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风险的基本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风险的基本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风险的基本特征

篇1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 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 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 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 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

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 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 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篇2

一、关于β系数的稳定性研究

贝塔系数是用于衡量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对贝塔系数的估计,投资者可以预测证券未来的市场风险。但是,贝塔系数必须要用过去的数据来估计。所以,除非贝塔系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它就无法作为证券市场未来系统风险性的无偏差估计。

Blume于1971年在《Beta and Their Regression Tendencies》一文,研究了1926年1月到1968年6月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他以每7年为一个时间段,用月收益率数据估计出各个时间段的β系数,然后以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对β系数的稳定性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在一个时期里估计出来的β系数是其未来估计值的有偏估计;组合规模越大,估计时间段越长,其未来的β系数越能被准确地预测。

靳云汇、李学于2000年在《中国股市β系数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对沪深两市51种1992年以前上市的股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票β系数随着上市时间增加基本上趋于不稳定,利用β系数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β系数的可靠性较差。

在关于β系数稳定性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证券的β系数不具有稳定性,虽然可以借助于组合的方式来获得较为稳定的β系数,但对于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来讲,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地用过去时期数据所估计的β系数作为当前和未来时期的预测值。

二、关于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对影响股票风险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公司基本特征和行业因素这两个方面。理论上,公司规模的大小、资本结构、经营收入的周期性及公司的负债比例等基本特征的变化将改变公司的风险特性,从而影响公司所发行股票的风险。因此,学术界对公司的基本特征变量是否会影响其股票的系统性风险系数展开研究。

Beaver从公司基本特征入手研究股票β值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47年至1956年和1957年至1965年这两个期间,纽约证券市场上307家上市公司单个股票和5种股票的组合的系统风险与盈利变动性、股利支付率、会计贝塔系数和财务杠杆这4个会计变量之间一致且显著相关;对于每个变量,组合的相关程度高于个股的相关程度;系统风险与成长性、规模和流动比率这3个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理论假设不一致或显著无关。

Bildersee研究了1956年至1966年期间纽约证券市场制造业和零售业的71家公司的系统风险与11个会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指出了与系统风险相关的6个会计变量――负债比率、优先股与普通股的比例、销售与权益资本的比例、流动比率、市盈率的标准差、会计贝塔系数,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Rosenberg和Marathe(1975)进一步把39个行业哑变量加入股票β值的分析模型中,来解释股票β值的差异,形成著名的集个股市场特征、公司基本因素和行业性质于一体的“罗森伯格系统”(Rosenberg’s system)。

吕长江,赵岩于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性研究》一文中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并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但在按照是否被纳入计算成份类指数的标准将股票进行分类,即分为成份股和非成份股,这两大类股票的Beta系数存在显著的差异。

刘永涛于2004年在《上海证券市场β系数相关特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就我国目前的五行业分类方法来看,β系数在行业间的区分并不明显;在证监会的CSRC行业分类标准下,β系数在各行业的区分整体上表现出差别性,但两两之间β系数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关于β系数的预测性研究

由于经验研究已经证明β系数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如何准确地预测未来的β值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未来β系数的预测主要有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是基于时间序列关系的预测;二是基于差异性影响因素的预测。

Blume于1971年在《Beta and Their Regression Tendencies》一文中指出,如果β估计值向均值回归的速度不随时间改变,就可以在估计β系数时围绕这一趋势修正估计值。他采用简单线性模型β2=a+bβ1,来估计相邻两期β估计值之间的回归关系,用此回归关系修正对其将来值的估计。

Vasicke于1973年在《关于在证券β系数的贝叶斯估计中运用横截面信息的一项注释》一文中根据β系数的回归趋势,把贝叶斯决策方法引入β系数的估计中,提出了贝叶斯调整法。Vasicke认为仅仅依据样本的信息来估计β系数是不够的,如果能把有关β系数先验分布的资料与样本的信息结合起来,就能降低估计误差。

基于差异性影响因素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基础β系数法和罗森伯格系统。基础β系数是根据公司基本特征的变化来估计未来的β系数,模型中的自变量为反映公司特征的财务和会计变量。罗森伯格(Rosenberg)在1973年和1975年以及随后的研究中,集历史β系数、个股市场特征、公司基本因素和行业特征于一体,对β系数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并据此对未来的β系数进行预测,建立了著名的“罗森伯格系统”。罗森伯格系统试图将历史β系数和基础β系数两种分析思路综合到一个模型中,以提高β系数预测的准确度。

四、总结及后期研究方向

许多西方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会计变量与β系数的关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发现β系数确实和一些反映公司风险状况的会计变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对于究竟哪些因素对β系数有影响作用,学术界仍存在一些争议。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仍是有必要的。

我国关于股票预期β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从公司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公司前一年度的会计变量对后一年度的β系数的影响,可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能为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靳云汇,李学.中国股市β系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

[2]吕长江,赵岩.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1).

[3]袁皓.中国证券市场β系数稳定性:一个大样本的检验[J].中大管理研究,2007,2(2).

[4]朱晓青,李兴国,姜文超.我国股市行业β系数稳定性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07,358.

篇3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篇4

理论上,β系数的大小取决于两类因素:一类是与市场相关联的各类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程度,另一类是各类股票收益对经济变量的反应程度。比如说当企业改变其资本结构,增大财务杠杆时,该企业对各类经济变量的反应程度就将提高,其β系数值也将增大。因此,可以预期,在同一时期的不同证券的β系数及同一证券在不同时期的β系数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也己为许多研究所证实。总的来看,研究普遍认同导致β系数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大类: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公司的基本特征(如公司的规模、财务结构等)和公司的行业类别及所归属的经济部门。

1、宏观经济因素对β系数的影响

影响β系数的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Robichek和Cohn在1974年的研究发现通胀率和收入增长率会影响证券的系统性风险;Francis和Fabozzi(1979)用哑变量模型分析经济扩张和缩减对证券β系数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支持了经济周期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的观点。但Robichek和Cohn的研究与Francis和Fabozzi的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他们的模型都用离散型的虚拟变量而非连续型变量来度量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使得他们的研究无法分析影响因素对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

Carl.Chen(1982)建立了一个因素模型对公用事业企业的β系数和几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作时间序列分析,他将β系数设为模型中的因变量,模型的独立变量包括微观和宏观指标,分别为资产的变动、财务杠杆、股利变化、通胀率、实际收入增长率,结果也发现实际收入增长率对β系数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2、公司基本特征对β系数的影响

理论上,公司规模的大小、资本结构、经营收入的周期性及公司的负债比例等基本特征的变化将改变公司的风险特性,从而影响公司所发行股票的风险。因此,学术界对公司的基本特征变量是否会影响其股票的系统性风险系数展开研究。鉴于公司的会计资料能传递与公司基本特征有关的风险信息,在实证研究中,通常用会计变量作为反映公司基本特征的量化指标。

Lev(1974)选取电力行业的75家公司、钢铁行业的21家公司及石油行业的26家公司为样本,就公司经营杠杆与β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杠杆与β系数显著正相关。

Bildersee在1975年研究了1956年至1966年间纽约证券市场制造业和零售业的71家公司的系统性风险与n个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他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对β系数有重要解释能力的6个会计变量:负债比例、流动比率、优先股与普通股的比例、销售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市盈率的标准差、会计β系数,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Rosenberg和Mekibben(1973)考察了基于会计变量和市场变量的风险因素与β系数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32个变量与β系数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因变量(β系数)和独立变量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大多数变量与β系数的相关关系与预期方向相同,有13个变量与目系数有显著的关系,但作用方向与事先预计的有所不同。Rosenberg和Mckibben还发现不同行业股票的β系数存在持续的差异。随后,Rosenberg和Marathe(1975)进一步把39个行业哑变量加入模型中来解释股票β系数的差异,并构造了著名的“罗森伯格系统”(Rosenberg System),该系统将个股的市场特征、公司基本因素和行业性质综合于一个模型中,较好地显示了β系数变动的各种可能原因。罗森伯格系统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为代表市场变动性的14个描述变量,包括历史β系数及股票的市场特征如交易量、股价的波动范围等;

为代表盈利变动性的7个描述变量,包括盈利变动性的度量、会计β系数以及不可预测盈利的度量如非正常盈利的数量等;

为代表公司经营成功性的8个描述变量,包括盈利的成长性、股票面值与股价之比、公司的相对优势及其它经营成功性的度量指标等;

为代表成熟性的9个描述变量,包括总资产、市场份额以及规模和经营时间的度量指标等;

为代表成长性的9个描述变量,包括股利发放率、市盈率和其它历史与预期成长性的度量指标等;

为代表财务风险的9个描述变量,包括财务杠杆、利息杠杆和流动性的度量指标等;

为代表公司特征的6个描述变量,包括股票的发行量和产业类别的反映指标等;

-为代表行业特征的虚拟变量。

Rosenberg和Marathe对该模型的首次检验表明模型对未来β系数的预测能力好于其它的预测模型。由于理论上的吸引力和检验结果的支持,用罗森伯格系统生成的β系数预测值得到广泛的认可,著名的BARRA咨询机构(由Rosenberg创建)就采用了这一系统。

Bowman(1979)分析了β系数与会计变量之间在理论上的相关性,他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下,证明了公司的财务杠杆与β系数存在着理论上的相关性,而β系数与盈利变动性、股利、公司规模和公司成长性之间不存在理论上的直接相关性。

Mandelker和Rhee(1984)选取255家生产型企业在1957年至1976年20的数据,分析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与市场β系数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市场β系数与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显著正相关。

Rosenberg和Rudd(1987)的研究发现对β系数最具有解释或预测能力的4个会计变量是成长性、盈利变动性、财务杠杆和规模。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不同行业类公司的β系数存在显著且持续的差异性。

相比于国外的研究而言,国内关于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吴世农、冉孟顺等(1999)根据财务理论,在总结和借鉴Beaver等人(1970)和Bildersee(1975)所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在提出七个假设的前提下对我国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会计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财务杠杆、股利支付率这3个会计变量对个股的系统风险均有显著影响,此外他们从组合后的回归分析来分析,发现流通规模对股票组合的β值具有显著影响,虽然这与个股β值的回归分析结果不一致,但一般认为组合修匀了数据,消除了一些偶然现象,其结果更具有稳定性。

李旭升(2002)对1996年至2000年间沪深市场中292家上市公司的β系数进行预测性研究,研究发现经营杠杆、现金股利支付率、盈利变动性、主营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年振幅和历史β系数是影响β系数的主要指标。

钟琳琳(2006年)对1997年至2004年间沪深市场中293家上市公司的A股股票的β系数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个股β系数与会计变量的相关系数比较小,相关关系较弱,组合后的β系数与会计变量的相关系数普遍提高,相关关系显著增强。

张甲宇(2008)以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计算样本公司2005年的β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β系数与32个相关财务变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β系数只与其中的活动性比率、主营业务成本率、盈利变动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通比例、总股本赫菲德尔系数、销售现金比率、市盈率和销售成本率显著相关,最后他还建议今后的研究考虑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和宏观经济因素对系统风险的影响。

总的来看,研究虽然发现β系数与某些因素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实证研究的结果仍存在较大的差别,究竟是哪些因素对β系数有持续稳定的影响作用尚无法定论。

3、公司的行业类别及所归属的经济部门对β系数的影响

Rosenberg和Mckibben(1973)的研究发现不同行业股票的β系数之间存在持续的差异。Farrell(1974)计算了几个不同经济部门的β系数,其中增长型和周期型部门的β系数分别为1.24和1.11,高于平均值水平,而稳定型和能源型部门的β系数分别为0.9和0.85,低于平均值水平。

应该指出,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揭示了除市场因素之外,宏观经济条件、公司的基本特征等也是潜在影响β系数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人们对β系数之所以不稳定及其变动特征的探究有了更为明确及合理的解释。同时,对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还能区分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确认其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因此也为β系数的可预测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钟琳琳.我国股票β系数与会计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张甲宇.财务变量与预期贝塔系数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务月刊,2008(Nov.),13-14.

篇5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篇6

1.房地产投资风险。房地产项目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周期长、额度大等特点,使得投资收益常常会跟预期收益有很大的偏离,而且这种风险还是随机的,很难预测,有时造成的损失还是特别严重。所以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的分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基本特征。要想比较准确的分析判断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降低投资风险,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特征。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基本特征,能很好的体现房地产的本质和风险规律。

(1)客观性。客观性,应该是大部分经济投资风险的特点,房地产投资的客观性更加突出。单纯的依靠人的意志是没办法完全消除投资风险的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认识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发生规律,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控制、防范、规避风险。并且要对房地产投资风险有个正确的态度,积极正视它的存在,这样才能更加合理的去规避。

(2)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房地产投资风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投资人考虑最多的一点。造成房地产投资风险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国家相关的政策调整、自然灾害等。这些都是很难提前确定的。像今年以来,全国很多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政府为了应对,连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来抑制房价。具体的调控内容在出台前,都是很难预料到的。这种难以预知的特征完成了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整个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共同产生了房地产投资风险。

(3)潜在性。房地产风险不仅具有随机性,同时它也附着在房地产投资经营中的某些确定事物中间并通过它们的发生而起作用。从房地产投资的规律来看,房地产风险具有潜在性,它不是显现在表面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是说风险是不可认识的,人们可以根据以往发生的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经过分析,对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做出客观判断。尽管处处充满风险,房地产投资时时有遭受风险的可能,但可能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因此,潜在性是风险存在的基本形式。认识风险的潜在性特征,对于预防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4)损益双重性。根据经济学规律,往往风险越大的投资,收益一般也比较可观的。这也是为何这么多人去投资房地产,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科学的认识房地产投资风险。如果形势不好,环境恶化,房地产项目很可能就会出现大的亏损,但是如果积极的面对风险,科学的去预测,制定合理的应急方案,就可以使得形势朝有利方向发展,这样得到的利益往往是很丰厚的。面对风险,要积极认识到其损益双重性,不能畏惧,也不能盲目,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二、当前中国房地产投资风险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善,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相对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进行,房地产泡沫显现,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

1.经济风险降低,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增加。经济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国家经济环境、经济发展形势等不确定。我国目前经济环境比较稳定,发展形势良好,所以房地产投资的经济风险在下降。技术风险则是由房屋科技含量、空间布局设计等决定。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要求不断增加,房屋要求自然不断提高,现在房地产多元化趋势已经成为主流,这就要求房地产公司需要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准确的市场眼光。房地产投资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为调控出台的一些政策,尤其是随着现在房价快速上涨的前提下,政策风险尤其突出。

2.房地产投资风险地域性差异减小。过去,我国东部发展迅速,房地产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但是近年来,我国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平衡地区发展,极力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目前的房地产呈现东部调整、中部升温、西部启动的特点。由于东部之前过多的投资,楼盘空置率比较高,这也造成投资回报率下降。中西部房地产发展比较滞后,房屋空置率比较低,这使得房地产投资收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现在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区域风险差异已经逐步在下降。

3.投资风险信号日趋丰富。目前,中国每月经济景气分析报告的推出,己经成为把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房地产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中房指数的推出,帮助房地产投资商直接了解当前房地产发展形势和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实行空间组合的风险规避和投资决策;各地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建立,减少了房地产的私下交易,也提高了房地产市场信号的真实性、准确性,使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测量和控制逐步趋于可行。业内专家学者的精辟分析与预测也为房地产投资提供了多渠道科学的判断依据。这些都为开发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7

一、衍生金融工具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特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和掉期等。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价值受制于基础商品的价值变动

金融衍生产品既然“衍生”于基础商品,其价值自然受基础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因为它的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故可以用来规避、转移风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由于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即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传统市场大,所以加大了风险系数。

2.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衍生产品的交易多采用保证金方式,参与者只须动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不用资金调拨)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绝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作为基础,所以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若某一交易方违约,可能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此外,保证金的杠杆作用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从而微小的基础价格变动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3.产品特性复杂

“火箭科学家”(开发衍生产品的金融工程师的别称)像玩魔方一样,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日趋艰涩、精致。金融衍生产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运作风险在所难免。

4.产品设计颇具灵活性

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流动性风险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法律及各国法律的协调赶不上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确,其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有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两类。

1.宏观风险

(1)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模糊了各金融机构的界限,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使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各种金融工具类别的区分越来越困难,用来测量和监管货币层次的传统手段逐渐失效。

(2)银行业务的表外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不仅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性,并且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交易越来越多,不但使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大了,而且使传统的财务报表变得不准确,许多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经营透明度下降。

(3)金融技术的现代化。一方面是现代化的金融技术理论层出不穷,使风险控制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是电脑设备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升级换代,使这些金融理论在日常的交易中大显身手。但从整个市场来看,风险依然存在,随着交易量的剧增,偶发的支付和信用风险,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危机。

(4)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流动限制的取消、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高流动性,并由此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化。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大了金融监管难度。

2.微观风险

(1)管理层的认识不足。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复杂的风险管理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而这通常不为一般企业的高层领导所了解,他们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风险估计不足,难以准确地把握交易时的具体细节,不能对交易的具体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

(2)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不严密,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激励机制的过度使用。许多公司把交易员的业绩与薪水联系起来,有的还实行利润分成,这对调动交易员的积极性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冒险精神。

(4)越权交易。虽然有的决策者对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交易赚取巨额利润时,并不一定会检查交易过程中是否有越权行为,违规盈利的交易员反而会受到表彰,以致风险意识逐渐淡薄,逐步加大交易金额,调高风险系数,使交易与原来决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相背离。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确认和计量

会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确认的三个标准,即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主要以表外业务形式存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首先分析会计要素确认的定义性。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都强调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而衍生金融工具是衍生于金融资产、商品、指数的一种金融契约,一种承诺。在合约签订日,交易并未实际发生,也不能保证将来一定发生,即使发生,交易也是在未来日期结算。显然,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会计要素的传统定义,因而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反映。

国际会计准则中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准则有:IAS32和IAS3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原本想制定一项统一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但在IAS第 3 2号准则出台后,迫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急于建立一套核心准则的压力,暂出台了IOSCO第39号准则作为lAS第32号准则的继续。IAS第32号准则对金融工具下的定义强调了金融资源及权益工具的转移,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也避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不谈。在IAS第32号准则中给出了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当且仅当企业成为合同缔约方时,企业都应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会计报表中以会计要素的合法身份得到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8年6月颁布的 SFASI33中,将资产与负债定义为代表着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或损失,从而绕开了“过去交易和事项”的规定。该准则还认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只要这种变动能可靠计量,企业就应于期末确认其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以真实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

关于这一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将资产的条件扩充为“两个固定的基本特征+一个可选择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就是将“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这一基本特征扩充成平行的四个“相当的”可选择的基本特征,使经济业务在满足“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和“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两个基本特征下,再满足扩充后可以选择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的任意一个即可确认,即:“资产是可能的未来利益,它是通过下列条件之一由特定主体取得或加以控制的:一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包括产权交易);二是由于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其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三是由于其市场价值(有公开标价或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评估)长期高于账面价值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基本上的改变,在已取得或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上的增值部分;四是由于环境和自然原因,在可靠计量并极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值。”

即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后,资产不仅包括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产,还包括合约产生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因满足基本特征的第2条,从而能够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资金运动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或确定,使之转化为定量化数据或会计信息的专门方法。主要是要保证可计量性和可靠性。

计量属性即计量基础。对于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由于利率或汇率的频繁变动,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与初始确认的价值差异很大。为了真实地反映和监督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变化,就势必要扬弃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

FASB在所通过的115号准则中,突破了传统的计量原则,允许按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中和可供销售两类证券价值,即采用现行会计模式中很少使用的“公允价值”。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又并非所有的类别都可能按统一的确认标准加以确认,如果需要确认,也不可能完全按公允价值去计量。考虑到我国已加入WTO,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分阶段地客观地反映企业所持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值得借鉴的。

“公允价值”。按照FASB针对金融工具给出的定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双方自愿、非由于强迫性的清算销售而在当前交易中达成的该工具可予以交换的金额。如果一项金融工具具有可应用的公开标价,那么,金融工具应予以披露的公允价值就是此项工具在交换中的产品单位数乘以其市场价格。”(FASN0107)按照FASB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具体代表还是市场价格、现行价值及现值。值得注意的是,计量属性的并用仍是一个方向。例如,初始计量可采用历史成本, 而后续计量则可采用公允价值。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操作中,采用“混合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分为初始确认时的计量、终止确认时和再确认时的计量,并根据扩展后的计量原则,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并用。在初始确认时,以实际交付的金额计价,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而在再确认和终止确认时的计量则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取得可以直接从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价格或参考类似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来获取,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缺乏活跃性、不够健全,而且交易规模较小,在市价的公允性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加以估计确定。

具体的说,可以采取分类的方法。第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占比例较大或对经营业绩影响较大的银行和其它机构可以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第二,对于一般的银行和企业,我们应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在结合所持有的时间来选择计量属性。

三、总结

篇8

如同人一样,中小企业也有生命周期。根据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为了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基本特征,了解目前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内部控制的现状,课题组成员于2012年7月至9月在山东省烟台市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收集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与分析。该调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根据烟台市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2.确定调查对象,主要选取的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的校外实习基地;3.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通过走访实习单位、开展座谈等方式发放问卷,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4.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5.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整理、总结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本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四部委在2011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界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主要选择烟台市的中小企业作为代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问卷的设计

在问卷的设计上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能够通过问卷判断出该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二是该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如何。通过多次的讨论,并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分为六部分共40个问题。第一部分为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规模、建立时间、资产情况以及近三年的销售、利润情况,这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据以判断该企业处于哪个生命周期。第二部分为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包括硬件环境及软环境的设置和执行情况。硬件环境包括是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对所有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软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对员工的政策、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等。第三至六部分分别是企业最主要的四个内部控制方面的设置情况,包括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情况、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情况、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情况、生产与费用内部控制情况。在这几部分中,主要是针对职责分离、授权批准制度、关键的控制程序、相关审计资料完整情况进行调查。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主要调查对象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发放网上问卷20份,发放书面问卷60份;共回收问卷69份,其中网上问卷15份,书面问卷54份,回收率为86.25%。后续分析中剔除了某些并非属于中小企业的回收问卷,最终有效回收的问卷为65份。

(四)调查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根据爱迪思的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笔者结合调查的65家烟台市中小企业的情况,主要根据企业建立时间、资产规模、近三年销售增长情况,将65家企业进行具体分类,其中处于初创期的5家、成长期28家、成熟期24家、衰退期8家。分类标准见表1。

二、不同生命周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分析

通过对65家中小企业的资料进行分析,笔者整理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初创期的企业一般建立时间在3年以内,员工人数较少,不超过50人,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营业收入和销售增长虽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的数额不大。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大部分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只是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销售与收款控制比较重视。企业在创立初期,由于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企业不太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具体的控制环节,企业最重视货币资金的控制,能够做到现金定期盘点。但是由于企业机构简单,人员较少,一般财务部只有一两个人或者直接采用记账,会计资料较混乱。在其他内部控制环节,基本上没有授权审批政策,职责分工也不明确。

(二)成长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在成长阶段,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在3年以上,员工数量增长较快,企业的资产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的产品品种增多,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利润上升,营业收入和销售数量在近三年有了较大的增长,竞争能力增强。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些中小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从总体来看,仍然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只是照搬大企业的模式,致使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如有些企业虽然开始进行授权审批,但是只在一些关键环节设立,并没有做到所有环节的授权审批;企业开始进行职责分工,但是只在一些主要环节设立,例如货款的确认、收款与付款、退货验收等;有的企业只注重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对人员素质、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控制;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只是提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职工的职业素质培养不太重视。笔者通过几个关键控制点绘制图表来说明成长期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图1—图6)。

(三)成熟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在成熟期,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在10年左右,员工数量、资产规模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在达到某一点后将趋于平稳,企业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固定的客户群。营业收入和销售增长在近三年基本稳定。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例如企业除了重视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控制外,开始关注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及企业文化的建立。授权审批制度逐渐完善,职责分工也在逐渐变细。但是在整体的控制上还是照搬大企业的模式,并没有找到适合中小企业的控制模式,控制的效果较差。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完全按照制度执行。总体来说成熟期的企业在内部控制上更加成熟与完善,笔者列出了中小企业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关键控制点设置的比较情况(见表2)。

(四)衰退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经过成熟期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同外界联系更复杂,管理工作量剧增,企业面临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主要表现在企业机构臃肿,盛行,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员工凝聚力不足。技术老化、产品落后引起产品滞销,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不断下降,竞争实力差,适应能力弱。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完善,但是由于企业正处于倒退的境地,企业面临着由成熟走向衰退的危机时刻,要么就此沉沦,退出竞争,要么变革进行二次创业。

三、基于生命周期的现状提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各个生命周期均存在内部控制的问题,笔者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方面提出中小企业在各个生命周期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初创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1)企业领导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问题。企业在建立初期,人员较少,机构较为简单,主要是企业老总“一言堂”,所以必须使企业老总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逐步培养员工内部控制方面的意识。(2)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立初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和内部控制的构建。(3)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文件,做到有章可循,让所有的员工按照内部控制的规定来执行。(4)建立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督促会计人员按时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上要求会计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2.风险评估方面

企业在建立初期结构简单,管理层能够比较快地取得第一手资料,内部管理比较简单。企业在建立初期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需要防范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各种风险。由于会计人员能力有限,所以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最好请教外部的专业人士,避免在这一阶段遭受重大的损失。

3.控制活动方面

这一阶段人员少,很容易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所以重点要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如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分离,尤其是记账、管钱和管物工作不能由一人兼任,必须分工,各司其职;其次是主要财产的安全控制,定期开展盘点工作,做到账实相符,避免资产损失和虚增利润的现象。

4.信息与沟通方面

信息沟通对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企业所有者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让员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信息位置,不但要形成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还要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输机制,避免员工的意见不能传达到管理层,这样问题会越积越多,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

5.内部监督方面

企业在初创期一般由所有者亲自进行监督,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所有者应重点关注会计、采购、销售部门,做到每笔账目清晰明了,各级责任人必须签字明确责任。

(二)成长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文件、内部审计制度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日益完善,企业文化也应该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更加成熟。另外企业此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定期开展培训,组织相关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优秀员工的流失。

2.风险评估方面

企业在成长期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企业要减少损失,必须建立起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评估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判断风险的大小、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管理人员应当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尽量将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

3.控制活动方面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人员逐渐增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这时企业要深化不相容职责分离的范围和程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包括执行和授权审批分离,执行和会计记录分离,执行与审核分离,业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等。要初步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此时可以在关键环节例如采购、销售环节设置,由企业所有者将权力授予较低的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根据计划、预算、制度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工作的灵活性。此外,会计岗位还要定期轮换、严格控制现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等。

4.信息与沟通方面

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除了保持内部信息沟通的畅通外,应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外部信息的收集。对于内部信息的沟通,可以采用网上工具来实现,利用QQ、MSN、网上办公系统等,对于外部信息的收集可以让1至2名员工专门从事相关的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收集工作,这样有利于抓住先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内部监督方面

在成长期,随着业务量的增多,企业必须在“销”过程中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防止一个人独立完成整个业务过程。加强事后监督,在会计部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查找异常的数据,找出原因。此时企业应该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防范风险,预防损失的发生。

(三)成熟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企业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做到企业的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彻底分离,为完善内部控制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企业要给予职工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设置更加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而且要通过培训、外出学习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

2.风险评估方面

成熟期的企业应该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在审计部门中应该设立专人来评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对于重大事项还可以借助社会上的专业机构来审核评估。

3.控制活动方面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各项控制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各种规章制度也比较完善,主要的控制活动有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凭证与记录资料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控制等。授权审批制度此时要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在收款付款环节,还要在产品生产、材料出库入库、产品出库入库等环节。此外还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部门要奖励,对于管理混乱、控制不严的部门给予惩罚,做到赏罚分明。

4.信息与沟通方面

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报告体系。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应当具有可理解性,重点突出,具有及时性。企业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企业的信息,并按规定报送给相关人员。例如ERP系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防止会计处理中一些人为的低级错误发生而浪费企业的资源。

5.内部监督方面

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各项监督制度都已经成熟和稳定。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全面系统地开展工作,将监督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除了企业内部审计以外,企业还要接受外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

(四)衰退期内部控制对策

随着企业的日益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进入了衰退期,企业要么走向灭亡,要么就寻找新的机会,这时企业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在成熟期后期,企业就要关注内外部的各种风险,避免出现员工人心涣散、企业凝聚力不足的现象。对于各项投资,一定要慎重考虑,此时应该采用稳健的发展策略。集中一切资源,用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提升竞争力,以延迟企业主要产品退出市场的时间,规避决策失败带来的风险。企业还要积极开发新的产品,拓展新的销路。对于员工,重点采用感情策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篇9

施工力量分散是铁路电气化施工中又一特征。由于铁路线直线分布的基本特征,因此施工人员必须沿铁路线直线分布,这也就导致了施工人员必须分散开来,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所需的技术设备也具有很强的分散性特征[1]。这对于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不便,也是导致施工安全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1.2施工项目受行车干扰因素较大。

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施工一般都是对既有线路的改造。而这些线路大都是正常运行的线路,施工中随时会有过往车辆,因此电气化改在项目中的电力改造、接触网、通信改造项目时常需要注意行车过往,随时停工让行。这种施工模式不仅对铁路运输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施工项目开展中的人员安全风险。

2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特点

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施工存在诸多安全风险,这是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由于铁路施工中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2.1风险不可避免的特点。

铁路电气化改造过程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任何时候施工人员都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分享,这是开展该项工作无可避免的一个客观现实。我们在工作中会通过各种先进的理念分析风险、预测风险,同时也会发明各种先进的技术规避风险。但是这些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尤其是在对既有铁路线的电气化改造中,工作人员对原有设备设施的了解程度不深,对于复杂的铁路线环境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完全熟悉。而且施工过程中经常受到行车干扰,这些都会导致改造过程中工作人员面临风险。

2.2安全风险因素众多。

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对象范围十分复杂、丰富。例如通信、电力、接触网、变电设备等等。每一个项目的技术特征都不仅相同,因此每个项目产生的风险特征也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全风险因素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众多性的基本特征。而且在这些项目改造过程中大都是野外作业,施工人员要到完全不熟悉的野外环境中去,地理条件的复杂性,例如崇山峻岭、大漠荒野等。这里的气候条件、生态状况等都会造成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

2.3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电气化改造中的风险往往会造成重大财产和人身安全损失。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有线路的改造任务越来越繁重,这不仅是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铁路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各种先进电气技术不断出现,为铁路运输提升效率的内在要求[2]。这些先进技术往往操作施工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同时潜在的风险威胁也相应增大。因此,风险一旦产生不仅会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也会带来难以预测的人身安全风险。

3增强改造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

3.1树立科学严谨的安全保障理念。

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施工中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而且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征。面对这些风险威胁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和管理人员以及每一个参与人员都应当具备安全意识。应当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细节,时刻将安全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具体而言增强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应当及时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详细剖析违规操作、疏忽大意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通过深刻的教育培训让施工人员在思想中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理念。另外,还应当结合铁路电气化的新技术和施工特点向大家分析风险产生的根源,以便在工作中更加有针对性的规避。

3.2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施工安全应当成立一个具体的组织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教育。为此施工单位应当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该组织部门应当以增强风险分析、安全教育、风险预警、风险规避等职能为主要工作原则,具体负责整个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在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应当明确责任分工,每一项工作都应当由具体的人员承担,工作中应当加强与施工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工程进展状况,及时分析预测各种风险的特征。当前在安全风险管理这方面,一些施工单位建立了自己的现场安全管理机构,将国家安全生产法作为指导,对本单位的安全施工进行统一整理。这一做法使得施工单位在应对和规避风险的效果大大增强。

篇10

网购中的影响因素

以往对网购影响因素的研究,涉猎范围较广,本文中将其概括为影响网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我们将消费者的个体因素方面概括为影响消费者网购的主观因素,这些因素为消费者个体所有,较大程度上受消费者个体主观程度影响;影响网购的客观因素因其为客观形成,不易因消费者个体心态影响而产生变化。

一、影响网购的主观因素(消费者的个体特征)

本文将以往研究中影响消费者网购的一些个体特征归纳为主观因素,因其比较容易受消费者个体的主观影响。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包括消费者的个体基本特征及个体心理特征。

个体基本特征:以往对消费者的个体基本特征与网购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消费者的年龄、学历及收入几个方面着手。

研究显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网络购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但是年龄不是网络购买行为的显著决定因素,却显著影响网络购物行为(范晓屏,2007)。受到不同教育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个体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持的判断和评价会有所不同,对所能够接受和排斥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许多来自国外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用网购可能性越大。董大海等(2005)指出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在“网络零售商核心服务风险”上的感知呈显著差异。崔艳红(2006)在研究中指出,家庭收入与感知风险存在负相关,收入相对较低的消费者比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更容易知觉到财务风险。

个体心理特征:包括消费者的网购经验、风险偏好及性格。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网购相关经验越丰富,对网络购物风险的掌握操控和防范规避能力越强,对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程度越低,就越容易接受和采纳网上购物的方式。风险决策过程中众多因素会对个体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更有学者发现,风险偏好是直接影响个体风险决策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风险偏好不同,消费者在面对同一风险事物或对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另有相关研究发现,外倾性格的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内倾性格的人则要相对保守,不容易接受网购。

二、影响网购的客观因素

影响网购的客观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网购商品的特点、网站的特点、服务因素及评价因素。

网购商品的特点:以往研究中所涉及的网购商品的特点主要包括网购商品的安全性、价格及商品的品牌。

网购商品安全性是指避免商品可能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健康及环境带来危害。产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备受社会各界及消费者个体的关注。价值是产品基本属性之一,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一种客观体现。产品价值越大,价格可能就会越高,越容易影响消费者的风险感知,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Jaeob and kaplan,1972;史有春等,2006)。这种观点在网购决策中同样成立。

Erdemandswait(1998)指出,品牌对指示产品内在特点具有信号的作用,并认为通过明确可信的品牌信号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其与品牌相关的效用也随着感知风险水平的降低而有所提高。Berry(2000)在相关研究中也指出好的品牌印象可以帮助消费者减低感知风险程度。

网站特点:国外有研究发现,高质量水平的网站能够有效的降低消费者的网购感知风险程度从而更好的刺激网购意愿及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购物网站质量水平可以体现在网站界面设计、互动服务及声誉等三个方面。

网站的界面设计能够直观的将商品的相关属性呈现给消费者,能够影响消费者对网购模式的认同感,进而影响消费者对网站的喜爱程度及访问次数。有研究显示,购物网站界面的信息越丰富,消费者就越喜欢网购。另有研究指出,网页设计风格是影响消费者网购的因素之一。网站互动性对网购买卖双方能否成功交易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顾姝姝,2008)。众多研究发现,如果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网络商家提供的优质服务,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次数和网站浏览量,并有助于提高其网购的满意度降低网购感知风险。网站声誉通常可以被看作是网站的各种行为是否诚信、是否被消费者所认可及信任的标志。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在降低网上消费感知风险研究中提到了网站声誉。可见,网站声誉确实是影响网购消费者感知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服务因素:网购店铺提供的支付方式,售后服务情况及配送服务等也能够影响消费者的网络购物。

网购店铺所提供的支付方式是否便捷能够影响消费者是否愿意做出购买决定。而网店的售后服务主要包括退换货服务和投诉规定等内容,这些内容的优化和完善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的网购感知风险。网购店家提供的快递服务因为是直接连接商家、产品和消费者的枢纽,对消费者网购满意度和感知风险会产生直观的影响,尤其是快递的送货时间,服务质量等更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评价因素:由于很多人存在从众心理,在网购中又没办法像实体店购物那样亲身体验,消费者就倾向去参考以往买家的评价,来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参考。这种评价因素主要包括周围人的评价及网购其他买家的评价。