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政治生活与哲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政治生活与哲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政治生活与哲学

篇1

1引言

党的十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其中再次提到把教育工作放在了首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被提出来了,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更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不仅要依据教材,更要立足生活,贴近实际并能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又能为生活服务。鉴于此,从生活化的角度探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才能使教材逐步成为“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1]

2课题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回归生活”理念,高中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验是生活化教学活的资源。结合古今中外教育界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学习和探究各派教育观点,深刻剖析和评鉴教育相关理论体系,弥补国内教材研究中过多采用思辨性的纯理论性研究方式的不足,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生活化研究方面的空白。深刻剖析教育哲学的相关理论,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内涵。

2.2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丰富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都是研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和地位,教学日益生活化则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支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教育在发展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线索,教育生活化思想在国内教育史上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加入社会实践,参加社会生活,主张学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要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同时陶冶性情。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2],笔者理解为:生活即是教育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形式,生活的存在之处,即为教育发展之处。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出发,使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在“做事”中培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充分论证了教育教学内容要来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种理论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生活化教学实践性的研究,渤海大学孟庆男教授在《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中指出生活性品质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品质,指出思想政治新课程已从传统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3]

3.2国外研究现状

自古希腊时期,国外对生活化教学就已有研究,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在生活实践中,教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教育家提出的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斐斯泰洛齐的“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的告诫,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教育理论都传递着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着人类教育教学经验的内容,论述着不同时期教育与生活,不断增强着教育指导人们生活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18世纪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指出对于儿童而言“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4]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自然和自由是人生活的意义所在。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只有对事物有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接触和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充分体现了卢梭教育要生活化的思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备受教育界推崇。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这种教育理论与生活化教学要求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4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4.1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个“含糊又复杂的概念”[5],“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在《辞海》中释义“真实生活,来源于人类社会、自然界、甚至于日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根植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逐步探求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把内化的东西付诸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作为本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学科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共性,同时又兼具本学科的特性和本学科特点。就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生活化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相对应的社会现实世界产生联系,把理论现实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学术界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质的理解,笔者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释义理解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成与发展融入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当中,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从而生活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问题,生活化学习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间的种种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5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实现生活化既是思想政治课教材本身特质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背景下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快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进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化教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然而,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1)随着教材观念的改进,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经典式”、“材料式”样本教材逐渐走向正统,成为权威,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不摆脱原有的模式和不足,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跟想象设计教学情境,使生活化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笔者希望立足于当前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已有的教育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教材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引发对教材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教材过分注重为教师服务,教师仅限于“教教材”,而忽视“怎么教”的问题;教材脱离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生活实际等问题……都凸显着教学生活化与教育教学当前实际之间的矛盾,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推动着当前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合理构建

6.1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目标是让教育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寻找适合学生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既要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要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不可空泛地谈论生活化。树立体现层次性较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能力和行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6.2选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6]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理论性强,将生活的实例与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力,使课堂变得有趣,更易于学生将学习哲学理论知识与其真实的生活体验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个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学生擅长及薄弱领域,设置差异化的教学进程,使教学资源更具生活化,体现人性化。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融入大社会,整合教育资源,是建立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6.3设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动态生成的过程。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7]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使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使教学情景更加人性化、生活化,从而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哲学精神。

7结语

生活是现实而又具体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者更应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动手去探究生活,使课堂变成探究世界的窗口,使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融入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结合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孟庆男.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4](法)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一、引言

近几十年,中国的志愿者活动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成都市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却显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成都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了解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真实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成都市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动机调查分析以及他们参与志愿活动广度与深度的研究就有其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案概述

(一)调查设计

1、调查问卷

问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中的动机调查量表。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设计了总共27个动机调查问题,这有助于数据分析时根据量化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得出哪些问题反映同一类的志愿者动机现象,综合统计出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动机的影响程度。同时我们进行了包括样本容量确定和参数确定的问卷结构分析。

2、访谈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影响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不同动机和心态的因素。我们采用个案访谈方法调查了包括志愿者本人、志愿服务组织、四川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其他一些同学。

(二)调查问卷结构分析

本次调研的问卷调查样本涵盖了来自成都市5个区的5所典型高校,涉及各校各不同专业。共发放问卷558份,但由于问卷的发放范围较大和部分问卷有缺失值,在最后对于问卷的审核后回收有效问卷499份。学校的选取涉及各个专业,调查范围广泛。

三、问卷的基本统计量

学校分布情况合理。我们根据各学校的本科在校生总人数以及男女比例分别确定每个学校的派发问卷数量,确保了问卷调查样本的随机性、合理性。

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情况:本题以多项选择的形式汇总了志愿者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大多数受访志愿者认为志愿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志愿者组织准备不充足和志愿者管理指挥混乱两个方面。被分到不喜欢的工作中的情况占到26,59%,自己不会处理突况个人能力不足也是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与此相对,受访志愿者们提出的主要改善意见有加强组织管理、进行志愿者培训、做好充分准备、实行志愿者激励政策和提高个人能力等几个方面,与志愿者们反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相符,所以可以得出他们反映的问题是客观真实的。

四、模型分析

(一)问卷的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求出问卷各选项的“决断值”( criticalratio 简称 CR 值)。CR值又称临界比,代表不同受试者的对本题项的鉴别程度。经项目分析发现,每题得分与高低分组全部达到显著性水平。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

1、量表的取样适当度检验

首先对样本进行检验。在检验中KMO值为0.927,根据标准, KMO 取值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 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 05, 因此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法.

2、总样本的方差解释和量表的第二次因子分析

在量表的因子分析过程中,首要需要解决的就是因素的选取问题。本研究参考以下标准对问卷中项目进行筛选:(1)共同度小于0.5;(2)题项在多个维度上有高负荷;基于此,初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删除3个题项,问卷剩余22个题项。在对量表题项进行筛选之后,对剩下的题项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选择提取4个公因子非常适合,提取的4个因子概括了原变量的61.26%的信息。

4、维度命名

对SAS给出的初始因子载荷阵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阵进行分析可以对量表的四个维度分别命名为:第一维度压力或功利动机、第二维度学习动机、第三维度成就动机、第四维度自我认识。由此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

我们将问卷观测值代入以上因子得分函数,既得各观测值得因子得分,由factor过程给出计算结果。

(三)二分类 Logistic 模型的构建

为了考察成都市大学生重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经常用来测量人们重复某项活动意向的两个问题,即“我会再次继续参加这项活动(参与深度)”和“我会将这项活动推荐给我的同学(参与广度)”来反映重复参加意愿。将前者和后者得分为4和5赋值为“1”,其他为“0”。以因子得分做自变量分别对以上两者做回归,构造2个Logistic模型。将利用SAS得到的因子得分和响应变量数据导入SPSS中,分别对2个模型的参数和显著性进行估计.

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总的判定正确率为75.6%和77.2% )以及回归系数检验,发现该模型选择进入两个方程的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从而,可以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

(四)模型的分析及结论

检验的显著性是非常明显的,这就说明学习兴趣的动机和参与的深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参加志愿活动时,同学们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学习型动机(提高综合素质)和成就动机(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我们知道了在志愿活动中同学们如果感觉到自己素质有所提高,那么这样的行为被介绍给身边人的概率会增加,再次参加的意愿会加强,从而扩大了志愿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参与者的技能优势,多多的给予鼓励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是有利于活动的持续长久的。

五、调查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分为压力或功利型动机,学习型动机,成就型动机和自我认识动机4种。根据本次调查的问卷显示结果和采访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的结果,我们得出,志愿者们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志愿工作组织准备不足,志愿工作管理指挥混乱,感到个人能力不足以及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肯定等几个方面。

同时根据志愿者们提出的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我们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和研究。(1)创新指导管理体系(2)事前组织培训(3)志愿者的激励机制(4)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

篇3

一、前言

中国传统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刻的影响。1982年8月27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致函在旧金山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33周年祭孔大典时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发表宣言,向全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国外对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并从中吸取养分,以助发展。

可是,我们国人却很少去认真审视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传统哲学一直以来基本上是空白的。现行的中学、中职、大学的哲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讲哲学,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就不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自我迷失的现象,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哲学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中国传统哲学,这才是完整、合理和科学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已经开始尝试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传统哲学在中职学生中传承,并以此引起同行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

二、激活和整合的思路

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文与地理、自然与社会、思维与人生,包含矛盾观、价值观、知行观、历史观、义利观以及和谐观等哲学思想,可以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激活和整合的内容很多,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辩论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阅读法、寓言法等诸多方式进行切入。

在激活和整合时,按照与《哲学与人生》内容相对应或相近的原则,抽取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学派的主要思想,采用不同的切入方式,进行简要但较为系统的展示、比照和评判,揭示它们对于当今中国的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

三、激活和整合的方式、内容及评价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各学派的思想非常丰富,考虑到篇幅问题,笔者仅选取矛盾观、义利观和历史观为例,从切入方式、主要内容和价值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且在展示被激活和整合的内容时,也仅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点。

(一)用寓言法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

(1)切入方式

在“矛盾推动人生发展”一课中,首先让学生阅读《韩非子・难一》中的“自相矛盾”和《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塞翁失马”两则寓言,并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白韩非子是我国最早提出“矛盾”概念的人,他以楚人卖矛和盾的故事,揭示了“矛”和“盾”之间“势不两立”的相互对立现象,而淮南子则认为对立的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然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作简要而又较为完整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各家有关矛盾的主要思想,并与教材进行比照、融合。

(2)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丰富深刻的矛盾思想。《易经》用阴阳概念来解释宇宙万物,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将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易传》则指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认为万事万物变化无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仅认为事物都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还对物极必反的现象有较深刻的认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对战争中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形势、刚柔、奇正、攻守、众寡、胜败、己彼等进行分析探讨,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呢?孔子主张采用“和而不同”的方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史伯在跟桓公谈论天下兴衰问题时,也提出相似的解决办法,“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子思子则提出“致中和”、“执两用中”的方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命章》)以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大知章》)

(3)价值评价

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与辩证法思想有很多相近、相通之处,其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和谐统一,尤其是儒家解决社会矛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和”、“中庸”之道,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调和人际关系以及发展国际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二)用辩论法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观

(1)切入方式

在“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一课中,考虑到目前中国社会“见利忘义”“见利无德”等没有道德底线的现象已成泛滥之势,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哲学在“义”与“利”的取舍上,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可以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自先秦以来, 对于“义”与“利”的关系,各派思想家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争论性的就是儒家的“重义轻利”和法家的“重利轻义”的论争。因此,传统义利观的激活和整合,采用辩论的方式来实现是最合适的了。

通过对两种不同义利观的辩论,不仅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流派的义利观,而且也让学生认识到儒家义利观的积极意义,学会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义利观。

(2)主要内容

儒家义利观最主要的思想包括:

1.“利”的合理性

孔子认为人追求“利”是合理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孟子也承认物质利益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2.见利思义

在处理“利”与“义”的关系时,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强调“义重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还主张要舍“利”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孟子继承孔子舍“利”保“义”的思想,主张个人谋利必须合乎道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董仲舒则要求在权衡道义与功利时,更应注重道义,“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3.舍生取义

在对待“义”与“利”无法兼顾的问题上,儒家主张“全大义”而舍“小我”,取“公义”而舍“私利”,“公利”先于“私利”,“私利”服从“公利”。孔子认为人在身处危难之时,应该抛开个人“私利”,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这个“公利”,甚至不惜为国捐躯,“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子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强调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取义舍利,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3)价值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义利观一直为社会所认可,居于主导地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家实际上并不否定“利”,承认人皆有物质利益需求,但是,在物质利益面前必须遵循“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当前某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不惜用各种卑劣手段谋取利益的个人和企业来说,更具鞭策作用和教育意义。儒家主张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重公利”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造就了不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和国家栋梁,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三)用比较法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观

(1)切入方式

在“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一课中,关于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社会的发展究竟是谁推动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其中有与唯物史观相反的,也有相近的,因此,适合采用比较的方式来展开。

通过与唯物史观的比较,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社会历史的问题主要有天命史观、圣人史观和民生史观三种不同的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从比较中认识到: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由天主宰的天命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显然是违背客观事实的;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具有至高道德和出众智慧的圣人决定和推动的圣人史观也是不足取的,过分夸大和强调圣人的能量和作用,这种“英雄造时势”的观点是片面的、缺乏说服力的;而认为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民生史观则是一种唯物史观,与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相近,具有积极意义。

(2)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的民生史观认为,民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要重视民众的作用,不可小觑,君主则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孟子首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则明确指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孟子还从桀、纣“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中推断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道理,“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贾谊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过秦论》)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送薛存义之任序》)

(3)价值评价

中国传统哲学的民生史观与唯物史观有不少相似、共通的地方,能够正视民众的力量和作用,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依赖于民众的推动,这种民本思想是非常难得的,可以为当今中国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和搞好官民关系提供参考。民生问题和官民关系事关国家昌盛、民族兴亡、社会安定,处理好民生问题和官民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四、效果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使学习产生了增值效应,学生不仅学习了教材中关于哲学与人生的知识,而且还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各时期各学派哲学家的思想,认识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潜在价值以及对于当今中国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体会到国外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因,也激发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了个人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提供一种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参考框架

在探索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中不同知识模块的内容和特点,选取中国传统哲学中与教材各知识模块相近或相应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切入方式进行尝试,形成了一种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的教学组织结构,为中职德育课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一种参考框架。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针对中国传统哲学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缺位问题,建议考虑在新发行的教材中进行整合,或者发行中国传统哲学单行本作为辅助教材;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各个学校的情况开发中国传统哲学的校本教材或教学资源库。

(二)教师队伍的中国传统哲学素养的问题

在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中,除了哲学专业开设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史这类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德育课或政治课中基本上不会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因而,我们的大部分中职德育教师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素养方面,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或其他德育课程中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首要的和关键的是有计划地加强和提升德育教师的中国传统哲学素养。

(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的问题

要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或其他德育课程中真正有效地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单凭个别教师或教师群体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奏效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现行德育教学体系的反思,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在政策和舆论导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与重视。

(作者单位: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邓启铜,殷光熹.论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邓启铜,王川,陈映红.孟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052-02

代谢综合征是目前一种日渐增多的疾病,它是指患者本身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同时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三项指标中的两项以上症状,其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和生活方式有关。它增加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和死亡率,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1]。本文尝试采用非药物生活干预方式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疗法,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从我院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患者[2]:血糖>6.1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胆固醇>6.0 mmol/L,甘油三酯>1.71 mmol/L,血压>140/90 mmHg(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体重指数>25 kg/m2,年龄在39~80岁之间,共60人。

1.2 方法

1.2.1 分组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年组(39~59岁)30人,老年组(60~80岁)30人,再将两组随机分为生活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生活干预组人群要求其每天坚持锻炼不少于40 min,同时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的摄入。对照组人群仅进行对症治疗,其他情况维持不变。

1.2.2 观察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Hb)、胰岛素(Ins)、24 h尿微量白蛋白(mAlb)、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RIG)、血压(BP)及体重指数(BMI)。

1.2.3 检测方法GHb用美国DS5免疫层析检测仪测定,试剂配套。mAlb用DPC公司IMMULITE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试剂配套。Ins用拜尔公司ACS180PLUS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试剂配套。CHOL、TRIG用日立公司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试剂为上海复星公司产品。

1.2.4 观察、复查观察时间为一年,每月定期来复查,嘱其坚持,跟踪反馈。

2 结果

中年组人群生活干预组较对照组一年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体重下降>5%,但有1例演变成2型糖尿病,各项指标变化见表1,故中年组生活干预组对生物指标的影响显著。

老年组人群生活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有好转趋势,但统计学显示差别不大,提示对老年组人群仍需进一步观察(表2)。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非常高,在发达国家每5人中就有近1人患代谢综合征,60~90岁人群患病率更高[3],而在中国49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06%[4],而有代谢综合症的人群发生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是无代谢综合征人群的3倍,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概率是无代谢综合征人群的4倍,因此,代谢综合征明显增加了心脏疾病死亡率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中国每年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直接花费就达上百亿元,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能否找到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预防方法对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因观察时间较长,为去除各种因素对血糖的影响而采用较为恒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来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显示,中年组生活干预可以降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各项指标经干预后基本正常,显示注重锻炼和改善饮食可以减轻体重,进而促进机体代谢功能,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但这种干预疗法需要持续多久和强度多大才不会导致体重有所反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老年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也有所改善,但效果没有中年组明显,这可能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有关,因为有报道指出老年人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和ATP合成功能比正常人降低约30%~40%[5],并随着年龄的增加,细胞内脂肪沉积增多,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而运动可以激活NAP激酶,从而延缓线粒体的功能衰退,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因此老年组生活干预疗效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持续观察。

总之,我们认为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应尽早进行干预,这对减轻病情是有益的,而生活干预即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度的体能训练是其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药物疗效,尤其是对中青年患者人群越早实施越好,而一旦病情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与药物干预相配合,否则会加重病情,研究中有一名患者演变成2型糖尿病可能与此有关,故科学合理的饮食和积极持续的体育锻炼及控制体重会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几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Grundy SM,Hansen B,Smith SC,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report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management[J].Circulation,2004,109(4):551-556.

[2]Alberti KG,Zimmet PZ,Shaw JE,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 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J]. Lancet,2005,366(9491):1059-1062.

[3]Festa AD,Agostino RJr,Howard G,et al.Chronic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as part of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the insu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IRAS)[J].Circulation,2000,102(1):42-47.

[4]陈蕾,贾伟平,陆俊茜,等.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2):909-912.

篇5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9-1292-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一种血液净化疗法,可以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重症肝炎、肝脏移植等疾病的治疗。对行血浆置换的重症肝炎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3年3月-2006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重症肝炎患者60例。慢性重型肝炎35例,亚急型重型肝炎10例,中毒性肝炎1例,慢性乙型重型合并药物性肝炎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硬化1例,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重型合并酒精性肝炎4例,妊娠合并脂肪肝2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肝硬化2例,其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7例,女3例,年龄17-74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8例,高中21例,大专13例,初中以下18例。血管通路:动静脉直接穿刺19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例,右股静脉置管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方法相同,置换血浆次数1-3次。

1.2 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做出评估,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卫生宣教,观察组根据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等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具体方法包括口头讲解及书面形式教育,如《肝病防治手册》、《肝病饮食》等供患者及家属阅读,问答式教育,示范式教育及板报宣传教育等。

1.3 健康教育内容

1.3.1 心理指导:由于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国内才开展10多年,许多患者及家属对血浆置换基本知识、疗效、安全性缺乏了解,加之多数患者病情较重,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多数患者有悲观心理,有失望、孤独、凄凉等情绪,对新的治疗方法没有信心,患者及家属都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可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从情感、语言、行为中,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判断患者心理障碍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及家属文化层次的不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血浆置换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目的、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给予开导和安慰。请成功进行人工肝治疗的现身说法,对再次进行血浆置换术的患者讲解重复治疗的必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及家属陌生、紧张、恐惧心理,与家属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使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治疗。积极与患者家属和单位领导联系,主动向他们反映患者的有关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1.3.2 饮食指导:治疗前给予低脂、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以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为主,低脂(30 g/d),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如对电解质紊乱者,以适量的含电解质食物补充,如低钾者多吃桔汁、西瓜汁,对有腹水、脑水肿或水肿、心功能不全者给予低钠饮食,每日钠3-6 g以下,对禁食者补足所需营养量,少食产气食物,恶心呕吐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药。治疗当日配好高质量的早餐,治疗前尽量少饮水,排空大、小便。治疗后24-72小时内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一般蛋白质摄入量应

1.3.3 日常生活指导:重症肝炎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稍轻的患者不能理解和配合,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绝对卧床休息的必要性和意义。卧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和恢复。指导并协助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保持皮肤、口腔、泌尿道的卫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皮肤瘙痒患者,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导致感染。对于置换后症状减轻患者尤其要注意,由于部分患者置换一次后症状即有改善,乏力、腹胀明显减轻,再加上置换之前患者长期卧床带来诸多不适,症状好转患者即想下床活动。此时要耐心劝解患者,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增加患者娱乐活动,如在床上看书看报,听音乐,与患者谈论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家人的关心、孩子成长的趣事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不与社会脱节。同时鼓励患者家属之间增加交往,交流护理心得,互帮互助,让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在同一病房营造一个温馨的有家庭感的环境,可有效缓解患者孤单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4 血管通路的保护:评估患者外周血管情况。对于外周血管充盈直接行动静脉穿刺置换前注意保护血管,尽量少在大血管输液抽血,治疗结束拔针后穿刺处用无菌棉球压迫20-60秒,防止渗血及血肿形成。对不易穿刺的外周血管及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的肝性脑病患者或拟行多次治疗者选择静脉置管。妥善固定好静脉插管,及时更换敷料,防止穿刺点感染。指导患者穿刺处保持清洁、干燥,防止脱落、扭曲、打折,勿做下蹲动作,睡觉时勿压迫导管,穿宽松衣服,禁止沐浴,置管侧肢体避免用力。若导管不小心脱落,要立即用纱布压迫穿刺点并立即告之医生、护士。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

1.4 生活质量的测定:采用GLQZ生活质量指标测定。测定内容包括与疾病和治疗有关的症状和体征,血管通路保护情况,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合理饮食、休息知识等。调查内容40项,每项计0-4分,总分为160分,于患者置换治疗3-4周后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测定结果以x±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肝炎患者病情一旦发展到重度,病情凶险,进展快,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疗效欠佳,治愈生存率极低[1],再加上医疗费用昂贵,长期疾病的折磨,直接穿刺带来的疼痛、留置管带来的不方便及置换引起的不良反应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3.2 对照组采用传统卫生宣教:教育的内容比较简单,教育的方法是单向交流,加上对患者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不能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故治疗护理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患者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3.3 研究组采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以全程的健康教育为主的护理干预。

3.3.1 现代医学正向着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促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转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人工肝治疗的心理、伦理等问题应更加受到重视。重症肝炎患者由于病情重、病死率高、治疗操作多、花费大,因此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很大[2]。为此我们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详细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治疗的性质、风险和受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治疗失败引起的后果,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采用家庭支持和临床心理干预,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使其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从恐惧、疑虑、烦躁、孤独、绝望逐渐过渡到商讨和接受阶段,心理压力减轻,坚定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了康复。

3.3.2 重症肝炎患者饮食要求与缓解期和恢复期不同:在血浆置换及病情严重阶段要禁食或者少食蛋白质。一般蛋白质摄入量应

篇6

中图分类号 R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145-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7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及健康状况的报告,全国高血压人数为1.6亿人,2007年已经增加至2亿人[1]。研究已经证实抑郁与心血管疾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抑郁可促发高血压,高血压也可加重或诱发抑郁,有研究指出抑郁症在日常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4%,而老年高血压人群伴有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6.67%[2-3]。高血压合并抑郁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心理干预治疗高血压抑郁症患者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76例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9~77岁,平均(50.83±4.61)岁;高血压病程1~12年,平均(5.67±1.23)年;文化水平大学及以上7例,高中及以下31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30~78岁,平均(51.13±4.66)岁;高血压病程1~14年,平均(5.97±1.26)年;文化水平大学及以上9例,高中及以下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4];符合抑郁诊断标准,且病程持续2周以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20分,并经精神科专科医师明确诊[5];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新发卒中(6个月内)、严重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伴有糖尿病、冠心病、严重内分泌系统疾、妊娠及哺乳期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类抗抑郁剂治疗,采用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药物降血压。观察组额外增加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个体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和团队活动。(1)个体心理治疗。这部分由心理医生和护士实施,应用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患者平等交流,获得患者充分信任,引导其自述内心想法,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根据情况指出其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合并抑郁症疾病相关知识。适时给予其鼓励、支持及疏导,缓解心理负担和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2)认知行为治疗。由心理治疗师和护士参与,采用认识自动思维、列举认知歪曲、指导发现问题,自我提问法等认知干预技术和行为矫正技术,如认识自动思维、列举认知歪曲、指导发现问题,自我提问法等方法矫正患者行为。第一,告知患者,每个人的看法和态度如何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第二,为患者展示其本人所持有的对已、对他人和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看法,让其从中发现与其主诉问题有密切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第三,协助患者纠正这些态度和看法的逻辑基础以及与现实的差距;第四,指导患者更换思考问题的方式,重建健康理性的看法与态度;第五,鼓励患者真实性验证新试验结果,拮抗其自动式思维,纠正不良行为。(3)放松训练。采用想象放松、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法和静坐等方法放松身心,指导患者掌握训练的要领,进行有效的放松训练,每天1次。(4)团体活动。积极举办有关高血压相关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其治疗和康复的相关知识。积极引导患者参与下棋、打牌、跳舞等集体社区活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分散患者不良情绪。培养个人爱好兴趣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个人爱好兴趣点。团体成员间积极对话沟通,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1.3 评价指标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生活质量。监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血压标准值评价血压控制情况。HAMD主要包括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昼夜情绪变化、阻滞、体重和绝望感7个方面,24个项目。HAMD35分为严重抑郁。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的降压效果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抑郁症为临床病发率高、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性疾病。临床资料显示,抑郁和躯体疾病同时发生时,会降低抑郁症的发现,影响临床治疗结果。高血压抑郁症患者通常伴有头痛、心悸等躯体症状,从某种程度上掩盖抑郁情绪,间接导致忽视对情绪障碍的识别,致使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伴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临床医师认识到高血压患者单纯性药物治疗并不能控制血压指标、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应借助抗抑郁药物来治疗,进而更好地提高血压控制率,达到最终的减少心脑血管临件发生的目的[6]。此外,还应给予高血压抑郁症患者临床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一般来说,高血压抑郁患者心理负担相对较大,主观感觉不良,不信任临床医师,临床治疗依从性不高,影响临床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治疗,甚至加重疾病病情,危害患者生命健康[7-8]。心理干预纠正患者歪曲的认知,用现实的积极的认知取代原有负性认知,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并积极参与治疗,有效控制血压,缓解抑郁。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心理干预的患者,其血压水平控制效果更为明显,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心理干预有助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良好的控制血压,缓解抑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飞,高焱莎.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5(26):307-309.

[2]宋文英.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6(17):147-149.

[3]石文富.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分析[J].医学综述,2012,14(18):2309-2311.

[4]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26(8):701-743.

[5]中国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14(3):59-63.

[6] Sowden G L,Huffman J C.The impact of mental illness on cardiac out comes:a review for the cardiologist[J].Int J Cardiol,2009,132(1):30-37.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092-02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退行性改变[1],这一改变造成的结果是尿毒症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老年尿毒症患者内脏器官代偿功能差,实行肾移植者极少,主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而老年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已经成为治疗老年尿毒症患者的有效方法。但该治疗方法容易使患者患上多种并发症,并且容易对患者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特别是辅助进行针对性的饮食营养护理并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38例患者进行饮食营养护理,在临床实验观察的同时,经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依据随机数字表的原则分为观察组(n = 20)和对照组(n = 18)。观察组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4±10.5)岁;对照组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63.6±11.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饮食营养护理并进行心理护理实验中,对照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增加饮食营养护理并同时进行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透析前通过书面资料等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进行透析的饮食指导,讲解营养搭配知识,使其认识到规范饮食的重要性,要求患者自律,家属监督,提高规范饮食的依从性[2-4],同时进行心理监控宣教,向患者介绍透析治疗的透析方案、透析易出现的并发症及如何预防并发症等基础知识,并告知患者透析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②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老年尿毒症患者的自身营养特点,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高、低盐低脂食物等;忌食植物蛋白,如豆制品等;根据透析情况限制钠盐摄入;同时还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透析情况、消化功能、饮食习惯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饮食护理。③增加心理护理,如针对部分老年患者,向患者耐心解释使其对治疗认可,并积极应对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排解心中的疑虑,通过这种方法,释放患者不能对家人诉说的压力和痛苦。④鼓励老年人参加室外活动,如散步、钓鱼、打太极拳等,以不劳累为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在护理前后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需参考相应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判定标准。生活质量的评定参照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2],此量表包括6个生活质量因子,即生理职能、角色职能、情绪职能、认知职能、社会职能及心理健康,所有项目评分0~100分。评分高则说明生活质量高。该问卷各项心理测量学项目均符合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比较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进行饮食营养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好于对照组(P < 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营养不良进而会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效果,营养不良已经成为透析患者高住院率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5,6]。此外,临床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情绪障碍的比例逐渐升高,而这种情绪障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治疗,明显降低透析治疗效果[7]。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饮食营养护理同时配以心理护理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患者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研究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现,造成患者营养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透析不充分、急慢性感染、透析膜的生物不相容等,而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是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8]。本研究通过对照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变化情况发现,通过加强患者透析期间的饮食营养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①营养护理使透析患者所丢失的营养成分得到及时针对性的补充;②营养护理使患者所需的热量得到及时科学的满足。

研究数据表明,国内尿毒症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达68.8%[9]。老年尿毒症患者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主要有:①疾病因素。疾病痛苦给患者造成长时间的困扰和折磨,尿毒症带给患者的生理创伤及透析时的各种并发症均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不适,而且患者往往担心疾病预后及透析治疗效果。②经济因素。昂贵的血液透析费造成患者极大的经济压力,而且透析治疗作为尿毒症患者的终身替代疗法,每周需治疗2~3次,大部分患者无法承受。③透析年限。患者开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对透析治疗不了解。对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更易产生焦虑、恐慌心理,而且对预后有更多的担心。此外还有社会因素,患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此时的患者更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心,若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支持,更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可言,从而引起情绪障碍的发生。因此,对尿毒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关键在于让患者从不愿意接受到慢慢接受,改变对自己生命的消极认知,让患者明白尿毒症通过治疗,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生活,从而激发患者积极治疗和良好生活的信心。本研究发现,进行饮食护理并同时进行心理护理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使患者情绪职能发生了明显好转,提高了维持性血液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另外,除进行直接的心理干预外,辅助增加同类病患之间的交流频率,会进一步强化患者积极治疗的认知。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样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从心理角度提高患者应对治疗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之,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的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开展饮食营养护理并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方法的效果和改善老年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秀清,范立明,李先群.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35-36.

[2] 谢巧玲,王文龙,李云生,等. 营养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l,26(24):2214-2217.

[3] 邓志强,于丽娜,陈红,等.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312.

[4] 朱巨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调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2):122-123.

[5] 潘惠芳,吴容.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10,17(3):19-21.

[6] 谭娟.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态的效果及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255-256.

[7]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 实用透析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

篇8

(一)德性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家关注自然事物,探讨宇宙的规律,苏格拉底则认为除了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一种关于人和人性的知识,他开始探究关于人的学问,关注知识与美德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探究关于人的知识,就是要“认识你自己”。我们所能探讨的知识是关于人的德性的知识,德性包括了正义、虔诚、忠诚、勇敢、公民义务等。从德性论角度看,苏格拉底将人们追究事物意义的视线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具有了西方古典人文精神,实现了古典人文精神的一次大转向,他明确提出了我们不需要探讨自然事物的意义和本质,而应探讨“人”的意义。

(二)方法论 。苏格拉底将关于自然事物的本原放在括号内悬置起来,而关注德性知识,这具有现象学的意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就是强论证法或者说是诱导论证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智者运动就是教人们如何用强论证战胜弱论证的,苏格拉斯诱导的概念主要是与政治哲学有关的,例如正义、德性等。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探讨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公民不服从理论等公民政治哲学思想。

二、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思想

(一)德性政治本体与知识政治本体的结合。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的本体论是关于德性政治和知识政治的关系问题,试图回答人在政治生活中的本体意义。所谓“美德”就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要追求的德性,将这种政治美德放在公民身上,认为公民要为城邦承担义务,履行责任。这种责任和义务要像“牛虻”,时时给当下的雅典城邦以刺激,因为雅典城邦已走向衰落,其标志就在于德性的衰败。知识政治本体,是关于城邦和公民政治生活中的德性的知识。德性本体和知识本体在公民和城邦政治生活中实现统一。

(二)城邦与公民:政治生活方式的双重主题。城邦与公民是苏格拉底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对这一核心的论述,回答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问题。关于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探究,具有整体主义国家观的倾向,苏格拉底主张城邦至上,过以正义、节制等为原则的追求城邦美德的政治生活。在德性城邦与法治城邦的选择中,苏格拉底是以纯粹的古希腊人崇尚的公共德性为城邦生活的方式。

在关于公民政治生活方式的探究方面,苏格拉底认为公民的生活方式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卷入到政治生活的中心,追逐名利,正如一部分智者所教授的那样要热衷于城邦政治生活,学习演讲和辩论,热衷战争。另一种则是站在社会政治生活的边缘,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苏格拉底认为公民需要做一个积极的沉思者,而不是冷漠的,无望的,不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旁观者,要探讨人间美德,关心政治、关注政治,要成为为城邦之善尽责任和义务的好公民。

(三)苏格拉底的“正义”观。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就是知识,伦理是政治性的,而政治又是伦理性的。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苏格拉底将其看作是管理城邦事务的艺术,正是借助于这种艺术,人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正义是合乎法律的规定,无论是不成文的神的法律还是成文的人的法律都要考虑到正义,正义性并不只是立法的标准,而且是立法的共同本质。苏格拉底认为公民必须维护城邦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

正义也在于公民美德的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既然就是知识,因此城邦应当注意培育公民的美德。他虽强调天赋,但并不否定后天教育,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负有培育美德责任的教师。他提出,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极善或极恶的,而是介于善良与邪恶之间,因此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教育和引导。他教育人们成为高尚、正直的公民,他说:“最幸福的人和达到最理想目的的人,是那些养成了普通公民具备的善良品质的人。这些品质就是所谓的节制和诚实。”

三、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对柏拉图及后世政治哲学的影响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政治哲学传统的奠基者和真正源头。他的一生都是“述而不作”的,他的思想直接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之中,而且对整个西方的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西方世界称为古代思想家中的最伟大的人物。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助产术),知识本体与德性本体相融合的本体论,以及公民应该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的思想,都对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苏格拉底的思想也通过柏拉图影响着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一个真正的城邦是一个追求正义和善的城邦,以追求德性为目标,应当选择的政治生活方式也是追求德性与知识的统一。希腊化时期城邦走向衰落,城邦式的公共德性已经破碎,人们向往、追求过个人宁静的生活,追求个体伦理德性的完善,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对希腊化时期和整个古典政治哲学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篇9

一、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产生的条件

(一)神话政治观念的孕育

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大多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从对神话的解释中解释现实世界。哲学是从神话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们运用拟人化的想象对周围种种事物做出朴素的猜测。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也就在神话阶段孕育而生了。

荷马史诗将宇宙内部分成了神、英雄和普通人等几个等级,体现了正义、平等的思想,赫西俄德的神话诗对平等的认识也对古典政治哲学家有所启发。在他们的神话故事中,就有了这样的描述,神把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给予人间的每个人,这体现了平等的价值追求,有了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的人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公共生活,这体现了公共政治生活的方式,然而这样的表述却是对现实的批判。他们试图通过神话故事观照现实,认为城邦生活应当追求自然正义,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要以自然正义为向度。

(二)城邦政治生活的发展

公元前八到五世纪,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城邦政治生活已经显现出了政治哲学的萌芽。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其有所信仰,在古希腊,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的共同体就是城邦,城邦有公共的政治空间,广场位于城邦的中心,广场中祭坛的圣火永不熄灭,人们在广场中祭祀、讨论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进行公共的政治生活,他们信仰城邦公共生活中的精神、规则和制度,以正义、智慧、德性、尊严为共同的信仰。亚里士多德说“离开城邦的人,非神即兽”,人与城邦是连为一体的,城邦利益也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这体现了整体主义国家观的萌芽。

雅典城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之后,迎来了民主政治时代的辉煌,公民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对城邦的治理方式有了不同的探索。他们也开始追问城邦中的人在什么意义上才有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过城邦的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城邦作为信仰的共同体,如何实现人的德性,在人类生活中如何实现自然正义等问题。

二、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毕达哥拉斯的政治哲学萌芽思想

毕达哥拉斯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是万物的始基,是一切事物的原则。他认为,整个宇宙和一切事务都是按照数的和谐关系有序的建立起来的。在此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他的正义思想。

他认为正义是数的和谐关系、正义就是平等。毕达哥拉斯说,“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样。所以一切都是和谐”。每个城邦公民在城邦中应该有他自己的特殊地位,被统治者应该尊敬德识,也应该把统治和爱结合起来,在公共生活中,被统治者也要注意个人的节制。毕达哥拉斯还认为,城邦正义的实现、城邦实现和谐和秩序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法制,只有恪守法律才能实现和谐,进而达到正义,这些都反映了他对理想的共同体生活的追求。

(二)赫拉克利特的政治哲学萌芽思想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是自我生成的,它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火的运动和转化不是毫无秩序的,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就是“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它不仅是对自然的本质和秩序思考的结果,也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思考。

在他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赫拉克利特将“逻各斯”应用于政治生活,城邦是按照“逻各斯”的规则制定法律并按这种法律治理的,法律、城邦、逻各斯是三位一体的。“逻各斯”成为了人类正义和法的本原,人类只有依照自然理性的法则,才能拥有“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只有统治者才能懂得“逻各斯”的真谛,主张贤人政治,反对民主政治,他认为正义就是事物间的对立和斗争,在于服从法律的统治,城邦正义是以自然正义为向度而建立的法律正义,是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城邦中,每个公民都应当以城邦正义为追求,这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高要求。

(三)德谟克利特的政治哲学萌芽思想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根据原子理论和一切产生出于必然的观点,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也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现象,城邦的发展符合人类的需要,建立城邦实行法治的目的,使人们过更好的生活。

篇10

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约公元前540-480),出生于伊奥尼亚的爱菲斯城,是古希腊早期著名的自然哲学家。他在探究世界本原的同时探讨了现实的城邦社会所应追求的价值原则,他关于正义的思想包含了早期政治哲学的萌芽。赫拉克利特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在他的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基础之上形成的。

一、政治哲学的哲学基础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致力于对世界本原的探究和思考。在赫拉克利特之前。就已经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是沿着米利都学派走下来的,提出了“火”本原和“逻各斯”学说。

(一)“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即构成世界的本原是永恒燃烧的火。他指出:“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他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正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赫拉克利特将火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始基),但他所说的“火”并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物质实体,而且是构成事物的原质。是具有内在动力的永恒的活火,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他认为作为本原的“火”是火是永恒存在的,“火的永恒存在正在于它的生灭即燃烧和熄灭的永恒变换之中。”另外,火还是自我生成的。他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火的运动和转化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火的运动和转化不是毫无秩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即逻各斯。

(二)“逻各斯”学说

“逻各斯(logos)”是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是永远变动的,而且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则进行的,逻各斯就是万物也就是永恒的活火变动的一般规律。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万物的运动,无论是火的燃烧和熄灭以及万物的生成和相互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进行的: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这种尺度即是规律,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律,而是高度抽象的包含宇宙必然性的自然法则。

赫拉克利特所讲的逻各斯是一种自然的必然性,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依据,是宇宙共同的法则,是公共的、共同的,而不是那一个人或物所私有的。人要认识自然事物,就必须按照逻各斯行事。但是,他又认为,只有智慧才能认识逻各斯。他在《论自然》这部著作的一开头就提出关于“逻各斯”的思想,指出:“逻各斯虽然像我所说的那样常在,但人们在听到它以前,或是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却总是不能理解它。万物都是按照这个逻各斯产生的,虽然我已经按照事物的本性将它们加以区别。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发生的,而且人们也常遇到像我所说的那些话语和事实,但是他们却像从未遇到过它一样。至于另外一些人对他们醒来以后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就像是对他们梦中所做的事已经忘记了一样。”因此,他一再强调人们必须认识它,遵循它去思想和行动。在这里,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不仅是对自然的本质和秩序思考的结果,而且也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思考,亦即包含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伦理意义。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宇宙是由统一的普遍规律即“逻各斯”主宰的,它既统治着自然界,又统治着人类社会生活;既作为必然性驾驭着自然秩序,同时又作为“命运”支配着人的灵魂、行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一切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又必须遵循这个“逻各斯”,宇宙间的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只有遵循这个“逻各斯”,才能是智慧的,才能避恶趋善。他指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驾驭并贯穿一切的思想”。

二、政治哲学萌芽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早期自然哲学时期,所涉及的政治哲学萌芽思想主要是关于对政治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本质性东西的研究。自然正义一直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也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城邦作为个人生活的载体,自然正义如何在城邦中显现就成了政治哲学家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的政治哲学家一致认为,城邦正义应以自然正义为最高原则,正当的城邦秩序应按照自然正义的原则而建立。正是基于此,对自然正义的探讨便转向了城邦正义,而哲学思想也从对自然事物的探讨转向了对政治事物的探讨,赫拉克利特正是自然正义向城邦正义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作为早期自然哲学家,他本身也是生活在城邦之中的公民,所以他在探究自然本性的同时也探讨了城邦的政治制度,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关于正义的理论。

(一)政治哲学萌芽思想的核心——正义理论

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中,主要谈到社会政治问题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战争。二是法律。

1 正义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赫拉克利特认为,正义就是斗争。在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关于正义就是斗争的思想。他不仅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还提出了对立面斗争的思想。他一方面论述了对立面的斗争,认为正是由于对立面的斗争使得万物得以产生。斗争不仅促使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而且能够产生和谐,所以说斗争是万物之父。又是万物之王。正义就是对立面的斗争。是自然的必然性。是普遍存在的,“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是由斗争和必然性产生的”。他还通过对立面统一的思想论述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相互依存关系。正义与非正义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正义正是通过非正义来显现自己的,“如果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关于正义就是斗争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在面对希波战争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奴隶主之间的斗争问题上,赫拉克利特积极支持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和进步的夺权斗争。正是从这种政治立场出发,他认为斗争是绝对的,斗争是美是善,斗争产生一切,斗争创造一切。他指出。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赫拉克利特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因为它使一些人成为神,另一些人成为人;战争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因此。他认为战争是普遍的,一切都是通过战争产生的”但是,虽然赫拉克利特崇尚战争。认为正义就在于战争,但他所说的战争,并不是指侵略战争和贵族奴隶主的夺权战争,而是指反侵略的进步的战争。他所讲的斗争更侧重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种斗争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要的。

2 正义就是法律的统治

赫拉克利特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正义就在于服从法律的

统治。他认为,现实的城邦都是由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独立阶层组成的,如富的和穷的、年轻的和年老的、弱得和强的、好的和坏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等。现实的城邦总是带有冲突的特征。那么如何使得对立的双方继续存在呢?如何使城邦在对立中保持稳定与和谐呢?赫拉克利特认为,要在富和穷、年轻和年老、强和弱、好和坏这样的对立阶层中得到一致,在不相同中产生相同,必须南法律来维持城邦的秩序。古希腊人早已从社会实践中懂得法律的重要性。每个城邦都要为自己制定法律,制定法律的人往往是有知识和经验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因此,希腊哲学家都很重视法律在城邦事务中的作用,赫拉克利特也是如此。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自己的城垣而战斗一样”。在当时的希腊,保卫自己的城邦免受外来人的侵犯,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赫拉克利特要求人民要像保卫城邦一样来保卫法律,因为法律是人人共有的东西,一个城邦的人必须遵循这个城邦的法律。但同时他又指出,所有各城邦的法律都必须遵循共同的唯一神圣的法律,这个神圣的法律也即是逻各斯。他认为,遵循法律的统治就是正义,而逻各斯就是自然正义,因此法律必须遵循逻各斯而制定。

(二)正义在政治生活中的表达

1 城邦正义

赫拉克利特认为,城邦正义是以自然正义为向度而建立的城邦正义和法律正义,是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追求。

根据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正义是城邦政治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而这里所讲的正义就是指自然正义。因此,追寻自然正义的原则是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核心。一个城邦的政治制度是否合法合理。就在于它是否符合自然正义的原则。正义就是斗争,就是法律的统治,服从正义就是服从法律的统治。因此,城邦必须依据法律来实施其统治。而法律因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人间的法律和神圣的法律,两者具有不同的等级。人间的法律是由统治者制定的,神圣的法律即是逻各斯。是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自然法则,亦可称为自然法。神圣的法律高于人间的法律。人间的法律只有符合并服从神圣的法律,才是符合正义的要求的。反之,如果人间的法律不符合或者违背逻各斯的原则则是非正义的。“人间的法律是从神圣的法律散发出来的:社会是建立在他们之上的,没有这些法律就不会有正义;所以,国家要为它的法律而战,正像为它的城垣而战一样。他认为,这种服从自然正义的法律,无论对个别统治者或群众的意志,都是平等相待的,因而是正义的。”

赫拉克利特通过对人间的法律和神圣的法律的区分,为城邦政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依据,也为考察和审视现实城邦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准绳。他认为城邦应该按照合乎正义的原则建立并运行,一切不符合正义(logos)的政治法律制度都要对其进行修改使其合乎自然的法则。

2 公民个人正义

从公民个人角度来讲。个人是城邦中的一部分,城邦中的公民应以服从和追求城邦正义为依归。城邦正义是公民的价值追求的取向。

(1)城邦中人的价值追求——城邦正义

赫拉克利特认为,个人作为城邦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应始终以城邦正义为价值追求,这表现为一种整体主义的价值观。

城邦的政治生活方式问题是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的政治哲学萌芽思想中所要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而城邦的政治生活方式归根到底是城邦中生活的人的政治生活方式问题。城邦的居民严格地说是公民不仅在城邦的地域范围之内,而且在城邦中体现出自己的本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政治动物。不成其为某个城邦的公民不能被归结到人这个概念之中来,他们非神即兽。因此,关注城邦的政治生活方式即是关注城邦中公民的政治生活方式。

他认为,城邦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服从城邦正义,正义就在于服从法律的统治,服从城邦正义就在于服从城邦的法律。因此,“赫拉克利特教导说,在城邦中,人是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他服从这个共同体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