肚(武生或武老生穿用的靠,靠肚图形为独龙或双龙纹样;武花脸穿用的靠,靠肚绣虎);靠肚下边垂着的一块下襟叫吊鱼;腿部有两块绣有鱼鳞纹的护腿,为靠牌(亦称靠睢、下甲);背部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就是一个皮鞘,上可插四面三角形小旗,即靠旗(又称护背旗,上绣有龙、凤等图纹且靠旗的顶端有一条彩色飘带)。其次,靠腿和靠领可分别移作他用,例如穿蟒或箭衣者围靠领就可以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来形容丢盔卸甲的败将。靠的颜色分上五色(黄、红、绿、白、黑)和下五色(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人们一般说的“十靠”就是说有十种颜色的靠。
靠原本源于清朝将官的绵甲戎服,后来演变美化为传统戏曲中武将的服装。它不像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金属饰片;靠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是一种礼仪用服,具有很大的装饰性。靠是用各种颜色的素缎子制作,并用金、银、彩线在素缎上绣满鳞甲,看上去华贵夺目,可以说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
靠的分类
从整体上来说,靠分为三种:硬靠、软靠和改良靠。从性别上来分,则分为男靠和女靠。
硬靠。又叫做大靠,其靠背上扎着四面靠旗,使用时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处于临战的状态。硬靠形状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便于舞蹈。一般武将都穿大靠,再衬上靠旗,看上去显得威武、勇猛。
软靠。软靠主要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它与硬靠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靠旗。
改良靠。改良靠由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先生所创,靠被改为上下两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紧身合体。靠腿分前后左右四块,软带上及肩部有半立体虎头,甲片缀排穗(不扎靠旗)。这种服装造型具有简洁轻便的特点,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番邦”将官。改良靠的样式跟软靠相似,只是腰身既紧又瘦,几乎就像用腰带系在身上。
另外还有特制专用的霸王靠和关羽靠等。霸王靠为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平金绣,显著特点是靠肚下端缀有黄“网子穗”。关羽靠为京剧舞台上关羽专用,平金绣,周身甲片缀有黄色“排穗”。
上面介绍的几种靠基本上都是男性角色穿的,而与男靠对应的还有女靠。女硬靠的靠肚较小,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缀二或三层飘带;虎头肩(肩部甲片)下另衬荷叶袖,绣凤及牡丹;用时加用云肩。其服装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装饰性,色彩纹样都更为绚丽,完美地衬托出女将英武和阴柔之美的形象气质。女改良靠与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于绿林女杰等。
靠的审美文化
靠是适应戏曲舞台表演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种美化了的戏曲服装,它似甲非甲、似衣非衣,加上铠甲纹样的装饰,完全摆脱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态。静则赋予人物以威武气概,动则姿态潇洒优美,靠旗和飘带舞动飞扬的场面将统率三军、英勇善战的大将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靠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戏曲服饰所具有的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和装饰性等文化特征[2],具有程式之美、律动可舞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的美学意蕴。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靠还具有形式美、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审美特点。形式美体现在靠是一种艺术化的服装,属于写意艺术体系,是为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而产生,因此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形式美。意象美体现在戏曲艺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但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意象化的人物形象。因而,戏曲服饰便成为意象化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语汇,或显豁的艺术符号,从而体现了靠的意象之美。意境美体现在戏曲的特色是活用虚拟的程式化歌舞,在塑造意象化人物的同时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在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的同时塑造意象化的人物。戏曲服饰是创造优美舞台意境的重要手段,进而体现了靠的意境之美。
结语
影视服饰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符号与外在媒介,服饰不仅可以定位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定位作品的时代气息与整体节奏,还可以推动剧中情节的发展并加强影视作品的气势,成为塑造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和提升影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服饰的发展史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研究服饰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继承和传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服饰文化研究对于现代服装设计而言更是一门必修课,因为现代服装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设计,更是一种文化的设计,其设计出发点应首先建立在服装设计师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上。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需要服装设计人员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研究,而对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认知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很好的途径,这也正是笔者想要表达的重要观点。
本文对“靠”进行服饰文化研究的灵感来源于笔者对经典电影《霸王别姬》的再认识,通过分析并阐述我国传统戏曲服饰之一靠的服饰文化内涵,来使大家认知影视作品中的服饰文化传递与表达功能,并为推进服饰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邓伍英.论影视中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应用[J].电影文学.2008(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