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篇1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在以往的要求上更加注重综合性、生活化、个体化、现代化以及自主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不断地完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打造一个适应时展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1.注重综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语文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地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因为如果学生在每学完一个模块的语文知识后就思考与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结合联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有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一个问题,从语文角度出发和从数学角度出发所思考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注重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死读书,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重生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是实现了读书的目的。

3.注重个体化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也要注重个体化教学,针对不同情况的学习,就应该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注重个体化教学并不代表着歧视,并不代表着老师可以优待成绩好的学生,差待成绩差的学生,相反,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学,直到他们掌握了所教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个体化教学。

4.注重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实现现代化教学,是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

5.注重自主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应该要有“我要学”的概念,而不再是以前传统的“要我学”。但是现代的初中生的自主性比较差,因为他们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有父母安排好了,他们从来都不去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外的生活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办法

1.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丰富知识

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首先,老师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结合其他科目。例如,在进行《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向历史老师请教有关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的历史,增强课堂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老师不仅要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还要将所学的其他科目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水调歌头》的歌曲,然后在学习完这首词的意思后,老师就可以让大家学唱《水调歌头》,并从歌曲中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更好地领悟到这首词的意境。

3.将生活情景带到课堂

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也需要将一些实际生活的情景带入到教学当中,将教学目的寄予在这些引进的生活场景当中。比如,在学习完了《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其中一样,同时你也会失去你想要的其中一样。例如,你手上只有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一颗棒棒糖或一小块蛋糕,当你买了蛋糕后,你就不能买糖,当你买了糖你就不能买蛋糕,你只能从中选择一样东西。

4.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吸收程度是不一样的,故此,要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老师就要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比如,不同学生的记忆力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背诵课文,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了解那些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出课文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原因,并在课后帮助他们,直到他们都把课文背诵下来。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应该多抽时间来辅助他们学习。

5.借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应该实现现代化,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首先,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板书,将用来板书的时间向学生更好地解释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翻译好的现代文用多媒体来播放,这样既方便学生观看,又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

6.加强对学生任务计划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性之所以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做好计划,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有等到老师布置任务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帮助他们制定计划。比如,老师在进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预习,将五首诗歌翻译成现代文,并将这五首诗歌所用到的句式罗列出来。这样,以后再遇到诗歌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要提前预习的习惯,主动将即将学习的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概括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种办法,包括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教学课堂,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否则根据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传统的教学手段迟早是会被淘汰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2-01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教改热情,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课应以“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所以,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能只热衷于对教学模式的模仿或套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当然,多媒体视像技术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的色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教学的氛围,使教学内容以立体的、动态的、声情并茂的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们语文课引导学生学的是中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与图像对于人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来说,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当学生阅读印刷文字,阅读无声的文字,那无疑更加突出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语言到现实的转换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发挥大脑的潜能,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对作品里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其操作性质是理性的,也是有深度的,想象的内容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性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

事实上,在语言文字中语言与形象是统一的,语言蕴含着图像。于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首先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滋润想象力,发展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现代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使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而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的组织、自我砥砺和自我检查”。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教育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和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型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重新调整教材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从"小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观-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语文。我们很少把精力用在发展上,而是用在批判、否定和虚无上,语文被我们不断地扩大,无限制地扩大,直至泛化、虚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是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传承性、创新性的追求。

篇3

Abstract: in an era of diversified values, ways of evaluation is not required to achieve a consistent understanding, this will only take the way of dialogue or negoti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ful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views,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basic identity.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hines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needs on the basis of rethinking traditional,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cre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ialogue.

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许多评价领域是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达到一致的认识,这就只有采取对话或协商的方式,在充分交流信息和交换意见的基础上,达到相互理解和基本认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评价也是如此,需要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创建以对话为特征的评价机制。

一、评价的实质是课程价值标准的评价

从评价的角度看,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课程理念的阐述、课程目标的确定等等,都是对该课程的一种价值诉求;课程标准中入选的内容,是这些价值的载体;所表述的内容标准,是对这些价值尺度的刻画与描述;还有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等,其作用则在于力图保证这些价值诉求在课程实施中尽可能地得以实现。制订课程标准的专家,是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他们通过标准的书写所表达的固然是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但有时也不排除因个人教育背景、学术素养而产生的价值倾向在制订过程中有意无意起作用。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试用的一年多时间内,其所内涵的这些价值诉求已经在实践中被众多使用者(包括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还有地方教研人员)有意无意地体会、揣摩和考量。显而易见,课程标准的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关于课程价值的对话,是多个主体之间的价值商谈。由于参与这次“商谈”的主体处于不同的生存处境,甚至处于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那么,他们之间价值追求的差异性不仅存在而且显著。

课程标准评价有多方主体参与,每一个人(包括课程标准制订者)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要受到他人的价值评判。例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一个价值诉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会表达不同的态度,并且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否实际体现了这一诉求有不同的判断。

二、课程标准评价应建立对话机制

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的行为,它应当成为多方价值主体沟通的经常性渠道,但是,关键是建立起一种恒久有效的对话机制。

从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对话机制。第一代以“测量”为核心的评价,试图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规范系统,评价意味着考察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客观”规范。第二代评价以“描述”为特征,以评价者和评价系统为对象,从而得以正确地描述和选择评价模式。第三代教育评价强调判断,既面对客体又面对主体,融合了前两代评价的特征,但它自身又有明确的要求:评价的客体是尚存疑问的;判断要求标准;判断必须是一种裁判,是决定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也是人们认识和行为的规范。[1]

以古巴和林肯为代表的第四代评价,批判了以往各代评价对价值多元性的忽视、评价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及“过分依赖科学范式”等弊端,抛弃了“价值中立”的信念,也不认为众多价值中有哪种价值特别地值得推崇,因而主张,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过程即是一个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过程,而非一方控制另一方。第四代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人们解释和选择范式的活动,为多种价值的共在和价值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显然,这类解释和选择的活动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加以保障,否则,难免回到前三代的价值裁决老路上去。

然而,难题在于,课程标准本质上就是一种标准,就是规范,它本身就是第三代评价的产物,因而课程标准文本很难消除它在人们(尤其是教师)心目中的权威面目。在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中,人们早已习惯了教学大纲的权威作用,如果不从心理上去除“标准是大纲的替代物”的观念,就会像过去遵从教学大纲那样去遵从课程标准。不言而喻,建立平等对话机制的责任十分急迫和重要。

三、对话机制的重建及其前提

人们常说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导致学校逐步形成探究的文化、对话的文化和合作的文化,这种文化氛围正是新的课程机制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课程标准的评价也需要建立起一种平等商谈的对话机制,由于这一机制正处于形成之中,所以只能在此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建立对话制度。既然评价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过程是一个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过程,为了防止对平等对话产生压制或干扰的因素出现,有必要建立一系列对话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保证对话的渠道畅通、保障对话双方自由言说的权利,并督促对话的成效落实到文本和实践操作层面。当然,这些制度的形成过程,本身也是对话和商谈的过程。

搭建对话平台。在本项目研究之初,曾设想从报刊上搜集对各科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声音),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不同观点的文章。近期查阅相关数据库,这种现象已大为改观,甚至有的文章通篇都是与已经公布实施的学科课程标准商榷,如有的文章公开批评某课程标准太抽象概括、不具体,对课程的性质定位不准等等。这其实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价值多元时代,不同的声音总是存在的,这些声音不在正式的平台上、交流,就会在广阔的“田野”上游走。与其回避事实,不如公开讨论,在互联网上、学术期刊上、相关报纸上展开讨论、笔谈或与专家等有关人士展开对谈、问答等等。相信这会使人们的思路更为开阔、创意更能涌流、参与的意识也会更加强烈,更为重要的是,平等对话的机制将更快地建立和不断完善。

篇4

一、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

二 、激发学生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让单调的语言文字的描绘变为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声乐,甚至会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这种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概念变的生动活泼,为语文课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解法。

三、借助投影,突破难点

借助投影,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启迪他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使学生感到新颖,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再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轻松,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语文却是一门以情感为主的学科,把语文问题生活化,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生活情景,把语文引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并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让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科学和知识是无止境的妙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探索、实践,这样语文的学习就更加形象、直观、富有成效。

五、设计练习,巩固知识

篇5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

(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创设情境。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情绪。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语文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当中,我创设了“水果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水果。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

二、以质疑提问的语文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活动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综合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高科技的时代,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目的。为迎接科技时代人才竞争的挑战,加大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技术型人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

(一)以应试取代教学

目前,高中教学中考试可以作为一种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教师偏重试题的研究,对教学的内容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做题、考试,然后解析,学生则以做相关试题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这种以应试取代教学的倾向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的东西都是一些笼统的,事后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消化。

(二)以备考资料取代教材

当前,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把讲解学生的复习资料以及考试试题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手段。对高中课本知识的解析不够彻底,老师解析的不彻底,学生学的也是一知半解,使得学生过分地相信资料。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以及打开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以背诵文章取代自主作文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就当代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文章进行整理,然后分发给学生熟读,这种做法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内容缺少认识,教师将这些改编后的文章经过加工,然后将现成的东西传给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性在某种形式上被取代了。以求获取应试作文高分,并将其视作迅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途径。但这样却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自主能动性能力的提高。

(四)老师语文教学方法的误区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都要注重方法。不同的课程所讲究的方法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在自身知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利用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效应。

(五)忽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当今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自己自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就一直是处在一种大众化的语文环境中。对中国语言了解得不能再了解了,这样就会很容易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上课像马大哈一样,从而对老师的语文教学不予配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进而影响到学生语文水平质的提高。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由于一些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用过多媒体,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受到限制。另外,有的学校依赖于多媒体开展教学,大力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几乎在每节课上都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实行,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做到细而不腻,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寻找有效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问题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从浅到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析问题。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又要明白“为什么”。

(二)建立师生的互动氛围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时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要有效统一,建立师生互动的关系,有助于缓解环境氛围,促使教学取得良好效应。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主动与学生互动,走进学生的世界。在教的过程中,要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教育体系多元化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水平也要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合理地转变教师自身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四、结语

新课标改革的实施改变高中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加大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力度,完善教育体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转变自身角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邢根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06).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篇7

乐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何让学生学有乐趣呢?坚持走特色课堂之路,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互换角色,让学生体验教师的滋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自己备课、学习、讲课、批改作业,我们把做老师(查资料、备课、讲课、批改

作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我认为这种角色互换法就是这样一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好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成学习的主体,改变那种学生只会被动学习的无奈局面。让学生“讲课”比让学生“听课”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最后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教”的目的。

2、开门授课,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开放促发展,中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语文老师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应该有计划地把其他科目老师请进来,让我们的课堂不断丰富和精彩,成为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就像藤缠树,树缠藤。比如对于文言文和文言诗词的理解,如果对文章中有关背景的历史知识不了解的话,学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请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解相关的知识,或播放一些典型的历史图像资料,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极好诠释,也符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管课外”的“大教学观”。“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理念也是讲的同一道理。同时,这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

二、重视探索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索、发展的环节。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想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发现、创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学生提出的点滴疑问,哪怕很肤浅的疑,教师也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才敢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疑问,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创新思维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青少年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让他们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

三、利用多媒体解化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扣紧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就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篇8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彻底改变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适合小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进而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出来,也不会自主学习,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积极动脑,开拓思维,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这种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要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中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要认识到学生间在情感、思维、行为上的差别。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便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三、要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定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其余的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自信。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对差等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是亮光,也要给予激励的评价,进而使他们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会有明显变化,成绩好的学生会向更高目标冲击,其他学生也会赶超先进、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可爱、好奇心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掌握,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所学知识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知语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走入作家创设的氛围中,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五、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基础知识类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并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要鼓励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积极发言,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

六、组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习语文是一个猎取多方面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并进行读书交流,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挑选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坚持下去,字、词、句、文章、诗词等积累就会增多,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会提高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许多老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应转变观念,先学后教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改变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老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即时掌握学生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像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造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加强预习指导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不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要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师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高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四)发挥指导作用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生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挖掘潜能,分组合作

自古以来,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以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等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创新,激发思维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务,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的。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的缺陷,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施上述教学活动我以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探讨。

二、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力争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课堂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中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鼓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要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新问题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环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随着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语文教育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认真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笔者以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之一便是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它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实施好人文教育,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高中语文教育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论争。有学者称: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切也是“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下语文教育浓厚的功利主义使然。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自主、探究”这四个字,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好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老师们往往很难做到。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往往却忽略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从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作品以及多元资源,让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是片面强调性为其基本属性,抑或是强调“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统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语文学科的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