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48: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梨产业十强县、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以及三晋养牛第一县等称号。长期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小麦、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种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曾经被时任省长张宝顺寄语“执山西农业之牛耳”,袁纯清书记对我县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印证着我县农业的凸显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2013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8.8万亩,粮食总产2.23亿公斤。
2.水果产业发展强劲
产业发展上:全县果树面积19万亩,其中梨树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7万亩。现有恒温冷库200余座,土窑洞2.3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水果贮藏量10万吨,水果贮藏增值1亿元。
经营机制上:全县现有果树专业合作社组织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3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并有耀华、麒麟、华裕、源凯、新晋川5家果品贮藏营销龙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作为“一县一业”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牧产业蓄能增势
产业规模上: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8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猪饲养量达到42.72万头;鸡饲养量达到83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279吨、49734吨和53674吨。
发展后劲上:奶牛养殖业实施奶业“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县和全国重点奶源基地。肉牛养殖存栏千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2个。
4.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近两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园区建设、标杆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13.1万亩,总产达到39.4万吨,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城赵、贾令依托华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产品行销八个省市,获得了“中国辣椒之乡”称号。
二、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会诊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1.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纵观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基地生产相对发达,龙头企业不强,导致产业链条未能充分延伸。如我县果菜牛均形成一定优势规模,而4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如我们的酥梨远销美国、东盟、港澳,鸡蛋直供香港,但我们的农产品没有一个驰名商标;产业化机制缺位,各产业的产、加、销,仍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导致各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转、资金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资金是关键要素。纵观我们园区的发展,土地的流转,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流转土地不一定都难,难就难在连片流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纠纷仲裁机制两大服务体系,加快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良性发展。再说资金,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资本农业,投资强度大,而经营实体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贷款门槛高,更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发展。
三、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
1.抓基础,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配套体系,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建设,为优势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要继续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形成区域优势;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转化为效益,确保我县农业的基础优势。
1.2着力抓好板块农业。要按照“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以园区、市场为抓手,持续推进“四个十”工程,积极建设六大农业基地打造农业五大市场,树立产业标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2.抓改革,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要素活力
2.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承包关系基础上首先要给农民确权,尽快把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持有的建设用地等资源以法律凭据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第二要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规范运作,然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办法,稳妥有序盘活农村产权要素。第三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让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应创新更多的制度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等。
2.2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应逐步推进面向农业农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或实体,增加农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资产、牲畜活体等形式的抵押贷款,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融资有方。从而不断释放农民相关财产权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金融机构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机制,生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
1.建立项目整合机制。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重点项目后,将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各类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产业标杆,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2.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政府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多层次开展农业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休闲等开发建设,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通过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公司农业、资本农业在农业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要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为原则,保证全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长;直补资金;要严格管理规范落实各项支农直补资金,确保钞票进入农民的口袋;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贷支农。现有金融机构应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借贷有门。要创新信贷支农办法,加强政银合作,应由政府牵头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并形成机制,由农业部门筛选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与各金融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合作,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抓支撑,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条件
1.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上,以农廉网为载体,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系统,全方位打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继续责任到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建立乡村两级监管体系,建设覆盖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18-02
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惠农政策等指引下,嘉兴市凤桥镇以打造江南水乡现代田园示范镇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安全、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市场变化的制约愈加突出,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1 农业产业化现状
1.1 农林牧副渔发展总体平稳
全镇有耕地面积5 133 hm2,农业生产主要以粮油、水果、蔬菜、畜牧、花卉苗木、水产为代表,也是全镇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全镇粮食种植面积3 733 hm2,水果种植面积1 300 hm2,其中水蜜桃733 hm2,葡萄433 hm2,梨、猕猴桃、蓝莓、冬枣、李等水果134 hm2;蔬菜种植2 520 hm2,其中茭白800 hm2;水产养殖213 hm2,其中白对虾、青虾125 hm2,鱼、蟹、甲鱼88 hm2;年出栏生猪45万头,存栏17.6万头,羊存栏0.5万头,兔1.1万只,家禽出栏234万羽,存栏56万羽;蚕茧饲养2 850张;花卉苗木170 hm2,其中鲜切花37 hm2,苗木133 hm2。
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近年来,凤桥镇以现代农业为依托,以田园景观为载体,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产业转型新亮点,已初步形成以“万亩水蜜桃、万亩茭白”,“千亩鲜切花、千亩食用菌、千亩南美白对虾”,以及星火村的台湾世合国际现代农业区、大星村的台湾八福现代农业区、庄史村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三星村的省级水蜜桃产业区、永红村的嘉兴市鲜切花产业园区、栖柽村的茭白产业园区等六大现代生态产业园区为主的“双万、三千、六园”产业发展格局。并建立了水蜜桃研发、茭白套种套养、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水产养殖六大类12个基地。
1.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
经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功能区等项目开发建设,全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 000 hm2,新建改建灌溉机埠445座,硬化渠道475 km,喷滴灌设施250 hm2。拥有耕作拖拉机576台、收割机23台、插秧机11台。农业有效灌溉率达98%,土地机耕率达78%,农作物机播率达16%,机收率达68%。
1.4 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资等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经营主体。全镇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拥有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通过品牌、基地建设,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凤桥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禽养殖总量偏大,种养比例不合理
2012年底全镇生猪平均存栏17.6万头,出栏45万头,平均耕地承载养殖生猪90头/hm2。年产值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8%。养殖在给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流转难度大,影响规模化生产进程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大部分农民依赖土地,不愿放弃经营,使土地流转困难、规模小,新的经营主体难以引进,原有的部分经营者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可见,小规模经营、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矛盾依然突出。
2.3 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弱
由于骨干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偏少,使企业带动农业发展、企业和农民共同抵御和降低农业风险的能力差,占有市场的主动性弱。加上没有宏观调控性的生产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长期相对稳定的渠道,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等,盲目种养导致不时出现蔬菜烂田、瓜果卖不出等收益大落现象。另外,在遇到大的灾害性天气时如台风、洪涝等,发生大棚设施倒塌、农作物受淹受灾,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保险不到位,生产者利益严重受损,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2.4 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农村劳动力日渐减少(凤桥镇2012年农村劳动力29 28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0 540人,占36%),年龄日益老化,普遍在50~60岁,还有一部分60~70岁的老人也在从事生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不断转移,年青人又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能力下降,劳动报酬率逐年提高。例如在凤桥镇目前从事粮油、蔬菜瓜果类行业中,2010年男劳动力工资55元/d,2013年为70元/d,2010年女劳动力工资为45元/d,2013年工资为60元/d,从事水果类的工资从100元/d上升至150元/d。劳动力的减少,劳动报酬的提升,使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工问题日益突出,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生产运作和经济收益受影响较大。
2.5 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
在推进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亟需建设必要的生产管理等用房。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管理用房、产品处理包装用房、肥料农资仓库等场地难以落实,生产经营受阻,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2.6 生产技术和产品监管有待提高
随着产业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新品种不断引进,技术需求越来越高,但全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知识更新、人才更新跟不上产业发展。因缺少有力监管,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个别生产者使用违禁投入品现象,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3 发展对策
围绕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将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农业传统优势资源,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以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1 抓好“两区建设”,构建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认真实施粮食功能区建设,到2018年全面完成新民、茜柳、大星等7个项目1 513 hm2粮食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建设,通过土地深耕和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主导产业园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按照“一心六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力推进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农业。
3.2 大力培养以家庭农场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是农业产业化的新起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新的突破口。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发展链条,以龙头带基地,联市场,变产品为商品[1]。全力打造水果、茭白、蔬菜、水产、畜禽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等措施,把现有农业主体的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成新的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以此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和收入[2]。
3.3 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标准化农田,形成田成方、渠相道、路相连、林成网的现代农村田园。同时要大力改造低洼易涝地区,按照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标准建设圩区,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3.4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目前全镇农机拥有量还不高,特别是新型播种机械和采收机械还很少。因此,要提高农机购买补助标准,积极引进推广适合于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机械,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力紧张的压力。
3.5 加强品牌建设管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品牌建设是产品拓展市场、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事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建设,要着力抓好农资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禽畜、蔬菜、水产、水果等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3]。
3.6 加快违章猪舍拆除,推进转产转业
以“拆、转、减”为核心,制定办法,落实措施,扎实开展违章猪舍拆除。一是调查摸底,通过上门走访摸清违章猪舍面积和农户基本情况;二是广泛宣传,全方位动员,多渠道宣传,营造猪舍拆除氛围;三是组织实施,要把握工作节奏,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拆违工作有力有序;四是转产转业,要制定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开展就业知识培训,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确保农民收入不降低。
3.7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要健全农技队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骨干作用,要加强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强化为农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进一步采取农业科技培训讲座、专家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发展能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应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到农村去创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8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优化产业化经营环境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少劳动力向城镇、企业转移,不少土地难以做到有效利用,因此,要合理引导,尽快促成这部分土地以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规模经营集中,向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采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营销、投资、预警等信息,指导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5]。
4 参考文献
[1] 范禄成.顺昌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337,342.
[2] 李莹,郝毅.农业产业化生产问题探讨[J].现代情报,2004(8):7-8.
强化推进农民职业化
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探索
刍议设施农业技术培训问题
创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途径
关于杭州市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调研
临安市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现况和思考
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品质生活背景下的农业科技反思及对策
关于深化中低产田改造调查与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永恒的真理
建德市农机化工作成效显著
杭州叶菜应急生产机制的实践与探讨
富阳市动物检疫员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
玉米深加工产物在蛋鸡饲养上的试验
小蚕饲养模式的分析和探讨
紫红长条形茄子养分吸收特性探讨
统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淳安县水果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
加强分水江水库渔政管理工作思考
杭州市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余杭区稻田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介绍
提升杭州绿色碳汇能力对策研究
杂交鳢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发展
促进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积极发展低碳农业
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与建议
购机补贴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乳化剂对黄羽肉鸡生长及饲料消化率影响
桑枝屑栽培鲍鱼菇试验研究
新时期农业工作特征和对策
粗唇鮠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非农建设征用耕地的耕作层利用探索
一串红新品种肥料浓度试验
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
杂交鳢池塘养殖技术
千岛湖本鸡产业化生产情况调查
晚粳稻杭43免耕直播最佳播种期与播种量初探
10个秀珍菇菌株的品比试验
柑桔红蜘蛛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杂交太阳鱼苗种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富阳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对策
蒙古红鮊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水产品中环丙沙星残留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优化
[3]陈年友,吴恒斌,秦建英. 黄冈市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孙志国,王树婷,熊晚珍,等. 我国粮食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J]. 作物研究,2012,26(5):423~427.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1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成效显著,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围绕这一系列目标,田阳县也进一步实施农业强县的战略。
1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田阳,素有“天然大温室”和“天然大棚”之称,常年无霜,四季可耕,大自然赋予了她发展亚热带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田阳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以芒果、番茄为主要品牌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粮食总产量12.2万t,蔬菜总产量105万t;水果种植总面积25466.67 hm2,总产量20.6万t,其中新种芒果3586.67 hm2,柑橘、香蕉等水果2086.67 hm2。田阳县农业产业逐渐向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1.2 科技入户显成效
邀请农业院校等各路专家深入指导种植户按照标准化规程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培训和宣传力度,大力推行蔬菜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番茄嫁接栽培和芒果高接换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引进果蔬种植新技术,以番茄、芒果标准园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在继续坚持普及常规技术的基础上,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 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1.3.1 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制定《田阳县绿色食品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田阳县绿色食品番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其中田阳县编制的《樱桃番茄(圣女果)生产技术规程》成为自治区级标准。田阳县加大建设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投资力度,投入1.24亿元,建成右江河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成为首批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1.3.2 实施品牌战略
全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涌现出“田阳香芒”、“田阳圣女果”、“壮乡红”等全国知名品牌。全县有3种农产品取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4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7373hm2蔬菜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基地认证。特色农产品芒果、番茄、香蕉、火龙果、红肉蜜柚、百香果等产业带也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引进壮乡一品公司进驻现代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333.33hm2,发展以种植火龙果、大青枣等特色水果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引进聚之乐休闲农业有限公司、壮乡河谷公司等企业在拓展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1.3.3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对全县范围内农药化肥经营场所,实行严格管理,确保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严抓基地监管,着眼市场,强化抽检与督查,确保全县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4 产业化经营纵深推进
1.4.1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规模
田阳县目前拥有20666.67hm2芒果、16166.67 hm2番茄等较大生产规模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拥有田阳县农产品批发市场、百色壮乡河谷公司等2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老韦物流、果香园等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91家,家庭农场21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
1.4.2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目前,田阳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农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尽管如此,田阳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分别为22℃、1100mm、1191h,全年352d无霜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全县农业人口28.41万人,农村劳动力16.7万人,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拥有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田阳番茄和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具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广大农民群众、干部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优越。位于广西西部的田阳县,百色巴马机场坐落境内,云桂高铁、广昆高速公路、右江黄金水道等穿越县境,拥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建立旅游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2 田阳县发展现代农业工作重点
2.1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企业承包经营,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果蔬增产提质增效。突出抓好番茄、芒果“两大”优势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种植蜜柚、火龙果、香蕉和百香果等特色水果,着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形成产业化规模,创建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同时加强休闲旅游开发、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农增效增收。
2.2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程。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而种地难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2.3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创建“三品一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创建自治区级出口农产品(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重点开发芒果、番茄、蜜柚等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原产地品牌、生态品牌和特色品牌,提升田阳农业品牌效益。
2.4 着力提升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充分利用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平台,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台湾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田阳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3 田阳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
改革创新是新常态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费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主体素质和效益,解决因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等实际问题。
3.2 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业生产
加强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高科技基地交流合作,以重点龙头企业为平台开展农业科学新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基地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研究新成果应用推广和转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招商引资、金融贷款等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新品种引进推广和示范等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强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速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
3.3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
建设芒果文化展示馆,不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条延伸。以企业为主体,不断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流通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争取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商务部西部电商项目进驻田阳,推动“京东白条”在乡镇试点,大力发展邮乐购乡村加盟店,鼓励企业、种养合作社、农户积极开展电商业务,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完善县城区城镇化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步伐,把南、北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到县城区或河谷乡镇,从事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等二、三产业,为河谷地带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农业提供保障。同时出台优惠政策,让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3.5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好条件
落实农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产业化农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市场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贴息贷款、补助、奖励等形式给于重点扶持,同时进一步健全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6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发展有机农业,提高田阳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田阳农业产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生态化等“四化”目标,推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农业梦”助推“中国梦”。
参考文献
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位于德江县东北部,距县城19km;地形切割严重,坡高路险,交通不便;坝地仅有20余hm2,土质极差,夏秋连旱等自然灾害、工程性缺水严重,以往以种植玉米和红薯等传统作物为主,2014年全乡总人口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1.9%,2016年9月被列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乡村发展农业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桶井乡自2014年开始实施脱贫攻坚后,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发展了花椒、水果、食用菌、肉牛、生猪等为主的种养殖业,并结合乌江红色旅游,建设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1],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实现当地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促进当地和类似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参考。
1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整乡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升级转型
按照“种植业为主导,结合生态养殖业,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采取由村集体将可利用土地基本流转,企业、合作社进行承建,建立了承建主体、土地流转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按5∶3∶1∶1比例进行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了花椒为主导,水果、肉牛、生猪为铺的现代农业产业,还建设了红薯和加工厂,并结合乌江“新滩梦屿”旅游点建设160hm2的玉竹山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园。全乡农业产业已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转型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2],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于2018年申报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2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规模效益
充分利用乌江河谷区域热量充足和无污染生态环境优势发展适宜产业。一是选择喜温、抗旱、耐贫瘠[3]的九叶青花椒和柑橘、李等水果进行发展,到2019年末,累计共建设九叶青花椒基地933.33hm2,柑橘、李水果基地433.33hm2。二是发展了占地面积小,效益高的黑木耳、羊肚菌、茶树菇、香菇等食用菌种植基地22hm2。三是发展了具有生产传统的肉牛养殖场13家,规模生猪养殖场4家,并带动散户发展生态养殖。
1.3产业发展市场化和生态化
全乡引进培育了68家企业、合作社,其中引进省级龙头企业2家,培育本地市级龙头企业1家。由企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基地建设,采取分阶段验收兑现扶持资金的办法,督促主体按时保质开展基地管理,开拓市场。全面推广应用了生态化种养技术,禁止使用除草剂等破坏环境的农用物资,切实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消费者满意[4]。
2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管理和运行不规范。二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足,造成对支持产业发展的脱贫攻坚子基金、扶贫资金使用性质认识不清,影响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十分严重,劳动效率不高,导致培养技术管理人员、推行返租倒包模式生产没有合适人选。
2.2专业化服务落后
一是技术服务落后,县乡政府提供的技术指导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导致盲目听从肥料、农药、种苗等供应商的技术指导,造成生产损失严重。二是金融部门间的壁垒,造成合作社融资管理极不方便。三是保险公司验损和赔付不及时,使合作社受灾后恢复生产困难。四是财务会计服务落后,质量不高。
2.3产业发展设计缺陷
全乡虽然在支持产业发展上较一般地区适当提高了投入标准,但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支持资金主要是脱贫子基金和扶贫资金,资金要求到期归还和兑现分红,但恶劣的生产条件使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失败风险,造成合作社压力较大。二是种植业项目设计了2年的田间管理费用,但种植产业实际第三年投产见效可能性较低,而合作社投入能力又普遍较低,使得基地后续管护仍然缺乏。三是部分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要求仍不匹配,部分机耕道和蓄水池没有发挥作用,一些基地又缺乏建设。
2.4产业协作发展滞后
全乡共引进培育了68个企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发展,虽然以建立产业微信群、召开产业推进会议、现场走访等形式,努力推进合作社相互增加信息交流,成立行业协会,推进种养产业循环发展和规模化基地一体化发展,但由于思想很难统一,组织化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合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3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3.1强化政府服务和指导职能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引入有市场、有能力的企业,以“龙头企业+”模式发展产业。二是要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完善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完善金融保险服务,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四是推进主导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协作发展,共拓市场。
3.2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充分利用省、市、县各级科技专家服务农村的机遇,及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二是在产业规划设计上强调基地建设标准化,提高机械化率,减轻后续管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6]。三是要加强产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到先进地区学习,开阔眼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85-02
近年来,海门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农村生产关系的切入点,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高效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张,生产效益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的效应不断显现,为海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文以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显著标志的高效设施农业为切入点,通过召开座谈会、走村访户、外出考察等形式,旨在摸清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借鉴先进经验,找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探索下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门市紧紧围绕“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强市”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高效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高效农业在项目带动中加速推进,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连续5年获“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1高效农业成效显著
2011年全市中高效农田面积4.2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0.28%,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设施农业面积1.6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7.88%;钢架大棚面积0.65万hm2,同比增长13.95%。高效设施农业占比保持全省先进。
1.2设施农业快速推进
2011年全市新(扩)建农业园区121个,其中种植业园区51个,畜牧业园区38个,水产业园区15个,休闲农业园区17个。其中,新建百亩以上连栋大棚园区8个;百亩以上单体钢架大棚园区12个。官公岛、沿江片区、通东片区和三厂临江片区4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初具雏形,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跻身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全国蔬菜标准园行列。
1.3规模养殖再创新高
2011年全市生猪饲养量42.46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88.83%;家禽饲养量1 750万只,肉禽、蛋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97.23%和92.75%;山羊饲养量176万只,新增千头羊场6个,成立了省内首家、全国一流的海门市山羊研发中心,为海门市山羊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增高效规模渔业面积533.33 hm2,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66.67 hm2,水产品总量达到8.2万t。
1.4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海门市已形成了特色瓜蔬、海门山羊、“四青作物”3个超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特粮特经、果品苗木、优质家禽、优质水产4个超5亿元的优势产业。以三方、开泰、东方雁等为代表的羊肉加工企业拉长了山羊业的产业链;以中宝、东绿、顺星为代表的“四青作物”速冻冷藏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t以上,拉动了“四青作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2主要做法
2.1政策扶持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自2007年以来,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海门市连续5年出台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的扶持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予以税收优惠、农业、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全方位的鼓励,重点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各类农业产业发展主体进行产业基地、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外向农业、设施园艺、高效农业园区、畜禽规模养殖基地、高效设施水产园区、农机具购置等予以财政扶持,吸引各类能人主动投身现代高效农业。
2.2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结合当地种养情况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切实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力度,在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水产等高效规模和配套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引进培育新品种,促进了农产品优质化;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通过创新应用新模式,促进了农业园区高效化。
2.3质量农业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进入21世纪,海门市把发展质量农业作为保障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切实抓好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通过实施农药残留周检制、公示制、通报制、溯源制等,确保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全面禁止销售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成了全省第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生态农业县。以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并以蔬菜、西甜瓜、海门山羊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2.4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非常重视品牌农业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海门山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海蜜牌甜瓜、绿庭牌鸡蛋、海盛牌猪肉等被评为江苏名牌农产品,东方雁牌羊肉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从而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3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海门市高效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以下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当地农民参与程度不高,成效持续增收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脆弱,农业有效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农业专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种养结构与经营方式落后于市场需求,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四是长效考评机制不健全,补贴对象与标准不科学,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将制约海门市现代农业的升级[1-2]。
4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大战略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
我国奶业产业化发展特点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羊业现状和未来
搞好海南无疫示范区建设推进畜牧业蓬勃发展
吉林省畜牧生产贸易略述
建设全国牛产业大市的战略选择
草畜乳产业化经营中若干问题探索和研究——谈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畜牧业发展的方向——设施畜牧业
在南方发展肉牛养殖业的实践与思考
畜牧工业化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战略措施
关于奶牛、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的探讨
开创奶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谈福建长富乳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特点
齐鲁龙腾阳谷凤翔——初访山东凤祥集团
内蒙古草原农牧业产业化的新星——红武集团
以实业为依托促进畜牧业发展
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杂志发刊两周年·秋令赏景有感
农业产业化顾问
:今冬明春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农业)
2005年化肥关税配额进口总量、分配依据和申请程序
做强汇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朱新礼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纪实
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论农业产业化中的企业家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农业项目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建设
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苹果加工业发展战略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
我国草牧场的规划思路与内容研究——以克什克腾旗草牧场规划为例
从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下)
解读农产品加工(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农业产业发展
小麦加工重点扶持产品及说明
稻谷生物技术研究
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
“九大行动”之三农业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农业部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方案
农业部启动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把握“三农”工作的三个重点
罗非鱼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影响农产品整体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
大力推进云南澳洲坚果产业的发展
区域布局强化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辉煌尖山
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产业链上党旗红——官庄镇推行“支部加协会加党群联合体”模式发展农村经济的总结
赴建瓯、义乌两市考察林业报告
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46-04
2007年6月7日成都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7月19日,市委书记李春城代表市委首次提出“全域成都”的新概念,作为实施城乡统筹的战略思想。在2007年8月的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的《关于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成都将运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和“三个集中”的原则,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逐步形成“一城两带六走廊”的格局。其中,中心城――龙泉走廊是成都市区在空间发展格局中向东延展的规划区域,并对接南充和资阳。在全市产业按“梯度分布、分类聚集、规模发展”原则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确定成龙走廊以机械、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为主。
由此可见,农业不是规划中的成龙走廊的产业重点。但这不意味着成龙走廊的建设可以置农业于自然发展状态,相反,从很多角度看,在成龙走廊上进行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农业集中区是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生态链思想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以此集聚农业相关产业,在地理位置较为集中、资源利用更为经济有效的条件下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本文首先对此进行论证,并就如何进行产业集中区的建设提出系统化的设想。
一、建设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战略意义
第一,从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来看,建设现代农业集中区,从经济、技术、社会各角度而言,都是在目前状况下的最优路径选择。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系关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现代农业集中区能通过投融资渠道的扩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改变传统的分散、粗放、初级的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成龙走廊传统上就是以农业和农村人口为主,该区域的三农问题解决,离不开农业发展本身的转型。
第二,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对各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集中区不仅是改变农业本身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他第二、第三产业的提升和转型也离不开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发展。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或称为花园城市、田园都市)是一种将人类社区包围于自然或人工绿化的区域之中,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的比例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因此,尽管成龙走廊并非在成都市各种规划中定位于现代农业基地,一方面,该走廊地域范围内的自然之美需要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更有效地对土地进行资源整合和规划建设;另一方面,规划中的走廊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地整合,才能在土地资源和环境上为“田园城市”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第三,从成龙走廊的本底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农业仍然是该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发展模式下都是不可忽视和抛弃的。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仍然是必要的。目前,该走廊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已初有成效,而且在成都市政府和龙泉驿区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农业集中区已初具雏形,如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休闲农业;龙泉驿区以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建设为起点,龙泉驿区先后规划了成都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成都水产物流市场、三联畜禽产品物流市场等大市场。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土地资源和特色农业产业进行纵深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农业集中区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层次,农业仍然会是该地域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
第四,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龙走廊位于成渝线上,是成都市向东部延伸的通道,进行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是成渝经济带上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重要的和关键的连接点。
综上所述,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在该地域按照“一城两带六走廊”的规划及定位进行建造的过程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一环。
二、进行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不仅涉及到整个成都市的整体规划,也涉及到该走廊地域内的各次地域经济;不仅事关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事关该地域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在科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展开,否则,会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后果。
(一)要着眼于整体和全局
成龙走廊,是成都市政府在“全域成都”的战略定位和“三个集中”的原则指导下规划的六走廊之一。在“全域成都”理念和“三个集中”原则的基础上,成都将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同时,将加快市域城镇群建设,高质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对该走廊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定位上,也是在按“梯度分布、分类聚集、规模发展”原则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确定的。
因此,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根据成都市整体的走廊规划,成龙走廊以机械、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产业、文化休闲产业为主,这个主体是不能有所忽视的,而且是一切经济发展规划的中心。现代农业集中区的规划和建设,也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统筹安排。在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过程中,要全面系统,力求均衡,但要分清主次,对重点要有所倾斜和让步。总之,不能仅仅立足于成龙走廊来建设成龙走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不能仅仅着眼于农业来建设成龙走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要放眼于“全域成都”和“世界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从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建设农业集中区为途径和契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要立足于比较优势
为了避免在成都市域范围内与其他走廊形成低效的竞争格局,成龙走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要立足于该地域的比较优势。成龙走廊,在自然资源禀赋上,较于其他五大走廊,有其明显的特点;在地理位置上,也有其重要作用。从自然资源禀赋上看,例如,该走廊上的主要区域――龙泉驿区,该区地质结构稳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素以“四季花不断,八节瓜果香”著称于世,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的水果苗木基地。如今的龙泉驿是闻名全省甚至全国的“花果山”、“米粮仓”和“副食园”,是“国家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及“中国水蜜桃之乡”。依托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农业,近几年来,龙泉驿区大力发展以花果产业基础的农业产业和休闲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桃花沟、枇杷沟、万亩观光果园等,这些地名已成为龙泉的农业标志,传统农业走向了集中,同时也迈向了新型的休闲农业和城市农业。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龙走廊是成渝经济带上成都连接重庆的出口带,也是重庆连接成都的进口带,重要的交通通道位置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重要枢纽地位。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三联畜禽产品物流市场的建立,不仅基于该地域的特色农业产业,更为看重的是其独特的交通枢纽地位。
成龙走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合该地域的优势资源,综合考量成都市六大走廊的整体规划,明确本地域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市场定位,这样才能既避免市域范围内的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同时确保本地域农业产业在更高层次的持续发展。
(三)要树立产业生态链理念
现代农业集中区,绝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单位或农业加工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简单集中,更为核心和关键的是集中区内产业生态链的形成。产业集中区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位于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关联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共享地方资源,减少信息沟通和市场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阻隔,使地方资源能最有效的使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交易费用。因此,在集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集中区内的企业,要根据产业生态链的要求,进行积极地引导,力求集中区内的相关产业的平衡发展。
现代农业集中区,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态链建设,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是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和现代化问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面,这涉及到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传统农业分散化、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需要在改革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向规模化和产业化转变,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产出并增加收益。当然,这意味着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除了意识需要革新之外,更重要的是农业产业化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其次,也是现代农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和加强的,就是在农业产业生态链上,除初级农业产业外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不同程度加工和研发的相关企业和研发中心的集中。这不仅是传统农业成功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对解决初级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农民问题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再次,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农业集中区,不能为集中而集中,更不能借着集中的名义对农业用地进行吞噬,尤其在“世界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背景下,如何维持农业生态环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三、进行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建设的具体构想
那么,如何进行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笔者在长期关注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成龙走廊上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所谓“集中区”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设构想。
(一)全面、综合地整合该走廊的农业资源,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及产业定位
首先,全盘清点成龙走廊的农业资源,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确定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其一,基于优势自然资源而形成的花果种植业。在该走廊地域内,三圣乡的鲜花种植,龙泉驿区的水蜜桃、枇杷、葡萄及猕猴桃等水果的种植,在其传统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市场中业已形成独特的口碑。在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渐推进,地方政府在大力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张旗鼓的重整和改革,并且有些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三圣花香的“五朵金花”,目前已成为成都市最为集中的乡村休闲中心。根据该成龙走廊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现代农业集中区可以集中于三圣乡的花卉和龙泉驿区的水果。三圣花乡可定位于以休闲及观光农业为主,拓展鲜花产业的发展层次和空间;而龙泉驿区整体上可定位于水果之乡,以果业本身的产业发展为主,以休闲和观光农业为辅。其次,基于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要道的优势,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一来可以选址于交通便利的地方,如成渝高速公路旁或城东客运中心附近;二来可以放眼于成渝经济带的整个农业,即不仅仅立足于成龙走廊的优势农业。如农产品物流中心,市场交易中心等等。
(二)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首先是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需要对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就目前成龙走廊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市场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但距离产业化和现代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也就是说,分散的、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农业产业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及较低的层次。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
第一,是初级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和现代化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农业要向产业化和现代化迈进,必须进行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不管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和规模化,还是由粗放走向集约和科技化,都需要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和公司化经营主体的参与,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努力是改变不了现状的,而且效率低下,但政府的主动引导确是需要先行的。具体来说,如三圣花乡,分散的农家乐式的经营模式可以保留,但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如大中型花卉种养基地,以鲜花为加工材料的相关产业或体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在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公司企业进行经营,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而龙泉驿区的水果种植,在地理位置上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如桃花沟、枇杷沟等,但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不足,导致水果产业发展受限,果农靠天吃饭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在这方面,龙泉驿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首先是为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建立了土地产权制度。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确权颁证后的土地流转,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农民能更放心地把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自己赚取土地租金和工资,收入有保障且有所增加;土地流转使得规模化能得以实现,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高;土地流转为城市资金进入农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打开了通道。如今,龙泉驿区开始酝酿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践产业发展高度集中。
第二,初级农业能否真正产业化和现代化,现代农业集中区能否真正建设起来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还在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研发的发展,即农业产业生态链的构建和完善。就成龙走廊目前的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现状来看,主要的问题仍然在于农产品的市场出路上。以三圣乡为例,尽管休闲观光农业已基本成熟,花卉种植也初具规模,市场化明显,但各竞争性企业规模较小,同时经营模式单一,市场定位雷同,使得彼此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常常出现产品滞销,导致资源浪费。其实,以花卉为原材料进行深层次加工,不仅可以拓展花卉的市场发展空间,避免在初级市场的低效竞争,同时能提高产业层次及增加收益。再以龙泉驿区为例,虽然进行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探索,建立了公司+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一方面,大部分的公司在产业环节中,仅仅充当着批发商的角色,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因此,农户的收入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过程中,对农产品的研发和进行深度加工的企业引入很少,因此,该地区的水果产品的出口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因此,该地区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立,首先是高效的物流体系的建立;其次是产业生态链的纵向发展,包括产品研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集中建设和运营。
(三)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避免政府的短期政绩和投资商的短期投机行为,运用多种有效方式实现投资和运营的长效性
在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过程中,产业生态链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是集中区能否持续存在并发挥其预期功能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状况下,政府要在科学地、系统地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引导。但目前这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三个:一是政府的短期行为。政府着眼于短期的政绩,圈地建设这样那样的中心,但最终可能仅仅是一个空壳;在引进公司投资方面,缺乏系统规划,为引进资金而盲目接受企业在该地域的投资,并提供大量的优惠条件,有时甚至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农业自身的发展。产业生态链很难形成,农业进一步产业化的产业通道不畅,仍然脱离不了原有的生产和市场形态。二是投资公司的短期投机行为。许多公司采取短期承包的方式,通常是在水果产出旺季时赚得盆满钵满便离开。这样的做法,事实证明带来了这样的后果,公司注重短期收益,以最大产出为目标,因此在水果种植上,采取所谓的先进技术或引进所谓的新的品种,却使得原有产品的品质及口味特色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传统特色在盲目的、短期的规模化过程中丧失殆尽,特色农业受损,农民的状况更不可能得到长期的改善。三是有些公司借投资的名义进行圈地运动。这不仅损害农业生态,也损害农民的利益。
因此,在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统筹城乡、资源整合、生态保护的高度,着力于集中区的功能定位和持续发展,在融资方式上,探索出对投资企业有更长和更有力的约束作用的合作模式,如在合作时间的长短、出资比例及方式、管理制度等多方面予以严格的要求。当然,企业是自由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主体,农业企业在集中区的聚集,最终还在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政务效率、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及集中区自身的自我发展和集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向阳.产业集中、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4).
[2]李磊,陈果.成都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新――以成都市成新走廊规划研究为例[J].规划师,2007,(10).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60
一、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2011年到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4082.6亿元增长到5440.6亿元,年均增长6.65%;全部财政收入由489.0亿元,增长到778.5亿元,年均增长1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106.6亿元增长到5727.5亿元,年增长率12.1%;石家庄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也不断调整优化,由2011年的10.1:49.8:40.1调整为2015年的9.1:45.1:45.8。2011年第一产业同比增长为4.3%,到2015年为2.3%,第一产业同比增长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增强;石家庄市围绕生物、化工、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到2015年,主导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1801.6亿元,比上年增长6.4%。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问题
(一)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石家庄市的经济实力与京津两市仍存在差距。从GDP总量来看,2011年,京津石三市GDP分别为16251.9亿元,11307.28亿元,
4082.6亿元;到2015年时,京津石三市GDP分别为22968.6亿元,16538.19亿元,5440.6亿元。石家庄市与北京和天津的经济总量差距日益扩大。(如图1)
(二)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2015年,京津两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0.6%和1.3%,而石家庄市高达11.5%,与京津相比,石家庄市第一产业比例远远高于京津两市,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三)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不强,没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石家庄中心城区处于极化阶段,自身的经济实力虽然较强,但县域经济欠发达,城乡“核心―”二元结构的现状明显,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的区位落差大。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四大支柱产业。现代物流方面,充分利用石家庄的省会中心城市地位以及东出西联、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内陆型临港物流,将石家庄打造成国家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现代商贸方面,精确定位,突出石家庄城区商贸业发展的特点,避免与其他城区内争抢资源和重复竞争,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北方商贸中心;旅游会展方面,以滹沱河生态环境为基础,利用正定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挖掘和整合红色旅游、新都市旅游、古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打造一流的旅游城市。加快建设大型会展中心园区,加大区域内部行业整合力度,建立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展览会,推动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融合,把石家庄打造成为京津冀都市圈著名的会议休闲度假城市;金融保险方面,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大力发展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发挥区域金融带来的辐射作用,将石家庄市建设成为省域金融中心。
(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发挥石家庄市的产业规模优势,建设规模化生产及配套设施生产基地,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循环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