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相关金融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银行相关金融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

篇1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放松了甚至取消了外汇管制和利率管制,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加大。由于避险需求的存在,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银行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主力军,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来套期保值可以规避风险,如果运用不当沦为投机套利赚取差价的工具必定会加大企业面临的风险。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波及到了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很多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陷入巨额亏损甚至破产。其中罪魁祸首之一便是一种用于转移银行次级贷款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信贷违约掉期(CDS)。巨大的风险不断累积而未能及时遏止,与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高其披露的水平,以便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及时相关的信息。

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规范

目前,国际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规范的权威机构主要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银行衍生品的信息披露提出了详细而严格的要求。BCBS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有:1998年9月的《衍生产品和交易业务监管信息框架》和1999年10月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交易和衍生产品业务信息披露建议》。但是BCBS的规范只是建议性的,并不具备强制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并不特别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进行规范而是针对整体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进行规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准则制订得比较详细。2008年的SFAS161《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的披露》是一项系统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实用性较强。国内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主要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所有金融工具的财务报表列报和表外披露做出了规定,并不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而且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三、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现状

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只是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使得财务报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水平,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在资产负债表中,16家银行都将衍生金融资产和负债单独列示,一般为“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并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并列。在利润表中,多数银行将己实现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而将未实现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中,不同银行对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已实现和未实现损益的处理不尽相同。部分银行将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己实现损益计入“投资收益”,未实现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国银行);部分银行将己实现和未实现损益均计入“汇兑损益”(平安银行)。且多数银行没有披露利润表上“汇兑损益”项目的明细,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外汇衍生金融工具对银行损益的影响金额。为了更加直观了解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的16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对其2013年财务报告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

我国上市银行2013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相关统计结果由笔者整理得出。

注:表中“√”表示年报中披露了相关信息,“×”则表示未披露相关信息,“?”表示信息披露不完整,“空白”表示本期没有符合套期会计处理的项目。

从上市银行年度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基本信息、各个风险信息及套期活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会计政策中,各个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基础都进行了披露,有6家银行未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在基本信息中,各个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金额和公允价值都进行了披露,而对于损益的披露程度不一。有9家银行分别披露了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剩下的7家银行要么只披露了未实现损益,要么只披露了已实现损益,信息披露不全面。在信用风险方面,所有银行都披露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和风险敞口,衍生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信用风险敞口等于其公允价值。在市场风险方面,各个银行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都进行了披露。在流动性风险方面,各个银行都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披露,而关于到期日分析也只有光大银行一家没有进行披露。在套期活动方面,上市银行总体披露率很低,只有7家银行披露了套期活动的相关信息而且信息披露不全面。尤其是套期有效性评价和损益确认这两个项目披露程度较低。虽然银行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或者规避风险,但是由于不符合套期会计处理的要求,所以其他9家银行没有披露套期活动相关信息。

16家上市银行中披露比率较高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都达到了80%以上,其中建设银行的披露比率达到了100%。披露程度最低的银行是光大银行,其披露比率只有44%。

四、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的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乏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是对所有金融工具的披露列报作出规定,是原则性的而非具体的。没有制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准则,我国上市银行相关监管机构也未出台与之相关的解释性文件或者补充规定,导致银行之间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多差异。各个银行披露的差异包括披露内容的不同,对于同一项内容披露侧重点的不同以及披露格式的不同。这给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搜寻相关信息、对比不同银行间的会计信息带来了不便,大大降低了财务报告会计信息之间的可比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不充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部分上市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项目并未披露完全。有些上市银行只是遵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形式重于实质。而且信息披露多为定性描述,定量信息披露较少,信息披露过于简单。绝大多数上市银行仅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值进行了简单说明,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并没有得到解释。与套期活动相关的信息披露十分有限。绝大多数上市银行根本就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套期会计的信息,少部分提供了关于套期会计信息的银行在对套期有效性评价和损益确认这两方面的披露程度也不高。

五、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相关解释性文件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是对所有金融工具的披露列报做出规定,是原则性的而非具体的。财政部应与银监会和证监会等银行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列报的相关解释性文件。相关解释性文件应该具体清晰、易于理解并且可操作性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注释应该采用文字描述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而且披露的内容和格式要统一,方便不同银行间相关会计信息的比较。

(二)提高银行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从各个方面对相关财务人员的要求较高。他们必须同时懂得金融和会计这两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因此财政部应定期组织银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知识的培训与交流,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进而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银监会或者证监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评价机制,来监督上市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的执行情况。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的银行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和惩罚情况公布给银行利益相关者,迫使上市银行积极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黄益平.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潘客序.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郑玉华.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东华大学,2013.

篇2

(一)X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X银行内部控制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其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却也是无法避免的。主要影响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银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银行内部任何一个职务的分工都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由于缺乏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比如银行业务办理部门和资金交易部门的联系不够紧密,以致于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加强。

二是银行相关单据的形成存在一定问题。由于X银行没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以致于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内容在安排上也变得不够合理,由于不同部门处理事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就导致相关的单据在数据,日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以上是X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并且也反映出了其它的弊端。由此可见,做好X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尤为必要。

(二) X银行内部控制人员综合水平较低

X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工作上注重其严肃性和精准性,但是从X银行的内部控制现状看,其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现出较低的综合水平。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两方面。

按照相关规定,X银行招聘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应是有专业的金融院校毕业的,但是为了解决人才培养成本,以及照顾所谓的关系户,最终进入到内部控制工作岗位的人员在专业能力上明显欠缺,从而造成X银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从X银行的发展情况看,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还依旧有待提升,甚至有的人员还因为道德素质不够,而将银行内部的秘密进行泄露,而这些行为都将给X银行相关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

二、X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

(一)加强完善X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对于X银行而言,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其在行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完善X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作为X银行内部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X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还要积极的转变自身关于银行控制体系完善的态度,只有对此加以重视,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体制方面的转型。

其次是对X银行要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由于每一个银行的业务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为了确保X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就需要将其内部控制建设相关工作与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也才能促使银行和各项业务之间实现有机且完美的结合。

除此之外,在完善X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将相关责任加以落实,进而强化相关工作的执行力同样十分重要。比如X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内部控制任务的落实情况与具体的责任人的考核进行紧密的联系,通过设置相应的考核表格,并对表格中的每一项内容进行打分,最终根据X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个季度或者一个年度的时候,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价,而为了彰显其评价的重要性,最终结果最好与员工的晋升制度相联系,这不仅仅利于对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而且还能有效确保X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X银行控制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虽然不会直接参与相关业务的处理,但是却也是X银行中重要的监督人员,X银行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对内部控制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可以借鉴以下的两种方法:第一是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由于现代化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变得越来越多,从而促使X银行的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为了促使相关金融产品实现良好的宣传和推广,那么X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就要加强内部控制人员对相关金融产品的熟悉程度,这样才能使得其自身的内部控制水平和能力得以提高,遇到相关金融产品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凭借所掌握的业务技能进行解决。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7-0044-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为了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客户对银行服务升级的需要,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网上银行应运而生。所谓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 , 亦称网络银行或电子银行 , 是依托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网上银行借助因特网遍布全球的优势及其无间断运行 , 信息传送快捷的时间优势 , 突破传统银行的局限性 , 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便捷、实时的全新现代化服务。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 , 并以其巨大成功向世界展示其深厚的发展潜力。网上银行突破了传统银行对金融服务场所的依赖,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

由于因特网的出现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1995年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纷纷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形成从ATM、POS到无人银行、电话银行以及家庭银行的全方位金融电子服务。在我国,网络银行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却十分迅速。中国银行从1996 年起投入网上银行的开发,随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立了网站。1997 年 4 月 , 招商银行在我国率先开办网上银行业务?鸦 1998 年 , 招商银行又试行了“一网通”网上业务?鸦 之后 , 又细分出“企业银行”、“个人银 行”和“网上支付”三大部分 , 开始介入电子商务领域?鸦 1999 年9月2日推出支付业务全国联网 , 在全面确保安全性的同时扩大到网上商城。到目前为止已初步构建起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业务操作计算机化、支付结算电子化、信息处理网络化和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体系。中国网络银行已初步具备了在线支付的能力。

二、 我国网上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网上银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优越性也得到银行和银行客户的一致认可。然而,网上银行的风险亦不可忽视,近年来与网上银行相关的操作风险和客户因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而造成损失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具体来说,我国网上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主要风险:

(一)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包括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内外风险和技术软件的选择而产生的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网络银行系统设计有缺陷或者是银行职员、客户的错误操作而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由于各家银行所选择软硬件技术标准不同,对网络银行风险认识的侧重点不同,网上银行所显现的弱点也各异。所以黑客或银行内部员工可以通过网络进入银行的电脑系统删除和修改网上银行的程序,盗用他人身份接管网络银行客户的储蓄和信用账户。同时客户在缺乏安全知识的情况下进行不规范操作发生泄密也会使网络银行和客户双方都遭受损失。发生该种风险时 银行须承担客户损失资金的偿付和系统修复的成本, 此外还会影响到银行的形象和客户对银行的信任。

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 , 有可能使网络银行面临技术选择风险。一旦网络银行的创立者在面临多种技术选择时 , 做出错误判断而选择了一种最终将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方案 , 则可能使其所经营的网络银行处于技术陈旧、网络过时的竞争劣势。网络银行信息技术选择的失误 , 将使网络银行面临巨大的技术机会损失, 甚至是巨大的商业机会损失。

(二)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有关网上交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而使网上银行陷入法律纠纷的风险。同传统银行相比,网上银行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性,它传递信息包括契约采用的是电子化方式;它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自然疆界,其业务和客户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可达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样就向传统的基于自然疆界和纸制合约基础上的法律法规出了挑战。法律风险在我国网上银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还包括我国自身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和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对规范的法制环境。目前,网络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有关法规中对于网上交易的权利与义务规定比较模糊,缺乏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银行与商家、客户的关系、签名有效性等不明确。由于网络银行业务涉及到诸多其他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货币发行制度等。银行可能因使用电子货币或使用虚拟金融服务而损害客户隐私以致于被提讼,或因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与重要客户的链接而陷入官司纠纷。犯罪分子可能利用网络银行从事洗钱活动从而使银行被动违反反洗钱法律,电脑黑客也可能利用多种手段连接网络银行客户的网页使客户迁怒于银行,罪犯利用假造的证书以银行名义销售给客户,受骗者可能将银行作为对象等。上述种种,将使银行面临被判罚款、行政处罚、民事赔偿以及刑事责任等诸多窘境,影响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

(三) 系统安全风险

系统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来自外部的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欺骗所造成的风险。黑客(Hacker)曾经是人们对一些具有高超编程技巧、迷恋计算机代码的程序设计人员的称谓。但是现在的黑客已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秩序构成了威胁,网上银行成为其首要攻击对象。计算机病毒也给网上银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计算机病毒如同真实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一旦爆发会在整个网络中传播,其影响可以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各种针对网上银行的木马程序、密码嗅探程序等不断翻新,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是确保网上银行安全的必要措施。网上欺诈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网络风险之一。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免费资料引诱互联网用户,当用户接受他们提供的电子邮件或免费资料时,不法分子编制的病毒也随之进入用户的计算机中,并偷偷修改用户的金融软件,当用户使用这些软件进入银行的网址时,修改后的软件就会自动将用户网上银行账号上的资金转移到不法分子的账号上。

(四) 链接服务风险

链接服务风险,主要是指网上银行链接不到足够的其他电子商务网站,银行无法为客户在网上消费提供支付服务,造成客户转移注册,并最终导致银行收益损失的可能。在客户决定网上银行能否生存的情况下,客户在网上消费到哪里,所注册的网上银行就应跟踪链接到哪里。据统计,我国的网上商店已发展到600余家,在北京,电子商务网站几乎以平均每天1家的速度增长。网上银行要实现盈利目标,就必须吸引到大量的客户。为此,网上银行一方面要向社会公众做好宣传与营销,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做好与其他著名商务网站的链接,让他们提示客户在进行消费时优先链接到自己的网址,使用本行提供的交易支付工具。如果网上银行链接不到足够的电子商城或其他知名网站,就会出现客户流失现象,并最终影响到银行的经济收益。

三、 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相关对策措施

(一) 培育风险控制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应制定“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实施方案”,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本行的风险管理核心理念。要努力培育以“诚信、公正、守法”为标志的良好的企业风险控制文化。以良好的企业风险控制文化来影响银行员工的行为取向,逐步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办法,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培养员工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在全行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网上银行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建立的,因为对相关风险管理者的素质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因为,防范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除了要树立银行员工的风险控制文化外,还应着重提高风险管理者的素质水平。网上银行风险管理者应具有计算机和金融学的相关专业背景,还应不断补充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对风险管理者的培训,建立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提高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现实情况,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使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当务之急。目前虽然我国新《刑法》界定了计算机犯罪,人民银行也曾颁布了《 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但现有的法律保障仍显不足。因此,应充分利用和执行《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拟订网络银行相关协议,制定有关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规定,应充分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行政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利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在认证技术方面的权威性和第三方认证的合理性。

此外,针对网上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应及时更新相关的规定和标准,确保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具有有效的法律保障。仅仅有法律法规还是不够的,如何建立有效的的执行机制也是发展网上银行应考虑的问题。建立相关的法律配套和保障措施是网上银行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法律法规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三) 加强系统安全风险的控制

防范网上银行的系统安全风险应加强应用系统安全建设。首先应选择安全系数高的系统,选择一套有效而又安全的网上银行安全系统是防范安全风险的物质保障,被选择的信息安全系统应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态势,不断升级和完善。

而应用系统安全主要包括对交易双方的身份确认和对交易的确认。在网络银行系统中,用户的身份认证依靠数字签名机制和登录密码双重检验,将来还可以通过自动指纹认证系统进行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还确保了客户提交的交易指令的不可否认性。公钥基础设施――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解决大规模网络环境中信任和加密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采用安全电子交易协议,目前主要的协议标准有?押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安全套接层协议(SSL)、安全交易技术协议(ST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其中 SET涵盖了信用卡的交易协定、信息保密、资料完整及数据认证、数字签名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为了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管理,商业银行还应建立自己的网上认证中心,同时加强网上银行监管工作,形成规范、合理、有序的网上银行安全监管体系。

(四) 网上银行服务的链接保证

针对网上银行服务的链接风险,商业银行应提供链接保证。制定超前可行的友好链接计划,不仅要尽可能多地链接电子商城,成为B2C交易模式的信用媒介,而且还要更多地链接企业网站,着眼于在B2B交易模式中担当重任。只有友好链接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够得到保证,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反过来,如果一家网上银行办得非常有特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那么其友好链接也很容易得到其他商务网站的认可,并把该银行指定为自己的结算银行。

参考文献:

[1]刘昊,2003:《论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新金融》第1期。

[2]龙菊,2004:《论我国网络银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第1期。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定义:风险控制,指的是一个基本流程,这个流程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各个不同的环节以及在经营的过程中经营过程中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基本流程,同时发展并提高风险控制文化的水平,把风险控制的体系进行完善好,样才能够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的目标提供更好的过程和方法。在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里,实际上就没有我们所说的用来进行检测风险和预警的专门的系统。在很长的时间以来,定性的分析就是风险的主要部分,但是量化分析这种方法却很少会被利用到。它的特点是:它和企业所谓的企业的危机管理是不同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全面”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具有战略性、很系统、很专业同时也具有全员的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是对风险进行相应的识别,再对风险进行相关的估计,再对风险进行最好的评价,然后再积极的应对各种应对,最后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循环程序。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也是应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管理的,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这个风险管理程序,能够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要改制上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把这个好机会利用好,把这个时机抓住,把股权结构发生的变化利用好,这样把适合自己使用的进行风险控制的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慢慢的形成是以银行的董事会和他的高级的经理进行领导的,这种领导是直接的、以不受别的机构管理的自己做主的风险控制部门为中心,并且能够与各个业务部门建立起密切相关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我们知道,董事会是全行中进行风险控制的最高的决策机构,它主要是对风险控制的整体战略进行决策,它需要对风险控制负最后的责任;不受其他部门干涉的风险控制部门是垂直领导,它的具体任务就是负责管理本行的风险控制,推行建设风险控制体系。在执行这个层面上,要把原来商业银行的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做到是以业务流程来作为工作的重点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关的业务部门也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岗位,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是要把产生风险的源头找出来并且要控制住。

二、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现状及其问题

自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生着想不到的变革和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在不断在加大,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在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经验和知识。我国有很多的商业银行不断的利用一些外部的中间的力量,把一些很知名的中介机构的好的风险控制系统软件引进到自己的体系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自己的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好,同时也把自己的业务流程发展好。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它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太追求业务指标,不理会风险控制

我们都觉得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是有规模的大小来决定的,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受到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影响很大。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的特别的慢,这些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以及传统的心理方面的因素,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对外进行贷款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保持着不断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市场和企业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断的扩张。另外还有一方面,现在在市场上的竞争是越来越严重,在基层工作的人员的思想产生了错误的想法,都在抢一些进行贷款的客户,然而却把最重要的贷款的质量给忽略了,这就把贷款的标准给大大降低了,关于信贷的一些重要的规章管理制度给忽略了,这样就使信贷的风险大大提高了。

2.还没有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现在对资产的风险进行重新组合、转化、清收、处置等的事后集中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工作重点,然而在对事前和市中做的相关的工作却很不充足。各个业务部门之间都各干各的事情,都对自己的风险进行各自的管理,没有统一的控制的目标,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风险控制部门并没有对各个相关部门的风险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相应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检查和督导。有一些情况特别的突出,这些情况就是进行不规范的贷款。

3.落后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很少

国外的商业银行,它们在完善事前的风险和预警的机制的时候,利用了很多好的方法,这样就能够使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能够进行相应的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但是我们的国家的商业银行,实际上就没有我们所说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专门的系统。很长时间以来,风险控制的主要部分是分析,然而量化分析这种方法却很少会被利用到。在很多方面它的科学性也是很不科学的,这些方面主要有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检测风险,以前从来就没有对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实际上几乎什么也没有。

4.内控控制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控制执行力度较弱

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机制方面还是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他还是不能够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得到很好地满足,另一个方面也不能够和银行的小心谨慎的进行经营和进行监督和管理相适应。在商业银行的内部,也没有一个把商业银行的内部的控制制度和操作的规则完全统一起来的系统,有很多的制度存在这样的现象:很粗略、很大概不具体、很模糊不清楚。我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因为缺少严格、有效率的内部控制系统,才导致了一些不良的资产能够长期的居高不下,这种不严格表现在:审查和贷款相互分离不是很严格,谁承担风险,这种风险的责任也不是很明确。另外还有一些方面的内部控制做的也不是很到位,这些方面主要有银行的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以及承诺贴现等这些业务,它们执行的力度也特别的不够,这就使得这些业务的岗位的案件出现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出现了高发势头。

5.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里,在对风险进行控制这个方面的岗位上进行工作的人员很少,同时还没有一些素质高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有较好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先进的控制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关于风险控制理论方面的知识和风险计量技术方面的知识,我国的商业银行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精英人才。

三、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要改制上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把这个好机会利用好,把这个时机抓住,把股权结构发生的变化利用好,这样把适合自己使用的进行风险控制的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慢慢的形成是以银行的董事会和他的高级的经理进行领导的,这种领导是直接的、以不受别的机构管理的自己做主的风险控制部门为中心,并且能够与各个业务部门建立起密切相关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我们知道,董事会是全行中进行风险控制的最高的决策机构,它主要是对风险控制的整体战略进行决策,它需要对风险控制负最后的责任;不受其他部门干涉的风险控制部门是垂直领导,它的具体任务就是负责管理本行的风险控制,推行建设风险控制体系。在执行这个层面上,要把原来商业银行的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做到是以业务流程来作为工作的重点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关的业务部门也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岗位,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是要把产生风险的源头找出来并且要控制住。同时,各个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负责,对自己在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全面的负责。使风险关于横向的发展实现及纵向的控制,使控制的过程达到一种扁平化的状态。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需要学习一下国际上的大银行的有关的管理模式和控制模式,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速度大大的提上去。通过把一些有资历的战略投资者,建立一套经营机制和控制体制,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能够把内部的控制进行的更加的严紧,是运作的效率更高,加快体制进行改革和转变的速度,提高对风险进行防范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特别多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这个理,这个道理是建立在一个观念上的,这个观念是科学的进行风险控制,这比建立风险识别和对风险进行评估都重要。在国际上,有很多的金融机构都关门倒闭了,他们倒闭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进行风险控制的机制,而是因为他们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重视风险控制。这是因为这样,使全体的从业人员,不管是上级人员还是下级人员,都要把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观念建立起来,并且要把关于风险控制的文化建立起来,这一方面是很重要的。要想把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文化建立起来,一方面应该做到要把工作人员的冠以法律的意识提高,是内部的员工能够自觉地遵守法纪,严格的执行各项内部控制体制,大大增强自己的自我约束的能力,把防范风险的根基建立好;另一方面要做到,要把风险控制的知识进行普及,要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每时每刻都要提高自己的警觉性,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说的就是办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银行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去办,能够把对风险进行防范的安全的屏障建立起来。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目标制定好是很重要的,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现实的实际情况,看是否和实际的情况相符合,也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看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发展,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培育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不仅是企业,关于它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呢,作为觉得的某一个具体的层面来说却不能够过分的强调它的重要程度,不能够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的利润和经营的规模就把银行所有的东西都掩盖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引起很严重的不良的后果,这个不良的后果就是会严重误导管理层和经营层的思想,这样就会把风险的代价增加,后果严重的话就会严重的把内部的控制的环境破坏掉。

4.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要把一套好的进行奖励和惩罚的制度建立起来,如果员工能够在执行制度、办理相关的业务的过程当中表现的很好,以及能够很好地执行内部控制的人们进行合理的激励。当有的人员在进行经营的时候,形成了不良的资产,要对其进行严厉的追究;不只是要对直接的相关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同时也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这样才能够把领导层的责任心提高。

5.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

要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和它的透明度,样就需要进一步把基本的数据资源、指标、范围和时间的频率很清楚的确定出来和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金融监管的当局要把一套科学的进行识别风险和预警方法建立起来,这个体系有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组成。要尽可能早的对相关的金融机构发出风险的警号,也能够尽可能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世波.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J].福建金融,2002(10).

[2]尤玲玲.试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5).

[3]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成[J].中国软科学,2004(11).

[4]徐朝科.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8).

[5]王少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

篇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渠道出现在农村这块热土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下,农村经济显现喜人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为了更好的辅助农村经济发展,为基层成员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乡镇银行应运而生。

二、走进村镇银行,探究发展症结

(一)村镇银行内涵及出现背景

村镇银行是是植根于农村区域主要服务于“三农”的银行金融机构。我国的银行监督委员会根据相关的法规、法律的规范,汇聚国内外的相关金融机构、企业经营运作责任人和国内有一定承担能力的自然人的金融资金,进而设立了村镇银行。

为了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压力,银监会进一步调整金融策略,放宽金融政策,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主体加盟到农村融资领域,信贷机构、信用合作组织以及乡镇银行等金融组织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各个乡镇。近几年来,乡镇银行发展模式应时而动,不断扬长避短,成为了辅助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二)银行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国家相关的政令规定,乡镇银行在注册的时候要求注册资金应当在一百万元以上,统观目前大多数乡镇银行的资本注册筹备金数额,我们可以发现能够达到亿元以上的数量稀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也说明了小规模的乡镇银行在面对外在金融冲击或者储户提取较大数额现金的时候,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抵抗风险的实力较为薄弱。很多储户为了自身资金稳固性考虑,往往选择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商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样,不能够吸纳较多的资金储备,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业务形式单一,匮乏对资金吸引力

村镇银行相对于其它起步比较早的银行,因此在业务领域没有真正介入央行的资金支付系统,诸如电子货币业务、各种汇票业务以及一些支票等的结算业务,尚且不能够惠及储户。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介入到了村镇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储户渴望在理财投资等方面得到更多的业务帮助,电话银行、网上转账等业务日益得到储户的青睐,但是,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之下,村镇银行中一些便捷化的业务程序还没有完善的构建,这样对储户的资金存储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强,从而缩减了村镇银行获取更多利益的空间。

(四)专业人员缺乏,储户知识水平不高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它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不仅仅要具备专业化的金融知识,同时,为了更好的运作吻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资金融通,更需要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知的职员。但是,在现实面前,很多具有高水平知识的工作人员,往往选择比较大的城市来从事金融业务,去往村镇银行的专职人员主动性不高,这样的实际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自然就会滞后乡镇银行的创新水平,影响其未来发展进程。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注入了更多的信息之源,但是相比较其他的城市储户而言,村镇的储户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其接触信息面比较狭窄,对于一些储蓄利率没有更为便捷的掌握渠道,对于国家制定的一些辅助村镇经济发展的金融领域的法令政策没有等位的理解。因此,乡镇银行的优势并没有真正的为广大村镇储蓄群体所接受,这些群体更愿意与建行、商行、农行等银行建立一种存储或者信贷关系,这样,使得村镇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对更为严峻的考验。

(五)配套措施不全,乡镇银行实力较弱

尽管银监会给予了村镇银行一定的权利,就是遵循司法规定的基础上,能够依循信贷定价的规定,自主完善信贷利率的权利。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村镇银行并没有切实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直接惠及基层银行的优惠措施,例如,在征收银行所得税收或者营业税的时候所参照的是商业银行的执行准则,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并没有捕捉到有关减、免某部分税款的规定。因此,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的村镇银行而言,它们需要上级职能部门多一些配套措施,从而壮大自身实力。

三、实施应对措施,提升乡镇银行实力

(一)以宣传吸引加盟,壮大抗风险能力

对于起步较晚的村镇银行而言,壮大自身实力,从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有效举措就是吸纳发更多的存储资金。因此,村镇银行可以在获得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帮助的基础上,通过向农村储户宣传村镇银行的便捷措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资金储备,甚至得到较大资金的参股,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完善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丰富银行业务内容,吸纳农村资金

村镇银行要想在未来经济的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够吸引资金汇聚的金融业务,树立“草根银行”的品牌形象。对于,较为基层的村镇银行而言,在实施金融业务的时候,应当植根于农村实际情况,将现代化的金融观念灵活的拓展惠民的业务形式。

(三)通过政策倾斜,提升金融知识水平

外在大环境的扶植,也是村镇银壮大自身实力的一个重要的外因。储户在与村镇银行发展存储或者借贷关系的时候,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贴息政策的辅助,鼓励村镇储户与村镇银行构建金融关系;中央银行也可以适时将辅的补贴、资金的融通以及利率优惠等惠及村镇银行,从而,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外在空间。

为了提升村镇银行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关的职能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培训,通过一些鼓励措施,激励更多的金融人员投身基层。通过宣传,将更多的金融知识传达给农村居民,在银行与储户之间搭建起良好的金融沟通平台,提升相关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品。

(四)健全措施保障体系,增强银行实力

村镇银行应当以品牌意识作为发展的着眼点之一,在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健全担保以及抵押的制度,辅助养殖、农产品生产等具有农村特色的储户对于资金的需求,从而更好的解决农村储户与村镇银行构建信贷关系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村镇银行作为辅助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发展中显现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实力制约,以及外在环境的压力,将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因此,探寻出符合村镇经济实际的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职能范围,是今后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着眼点。(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炎,我国村镇银行的立法缺陷以及补救研究[J],西部法学评论,2009,(4):45-49

[2] 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分析[J],东岳论丛,2009,8

篇6

自1995年10月18日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建立以来,网上银行以其方便、快捷、高效、可靠的服务和低廉的经营成本以及广泛的服务范围受到全球银行业的青睐,发展迅速,并且日益成为客户交易的主要平台,是目前各家银行开发业务的新热点,是未来银行业最具生命力的服务方式。

1 网上银行特征及存在的风险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上银行有着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互联网的特性赋予网上银行全新的风险内涵和特性,也给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网上银行特征

(1)运行成本低。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传统银行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网上银行采用了虚拟现实信息处理技术,基于计算机系统网络的销售渠道可以在保证原有的业务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减少营业点的数量,可以节省诸如场地租金、装修、维护以及水电照明费用等巨额资金。另外,只需少量人员就能维持电子银行的日常运转,人工成本也随之下降。

(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网上银行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向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只要有网络环境的支持,客户就够自主选择何时加入电子银行和使用网上银行业务,从而实现了客户自助式服务。

(3)扩展性强。随着互联网的拓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网上银行也将业务拓展到了全球范围内,由此,银行业务可以突破国界,争取世界上每一个潜在客户。网上银行是对金融运营方式的一场变革,它使银行竞争变为全球性竞争。

(4)全新的经营方式。对于用户来讲,网上银行通过虚拟的柜台为客户提供一对一服务,客户通过访问银行网点,能够提出自己的服务要求,足不出户,只需轻松的点鼠标就可以完成金融活动。对于银行来讲,有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改善银行服务,提升顾客忠诚度。除此之外,互联网也为银行拓展业务提供了新的领域,促进银行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拥有自身特色。

1.2 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

(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导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它可能是外部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欺诈,也可能是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能之便,盗取客户信息和资金。网上银行的安全系统和其金融产品的设计缺陷以及操作失误也会导致操作风险。

(2)技术风险。网络平台技术、支付平台技术、安全技术等大量信息技术既能帮助网上银行高效、快捷的运转,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系统与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网上银行应用系统如果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缺陷,就很容易被黑客利用,造成严重损失。②信息与通信安全问题,目前,互联网基本数据传输系统可靠度不够,加密技术应用与信息保密技术不安全,并且安全协议中提到的信息保密承诺无法得到监督。③交易安全问题,网上银行缺乏机密信息的加密存储功能,数据传输系统一旦攻破,用户的银行资料就会泄密,从而威胁到用户的资金安全。

(3)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所带来的风险。贷款活动要求银行对贷款人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估,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易双方身份难以确认,在追究违约责任等方面有较大的障碍。

(4)法律风险。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来源于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规章和制度,以及在网上交易没有遵守或履行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网上银行在许多国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立法严重缺位和不完善,对客户隐私保护不足,银行客户及相关服务提供商责任划分不明,利用网络及其他电子媒介签订的合同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

(5)其他风险。除上述风险外,网络银行也具有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信号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即使如此,这些风险在新的背景下出现方式和对银行的影响强度却是不同的。

2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以及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998年4月招商银行开国内之先河,率先推出了具有网上银行功能的网上支付业务――“一卡通”,随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也先后推出了此业务。我国网上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设立网站开展交易性业务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网络银行提供的业务种类,服务品种不断创新,用户迅速增长。截止2011年底,在互联网设立网站的中资银行达到了100多家,占国内现有各类银行的56.7%,累计向客户发卡达到24亿张。虽然目前网上银行交易业务占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的比例仅为6%~8%,但据世界银行预测,这个比例在未来的几年里,将达到20%左右,我国网上银行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2013年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交易总额1066.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79%。同时,我国网上银行也正在逐渐完成从“一种离柜业务形式”的渠道身份的狭隘定义到一项银行业务甚至是一个单独产品的转变。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从总体来说,仍处于基础阶段。目前,尚无一家银行真正建立以网络渠道为核心服务网络经济的全新网络金融服务体系。银行只是将传统银行模式与网上银行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渠道更高效、低成本的为客户提供基本交易服务。

目前,安全和管理问题是我国网上银行最核心关键的问题。我国网上银行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良好健康的社会框架下,然而,我国网上银行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信用机制尚不健全,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种种因素表明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阻碍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表述如下。

(1)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我国网上银行还处于基础起步阶段,由于网上银行是新兴业务,一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还相当不完善,网上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的规范主要来自于双方签字确认的协议,交易的有效性以及参与主体权利义务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上银行交易业务的顺来开展进行。另一方面,繁琐立法程序固有的滞后性无法跟上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其次,银行许多业务是跨国交易,如何受理、审判具有国际因素的案件,关系到判决结果和相关人员的权益。除此之外,网上银行内部监督管理规定也有待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都没有相应的明确完整的法规进行约束。

(2)风险管理理念落后。我国网上银行起步较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认识特别是和技术相关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管理机制有待提高。银行管理层未能将风险与效益联系在一起,片面追求业绩,不断拓展信贷业务,放宽对客户的条件设置,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且,我国网上银行还比较缺乏网上银行发展的经验和科学规划,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沿用传统金融体制的事后调节为主,风险管理意识的僵化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风险特性,保障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

(3)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首先,我国网上银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认识不到位,无法对实际风险防范尤其是操作风险进行真正的指导。其次,内控制度落后于银行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面对网上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未及时制定新的内控制度或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银行的网上风险历史数据积累不足,缺乏丰富的风险量化手段,这使得计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各种风险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同时,由于银行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具有监督和限制的能力,使银行难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防范。

(4)缺乏专业风险管理人才。我国网上银行刚刚发展十几年,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既熟练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又精通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专门化、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业务运行管理人才和内部控制方面尤其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才的缺乏。长期下去,网上银行的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制约。

(5)网上银行风险知识宣传教育不足。一方面公众对网上银行的业务的办理缺乏基本的了解,在使用网上银行业务的过程中,风险意识薄弱,对自身交易信息管理不当,对病毒和钓鱼网站的防范措施不到位。另一方面,银行内部员工对本部门、本岗位风险控制重点不能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感不强,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3 加强我网上银行风险防范的建议

我国网上银行在蓬勃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针对我国目前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我们必须切实研究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为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网上银行的各项业务只有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才有效的健康发展,银行自身和用户的各项合法权益才得到可以全面地保护。因此,?国家应该加快网上交易数据取证和保管的立法工作,形成一套包含市场、法律、技术、金融监管部门等多种监督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网上银行的交易管辖权,为网上银行的持续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同时,银行要细化内部监督管理法规,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银行内部职员的行为准则,明确内部监管人员的权限,推进各个岗位之间的制约监督机制,防止内部人员滥用职权。

(2)建立完善的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内控机制。银行应该将控制网络风险视为一项长期发展的战略,并且是银行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建立网上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创造新的网上银行业务和创新、健全监控方法和手段,加快安全设施建设和技术防范措施的建设,完善网上银行的服务功能。其次,改变事后处理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应对网上银行风险的反应速度,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再次,完善网上银行业务经营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岗位的权限,建立网上银行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统一的体系。最后,要及时掌握客户业务信息的变化,提高信息开放度,防范个人或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进行违规操作。

篇7

如何衡量一家银行电话服务好与差,无疑用户的感受最重要。近日,《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从界面友好程度、接通速度和专业性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真实客观地以匿名的方式,调查和收集各家银行的电话银行相关指标数据。

最终从排名结果上来看,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整体表现明显优于国有银行。民生银行的电话银行业务,整个行业来看表现最优,排名位居榜首。

通过对于民生银行相关数据的梳理来看,偏向于用户体验方面的指标,得分都会较高。民生电子银行部客户服务中心总经理崔宇程,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提到了一个诀窍――感动客户。

接通速度最快

民生电话银行业务综合排名第一。在三类分项考量中,两项为行业第一,分别为接通速度和专业性。

对于接通速度和专业性方面,主要考量用户在拨通人工服务项目,到最终客服人员响应客户电话的时间,时间以短为优。

对于银行来讲,这意味着规范科学的流程与合理的安排而产生的效率最大化。

在考量的三个时间段中,民生银行的响应时间相差不大,均在10秒以内。而这一数据,行业的平均水平是50秒,甚至不少银行超过两分钟。

对于专业度的考量,《投资者报》设计是一系列问题,对于客服人员回答是否专业予以评价。

各银行相比较下,民生银行最专业。如咨询“基金和理财产品的区别”时,多数银行的客服人员仅以金额、期限的简单划分为核心回答客户,而民生银行不仅回答这些,同时还告诉客户产品的风险差别。从这一细节看出,民生银行的客服人员专业程度处于较高的级别。

但对于界面友好程度的考量,民生的挂失业务和人工服务在收听项目中,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对此,《投资者报》记者采访了民生负责电话银行业务的总经理崔宇程。他说:“电话银行业务作为整个银行的枢纽,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交易平台,同网上银行一样,给用户多提供一种平台选择。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同样可以办理相关的金融业务。”

这一说法也预示,仅依靠人工不会是电话银行未来的出路,完善有效的电子自动系统,才可以在为用户提供服务上,提供最大化的支持。

响应时间缩短

对于客服人员响应时间来讲,这短短几分钟,决定了用户的感受,也体现了银行的效率。这一项对于很多银行来讲是个坎。一面是成本,一面是效率。

截至2010年11月底,民生银行电话银行业务量达到3045.2万通,其中人工呼入服务386.3万通,人工呼出服务570.1万通。电话渠道呼入接通率达到98.4%。

处理庞大的业务量,不仅仅需要人力资本的支出,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民生的客服人员团队,在整个行业内属于中等规模。这和银行规模本身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控制成本的压力。

响应时间的缩短,是银行业内电话银行业务共同的瓶颈。做到了,就提高了一层服务能力,民生用了两到三年的时间。

“我们当时是把每个月的缩短时间都作为目标,这个月需要超过上个月,每个月都必须有所进步。而这不仅仅需要人力的投入、有效的监控体系,对于目标达成的细化,建立应急机制和科学的排班制度,都做到了才可以达成目标。”崔宇程介绍说。

投诉机制有效

《投资者报》记者在收集银行电话服务的数据过程中发现,各家银行客服的专业程度差异很大,这点从解决客户问题的主动性、回答问题术语的规范化,对于问题解答的专业性可以体现。

对于客服人员来讲,每天面对无数的来电,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情况,苛求完美确实很难。

民生银行另辟蹊径,对于全体客服会有一套基础业务知识的服务,而各业务线下,会做专门的知识培训,不求全才,而求专才。

在拨通民生银行的人工服务专线就可以发现,业务线分类非常的清晰,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客服人员来解答。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客服人员会建议转到相应的人工服务,而这只需要等待几秒钟的时间。

篇8

一、引言

当前,受全球及国内经济下行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经营状况下滑,部分企业由于涉及高息民间融资、盲目投资、关联担保及互保等原因导致资金链断裂或涉及各类经济纠纷、诉讼案件等,导致风险产生,不良贷款数量大幅上升。日前,央行副行长在《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坏账压力增大是近几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461亿元,已经连续10个季度环比增加。”因此,针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连续双升的现状,研究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而实时防范和控制不良贷款风险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选取相关指标时,要考虑指标的全面性、重要性和层次性。基于以上标准根据银监会的年报和国研网,本文选取了GDP增长率(X1)、货币供应量增长率(X2)、资产负债率(X3)、贷款/总负债(X4)、银行相对规模(X5)这五个指标来研究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

变量1:GDP增长率(X1)。经济周期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当经济衰退时,央行可能采取减息的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利率下降,货币的吸引力就可能会减少,不良贷款的数量随之可能上升。

变量2:货币供应量增长率(X2)。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减少也间接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GDP也会随之增长。这样,企业还款的能力也会增强,不良贷款就会下降。

变量3:资产负债率(X3)。银行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银行的负债高或者资产少,那么不良贷款的数量也就越高。

变量4:贷款/总负债(X4)。贷款/总负债反映了贷款在银行资金中所占的比率,若这一比率过高,意味着银行的贷款规模较大,这样风险就比较大。反之,这一比率若较低,就意味着贷款的规模较小,风险较小,但同时银行的盈利就可能比较少了。

变量5:银行相对规模(X5)。银行相对规模在国外文献中常被用来反映银行风险分散能力,即相对规模大,就能够允许银行平衡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投资风险。Kwan(1997)等通过一系列实证证实银行的不良贷款受到银行相对规模的影响并与之呈正相关,也即银行相对规模越大,不良贷款越多,反之越少。

本文选取了2005-2012年各季度商业银行的数据,共32组样本数据,其中GDP增长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银监会网站,商业银行指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即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三、建立模型及检验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如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选用了最常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32个样本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了模型的拟合优度、模型显著性和变量的显著性。

其中,R2=87.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85.69%,DW=1.944,不存在自相关,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较好。模型的F统计量通过检验,即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同理,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各个解释变量的t检验基本通过(其中解释变量X1,即GDP增长率,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非显著性特征,但GDP增长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确实是不容忽视的),也就是说,当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贷款/总负债”、“银行相对规模”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不良贷款率”都有一定的显著影响。

(二)模型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经济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验证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1)相关系数检验

利用EVIEWS6.0,输入COR X1 X2 X3 X4 X5,结果如下表1所示:

(2)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通过EVIEWS6.0得出国有商业银行的方差膨胀因子分别为:

Vifx1=3.0736 Vifx2=1.2035 Vifx3=1.7186 Vifx4=3.4678 Vifx5=1.6774

由于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说明解释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很弱,即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很弱,可以判断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利用EVIEWS6.0,进行White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季度GDP每增长1%,平均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会减少0.449%;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季度货币供应量每增长1%,平均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会减少0.271%;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季度资产负债率每增长1%,平均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会增长3.231%;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季度贷款占银行总负债比例每增长1%,平均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会增长0.307%;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季度银行相对规模每增长1%,平均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会增长0.688%。

也就是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资产负债率、贷款占总负债的比例、银行相对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不良贷款不仅受微观因素影响,也受宏观因素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及时关注分析宏观经济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当经济发展处于扩张期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大部分企业盈利增多,资本市场很景气,企业贷款能如期归还,不良贷款率下降。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使得企业的还款能力增强,进而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因此我们要对未来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如不同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下,银行可能的不良贷款率进行预测,从而更好的增强银行的贷款质量水平,控制银行的信贷风险程度。在发展中逐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维护整个银行系统的安全。

(二)严格管控银行规模,防止盲目扩张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发现,银行相对规模这一指标对国有商业银行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历史悠久、营业网点和规模远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当银行盲目扩张时,会把重点放在市场份额的增长上,因而会降低对贷款人的要求。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有很多体制相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更加健康完善,它们对借贷资本的风险控制更加严格,所以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就会较少。因此说明,不能盲目的增加银行网点,商业银行在扩大银行规模的同时,应该严格管控风险,提升管理不良资产的能力。

(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在及时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但也不能一味地追逐眼前利益而不顾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的认识程度,积极调整商业银行资产的结构,构建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提高信贷人员专业技能,如现代财务管理知识和现代信贷管理知识。同时,我国政府应不断完善国有银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开始逐渐享受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捷性。如今我们可以在网上购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我们开始改变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层出不穷的各种第三方支付方式、网上银行支付方式等等,这些新的支付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动了支付体系的创新。但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支付方式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不发达,从而导致在这些地方在金融服务上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在金融支付方式上,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比较薄弱,从而导致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如何对目前的农村支付环境进行分析改革,优化农村支付环境,提高农村地^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水平,同时也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结算

(一)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支付概念

目前,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我们的金融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改变,给我们的金融方式带来了新的发展形势。对此,针对现在这种情况,我国开始出台一系列针对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文件,来对目前的金融环境进行指导。通过一些文件来对互联网金融下的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进行规范性管理。互联网金融是具有交易便捷同时门槛低的显著特点,通过这种金融方法能够提高金融交易的快速性。互联网支付不同于传统支付方式,传统支付方式是通过现金等方面,互联网支付方式依托网络,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来进行线上支付,例如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支付。这些支付方式能够是目前最常见的互联网支付方式,这些支付方式可以统称为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两种方式,这就是关于互联网支付的定义。

(二)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时代下支付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使得支付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便捷高效。新型的互联网支付方式极大的改变了人的交易方式,同时能够给交易者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互联网金融时代,通过一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网上交易服务交易平台,新的互联网支付方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金融背景下的零售支付方面的不足之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涌现了一些移动支付方式,其中目前使用普遍的支付宝支付方式以及微信支付方式,这些方式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创新了网络担保模式,通过这种互联网支付方式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能够快速实现现金资金的流动,加速资金的结算速度,大大缩短交易周期。互联网下的新型支付方式,目前已经基本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种生活水电煤通信缴费可以直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快捷支付,能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我们的吃喝玩乐各种日常生活都能够通过网络支付方式完成,也极大地带来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农村支付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涌现出的各种新的互联网支付方式,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现代金融支付方式所带来的便捷,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原因,以及目前我国农村支付环境比较差,广大农村居民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如今的便捷支付服务方式,对此,需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进行改进。关于我国互联网时代下农村支付方式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支付结算资源配置不均衡

我国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地区在银行网点分布上比较少,同时银行网点分布存在不均匀的地方,同时针对这些营业网点,针对支付的服务数量较少。银行网点分布不均匀,一般的银行机构一般多设置在县、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地方使得我国的农村地区的支付环境缺乏,同时导致这些地区缺乏支付服务。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不足,这些能够使得无法满足我国的农村地区的需求,这些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衡情况。

(二)农村地区支付工具单一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在支付方式上大多采用传统的支付方式即现金支付方式,较少使用其他的支付方式,其他支付结算工具使用较少,这样使得农村居民在没有更多的条件去选择,这其中有农村的支付环境原因,同时也是农村居民自身对一些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不足的原因。

(三)移动支付业务有效需求不足,缺乏基础

农村地区由于银行网点缺乏,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我国的农村地区不具备移动支付的条件,同时也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相比于城镇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相对不太好,这就使得他们对移动支付业务并没有太多的需求。

(四)农村地区信息传播较为闭塞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比较闭塞,这样使得农村居民在接收新事物的速度上比较慢。目前我国虽然互联网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接收信息上仍然主要是依靠电视、广播的方式来获得消息,导致被动的接收信息,从而导致农村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偏低。这些人们对互联网时代新生的移动互联网支付方式了解不多,在日常支付中主要是采用的传统现金支付方式。同时由于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支付方式需要移动终端如电脑、智能手机,但农村居民由于对这些智能设备的接受程度较低,从而对移动支付方式认识很少,这样对于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使用效率相对偏低。

三、农村支付环境采用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情况

(一)线上支付结算所用工具

1.网银支付。网银支付是通过使用各大银行的网上支付系统来完成支付,主要是在互联网上支付的方式。通过银行所提供的一种终端接口设备,与银行卡结合在一起,连接着网络接口上,在进行支付时采用这种网银方式进行支付,具有移动支付特点。

2.移动支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第三方支付方式开始兴起,这些支付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来进行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主要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支付,消费者在进行购物的时候,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可以采用移动支付方式。

(二)线下支付方式

1.现金。现金支付方式是最为常见和传统的支付方式。目前,现金是最主要的通用的一种交换使用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现金在大众社会中具有普遍接受性,能够在任何地方都能及时进行交易,能够直就用来购买商品、服务、理财或者偿还债务。现金仍是目前社会中流通性最为广泛的支付工具,也是农村地区最为常见的支付工具。

2.银行卡。银行卡是除了现金支付方式以外的最为常见的线下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由银行发行,具有现金存储、转账等功能,用户可以直接用银行卡进行消费。

四、改善目前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一)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设施,通过加强金融机构的建设来加强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相关人员的配备,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优化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

(二)给予农村地区适当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为了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对此就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对此,关于建设资金问题,政府需要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手段,大力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建设工作,为我国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我国目前的农村支付环境。国家政府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建设投入时,要制定好相关配套政策,保证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良好进行,这对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力。

(三)提高农村居民非现金结算意识

在目前农村金融支付环境下,由于农村居民对新兴事物接受比较慢,对此,可以通过多采取一些活动方式,例如开展“支付工具下乡”的活动,让广大农村居民能够切身体会到使用支付工具支付的便捷性,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广大农村居民认识到这种支付方式的好处,从而认识到移动支付的优势。同时政府通过给予一些支付机构一定的补助,从而鼓励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增加支付工具,让农村居民支付更加便捷,从而使农村居民能够开始转变传统支付方式,转向互联网支付方式。

五、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农村支付服务优化策略

(一)开展金融支付知识普及教育

针对农村居民相对文化水平较低的背景,对其进行相关金融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由于目前广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支付环境受限,对此,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对农村居民进行相关的金融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金融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现代化支付工具的认知度。通过宣传的方式向农村居民进行知识的讲解,重点是所讲解的知识浅显易懂,让他们能够很容易明白。

(二)注重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

目前农村地区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有了很大的上升,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针对农村地区拓宽移动支付业务。如今的电子商务正逐步进入农村地区,这给移动支付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促进作用。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时,首先需要保证使用者的资金安全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农村居民进行相关移动支付知识教育工作,同时加强他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大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农村地区的移动业务的发展,对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从而不断扩大扩大农村移动支付覆盖面。

(三)加大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的建设,为金融支付创造良好的环境。移动支付需要以各大银行业务为基础支持,对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各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的建设,改进目前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为优化农村支付环境提供后盾。

六、结束语

终上所述,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给金融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支付方式,但目前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等诸多制约,新兴支付方式的发展相对滞后。对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农村地区的支付环境中存在的困境,提出改进意见,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支付环境优化路径进行分析,让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互联网时代下的便捷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5):62-63.

[2]董玉峰,张秋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支付服务优化策略[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4):70-72,75.

[3]焦瑾璞.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4,(7):7-10.

[4]董玉峰,李苫.河北省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发展现状及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8):93-94.

篇10

【关键词】普惠金融 邮政储蓄银行 可持续发展 金融服务

一、“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

普惠金融的正式提出在2005年举办的“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全球会议上,它将对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城镇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农民等特殊群体作为目标对象,通过增加战略的指导和支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其更问先进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支离破碎的金融服务范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使得贫困人口和金融服务的性质将不再被边缘化。普惠金融的概念强调了合理公平的金融权,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促使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二、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邮储银行目前仍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未来发展也极有可能会受到较大的挑战。

(一)资本量较少、资本充足率较低

资本金与资本充足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低额的资本金将会导致资本充足率的不足,进一步影响邮储银行其他业务的开展。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邮储银行正面临着改革上市,风险和资产规模都要随之增加。为了能够提高金融市场中的信用水平,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需要注入更多的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在建立阶段缺少战略投资者,邮政储蓄银行在今天仍然没有通过新股上市改革,只有全资邮政公司的初始资本,自然导致邮储银行如今资本金的不足。

(二)资产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

近年来,虽然邮储银行在不断改革,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但从各项资产额和在银行业总资产额度中不难发现,其与中农工建交五大行相比,差距仍是不可小觑。邮储银行能力低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存款吸收和贷款发放中,而且其个人储蓄存款占大多数,资产规模也与五大行相差甚远。另外,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主要来自农村,而与四大行的大客户和大型企业存款相比,其市场竞争力也有非常大的差距。

(三)内部控制监管不足

造成邮储银行内部控制监管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其不完善的规章制度,高层领导,注重人情,没能做到有法必依,使得监督失控。领导的权利无法被规章制度限制,最终导致规章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其次,松懈的管理模式是邮储银行另一个内部控制问题。高层职位重叠现象严重,形成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这些制度漏洞表明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监管力度不足,有待修整完善。

(四)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者经验缺乏

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生产力,而生产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也就是说,现代生活中企业的竞争最终还是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上。媒体在2011年年底,多次报道了有关邮储银行从业人员人为的“存款变保险”事件,这也显现出当前很多在职人员存在素质较低、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邮储银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主要因为管理层没能充分意识到从业人员素质对邮储银行信誉的影响。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托关系入职或者本身并没有太高教育经历的人员进入邮储银行工作的不合规现象,并且没能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比较完善的业务培训。而且,邮政银行常年经营存款,却很少涉及贷款业务,由此导致了邮储银行在银行其他业务方面缺乏经验。这些因素都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经营者管理不善,影响邮储银行的工作效率与诚信。

三、邮储银行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吸收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加资本金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现今,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希望能够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这些国际金融机构拥有雄厚的资金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邮储银行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吸引战略投资者。这不仅会让邮政储蓄银行吸收到国际金融机构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也能增加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实现股权多元化。再次,吸收更多私人资本,一方面,可以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数额,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民间资本中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I进行信贷业务,以此增加利润来源。

(二)加强金融业务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当逐步加强对金融业务的创新,为不同需求的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首先,在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邮储银行应该在现有服务水平上开展组织创新,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其次,邮储银行应该针对各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经济环境等特点,提供具有该地区特色的金融服务,根据该地区的特点进行专门的金融业务创新。

(三)改善内部控制机制

邮政储蓄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开展内部控制建设。首先,将风险防范放在首位,保证内部监管机制有效运行。其次,培养员工高度的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员工遵纪守法的观念,组建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最后,完善内部稽查监督制度的建设。将稽查监督体制能够很好的建立起来,并且保证银行内部稽查监督能够独立行使自己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的限制。

(四)吸收专业人才,组织员工培训

邮政储蓄银行需要解决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专业人才的缺失、银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等。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高校经济类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保证银行从业人员的优质员工生源。另一方面,聘请银监会和其他大型银行的培训人员对其员工进行相关业务以及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最后,利用其他金融机构撤并的机会,通过提供更好的待遇等方式,吸引更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从业员工。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邮储银行吸收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北京:晏海运,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