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48: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常规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班常规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交往规则、群体性规则和个体性规则,社会交往规则是指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品德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化的最直接的内容,群体性规则主要用以保证集体生活,游戏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形成幼儿的集体观念。个体性规则主要是维系个体健康发展的行为要求。通过常规教育可以逐渐形成幼儿正确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体系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采取正确的、恰当的教育方法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都不熟悉、不适应,也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经常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因此。就需要老师进行耐心教育。我们针对各项活动中的常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示范、模仿法、语言指导法、情境教育法、游戏练习法、表扬、激励法等。
三、遵守一定的教育原则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怯生,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进行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要循序渐进地指导。使他们逐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求方式方法。生活常规培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原则。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常规的数量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常规的要求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如刚开学我们要求幼儿先学会自己穿鞋。然后学会穿裤子,过一段时间要求他们会穿单衣,逐渐要求会穿毛衣,外套,能力强的要求他会塞衣服。
2、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个别教育。有的幼儿不会拿勺吃饭;有的不吃这、不吃那:有的自控能力差;有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有的口齿不清。都要老师耐心地去教,使这些幼儿逐步统一、融入在集体之中。
3、家园一致的原则。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往往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离园这个环节是与家长充分接触的有利时机。我们根据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也从家长中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还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充分交谈、交流,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共同努力,改掉幼儿的不良习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四、适时地讲解、示范给幼儿以正确的概念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
五、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一次饭前洗手时,我发现几名幼儿在盥洗室里玩水,满身、满脸湿淋淋。在口头教育后,我请幼儿观看了我的示范。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洗手时不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手后再把水龙头关严,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这样不仅使孩子懂得节约用水,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六、重视表扬与鼓励在良好生活习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幼儿入园不久,我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玩具玩后随手丢在一边,我常常为收拾玩具而发愁,当我发现吴婉璐小朋友每次玩完玩具后都能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能帮助别的小朋友收拾玩具时,我及时表扬了她。每天游戏后许多幼儿纷纷效仿她的样子认真地收起玩具,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为了巩固这一习惯。还用红花表扬他们,同时通过送玩具回家这一做法,培养了幼儿的良好活动习惯。
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的规则。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该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的小朋友。刚开始效果不错,孩子们各个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时间长了,受表扬的老是原来几个,而吃饭不自觉的小朋友却始终没有改进。有一天,我看到平时吃饭最慢的轩轩这一次却吃得很快,于是我就借机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轩轩,轩轩的脸上漾起甜甜的笑容。而另外几个吃饭慢的孩子似乎也很受鼓舞,小朋友们都大口大口吃起饭来。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的可干净了。”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二、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如果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求幼儿在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但若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
三、多种方法,狠抓常规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善用方法,逐步引导。
1.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后起床穿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穿,很不卫生。有的穿完衣服就在教室里乱跑嬉闹。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穿?怎么穿?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小朋友纷纷表示要快点穿衣服,要快点端椅子等待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在午睡起床后制定了小便――穿衣――搬椅――听故事――梳头整理五部曲,幼儿之间互相提醒,现在我们起床后幼儿的拖沓现象明显好多了。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2.游戏激趣法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就有了游戏激趣法。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3.儿歌训练法
儿歌是幼儿喜欢的语言,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所以我开始利用一些现成的儿歌让幼儿去巩固常规,如在午睡前我们可以念儿歌:幼儿园,静悄悄。小朋友,要睡觉。睡觉前,要小便。 呼噜呼噜睡得好。扣纽扣时会念儿歌:小纽扣,要扣好。从下面,往上扣。一颗颗,要扣牢。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 咕噜咕噜吐出来。这些儿歌简单易懂,小朋友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四、创设氛围,细节出发
1.放低音量,学习安静倾听
我们班的幼儿倾听习惯普遍不是很好,有的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因为沉浸在自己的情境中,无暇顾及、倾听同伴的言语,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成功的人是倾听再加倾听,倾听是基础,那如何改善我们班这种不好的倾听氛围,我首先做的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去了解他们的世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他们。然后利用感受体验法,让幼儿感受吵杂环境中人能不能倾听别人的言语,让他们尝试安静地说话,不打扰别人的谈话,现在虽然我们游戏时还是会有大声说话的现象,但是幼儿说话时的声音分贝明显变低了,活动时的吵杂声也小了。
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目标都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的,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以集体形式开展的,为使幼儿的集体活动有序而顺利,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协调集体活动的规则。因此幼儿一日生活中常规教育必不可少。
关于幼儿园常规的文献已不计其数,根据当前文献做如下归类:
一、概念界定
常规教育的心理学界说,“皮亚杰认为3-6岁幼儿可能理解一些规则,但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规则系统行事,并且常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改变规则。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学会遵守的大多数规则是他从成人那里接受来的,规则是成人教给的,属他律性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常规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现代汉语词典》对规矩的解释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由此,我们可以将幼儿园的常规理解为“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二、常规教育的内容
古代儿童常规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特别注重培养符合封建礼教的幼儿生活常规和行为规范。《礼记·内则》一文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明代医师万全在《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中说:“小儿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能食,则教以恭敬,如亵慢之习,勿作也。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其妄也。宾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
综上所述,古代对幼儿的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儿童与家中的长辈的关系方面,古代更是制定了详尽的行为准则。
在常规培养方面,蒙养院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开设行仪、训话等课程。1916年在政府颁定的改定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里,在第六章提及蒙养园的一些法规例如:“幼儿之心情容止异常注意;始之端正,并以善良之事例,令其则效……”。
随着收回教育斗争的开展,幼儿教育也走向中国化、科学化的探索。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儿园,总结出办幼稚园15条教育主张。其中,第七条讲到幼稚园必须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在鼓楼幼稚园内,进行了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具体包括:卫生习惯共24条,做人的习惯——个人的共22条,做人的习惯——社会的共22条,并具体论述各个习惯的具体内容,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三、常规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一)常规教育的意义
1932年教育部公布《幼儿园课程标准》中幼稚教育总目标提及对幼儿园常规培养的要求“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这一阶段幼儿常规培养已经走向制度化,得到国家的重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日生活中,教室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的、自愿的行为,所以幼儿常规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常规教育的方法
阶段,幼稚园里幼儿常规培养的方式呆板单一,教师权威忽略儿童的身心特点;形式上有专门的常规课程,比如“洗手脸课”,在其他课程中对常规的渗透。现阶段常规培养的方法包括结合知识法;游戏法;参与法;感染法;鼓励、表扬法。
四、现阶段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理念
现阶段幼儿教师基本能够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在方法上能够通过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的常规教育变成幼儿的自觉行为。将一日生话中的常规教育渗透到各个生活环节中。
幼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利用幼儿园的环境、以及家长关系创设利于培养幼儿常规的环境。一是创设活动区、活动角,使幼儿经常得到练习的机会。各个话动区、话动角就是缩小了的社会.是现实生话最真实的反映。一是加强了家园联系使常规教育的目标统一。
五、目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不足或误区
罗志芳在《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中阐述了常规教育的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二是过分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童时的《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论述了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不够;以管理为目的;漠视常规教育;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童时的论述充分说出了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给与了充分的建议和意见,这些意见都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钱海娟的《反思教师作用与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论述了教师实施常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教师漠视常规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幼儿安全之间的矛盾;教师不恰当的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一致;以管理为目的常规教育与教师注重幼儿个性发展相脱节。
有关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误区的文章颇多,大致都从以上几方面阐述。
六、现阶段常规教育的新思路
童时的《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从新纲要方面解读了幼儿常规教育,把握住常规教育的实质性内涵。新《纲要》为幼儿园常规教育界定了一个范围,一是科学的生活常规,二是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特征;并意识到家长是常规教育的重要资源。罗志芳的《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中论述常规教育的新思路中也特别强调:尊重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在集体常规教育中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
由此可见,对常规培养上,教育工作者们已经走向科学的新思路,能够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紧扣新《纲要》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社区资源,意识到家园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意识到常规培养是从幼儿发展出发又回归到为了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霞.《常规培养中如何让幼儿由被动变主动》,山东教育,2002年11月(下旬),50
[2]罗志芳,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早期教育,2003年1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82-01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和途径上的偏差,常规教育凸显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思,更需要深入实际探究,认真细致地思考,以便提出更多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幼儿常规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1.注重常规教育形式,忽视幼儿个性发展。在幼儿一日常规教育中,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又缺乏对知识之间整体性的统筹考虑,片面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导致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在现实教学中,幼儿教师常常是牢牢把握自己是传授者的角色,要将知识"灌输"给幼儿,幼儿被动地吸收知识成了一种惯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个性的发展,容易使得幼儿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强调常规教育他律作用,忽视幼儿自律培养。教师和父母甚至是幼儿身边的其他年长者进行常规教育时,通常喜欢通过运用他们的权力来强制儿童遵守他们所制定的规则。这种强制一般不会遭到儿童的反抗。因为幼儿对成人的权威具有单方面的服从。但由于认知的局限,儿童并不能真正理解成人制定规则的意图,也不能理解道德规则的发生和它们的运用。因此,常规教育容晶陷入过分强调他律作用的泥潭而忽视了幼儿自律的培养。其实,幼儿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孜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3.强调常规教育有序性,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我们的常规要求一舷与幼儿的安全、礼貌和行为规范等直接相关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在教师里要轻声讲话、不吵闹、打架、奔跑、不乱扔玩具等。此外还有许多涉及爱护环境等要求,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我们常常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如在区城活动中有意地限制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及合作伙伴,虽然区域活动开展得非常有序,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利被剥夺了。
4.强调常规教育共性,忽视幼儿本身的差异性。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向全体幼儿提出一种规则和要求,这种集体性的要求可以有效地保障各教育活动之间的转换,但是统一的要求往往会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在很多幼儿园,幼儿在吃饭前教师都会强调吃饭的纪律,吃饭不准说话,不要把饭掉在桌子上,吃饭不能太慢等,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能维持好吃饭的纪律,却利用竞赛的方式激励孩子快速吃饭,本来愉快的进餐却变成了紧张的竞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及生活习惯,他们吃饭的速度、方式及对饭的喜好都会有很大差异,老师一味地对不同幼儿采用同一方式,显然是忽视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
二、加强幼儿常规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为了切实管理好幼儿的一日生活,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给孩子提供充分自由的机会,充分协调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既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提供捷径,又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有效地学习的科学方法,结合我园幼儿实际,笔者提出了如下对策:
1.尊重幼儿个性,加强自我管理。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在环境的创设上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如玩具摆放的常规,教师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真正的被其接受。其次,要加强幼儿的自我管理。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可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管理。救师要摒弃以前那种将幼儿视为成人的客观附属物或"小大人"的观念,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
2.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自由活动提供条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创设良好环境,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为幼儿自由活动提供条件。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总之,教师要因时、困地、因材制宜创设环堤,为幼儿的自由活动创造条件。
3.合理分配时间,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把握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的时间比例,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师可充分利用各项活动之间的间隙,让幼儿自由的活动。例如在幼儿做完游戏后与吃午饭之间的一段时间,吃完点心后与开展教育活动前之间的一段时间,便可安排幼儿自主自愿的进行相互谈话、交往等活动。还可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固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如入园后和离园前等,使幼儿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得到充分的保证。在自由活动中,教师既要懂得对个别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但也应注意面向全体,使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受教育的面更广,扩大教育的效果和影响。
三、结语
身为幼儿教师,特别是作为小班级组的教师深知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万丈高楼从地起,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的质量将影响到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还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像主席说的一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边教边学习探究。多学习,多和同事交流,向书本学,向身边能学的人学。学会感恩,记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有可学之人都是我的老师。我都要给予他们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以致用,让他们看到,我的改变和提高。特别是结合幼儿实际,多看看一些研究幼儿教育的文献著作。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小班阶段是幼儿园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感到新奇。
而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年龄小的问题,从未接受过正规性教育,从未过过集体生活,往往缺乏一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在小班,教师应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性与个别性,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更有利于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形成。
一、稳住幼儿情绪
众所周知,新生刚入园,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幼儿迅速适应班集体生活、稳住情绪呢?这对于许多幼教工作者来说也许是个大难题。怎么办呢?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本班的小璇小朋友,她年龄偏小,性格又有点怪,每天早上家长送来都是又哭又闹,不肯进教室,一天哭几次(“马拉松”式的、哭累了就停、想想后又哭、又停……)。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作个别教育,研究一种属于她的教育方式了。经过我们的耐心教育,多跟她讲讲话,让她感到老师也像亲人一样可信赖,吃早点、早饭时,告诉她认真吃好早点、早饭,才会长得漂亮高大。这位小朋友现已有很大进步、大有改观了,早上和妈妈手拉手来幼儿园,并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后积极到操场参加晨间w育锻练活动,吃饭、睡觉、上课都能正常化了,自理能力也明显增强。谈到她的变化时,她爸爸妈妈都竖起大拇指,脸上笑眯眯的,一副满意、开心、知足的样子。
二、重视个别指导
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是不可能比的。同样,小孩也是一样,有些聪明点,就学得快、容易接受;反之,则反应缓慢、迟钝些。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如教幼儿学区域活动,对于小小班的幼儿,是第一次接触区域,从区域常规到区域操作,是挺有难度的。为此,我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除了在区域时间让孩子操作,其他多余时间我也让孩子操作(如课间休息时间、离园接送时间),尽可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幼儿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接受,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这方法确实不错,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区域活动水平可真是大有改进,有些比小班的小朋友还厉害呢!
三、榜样教育与暗示教育相结合
第一、点滴积累、循序渐进
在日常生活中,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培养孩子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譬如从孩子吃饭方面来说,为什么有的孩子吃饭又好又快,而有的孩子吃的又慢又少,甚至不想吃呢?经过与家长交流,我们共同商定:对那些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可以给他们少点饭,并注意督促与适时鼓励表扬,然后再逐渐一点点加饭,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地又快又好地吃完,别忘了我们的微笑和赞许的眼神。也许这一过程会持续一周、两周或许更长时间, 但是孩子的进步、良好的吃饭习惯及自信心的增强却是对我们的最好回报。
第二、尊重孩子,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一位家长曾告诉我说,他的孩子快5岁了还得抱着洗澡洗头,说孩子怕洗淋浴,怕水流入眼睛里。后来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个障碍,她与儿子共同商量,决定在孩子5周岁生日那天开始洗淋浴。结果发现孩子不仅说到做到,还顺利地通过了这一难关,很快地,孩子不仅愿意洗淋浴,还学会了自己洗头。由此可见,尊重孩子, 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粗暴地强制孩子更为有效。为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友爱树立了榜样。
第三、及时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24-03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各类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制度,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幼儿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群体生活规范的约束。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及分析
常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却常常被异化,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拟从常规教育的目的、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以及途径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晨运及早操常规、游乐场常规、沙池常规、体能游戏常规等。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异化了常规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保持安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常规的内容,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他们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合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表面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出发点是保障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须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达到常规的要求。给幼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规要求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有教师为了营造一种“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
上述现象表明,教师把常规视作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了,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而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进行严格控制的过程。
(二)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
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视野”。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技术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宝宝。规规矩矩睡午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常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途径
正如福柯所讲:“纪律的第一个重大运作就是制定活动表,把无益和有益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群体。”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和顺序作出安排,将幼儿在园生活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劳逸结合等原则,作出合适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环节及其时间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种安排使得常规教育也有效地“进驻”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然而,教师在执行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常规教育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
例如,幼儿常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着教师转。只知道“老师要我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太多,环节之间过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不太重视,形式较为生硬、死板,当幼儿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个别教师还采取强制或恐吓的方法。午睡起床时间,有的幼儿没有睡醒,还想继续睡,教师就板起面孔说:“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准回家了。”于是,幼儿只好被迫进入教师要求的活动状态。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时间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须等到教师统一号令才可以开始吃饭,等等。其实类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规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儿从道德的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二、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内在的自由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在异化了的常规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表面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规教育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这种高依赖反过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一)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避免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不必要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幼儿良好的常规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幼儿的生活既丰富又有规律。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良好常规的培养,要改善师幼关系,将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充分调动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成长。
一、幼儿常规教育的意义
首先,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的同时,就意味着幼儿变成了一个社会人,他们不能像在家里那么自由,而是要开始进入社会状态,遵循社会准则。在幼儿园中,各种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只有制定一些规则,并要求幼儿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保证幼儿集体生活的有序进行。而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学会群体生活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社会生活之中的教育。
其次,人类的童年时期十分重要,它相当于是一个精神胚胎期,是培养人类个性的关键时期。幼儿进入社会环境,就要开始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与其他成员的不断互动来影响自身个性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在幼儿对社会的探寻中加以引导,帮助幼儿构建适合其成长的文化环境,让幼儿在教育中更健康地成长,而幼儿常规教育就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与外部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培养进入社会所必需的秩序、规则意识。
二、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前提
幼儿都是刚刚从家庭走进社会的,环境的变化让很多幼儿的心理无法适应,让他们失去安全感,变得恐惧和焦虑。幼儿这样的心理状态显然是不适合开展常规教育的,开展常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我们必须先培养师幼关系,让教师用关心和爱护让幼儿慢慢适应环境的变化,让幼儿重新从教师这里获得情感需求和安全感,开始喜欢和信任教师,建立起稳固的感情基础。
三、制订明确的制度规则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关键
幼儿刚刚开始进入社会,缺乏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幼儿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制定出完善细致的制度和规则,并根据这些制度和规则来耐心指导幼儿,让幼儿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知道要怎样约束自己。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必须注意,教师在用制度和规则要求学生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规则是这样的,遵守规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要让幼儿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制度和规则,这样能够让他们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同时,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注意,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不同幼儿的个性,要耐心指导和示范,强化他们的动作训练,反复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不能放弃每一个幼儿的常规教育,让大家共同健康的发展。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命运,而性格又源自于习惯的积累。幼儿常规教育就是通过制度和规则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让幼儿的习惯培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循序渐进地通过常规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让幼儿能够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轻声教育在常规培养中的必要性
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正不断迅速发展,说话的音量也逐渐增大,以至于许多幼师很难控制大班幼儿的说话音量,这对良好班级常规的建立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幼师需要从小班开始就对幼儿进行轻声教育,用适合幼儿倾听的、亲和的声音进行教学和常规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认真听、轻声说的良好习惯,还能为班级良好常规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
二、p声教学,由内而外
(一)调整态度,语气恰当
无论幼师多么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但在管理一群性格淘气又顽皮的幼儿时,总会出现气急败坏而又不知所措的情况。大多数幼师在这种情况下会提高嗓门,用命令式的口吻进行强化教育,这样的语气比较生硬,容易惊吓到幼儿。虽然从表面上看幼儿都变得听话了,但他们内心却是特别反抗的,长此以往,幼儿会越来越讨厌和反感这样的教育态度,以至于他们只有老师在身边的时候暂时遵守纪律,等老师一走开就开始大吵大闹。那么,作为幼师,我们要在幼儿调皮或是犯错的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马上批评或是大声教育他们,这样只会让他们感到害怕,而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自己应该怎么做。虽然我们并不能保证幼儿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至少用温和的语气及亲切的态度跟他们轻声说,能够让幼儿以轻松的心情接受我们的教导,并慢慢认识到犯错了,并不是大声批评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二)榜样效应,促进幼儿轻声细语
1.以幼师为榜样,以身作则
幼儿说话的声音很大程度上受幼师的影响,如果幼师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说话声音大,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而幼师若轻声细语地跟幼儿说话,那幼儿的声音也会随之变小。但许多时候幼儿都比较吵闹,而幼师为了让幼儿听清楚自己说的话,而经常扯着嗓子大声喊,幼儿也就随之增大自己说话的声音,此时教师又不由得高嗓门试图把他们的声音压下去,如此反复进行,幼儿也就习惯了大声说话。因而幼师在任何教学情况下都要做出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学会轻声细语地进行管理和教学。
2.以家长为榜样,潜移默化
除了幼儿园,幼儿的行为习惯大多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许多幼儿的家长平时说话声音比较大,无论是送幼儿上学还是接他们放学,在幼儿园里面都能听到他们热闹的交谈声。幼儿模仿能力强,如若他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也是这样跟他们说话,幼儿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大声说话。那么这就需要幼师在平时的家长会上与家长轻声教育理念方面的交谈,也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促进这一教育理念的宣传,如进行“听听谁的声音最温柔”的亲子活动,并请家长在家也为幼儿创造轻声细语说话的环境。
三、运用有效策略进行轻声教学
(一)有效转移
幼儿一抓住吵闹的机会声音便会炸开锅,而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特点,因而幼师需要在孩子们沸腾的时候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大声地制止。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抓住幼儿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物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说钢琴或是音乐小游戏之类的,这样带来的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二)个别教育
无论是小班还是大班教学,班级里总会有个别或是几个喜欢大喊大叫且很难管理的小朋友,针对他们的大嗓门,幼师应对其进行单独教育。平时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这样的幼儿进行交流和对话,耐心且轻声地告诉他们应怎样与别人说话,不要动不动就大声喊叫,不然不仅会影响到其他小伙伴,还很容易把嗓子喊哑。当然,幼师也可以与他们进行轻声说话方面的练习,并和他们约定如果能够一直保持轻声说话的声音,就单独奖励小红花给他们,并在班级上进行公开表扬和夸奖。
(三)环境会说话
幼师所创设的积极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幼儿个体的主动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有利于他们形成轻声说话习惯的教育环境。其次,还可以创设“小朋友的好习惯”评比活动,每周评选出三名轻声说话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或者不定期举行“说悄悄话”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足够的轻声交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