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二历史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二历史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二历史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23-02

在高职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基础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显着的作用,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联系密切。但教学实践中二者往往“分而治之”,独立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它们作为音乐基本学科的内在联系。

一、教学现状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常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分开教学,单独行课,而往往忽略二者内在联系,教学进度不能同步,教学内容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不利于专业学习的矛盾。

1、是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理论脱离实际。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基本乐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内容较枯燥,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分而治之”现状,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脱节,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在基本乐理内容讲解上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学生难懂易忘。

2、是基础乐理教学滞后于视唱练耳等其他专业课程,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进度与质量。作为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视唱教学从简单节奏到复杂节奏,从无升无降的调到有多升多降的调:练耳训练则从单音到音程、从原位到转位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的练习已成为一种模式化教学。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练习难度加大视唱练耳教学也变得枯燥无味。

二、整合必要性

(一)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乐理教学本身纯理论性、抽象性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视唱练耳主要是唱和听的实践练习,离不开基本乐理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视唱练耳实践练习难以提高。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有效整合。利用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互通、互补的特点,讲用结合,边讲边用,既避免了基本乐理只讲不用,又避免了视唱练耳只练不讲的弊端,通过应用练习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视唱练耳实践活动,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教学多元性。

(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可以提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学习的质量。在练唱每一首视唱曲前,根据乐理学习的进度从曲子的表情术语、速度术语、力度记号、谱号、调号、调式、节奏类型、装饰音记号等进行分析讲解,理解所学术语、记号含义。便于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解力度及其音乐表现作用时,可以选用几个不同风格的小练习曲,或者选择一个音高节奏相同的片段。由学生选择不同的力度进行视唱练习。通过两者整合的教学,做到实践有理论指导。理论通过实践检验和巩固,从而互相促进、相互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两者的教学质量。

三、整合措施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视唱练耳》、《基本乐理》课程整合前提是要明确两者的课程教学目标。《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是乐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主要通过听、唱、说、写、弹等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和培养创造能力。其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音乐素质。包括训练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提高理解音乐力。二是发展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有助于任何音乐课程的学习。三是培养创造意识。能根据听、唱、说、写、弹等方式将乐谱演绎成音乐,或将音乐还原为乐谱,这就需要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意识。

《基本乐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本课程领域的理论和提供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和素养。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认识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及知识面。丰富自身的理论修养。二是培养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成长。三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本课程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

(二)树立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

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就是打破原有孤立的将各门课程割裂的思维,将现“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甚至部分基础和声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将舞蹈律动、民族曲调、形体表演等艺术学科要素在教学中使之与音乐听唱能力的训练相结合,同时融合合唱指挥、键盘和声、即兴伴奏、器乐、音乐教学法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在教学上的连接,建立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使这门课程,将乐理、和声、视唱、听音、记谱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这样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基础音乐理论”课树立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

在教学中,将部分乐理的谱例、合唱谱例运用于视唱练习。将部分声乐作品、和声练习选作听音内容,还可以将学生的乐理试题或者和声习作选作记谱内容。这样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1、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在传统视唱练耳及基本乐理教学中,课堂的教与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在视唱教学课堂上,学生视谱即唱,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通过钢琴作为辅助工具听音记谱。同样,基本乐理的教学课堂也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能自主发表个人的想法。事实上,乐理视唱练耳教学采用单一钢琴音色及纯听觉技术训练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进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视唱练耳软件EarMaster Pro4.0、Ear Dower3.0、Eocnre4.5.3、Auralia等进行运用,探索适合高职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教学的运用多媒体软件教学途径和方式。将各种音色、各种节奏、各种风格音乐引人课堂,改变单一的钢琴教学工具和音响,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

篇2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中开设了学前教育这一门专业,在这门专业的课程中有一门是乐理视唱练耳学科,对学生将来从事幼教工作非常重要,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被准确的定位,使得科目的完成情况并不是很良好。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把乐理课和视唱练耳课程整合到一门学科里进行教学,但却并没有给予这门学科更多的教学课时,所以就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在学习时仅仅只是对相关的知识点有相对笼统的掌握,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与这门科目最初设置的教学目的多有不符。同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操作基础和知识理论基础都较为薄弱,理解能力与大学生相比较也相对差一些,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学习起来就会显得较为吃力。如果再加上学习的内容相对宽泛,就会使得学习的知识难度加大,很难被消化和理解。通常只会有一部分能力强的同学在乐理视唱练耳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这也就是这门学科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内容缺乏针对性所带来的问题所在。

(二)高职学生缺乏专业知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高职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训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是当前乐理视唱练耳课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在高职学前教育的招生阶段,所纳入的学生都几乎是没有经过音乐方面考核的学生,所以在学习乐理视唱练耳这门科目的时候,就必然会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音乐功底较为薄弱,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也较大。高职院校在2010、2011、2012、2013这四届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于普通的高中,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职业技术高中,还有一小部分来自于一般的中专院校。笔者发现,在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乐理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之前,是接触过声乐和其他音乐知识的,但掌握的水平也不是很高。同时,在当前的很多高职院校中,笔者还发现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于偏远的山区或者农村,他们的教育理念往往落后于城市,因此在接受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理解起来会较为困难,对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课程训练兴趣并不是很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这就给教学的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三)乐理视唱练耳这门科目的配套教材不全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乐理视唱练耳这门科目的配套教材不全面,师资力量薄弱是这门科目教学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的书籍市场上出版的乐理视唱练耳教材大都适用于专业的高校或者是大学,而对适合于高职院校学习乐理视唱练耳的配套教材却极为少见。与此同时,专业音乐院校和大学配套教材的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又会加大,很多内容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材使用的不顺畅,能够进行教学教材不是难度过大就是过于简单,实用性不强,不能为高职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师工作的时候提供更好的实践依据和应用能力。目前的幼儿学前教育实践中,会有很多节奏型的乐动将会贯穿于整个幼儿教育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弹奏、唱歌方面能够随时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行即兴唱作。但是在现有的高职乐理视唱练耳教材中,能够进行简谱视唱练习方面的资源却极为缺乏,对儿童歌曲的选谱和选曲方面可利用的资源也不是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降低高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准确定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充分体现实践操作性

准确定位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是当前较为重要的教学发展策略之一。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发展大背景下,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其实践应用性和职业操作性,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好教学目标的定位,强化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弹、唱、演、跳等基本能力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好乐理视唱练耳的基本知识和音准节奏等,增强对儿童常见弹唱曲目降调和声调的练习,并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乐器进行弹奏和伴奏,把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重点放在儿童音乐的节奏和曲目弹唱的训练方面。

(二)进一步挖掘高职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挖掘高职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升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就需要老师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着重注意其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进行口、脑、手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技能。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适当的予以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耐心,以便更好的适用于未来对于幼儿的教学。

(三)全面强化配套教材的选择,提供充分的音乐资源

篇3

以前这些患者只能采用两种治疗方法:全腕关节置换术,利用金属移植物连接胳膊和手掌,借助一个隔离片分开彼此,让手掌可以活动;另一种方法是把腕部骨骼合并在一起。两种方法都会令腕部丧失一定活动能力。据尖顶和绍森德韦尔斯利大学医院的格雷格-帕克说,全腕关节置换术在糟糕的上举能力方面尤为突出。每年采用这项手术的4000名患者中,能够从中受益的不足十分之一。他于今年3月实施了这项先驱性手术。

帕克说:“几乎所有行为都离不开你的腕部运动,例如刷牙和打高尔夫。虽然合并在一起的腕部也具有一定功能,但是它的活动能力非常有限。”参与这项新手术的年轻志愿者,是腕部存在舟月骨进行性塌陷(SLAC)的年轻患者,在此之前,他们只能把腕部骨骼合并在一起,使腕关节丧失活动能力。这种普遍情况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发展后,腕部的主要韧带会受损,例如运动损伤。这会导致位于拇指一侧的腕部的舟月骨与该部位的其他骨骼分开。

舟月骨骨折或者骨折影响到腕关节表明的患者,也能从这种新手术中受益。不过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炎症性关节炎患者,因为此类关节炎经常会对整个腕部产生影响,仍然需要进行全腕关节置换术。半腕关节造形术的恢复期只需几周时间,而不是几个月。全腕关节置换术需要在长达5到10年内进行置换,而用可以促进骨骼生长的不锈钢合金――钴铬合金制成的移植物只能使用20年。

这项新型手术涉及到摘除腕部的3块骨骼――舟月骨、月骨和豌豆骨,以及植入犬齿状植入物,取代舟月骨。手术时在桡骨(前臂里的两个重要骨骼之一)上钻个洞,把移植物更狭窄的一端嵌入洞内。而更宽的一端则不固定,以便其他腕部骨骼可以围绕它正常移动。41岁的阿布雷索普与40岁的伴侣萨利、3岁的儿子威廉和1岁的萨利居住在一起,他在3月26日进行了这项手术。此间他经历了90分钟的全身麻醉。

帕克是全球唯一一个提供这种手术的医生,给阿布雷索普做完手术后,他又进行了5项此类手术。未来12个月其他外科医生将会接受半腕关节造形术的培训。阿布雷索普19岁在玩橄榄球时,舟月骨骨折。此后他丧失了一些腕关节的运动能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他腕部的重要韧带已经受损,导致腕骨分开。结果他患上了骨关节炎,最终他甚至就连签字、使用电脑等简单动作都做不到。后来儿子威廉不小心撞到他的腕部,促使他进入骨折诊所A&E,并于去年7月向帕克咨询。

篇4

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音乐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它融音乐基本技术、基本理论、音乐审美和音乐教学能力培养为一体,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潜能。通过该课程的训练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音乐的各类音响元素、音乐表现要素和表现规律,增强对乐感的感知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审美能力和驾驭音乐、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多数普通高等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的综合能力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新疆这个多民族文化地区,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体制、组织教学上尚存在诸多缺陷。随着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新疆高校的视唱练耳课程应结合当今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趋势,并考虑新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从新疆各民族学生的实际出发,选用有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本文以新疆高等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为研究对象,客观地展现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其中的问题,从诸多层面对其进行再认识,以期为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一、新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新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在教材选择方面,从早先以大、小调体系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视唱教程》(陈洪编著)到当前的体现多元文化观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视唱教程》(孙虹、许敬行编著)等。在本土视唱练耳教材建设方面,主要有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00年开始尝试新疆本土视唱练耳教材的建设,编写了《新疆少数民族视唱练耳教程》。2006年开发出《新疆民族音乐视唱训练系统》《新疆民族音乐主题资源库》等软件并在教学中使用。2007年编写了《音乐风格与元素训练》教材,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于2012年出版。在教学方法上,从单一固定唱名法到当前的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紧跟了时代的步伐,等等。总体而言,新疆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在近年来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此为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取得较大发展的情况下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对课程本身的认识不够透彻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上的把握不足引起的,等等。可以说,这些问题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将视唱练耳课程仅仅视作一门纯技术训练的课程

由于视唱练耳课程的训练是以音乐各要素为内容的,这就容易把视唱练耳课程当作是脱离理论与文化的纯技术训练的课程。其实,对音乐各要素的分解练习恰恰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乐要素,通过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来积累音乐语言,通过分解——综合这一过程来完善学生的听觉;通过对音乐各要素的分解学习,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分辨能力。

(二)将视唱练耳课程看作为西方音乐体系服务的课程

由于视唱练耳课程体系来源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以至于我们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仅为西方音乐体系服务的课程。视唱练耳课程虽然来源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但其目的是通过听辨与视唱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审美能力。把视唱练耳课程看作为西方音乐体系服务的课程并不是课程本身之宗旨,而是在教学中所持的音乐教育观念和视唱练耳的教材内容所使然。

(三)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未能较好地体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

我们现在使用的视唱练耳教材,主要是以西方音乐体系内容为主,训练方法也以西方音乐体系为模板,这容易造成学生形成西化的心理定势:符合西方音乐体系的音乐就接受,反之即排斥。这样必定会使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走入一元价值观的误区。新疆民族众多、音乐风格形式多样、音乐体系多样的现实提醒我们,采取单一标准的听觉训练已不符合学生发展之需,视唱练耳课程必须要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耳朵。

(四)新疆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缺失

新疆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分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三大类别。在强调以学生为本、以体现多元文化音乐观、以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的今天,作为新疆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文化,在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无疑是一大缺憾。截至目前,新疆高校中仅有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新疆本土视唱练耳教材改革的尝试,目前已出版《音乐风格与元素训练》教材和开发出新疆民族音乐视唱训练系统、新疆民族音乐主题资源库等软件并付诸于教学实践。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较陈旧、教学手段亟待提高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固定调唱名为主、首调唱名为辅、割裂式音乐要素的训练方法及以班级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等,并未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习效率难以提高。其次,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视唱练耳教学并没有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学手段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不停视唱、听写的强化训练方法,这种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上述不足均不利于视唱练耳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之教学策略的改进路径

以当前新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不足为切入点,以新特的音乐人文环境及各族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体现多元文化音乐观、以本民族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为关注点,笔者认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双重乐感”音乐能力是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创新之路。

(一)加强新疆本土视唱练耳教材建设,培养学生“双重乐感”能力

“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感知和把握多种异质音乐构造的能力。在新疆,这种多元异质音乐主要包括西方音乐、各少数民族音乐、汉民族音乐。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教学一直以欧洲的传统教学体系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乐感,我们实现这个体系的教学目标是以舍弃本民族原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念为代价的。如今对于多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教育的标准化、均同化模式所引起的弊端已引发了人们的反省。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改变我们在视唱练耳方面所存在的一元化格局,构建在视唱练耳方面被置换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在视唱练耳方面开拓出一条培养多重乐感能力的新路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新疆各音乐院校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重担,积极做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开发和完善新疆本土视唱练耳教材体系,尽快编写出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主的汉民族视唱练耳教材和新疆各少数民族视唱练耳教材,并把培养学生的“双重乐感”能力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师生“双重乐感”能力

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提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双重乐感”能力,同时也是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应具备“双重乐感”能力的必备要求。由于目前新疆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师均是在传统西方音乐体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就对我们新疆视唱练耳教师现有的知识领域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在认清多元文化音乐含义的基础上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实施“双重乐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要使教师综合运用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促成教师音乐文化多元、研究方法多元观念的确立。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树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努力钻研和学习西方的、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钻研教材、钻研教法,只有在不断提高和健全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胜任“双重乐感”能力培养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要求。

(三)完善学科理论建设,构建“双重乐感”视唱练耳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是以多元音乐的实践技能出发,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教学角色的灵活转换进行跨民族、跨乐系的音乐技能训练。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一直沿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但是,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基于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遗产、独立的审美价值、独特的音调体系而存在的。因此,在构建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双重感知能力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音乐结构、音乐水平,并以现有社会基础为依据,对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在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将其进行补充、修正乃至更新,最终形成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双重乐感”音乐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

(四)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民族乐器辅助“双重乐感”教学

目前,新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仍然采用以钢琴和黑板作为教学辅助器材的传统教学方法。单纯听钢琴的视唱练耳的教学,其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时,用钢琴定音高是无法正确显示民族音乐的风格和音高的。如维吾尔传统音乐中的中立音、大二度、小二度等音程是不能用钢琴来描述的。而运用数字化、民族乐器进行教学,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电脑数字化采集和制作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只用钢琴作为教具的单一音色问题;立体节奏、多声部旋律听写可采用多种乐器的音响进行训练,比传统训练更真实,也和实际乐队效果相一致;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原来枯燥单调的练习变成生动的视图形式,再加上文字说明更利于增加学生对训练内容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视唱学习上,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更好地树立文化相对论观点,有利于“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

(五)唱名法选择的再认识

关于唱名法的选择,我们可以从柯达伊教学法视唱练耳教学理念中得到一些启示。柯达伊强调以母语进行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其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首调唱名法为基础结合固定音唱名法的教学。使用首调唱名法是柯达伊教学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因为首调唱名不仅表示了音高,而且建立了音级的倾向感觉、建立了调式基础。在各个不同音级上建立的大小调,统统归结为Do是大调和La是小调两种形式,使调式关系、概念简单化。对于不同调性高度的五声调式、欧洲自然调式、教会调式容易分析清楚。也容易使最基础的和声功能进行引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为建立和声听觉、学习和声学、钢琴即兴伴奏及移调演奏等打下良好基础”。①我们在构建以体现多元文化音乐观、以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和培养学生双重乐感能力时,应认真学习和借鉴柯达伊的基于“母语”“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学思想。纵观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大都使用首调唱名法。要构建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和培养学生“双重乐感”能力,要求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两种唱名法兼用,并以首调唱名法为主,固定调唱名法为辅进行教学。

结语

新疆跨居丝路中段,其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碰撞、多民族文化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以及共享文化与个性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典型格局。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涵盖世界三大音乐体系的架构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以展现新疆音乐文化之多元格局、追溯其多元之“源”、揭示出音乐生态中的多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解析多元之个性、整合多元之共性,最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保持与发展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之路,并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与技术,自上而下地将其纳入整个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三大乐系交织、融合之特色的新疆音乐教育。②基于此,新疆各音乐院校应主动承担起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守护,改变视唱练耳教学中单一的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中心的教学格局。建立多元审美取向,以多元文化音乐观为指导,以扎根本民族母语音乐文化为主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双重乐感”音乐能力为目标,对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重新定位,并对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反思,是当前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创新之路。

注释:

①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94.

②付晓东,张欢.新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8(1).

参考文献:

[1]徐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

[2]文红宣.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与视唱练耳教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2).

[3]张欢.付晓东.“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以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J].中国音乐,2008(4).

篇5

在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的主要对象为那些不是非音乐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这种音乐教育追求的并不是一种专业性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们形成自己的审美理念,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不同于在专业的音乐院校开展音乐教育,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受众是一群缺乏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群体,教学的策略往往不能过于理论化。所以这就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一、理论学习与音乐音响有机结合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共同构成了音乐教育的整体。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但是这两者往往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对音乐接触的比较多,但是往往局限于流行音乐,对于音乐的基本要素还是缺乏基本的了解,对音乐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所以在实践教学中理论学习与音乐音响有机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把握,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从而能够快速地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便于学生的记忆。其次,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增加音乐欣赏课的课时。许多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与音乐元素。学生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够对风格流派以及其他知识做到整体的把握。

二、理论学习要在技能课中得到加强

音乐技能课能够将基本的乐理同视唱练耳进行深度的结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普通高校已经拥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因此可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把握。比如说在讲授和弦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钢琴的名曲进行课堂讲解,讲解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联系,试着辨别出不同的音响色彩,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技能操作的水平。音乐教育需要学生自己亲身参与进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运用每一个学生的自身音乐系统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乐谱,让学生自己唱,从而区分出旋律的强弱。

三、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

多媒体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得非常普遍,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实践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把握只能够停留在抽象想象的层面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认识。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上的一些声音和图片,来调动学生的感受能力。同时,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演示软件,直接演示给学生看,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实物的使用,不要仅仅停留在音乐理论的讲授上,在讲授节拍的时候,教师可以实际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对于节拍的感受能力。

四、认真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学家达尔克提出的,达尔克认为在实施音乐活动的时候应该让受众的身体自觉地去体验音乐,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律动、视唱以及即兴,长久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培养,能够唤醒受众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从而促使音乐在受众思想内的概念化。其次,德国的音乐教学学家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活动中人类应该恢复最原始的状态,在音乐活动中动作和舞蹈应该积极的包含在内,通过节奏的作用将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加受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自己的情感表达。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改善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人文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整个社会越来越追求审美教育,普通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则更加体现了这一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做一个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现代化知识分子。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意义,针对如何整合也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三川. 刍议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2]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音乐,2006,(01).

[3]张婷.浅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课程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合并教学[J].黄河之声,2015,(03).

篇6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十多年来,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这场浩大的课改浪潮中。教师们逐步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观、师生观、评价观,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1]。但是,在课改中教师们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何准确理解和实施“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等。此困惑成为制约课改进一步推进的瓶颈。要破解教学中的困惑,必须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状况。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江西省龙南县城区普通高中开展了关于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教学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30小题,调查对象填涂机读卡,使用光标阅读机统计调查信息。我们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各发放问卷及机读卡420份,分别收回有效卡412份、416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是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自我评价、学习历史课程的态度和方法、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况、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和期望,等等。此外,课题组围绕着高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现状和对历史教学的认识状况,拟订了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

一、调查情况分析

1.学习兴趣方面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是有兴趣的,但高一、高二年级仍分别有7%、8%的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原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认为学习历史作用不大;二是觉得所学的内容枯燥无味;三是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四是要记要背的内容太多。学生凭兴趣去学习历史学科的较多,高一学生占37.9%、高二学生占29.3%。高一学生对历史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有58.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但仍有27.6%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高二年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70.4%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只有16.1%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学习历史课程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高一、高二分别有21.8%、32.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较肤浅,历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学生的整体认同。2.学习态度方面高一学生上历史课“总是认真听讲”的仅占44.9%,不及一半;超过一半的学生上课会走神,有时不认真;有3.9%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高二学生“总是认真听讲”的占52.2%,超过一半;有39.2%的学生不是很认真;有4.3%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高一、高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52.7%、52.2%;表示“被动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41.2%、40.8%;表示“不想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6.1%、7.0%。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被动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受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影响,认为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地位和作用不如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二是其他学科作业太多,抽不出时间学习历史;三是认为平时学习历史收效不大,不如考前临时突击。在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独立提出问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也可体现在其在课堂是否踊跃发言。高一、高二分别有34.5%、29.6%的学生表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踊跃发言;分别有54.6%、63.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踊跃发言”;分别有10.9%、7.0%表示不会踊跃回答问题。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踊跃发言的主要原因是害怕答错,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耻笑。3.学习方式高一、高二分别有73.3%、75.0%的学生认为开展课堂讨论“很有必要”;分别有11.2%、18.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这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堂讨论采取无所谓甚至排斥的态度。高一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更多地依赖老师解答,同学之间讨论较少,合作解决问题的风气还不是很浓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有36.5%的学生会通过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有24.0%的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高一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难问题普遍较少,高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的较多。高一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不重视,每周课外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大部分在1~2小时,高二学生每周课外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大约在3~4小时。高一、高二经常会预习的学生不到20%,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没有把预习作为日常学习的自觉行为。高一、高二分别有60.2%、70.7%学生会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课堂笔记没有持之以恒,少数学生还没有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上完一节历史课后,认为能掌握大部分基本知识的,高二有61.5%的学生,高一仅有30.6%的学生。上完一节历史课后,认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的,高二有65.1%的学生,高一仅有58.7%的学生。这表明,高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高一学生要高一些。4.对教学方式的评价高一、高二分别有45.6%、53.6%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分别有13.6%、13.7%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高一、高二分别有64.6%、69.0%的学生认为老师很注重教学的互动;分别有29.8%、25.0%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太少;分别有5.6%、6.0%的学生认为师生几乎没有互动。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多样,有趣味性”;有近二成的学生反映老师的讲课趣味性不够、讲得太多、教法单一。高一、高二分别有52.4%、63.2%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经常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分别有37.4%、29.8%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很少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分别有10.2%、7.0%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几乎不组织学生探讨问题”。高一、高二分别有46.6%、47.8%的学生认为老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效果“常常很好”;分别有39.8%、35.3%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解答疑难问题时,常常直接把结论告诉他们,缺少方法指导。5.对教师及教学的期盼从“道德品行”“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三方面评价老师时,高一学生更看重老师“道德品行”的占57.3%,更看重“知识水平”的18.9%,更看重“教学方法”的占23.8%;高二学生更看重老师“道德品行”的占38.7%,更看重“知识水平”的占38.7%,更看重“教学方法”的占22.6%。这表明,大部分高中学生期盼老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老师的教学风格”的问卷调查中,喜欢“上课有激情、风趣幽默、生动有趣”的,高一学生占77.9%,高二学生占67.6%;喜欢“上课严肃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的,高一学生占9.2%,高二学生占20.7%;喜欢“上课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高一学生占12.9%,高二学生占11.7%。这表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比较倾向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生动性,希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课堂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中,喜欢“老师多讲多抄,学生主要听讲和记录”的,高一学生占26.2%,高二学生占19.5%;喜欢“老师少讲解,学生自由看书和练习”的,高一学生占34.5%,高二学生占34.1%;喜欢“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高一学生占39.3%,高二学生占46.4%。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一学生还是高二学生都不喜欢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希望老师能精讲,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高一、高二分别有72.1%、68.5%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用多媒体上课。

二、认识和启示

1.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针对部分学生功利思想较严重、对历史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相联系,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历史故事、经典古诗词,发挥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的功能,能使课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2]。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完善知识结构;要注意塑造个人职业形象和教学风格,有意识地锤炼教学语言,力求声情并茂、引人入胜。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都反映,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时间少的现象。为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生成的过程,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教师应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为学生的天赋潜能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3.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精心优化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会,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此外,一些传统的有益的学习方法还要继承和发扬,如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学会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及时巩固知识。4.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高中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新的史学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3]。因此,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5.分析学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情分析,把握学生共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状来组织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的设计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难易有梯度,使不同水平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6.积极探索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索科学而多元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今后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教师应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做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学情分析,是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关键[4]。然而,在平时教学中,青年教师往往不重视对学情的分析,不愿意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认为其无关紧要,备课一味地参照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别人制作的课件,没有很好地把握问题设计的难易度和知识讲解的容量,从而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给教师们开展学情调查分析做了个良好的示范,使他们认识到了学情调查分析的重要性,掌握了学情分析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逐步养成了学情分析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开展微型的学情分析调查,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翟霄宇.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需要的不仅是使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研究学情,做好高效课堂准备工作

现行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学生发展,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差异,就必须在课前对支持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情况(即本文所称学情)作充分的了解与分析。事实证明,学情研究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授课前我作了如下的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从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基于这样的学情考虑,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采取有效策略,在新课学习后设计一个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并首先和学生讨论“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也是本课要实现的课程目标。

二、潜心钻研教材,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历史课堂教学同样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具有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问题性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探究、交流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感受到历史的趣味,对历史产生亲切感”。

在教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我决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得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于是在下一轮授课之前我再次对本节材料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本节内容着眼于社会生活,所以,相关教学资料的搜集较为便利,非常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及一些课外探究活动。最后我决定将社会调查法应用到这节课中。于是在新课的前三天,我把调查任务布置下去,让每组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之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请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一讲,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他们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他们参加过什么样的葬礼?我向学生讲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环节和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小组长领导组织能力的发挥和小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同时要求学生将调查来的资料整理,以备课堂教学之需。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包大揽满堂灌。针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常常用反复解说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失去思考机会,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这反而造成了课堂的低效。新课标的灵魂是“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四、捕捉“生成资源”,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历史课堂开放性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学生思维旁逸斜出,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但它的出现以带有其必然因素。学生们不是千人一面的静止群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外在动态与内在心态相结合的修改差异,由此产生的各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前无法完全预设的。所以不能静止地审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流程,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堂上的这种小“插曲”。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从历史课堂实践中体会到,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实行开放型的教育,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结合历史课的特点,有机地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等素质的培养置于学习活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篇8

而从另一张显示高中三年学习计划的课程表上看,姚佳凯和顾妍婷的差异还有许多: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这5门基础型课程上,他们选择学习某学科某部分内容的时段不同;他们计划研修更深内容的学科不同;他们自主安排学习的体育项目和艺术项目不同;他们选修的特色课程、荣誉课程也不同……据校方统计,高二学生共298人,形成课表285种,几乎每个学生的课表都是独一无二的。

“来到育才,面对如此崭新的课程学习方式,就像进入一个新世界,别有一番天地,我们都感到新奇而兴奋。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学快点还是学慢点都由自己决定。一年多过去了,我感到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很适合,我喜欢‘我的学习我做主’。”姚佳凯告诉记者。

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因育才新一轮课改推出的最大举措——创建“学程”而产生。从去年秋季起,育才中学在当时的高一年级开始尝试以“学程”

“模块”为特征的课程实施新途径。记者了解到,育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科内在结构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进行调整,将每学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阶段,每一个学习阶段称之为“学程”。目前,育才设计每学期3个学程,每学年6个学程,高中三年共计18个学程,每个学程的教学时间规定为5周。

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改革基调,育才现在每个学程都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体育4门学科。学生高中学习18个学程,物理、化学学科在高一、高二的每个学程都开设;学习12个学程,按照这个学程数,再依据课程计划确定周课时数,这6门学科周课时数不同;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周课时数相同(每周四节),再根据课程计划制定出需要的学程数,这5门学科学程数不等。各个学科按照确定的学程数,将学科课程划分为内容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相应部分,每一个部分称之为“模块”。目前除每个学程,语、数、外、体、理化6门学科的学习时段和进程是固定的,但学生可以从政、史、地、生、信息技术5门学科中自主选择两门学科的相应模块,实行跨年级“走班”。副校长汪秀红对记者解释道:

篇9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0-0186(2002)01-0044-05

    在高中阶段应独立设置历史课程,这一点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那么,高中历史课程如何设置?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似乎已经解决而实际远未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国现今实施的有两个方案,一是教育部方案,一是上海方案。此外,北京不久前也已确定了另一个方案,即将实施。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1]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2]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3]

    1998年,上海作为发达地区制定了探索性的历史课程标准。按此标准,实施中外历史合讲的方案。与此相适应,上海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体例。这一方案的优点很多,如“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在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上为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这种结构体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本有很大差异,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4]但这一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同志已经指出:“中、外历史有的可以结合,有的不易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例如古代史中,中国和世界历史几乎没有交叉,只好各讲各的。这样,整个教材难以形成完整体系,有拼盘感”。[5]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上海实施的中外历史合编方案,是“选择世界近现代史作为高中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并把有关的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重点叙述,在中外比例上,中国史占1/3,外国史占2/3”。[6]也就是说,这种中外历史合编是以世界史为主,中国史为辅。而按照现行的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应上105课时,中国古代史应上63课时,中国史共上168课时,世界近现代史应上68课时,中外历史的比例为168:68,中国史超过2/3,世界史不足1/3。这说明,全国现行方案是以中国史为主,世界史为辅。我国已初步形成并正在完善“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建设体制,教材开始走向多样化。但作为中学阶段的教材,还是有一定的全国性的统一要求的。上海方案和教育部方案之间的上述差异,必将影响中外历史合编教材的生存。而若要在更大的范围推广使用它,这个差异无疑是拦路虎。其实,从性质上说,上海方案本身明显地带有应急性和过渡性。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位主要编写者回忆说:“从1989年开始,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就进入了调查研究阶段。当时高中历史课程的最大弊端是:只设世界历史课程,不设中国史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要增加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历史教材编写组提出了中外历史合编的方案,即选择世界近现代史作为高中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并把有关的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重点叙述。”[7]时过境迁,现今全国高中历史课的设置已发生重大变化,高中既要开世界近现代史,更要开中国近现代史,而且后者是必修课,课时较多,前者是选修课,课时不多。在这种新形势下,给人的感觉是中外历史合编、以世界史为主的方案,似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然,也可以搞一个中外历史合编、以中国史为主的方案。但可以预言,要推出这样一个方案将是十分困难的,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中外历史合编,若以中国史为主线,则串不起世界史的内容。”[8]

篇10

《Flash二维动画设计》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方法得当,教学的过程会事半功倍,学生也可也迅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巧,反之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首先要将计划制作得比较详细,最好能够加入有效的教学创意,创造出于课程内容相切合的实践案例,还要引导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预习,以便熟悉内容配合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集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部分包括案例的引入阶段、案例的讨论阶段、案例的评价和作品展示阶段。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性。由于案例分析方法往往采用一些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辅助教学,所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考注意力,将精力围绕在一个焦点性问题上进行阅读思考分析等的逻辑判断,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的问题探讨小组或者实践方案设计团队,建立起具有创意的且完整的思考与实践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综合性。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对案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太过随意,没有针对性,这样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所选取的案例首先要具备典型性,这就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次案例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给讨论和分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得最终的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延展性。

3.启发性。在案例分析的课程中,不仅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和科学的指引教学,而且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果断决策能力、审时度势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各项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于案例分析的结果,最重要的不在于寻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寻求最优解,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因而深刻的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突出的特征之一。

4.互动性。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强,交流的机会也增多,思想与观念的碰撞也越发激烈,带来的思维与观念领域的变革就十分明显。案例教学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成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概念原理等具体化与形象化,这也逐渐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应用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所选案例的特点来制定探究策略。选择适合的案例能够有效推动课程的进展。通常,案例研究都将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这样的案例更具有分析和应用的实际作用。教师所选的研究问题一般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过再次的探究与讨论,就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案例分析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使用实地体验的方式,或者开放型访谈的方式,或者使用观察法对问题或情境仔细深入研究等。

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每一个进行研究的案例,当作一个整体来详细地加以描述与理解。在进行《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准备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认知程度,再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找到最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进行讨论与分析。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动画的基本形式,作为制作打印机打印过程的动画效果的综合案例,具体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案例的引入、探讨、学习评价三个阶段。

在案例的引入环节的方法包括教师的描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模拟现实情境,利用实体进行演示等。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或者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交叉运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调动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好各种动画方式的特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案例的引入部分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了解案例的时候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在案例的讨论阶段,要将典型的案例讨论和课程中涉及到的本例问题进行结合研究与讨论,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所给案例中的最难分析的问题,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探索,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操作具体的解决方案,操作完成之后对该方式的评价内容,等等。在Flas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将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可以将原本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案例分析的学习和评价阶段,主要就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学习方式的反馈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关于学习的评定,一方面是要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决策过、语言表述水平等给出合理的评定,另一方面是要对学生所提交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评定的过程中,这样更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在“打印机打印文件案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动画的形式的制作原理以及科学的制作方法,还要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只是增强了理性的认知,更要“知行合一”,不断进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的《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浅谈如何实现《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2]张福德.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宁夏教育,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