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4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世界经济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会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理性的认识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形势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变化着。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无迹可寻的,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世界经济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探索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世界经济现状
世界经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世界经济现状如下。
(一)经济增长分化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缓慢复苏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兆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化现象,发达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增长向好的趋势,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却出现下滑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各国应对不一
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结构调整,应对方案不一。虽然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稳固,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但是部分国家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在持续发展着,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经济问题应对不力,比如俄罗斯等。
(三)就业状况较为稳定
全球就业状况较为稳定,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虽然全球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相对良好,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平缓。
(四)劳动成本降低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居民的生活成本等。近些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原油价格。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带动生产成本整体上下降,劳动成本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孕育。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一直在需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一个后大规模生产世界的来临,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回暖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并没有成规模出现,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发展中国家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经济增长面临转型问题。这些都会拖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那么,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下,未来的世界经济又会有那些哪些发展趋势呢?笔者结合各种因素,总结出以下几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增长缓慢或者以一种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展。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转型中的中国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发达经济体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人们谨慎又相对乐观,但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应对政策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但是缺乏稳定性。企业投资回升,房地产市场也逐步回暖,就业市场状况乐观,这些因素价格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出口竞争力降低,油价的持续走低也会导致相关生产商的投资积极性被削弱,这些又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欧元区面临诸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经济、政治以及爆恐袭击都会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趋势,甚至面临衰退的状况。日本目前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让日本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2.新兴经济体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向好的趋势。俄罗斯、巴西、中东欧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南非、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同时缺乏上涨的动力;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经济增长有向好的趋势。
3.转型中的中国
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长期来看,一系列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压力,投资也很难有增长。另一方面,消费会出现平稳且小幅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技术带给中国的利好因素也逐渐显现。
(二)风险持续累积
全球货币周期进一步分化,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主要原因有: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全球汇率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可能会出现贬值的现象。整体上看全球人们的预期悲观,导致资本的避险情绪大幅度增加。
(三)贸易波动
对于世界贸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畸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全球贸易在一种低速的方式增长着,但依旧有可能超越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的贸易以强劲的势头在复苏,但是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的形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的供求关系畸形。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大宗商品释放供给,但是需求却跟不上,供过于求,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投资有望恢复
在全球投资方面,增长速度趋向缓和,尤其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对外投资的态势很难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渐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对外投资的恢复。另外,产业投资方面将会转移重点,新兴产业和业态将会成为投资热点。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全球产业性价值链高端引进,预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多。
(五)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也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四、总结
世界经济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因此,世界济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经济增长分化;各国应对不一;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劳动成本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预期悲观。总之,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风险持续累积;贸易波动;投资有望恢复;经济全球化。
本文是以一个经济整体来研究世界经济的,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各国可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向好的部分,对于向坏的部分,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力避免。相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及趋势分析――兼论世界经济长波中的经济危机与赶超效应[D].南开大学,2013
[2]徐培华,吴辉,于保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0,1
(一)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共同演化趋势
相关的理论成果按石川秀(1992)的归纳,主要包括由欧美学者从广义的两种方法出发提出的两类不同理论模型。一种方法是使用若干国家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分析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某些普遍联系;另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初始条件与经济制度相似的一批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能够说明其结构变化过程的一些特殊理论。(注: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567页。)在这两种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两类模型都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和对象,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注:对此,库兹涅茨曾有明确的说明。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5页。)。影响一国结构变动的某些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即仅存在外界环境因素对国内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不存在反向作用。尽管这两类理论模型迄今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始终没有突破单一国家的研究视角。
科林·克拉克(1940)首先从第一种方法出发作了开拓性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理论模型采用费希尔(1939)最先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研究了人均国民收入变动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趋向的内在关联。在此之前,霍夫曼(1931)则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进程中是持续下降的所谓“霍夫曼定理”。
克拉克和霍夫曼的最初研究,开创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但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和不够成熟。为此,西蒙·库兹涅茨(1966、1971)和霍利斯·钱纳里等(1975、1986)在不断改进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了的理论模型。
西蒙·库兹涅茨从经济增长总量出发,对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作了统计回归,考察了结构变动在不同总量增长时点上的状态。此后,霍利斯·钱纳里等则更多地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将分析样本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用途较为广泛的结构转变分析方法。综合起来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1、用劳动力和产值指标等,对人均收入和三次产业变动间关系作了彻底的考察和验证;2、深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对其结构变动作了细致分析;3、研究了影响结构变动的三组因素,即国内需求、对外贸易和生产技术水平及其变量;4、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构变动差异的分析中,初步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国际性传播;5、通过结构转变不同阶段中不同部门和因素对增长贡献相对重要性的研究,对结构转变作了动态分析;6、通过若干国家多部门模型的比较研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三种发展模式,考察了战略、政策等因素和结构转变之间的联系等。
从广义第一种方法出发的理论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标准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从广义第二种方法出发的一些产业结构变动的特殊理论。其中,阿瑟·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模型和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和主导产业理论最具影响力。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通过三个基本假定和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大部门,研究了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的进程和途径。该模型在形式上虽表现为劳动力的流动,但实际上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的假设,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因而是把模型建立在更接近于现实的假设基础上的一种努力。罗斯托则以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方法,试图把握住在经济成长中所依赖的一些特殊部门所起作用的动态力量。为此,不仅按技术标准提出经济成长的六阶段论,而且对推动阶段演进起决定作用的主导部门及其更替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在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解释。此外,罗斯托曾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命题。例如,已从另外角度意识到并主张,研究单位应由国家改为相互关联的贸易地区,并放到世界经济整体中去加以考察。(注:G·M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欧美学者提出的两类理论模型,尽管各自理论研究的思路和侧重的角度不同,但他们研究的基本倾向和主线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都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都以若干国家为分析样本,通过国别间比较研究,考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标准形式和共同演化趋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两类模型在实际应用时可以互补、而非对立物。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一些日本学者除了对欧美学者提出的有关理论模型作出修正和补充(盐野谷裕一,1966)以外,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实践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注:例如,佐贯利雄(1981)曾提出“战略产业领先增长论”等,参见:佐贯利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新闻社1981年版,第25页。)其中最着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行形态论”。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行形态论”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73)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模型1(基本型):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构成。即: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后又扩展为五阶段,加上“成熟”和“返进口”两个阶段);模型2(变型Ⅰ):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模型3(变型Ⅱ):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间出现产业转移,东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进程具有“雁行模式”的特征。但“雁行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该模式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大国。(注:汪斌:《东亚国际分工的发展与21世纪的新产业发展模式》,《亚太经济》,1998年第7期。)
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型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实际上触及到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问题,并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仅涉及国际区域的一个特例,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
(三)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结构关联机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集团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国际间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波及和关联日趋密切,特别是同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相互间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的步伐加快。因此,学术界在对产业结构研究中,也逐步将国际间产业关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探索。
关于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条线展开。前者从本国和周边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联系,以及从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内各次产业的变动趋向,研究本国应有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北村好子,1995)。后者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技术进行度量,主要可分为两类:1.用贸易结合度和相互依存度系数等进行定量分析(渡@①利夫1991);2.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例如,依据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制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DXT 1975、1985、1990)分析东亚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状况(佐野敬夫等1998)。迄今为止,各种结构联结模型主要通过贸易联接完成的。虽然注意到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相互间的关联,但主要考虑产业结构演进的国际性波及由一国向另一国的单向传导。因而仍是立足单一国家视角来考察各国产业结构间关联。
一、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
(一)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我国总体经济趋势还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但增长的速度已经趋于缓慢。同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近十年的相关经济资料显示,我国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低于人均GDP的增速,居民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也呈现下行趋势。反观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我国的政府,这两者的收入却超过GDP的增速,这就说明“钱不能为民所用”,国家在进步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在退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不利于缓解国家内部的矛盾。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同时,居民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之前的经济危机加上持续走高的房价和物价,致使居民消费水平增长,而当这一风波过后,人民的生活又恢复正常,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正如《2012年中国薪酬报告》所指出,2011年中国居民收入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同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低0.7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22.5%,企业收入增长了18.5%,都大大超过中国居民收入增长9.6%的水平。
(二)诸多产业投资过度,造成产能过剩
产业过度投资也可以理解为产业盲目投资,盲目投资产业直接造成我国的产能过剩。这不仅不会带来经济增长,还会浪费我国的自然资源,破坏我国的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是有很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我国的钢铁产业,国内的实际产量明显大于需求产量,即使能够向国外出口,也不能完全消耗所生产的钢铁量;而我国的水泥产业产能过剩更是高得离谱,大约有将近3亿吨的水泥富足量。2012年钢铁业的产能已经高达9亿吨,仍然在建的还有1亿吨以上,而国内目前能够消化的最多7亿吨。与此同时,国家为了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速度,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新能源开发,这也会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盲目投资会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政府只注重开始而忽视了过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
(三)巨额经营项目盈余及其低效利用
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国家开始制定多种政策刺激国内民众消费,以此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现阶段,政府应该解决巨额经营项目的相关问题。我国在2009年经济危机时,外贸出口量超乎想象的跌落,并在2010年10月份出现了首次贸易赤字。这说明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巨额经营项目的利用效率极低。
(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资源超限开发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环境资源却相对紧缺,而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2010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以上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很多民众都不能保证自己正常的生活,这种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二、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
重视投资、轻视消费、重视增长、忽略过程,这样的增长方式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同时也会破坏地方的环境。政府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忽略了中部、西部城市的开发,以局部带动整体的发展方法也显示了我国的经济战略调整滞后。
(二)相关部门市场化改革滞后
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是我国的经济主体,但是由于国有银行内部体制的原因,其面对经济变化所提出的改革政策仍是处于落后阶段,而且其解决问题方式也过于单一。而我国的自然资源部门的改革也相对落后,政府的政策支持,导致了我国的廉价自然资源被浪费,在破坏环境的同时却没有回收相应的成本。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8月19日,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人类花光了2014年地球整年的生态“预算”。从这天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始“透支”,“支出”超过地球在本年度生物承载力总“供给”。
(三)经济发展制度体制改革滞后
城乡经济体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一大原因,城市凭借其工业及居民消费引领城市经济发展,而农村还是依靠传统的经济收入引导经济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大,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程度就越大。
(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力度不够
产业创新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转型。目前,我国应该将创新利用在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能耗上,但还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的人才去监督上述过程。
三、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对策研究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及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一)实施长短结合的政策组合
我国的经济体制创新能力太差,导致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均衡,致使我国的很多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了不和谐的基调。结合相关问题,我国应该实施长短结合的经济政策。在短期方面,应该稳定现有的局势,避免国内矛盾进一步被扩大,同时还要保持我国的经济增长;在长期方面,国家应该不断完善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在现有的体制上进行创新,应该结合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平衡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也能让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光发热。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既然引入了市场经济,我国就应该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地发挥。经济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的过剩产业,应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利用法律、国家政策等手段对其进行调整。因此,要想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要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完善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同时还应统一全国的市场,避免地方垄断。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法律对地方市场的保护力度,建立统一的市场经营规则。
(三)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构建战略动态调整机制
对于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失衡现象,政府更应该借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意见,以此建立更为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十八届山中全会的精神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必须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因此,政府应该处理好自身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让政府掌控经济发展动向,同时政府还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制定相关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对经济的动态调整。
(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政府应该放宽对中小企业的经济限制政策,鼓励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发展,同时还应该让国家的银行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限制政策,让企业能够有充足的资金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政府还应该转变自己的工作职能,市场体制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让市场去解决,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主要起引导和调节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五)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创新体制与环境
经济发展需要我国政府推进体制改革和政策改革,企业改组难、申请资金难、企业金融风险大,这些阻碍企业发展的种种原因都与体制和环境有关。这需要政府多出台经济鼓励政策,简化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此创造和谐的环境。
(六)促进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和政府的有效管理作用
改革现有的投资体制,让我国的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加强我国政府的有效管理。政府可以完善现有的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赋予企业更多的投资权力;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团体进行投资,放宽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这样有利于我国的市场体制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应该规范现有的投资行为,规范现有的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投资资金的管理机制,优化现有的投资结构,让政府和市场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不应该一味地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而是应该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充满活力,才能让国家更为强大,人民生活更为富足。
(一)美国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态势
受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市场低迷、技术创新短期难有重大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不明朗等影响,美国经济近期步入快速增长轨道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美国私人部门仍具有缓慢增长的动力,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仍将保持宽松,美国经济预计保持缓慢复苏态势。首先,美国失业率已降至2009年4月以来最低,2011年前三季度美国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未来随着美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和私人可支配收入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能力预计得以提升;2011年以来美国居民信贷消费扭转上年下降态势,前三季度持续正增长,未来随着美国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逐步改善和居民举债能力增强,美国居民信贷消费预计将渐趋活跃。其次,美国公司利润持续增长,一方面为私人投资提供了较充裕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家的乐观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和银行资产负债表逐步改善,也将为美国私人投资创造较好的信贷环境。第三,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将为美国扩大出口创造新的机遇。同时,奥巴马政府推出了总额高达4470亿美元的就业刺激计划;美联储在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又宣布延长4000亿美元国债期限,并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继续维持在0-0.25%的历史低位,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另外,201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现任执政党预计将力促经济增长以赢得选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预计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为1.8%,略高于2011年的1.5%;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2011年11月初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5%-2.9%,失业率为8.5%-8.7%;费城联储2011年11月中旬进行的经济学家调查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4%。
(二)欧元区经济已开始呈现衰退趋势
2011年9月以来,欧元区综合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compositePMI)一直在基准线(50)以下,11月为47,表明目前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处于萎缩区间。同时,欧债危机已从希腊等外围国家蔓延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并呈现迅速向金融部门蔓延的趋势,欧元区部分金融机构已濒临倒闭。从目前形势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即便欧元区国家能够携手延缓债务违约,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信心不足仍将导致经济活动低迷。特别是一旦意大利出现类似希腊的债务违约,将会导致整个欧元区金融体系的崩溃,欧元区经济将大幅度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2012两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1.1%,并且进一步下行甚至衰退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三)日本经济难以延续三季度增长趋势
尽管灾后重建有助于带动经济缓慢复苏,但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增速放缓以及日元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日本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将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日本经济将下降0.5%,但2012年有望实现2.3%的增长。2011年10月日本央行已将2011财年经济增速预测0.4%降为0.3%,2012年从2.9%降为2.2%。
(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放缓的趋势仍将持续
印度2011年10月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滑5.1%,为两年多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12月13日《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本财年(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印度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7.5%下调至7%,低于印度财长最新预测的7.5%,将印度2012-2013财年经济增长预期从8%下调为7.5%。俄罗斯2011年10月工业生产增长3.6%,为2011年以来最低,IMF12月初将俄罗斯2011、2012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由4.3%和4.1%下调至4.1%和3.5%。巴西2011年10月工业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6%,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跌。巴西全国银行联合会最新数据预测显示,2011年巴西GDP将增长3.2%,2012年将增长3.6%,较2011年9月的预测值3.8%有所下降。墨西哥银行近期将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值由3.8%-4.8%下调至3.5%-4.0%,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由3.0%-4.5%下调为3.0%-4.0%。南非储备银行货币政策委员已将2011-2013年南非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3.2%、3.6%和4.4%降低到3%、3.2%和4.2%。
二、全球宏观政策趋于宽松,新兴市场政策核心由防通胀向保增长转变
2011年8月之后,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紧缩货币政策开始趋于放松。8月初土耳其央行率先降息,巴西央行于8月和10月两次下调利率,俄罗斯、印尼、澳大利亚等国都纷纷降息,除了越南和印度等国因持续的高通胀而坚持货币收缩政策之外,其他国家均已停止加息步伐。即使升息最为激进的印度,鉴于11月通胀压力出现缓解,其财长公开宣布政策重心将转向保障经济增长。美联储2011年12月13日宣布,将继续执行包括将零利率维持到2013年中期不变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组合。欧洲央行11月和12月已连续两次降息,将基准再融资利率下调至历史低点1.00%。此外,为应对经济稳定增长面临的严峻挑战,部分国家已经出台经济刺激措施。巴西于2011年12月初公布减免税费金额76亿雷亚尔(约合42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菲律宾也公布了金额为721亿比索(17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预计2012年全球宏观政策将更为宽松,新兴市场注重保增长的政策主调仍将持续。此外,如果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导致欧元区陷入衰退,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停滞,欧洲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降息,美联储也可能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各国新的经济刺激方案也将纷纷出台。然而,宽松货币政策亦将导致流动性猛增,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被推高,新一轮通货膨胀可能被引发,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崩溃、欧元区解体和引发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从中长期看危机解决前景并不乐观
首先,欧元崩溃的可能性不大。欧央行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可能性较小,IMF估计2012-2016年欧元区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国际社会因欧元区经济陷入长期严重衰退而对欧元失去信心可能性不大。其次,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解体可能性不大。对于希腊等发生债务问题的外围国家而言,若欧元区解体,将面临极高的货币转换成本、较大的经济衰退风险和沉重的债务融资负担;对于德、法等核心国家而言,欧元区解体将不利于其出口增长,也不利于其有效利用区内其他国家的储蓄。因此,欧元区各国将尽力维持欧元区的存在与延续。最近结束的欧盟峰会23个国家达成新的强化财政约束协议,说明欧盟各国在维护欧元区稳定方面已形成共识并开始付诸实施。第三,欧债危机引发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看,欧洲国家和国际社会仍有能力扩充欧洲救助资金规模,一定程度上控制欧债危机对欧洲乃至全球银行系统的严重影响。然而,从长期看欧债危机解决前景不容乐观。据IMF估计,受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影响,一直到2016年,“欧猪五国”经济都将持续低迷,无法恢复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增速。同时,由于无法大幅提高财政收入,也无法大幅削减财政支出,2016年前五国财政仍将持续处于赤字状态,债务仍将不断累积。
四、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处于高位,震荡幅度进一步上升
一、文献回顾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中国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问题尤为突出,为此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东中部地区支援西部及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以此来激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随着西部经济的开放,各种市场元素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的贡献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的贡献度及如何优化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历来备受国内外学者们重视。Balasubramanyam(1996)从国际贸易政策的角度提出,实施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与实施进口导向政策的国家相比,FDI更有利于出口导向政策国家经济的增长,且FDI的产出弹性远大于东道国国内投资的产出弹性。Boreasetein(1998)从技术转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1970~1989年69个发展中国家的外来投资,得出FDI推动了生产技术由工业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且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度远大于国内投资的结论。Laura Alfaro(2004)从金融市场完善度的角度出发,通过1975~1998年的跨国数据发现,东道国金融市场越完备,东道国从FDI中获益越多,且就东道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计算FDI与经济发展的净有效方法。
从最近国内的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理论分析的基础侧重于对FDI与东道国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检验的共同特点是构建一个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传统的FDI统计变量或其他辅助变量,以此来分析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陈浪南等(2002)运用传统上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他们发现,以1991年为界限,1991年之前FDI对中国经济的年贡献率低于0.1 %,之后大约为0.5%。曹伟(2005)借鉴Shivas.Makki&Agapi Somwap的回归模型,从新的视角考察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FDI通过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净效应。傅元海等(2010)从技术溢出的角度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外资企业本地化,技术转移与当地经济增长绩效成正相关。鹏程、柳御林(2010)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外资对广东经济增长只具有短期效应,而外资对江苏经济增长却具有长期效应,提出了FDI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通过整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可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中国整体外资投入与整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虽然在此基础上开始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微观领域外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区域性的I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因此本文研究西部地区IFDI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试图在区域性IFDI与GDP关系研究方面有所贡献。
二、数据、模型与实证检验结果
(一)数据说明
本文样本期为1992~2012年。之所以从1992年开始,一方面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考虑中国开始大规模吸引外资始于1992年。以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表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来自西部地区各省市(青海、重庆、宁夏、四川、陕西、云南、广西、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为便于比较和建模,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采用商品价格指数将GDP(以1978年为基期)进行价格平减。西部地区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示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IFDI),用西部各省市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加总表示;IFDI 用当年美元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值,同样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采用商品价格指数对IFDI进行价格平减。为消除异方差,将变量取自然对数值,表示为Ln与Ln。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西部地区相关省市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
为最大化地消除经济时间序列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将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值,尽可能使其趋势线性化。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可以避免出现虚假回归而造成的无效结论。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检验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假设序列yt服从p阶自回归过程,检验方程为
Ayt=c+δt+λyt-1+φi-1Δyt-i+1+εt
其中c为常数项、δt为趋势项。作假设检验为H0:λ=0; H1: λ
由表1可看出,Ln和Ln都是非平稳的,而他们的一阶差分方程是平稳的,即Ln和Ln都是I(1)的过程,符合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的条件。因而可以进行下一步的 协整检验分析、Granger分析及脉冲效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
2.协整检验
对于协整分析而言,通常采用 EG两步法和 Johansen检验法。Johansen检验法适合多变间协整分析,这里采用后者来分析I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的思想为,在建立VAR模型前首先要根据LR统计量、FPE、SC、AIC 和 HQ 信息准则来判断最为合适的滞后期 k。根据数据的特点以及非约束的VAR模型的AIC和SC准则,我们选择最优滞后介数为2,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第一个似然统计量大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因而第一个原假设被拒绝,第二个原假设被接受,表明西部地区FDI与GDP两者之间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西部地区FDI与GDP存在一个长期稳定关系,进一步得到协整方程。
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Ln= 7.892691-0.213774Ln+
(0.11486) (0.02773)
0.226772@TREND(86)+u
似然比:49.58705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西部地区GDP与FDI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地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减少0.213774个百分点,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与一些经济学家分析中国整体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相悖,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这更显文章研究的重要性。
3.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仅能够检验出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还需进一步检验。为使研究更加深入,我们对西部地区FDI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8%的显著水平下,和互为Granger原因,即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也没有促进经济的增长。其结论与协整关系得到的结论相一致。可见,西部地区引入的外资没有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外资带来的资本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等推动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作用微小,传统上单纯的引进外资就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扰动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 VAR 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所有的内生变量, 在 VAR 模型结构中可以利用冲击反应函数识别出各个效应对 IFDI 冲击的动态反应过程。图1和图2表示了IFDI脉冲响应函数的曲线图,直观地刻画了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1表示了GDP对IFDI冲击的影响,GDP对IFDI的冲击在第1期就表现明显,在第2期达到了最大值17.1%,之后影响虽然有些下降,但一直保持正向性,表明GDP的变动会即刻产生IFDI的变动,影响力随时间推移而变小。
图2表示了IFDI对GDP冲击的影响,IFDI对GDP的冲击在第1期为正,此后一直为负向性,且负向性随时间推移呈现加强趋势,之后在高点2.3%之后趋于稳定。这表明IFDI的变动除第一期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外,其余各期都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这种不利趋势具有长期影响效果,一直延续到第十期。可见,IFDI的流入对西部地区没有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反而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
方差分解是另一种描述系统动态性的方法,它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计算出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率的比重。然后随时间的变化观察重要的信息,从而估计该变量的时滞效应。 图3和图4表示了IFDI与GDP的方差分解分析。
根据方差分解的结果:由图3可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冲击对外商直接投资变动的解释度比较平稳,维持在18%左右;图4可知,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从第六期后开始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维持在35%左右。这表明在长期均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Ln)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Ln)变化的贡献度显著小于外商直接投变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结论与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Jaso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利用1992~2012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一是西部地区GDP与FDI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地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减少0.213774个百分点,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二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互为Granger原因,即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也没有促进经济的增长。三是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长期内,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互为影响,且影响为负,即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同时外资的进入会阻碍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
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传统上的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相符,即西部地区外资的流入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且经济的增长也不会导致外资流入的增加。这表明西部地区在处理外资与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资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特提出如下建议:(1)优化外资结构,促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减少可能对西部地区当地资本产生挤出效应的投资,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需求引资,使引资不带有盲目性;(2)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要关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更要关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在西部地区知识技术溢出的作用,提高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3)通过相关政策导向使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的变化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一致,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4)充分考虑引进外资所带来的环境后果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引进所谓绿色GDP概念;(5)充分考虑引进外资的能耗及节能效果,考虑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Boreasetein, E-J. De Gregoriq, J.Lee.How Does Foreign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s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
[2] Alfaro. Laura, Chanda. Areendam, Kaletnhi-Ozcan. Sebnem, Seyek. Selin. FDI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local fi-nancial marke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4).
[3]陈浪南,陈景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06).
[4]曹伟.外商直坦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08).
[5]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06).
[6]程鹏,柳卸林.外资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广东和江苏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09).
1966年,英国城市学家彼得·霍尔(Peter Hall)最早在《世界城市》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7条标准。199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萨斯基娅·萨森教授提出以主要生产业的集中程度划分世界城市。1997年美国城市史专家卡尔·艾博特(Carl·Abbott)提出了国际城市分为国际生产、通路和交易事务型城市三类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对世界城市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概念和衡量标准。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两个方面。从量化的标准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控制力和影响力、国际交往水平等四个方面。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是公认的四大世界级城市,其具体特征表现在国际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对全球事务产生巨大影响的城市。
当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成为全球稳定经济社会、推动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在成功承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迈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为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的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继续提升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次,2009年北京市政府为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任务适时提出了分三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建设的远景目标定位,是首善之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更是北京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后的新选择。
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基础上逐步演化出来的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从本质上讲,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建设成为世界城市,不但要着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着眼于完善城市硬件条件,提高北京在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全球辐射力和影响力。软实力涉及国际语言环境、国际机制、对外政策、价值观和文明程度等诸多方面。其中,国际语言环境是世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建设国际化语言环境不仅有利于增进地区或国际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互信,提高国际影响力,还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经济投资环境,进而为提高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
“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是一个城市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是城市语言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尺度和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进行交际活动的有效工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话语权的前提。打造世界城市必然离不开语言作为沟通不同群体的桥梁。营造国际语言环境,不仅仅在于多少人会讲通用外语,关键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文化环境,是中外文明相互融合和多元文化彼此交流的平台。只有营造通用的国际化语言环境,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和睦、融洽,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良好国际形象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必然成为北京着眼“世界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外事工作发展规划(2009年—2013年)》,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在2011年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正式了《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年—2015年)》。《规划(2011年—2015年)》为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与支持,为进一步做好北京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2011年—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市民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流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化意识大幅增强,城市国际交往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升,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语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的总体目标。
过去的十多年来,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市民讲外语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从312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550万,2006年,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被国际奥委会列入人文奥运遗产。此外,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截至2008年,全市累计新设和更换英语标识牌82.57万块,1300余家餐饮、饭店企业的英文菜单得到规范。自此,全市公共场所标识英文译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北京已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奠定了打造世界城市的一定的基础。但从国际化程度来看,区域性国际事务协调中心的功能并不凸显,北京的常驻外国机构与外国人口并不多,以外语与国际友人进行友好交流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仍亟待提高。
营造国际语言环境不但是提升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发展必将贯穿和服务于首都现代化、国际化的全过程。因此,要提高北京市民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流水平,增强国际化意识,营造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文环境,除了有必需的政策支持之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不仅要继续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加大双语新闻的报道力度,还要拓展新媒体功能,借助手机、互联网等为双语知识的获取搭建平台,提供双语信息服务的职能,进而增强首都北京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离不开人和物两个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不同人群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提高城市不同人群整体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吸纳一批素质高、外语技能强,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加入到“首都国际语言环境改善工作志愿者”队伍中,以便提高外语服务的能力和持久性。第二,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社会外语培训和活动。为市民搭建更多元化的外语学习途径和对外交流平台,提高普通市民的日常外语交流能力,提高市民的对外交流能力和整体素质。第三,积极在学校教育中推行双语教学改革及多语种教学试验。增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施行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系统外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将学习语言知识与涉外礼仪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第四,以交通、公安、旅游、邮政、银行、卫生等领域为突破口,建立外语服务标准,提升窗口服务业的外语服务水平。第五,培养一批能够与外国专家和专业机构直接交流的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涉外服务和涉外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对外公务交往水平。
“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外语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首先,继续推进医疗、景区、地铁等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的普及化和规范化,提升首都的国际化程度。其次,规范全市组织机构、职务职称及餐饮、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场所菜单的英文译法。再次,建立多语言的电话、网络咨询服务系统,第一时间将城市法规政策、经济文化动态、生活服务信息等最新资讯以多种语言的形式到互联网等媒体上,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完善语言自助服务设施,打造语言生活的无障碍城市。最后,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中心,在外国游客聚集的景区提供免费的双语咨询服务和包含景点介绍、地图、时刻表等在内的多语种印刷品。条件成熟的旅游名胜景区可提供多语种自助导游服务,满足来自不同国度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北京着眼世界城市建设,即要建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宜居之都。国际城市建设和首都和谐社会发展是今后很长时期的城市发展需要,也是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的服务宗旨和根本目的。创建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增强人们的国际化意识,提高市民整体外语应用能力和对外交流水平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国际化和综合宜居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建设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语言环境是北京市的一项创举,是北京结合我国国情,分析自身特点和需求开展的一项致力于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建设语言友好城市的系统工程。以增强国际交往功能为主线,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重点的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必将全面提高首都的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外办.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年-2015年).2011-4-11.
[2]赵会民.创造国际语言环境.人民日报,2010-05-13.
关键词:洁净室计算流体动力学风机过滤器单元满布率节能
1引言
洁净室空调系统经典的方案是采用中央空调和三级过滤器集中送风,通过大型风道将已经处理的空气送至过滤器的接联管道,然后经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Filter)或者超高效空气过滤器(ULPAFilter)送到洁净室。而另一种方案是采用室内循环风就地冷却,利用干冷却盘管解决新风不能提供全部冷负荷的问题,同时利用风机过滤器单元来进行空气循环。每种方式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风机过滤器单元(FFU)因其灵活性大,即可通过置换盲板来提高局部区域的洁净度、占用空间较少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适合于旧厂房的改造及技术更新较快的工程。虽然FFU系统成本较高,而从综合投资角度,分析认为采用FFU方式在末端过滤器铺设率为25%-30%时较为有利【1】。
ISO5级(百级)洁净室属于洁净室用暖通空调系统耗能大户,通常采用吊顶满布高效过滤器的送风方式,运行能耗较大。有关洁净室运行费用的文献指出,在某些欧洲国家,能源消耗的费用已占洁净室运行、维护年度总费用的65%~75%【2】,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洁净室的空气流量和采暖通风空调系统如何有效地向洁净室分布经过净化和温湿度调节的空气,所以在保证洁净污染控制的条件下,合理选择送风速度,布置末端过滤器、回风口、减少送风量以便节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另外国外对一些ISO5级洁净室实测数据表明,大部分换气次数远低于建议的下限值【2】,而在设计中存在系统风量过大的倾向,这可能与对气流缺乏了解,担心系统运行可靠性的保守思想有关,说明提高节省能源的机会确实存在。随着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自身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和洁净室等工程领域,通过计算机求解流体所遵循的控制方程,可以获得流动区域的流速、温度、浓度等物理量的详细分布情况,是一种较好的优化设计工具。其优势在于利用CFD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可以在施工前发现失误并及时更正,避免经济损失;可以迅速发现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可能性;另外,通过模拟可以得到一系列运行的备选方案,以便在寻找最经济方案时有所依据。
本文利用CFD软件,对拟采用FFU净化空调系统的某微电子洁净厂房的ISO5级洁净室进行计算机模拟,通过几个设计方案相比较,利用所得到的速度场,分析评价其性能,利用理论计算验证其平衡态的洁净度,并提出一些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数值模拟及分析
2.1数学模型
从流动的雷诺数Re来考虑,洁净室的气流均为紊流【3】,空气的流动满足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对于工程问题,我们不需要关心紊流的精细结构及其瞬时变化,而只关心紊流随机变量的有关平均值,因此,本文采用数值计算三类方法中雷诺时均方程中的紊流粘性系数法,流动模型采用暖通空调广泛采用的标准k-ε二方程模型,k-ε模型通过求解紊流动能与紊流动能耗散率的输运方程得到紊流粘性系数。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为【4】:
式中:ρ为空气密度(kg/m3),V为气流速度矢量(m/s),Γφ,eff为有效扩散系数(kg/ms),Sφ是源项,Φ代表1,u,v,w,k,ε中的一项,u,v,w为三个方向的速度分量(m/s),k为紊流动能(m2/s2),ε为紊流动能耗散率(m2/s3),Φ=1时通用方程变为连续性方程。
边界条件:墙体边界设为无滑移边界条件。送风边界条件,送风速度取过滤器面风速平均值,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回风边界条件,回风口满足充分发展段紊流出口模型。由于室内热负荷较小,不考虑温度浮升效应对气流的影响。采用混合迎风差分格式对偏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基于有限容积法的SIMPLEST算法进行求解。
2.2物理模型及计算结果分析
方案一将风机过滤器单元(规格为1.2m×1.2m)成条型居中布置于天花板,满布比在25%,回风采用全地面均匀散布穿孔板作为回风口。物理模型平面图如图1。经模拟计算得到气流流场示于图3,由于送风口在Y方向呈对称布置,图中只给出一半流场。从图中可见,在送风口下方流线垂直向下,流线平行较好,而在送风口至墙体范围内有较大的涡流区,则主流区范围减少,不能使全室工作区达到较高级别。同时粒子也会被卷吸进入主流区,排除污染物的路径增长,增加污染的可能性。
图1FFU布置平面示意图(条型)
图2FFU布置平面示意图(均匀)
图3FFU条型布置YZ截面流场图
图4FFU均匀布置YZ截面流场图
方案二将FFU(规格为1.2m×1.2m)散布于天花板,满布比仍为25%,过滤器面风速在0.45m/s,回风采用全地面均匀散布高架格栅地板作为回风口。物理模型平面示意图如图2,气流流场分布如图4。模拟计算显示,对于均匀布置FFU方案,工作区1.2m及0.8m高度断面平均风速分别为0.1545m/s、0.1516m/s,可见散布末端过滤器送风口可以减小速度的衰减。虽然在送风口之间上部存在反向气流,形成小的涡流区,但在工作区0.8m-1.2m范围内已形成竖直向下的流线,时均流线平行较好,由于此洁净室产热量较小,热气流对流线影响可忽略,不会产生逆向污染,因此上部的涡流不会对主流区产生影响。空气中的微粒在重力、惯性和扩散三种作用力下运动速度和位移是微小的,直径在1μm时,微粒跟随气流运动的速度和气流速度相差不会大于10-3【3】。此设计中新风处理机组设三级过滤器,FFU中过滤器为U15≥99.9995%@MPPS,直径>1μm的微粒可视为零,因此,工作区产生的微粒能完全跟随气流一起运动,直接排出洁净室。
当进一步减小满布比时模拟计算可知,除送风口正下方—定区域外,其余部分已根本不能保证气流接近垂直向下,过滤器之间存在一个从天花板到地面贯通的巨大涡流区,污染物极易被卷吸进入涡流区内而不易排出。
过模拟计算及分析,我们认为在送风口满布比为25%,均匀分布FFU,采用全地面均匀散布穿孔板回风,过滤器面风速在0.45m/s,相应换气次数为147次/小时,由于FFU可达到较大的送风面风速,以及均匀散布穿孔地板回风口的均流作用,因为如果采用侧墙下侧回风,就会在洁净室中间下部区域形成较大的涡流三角区【5】,因此,洁净室内能够形成比较合理的气流流形,在主流区内能形成基本垂直向下的流线,但在靠近四周墙壁处,由于形成受限射流,出现涡旋,因此在布置设备时,应避免将设备靠墙壁布置,而应留有一定距离,这是洁净室施工完毕,开始投入使用时应加以注意的。另外,此设计中虽然不能形成如传统满布高效过滤器送风口而形成的全室平行气流,但美国标准IES-RP-CC012.1【6】中已认为ISO5级洁净室也可采用非单向流流型或混合流型。
3.理论计算洁净度
洁净室的洁净度级别由通风系统和室内污染源所决定。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对其进行计算。根据粒子平衡理论,进入洁净室的粒子有室外新风带入、循环空气带入及室内污染源。对于电子厂房室内污染源主要是工作人员的产尘,而设备产尘很小可忽略不计。从洁净室排出的粒子有回风带出及由于室内正压而渗出的粒子。可得如下方程【7】:
达到平衡状态时,浓度方程变为:
其中
以上式中:Q,送风量,m3/sq,渗出的空气量,m3/s;V,洁净室的容积,m3;x,循环风的比例,此处为1;c,洁净室的浓度,粒/m3;c0,洁净室的初始浓度,粒/m3;c∞,洁净室的平衡浓度,粒/m3;c1,渗出空气的浓度,粒/m3;cout,室外新风的浓度,粒/m3;t,时间;ηout,新风过滤器效率;ηrec,回风过滤器效率;S,室内污染源,粒/秒;ε,通风效率。
新风预过滤器为F5(η=55%),中效过滤器为F9(η=95%),高效过滤器为H12(η=99.5%),FFU中过滤器为U15(η≥99.9995%@MPPS);新风含尘浓度天津地区取为3×107粒/m3(≥0.5μm);身着洁净服的工作人员走动时的产尘量为1×104粒/秒·人(≥0.5μm);设同时有3人在工作;通风效率取为90%;新风比为4.42%。计算得出此设计的洁净室稳定含尘浓度为2857粒/m3(即81粒/ft3),达到ISO5级100粒/ft3的设计要求。
4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
1)针对电子厂房洁净室发尘量较低,室内人员较少,热负荷较小的情况,通过选择级别较高的过滤器,合理布置末端高效过滤器的位置,回风方式后,即使设计的室内换气次数、断面平均风速低于规范建议的下限值,仍可有效地滤除粒子,满足空气洁净度要求。
2)CFD是一种较好的优化设计工具,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借助模拟工具进行辅助设计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严德隆.全国室内空气净化工程与技术发展研讨会.2001:94~97
2.徐腾芳,杨耀祖.洁净与空调技术,2002(B12):37~42
《荆棘鸟》的作者考琳?麦卡洛,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在1977年,《荆棘鸟》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小说”。《荆棘鸟》是一本家世小说,以牧场主的女儿梅吉与罗马大主教拉尔夫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目前,关于《荆棘鸟》的研究大多属于文学性质的,很少有学者涉及它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研究。虽然《荆棘鸟》已被翻译成数个译本,最为大家认可的要数1990年曾胡的译本了,但是20多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阅读心理也发生了变化。曾胡的译本与现时代的语言习惯产生了差异,译本也有些落后。本人意图以与其他译本不同的视角来重视原著,在接受美学理论下对原著进行重新翻译。因此,本译作对文学创作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时代意义。
二、理论框架
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2O世纪6O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杰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在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接受美学。
1.期待视野
翻译是“一个用一种语言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替代另一种语言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的实践过程” [1]。从上面对翻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为了客观地再现原文的形式与内容,译者必须认真仔细地“吃透”原文。要想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风貌,译者必须首先充当一名忠实的读者。然而,由于读者在阅读之前或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的译者会创作出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差异的译文。接受理论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具体的作品之前。都已处在具备一种先在理解结构和先在知识框架的状态,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2.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根据接受美学和翻译学的观点,文本应定义为未被读者解读前的文学作品。源语文本具有双重属性:决定性和开放性。决定性属性指的是文本的既定意义。源语文本的词语、句子,以及搭配表达了作者的意向,对译者起到限制作用。文本是决定翻译的基本因素。文学作品实际表达的意义可能与作者真正的目的并不相同。而且,鉴于语言的抽象性特征,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文本。伊塞尔宣称:“文学作品就有两个极点,我们称之为艺术极点和美学极点。所谓艺术极点是指作家创作的作品;所谓美学极点就是由读者完成的实现过程。” [2]文本的所有意义应该存在于读者的实际阅读活动中。根据伊瑟尔的观点,意义并非包含于文本自身,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
三、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对比英汉语言的差异,运用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下面笔者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
1.词的翻译
(1)隐含意明了化
①Solid Victorian furniture filled the rooms to overflowing,smothered in fine red dust.译文:满屋子结实的维多利亚家具多的用不了,上面布满了红色的灰尘。
在用词方面,汉语更倾向于具体化,而且习惯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在例①中,“overflowing”在字典中意为“过剩的、溢出的”,但笔者在这里翻译成“多的用不了”。“smothered”意为“窒息、闷死”,笔者翻译成 “布满”。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得知“多的用不了”和“布满”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而且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原意。
(2)词性转化
②But,as the women found to their disgust,the lavatory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hole in the ground some two hundred yards away from the house,and it stank.译文:但是,令女人极度厌恶的是厕所,在距离房屋大概200码的地方,只是在地面上地面上挖了个洞,而且还臭气熏天。
在第二个例子中,“stank”是一个动词,它意为“发出恶臭”,但是这里笔者将动词转化成形容词,把“stank”译为“臭气熏天”。
2.句子的翻译
(1)句子的引申
③One superlative song,existence the price.But the whole world stills to listen and God in His heaven smiles.译文:荆棘鸟血流尽了,它超脱了痛苦,一曲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然而,整个世界仍在静静的聆听着,上帝也在天堂微笑着。
例子中的“One superlative song,existence the price.”这一句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翻译过来就是“一首最动听的歌曲,存在价值”,显而易见,这样翻译并不符合原文的感情基调。目前,关于题记的翻译版本有很多,接受美学中的文本不确定意义则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情感,所以不同的译本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题记中讲述了一个有关于荆棘鸟的悲怆凄凉的传说。为了迎合原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此处将译文改为“荆棘鸟血流尽了,它超脱了痛苦,一曲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
(2)主动被动转化法
“英语和汉语都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在英语中,凡是不必、不愿或无从说出施事者时,句子多用被动语态表达;有时为了强调被动动作,为了使行为方便、叙述客观、措辞得当、语气委婉等,往往也用被动语态。所以,被动语态在英语中极其常见。相比之下,汉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狭窄得多。因此,英译汉时,原文中不少被动语态的句子需要做出转换处理。” [3]
④ From some of these the sheep and cattle had to be protected,especially when they dropped their young.译文:羊群和牛群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被这些凶猛动物袭击,尤其是当它们丢失幼崽的时候。
第四个例句中,原文“the sheep and cattle had to be protected”使用的是被动语态,当保留被动语态形式直接翻译成中文则是“羊群和牛群必须受到保护”。毫无疑问,译文忽略了汉语规律,未免显得生硬艰涩,目标读者不会欣然接受此种译文。原文例句的后半句的主语“they”指的就是“羊群和牛群”,这里使用主动语态更能够突显语言的生动性。所以,笔者这里把被动语态转化成主动语态,译为“羊群和牛群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被这些凶猛动物袭击”。
(3)运用四字格
⑤ “I’m not used to being on friendly terms with a priest.In New Zealand they kept themselves very much to themselves.” 译文:“我还不习惯如何跟一个神父友好相处呢。在新西兰,他们总是独来独往。”
例⑤中的短语“they kept themselves very much to themselves”,笔者翻译为“独来独往”。
⑥ Sometimes they spent days on end in the saddle,miles away from the homestead,camping at night under a sky so vast and filled with stars it seemed they were a part of God.译文:有时候,他们在离家宅数英里的地方消磨数日,晚上露宿在星斗灿烂的无垠苍穹下,他们仿佛成了天上的神仙。
例⑥中,笔者把“under a sky so vast”和“filled with stars”翻译成“星斗灿烂”和“无垠苍穹”。
1 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的现状
水平井技术自诞生以来就迅速在石油行业得到大规模普及,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水平井的解释技术也相应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各大油田公司的水平井解释技术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一些科研院所也正在进行三维各向异性地层模型中的感应、声波、密度和中子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并且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如储层评价等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随着水平井在油田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数据采集技术水平、发展和完善水平井测井方法及提高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水平是石油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水平井测井解释面临的问题分析
水平井不同于直井,水平井近水平穿越地层,且井眼周围的介质不成径向对称,井下流动状态和直井极不相同,这些特点造成了测井仪器在井中的性能指标下降、响应机理发生变化、测井解释模型也随着仪器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些不利因素加大了数据采集及处理的难度,同时给测井解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水平井的测井过程中需要根据水平井测井环境与直井之间的差别,充分考虑到井眼附近地层的几何形状、测量方位、重力引起的仪器偏心、井眼底部聚集的岩屑、异常侵入剖面以及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来区别对待对水平井测井分析。
3 水平井测井仪器技术分析
水平井的测井仪器分为两大类:径向平均测量类仪器和定向聚焦类测量仪器。
径向平均测量取的是垂直于井眼并从井眼向外呈放射形的平面上的平均读数,用于垂直井中能很好地反映地层真实情况,而用于水平井却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特征。例如感应测井、侧向测井、自然伽玛测井、自然电位、电极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等均属于径向平均测井类的仪器。
定向聚焦测量类仪器从特定的一侧井眼读数,比如密度测量仪是从井眼一侧读数。而地层倾角仪则是从井眼的四个不同的方位读数,可以提供井眼上下及两侧的电阻率信息,其探测深度类似于球形聚焦测井仪,用地层倾角仪器很容易识别与井眼相交的地层界线。在对水平井的测井中,定向聚焦测量仪能够比径向测量仪更清楚地识别地层界面。另外,在测井时由于很多仪器是专门为探测垂直井地层设计的,所以在水平井测井解释时必须分析其测井响应与垂直井测井响应的差异性。
4 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研究
水平井测井解释是指综合应用地质、测井、油藏和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及技术解决油田生产实践的过程。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的主要任务包括水平井井简轨迹及地层剖面咨询和地层评价等,其处理原则是先把水平井的测井资料转化为井眼轨迹信息和储层特性参数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绘制出井眼轨迹图和垂深的测井组合图,并在此基础上以直井的解释为参考进行地层定量评价。
4.1 水平井咨询
根据测井资料解决水平井钻井、地质及采油工程师等提出的问题,以此来指导水平井的钻进及检查钻进效果,对地层评价具有指导作用。对水平井的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钻井工程师及时修正实际井眼轨迹和设计井眼轨迹,以及在完钻后可检验水平井的实际效果,最终能检验水平井井跟轨迹的地质设计是否正确。
4.2 地层评价
地层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认清目的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及其沿井筒的变化。水平井地层评价的工作重点是找到相应的储集层,并分析该储层平面上的展布及物性变化情况,据此绘制出的垂深和斜深的组合成果图能够将斜井跟周围的直井进行对比,以分析出储层层段的垂直厚度和斜厚度,从而对水平井作出更全面及准确的地质评价。
4.3 井眼轨迹与油藏的关系
经上述分析可知,水平井的测井解释技术涉及到了水平井井眼轨迹和油藏的空间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井眼轨迹与以油藏为核心的地层之间的关系、井眼轨迹与储层流体分布之间的空间关系、井眼轨迹与油藏储层物性空间分布的关系。
井眼轨迹是利用井径、井斜角和井斜方位数据计算井轴上每一点的相关空间坐标数据,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坐标转换及演算绘制出的井身结构的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图,此图能够反映出井深钻进深度、斜井段、造斜点和水平段的空间方位等。在对水平井的资料解释中,借助实际垂直深度曲线可以方便地对水平井和周围直井进行更准确的评价。
4.4 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的研究思路
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的研究思路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熟悉地质数据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油藏相关资料;在构造背景上标出井口位置及平面投影;选定参考井并在构造图上表明其位置;对参考井进行地层构造倾角处理以备参考。
(2)测井数据校直处理。利用测井资料绘制出井眼轨迹图,同时以计算出的垂直深度作为新的深度系统,对每条曲线进行重新等距采样,利用得出的新的数据文件绘制出测井组合成果图。
(3)加强水平井的地质设计研究。综合利用地质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充分把握油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的三维变化情况,使水平井轨迹位于油层的最佳位置,使水平井资料解释转变成近似均质的厚层时的资料处理程度。这样可以极大地简化解释的复杂性及技术上的难度,则目前用于常规直井的解释技术就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水平井。
5 总结
由于目前水平井解释技术发展的局限性,用于垂直井的固有的解释技术在水平井的解释中仍然占很大比例,所以说对水平井的解释技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研究。对于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针对水平井测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新的水平井解释技术,并开展复杂条件下各种测井方法的高效数据模拟研究及反演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一套以水平井井眼轨迹与油藏的空间关系为核心的测井解释评价技术。全面解决水平井钻井中的实际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水平井开发效率,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灿灿,王昌学,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1)
0. 引 言
水平井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在石油钻采行业得到迅速普及。水平井可以大面积贯穿天然裂缝,增加泄油面积,提高单井的控油半径,减少底水锥进和气锥进等,极大限度的开采储层,提高单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是油田高效开发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1.水平井测井解释评价技术现状
水平井钻井在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水平井的解释技术也相应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已钻的水平井主要分布于胜利、塔里木、新疆(准噶尔盆地) 、大庆、辽河、四川、冀东等油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莺歌海、渤海湾、黄海等近海处钻有大量水平井。
相对说来,中石化集团的胜利油田由于水平井技术起步比较早,每年的完钻井数较多,其水平井的解释技术一直处于较高水准,已开发成功的水平井咨询系统可绘制井轨迹平面投影图、空间投影图、测井曲线垂深校正图、井轨迹测井曲线图、井轨迹测井成果显示图等图件;中石油集团的塔里木油田也是较早开展水平井钻井的几个油田之一,其研制的水平井成图系统软件在井眼轨迹空间展布、井眼轨迹与地层关系对比等方面显示出实用和直观的特点,而在三维非均质地层模型中的电法数值模拟方法及大斜度井测井响应校正等应用上取得相当成效;大庆油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已研制出适合大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测井资料解释的系统,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在斜井校直、井眼轨迹绘制、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等方面日趋成熟;中海油的水平井技术基本是引进国外技术,在水平井的测井解释上基本是应用成熟技术;一些科研院所正在进行三维各向异性地层模型中的感应、声波、密度和中子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如水平井地层对比、测井曲线异常分析、储层评价等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国外在水平井技术发展方面跟国内差距不大。当前,水平井已不仅仅只用于油田的开发,它在油田的勘探特别是新区的地层评价中也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数据采集技术水平、发展和完善水平井测井方法进而提升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水平是中国测井界所面临的艰巨的任务。
2.水平井测井解释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测井仪器绝大多数是以直井眼轴对称地层为对象设计的,根据其径向探测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图1):径向平均型测井仪、定向聚焦型测井仪。径向平均型测井仪包括双感应、双侧向、自然伽马、声波、中子等,定向聚焦型测井仪包括密度、微球形聚焦、倾角仪等。
(a) 径向平均型(b)定向聚焦型
图1 常规测井仪器探测特征类型
在垂直井中,一般情况下地层模型可以假定为各向同性的均质体,测井仪器轴垂直或近似垂直于地层水平面,无论是地层、井眼还是泥浆侵入形状均认为是绕仪器轴旋转对称的,仪器一般探测的是平行于地层层理的地层参数特征;对于水平井,与仪器轴垂直方向的地层多数情况下不再是各向同性的均质体了,而是各向异性的非均质体,仪器一般探测的是垂直于地层层理的地层参数特征;同时,由于井眼和泥浆侵入形状等的对称性也不再存在了,水平井泥浆侵入规律难以掌握,很难进行有效的校正。
因此应用于垂直井中的测井仪器再用于水平井测井需要面对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中,受重力因素的影响,仪器的测井状态通常是偏心的。偏心对各种测井仪器的测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仪器在测量过程中经常转动,这些不利因素加大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难度,也给测井解释造成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水平井的综合解释中,要注意测井仪器与水平井眼、地层的相对位置关系,在解释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仪器测量位置、井眼和地层的各向异性、非均质性等。目前水平井中的解释模型大多采用原直井中的方法,这就要求必须首先根据水平井的特点对测井资料进行有效的校正。
3.水平井测井解释评价技术研究
水平井测井解释的主要任务包括水平井井筒轨迹及地层剖面咨询(水平井咨询)和地层评价等。其处理原则是先把水平井测井资料转换为井眼轨迹信息和储层特性参数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绘制出井眼轨迹图和垂深的测井组合成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直井中的解释方法为参考进行地层定量评价。
3.1 水平井咨询
水平井咨询即是根据测井资料解决水平井钻井、地质、采油工程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指导水平井钻进和检查水平井钻进效果,而且对于水平井地层评价工作也具有指导作用。在水平井钻进过程中,水平井咨询工作可以帮助和指导钻井工程师和地质家实时修正实际井眼轨迹和修正设计井眼轨迹;在水平井完钻以后,水平井咨询工作可检验水平井的实际效果,既能检查实钻井眼轨迹与设计井眼轨迹的吻合程度,又可检验水平井井眼轨迹的地质设计是否正确。
3.2 地层评价
水平井地层评价的任务是搞清目的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及其沿井筒的变化。水平井工作重点与垂直井略有不同:在垂直井中,测井解释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地层评价,即划分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进而确定油、气、水层。在水平井中,其工作重点是与垂直井对比,找到相应的储集层,分析该储层平面上的展布和物性变化情况。,井眼轨迹。按照此目的,根据绘制出的斜深和垂深的测井组合成果图,测井分析家和地质分析家可以方便地对斜井和周围直井进行地层对比,分析储层层段的垂直厚度及斜厚度,从而对水平井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地质评价。,井眼轨迹。
3.3 井眼轨迹与油藏的空间关系
经过上述分析认识到,无论是钻井地质导向完井方案的优化,还是水平井测井解释综合评价与采油工程优化研究,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即水平井井眼轨迹与油藏的空间关系问题。主要包括:
(1)水平井井眼轨迹与以油藏为核心的地层之间的关系;
(2)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储层流体分布之间空间的关系;
(3)水平井井眼轨迹与油藏储层物性空间分布的关系。
井眼轨迹是利用井径、井斜角和井斜方位数据计算井轴每一点垂直深度、东西位移、南北位移、水平位移和闭合方位等空间坐标数据,然后通过一系列坐标变换及演算绘制出井身结构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图,反映井身钻进深度、造斜点、水平段和斜井段空间方位等。在水平井的资料解释中,测井分析家和地质家借助实际垂直深度曲线(包括测井曲线和解释成果曲线),可以方便地对水平井和周围直井进行更准确的地质评价。
水平井属于复杂结构井,受条件限制井筒内各种地质工程数据的采集手段有限,普遍情况下只有地质录井和测井数据。相对而言测井资料与录井资料相比,其包含的地质信息更加丰富、连续性更好,更不受人的经验和技术影响。尽管相对直井而言,水平井中采集到的测井资料要比直井少的多,但一般而言,连续的井斜方位资料保证描述井眼轨迹的几何形状;连续的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或中子密度)资料可以定性地判断地层、流体识别和储层物性。
在直井中油藏剖面中的穿越只是一条一维的短线,用这些资料信息去分析研究油藏体的情况相对较难,而水平井井眼中轨迹在油藏剖面中穿行的路线是一个二维的曲线。如果加上导眼井的资料,则相对直眼井更能反映油藏体的很多信息,为解释评价和研究水平井井眼轨迹与油藏空间关系提供了保证。
另外,开发水平井的布井前提是对油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些丰富的背景资料也能为利用测井资料进行井眼轨迹与油藏关系的描述提供良好的指导,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3.4 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思路
综合以上分析,在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方面提出了一套新的研究思路:
(1)熟悉地质数据体。在进行水平井测井解释前,要分析研究并彻底搞清水平井在油藏构造上的位置,熟悉油藏构造和储层(包括储层上下各标志性地层)的分布规律。具体步骤包括:
1) 阅读油藏相关资料;
2) 在构造背景上标出水平井井口位置及平面投影;
3) 选定参考井(若有导眼井,则首先采用导眼井),在构造图上标明参考井位置,参考井眼的位置;
4) 对参考井进行地层构造倾角处理,以备参考。
图2 井眼轨迹与油藏关系解释技术
(2)测井数据校直处理。,井眼轨迹。,井眼轨迹。利用水平井测井资料的井斜、方位数据,计算出井轴上每一点的垂直深度、水平位移,并绘制出井眼轨迹图。,井眼轨迹。同时,利用计算出的垂直深度,以垂直深度值作为新的深度系统,相应对每条曲线进行重新等距采样,形成新的数据文件,并用该数据文件绘制出垂深的测井组合成果图。,井眼轨迹。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曲线的深度对齐,在使用校深曲线法进行校深时,要保证校深测井仪器两次测量时的运行轨迹尽量一致。
(3)加强水平井的地质设计研究。综合利用地质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充分把握油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的三维变化情况,才能使水平井轨迹位于油层的最佳位置,使水平井测井资料的解释转变成近似均匀介质的厚层时的资料处理程度。这样就可以极大地简化解释的复杂性和技术上的难度,目前常规直井中比较成熟的解释技术就可以发挥较好的效果。
图3 井眼轨迹与地层关系测井解释成果图
4.结论
目前垂直井所固有的解释方法在水平井解释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具水平井特点的解释方法还须系统化和综合化。总体看来,水平井的整个解释评价技术都是围绕水平井井眼轨迹与油藏关系这一核心来开展。因此,本文提出的评价解释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利用测井资料解释和描述井眼轨迹与油藏地层、流体等空间分布位置关系的描述技术;一方面研究井眼轨迹与油藏空间位置关系成果的生产应用技术。
但目前水平井的成图系统在储层的几何形状描述和油藏动态特征统计显示、储层垂向上描述与横向变化的岩石物性参数的结合以及三维可视化显示等方面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以水平井井眼轨迹与油藏空间关系为核心的测井解释评价技术,解决水平井工程中的实际技术难题,提高水平井开发效率。提高数据采集技术水平、发展和完善水平井测井方法进而提升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水平是中国测井届所面临的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雍世和,张超谟主编,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
[2]谭廷栋主编,测井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3]冯启宁主编,测井仪器原理[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1
[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公司人事服务中心编,测井工[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3
[5]史小锋,水平井中随电阻率测量仪定位和预测地层界面的方法[J],测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