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48: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育理论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我们再三强调,不管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高水平大学,或者是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甚至是职业学校,都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评价一个学校是不是高水平学校的标志。”但是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非常浓厚,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工作“名利双收”,片面理解大学教师的职责,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水平,而将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艺术等排斥在外。幸好各级政府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接着又推出了“教学名师工程”等措施,积极倡导教师们重视教学工作,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投入教学,善于教学,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也采取了积极行动,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工作。
一、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
1、教师专业化要求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与维持,以这种形式确定教师的的专业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既然教师已成为一种专业,那么专业人员就需要一完善的知识体系,这种专门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在国外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下列七类:学科知识,一般和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和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在国内,学者们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给予了积极地关注,如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认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教育专业知识应该被看作是教师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它主要包括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或教学实践知识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教师教学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始终关注教育学科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
2、教学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综合国力竞争、创新型人才竞争,也面临着改革的紧迫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调整和改革。
“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谈到“要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创新来求得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也需要深入进行研究,教学研究工作不能放松。创新,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方法创新,要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这是更为重要的,这方面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工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他们能否对现代教育观念、热点和趋势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是否都自觉、主动、积极、理性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自我反思、批评、甚至否定自己坚持多年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成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搞科研,如何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等,总之,教学改革能否不断深入推进,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许多教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很少关注教法,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注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高校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自觉地运用它们来指导日常教学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创新,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教师。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培训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来自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二是来自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三是来自归国留学人员。他们或许具有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缺乏了解,他们大多需要经过不断地反复实践、摸索、总结,甚至重复过去的错误,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有学者指出,“要培养一个合格、专业化的大学教师,一个本科毕业生需要8―10年,一个硕士生要5至7年,即使是一个博士生也要2―4年,一个教师的成长往往要以牺牲几代学生的学业为代价,故必须通过增加培训来缩短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能让几代学生成为教师‘慢慢成长’的实习基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地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岗前培训的形式。但岗前培训的效果如何,2002年由人事司组织的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数据截止到2001年底),其中有一部分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参加培训的形式和效果的调查问卷分析研究(见表1)。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学术休假、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等高层次培训形式效果相对明显,而教师接受岗前培训的人数虽然占的比例较大(占第三位),但效果极其不明显(占倒数第二位)。岗前培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理论性过强。岗前培训的几门课程基本上是以语言讲授为主,很少有课堂实况录像或示范课,更没有针对新教师刚上讲台碰到的种种困惑的讨论课、答疑课。第二,课程多,时间短。在短短的10―20天的时间内,许多青年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就死记硬背教材上的条条框框,没有吃透消化,做不到活学活用。第三,内容陈旧。授课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极少讲授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总之,这种培训效果对于“新教师”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对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之外,各高校对新来的教师自行组织了培训,主要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新教师学到的是老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尽管有所收获,但由于这些老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知识的系统训练,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又在新一代教师的身上打下了“烙印”。而且这种培训基本上是一种个体行为,青年教师在教学道路上成长的快慢或好坏,取决于某个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程度,取决于青年教师所接触到的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取决于青年教师的领悟能力。
除了以上两种所谓的“教育专业”的培训之外,教师们在教师专业上的成长完全靠自己的对教学实践的摸索、总结。部分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重要性,但是普遍都没有把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制度化,没有形成“学习教育理论―从事教育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的风气,多数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来教学,根本不关注目前国内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教育改革的动向,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落后,更无法在实践工作中把教育观念的转变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已经相当密切,国内的各种理论研讨会也频繁举行,但教学方面的研讨和交流明显不足。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在职前培训还是职后培训中,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都不足以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响应当前教育部大力提倡的“重教学、抓教学”的号召,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在德国,1993年德国的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和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这两个主管部门共同作出决议,决定从教学法上改善对教师的培养,也就是说,今后的新任教授应该受过教学法方面的专门训练,任命新教授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在德国,许多高校成立了高等院校教学法指导中心,中心成员的本职工作就是研究高等教育学、探讨如何改进大学教授的教学法水平、指导教师们的授课技巧、咨询评定教授们的授课形式、质量等。美国高校普遍关注教学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且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积极措施,吸引并鼓励教师自愿去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如纽约大学、西南密苏里州大学等,其中密苏里州大学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它重视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开辟多种多样的途径,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各级领导的重视
高校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不能仅靠每个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教学经验作支撑,或者靠岗前培训“一劳永逸”,只有把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抓,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深入下去,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都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本文认为,领导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本校教育教学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来统一全校的思想和认识,也便于各项改革方案、措施能顺利执行。二是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倡导教师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如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育教学研讨会,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录像,先做自我评价和分析然后请听课人员与自己一起讨论、评课,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觉察,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动调节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三是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教师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充分发挥高教教研所的作用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的地位急剧上升,各级领导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高校领导对教育学科也愈加关注,各高校的高教研究所正是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校高教研究所一般都配备有专业的教育学科人员,有丰富的资料以及充裕的时间,在加强本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的高教研究所的作用:第一,通过高教研究所与校外相应机构紧密联系,加强与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联络,不定期地邀请专家为教师现场介绍、讲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等,并辅以讨论或示范课的形式激起广大教师兴趣。第二,高教研究所负责搜集、选取各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放到各院、系、教研室,供教师们传阅。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时间,也可以无意中养成关注教育学科、关注本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动态的习惯,从侧面激发参与教学改革的兴趣和信心。第三,发挥高教研究所的宣传阵地作用。高教研究所一般都有自己的刊物,上面刊登一些新的教学改革动态,更重要的是可以登载本高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设想,便于学校领导了解和掌握情况,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对本校教师进行个人咨询。通过对教师们的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们一起探讨改进教学的方法。第五,不定期举办教师进修班。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专门问题,举办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讲座,讲座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上课过程,让参加者观察并提出改善的途径,大家共同提高。
3、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教研室是教学、科研的最基层组织,在同一教研室里教师开设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相似或相关性,在这里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是有可为的。教师们可以把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专业结合起来,探讨、交流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同时,教研室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其他相关专业或课程的教师开设讲座或开展教学研讨会,举行教学观摩等。
(注:本论文得到北京物资学院工商管理创新基地项目(项目编号:WYJD200904)资助。)
【参考文献】
[1] 华健、吴伟蔚、张驰云: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2).
[2] 赖铮:课堂教学三要:行家、专家、当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3] 梁玉兰、张宇宁、敏: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一)适应性
表现在,一是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也就是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培养教师;同时,适应发展学校办学事业的需要提高教师质量。这是由培训的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二是高校教师培训要适应教师个体需求,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开展培训。这是由培训的内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如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素质条件的教师。又如新升格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师对高校教育教学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理论的培训,达到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等。再如教师生涯的职前阶段(特指教师担任新角色或工作)、入职阶段、职中阶段和职未阶段等,不同的阶段需求是不一样的,职前阶段主要围绕新岗位需要,开展岗位培训;入职、职中阶段主要围绕提高能力等素质的培训。
(二)系统性
一方面指高校教师培训组织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财、物等。需要政府和学校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需要包括接收和派出学校不仅负责教师、教学、科研和人事工作的学校领导及部门重视、配合,而且负责其他工作的学校领导及部门,如党、团、财务、后勤等部门单位也要重视、配合。需要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它们各自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它们之间是依照一定秩序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只有调动所有力量,把它作为重要的系统工作去进行科学的决策、管理、实施,才能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培养出适应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培训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包括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内容,是按照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进行设计的。
(三)长期性和战略性
任何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学校的教育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办好学校所必需的经常性工作。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教育质量,办好学校,振兴我国教育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教师培训工作也一样,是建设好教师队伍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是个人为适应发展需要而不断进行的一项工作。“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通过教师培训,才会形成符合社会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四)整体性
培训提高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凡是岗位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教师都必须参加培训。正因为如此,高校教师培训所需要考虑的工作内容是全方位的,其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采取的实际措施和管理方法是多形式、多途径的,而不能只局限于在某一方面、某一形式、某一方法、某一层次的基础上。而且教师本身参加培训的过程具有整体性,是按照职业发展的过程要求逐步展开的。因此,无论是规划的总体目标、具体要求、方法步骤,还是实施规划的计划方案、政策导向、运行措施都要做到全面、系统、科学,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整体观念。
二、高校教师培训需要明确的原则导向
(一)在职为主的原则
体现理论与实践统一、按需培训和学用一致。具体表现:在培训模式上要采取校本培训、院校间合作访学等高效模式,不能过多地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培训方式上,应采取脱产培训和半脱产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既有集中面授,如举办研讨会、研修班、培训班、讲座、论坛等,又有利用卫星、多媒体、信息网络开展的远程教育;在培训内容设置上,形成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重视案例分析,反思性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重点培养与整体提高的原则
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是教师,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一所学校实力、地位、声望的象征,造就一批能够引领本学科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中青年骨干人才,可以带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学科水平的提高,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但是,要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现代大学,仅仅依靠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力量,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学科带头人的产生和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整个教师队伍的支持;而缺乏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也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面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严峻现实,高等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在优秀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经费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教师重点培养与整体提高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是以全体教师的培训提高为重点,还是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这是一种战略性选择。笔者认为,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应该首先满足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尤其要首先满足重点学科和短线专业的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把有限的资源和经费用在刀刃上,发挥其最大效能。同时,要认真做好教师队伍全面提高的发展规划,把教师的全面培养提高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从重点到全面,从主要到次要,从骨干到其他,分期分步实施,做到既有长远规划,又有近期目标,以点带面,最后实现整个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有别于其他教师。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要求其掌握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应重点培养提高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信息能力;对其他教师应注重培养提高其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使教师队伍中不同层次的人员拥有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三)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的原则
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和教学科研业务的素质培养,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根本途径,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任务,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基础。因此,高校教师的培养工作必须坚持教师的政治和业务两个素质一起抓,克服那种只抓业务素质培养,不抓政治素质提高;只讲政治思想素质,不抓具体落实的错误倾向。当前,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训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敬业奉公、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业务素质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应用计算机、外语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技能的能力。
(四)政府、学校与个人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人们必须随时根据需要和可能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把这一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如果把全体社会成员的知识补充、更新及能力的提高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必须由政府来建立,通过教育来实现。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建立和完善自己内部的相应的子系统,这就是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支撑,没有学校的重视和努力,就无法建立和完善教师知识补充、更新及能力提高的系统。另一方面,没有教师个人的积极主动的要求和参与,这一系统就缺乏正常运转的原动力。我认为,作为政府应当以立法形式来保障高校教师的进修提高,并进行宏观指导;设立数量足够、种类齐全的高校教师进修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依法对高校教师培训进修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和效益评估。作为高校,必须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依法制定教师培训进修提高的规、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并实施管理;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以保证教师培训进修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作为教师个人,应当根据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及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培训进修的计划,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补充、更新及能力提高的系统中,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变社会要我学、学校要我学为我向学校要求学,按照效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教师个人还应承担部分培训费用。
三、高校教师培训需要注意的几个实际问题
(一)高等教育及其子系统高校教师培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择怎样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及运行机制,以提高其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益问题
因为高校教师培训最终要为教育发展服务,其体制最终要随着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的调整而调整。但这一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对解决高校教师培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如何发挥现有网络体系作用问题,我们所采用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办法,而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手段。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以其多样化为前提
所谓多样化,既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层次、形式、办学主体和服务面向的多样化,也包含因满足不同需求和人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学校科类专业、培养目标、教育要求、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师资组成等的多样化。进入大众化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克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过分一律”的顽症和改变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育观念,逐步走向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必然带来师资组成的多样化,即除专任教师外,还需要从企业、科研机构等聘请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来从事教学,从而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使教学更加联系实际。而师资组成的多样化,又将导致教师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如何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教师培训需求的迅速扩大及其多样化,这是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
1、获得资格证书以满足职称晋级的需要
随着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纷纷规定要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必须要有相关的教育技术资格证书方可评聘职称。因此高校教师都有参加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迫切要求。
2、扩充竞争实力以满足竞争上岗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各高校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教学技能要求都在不断提高。通过进一步学习来适应激烈的竞争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抵御单位竞争上岗带来的下岗危机,成了高校教师很重要的学习动机。
3、增强知识技能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工作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层出不穷,工作中的挑战愈来愈多。高校教师明显的感到自己知识技能的不足,而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将很难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1、高校教师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劳动成员,其学习与个人的发展、家庭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技能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另外,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经验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产生了将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上加以总结的要求,就产生了系统学习的愿望。
2、高校教师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也是为了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升到系统理论的高度,从而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再实践,使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再提高。高校教师来自于教学一线,对教学环境及过程比较熟悉,这使得高校教师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能尽快地建立起所学知识同自己教学工作之间的联系,把这些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当高校教师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发挥了效益时,这种效益对高校教师的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高校教师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经验的多少,知识积累的程度,以及思维能力的高低等,都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水平。高校教师的生理、心理机制发展俱已成熟,生活、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因而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是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特点使得高校教师对知识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意义识记能力的提高以弥补因年龄大而机械记忆能力减弱的不足。
4、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自制能力
由于高校教师生理、心理的成熟,使得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增强。所谓随意机能,即指当相应的外界刺激物没有出现,没有发生较强的作用或是在无关刺激不断干扰的情况下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主观努力把它呈现在自己的头脑中。人的随意机能愈强,心理水平就愈高。高校教师的随意机能远比其他学习者强,即其善于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特征明显强于他人。而且,高校教师的个性已比较稳定,个性结构中的意志特征使得其有着较强的学习自制力。
二、基于高校教师心理特征的培训模式探索
(一)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对于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应是,理念的东西听的太多,感受的太少,所学技术与教学实际应用脱节,缺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以至感到一片茫然。而贯穿教育技术理念的教学案例,是连接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桥梁的具体表现形式。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让高校教师切身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会将之迁移到自己教学中去的方法。授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受训教师挖掘自己的应用案例,并将这些案例加以整理、完善,组建教育技术培训案例库,与全体受训教师共享,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而真正促进受训教师充分利用所学教育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自我反思培训模式
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知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自我反思模式一方面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自觉反思,同时它本身又是进行教师培训的一种模式。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要求受培训教师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如何开展学习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和发现受训教师隐含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这比单纯地从培训中学到知识更为重要。受训教师可以通过写日志的方式反思自己,利用与其他受训教师交流的机会学习他们的经验。
(三)内容整合培训模式
内容整合培训模式不单单是培训技术或是培训知识,而是将教育技术的培训与现代教育思想以及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统一于同一个过程之中,使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和革新教师的教学思想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同时扩大受训教师的视野,提高培训的实效。这种培训模式强调在学习使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与教学思想的转变整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提高某个方面。内容整合培训模式不但应该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更应增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教育意义的理解,使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切实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讨
策略之一:根据教师工作需要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首先要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经过培训,使教师能够进行文字处理,能够上网浏览,能够使用一些工具软件。因此,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让教师学会文字处理,还应让教师学会录入电子教案;不仅让教师学会PowerPoint,还应让教师学会制作教学电子幻灯片;不仅让教师学会上网,还应让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从网上下载教学资料,不仅让教师学会制作网页,还应让教师借助于网页自己的成果、自己的经验与反思。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没什么不同,但目的是不一样的。由于目的不同,不仅选择培训内容要考虑教师工作的需要,培训过程也发生了变化。
策略之二:以“课件制作”为主体实施教育技术的全面培训
在培训中,很多机构把受训教师能否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有些学校甚至把教师能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作为培训目标,汇报工作时就谈我校有多少教师能够独立地制作课件,甚至于人人都能制作课件,而这些课件绝大多数花费时间长,质量差。从培训的角度看,要求所有教师或者是大多数教师去编制课件,既没有把学科教师的优长之处发挥出来,又因制作耗时多、质量差的课件而进行了大量的无效劳动,还会使很多教师望而生畏。因此,对大多数教师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写出课件的文字稿本。
二 高校教师培训的含义
美国著名研究学者雷德蒙・诺伊认为:“培训就是指领导者组织有计划的任务来帮助职员继续学习,提高其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能力、技能等活动,是实现智力资本用途的必要途径。”欧洲学者乔治・韦斯特认为:“培训工作是为了保证岗位中个体与组织有效率地工作,提高员工技能、工作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过程,实质是对员工学习过程的管理。”高校教师培训指的是组织者组织人员参与进行有目的性的知识创造活动,来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三 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一些欧美国家开始相继建立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制度,使其能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实际行动计划。英国更是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和普通中小学教师一样,都有参加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在日本则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进修制度。
在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学者也就此展开相关研究:骆之强在《走向有效交往的教师培训》中,从专家引领专业教师发展为教师培训研究的视角,详尽论述了教师培训过程中对教师的实效培训;唐亚厉在《谈适应教师专业化趋势的高校师资培训》中,论述了对高校教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朱燕在《e-learning:网络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中,指出了教师培训的与时俱进性、人本性、主体性和过程性,突出网络时代教师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 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石家庄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开展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1.tif>
在所调查的91名高校英语教师中,男教师为14人,仅占15 %,女教师人数占有绝对优势。从年龄结构看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英语教师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主体。从教龄结构看,教龄在1~10年的占14%, 11~20年的占55 %,因而高校英语教师培训内容更应该侧重于前沿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职称结构看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主体,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偏少。从学历层次来看普遍较高,绝大多数都是硕士学位,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从工作量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周平均工作量都在15节或以上,教学工作量较为繁重,其大部分精力都主要用于备课和上课。
五 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培训模式简单化、片面化和单一化
在对三所高校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展开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培训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吸收大量的、现成的专业知识,以及模仿相关的教学技能从而取得学习的效果。从培训课程来看,绝大多数课程以英语知识灌输为中心,以现成知识的输入为主要内容,把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简单地当做一种语言进修,却忽略了教师的其他专业能力,如科研能力、理论水平、综合素养等。从培训方式上来看,形式单一,培训者仍然是教学的中心,缺少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缺少受训者的自主性和主动参与性。
2 培训工作缺乏实效性和社会化意识
从事培训工作的培训者对受训者所在学校的情况缺乏了解,培训内容与学校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严重,这就直接导致培训工作缺少实效性,从而致使很多教师失去了对积极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很多培训工作没有把社会生活技能和实践环节及时引进到培训内容中来,因此尽管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获得了大量的教学理论的输入,但是却缺少学以致用的场所,无法真正及时地实践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并及时地进行反思,以至于结束培训回到学校工作岗位的实践中还是没有大的起色。
3 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
成功有效的培训应该是要关注到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因为教师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素质基础的不同,就会导致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在对三所高校91名英语教师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高达88%的受训教师对很多教师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十分清晰和明确。再加上不同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同,因而到底设置什么样的培训课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培训更是缺乏清晰的思路。
4 培训机会和时间缺乏足够的保障性
表2 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2.tif>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在对三所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中我们看出,很多中青年英语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就很大,而在培训期间的教学工作任务就需要自己在接受培训之前或之后来弥补,这是造成很多培训教师缺席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经济原因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河北省高校中青年英语教师本身收入并不高,而很多培训是需要自己来承担费用的,这也是部分教师会选择放弃培训的原因之一。
六 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方案与建议
1 改变培训模式,更新培训理念
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坚持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将自上而下单一的“浇灌式”培训转变为由下而上“自发主动”的培训方式。高校的培训部门应该深入调查新时期下高等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深入了解不同受训者的不同基础和需求,合理整合资源,从而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方式的培训新模式。从培训课程来讲,除了注重不同专业知识的培训之外,要拓宽学科范围,加大复合知识比例,整合课程,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学员知识融通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改变培训课程的片面化和单一化。从培训形式来讲,一定要改变“灌输讲授”为主的被动输入模式,应该增加各种观摩、实训的互动形式,让受训者能够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2 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培训工作的社会化意识
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构建“自组织”模式的具体框架并制定执行方案,逐步地将“以我为主”的机械模式向“量身定做”的实效模式转换;构建一个职能分明的地方层―高校层―学院层―教研层的培训层级网络。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培训的局限性,充分体现其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工作的社会化意识,教育科研应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特色和支柱,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探讨从而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3 以教师层次为依托,开展具有明确目标的培训工作
根据高校英语教师不同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素质基础等方面,来设计和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和课程,将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目标明确化,使不同的培训工作都有清晰的思路,从而满足高校英语教师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组织”评估体系,反馈培训效果。教师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重要特点在于它的连续性,通过经常性的信息反馈来考察此次培训的有效性。
4 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完善为动力,健全培训保障机制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使教师的合法利益得到应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培训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其次,可以适当压缩培训次数,提高培训效率,,做到“适时”和“适量”,缓减受训教师“工学矛盾”的压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受训教师时间、精力、经费的大量浪费,从而促使教师培训的正常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发学校的内部校本教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缩小时空距离,为教师自主运用网上资源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同时大力开发学校内部的校本培训资源。
参考文献
[1]崔纪彬.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培训现状的反思与建议[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6).
(一)培训管理过程信息量大
高师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每年承担有大量教师培训任务,客观上造成了培训管理的庞大信息容量。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管理工作相互交织,互相关联,依靠传统人、财、物行政式管理模式疲于应对。尤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高师院校积极调整办学策略以适应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一体化趋势,参培教师数量大,培训呈现常态化趋势,培训工作呈现项目多、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特点,管理工作节奏加快且有大量信息需要及时处理,如果缺乏管理上的可靠标准和有力逻辑,没有专门负责培训信息管理的CIO,极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更难以实现知识管理、精细化管理和学习型管理组织。
(二)培训管理过程信息来源多
高师院校不仅承担培养师范生的基本职能,还接受来自教育部门委托的各级各类教师职后培训工作。高师院校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来源有国家教育政策法规、项目委托人、学校师范教育系统、项目具体承担学院、专家团队、参培学员、培训实践基地、课程资源提供者、班主任及后勤保障团队等。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员、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合理信息管理机制,多方来源的信息可能会是零散的,相互之间不能有效关联,形成“信息孤岛”,缺少有效地信息沟通,严重时会影响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培训目标实现
(三)培训过程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要求高
高师院校承担的培训工作以集中培训和脱产培训为主。集中培训和脱产培训有利于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绩效,促进参培教师学习观念和态度的转变,也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及地域之间的充分交流,更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但集中培训给高师院校的培训管理带来了时效性上的极大挑战。集中培训和脱产培训从正式实施到项目完成往往只需数十天,时间短,节奏快,从培训前期调研、方案设计、项目申报、学员联系、报到开班、培训实施、培训总结等多个环节来看,需要及时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调节和反馈,以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传播机制,完成如此高时效性要求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引用CIO和CIO机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信息沟通的各个环节,提高时效性,能确保培训信息的上传下达,及时沟通。
(四)培训过程信息对培训机构及培训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对高师院校来说,参培教师不仅是培训服务的对象,更是学校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宝贵资源。高师院校培训机构需要不断提升培训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和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教育局、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学科专家、培训专家之间的联系,以科学调研为基础,认真研制方案,精心设计课程,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培训过程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帮助参培教师成果固化与经验提升,促进培训和科研结合,持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也为师范院校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战略提供资源支持和信息决策。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师培训新要求、新课题、新内容和新形式,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客观上要求培训机构采用CIO机制,对宝贵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复杂信息资源处理过程中,形成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靠标准和有力逻辑,打造学习型培训管理组织以适应高师院校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战略。
二、引入CIO机制的培训管理目标
(一)实现知识管理。1999年,美国阿瑟.安德森公司提出了个著名的知识管理公式:KM=(P+K)S,KM指知识管理,P指成员,K指知识,+指技术,S代表分享。其含义是指知识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成员与知识充分结合,并通过知识共享,使知识的价值呈指数提升[1]。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平台的搭建,使全体参与培训的人员形成一个信息场,场中的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将自由发生。基于CIO机制的培训管理,依托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服务的力度,创建信息增值平台,积极进行信息挖掘,促进信息共享与创生。
(二)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其内涵体现在注重细节、规范流程、严格执行、确保质量、节约成本[2]。通过信息共享和交流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CIO机制的管理符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通过培训资源的量性与质性评价,以多向信息沟通机制促成多向管理模式,能超越行政式上下级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以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资源、提高效能、降低成本,促进无缝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质量。
(三)创建学习型管理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以“系统思考”为宗旨,以“团队学习”为基础,具有不断超越自我之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学校等[3]。对培训机构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且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具有团队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学习型管理组织通过化个人绩效为组织综合绩效,统一团队的工作方式,形成团队文化,提高组织机构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水平。引入CIO和CIO机制,以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为基础,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信息化环境的学习型组织,通过CIO来引导培训团队实现自我超越,形成共同愿景,能有效促进团队 学习和持久发展。
三、实现CIO机制培训管理的途径
(一)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
CIO负责对培训系统的信息要素、数字化标准、信息交换逻辑进行全盘考量,为培训机构提供信息化改造策略,最终目标是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第一,是建立起系统、完整的CIO运行体制,赋予各级各类信息要素如项目、专家、团队、课程、学员等以规范性界定和描述,形成统一的基础标准和基本逻辑,如学员档案标准,学员信息交换逻辑;第二,依托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建立有效地信息技术平台,如依靠社会性软件如博客、QQ群、微博、论坛等设立信息沟通平台;第三,完善CIO介入和退出机制,赋予CIO足够的管理权限,既让CIO拥有支配培训信息的充分条件,保障CIO能获取足够多的信息,也让其他信息要素部门自主运行,不受CIO的干扰和影响;第四,让所有信息实时共享,所有参与培训的信息单位都能获得充分而有效的信息资源。
(二)CIO辅助培训顶层设计
高师院校培训机构有必要从培训项目来源、政策与理论导向、培训需求调研、项目设计、资源开发、培训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局设计,确保培训针对性、有效性。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参与培训管理的CIO则处于顶层设计的核心位置,协助建立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及整合各方资源。因此CIO必须具备卓越的组织才能,善于管理和协调,在培训项目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及时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具体来说,首先CIO必须善于协调,寻求主管领导的支持;其次CIO能与其他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培训管理中营造使用新技术的氛围和环境;再者,CIO善于激励培训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形成适于信息资源整合的团队文化[4]。
(三)CIO辅助信息决策
CIO通过对培训信息系统要素的全盘了解,依托成熟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辅助培训负责人完善培训信息沟通机制,制定信息资源战略。CIO必须配合培训机构的工作战略,熟悉培训管理的每一个业务流程,促进各个环节及信息管理系统运作方式的优化。通过CIO对信息资源的持续优化配置,保证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尽最大可能增强信息功能对培训绩效的提升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挖掘,确保培训机构在快节奏、任务重的培训工作中处于高效运作状态,促进培训组织的机构健全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CIO运行机制对复杂培训信息进行综合管理,有利于整合培训资源,促进隐性信息资源向显性信息资源转化,丰富培训资源的同时提升培训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培训绩效,并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智力决策。CIO机制有助于提高培训信息传播时效性,通过对培训过程的不断优化,及时反馈来自各方的培训信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培训质量,并促进培训交流,及时汇集培训生成性资源,固化培训成果。CIO机制也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促进团队建设,提升培训标准与绩效,提炼团队文化,提高组织信息化适应能力,引导建立培训机构长效发展战略,促进培养培训一体化建设,对高师院校培训机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菊.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vol.47(5):100.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素分解
(一)态度
1.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2.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应用实践、管理与评价的意识与积极性
3.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意识与积极性
4.具有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意识与积极性
5.认识到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知识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3.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应用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掌握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
1.教学
(1)设计:能够恰当分析学习者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系统设计;
(2)开发:能够将教学系统设计的成果以恰当形式表现出来,构建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3)利用: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教学媒体,选择恰当媒体,运用恰当方式,在恰当时间使用;
(4)管理: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项目管理等;
(5)评价: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实现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科研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
(2)能够开展基于教育技术的专业创新研究
3.自我发展
(1)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
(2)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态度
从调研情况看,高校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愿意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和促进自我发展,且已有了具体的实践。也有部分老教师认为,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尤其是制作教学课件,费时费力,运用教育技术的意愿相对较低一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知识
1.概念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或借助各种途径,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已有了较多认识,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个别老师认为,现在大力推行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事情。
2.教学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出身非师范,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高校教师大多参加的是初级信息技术培训,仅学习了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对常见教学媒体的功能了解不深,缺少课件开发所需的美学知识,教学开发和应用实践的理论与方法不足。
3.科研 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但一般没有接受过研究方法的专门培训,掌握的大都是本专业传统研究方法,对于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理论与方法不太熟悉。
4.自我发展 相对来说,年轻的高校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而年长的教师则相反。 (三)应用
1.教学 高校教师一般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简单省事,而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授课的一般是研究生课程和远程教育较多0教师使用教学软件一般较熟练,开发的课件却很粗糙,不太重视细节。很多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审美需要,仅仅是做到了课程教材的搬家。部分教师对常见教学媒体(如多媒体教学平台)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过于依赖课件的展示,忽略了板书的功能。
2.科研 高校教师借助教育技术开展学科研究的较多,如资料收集、研究成果表述等。部分高校教师仍拘泥于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和工具,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教育技术辅助科研的深层次功能。
3.自我发展 年轻教师基本上能够经常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或培训。年长教师对数字化学习的利用相对不高,但也有部分老教师紧跟潮流,参加网络课程学习等。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一)确定可行的培训目标
借助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高校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自身持续发展。然而,因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培训人员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以达到期望的培训效果。
(二)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方法以及具体的媒体操作和制作技术,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激发培训对象的兴趣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他们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应有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三)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
考虑到实际情况,需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单纯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可能会引起教师反感,宜采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久和系统性的工程,宜采用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有较长的时间集中学习,宜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进行培训,使高校教师直接感受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宜采用课堂学习与网络虚拟学习柜结合的方式,等等。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培训中采用的是书面考核,无法真实地考核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想尽可能全面地评价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性。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包括课堂观察、案例分析、评价量表、专家点评和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多渠道获取评价信息。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建议
(一)理论先导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失去了方向。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训,更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这里的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让高校教师能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技术,真正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之;一是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美学等理论,让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真正有效地整合。
(二)重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12-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面对新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越来越成为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教师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教师培训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逐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网络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上认识不上去、缺乏有效管理。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规程是一种法律法规,教师培训逐步成为一种行政行为,是一种“被迫”的行为,没有意识到培训是提高自己整体水平的良好平台,缺乏内在的动力,造成培训计划得不到响应,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校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一般是由人事部门或者教务部门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缺少专门的培训机构,高校人事部门日常事务繁杂,无法在培训工作中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的培训研究和指导工作就显得捉襟见肘。对培训管理没有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无法与市场化、信息化进行接轨。
2.培训模式单一、内容陈旧。多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形式趋同、结构单一,培训内容注重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重视不够。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高校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逐步脱轨,降低培训效果,从而影响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进而造成高校教师培训的整体效率偏低、效果偏差。
综上,我国传统高校教师培训模式的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高校教师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也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可引入“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及理念,以此为基础,指导建立相应的高校教师培训制度。
二、“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建立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要将培训由教师的个人行为,转变为教师、学校和政府三者行为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运行体系[2],以便于更好地发展高校教师培训工作。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先形成于西方,是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管理家彼得·圣吉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构建组织的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和团队学习。[3]学习型组织培训模式是指运用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提升学习、培训在组织中的地位,从而变被动适应组织发展的培训为主动提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将新的培训理念融入到培训模式当中,为高校教师培训提供新的思路。
三、学习型组织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培训工作
学习型组织将对高校教师的培训以及教师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培训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应该将教师的发展纳入到培训效果评估中。将学习型组织应用到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中,起到提高培训效率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广泛宣传,在高校教师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工作实践中学习,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实践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学习,达到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使高校教师能够把握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不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
2.从培训模式上寻求突破,更新培训内容。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强调教师个人的进取和完善,而学习型组织则提倡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为高校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到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中,通过团队学习的模式,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消除“单打独斗”的现象。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碰撞出更深刻的见解,消除妨碍个人和团队发展的消极因素,实现个人和整个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3.培训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传统的教师培训是将培训和工作划分开的,导致学习和实践脱节,降低了学习效果。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边工作边学习、思考,总结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提高理论学习水平。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教师培训的水平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目标,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技术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新的专业能力素质。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如何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并针对其现状如何尽快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的提出
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普遍意识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进行了研究,要求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尽快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在我国,国务院提出了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同志提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产生深刻影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179号),文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尽快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虽然目前尚未出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框架、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南。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 enmtioml Board ofSt andar ds forTr a i ni ng。Per f onmn ee a nd I ns t r uet i on,缩写I BSTPI)对教师能力标准这样阐述,“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除了常规的教学能力外,还需要考虑新环境下的学习者群体,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应用”。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中胜任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成为教师专业能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语、计算机技术一样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下方面,
1.能够充分认识、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并在当今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技术不是普通的教学手段、方法,而是指运用各种现代教育理论及新的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才能从内在需求、情感上接受教育技术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能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
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直观化,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教育技术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等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教与学环境的改变,促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具备驾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能力,促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的设计、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策略、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知识环境的构建。
3.具备对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高校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应用教育技术的效果,分析其中的不足,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化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
4.具有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责任。
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向学生传授技术利用、信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知识的责任,教师有为社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促进学生公平享受教学资源的责任,教师有应用教育技术终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责任,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
三、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目前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但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技术意识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有应用教育技术的需求,但没有充分认识教育技术对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作用。多数教师感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太高,与在现实条件下可成就的角色之间差距较大,没有在心理层面上理解、接收教育技术,也没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应用,甚至在新技术面前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恐惧。
2.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不深。
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不深。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绩效。但在各校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发现很多教师不懂得运用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从总体情况看,大部分高校教师自学了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教育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但普遍缺乏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考
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的共同关注。下面就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1、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很重要。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对象是有着丰富的个体教学经验、高学历背景、明确的学习动机、较强自学能力、教学工作繁忙的成人。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采用短期集中强化培训的模式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此培训模式的缺陷是缺乏教师在培训之后教学应用的后续技术支持。采用“长短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由多个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技术专家)组成的“教学诊断、评价与培训”师资力量,针对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对本校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培训。“短期培训”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集中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念、理论、技术、技能强化培训,“长期辅导”是培训机构对教师受训后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给与后续的指导、咨询等技术支持。同时建设相关学习网站、学习资源,对教师教育技术终生学习提供长效支持。
2.统筹规划建设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资源。
培训资源是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高校的迅速开展,统筹规划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培训资源是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缺乏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都将使培训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培训资源的核心是教育技术知识,知识体系涵盖理论知识与行动体系,培训资源呈现形式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元素,体现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在资源建设中推行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穿插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功案例、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案例、支持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平台形式、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等,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湖南省内10所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网络工程技术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衡阳师范学院)43名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管理者进行调查访问。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文献、资料、数据库,获取数据和理论依据。
2.2.2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需要,向湖南省内10所高校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管理者发放《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有效回收率为86%。
2.2.3专家访谈法
就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相关问题咨询了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从而获得一定的研究思路。
3.职后教育的内涵
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就其内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教师职后教育不仅涵盖狭义的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内容,而且还包括高校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岗前培训,甚至是自学提高。接受培训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专题研讨等形式,自行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执教水平,达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就其实施地域而言,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可分为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狭义的高校教师职后教育主要指高校教师从业以后通过某一具体的培训项目,以课程学习、参加科研和研讨、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具体的培训方式来完成自身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的一种学习过程。接受“职后教育”或培训的高校教师可以以一般的进修学员、访问学者、研修生的身份,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高级研讨、生产实践的形式完成培训项目,故通俗地称之为“高校师资培训”。
4.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
通过从次数、形式、内容三个方面,对相关高校教师和学校体育管理者近三年(2010-2012年)的职后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分析如下。近三年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比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政策法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教育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师德修养。我们可以把这些培训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思想教育,包括政策法规和师德修养;第二类是图3近三年(2010-2012年)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比重情况(n=43)普通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研;第三类是专业技能素质培养,也就是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排名前三位的教学内容是:政策法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方面。政策法规为内容的职后教育比重达到百分之百,说明全部高校体育教师都参加了政策法规学习活动,而学习具体内容就是全国上下广泛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及党的十精神等。另一方面,说明湖南省高校重视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学习,因为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内容培训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相应的一些系统和软件的操作技能培训,这些也是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重要工具学科之一。专业领域方面的培训主要是体育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例如各个运动项目的裁判证和教练证的培训,运动技能等级培训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和教育科研培训多为校本培训,校外培训相对较少,需要加强与外面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教育理论实践的多元化发展。
5.新形势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于体育的特点和功能有了更进一步深刻的认识。高校作为青少年走向社会最后体育意识、认知、技能的最终养成的培育基地,对影响其一生的体育参与和锻炼习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如何在高科技技术手段的飞速扩张,注重创新能力,阳光体育不断推进,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全新形式下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应有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来自于《体育世界》杂志。《体育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5.1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对于体育专业教育,首先,要转变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宗旨。如今的体育专业教育不再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力量,而是为了培养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具有广泛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指导能力的专业体育人才。其次,要转变对体育专业教育的传统认识。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体育逐渐成为涉及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学科,因此体育教育要由单纯的身体技术教学向培养掌握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对于公共体育教育工作,体育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观念,确定“以人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需要、兴趣和运动能力,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5.2夯实基础,打造双师型体育教师
“双师型”高校体育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必须具有娴熟的专项技术。力争通过职后教育,达到“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的标准。“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获得学历学位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
5.3培育人文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人文素养是想象力的基础,可以激发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如何创新。可见,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要具备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从教育来看,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将其体现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教学要具有学术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6.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思路探讨
6.1树立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系统观
树立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系统观,就必须科学认识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次数、形式、内容这三大构件内涵,理清三者之间关系,优化构件配置。次数是职后教育的数量要求,是职后教育的前提保证;形式是职后教育的组织实施具体方式,是职后教育的运用手段;内容是职后教育的质量要求,职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不能单一的从某一个构件出发或以某种构建为主来构建职后教育体系,而是次数、形式、内容三大构件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构成的一个系统,并且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因对象、时段等不同还应有一定变化调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系统。
6.2突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体育特色
什么时候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特色,如何突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体育特色,这是本思路的出发点。笔者认为,所谓体育特色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岗位特点而提出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职后教育的显著差异特征。这也是针对现在高校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职后教育教育一锅端,大多数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走过场的现象而提出的。那如何突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体育特色呢,一是突出职后教育中专业领域教育比重,就是强化体育专业教育,尤其是注重体育专业技能、体育教学技能的培训。二是注重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普通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相联系,解决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体育教学所用。因此建议细化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评价标准,从高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出发,构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评价体系,对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细化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评价标准,既对宏观层面对教师职后教育进行引导和约束,又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激发高校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积极性,保证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师职后教育学习效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82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35- 02
优质师资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与教师数量的不断增长,高校教师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师资培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高校校本师资培训是各个高等院校自主规划、自主开展的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标的在职培训。高校师资培训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客观需求,对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培训的计划与组织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当前大学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
1 加强高校师资培训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师资培训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客观需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时,高等教育模式开始由精英式向大众化逐步转变,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高校规模日益增大,部分高校出现教师人数不足、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校师资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稳步推移的进程。最根本有效的措施是引进高质量人才。但是,当前不少区域高校在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方面尚存在不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是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加强高校师资培训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保障。当前,高等教育模式日趋大众化,高校盲目比拼就业率,越来越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但是,学术与科研能力仍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通过高校师资培训,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与整合,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保障。
2 当前高校师资培训存在问题
(1)培训内容不切合教师的需求。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培训的基础,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学校进行的各种培训都是为教师服务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提供优质培训的首要条件是明确了解教师的需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展师资培训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培训需求分析环节,甚至有些高校只是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培训计划。这导致培训不切合教师的需求,培训实效性较差。例如,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短暂的岗前培训,所开设课程主要为心理学、教育学等,但是授课内容注重理论,以程式化讲授知识为主,脱离于教学实践,课程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因此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这种简单化的培训形式,既不能启发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授课质量,也无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根基,提高科研能力。
(2)培训缺乏规划与制度保障。有些高校缺乏教师培训规划,也没有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在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时,参加培训教师的选拔标准、经费支持等均存在一定主观性。有些学校师资缺乏,教学任务繁重,使教师的培训时间得不到保障。还有些学校担心教师参加各种深造项目后,造成人才外流,因此不支持教师参加各种项目的培训。
(3)培训方式存在局限。从目前高校开展的师资培训项目来看,大部分均采取“正式”的培训方式。也就是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自已开设的培训课程,这种培训以大多数教师为对象,具有固定的培训内容,统一的培训形式,简单易行,便于节省资源。教师参加这种“注入式”的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均以理论知识为主,培训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依照教师个人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与进修方式,是当前高校师资培训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4)培训缺乏系统性。系统性培训是指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教师的职业生涯一般可以分为前、中、后期,相应而言,教师培训也采取不同的形式,内容也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如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针对骨干教师的进修班,以及针对资深教师的高级研讨班等。然而,从当前的高校培训来看,大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要求的培训任务,并未针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设计系统的培训课程,并选拔不同的教师参加合适的培训。因此,不能将培训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并针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模式进行系统性设计。
3 当前加强高校师资培训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各种因素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的成果,是一项系统的任务。加强高校师资培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高校内部应进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培训规划,对教师开展对口的、专业的培训;其次,高校的上级教育部门也应实行各种扶持培训的政策措施,比如对考博或海外进修的各位教师给予可观的物质奖励、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一项指标等。
(2)高校师资培训应强调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高校师资培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但是培训的前提必须明确,即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高校教师的正确职业价值取向应该包括3个方面:第一,清晰的自我职业认知;第二,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第三,忠诚的专业发展责任感。通过培训,使大学教师的角色认识更加清晰。教师角色是指教师的行为、地位与身份,以及与其地位、身份一致的社会期待。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首先是学者,其职业追求应该是“以学术为志业”。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质量与学术追求是大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直接关系着大学的发展前景。高校师资培训建立在激励、践行学者的角色与使命的基础上,这是高校师资培训的逻辑起点。
(3)高校师资培训的方式应该更加丰富。当前高校师资培训方式存在较大局限性,影响培训效果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师资培训应积极拓展培训方式。首先,应开设更多“基于情境”的培训。教师通过听讲座或参与论坛所获得的知识,是囿于理论层面的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应用于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情境”的培训能够使教师将培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对日常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真正发挥培训的效能。其次,应设置更多针对教师个人实际需要的个体化的进修方式。只有将进修的自归还给教师自己,才能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自发性,增强教师参与培训的个人意愿,也才能真正发挥培训的实效。高校师资培训应鼓励教师深入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用批判性的眼光、系统化的观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与分析,作出理论批判,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哲学,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有通过培训,使高校教师自发地开展教学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培训才发挥了应有作用。因此,当前培训改进的一个方向是积极探索改变一元化的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
(4)进一步充实高校师资培训的内容。高校校本师资培训是各个高等院校自主规划、自主开展的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标的在职培训。因此,高校师资培训与其他进修不同的特点在于,它主要强调以教育实践为起点和背景素材,通过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观念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手段。也就是说,高校师资培训的核心参考因素应是具体生动的教学场景。但是,以往大部分师资培训的内容均以理论为主,脱离教学实践,而趋于行政化、形式化,而且内容表达方式枯燥、单调,不能适应不同教师的个体化需求。高校师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培训对象的差异性,设置适合不同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教师的培训课程;应该注重培训内容的创新,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既重视学科的专业性与前沿性,又注重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注意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最后,还应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善于提取和发掘其理论内涵,作为设置培训内容的来源与依据。近年有学者提出,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应“敏于教育”,即对教育环境、个人的教育实践经验保持着高度的灵敏和体察,从中发现和改进教学问题。这里也应该强调进行高校师资培训要“敏于”针对发生在周围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积极的理论思考与探讨。
(5)将培训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高校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持续进行的工作。高校培训必须系统地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首先,必须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教师必须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和条件,才能实现自我发展,提高科研与教学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学校应注重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阶段实施系统化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切合自身需求的、科学合理的终身教育。学校培训的内容应符合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将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般而言,职前与入职阶段主要针对助教,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为适应教学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随着教师职称的晋升,开始转入职后培训,如对讲师的培训的内容应以提高专业水平,促进科研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只有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认真规划适合教师职业生涯的系统的培训活动,重视教师不同时期发展的培训需求,才能提高培训效果,促进整个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6)积极完善高校师资培训的配套措施。高校师资培训要取得理想的成果,首先必须获得教师的认同。只有教师从内心中真正认同培训计划,主动参与培训,才能更好地发挥培训的效果。开展高校师资培训,仅有美好的培训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适当的培训手段,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法,以及具体的配套措施。只有具备上述各种条件,才能推动高校校本师资培训在操作层面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培训理念与培训计划的契合,保证培训的理念与具体采取的培训方式相辅相成,防止具体培训操作脱离培训理念的指导,理想与实践脱节。目前,高校培训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师资培训的配套建设落后,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筹划,因而无法实现长期的培训计划。因此,今后的高校师资培训建设,应遵循科学发展的观点,进行系统化的规划。首先,应强调以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为培训的基础;其次,在培训策略上应帮助教师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关注教育前沿;再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推动高校师资培训的发展与完善。总之,应将高校师资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依托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依托于管理体制、财政制度的全面支撑,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资源的配套与均衡,从环境、政策、评价等各个方面,建设全方位的配套措施。
4 结 语
有学者提出,“教师始终生活在两个教育世界――个人的教育世界和群体的教育世界之中。其中,个人理念世界的提升与经验世界的扩充铸就了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第一路径,而教师社群生活方式的变迁则构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二路径。教师的专业成长总是个体自觉与群体联动的合成品,是两者同步并进、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显形态就是教师学习,它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并参与教师专业学道,是突破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上限的重要方略。科学培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群体的教育智能,实现教师个体与教师社群的互依互助互推式发展,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应有视野之一”。这种观点也适合于高校师资培训。因此,今后高校师资培训应以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为基础,改进培训内容与方式,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加强配套措施建设,构建起能够有效丰富教师个人的理念世界,拓展教师的实践经验世界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毛金波. 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现状与发展建议――以武汉大学参与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为例[J].继续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