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网络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网络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

篇1

自上世纪末以来,网络课程的建设逐步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教育部于2003年4月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精品课程为导向,推动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普及,逐步形成了国家、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精品课程评审体系。各高职院校也以申报精品课程为契机,纷纷建设网络环境,开发网络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网络课程的日益增多,也暴露出一些应用中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与意义

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以计算机为中心,把文字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音视频处理技术集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根据应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和全日制教育网络课程。其中,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是以学习资源为中心,围绕学习资源整合学习活动,学生主要是通过网上来学习,很少甚至没有面授环节,这类课程主要应用于网络学院和电视大学;而全日制教育网络课程则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学习活动整合学习资源,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学习,网络课程起课外辅导或课堂延伸作用,这类课程主要应用于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两类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与应用方式均有所不同。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网络课程必将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制约网络课程发展的主要已不是设备或技术等硬条件方面问题,更多的是观念、方法、技巧等软条件方面问题。就高职院校来说,推广网络课程的应用具有以下一些特殊意义。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出去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此外,学生还要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外教学点进行实训。如何在顶岗实习期间或校外实训期间完成校内课程的学习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的一块心病。利用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顶岗实习工作之余开展课程学习,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教学要求。

高职院校大多地处远郊,每天下班下课后教师都要返回市区,难有时间在课外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课外无事可做,多数时间都泡在网上,或是玩游戏、或是QQ聊天。网络课程的应用将有效提供师生交流平台,使教师从网上出现在学生面前,无形中延续了课堂教学。

二、网络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已开通了网络课程,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开发建设,轻更新维护

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前期建设投入多、力度大,制作完成及验收合格后,便万事大吉的现象。没有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后续维护,加之一些功能模块几年如一日,内容没有更新,因此访客寥寥,许多课程甚至根本不能访问,形同虚设。

(二)重成果展示,轻在线使用

网络课程的制作者在设计课程页面时,常常偏重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画面很美观,但较少考虑如何方便使用,即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更便捷地使用网络课程,特别是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来考虑如何发挥网络课程的远程教育作用。作者查看了5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网络课程平台,虽然他们建设的网络课程很多,但真正在线使用并有教学记录的网络课程不到10%,其余都是处于闲置状态。

(三)重数字资源,轻互动交流

当前网络课程都比较注重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但普遍缺少交互性, 学生不能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地得到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而教师也不能及时搜集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意见, 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在上述5家高职院校在线使用的网络课程中,几乎都没有师生互动交流的记录,网络课程成为单向传送信息的“电视台”。

三、推广网络课程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力争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教学资源共享及师生交流互动的有效教学平台。

(一)构建管理机制

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涉及校内多个部门,参与人员也较多,因此,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落实开发和运行经费,制定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奖励方案,以调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确保建设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为有效协调有关工作,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的网络课程建设委员会,下设建设办公室,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务督导、系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相应的信息技术组、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组、项目实施组及专家评审组,分别负责技术支持、培训指导、遴选验收及推广应用,在实践中不断研讨,在研讨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提升。

(二)提供技术保障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大量的信息存储、传送、展示及交互访问,不仅对网络软硬件设备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开发和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网络课程的建设多由两类人员完成:专业教师与软件开发人员。专业教师负责网络课程脚本的编写工作, 网络课程平台的技术构成则由软件开发人员负责完成。然而,在高职网络课程的开发中, 仅仅依靠这两方面的建设力量不足以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 还有两类人员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是技术专家。在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中, 因为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情景性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所以,技术专家应是参与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成员,他们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设计工作。二是教育技术人员,他们是教学课件制作和网络平台应用方面的专家, 可以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教学课件、页面布局与教学活动, 也可与协助软件开发人员完成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特别是在网络课程平台的后续维护中,主要依靠教育技术人员。

专业教师、技术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是完成高职网络课程建设的四支中坚力量。

(三)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从交互角度,服务学生为出发点,通过网上自主、个性化学习,交互交流,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内容在选择、组织和表现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产业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要将课程本身的逻辑架构与学生的认知习惯统一起来。教学内容应采用模块化的方式,以教学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单元,用多种媒体形式生动表现出知识点,例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各个教学单元都要有以下几点:课时的安排、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以及进度、学生应做练习题等。在主要知识点上要有丰富的学习内容,依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一样的单元结构。模块组织结构要具备有关知识点的链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跳转,即模块化的教学要有开放性以及可拓宽性。

(四)设计导航路径

网络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共享。然而,如何有效地共享教学资源,却依赖于课程的导航设计。由于课程信息量庞大,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能错综复杂。因此,除了在信息结构上要合理设计外,对信息的导航策略也必须重视,要求导航设计做到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使用习惯。页面组织要反映课程的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在网页中应有到课程起始页、前后页、上下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

课程网站首页的导航条目不可过多,仅放主要条目及常用条目即可,应以图文并茂方式呈现。首页可以显示一个网站访问统计,方便访问者即刻看到网站的使用情况。

(五)开辟交互渠道

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既支持同步学习,也支持异步学习。网络课程既可为学生远程自学使用,也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辅助。网络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结合学生需求和使用习惯开辟出多种交互渠道,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互。

人人网的互动形式多样化,用户参与氛围浓厚,赢得了网民的青睐。可以借鉴人人网中的板块设计思想,开发出多元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实现认知、情感、自我的需要。除建立传统的在线答疑、BBS论坛、聊天室、日志等交互渠道外,还可以建立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登录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微博,上传与分享资源,并结成学习小组或者学习社区。

在交互过程中,教师最顾忌的是怕工作量太大,无法一一应答学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鼓励学生互答,教师对互答正确的给予确认即可;同时可将有代表性的问题到“常见问题”栏目,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反复提问同样问题。课程网站要能自动统计出学生参与互动的记录,并能显示积分,以此鼓励学生多上网交流。

(六)细化评价指标

网络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非常广。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好和不好来衡量。只有综合地、客观地、全面地评价网络课程,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对网络课程的评价必须考虑网络本身的特性, 不能盲目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网络课程评价的指标必须是具体化的目标,指既可以通过实际的观察、测量、评定的方式进行度量,又便于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操作。这就要求用操作化的语言对指标加以定义,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无法直接测量的目标,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之成为可以间接测量的目标。

评价指标至少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可用性等四方面的指标。其中,教学设计指标包含课程信息、课程定位、课程作用、学习目标、组织结构等要素,教学内容指标包含科学性与适用性、内容编排、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媒体素材等要素,学习活动指标包含教学交互、作业测试、学习评价、教学效果等要素,可用性指标包含开放性、调整性、完整性、学习帮助、导航设计、访问统计等要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广泛应用是必然趋势,尽管在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推进网络课程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詹涵舒等. 有关网络课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2-46.

[2]邓果丽,孙晓华. 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9(5):106-108.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网络环境任务策略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作文快车(/~zuowenpal)

作文教学网()网上免费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学,语文教参,作文论坛,学生bbs。

作文岛(/~zowendao)

中学语文网(/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flash课件下载,超大规模教学论文库,教案库、教师交友,php维护,强劲数据库支持。

中小学生作文网(/index.htm)

中山语文()

中基网语文教育(/xueke/yuwen/index.htm)

正宗语文网(/~zowendao)

语文之友(/~lzyjm)

语文在线课堂()

语文网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有各类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语文大观园(/~wcunzhi)大语文网站,有逻辑、修辞、诗词、对联、开心果园等版块。

语文E网()

一苇渡航()

新华拼音输入法()新华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文字,中文速记,汉字编码,中国语文现代化,中国语言文字,汉语普通话。

网上语文课堂(/index.htm)华南师大中文系网上教学课题组主办。

网上语文课堂()提供语文教学辅导及高考信息。

天方网()初中语文学习辅导与练习,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学语文(/zhongyu/index.htm)

全语文五程式学习钥匙方略()课题组的一些资料和活动的最新信息,语文学习的讨论和研究,文学社、课件、教案等。

黄金书屋-成语故事(/book/41/104005.html)

汉拼文与文字码(/%7Ehpwen)

高中语文辅导站()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

高考网址(/gaokao/url.htm)会集全国各地高考网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

成语查询系统(/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语文教学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电脑书库()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人民教育》2001年(8);《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刚:《网络环境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讨》,

篇3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机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作文快车(/~zuowenpal)

作文教学网()网上免费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学,语文教参,作文论坛,学生bbs。

作文岛(/~zowendao)

中学语文网(/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flash课件下载,超大规模教学论文库,教案库、教师交友,php维护,强劲数据库支持。

中小学生作文网(/index.htm)

中山语文()

中基网语文教育(/xueke/yuwen/index.htm)

正宗语文网(/~zowendao)

语文之友(/~lzyjm)

语文在线课堂()

语文网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有各类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语文大观园(/~wcunzhi)大语文网站,有逻辑、修辞、诗词、对联、开心果园等版块。

语文E网()

一苇渡航()

新华拼音输入法()新华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文字,中文速记,汉字编码,语文现代化,中国语言文字,汉语普通话。

网上语文课堂(/index.htm)华南师大中文系网上教学课题组主办。

网上语文课堂()提供语文教学辅导及高考信息。

天方网()初中语文学习辅导与练习,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学语文(/zhongyu/index.htm)

全语文五程式学习钥匙方略()课题组的一些资料和活动的最新信息,语文学习的讨论和研究,文学社、课件、教案等。

黄金书屋-成语故事(/book/41/104005.html)

汉拼文与文字码(/%7Ehpwen)

高中语文辅导站()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

高考网址(/gaokao/url.htm)会集全国各地高考网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

成语查询系统(/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语文教学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电脑书库()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人民教育》2001年(8);《从印刷走向信息时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刚:《网络环境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讨》,

篇4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s generally set up in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basic public cours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basis of modern teaching media in the environment, the use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become the future trend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t provides ideal conditions for ope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Based on this premis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s discussed,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optimization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Chinese; autonomous learning

1978年新时期高等教育界的代表人物匡亚明在南京大学率先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200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①首次充分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对国家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大学语文与普通话等级考试等方面的联系,使其早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高校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现状

如今,大学语文课程不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更是初高中语文课程在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于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点。

1.1 当代大学生学学语文的状态初探

南大教授沈道初回忆匡亚明先生最初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原因,即“看到理科学生写文章、写信都不行,语言不通,就提出理科学生要学学语文,文科学生更要学好大学语文。”②所以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为了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笔者身处教学的第一线,经常能够听到很多理科同学在抱怨说“我以为上了大学就再也不用写作文了”,“我就是不愿意学语文,高中都学够了!”“我最不喜欢文言文!”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我在高中没学好语文,幸好现在有机会可以弥补以往的遗憾。”“我特别喜欢某位作家,希望大学语文课上能够讲到这位作家的作品。”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面对的问题,即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充满个性的学习需求。这也使大学语文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贯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作用,却缺少支持学生持续学习这门课程的直接利益刺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弃学心理。那么,如何能够让大学生重视这门课程,成为建设大学语文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优化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为这门学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

1.2 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调查

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开设至今,其教学方式就一直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提高文学素养的人文性中徘徊,正因为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具有工具性,这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文学性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所以,大学语文教师总是试图在两者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的砝码,却往往只能向某一边倾斜。从以往课堂由教师一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一直没有间断。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砝码。

2 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建设

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2.1 大学语文网络教育应具备的条件

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面临为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教育体制改革大潮中,大学语文网络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

具体来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就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条件:(1)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教学资源,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学习平台,即与教材配套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等;(4)教学通讯,通过教师开设微博、邮箱等方式进行网上的交流沟通;(5)教学测评,设置多种方式的学习成果检测方式,对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学习结果考察。除此之外,还有进行立体化教材以及教辅材料的开发(教学光盘)、课件的设计以及制作、普通话测试网上互动平台的建设、网络题库的建设等等。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中,新的教学模式的使用需要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自由互动的教学平台的全方面配合,这为高校大学语文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

2.2 网络环境中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在教学研讨中出现了“自主学习”的概念。但是,在我国以应试为目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绝大多数学生在结束了“痛苦”的高三生活之后,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式的大学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薄弱,面对宽泛的学习内容,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多数学生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依赖性很强,缺少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意识。

面对网络环境中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试行,除了学生的“不在状态”,包括部分大学语文教师本身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还不十分明确。许多大学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学科的师资队伍经常出现变动,很多教师把教授这门课程当作“临时客串”,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展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甚至很多高校的管理层对大学语文学科的建设改革仍然不够重视,致使大学语文教学至今仍停留在相对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中。

3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导致在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教学信念都需要接受更高的挑战。

3.1 强化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具备更加先进的教学素养、掌握能加扎实的信息技术,才能应付开放式教学中的种种突况,才有能力为学生建构一个更轻松、更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学观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形成一种交互性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指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和评价者的作用。由此可见,强化教师的教学素养俨然是实现网络环境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3.2 优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不仅需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也需要学生建设“自主性”的学习意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设施如校园网,轻松地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与网络学习对象进行先一步的接触。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除了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生动真实的语言、文本学习资源之外,还有与教师的直接性的自主互动,而教师在网络环境中需要做到ρ生进行文学、语言学习理论及时指导、学习计划的辅助制定,以及学习策略的重点培训。同时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的调节等事项。总之,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观念。

3.3 建构网络环境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授功能,只让学生进行自学,而是给学生充分选择学习对象、策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积极思考问题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是要结合教材提出有难度的学习对象,启发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贴近学术前沿,带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学习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是在网络环境中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导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习任务设计出独特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内容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师生通过网络通讯、以及网上测评等方式,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结合成为学生独立的的知识情感结构。

本文尝试着从当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状态、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在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难点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以后大学语文教学做一些参考。

篇5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校建立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新闻中心、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整合的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探索“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二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三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①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②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65 ― 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度重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影响我国传统学习习惯的改变。在新课程改革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向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通常来说,人们将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对立来看,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监督与管理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的一种内在品质。通过自主学习,学习者能够按照预期执行相关学习计划,并达到预期学习目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性。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着显著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自我监控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对自身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自我指导就是个人学习行为朝着预期目标前进,其中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自我强化则是一种具有奖惩性质的约束行为,通过自我强化,实现学生对个人自主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并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教育学角度看,随着文化水平及素养的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相比较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着明显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区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较以往也有所改观。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任务重,所学内容较多,简单依靠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缓解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三大特点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意义则是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教师牢牢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较差,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变得积极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然而,无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学生均可以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压力较以往大大降低。不仅如此,对于学习的认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学习。

2.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为自主学习的核心,独立学习是对学生自我监督、管理能力的考验。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具备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独立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相类似,独立学习能力体现出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未知领域的自我探索能力。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低估,大多数学生并未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甚至不被允许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渐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地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得到加强,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机会,进而实现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完全独立的最终目标。

3.学生自我O管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学生对学习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在明确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制定较为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以此指导个人学习。然而,在监管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正确评价学习效果,以至于在学习方向出现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的自我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能够进行实时监督,并根据监督结果调整学习状态。

尽管如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然需要教师、家长的参与,放任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辨识能力,以及自控力并未达到完全自主学习的水平,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当给与正确的引导。

三、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除在教学内容上与其它学科存在不同外,在教学特点上也存在以下两种差异。

1.语文教学的广延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语文是语言学习重要课程,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阶段,而是将语文知识的丰富与语言技巧的学习为主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资源除课本和工具书外,类似于图书馆、报刊、影视剧、广播等均可成为语文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也延伸到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语文教学关系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语言面貌、语文素养除了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外,还受学生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范围之内,其广延性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语文教学的修身性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将语言必做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本,是精神的实体化表现,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人的精神世界。语文学习是人类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而拓展了学生的交际范围;其次,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对生活方式与生存价值的正确认识;最后,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增长了智慧。

然而,语文教学已经超出了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M而了解所谓的“道德人生”和“审美人生”。随着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四、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原因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我国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理论缺乏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对于教学内容的疑惑也无法得到及时解答。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提高。并且,由于兴趣的降低,以及自身的付出在语文成绩上并未得到体现,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不足

语文教学内容是对母语的学习,语文教学相对数学、物理、历史等课程显得略微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主动参与其中,而是习惯性的被动接受。并且,受传统考评机制的影响,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语文考评成绩的提高较其它学科并不明显,所以,大多数高中生并不倾向于将时间用于语文学习。

3.将小组学习模式等同于自主学习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大部分教师习惯性的采取小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然而,这种小组学习模式却不能等同于自主学习看待。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小组学习中必然有部分学生处于“静默”交流状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没有得到调动,反而会感到极为尴尬,失去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基于学生之间的认识不同,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无障碍交流与融合,导致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在个人意见表达过程中容易以个人为中心,难以听取他人观点与意见。

在小组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往往针对某一组进行评价,对于其中的每一位组员在讨论过程中的观点和意见并未给与足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学习的效率降低,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矛盾冲突增加,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而会导致学生对小组学习失去兴趣,并排斥这一学习形式。

五、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中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高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实现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1.推广“文本研习”教学模式

“文本研习”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针对性、有效性、专题性等多个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中语言特色的掌握。

在“文本研习”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定向,即根据学生对已经预习的内容进行分析侧重点,制定学习目标,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的根本区别。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强制性的将某些观点传递给学生。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适当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向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讨论中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语文的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向着预期学习目标靠近。最后,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思考空间,并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对其学习方法与观察视角进行描写,在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然而,在“文本研习”教学模式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由于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学习目标的制定方面有时会存在明显的个人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给与学生选择的权力,并通过“文本研习”来说明每个人学习目标的正确性,提高“文本研习”教学模式的实际使用效果。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开展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其目的正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表达与教师不相一致的观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一致,而是在于学生缺乏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追求真理的根本动力,通过培养高中生“问题意识”,能够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结果,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必须是善意的,带有恶意性质的质疑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毫无帮助。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的引导,但是,这种引导要适可而止,其关键是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讨论过程中,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外,建立带有互助、合作性质的学习小组也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中也有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由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达成小组内部统一观点;其次,在所持观点不同的小组之间开展讨论,最终达成观点的一致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拓宽学生思路,提高“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互联网的出现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基于数字化终端的发展与普及,高中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借助手机、计算机等数字终端,依然可以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如此,随着网络交互平台的升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将大大提高,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例如,网络课堂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教师可以实现1对N的在线教学,学生之间可以在单独开辟的讨论区对所学内容进行自由讨论,而且,在课后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制定课程点播,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网络课堂在我国还未得到全面推广,然而,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高中语文网络课堂将成为未来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将得到空前提高。

六、总结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高中阶段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由于高中传统语文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存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处于空谈状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向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使学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实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秀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2).

篇7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后简称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要让学生“唱主角”

提前预习,布置任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课堂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导演是教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达到教学目标,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好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分配好任务,并选择有效的检查与考核方法,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尽量让学生多唱主角。如我们在学完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后要求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最拿手的一件小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结果精彩的表演带来更为精彩的评论:某同学介绍用墨水在纸上吹梅花,吹作程序一二三分得十分清楚,最后还激励听众如有兴趣大可一试。但是从表情看,这个同学表情僵硬,比较紧张。某同学介绍折叠一箭(丘比特之箭)穿心,她拿纸演示,但是讲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明白怎样操作,她的程序介绍不清,而且从头到尾使用“再对折”、“再对折”这样概括而类同的语言,在说明上是失败的,但这个同学表情自然。这样轻松而多效的课堂形式可多多开展,尽管有些耗时间,但更适合中职学生。

三、教学中完善教学手段

篇8

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很多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匹敌的优势,给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必要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使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丰富和激活课堂,促进阅读教学的优势整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创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性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是关键。语言课程偏重于形象思维,更适合多种媒体的参与,因而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优美的抒情散文,可选用自然风景方面的图片和优美抒情的钢琴曲来设计课件的封页,在课前营造适当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适当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情况下,是选用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音乐。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创设了一个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为一体的立体课堂环境,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感觉,极大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序、生动地在课堂上展示各个直观素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目前提倡以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如果能在课件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提示,从而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分析和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会激发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用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这就需要把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活动舞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促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与形象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传统教学媒体中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多媒体的直观教学,尤其是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理解和把握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是难点,应当从直观教学入手。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典型的体现这些特征的建筑图型,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述,在图中找出柱、梁、斗、拱、举架,这种直观形象的对照使学生对中国建筑结构特征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从而顺利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可见,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将一些抽象的不易描述的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形象的画面,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这也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从而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愉悦学习落到实处。

三、灵活再现课堂阅读教学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上猜想结论,有利于帮助学生揭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十分有利。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组合,可以将抽象、微观、远程的认知领域,转化为生动的现实情景,从而缩小认知时空,扩大认知领域,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如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中,讲解某些知识点时可以反复再现讲解过程,才能使学生能更直观、快捷、高效的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知识演绎过程反复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可以针对知识吸收的薄弱环节进行反复巩固和强化,直至最终理解消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学习过程,能够让语文阅读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自如。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异步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巩固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并能真正落实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所难以达到的。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还可以加大语文阅读教学的练习量,能使训练形式更多样,反馈更全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媒体反馈及时、准确的特长,使课件具有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程序,使教学任务得以有效完成。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多媒体信息给学生带来的信息反馈,灵活地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创造欲。

四、扩大阅读教学课堂信息容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出现和应用,给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拓展创造了条件,它可以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片断等),为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需要拓展总结的东西比较多,此时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发挥其固有的特长。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课件功能,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极大的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大课堂的容量。如介绍成语知识时,制作PPT课件,可展示成语的全部类别,迅速让学生明确成语使用中应该注意的望文生义、搭配不当、重复赘述等多方面复杂问题。这样的课堂容量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容量充实,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好的电视节目、VCD、DVD、录像带等录制放到媒体服务器,也可以在教室直接上互联网,使用网上的资源。各种信息只需简单的组合,就可在课堂上使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也可经常向学生提供好的语文网站,扩展信息来源,通过多种渠道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在最大程度上使资源得到共享,可以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新的多媒体技术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保证。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后,课堂便形成了立体的信息枢纽,课堂信息交流途径由单一性变为多样化,并逐步发展为信息网络。这样既增大了信息流量,又拓宽了交流渠道,多媒体技术对刷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课堂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获取、转化、传递和创造的能力。由于现代教学媒体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并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模式为阅读教学服务,使阅读教学适应整个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的一定的探讨与尝试显然非常必要。当然还要看到目前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具体分析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和优势,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媒体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坚持的原则。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上接第126页)

教育功能是通过宣传、教育、激励等道德活动方式,借助社会舆论、竞技体育的传统习惯,特别是良知和高尚的品格的示范作用,培养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意识、观念、品质和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正、反面教材让参与者懂得善与恶、是与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从而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认识,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

4.4竞技体育道德的评价功能

在竞技体育道德中的好与坏其实就是善与恶。在竞技体育活动实践中,用竞技体育道德的善与恶来评价其行为,并进行对自身行为的衡量,从而达到弃恶从善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善”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激励,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不单单是独立的个体,团队的凝聚力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整个团队在参加竞技体育活动时可能代表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这时,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民族振兴的自豪感,成为激励参与者为发展国家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们亦可以用“恶”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谴责,谴责也是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从批评、指责的角度教育竞技体育参与者,警示和告诫他们什么是符合体育道德的行为,什么是背离体育道德的行为。这种评价形式也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5.结语

众多专家学者提出,加强竞技体育道德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刻不容缓和迫在眉睫出现在众多的呼声里,还不足以说明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吗?当今社会已被“绿色”所染满了,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应该呈现出“绿色”、“无污染”的画面。我国应重塑新时期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新时代,我们应加强以义利观、胜负观、荣辱观、公私观、苦乐观作为主要内容的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重视竞技体育道德,加强教育、提高修养,使竞技体育参与者在实践中表现出“善”的言行、思想,使竞技体育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博.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分析及其建构[D].导师:赵忠祥.:河北师范大学,2007.

[2]王革,卓莉.浅析21世纪竞技运动中体育道德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3):100-103+109.?

[3]孙卫欣.浅析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322.

[4]张婷.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9,(05):74-76.

[5]刘湘溶,刘雪丰.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实质[J].伦理学研究,2006,(03):88-91.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75-02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2年2月)指出:深化新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必将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

为适用新课程改革,语文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必然涉及到学生的解放。学生的"解放",首先是人性亦即人的本性的解放,特别是作为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的个性的解放;其次是人人皆有的创造潜能要获得解放。唯有如此,教育教学方可以"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个性的人和培养社会化的人。要实现这一职能,可以从学校、语文课堂、家庭三位一体,综合思考和实践。

1.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处理好升学率与效率的关系

对于普通中学而言,升学率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考量学校发展的唯一标准。 "率"高则校兴,"率"低则校衰。如果重分重率蔚然成风,学校"以升学率为本",只靠占用学生的时间,长期"恶补";牺牲教师的休息时间,教师怨声载道,这使得师生疲劳应战,不注重教学效率,长此以往,扭曲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扭曲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终也不一定能提高学校升学率。

为了改变此现状,学校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有一定感召力的校园文化设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语文教师可以协助学校布置名人、名言、警句,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激励、鼓舞、教育师生、家长,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出自己的一份力。

学校如果真能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校以率为标志的各种指标的提高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学校要分数又不要死盯着分数,对学生管理适度,营造一个使学生身心成长的校园氛围,从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了正常教育的福泽,体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王道。

2.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不应以本为本

2.1 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教师思想.新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变化,这需要语文课教学必须在理念上重视人的本质,把人的发展性提高到高于一切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出现重智、轻德,重主导、轻主体,重考试、轻创造,重整体统一、轻个性特长的封闭教学思想。语文教师本人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就应该: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当今语文教师的很多做法就是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分数的奴隶。

二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

三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但都不是全才,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

四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

2.2 .以学生为本,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解放学生

2.2.1 以学生为本,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会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传统的教育为了避免出错,确保"高分",总是采取"直奔真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拼命地"灌",把知识直接塞给学生,使学生完全丧失了主动、个性和独立思考,其结果培养的是只求正确、不求进取,循规蹈矩而无创新精神的畸型人才。科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1)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类推,成为知识"发现者"学生观看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的录像,在又一次收获感动和泪水的同时,也为颁奖辞精美的修辞技法所打动。刘金国颁奖词很好地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贼有未曾对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 属严对,对仗工整,表现刘金国嫉恶如仇,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而"是盾,就矗立在危险的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 虽字数不等,属宽对,写作上亦称之为"对句",表现了人们对于刘金国作为军人剑与盾的风格与作风的敬意与赞美。再让学生从杨善洲颁奖词中发现此修辞方法的妙用;又可以启发学生在其他人物的颁奖词中再发现比喻、双关、移用、粘连、对比、引用等修辞技法的巧妙运用。

(2)转变讲授方法,让学生想象,成为自由"想象者"在高三的高考备战阶段,面对题山题海,语文老师的紧迫感绝对不亚于学生。于是,美其名曰为"精饲料"的试卷加答案发得满天飞。这种方法,让学生大倒胃口不说,还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老师的一切包办的教学模式下,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不管考试结果如何,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丧失就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其实与其唉声叹气于学生的"孺子不可教",不如静下心来换位思考,把自由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练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重新焕发学习热情,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思考中获得成就感,这样,老师也乐得其所,在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体现出来的急智和幽默的火花。

(3)利用故设错误,让学生认知,成为矛盾"解决者"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不断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4)运用提问技巧,让学生思考,成为积极"思考者"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先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文中交代了刘和珍牺牲前预定《莽原》全年一事说明了什么?2、为什么刘和珍遇害一周,而鲁迅先生竟没有写一点东西?3、怎样理解"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再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沿着课文和教师的思路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了,4、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生前哪几件事?刘和珍是怎样的人?5、刘和珍牺牲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这系列问题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问题的设计又各有侧重,形成阶梯。让学生在提问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又在提问中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2.2.2 以学生为本,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手主要是用来划课本和记笔记,长久如此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因而会做小动作,扰乱课堂秩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校计算机的普及,就可以用双手操作键盘,使他们更能干。

语文教师可运用计算机网络超媒体链接技术组织语文教学的内容或相关信息,学生利用浏览器从非线性组织的资源中获得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到页面上与他人分享交流。

在语文试卷讲评课可借用高考语文网上阅卷模式进行操作。网上阅卷的过程是:先将考生的答题纸通过专用的高速扫描系统扫描成图像,经过技术处理将图像按一定的要求切割、压缩保存到计算机服务器里。 然后,借用学校计算机房上课,把试卷随机发送到学生的电脑上,让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参考答案改卷。这样做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还接轨了高考,让学生经常性接受网上阅卷的训练,可有效避免高考时因不适应或怯场而导致的非知识性失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应考能力,发挥应用水平之目的。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课堂,没有教师太多语言,更没有学生的话语,只有学生双手敲击键盘的声音,但实践证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2.3 以学生为本,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会说.嘴巴是语言器官,让学生拥有好口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口才的好坏也是检验语文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得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转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语文离不开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语文课文内容涉及的多是人性的真善美。每个星期抽一定的时间,由文及人,回顾自己的经历,讲述经历中的一个事件、一个场面、一点看法、一个人物、一丝触动等。只要学生有说的意愿,就创造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以此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社会,关爱自己、关注他人的良好习惯,并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解放学生的嘴巴,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辩论法。语文必修四的第四专题是"走进语言现场",它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强调的是实践性、活动性,三个板块分别侧重用演讲、问答、辩论等基本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让学生参与辩论,能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励新的思想、培养竞争意识,也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中的"亮点"、"美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2.2.4 以学生为本,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善看.注重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语文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益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内容的可读性很强、浅显易懂。对有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框节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完成教学任务,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由学生自学(精读)某一框节,列出学习要点,编制带阅读体会性质的提纲,在课堂上讲出来,由集体讨论补充,老师帮助形成知识结构图表(板书形式),凸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大家讨论、教师点拨,多方位多角度诱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最后,进行当堂检测。

这个过程的基本程式是:精读列出提纲要点讲出要点归纳结构图问题讨论课堂反馈。这是一种带归纳性的自学方式。学生不仅要认真读书,列出提纲,还得从中发现问题,并由自己设法去解决。在操作过程中,切忌设框框条条,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的看法有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师生平等地讨论、切磋,直至达到共识为止。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3.家长应以之女为本,不应以分数为本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以分为本"思想占很大比重,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就脸上有光,孩子成绩差就低头三分。孩子们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环境中长大,往往计较得失,甚至心怀仇恨,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

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语文教师,要力所能及地引导家长,让家长懂得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终将害了孩子,害了家庭。要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采取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参与权和隐私权,在开放式教育中,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和能适应各种环境和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真正解放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应该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三位一体的实践中既是引导者又是联络者,要充分发挥语文课教育的特色,一步一个脚印,教学效率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