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篇1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篇2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 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禁区,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转贴于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篇3

1 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顾名思义,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区别而衍生开来的新型农业。但就现阶段的研究来看,现代农业的具体内涵在学术界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融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于一体,从而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新型产业。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发展的,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2)多要素投入、多产业配合、多学科融合是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体现在一个“多”字上,而非传统农业的单一投入,其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组织的社会化,最终形成的农业产业足以与其他产业相竞争。所以现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上。(3)现代农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功能的大农业概念。不同于传统农业只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能力上,现代农业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农业,所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如: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除了生产外,还具有环境保护、弘扬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传统农业所无法比拟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 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关注,诸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小等。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所依靠的必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农业发展方式,这与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也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

2.2 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最为基础的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现已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产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在这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资源短缺、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得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难以负荷如此大的压力。所以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为关注的焦点。

2.3 保证农民增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必须加以重视。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还存在增速缓慢、差距大、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单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当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从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决良策。

3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受制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无法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突破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广泛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

3.2 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使农业发展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不仅如此,水资源和劳动力都随之减少。具体来讲,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我国多数地区可耕地面积小并且分散,地形复杂,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很难广泛应用,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水资源上,我国农业用水量不断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粮食减产绝收数量多,损失严重。劳动力上,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新生代的农民不甘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到城市务工,留下来的很多都是妇女和老人,这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不足。

3.3 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1)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我国农业的目前发展来看,农业投资量还无法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资金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缺少农业科技人员,难以将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无法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3)具有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到长期的生态效益,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道。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要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上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的支撑,使其能够实现良性运转,持久发展。还要引导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自身,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还要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参与应有的合作和竞争。(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差异大,所具有的主体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形成各地区的鲜明特色,从而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哲学上讲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也不例外。现代农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单纯靠自身产业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配合。可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纳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加大农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信息化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5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通力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他部门的配合,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现代农业逐步发展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农业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篇5

(一)加强对于新时期职业农民的培育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下,由于农村受教育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生产规模以及匮乏的网络技术人才等问题,导致我国农民对于互联网信息进行接受的能力非常弱,并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人员素质方面的整体要求,直接制约了网络信息等新兴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一是急需提升农业生产人员信息能力与互联网应用的素质。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农村信息化技术,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方式,缩短互联网和农民生活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民互联网意识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对“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下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的虚拟化网络教学氛围进行构建,建设智慧型农民云平台,在智能终端的基础上建设在线课堂和互动课堂等教育平台,使得职业化农民培育向移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培育出集聚文化和技术与经营于一身的新型职业农民团体,给予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让农民成为新时期的高科技职业。

(二)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农村建设

一是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现阶段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达不到30%,仍不能达到标准的城镇化水平,同时,深受设备高额费用和使用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农村并没有广泛地应用互联网。所以,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并营造一个“互联网+现代农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农村宽带网络,这是“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入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二是加强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进一步推进完善农村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有助于农村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快速发展。

(三)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地位,尽可能地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战略性的研究。站在国家层面分析,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顶层设计,并研究“互联网+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意见;不仅要颁布“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避免出现信息孤岛,进一步推动经济各个领域的开发以及利用,同时也要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在基础领域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中实现突破,并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立法工作,促进农业数据能够更加有效地开放,使“互联网+现代农业”充分的渗透到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中。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地方性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形成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

二、把握好“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和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融合

有效融合互联网与农业,比较重要的就是对互联网充分利用,实现产业和市场与资源的采集与整合以及分析。对全国农业的数据资源合理整合,建立一个包括农业各领域在内的云平台。第一,采集并分析基础资源,例如畜禽水产和林业、水利资源等,构建一个农业数据的资源平台;第二,建设综合服务型的信息平台,结合产品监测和标准化技术以及产品质量等信息进行实施共享,为受众主体提供不同的客户端,针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和推送,促使电商、物流、传统销售商等多方领域的互联互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

(二)农村电子商务趋势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言,主要对产业链的资源和销售与采购以及定价等环节进行整合,进而构建一个“互联网+农产品”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农产品电商可以由比较容易储存的农产品,比如坚果、茶叶等逐渐转化成生鲜农产品的电商方向发展,进而打造农场到家庭的F2F和O2O的直销模式。打造如同淘宝一样的农村电商平台,按照不同的品种和品质与品牌进行分类,营造线上市场,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的线上销售,建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由此为农产品销售规模带来质的飞越。

(三)对农业模式进行创新

篇6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而液压元件则是生产制造农业机械的关键性零部件,发展液压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1液压技术

液压的传动力量大,便于传递和配置,被广泛应用于农机制造中。在一般的液压元件的制造过程中,对于密封性和耐久度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现行的液压工业对于解决圆度、粗糙度等问题,有着突出的效果。液压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液压系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包含五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液压油、辅助元件、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和动力元件。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液压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下图为运用液压技术制造的液压缸结构图。

2液压技术在农机领域的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行业间的竞争加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迅速投入到农业机械的生产中,对原有的大型农机制造厂形成冲击。在新的挑战下,农机制造企业纷纷改良自己的技术,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以此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液压元件是农业机械的核心配件,掌握了最先进的液压元件的制造技术,生产制造出高性能的液压元件,也就具备了行业竞争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对于液压元件的制造要求也是水涨船高,液压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

3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不足

液压技术是在农机制造中普遍应用的技术,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资金不足是阻碍其发展的最重要原因。由于目前的许多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资金能力有限,在不断的发展中,对于更高要求的液压技术的开发,无法辅以相应的启动资金,使技术开发停步不前。

3.2精准度不高

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农业机械对液压元件的精准度要求均不一样。有些农业机械,其工作过程较为严密,需要精准度特别高的液压元件来配合。就目前农机制造企业对液压元件生产要求的具体制造情况来看,对于精准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元件,各农机制造企业可予以满足,但其精准度远远不能满足精密器械的要求。

4解决办法

4.1加大对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

对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的扶持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资金的扶持。从这个层面来讲,可以加大对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的贷款力度,使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技术的开发中,从而引发行业的竞争,促进液压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就是增加优惠政策和设立奖项。增加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减负,使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可以抽出更多资金进行新技术的开发。设立奖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的创新。

4.2促进企业的良性竞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方式,旨在淘汰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产业。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部分企业为了赢得一席之地,不惜以降价的方式来获得销量的增加。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随之压缩,而且产品的实际价值也大打折扣。为了避免这种竞争状况的出现,同行业的企业更应该团结一致,做到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进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篇7

中图分类号:S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23

1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重要性体现

现代农艺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它是一个将农业材料通过加工或再制改变其形状、性质和用途转换的工作,目前,农艺技术除了在农业、种植业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整体大农业范畴里及工业领域中也得到很广范的应用。

2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误区

2.1 现代农业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艺技术的消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做为基本条件。但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片面思想影响下,一些观点认为与小农经济相关的传统农艺必将被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所取代,但是,农业的发展与生产不同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偏工业管理模式,先进的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特性,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前提下,能否将先进农业技术能否转化成为适用农业技术,这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所在。缺乏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农业技术无法转化实用的劳动力为生产力,也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高端农艺技术的盲目引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技术发展多采用了高、精、尖复杂技术,以工业扶持农业的方式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一套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

3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践中的建议与措施

传统农艺是长期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挥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坚持传统农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逐步地发挥适用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人们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规模化需求。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经过漫长的人畜力生产历史到今天,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艺技术不断按照农业生产需求日益完善,人类已实现由传统手工化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但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适用性能的发挥与相关时空条件的限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成熟的传统农艺技术,为创新高新农艺技术创造有利发展条件,同时摒弃难以实现的高新农艺技术要求,保持相对稳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稳定中逐渐发展,形成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其创造力与适应力稳固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会逐步地由简单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例如:一些地区将农膜覆盖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应用到各种农作物栽培中,在增温保墒、增产、增收的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把握住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在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方面发挥历史的继承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必须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主导方向,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基础,使现代农业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农民带来的直观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8

1、政策扶植力度不强

政府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大。如在现代农业园区企业的税收优惠、三农财政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仍不够完善。同时,在引导上、下游联动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且在给予绿色产品的绿色通道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2、人才储备不足

绿色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园区运作的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不多,经营管理机制滞后。高校、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不多,对农业园区的经济模式、生态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园区的生态链和产业链比较短,也还没有形成相关得理论知识,这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产业工人、农民、政府公职人员、消费者等都缺乏对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系统学习。

3、没有形成区域特色

衡阳城区、城郊结合部的城中村以及周边衡南、衡阳县等农村地区,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目标,园区建设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科学的总体布局,项目建设重复较多,布局的随意性太大,甚至项目因人而定,造成同质产品泛滥,市场差异化程度低,竞争力低下,造成了区域性的优势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优势。

4、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关软、硬件服务体系不完善,硬件建设不多,软环境建设较差,招商引资能力不足。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密切的相关产业服务体系还尚未形成,行业间、部门间、企业间的沟通不畅,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难以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二、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衡阳市在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并尝试适合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农户主导型等模式。

1、政府主导型

政府在总体规划、发展方向、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委托完全市场化的主体开展具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与政府的发展目标相稳合,农业开发区可以摒弃眼前的利益,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例如,衡阳市各县区设立的农业开发区是由有关职能部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市场主体,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各项事务。

2、企业主导型

依托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立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部门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一手抓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一手抓扶持产业化经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如祁东县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等。此模式是比较适合于资源丰富、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园区。

3、农户主导的合作生产模式

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的主要方式,或者提供自己的劳动力。此模式农户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土地使用费及经营管理,通过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把其他周围农户的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实现规模经营,既保证了农村土地在农民自己手中的流转,又保证了生产效率。例如,衡阳县角山镇的水稻园区生产的水稻,该品牌以水稻农业合作社为依托,将20亩以上的大户和零散的农户相结合,以农业合作社为平台,打造“角山米”这一大米品牌,促进水稻的销售。

三、绿色经济视角下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1、完善软环境与硬件设施,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政信息平台

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衡阳市及县市区的绿色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合理规划现代农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乡一品,一县数品”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格局,避免项目重复、恶性竞争发生。运用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给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流入,对于区域内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人才吸收机制。政府、企业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政信息平台,让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零距离。

2、注重产品多样化,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应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人力资源、区位优势吸引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企业或机构,实现企业规模和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以一家核心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产业链设计,带动其上下游产业聚集和发展,不同利益主体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将某种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而又不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如衡阳市雨母山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区域的整体产业链及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3、加强市区与周边郊县的良性互动

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市区、城郊、县域地理环境不同的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现代特色农产品在城市的商业规划、行政管理、企业发展、产业一体化中,系统地进行规划,重视市区和周边区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避免基础设施和农业项目的重复建设,以防出现同质产业园,同时避免恶性竞争导致本地区经济利益受损,应当发展本区域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和农业园区的双赢局面。

篇9

[19]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58-159.

[20]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4-03-11].科学网,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839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6.

[21] 张国庆.发展学[EB/OL].(2013-07-14)[2014-03-11].科学网,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6,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quickforward=1&id=707994.

[22]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4-03-11].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 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 uid=3344&do=blog&id=674444.

[23]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24]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25]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26] 廖红兵,董世绫,段学涛,等.吉安市林业灾害及其灾后重建[J].江西林业科技,2008(3):40-43.

[27] 胡安玲.林业灾害的防治措施探析[J].吉林农业,2012(1):134.

篇10

论坛还设立了“机遇篇”和“战略篇”两个圆桌论坛,其主题分别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涵养式、可持续农业的历史机遇以及发展路径”和“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审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战略以及金融在其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