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48: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业持续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20*年烤烟生产工作的简要回顾
20*年,是新一届乡政府组成的第一年,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工作方针,以“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为重点,克服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冻害、阴雨寡照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采取合理轮作、突出规模、连片种植、科学烘烤等措施,加大烟区水利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步伐、严格执行入户预检、做好收购前的服务等有力措施,实现了烤烟生产的长足发展。20*年,全乡种植烤烟5000亩,种植户数807户,占全乡农户数的40%。20*年交售烤烟715.4吨,上等烟叶比例达88.6%,已圆满完成烤烟交售任务,烟叶交售总收入940.7万元,比2007年增加350万元,烤烟平均价格为13.9元。烤烟种植户平均收入11822.9元,是我乡种植烤烟几年来户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5件,其中烟区小水坝5个,烟区水窖150个。
同志们,20*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烟农的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烤烟生产计划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乡的烤烟生产仍存在着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还不完全到位、烘烤技术还不成熟等问题。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明年烤烟生产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围绕目标,落实措施,为完成2009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而努力
(一)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努力开创烤烟生产新局面。
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烤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我乡是农业乡,烟草种植业在全乡经济总收入中占33%。是推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事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烤烟产业的发展,事关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必须做到思想上决不动摇,精力上决不松懈,投入上决不减弱。要始终把烤烟生产工作作为全乡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措施来落实,从提高烟叶质量入手,狠抓科技兴烟、质量强烟,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服务,使烤烟生产稳步发展。二是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加强合同管理
2009年,县政府下达我乡的烤烟种植面积为5500亩,比20*年增加500亩。指令性指标14090担,出口备货1650担,总收购量15740担,这是在县政府贯彻落实“严格控制、适度从紧”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各乡镇实际作出的决策,我乡烤烟工作任重而道远。各村委会要牢固树立烟叶可持续发展观念,防止盲目乐观,盲目发展的倾向,坚持以质量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双控”政策,巩固“双控”成果。继续加强计划管理,坚持按合同收购,认真组织合同签订工作。一定要把合同签订作为控制总量、稳定规模的根本措施认真加以落实。要按照规范化程序,加强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切实合同签订中的盲点,堵住合同签订中的漏洞。在此基础上,严格按合同签订数量安排生产,做到面积、供苗、物资发放、移栽株数与约定单产和收购数量相一致。各村委会不得以防备灾害为借口随意扩大种植面积。在控得住的同时,必须做到稳得住。面积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各村委会要做好对烟农诚信度、劳动力、土地面积、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调查,合理安排合同签订,确保下达的烤烟面积不滑坡,做到下达一亩、种足一亩、丰收一亩,确保指令性收购计划圆满完成。
三是千方百计落实各项科技措施,全面提高烤烟生产水平。强化科技种烟是实现今年烤烟生产目标的关键,在科技种烟上要坚决实行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提高效益。要立足各村委会的资源优势,在轮作、深耕深翻、高起垄、育苗、移栽、揭膜、提沟、培土、封顶、留叶、采收、烘烤、扎把等关键技术环节上下功夫。各联系组干部、烟站职工、乡级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资源,深入村寨,深入农户,深入烟地,抓点示范,现场培训,技术上门,确保新技术在烟区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提高科技种烟水平,实现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是加大烤烟政策的宣传落实,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烤烟生产发展中,政策是调动烟农积极性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抓好烟农种植积极性和村组工作积极性的有利因素,在各项奖励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让对烤烟生产有贡献的村组和个人得到实惠,切实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
五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工作落实。今年烤烟目标任务能否现实,干部作风是决定因素。近年来干部作风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还有差距。我们要以抓干部作风为突破口,推进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深入村寨、烟地,农户,提供服务。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和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严处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确保烤烟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今后烤烟产业的主题,也是新形式下烤烟产业最明显的标志。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的观念,按照“打牢一个基础,努力现实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使全乡烤烟产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配合、各站所协调合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现代烟草的各项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45-01
引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是可再生资源。林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立足于整体,将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作为中心内容,通过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来为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所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概念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起源于生态学,主要是在林业和渔业中广泛应用,就是指在资源不被破坏的状态下,怎么样能够恰当的收取整体资源的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逐渐新生的资源数量能够弥补所收取的数量。因此,可以说,可持续产量是其主要内涵。
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理论内涵,分别是:
(1)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可持续发展又能反作用于经济增长,能够对经济增长起鼓励作用,并且能够保持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来源。但是,在经济不断增长中,应该积极鼓励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率。
(2)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特殊的社会资产,并且具有有限性。因此,发展必须要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必须要采取改善措施,保证其能够更好的为发展进行服务。
(3)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目的,促进人类社会能够得到全面性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障公平性,只有社会处于公平的状态,才能够稳定发展,并且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还要对社会的整体结构以及功能进行综合考虑,找出适合整体的最佳发展。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的,将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作为核心内容,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来为社会提供可持续服务,而不是单单指某一种物质产品。这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只是索取森林资源使用价值的前提与基础,更能保障由森林资源使用价值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能够持续,同时也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包含资源、能源、资金以及信息等实用性效率、效益以及增长率、地区的人平均年收入、资源储量以及资本可替代性。
(2)区域社会综合实力:区域的社会综合实力主要包含区域的人口容量状况、居民素质水平、公共意识形态、文化道德水准以及生活方式等。
(3)生态支持能力:生态支持能力包含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承载力以及资源环境等。
二、重点林业带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2.1 以林种的主导功能目标,进行森林资源结构调整
森林资源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长期、复杂并且工作量较大的工程,但是如果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技术也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2.1.1 深入开展森林分类经营
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应该严格区分开,生态公益林应该交由政府进行统一组织管理或者是委托相关林业企业来进行经营,而需要的资金需求要由政府进行统筹解决,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吸收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从而将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商品林是依据市场配置的相关要求按照基础性产业来进行管理,政府也要适时给予支持,并且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尽最大可能的发挥经济效益。
2.1.2 按各林种的主导功能定向培育森林
林业的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兼容性,通常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都有一个主导功能,根据林分的主导功能的差异性,因此所需的林分结构也具有差性。我国要想实现重点林业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根据我国林业产业带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各林种定向培养的目标以及林分结构,应该合理兼顾木材生产,实施生态性采伐。
2.1.3 区划森林经营固定小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借助3S技术进行区划固定的小班,对林分结构和林种所需要的林分结构之间的差距进行具体分析,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森林经营措施,以此用来指导森林经营活动,从而将失调的林分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
同时,以建立长期固定小班的森林资源档案的方式,来为各级森林经营以及资源管理部门的生产建设活动提供基础性材料和依据。
2.2 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2.2.1 以林业龙头企业其带动作用,加快林业产业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重点林业产业带持续发展的能力,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培育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保障,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精深加工作为突破口,以林业龙头企业起带动作用,积极地对第一产业进行调整优化,而全面性的提升第二产业,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并且要向着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再科学、合理的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要加强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尤其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
2.2.2 以基地建设为主体,加快资源培育
要牢牢把握住国家、省、市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最佳时机,将资源培育作为重点,加大力度建设好五大基地:即指以湿地松、杉树、楠竹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桉树以及楠竹等为主要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将油茶作为主要的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将杉木、松树等优良林木为主,以杜鹃花和富贵子等花卉品种为主的花卉草木基地。而作为重点建设基地的主要有:以厚朴和杜仲等药材的木本药材基地和以竹笋、香菇为主的森林绿色食品基地。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林业工作的执行力
在重点林业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中,人才是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至少要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1)第一支队伍就是林业的科研技术人员队伍。在重点林业产业带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的重点林业产业带持续发展的科技含量较低,为了改善目前的状况,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林业科研技术部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于林业的病虫害防治以及资源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应该积极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积极合作,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合作攻关。最后,相关的科技人员应该积极地开展好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促进优良品种和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2)第二只队伍指的是管理队伍。对于重点林业产业带可持续发展来说,管理往往能够出很大的经济效益,林业的主管部门以及管理队伍在政策咨询、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以及协调服务等方面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尤其是相关行政人员必须要具备服务意识,要本着为林农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不断地改进办事风格以及管理方式,从而来提高工作效率。
(3)第三支队伍就是指生产队伍:在提高重点林业产业带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生产第一线是科学技术程度进行转化的第一现场,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都不能与第一线的生产工作人员脱离。所以,可以说生产一线的人员和相关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严格的按照执业资格证制度进行,从而确保生产队伍具有较高的技能和素质。
结语
本文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林I的可持续发展都做了深刻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提高我国重点林业产业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费本华,樊宝敏.中国现代林业建设及其产业发展浅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7,05:27-3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林业产业化逐渐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我国林业产业调整的必然趋势。随着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深入,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经营模式进行了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并不完善,迫切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林业产业化的快速、稳定发展。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 我国林业产业化的现状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林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林业产业建设也不断深化,在林业资源开发和保护上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就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实际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着林业经济和生态社会作用的发挥。针对我国林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1 林业产业化中科学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林业产业化中,林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多数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低。在基地建设上生产管理粗放,优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及选育进程缓慢。
1.2 林业产业化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树种结构不够优化,以中幼林资源为主,成熟林资源少的特点。同时,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比较单一,大众化产品多,新品种少,抗风险能力弱,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
2 林业产业化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自提出以来深受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日益明显,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2.1 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因此,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进一步规范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的生态破坏的压力,使得森林资源具备更好的发挥自我修复功能,加快我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进程,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2.2 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日渐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化转变。通过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旅游业和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绿色林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摆脱高污染,高消耗的状态。
3 在林业产业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在充分认识到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化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1 应用先进科技,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兴林的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整个森林系统进行研究,提高优良育种水平,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要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在林业发展中的转化,不断完善林业发展体系,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产业化。
要实现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所以,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不仅需要提高产品产量,更需要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变以往只强调单纯养殖数量而不注重养殖质量的观念,走出观念误区。另外,把良种养殖推广开来,普及到各个区域,以生态养殖为目标,努力研究开发投入少又对环境少害或无害的绿色畜牧产品,使得这些产品具有高效益、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疆的畜牧业发展以后,达到一定的时期,就应在畜禽的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控制,规定上限或制定养殖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必须着重注意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外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制定了许多对环境有利的法规和规定。比如前欧共体制定法规作了规定,限制了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多少头会产生粪便的畜禽,规定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2头奶牛,4头犊,每公顷可养育16头猪,养133只产蛋鸡,育285只成鸡,这就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可以排放170kg的粪便。另外,在东亚,日本对本国畜牧场应选在那个地方做出了非常严苛的规定。相比较之下,在环境保护这方面,我国还做得不够好,没有明确规定畜禽饲养场对环境的责任。虽然国家曾制定了相关的文件来促进新疆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九五”期间及2000 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但是没有具体、明确地规定新疆畜牧业集约化饲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也没有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在研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着力关注点。因此,要实现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双赢道路,实现新疆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
二、积极应对WTO挑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新世纪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已经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大浪潮之中,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遵守国际标准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竞争。所以,我国要想赢得这场竞争,就必须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走“标准化”、“科技化”生产之路。具体说来,要实现标准化生产,就需要:首先,必须构建一套连接饲料生产、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流程的标准体系。这套体系必须是完整的,不仅涵括饲料厂、养殖厂、产品加工厂以及销售商等前期环节,还要涵括到消费者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个体系内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据食品质量标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产品在包装和运输的环节上,有关部门必须要对饲料、添加剂等进行严格的检测,从而确保畜产品残留物对消费者不会有危害,使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其次,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来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来构成,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使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有序中进行,营造良好安全的食品环境;然后,还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在内的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定期地对产品进行抽检监测,然后在媒体上公布监测结果,凡是产品有问题的就进一步曝光,这样就提高监督的透明性;最后,为畜牧业建立档案记录,对每个工厂的生产过程比如原料和饲料的采用、预混料和添加剂的使用、产品品种、养殖过程等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归纳整理入库,以便于最后在出现产品安全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可追踪其源头,实现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1999年5月1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卫生标准》《饲料原料标准》,最近国家环保局又了《畜禽养殖排污管理条例》和《畜禽养殖排污标准》,这些条例和标准标志着我国养殖业、饲料工业与环保事业在法制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步伐,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促进我国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疆加大力度研究畜牧产品的新加工技术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针对畜牧产品不仅构建相应的产品标准体系,同时还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在产品标准方面采用GMP标准,而质量保证方面实施世界通用的HACCP规范和ISO9000规范,使产品标准和质量与世界接轨,有益于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在大量科研项目的结果总结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建构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系和模式,新疆畜牧业在可持续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
政府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存在许多风险,其职能需要进行强化、弱化以及转化,也就是说需要强化自身的宏观调控,弱化对市场的围观管理职能以及对社会职能进行转化。要防范市场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就需要做到:1)树立并进一步巩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从而有效实施公共管理。首先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依法行政,避免行政时与法律相违背,同时要杜绝“暗箱”操作;其次,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对自己政务进行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保证牧民可以准确全面地获知政府信息并保证他们的参与权;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有效进行层级管理,使系统内部可以进行畅通无阻的沟通,相互之间可以协作并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最后,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开的服务,借鉴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理念,实施有效管理,保证政府往廉洁高效、服务创新的道路发展。2)强化政府基本职能,如明确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是市场有序运行的职能。政府应把事务分类,把没有或较少外部性的经营也就是完全具有经营性的事务交由市场来主导运作;而对于推广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训等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精英性事务,一方面政府自身进行扶持,另一方面由私人企业调整运作,企业调整参与的成本与收益,保证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也能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这样就能提高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积极作用。3)强化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为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应不断通过努力研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反应,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比如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等进行市场宏观调控,而不是一味地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所以,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强引导、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服务方面保证提供以及在环境方面积极改善,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措施保证特色农业在平稳中完成产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协调其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发展,这就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两者紧密相关。而新疆畜牧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进行当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新疆各地区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在适应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联系渠道、多种服务形式结合起来,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样性。第二,构建一个服务网络,在这服务网络中,每个服务组织需要分工协作,紧密地配合,还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或互补长短,这样的一个服务网络就是立体的、多功能的。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时这一新的产业在推进畜牧产业化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在它为产业化进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充足的需要后,应再逐步使之服务有偿化和经营企业化。第四,构建一个协调合作的服务组织系统,使产业化进程有序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争夺利益,使整个服务系统整体向前发展,实现一体化进程。另外,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农户的沟通联系,比如通过合同购销、合作供销等方式,这样可以帮助产业化的运性机制灵活多样又有章可循。第五,在充分了解各地的具体实际状况和遵循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农业社会化的逐步完善,这些政策法规既可以为服务组织的基本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又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行为约束和规范。
冯飞:2009年,中国经济稳步回升,呈现V型趋势。众所周知,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受阻,而外需的恢复性增长是取决于世界经济的恢复过程,但是这一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这一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点非常明显,我认为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加速是中国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中国的内需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偏低,居民消费倾向很强,而且消费弹性很高,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第二,我国城镇化正以每年0.9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加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带动对基础原材料、相关设备需求的增加等,这些都对重化工业产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从经济周期性发展过程来看,产业的高增长拉动了经济的高增长。其中,汽车和房地产在2009年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是2009年产业发展的亮点。汽车产业2009年增幅为46%,增幅出乎意料;房地产的增长更加突出。这两个产业的突出特点是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强,汽车及其拉动的相关产业(包括钢铁、石化、玻璃、化工、有色金属等)占GDP的比例在4.5%左右。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汽车和房地产的快速增长,也造成了如城市交通堵塞、尾气排放、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存在资产泡沫等问题。
《经济》:培育新兴产业是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中央出台的又一刺激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您是如何理解这七大新兴产业的?比如说上下游产业链的机会,或是产业空间布局过程中的配套资源,它们具有哪些共性?
冯飞:“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靠重化工业拉动,但目前重化产品已经告别了短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减弱,必须要有新的产业来接替。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是考虑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需要新兴产业来带动。中国的自主创新较弱,在产业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占领全球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制高点可以起到引领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从七大产业所具有的共性来看,我认为:一是对经济总量的带动大,二是对结构调整的贡献大,三是对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作用强,具有良好经济技术效益,四是最重要的,就是有市场需求,而且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经济》:在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我们遇到过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于这次培育的七大战略新型产业,我们应该怎么去平衡营造环境和产能过剩两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避免哪些问题?
冯飞:针对营造新兴产业环境和抑制产能过剩的问题,前提是看国内的消费能力。2009年颁布的抑制六大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文件涉及到多晶硅和风电,它们均属于新能源的范围。为什么新能源产业也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我认为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的产物,而并非“洪水猛兽”,真正充分竞争的市场,产能绝不会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完全等于需求。在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必然出现供大于求,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其产能利用率平均在80%左右,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大大拓宽。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避免技术风险问题,鼓励自主创新,对于新兴产业要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管理方式,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
《经济》:公布的七大产业,除了新能源和新材料外,其他五个产业在此前都没有放到战略性的高度来谈。这次把其他的产业提上来,这七个产业基本上就是平起平坐的。从长期看,难以评判孰轻孰重,但就投入产出时间表来说,则可以有相应的序列。在您心目中,投入产出的序列是?
冯飞:此次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从投入产出方面,确定一个排序为时尚早,只能从产业基础、产业发展态势和局部性突破技术来分析。新能源和信息网络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中国有多元化市场需求,对一些新能源、新产品、新概念的容纳性好;二是我们取得了技术上的进展,电池工业全球最大,研发产品层次高,产业化优势明显;三是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资源国,锂、锰等稀缺金属资源丰富。数据表明,1.4万亿的投资规模,每年增幅可达到15%,5年后增幅将达到一倍。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解决能源环境制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制高点。其关键在于既要抓住全球汽车产业面临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下大力量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注重过渡期的技术选择,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国的整车企业技术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研发基础不牢固,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高端创新人才短缺这两大瓶颈。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以及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不能走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子。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方式,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题中之义。要突出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培育,不能走重复引进的老路。而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就需要有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做法,要高度重视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 金融产业 可持续发展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可持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1998年5月25日,在我国四川成都召开的“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率先发出了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呼吁,引起了金融理论和实践部门的广泛重视。胡章宏等(1998)探索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白钦先率领的课题组(2000)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论证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战略原则。但这些研究只能树立起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意识,却没有找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不管是生态资源还是金融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适合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金融同样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本文就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推动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形成金融产业集群。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与交换”的结果必然是形成专业化的金融市场及其相应的市场组织结构。现代金融是由资金流出和流入方、连接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及运行制度和机制共同构成的。起到承担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功能作用。现代金融不仅可以通过融通资金、传递信息、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通过大数定律、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套期保值来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风险。现代金融不仅是一种促进真实产业发展的交易活动,而且更是一个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金融产业,是一个为现代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没有效率的产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金融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吸引金融资源的集聚,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货币和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以及金融意识。由于经济中的金融效率状况在根本上是由这个经济的金融资源的规模和品质所决定的,通过金融产业可以认识经济中的金融效率,即以金融产业的规模与结构来表示经济中金融资源的规模与品质。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产业却还不具备独立竞争的能力,这是金融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因此,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应依托金融产业为基础,推进金融的产业化,把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金融产业集群,推动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使金融发展发挥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在关于协调发展的认识方面,我们应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理解协调,把协调看成发展的一种规定,即对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属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程度的反映。协调应该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各子系统或构成要素互动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因此,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金融系统各构成要素(主要是上述规模、信任、风险、能力、制度五大要素)的协调,又要考虑到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与非金融产业系统的协调发展。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时间及空间的约束之下,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金融系统内部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而且更要考虑到来自非金融产业系统的限制,这样才能使得金融产业和非金融产业保持协调发展。
三、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1.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
金融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而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优秀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产业是一个竞争力体系,其产业功能是依靠竞争力来完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建立在发挥核心竞争力基础上。中国金融产业发展既需要面临来自于国外金融的竞争压力,又面对着支持国内非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来取得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承担起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职能。
2.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政策措施
实现我国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金融发展观,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本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需要从金融制度、政策和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金融制度方面,应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决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积极推进金融监管的发展,并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层层下放经营自,鼓励企业自主决策,开展金融创新。首先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的多样化,建立能对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财务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等进行实时监测的金融预警系统。其次理顺金融监管体系,分设银行、保险、证券等专门化监管机构,并借鉴发达国家对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监管经验,寻求政府金融监管与企业金融创新之间的协调平衡。第二要成立金融风险防范与危机应急处理的金融机构。第三鼓励不同金融系统之间的交叉、合并,按业务需要设置分支机构,推行专业化决策。
在政策体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第一要加快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为金融法制化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第二要大力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金融产业政策的人力资本含量。首先,要取缔行政性垄断,以此为基础制定出良好的金融产业政策,保持金融产业政策在产业和区域上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金融组织政策与金融产业目标一致。其次要加强金融政策的自主研究,进一步加大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金融政策的人力资本含量。
在金融机构方面,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抛弃侠义的金融观念及维持竞争的计划经济手段。首先要抛弃金融是“附属”于政府的“部门”,是“依附”于真实产业的“行业”,“虚拟经济”等狭义的金融观念,建立起“产业金融”的概念,实行金融的产业化发展,建立起金融产业集群。其次要抛弃寄希望于政府保护、行业垄断来维持竞争优势的计划经济竞争观,树立只有市场化、开放式的竞争观。
二是要抛弃寄希望通过照搬、引进、模仿、替代,来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起只有通过自我学习、创造、积累和市场磨练,才能建立和发展我国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力形成观;
三是要抛弃片面追求规模大、网点多、业务全的粗放经营的思路,树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
四是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不少企业高负债、低效益运营,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形成了大量的政策性的不良资产,进而出现了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金融机构的债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改革金融的同时,必须依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章宏.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熊德平,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扬州大学学报.2003(7):64-67.
磷化工产业是以磷矿资源为基础,磷肥、磷酸盐和磷化物等磷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学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界定,但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资源的科学利用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矿物、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并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磷矿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磷矿资源虽然目前探明储量较大,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摩洛哥,但具有丰而不富的特点,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磷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850万吨,资源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磷化工产品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有大宗的、传统的初级磷化工产品用于出口,总体仍然属于“资源输出型”发展模式。与此相反,很多发达国家均对本国磷矿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主要用于生产高端产品,并明令限制出口。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科学利用好磷矿这一稀缺资源,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产业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强调发展;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磷化工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磷矿开采、加工、运输、保护、研发、出口等多个环节、多种形态。我国有27个省份有磷矿分布,但总体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五个省,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同时,我国磷化工产品以生产磷肥等初级产品为主,精细、专用、材料产品很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论是在磷矿采选还是在磷化工产品中,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产能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着力解决当前在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磷化工产业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整个磷化工产业的全面发展。
3、环境的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要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进行限制,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注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前,我国磷化工产业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一些磷化工产品的生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比如,黄磷是热法磷化工的母体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宣布不再生产黄磷。与此趋势相反,我国近年来黄磷生产却大幅上升。黄磷生产中所生成的炉渣、磷铁及炉气都已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除黄磷生产之外,其他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如果保护不够,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有效满足当代与后代对环境发展的要求。
二、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激烈竞争。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我国磷化工产业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磷矿资源十分稀缺,但我国综合利用总体而言不充分、不合理。我国磷矿80%为沉积岩,70%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地下开采约占总量的60%,即使在富矿比较集中的云南、贵州两省,也含有大量贫矿,矿产杂质多,开采难度大。但与此相反,我国绝大多数矿山属于中小型矿山,特别是集体、个人的小型矿山,生产设备相当简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工作较为滞后,乱挖滥采、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比较普遍,有限资源浪费较大。同时,即使在优质磷矿富产地区,由于发展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磷富矿“优矿劣用”、“高质低用”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优质矿用于生产低浓度的钙镁磷肥和普通过磷酸钙等,资源利用水平比较低,一些有价值的元素被遗弃,加剧了优质资源消耗速度。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磷化工产业结构。从产业生产结构看,但我国的磷化工企业仍主要是以生产黄磷、三聚磷酸钠、磷酸氢钙等初级磷化工企业为主,生产附加值高的精细、专用磷化工产品及有机磷产品的企业很少。从产业地区布局看,我国磷化工产业主要布局于磷矿资源集中的云南、贵州、湖北等五省,但地区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各自“产业链”不够完整,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比较欠缺,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与国外磷化工产业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产业增长方式看,整个磷化工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磷矿开采中,人们要对森林植被进行砍伐,剥离表土或注水洗选,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磷化工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其“三废”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平均水平。磷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最为典型的是云南滇池附近因为磷化工废弃产品的无序排放,导致滇池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过度营养化,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磷化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江苏、厦门、深圳、昆明等省市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总体而言,我国磷矿分布和磷化工发展区域,基本是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由于开采、生产技术的限制,磷化工产业的高排放、高污染,与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磷化工十一五发展指南》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矿区布局,加强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促进磷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建议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前提,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从技术角度讲,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湿法、热法并举,以湿法为主,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附加值。我国磷化工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与选矿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薄弱,高新技术运用较少有着密切关系。要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的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温法磷酸的精制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等最近的技术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社会生产、再生产范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要克服磷化工产业资源消耗量大、“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坚决摆脱“先污染一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就应当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磷及磷化工废物资源化、磷-煤-盐化工共生耦合循环、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磷矿资源中的每种元素,降低磷矿的消耗,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而又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的磷化工企业已经开始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比如,云天化集团三环公司坚持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企业自主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磷化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它与信息产业并称为21世纪的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新亮点。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其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已经取代航空航天工业而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在日韩两国,文化产业也成为在国内创造产值,出口创汇,在中国,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指出,对11种产业中建立世界级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显示,传媒业只需8年时间,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建筑、日常消费等行业。中国传媒业甚至只需年2年就能建立区域或行业优势。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之一。2005年,文化产业在中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文化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资源,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需求具有比一般消费需求更高的收入弹性,因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证明,文化内容产业能够有效地结合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充分体现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新兴文化内容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关系,促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而且还能够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跟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步伐。
此外,文化产品价值具有增值效应。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而一个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却往往是不断增加的,这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之所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常用手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如果开发得当,文化产品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极为可观的边际效益。回顾我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文化也曾被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然而,文化事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却令人不太乐观。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文化仍然没有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操作层面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它的作用似乎仍然只限于利用文艺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近些年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摸索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到人们的重视。
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源泉,比如历经我国五千年历史洗礼下的文化古迹对于旅游业是一笔可循环开发利用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众多神话传说为电影,电视,戏剧戏曲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发展性,但它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迪士尼就是这方面卓有成效的例子,它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汲取创造素材,再通过科技及创新重新编排故事,甚至对这些素材展现出来的思想予以创新并加入商业和娱乐元素,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人物进行包装再出口,使之成为成熟的商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源于我国著名诗歌“木兰辞”,在保留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崭新的美国式追求梦想,要求妇女平等主题,在98年推出之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一部较为尊重原著的《泰坦尼克号》,或者由莎士比亚戏剧而改变的动画片《狮子王》竟能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匹敌。其所依靠的,不过是一点新颖的创意和简单的三维动画技术,还有借助“拿来主义”所吸纳的文化素材和历史背景。那些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再开发和创新再利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却少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而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古至今多次向学习中国文化的邻国,却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发扬甚至创新,获得了很大成功。最典型的好比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经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的精心雕琢与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极受欢迎的漫画《孙悟空》,以及取材于西游记曾进风靡一时的漫画和动画《最游记》,还有曾在中国取景拍摄等等的日本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等等,都在日本本土乃至东南亚获得了巨大成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中国除了多年前那部由六小龄童演绎的经典电视剧之外,基本上没有文化再开发的作品与之相匹敌。中国游戏产业也有待成熟,《三国志》这是日本光荣游戏的产品,有“三国志系列”等,任天堂则有“横山光辉三国志”等。加上其他日本公司的产品,至少有30款日本三国志系列游戏,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富矿,源源不断地回报着深刻挖掘和爱护它的人们。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我国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大体上分为这两种类别。而无论是“大众”还是“高雅”,观众的文化鉴赏力,媒体的宣传导向以及政府的引导都是需要关注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优秀作品未能百家争鸣,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经济,表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
于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主义抬起了头。他们坚守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面对日益万新的社会和市场却坚持不创新,不变通,不思进取,以保持传统的名义阻止变革和创意,甚至还要求社会和政府给与支持。这样的力量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发展,使得脆弱的传统文化在面对汹涌蓬勃的国际化趋势时,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开放的市场时,显得无力而很难适应。这些本应得到大力开发的内容产业,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由于不曾尝试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变革的道路,一点一点被破门而入的强势文化所蚕食。
同时,由于供不应求的文化市场,一些制作粗燥,缺少文化内涵的作品乘机冲击了文化市场,不仅对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度浪费,对于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垃圾,伤害着人们的视听。比如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颇有争议“芙蓉姐姐”、“木子美” 等现象,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浪费资源,错误引导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广告行业也是如此,一些通过引起消费者的厌恶而取得商业效应的垃圾广告每天仍然污染着消费者的视听,却并没有受到管制,如著名的“脑白金广告”等。对于由于科技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出的垃圾文化产品,人民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抵制,阻止它们泛滥产生负的社会效应。
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和国家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以前一直实行双轨制计划式发展,直到2006年才开始从试点转向全面改革。“十五” 期间。相比速发展经济和总体消费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趋于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当作一项由政府引导安排,社会响应,公众被动的一项公共事业。文化的两面性,是重点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的经济效应(商品属性)和文化事业中的社会效应(使用属性)。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引导发展方向,管理高度集权和统一,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只需按政策组织完成计划,形成没有来自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的文化,被剥夺了其商品属性和盈利能力,使其很难出现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用文化事业的方式管理文化产业,以至于资源有效配置不足,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出现很多准入限制和垄断,导致产业发展受到抑制,需求严重大于供给,文化产品多样性上也受到很大破坏,文化产业链更是难觅其踪。
我国文化产业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还未形成,缺乏国家竞争力。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比如动漫产业,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美国等,纯熟的产业链运作和规模效应,如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可以在一到两年内形成由受欢迎的连载到单行本发行,到动画,电影,唱片以至于周边商业产品等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系列产值的创造,使消费者需求及时全面的得到满足,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由此看来,文化产业和文化内容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内容资源的产业,它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战略。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内容资源的高素质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文化内容资源开发属于“创意工业”的领域,参与文化内容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必须对中华文明丰厚底蕴有全面掌握、对优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领悟。
还应该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市场的监管者和文化内容资源的保护者,应该站在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建立和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这是文化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保护前提下的有效开发,才能够充分保障文化产业创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再有,应该尽快建立文化产业链和产业园区,打品牌战术。例如可以借鉴的是机器猫,米老鼠等动画形象都已经连续创造产值几十上百年,由大受欢迎到成为经典,成为一支新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文化交流,将我国丰厚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只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文化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国际舞台,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2]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钢铁、汽车、石油、造船等传统产业,而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
1.1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
信息产业在高技术产业中居领头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199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所公布的数据表明,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产业约占69%[IJ美国1967年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GDP)的46%1990年为75%,现在约为85%,其产值达到5000亿美元,占世界信息产业总产值的35%日本信息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占(;DP的55%[3J现已达到70%左右。我国属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产值1995年占GDP的27%,现已达到3糾多。就发展速度而论,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在25%以上,3倍于GDP增幅。今后5—10年内,将保持20%的发展速度,其产业规模及出口创汇将比2000年翻一番。
1.2信息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巨大
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集约型产业、高效益产业,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1)销售收入、产值高。据悉,1995年世界信息产业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1996年达到1万亿美元。5]以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产值将在2010年达到5万亿美元,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美国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每年创造工业新销售额将近3000亿美元,到2010年约增加国民生产总值4000亿美元。1J我国信息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2001年我国通信业务收入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26万亿元,[7J2002年卜6月电子信息产品完成销售收入4413亿元,同比增长167%[4J2005年将达到1.5万亿元。2002年上半年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7J2005“十五”计划完成时,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元;(2)投入小,产出大。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投入小,产出大。1989年原国家科委的科技信息投入只有25亿元,加上其他科技信息费用为1亿元,而产出就达50亿元,其投入产出比为1143美国比尔.盖茨的信息产业产品DOSW,imkos98>Office97只是一张软盘或光盘,仅需3元物资成本,而一张Office光盘的价格高达8000元。J
1. 3信息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多
信息产业是人才需求量大、薪酬高的产业,国际一些顶尖的信息产业公司摩托罗拉、诺基亚、思科、朗讯、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已在我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悉,美国有760万人从事信息产业,并间接创造新工作岗位1500万个。我国2001年信息产业直接吸收的就业人员约300万,加上间接增加的就业人数有600多万。可见信息产业有强大的拉动就业需求与创造工作岗位的作用。
1. 4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原因
在国民经济四大产业中,信息产业之所以成为主导产业,是因为:(1)在高技术产业群中处于领头地位。信息产业在卫星通信、生物工程、光纤通信、宇宙航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新技术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领导作用。所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动控制,都离不开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化数据库与信息服务的奠基与支撑作用;(2)具有鲜明的高技术特色。信息产业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就以计算机技术而论,具有数字化、高速化、小型化、大容量化等特点。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可用0或1进行数字化表达。美国BM公司2000年7月研制出的“白色ASCI”超级计算机能进行123万亿次秒的运算。正在研究的光子计算机要比电子信息处理快1000倍。微型化技术可在一块或数块几毫米见方的小硅片上将中央处理机建于其上,以造出笔记本电脑、掌上机等。韩国1995年研制出了千兆位动态随机存储器。美国IBM公司预计2010年可开发出10千兆赫兹处理器。["J以网络通信技术而言,运用光纤通信,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知识3—5分钟可传递完毕,运用数字方式,采用卫星通信,可建立起全球性的卫星数字网。(3)有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信息产业处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特征、本质、规律及其应用的反映。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驱动器。
2信息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器
信息产业是高应用、高增值型产业。信息不但是有形的独立要素,而且是无形的非独立要素。它蕴含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等之中,对它们有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又是链接各产业部门与活动的媒介物、粘合剂。它可用于工业企业设计与制造、工程与自动化管理,可用于农业、商业、金融、出版、医药等领域,产生高附加值。“知识通过价值链一次又一次地被附加上去,知识性工作变成了价值、收入、利润的基础。
2. 1信息产业促进了“五大结构”的改变
2.1.1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变。信息产业属高科技产业,知识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在GDP中比重大。美国、日本及我国情况前面已谈,此处从略。我国香港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第一产业日渐萎缩,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进入90年代后,第三、四产业的经济指标迅速上升,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2.1.2促进了资源结构的改变。人类资源中不仅有物质与能源,而且有更重要的信息资源。物质、能源有耗竭之时,而信息属非物质形态资源,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特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减少对物质、能源的消耗,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创造经济效益,可减少交通运输压九节约运输费用。我国1995年长途电话38亿次,节约交通费、住宿费和时间价值高达120亿元。到2002年8月止,全国电话用户3.88亿户,居世界第一。
2.1.3促进了就业结构的改变。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愈来愈多,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全世界近10年社会就业总人数中,信息产业人员约占70%美国1987年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67%,现已达76%。[14J曰本1980年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占整个就业人数的3&3%,1990年达到了584%,[14J我国信息产业就业人数,1995年占1&6%,现约占25%
2.1.4促进了市场结构的改变。市场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不发达,信息产品少,基本上没有信息市场。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产生了多层次、多系统、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特别是网络信息市场、现代通讯信息市场等大量涌现,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
2.1.5促进了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有物质消费和信息消费。物质消费分生产资料消费和生活资料消费;信息消费分政治信息消费、经济信息消费、文艺信息消费、军事信息消费、科技信息消费等。即使在物质消费中,也一刻离不开信息消费。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电视、家用PC机、卫星通讯的使用,新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产品迅速发展,信息消费成了人类消费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消费结构。
2.2信息产业加速了商品流通
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奠定了电子商务客户与市场基础又加速了商品流通据悉,美国互联网用户占全国人口的45%,曰本占15.22J我国1997年上网用户仅62万户,2001年达到3370万户。2002年8月上网用户达到4331万户,居世界第二。电子商务网站达500余家。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电子商贸系统开发与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对传统商贸系统有效利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对外贸易的繁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1年国际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170亿美元,美国达659亿美元,同比增长57%。信息产业推动了生产持久发展231组织生产中心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是以产品流通为主,围绕资金、物资流通组织生产的;信息经济时代,是以市场资讯为中心,围绕信息组织生产的。现代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以市场为目标确定发展战略,把握市场变化脉搏,以便及时了解在什么时间、地点,需要多少什么产品,从而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生产出产销对路的产品,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
232生产手段的变化。手工操作时代,机械制造业生产是由机床制造各种零部件而后组装成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可把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调度、辅助制造与测试、车间自动化等集成一体从而把装配线上所需要的零部件,按时按量送达指定位置,去掉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据悉,由于计算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节约劳动30%-40%劳动对象的变化。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天然物质、加工产品外,合成物质不断增多。到20世纪80年代,合成染料占世界总染料的90%,合成药占药品的75%.
生产成本下降。一些生产设备厂家,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其材料、能源、设备性能增强等方面,减少人力资源与交通运输成本,促进了生产成本下降。生产产量的提高。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据悉,1900-1980年汽车产量增长了4240倍,合成橡胶增长了2266倍,石油增长了148倍,核发电量增长了13466倍。以上充分说明,信息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器和推动机。
3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赖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信息产业不断创新,信息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1将信息产业创新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信息产业创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思想创新等。市场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只有不断地开拓用户潜在、认识与显在需求,将用户的潜在需求转化为认识需求,又从认识需求转化为显在需求,不断地开创虚拟市场、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电脑购物、电脑结算等新市场运行与交易方式,才能将诸种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的重心与关键。只有不断地开创全新的信息技术,改造已有的信息技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才能生产出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满足用户对信息技术产品的质量需求,不断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倍增剂与孵化器。要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模式与机制,开创科技园式的贸、工、科、信、政一体化管理体制,创业团队的模式和科学激励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技术设备和信息数据的作用,充分体现管理的倍增剂与孵化器的功效。思想观念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导航标与引擎器。人的思想观念是人的行动指南,只有确立创新思想观念,才有超人胆略、智慧、行动和超常发展。如美国比尔.盖茨就是突发奇想、以奇制胜的典范。微软1995年8月24日以大规模的宣传策略,高效率的网络销售方式,在全世界用12种语言版本同时推销“视窗95”,一夜之间抢购热潮迭起,当曰美国销出30万套,4天全世界售出100万套。
3. 2走信息产业创新特色化道路
要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就要走信息产业创新特色化道路。特色化就是优势化与本土化。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就抓不住主要矛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力等方面暂时难以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只有走“重点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特色化之路,才能赶上并局部超过发达国家。
3. 2.1重点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只有采取重点引进发达国家先进信息技术办法,才能免费学得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避免研究开发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才能以远低于率先者研究开发价值的价格买到专利技术,节约投资,缩短时间,迎头赶上。日本从5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相应的研究开发,
在短短的20多年中就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对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不能只凭广告词和产品说明书的某些不实之词断其先进性,要通过权威性信息机构、用现代化的查询手段与权威专家集体鉴别相结合。如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在电信领域直接引进新技末而越过金属导线与信号模拟阶段,使电信网络数字化成为现实。[15J对引进的先进信息技术产品,要对其中某些技术、功能缺陷予以改进,臻其完善,让所生产的新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
3. 2.2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信息技术产品。如果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只是一味引进,而不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信息技术产品,就会成为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附庸”与“加工厂”,就会受其控制与勒索。因此只有不断地对信息产业进行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是如此。英特尔公司两起一落就充分说明了此点。1968年该公司集中主要人力和财力研制内存储器获得成功,其营业额1970年就达到了420万美元。到70年代末,日本研制生产的动态随机内存储器(DRAM)占了近50%的国际市场,80年代中期曰本研制的25ACDRAM占了绝对优势,占国际市场的92%英特尔等只占其市场的8%。在此危急关头英特尔于1986年集中力量研制386微处理器取得成功,一年就有起色,从此不断研制出了486、奔腾1、1丨、111、IV等几代新型处理器,1992年跃居世界最强大的半导体芯片公司,到1999年初股票总市值达2300亿美元。
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创新产品,就要在软件与信息数字化、计算机与网络集成,新型元器件等方面,依据自己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优势,选择一、两项重点投入,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站稳脚根,带动全面,方能产生大的效益。这方面印度的经验值得效法。印度的经济落后,但他们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在全球占了一席之地。印度的软件出口1992—1999年以年均6恥的速度增长,1999—2000年印度软件出口达405亿美元,占全世界软件市场开发份额的167%^我国闻名中外的“青鸟工程”(软件工程)历经“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建成了软件产业现代化生产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7J
3. 3确保信息产业创新所必须的人才、资金与政策
人才是创新之本,要造就大批一流的信息产业创新人才,就要通过知名的高等院校培养与信息产业创新实践造就及高薪聘用;资金是创新之力,要筹集足够的创新资金,就要加大风险投资,鼓励企业投资,加大政府投资额;政策是创新之保障,要促进其创新,就要制定并贯彻落实突出关键技术政策,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市场支持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4.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动力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成正比的。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它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居世界第一。曰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其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也居世界第二。我国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国际投资多,外向型经济发达,与国际大市场联系密切,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其信息产业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现已形成华东、华北、华南三强鼎立的局面。中西部的哈尔滨、长春、武汉、成都、重庆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是内陆经济热点地区,是区域性工业产业基地,交通通信枢纽,科技、商贸、金融中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较发达地区,也是信息产业较发达的地区。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为支柱,高科技中信息科学技术具有领导与先导性价值,它具有资产无形化、低消耗、高效益、高渗透、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平衡发展的特点。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知识经济发达,因而经济发展具有持续性,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2002年上半年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集成电路183亿块,占总产值的63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量为6亿块,占其总产量的2ft9%京津地区的生产量为23亿块,占其总产量的7.9么而西部及其它地区生产22亿块,仅占总产量的7.5%。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反映在:
4.1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资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有了足够的资金,就能高薪聘请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高速进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技术产品进行研究开发,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对信息及其相关产业的投资达到1000亿美元,对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总投资为4000亿美元。19J2000年的风险投资已高达1000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当然困难是存在的,目前的困难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古籍数量浩繁,如何确定精选优选的标准,要根据利用率或稀有情况挑选急需数字化的文献;目前南京大学图书馆已制定了《关于CADAL项目古籍选目协调工作的原则》各成员馆可以参照执行。
(2) 具有计算机及古文献两方面知识的人才难得。此类人才一方面要对古籍有透彻的分析理解,能准确标点断句;另一方面又要精通电脑操作技术。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3) 古籍繁难字库的建立。由于暂时繁难字的利用不多,其字库的建立还需专家与软件人才的通力合作。
(4) 目前的软件对古籍的识别率还比较低,急需开发出分辨率更高的软件。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煤炭产业在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能源安全。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煤大省,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多年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突出了许多问题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煤炭产业需要大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集约、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是国家规划的 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素有“千载煤州”之称。全省垂深2000m浅含煤面积约1900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1%;已勘察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占含煤面积的21%。全省129个县(市)中,已知有52 个市、县有煤炭资源赋存,煤系地层总面积达到 6.2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近40%,保有煤炭资源储量 245.1亿。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煤炭产业形成了以平顶山、焦作、郑州、鹤壁、永城、 义马6个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共同发展的煤炭生产开局,基本形成了以煤为本,多元发展的产业布局,煤炭业经济效益增长迅速,产量和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河南省煤炭企业完成煤炭产量2.32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5亿吨,占总产量的84.03%,地方煤矿3706万吨,占15.97%。全省完成煤炭销售2.55亿吨,同比增长13.3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8亿吨,占总销量的77.60%,地方煤矿5710万吨,占22.40%。全省完成煤炭铁路运量7020万吨,同比下降11.6%。2012年,河南省煤炭产量1.48亿吨,同比下降19.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37亿吨,下降6.7%;地方煤矿1103万吨,下降70.2%。全省煤炭销售量1.95亿吨,同比下降23.4%。煤炭铁路运量5897万吨,同比下降16%。据悉,2013年全省原煤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拟退出煤矿10处,淘汰落后产能150万吨。
2 河南省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引起地表裂缝、塌陷等现象,对地表生态和植被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时,地表塌陷还会危及到周围村庄、学校等地面建筑物,导致水、电、通讯等线路搬迁或者改道。例如,位于河南省东部的永城市,多年来的挖煤已使其地表塌陷非常严重,据专家预测,永城矿区开采完毕后,将形成塌陷区 515 平方千米,占永城总面积的1/4,将近有500个村庄受到影响。平顶山由于煤炭过度开采,地面的沉降和塌陷现象十分严重,塌陷面积达1.4万亩,对地面建筑物和人民的生活工作造成威胁。此外,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大量占用土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全省每年排放煤矸石1200万吨左右,约占地16公顷,全省累计堆存煤矸石2.4亿吨以上,占用土地800公顷,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伴随着煤炭的开采,大量或过度抽排矿井地下水会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资源浪费,影响到区域水质条件。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未经处理就进行排放,对地表水污染严重;大量的粉尘以及煤炭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严重影响当地大气环境,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2.2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虽然经过矿产资源整合,河南省小煤矿数量减少了62%,全省煤矿采区资源回采率达到80%以上,但是仍有众多的乡镇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只有10%~15%,采大不采小、采好不采坏、采整丢残、采厚丢薄、吃肥丢瘦等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缩短了矿井及矿区的寿命。另一方面,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省煤炭产业中以原煤为主的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缺乏精细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像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坑口电厂建设等战略性工程进展缓慢。
2.3 煤矿后续资源紧张,部分矿区濒临枯竭
河南省现有可供利用的大型井田在2010年前已被全部规划利用,煤矿后续资源接替较为紧张。据相关统计资料知,河南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约50%,尚未开的的122.6亿吨煤炭资源因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和因地上建设工程占用等原因,实际能够开采利用的仅占资源储量64%,并且开采难度较大,现有的设备条件以及技术水平难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开采。目前,河南的六大煤电集团公司,除永城和郑州两地可供建井的资源储量较充裕外,焦作、义马、鹤壁能够建井的资源量很少,平顶山地区虽然远景资源量有一定的保证,但是由于深井建设和矿井热害等原因严重制约着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很多矿区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局面,急需寻找后备资源。
2.4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矿难事故时有发生
2012年河南省发生煤矿伤亡事故4起发生伤亡事故4起,死亡12人,伤2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1起,下降20%,死亡人数增加5人,上升71.4%;百万吨死亡率0.163,同比增加0.099,上升155.64%。其中,骨干煤矿企业发生事故2起死亡9人,伤2人,同比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增加6人,上升200.0%。百万吨死亡率为0.129,同比增加0.090,上升228.1%。地方煤矿发生伤亡事故2起,死亡3人,同比减少1起,1人,分别下降33.3%和25.0%。百万吨死亡率0.780,同比增加0.613,上升366.0%。煤矿伤亡事故依旧存在,煤炭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
3 河南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一、发展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搞好污染防治。在煤炭的开采直至利用的全过程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控技术,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新建煤炭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煤矸石和粉煤灰的问题,通过植草、植树等方法进行防风固尘,使的矸石山达到整体绿化,控制粉尘污染。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煤炭企业采掘作业的监管力度,改进采掘工艺、调整采掘线路,把因采煤塌陷造成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在煤矿作业中加大先进设备的使用比重,淘汰落后的和高耗能的技术设备,加大对共伴生资源的利用,搞好煤炭地下气化发电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继续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严格控制过度开采,注重节约保护,把现有矿井的产能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提高资源回收率。在煤炭生产利用的各个环节采用节能高效的实用技术及先进装备,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对煤炭资源开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推广应用煤矸石发电等工艺设备,大力推广矸石水泥、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等新型建材产品。二是搞好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产业内部循环。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以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煤炭延续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层气产业,培植煤炭资源新优势。三要延长产业链,推进煤炭服务业的发展。河南省煤炭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不受煤炭资源制约的煤炭服务业,包括地质勘探、科技研发、教育、物流等服务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业的第三产业。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
矿难事故的不断发生,既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原因,也有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原因。要实现河南省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一要从制度入手,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措施,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二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使用安全性能高的装备,进一步加大安全的投入。三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河南作为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大省,要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煤炭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体系,确保煤炭产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进行;其次要进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生产问题,只有协调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煤炭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