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3 16:25: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创新思维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新思维培养

篇1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促进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选择配乐朗诵,教师随着悲惨的乐曲声朗诵,卖火柴的小女孩多么渴望有火炉烤鹅、有圣诞树的情景。这样,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幸福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内容时,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再配乐曲让学生练习朗诵这篇课文,学生哪能不乐在其中,尽情地表现自己呢?

二、鼓励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潜能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顺其童心、投其所好"从而引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中可实行"质疑前置,解疑穿全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唱主角,并引导学生解疑,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辨认常使思路清。"教学时,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潜能必然得到开发。

三、引导丰富想像,诱发创新灵感

想像能力可以弥补和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化无为有,化实为虚,使他们在想像的广阔天地中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丰富的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创新灵感的产生离不开想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大胆的想像。例如《我的战友》一课插图描绘了烈火烧身的情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的动作、神态想像他内心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还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出现什么奇迹,就可以得救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靠平时生活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像,创造灵感得到诱发。再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这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图再现情景,而注重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看到无限的画面外,由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和依托,就可以展开想像激发创新。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18-01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国民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迎接未来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竞争的挑战,不断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下面是作者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就任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进行的一些探索。

1 创设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曾说过:“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友好而平等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唯我独尊,学生唯命是从、循规蹈矩,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友善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如:在介绍完《微生物的分布》这一内容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微生物的分布》的内容学习后,你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卫生的?通过讨论,学生发现除了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等不良习惯外,还有很多我们平时不注意或自认为是卫生的现象。如:用普通的纸张包油条、馒头,把饭票、钞票咬在嘴里等等。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能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写到:“记得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并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其实,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对某件事没有兴趣而要想做好它,那是可以想象的,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体验到创新的成就感。如:在《微生物的分布检查实验》中,让每组学生根据实验指导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个实验项目来检查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学生设计出除实验指导中几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外,常常会有一些新的而又可行的方法。如:甲垢中的微生物检查、钱币上的微生物检查等等。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3 鼓励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科学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如:在介绍沙门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中,首先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诊断沙门菌感染?有同学提出可以做病原体检查,也有同学提出可以做血清学检查。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诊断沙门菌感染,只是要根据不同的病程来选择。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实验室诊断沙门菌感染的实验方法和不同病程标本的采集。

篇3

(一)善于运用其他文化学科的知识

实践证明,通过把小学美术和语文、自然、数学等其他文化学科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鉴赏美术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把感受用文学叙述方式进行表达,像《向日葵》这个作品,学生就会用一些语文词句如“梵高是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在作画”“梵高的画里有着生命在调动”等等,此外对于中国山水画欣赏,也可以引导学用诗词表达出来。这样就把美术和语文结合的淋漓尽致,在完成美素教学目标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氛围。通过校园的各种生态体验,通过校风校貌对学生的无形影响,都能启迪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我认为美术和校园文化的结合无处不在,比如校园的结构,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化活动,都包含着人文底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书法、画像、工艺作品等宣传、展示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让学生的归属感、集体感得到培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潜能的一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样也是开发和挖掘小学生潜能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热情和美术学习动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因此,加强创新色彩的融入,能蛉醚生获得创新思维的启迪。

2.培养小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离不开对实际物体的把握。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观察,对美术作品和艺术产生一定的了解和个人体会,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美术教学理念,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和创新美术评价机制等方式来开展,以下对这几种方式具体论述。

1.创新美术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注重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独角戏”式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美术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中的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亲密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创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氛围,为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三年级下册《漂亮的房间》教学中,可让学生说自己房子的特点,自己房间的特点,思考家具、物品为什么那样摆放,如何让室内的色彩协调起来。如此,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对漂亮、美丽房间的感受能力,放飞学生的想象,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2.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是每一个人具备的思想,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思想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国外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置于一个瓶子当中,并为它盖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这时,这只跳蚤马上跳起来了,但是一跳却被透明的玻璃板挡住而撞回。在这只跳蚤经历了很多次努力之后,当人把玻璃盖拿开之后,发现它却再也跳不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不能长时间在一种条件中,要善于感受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个“玻璃板”束缚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小学美术苏教少年儿童出版社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小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等与春天有关的歌曲。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们,春天来了,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变化呢?”、“小朋友们,春天为大自然披上了哪些色彩呢?”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生播放一些其他小朋友眼中春天的画作,并为小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绘画的技巧,随后指引小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展现小学生的独特性格特点和创新能力。

篇4

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理顺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平等性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保持师生心理互动、情感交融、思维碰撞。(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不民主倾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允许学生有错就改。(3)动力性原则。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和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5

传统实验的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演示,并用讲的方式把和实验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参与的机会基本没有,这就严重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这样的实验教学必须改变。但是即便是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未必就高。虽然实验的趣味性自然地存在,但很多学生在做实验时只是在一旁观看,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一是因为学生对实验步骤掌握不好,不知道怎么下手;二是有的学生担心做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教师在实验课上,一定要帮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动手去做,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印象更深刻。在课前,教师要强化实验步骤的记忆,或是在学生做实验时加以提醒,让学生动手操作时不致出错;对胆怯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信任,让他们放手去做,做不好不批评,做错了不指责。要让他们明白动手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即便是错误百出,依然会有收获。其实初中物理的实验一般比较简单,容易操作,还有一些实验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只要教师用心指导,学生用心学习,都能很好地完成。想让学生具有参与实验的热情,还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和对实验的兴趣。物理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多的科目,教师可以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诱发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其实,人类的兴趣是与好奇心紧密相联的,抓住这一关节,教师可以把深奥的知识和浅显的生活现象相联系,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使他们感到新鲜。通过实验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让学生意想不到的的实验和结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的参与才是实验课最大的成功,有了学生的参与,教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才有了可能。

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

自己设计实验,就能改变被安排、纵的局面,自主发挥、积极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提出设想,安排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体验效果是单纯听讲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讲“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节课时,因为实验步骤简单,实验对象的可选择性大,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设计实验。通过经典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重”让学生思考并去检验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是棉花和铁块,还可以是其他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让他们自己通过测量,得到答案。这时,再引入知识点,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用自己动手的方式进行实验,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策略。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顾问,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点拨,并鼓励学生敢于试验,大胆试验,最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确保不让自主实验变成盲目实验。实践表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有效调动他们动手和动脑的积极性。自主设计、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索价值和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欲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课外观察,拓展视野

创新思维是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认知为基础的,生活就是个大课堂,能带给学生无穷的知识。物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实验也就可以不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实验原理运用到生活中,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带来的表象,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材料,去验证一些物理结论。比如说,通过对“游泳时人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思考,去体验浮力的神奇;由“汽车拐弯时身体会倾斜”感受惯性的作用;看到“浸入水中的吸管是弯的”了解折射现象等等。把实验和实验原理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去理解深奥的物理现象,还能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活学活用,培养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创新的能力。

篇6

一、具体讨论小学美术的先进作用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完善的认知体系,对小学生的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小学教育应当是以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开设美术课,迎合了小学生喜欢“创作”的特点,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将对学生今后学习的能力有所影响,所以,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锻炼的美术课至关重要。

美术是学生创新性的体现,是对事物认识的起点,教师要做好合理引导的工作,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要让学生因为进入系统的学校而丧失了创新能力。在美术课上,学生自由发挥就是对创新思维的最好锻炼,教师要以简单的美术知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兴趣,发现学生特长,从小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

小学美术作为小学生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过渡课程,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小学生还停留在以玩为主的观念,教师在美术课上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要具备新的学习态度。这是小学美术课衔接学前教育,改善学生学习态度的重大作用。

二、小学美术课科学的开展道路

小学美术课具有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多维能力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的开展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循循善诱,切不可急功近利,使学生失去信心,耐心引导,亲切的教育态度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2.小学美术课堂要尽可能开发学生智力,科学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3.小学美术也要讲究专业性。小学美术不是让学生随意发挥的课堂,而是有合理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创新意识、艺术兴趣、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做好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其他教育的开展将有良好影响。

篇7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索,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东西。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

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范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真实的自我从面具后面走出来,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一种自然、亲切、真实感。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让学生讨论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使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可以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尝试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只有对已有的经验及表象进行加工、提炼或空间想象,才能悟出新的见解。因此,“尝试训练”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尝试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如下的练习:当你看到“π”时,你想到了什么?(“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取两位小数时约是3.14……)从C=πd中,你想到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π倍,直径是周长的1/2π)这样的“尝试训练”,从已学过的知识出发,进行两项思维训练,触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动,沟通了圆的半径、直径、圆周率、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从思维训练中发现利用周长半径,利用周长求直径的规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尝试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创新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尝试训练”是进行新课的延续,为此,教师应努力发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的多发性,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

3.开放性的训练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尝试训练”作为进行新课的延伸和发展阶段,要重视利用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10-02

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对数学有意愿、感兴趣,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希望成绩显著,以满足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良好需求。学生如果自发地产生创新思维,学习效果是较佳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多数学生都需要教师适时从外界给学生以某种引领、培养(刺激),培养的作用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创新思维是数学能力形成的心理动力,是实际行动的力量倍增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以下从几个方面探究其培养途径:

一、适时培养对数学创新学习的好奇心

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不能自发产生好奇心,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给以培养。

1、预测效应 教师在课前要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素材,结合学生实际,预先设置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如:数学故事、世界名题、趣题、高考状元谈数学学习等等,是可以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求知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2、悬念设置 “好奇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例设

由等比定理,得:

又由分比定理,得:

难道 ? 教师引出悬念后,不急于作答,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可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上两种结论不能同时成立。这就是悬念对创新思维学习的示范效应。

3、新奇设置 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经常拿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新奇东西(教具、图片、多媒体……),可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好奇心。

二、注重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兴趣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学习中,创新思维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兴趣。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时时看到数学具有的种种魅力,给学生一种数学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力量。这样就能逐渐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几何教学中,可用一些、、 、、直线、曲线等基本几何图形,运用简笔画的形式快速描绘出人物、动物及各种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看到用数学图形构造出的艺术作品一样令人赏心悦目,体会到一种数学的曲线美、应用美。

2、以数学发展的历史培养数学兴趣 结合数学内容,可以插入一些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名言、数学理论产生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对数学问题的争论、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都是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良好素材。

3、以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的兴趣

(1)通过实例,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2)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3)探求规律,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例: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学生易证)。现在把题设和结论互换: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相等,则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加大题目难度,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寻求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三、数学成功的欣赏与障碍的设置

教师应当注重从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所谓“成功”的喜悦是指个体达到预定目标时的一种愉快的情感流露,情感也是驱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因,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他们在欣赏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在内心孕育着如何超越自我、如何创新思维,更上一层楼。在这里,“成功”应有扩大的理解:教师的鼓励与赞赏、优良的学习成绩,都可算作“成功”。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知道:一定的障碍设置,让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那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既愚蠢又糊涂。”教育家指出: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要教给学生与其已有知识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矛盾、一定阶梯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去挖掘、创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四、学习目标与奖赏的运用

在学习中,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常常处在一种积极思维、努力进取的状态中,学习成绩均较优良;没有适当学习目标的学生,常表现为学习满于现状,学习被动、缺乏创新思维,成绩不太理想。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再通过教师(教学中)设计适度鼓励、奖赏的方法,学生不为一时的困难吓到,将定力放在较长远学习目标上,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推器。现代心理学认为表扬、奖励比批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赏识,哪怕只是教师微微的点头示意,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9

如今的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依赖于一层不变的模式,往往产品的创新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国际间的竞争也主要靠尖端科技,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创新能力。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模式受教师的影响很大,它必将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生活。

二、现阶段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大家已经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一直以来,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师给学生灌输教育。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他们不用也不需要去思考这其中的细节,以及教师所说到底是错,是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傀儡”。

其次,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教学条件很差。对于这一群体来讲,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果在一开始就因教师素质不高、硬件条件太差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对于物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在物理教学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来演示说明某个物理现象的形成或是某个公式的诞生,且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都是按自己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的。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极少,缺乏学生参与性,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死板、僵硬,少活力,易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说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了最基本的参与性,即便只是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都是非常难,更不要谈培养创新能力了。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从而使工作具有兴趣,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兴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产生灵感,也就不会有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情境,从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锻炼创新思维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地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阵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锻炼。

(三)创造探讨平台,激发创新思维

篇10

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平等、民主的交流,是一切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有时要求不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和谁讨论可由他们自己选择;作业不要总留同一层次的,让他们有选择地完成作业量;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多制造一些老师与学生对抗的机会等。对于这些要求我都一一答应,并按照要求做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从没有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容他们,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尝试性错误,明确这是通向成功的前奏,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

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意义”时,讲到“自然数都是整数”,有部分学生提出:“那整数就是自然数吗?”对于这部分完整的知识必须到初中才能学到。正当我想的一刹那,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整数除了自然数外,还有其他的自数。”虽然这位学生不完全正确,但已为我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意见,并表扬他课外知识很丰富,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创新思维

1.创设动画情境。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d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创设了这一个活生生的画面:河里有5只小鸭,游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鸭?后来又游来2只,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这种情境的创设,变静为动,自然美丽,不需要讲解,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当你去商店买一元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创设故事情境。实践证明:带有生动有趣的、悬念性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炎夏,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农庄,庄主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我把西瓜分成四块,一块是1/2。一块是1/10……’。嘴馋的八戒心想:‘10此2大,我要1/10那块’。”教师提问:“你们帮八戒想一想,他挑的那块西瓜是最大的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得以激发。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升华发展。

三、精心设计障碍,促进创新思维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学生也乐意通过自身的尝试、探索、思考闯过这一道道“关口”。这精心设计的“小障碍”保持了学生思维的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了其创新思维。例如:一次数学课应用题复习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最近养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兔子,其中白兔40只,灰兔50只。此题一出,就引来学生们的“非议”:不好解答的呀,少了一个问题吧!我就顺其自然要求给应用题提出问题并解答。一会儿的功夫,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个不漏的都出现在这堂课上。

通过越过数学小障碍,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数学“障碍”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何不常常为学生设障引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