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安全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安全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安全发展

篇1

【正文】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2)10-0026-04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来形成能使国际分工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它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而且还在事实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这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在技术封锁上,发达国家严格管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69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发达国家所有),只有10.6%把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直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会议室”小圈子商议制度,能够“入室”商讨制定游戏规则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的发言权的决策权。因此,现行国际游戏规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它偏重照顾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而忽视或损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当代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为便利。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种来自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两个方面。这种推断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利益诱因。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资源所有者做出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是建立在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对资本而言,规避风险,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其进行跨国界流动的决定因素;对人才而言,是否进行跨国界流动取决于其流动的预期收益与流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当人才由跨国界流动而获得的异国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其在流出国工作收入和流动费用时,人才跨国界流动的现象便会增多。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则为资源所有者的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生产要素收益水平的悬殊,会为发展中国家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国家提供利益诱因。由此可见,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受到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政策因素看,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竣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市场开放压力越来越大,开放市场的时间表已基本确定,发展中国家通过政策的作用来达到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越来越显得无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2001年12月11日开始生效,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中国承诺:关税减让的实施期最长可到2008年;逐步取消400多项产品的数量限制,最迟可在2005年1月1日取消;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在加入后1至6年内逐步实施。又如: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政府承诺自1994年1月1日起,墨西哥将在10年内完全取消彼此间的农产品关税;在7年内取消对美、加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限制,在10年内取消对证券公司的限制。韩国的市场开放程度本已很高。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解救危机,韩国更是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如取消对外汇、资本流通和利率的所有管制,逐步允许外国接管和收购部分韩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汽车市场等。

2、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从历史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实行开放政策时,自然不存在经济安全问题。但由封闭而带来的落后和贫穷从长远看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既有来自国内、国际的因素,同时又有国内、国际因素的互动影响而产生的新因素。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中去系统地研究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安全问题、解决经济安全隐患所应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篇2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以其优越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条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的推动方式,而且对跨国公司来说页拓展了其海外市场,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资本含量和影响着国际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趋势。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进入我国,给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资金和管理技术,还有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报酬、推动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就为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新动力,但是跨国公司的目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有所偏差,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安全,我们针对跨国公司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出必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跨国公司;中国经济;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35-01

随着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我国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与接收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同时跨国公司对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现状堪忧,因此,有必要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并针对其投资性质和发展概况,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之实情,做好一定的防范措施,以确保我国经济安全发展。

一、跨国公司发展概况研究

跨国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投资,截至目前,全球有跨国公司的主体公司6.4万家,主体公司的分公司合计有17万家。综合联合国国家经济署的一组数据显示,仅仅就2006年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的总产值为4.8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发展总量的10%。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在全球前100的经济实体中,53家是跨国公司,这就说明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在对华经济投资方面有了明显的表示,最主要的表现在对外包、战略联盟和合资。

二、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当代社会对国家的安全理论并未有明确的界定,在学术界的最主要说法是指一个国家的根本的经济利益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外来经济体的影响和侵害。究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国家在经济体中的主权不受侵害、国家经济体中基础设施建设稳固、国家经济体中经济运行健康可持续,并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经济体有话语权、自卫性和竞争力。就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包括:能够应对经济的疲软和经济的萧条期;能够在体制轨道中实现经济的改革;能够将中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积极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力趋势之中,保持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的经济安全简单的可以分为“整体完全”和“局部安全”,所谓的“整体安全”指的就是国家在经济体中的主权不受侵害、国家经济体中基础设施建设稳固、国家经济体中经济运行健康可持续,并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经济体有话语权、自卫性和竞争力;所谓的“局部安全”是指涉及到的战略资源安全、产业链条安全、财政安全以及国民经济体制的安全等。因此,我们国家在注重发展国家经济的整体安全的同时,也在致力于解决经济的局部安全,彻底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架构合理合适的发展方略。

三、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百年不遇的时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跨国公司本身作为盈利机构,对我国的经济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着我国经济体的战略安全和运行安全,这就有必要对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体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以确保国家经济体的安全。

第一,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弱势影响。这主要的表现在跨国公司本身与我们国家的经济是具有互补性的,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额度还是在一定的许可范围之内,这就很难撼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但是这种若是影响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的有:我国经济体中的基础性缺陷、我国经济体制度的结构缺陷以及国内国际因素的干扰。

第二,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体安全的不安全影响。即:经济综合实力较弱引起的资本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经济技术的巨大差异引起了我国工业技术化进程中的瓶颈期、经济增长引起的贸易摩擦导致了经济体的不安全、我国经济体更易受到霸权主义的影响。

四、对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策略建议

既然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弱势影响 和不安全影响的区分,纳闷我们就必须从大局出发,结合中国现有的国情,提早制定好相应的措施,顺应经济的新发展。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建立全民参与体制,加速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如果要更好的实现国家经济体的安全发展,我国必须以维护国家经济体安全为题,积极调动居民、企业、社会团体、教育行业等等的各行各业的主动性,以建立起国家应急战略机制和组织人才体系,用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积极主动建设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并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个人、团体做到相应的惩处,做到防范于未然。

第三,合理引进外资企业。对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的企业取消其进入中国市场。

五、结语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我们既要看到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安全因素,切实做到防范于未然,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篇3

1.继续推进名牌产品创建工作,组织第四届中关村质量管理文秘杂烩网奖评选,提升企业内在竞争力,引导企业品牌建设。

2.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做优做强*园的战略部署,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争使我区试点企业总数占到全市的50%,达到75家左右。

3.发挥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标准化组织,增加其在国际组织的话语权。

4.组织国内外标准化专家开展专题论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5.开展生产业的标准研究,规范该行业的市场行为。

6.继续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7.以“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为主题,继续开展社区菜市场电子计价秤统配统管工作,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开展健康计量进医院、公平计量进商场、光明计量进镜店和服务计量进社区的“四走进”活动。

8.完善燃煤、燃油的市场监管,继续加强对使用低硫散煤和生产型煤企业的监督管理。来源于:

(二)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按照中央部署,我局将于今年3月份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希望全局同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在弘扬奥运精神,巩固奥运成果的基础上,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仔细查找在思想观念、监管制度、体制机制、队伍素质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整改。来源于:

(三)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有新成效

1.以“三级监管网络”为基础,落实食品和特种设备属地监管责任,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2.坚持定期对全区质量状况进行分析,为上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继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提高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对食品进行风险分类、分级监管,重点对桶装饮用水、熟肉制品、乳制品、蜂产品等高风险食品进行监督抽查。在全区食品获证企业中继续推行haccp认证,实行检验人员资格制度管理。

4.开展电梯隐患评估和预警试点工作。对全区使用年限12年以上的电梯进行安全技术分析,对其中纳入预警范围的电梯进行安全评价。

5.总结奥运会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的成功经验,做好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及其他重要活动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

6.推进气瓶电子物流编码系统应用,进一步提高气瓶信息化管理水平。

7.对民用电梯定期进行安全状况的分析评估。全面清理超期未检设备,将超期未检设备比例控制在1%以内,并逐步完善动态监管机制。

8.推进锅炉节能监管试点,探索建立高耗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9.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的普及宣传,宣传活动要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

(四)技术机构的服务保障能力要有新提高

1.建立、完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的管理体系,整合资源,搭建公共实验室平台。建设国家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通过验收、审查。

2.拓展新的检测项目和业务。计量所开展汽车维修行业的计量器具检定,进一步拓展医疗卫生单位计量器具的检定;特检所取得压力管道检验资质。

3、技术机构的能力项目和开展课题研究方面要制订具体的目标。所有40岁以下的同志要制订发展规划。

(五)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要有新举措

1.通过全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创新、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 法律 职业道德 标准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数亿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人民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健康性和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的问题,相关部门以及基层群众都应重视起来,完善我国食品管理相关体系,让大众吃的放心。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从养殖或种植到加工到运输直至消费等全部环节的安全,我国目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不完善

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系统性缺乏,法律完整性较差,各条款都规定的比较笼统,细节上不够严谨,这就导致相关人员在监督执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耗费较多地时间,延误了有利时机,使操作性变差。另外,法律在食品安全上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大,没有足够的震慑力,往往使违法人员产生侥幸心理。

(二)支撑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检测管理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必须要先进可靠,技术水平要跟得上时展,一旦出现食安问题,预警系统要及时启动,食安信用体系要不断成熟,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信息要及时迅捷。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以上的这些条件,我们距离实现还有很长的距离。

(三)监督食安的相关执法人员不够尽责

执法人员在食品安全的整个监督经营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观念问题或者其他的原因,有些执法人员在监督食安问题上表现得差强人意,没有尽职尽责,这也导致了食品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食品安全标准较为落后

我的食品产业经过了多年的标准化工作建设,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体系,但万万不可因此而产生懈怠,实际上,我国在标准化上的发展水平依然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依然十分落后。

(五)经营食品产业的企业素质低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食品企业都如此,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者无视法律政策,完全忽视职业道德,缺乏与其地位相对的社会责任感。在进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只顾追求最大化利益收入,为了赚钱无视食品安全隐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干扰。

(六)群众自身安全意识相对不高

中国有一句不健康的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有些食品给人体带来的伤害并不是急性的,但是一天一天的积累,就会让人的身体被病毒蚀穿,最终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食品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食品是人类生存生活必备基础,只有吃的安全而放心,才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改善解决,在保证了“量”的前提下,“质”的安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的延伸,是相关产业最全面的行业之一。食品产业的茁壮发展,不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材料、养殖业及畜牧业农业等,还会为大众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效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食品业不论在哪里,都是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

食品产业如此重要,如果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将造成各种直接损失,导致人们食物中毒或染上其他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严重损害人民身体健康,使国民生产力水平急遽下降,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会相对降低。为了治疗引起的各种中毒和疾病,大众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国家财政需要额外支出更多在医疗系统上。以上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阻碍经济持续飞速发展。

食品安全不仅会对国内各行业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我国食品产业对外出口业务。国与国之间在食品方面能互通往来,主要是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两国也会直接引起严重的贸易纠纷,毕竟食品安全在哪个国家都是非常受到重视的。食品安全得到保证之后,出口国增加了外贸出口收入,进口国缓解了社会压力,同时既保护了国民健康,也有利于两国之间友好往来。

三、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毫无疑问是必须要重视的,那么,面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各种食安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有效手段来防范呢?

首先,要完善法律制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还要有足够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卫生法等,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与本地居民关系紧密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法律法规,从而更好的保证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意识。不管是执法人员,还是普通群众,都要正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务必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人文道德,消费者要学会选择健康的产品,企业及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产品用上心思,把产品质量放到第一位。

当然,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也要及时与国际接轨,制定合理的安全标准,生产标准及其他标准。对于建立起来的安全标准,要始终贯彻执行,大力发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更加可靠放心。

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并非几天就能得到完善,也不是单靠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的各界人士,包括各执法部门、各食品产业相关人士以及我们广大消费者密切配合,高度重视,对已经颁布的法规政策要认真落实,一起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长远发展。

篇5

一、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经营方式落后

在我国,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从规模上来讲,是比较散乱的,因此大多数的农业经营很不规范,没有形成整个行业的经营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相对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农业生产和经营需要国家的管理者才能为何生产标准和规范,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够,相对较落后,打击违规食品安全的行为还不够,影响了食品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造成了一些安全隐患。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其发展是长期艰巨的一项任务,需要不断努力才能逐步完善。

2.不良企业利益驱使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是食品的生产,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忽视自身所具备的的社会责任感,采用劣质原料或者添加有害物质导致经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致使食品质量差,并且违反市场规律,造成恶性竞争。其中,地沟油事件就是不法商贩为了获得低成本高利润而进行的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铤而走险,这样的问题所在就是由于社会上的经营者为了单纯追求利益而不顾客的健康问题,导致整个行业恶性竞争,并且市场环境恶劣,自身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3.监管不到位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监督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确保食品安全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政府对于企业食品生产及经营的监督力度和管理力度。监管者的职责在于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当发现某些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关措施遏制违法行为。由于政府对于自身职能的认知不足,更恶劣的是有些政府和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利益往来,致使监管出现漏洞,给恶劣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造成监管体系的不完善,监管手段及技术都比较落后,缺乏对于企业长期有效的监管抑制,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4.食品检测技术、体系落后

食品安全中对于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对食品进行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涉及到需要的行业,所以要进行多方位,针对不同的流程需要作出各方面的检测和评估,这些要求对于第三方机构来说是其需要发展的不断追求,要满足这些要求,第三方机构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多方位的了解食品行业的新兴技术,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测要做到公平公正,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是很欠缺的。

其次,对于食品行业,需要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体系,不能杂乱无章,没有标准统一的体系很难做到对于食品安全严格的审查,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定为不够高,不够清晰,机制也很呆板,执行困难。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特征

1.对食品原料供应源头控制不足

食品原料供应源头即食品生产的过程,这其实是对生产食品的源头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在这个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对农作物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规范所造成的监管不力,致使生产者只顾生产出外观好看的农作物,而把过量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渗入到了食品中,这些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由其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的食品众多,如蔬菜水果等,都是很少经过加工就直接进食的,都有可能造成危害。如果对有害物质控制不够的话,有时候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又例如在对家禽、家畜和水产品等生物注入过多的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这些生物体内会生成大量的耐药性细菌,由此会进一步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另外对于土壤农作物来说,忽视有害的土壤危害,造成重金属含量超标,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造成农作物粮食中重金属的堆积,在一定的时候就会造成人们慢性中毒反应。

2.食品流通的监管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食品的生产及经营范围较为分散,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如人烟偏僻的地区等,不法经营者利用这种情况避开检查,建立一些黑作坊,都是对食品安全危害的隐患。另外在农村地区,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还不够,卫生知识缺乏相关专业认识,一些生产经营者无法达到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另外在一些农贸市场中,卫生相当的差劲,市场中人群嘈杂,食品袋或者食品容器等不卫生,都容易造成疾病的滋生与传播;超市中容易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食物的标签不规范,对于过期的食物处理不当,食品的保存及环境卫生设施都易出现问题,还有产品的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问题;学校及学校周边中人群较多,并且分散,如果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不到位,还会造成大范围的恶劣影响。

3.食品的加工和质量问题

为了增加食品的美观性及其保存的期限,一些成产企业往往会往食品中添加化学成分,长期过量使用,或者在加工的过程中,使用劣质的原材料等降低成本等等,超过食品安全标准,这些质量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针对比较热门的转基因食物现在还未得到专业的相关证明,也不能确认其食品安全性。

三、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的社会影响

1.政治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都离不开食品安全的稳定。过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会造成社会和谐发展,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政治的建设,使得群众对于政府监管的不信任等恶劣影响。因此,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构建一个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的、食品安全的和谐社会,坚决打击危害社会安定等行为。食品安全问题造成民众对于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降低,危害社会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秩序,破坏社会的稳定。

2.经济方面

忽视食品安全问题,还将导致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方面,食品问题首先伤害的是人体的健康,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害到人们生命健康,这就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力损失;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还会造成贸易出口困难,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所有行动都收到关注,食品贸易也属于国际性贸易,食品安全问题会危害到我国的食品在国际上的口碑,导致我国出口贸易严重受损,国家形象也会下降,这就对我国的农业、食品行业都造成严重影响。

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第一,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检测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问题的改革,增强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在监管上,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强制性手段严厉打击不发分子包括政府人员、企业经营者、消费者所有与市场相关的人员。各地方也要完善自身的法规,全国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合理制定标准,要符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第二,要加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力度。严防腐败分子对食品安全行业的破坏,从食品生产到加工再到最终的产品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对其的检测和监督,监管和经营的责任负责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是身上,问题出在哪一部门都要进行惩罚,要使监督部门各司其守,逐步形成监督的专业化。

第三,增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流畅性。消息的滞后和信息的不通畅都是导致市场对于食品质量控制不统一的原因,信息的通畅会引导行业规范,因此需要在现代互连网社会,利用信息时代的优越性,增强互联网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监督者都能够实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使得大众对于食品做到放心。

第四,提高食品生产技术水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生产水平还不够高,对于食品流程的监督把控很难做到规范化,制定的严格的质量生产标准,监管力度要大,从原料的加工和生产就做到严格的监管个把控,这样才能逐步完善行业规范,提升食品生产技术。其次还要引进先进设备,这对所有安全生产及经营都具有强大的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食品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都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衣食住行方面都伴随着较高的要求。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自身的问题。现阶段引起人们较多专注的有食品安全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做出及时的思考和应对对策,努力提高我国在食品生产与经营方面的技术水平,对食品的监管也做到严格规范,整顿治理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社会科学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睿.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05).

篇6

一、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经营方式落后

在我国,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从规模上来讲,是比较散乱的,因此大多数的农业经营很不规范,没有形成整个行业的经营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相对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农业生产和经营需要国家的管理者才能为何生产标准和规范,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够,相对较落后,打击违规食品安全的行为还不够,影响了食品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造成了一些安全隐患。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其发展是长期艰巨的一项任务,需要不断努力才能逐步完善。

2.不良企业利益驱使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是食品的生产,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忽视自身所具备的的社会责任感,采用劣质原料或者添加有害物质导致经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致使食品质量差,并且违反市场规律,造成恶性竞争。其中,地沟油事件就是不法商贩为了获得低成本高利润而进行的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铤而走险,这样的问题所在就是由于社会上的经营者为了单纯追求利益而不顾客的健康问题,导致整个行业恶性竞争,并且市场环境恶劣,自身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3.监管不到位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监督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确保食品安全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政府对于企业食品生产及经营的监督力度和管理力度。监管者的职责在于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当发现某些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关措施遏制违法行为。由于政府对于自身职能的认知不足,更恶劣的是有些政府和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利益往来,致使监管出现漏洞,给恶劣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造成监管体系的不完善,监管手段及技术都比较落后,缺乏对于企业长期有效的监管抑制,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4.食品检测技术、体系落后

食品安全中对于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对食品进行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涉及到需要的行业,所以要进行多方位,针对不同的流程需要作出各方面的检测和评估,这些要求对于第三方机构来说是其需要发展的不断追求,要满足这些要求,第三方机构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多方位的了解食品行业的新兴技术,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测要做到公平公正,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是很欠缺的。其次,对于食品行业,需要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体系,不能杂乱无章,没有标准统一的体系很难做到对于食品安全严格的审查,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定为不够高,不够清晰,机制也很呆板,执行困难。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特征

1.对食品原料供应源头控制不足

食品原料供应源头即食品生产的过程,这其实是对生产食品的源头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在这个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对农作物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规范所造成的监管不力,致使生产者只顾生产出外观好看的农作物,而把过量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渗入到了食品中,这些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由其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的食品众多,如蔬菜水果等,都是很少经过加工就直接进食的,都有可能造成危害。如果对有害物质控制不够的话,有时候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又例如在对家禽、家畜和水产品等生物注入过多的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这些生物体内会生成大量的耐药性细菌,由此会进一步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另外对于土壤农作物来说,忽视有害的土壤危害,造成重金属含量超标,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造成农作物粮食中重金属的堆积,在一定的时候就会造成人们慢性中毒反应。

2.食品流通的监管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食品的生产及经营范围较为分散,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如人烟偏僻的地区等,不法经营者利用这种情况避开检查,建立一些黑作坊,都是对食品安全危害的隐患。另外在农村地区,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还不够,卫生知识缺乏相关专业认识,一些生产经营者无法达到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另外在一些农贸市场中,卫生相当的差劲,市场中人群嘈杂,食品袋或者食品容器等不卫生,都容易造成疾病的滋生与传播;超市中容易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食物的标签不规范,对于过期的食物处理不当,食品的保存及环境卫生设施都易出现问题,还有产品的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问题;学校及学校周边中人群较多,并且分散,如果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不到位,还会造成大范围的恶劣影响。3.食品的加工和质量问题为了增加食品的美观性及其保存的期限,一些成产企业往往会往食品中添加化学成分,长期过量使用,或者在加工的过程中,使用劣质的原材料等降低成本等等,超过食品安全标准,这些质量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针对比较热门的转基因食物现在还未得到专业的相关证明,也不能确认其食品安全性。

三、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的社会影响

1.政治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都离不开食品安全的稳定。过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会造成社会和谐发展,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政治的建设,使得群众对于政府监管的不信任等恶劣影响。因此,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构建一个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的、食品安全的和谐社会,坚决打击危害社会安定等行为。食品安全问题造成民众对于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降低,危害社会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秩序,破坏社会的稳定。

2.经济方面

忽视食品安全问题,还将导致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方面,食品问题首先伤害的是人体的健康,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害到人们生命健康,这就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力损失;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还会造成贸易出口困难,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所有行动都收到关注,食品贸易也属于国际性贸易,食品安全问题会危害到我国的食品在国际上的口碑,导致我国出口贸易严重受损,国家形象也会下降,这就对我国的农业、食品行业都造成严重影响。

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第一,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检测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问题的改革,增强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在监管上,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强制性手段严厉打击不发分子包括政府人员、企业经营者、消费者所有与市场相关的人员。各地方也要完善自身的法规,全国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合理制定标准,要符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第二,要加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力度。严防腐败分子对食品安全行业的破坏,从食品生产到加工再到最终的产品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对其的检测和监督,监管和经营的责任负责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是身上,问题出在哪一部门都要进行惩罚,要使监督部门各司其守,逐步形成监督的专业化。第三,增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流畅性。消息的滞后和信息的不通畅都是导致市场对于食品质量控制不统一的原因,信息的通畅会引导行业规范,因此需要在现代互连网社会,利用信息时代的优越性,增强互联网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监督者都能够实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使得大众对于食品做到放心。第四,提高食品生产技术水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生产水平还不够高,对于食品流程的监督把控很难做到规范化,制定的严格的质量生产标准,监管力度要大,从原料的加工和生产就做到严格的监管个把控,这样才能逐步完善行业规范,提升食品生产技术。其次还要引进先进设备,这对所有安全生产及经营都具有强大的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食品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都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衣食住行方面都伴随着较高的要求。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自身的问题。现阶段引起人们较多专注的有食品安全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做出及时的思考和应对对策,努力提高我国在食品生产与经营方面的技术水平,对食品的监管也做到严格规范,整顿治理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社会科学化的管理。

作者:王进安 单位:吉林省食品药品审评中心

参考文献:

[1]赵睿.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05).

篇7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向生产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时期。随着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大增加,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机事故蓄发的态势仍然没有改变,农机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农机安全监理正面临着新的形式。如何适应新形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机安全监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农机监理在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有了一技之长,成为村里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农机监理人员与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找农机监理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了致富步伐;最后,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理手段和监理装备落后,困扰着农机监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按照国家 《农机监理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的要求,农机监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仪器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在检测关上没有配置音像检测设备,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肉眼凭经验的做法,在农机事故勘察设备上还得不到很好的完善,监理装备的不足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2.体制不健全。农机监理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农业机械安全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是向农村提供农业机械公共安全服务责任的机关。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规定,农机监理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农机监理员也应是国家公务员。但目前大部分都属事业单位和事业人员。

3.农机手尽义务多,享受的权利少。各农机监理部门收费都有法律依据,并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但农机手只有缴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拍。

4.基础薄弱。一方面,一些农机手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载人、无牌行驶、脱离年检等违法行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生产、销售、维修、使用和报废回收的各个环节监管不到位,机具状态差,潜藏着严重的农机事故隐患。

三、抓好新形式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

1.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是 提高农机执法服务水平,保证农机安全监 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建议加大投资,县委、县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追加 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应有计划地配备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事故勘察处理、牌证网络化管理等技术装备,改变安全检测无设备局面,逐步形成“基地健全、设施齐备、手段科学、执法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2.理顺机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议对农机监理机构重新进行设置,将现有的农机监理机构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其收费全部上缴国库,切断自身利益与业务工作的“脐带”,确保其履行肩负的职能和职责,促进执法的公平、公正;在业务与行政管理上实行垂直领导,切实改变目前有岗无人、有人不办事的现状。

篇8

现代安全经济学的“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一是安全生产保护生产力。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列宁认为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人类自有生产活动便存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的本质是不断消除隐患、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健康,所以安全生产始终是保护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安全生产发展生产力。研究表明,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率,且行业风险越大贡献率也越大。低危行业为1.5%,一般危险性行业2.5%,而烟花等高危行业达7%。浏阳是全球最大烟花基地、国家命名的“中国烟花之乡”,年产销额达23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居世界首位。近年投资5亿元实施旨在提高安全防范的工厂化、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改造,连续四年无重特大烟花事故,获“全国涉爆斗争先进集体”殊荣,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去年烟花创税占财政收入半壁江山。由一个国家贫困县一跃成为综合实力全省第二强市(县)。现实中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安全,事故不断,生命涂炭,企业折戟沉沙,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日均事故死亡达320人,每年事故损失近2000亿元,相当于每年投资3个三峡工程。仅2002年上半年,中央救灾拨款达32.8亿元。实际上重购设备恢复建设往往需要数倍于损失额的资金。可见,事故越多,生产力越低;事故越少,生产力越高。这是一个为实践所证明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认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安全生产需要的大量投入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事故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自然的惩罚”。而事故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在工业人口仅5000万情况下,年事故死亡约6000人;美国煤矿二战前每年死亡人数都在2000人以上,德、英、法等情况类似。众多国家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时,经济高速发展一般难以避免事故增加,且大幅波动;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事故下降,波幅很小;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时,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这就决定了经济增长一般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据分析,如果每年经济增长率为8%,年死亡人数一般只增不减。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尽快缩短这个历史性的“安全处罚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安全投入也会更多,事故就会减少。这不仅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也为我国沿海经济大省的实践所印证。山东省去年GDP增长11.9%,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江苏事故死亡人数连续4年下降,也是在经济年均增长10%的基础上下降的。浏阳市至2002年底的三年内,CDP增长23.4%。其间无一起烟花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额分别比三年前下降65.9%、88.6%。

篇9

1 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主要分为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和安全工程管理人才两个方面。在西方,英联邦国家在安全专业的教学中,学生重点掌握通用安全科学技术方面知识,学生就业主要是各个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岗位;美国则十分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业卫生。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设立安全工程类本科专业点数量较大增长时期,当时是我国拨乱反正。经济、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各行各业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急需补充高素质的安全工作的专门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速地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从2000年到2008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由30所增加到91所,增长的数目是2000年以前的两倍,这一时期安全工程专业的迅猛发展是与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日益重视密切相关的。到2008年5月为止,全国在教育部备案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91所。从开设安全工程专业高校的地区分布来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各不相同,决定了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应有所区别,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多,说明这些地区更需要和更重视安全工程人才;从开办的院校来看类型很多,有军工、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这也说明安全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科学,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安全工程从专业发展到学科,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从以往重视安全问题的工程解决手段,即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到如今已向培养通用安全管理人才方向发展。

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一贯对安全生产比较重视。目前全省共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业学院、江苏大学、盐城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和南京工业大学8所高校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和江苏大学6所高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点,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和南京工业大学还具有安全工程博士点。江苏省的高校都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了适合江苏经济发展需要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技术为基础的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大安全”,培养宽口径、重基础并能适应各个行业需求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江苏工业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大工程观”和“开放办学”的指导思想,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了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为核心的教育支撑体系,对提升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上,以地方经济特色和发展方向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化工安全、建筑安全、机械安全作为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将培养计划中原来分散在几门课中的内容有机系统地联系起来,组成的综合性横向课程,使学科沿着“大安全”的模式发展。充分发挥化工、机械等学科优势,通过科研和实践促进教学,指导学生立足江苏,培养学生树立大工程观、终身教育的思想。

2 江苏省地方经济的特点与安全生产的现状

2.1 江苏省地方经济的特点

江苏的经济非常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7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 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2.8%,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6.0%,中小企业仍是江苏省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年末私营企业数超过68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2万亿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已成为江苏经济的主体。但是,江苏社会发展经济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产品的技术含量不算太高,易于制造或模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惜牺牲职工的部分利益,产品以低价格的优势进入市场竞争;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耕地保护、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生产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气制造以及建材业: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其它省份和农村获得剩余劳动力从业的较多,流动性强,职工队伍不稳定;四是企业的规模不大,产品多数是生活资料,生产经营的自主性强,受政府政策影响小,在执行政策时力度不大。

2.2 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江苏省既面临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也面临社会问题的“矛盾凸显期”。2007年全年发生各类事故27 263起,死亡6 644人,同比事故起数下降36.0%,死亡人数下降13.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6人,下降25.7%。今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指标控制较好,但事故总量依然偏大。安全生产深层次的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压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力,致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又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01年以来,我省发生的8起重特大化工生产事故中,其中有6起是因为操作人员违章作业,盲目蛮干造成的,占事故总数的75%。从业人员素质低,尤其是危险作业岗位操作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化工和安全专业知识,已成为当前全省化工企业重大安全隐患之一。另外,江苏的民企比重大且相当活跃,但存在着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惨痛的人员伤亡代价。分析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一是一些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盲区;二是安全生产法规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薄弱;三是企业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没有按规定配备专、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部分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着无人管理或不会管理现象:四是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手段、方法落后。

2.3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珍爱生命、以人

为本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全社会正前所未有地关注安全,产生着对生产活动中安全健康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全国一样。江苏省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各高校应尽快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

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这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到2007年底,全省建筑施工单位超过3 000家,矿山超过1 000家,全省范围内与危化品有关的企业超过两万个。据此可以预测出,全省需要数万名的安全工程专业人员充实到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中去,以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网络,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力量。而目前工作在安全岗位的人员,只有少数是由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的,具备安全工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的安全从业人员是通过企业或安全培训机构的培训走上安全岗位的。

根据安全生产建立的“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管理体系的要求,除地市级要成立安委会、安监局、安监大队外,各乡镇(街道)要成立安全办、安监中队,都要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工业较集中的村成立安全小组,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由此可见,我省这么多的街道和村的企业需配备专、兼职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以满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需求。另外,目前中国安全生产领域的从业人员有23 940万人,安全监察人员只有2万人。按英国的比例,中国应有监察人员10.77万人;按德国的比例,中国应有监察人员8.38万人;按美国的比例,中国应有监察人员5.0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规模将达到10万人以上。随着政府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日趋规范,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省内的安全评价机构、安全培训中介机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吸纳,必将产生一个较大规模的持续需求。

安全工程专业本身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高等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实际,使学生有机会和当地的安全生产问题密切接触,使他们不仅对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安全问题有所了解。更要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地安全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工作的现状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完善和发展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可以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当然,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庞大的,我们也注意到,目前由于来自历史上、政策上、观念上等方面的一系列原因,上述庞大的客观社会需求尚没有真正转化为市场需求,还主要呈潜在需求状态,市场需求真正到来会有一定的滞后时间,从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市场需求已经日趋好转。

篇10

1我省畜产品产销及质量安全现状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2001年畜禽肉类总产量307万/t,蛋类113万/t,奶6万/t,蜂蜜1.4万/t,分别位居全国第8、第6、第27、第5位。据统计,2001年我省消费肉类124.59万/t,占总产量的40.58%,蛋类及制品47.66万/t,占总产量的42.18%,其余外销。从市场分部情况看,省内市场肉鸡、禽蛋、牛奶进大于出,合肥鸡蛋70%来自山东、江苏;牛奶主要是光明、伊利、蒙牛、妙士、天香等品牌。国内市场占有情况:2001年外销肉类为182.41万/t,占全省肉类年总产量的59.42%。销往外省的猪牛羊肉(以活畜为主)主要市场是上海(从我省调入生猪266495头)、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外销蛋类65.34万/t,占总产量的57.82%。国际市场占有情况:2001年出猪5024头,出口鲜、冻猪肉917t,冻鸡4094t,猪肉罐头259t,天然蜂蜜14686t。其中,蜂蜜出口位居全国第1。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良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因为畜产品质量问题致使消费者出现食物中毒。但也存在不少隐患。2001年,通过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等检疫手段检出并剔除病畜30878头,病禽138319只,检出并剔除不合格畜产品2257.61t。究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环节:一是畜禽饲养者在饲料中的添加剂配比不科学,导致有害重金属元素、有害非金属元素、激素类、抗生素类以及违禁药品在畜产品中蓄积。二是畜、禽、蜜蜂感染疾病后,导致畜产品和蜂蜜中微生物及其毒素含量超标,或是饲养者用药不当导致药品在畜产品和蜂蜜中蓄积。三是环境或水质污染严重,导致有害甚至有毒物质在畜产品中蓄积。产后加工、运输、包装或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有害甚至有毒物质污染畜产品或畜产品腐败变质。

2我省畜产品检测与监督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抓畜禽的防疫密度;抓屠宰厂(场)和市场的检疫工作;抓畜禽的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工作;生猪实行定点屠宰;卫生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猪肉就“瘦肉精”含量进行抽检;省技术监督局对市场上的部分畜产品也进行抽检;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对出口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这些,为我省进一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1)疫病发生频繁。2001年,我省畜禽饲养量为540825.71万头(只),畜禽出栏量为54054.49万头(只),感染各种传染病畜禽数为296万头(只),死亡89.43万头(只)。(2)安检和监管难度大。我省规模养殖比例小,标准化生产加工的企业更少。80%为农户分散养殖或经营。过度分散且不标准的生产经营方式,给疫病防治、规范化管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3)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①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有如下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以及“通知”等直接或间接涉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商品检验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饲料添加剂准许使用品种目录》、《畜产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关于加强农药、兽药管理的通知》、《官方取样程序》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省甚至我国没有出台一部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就有《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美国肉禽屠宰加工厂(场)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等。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执法管理主体非常明确,特别注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以提高本国畜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健康。②地方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项目有1400多项,我国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项目现有920项,我省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检测项目仅有121个。其中,很多单项标准与国家及国际通行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动物内脏中的各项检测标准基本没有。③基本没有建立检测体系。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盟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并通过该体系进行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美国畜产品检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管理上权力的完全分离和技术的高度科学化。同时,对畜产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新西兰具有国家实验室的商业运作的实验室,具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严格的环保控制体系、完善的检测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所有从业人员均需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方可从事食品的化学、微生物、农药和兽药等共300余项的检测工作。实验室及客户终端之间全部实现联网,可随时对农场、屠宰加工厂、商场等进行质量监控。继农业部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之后,江苏、山东、湖北三省也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目前,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还正在组建当中。(4)管理体制不顺。主要发达国家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尽管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性,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组织机构非常健全。但我省乃至我国畜产品管理主体不明确,组织机构也不健全。(5)消费者关于畜产品安全的常识不多,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劣质畜产品辨别力不够强。

3加强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3.1加快立法,完善法规建议在国家出台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前,制定《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试行条例》,使我省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工作有率可循,有法可依。

3.2建全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养殖行为建议结合我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目前执行标准的实际情况以及我省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实地环境状况,参照《安徽省地方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及有关国际标准,以省农委为主体,制定(1)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它低于国际标准,高于或与国家标准一致。凡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畜产品一律不准在省内市场销售;(2)非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它与国际标准一致,由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自愿采用。

3.3建立基地,抓点示范以当前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抓规模养殖的标准化生产。加入WTO后,我省畜产品要想走出去,必须经得起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如果生产加工企业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加工,我省的畜产品就很难在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的市场上立足,更难跨越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因而,从长远利益来看,我省应尽早尽快大力推广、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并按《HACCP体系准则》规范其生产经营。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按《HCACP体系准则》科学地建立若干标准化生产点和标准化畜产品销售点,从保障健康的角度引导消费趋势,在有关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动我省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3.4强化检测,形成网络建议尽快建成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其主要职能是:(1)负责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技术要求高、时间长、难度大的检测项目;(2)负责对全省畜产品大中型批发市场的普检、统检和抽检工作;(3)负责省内外销畜产品或外省销入我省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4)省内外畜产品在我省消费市场销售过程中,因质量问题产生纠纷时,负责出具有法律效应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报告;(5)负责对市、县(区)级检测机构、检测点以及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从事质检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6)定期向市、县(区)级检测机构通报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7)协助行政职能部门起草和修订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畜产品检测规程;(8)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协助政府部门起草和修订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

3.5加强执法,抓源头监管以《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为依据,贯彻落实农业部2002年3月5日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业部11号令《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2002年10月25日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省农牧行政部门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狠抓我省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和我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及销售市场的监管工作,促成我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与经营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我省畜、禽、蜂的饲养和疫病防治用药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